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叹度品第五¶
叹度品第五¶ 第 225c 页

大品经义疏第四
胡 吉藏 撰

** 叹度品第五

此是佛对身子为上根略说般若时会得悟竟今第
三众圣皆闻说欢喜领解秤叹證成佛命而云叹度
不云叹般若者今叹般若□□□度度通于六所以
文中正叹于度故云会般若波罗蜜也□□□□□
□有波若未必是波罗蜜波罗蜜必是波若大论及
□□□□□□□□波罗蜜今明是菩萨所行即必
是波罗蜜也外国名波罗伽此云度彼岸也。

品为二初叹二述叹初文二前明能叹可人二明人
叹问此中何故列声闻菩萨及优婆塞耶答今欲令
證佛说是实法列众圣共叹此中凡三双一说大乘
小乘二说在□□□□□男女也五千人中有千馀
上座偏举四人者明此四人□□□□□即与人现
乐又身子目连是定慧善吉行空□□□□陀有行
也又身子目连佛尤在面善吉说教至□□□□座
佛灭后住持佛法又佛施衣分座共座也则是千馀
名德也此中列声闻菩萨及在家众则是上證经人
何以得知论问云罗汉所作巳办何故叹波若答云
人知罗汉烦恼巳尽菩萨智慧虽胜烦恼未尽故敬
叹度品第五¶ 第 226a 页 X24-0226.png
重罗汉所以叹也二者此罗汉有慈悲心□扬化故
引为證云般若是真实法能生三世佛及世间乐具
□□□□佛是一时秤叹未是究竟可法故今第二
众圣共叹则□□□真实忍法也问若尔前何故云
满十方身子目连不□□□□智慧答须仪般若非
大小大小方便非胜劣胜劣方□身子是般若身子
波若非大小大小方便身子亦非大小大小方便身
子非大小大小方便胜劣方便岂可言定劣定胜故
前明非劣为劣用今明證维非胜为胜用故劣□不
可作劣解□□胜解也。

白佛言下第二正叹有二初叹人佛就人法两义说
□□□□应就法门说般若往生就人门说般若今
领解赞此二□□□领解譬喻就叹法中为二初正
叹般若二结劝修行□□说般若劝学今领解中亦
證叹般若亦劝学也證佛二事舍利弗入奉钵则是
秤叹般若功用劝学从开宗正说般若钵今还领解
此二也就正叹中有二第一叹般若德第二释叹叹
般若德三初就空有门叹二就有空门叹三合就有
空空有门叹上正说复□初第一义门则有空义次
世谛门则空有义三合明二行□义故还领悟上三
也门故一一皆同对上答论至引诸罗汉□□□□
□客孤迥别作异叹便非證说此相望皆大判不可
一一相至也□□门叹般若能成大事功德无此八
句初句摩诃者佛道最大般若能到故名为大一切
叹度品第五¶ 第 226b 页 X24-0226.png
智慧中第一故言尊亦为十方佛尊重故云尊也正
□□五度故为第一五度不及故云胜如五根不及
意根能自利利他故故妙也一切□□故云无上无
有法与同故言无等诸佛无等从般若生故言无等
等也□□□□□□□空叹般若毕竟清净离有无
戏论虚空为譬喻叹下四□□□□□□□□□□
□□空毕竟净一切戏论不能坏也下四空明般若
所以毕竟净有无照穷实相尔也以四空摄一切空
无万相为自相空诸法本性□自性空相空故万法
空为诸法空此空亦空故为无法有法空则是离有
无戏论也一切功德下第三合就空有叹般若毕竟
离有无故明监实相具成万法与诸行为本初句叹
般若总摄一切行如日出□无□□□般若能成众
行则是众行不本因般若故一切行成若不以□□
□□□□成行故云一切功德本也不可破坏下叹
般若一切世间不能□□□□□□□二释叹则是
叹功用良□□菩萨皆从般若生故叹般若也前明
菩萨行般若得利益谓因行成果德立次叹三世佛
由般若故因行成果德立也则文可知也无等等布
旋者心无明心施此无比故云无等等也又诸佛无
等行此施得与佛等□□□结观行如文也。

从世尊下第二叹人罗汉叹菩萨时心生□□□□
□□云菩道有智故知礼菩萨三恶道所知也。

佛告众弟子下□□□□不虚故佛述前众圣證佛
叹度品第五¶ 第 226c 页 X24-0226.png
说令佛印众圣说此述多是宿世善□□□□也上
叹人法二今但述叹人者上叹人义略故今述广叹
也又上叹由般若故有因果今叹由菩萨故有互现
也初正述次两何以故释叹释叹有二初何故释世
出世依正果皆由般若有第二释由所以因菩萨自
□复令众生行行故众生得世出世果当知皆由菩
萨有也问世乐具皆由□□□□施功力答由菩萨
教众生三事一施二戒三善心上品行此事□□具
中品行此三事人中富贵自然得乐具下品人行三
事施功力□□□菩萨有也若不由菩萨有如饿鬼
虽遍求食无此三事故求而不□□劫明求亦不得
故知求而得是下品施戒也问若由菩萨有者众生
何须此修施戒答要须由菩萨教可众生乃行施戒
不尔不解行也问众生□施戒乐起罪业菩萨应有
□□若菩萨不教行愿善不得乐即不得起罪答□
本说善不令起罪此是众生自起如人作井不令行
者堕中盲人□□□□□□□□□知更乐必起罪
何故令起善答若无菩萨其亦起罪□□□□□□。

□□□□□□□□有解云佛对身子自说般若五
品半经此一品结上所说□□可徒令者信受故出
舌相也今谓不尔上巳出舌相今不应更證□□□
□□讲云此品结前生后结前明如所说不虚生后
明更集众今不能可□上巳明今不应更證又论无
文也今寻此亦是生起第二今明说意上□□令广
叹度品第五¶ 第 227a 页 X24-0227.png
说以般若深□妙不可顿明故上略说今方得广说
前□中根未悟更□说又受悟不同有闻佛说得悟
有闻身子说□前众集今为后众虽又上就一门说
今更□第二段转教说有二十一品为二初一品为
所说解起第二二十品正明所说更出舌相放光者
五义一欲令与善吉有解集二表善吉说般若不虚
何者恐物疑教菩萨法声闻云何解又本以上化下
今令小乘人为十地等菩萨说□事不轻故今出舌
相表举人非谬所说不虚三者为后来众表般若□
□令菩萨信受四出舌相者明是般若果欲得如此
果令学般若因□□心放光现变十方天人得悟无
生当知说般若有多门色声并是□未曾色声也此
品为五一现舌相放光明二时会并集三因供养重
现瑞四时众悟道五佛欢喜为其授记初如文论云
般若非一会说故更现舌相也众有二初十方菩萨
众集二诸天众集菩萨集有五一睹瑞疑问二十方
佛释三十方菩萨欲来四十方佛许五赍供而至如
文次第二□□□文处易知也是诸菩萨下第三因
供养重现瑞表万行因同悟□□表众人虽异同悟
一无生忍也是时释迦众中下第四时众悟□相光
明即见十方佛复闻十方佛说法复见十方菩萨来
后重现□则得无生忍也第五佛记(云云)如以因见
华悟道故皆号华积可与觉华因华悟名觉华也。

** 三假品第七
叹度品第五¶ 第 227b 页 X24-0227.png

此下二十品正明须菩提说般若北人就此为二初
一品正命说第二从初学至无生十九品受命而□
为三一佛命二请说法可言三佛示其说法可言有
人开为四第一四□有门说次有十二品就不有有
门说第三十无品结成第一第四无生□□也今不
同此说持公云开为四第一正命说二示其说法可
言三□□□四时众悟解今亦不同禅可命意大论
生起舌相品明般若□□说若尔从命说是异时会
今开命为三初舌相隐命缘起即命说前事第二三
假品以去正命说第三善吉受命说般若上顺佛心
下□根性不违诸法实相故如来述叹劝疑语说反
时会得道此是转教□则是序正流通三段但既合
为一门故不作此名也。

