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0b 页
大品经义疏第六
胡 吉藏 撰
**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从答作名今从三问中初问为目也此去是第四般
若体中第三周为下人请说初自说次是说今请说
三众前后三集故三说前众得悟即去次众东来也
复亦尔为三根故三说上根至此三闻三重转悟中
根至此三闻两悟下根至此三闻一悟虽三周之说
能说之人唯两一佛说二弟子说所为有三根能为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0c 页 X24-0260.png

周善吉为问今是天主问但非说教之主故非三人
也三品判文开为二初诸天请二受请为说初二第
一明众集二发言致问初中二第一列众二现瑞生
疑问三周列众何异答初周列一切众谓此云他方
及大小凡圣次周但列他方如其相品说今但列此
土皆知上列他方具菩萨天人众今但列诸天众也
问何故是下根但列诸天众答以欲色诸天著五欲
及禅乐故多根钝也一列众中先列欲天次列色天
众诸天果报生身光明下第二现瑞惟为说之由也
诸天本有光诸佛光故不现则诸天言有智慧地佛
智慧则无复慧也又佛身光既耀能蔽诸天光则智
慧之光必应破痴闇中也又此巳身光由般若欲得
此身当学般若也。
尔时释提下第二发言致问为二初请说次正问正
问有三一问深入究竟住二问般若体三问初脩行
然此三种次第不同一者前明体次脩行脩行后得
深入住二者前明脩行脩行得住后明般若三者前
由终深住次明始初行既明始终行第三明般若体
今天主三问并非三次第也初问深入究竟住者二
义一者般若以无住为宗故倒以住著为本今欲破
颠倒住著是故发音明无住也二者脩道之人意欲
慕仰深法故初问其深住何由得住须识般若故次
明般若竟后方脩行故明脩行也答中为二初明答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1a 页 X24-0261.png

詶其上请说也又云承佛力者后众生未知是佛力
说又善吉欲自谦故也次劝发心者欲脩菩萨行必
须发菩提心如善财先发心后明行菩萨行也二乘
不能发心何故劝耶答由来明般若中未辨二乘作
佛则于今之为妨若决不作何事劝发心耶此是空
二二耳今明此文即是明二乘可得发心作佛故劝
其改有所得菩萨心也问前文云入正位不能发心
今文言劝发心者前就情谓未改故云不能发心今
望转悟义故劝发心也。
次正答问说般若为三初答三问说般若二释疑说
般若三疑除悟解颀答因说此说般若生起(云云)就
答中三问为二初答后二问二答初住问答二问为
三初答二问二佛赞成三善吉明说意初答二问释
者不同北人云先答行般若问次答般若体问今明
先答般若体问次答行问论并无明判文分也答般
若体问先明无常观次明从无常观转入无生观也
此中明十五观为般若者故若无一定相随病何用
诸天著乐情深其根又钝故具明十五无常观也问
五阴俱有十五过更有过耶答杂阿含经呵五阴有
百过罪也今略说也问此中十五几是圣行几不入
圣行此十五为一人三人耶答若约十六谛明圣行
前苦无常空无我是四一圣行馀十一非圣行为三
根说为利根说四谛又苦谛故得道为中根说八事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1b 页 X24-0261.png

者五阴能生恼故如病有人闻如病轻微故说痈疽
有人闻如痈疽虽箭或可著故说如箭镐入体不可
得生有人以箭镐在体虽洗阴难拔以良医妙术犹
可令出故主常病根次明如衰者常有不吉若人著
五众常无安从以有衰故常畏怖畏怖故不安也列
十五名如经文也经文既明五阴即应十二入十八
界及六种但诵写者脱落故文无界入也问二乘亦
作十五观与菩萨何异答此中初以应萨波若后明
无所得故异二乘观无常破常病不著常无常亦息
故不著无常即中道正道观故是般若也观色寂灭
下第二北人云始是答般若体问二答行问故论云
观色寂灭但为般若波罗蜜故不合上十五观共说
然作此判亦可然但论意直辨上十五是常观今是
转无常入无生寂灭观三乘共行今观五众本来无
生寂灭既即是涅槃故独是菩萨观也问二乘第三
灭谛亦是寂灭则二乘人亦观寂灭云何言寂灭独
是菩萨观耶答二乘根钝初不能即观五阴寂灭要
初作无常苦观入第三谛方寂灭菩萨根利初心则
作寂灭观也。
脩四念处下第二答有行问既云无所得万行苦非
行耶复次但诸法因缘下此文来者初说无常等十
五观次转入无生寂灭观此明诸法非常也从四念
处答脩行问明万行相资成虽空不失万行得非空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1c 页 X24-0261.png

故释云虽无有人但因缘互相因藉故不失行万行
因得佛道此亦是法长人短义以无乘人故人短因
缘故有诸法是法长也菩提心不立回向心者有人
言上来皆是答行问此文始是答般若体问今不同
也此文来者亦明因缘相由故行因得果物便因能
生果果在因中果能詶因五在果中故今明二心不
相在回向是因中方行心菩提心是佛果心二心毕
竟不可得云何相在耶论云须菩提此中不如世谛
如梦如幻说但就第一义谛问说故言二心不可得
云何相在也。
尔时佛叹下第二佛赞成也。
第三须菩提自陈说意者一为报现在佛恩我因佛
故得脱生死故报佛恩二报过去佛恩现在释迦由
过去佛故得成佛我既助佛弘法法报过去佛恩如
人我父即我其祖也示者示耶正善不善等教舍耶
学正利者行因时未得果恐心退没为说法令其心
利所以俱于因时求果俱勤行后必得果竟者随其
所行而赞叹行令其心意也。
尔时须菩提下答第三法入究竟住问就文为二初
明住不住二释身子念初中先诚听开住不住门次
释住不住门他分住者住真谛不住世谛又住者实
相不住者不住观照又住者住真脩不住者不住缘
脩令明勿开张者只一句意也云何是正住般若一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2a 页 X24-0262.png

为住无所从不住真俗有无一切皆不住生死涅槃
亦皆不住是住住般若若何所住一切皆不应住以
不住为住也。
色色空下第二双释二门又三初释不住住门释住
若不住一切章门三双结二门也初中直明了人法
毕竟空人法病尽假名住般若也次释不住门者天
主问次答次答中为二初别明不住次释不住别明
不住凡举十科法涅槃中亦举十对得无得义也举
阴界入中不应住复以色是常下第二举常无常中
不应住也须陀洹果无女根下第三科有此文来者
先观诸法空无所有心欲退后取于涅槃故一说无
为相不应住也第四举诸果福田不应住菩提欲行
檀先求因得因故得无量福故闻初果因因量欲作
初果故今明不应住也次明佛因不应住住者得平
等大悲心故不图尊卑故不应住也菩萨初发心第
六广举因果自他德行不应住也有八人下第七举
三乘贤不应住经论列二十五贤圣不得一种而定
今列二十七者见谛中二人谓信行法行次初果为
四人一拟七生初果二家家人三现灭四中间灭足
前六也分第二果与向各一足前为八也第九那含
向断第七品第十一种第十一即上品十二即罗汉
向望后应有生灭行灭住解脱见得及身證为十八
学人足九罗汉成二十七也四如意足下第八举四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2b 页 X24-0262.png

