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555b 页
卷二 第 561c 页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下
宋玉峰沙门师会述
经二。初显了般若二。初略标纲要分疏三。初
科分。第四科名诸师注本。但云明利益无能
观之言。以愚所见。传写之家误下能字耳。二
随释经四。初能观人疏二。初标章指经。初句
标章。次句牒经。能观人者指示也。言观自在
者。镇国曰。三业归依十通随应。鉴无遗照益
无不周。然或云。观世音梵云婆卢枳底。此云
观世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
梵本有二故。译有二名。而法华云观其音声
卷二 第 562a 页 T33-0562.png

除七灾。二身业礼拜能满二愿。三意业存念
净除三毒。即自在义。今多称观世音者。语业
用多感易成。故经取义圆云观自在。慈恩说
十自在。恐繁不录。谓于下二依名演义二。初
解别名理事等者。良以观不可分之理。圆摄
一尘中。本分限之事全遍法界内。理事圆融
无所挂碍。广大甚深三昧。自住三摩地时解
脱若斯。是以从三昧起。如證而说。故云观达
自在等也。又观等者。十四无畏三十二身。皆
本妙圆通也。菩谓下二释通名。上求下化翻
梵成唐矣。经行下二所行行二。初唱经。二明
下二演义二。初就法以拣浅。
妙行二者。即二空行也。人我执无处所显真
如。名人空。法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法空。如
为所显智是能显。二执空无故名二空。太一
云。人空通小乘而未清净三乘方清净。法空
在三乘而未清净。至一乘究竟清净。言时下
二约时。以显深。别译云。欲说菩萨普遍藏心
非应二乘时也。然疏主循荣阳之请。协译者
知见。以大拣小略显一理。般若时贯五三教。
诠权实对浅论深。旨该多义。清凉引理趣般
若一段经文。用彰二义深浅悬绝。理趣分当
五百七十八。经云。尔时世尊依一切无戏论
法。说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甚深理
趣轮字法门。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
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求故。
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
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
卷二 第 562b 页 T33-0562.png

推寻其相不可得故。钞曰。此上显性空理趣。
又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
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一切有情住持遍
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
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众生皆金刚藏。
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
切皆依正语转故。一切众生皆妙业藏。一切
事业加行依故。钞曰。前明有法非有。后明无
法不无非有非无。是中道理趣。上皆彼文有
法非有。是性空理趣义。当始教空宗无法不
无中道。理趣义通。后三实教理趣。今经采其
秘旨。实教所摄理当后义。故云行深时也。又
般若义具五教。今经撮其枢要。相望备论浅
深理无不可。恐繁不叙。上皆顺疏以深拣浅。
今于疏外率愚以助一解。辄谓慧光三昧。广
大甚深穷法源底。当体难思菩萨游此。故云
行深。如理而證照理究竟。当斯之时乃曰行
深时耳。原夫经意未必须俟拣显。疏主且顺
译人。三乘宗旨大以拣小为义。作此释耳。经
照下三。观行境。初唱经。三明下演释观行境
者。镇国曰。五蕴者。身心之异名。行人若不识
身心真妄。何能悬契。不达真妄之本。诸行徒
施。是以菩萨欲为大心宣秘要法。先入慧光
大定。以离念之明智。彻法之慧目。洞达五蕴
自性空。无所起当体即如。然后从三昧起。告
鹙子曰。应如是学。故以达五蕴空为观行境。
然以深慧观蕴性空对之起观。故名为境。若
成般若境即所行。镇国曰。如般若中虽有
卷二 第 562c 页 T33-0562.png

