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闻持品第四十五¶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0b 页

大品经义疏卷第八
胡 吉藏 撰

** 闻持品第四十五

未依论主前上来三周说竟今第四广说广说者二
义一者上三周明义未尽今更明之故是广上三周
之说二者上三周巳明但是略明今更广说就此四
十三品为二段前二十明实慧次明二十三品明方
便慧亦云前二十品广上行不行相应不相应义后
二十品广上功周能不能义亦云初段明体后段明
用二十品初一品是总后十九次第而来今依论上
来五品叹法说般若今半品叹人叹行般若人即说
般若也上叹法非无人叹人非无法从多为论也。

品二初叹人次劝修初三一明信人之德二明不信
人失三天主尊敬般若以成叹人天主叹人为初叹
浅行人二叹深行人所以叹上闻上吉吉以百句叹
般若佛以深理上成其所叹故欢喜言有人闻此法
者必久殖三多也古有人言径耳品一径于耳必久
殖善根闻持者叹闻能持之人也何况受持下第二
叹深行人凡九人初受持如说行七人合叹也能听
受如说行问答叹八人也闻是般若不惊怖下叹第
十人此十皆是举往因叹也舍利弗白佛下第二身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0c 页 X24-0290.png
子叹此叹具叹十人具举二世德叹如鞞举现德此
量叹何以故下举往因释现德叹也。

世尊若毁信下第二明不信之人失所以明不信之
人先世有目者叹證成信必有目故也问前世既毁
应随恶道今云何今世更得毁答此始终为论耳先
世毁且受正傍二报正报即阿鼻傍即馀畜生等报
也二报竟后人身更复续毁毁竟更受苦如初深戒
不可毁也二解云前世毁业未深故未受报有馀功
德熟故受人身故毁也三解云五逆业必次身馀罪
不定或次身或后身也。

尔时释下第三尊敬般若以成人为两初述身子之
毁明其既无习因而有不信不足可怪第二尊敬般
若以成叹述身子之信义如文。

佛告下第二段观脩习有人解云从此始是第四大
段广说文品初巳来是叹人对前五品叹法也所以
知是广说者更观学更明习般若义何异序品观学
习应修习义耶然虽复广说更无叹众但诸天钝根
非一言能晓故为重耳指掌合其得悟也此中更开
三三初三者一观二住三习中三者一广事二佛护
三结成功德后三明般若行人有上中下今前不同
此说就第二段中三初学脩二问脩三答初中两一
述成二正观问序品劝学巳观今何故更观答欲述
成天主之叹耳天主云礼般若是礼一切智佛述释
云般若生一切智故是礼一切智既生一切智则生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1a 页 X24-0291.png
一切德欲得一切须学般若也次天主问修中二问
习与习问住品问住异者习应但问习般若不问馀
习问住品亦然今问住一切行问习一切所以总问
一切行者佛既云般若生一切行故今问一切也第
三答中为三初答问二身叹人三须菩提叹人。

初答问明人所习法资而段是习法之人也答问为
两初正答二重释答二重释答二问总答也以不住
一切法为习般若也亦应云不习一切法住般若也
复次下第二论主为此义难解故更说不行因缘谓
不习色是为者明毕竟无所习始是妙习亦应云毕
竟无所住始是住般若也问何故不习色答云色是
质碍是有无常等则增长诸见今不习如此见故名
习色问应是习般若云何是习色答即如此了悟色
名习般若也又意菩萨行正语正业守护身口名为
习色著是身口今动舍有所得善身口此正破有所
得持戒等人故云不习如此身口色始名习色乃是
守身口也净论成戒始是般若戒也。

尔时舍利弗下第二身子叹习法之人叹中为两初
叹人所行法次叹人之人初两一正叹二释疑正叹
三叹三述初甚深叹者身子闻佛答天主无所住无
所习始是习般若深入空智欢喜白佛般若甚深也
以深故难测量难测量故无量三叹相生也佛意只
云色等甚深耳勿信真谛及实相自甚深何者凡夫
真谛实相自深耳色等浅故回其心也又凡夫所谓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1b 页 X24-0291.png
深乃成浅如言有真谛实相绝言语断心行终有此
理是有所得故乃是浅其所谓色言浅只不见此色
纵迹处所不可得故反成深也普是随缘语也何曾
有如此浅深定相可得耶。

佛告舍利弗不得甚深下第二释疑时众及身子疑
云般若既甚乃至难测菩萨云何得耶既深不可行
而行云何利益耶佛益能不行甚深如是行般若也
问用甚深破不甚深今用非甚深非不甚深泯甚深
故知未曾深不深也身子白佛甚深者问佛前云非
甚深今云何叹言甚深答良由非甚深不甚深所以
是甚深又或时说甚深或说不甚深无一定相故复
是甚深也又弟子者佛意明非甚深亦于新发意菩
萨是甚深故叹也不应为新发菩萨说者其人云我
若信此非不深非不深般若则堕邪见中故也不应
受也我若不信则违佛语故进退为过不应令此人
闻也问今人闻般若皆信如什公来秦秦地皆信大
乘此是何谓耶答此可皆是久发意人或可此人未
知信不皆是盲信不足是语也。

释问叵有未受记下第二就譬叹人有七一天主问
二身子答三佛举往因述成身子四身子举两譬叹
释于人五佛命令重说也六身子受命重说七佛述
成天主问叵有未受记闻不生怖不者以身子先言
应为阿鞞说新发意闻或生怖故今问叵有新发意
闻不怖耶地子答闻不生怖者此将得记不久也问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1c 页 X24-0291.png
此非受记闻不怖是久发意人闻不怖耳终无新发
意人不怖若尔何由得久发意也后云何分新发意
耶答只作此言即是引新发意如中论言著空不化
既言不化即是欲令受化故作此言也又此中正叹
法妙人尊若始人便能解了不生怖畏法则不足可
重亦人非足尊也引新发意巳如随喜品说今不复
明也文处可知五譬为二初是况譬也又四正是譬
也况者若人得梦梦中行行坐道场此人尚近道况
菩萨实行行者记宁远耶第二四譬大意者略明二
义一者为自知得记不久二者他人知其得记不久
问何故有此五譬答上既云得记不久今释不久之
相也初譬是自知也一百由旬是欲界二百是色界
三百是无色界四百二乘地又四百欲界三百色界
二百无色界一百二乘地此反覆终譬三界二乘地
也他云此经未明三界外事法华始明也今问法华
五百由旬不云譬五住地而解为五住地法华何必
三界为三百不开二乘地二百耶故知但是离合故
有四百五百耳故法华般若左右得相类法华譬五
住今亦尔今譬三界二乘法华亦尔也旷野崄道总
譬世间也先诸相放牧者见大菩萨舍世间乐深心
乐般若也问大菩萨不乐世间云何譬牧牛答如遗
教经牛譬六根菩萨守护六根不起过罪也疆界者
识大乘小乘利益及识有所得无所得两教界也园
林者能得佛道无所得万行也城譬三菩提邑譬无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2a 页 X24-0292.png
生忍十地聚落譬顺忍三十心也贼是六十二见恶
虫是爱恚等也安隐者唯未得顺忍无生忍及佛道
知去此不远故正观稍成烦恼不能摇动也去正智
不远故不畏饥正定不远不畏渴也大海是无上菩
提不见山树是得般若经卷修无依得法也春时者
烦恼欲灭正观欲生时也故叶堕者耶结便灭也新
叶是得经卷亦是顺忍华无生忍果佛道也见树相
叹喜者下合中云诸天道曾见佛者见此菩萨如此
相故欢喜知去道不喜也世人悟道定人也悟无上
任也身体者爱重厌本习是行行巳久深厌世间也
异母人是诸佛菩萨也前两譬明自知受记不久后
两是他知他知中初始行知后是深行知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下第三须菩叹人也就中有两第
一叹菩萨行四摄行广益众生第二叹菩萨具足修
行初中两一须菩叹佛述叹叹佛者上身子五譬叹
菩萨佛赞成之须菩闻此故叹佛能善付菩萨菩萨
所以有上得记之相者由佛善巧之化故所以叹佛
也菩萨事者论云空道福德是也凡夫福慧两无也
二乘有空慧而无福道菩萨具空福二道为菩萨事
也善付嘱者以未成就之人付巳成就人付嘱人也
以法付诸菩萨令宣通不断以法付嘱人也佛述中
出付属因缘谓菩萨能利益众生复能自行故付嘱
也二句初总明菩萨发心利物诸菩萨四摄下出利
物事也四摄具足自行化他同事是自行馀三是化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2b 页 X24-0292.png
他也行十善具四摄为说十善即是布施布施具财
法今是法施布施也随其所应为赞十善行十善得
长寿无病无等即是爱语也现世行此十善得法利
益是利益菩萨亦得行十善是同事也。