住当使我世界无有色名下第十重举无所有亦不
应住五阴道品十地皆从病故有也无病何须此物
耶得主道理有此耶何以故下第二总释不应住也
尔时舍利弗下第三双结住不住文四一乐兴念若
一切皆不住云何得住般若若不住般若云何得作
佛第二次第次广问(云云)第三身子答明诸佛无住
第四善吉正为会通住不住义也。
尔时尊中下第二释疑释般若所由诸天根钝虽闻
上答而未能悟解是以生疑今破彼疑即是般若依
论可得有十疑一释举况二破著现见大众聚集有
所作疑第三破甚深妙难解疑第四云破其无所说
欲退疑第五破其用何等听法疑第六破其听者与
说不如化疑第七破其佛道涅槃不可化疑第八破
般若深妙无信五大疑第九破以智慧无别诸法疑
第十破无所有故无利益疑若来此十疑为三初四
后正破其疑次幻听品示其听法之方第三明住受
耶举况疑者诸天子闻须菩提上说般若无定相不
可取不得有无四句内外故举夜叉为况夜叉言虽
不可解此度思量则得其意故解其言须菩提周常
辞说法而意碍不可知夜叉意可解故语不可解亦
成解解须菩提意不可解故语二不解也憍尸迦喜
见城九百九十九门所居青衣守之此诸夜叉王语
浮伪情趣妖謟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故不解其主而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2c 页 X24-0262.png

何不解耶。
如佛化下第二释观见大众聚集有所作疑诸天子
心念若无说无听今自大众聚集何作故此中举四
喻释之也。
尔时诸天子心念下第三释转深妙疑诸天子心念
举此喻欲令易解此喻转更深妙是故不解也须菩
提知诸天子心迷没般若中不能自出是故说般若
不畏五众五众即般若故有何深妙耶。
诸天子所作是念下第四释诸天子夫说欲退藏云
诸天子既不悟大道故分为二分下破之破之即设
作二乘亦须学悟此法故不离是忍如小般若一切
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论主意直云诸天子
知须菩提虽说法忍无所说次释须菩提印成此语
故非但我明法无所说三世一切贤圣皆悟诸法无
所说也。
** 幻人听品第二十八
若依大段则是教其用心听法之前善吉无心而说
诸天子有心而听故诸天子不解善吉之言所以今
合听说相秤我见无心而说说无所说汝须无心而
听即得悟幻听者不言无能正言能无所听如幻也。
释第五用人听法疑云前第一章无说无听巳自难
解也第二章复言说听皆如幻化复觉深妙第三复
云非深非妙第四复云遮欲退令我脩学而我等诸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3a 页 X24-0263.png

汝身心如幻化用此心方解我说也汝若言有身心
后欲求实解终不解也。
众生如幻下第六破听者说者皆如幻疑疑意未能
双幻或可听者如幻说者不必如幻故释云说者听
者亦皆如幻也。
尔时诸天子下第七破佛道涅槃亦如幻疑疑云若
佛道涅槃皆如幻我将不悟能须菩提将不谬说所
以作此疑者即主生死虚妄故可幻也佛道有异应
不如幻耶答意云求二皆不可得岂非皆如幻耶未
对众生故有佛也既不名众生岂有佛耶若于随情
有众生谓有涅槃但是情谓故幻也问大经云佛不
如幻与今相违答今是破其二病有幻有不幻异故
明二大经破其不二病故闻二也若言大品是不了
义教明不二者涅槃何何得直大品言我无我无二
相又可得言华严中明生死涅槃不二亦是不了义
也。
尔时诸大弟子下第八破无信受疑亦是大章第二
得信受自既解听今须生信受也阿难作答者非但
须菩提明有能信人今阿难是第三师须明此可信
故知之能信之人四人住初人大乘中深行后人大
乘中始行中间小乘中学无学也。
须菩提不以空分别色下第九破人智分别诸疑法
若本空何须智分别于法空耶故释云求法自非空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3b 页 X24-0263.png

有不二未曾空有也问须菩提何故作此语耶答释
成信义也云何信耶能如此无所分别即是信也又
二初智分别诸法次破诸天我初中凡学七条法也
须菩提讫天子下第二边破诸天我心也。
尔时舍利弗下第十破无利盖疑疑云既无所学此
何利耶故今明般若所有非无所有无所有有有不
有具足不有有义则有一切三乘等法有无所有未
曾一三所以身子明此义者欲成上信义上明无所
有故可信今明无所有亦可信也文四初身子叹二
善吉述三重闻四一来答摄取菩提法者般若中正
明菩萨法从一地至一地上虽言二乘意正教菩萨
故摄取菩萨也学般若无碍法故得无碍辨也有人
虽掖疾根钝相不脱入脱入则利故有利辨也诸法
实相无尽今说无尽法故有无尽辨也般若无诸戏
论无能问难绝者名不可断辨也随众生根缘所应
可说如随众生辨说涅槃实义名义辨说大乘最上
法名最上辨也。
** 散华品第二十九
此第三诸天疑除悟解散华供养故以目品品为二
第一诸天财供养须菩提因此说般若二者诸天法
供养须菩提因此说般若财供中为二第一诸天财
供二因此说般若初中为二初得悟意念欲供养二
正初供养意念者皆须菩提说诸法实相而不失因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3c 页 X24-0263.png

此是中道正观即是二慧故欢喜供养雨法雨者小
乘文理未具如不足大乘究竟具足犹如时雨无所
不用也又雨能生正观根本又雨能除及三毒热气
等也次正化华供养不取实华供养者恐还庆听般
若故又责熹其馀悟上既令听说如幻化今了悟故
遂以化华供养即绝听而雨华也三者因此化华论
无生义若实华供养则不得发天生论也华台二释
一云是诸天力化诸天小不能大故以台供养也二
者是般若力般若行因小得果大也。
须菩提念心下第二因华论无生非树生天主是难
须菩提也明是华无生何以言但不解树生耶须菩
提即反责云华不从树生复不从心树生二处不生
则非华也若云是化华则是化生则从心生非是无
生也次天主心伏两处无生即两处无华既非实华
是化华亦非实生是化生也两义中欲论无生义故
得但华不生色等亦尔(云云)问既从色至佛皆无生
今大小乘云何说耶答虽同无生而颠倒空谓故有
六道空惓次有诸教虽颠倒及教门普皆无生忆念
下净也若不生不名色者通得云是不名为色是名
为色也。
尔时释提下第二因法供养自称叹为法供养也为
二初天主一人称叹为法供养二诸天同时称叹为
法供养就初尽下又二第一称叹须菩提谓供养人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4a 页 X24-0264.png

善吉述成因而劝学天主上叹善吉称根缘今叹不
违法相也不坏假名者若有一法实可论坏与不坏
未曾有一法实何有坏不坏耶又若有一有若有一
无则说有坏无说无坏有今诸法无有无无故不说
有坏无说无坏有如常义有二谛虽云世谛有说真
谛无则坏有若说无不坏有则无并如二用也问何
故言无坏不坏是不坏假名耶答诸法有虽坏不坏
今说诸法无坏不坏则是坏诸法何诸法无坏不坏
故今说无坏不坏故是不坏诸法。
须菩提下第三因此述勤学北人云就文为三初学
二示学相三示学处初少文憍尸迦下第二示学相
为二初明学之方法第二明如此学故即是学萨婆
若初中三第一明不学有第二明从色空不学色空
明不学无第三明不二学如文可寻也是菩萨能学
无量下第三明如此学故即是学萨婆若文为二初
正明学般若因行成二明学得萨婆若果也无量无
边即是一切种智之异必在菩提心中量在佛心中
无量也见男女好丑故是坏色之破色故空是咸也
不受不灭者以空故无所受用果相续故不灭也十
八空但举内外空者亦空若初故又受者空故为内
空也色空故为外空也能到一切种智第二明学得
果当于何求下第三示学处前明无所得学今示所
得处将三种般若是所学处谓文字实相正观明此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4b 页 X24-0264.png