行。如诸菩萨行深般若。能观所观皆所行行。
二空理者。镇国又曰。生死之本莫过人法二
执。迷身心总相故。计人我为实有。迷五蕴自
相故。计法我为实有。智眼照知。五蕴和念假
名为人。一一谛观。但见五蕴。求人我相终不
可得。先观色蕴是观身了知。坚则地润则水
煖则火动则风。观馀四蕴则是观心了知。领
纳为受。取相为想。造作为行。了别为识。依此
身心谛观分明但见五蕴。求人我相终不可
得。名为人空。若观一一蕴。皆从缘生都无自
性。求蕴相不可得。则五蕴皆空名为法空。是
以照五蕴而二空理现。经度下四明利益。夫
一切苦厄二死收尽。今见真空度已尽矣。何
者。清凉曰。乘人空观行出分段生死。永处涅
槃。乘二空观行双照人法二我。毕竟空无所
有。则离诸怖畏度一切苦厄。出变易生死名
究竟解脱。苦谓五苦八苦。变易谓因缘等四
种生死。如唯识等说。依此观行得究竟乐果。
佛德空乎。上来下三通结。经舍下二广陈实
义分五。初拂外疑。作此科者。切缘郑公久诵
此经。先己熟闻译者之说。是以疏主顺其闻
见。有此云耳。故慈恩云。今说色空互相显者。
令义增明破疑执故。一者二乘作意狭劣不
乐利他二者于大乘中颠倒推求。及起疑惑
等。实非疏主及经宗旨。故有便显正义之科。
方顺本宗释经通意。于中二。初唱经。清凉曰。
色即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论凡说一
义。皆先约色故。大般若等从色已上种智已
卷二 第 563a 页 T33-0563.png

所依体事无不即空。是以诸祖皆云真空之
理幻色等事。遂以释或十门无碍也。自下下
二作释二。初判。总此科疏文理在唱经之前。
疏中从略不存通唱。已如上会。初段下二释
别二。初总示释仪。文有四释者。则此唱经文
通。作四释。盖文含四义故也。非于所疑法中
有。四释也。是则鹙子亦随四说义有不同。若
总四释皆属所疑法。则陆沈经宗失于深旨
矣。大科从初二义以立其名。初中下二唱章
显相四。初正去小乘疑。经二。初举疑人。言舍
下牒。经举疑人者。判释也舍利下出得名之
缘。亦翻春莺。聪慧下叹德。以释对告之由。异
译经说。佛在鹫山与大比丘众满千百人。今
特告之。故曰上首。彼疑下二对释疑三。初有
馀位。初举疑。彼闻大乘说法空理而生此疑。
有馀者。太一云。有馀身智故。见蕴无人者。蕴
中无我显人空故。亦云下正疑。与彼大乘法
空无别。今释下显异相。蕴中等者。床上无人
床固非无。蕴中无人蕴岂空耶。则空与蕴异。
今明下以经遣疑。又疑下二无馀位。太一曰。
无馀身智故同数灭无为为体初举疑。此位
身智俱尽无色心等蕴故。汝宗等者以小乘
析色观色尽方空。大乘体色观色即是空。非
灭色明空。如始教说。今则下以经释遣。以二
下。三通结示。二兼下二兼释菩萨疑。是亦通
释。舍利下一段经文。理当亦有唱经。举疑人
之科。疏略不指疑人。即舍利子耳。而谓引论
举疑人者。非也。然疏云。菩萨何以鹙子者。疏
卷二 第 563b 页 T33-0563.png

