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校讹¶ 第 695a 页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四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璿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二发起序。
●疏二初叙意。
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
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
戒能等者以戒是防非止恶义定是寂静不动
义慧是明照拣择义但能防非心即不动心若
不动慧乃分明世出世法无不鉴照其犹海中
欲现万像必要水清欲求清水无过水静欲得
水静勿令起波止波如戒水静如定水清如慧
所现万像如一切法喻中则水若不起波则水
静水静则水清水清则现万像法中则心不起
非则心寂心寂则照知万法法上但唯一心喻
上但唯一水法喻相对义则昭然故经云尸罗
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此则戒资定也圆觉云一
切诸菩萨无阂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此则定发
慧也。
●二随释二如疏列。
○文二初戒。】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
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分七节释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
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
具上九号者以佛有十号世尊当第十故云具
上九号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
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
天人师九佛十世尊。
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璿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二发起序。
●疏二初叙意。
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
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
戒能等者以戒是防非止恶义定是寂静不动
义慧是明照拣择义但能防非心即不动心若
不动慧乃分明世出世法无不鉴照其犹海中
欲现万像必要水清欲求清水无过水静欲得
水静勿令起波止波如戒水静如定水清如慧
所现万像如一切法喻中则水若不起波则水
静水静则水清水清则现万像法中则心不起
非则心寂心寂则照知万法法上但唯一心喻
上但唯一水法喻相对义则昭然故经云尸罗
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此则戒资定也圆觉云一
切诸菩萨无阂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此则定发
慧也。
●二随释二如疏列。
○文二初戒。】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
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分七节释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
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
具上九号者以佛有十号世尊当第十故云具
上九号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
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
天人师九佛十世尊。
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
校讹¶ 第 695b 页
乞已归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
当日初分者谓一日夜十二时总成四分一初
分即寅卯辰诸天食时二中分即巳午未人法
食时三晡分即申酉戌神鬼食时四夜分即亥
子丑畜生食时今言辰时即初分之后际也唐
周二译皆言日初分斯则时胜也此时则乞求
不难以太早太迟皆难得故若非时乞食欲施
即无不施又愧便成恼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饥
是恼自也。
三化仪著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献钵。
佛有三衣一安陀会即五条名下品衣亦名行
道作务儭身等衣二郁多罗僧即七条名中品
衣亦名入众说法衣三僧伽梨即九条乃至二
十五条名上品衣亦名福田衣制像水田见生
福故入王城聚落即著此衣今以入城乞食故
著也天王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是过
去维卫佛钵入涅槃后龙王将在宫中供养释
迦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为四
钵各得一钵以奉如来如来受已重叠四钵在
于左手以右手按合成一钵此是绀琉璃石钵
持用乞食也佛出行化须著衣持钵者为离苦
乐二边故诸在家者好尚锦绮华洁衣服宝器
增长放逸太著乐边出家外道苦行尼乾裸形
手捧饭食致招诃丑太著苦边佛处中行故著
衣持钵也。
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
人多曰大。
园是所住处国是所化处之往也今行化故出
祗园入舍卫也处广等者准西域记国周六十
馀里内城周二十里故云处广智度论云居家
当日初分者谓一日夜十二时总成四分一初
分即寅卯辰诸天食时二中分即巳午未人法
食时三晡分即申酉戌神鬼食时四夜分即亥
子丑畜生食时今言辰时即初分之后际也唐
周二译皆言日初分斯则时胜也此时则乞求
不难以太早太迟皆难得故若非时乞食欲施
即无不施又愧便成恼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饥
是恼自也。
三化仪著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献钵。
佛有三衣一安陀会即五条名下品衣亦名行
道作务儭身等衣二郁多罗僧即七条名中品
衣亦名入众说法衣三僧伽梨即九条乃至二
十五条名上品衣亦名福田衣制像水田见生
福故入王城聚落即著此衣今以入城乞食故
著也天王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是过
去维卫佛钵入涅槃后龙王将在宫中供养释
迦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为四
钵各得一钵以奉如来如来受已重叠四钵在
于左手以右手按合成一钵此是绀琉璃石钵
持用乞食也佛出行化须著衣持钵者为离苦
乐二边故诸在家者好尚锦绮华洁衣服宝器
增长放逸太著乐边出家外道苦行尼乾裸形
手捧饭食致招诃丑太著苦边佛处中行故著
衣持钵也。
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
人多曰大。
园是所住处国是所化处之往也今行化故出
祗园入舍卫也处广等者准西域记国周六十
馀里内城周二十里故云处广智度论云居家
校讹¶ 第 695c 页
九亿故曰人多。
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惭愧以同
事摄故自乞食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
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
食故应受彼食。
此释经中乞食两字头陀下或曰佛为教主何
须乞食故此释也头陀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
然头陀有十二种事谓常乞食阿兰若乃至树
下坐露地冢间坐等今则一也若行此事获大