须菩白佛希有下地二叹菩萨具足修行前身子两
叹一叹人所行法深故则知人胜二举譬叹菩萨问
此深法不惊怖得受记不久也之二叹是叹自是行
即是始行须菩上叹菩萨四摄益堪可付嘱是叹化
他合身子叹都是叹始行人竟也今问具足者明菩
萨修行即是得记人也此中虽不作三十心十地略
明菩萨始修行义问具足者叹菩萨修行究竟即是
得受记此中虽不作三十心十地等叹略来就一般
若中具叹始终于义略尽也就文为二一者叹人二
问法叹人云大功德成就者闻上佛说菩萨具自行
化他故云大功德问化他云何是大功德益菩萨欲
尽未尽劫后扁度度四生时长心大故有是大功德
又云益众生于菩萨了非亲属人不贪利又不求恩
而能度之故是大功德也云何具足行第二问具足
行北人及云师分此文于义不可直问益因修于文
义皆并也论云具足诸菩萨得十地坐道场行诸法
不增减不见有颠倒可灭故不灭灭不见正观可生
故不增如坐道场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也次
须菩叹所见不可思议者论云须菩闻具足行惊喜
不能自安故云不可思议也次佛述云色不可思者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2c 页 X24-0292.png
良由诸不可思议故不可思议智也如中道不生不
灭故发不生不灭观次佛更泯不可思议也前泯思
议今具不思议也可曾有不思议生不思议智也后
泯境智也次须菩问虽能信解者论云须菩于般若
不得依正处如设大海真置不可思议巳叹行信解
说此不可思议非思议不思议谁能信解者佛答久
殖三多故能解信此是始行中久发心人也次闻久
殖三多之相佛答勿作有所得分别即是种无所得
善根即是久行行即是与善知识相随合三多为一
也白佛甚深者须菩闻佛释久殖三多能信深般若
得利益更作二叹一甚深二珍宝聚如文也。

白佛甚可怪下大段第二前四十品明般若妙义此
云至成辨品诸天子去是不远义若还本处正有四
品物涉六品明留难所以明者世间之宝尚有贼难
出世法宝亦有内外诸难故明此留难令二见而不
随又上来示正此章示邪非正无由识邪非邪无由
显正佛恐邪正不能分众生不能取舍故今开示也
又巧识邪即是正下六处魔著宝际中无方便学无
所得般若成有所得故正即成邪也又所以说留难
者欲识彼行人宜应战惧速修行也由来作四段分
经明功德属诸说辨留难属广说此为大误三周通
明般若体六通明三周功德今亦通明三周留难不
应取大段内小章中论之无广之旨也上三周明般
若体三周明功德今亦得三周明留难此品略明留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3a 页 X24-0293.png
难魔事两过广明留难佛母成办明难不能难也。

虽复三周大段为二第一两品半正明留难第二两
品半明虽难初又二第一此品略举留难劝速修行
得果报第二两品广明留难观而不随也初三地一
正举留难劝人速修第二留难虽多不能为难地三
明修行之人有大功德问何故中问明留难答曰欲
贯一经之前后故也甚可怪如意珠能满人愿愚人
谓为不净称为鱼目般若能满众生愿应虚心顶受
而人反欲破般若及弘道之人故可伤怪也山中师
云般若是得道主卒试可不能随喜而反于中作留
难甚可怪也佛述中初述明实有留难所以说留难
者试彼行人宜应战惧二叹叹行也一月二月七月
一岁者般若部党经即有上中下谓光赞道行等故
书之有迟疾也一月书小品得竟小即二十七从正
月至七月得竟大品可岁竟可以疑如此也问可以
留难答释迦出恶世众生内有恶因外感恶缘魔恶
鬼或作疾令不得说般若或人来说法师罪或言不
能如说行何足可听或国土贼乱或大名大利或妙
五欲引之或可县官口舌等皆是魔也问何故有此
魔来答非合由外此难十是众生恶业感之也。

须菩白佛下第二明虽多留难佛力故难不能难十
方佛力以佛是出三界人魔是三界人佛是解脱人
魔是系缚人故佛力胜也又十方佛能一时加护十
方魔不能得一时留难以魔通力不及远及也以十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3b 页 X24-0293.png
方佛能一时加护者以十方佛皆见也所以一时加
护十方魔若不相见岂得一时作留难也问何以明
难不能难答人疑云魔是生死般若是出世法何故
受难故今明实尔所以难不能难问佛力何不令难
不起留今起而后灭答恶业故起难佛力故灭难也
又若必一心如说行则难亦不起也。

舍利弗是中求菩萨前道者下第二明行般若有果
报良由佛力令难不能难故受持供养得果报也又
二初明行般若故得大果报二明般若随方利益初
如文也。

舍利弗当两方下第二明随方利益为二第一明三
方利益第二明称叹释疑二一方利益即三问何故
不说东方答佛出东方于中说般若破魔外道多有
众悟道化缘既讫于双树般涅槃般若经从东方往
南方从南方往西方从西方往北方如日月二十八
宿旋绕四天下也又如日月虽无心而平等利物般
若亦尔又如佛无著心故不定住一处般若亦尔故
遍至四方也南西二方中略明世出世二益谓离三
恶道生天人世间益也增益六度得三乘出世益也
至北方中为二初明般若于北方作佛事二明北方
广行作佛事异馀三方初云于北方作佛事者佛在
世及正法五百年得道者多感有佛事合是像法得
益者少佛事转少有利钝二人利根人能受持乃至
供养具生福慧钝根但供养生福德利钝虽殊因此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3c 页 X24-0293.png
经得毕苦也白佛广行初问答直于北方广行者四
义一者多有殖因也二者北方三方中最大也三者
北方有雪山雪山寒煞毒此中食五谷无毒故心三
毒不大发心柔濡五根易立也四者东方为初故大
盛北方为后亦大盛如灯将尽也若就初中后闻胜
劣三方即是东南西三方前闻法北方最后故以前
闻岂不胜后闻即北方人根及胜以后闻法为劣以
闻法前后胜劣不论利根也北方后闻故劣也即二
对问答意即巳前般若感弘北方未知几人闻无所
得般若信悟不敬怖耶佛答二初明悟无所得者非
多行有所得般若也即二能信无所得必有深行愿
此为二第一明信无所得人修行及得果二明信无
所得发誓愿得果报初如文是善男子功于我前立
誓愿下即二文也。

白佛希有下第二称叹释疑前叹佛五明圆厶照下
若三世异二乘但知八万劫故叹也又如来未曾有
知而无知可叹又众生虽无一豪可有而了知了知
故是希有也又所以叹者欲證以即是异巳世尊未
来下此释疑凡两疑两释初疑从上少有人闻般若
不怖生既同是出家同求般若何故有得不佛答此
人内心求故得馀不能尔故不得第二明疑云此人
一心耳佛不在魔力又大品云何得与般若相应佛
答此人一心云求佛道专为众生故转身易舍也。