问何不云佛品中求耶答云天主问意除佛一人外
谁能说耶故推菩提也又佛随根缘说不定或佛无
常行名或戏生空名般若求或毕竟空名般若如是
三乘一乘皆名般若故所说不定云佛品若须菩提
纯说无依无得法无悟之法学之则易也问对弟子
初略说般若亦是纯明无得何故不云佛品答应尔
但今根缘嘱在善吉何以知之若根缘不嘱善吉则
不语善吉佛应自说也又一义佛加善吉说即是佛
说善吉品即佛品也次天主问善吉云是汝巧说般
若故云即身称叹推崇即是善吉品中求耶善吉谦
故非我力皆是佛力亦非我品是佛品也。
天主云一切皆无受相下第二因破神力明实相般
若果学处为二初天主叹次佛答中初作即叹次作
离叹一切法无所受则无佛云何言是佛力离无受
相下离叹无受相中无佛离等复无佛上就即真谛
中无佛今离真谛无佛问如与无受云何异答曰皆
是实相异名即诸法不可著故名无受取戏论不能
破故名如也又云毕竟空实相名如也。
次须菩提答天主难即是印来广奢所说也文为二
第一明略印述其叹第二历法广述其离然上难中
初就即无受中无如来次难中无佛但述其离无义
但依中论作五求破一即无受非如来二久离妄非
如来三如来不在无受中四无受中不在如来中五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4c 页 X24-0264.png

义就离中二句初直明离无受无如来离如来无如
来也无受相中如来不可得如中如来不可得此是
离中第二句如来不在无受中如人不在阴中间何
故就此二句破耶答人多之体悟如故名如来体悟
无受故名如来所以云离如来离无受无如来谁体
悟如耶如来无受如来无受中无如来也复谁体悟
耶。
色如中如来不可得第二历法广明如来不可得为
四初就如中求不可得二就法相中求不可得三明
无合散故无如来四结是佛神力故可谓毕竟离上
谁法始是佛始是力故亦是初之如中如来不可得
此是色中无佛义问只应云色中无佛如阴中无人
答色如属色如来如嘱如来亦就色中求如来不可
得即是就色如中求如来不可得也如乃至无属不
属既名色如摄色如互色也法相中如来法相不可
得下第二就法相中求佛不可得法相如性无受皆
是一体但上须辨如与无受求佛不可得恐言皆是
智慧破故言无所以今明法相自示无也色如中不
合不散下第三结明如来又二初就如中明无合无
散次就法相中无合无散色如即是如来如此是一
如中则无可论合散若离色如复无如来可论其合
散也解常义佛与如空一故是合境智异故是散故
今欲破之法相亦尔第四结是佛神力文可知也。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5a 页 X24-0265.png

当何处求下第三明观照般若即是正明求学论云
上因佛神力说般若今正明求实相即发正观故是
观照波若然息一切观是正观息一切求故是正求
然就文前明无所求次何以故皆是传释不须作离
开也。
释语须菩提是摩诃般罗蜜下第二天主秤叹般若
即是法供养般若就文为二初叹二述叹初二前止
二秤叹须陀洹下释叹良由出三乘因果故名为大
无量为无边也问天主前叹人今叹法何意答上叹
人然意业亦叹法口业叹人中阿含经中云天主是
初果人有解云此问天主是初果人也亦是法身菩
萨悯众生故所说般若也。
须菩提下第二述叹亦二第一总述叹亦二第一总
述叹色大下第二别述述三即三色大般若大者由
来云境大故智大解若色是世谛小般若非般若境
真谛空无色何所言是般若境世谛中色若为主大
今经文何以故下自释求色初中后际不可得则非
大亦非小作大名叹色此色般若色故非顽亦尔智
非碍非不碍是何物所谓般若色也色无量下述第
二无量叹只色等如虚空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故
名无量也前明大未必无量如山王虽大而是有量
故今明无量经文举虚空释之次第三述无边叹中
为三初明绝三世故无边二明缘无边故无边三明
众生故无边初不异前大义释也缘无边中三义一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5b 页 X24-0265.png

求之不可得故无边也二者缘无边法性故无边三
缘无边故无边第三众生无边中亦三义如文可寻
也。
** 三叹品第三十
此是第二诸天大众得悟解称叹为法供养欢喜之
其同时反称叹故以目品初诸天欢喜称叹二述三
领解重叹初文二第一叹须菩提说般若二行般若
人初四句第一出能叹人二即同时出叹辞第一命
下出所叹人皆是佛大恩力下第四称叹以由佛出
世故得命善吉说故我等获利终是佛恩力也。
若菩提下第二叹行般若人为二初作如佛叹何以
故下举般若释叹由般若能出生三乘方便此人既
行般若故与佛无异也上天主叹善吉叹能说之人
及叹般若所说之法今诸天叹佛叹佛恩中及叹行
般若人则始绝何论叹事周遍故两品不同也第二
佛述中二初述叹亦引證初中明述其如佛次明佛
不可得始是如佛也次引燃灯證者昔悟无生故般
若理前万行法成万行皆不离无生故尔时既悟无
生万行具足故尔时既是如佛此證如佛义来也。
尔时诸天子下第三重领解更明不断不常中道正
观义诸天上叹人亦叹人得悟也云毗侈遮罗明行
足也脩伽度善逝也路伽惫世间解也。
尔时佛叹四众下三十四品明若妙义间为三此是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5c 页 X24-0265.png

二从此去其随喜九品经叹般若所生功德他云既
广格功德即是流通义如开善释金刚般若云同同
明受处处辨流通合亦如下付属可是流通此直叹
般若功德何谓流通耶问既非流通何以有此格格
量耶答论自云前为在家释道之流故说般若体此
为在家世俗解故叹般若功德为二缘异故有二缘
合文为俗缘故是流通者前又为出俗缘亦是流通
耶但俱为二缘正是正说若欲为流通俱是流通也
二者般若非智慧非功德前为属智慧缘故说智慧
今为属功德缘故说功德此经功德智慧既为两缘
则金刚般若师明此两事亦是为两缘也又前明智
慧体诸法毕竟皆无所得故不堕断常中即明般若
中虽无所得无所不得故具一切德故不堕灭断中
又由般若故诸功德而成也不由般若则成颠倒犹
深罪业不成功德故有所得三业名粗非业也如依
佛性作功德方成功德也又虽言为两缘亦成为一
缘所以尔者为欲令人受持信悟上般若故今明功
德也又勿作二心解今功德而无所得只是上般若
无所得也何以知之此是般若功力所得岂实般若
耶。
九品为二第一八品半明受持乃至正忆念般若故
所得功德格量显称叹劝脩二者随喜一品直明作
般若心随喜所德功德格量显胜称叹脩就八品半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6a 页 X24-0266.png

量即拟第一周说般若也第二从灭谛竟述成三品
第二周明五果格量拟第二周说波若也第三初劝
持竟法施五品经第三周明五果格量拟第三周说
般若也。
初文为二第一明受持般若得现世五果第二明格
量初中三句一佛普观大众如前说般若体亦前大
众巳集今亦普观大众今多偏告天主以天主正是
在家人故功德而告之也先则告身子是出家人故
㸦文为论了五果者一魔及魔民不得便二人非人
不得便三不横死四所住安无恐怖五者诸天守护
论云树王下得佛破烦恼及天魔入涅槃故破阴魔
此方便之说也今此中云魔即天魔不得便也善男
子下第二明人不得便上深行人体悟实相般若故
云菩萨摩诃萨魔不得便今通约深浅受持般若人
故云善男女也上以魔怨大故深行空无相故魔不
得便以怨大故治道亦大今人非人不得便以怨小
故治道亦小故说四无量问不得深也是乐说也不
横死也第三果灭毒药共抗横病等复次下第四住
处安无怖畏尔时三千大千下第五诸天守护果若
就文明果唯五就文则六第一魔不得便二人不得
便三不横死四观诸天发心受持般若五明住处安
亦诸天守护若三千大千下第六明格量格量行般
若人也正举二乘格量菩萨三义智胜二乘一应萨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6b 页 X24-0266.png