功德佛现斯轨令人效之头陀既获功德放逸
足明尤过世尊尚自乞食馀人岂合懈怠惭耻
愧悚自然行之同事摄者则四摄法之一也又
佛自乞食准缨络经说有十意一止苦故谓盲
得见二得乐故谓一瞻一礼生无量福三除慢
故谓众生见之不生我慢四满钵愿故富欲施
多钵则为空贫欲施少钵则为满五鬼神供养
故六障阂者见佛故老病贫贱悉皆得见佛也
七示天王所献钵故八作轨模故九绝诽谤故
十令弟子不畜八不净物故有此十意故自乞
食璎珞女下通难前引经难今所下释通净名
下但證上乞食不食之义。
六化等一由内證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
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
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
此释经中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也内證平等等
者如理见故心离贪慢等者不贪富好不慢贫
拙平等修乞故云慈无偏利也表威德等者谓
佛制小乘律不许入恶象家恐彼损害不许入
淫女沽酒家恐生染心佛入者表威德胜也息
凡夫猜嫌者谓恐增此爱彼故破二乘分别者
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惭愧以同
事摄故自乞食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
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
食故应受彼食。
此释经中乞食两字头陀下或曰佛为教主何
须乞食故此释也头陀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
然头陀有十二种事谓常乞食阿兰若乃至树
下坐露地冢间坐等今则一也若行此事获大
功德佛现斯轨令人效之头陀既获功德放逸
足明尤过世尊尚自乞食馀人岂合懈怠惭耻
愧悚自然行之同事摄者则四摄法之一也又
佛自乞食准缨络经说有十意一止苦故谓盲
得见二得乐故谓一瞻一礼生无量福三除慢
故谓众生见之不生我慢四满钵愿故富欲施
多钵则为空贫欲施少钵则为满五鬼神供养
故六障阂者见佛故老病贫贱悉皆得见佛也
七示天王所献钵故八作轨模故九绝诽谤故
十令弟子不畜八不净物故有此十意故自乞
食璎珞女下通难前引经难今所下释通净名
下但證上乞食不食之义。
六化等一由内證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
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
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
此释经中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也内證平等等
者如理见故心离贪慢等者不贪富好不慢贫
拙平等修乞故云慈无偏利也表威德等者谓
佛制小乘律不许入恶象家恐彼损害不许入
淫女沽酒家恐生染心佛入者表威德胜也息
凡夫猜嫌者谓恐增此爱彼故破二乘分别者
校讹¶ 第 696a 页
谓迦叶舍富从贫乞意令生福须菩提舍贫从
富乞不欲恼他二人所见互有是非如来异此
是非一贯也然上五中初大智二大悲三显德
四息凡五破小。
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
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
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佛若不食
他福不满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
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
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
然已等者和会字之句义也今读则从文释则
从义若广下权加数字显文义兼畅也饭即吃
也论语云饭疏食佛若下通伏难应先难云前
引璎珞女经言不食今经何以言食故此释也
有说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侧隐形接至他方
施作佛事斯则示现而食非真食也由是彼此
皆不相违宝云下显斋仪也此四事中前二云
拟后二不云者以梵行贫病来则与之不来自
食后二不然故不云耳十二头陀经除梵行者
以自乞故故不分之。
○二定。】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疏二初正解此文三如疏列。
分三节释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不
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著七
条。
此释经中收衣钵也饭食两字如前所解讫了
毕也须并资缘者以修定时具于五缘谓闲居
静处息诸缘务等佛虽至圣诸习都无实于衣
钵不生劳虑若不并除后人仿效无由得定以
富乞不欲恼他二人所见互有是非如来异此
是非一贯也然上五中初大智二大悲三显德
四息凡五破小。
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
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
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佛若不食
他福不满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
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
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
然已等者和会字之句义也今读则从文释则
从义若广下权加数字显文义兼畅也饭即吃
也论语云饭疏食佛若下通伏难应先难云前
引璎珞女经言不食今经何以言食故此释也
有说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侧隐形接至他方
施作佛事斯则示现而食非真食也由是彼此
皆不相违宝云下显斋仪也此四事中前二云
拟后二不云者以梵行贫病来则与之不来自
食后二不然故不云耳十二头陀经除梵行者
以自乞故故不分之。
○二定。】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疏二初正解此文三如疏列。
分三节释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不
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著七
条。
此释经中收衣钵也饭食两字如前所解讫了
毕也须并资缘者以修定时具于五缘谓闲居
静处息诸缘务等佛虽至圣诸习都无实于衣
钵不生劳虑若不并除后人仿效无由得定以
校讹¶ 第 696b 页
佛是教主凡有所作人皆效学故云示现为后
轨也。
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
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
此释经中洗足已三字阿含下牒难也又如佛
三十二相中有皮肤尘不染相今何用洗耶示
现下释通也此有三意一顺世故夫人外归必
恐尘染故须洗足佛顺亦尔也二表法故洗去
烦恼垢染显得清净法身也三为后轨者如资
缘说。
三正入定敷座坐禅者由身端故心离沈掉故魏
译云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唐
译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无著云显示唯寂者于
此能觉能说故。
此释经中敷座而坐也沈掉等者沈谓昏沈能
引睡眠障定增故掉谓掉举任运攀缘能引散
乱亦障定心又于四仪中以卧则昏沈行则掉
举住则疲倦唯坐为胜故不沈掉然昏沈掉举
盖是凡夫若据如来的无此事今垂轨则盖为
后人或曰经中但言敷座焉知入定耶故次释
云魏译等则知入定也如常敷座等者谓如来
每会说般若皆自敷座具为般若出生诸佛即
是佛母表敬般若故自敷座已说八会此当第
九仪轨不易故曰如常趺谓足背加谓以一足
压一足结即两足不散表吉祥故智论云见画
加趺坐魔王尚惊惧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