三乘。太一曰。舍利弗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
位。又曰。其位在于顿悟熟教义通初教。又回
心声闻约本则名声闻。据现学法则名菩萨。
疏文有三。一宝性下标举。一疑下二列释。三
疑下三结示。然今列三疑以顺经文。故与玄
镜不次而圭峰略注。意存的示。观心不欲衍
引故。云不必和会。三便下三便显正义。良以
色空无碍相即圆通。乃是斯经所诠正理故。
云便显正义释疑之义。义门兼有经亦二段。
舍利子者。对告人也。所显义中一彰所以。释
成空有二。初正显无碍因由二。初标示。便
显下牒科名。但色下示义所以。经说色空相
即互无异者。良由具此三义故得空。非断空
有非定有空而全有即有。以辨于空有而全
空。即空而辨于有。真空妙色存亡无碍。隐显
圆融一味无寄也。镇国又曰。缘起之事与性
空之理。二互相望有乎三义。由此三义成于
理事无碍。彰其所以。亦但说此三门四义。疏
主仰释斯经。则此段经文义渊奥。具足十门
理事无碍。是一经实义之宗本也。下明所离
显法体。皆即妙有之真空耳。此下二科疏文。
今古同迷乃将斯经抑为权浅。往往不免谤
法矣。镇国大和尚循文解释。辞句晓然。今略
出之。一相违下二释相。彼文云。言相违者。经
云。空中无色以空害色故。亦应云。色中无空
以色违空故。若互相存必互相亡故。即五六
九十四门后二义全同。此疏但不相碍义。末
文云。此即七八事理相即。二门相作义至准
卷二 第 563c 页 T33-0563.png

门也。其初二门即通显体相亦不相碍义。释
曰。言初二门者。即相遍二门文句全同。故不
备书。具如贞元。第一之下真空亦有者。上以
色望于空而成相作。若空望于色作义亦成。
是故下二蹑示圆通所以。是故者。蹑上之辞。
由上三义无碍故。令真空妙色各具四义。而
成空色圆通。镇国曰。又由上三义诸空有法
通有四义。当知始教所诠真谛之空。虽云即
色之空不具四义三门。良由若言其有即是
法执未尽故。当深究此经所诠即色之空即
空之色。各具四门三义。双存双泯逆顺隐显。
具德自在无滥空宗。妄说为有真谛是空。镇
国说性宗。即空之色为妙色。即色之空为真
空。是则非有之有非空之空。为具德之空有
也。吾祖随句牒释。恐有固执不敢避繁。遂具
书之。于中二一真空望妙色。彼文云。一废已
成他义以空即色故。即色现而空隐也。即是
第三依理成事门。二泯他显己义。以色即空
故即色尽空显也。即第八事法即理门。三自
他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不异空
为幻色色存也。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
不相异二俱存也。即是第九真理非事门。四
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
故。即第五以理夺事门。上之四义并空望于
色。色望下二妙。色望真空。初标示。以色为自
以空为他。故异前门一显他自尽义。即是第
四事能显理门。二自显隐他义。即是第七真
理即事门。三俱存义。即是第十事法非理门。
卷二 第 564a 页 T33-0564.png

之者。一以色即是空故。即空现而色隐也。良
由显空之他尽色之自故。事有显理之能也。
馀三可知。又有前四门必带后四门。有后四
门必带前四门。合则通为四门全有之空全
空之有。故通合为四。是则下二会圆通结示
经宗。是则者。承前之语也。由色有显他自尽
等不思议玄奥之德。故能或存或亡无有障
碍。具德之空或隐或显逆顺自在故。即幻有
之真空即真空之幻有。圆妙融通无有异相。
故云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所诠之法故。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也。所以相违无
碍及相作者。以缘起法有四义故。一缘生故
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空。由
初及四二义别故。有相违义。由二及三有相
作义。谓缘生故空。则有作于空无性故有。即
空作于有。由上四义同一缘起有不相碍义。
又由初二义有有望于空而成四义。由后二
义有空望于有而成四义。谓由无性故有有
广己成他义由无性故空有泯他显己义。由
上二义无碍故。有俱存义。由上二义相形故
有自他俱泯义。有望于。空四义准之。又以无
性缘生故有。则非常见有见之有为幻有。无
性缘生故空。则非断见无见之空为真空幻
有。即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非空非有
是中道义。以有与非有无二。方为幻有。空与
非空无二为真空。故有非空与有无二为一
幻有空与非有无二为一。真空又幻有与真
空无二为一味法。上来并是镇国和尚将此
卷二 第 564b 页 T33-0564.png