** 魔事品第四十六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4a 页 X24-0294.png

此下第二魔明留难上品虽言魔为留难未出留难
事今广出留难事也所以明般若复明留难者前云
不说魔罗是恶知识佛今是众生善知识故具示邪
正得失也魔者四魔虽内外因果三为内魔天为外
魔由内故有外也阴与死魔是果烦恼为因也四魔
通云命者也天魔的为欲主亦云华箭亦云煞主死
魔明脱命亦为远夺慧命烦恼亦是夺命因缘如由
大贪大瞋皆失命又由烦恼感无常也亦由有阴身
故致失慧命也问三魔属内天魔属外犹更有魔以
不答更有二魔一无情物谓寒热等属阴魔摄也二
外道断善根人定有所得大乘学人深著三藏人著
世间恶人悬官恶兽等谓是魔民属天魔摄也。

品二初请说魔事二詶说为说法中腾前说正二请
后说邪答中为二初列三章门次释三门三门者说
门二书门三合列受持读诵正忆念亲近章门从说
乃至正忆念中一一皆应具十种事一乐说卒起二
乐说不卒起三慠慢四戏笑乱心五轻笑不敬六乱
心不定七不和合八不得滋味舍去九转相轻笑十
共相轻蔑但随其义便或有或无也说中二一乐说
辨不卒起不卒起者法师心欲说而口不能言即魔
事也所以为魔事者听者见不说或谓法师不解义
故不说或谓不得供养故不说或谓著乐故不说或
谓慠慢故不说或谓轻众故不说如此等因缘令听
者佛惟故不说下释云难具足六波罗蜜者以具先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4b 页 X24-0294.png
世根钝难具足六度故今世魔得便也乐说辨卒起
者其者此乐说复无深义谓有深义不应名若言可
相时而坐也次书章门中四义四中书不和合者或
书经卷或口授要须众事和合也此中非次云外国
员汉本不可得不如此间有经本写被处必就前人
受前人许授乃得不授不得或可有能授无所授或
有所受更无能授两不和合天魔事也不得滋味者
第三章门或言此经前后烦重故无味或言品品皆
空故无味也又言未是了义究竟法故不得味也。

白佛云何不得滋味下释三章门也前释第三章门
次合释书说二门也释初门为两初约有所得学不
得滋味二学小乘求大不得滋味今前问答问意云
般若是真甘露亦是如意珠何故不得味而弃之耶
佛答意明道与俗及圣与凡异故不得味佛答文三
一不得受记二不说名字三不说生处不为受记者
一者其行未与记则懈怠二恐五通佛及天龙几不
见其人行行云何与记便言佛道不足可贵也甫当
更尔以不住般若故一念劫退一劫若百千念则百
千劫缩知道也所□劫者甫言师始明其劫一劫复
始斯经更勤行方便得相应又云补简以其念念劫
一劫故后明修行勤补方合也又甫云方方更修行
也用百正也。

复次须菩学馀经第二以学小求大乘般若故为失
明有三种人一者下品人出家值三藏师僧三藏师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4c 页 X24-0294.png
僧教其心三藏法求佛此人了不闻大乘无所得法
也二中品人虽学三藏亦闻般若无所得法谓但明
空无有义味故舍而不学三者上品人亦学三藏其
人知三藏为半字小乘般若为满字大乘而欲信行
般若但三藏师僧之云三藏无所不备无德不圆如
六足毗昙及分别法义等中是般若八十部律是尸
罗阿毗昙中广说禅定解脱三昧是禅三藏本生中
难施戒忍进是天四度汝行此六度故得佛般若经
前后相违无定相会不可解也汝何须学如今之律
师论师毗昙师重此方知亦云只学此三自得作佛
也次须菩问何等是声闻经八广法说后譬八合
然道品未曾大小在小乘有所得小心中名为小乘
在大乘无所得大人心中行为佛道为度众生是大
也舍根攀枝叶譬者如人欲得好坚实果忽下枝叶
虽有木名不堪用三藏为末般若为本本堪得佛果
不堪行不得佛也又举本不畏堕地举枝必堕地学
般若故不堕地学三藏必堕二乘地也痴幼譬学三
藏人奴客三藏教主人譬般若经就奴客求食决不
得食就三藏中求佛亦不得佛此中毁二乘有者净
名败种云何今是劫二书般若魔事门兼释说章门
及馀受持等但以书而瑞也就书中六意约受持亦
六初明般若不可说即言语断而书般若时说有所
得是魔事次句书般若时散乱心谓起断常有无生
死涅槃有所得见般若绝念想而生心动念故为失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5a 页 X24-0295.png
也白佛可书那者释上书语绝断心行也问意佛虽
言绝言语断心行而犹令书当知言心不断故今明
不可书成上义也次第四转中上般若不可书故心
行断言语绝作无解亦是失也用字书般若复失者
此是文书文字耳谓离文字别有实相也次第六意
明文字复文复无如净名文字即解脱相岂得离实
相而别有文字只即是实相而云文字可书实相不
可书亦为失也国土念起者谓此土饥彼土丰或此
土小彼土大或此众少彼众多等次钝根人著供养
利故不得书为失也次是利根人不著利养魔知其
于世间不著故以小秘法与令得新般若也此三事
是魔事也。

** 两过品第四十七

第二明两过人共有魔事也前既是魔事为品亦尔
今既两过前则独过手现也然两不知合既为魔两
知亦是魔事如本应说无所得法魔入心故说有所
得向无听书云便不和合非魔事合既具两缘则耶
言得遂故是魔事也然自在说小乘非魔事说大乘
是魔事如佛以一乘化不得便宜巳三乘弘之若三
根为说一往则缘生傍也故反成魔事也若得无得
对之若有得外大小但魔事无品也为二第一多明
内魔第二多明外魔外魔之中形声两乱内魔之中
师与弟子前内魔中非无外魔成助外魔之中非无
内魔成资也内外合说二十六双约次第而判者可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5b 页 X24-0295.png
为四倒而十四双师弟子不知为魔事次两双偏明
师为魔事次五双弟子为魔事次五双重明师为魔
事也初云弟子信根发欲听师五盖覆心其人虽解
不能如说修行弟子更无馀处故就此师受也次师
悲心发言说弟子根钝不欲受也次师欲利他方去
他方他方或不宜人或荒乱或贼故弟子不欲去十
二头陀者师弟二人但有信戒但头陀年有无故不
知地正行二善中头陀但是行善庄严于戒行之者
得福不行无罪也四圣种中除陈弃药摄馀三也若
四圣种第重十二头陀下则使也三毒中偏破贪使
也一者阿兰若者极近三里极远弥胜为居家烦乱
故出家后师徒相结故舍之令身离得心离也食有
二一受请众僧食此二人食生爱妨行道故合乞食
也衣三二种如上过故合衲衣恐好衣生贪又成偷
也次一食亦恐生贪妨道故不合数食也五节量即
重既闻一食尽力极啖即致患复生贪故即量三分
留也不饮浆亦恐生贪妨道也冢间住令行者见世
间死亡苦恼故患厌也又见烧死尸尽灭悟空又见
尸不净得不净观来树下住者于冢间得道故皈树
下又冢间不得道取是死尸相根树下思惟如佛成
道说法入灭皆依树下也于树生贪谓为半舍凉乐
此树好彼树恶等又为鸟粪毒虫故舍住露地则空
向故观易成也次常坐者恐烦恼贼来故不敢行住
不安隐故亦不为也不著食味不轻应生等心次第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5c 页 X24-0295.png
乞食也俗人多为衣外道戒裸形故佛教但三衣也
春秋二时行复须十八物下次言听法者无信者此
但名故听耳如即外书又无深信故言无信也次双
云说法者坚者弟子云尚不能舍物何能行般若不
受师法也次双师不受弟子供养者是少欲师又恐
以如贪法故不受也弟子不受者恐不能消师施又
恐人云我贪师物此心虽好不成般若故失也次双
说法钝根者是诵语法师也下明不知十二部经次
第义亦是诵语师也次双有六度无六度者师见弟
子是著乐罪人不行六度故不为说不知其人闻反
复能行六度次弟子见师不行六度谓师但能所说
不知复身得转语如说行又不知师子有读诵利益
次得陀罗尼不得者师不得闻持陀罗尼而解义弟
子不得闻持而不解义弟子但得实相陀罗尼不得
闻持故不能次第诵师得复持故能次第诵而轻忽
弟子也次双师欲令书弟子不欲故书者师见罪过
故不受法也又师欲化此人为弟子但其是邪见恶
人故不受化也一人离五盖一人应离相轻故不和
合也次一人毁三恶道一人赞诸天及二乘坏其大
乘心亦是失也次师一身者少欲师也次云随我去
师云我若去若住承迎问讯能尔者为说弟子性贵
质直但求法不能行此事次弟子能承迎问讯师云
损我功德而弟子不解师意言师不相耐次师为利
养欲与诸弟子言师云何责法师欲至□□□他方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6a 页 X24-0296.png
或有胜师有异好经论或彼处有父母师僧或彼是
本生处师不惜命故言弟子云有身有道身故不去
也次师至丰乐处弟子或路远相故至去或爱住处
或谓师妄语彼未必好恶魔作比丘形。