三恶道出生三乘也。
** 灭诤品第三十一
此下第二周三品从灭诤至大明述成明五果格量
为二第一明五果第二辨格量明五果即应五但文
有四第一合明魔不得便人不得二果第二明诸天
守护果第三辨不横死果第四明住处无恐怖果三
果在此品两果大明品也灭诤品者下文明般若能
断尔许诤斯断一切烦恼一切诸见然今略明二种
诤一人诤谓魔魔民外道增上慢人乃至一切有所
得人欲破菩萨正观及以破般若皆名为诤云何为
诤此等诸人或骂或打或煞或作大风大水大火空
大热名利大五欲引之令心须起一念妄正观心智
名为诤下十恶与十善诤十地与五住地诤常与无
常诤生死涅槃真妄皆名为诤体然菩萨行正般若
非十恶故十恶灭非十善故十善灭非无常故无常
灭乃至非涅槃故涅槃灭此义为易解佛作此释论
主作此释地论主佛如此释也常自他自作有所得
义自相诤耶。
品为二第一天主称叹二世功德第二如来述成初
中为二第一明天主之受持般若故得二世功德第
二受持般若故得受持一切功德初为二第一受持
般若得现世功德二明得后世功德应有十二种一
听闻谓从佛菩萨边闻二见闻便行以行力故名受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6c 页 X24-0266.png

读为不失故六诵七为他说更得未行八解释其人
语难解故须释九正忆念十不离萨婆若心十一思
惟十二明脩习今文但有前八事也始终但十二如
闻持品释也今文云得如此现世功德即指上三叹
品明五果亦成就众生下第二明得后世功德上五
果皆是自行今明后世功德具自行化他也快哉希
有下第二叹受持般若故总摄一切功德。
第二佛述中二第一述其第二明受持般若总摄五
度第二述其第一明得二世功德所以回互者天主
广叹次略释叹佛今先略述次广述即是释难也。
复次憍尸迦下第二广述即是释叹文三初许诫听
二受旨三广明功德初二如文第三中为二第一广
明二世功德第二重明现在功德初明二世功德即
二前明现世功德次明后世功德现世功德中二初
正明现世功德次举化他功德释成之今是问前三
叹品中巳明三种恶人不得便今何故更明答前明
三种恶人为欲总害行般若人故来今此明三恶人
为欲破般若法故举问此三人云何欲破波若法耶
答梵志是一切出家外道之总名若其法亦是梵志
其人爱著其所得之法中般若中说诸法实相破一
切法故不信般若一欲破般若也增上慢人是佛弟
子得四禅未得圣道自谓为得闻般若中说诸法实
相毕竟无所得无初果二果乃至无道无涅槃待其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7a 页 X24-0267.png

谓内外人法住六度中亦令众生舍内外二亦六度
中行此得菩萨自他两净因城即自他两无诤因是
故现在无有诤果有无诤果也。
复次下第二重明现在果文三法譬合上巳两处明
三种恶人今复明之与上异者初来为烦恼人次来
为破波若法今来欲双破人法又前两来直明不能
烦恼人破法之亦转叹波若力故今恶两功德转增
乃至渐得三乘脱苦是则两来直明不能通他善生
他恶今来非正不能通他善生他恶及令其恶通其
善生也譬说中蛇譬三恶人虫譬行般若菩萨药喻
般若也第三合譬中为二第一正合次何以故下释
正合中以般若力故有三品恶人利根恶轻者即降
伏令得道二中根者降伏是弟子三下根者但伏道
而去也释中举叹说易明一切诸见一切法爱此是
叹以般若力能断之说三恶人瞋恚斗诤心易灭何
不能灭耶。
复次憍尸迦下第二明诸天守护果问与上三叹品
诸天守护何异耶答上诸天自发主守护今是佛试
言明诸天守护事必不虚二者上但明天护今明佛
复守护上明三种恶人不能恼今明诸善人所守护
也文三初明诸天及佛守护二明菩萨行般若故利
益三明行行得失不同今是初云佛守护者正言此
人行佛道入佛境界故诸佛守护诸天欣之亦助守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7b 页 X24-0267.png

不善法灭下第二明受持般若故内益凡四重一恶
灭善增益二具足众善益三回向佛道四得晓悟初
中前开章门一不善法灭二善法转增次释二章门
可谓标转增下先释转增善二章门不说无益语下
释不善法灭章门也自不教下第二具足众行益此
人深乐善法故具行众善二乘之人十善中但有具
不叙无馀三行菩萨具足也又二乘作自善亦不成
谓善恶二故菩萨知恶不灭善不生不恶不善故名
也是菩萨行六度时回向下第三回向佛道与众生
共既具众行所得果与物共之又转此善不趣善道
但趣佛道也我若不施下第四得自晓悟益有二陈
初自陈云我若不施不能自他两益若自他两益故
行施也次自陈云善恶二行中我不应随恶行作恶
不随善行故不作善行也问何故自陈答菩萨未得
无生烦恼未尽故诸烦恼起时须自陈也。
释自佛下第三明得失上既叹菩萨具自行化他等
法俱行此四法有有所得得行无所得故须简其方
便无方便也然得无得可具三者缘无得二者教有
得无得缘得无得者如一六度未曾得无得但于有
得缘成有得无得缘成无得也教得无者为有得世
间根缘说有得为无得出世善根缘说无得故论云
有得是无所得初门今文是教有得无得亦有具缘
义也。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7c 页 X24-0267.png

** 大明品第三十二
此品明第三不横死果。
第四住处安无恐怖果叹般若力如明咒能令大水
不能伤药毒不害乃至住处常安如大明咒之力故
言大明品又叹般若大力能灭自他一切烦恼亦如
咒力灭毒故目品品初明不横死果有二第一明刀
箭不伤二明水火等不害初明刀箭不伤中有二第
一正离横死果二何以故下释意云断三毒是内刀
箭在内自他既两除外刀箭刀等则不害也内无故
果无也问此人既读诵般若何故入陈答既是王民
何得不入又既脱值灾难处所自然不伤也问法句
中云非空非海中避之不得脱如佛岂不行般若而
为石等伤指耶答法句中明定果此中不定果不定
果多定果少也又欲深诚不令起乐恶不可作般若
力尚不能灭罪岂可作耶今欲叹般若力故云诸难
不伤也然一往对十善明十恶三毒是刀箭以十善
非刀箭如一往对十地故以五住地及鄣是刀箭乃
至对涅槃故生死是刀箭若望道行生死涅槃十善
十恶皆伤正观并永道皆是刀箭也决同明水即是
供养舍利耶答今取种智是佛相好身非佛理自论
般若生而是佛非佛故显般若胜也问若种智是佛
相好非佛可得供养种智得供养相好身不得福答
为是义故佛下释云相好身理非佛以种智依相好
身住故供养相好身亦得但劣种智也他人即释今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8a 页 X24-0268.png

二义开身智二无优劣优劣义叹种智胜耳优劣无
优劣俱胜也第二格量优劣中初二格量优劣次释
如文可寻也。
尔时释自佛下第五释为二初疑二释疑释疑中四
第一反问答第二正答第三释答第四證答今是第
一两求同两求答相开为四也所以信三宝少者今
数论言别体三宝岂是信也常又云一圆智上说法
僧是信三宝此亦不成住地论人不体三一体三住
持三化佛报佛法是信三宝亦不义成住也问惟无
疑决了何异答一解云无异以无疑故不惟以无了
故无疑也又外道为不惟修道为无疑无学为决云
了又解以八正道中三分戒身是不惟四分身智是
无疑正见智是决了也佛告释如是如是下第二正
答既一切门少当知般若固行少不便疑也何以故
是众生无世不见佛下第三释答今数论及地论人
有所得解义有佛可见有法可闻此至不见佛不闻
法也我以佛眼下第四證答明见如此也。
以是故下第二劝听闻文二第一正劝第二何以故
释劝诸馀善法皆入般若者论主谓法华大云等经
皆入般若摄也论四十七卷云诸摩诃衍中波若最
大今人何得转易般若言是第二时耶何以故下三
何以故释劝初何以故叹般若是佛所学第二何以
故叹般若是三乘所应学亦是三乘法印第三何以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8b 页 X24-0268.png