正义于斯可见。若依此释斯经分齐。正当圆
中同教。于中若唯取双存义。当终教。唯取俱
泯则当显教。若欲属当经文如前所引玄镜
二义。亦当终顿。又以明所离未文问答并法
相开。合疏语。则一经始终皆谈色空。交彻理
事无碍中道。玄旨精考。疏主深衷未易肯将
经文一字抑为权浅。况下更。有明所得一科。
显佛德圆常乎。由斯等义。是故疏主判云。实
教所摄。乃将今家五教后三合为一实。其理
甚明。四就下四就观行释。前约所證所观之
境。今就能證能观之智。以释经文。于中亦有
对告等。科疏略不出。文三。初止观两轮。一观
色等者。经第二句也。宝册云。所言止者。谓止
一切境界相。即以觉慧唯识道理破外尘相。
尘相既止无所分别故云止。色是外尘观之
即空故成止行。论又云。依是三昧则知法界
一相。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文殊般若经云。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
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
者。尽知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乃至广说
真如三昧。能生此等无量三昧。文殊般若即
此经之广文也。观空等者。论云。所言观者。谓
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即
经第四句瑜伽云。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
无量。安住理趣世俗妙慧。当知名观。观空即
色乃安立世俗矣。空色无二即二不异句也。
见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见空非断空举体
是幻色。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
卷二 第 564c 页 T33-0564.png

彼观则顺。观随时中彼定即顺。具足具足不
离转故。见色下次二不住道见色等者论曰。
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智
也。见空等者。论曰。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
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
槃悲也。色空下二不异句。悲智念不殊者。即
悲之智。观彼即生之空。即智之悲。以化即空
之生。随顺法性不住二边。故云成无住处行。
镇国曰。大智自利异凡大悲利他异小。此二
相导成不住道。三智下后一心三观而言。依
璎珞。经者。智者云。有次第三观一心中三观。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
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第一义谛观。此
名出璎珞经。彼释意云。假是虚妄俗谛。空是
审实真谛。今欲去假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
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
真。故言二谛观。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
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
住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
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
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
言平等观。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
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
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趣
归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是为次第三观。一
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得。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
心三观。乃至此观成时證一心三智。准此即
卷二 第 565a 页 T33-0565.png

三观。故云。依璎珞经。当知论宗于经人承于
论。就本而言依经立耳。文中初观会色归空。
次观明空即色。后即空色无碍泯绝无寄。中
道第一义谛观也清凉曰。空如不二为真空
不坏。假名即为假观。合上空假为中道。故疏
云。空假平等非破用均也。又可以次显不次
也。谓说之前后观时三一相即。经诠普遍藏
心故名。一心三观玄。镜云。色不异空明俗不
异真。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色空相即明是
中道。二祖配。经不同。则知经意融通。亦各任
放辩才也。经舍下大文第二显法体经。二先
总二。初唱经科判。今初下二依义演释二。初
释经蕴等者。谓三科七大等法空。状者。即第
一义空形相体状也。不同角犎垂壶之相。负
近致远之性。内为性外为相也。良以真空随
缘而现诸法。要在缘中方显空理。故约诸法
而明空相。中边下二引论。初引颂。宗致亦引
此颂则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中道。言无下
引释文义记。又曰。此有彼无无二为中道。又
曰。此中有此无者。只是无彼有也。探玄云。一
遣妄。二顺真。又初会性永无二实相不灭。又
前了其不有后證其不无。故云无二有。此无
是二名空义也。镇国云。无妄法之有有妄法
之无。然有无有二。一定性有无。二真空妙有。
无妄法之有。则无定性之有。非断无矣。有妄
法之无是真空之无。便为妙有。是故若举妄
取真则妄有真空。如三论说。若空有对辩。则
妄空真有。如涅槃明无能取所取有者。则无
卷二 第 565b 页 T33-0565.png