第二多作外魔形声二乱与大经邪正品复何异耶
一明留难二释疑三佛力故难不能难也作大名德
多徒众比丘形破菩萨若钝根菩萨即信利根未得
观生疑也第二复次二义一者令菩萨要前證空然
后作佛岂有不證空作佛耶二意云作佛要须先有
中修行坐道场时乃用空也菩萨或信或生疑也似
上双起者如似般若闻说也作佛形者小菩萨未应
见佛见佛虽得小利而破实相观不佛不众生而忽
起佛见故是失如人手捉好宝珠天人耶合求诳耶
者故小得大失也又未离欲如人不堪见□□□深
心深著迷闷而死也复次多宝下第三释疑云般若
云既是妙法应免留难如大福德人当无留难也释
云如珍宝虽是好物而多贼盗法宝亦然又般若亦
如福德人无留难此是缘恶实如馀留难也岂离般
若耶非止能留难般若而般若有力遂能令人免留
难故。

第三从善男子书般若时佛力故难不能佛力由般
若前得终是般若力上品巳明佛力令难不起今更
明者上但明令难不起今具足众行上但明佛力今
明佛菩萨力也。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6b 页 X24-0296.png

此下第二段明佛守护般若故难不能难文三第一
明般若能作恩二问相品明佛知报恩三叹般若能
成大事初二第一略明般若作恩如求报恩二广明
般若作恩而中有两谓譬及合也。

** 佛母品第四十八

三义一能生二报行护三能成即教示二慧为父母
故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慧为父母
若大论云般若以为母般舟三昧以为父也三福慧
父母五度为父般若为母此三双法身父母也生身
父母如净饭摩耶也问云何是人法父母答般若能
十方佛为父母能生万行万德法父母也他云般若
能成万行也今云能生万行若无所得万行则从般
若生有所得万行则从颠倒生问云般若能生三乘
五乘应是三乘五乘母应是三乘通教若即以化若
生三乘三乘通教者若生五乘应是五乘通教也今
明此难般若具生五乘人法因果至论正般若非因
非果非三非五五一皆是般若方便用若了悟知此
三是般若三此无生灭无生灭无大小无大小即识
正般若非三五也别遂仰三教三解则失般若如天
雨于饿鬼成就丸生灭三亦无无生灭于其成生灭
故生灭也问今说三乘由般若云何引饿为喻若此
是于缘夫为语也般若三是无生灭三于缘成生灭
三如饿鬼也问何故有佛母譬来若上两过品末及
诸品中云佛及甚大菩萨守护般若法及守护般若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6c 页 X24-0296.png
人彼墨生疑佛于法人心无憎恶何故爱般若法及
爱般若人今释云非是爱心守护但以般若能生佛
佛欲报般若恩故守护身故有此品也初譬中云母
中得病者谓留难也有内难外难有情魔无情魔如
寒热等是无情等魔也此是众生病故般若病也合
譬中二初明佛恩守护供养般若也二明守护行般
若人法四明出生三世佛为般若有此恩德故守护
般若也第二守护人如文也。

白佛下第二广明般若作恩为二初一问答明般若
作恩次叹般若甚深明有能信之人即信般若实作
恩初前问次答有四第一举法问人第二举人问法
初三问云何能示世间就心问劫四问云何诸佛说
世间乐其言说四问从二文生上云般若能生佛能
示世间今开此二为四□能生与后生为两所以开
能生后两者为能生是因从生是果能生是法从生
是人故也所以开示说为二者师云此有人法不同
若有能所如人为能说则般若是所说般若为能示
则佛为所示经文云般若能示世间故云示也佛菩
提说世间故云化也此意明般若是能示能说般若
是说所故佛是二尔故言示也佛言佛说世间也而
复言示就心枝言亦不相违也佛答中论但答三问
不答第三问以第一门能生第二从生此是同故答
能生即答从生也馀二义异故别答答般若能生佛
问如文也须菩提诸佛说世间相下略第四问也。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7a 页 X24-0297.png

次须菩言下此去广答第二问兼答即四问须菩提
先双牒说示二问次正答第二问即是兼答第四说
问文三初明般若能示佛差别无差别即世谛第一
义谛次示佛说无差别差别即第一义谛世谛第三
示二谛平等同一如也但示第一义则堕空见中但
示世谛则堕有见中但示平等则堕不二见中合先
示空有有空不二义次示有不有有空不空空不二
义如此识教悟理发生二智故得成佛也初如文。

复次知众生心所行下第二示第一义谛文二初略
明知众生心所行次广知众心行前明知其无所有
今知无所不有此是无所有而无所不有虽知无所
有实故云无众生名此语须论之不得作有无历别
解也。

复次所有众生名数下即二广明第一义世谛为二
初总列三界次三界十二心一摄心二乱三有毒四
无三毒五广六大七无量八不可见九出十没十一
屈十二申总此十二心为二例初别释八心二总释
四心八心一一皆三标释结初标如摄心乱心如文
须菩提云何知下第二释前疑次疑有二意一者佛
常行寂灭空云何遍知众生心此以空疑有二云佛
一心云何一时遍知一切心此以少疑空也诸法相
故者此举七疑释知也始因法相即七难初心法相
知即诸法实相者未曾有体悟中道实相用此中道
智慧知众生心若外道二乘著二边无此慧故不能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7b 页 X24-0297.png
如实慧通智知道也皆悟诸法无常以无常慧故故
名尽也三无染以悟无常故名无染四灭用世间道
伏灭诸结名灭五断用无漏断结也六寂灭七离断
结巳后去说法如涅槃寂灭离也论主此释约六种
心从浅就深释初一心就实相慧释也若直约佛地
七心皆是实相名谓无染乃至寂灭也初两用七义
下皆尔但下略也无量心者谓四无量心亦云缘涅
槃无量法名无量心也不可见心者坐禅人谓心可
见如净珠中瑕故今明心不可见但知此不可见心
耳下云五眼不见心者天肉二眼但见色不见心慧
眼见涅槃亦不见心法眼入实相不见心佛眼亦尔
也。