就正命说中一命说二受命为菩萨略说请佛印成
第三佛广述其言成其所□□叹命广说初三一题
名而命二时众疑三释疑成佛命义。

三假品者五解(云云)今明三假则是开宗般若可相
但常明见空得道断惑见有不得今明若见空断惑
见有不断惑只应题空品那题三假品今既开宗说
三假令人悟道断惑何意不得见有断惑□空断惑
者为见空是空所以断惑为见空不空而断惑耶□
□空断惑今不见有是断惑若见有是有既不断□
□□何断耶惑若□皆不断惑得道何故尔既见空
实有故十八空既是断惑无明得道断惑问彼宗七
叹度品第五¶ 第 227c 页 X24-0227.png
品绝四句岂是无耶今云弥是无以无复四句故也
又汝真谛是无因果世谛是有因果决不得今世谛
无有因果□□□实有可无耶本是真空乃成伪空
何故尔即有而明空乃是□□有故是伪空本是假
有乃成实有何故尔以有此假有□□故对作二谛
必有所以假有真假有真空假有不有故有□□□
不空故是真空假有故则是空不空故空则是有故
一师云空非空故空非空之色空色非色故色非色
之空色也今言三假者仪假有假无不无故因假得
悟故断惑得道故叹初明三假也问何故命善吉说
答前巳对身子说空无量弟子故次第□□□故不
命馀目连等答二义一者善吉行无诤定有慈悲□
□□明菩萨问菩萨事此叹有行二者般若非空非
不空□□□善吉作空名说善吉解空能巧说空命
可此叹空愿也问佛何故不自说答亦有二义一者
众生见佛身相是须弥王舌覆大千世界畏佛威德
尊敬有疑不敢发问二者有发问能自画故命馀人
说问何故不命菩萨说答六义一者菩萨减法亦大
二者□烦恼未尽形仪不及声闻三根缘喻在善吉
四者示般若□在菩萨显是疑相五者有二般若共
不共今是共般若□引小故命若菩萨宣扬大道此
自是常体不能引□说大初于小心。

第二时众疑念者说声闻无力不应为菩萨说法又
般若不属佛不属二乘但属菩萨即是菩萨法又前
叹度品第五¶ 第 228a 页 X24-0228.png
劝菩萨学般若故知非哥法故不应说也更明四句
能说法不同故具四句一命菩萨为菩萨说如华严
还令大人说大法二命声闻□□□说如此经欲引
小入大三命声闻为声闻说法此秤其所经中身子
为谓小乘说法四命菩萨为声闻说法为引□□□
如净名也。

第三释疑者常云传灯者一灯燃为千灯佛灯□□
善吉则解佛灯敢疑佛弟子者是答明一切佛弟子
若有所说法皆承佛力岂是我可一人耶又示说法
可方凡是一切佛弟子不□佛命不命佛面前佛灭
后有所言说皆果佛力恐佛亲命□□佛前问而不
果佛力耶然佛说法相不相第一者此释毕佛力意
□□一切法相不第一故答佛力若毕佛说则如佛
说佛说□相则我说亦不违法相也学此法得證者
上叹佛说不违实□佛得如传语人也如證者如虽
有眼无灯则不见道若无□□灯分虽有慧眼则不
见正道能为菩萨说也经得品佛教是灯我识佛教
了悟故佛说如灯也一切声闻实无力者常云前释
□疑此菩萨疑说不但一人不能为菩萨说法一切
声闻亦无力□□□□说法也。

尔时慧命下第二正受命说陈所悟请佛印成□□
并是随解作此说也然须菩提既不解般若佛如今
说□□不解何不加凡夫说耶然佛悟般若须菩提
亦悟般若同佛所悟故说同佛说须菩提所解还佛
叹度品第五¶ 第 228b 页 X24-0228.png
所解故云皆是佛力以法成人法既是人宁有异故
须菩提能陈佛所说他云须菩提定小非大今不然
须菩提体般若人般若既无大小须菩提岂定大小
耶故在大能大□□□也问佛命须菩提令说则应
奉命而说何故云不见菩萨□□命耶释云不违命
也佛令我为菩萨说般若我不知何□何者是菩萨
亦不知何者是分求能所并不可得如奉钵品问宗
明毕竟不见菩萨人所行法不见行不行如是般若
见佛是能行般若法是可行则有所行到不行般若
尔时众谓佛命须菩提□□菩萨说般若则言须菩
提能说之圣般若是所说之教菩萨□此因缘名为
说法故命则净如此诸见则名般若不见菩萨□□
□为可人既无能说人则无所说教如此能说人所
说毕竟不可得则名说般若若本净一切见今净如
此是岂非般若耶大意奉钵破行为宗此品破说故
以无说为主上明无行故是行般若今明无说故则
是说般若须菩提若无言于无言真是悟无言今令
悟无言故言于无实言可须菩提未解说故若就佛
请□□□方今明若须菩提未解说般若云何佛巳
命耶今不□□□□□是却责净说法见净说法见
则是受命说般若也今明破洗如此说则是说般若
法一切行则是行般若行般若故名圣嘿然说般若
故名圣说法若心有所行则是行颠倒若口有所说
即是说颠倒岂说般若耶问善吉何不受命直说而
叹度品第五¶ 第 228c 页 X24-0228.png
作三句问佛答善吉欲自陈所悟请佛印成故还印
成三句则显善吉悟如佛悟说如□□□□大众方
信转教始成问上巳释疑今何故须印成答声闻□
此是下化上其事不轻故重须印定也故下集散品
□□□云不见菩萨也佛教说般若不云有菩萨可
教有般若可说命之本令解此而说是故命也有三
问一道理无菩萨此是实相空境二以观智求又不
见此明因空境发空观明二处俱无菩萨云何救耶
此明二处既无则无言可吐须菩提自陈三句则三
般若实相中无菩萨则实相般若观照无菩萨则观
照般若。

第三发言所教□若也上经初就佛求人法不可得
故开宗云不见菩萨字菩萨性□□□何令我教菩
萨耶次自解求不得我不知何教耶佛答三问则三
第一问为二第一佛广述能所说以观菩萨字二反
问须菩提印成能说初又二第一略破三假明菩萨
不可得观菩萨字二者广破三假明菩萨不可得令
菩萨学初又三第一法说第二举譬说释三举三假
结观初有二第一借名以破三假第二借三假以破
名今是初□法假次菩萨则是受假菩萨名及般若
即是名假也明菩萨□般若但有名此是假名为受
假名为法名亦是假名名故借名□□假无所有不
内外中间者第二借三假复除此名也肇师云名无
得于物可功物无应名可实名无得物可功则是无
叹度品第五¶ 第 229a 页 X24-0229.png
名物无应名可实则是无物非名非物安立如色集
二法故名火今火名若在二法内即火名差火唤火
应烧口火名在二法外唤火应水来火名在火外亦
□□水外在火外既火来在水外何不水来又俱外
应俱不来又□火不来及掷难也二法中间无安火
处故不在中间也。

譬如我下第二广举法譬合说八譬七合今八譬为
六初举人法为一双次举内外为一双三举过现为
一双人法者举未为喻信分既无三假亦无譬如身
下第二举法为喻云我是广法故无法不应无故次
举法也次内外一双者论云有二菩萨一坐禅二不
坐禅菩萨为□□释举内身为喻为不坐禅菩萨举
外物为喻也能佛意只今□□□上治身病有自利
为他说亦令安他身上令得他利直云世谛故有瞋
谛故无北人云实相故无世果故有此何答自他耶
譬如过去以下第三举过去现在为喻过佛巳灭但
有空名喻信既尔诸法能次举十喻彼云过去是无
可有空名现在是有不应是无故举十喻所见闻者
皆如十喻也。

如是须菩提下第三举三假结劝论云破名波罗摄
誓至受波罗摄誓破受波罗摄提至法波□至诸法
实相也次第破则入实相中也论解三假有二一云
五阴是法假五阴成人是受假人法有名名假二云
如众微尘成粗色为法假从粗色更出法如色触合
叹度品第五¶ 第 229b 页 X24-0229.png
故有大名色心合故有人名是受假从是名处更有
名字如树根枝等名更有树名竹木合更有合名是
名假也此中举三假劝菩萨学者非由来所愿三假
也今明一切生□譬涅槃法是法假三乘圣人及六
道众生是受假如此人法名字是□是假三也假法
非法非不法假受非受非不受假名非名非□劝菩
萨如此等学也今经中前破名云此名不内不外不
中间故言无有名或者便云若无菩萨名宁得有菩
萨现见有菩萨故不应无菩萨名故破受假本有名
受既无名宁有受复云若无菩萨宁有能成五阴故
复破法假有到实相无人无法无物无名也自有从
受其至法受其至名也云。

复次须菩提不见色名字常下第二广三假不可得
故无菩萨上略明三假不可得故无菩萨问云何是
□广答上宜就内外中间三处觅菩萨名字不可得
故是略观今广就一切处觅名字不可得说常无常
乃至生灭等以无名故物亦无故是广观上略明三
假不可得单破有应治广明三假不可得双明离有
无病故云不见常无常我无我则中道行也上略破
病未足故未得果今广破病具足故明菩萨得果也
上横论三假不可得今竖□不可得也问既破三假
应言假不可得何故言菩萨答以须菩提□不见菩
萨故无所教佛今正答其此问故言无菩萨也实是
无一切法也亦是一切无为明无菩萨菩萨为明无
叹度品第五¶ 第 229c 页 X24-0229.png
一切法也。