无也。又曰。遂令缘起之相相无不尽。无性之
理理无不现。经不下后别三。初唱经。经明六
不。而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
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明八不。清凉曰。欲明
不生不灭含义无尽。略举八不。又曰。然不生
等佛法之体。正教之要。义味无尽。释有多门
略伸一两。是以贤首清凉约境行通别以释
斯义。破法显理。此为最要。中论曰。不生不灭
已总破一切法。又六八十不。若约显仪无尽。
则经论异出不必更会。若言展转相因互成。
由不来去得非一异。由不生灭得不断常。会
亦无违。备如二祖恐繁不录。二别下二释仪。
初就下三演释三。一就位释二。初直释。道前
者。疏主云。谓见道前也。凡者内外二凡。今就
相显遍。从外凡杂染众生位说。论曰。为本际
无边烦恼藏所缚。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
流转。名众生界。故云。谓凡夫等是生灭位。第
一义空性非生灭。故经以不不之。是以疏言
真空离此等也。道中者。见修二道十地位中
也。疏主曰。又以十地说为见修。故云菩萨等
位。障染等者。此约能所治障行以分垢净。疏
主又云。已断障故名净。断未尽故名垢。又修
起净德名净。净德未圆犹带障故名垢。又异
前位故名净。异后位故名垢。真空离此故。经
不之道后等者。究竟位也。今尽者。疏主曰。习
气亦尽也。万德今圆者。疏主曰。福智圆满最
极净也。此皆染净相翻缘修。若此性觉真空
不容有。是故总不之。首棱云。云何是中更容
卷二 第 565c 页 T33-0565.png

彼论第二卷第三显体分三因品。论云。复次
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
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
因。三圆满因。初即二空所显真如。由此应得
菩提心。乃至道后法身故。二加行因者。谓菩
提心。由此心故得三十七品十度十地乃至
道后法身。三圆满因者。即加行因。由此得一
切满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
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清凉曰。住自性
性者。谓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发心已上
穷有学圣位。至得性者。无学圣位。言发心已
上者。若约得位已去。则当解行发心。若约见
道位说。则證发心也。疏主又曰。自性住佛性
者。杂染众生位中有垢真如。引出性菩萨位
垢净真如。至得性即无垢真如。真空等者。就
前三位故有生等性空觉明无若干也。又法
下二引无差论如彼分位门说。二就下二就
法释二。初释别。谓此等者。珠现青黄而珠不
生青黄。遽亡而珠不灭。又随等者。如华华空
空不生华。华去空澄空不加净。障尽等者。垢
尽对除即无对垢将谁减乎。德不增者。于此
无修亦无成就。其何增耶。此生下二会总诸
识熏习故妄心分别故。有色等生。是故皆有
为也。真空离此故翻破彼显空相也。三就下
三就观行释二。初正释。谓于等者。标指也。具
言三无性者。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
义无自性性于中二。初对三无性说。一于遍
计作无相观。由无遍计方显无相。故唯识云。
卷二 第 566a 页 T33-0566.png

无相。谓彼等者遍计之法妄情谓有道理。是
无古今观之无可生灭。二于等者。染净之法
从因缘生。无有生故。故经云。一切法无来。是
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既本无
生将何垢净。三圆成中。言前二不有者。谓依
计也。此约空性二宗义说。若法相宗但无遍
计。又下约本性重释圆成也。又妄下二真就
当性说。遍计性者。性本自无何有生灭。缘生
即无性无性即空。奚染净之有。觉明空海面
为虚空。平等本性孰增减耶。镇国曰。别约三
性中。各有三释。一直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
义说。三对三无性说。今即初后二义显正作
通别释者。未见其理。二会总可知。经是下大
文第三明所离二。初正释经义四。初法相开
合门二。初唱经。第三下二判释二。初总判。然
真等者。真空是能离妄法之真如也。所历乃
所离。定实有性蕴等妄染之法也。云空无者。
即无此染法非无不空真如理也。统略有四。
广说则八十馀科法相。开合者。则蕴界处随
根开合也。初是下二别释二。初示经意会中
道。初是等者。良以第一义空无性故。空蕴等
诸法定实有性有无相违。是故此中无彼等
法。此就下会中道。即前相违义也。今云无者。
以空害色故。中无色也。不坏色者。即不相碍
相作义也。空是真空不妨幻色。若碍于色非
真空故。自性等者。由从缘故有。有来即无故
不待坏。近古不达而谓但显空理。未晓全即
妙有也。此中下二就法相显开合。初明五蕴。
卷二 第 566b 页 T33-0566.png