复次出没屈申第二总释四心为三标释结所以总
释此四心者便是诸外道所计上八心通此中十四
句常无常为四句边无边四及一异为十如去等四
故是十四即十四难也持公初常无常为过去见也
边无边现在见也一异通三世如去不如去未来见
也今谓此释是为大误不识经及大论亦不解中论
大小乘及邪正等义今依论主分此十四为二部十
见总明见体次四见别明未来见也总明见体为二
初八见正明见体二一异两见明见等也问此十见
云何是见体答外道计神体是常无常乃至是边是
无边计神与身一异故是见体也问十见明见体三
世中是计何世答主云总计三世中神常无常非是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7c 页 X24-0297.png
别约世也何者过去有神亦计常无常未来现在亦
尔也边无边亦尔问见体不出常无常无边常边无
常何故复明边无边答边无边未必配常可常无边
未必无常彼计神一寸二寸等是有边而是常也前
四句计神体常无常边等四见计神大小广狭也计
神常者谓古今一神而修施戒者为神变后世果枚
也计无常者神与身俱尽但为现世名利故修施戒
也亦常亦无常者此人计神有二一粗二细细神常
粗神现有所作现有所作身死时粗神即灭也非常
非无常见上二过常则无罪福无常则烂坏亦无罪
福故不可言常不可言无常但终有此神也及世间
者三种世间中此是五阴国土世间亦有四见如神
也问神四句不可得复无神者六种世间亦四句不
可得亦应无世间答论主云不例神四句不可得明
神实无世间常无常四句不可得不无世间如语盲
人云绳非蛇子非是破绳也神有边者有解云边是
始义如微尘世性自在天等是万物始故名边也又
解神在体中如芥子如果子或一寸大人则神小是
色法故有色也无边者如虚空故无边得久处能觅
苦乐也亦边亦无边者二解一云神无边国土有边
故言亦边亦无边二解有神有边是色法如上说国
土则无边也非无边者见上二过而终执有神也国
土四句者神句二解一解云上下有边八方无边二
云上下无边八方有边也无边者推云若有边则有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8a 页 X24-0298.png
始有始则无因因便破涅槃道故国土无边也亦边
亦无边者云总上二此上下有边八方无边故无边
也见上边故非边非无边也是身是神者分折此身
神不可得故知即是也又受苦乐皆是身故复是即
也身异者申五情引不可得亦尔凡夫所见神者明
见故神异身也神身一身灭则神灭是身是见神异
神灭神常是边见也六十二见以断常有为本者示
根本乖中道故也如去不如去者论主上无常等是
总说三今后世有无事要故别说也如去如人来此
间生去至后世后世亦尔有人言先世无所从来灭
亦无所去故云不如身去神今为人灭后神去身不
去故云亦如去见去不去过故而终言有神故非去
非不去也此中释外人四计义第四计见第三亦如
去不如去之过及不作亦如去不如去之名执而终
二二有神即是非如去非不如去计也此十四句约
五阴成二十六十二见常无常约五阴二十边无边
约五阴二十如去不如去亦二十六十一异为六十
二见也问中论涅槃品及邪见品皆云常无常为过
去边无边为未来与此中云何异答中论是约世别
明之今此中具总别常边尔总约三世如去不如去
别明未来而具有三世义如去从未来而具三世义
如去从未来现在从现在至后世名为如去此语具
三世也下句亦尔也问中论何故约世明耶答中论
云我于过去为有为无是常无常见无者明现在我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8b 页 X24-0298.png
于过去本有则常见现在我于过去本无则断见故
约世论断常也现在我更作世论边无边也未来即
无边见不作未来即边见亦约问中论明未来边无
边与经中如去不如去何异答如去即是无边见不
如去即边见亦如去亦不如去亦边亦无边亦尔但
语异而意同故中论但说边无边不别如去不去也
问经具说常边八句后如去不如去四句中论何故
独不复□如去不如去答巳如前说如去不如去犹
是边无边故不须更说也问若尔经中巳说边无边
何故更复云如去不如去答经中具明总别二义常
边等总明三世神体如去不如去别明未来欲摄一
切见不出总别故具出也。

复次佛知色如相下第三明示世谛第一义皆是一
如也所以有此文来者上明不二义故开世谛第一
义皆是二不二义故皆是一如也又进对上十四难
起由凡夫外道不识一切法皆是一如故生此十四
邪见佛了一切皆是一如皆无有十四见也所有相
如如相义如即世谛相即第一义亦云生灭无生灭
相也亦有此义俱今文如相者示如之相皃耳。

白佛下第二段须菩开上一切法皆如体悟如故名
如来所以欢喜叹般若深因明能信之佛述如文也。

** 问相品第四十九

此下第二明佛知般若恩报恩也品三第一明般若
相二明佛知般若恩故报恩也第三重明般若能作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8c 页 X24-0298.png
恩成上报恩义也。

明般若相中有问有答后诸问作作名云问相品也
初四一问相二答相三悟解四述成上来巳处处明
般若相今何故问相答一云此是后集天众未闻故
问二云犹是上座众而问者望前品明般若能示世
间相未知何者是般若相故问也二者上来种种门
明般若或空或有或举般若果报或明信毁诸天根
钝不得般若定相故今问其旨皈空相也三者般若
深微唯佛乃穷问其相也佛答中四第一明般若无
相相亦明无说说义二亦明无说说义三明无明明
不可惟四明无相相非起作初如文也世俗乃说第
二明无说说诸天疑云既其无相应无说佛遂应有
相故今明既相无亦不可说但随俗绝名相中强名
相说也此中就不说明二谛二谛具四句问说为第
一义今世谛但说谛亦说第一义耶答说于说于可
说则是说世谛若说不可说则说第一义也问第一
义不可说云何说耶答他云空也世谛说第一义今
明第一义是说不说世谛是不说说亦第一是说不
说故所以世谛所说法不可说也诸天子是诸相下
第二明叹此无相相不可破坏也人天即是相者释
不可坏也明人天即毕竟空故则是般若相破般若
邪相不能知者明四句皆无故无可相破也所谓知
知者知法明无境无人结此三故无四句也其人即
是般若相故不能相破今天人非般若相应能相破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9a 页 X24-0299.png
若求此相不可得何有非有欲破般若假令于后成
非相亦不能破般若相如盲人不见如意珠口言非
珠珠岂可非也作下第三明般若非起故不可坏救
释成可坏义譬如有人问虚空相者释成上非为非
无为非漏非无漏非无等若有相则是为无为漏无
漏无漏良由无有一豪相所以百非也又若有相则
可作良由无有相故不可作亦释上不可作也有佛
无佛性相常住者疑云既不可作佛应不能说般若
佛今为众生说般若相即是佛作般若相故释云有
佛无佛性相常住佛岂作耶第三诸天悟解第四佛
述如文。

般若是诸佛母下第二明佛知般若恩故报恩也不
识恩是耶见不善中最重知恩是世间善法最上故
报恩也须诸天疑般若无豪相不可得何尊敬耶故
云佛是三界尊尚敬般若况馀人耶三疑云佛心无
所著何故爱敬耶释云非是有著故爱敬般若但深
知般若能灭戏论能开三乘道故敬爱一切法无作
相者此文会馀经馀经佛不作又上云佛知作作人
两相违故今明馀经云不作人者无有人相故云不
作人也非不知恩故不作人也持公云馀经明佛自
然人今云佛以般若为师两相违故会释也今明论
不作此释如向明也。

复次佛因般若得一切法不生下第三重明般若作
恩成上报恩义问上佛母品巳明若尔世间相与今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9b 页 X24-0299.png
何异答上义耶明示及显正明乘对耶明示者九十
六外道乘常无常等十四义般若不示如此义显正
乘者示五阴不生灭乃皆是一如今品但明显正乘
故后色至一切种智示此诸法始自无生终及独空
也此中文次第因修而来也初明佛因缘若得不生
般若能生佛故知若生佛是无生生佛住般若是无
住住也须菩白佛无知者此叹般若乘佛义诸法无
有知般若云何独有所知能乘佛答明前者一切人
法无可得无所知故无所不知下明不乘色此明无
所乘不乘汝云何言无所不得示若有所示不得无
示耶复次五众世间空者上从示义得成今始正明
示义也从五众至种智皆名世间者以知是世谛故
名世间知世间知此皆空故名出世间第一义也知
世间空学世间空者人谓人爱著法故说般若示世
间空非诸法实空故今明佛实知诸法空故言空也
思惟觉分别空者佛非是外从他闻世间空也口说
空内心思惟分别推求故说空也不可思议明会皆
般若示世间空便作空解故今明世间未曾空不空
常无常等故不可思议也佛不可思议故离一切见
名离也以离一切见故绝言语断心行故名寂灭以
寂灭故毕竟无复遗馀故名毕竟本如来此非是破
法故明性空明此性空无法亦空故次无法空既空
有法亦空次有法空十八空皆相待故说空此是有
法可空因因名今独无相待无空无不空故说空此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299c 页 X24-0299.png
空不待空不待不空问无空无不空纯是空此空空
此即是待空云何是无待答本无空不空何所待即
问与无法有法空何异无法有法空亦无空无有也
无法空空此无法有法空空此有法今无空不空故
无可待也问若本无此空不空故名独空者性空亦
明本性空何异耶性空从诸法本性空今无诸法无
不诸法也问独空但无空无不更有所无耶答独空
品空绝待义一切皆绝百非不能非百是不能是能
是所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非所不非百非亦不非
不知何以因之强名其空故名独空无一切伴故名
独也问何以知尔论文云是独空亦名涅槃法性岂
绝百非超四句耶问相待对不待待既是不自绝待
应是自答待相是不自则绝于自绝待则绝自也不
生今世后世相者微后示中道也断见外道但计今
世不说后世常见外道说今世后世谓神从今世入
后世也此二见是断常般若不尔也示中道者虽毕
竟不失罪福故不生断见虽罪福不失而常毕竟空
故非常见也。