问此品何故前破一切名字答今转教大众言有教
可转故今明名字一切处求不可得岂有教可转知
如此无教则是教菩萨也就此为五一令菩萨作无
分别观破菩萨名二令作实相观得实相慧三无依
著观四作此观□果五结劝菩萨学也初三一正得
无分别观故不分别名字有无常□也从何以故下
第二释可有为性亦不见此摄广作略所以不见常
□者正言有为中不见名字常无常无为中不见名
字常无常当不见为无为中岂见名字常耶菩萨行
般若是法不作分别下第三结无分别观勿作由来
世谛有分别真谛无分别今勿作地论缘修有分别
真修无分别今勿作北人实相无分别虚妄中有分
别今正云菩萨觅一切分别不可得从来分别常无
常成分别见今觅此分别见得不分别也是菩萨住
不坏法中下第二明作实相观由菩萨□□□所分
别故是实观若有想谓分别则是虚妄耶观也亦三
初作实相观次释次结住不坏法者若分别常无常
则是未曾常无常亦作常无常岂非坏法相以住实
观中修一切今不见能修可人所修可法观体亦不
见名也次举实相释次结观智假名如文也知名假
巳下第三无所著观由得实相观成故心无所著所
心不著者非是□故不著正求一切法不可得故不
著也求之可得者乃可云著可非但不著一切法亦
叹度品第五¶ 第 230a 页 X24-0230.png
不著实观不可得一切法故不著一切法则解净亦
不著观净故毕竟净不知何以自可强名正观也此
亦三初明不著次释结次观如文也结如是行增益
六波罗蜜下第四得果如文上来略说及此广说法
是因行此文始是得果上明因行无所得今明无所
得□也菩萨应如是知名假施设下第五结观也须
菩提于意云何□佛反问须菩提明觅菩萨不可得
问何故佛反问耶答有人解云此释疑故来有二意
一者上佛难教其说云菩萨不可得但有名字作如
此教未知其解此说二意谓须菩提由来唯愿众生
空未解法空佛上多就法空说般若未知其解法空
为不解法空是故反问若解乃堪说若不解不堪说
二义故反问令其自陈□□大众大众意大众乃信
始得为说也今谓文意不尔此疑何上大众巳疑善
吉善吉释疑竟云牢佛力说云何方有疑耶尔一者
佛上检无三假故无菩萨今令须菩提检无菩萨以
佛自检弟子复检大圣因圣若自若他无检菩萨是
则菩萨菩萨见□□始大众始信也故三法印中云
一切法无我一切法中无我亦是一切又共检无始
是一切无我也。

问三法印是不了义何故言一切无耶答颠倒□乘
小乘同明无有此分岂是不有义□□□□□二者
佛难说无菩萨□反问须菩提说者显须菩提解问
也则说如佛说故则是佛菩提皆佛处也问又佛上
叹度品第五¶ 第 230b 页 X24-0230.png
言一切法不可得成须菩提说今令须菩提一一释
不可得问佛上说无菩提与今须菩提明无菩萨何
异答佛明法无故人无则是三假无故无菩萨今须
菩提则是人无故法无菩萨无故三假无也三假为
论佛上多明无名假法假故倒无受假今正明无受
假倒明无名假也就文为二第一检无菩萨则是无
菩萨体第二检无菩萨则无菩萨义菩萨义者以菩
萨名为义如俗谛以浮虚为义真谛以真实为义释
名则是义故检无菩萨义则是无菩萨名也检无菩
萨体则是受假空检无菩萨名则是名假空也如是
生法空也。

问何故不云无菩萨名而作义说耶答或者多言有
菩萨有义理以是故一切无菩萨义则是无所见义
理也亦是上来一切处求一切名字不可得故略门
就内外中间三处据无广中就常无常等检无名故
今不复检如故作义检也初文为四一者佛数善吉
奉答二者佛重责无可所以三者须菩提述无之所
以四者佛见其内悟故秤叹今是初云历举诸科问
觅菩萨须菩提历法奉答明菩萨众缘假名有一一
法岂是菩萨邪初中约二义□问云成四开一就有
以明则离俱无菩萨二就如则离俱无菩萨生是□
谛中则离俱无菩萨次是第一义谛则离俱无菩萨
可增二谛中无生不可得二谛内二谛外皆无众生
常何得世谛有第一义无离第一佛重责者汝有何
叹度品第五¶ 第 230c 页 X24-0230.png
所以故言二谛则离无菩萨为当有所以言无为当
无所以得言无离第三重答中有所以言此答有二
意一者众生毕竟不可得无有众生云何今于二谛
内外耶二者二谛法毕竟不可得众生复在何处而
有耶第四佛叹者以须菩提知众生毕竟空二谛法
毕竟空毕竟空是佛所行汝今能行佛所行说故叹
□佛复向则令菩萨亦作此字知众生毕竟空般若
法毕竟空此人法无生得无生忍也。

次反问须菩提明无菩萨义中亦四初举法一一历
问一一奉答二重责其无义可所以三重答显无义
之所以四秤□□四文可知重答中须菩提就两义
答一者根本答色尚不可得何□□无常明色是根
本常无常是未有色故论色常无常也今色毕竟不
可得岂有常无常中耶二者就未中相待门答名有
色常可□故有常无常尚无色常岂有无常名言色
是世谛有可有色是真无故空尚无色世谛有岂有
色真谛空此二答既巧故佛□□即劝菩萨学也问
佛前责菩萨体中直历举诸科问答今何故历诸科
而复举□无常为问答佛则是破菩萨义明则常无
常空是菩萨义明菩萨以常□□□□□义以无常
为义等故举常无常而复举科者前问责体故举□
此一责义故不复举诸科但举诸科中常无常也此
常无常则是义以是义成菩萨以菩萨所成义是能
故今责无能成之义也又今反问须菩提还释佛二
叹度品第五¶ 第 231a 页 X24-0231.png
责初章一舍门无人次两舍无法故无大今反亦两
初一舍门明人无故法无次两舍门明人法无也汝
言分不见菩萨下答其第二问就中为二初述成其
不见义二明以不见所得对上无所畏初大意直明
何但汝不见菩萨都说一切法毕竟无所有□见义
诸法不见诸法此总明有不见诸法不见法性者有
不见无法性不见地种者不见前有也下摄广为略
不出为无为无相见义何者有为外有无为无为可
见有为今有为邪无为谁见有为耶又不相离无是
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何物相见耶得无畏有三第
一明不见一切法故不见境故无畏则是见境空第
二明不见心好故□则是心空第三明言界不可得
此是佛心好根本也。

** 劝学品第八

上自陈所悟诸如来印成经善吉悟如佛悟说如佛
说故大众方生信仰故今始得奉命而说更开为三
第一明说般若前秤叹劝学兼示巧说可方令虚心
信受第二从集散品至无生品末舍利弗菩萨不离
是念所谓大悲念正明奉命为菩萨说般若第三从
无生品末尔时佛叹须菩提善哉善哉其有欲说者
当如是说忌亦如来是秤叹述成时会得益后段别
后品今前举诸法行劝学般若故云劝学品也开为
三第一广四果以劝学第二明学有得失示劝学可
方第三身子秤叹成劝学可方。
叹度品第五¶ 第 231b 页 X24-0231.png