第二举宝塔格量者塔与舍利但是末般若是本但
舍利是能住之身塔是所住之处舍利是佛正火不
害不死果文为二初明离次明得离中先正明离次
何以故释离也自不总身者不起诸见也亦不总他
不起贪恚也亦不两总不起无明也深取何但三毒
是自总总他只一切有所得若十善若十恶五住地
生死涅槃常无常等皆是自总总他又何以故下重
释所以起三毒自总总他者正言带我人之心三毒
任运自总总他心菩萨持般若明咒就破我我所故
不起三毒三毒不起故不自总总他得三菩提下明
得果也。
复次下第四明得住处常安果与前异者前明受持
乃至正忆念住故处安今但明书般若经卷供养不
受持乃至忆念亦无所恐怖果也问此人既读诵般
若云何书般若供养答其人既闻般若有大势力故
虽不读诵而亦书也供养此中先明不怖畏果次举
道树力释證之初先明得福次何以故下释之。
释白佛下第二周中举格量格量与前宝塔者前举
供养二乘人格今举宝塔格量也就文为二第一举
舍利格量第二举宝塔格量初中云一天主问二佛
反质三天主答旨四佛正格量五释疑六结劝天主
问者二义一者欲显般若功德胜劝人受持般若故
举供养舍利问其优劣二者有二种众生一住根多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8c 页 X24-0268.png

此二人故问其优劣第二佛反问答者明之优劣不
定自有无得心供养舍利则福胜有得心供养般若
则福劣俱门无所得心供养二事则俱胜有得则俱
劣以此事不定故反问天主为舍利是本为般若是
本今但问其境之本末不及问心有所得无所得也
第三天主答云般若是本舍利是末第四佛述成之
为二第一述成本末二格量优劣今是初明生法二
身从般若生故般若是本故供养般若功德多相好
是生身种智是法身也问种智及舍利皆从般若今
供养般若供养种智何故不供养般若宝塔是众生
业起是佛依果又舍利微细塔则高显人巳塔大故
谓福必多又上言供养舍利未知佛何物供养此中
明起塔供养也文二第一佛自格量优劣第二天主
领解举塔格量优劣初中七阶初举一塔二举满阎
浮三四天下四小千五中千六大千七大千中一一
人皆起塔供养不及般若问此为实为假答佛今欲
领般若功德今人信悟修行意不在假实不应问二
者有此事小轮王佛塔一阎浮提大轮王满四天下
大梵王亦能心生变化起塔满大千三解实假设今
住悟一一中皆三谓反问开答旨及正格量也。
释自佛下第二天主释领解格量此中为二第一天
主自格量第二述成一品游成天主格量义初二第
一领解称叹般若第二从十方如恒沙下第二正格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9a 页 X24-0269.png

格量二释格量也与前异此中取十方恒沙世界中
人一一人皆起塔亦不及也文处可知也。
** 述成品第三十三
亦云无边福德者文中佛述天主格量辩般若有无
边福德故以自品述成者即天主格量中第二段佛
述天主上云十方恒沙世界一一众生起一七宝塔
不及供养般若更有大天及时会疑也天主品品天
主未得一切智格量或可有谬故佛述成颂天主不
假明般若福深品二初直述叹般若功德无边次佛
格量胜劣两中各二初中二者初述叹般若功德无
边次何以故下释无边所以也格量中亦二初明般
若功德胜次何以故释胜所以也般若在三世实世
世者般若未曾生灭无生灭在不在今为方便为物
故有生灭无生灭在不在若实相般若是生灭义故
常在观有二种一者无□生灭无为般若如来智则
常在菩萨观是无生灭生灭在不常在文字般若随
法住久远近故有在不在也今云般若世是文字般
若也此是一法不定为物故作此开何处离文字别
有实相耶。
** 劝持品第三十四
此是第三周明五果格量凡五品为三第一有两品
馀明五果第二两品馀文明格量五果者第一劝持
品明不横死果人不得便果及后世功德第二遣异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9b 页 X24-0269.png

三尊导品明住处安故无怖畏果后世功德诸天守
护二果问劝持品明不横死果人不得便后世功德
与上二周何异答异上但明上人不横死今明人天
皆不横死上但外难不伤谓水火毒叶苇今明具内
外叹皆不能伤水火刀毒是外难四百四病是内难
也上就因果判今世功德言因中功德名为现世当
得三菩提为后世也今取以人不便以为今世不难
十善皆名后世也问何故如此回互答上第二周中
就因果以判因先果后故以因为现在果为后也此
中据身而辨则身可得为现世次身可有名后世在
也品依果而判故明不横死果。
第二明人不得便果今总二果名为四第一诸天劝
持二佛述劝持三天主劝持四佛述劝明两劝两述
也劝持品者三义一者佛上自劝二天主来劝三诸
天劝以众人共叹般若力同者信受也今正是诸天
劝持故以自品也诸天劝中二第一诸天劝次释劝
释劝中二初明减损修罗增天众此是出世善灭世
恶也从佛种不断者明生世善也。
第二佛述劝中三初举三事劝以释劝三事者一令
修罗恶心灭善心生非助天也若天与修罗斗修罗
诵念々々々天恶灭善以生也问诸天何不常诵般
若两阵战时方诵答诸天著乐不能常诵也又诸天
不净果不得不斗但斗时须诵般若也第二举诸天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69c 页 X24-0269.png

他教今明诵般若故自免也五死相者一头上华委
二腋下汗出三华来著身四不乐在生处五更见有
天来巳生处也闻诵般若云何得免五死耶答闻波
若解脱无常等十五劝因无常入无生实相观智不
生不死是故免五死也设令不免五死亦得还生本
处也第三事举人天非般若渐得三菩提前二事离
力今明有得所力也。
第三天主叹中有二第一举二说叹二举生善灭恶
释叹二说叹者一大明说者能灭大恶果谓生老死
等故名大恶又能灭大恶因谓贪瞋等故名大说六
道众生令成佛菩提大人故名为大也无上说者具
如上利益故名无上说也无等说者三义诸天佛人
有说名报又尼能知他人心有说名健陀涅槃能死
行力至有说能住奉千万成如此说无与等者于此
无等说中般若出过无量名无等等也二云诸佛无
等般若说能令与佛等故云无等等也三云诸佛等
说是佛所作故云无等等。
第四佛述中二第一述其三说第二明二世果初中
三法譬合(云云)夜中所见皆星月力生死夜有所见
皆佛菩萨力有时月喻菩萨佛喻取生死皆如长夜
故此取星月喻也复次憍尸迦第二明二世功德为
三第一佛开二章门二释两章门三结两章门即二
释初章门初问次答答中为二前明不横死果二明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0a 页 X24-0270.png

前为欲今为复苦二者前外难不害今具说为外今
则水火不害内则勉四百四病也四大四百病不出
冷热二病水风起冷病地水二起热病地坚难消故
起热病也官事起第二明人不得便未说大热人谓
之事等又上虽说人不得便未说人还恭敬供养也
第二释后世功德中有二第一明得不离诸善法因
二明诸善法果中两果二因皆善至四无色世间善
法因念处乃至十八不共出世善法也果中二初得
离果谓三恶道及人中恶二明得果谓三十二相乃
至菩提也以是故下第三总结劝持般若得二世功
德也。
** 遣异品第三十五
此品明三果谓人不得便魔不得便魔诸天守护问
此品得三果与上何异答此中明人及魔不得便释
成上来三周明五果义也上虽有言未见有其事今
欲明證验事故品来何伏之问之问天护及不横死
非人不得便何不證验耶答二既验后三自微也又
此诸天自发誓护即是验也魔闻胜非人魔尚不得
便况非人耶故不须證验非人也住处安果即是巳
验本为魔及非人未恐怖总不安也今即巳伏即是
处安不横死果未有横死之人故不得说也。
品依果分为三初明人不得便二明人魔不得便三
明诸天守护今总三果为五一降伏外道天魔二诸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0b 页 X24-0270.png