白佛大事起文第三叹般若能成大事由般若能生
佛岂非大事耶第三一就果门叹二就因门叹三总
就人法门叹初三第一叹般若能得胜果二释疑三
疑除修道须菩先作五叹者须菩闻佛见说般若相
故欢喜称叹也佛述五叹合此是文字般若中具说
一切因果故文字合受二者观照般若含受由般若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0a 页 X24-0300.png
故诸行方成不由般若诸行不成成由般若般故故
六合也三实相含由了实相故诸行始成了王譬佛
事喻教化众生土是化众生土是化众生处也由般
若方能化众生众生不以般若化亦不成化也经意
国事委付大臣亦诸行委般若能成办此据自行也
不取不著下第二举不取著释成含受由般若无所
取书故方成办诸行若有取著何能成办诸行耶初
取名取取深名著也问若因修不须科之也于意云
何者汝以智慧眼见色不取可著不能须菩答佛以
智慧眼见无取著不见取著不佛叹之汝未得一切
智不见取著我得一切智亦不见取著故汝可叹也
尔时诸天子下第三双叹人法三初诸天叹人法二
佛述叹三颂解重叹各还本处初中先叹法叹人叹
法者从问相巳来诸天致问佛广叹般若能成果德
能成自行合叹之也能信是般若下第一叹人之中
初是报重叹大千小千人智断不及菩萨一日依般
若观行也何以故下释不及云信法二行至罗汉辟
支佛智断智是菩萨无生忍此义难了既云是菩萨
忍则无优劣若有优劣则应不是而今云是而优劣
所以为难是者菩萨亦观无生名无生忍二乘亦观
无生故有无生智及烦恼断故同观无生所以言是
也优劣者菩萨无生是实慧即有方便慧二乘观无
生但有实慧无方便故慧劣也实无方便转二乘既
无方便亦不成实慧菩萨既有方便实即是实方便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0b 页 X24-0300.png
故菩萨两有也但分与二乘有字子实慧也又二乘
观无生无大悲菩萨虽观无生有悲二乘观无生不
广修万行菩萨心无生心广修万行万行皆无生故
优劣也论更以一义释之二乘菩萨但有始终二乘
始于燸顶终于无学菩萨始于无生终至于佛地今
以二乘之终是菩萨之始故优劣不同也师云须进
即退论主自有不异异义故是菩萨作无生灭观二
乘作生灭观自有异又异义不是是故二乘亦作无
生灭观菩萨亦然问此为二初大事对众叹大事起
者谓般若能灭大苦与大乐又能遍拔六道大苦与
六道大乐名大事也不思议事起者此下四叹皆就
果德叹不思议谓四法是也一对众生长[穴/侵]如来独
觉故名佛也二体悟般若如过去佛成名如来此土
同诸佛也三自然简声闻声闻现世从他得觉佛则
过去行因现在自然觉了四简缘觉缘觉亦过去行
因现在自然悟无一切智也由般若故得四种不思
议名不思议事起也不可称事起者三义一者般若
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故故不可以轻薄智慧
称深重般若也二般若多智慧小小不可称量多也
三常无常空有不能称量般若不可称也无量者有
云称即是量有言取相名量般若不可取相有所得
心量也又凡夫二乘菩萨此三人智慧不能量般若
得边此释般若则非是因也无等等者一切法中涅
槃无等般若能令得大涅槃故与涅槃等二者佛是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0c 页 X24-0300.png
人中无等般若力能令众生与佛等。

须菩白佛但佛下第二释始学之疑始行人谓四种
不思议馀一切法非不思议故将果地四法例一切
法不二故知未曾因果亦不曾众生佛也。

第三疑除悟道如文解云此品多明不思议事闻者
多生信敬故白衣得道多而白衣信根强慧根弱故
得道虽多但得初道出家人慧相强故得罗汉也男
女而论女人惑重故得道少男子惑轻故得道多四
者此中不正说得无生忍事故大乘得道少小乘得
道多也又无生忍难得故少小乘易得故多又一乘
义遍释四句皆是悟道因缘不同也贤劫得起者二
解一云除贤劫四依馀佛与其记二云释迦与其记
往馀世界佛应非前释也。

** 成办品第五十

第二叹般若成办因行故以目品此章二先须菩五
叹二佛述问以五叹今何更以作五叹答般若甚深
故重叹无过如王闻身子喻闻闻无厌足也又上叹
叹般若能成果德今五叹叹般若能成自行以重利
益故重叹也。

佛述中二初就含受义述成五叹二举不取著释成
含受初三法譬合受者论云一经即两种二乘为一
种二乘答亦得云两为是但十二乘是生灭观大小
乘是无生灭与菩萨同譬也若一种二乘有与有夺
夺之则云是生灭观与之则云行无生灭观佛述及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1a 页 X24-0301.png
领解如文尔时须菩白佛下六十六品三章三十五
品明般若妙义四品明留此下总五十品半经明信
般若人得下论主退品生起三段云初说般若魔来
破般若今明信受般若人也初两段明般若法法法
有邪正妙义显正留难是示邪以识邪正耳耶故信
受般若但信般若人必有相皃故须明信德相也又
上就法门明般若今就人门说般若法中明邪正两
法人中上三人叹人为两从此文竟不證品中须菩
提菩萨不舍一切众生说必是愿十一品经正明三
根人信般若体之相皃第二从不證品中菩萨作是
念我不应舍一切众生竟度空品下唯明三根人依
信修行初文为两第一此品略明三根人信德第二
从譬喻十品领经广明三根人相初明三根信根即
三也先问次答往生信毁及此品凡三句异者往生
身子问习应般若来往生之处闻至果报也信毁身
子问信人因果凡四句一问问果二问问因今此中
须菩的问信解般若信人因果不问往处但问果不
问因也此总问信经初巳来二段般若者所从来处
也佛答为二初明三根人信相第二总明中下二人
为失初明三人为三初答上根人三处来二答下根
人人中来三答中根人亦人中来三人异者上根人
具三谓闻及解亦行也中根亦闻亦解不行也下根
唯闻不解不行初人三处来如文也往生品明三处
利钝其利钝天中及他方来则利人中来则钝今此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1b 页 X24-0301.png
中明三人信解而不判其利钝者为上品巳明利钝
故不烦文也复有菩萨先世虽闻不明中事第二下
根人也复次先世虽闻不行不明中根人也既其先
世不如说行故不得久信也若求佛道下第二总明
中下二人之失。

** 譬喻品第五十一

此下第二十品广明三根人行相为二初四品明中
下二人行相从不退至不證品中明上根人行相大
判如此耳上品先明上根次及中下从深向浅今先
明中下后明上根从浅向深又天敕应尔前既略中
下接次即应广明中下也四品为四第一此品举法
譬劝中下二人推失脩得第二知识品观中下根人
凭善知识习妙行第三超智品明中下根人者标大
果第四大女品明中下根人如如而学。