就初举七科劝一举六度根本劝二所知境劝三举
所断劝四举通学行劝五举三昧陀罗尼一劝六举
慈悲化他位劝七举菩萨所离劝问佛上劝何异答
上广劝略说今略劝广说也上巳广劝故须广故秤
广为略上既略说今须广说也即演略成广也问何
故上广劝略说今略劝广说答般若难可信受故初
须广劝不可顿明但得略说上巳信般若故不须广
还为未悟受故须广说也问上三品中并初初劝学
今何故更劝答上佛自说今命说既有两说宁无二
劝上为利根前集者劝今为中根后集者劝又上是
说前劝今是说后劝如人未食前叹食二得味更欲
得馀食故劝□未得般若故劝巳闻般若得般若味
欲得馀功德当学般若又上三假末云不见四事谓
菩萨菩萨字般若般若字则是教菩萨般若物情生
断见故明般若虽无所有具一切功德故须菩提即
上借无以出有破其常见今借有以出无破其断见
也般若未曾有无此皆是般若方便巧治病秤也又
般若欲深妙故重秤叹故重言善哉也欲知色下第
二举所知劝以般若心云能了知色也知色无常此
是般若知无常知色有彼岂是有耶问触实能生想
行等何故云眼触因缘生受答触能知根尘见恶色
生苦受起瞋见好色生乐受起贪见舍受不苦不乐
则生痴见如见等以因三受生三毒得三界果报也
馀非生死根本故不言也言断下第三举所断劝虽
叹度品第五¶ 第 231c 页 X24-0231.png
用馀智终不断分得般若劝断号断也无有四结疑
品□是四见四倒系也见思二惑五住地八倒等皆
般若号断人言集品方除八倒此性漏修四倒者访
般若也问昔诸师此中云欲不堕二乘地当学般若
常云何言般若是三乘通教耶学般若化二乘亦应
学般若生恶道般若应是恶道逼教耶十善下第四
举遍学行劝亦学意三昧下第五欲满众生愿第六
欲得如是善根不应堕恶道此是菩萨第七章明学
般若四种离离三恶第二离贫财离恶道生人中复
堕贫财须离不虽生人中贫财而学大乘无方便堕
二乘如六十菩萨故明不堕二乘地虽不堕二乘地
犹堕菩萨顶故复令离可前二难离世间障离三恶
道世间重障离贫财世间轻鄣复离二出世间障二
乘为重堕顶为轻亦前二是凡障次一是小圣障次
是大圣障皆是圣障故二也释堕顶不同𠗦师云六
住空心为顶有心为堕师云七地为顶六地为堕灵
根□渐悟义初地得无生为顶三十心似解为堕复
有师得大小乘若十住中第七住为不退住名顶六心
退名堕顶此皆诸般若师今依释论以□其定正以
无生忍为顶三十一心将初地未共初地行不退故
名堕也问何故无生忍是初地答释论三十八卷云
声闻忍法世间第一法是菩萨柔顺忍须陀洹果乃
至辟支佛是菩萨无生忍故知无生忍在初地经云
须陀洹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忍解性地文云声
叹度品第五¶ 第 232a 页 X24-0232.png
闻四善根唯菩萨三种□习种性种道种此则声闻
四善根唯菩萨三十心也所以得知顶是初地者论
四十一则云是一何以故名为顶名为位名为无生
忍论主答云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法名顶然顶意
不后畏堕顶增长坚固名为位入是位中不畏魔及
烦恼名无生忍也既云一事遂义故三具定是一也
问则此文难解既言顺忍无生忍中有法名顶文云
顶增长坚固名位□顶未是无生问经复生堕顶无
生故入位则此文顶犹是无生论云一事亦名顶亦
名无生亦名位此经可论复似顶犹是无生忍此二
处文相违云何取定未见好答今说无生忍初地有
人无生忍心满心取满心为无生忍取始入无生为
顶也须菩提向佛云何名堕顶此则是第二学有
得失则为二第一则失满此堕顶与字菩萨退何处
文□云此意不具顶不退为二乘此人将入无生劝
于位退故不退作□复未入菩萨位也法生故者则
是生灭观□二乘二乘入空不见有出有不见空则
菩萨欲空有双习而言见空有异故空作空解有作
有解故名生生则心生也论云生无辟无实相慧火
故正观不熟故名生也下云顺道法爱法爱者法也
以修学无生故云顺也向方便约上有四种一无方
便学无生堕三恶道如意取方便得虽忘乃至第四
无方便学堕顶有方便入位今此中明方便无方便
正辨何物答正欲示学有得失明劝学之义成观学
叹度品第五¶ 第 232b 页 X24-0232.png
之义也问约何物论方便无方便答正约学无生观
论得失无方便学无生作无生约于无生解于无生
观生心则身生灭故堕生灭中名堕顶若于无生观
不生心若无生故是共顶此位名无生忍问云何于
无生不生心耶答能令无生观息□是息无生观诸
法何曾无生观不观耶。

云何菩萨不生下第二明学有方便就文有二第一
明菩萨不见空故不起空见二明菩萨不念有故不
起有见以离此空有故得入菩萨位也此是不生空
有心内空中不见内外者作乐无解如前云诸法不
见法性法性不见诸法诸法中无法性故不见法性
云何今明不尔诸法法性不二故无诸法乃至法性
何所见今内外不二故无内外何所见论云或人论
人生时外大成内此是外空成入内空也既时内数
皈外此是内成外空中此应是外有成内内有成外
云何是空成耶释云外有既作内岂不外空作内空
菩萨知外不来入内知皈外故识无来去生灭故云
不见也问是是内有不见外有等等何是内空不见
外空答菩萨知内外二有不二内不外内外不可得
内不见外则是住内空不见外空内外有不二故不
见内外有内外空不二故不见内外也不见空者则
是不起空见耳为前行空无方便著空故堕顶今不
见空见故入位也不念色下第二明不念竟有故不
起有见也有二初明不见有二论不见有初中三一
叹度品第五¶ 第 232c 页 X24-0232.png
明不见一切诸法有二明不见三心三释不见之意
初如文得是心不应念高下第二明不念三心故不
起有见不应存著系念一心故不应恃此自豫念具
忘此功德能此三心是菩萨之恶行故不念也初是
菩提心二无等等心三大心以发心求佛则名菩提
心诸佛无等此能与等故詺此心为无等等心而发
此心无行不行无愿不愿发拔一切苦与一切乐不
求思分文决定不退名此心为大心也次约□广门
配此三意檀尸为菩提心以行檀故得丰财为富行
尸罗故不堕恶道生天人中尊贵二事成故无事不
办也次忍进二度为无等等心佛名无等菩萨得无
生忍割截如截草木其心不瞋慈念怨家悯而何说
此心似佛故云无等等也法忍中知法毕竟空而常
修愿行故此二度亦是奇特复似佛也禅慧二度是
大心禅中起慈悲者一舍以方便念行不堕常见中
是大心慧中知一切法毕竟空不堕断见中此二心
能成大事故名大心也约三义翻初发菩萨心行六
度故内无等等方便故为大心此解似配位初发心
为地前次两配七地然横论实实通二也。

善哉下品第三身子叹成劝学所以善吉有三劝学
二度明巧学般若今成其二叹善吉能说巧学成后
第二学二重劝学前第一也有人言婆罗门徒梵天
口生故于四色分生中一人中上亦堕世法故云从
佛口生从见法生禀教也从法化生此是无生生如
叹度品第五¶ 第 233a 页 X24-0233.png
幻化生异常人生也取法则取无根力觉道等不取
财如人佛法但为利益不取财也又如恶子不受父
母教诲但取父母财也得不坏信故得自信诸神通
灭空阶自身證得故言自證也。

第二劝学者今问前文云堕恶道不堕二乘当学般
若今云何言欲学二乘当学般若若尔若欲得堕顶
亦学般若也而无方便故堕顶亦学般若无方便堕
二乘地会作二义一者此是劝二乘学般若堪得般
若闻成菩萨也。

何以故心相常净下第三释上不念不应高若心本
不净由汝作劝念心净汝则巧能可得自高心本常
净所有有何巧所以自高其有心可有存念佛本不
有何所念佛本不有何所念耶次身子问等是无相
此第三出无心相体答云不坏不分别者从第二有
方便示巧学得入位使至下可有四转劝内不见外
空明不见空次不念色等明舍有一也从身子作有
无责正劝心故明正观非有无心不得有不得无两
转也今以总义明非是坏有无言非有无亦不分别
有无以其不坏故不出有无外不分别故不存有无
内萧焉无寄乃名学般若乃名入位也。

第四广例万法恐物言菩萨实相观心如此也法不
然故今明万法乃至佛道皆尔也一问答望论开为
慧问答问中慧者但心不坏不分别五阴亦尔耶则
有答五阴亦尔次问云但五阴不坏不分别佛道亦
叹度品第五¶ 第 233b 页 X24-0233.png
尔此欲是举下最上明心两佛道中等不二皆如此
也释学般若作二乘义今明作二乘有二种作一拙
作失般若故作二巧作此是说若方便用也问师常
云三乘学般若无复三乘亦无复一如下经明非但
无三乘无一菩萨乘而今有三乘者仍本名耳又是
般若方便无三三也今文何故不言二乘学般若而
言作二乘耶答今学般若作二乘者此是令二乘学
般若也问何故尔答令三乘学般若则二乘不受不
学今欲诱小上心令学大法汝欲得小乘但学般若
其若学则不成二乘成菩萨也问何故知尔答下论
云般若不属二乘是菩萨也问今学般若作有所得
二乘此事云何答今般若中万种方便有五戒方便
则十善方便有大乘方便有小乘方便此是般若小
名为大小般若不触自作小小解失般若中生灭观
此是无生灭生灭彼不则作生灭故生此非般若咎
又所念法法本不可得何所念耶皆释上来不念一
切法义也此非如此人云如来藏心名常净亦异僧
祇人心本净义也。