去未现在内外细粗远近胜劣。彼一切略说
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积聚。乃至识蕴。此问
显得名也。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经纯大
众苦蕴集故等。又问。蕴义云何。实有几是实
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答此馀根境是实有
义。一切皆实有为舍执著实有故。观察实有。
此蕴义声闻即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
不可说。一乘即法界。二无下空十二处也。处
章云。十色界即十色处。彼不言半略也。章问
曰。处义云何。答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当知是
种子义摄。三无眼下三空十八界。界章曰。云
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
五境界。及法处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七识界谓眼等六识。及意界故。故云。色
心俱开有作三六观者。义亦可见。章问。界义
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
法种子说名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
是界义。广义。彼说释。此下指广。经无下二缘
起逆顺门二。初唱经。此即缘起观也。镇国云。
缘起深义佛教所宗。乘智阶差浅深多种。龙
树曰。因缘有二。一内。二外。外即水土谷牙。
内即十二因缘。今正辨内。然外由内变本末
相收总含法界。一大缘起。大经文内略说十
重穷究性相。以显无尽一乘之义。广如彼疏。
三乘缘起亦具十门。如璎珞经。三乘之智观
之。各得自果。广说如馀。二明下二作释彼之
十门。皆具逆顺。逆则缘灭顺则缘生。此约流
转还灭以为逆顺。即逆生死顺生死也。若言
卷二 第 566c 页 T33-0566.png

生死也。顺即流转门。逆乃还灭门。若二门各
说逆顺。具如探玄第十。以其等者。三道性空
故。因缘生法生无有生故。逆观等者。以生无
有故灭亦不可得。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
灭相。故无可尽。此举下例馀支。经无下三染
净因果门二初唱经。四圣谛也。圣者正也。无
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
境辨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
世出世二种因缘必无虚妄差失故。二审谛。
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
集而不审实。不得称谛。无倒圣智审知境故。
故名圣谛。瑜伽云由二缘故名谛。一法性故。
二胜解故。凡夫有初无后。圣具二故偏称圣
谛。法性是谛实胜解即审谛。三染下二作释。
言世间因果者。欲显四谛义。通大小事理具
足不同。十二因缘但事而无理。名广而事略。
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罗蜜但
显出世间而无世间。今言苦集是世间因果。
显四谛包含具足相也。所知所断无改易故。
谓苦是下出谛体相也。逼迫名苦。虽释别名
亦即辨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故。是生死报
者。指体也。体即有漏色心业所招报也。集是
彼因者。积集增长名集。亦是出名相也。谓是
等者。出体也。厌苦断集能化教法出兴意也。
上是染因果灭道等者。净因果也。灭是涅槃
者。寂静名灭显名相也。涅槃者。出体也。道等
者。即止观八正道等。令欣等者。示教意也。此
约相说通大小乘。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
卷二 第 567a 页 T33-0567.png