誓护行般若下五如来重述成有二初第一降外道
二降天魔降外道中五第一名外道来二正以般若
力降之三外道伏道而去四身疑念下如来释疑今
是初神力召外道来者上虽言人不得便亦欲證验
故神力召来外道作是念是聚言在王舍城耆阇崛
中说波若明一切法毕竟空引致众生我等共往破
此空法空法若破佛则自退我等还得如来名利是
故来也第二天主诵般若而降之佛不诵者佛诵波
若便言是佛力令欲显波若證验力故天主诵也第三
外道复道而去者显波若能令想退尚不能其边况
令能作留难耶围绕佛者外道见佛威德大便之我
若往佛所往自因苦于佛无损若我直去人论性弱
故作现恭敬绕佛而去第四身子生疑者身子本是
梵志今见波若空来空去故起悯心又显般若力虽
天主诵般若故外道去大众未知何因而去今欲令
大众知是般若力去而所以嘿念令佛种之身子有
三疑佛有三释三疑一意谁力故伏外道而去二者
佛大慈悲般若著论云何独隔诸外道令无益而去
三者彼来既欲破般若何故不能得破而去耶。
佛知下第二佛为释疑即为三别今答第一疑明般
若力故令外道去也舍利弗下答第二疑舍利弗我
不见说般若时一切世间下第三疑凡佛天帝守护
起说般若时无能坏也皆有标及释如文可寻也尔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0c 页 X24-0270.png

文尔时一出中下第二诸天见般若力能摧伏天魔
外道故欢喜供养秤叹般若也。
第三佛述如文。
第四诸天重供养称叹故得守护者上供养秤叹般
若法令欲秤叹守护行般若天也文为二初诸天发
愿守护秤叹行般若人二帝释举往因叹行般若人
第五佛述但述帝释不述诸天以天守护如佛次佛
等诸义前来述之故今不述论云得法性身菩萨为
如佛肉身信悟为次佛也般若望般若是生因即是
生母萨婆若能说般若是故说母因果名因义名因
果母义名母如十地与佛身为本末从佛智慧海出
生十地佛为本十地为末如是十地义诸德之根本
十地为本佛为末然般若未曾因果作因名说萨婆
若未曾因果作果名说此因是果因此果是因果非
果能果非因能因不二别者不二而二义开因果二
二而不二义因果未曾二故转因为果如实相非为
略故云不二也问既㸦说为因果亦㸦为先后答非
未曾因果而开因果二章未曾前后而开先后既得
果为因果亦得㸦先后也由来因定金刚心先果定
金刚心后岂得言不二不别吉亦互相显耶。
** 尊导品第三十六
亦云称誉品即称誉般若为尊导也就五果为论即
是第五住处安无恐怖果兼明三世功德与上异者
上但明离舍宅旷野人非人等恐怖不云恭敬今明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1a 页 X24-0271.png

益也。
品为二第一释疑二重明二世功德辨住处安无恐
怖畏释疑者先疑次释疑有人言从佛对身子说般
若未是叹般若因此生疑次解云从佛命善吉巳来
之偏叹般若从此生疑次释从说巳来偏叹般若从
此生疑今谓不然从上三叹品身中明五果格量巳
来偏叹般若故生疑今云品甚称波罗蜜又互相资
成何故偏叹般若答此二义由般若故五方名波罗
蜜也若不因五五不成度故叹般若也若相资者虽
互相资成般若为主如石散虽有众物相资成而石
为至主故叹石也问为石等有得成觉无得若无得
若是有得云何可导成无得是破彼义若是无得须
导成无得他云导有先导后义导后义者从出观门
出有中循万行不著也导先如三十心中循行带取
相今登初地断前三十心中相惑则或诸行皆成无
相也今明导不尔以般若心中修万行万行方成万
行不以般若心脩万行成有所得断常如此论宗也
问文云回向萨波若方秤此云何是释导义答由般
若知施无寻如此施不起三有及二乘地故是导也
问般若导五为中之尊可尔云何导一切种智为一
切种智中尊答由般若导方成无得一切种智也叹
般若为本亦是尊也此中问答次第可寻也。
第二续明功德者此文应续劝持品为中间降外道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1b 页 X24-0271.png

衣方降魔及释疑耶答义亦无在但若一句广叹物
不明其验情不信故前须叹次即證證竟后叹物生
信心境也未尽者北人云心田四句有尽心无尽田
无尽心有尽田无尽心无尽田有尽心有尽田尽位
者小乘苦忍之前是即尽智忍巳上是无尽大乘四
十心是有尽登地巳去是无尽也有尽心尽田者如
阿难供养佛佛田无尽阿难心有尽无尽心供养有
尽田者如佛施饿狗食也馀两可解今云有相心施
无相田爰亦是四句有相心施无相田无相心施有
相田馀二句可解也亦明欲作此义亦得言功德未
尽者般若是无尽田以无尽心供养知福无边(云云)。
文四第一天主明受持波若功德二佛广明功德三
天主发愿守护行般若人四佛重述诸天守护故得
诸利益今是初明天主云受持功德未尽总标何以
故下是释释中得五功德一明受持般若故即受持
三世诸佛道二明受持般若故诸善法现于世间三
明受持般若使有人天果报四受持般若故则有二
乘五受持般若故即有佛出虽有五句但作二意初
句明由般若故得求佛道以四句皆是化他为度众
生故集诸善法始自十善终至不共因此善法故有
人天乃至佛述现在也第二佛述中明非止五种功
德更后有四种有二初明非止有五更有馀功德次
何以故下更出四经一明受持般若得佛五分法身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1c 页 X24-0271.png

此时长故胜也二明受持波若与佛无异三明受持
般若所有五分法身胜二乘五分之上四明书持经
卷得二世功德问但书持供养经卷则云何得二世
功德耶答如意珠是无记色法一心供养尚满心欲
况波若法实不得耶亦有供养不得现在功德者此
是不一心故又虽是一心先世罪重故也第三天主
发愿守护行般若人如文第四佛述重明功德为二
先广明功德二结劝就文大明有六果第一明得瞻
力说法不即果天有甘露微细能沾入人毛孔故得
瞻力能更说法也天上自有般若所以来者以怜悯
人令恶鬼远去能益法师气力今说法不断又令众
生益加信敬第二复次得无畏果有二义一者有不
二义不见我不知畏此是实慧二者般若中虽说一
豪善法而无所不有无所阙少故不畏故学大智论
具识一切大小假名方便也第三复次得三果一者
得人天敬果二后世得行众行不断绝果三者降制
恶人果第四复次得诸天眷属果以受持般若感致
二界净天皆来也第五复次明受持般若则是法施
果言法施者非是此人为诸天说般若名法施但此
处有般若经卷故诸天来礼拜供养等读诵之故名
法施也憍尸迦三千大千所有四天下巳此第六明
受持般若人得诸天守护就文三一正明诸天守护
二释天来所以皆发菩提心天来为利益行者三释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2a 页 X24-0272.png

利益益中二种一谓大天来故恶鬼去二觉梦常安
无诸不可并如天也如是憍尸迦下第二结也。
憍尸迦下第二段明格量文都有九种格量第一举
供养生身佛格量供养经卷第二举舍利格量经卷
第三举经卷与他格量自受持正忆念第四举经与
他格量为他解释其义也第五二善教他格量以经
卷与他第六举定散二善教他格量自受正忆念格
量为他说般若第八举自具行化他格量乎自行第
九举世出世善格量具自行化他初二格量是自行
格自行谓自供养十方佛不及供养经卷自取十方
舍利不及取般若经卷第三自受持正忆念不及持
经卷与他供养举自行格量化他也第四举经卷与
他不及为他解义此是化他格量化他也第五以定
散二善施他不及以般若经卷与他此是以是世间
化他格量般若化他又举定散二善教化不及急持
正住念念般若此是以世间化他格般若自行第六
自受持正忆念不及为他说般若此是举自行格量
化他第七明单为他说不及具自行化他第八举世
出世二善格量具自行化他义也今是初供养般若
经卷胜供养十方佛问般若在佛身中供养一佛则
是供养般若云何供养十方佛不及供养论以二义
释之一者般若是本能生十方佛二者云境实无优
劣此就心判若供养佛则取人相而佛未曾是人不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2b 页 X24-0272.png