舍利弗下第三论义五番问答因修论心常净义为
初番论上常净义次两问答论常净心有无义第三
两问答出常净心体今是欲初不合不离者凡夫心
有毒与三毒合二乘心无三毒与三毒离菩萨不同
凡有故不合不同二乘无故不离又凡夫二乘并皆
有心故与三毒合合与离令菩萨了心不曾有无谁
叹度品第五¶ 第 233c 页 X24-0233.png
与三毒令离耶问既释心相常净只应言心与三毒
合故不净不与三毒合故净云何言不合离耶若言
心与而三毒离别是有心见何谓心常净正以心毕
竟净不曾有无谁合谁离耶常言人心是善恶一若
尔心一则善恶亦应有四难如百论破神品也若不
合离心应有善恶善恶不开善自作善非心作善善
自受果心终不受也次问有是心相下第三论心有
无问意有此是无心相之心不上来明不念空不念
空有空有念空是生灭则常心今有离离无上观心
不若有此心经入摄若文此心经入无摄还是无不
净心也又若有此心则应念上云何言不念耶若无
心者上复何须离无等今三种心得成佛道反答中
二句初句标也徒有心相无心相可得不正反责可
有无上来觅得不身子答上来觅有无不可得也如
堕顶若学般若得入位也二者此般若二乘法若非
大小两是般若方便也然好言般若无小有大然般
若既不隔大何得隔小故昔有得小入般若般若既
小大小则后大小今有大小者由般若有也问欲得
人天亦须学般若此事云何答由菩萨般若故方便
说十善今亦由菩萨方便心般若为二乘如开人为
三也。

** 集散品第九

上可一品将说般若故前秤叹劝学则出巧学之方
今第二十八品馀经正为菩萨说般若令菩萨如说
叹度品第五¶ 第 234a 页 X24-0234.png
学亦是上大乘闻秤叹般若故今为说也又劝学品
正论菩萨生无生观则是说般若以就劝学门说今
更就三门说耳上略说今广说也复为三品就三解
脱门为菩萨说般若次从句义至会宗十三品秤叹
门为菩萨说般若十无无生二品馀经就无生门说
般若字义门说三无生则还明菩萨字义无生也以
从三假至会宗皆明菩萨字及菩萨字义一句以例
诸句可谓无量句一句一句无量句也何故只从一
句答命说大众正以无教教无说为端明问何故无
菩萨菩萨字义为无教端明答云无生物无生故得
异生既詺无生故语言断物无生故总除如传也又
众生只在名相中如善达品上但破其名相也然三
耶是道可恶门破病可良术故经起大小小缘所行
名小法大缘所行名大法行大法故故名大人得小
故故名小人故开二乘也就菩萨摩诃萨能行行大
人所行大法叹教如此大人大法以说般若故第二
就秤叹门为菩萨说般若若复有大人可得能行大
法不可得复名法例故第三明人法毕竟无生有人
无人方是人人不实也了我无我乃不理也故就无
生门说般若就初三解脱门说般若则三品三品三
假初集散品明众缘和合有有无所有则就空门就
第二相行品释一切相不可得无相门说第三约学
品明无作之心故就无作门说初就三解脱门说般
若可为三人亦可人三啭为见多者就空解脱门说
叹度品第五¶ 第 234b 页 X24-0234.png
为爱多者说无相门为爱见等就无作门说又为乐
真实者既就空门说乐善寂者就无相门说乐舍离
者就无作门说无者空门破有无相门破空此句泯
境犹有作观故无作门息观也初有三门一谦让门
说般若二不住门说般若三思惟门说般若生起佛
前为菩萨说今明名本品体之本应名不学不得有
菩萨体则是无有菩萨名今化名字则乖我观心故
谦悔则第六也虽云不说经是为菩萨说令菩萨住
般若故第二破住就不住门说般若上说虽言广说
必须识般若体及般若功能般若所对方是受命说
般若菩萨识此三种然后乃解学般若也故第三就
思惟门说般若也。

就初门有三第一正明善求不可得故若为人说则
恐生悔第二释悔因缘第三章知人不可得故得利
言集散品者行般若知无集散有一无生故无集无
灭故无散二无来故无集无去故无散三诸法毕竟
故无集业因果不失故无散此是二谛㸦弹用四知
世间灭谛故无集知集谛故无散㸦弹用如智者见
生则灭无见见灭则灭有见也初不得菩萨者向品
中巳明菩萨菩萨字不可得今何故复言不可得义
三假亦略陈所悟为菩萨说请如来印成既竟故初
学学既竟今还字说也所以还明不见菩萨字不见
觉有菩萨菩萨可得故云不觉不得上是略说今是
广说上是标今是释以正观求不觉有故不得非是
叹度品第五¶ 第 234c 页 X24-0234.png
智慧小故不得也二者众生有四者一欲爱得不净
观便易可破二有爱则难破障不净并见是有三有
爱知诸法有善此非有四法爱爱诸法乃至无生毕
竟净互相著此病难破须菩提上虽复破故须更破
也如大树非一斧可断今不净菩萨者亦不得须菩
提令谁说耶佛不可得谁命耶此非是行般若始不
可得诸法从来本来不可得也。

分不得诸集散相第二须明出心悔因缘以一切法
无集散岂有菩萨实无菩萨而我言有即是妄语故
悔也就此为二初就非住非不住求菩萨字不可得
二者就不可说门求菩萨名字不可得初门有二前
总明一切法集散不可得次别明无集散也是字不
住者上求集散不可得故无有字今说强为作无住
无不住求物不可得故字不住物既无物故亦非不
住无住是有不住如是四句又名与物不一相不住
一则境口名与物不异呼火来故非不住又第一义
谛故无物可应名无名可住物世谛故不失名物也
世谛无名物物故无住而住第一义名物无名物住
无所住也。

不见色集散相下第二别明集散不可得为三初明
法无集散二明人无集散三明非人非法诸法实相
法中二初别明世出世等法无集散次今明世出世
无集散别明中两双明出无集散次明虚实法无集
散也初如文如梦五阴下第二双更明虚妄五阴不
叹度品第五¶ 第 235a 页 X24-0235.png
生离等为实亦无集散也离有四种一身离离妻子
出家闲静二心离离结使故法两明此二离也次二
种离一名离物二物自相空故离物自体今正明此
二种离也诸不善下第二合明世出世无集散也我
不得佛下第二明人无集散也不得实相下第三非
人非法亦无集散世尊诸法因缘和合色一无法可
说第二就不可说门明无菩萨名字释亦心悔因缘
也不可说门有四初法说二喻说三合譬四释结法
说中有两破初别破有是五求破论云文次和合中
亦无可说明因缘和合亦无所有前破性今破假譬
如梦譬说也如地下合譬合譬中有二初别明世出
法不可说次总明一切不可说先明四大不可说此
间身本尚空说身尚空持戒是身业亦空云下云佛
住寿恒沙劫说菩萨名字不可得也。

若菩萨闻作是说下第三求菩萨不可得者使得利
益也。

色中不应住下第二不住门说般若结须净识经中
住不住语结具有住不住今不以住为非不住为是
亦不以不住为非住为是若俱应般若则俱是不应
即非今亦明住不住俱应般若亦应不应俱住般若
亦应不应俱不住般若善须得其意义应无所应住
无所住无所住而住无所应而应(云云)就文为四第
一正明无住行第二明有住行为失第三明无住行
为得第四举小说大初以复次今为四双初明不住
叹度品第五¶ 第 235b 页 X24-0235.png
世间出世法以世间出世间法毕竟空故无可住亦
非是破法别有毕竟故不住只此法则是毕竟空无
可为住初中三标释结下诸科例尔也第二不住禅
慧诸字门即慧神通即是禅论云有二菩萨一智慧
分别一切经书文字二坐禅得神通此二皆不可得
故不应著此故无所住也一字门如他一字一语如
地各语二字二语如水名周监又一字门如阿字即
知一切法无生二字门如头祛即知一切苦生悲心
也色是无常不应住上单舍不应住此明两舍亦不
住上横论万法不应住今竖论不住第三双缘观无
所有故不应住初明一切观不可得故不住次明如
实际等即是缘不可得故不应住第四双明三昧门
陀罗尼门毕竟以缘观净故得三昧门中此得实无
得今不应住。

世尊如菩萨下第二章明无方便作住行为色作行
者以著色故业名为作行也。

何以故色是不受第三举得明失问二乘亦得无受
云何不与二乘共答二乘无广大不用不除不利不
坚固又二乘得罗汉时不受菩萨初心即知一切法
本来寂灭不著也若望大经二乘无无所得但是有
所得故菩萨方有无所得若尔常不应大乘初地小
乘苦忍同会真谛四句俱亡与菩萨无异也论又云
二乘有习气有碍有障故非是无受菩萨不尔。