初二第一借喻以明得失二者法说广明有方便义
从初段为同云譬喻品有四譬第一譬明依二慧不
依二慧故度生死海不度生死海第二譬明得二慧
未得二慧故得诸功德不得功德譬第三明得二慧
不得二慧遂本愿不遂本愿譬第四明有二慧无二
慧能至佛道不能至佛譬初得失双开双合白下三
譬得失名开初譬先为失作譬次为得作譬生死为
大海行者身船船坏是无先至时也不取物者不以
般若及方便心修行护水死者舍及得天人果报也
此犹是大经有所得者二十五有也次为得作譬如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1c 页 X24-0301.png
失下双合可见第二瓶譬先作失譬及合瓶譬菩萨
道未得二慧火烧故不热不能持六度功德至无上
道也遂归于地得人天果地还合同凡夫也次明譬
及合如文也第三得二慧不得二慧不遂本愿遂本
愿譬前明未得二慧永在愿譬及合𥝞是菩萨道未
得一慧乖治观行心也实物是五度𥝞与物各异处
与本愿永或得人天果义堕二乘地亡大利谓一切
智也第四者病人是有二慧无二慧至佛道不至佛
道具六十二见为老具百八烦恼为病从三界床起
我当作佛二人即二慧方便实故不著有实方便慧
故不著空不著空不堕二乘地不著有中凡夫地无
二慧故或堕声闻地缘觉地为十里二十里也问此
中就得失为论应有八譬得失合论应四譬云何五
譬答论开老人一譬为二段五也问信忍等云何是
耶答有二菩萨一得深悟无二未得但有信忍等也
信行六度等为佛虽具信忍净有深有浅故须深心
四事因缘欲得无上不欲馀故说欲了了知佛道为
大利馀世间为非故说为解欲解定心故内能舍为
舍故行精进故说精进也。

尔时佛赞下第二就法说名明方便无方便合舍无
方便得有方便也无方便二义一者内著我二外著
诸法也守二义一者实慧方便护合不堕无见中方
便实慧则不堕有见中能遮二见不起名为破也又
福慧二护五度边得福般若边得慧二事圆故不失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2a 页 X24-0302.png
佛道前云何菩萨事谓空道福慧道凡夫无空道二
乘无福道也。

** 知识品第五十二

此下第二观中下根人凭善知识习成妙行善知识
二谓人及法上品示得失是法善知识今是人善知
识善知识三品上是佛欲灭四依三是凡夫人中能
说无所得大乘法者是也法中谓大乘正经大乘正
论大乘巧说无所得义疏亦是上中下三品也品三
初依善知识习成自行二依善知识习成化他行三
二行既成出信解人相也。

先问次答答中善知识先示其小大合其小大善根
莫问三有及二乘令向佛道次示其得无得合脱有
所得回向下广出有所得过令其舍之。

白佛希有下第二明习成化他行先叹次述述中前
列九门次释九门安隐者能破烦恼故令得安隐也
第二乘世间自有虽安隐未必乐如人报苦乐虽能
治病而不义复次说乘世间也云救世间者众生内
为烦恼罪业所遂外为魔民所遂唯佛救之馀无能
救也四世间救者归者众生身以苦烦恼归誓佛能
令离之五世间依者馀一切有为颠倒人法不可依
止虽佛可依止依止故为其说无依法令悟也六究
竟者为众生说法实相是究竟自馀九十六术皆非
是道化七为世间门者非是涅槃四边即是四流令
离四流永置涅槃门上也八将道者佛以心八正道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2b 页 X24-0302.png
引众生置涅槃门者名为将道也次释第九归趣广
者论二义一者趣是九会法归故广释二者以后广
例前亦广前略例后亦略但㸦文此中凡二十四类
也一切法趣空者一切法皆毕竟空也非趣非不趣
者一切法无趣空则知诸法不有不有故亦不见非
有故非趣不无故非不趣也是趣不过者过名出趣
无所出法性实相者恣言何必趣空亦可方法趣馀
处故明纵空更无异趣也此空是道之别相名也又
众生心多异趣趣三有二乘及九十六道乃至心终
有所趣向故今明一切法趣空趣空者令心无所趣
也一切法趣我者多音诸法趣无生不趣我言我异
无生故今明趣我我即无生我即是道下诸事皆尔
也。

白佛谁能信解下第三明二行既成出信解人相所
言三毒断离者悟无所得人颠倒亦薄无得观强耳
非常断也得无生现前时断也。

** 趣智品第五十三

此第三明中下根人者标大果文三第一明由般若
故趣萨婆若果二识验信般若人相三明能如所验
释法不著秤顺萨婆若也。

前问次答巳上明非趣不趣今所以问趣答趣著以
明非趣不趣乃是趣道耳故见趣不趣皆名不趣如
对苦明乐来是如乐非苦非乐也又上破诸外道言
有未来法趣现在现在法趣过去故云无此趣不趣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2c 页 X24-0302.png
耳今菩萨无所得因不趣三有及二乘三有及二乘
皆是有所得因此无所得果也又亦得手禅上有趣
今破无趣令离二见也初三意一明趣因行果二明
趣化他果三释二趣意初问答如文次白佛一切众
生归趣者明他趣以菩萨得此悟故为众生归趣也
修般若后第三双释二趣趣般若故二趣成也佛心
疑云应修方趣种智然后为物归趣云何乃言但修
般若故释云修般若是修一切法也一切行由般若
乃成也恐物言有般若可修故言无所修行者外无
法可修故言无所修心内能修故言不久修也外行
及内心皆可破坏故言坏修即是释无及不受修意
也。

尔时佛告应验出下第二验得外人相上品坏说其
人相今更令验之若心有所著则非阿鞞若无所著
便是也以名相试之一无所著无所著者于般若观
尚不著况复著缘耶此即缘寂空观空施义也二因
證不随他教在家人著五欲出家外道著邪见此二
人言此皆是虚妄救不堕之乃至佛身来说异法亦
不信也三者虽未得道不随三毒所引四者知善法
味故常不离六度五者闻深法不怖欢喜受行如飞
鸟闻香则怖孔雀大鸟闻则欢喜而舞也次出往因
释成第五相也。

白佛下第三明能如所验于法不著便能随顺一切
种智也二初明随顺种智行如文白佛以空随顺行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3a 页 X24-0303.png
何等法下功一出所求种智相也此文有二初明不
行一切法何以故下正出一切种智相也无作法无
坏法者明一切种智是无为法不可作无作者不坏
可无坏者也不从六道度中成亦不去其佛法中名
不未去有为法是虚妄故不住无为浅无忆想故亦
不住故云不住无数者五阴和合有六道数破五众
相续故无六道数无量无量故言语道断种智如此
登可以行色得之乃行一切法得耶故言不行色乃
至不行一切种也何以故色即萨婆若下既不行一
切行云何得一切种耶即释了此色即是也。

** 大如品第五十四

此第四合中下根人如如而学具成上三品以如如
而学故是有方便不如如而学名无方便如如而学
是近善知识善知识亦教如如而学亦如如而学起
一切智不如如而学则例趣愿也成论师明如是真
谛理遍即万法故言大如但如是顽境非是智慧北
释论师亦云如是实相般若亦是顽境此二如皆言
非是善法地论师云真如佛性法界真谛故如是智
慧但非修习而有古今当定今问若智慧何因说为
学此非慧何由成慧耶答是因体智慧古今当定者
复随外道自然义今明如何曾境智亦何曾大小为
物故强美为大为物故随缘境智也亦对中下小如
名为大如下如谓地坚水湿等中如谓苦无常等上
如无生灭等今明上如故云大如亦如何曾有三耶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3b 页 X24-0303.png
假名无三说三也。