又为正观五种因缘是故结加趺坐一由身摄
敛速发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时久
不令身速疲极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外道
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令他见
轨也。
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
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
此释经中洗足已三字阿含下牒难也又如佛
三十二相中有皮肤尘不染相今何用洗耶示
现下释通也此有三意一顺世故夫人外归必
恐尘染故须洗足佛顺亦尔也二表法故洗去
烦恼垢染显得清净法身也三为后轨者如资
缘说。
三正入定敷座坐禅者由身端故心离沈掉故魏
译云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唐
译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无著云显示唯寂者于
此能觉能说故。
此释经中敷座而坐也沈掉等者沈谓昏沈能
引睡眠障定增故掉谓掉举任运攀缘能引散
乱亦障定心又于四仪中以卧则昏沈行则掉
举住则疲倦唯坐为胜故不沈掉然昏沈掉举
盖是凡夫若据如来的无此事今垂轨则盖为
后人或曰经中但言敷座焉知入定耶故次释
云魏译等则知入定也如常敷座等者谓如来
每会说般若皆自敷座具为般若出生诸佛即
是佛母表敬般若故自敷座已说八会此当第
九仪轨不易故曰如常趺谓足背加谓以一足
压一足结即两足不散表吉祥故智论云见画
加趺坐魔王尚惊惧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
又为正观五种因缘是故结加趺坐一由身摄
敛速发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时久
不令身速疲极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外道
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令他见
校讹¶ 第 696c 页
已极敬信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
一切贤圣所称赞故正观五种因缘故应结加
趺坐端身住者不低不昂不左右倾侧也正念
者如理而念名为正念念即念慧谓离沈掉有
无等不动谓不动于正念也唐译下亦證同上
义正愿者即正念也若别说者愿是希欲谓希
欲住对面念念是所愿也然在定前异此则非
正愿也住对面念者面即是喻念即是法住对
两字通于法喻今法喻之中各阙一事谓法阙
所照理喻阙能照镜镜对面住面则自彰念对
理住理则自现法喻阙者文影略故或可不尔
但理观分明如面目睹现量即水喻亦得无著
下显入定意先牒难并缘入定意在于何于此
下释通于此者论云于法能觉者定通能说者
说通也意云定通方得说通以散心说法不能
如实从定发言必有当也故下文云云何为人
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诸经之中每欲说法
皆先入定意皆如此斯亦示现为后轨也若准
如来言念何失是故论云显示等也。
●二通前表法二初约大云广辨三初标。
然大圣现迹必有所表。
大圣即佛体周法界曰大智鉴无昧曰圣现迹
者所现之化迹也所表者诸佛所为必不率尔
皆以事相表内身心如说如来藏经举身放光
光中现华华萎见佛遂阿难问佛佛为说之如
华严中说佛菩萨说天说云须弥山大海等皆
有所表斯皆事相为能表法为所表以不徒然
故云必也。
●二释二初表通序。
表本觉之佛在五蕴之都觉魔军本空名为战胜
照心识具德即是给孤求法养神名乞士众。
一切贤圣所称赞故正观五种因缘故应结加
趺坐端身住者不低不昂不左右倾侧也正念
者如理而念名为正念念即念慧谓离沈掉有
无等不动谓不动于正念也唐译下亦證同上
义正愿者即正念也若别说者愿是希欲谓希
欲住对面念念是所愿也然在定前异此则非
正愿也住对面念者面即是喻念即是法住对
两字通于法喻今法喻之中各阙一事谓法阙
所照理喻阙能照镜镜对面住面则自彰念对
理住理则自现法喻阙者文影略故或可不尔
但理观分明如面目睹现量即水喻亦得无著
下显入定意先牒难并缘入定意在于何于此
下释通于此者论云于法能觉者定通能说者
说通也意云定通方得说通以散心说法不能
如实从定发言必有当也故下文云云何为人
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诸经之中每欲说法
皆先入定意皆如此斯亦示现为后轨也若准
如来言念何失是故论云显示等也。
●二通前表法二初约大云广辨三初标。
然大圣现迹必有所表。
大圣即佛体周法界曰大智鉴无昧曰圣现迹
者所现之化迹也所表者诸佛所为必不率尔
皆以事相表内身心如说如来藏经举身放光
光中现华华萎见佛遂阿难问佛佛为说之如
华严中说佛菩萨说天说云须弥山大海等皆
有所表斯皆事相为能表法为所表以不徒然
故云必也。
●二释二初表通序。
表本觉之佛在五蕴之都觉魔军本空名为战胜
照心识具德即是给孤求法养神名乞士众。
校讹¶ 第 697a 页
本觉佛对化佛说五蕴都对舍卫国化身佛在
舍卫国表本觉佛在五蕴城城中既人物相兼
蕴内亦色心具足觉魔等对战胜也梵音魔罗
此云杀者能杀行人慧命故也然有四种一天
魔即欲界主二烦恼魔三阴魔四死魔今言觉
空者如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无无明乃至亦
无老死尽也照五蕴空即破阴魔无无明尽破
烦恼魔乃至无老死即破死魔馀出世法尚空
况天魔耶照心识具德者对给孤独也上迷本
觉之父曰孤下隐妙用之子曰独今照性本具
尘沙功德无所乏少即给孤独也求法等对比
丘乞士义也外则乞食养命内则求法资神。
●二表别序。
觉心既发宁弃尘劳将欲遍观遂入识藏心心数
法次第思惟即妄而真皆得法喜法喜无体融合
觉心。
觉心下四句对入舍卫大城也应云觉心既发
宁弃尘劳如来出世宁弃群品将欲遍观遂入
识藏将欲教化遂入王城离城邑而教化谁人
离心识而观察何事心心下二句对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也乞食不拣贫之与富观察岂择心
所心王即妄下二句对乞得食也外化人而得
食内观法而生喜法喜下二句对还至本处饭
食也食能资身法能益心也。
思惟假缘亡缘可符真性观照是迹拂迹返本还
源返本还源法空心寂心寂真体般若朗然。
思惟假缘对著衣持钵亡缘符真对收衣钵也
乞食既须衣钵思惟要假因缘入定既并资缘
契理须亡念虑观照下二句对洗足也若欲安
坐必须洗去足尘若欲还源必须拂除心念返
校讹¶ 第 697b 页
本下二句对敷座而坐也法空即敷座心寂即
而坐敷座方堪人坐法空心始得寂心寂下二
句对正宗法也谓安坐始能说经心寂方彰妙
慧也。
●三结。
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
结可知。
●二引资圣略明即道液法师疏今摘而用之不
全取也文二初正明。
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
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
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
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
身有二者通论生佛也伪者色身真即法身五
蕴等者谓衣以外覆食以内资生则虽因父母
存即须假衣食法身等者谓非生因之所生但
了因之所了由是色身以食为命法身以慧为
命保伪谓执妄合尘遗真谓迷理背觉此皆倒
也养真谓悟理合觉弃伪谓达妄背尘也群生
下牒前倒者也我乃下示现入城乞食以表法
也意令求般若照成法身故云引真也故托下
都结表法之意谓示现乞食意在说法耳。
●二引證。
故涅槃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
法食。
但證法为食义也。
○第二正宗分。
●疏二初标列章门。
二门分别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
问答断疑以科释。
二门分别者以一卷经文二论解释大云青龙
皆二论并行今即不尔何者以无著配十八住
而坐敷座方堪人坐法空心始得寂心寂下二
句对正宗法也谓安坐始能说经心寂方彰妙
慧也。
●三结。
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
结可知。
●二引资圣略明即道液法师疏今摘而用之不
全取也文二初正明。