然天台有四四谛。一生灭。二无生。三无量。四
无作。束之唯性相。相开生灭无量。四无作束
之唯性相。相开生灭无量。性开无生无作。若
以名必召实。今经具四。若约所诠正当无作。
兼摄无生。何者。若但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
集无和合。解灭无灭。解道无道。达四缘生故
空。则当无生。若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
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
可證。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
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不取不舍同一
中道。又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以体
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此句言如如尚似
空。集中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菩提
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
中无花。云何可摘。今则色则是空。波即是水
不可除波。非同灭色。生死即涅槃。非是体空。
无可生灭。边邪皆中正。非离边外别有中道。
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
也。即是今经圆通无碍一味法也。故当无作。
经无智下第四境智能所门二。初唱经。四境
下二作释。知空等者。经云。若说有觉犹未离
幻。是故无智所知等者。经云。本无菩提及与
涅槃。又经云。设更有法胜过菩提涅槃。我亦
说如梦如幻。文殊般若分云。若知我性即知
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
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若无所住即住平等。
若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镇国曰。我即
法性更不證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又曰。然
卷二 第 567b 页 T33-0567.png

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明
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文殊
分又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
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
此即一性意也。佛又问云。汝于佛法。已成就
耶。文殊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
此即性空意也。佛又问。汝岂不得无著性耶。
文殊答曰。我即无著性岂无著。性复得无著
性。此即我即法性更不證入。唯一如如何有
能所得哉。此皆今经之广文也。问前下二问
答显宗二。初异乘蹑迹。问此中文虽中道义
有二问。一即前后相违。二则疑今灭色。前拂
疑中。空即是色色存也。今云。都无故似相违。
二乘不达疑今灭色也。答前下二经旨圆通
答不碍存者。清凉曰。即空之色为妙色故不
碍存也。即色之空为真空。未尝不尽矣。今此
都亡即色之空也。未尝不立即空之色也。镇
国曰。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不碍存。未尝
不立有句也。都亡未尝不尽无句也。合二则
两亦形。夺则俱非。有则妙有。岂非正诠一性
哉。大品下引證诸法无所有。即无妄法之有。
是都亡无句也。如是有此乃则有妄法之无。
是未尝不立有句也。此就等者。即所离中无
定性实有也。前据如是有者。即空之有不思
议之有也。又前下显正义中三义也。一法者。
一味无差别法也。二义即空有二门。随说无
违者。互融相是不同空宗空。即是真有即为
妄。清凉曰。性空通于初顿终教。妙有即是实
卷二 第 567c 页 T33-0567.png

以下第四明所得。此经大科有五。初则断疑
以生信。次则显理令正解。三则起行而断惑。
四明所得以显果。五乃叹法以赞德。是则当
机禀教依修剋證。一道始终。岂可但将所离
一科断除众生情计。经家说示行者。令解理
中无。此便谓说空。抑归权始不观此科。二转
依果。无得而大得当机获益耶。然此所得若
通论般若虽有权实。皆为三人所得。故经云。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
能證得自无漏地。乃至于无上乘性决定者。
闻此法已。速證无上正等菩提等。又疏主曰。
般若亦为二乘。良以法华之前未经破会。通
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今经虽唯说大兼断
彼疑与其进也。于中二。初牒前起后二。初唱
经。二判释言以下牒经科释也。前云无智亦
无得故。今蹑为因行由是而得果。如是则前
明所离。是断惑。今明所得。是證果也。清凉
曰。无所得即般若相。由得般若无得智慧故
方得也。故引大品无得而得。大品又云。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祖曰。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
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疏主曰。由观真空方
成诸行。是故十度等行皆由空成。菩提等果
皆由空立。是故从此真空无住建立诸法。又
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并是此门
之大用也。又无得者。要须足迹不存。荡然净
扫。方云无得。清凉曰。非但相有性无而已。谓
诸宗计多有此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
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设学三论。不得意
卷二 第 568a 页 T33-0568.png