是相若受若修可得者下第四引先尼为说以须菩
叹度品第五¶ 第 235c 页 X24-0235.png
提上来两说法毕竟空闻者惊都不受故今明小乘
法中尚说法空有人信受况大乘中不明法空而不
信耶次远说一食也文有二一取先尼为论二结明
菩萨般若为菩萨故引先尼先尼先竟结明菩萨般
若也初二一反释二顺释出其所悟三结其所悟也
是相者即明佛法中有一豪定相可得则先尼不生
信也云何可信下第二顺释出意所信此中二观一
作不受人法观二作离四句观初言云何信者其有
二信初位佛能令其得圣道二信诸法无生也此中
正出其无生信言不受色者释上信义则若婆罗门
能相一切种人见女作乳糜舅作一两丈此婆罗门
言一切智人能消此食耳先尼是其舅先尼是出家
道故秤梵志广读经书坐禅求道每至于堂以求智
慧诸人乐论云六师中初师是富兰那其弟子死大
小皆不说其生处五师有弟子死大小皆说其生处
佛则不尔弟子死后生处大者不说生处是以先尼
来佛所具问上事佛三义责不而色是分不二杂色
有我不智无色有我不四阴亦尔也便悟无我无我
故不受我既不受我即不受五阴我无故阴则无属
便得生法二空此中但出其不受五阴示明其得法
空故也佛以三问责不然后而分别上事小弟子我
慢未断故有生处大我慢巳断故无生处先尼闻是
得初道后得罗汉也非内观故下第三离四句观为
初总就一切法明离四句次别明离四句是智慧者
叹度品第五¶ 第 236a 页 X24-0236.png
则是无生正慧也自身为内他身为外自他合为内
外又六入为内内外合为内外又观心为内外境为
外智观合为内外此三毕竟不可得故离此三方得
无生不慧第四句二不见无智慧上三句明不有第
四句明不无也皆释上非有相非无相也何以故释
离四句不意知者是能知可人云法是能知之智知
处是所知境非内色中第二别约五阴明离四句论
云此是观五阴无常慧然且据无常为语然则上是
无生空慧也三句明不即五阴次一句明不离阴即
离二见故得无生慧所以无即离者下解释内外空
故也先尼梵志下第三结其正悟心得信者信佛是
大师也是悟后信不舍不受者正叹其语也知烦恼
见不可得故不舍知智慧六清净故不受也是名菩
萨波若下第二结明菩萨波若也受从有到无相方
是度今知相是无相非相非无相非此非彼何所度
耶。

应如是思惟下第三思惟门说般若论云上以谦让
门不住得默今说般若体上虽为菩萨说般若位犹
未般若体则不知何心行故今明般若体文有二初
列三义二释三义一者初般若即实相般若须名观
照般若第三二般若所属所明思惟门者上来是散
说今观思惟知此三义是来说般若也人三句为两
双初名体人法也实相般若即正法实相不知何以
自不强名实相实相发生正观即照般若即照般若
叹度品第五¶ 第 236b 页 X24-0236.png
非境非智假名为智实相非境非智假名为境问作
由来真谛境为实相亦多取地论法界圆体今直明
阴入等无所有即是实相也论问云所先说实相名
波若今云何智慧名般若答果中说因者实相能生
般若般若是果实相为因名般若为实相此是果中
说因名实相为般若是因中说果也第二复次云般
若非因非果非境非智汝不应难若尔文受般若为
果实相为因并得无名失相假说耳问实相般若方
便般若文字般若云何答若能生为实观智为方便
即境为实相智说境智为文字也若境智能所以并
是方便实相正般若未曾因果境智也约三慧判实
慧为实相般若方便生方便般若所受教为方便也
□□是谁般若第三明般若属人即属菩萨般若非
因非果非人非法非乐非不乐强假名说示菩萨说
意返尔凡夫烦恼不净不净不属凡夫也二乘不能
遍照法性无大悲无方便不属二乘得般若反为萨
婆若故不属佛若下第二释三义前释第一实相般
若次问答如文也释三义中为二初释三义二明得
果释三义即三别前释实相般若者自上来诸经皆
从虽入为初后明出世等法也今此经文先从般若
为始明般若无所有般若方酬一切法也以般若无
所有易解以诸法无所有难解如水中月空易天上
月空难解故从易以说难也又此中正释般若故从
般若起也如是思惟如是观下释观照也以思实相
叹度品第五¶ 第 236c 页 X24-0236.png
即名实观也心不役下释即属人正为菩萨行般若
不离般若故属菩萨也然观文势观照与属人今释
菩萨作如法观即观照属菩萨故名属人也就得果
中为三初明得正果次明方便果三明成就二果生
处自在方便利益就初又二第一明正因二明得正
果今是初文也舍利弗问须菩提言如是下第二明
得正果身子问何因缘成就不可得第二明得方便
果从佛土知其佛土下第三具明二果成就生处自
在方便利益也。

** 相行品第十

第二就无相门说般若他云真谛理名无相会此无
相理生无相慧断烦恼除凡成圣今不尔只破众生
名无相然自有相俱是行般若无相非般若今但借
方便无相般若无方便有即相明此相本来无相若
二乘人善无相则借无无相似般若无相今就一边
为语故云无相破相也然此品今上有同有异同者
上破有法今破有同破同破有诸法有也竖论异者
上破空有今破空有今破空相也。

品为五第一明无方便失使菩萨识而不随第二明
方便使菩萨识而修行第三明无相不行虽妙恐声
闻说谬故佛第三叹述明有方便者实如所说明菩
萨无方便失此失事难明恐菩萨人明失未必定是
失故第四身子更以审佛明失实尔也第五既明得
失明员须舍失学得故第五双举得失以观修也。
叹度品第五¶ 第 237a 页 X24-0237.png

初明失中二第一明无方便故失第二明失得果初
明三种人失第一无方便外著于我故失第二无方
便外不著境内存于我故失第三内我外法两行亦
失第四句问上空行相得失与即何异答二义异一
者上三门中但就不住门中明得失此是分明得失
今总就无相门明得失故是通也二者上通明得失
今别明得失谓三种失著外故失著内故失著两舍
故失对此三失即明三得不著外不著内不著无内
外也问上品巳明得失何以故明答上直明得失今
明得失果上就空中明得失今就无相门明得失也
今初上明前计有色为失次于色上作常无常便是
倒中更起倒失巳复失也或言色是相续常或凡夫
乐著色见色少时住相言相或如从法计不失故是
无有二者实法念念灭故无常二相续大期尽故无
常皆失世尊若菩萨二作是第二明无方便相内著
故失此菩萨竖上作常等行皆是无方便我人不作
常无出行为有方便此人所计我能行故为失第三
菩萨内我外法皆舍经谓皆作如此行故亦为失第
四句结失须菩提语身子色受念妄解第二明失得
果有三初明得生死果如是行尚不得声闻菩提下
第二明失菩提果也舍利弗当知下第三总结失也
舍利弗问下第二明有方便为二初略明有方便次
广就行众行故有方便初略就一行中明有方便亦
四一明无所著二明无所著故得果第三明无所受
叹度品第五¶ 第 237b 页 X24-0237.png
第四明无所受相得果也初中还对上本失如文也
是菩萨能得阿耨下第二明得果也是菩萨行亦不
受第三明内无所受就一往阶级故云前明外无著
次内无受菩萨外无著即内无内无即外无著也上
不明无受不受有今不明无不受相也上明不著直
对三著今明无受竖净五句是菩萨行是三昧不离
疾得下第四明得无受果也就文又二初总明诸三
昧及陀罗尼未来得菩提现在得受记第二明实无
三昧可行亦无记可得初中复为二第一明诸三昧
陀罗尼相未成得菩提第二明现在得受记也初中
又二第一别明行为八三昧二总明无量三昧及陀
罗尼也就复次此诸三昧陀罗尼皆是般若异名义
或名为八三昧或六度十地一乘果般若不得作定
实般若非般若何得佛初品举以劝学次须菩提后
举劝学次须菩提后举劝学今束皆入般若中皆是
一相故无量相虽无量用只是一般若故下明不见
入不入不见三昧也是菩萨不见诸三昧下第二入
三昧无所入得受记无所得当知此明差别即是上
无差别一切三昧即是一无受三昧上一三昧为今
一切三昧即未曾一两未曾差别也此文亦二初义
三昧次义受记也凡夫中上无受三昧受是空无差
别十今为八等言有差别然次泯一多不二差别无
差别无不二故即知非差别非无差别而今作一多
差别无差别者此是不二二故说也他复言定是有
叹度品第五¶ 第 237c 页 X24-0237.png
不断惑慧是空故断惑今明定慧无二相慧既断定
岂不断慧既空定岂不空俱空不空也复有下第二
总明无量三昧门陀罗尼门也慧命须菩提随佛心
言下第二明得受记明得记不得记非佛能知记今
明欲记故言随佛心言也。

尔时佛下第三述成具有方便得菩萨方便恐非二
乘所知故非其有谬所以须作述叹又善吉未得诸
三昧而能为菩萨说故复叹不又未得而说恐谬故
叹也文二初佛述次身子重审初如文舍利白佛下
重审八方便事叹故也又论云须菩提上说菩萨行
诸三昧得受记而佛又叹不今疑云般若是空诸三
昧万行差别是有云空可是学般若了云何诸三昧
是学般若佛答一切皆以不可得故学诸三昧则是
学般若故诸法无所得皆是学般若此同万善入一
乘也次问何等不可得者恐如常云真谛不可得故
问也佛答只明人法不可得故与他异今只万行不
可得非真谛不可得此文中初后出在人空中间明
世出世法空亦是世出世法空亦是世出世人法空
为一例(云云)世不出不生者因魄不可得为不出解
魄不可得为不生求生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不可得
故无所起作也为学何法者问意云佛法如是毕竟
净为学何法为得何法耶佛答菩萨无所学故所得
不如凡夫人此句释疑疑(云云)若诸法毕竟无所学
故无所得者不今现见菩萨用空观学六度云何无
叹度品第五¶ 第 238a 页 X24-0238.png
所学佛悬答云诸法相不如凡夫所取凡夫心有无
明故所见是倒乖于法相假令闻佛说圣法亦生著
便言有菩萨万行也。