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
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
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
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
身有二者通论生佛也伪者色身真即法身五
蕴等者谓衣以外覆食以内资生则虽因父母
存即须假衣食法身等者谓非生因之所生但
了因之所了由是色身以食为命法身以慧为
命保伪谓执妄合尘遗真谓迷理背觉此皆倒
也养真谓悟理合觉弃伪谓达妄背尘也群生
下牒前倒者也我乃下示现入城乞食以表法
也意令求般若照成法身故云引真也故托下
都结表法之意谓示现乞食意在说法耳。
●二引證。
故涅槃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
法食。
但證法为食义也。
○第二正宗分。
●疏二初标列章门。
二门分别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
问答断疑以科释。
二门分别者以一卷经文二论解释大云青龙
皆二论并行今即不尔何者以无著配十八住
校讹¶ 第 697c 页
处天亲断二十七疑旨趣既殊科段亦异或一
疑中有四住五住或一住中有二疑三疑乍合
乍离连前带后以是之故文涉交加理则不必
深玄学者以之难解今既别释庶不相干传讲
之流少力多获耳。
●二依章随释二初依无著悬判三初正示七句
二初牒标。
初中七义句者。
论述归敬偈已即云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
波罗蜜即得成立义句拣文句也既以一义为
一句此经共有七义句也七义句名下文具有
于中前六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显示成立
此法门故然此七句之文教理行果悉圆满矣
于中一二三四是行也五理也六果也七教也
齐此悬判一科唯依无著之名记之。
●二随释七如疏列。
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
种性不断者此非凡夫二乘及权教菩萨意明
佛种性不断也谓护下指经便是释意谓以小
付大嘱大化小展转如是宁有断绝如人父母
付嘱子孙云云此是空生之本意故以此事赞
佛引起问端也。
二发起行相谓申请赞许。
发起行相者既欲种性不断故须发起修行之
相也谓申下指经其实伫听亦在此摄。
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
相行所住处矣。
行所住处者既有能发必有所发也十八住名
义下文广释从佛下指经是无下释名义此即
相之无相非一向之无相略见行玄为顺本宗
疑中有四住五住或一住中有二疑三疑乍合
乍离连前带后以是之故文涉交加理则不必
深玄学者以之难解今既别释庶不相干传讲
之流少力多获耳。
●二依章随释二初依无著悬判三初正示七句
二初牒标。
初中七义句者。
论述归敬偈已即云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
波罗蜜即得成立义句拣文句也既以一义为
一句此经共有七义句也七义句名下文具有
于中前六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显示成立
此法门故然此七句之文教理行果悉圆满矣
于中一二三四是行也五理也六果也七教也
齐此悬判一科唯依无著之名记之。
●二随释七如疏列。
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
种性不断者此非凡夫二乘及权教菩萨意明
佛种性不断也谓护下指经便是释意谓以小
付大嘱大化小展转如是宁有断绝如人父母
付嘱子孙云云此是空生之本意故以此事赞
佛引起问端也。
二发起行相谓申请赞许。
发起行相者既欲种性不断故须发起修行之
相也谓申下指经其实伫听亦在此摄。
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
相行所住处矣。
行所住处者既有能发必有所发也十八住名
义下文广释从佛下指经是无下释名义此即
相之无相非一向之无相略见行玄为顺本宗
校讹¶ 第 698a 页
故标无相也。
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
治。
谓一下释意邪行即不正行也但不顺佛道皆
名邪行共者不一义见者分别情正行者即离
见之正行非纯正之正行也二种对治者以正
行治邪行是一对治以无分别智治分别见是
二对治然邪即全治共中即但治于见不治正
行如披砂拣金而去砂不去金今经中但有能
治无所治也且如第一住处中不度众生为邪
行度众生为对治于度众生时见有众生是所
度见我是能度是分别见度而无度为对治此
理实同时义分前后初住既尔馀可例知故论
云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也。
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
谓由下释意离增减者谓执有为增执无为减
前堕此二则失中道今皆离之故得不失也如
经中即非佛法是胜义谛遮增益边是名佛法
是世俗谛遮损减边其馀即非是名皆例此也
论最后结云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
更失故名不失。
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
如来地。
谓由下释意以二边邪僻置之不论中道乃是
大菩提路故于此中分立地位如往帝都有三
路异两边皆非中道即正正路之中方可论于
远近迟速等也法中亦尔故经云一切贤圣皆
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信行下分位也于十八住
中前十六住是信行地此当三贤依信起行故
名信行亦名信解依信起解故第十七住是净
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
治。
谓一下释意邪行即不正行也但不顺佛道皆
名邪行共者不一义见者分别情正行者即离
见之正行非纯正之正行也二种对治者以正
行治邪行是一对治以无分别智治分别见是
二对治然邪即全治共中即但治于见不治正
行如披砂拣金而去砂不去金今经中但有能
治无所治也且如第一住处中不度众生为邪
行度众生为对治于度众生时见有众生是所
度见我是能度是分别见度而无度为对治此
理实同时义分前后初住既尔馀可例知故论
云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也。
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
谓由下释意离增减者谓执有为增执无为减
前堕此二则失中道今皆离之故得不失也如
经中即非佛法是胜义谛遮增益边是名佛法
是世俗谛遮损减边其馀即非是名皆例此也
论最后结云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
更失故名不失。
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
如来地。
谓由下释意以二边邪僻置之不论中道乃是
大菩提路故于此中分立地位如往帝都有三
路异两边皆非中道即正正路之中方可论于
远近迟速等也法中亦尔故经云一切贤圣皆
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信行下分位也于十八住
中前十六住是信行地此当三贤依信起行故
名信行亦名信解依信起解故第十七住是净
校讹¶ 第 698b 页
心地此当初地离分别障亲證真如故第十八
住从第二地已去乃至佛位通名如来地也又
以诸家明地位或广或略广则五十二位略则
泯之全无今则均于广略去其太甚说三地五
位矣。
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
谓由下释意谓约三种法上立金刚名一约般
若体用名金刚此如金刚坚利二约地位阔狭
名金刚此如金刚杵形以信行一僧祇净心只
一刹那佛地二僧祇如金刚杵初后阔中间狭
故三约文字名金刚此如画像也以诠信行地
七纸馀经佛地三纸馀文净心地五行经如彼
画像亦初后阔中间狭故又此三者法喻之上
皆展转而成喻中且根本是坚利金刚因造以
成其杵因画以成其像法中根本是体用般若
因修以成其位地因诠以成其文字也又此法
喻各三事中一事即实馀二皆虚喻中坚利金
刚是实杵形画像皆虚法中体用般若是实位
地文字皆虚以此三事首末相似故立金刚之
名然前一是佛本意馀二是菩萨及古德意也
由前六等者于中前五坚利第六阔狭阔狭之
中含能所诠也。