今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空。
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其言大
同而旨有异。政观以来尚不达此。经菩下二
正明所得二。先明得断果二。初举人依法二。
初唱经。二判释。言断果者。断所显故。明依等
者。即依前无得般若智慧法行也。若无般若
馀度皆不到岸。经心下二断障得果三。初行
成二。初唱经。二断下二作释。初科判。次牒
释。行成者。总示。谓惑下别显。谓烦恼障障
心。心不解脱故造业轮转。所知障障慧。慧不
解脱故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
亦滞下乘不得成佛。今得般若深慧。二障种
现俱亡得二解脱故。不碍等也。经无下二断
障二。初唱经。二断下二作释。言魔冤之怖
者。天魔外道现形以怖行者。广如起信本末
论说。颠倒梦想者。生住异灭。疏主例释。以梦
皆能眠。众生于我我所中而不觉知故。梦所
见境无而谓有故。名颠倒。由本净心为无明
所眠。梦于四相起诸烦恼。今得般若智。日破
烦恼梦。了诸法空故。云恶因尽也。经究下三
得果二。初唱经。三得下二作释。初翻梵成华。
德无不备者。无住处大般涅槃。具足常等无
尽德也。教兴中云。显佛胜德生净信故。今得
菩提涅槃果故。不同无得。乃真佛德空也。祖
文引此显佛德。空者。乃顺智光前记。已会障
无不尽者。惑障本如无尽可尽。无断可断。简
异下释究竟言。但简小乘顺慈恩三藏也。又
释等者。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未有适真之
卷二 第 568b 页 T33-0568.png

之如。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穷理尽性故名究
竟。此据自宗释也。经三下二诸佛得智果二。
初举人依法二。初唱经。二作释。经云。一门超
出妙庄严路。经得下二正明得果二。初唱经。
二正下二演释。初翻梵成唐。觉有下释义。如
理智观真非行理外故。云正觉。如量智观俗。
如彼性相遍观察故。故云等觉至极。无边者。
得一切种智。过彼下乘下位故。无有上。上来
下结也。经故下大文第五结叹胜能。二先别
叹胜德二。初唱经。二演释二。初牒前起后。由
佛下显经意。叹其下二略叹四德三。一就法
释。二约功能释。行满故无有过上。德圆故与
无等齐等也。三就下三就位释。引论中比馀
下释无等字。重言等下。释后等言也。经能下
二总结胜能二。初唱经。二总下二作释变易
者。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
也。上来下二结分齐。经故下二秘密般若二。
初牒前起后二。初唱经。自下下二判释。言前
云者。牒前未显下起后也。然前科结叹。叹前
显了。今云尔者。经意多含贯前通后也。经
羯下二正说咒辞。二正下二疏语二。初理不
可释。是诸等者。以诸佛心印下位不测故不
须释。二若下二应机强释。疏主应郑公之请。
而强释也。然虽云秘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
可无言而言。如文殊五字咒。而般若等经大
智度论皆有解释。智论曰。阿字是实相门则
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名字般若。入般
若波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
卷二 第 568c 页 T33-0568.png

释云。若菩萨一切诸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
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以阿提秦言初
故。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故。大品云。啰字悟一
切法离尘垢故。论云。若闻啰字即随义知一
切法离垢相。以啰阇秦言垢故。大品云。波者
第一义故。论云。若闻波字即知一切法入第
一义。以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故。大品云遮
字修不可得。论云。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法。
诸行皆悉非行。以遮利夜秦言行故。大品云。
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云。若
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以
那秦言不故。故知不因缘亦可强释。三庆赞
回向般若深邃赞也。累劫难逢庆今逢也。随
分赞释谦也。冀会真宗回向实际也。而言真
宗者。谓般若真宗亦佛法大宗也。
般若心经疏连珠记下(终)
心经疏者。乃唐贤首国师。于译场中应郑公
之请。而作也。其文约其旨微。故述钞之家尤
为难能。慧因华严法师。独明幽趣颖迈常谭。
每苦旧章颇乖疏意。一日俯从众请。爰出新
记。名曰连珠。盖取诸祖遗训以为指南。经论
格言而作程式。钩索深隐诒厥方来。俾令慧
炬相然。则其功岂不懋矣。时皇宋乾道龙集
乙酉中秋既望。沙门慧诜题。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