白佛诸法实相云何有者第四重明失义此来有近
有远者菩萨之失于二乘为得如菩萨之破戒是二
乘之时此事难识故身子重问述成今佛印定也近
从次问生云凡夫所著法不实无所有佛云何说则
入万行如诸法耶佛答诸法耶无佛所有等常解者
言诸法无所有真谛如是有世谛如是无所有真谛
是事不知名无明不识二谛故是无明成论云不见
空者常有无明也今明只是一句云何作二谛分之
又解无所有是法性空如是有因缘空如是无所有
毕竟空今明谁无此文也今明若作因缘义诸法无
所有如是有即是无所有不有有不有义不有有不
有故云如是无所有不知此者即是无明也所以如
此语者凡夫见闻无所有作无所有不知无所有有
闻有作有不知有无所有故今明诸法无所有如是
有如是无所有也又约迷作诸法无所有而空谓为
有空谓有实无所有也论解谓诸法无所有而凡夫
人于无所有处亦以为有以凡夫常有无明心故非
俱见有为有闻说无所有亦以为有也如小儿见满
拳而为有见空拳亦以为有也向佛何等无所有者
佛上四句一切诸法无所有二如是有三如是无所
有四是中不知名为无明也身子但问二句一问诸
叹度品第五¶ 第 238b 页 X24-0238.png
法无所有二问是中不知名无明但问所迷能迷二
事诸法无所有问所知是事不知名无无明所问能
迷也佛答中有二第一答初问明诸法无所有非是
无所无所有名诸法无所有也是中凡夫下答第二
问就中为二初答其问二广明凡夫过失今是初正
答其问即是释前如是有也以无明渴爱力故分别
者明分别所由也乏正观故名无明无般若水故为
渴此是痴渴故生分别痴渴分别炎为水也就是无
明者出所分别也实应具分别明无明二乃至生死
涅槃二又略故但言说是无明也是人二边所博即
是明无明二边不知见者既为二见不须正观眼不
知见诸法无所有而于无所有便作有解也次下二
句出其不见一者一不知不见色等空不了世间法
乃至十八不共明不了出世法修世间心解出世故
出世间还成世间也如小儿者明佛说世出为判空
令无所著如以指指月令小儿识月小儿痴故爱指
不见月凡夫著故著教不悟道也是人不出下第二
广出凡夫过有四过一不出三界间二闻大乘无生
空法不生信三明不住即是无行四结无行四结其
有著如文也。

舍利弗白佛下第五双举得失劝舍失学得文为二
初更举失次明得也初番前失故今续明失有三番
问答初番定明失正因果次求出其失因缘此是新
发意菩萨既巳舍世乐复恐失出世乐故尊求般若
叹度品第五¶ 第 238c 页 X24-0238.png
或言空般若或言空亦空是般若或言实相是般若
也般若岂定是空不空实不实耶第三求问答馀解
失也次第二两求问答明得之正因正果初求宜明
得次求释得之因缘。

** 幻学品第十一

第三就无作门说般若论无明文义次应尔所以无
文者上既标二门今理是无作也恒大明菩萨无学
即是无所作然三门为两种三缘一见多说空为爱
多说无作爱见相等说无相二为乐真实人说空乐
远离人说无相乐善寂说无作二者为一根缘缚著
说三(云云)问一一皆究竟不答具二义自有一一行
皆究竟如就空门明有亦无乃至无亦无如是一切
无所有则不次馀门二者空门但破有未破空无相
方破空相二门虽破空有未破能作观行心也故上
二门巳破境今次破观心也一师未读论文生起此
文来三假亦开宗明诸法但名字劝学集散相行通
明学有得失以集散略明行有得失相行广明得失
不果无方便故得生死果有方便无相得菩提果物
情便言有得失因果故今明得失因果皆如幻梦劝
如此而学故云幻学也生起虽就解脱门说般若不
出二种二门就法说空无相今第二就譬说明一切
法空无相无作即是释上所以一切法空无相宁由
如梦故也今言幻学者劝菩萨欲学般若当如幻学
幻学实无所学也。
叹度品第五¶ 第 239a 页 X24-0239.png

品或二或四四者一明学无所学得无所得第二明
新发心菩萨无方便闻此惊畏怖第三判无方便广
明有方便后闻此法不生取畏第四判有方便广明
无方便初二第一约六喻明菩萨学无所学得无所
得第二举十八空就举六喻为二第一前明约喻菩
萨学无所学得无所得第二章令举六喻明无学无得
初中四一问二答三释疑四领解从上品来生明劝
菩萨学一切法毕竟空善吉心念若一切法毕竟空
者幻人与菩萨俱毕竟空菩萨同幻人幻人既无学
无闻菩萨亦尔菩萨有学有得幻人亦尔若菩萨不
同幻人幻人自毕竟空菩萨则不空上不应言一切
法毕竟空。

佛答中为二第一明万法不异幻梦第二明亦无幻
异故无学无得所以反问者须菩提虽知三界毕竟
空亦总相知佛法空而于佛法空心犹有故以反问
汝知三界毕竟空者分知佛法亦如三界皆空也是
故作一一历举万法问之检佛与众生皆不可得皆
如幻汝云何言众生如幻佛不如幻复云何言幻人
与菩萨有异耶问幻人与菩萨何故无异答三义一
者幻因小术能所不作众生因无明术亦无所不作
谓六道等二者幻诳人乃令生忧喜无明力故诳智
慧眼亦令生贪瞋三者人看术事生善心故痴业约
灭时则生忧悔如是先学因缘幻生今五受众受五
欲乐生贪瞋无常性时心乃生悔我云何著是幻五
叹度品第五¶ 第 239b 页 X24-0239.png
阴失诸实相耶。

幻有垢净不下第二明无有幻异上直明法不异幻
恐言犹有幻异故幻色法皆空也。

于意云何五受众是菩萨不此第三释疑须菩提疑
云若诸法不生不灭无垢无净空无所有者不然今
现见菩萨行万行求菩提耶故答云五众但假名为
菩萨也何僧意异菩萨行行求道耶但假名学后今
何所学假名得何所得能如此可学无所学得无所
得了是学即得也。

须菩提白佛菩萨应如是学下第四领解也识即是
六情论主二解一云识是十二因缘中第三支此中
有色心但未熟故说识生云入是二时但有五色成
故名五情名成故名意情故六情不离五众也十二
因缘中支支皆具五众但识是身本故偏说也第二
约正对经佛知后五为岁学者分别离色有心离心
有色故今明谛中虽无五情而说识即是六情情中
虽不具五阴而说六情即是五阴此破色心意及因
果二见也因果者六情第五支未具五阴是因后今
问三论学者若众生实有则不成佛只为众生不实
如幻化故得成久亦不悟今明若众生是实岂得成
佛故云若前有性则是常若实有众生则始经是众
生那得成佛他云以大相续假前得至后今明前至
后只是众生云何得成佛若言断众生得成佛是众
生既灭持何作佛耶今明待众生故佛待佛故众生
叹度品第五¶ 第 239c 页 X24-0239.png
此是众生佛皆性空如幻化众生本来是佛故得成
佛问若本是佛今何得成佛道若是佛亦本来是众
姓虽本来是佛然未具足后时具足故即成佛如大
经云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若本非佛
道得成佛亦本是众生故众成佛此两成义未明两
不成也然待佛故众生假名不二故无实今破实故
空如化不实既无实亦无如化不实两馀始说实不
实双用也佛告如梦五阴第二总举五喻明无学无
得又虽续后其实双也。

是法皆空内下第三举十八空释上诸法如幻梦所
以也以十八种不可得故如幻梦也。

新发大乘意下第二略明无方便故失前文为破非
幻故合知幻学然不幻学宁是故诸法非幻非不幻
但方便为破非幻故令学若人若法生死涅槃并皆
如幻故因中无所学果无所得但新发意中此大径
听故于中有得有失今闻诸法如幻便作无解如梦
虚空空华义故生惊怖也佛答意具含二种或怖或
不怖若具内因外缘即不怖不具内外缘则怖也内
有三外缘亦三内三一者应萨婆若心则忆念二者
利根三者有慈悲心外解三一者一生中国二闻般
若三值承善知识具内外因缘闻如幻学无所学得
无所得则信受不惧此中上法则怖也。