●二总指后四。
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应先问云第三句内说尽经文未知后四如何
配摄故此云也谓一一住说对治故于对治处
显不失中道故于不失中立地位故于前六中
道立名故云云。
●三广释第三三初正辨十八住处二初牒标。
十八住处者。
下文具列十八住名略释其义兼明对治十二
住从第二地已去乃至佛位通名如来地也又
以诸家明地位或广或略广则五十二位略则
泯之全无今则均于广略去其太甚说三地五
位矣。
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
谓由下释意谓约三种法上立金刚名一约般
若体用名金刚此如金刚坚利二约地位阔狭
名金刚此如金刚杵形以信行一僧祇净心只
一刹那佛地二僧祇如金刚杵初后阔中间狭
故三约文字名金刚此如画像也以诠信行地
七纸馀经佛地三纸馀文净心地五行经如彼
画像亦初后阔中间狭故又此三者法喻之上
皆展转而成喻中且根本是坚利金刚因造以
成其杵因画以成其像法中根本是体用般若
因修以成其位地因诠以成其文字也又此法
喻各三事中一事即实馀二皆虚喻中坚利金
刚是实杵形画像皆虚法中体用般若是实位
地文字皆虚以此三事首末相似故立金刚之
名然前一是佛本意馀二是菩萨及古德意也
由前六等者于中前五坚利第六阔狭阔狭之
中含能所诠也。
●二总指后四。
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应先问云第三句内说尽经文未知后四如何
配摄故此云也谓一一住说对治故于对治处
显不失中道故于不失中立地位故于前六中
道立名故云云。
●三广释第三三初正辨十八住处二初牒标。
十八住处者。
下文具列十八住名略释其义兼明对治十二
校讹¶ 第 698c 页
种障便指经文令知科段所属然每住经文但
略标三五字缘以经本科段首尾文势稍重恐
言涉相滥故不标最初之字但取其次异文亦
不结终齐至何处意在省约耳向下随文略叙
首末以隔前后。
●二随释十八如疏列。
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发心者谓发广大第一等四种心也经文从佛
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乃
至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
萨以大乘菩萨最初法尔合发是心故十八住
中居其第一。
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经从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
施乃至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不住等者
等有二意一则等于馀文如上所引二则等于
馀义谓等馀戒等五也此则虽是指经便兼释
义则波罗蜜是所应戒等是能应能所两合故
云相应由是但行施戒等不能离相或行离相
不行施戒等皆非相应行直于行施戒等处离
相离相处行施戒等方得名为相应行也。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乃
至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问色身是相何以
离相求之答色身之相是影法身无相是体欲
得有相色身须见无相法体未见法体不能现
相是故先令见相无相方得色相之身耳此中
意在文外故论以此意科也。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
等因言显理故二證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
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
略标三五字缘以经本科段首尾文势稍重恐
言涉相滥故不标最初之字但取其次异文亦
不结终齐至何处意在省约耳向下随文略叙
首末以隔前后。
●二随释十八如疏列。
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发心者谓发广大第一等四种心也经文从佛
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乃
至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
萨以大乘菩萨最初法尔合发是心故十八住
中居其第一。
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经从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
施乃至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不住等者
等有二意一则等于馀文如上所引二则等于
馀义谓等馀戒等五也此则虽是指经便兼释
义则波罗蜜是所应戒等是能应能所两合故
云相应由是但行施戒等不能离相或行离相
不行施戒等皆非相应行直于行施戒等处离
相离相处行施戒等方得名为相应行也。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乃
至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问色身是相何以
离相求之答色身之相是影法身无相是体欲
得有相色身须见无相法体未见法体不能现
相是故先令见相无相方得色相之身耳此中
意在文外故论以此意科也。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
等因言显理故二證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
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
校讹¶ 第 699a 页
言说者经从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法尚应
舍何况非法问法身非言说何故以言说为法
身耶故释云因言显理故此有二意一以言说
显于法身法身非言说二文字性离即是法身
无别法身耳智相者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乃至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以无相无为法为智
相也故起信云以智相无可见故福相者经从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乃至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斯则以持说此经获无漏福所感微妙色身名
为福相也然是法身之福相福相非法身依主
释也。
●五中文三初正示此文。
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乃至
是乐阿兰那行得胜者以小乘四果胜于四向
等故对劣彰胜也此即以小况大也小人尚犹
无过君子岂合有愆由无慢故方得證果故经
皆言我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等。
●二通叙后段。
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
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證道住。
意明等者叙次第之意也先问云前之四住何
不言离障耶故云也意云凡欲修进先须发心
发心已则修行故有第一第二发心修行本求
佛果佛果唯有二身粗细之间先色后法故有
第三第四前修胜行恐有慢心障入圣位故说
小果以况大乘令离障进入十回向位也故从
第五方说离障也然此十二障每至一住皆须
蹑前以辨来意如云虽得无慢犹自少闻故于
校讹¶ 第 699b 页
第六住中对治少闻障他皆仿此以此诸障皆
在地前能障见道非是地上故云障尽入證道
也然障是所治文在经外住是能治正是经文
若相望说之理则明矣。
●三别结对治。
今当对治第一慢障。
然准五蕴论说慢有七九二种但开合之异此
约入道人说七者论云一慢于劣谓胜于相似
谓等二过慢于相似谓胜于胜谓等三慢过慢
谓于胜己计胜彼四邪慢己实无德计己有德
五我慢谓于五聚蕴计我我所六增上慢谓于
胜妙法中未得谓得七卑劣慢于多分胜计己
少分劣今所离者即五六也以證我空故取自
果故。
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
离佛世则具多闻。