卷及应取法相但此人知供养般若经卷则闻般若
中明无所得法故不取法相及以人相以无所得心
供养则应福大也。
** 法称品第三十七 亦云舍利品
法称知经则是法实举舍利称般若法优劣故言法
称又云般若与舍利通是法称此二法优劣故云法
称持公云舍利作称用阎浮舍利作称后乃至满十
十方舍利作称应般若经卷今明不尔本称二物重
轻云何用舍利作称今以佛教法称称舍利般若优
劣也如诏称称物重轻对诏称故云法称也前是离
字释今是令字释也。
品中明二格一以自行格自行即是举舍利称格量
般若经卷二举自行般若格化他。
初为三第一举满阎浮提舍利对般若经卷称其优
劣亦举大千三千举满十方舍利对经卷称其优劣
初中先问次天主答上品举塔格量经卷此是舍利
在处格今是举舍利对经卷格上舍利则少今则举
多也问何故举舍利对经卷答有二缘一出家缘好
智慧二在家缘好功德则是智缘智慧是解脱因缘
舍利生福之因缘缘是果因缘为此义故格其优劣
天主是在家受乐人中最胜故对之明也问上品巳
明供养十方佛不如供养经卷今何须后举舍利称
答上明受持后供养经卷故缘供养十方佛今直供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2c 页 X24-0272.png

举供养十方佛不及供养般若今偏为未来众生情
贵舍利故次举之又欲广显般若。
天主答佛中为四第一正问本末不同故有取舍二
身子问于取舍三答取舍四佛赞成五天主领广明
优劣今是初明直致舍利与人天骨何异由举经卷
故为经卷所重故为人天供养故知经卷则是本舍
利则是末故取经卷也次身子问意同明般若中不
明取舍亦不言舍利劣经卷胜称汝云何欲取经卷
第三天主答其异如此只般若能令人悟无优劣取
舍故取般若经为舍利不能尔故不取舍利也问般
若无取舍今取此无取舍犹是取舍义也答实无取
舍以世谛无取舍为引道众生故作取舍说也第四
佛赞成天主无取舍义前往说若人欲得法性下举
譬述也释白佛下第五领解欢喜广称优劣义更举
五义一劝供养般若本末故取经卷二明能离怖畏
故取经卷三明能离三恶道故取经卷四明能离二
乘地故取经卷五明能令人劣见佛□心故取经卷
对此即明舍利无此五义故不取舍利初中三法譬
合法说云一切世间应礼般若者天主自知般若胜
佛后赞成其胜义故欢喜即起敬心故欢一切礼般
若也譬者二解一指坐处喻舍利巳身喻般若由巳
身故坐处得敬由般若经卷故舍利得敬二云坐处
喻经卷巳身喻佛虽灭亦云应供养经卷如天主不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3a 页 X24-0273.png

怖畏第二明般若能离怖畏故取般若第三离三恶
道第四离二乘地第五令众生得佛道故取般若复
次如天也。
复次满三千下第二举三千舍利格量经卷依论意
凡有六复次第一明本末举见经卷与见现在佛无
异释成初本末义也经卷明诸法实相现在佛亦明
实相与见佛何异又经卷具明生天生二身现在佛
即是生身亦有法身故复无异也见舍利但是见事
生佛身也第二两复次明受持般若经卷与佛齐功
德复次举佛化他与学持经卷为他说若高功德第
二复次十方化他与巳说般若高功德论十八卷及
释四摄品云三事谓神通知他心说法也复次世尊
下第三明供养经卷与供养佛等问前品未明供养
经卷胜供养十方佛今云何等耶答上正明供养经
卷后明受持故胜也直供养十方佛无受持义也今
直明供养不明受持故与供养佛等也二者上有所
得心供养佛无所得心供养经卷故不等今俱是无
所得心故云等也第四复次明离三恶道超二乘渐
住佛道永无衰漏故取经养也第五复次明离内怖
法譬合般若王舍利贞定疑饥渴等以有身必有此
患负责此人依王故不还责及得供养舍利依般若
故不畏诸患反而得人天供养也。
复次世尊在所三千下第二叹般若能离外怖畏举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3b 页 X24-0273.png

衣不出食有除毒有避鬼今借通用喻般若能灭一
切苦与一切乐也此珠轻妙四天下物皆于中现也
凡有四释一云天帝释手执与修罗斗碎落阎浮提
变为如意珠二云生在体恼二三云过去佛舍利法
灭尽变为如意珠以益物四云众生福德自然生如
地狱苦具解如无价摩尼者辨珠名也。
所住处下正明用凡出用物的譬言上人不得便如
人热病下第二能治内烦恼为月广论四百四病欲
略明根本唯四风冷热杂也广论八万四千贪欲二
万一千以不净法乃至等分二万一千总以三药治
成不净或以因缘略论根本唯四谓三毒等等分二
释一云具毒等二云分为等分以分具起三毒也风
为嗔痴为冷贪为热也问以四药治四病云何远是
般若乃是空慧也答常义实非般若今明此四药是
般若方便不以般若则堕有所得中如无常治常虽
舍常而见有无常般若者诸法未曾常无常以有常
病故作无常说常病若消无常即息也闇中能令明
下常三叹般若能灭三界无明闇也上横论治四病
今竖论治三界惑上总说四根本法无明也热时能
令凉下第四法冷热力因贪嗔以为热无明不信懈
怠不恭敬等不从般若能治此冷热因热而不冷因
能冷而不热非如意珠具二用不如意同同巳明法
令毒今何故更说答上杂论今合三毒为论毒为论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3c 页 X24-0273.png

异虽二亦异也为毒所蛰者第五治毒力问贪等即
是毒上巳多过明今何故复说答上法轻今法重者
故经引难也等贪欲所笠鸯掘重嗔所伤等复次眼
病第二治眼病力用问上四病摄四百四病今何故
更说答眼病为一身可最痴是病中之重是故不说
法说为论初喻人非人不得便治外病中间四事治
内烦恼病今别治三种章痴渴傍正法即是破慧眼五
逆五痴创恶肿即四重此经灭罪与涅槃不异何得
为不了戒教耶果衣著水中下第九明珠色用珠无
定色随色而变般若无定法随缘不同也水随珠作
一色心随般若同般若作一色以物里珠在物水随
物色以般若珠在万行内安众生心中而最生心随
顺万行死所依著色也缥色是虚空色行者得般若
观诸法空心亦随顺空而不著空也若渴水者下第
十用诸烦恼挠心水故渴得般若珠即净土虽别治
本是总治也阿难问下此一事明云何处薰箧下第
十一明珠所重处热用珠喻般若箧喻舍利珠箧故
人爱敬箧般若薰舍利故爱敬舍利问此是合譬分
譬答分譬也珠侣法方般若治心珠但治鬼般若治
天魔恶珠但治四大病不能治四大般若能治四大
也问文云珠薰箧故人爱敬箧般若运舍利故舍利
得供养若等文但应云是般若力复何得是禅等诸
行力但应云舍利是般若住处何得言是行住处答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4a 页 X24-0274.png

是故偏说般若耳又万行皆是般若异名也。
第三举十方恒沙舍利格为二初正格量二释疑正
格中为二第一格量般若即叹般若法第二有一问
答叹行般若人初为二初自格二佛述成初中四复
次第一复次明本来与上明本末异者此中广叹也
明供养舍利尚得说般若是舍利本耶又明供养般
若本相得舍利末也第二明欲见生法二身量受持
乃至为他说般若以般若中具明生法两身相也第
三复次明无得也现在佛当受持般若问见现在佛
即是见二身云何更说答先明具见二身今对人情
云佛过去故亦云欲见现在佛也问前明见十方现
在佛二身今云何更说现在则答云复次二种法相
下第四复次明般若能摄有为无为二法相良由般
若未曾为无为相能摄为无为舍利但是有为故取
波若舍利问文中何故云有为无为中智慧是有为
耶答此品亦说耳自有有为智慧无为智慧如为无
为二般若即是因果二般若如意二慧品自有为无
为二境自有境是为无为了境之智是有为此中是
也文为二用二重问一一释也佛述如文以天主叹
行波若人及以述叹亦如上文。
尔时释自下第三释疑为三初疑次释次领解称叹
论如来格量显胜皆叹般若则知般若是究竟圆行
行波若因是何须行馀行次佛释中三法譬合法中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4b 页 X24-0274.png