白佛下第三广明有方便前问次答答中二一明内
因二明外缘内因中二初明应萨婆若心修行二明
叹度品第五¶ 第 240a 页 X24-0240.png
有慈悲心为众生行六度初明应萨婆若心修心者
唯佛心不应懈故令应佛心观色无常不可得者如
佛心知色非常无常但今常病起须无常药常病若
息无常即如此无常观即是不常不断正观故云观
色无常不可得故观色无常故常病消也不可得故
无常亦息也复次观色无常下第二大慈悲为众生
观无常则是具六度只为众生说一无常观即具六
度也为众生说常治众生常病常病即除次生正观
作如次说无常即是法施故是不以二乘无常观心
则是正戒忍此断常二见令不起即是忍下亦尔故
说一无常具六也馀一一观皆具六也白佛下第二
明胜缘前具三今但二谓真善知识无所得法也略
不明生中国也但此中更令其回此善根向佛道也
馀事同上内因也。

向佛下第四广明无方便有二初明内因二明值外
恶缘内因缘明一问答谓不应萨婆若此为正要故
明之也明外值恶缘中先问次答中二初出恶缘二
教令离也初中九种恶缘初一令离六度或六师说
无因果令离六度或说大乘毕竟空令离六度或以
小乘数论引令离六度也第四恶缘作佛等云具知
根欲性汝根性不堪求佛也第七恶缘作和上阇梨
今以大乘道亦入小乘二空也第八恶缘作父母破
不汝若作菩萨则是眼则现受苦若令不与则破檀
第九佛罗汉大德比丘说有所得无常观也。
叹度品第五¶ 第 240b 页 X24-0240.png

** 句义品第十二

二依论生起从转教巳来须菩提因菩萨字门说般
若今此去佛因菩萨字义门说般若因菩萨字门说
者命说初以三句明无菩萨不见菩萨云何教菩萨
劝学正劝学耳此三句从集散品正因菩萨字作三
脱门说般若明菩萨字空名为空行菩萨字相不可
得名无相门菩萨字作不可得名无作门如菩萨字
一切法皆尔佛今因菩萨字义门说般若从圣断竟
会宗叹摩诃萨字义即般若门今明空有实慧方便
是菩萨字义上三解脱即故非字义答亦是义上明
字有空无相无作义今明菩萨字有实慧方便义但
上作三脱名今作字义目问何故尔答上是因菩萨
菩萨字空无相无作似万法亦尔今明万法无所有
菩萨义亦尔故文中广举诸法无叹菩萨句义无所
有故上明菩萨字无故诸法无今明诸法无故菩萨
字义无也二者须菩提破菩萨字相空无相作佛今
不破菩萨字无相无作明菩萨字本来无所有故明
无所有即是有有不有有也问须菩提上何故破字
佛今何故不破昔来执三藏及有所得来久故发时
须破馀但破馀既竟彼便谓有此人法破故无耳所
以佛便云菩萨字本来无非始无也何但从转教至
此因菩萨字说般若佛开宗云菩萨菩萨字性空乃
至念经皆论一句也问何故尔耶答此经始未明般
若并无生无所有者非是就真谛理明亦非实相亦
叹度品第五¶ 第 240c 页 X24-0240.png
非地论人真修义亦直检不见菩萨及诸法不可得
缩洗不令无遣脱此诸见是般若故肇公云道远乎
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也而今因此而开
无量句假此无量句皈一句可谓一中解无量无量
中解一虽开无量句实无所开虽合一句实无所有
合故未曾句与无句所以须菩提无言显道理释梵
绝听而雨华也问此中得论会义以不答正是会义
明不问人天男女若能了空有因缘发生二慧皆是
菩萨异此则非菩萨人天男女般若中所有善十八
品正为菩萨说般若三门上就三解脱门说般若竟
今此第二十三品就秤叹门说般若三解脱门是小
乘开涅槃出门大乘中除不义故云甚深法者是空
义无相无作是其义故前就三解脱门说今第二明
叹人美法以说般若人则是菩萨摩诃萨此则摩诃
衍人所行法今叹释行法之人则是说般若叹释所
行法则是般若故叹法美人说于般若也。

文二第一从初意乘乘有五品若其人尊则是叹于
人故说般若第二从庄严竟会宗叹释所乘摩诃衍
所乘之法大说波若故非人无以秉法非法无以成
人故前叹秉法之人次美成人之法则是般若初人
二第一叹释菩萨义以说般若第二叹释摩诃萨义
说般若叹菩萨则得了空有因缘是真实方便二慧
明菩萨之体叹摩诃萨明志气高明心大旷远无过
不离无法不修辨其门用义初有二人第一明菩萨
叹度品第五¶ 第 241a 页 X24-0241.png
句义毕竟无所有则句义能如此了达名方便实慧
则是菩萨则是说般若第二空有句义一切句义无
知无所不知能如此了达名实方便则是说般若也
此人名此三段云前段实相般若后观照般若地论
人云前段是真修后段缘修此古人云前是真后是
俗谛然文前后其意只是一句明义无句义句义也
初中前问次答问如文所以问者上来须菩提虽巳
说欲令佛说佛十种庄严音声后说妙法未信者令
信得深悟巳悟者得阿鞞阿鞞者得一生补处等大
利益故问也义品者释人名字句非色不相应行是
实法能谁于法法是义也成论云句则是假名能谁
于义如是假名句谁人天所谁人天所谁为义又人
是句人是统御为义今明不尔假名为菩萨假名为
句假名字无所有故以无义为义故云句义论云外
国名波陀此云句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合
成句菩萨为一字是二字合为语菩提为一语萨埵
为一语合名句如下以辞也。

答无句义为句义者问从上奉钵开宗至学皆明菩
萨菩萨字不可得佛何故后明菩萨句义无所有答
此经始末明般若者非是约真谛理明无生灭无所
有只责觅菩萨字及诸法诸法字有无等毕竟不可
得缩洗之命无贵不是般若故此经只论一句菩萨
字空开一句有无量句今此无量句是一句如人一
中解无量等然实无所合未曾句与无句也故须菩
叹度品第五¶ 第 241b 页 X24-0241.png
提无言显道释梵绝听而扇雨华也但上须菩提破
菩萨字故言无菩萨菩萨字佛今不破只了菩萨字
本无所有假名为有可谓不有有无所有故更名也
二者上是须菩提因菩萨字无所有说般若今是佛
因菩萨字义说般若也他言无句义是真谛句是世
谛如小般若如来说世界是世谛则非世界是真谛
是名世谛苦也有四句前真谛遣前后在等今不尔
佛直答不作二谛文是二者佛应答世谛有句义真
谛无句义而今文只言此句义无句义无句义句义
何时是二谛朗师有时云初开二章门初标无句义
门次标句义章门后释此二章门前释无句义章门
举一切法释句义章门也有时不分直标句义毕竟
无句次释也他作二谛义章门亦无所以少假无自
性而非有故则真无体可假故真俗真则无俗离无
有俗则真离有无无语言虽乐心终见二谛异何故
尔汝道无体可假过则不言真无则是俗有汝道假
无体生而非有过则真不道假边则真无相二谛经
实岂得释经也则空无句义句义无句义耶。

譬如鸟飞空下第二广释无句义为句义此中八譬
并是举凡所信无故其所信有有其心所信有同其
所信毕竟无所有故有无不不二也所信有不有有
所信无岂无故知离有无见如是亦不受情迥净也
如是须菩提下第二释无句义句义上则是一切句
无句一切义无义且据菩萨为论也今明无句一切
叹度品第五¶ 第 241c 页 X24-0241.png
句义一切合菩萨识也如是须菩萨下第二明无句
义句义则是实慧方便为菩萨体则是说般若也就
文为二第一举境智劝菩萨学第二两问答解释境
智劝菩萨举一切法劝菩萨学如文白佛下第二两
问答解释为二初略明方便慧是菩萨句义第二广
明方便慧是菩萨句义初则双又问一问所学一切
法二问能学无事相次双答所学则六双中作无过
也然此六双是佛教菩萨作无事学是佛教也若了
悟此六双于菩萨便成境智也白佛何等名世善法
下第二广方便慧是菩萨句义也第二广明所学六
双法第二劝无碍不劝六双如文易者不释也方便
生福德者如是菩萨五偈也从方便作生也此中分
别三性十八界中以无记如前十界过三性也五阴
中馀善不善馀五阴谓四种无取根生威仪五工巧
及化及身口业也三无为中二无记也明解脱者明
三解脱是有为解脱念是十念出广乘品也正忆念
是诸法实相观也菩萨摩诃萨下第二劝无碍不二
不劝学前六双文法皆是自相空法相不应著不应
动者逐名作解则于自相空中动则是二即相行非
菩萨义不名菩萨故前云无事今云二不二动也。
大品经义疏第四
叹度品第五¶ 第 242a 页 X24-024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