经从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
所乃至实无所得云何离障得成住耶次云离
第下所离障不离下结成住义于中上句成住
下句离障也若离佛世不名住处无佛说法则
是少闻便成其障若不离佛世乃成住处常遇
佛说法则具多闻便离障也然凡是修行智慧
为本欲得智慧必须多闻故依佛住离少闻障
也故经云多闻增智慧勤闻第一方问若然者
据今经云于法实无所得岂成多闻答此是闻
而无闻得而无得无得而得是真得无闻而闻
是实闻故成此住。
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
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乃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小下所离障攀缘即是
在地前能障见道非是地上故云障尽入證道
也然障是所治文在经外住是能治正是经文
若相望说之理则明矣。
●三别结对治。
今当对治第一慢障。
然准五蕴论说慢有七九二种但开合之异此
约入道人说七者论云一慢于劣谓胜于相似
谓等二过慢于相似谓胜于胜谓等三慢过慢
谓于胜己计胜彼四邪慢己实无德计己有德
五我慢谓于五聚蕴计我我所六增上慢谓于
胜妙法中未得谓得七卑劣慢于多分胜计己
少分劣今所离者即五六也以證我空故取自
果故。
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
离佛世则具多闻。
经从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
所乃至实无所得云何离障得成住耶次云离
第下所离障不离下结成住义于中上句成住
下句离障也若离佛世不名住处无佛说法则
是少闻便成其障若不离佛世乃成住处常遇
佛说法则具多闻便离障也然凡是修行智慧
为本欲得智慧必须多闻故依佛住离少闻障
也故经云多闻增智慧勤闻第一方问若然者
据今经云于法实无所得岂成多闻答此是闻
而无闻得而无得无得而得是真得无闻而闻
是实闻故成此住。
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
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乃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小下所离障攀缘即是
校讹¶ 第 699c 页
作念盖一义耳缘形等者意云若取色声等相
为土即有分限故名小也以不如法身故若不
取相分别不生心境两亡竟何分限故云大也
契法下释所以也意令忘怀严法性土不令生
心严法相土也故经云不应住色等生心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偈释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
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
大小不能济物。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
王乃至是名大身成熟者即由教化令众生成
种根熟有所悟證离舍下所离障若舍众生即
不能教化故令离障方成住也若见下反释所
以意言能济物者盖为不见大小也故经云佛
说非身是名大身岂存大小若见大小则有高
下亲疏憎爱心既不等宁曰大悲纵使化生但
成爱见憎者则去便舍众生云何成熟反此用
意则物无有遗迟速之间皆能成熟也。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
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
不修正法。
经从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乃至如来无
所说离乐下所离障然随顺外论即是散乱但
能远离即成住也即儒墨文笔除佛教外皆外
论也以外论之事是名利源既若求名岂得心
无散乱况得之则乐失之则苦苦之则忧乐之
则溢由斯业累世世沈沦反推其本皆由随顺
外论耳恒沙下举持经福多以责外学意云持
经者功德若此而不修行名利之源是轮回苦
本如何随顺却乃修学。
为土即有分限故名小也以不如法身故若不
取相分别不生心境两亡竟何分限故云大也
契法下释所以也意令忘怀严法性土不令生
心严法相土也故经云不应住色等生心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偈释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
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
大小不能济物。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
王乃至是名大身成熟者即由教化令众生成
种根熟有所悟證离舍下所离障若舍众生即
不能教化故令离障方成住也若见下反释所
以意言能济物者盖为不见大小也故经云佛
说非身是名大身岂存大小若见大小则有高
下亲疏憎爱心既不等宁曰大悲纵使化生但
成爱见憎者则去便舍众生云何成熟反此用
意则物无有遗迟速之间皆能成熟也。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
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
不修正法。
经从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乃至如来无
所说离乐下所离障然随顺外论即是散乱但
能远离即成住也即儒墨文笔除佛教外皆外
论也以外论之事是名利源既若求名岂得心
无散乱况得之则乐失之则苦苦之则忧乐之
则溢由斯业累世世沈沦反推其本皆由随顺
外论耳恒沙下举持经福多以责外学意云持
经者功德若此而不修行名利之源是轮回苦
本如何随顺却乃修学。
校讹¶ 第 700a 页
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住三千世界
所有微尘等离破影像相中无巧便障既离散乱
与定相应以细末不念二种方便破粗至细泯细
至空则除影像之相想。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
尘是为多不乃至是名世界色是依报即外四
大身是正报即内五蕴抟取者即和合义也但
秦魏译异耳然抟取约法相应兼人二事相望
总有三对一内身色蕴及外器界但合微尘所
成名为抟取见有身器为依正执取等即是相
应二受等四蕴但合心心所法而成名为抟取
见有苦乐受等即是相应三色心和合以成此
身名为抟取见有心色即是我人相应行即迁
流造作之义观破之义如下所明离破下所离
障影像相者谓色心等法是法界中之影像亦
可是业识之影像无巧便者由无善巧方便不
能破此影像乃名为障若有巧便破之则成其
住也巧便之相彰在次文既离下蹑于前住以
为方便之本由无散乱则成其定从定方能发
慧观而破之以细下正示二种方便巧便之相
也然破色具二破心唯一除细末也以心心所
法不可析破故粗色显著难忘执情析至极微
易祛妄念故须具二如下所说相想即心境也
心境两亡故云除也。
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等离福资粮不具障不以相见常见法身名为给
侍福无边矣。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不乃至是名三十二相离福下所离障欲入圣
道须福资粮如人远行岂可空往佛为至圣是
校讹¶ 第 700b 页
福之因供养给侍无不获福即以此福为其资
粮若供养得福即是住非障反之则是障非住
也不以下或问文云不以相见如来如来尚不
得见云何给侍耶故此释也此即但以智慧随
顺相应名为给侍然非谓弃却相身别侍无相
之佛但了相即非相不生执著乃曰相应凡所
供养亲近恭敬皆名给侍若生执著不顺于理
虽常见佛不名为见如下文云若以色见我以
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云若
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
佛又如佛昔三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降阎
浮有莲华色比丘尼欲先见佛化作转轮王队
仗往至佛所佛乃诃之具陈上事时须菩提在
于山中亦欲见佛寻复思念空无相理是真法
身何用见色相念已复坐竟不往见于是佛告
莲华色言须菩提先见我竟汝己在后故知执
相迷真对面千里虚心体物天地一家故古人
云肝胆虽近情生则隔江山虽缅道契则邻是