众行假令行众行行皆是波若异名行众行即是行
波若二者不二二义开波若与众行二即波若为重
能药成众行故般若也若善男子女人书般若经卷
下第二举自行化他又两问先天主举般若自他为
问佛告下第二佛举舍利反质释白佛下第三举舍
利与他胜自奉答佛告下第四佛明般若经卷与胜
他胜自似得答也问自持尚应胜将经卷与他何况
自受持复正忆念不及将经卷与他答此人同上三
周叹般若功德便作是念分自受持正忆般若无边
功德分若将经卷与他人我则不得受持正忆念便
先般若功德其人贪著功德相是有吾我无大悲今
将经卷与前人此是无吾我有大悲故胜也复次为
他说下第四举化他格化他所以有此文来者肘令
既同将经卷与他得种多便欲重施经卷不为人说
则运心不能大千下举教十方恒沙人行不行经卷
与人也问何故不及答经卷生善至涅槃十善不至
二者经卷生善是无漏十善是有漏三者十善迂回
经卷生善直进不退四者十善生则退经卷生善不
退五者经卷生善是常乐因缘十善是苦无常因缘
六者经卷生善得圣人十善得作凡夫故不及也初
文三一佛举教阎浮人行十善为问二天主答甚多
三佛格量格量三初明胜劣二举譬说三合譬说中
前正明胜劣何以故下释用能生三乘人法不能生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4c 页 X24-0274.png

凡举二况一举小乘初果次明教一人得初果胜教
阎浮提人行十善今教一人经卷胜教阎浮提人行
十善也次举佛说亦尔教一人作佛胜阎浮提故今
明为人坛释胜将经卷与人前文三第一明胜何以
故下第二释胜意二初明般若能生三世诸佛一坐
故为他开示所以胜分见尺是益下第二明般若独
是佛依止故为他解释所以胜以是故下第三结劝
供养也。
** 法施品第三十八
可具二义定散二善教化此是有所得法施今举此
格量般若经卷与他人故云法施对上财施格量也
二者此品初将般若经卷与他即法施中间为人说
般若胜自行亦是法施复广明为他说般若胜世出
世胜皆是法施今明般若法施故以目品三者此中
具明得二法施欲格其优劣故通云法施也。
初举定散二善格量经卷与他此是第五举世间化
他格出世经卷化他为二第一举散善格经卷二举
定散格经卷初有六一举阎浮提二四天下三小千
四中千五大千六举教十方恒沙人行十善不及持
经卷与人也问何故不及答经卷善至涅槃十善不
至二者经卷生善是无漏十善是无有漏三者经卷
生善直进不退十善冷退四者经卷生善是常乐因
缘十善是苦无常因缘五者经卷生善得圣人十善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5a 页 X24-0275.png

十善为问二天主答甚多三佛格量格量中三初明
胜劣二举譬说三合譬说初中前明胜劣何以故下
释明能生三乘人法人法不能出三乘人法胜劣教
一人得恒下第二举譬说凡举二无一举小乘初果
次明教一人得初果胜教阎浮提人行十善今教一
人经卷胜教阎浮提人十善也次举未说亦尔教一
人作佛胜阎浮提人得初果今经卷与人胜教阎浮
人行十善也以是故憍尸迦下第三合譬也馀五得
如也次第二举定善格量可对前来离欲善今是离
欲善上但一界今拟三界亦应如上六法何以义优
劣也。
复次下第六合举世间定散教化他二善格量般若
自行是名举定散化他格般若自行也论解云尔巳
经文云受持读诵说可义应是化他但此中明说说
亦是自行也此中为三先格量胜劣次释胜劣又中
实应举阎浮提定散其方恒以定散二善格般若因
行但略故举阎浮耳正忆念去下释如文今所明无
依无得正忆念方胜也若有所得正忆念则不胜以
同是有所得故也问今举定散二善非正格自忆念
具格自受持读诵正忆念今日何故偏释正忆念也
答受持但生种不生慧正忆念具生福慧即能说行
故最胜所以种释也释中明非二非不二正忆念则
例作非二非不受持读诵也又云正忆般若非二非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5b 页 X24-0275.png

复次憍尸迦下第七举般若化他格自行前是有得
化他无得自行自行则胜今自行化他等是无所得
就无所得中自有胜劣无所得自行则劣无所得化
他则胜也。
次第八举具自行化他巧说般若格单自行如文。
释自佛下第九举世出善格具自行化他为二第一
明巧说般若其福无边第二格量初如文第二格量
中为三第一举世善格量第二举出世善格量初中
三第一举有所得善以格无所得般若第二劝说无
所得六度三明相似不相似二般若成亦两义明无
得说者其福无边也初又二第一枝横供养十方佛
二枝行广时时者无量劫广者具行六度并不及般
若也第二章寻经文略不云也第三明相似不相似
中即二他云三十心名似初地去是是真小乘五方
便为似苦忍为真也今依论释言同意异为似心是
有所得说无所得言似佛言而意异佛意如因说无
常般若常有无常即是似知包未曾常无常为著常
病故说无常若常消无常息也名真也常义云金心
定有无常岂非似耶问此中何故说相似不相似答
恐未来世人说法悟受学者亦自悟故佛分别也何
者上来九格明四功德说般若是第九其福最多人
闻此便贪福故欲说般若令识此似不似人可舍说
不似也。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5c 页 X24-0275.png

复次教一阎浮提下第二得出世格量为二初得小
乘格二得大乘格得声闻亦得缘觉格初中先得果
二例四果文可知得大乘格中为二第一正得大乘
格二供养称叹庄近菩提者成前转胜可义初中为
二第一得本格量第二佛深浅格量问教十方住阿
鞞何故不及说般若本令住阿鞞耳答有言说般若
是无所得教住阿鞞是有所得义不然也亦解般若
直通不与别相相比此明般若何但教人住阿鞞亦
令十方众生皆作佛何但十方恒沙住阿鞞穷法界
众生佛地也问教十方众生巳住阿鞞今直说其功
德胜为令十方众生得是阿鞞故胜答般若力能令
得是阿鞞住一地也又说般若但住阿鞞亦令众生
得初心得二乘天人也故般若可力无是不离无德
不成今但住阿鞞故其则劣也又今是叹波若为根
本故胜阿鞞阿鞞及始行与小乘皆是其末也次约
深浅格者教十方发菩提心不及教一人令得阿鞞
教十方恒沙不及教一人近佛道菩提如供养大千
胜供养一切人供养天子胜供养十方东子经中明
福四自有四句一者供养初心劣后心胜二反此语
如法本(云云)有人作色骂佛一劫得罪少骂弘经人
少时得罪多罪既尔福亦然馀三句可解也供养初
心劣后心胜乃至供养后心劣初心胜两句疏中释
可解也何者供养初后俱胜俱劣如净名云施难胜
如来与饿狗一等以心平等故福德俱胜也此是无
问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无生品¶ 第 276a 页 X24-0276.png

般若云四句得福胜舍大千七宝此事云何五解一
者七宝是财施则有尽持经是法施则无尽二云七
宝是有相施虽多而劣今持经无相施虽少而胜也
三约位但七宝是三十心人施故劣持经是初地施
胜也四解七宝施是缘顺故劣持经是直明顺故胜
五云内外(云云)。
大品经疏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