品五第一馀前人叹菩提甚深二叹甚深三明得失
四明菩提难易五明修菩提行初叹菩提甚深者上
未明色即萨婆若故今前叹菩提甚深菩提以甚深
者由如甚深正遍知甚深耳故叹如甚深愁一如无
二有悟有还者良由学有得失故第三明得失愁行
有方便故菩提易得无方便故菩提难得故次明菩
提难易也既识菩提难易故修起菩提行第五明修
菩提行。

就初段为二第一诸天叹第二须菩提叹诸天叹中
为两第一甚深叹无二受无舍叹也初中先诸天闻
佛上说心信次发言叹发言叹中二初作甚深叹二
释叹释叹甚深者诸天闻佛上说心信但智慧不及
故言甚深也一切世间不信者小分一切也有所得
人与般若相反故不信也微妙寂灭智者能知如幻
听品中明四种人能知谓下中二人小乘中二人也
何以故下第二分上品未成甚深叹也第二佛述中
先述甚深第二释叹次述第一甚深叹佛初成道乐
哩然者若是生死涅槃二法及净不净内理佛即应
说之何事乐嘿耶良由未曾生死涅槃不曾众生佛
真之与俗不知何所言以乐嘿也即分此上闻成上
如义也而今说生死涅槃开真俗者无名相中引导
众生强说也何以故下第二述甚深叹中此初两何
以故正释常乐嘿然诸天子如虚空下广举法譬叹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3c 页 X24-0303.png
甚深也刹时诸天子下第二无受无舍叹先叹次佛
述诸天闻所说知此法无一豪可取故作无取舍叹
佛述如文第二须菩作四云此法及人情今叹叹一
随顺叹佛及诸天闻叹者随顺也二无碍叹三无生
四无处所知如文也。

是时欲色诸天子下第二叹如甚深为二第一就十
门广明如甚深以辨随生义第二三圣共明如体虽
彼诸天所得心明不生义初中先叹为佛子论云五
佛子四果并法位菩萨此五亲禀佛生故名佛子缘
觉因中禀故果不禀故故非佛子也亦出无文佛可
尊故又非子也三种菩提中明罗汉辟支佛是菩提
菩萨非菩提菩提是无学智菩提未究竟故不与菩
提也五独菩提唯佛菩萨菩萨为用佛菩提为果也
则二乘非菩提二乘与菩萨皆菩提故是前为三句
也大经云二乘是野干子非师子师子者此是有所
得二乘非佛因故不说也今可具二义一者二乘人
通禀佛教佛教生皆名佛子二者须菩提是般若声
闻大小之以皆是般若用皆名佛子也论又云共三
乘般若与二乘共说故二乘是佛子不共般若唯菩
萨说则菩萨是佛子声闻非佛子也次须菩提以十
门明随喜如生释诸天从佛教生义从佛教生者此
是随佛生也大意欲明三乘六道同一如若悟如而
生无非佛子又佛如须菩提如不异则知天性相关
称为佛子也十门如文过去不在未来中者非是将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4a 页 X24-0304.png
过去如安置未来如中论云如空不在空中住世过
去即未来如三世皆一如故也动地證说也尔时天
子第二三圣共明如体离相破诸天著情也先诸天
叹即是著心谓菩提非皆慧令一切法皆如佛法故
皆如以辨随生义诸天心尊贵此如故叹也次破著
中三圣破时众悟即四段初须菩提以四门破二身
子就因果门破三佛述身子破四时众悟道也初四
门破中先以四门破以何以故释破就色开即离二
门明众义即色无有须菩提生次就离色亦无须菩
提生次就如亦即离二门明无须菩提生义先是世
谛即离次就第一义即离俱无生也何以故释二谛
即离俱无生者良无有随生人无有随生法凡论有
生若不人生便是法生人法无从何物随生也次身
子就因果破者名为因如为果论作说因色故得如
如是果也色尚无虽无所生未明无有能生之如故
今破无有色及妙何处有生即破无所生耶无智无
能生即无境如此境智如不如毕竟不可得众见寂
灭如名为道故下时众得悟也佛述及时众道文处
可知问此文前后相违前言是如是实法后言色尚
不可得况如耶答不违也良以色与如皆不可得非
如不如始是如耶。

六十菩萨下第三明得失法譬合法中先明失次明
得中前及料简如文问六十菩萨学般若成二乘有
闻般若成菩萨不答文中列应有也上来明三百比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4b 页 X24-0304.png
丘得无生乃至诸天人以得无生亦通得是也此如
服药成毒也可具四句闻大法悟小闻小悟大闻大
悟大闻小悟小也问闻小悟大出何处答中阿含受
弥勒记观岂非得悟大与记也问文云行别异相故
得别异果何得馀处云一切二乘贤圣皆以无为有
差别答论云佛此中出六十菩萨先世作有所得行
也当其今世證罗汉时亦得无分别證有菩萨不远
离下第二明得也大鸟下第二譬也此是失上圣翅
鸟咒在舍摩梨树上如人间之鸟雀为也此鸟不来
人中者其食龙翅头出毒扇人眼失故不来也鸟譬
菩萨大者喻广劫行行无有二慧之翅三十三天喻
三界欲飞虚空喻佛法毕竟空无翅欲飞方便行毕
竟空也以无翅飞则堕土地受若死等苦及以痛恼
无方便故行空无相堕二乘地堕罗汉地为死堕缘
觉次死失菩萨愿为痛恼也合譬中三初具合得失
二身子领解得失三身子结劝恒沙初者合大身也
远离般若及方便合无翅堕罗汉合若死等苦也有
菩萨明不远离明得文次身子领解及结劝如文可
寻也。

尔时诸天子白佛下第四明菩提难得文六初诸天
子明菩提难得二佛以身子为證虽难得我亦得三
须菩云易得四身子从易得五佛赞成六释疑天子
云难得者六十菩萨旷劫修行而堕二地故难得也
文诸天自释难得应知一切法实无一切法此是二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4c 页 X24-0304.png
慧难成而断常易起故难得也第二佛言我亦得者
虽复难得而我是亲得之人汝勿言难得不得求也
次云易得者佛约无方便者为难今就有方便故为
易难易出缘菩提未曾难易生死亦未曾难度易度
如四百观中说也第四身子难易得义现疑见六十
退还又佛上大明品云我以佛眼见六十方发菩提
心一人二人住阿鞞也云何言易次须菩四义责学
退人谓即色离色即如离如竟无退法令谁退耶以
见有进退故是退以耳若知无退则无退也次问为
有一菩萨乘不者此问言若有一菩萨乘则有退也
答云一乘如退四求退无从亦四求一乘不得故知
道门未曾三一也次明中无三无一恐堕邪见故怖
所以云闻此不怖便得不退也何者四义不见退不
得亦四义退无从令谁怖耶第五佛赞如文第六释
疑身子闻无三无一未曾是何菩提故佛悟无三无
一即是佛菩提亦有三成有所得是二乘菩提也。

须菩白佛下第五明菩提行既闻无三无一成佛菩
提故问菩提行凡成菩提具次福慧上成明无三无
一进退是正慧今复须修功德后明之也就文为二
初明菩提行二明时会得道初二一明行无碍因二
明得无碍果初二一明七心二明行等心慈悲异等
通四等慈是一等又直舍怨亲为等起慈心为慈又
等是六道皆无生平等慈者虽平等无生而起无缘
大慈也下意者虽起慈复次下意如好爱骂不敢生
闻持品第四十五¶ 第 305a 页 X24-0305.png
瞋也自不欲下第二明四行即是自行佛地叹人也
十善四十四行此是行旧法十二门禅论云离欲凡
夫十二行谓俗自行十二即十二门禅也菩萨则四
十八行十有四十行文若行十二门禅十禅即四十
馀二禅后八也从四禅至六度皆密法也得是无碍
色下即二得无碍果下第五悟道多告此此以具明
空有义从品初来多明空义从七心来明有行空有
二行功平等令众生离二见故得道多也。
大品义疏第八卷

本云。

久安六年正月二十七日以劝修寺本写了(次且交了)

无相大乘 珍海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