知通达妙理方真给侍若斯给侍是侍真佛故
所获福无有边际也。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
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
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著利养身疲心恼而
懈怠耶。
经从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
身命布施乃至是名第一波罗蜜离乐下所离
障然障名有所阙略若取周备不过住名但乐
味成障远离成住且约为障起过有其五重一
为身求利二由求利养令身疲乏此复有二一
由放逸令身疲乏二求不得身亦疲乏三由身
粮若供养得福即是住非障反之则是障非住
也不以下或问文云不以相见如来如来尚不
得见云何给侍耶故此释也此即但以智慧随
顺相应名为给侍然非谓弃却相身别侍无相
之佛但了相即非相不生执著乃曰相应凡所
供养亲近恭敬皆名给侍若生执著不顺于理
虽常见佛不名为见如下文云若以色见我以
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云若
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
佛又如佛昔三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降阎
浮有莲华色比丘尼欲先见佛化作转轮王队
仗往至佛所佛乃诃之具陈上事时须菩提在
于山中亦欲见佛寻复思念空无相理是真法
身何用见色相念已复坐竟不往见于是佛告
莲华色言须菩提先见我竟汝己在后故知执
相迷真对面千里虚心体物天地一家故古人
云肝胆虽近情生则隔江山虽缅道契则邻是
知通达妙理方真给侍若斯给侍是侍真佛故
所获福无有边际也。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
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
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著利养身疲心恼而
懈怠耶。
经从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
身命布施乃至是名第一波罗蜜离乐下所离
障然障名有所阙略若取周备不过住名但乐
味成障远离成住且约为障起过有其五重一
为身求利二由求利养令身疲乏此复有二一
由放逸令身疲乏二求不得身亦疲乏三由身
校讹¶ 第 700c 页
疲故令心热恼四由心热恼故不起精进五由
不精进故退失功德恒沙命施下释成对治经
苦校量意令改革以见大利故不求小利既不
求利身则不疲身既不疲心则不恼心既不恼
则起精进既起精进则能受持获无边福故知
经意为治此障成其住也一身者一报身也意
云岂为一报之身终日求名求利求之不足未
始称情纵使多财死为他物持经功德无量无
边尽未来际用之不竭利害若此人何不然无
常经云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粮食。
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
无我等相累苦能忍。
经从须菩提忍辱波罗蜜乃至如人有目日光
明照见种种色离不下所离障此但不忍为障
忍之成住也无我下出忍之所以也此有两意
所谓通别通则由无我相虽累遭割截常能忍
受别则由无我故能忍由累苦故能忍也。
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经受
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
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于智慧
而不持说。
经从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
于此经受持读诵乃至果报亦不可思议离智
下所离障若耽寂无智即是障非住若离寂修
智即是住非障日三时下指经对治意云欲證
圣性非智不阶经苦校量意在策发此同华严
经中诃劝之相彼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
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阂智
然此是对治之别意故须一向而言令人舍定
不精进故退失功德恒沙命施下释成对治经
苦校量意令改革以见大利故不求小利既不
求利身则不疲身既不疲心则不恼心既不恼
则起精进既起精进则能受持获无边福故知
经意为治此障成其住也一身者一报身也意
云岂为一报之身终日求名求利求之不足未
始称情纵使多财死为他物持经功德无量无
边尽未来际用之不竭利害若此人何不然无
常经云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粮食。
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
无我等相累苦能忍。
经从须菩提忍辱波罗蜜乃至如人有目日光
明照见种种色离不下所离障此但不忍为障
忍之成住也无我下出忍之所以也此有两意
所谓通别通则由无我相虽累遭割截常能忍
受别则由无我故能忍由累苦故能忍也。
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经受
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
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于智慧
而不持说。
经从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
于此经受持读诵乃至果报亦不可思议离智
下所离障若耽寂无智即是障非住若离寂修
智即是住非障日三时下指经对治意云欲證
圣性非智不阶经苦校量意在策发此同华严
经中诃劝之相彼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
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阂智
然此是对治之别意故须一向而言令人舍定
校讹¶ 第 701a 页
修慧若据究竟通论必须定慧等学涅槃经中
说定慧不等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前
第十一住便是定门对治不同故须然也修习
之者须兼行之。
十五于證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
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
经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实无有法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离十一下所离
障谓动不自摄则是障非住若自摄不动则是
住非障也论中则云自取障我能下释也意云
由计我故遂起降住胜能之心不觉喜动故不
自摄今经既云无一众生得灭度无法得菩提
则不计胜能故能对治也。
十六求佛教授住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
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
得无所得而證道矣。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乃至是故名一切
法离十二下所离障若无教授则是障非住若
得教授则是住非障欲入下释成住义虽三贤
位中乱修六度经一无数劫欲入圣道要佛策
发故于资粮位后立加行名其犹钻火火欲出
时倍加功力遇佛然灯佛也得无所得者即然
灯与善慧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非佛与
法故云无得问此说善慧得记进入八地何故
将此配地前耶答欲入初地须学八地用心方
可得入若学初地竟不能入如人学射可知又
将證八地犹须教授欲入见道岂得不然然从
第五至此住中每住对治一障此障障于见道
今则加行位极对治已尽故云而證道矣。
说定慧不等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前
第十一住便是定门对治不同故须然也修习
之者须兼行之。
十五于證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
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
经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实无有法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离十一下所离
障谓动不自摄则是障非住若自摄不动则是
住非障也论中则云自取障我能下释也意云
由计我故遂起降住胜能之心不觉喜动故不
自摄今经既云无一众生得灭度无法得菩提
则不计胜能故能对治也。
十六求佛教授住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
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
得无所得而證道矣。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乃至是故名一切
法离十二下所离障若无教授则是障非住若
得教授则是住非障欲入下释成住义虽三贤
位中乱修六度经一无数劫欲入圣道要佛策
发故于资粮位后立加行名其犹钻火火欲出
时倍加功力遇佛然灯佛也得无所得者即然
灯与善慧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非佛与
法故云无得问此说善慧得记进入八地何故
将此配地前耶答欲入初地须学八地用心方
可得入若学初地竟不能入如人学射可知又
将證八地犹须教授欲入见道岂得不然然从
第五至此住中每住对治一障此障障于见道
今则加行位极对治已尽故云而證道矣。
校讹¶ 第 701b 页
十七證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證遍行真如
成法报身故长大矣。
经从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乃至佛说一切法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摄种性下释成住义
智体即观照般若是能證也即妙平二智无分
别也以得此智生如来家决定绍佛种故斯则
地前加之行智至于初地转受此名證遍等者
体即实相般若是所證也以遍在一切法中故
唯识云由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故论中则名平等智然有五种平等因缘一粗
恶平等二法无我平等三断相应平等四无希
望心平等五一切菩萨證道平等有是五种因
缘故名平等智故论云入證道时得二种智一
摄种性智二平等智也然所證是理今云智者
斯有两意一准起信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二则理智冥合能所不殊如珠与光不相舍离
成法报身者摄种性智至果得成报身平等智
至果得成法身故长大者论即云妙大妙即报
身以万行功德所庄严故大即法身真如实理
遍一切故。
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复有六种具足。
自此已下皆求佛地于中复有六种具足具足
者圆满义谓转舍二障转得菩提涅槃摄转具
足也既證圣性生如来家须示佛果功德令其
欣趣然其果德虽多以要言之不出依正二报
二报之内先明所依若无所依能依何立正报
之内不踰福智智引福故先智后福然后别显
三业依次所明。
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
诸大菩萨。
校讹¶ 第 701c 页
经从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乃
至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教下指位即从二地
至于等觉当修道位谓庄严之时离能所相名
之为净称周法界故云具足故经云通达无我
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
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乃至未
来心不可得见净者即五眼也见即无见名之
为净无所不见名为具足智净者即悉知诸心
等知即无知名之为净无所不知名为具足以
智见不别故当一处此下等即指位拣非修道
即无学位也下之四段皆合有无上之言故云
贯通下四。
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
界七宝以用布施乃至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
福德多问前已频说施福与此何别答前所说
者皆是校量不及受持之福今此说者乃是无
住称性之福非能校量故不同也问佛是果布
施是因云何果中即说因行答凡是果德皆彼
因成举彼无住之因以彰称性之福也言自在
者拣有漏之福不自在也若准论中此与智净
合为一段意明福智不相离故则于身中开之
为二谓色身具足亦盈六数今则合后开前者
意云福之与智迢然不同配摄因果五六有异
异须开也相之与好同是一身兼对下语意以
成三业故须合也。
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校讹¶ 第 702a 页
乃至是名诸相具足此明如来真应具足如经
云即非具足色身明真身也是名具足色身明
应身也即非诸相具足明真身也是名诸相具
足明应身也。
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
经从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
法乃至是名说法说而无说无说之说是真说
法具足者无法可说无所不说是名说法。
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
如是观。
然于心中复有六种一念处二正觉三施设大
利益四摄取法身五不住生死涅槃六行住净
化度众生大悲为本故先明念处自未成佛焉
能度他故次明正觉自利既满即合利他故次
明施设大利益犹恐滞相故次明摄取法身又
恐住空有故次明不住生死涅槃又恐执施化
迹故次明行住净也以此六义别对经文广如
彼论避烦不叙。】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四卷(终)
** 校讹
* 第二纸(六行首具字北藏作俱楞严寺流通本同误)
* 第五纸(十行二北藏作一)
* 第六纸(三行若北藏作苦)
* 第十四纸(三行申北藏作由)
* 第十八纸(十七行北藏脱以字)
* 第二十纸(八行令北藏作今二十行增北藏作憎)
* 第二十五纸(十五行念北藏作言)
* 第二十八纸(八行北藏无心字十四行授北藏作受十九行北藏无所离障三字)
* 第三十三纸(二行四北藏作曰五行故北藏作大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云即非具足色身明真身也是名具足色身明
应身也即非诸相具足明真身也是名诸相具
足明应身也。
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
经从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
法乃至是名说法说而无说无说之说是真说
法具足者无法可说无所不说是名说法。
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
如是观。
然于心中复有六种一念处二正觉三施设大
利益四摄取法身五不住生死涅槃六行住净
化度众生大悲为本故先明念处自未成佛焉
能度他故次明正觉自利既满即合利他故次
明施设大利益犹恐滞相故次明摄取法身又
恐住空有故次明不住生死涅槃又恐执施化
迹故次明行住净也以此六义别对经文广如
彼论避烦不叙。】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四卷(终)
** 校讹
* 第二纸(六行首具字北藏作俱楞严寺流通本同误)
* 第五纸(十行二北藏作一)
* 第六纸(三行若北藏作苦)
* 第十四纸(三行申北藏作由)
* 第十八纸(十七行北藏脱以字)
* 第二十纸(八行令北藏作今二十行增北藏作憎)
* 第二十五纸(十五行念北藏作言)
* 第二十八纸(八行北藏无心字十四行授北藏作受十九行北藏无所离障三字)
* 第三十三纸(二行四北藏作曰五行故北藏作大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校讹¶ 第 70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