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方便品之二¶ 第 499a 页
法华义疏卷第四
胡吉藏撰
* 方便品之二
「比丘比丘尼有怀」下,第二、偈颂。有一百一十
四行,分为二:初四行,颂缘起;次一百一十行,
颂正说。上缘起有三,今略不颂许说诫听也,
颂第二毁不净众,颂第三叹于净众。但颂此
二凡有两义:一者、欲證佛及身子止及请说。
以颂不净众显佛止请不虚,次颂净众明身
子请之不谬也。二者、颂不净众,诫未来众生
勿佛执小乘障于大法;次颂于净众,为劝一
切众生习行大乘也。初一行摄四众为三过,
出家二众同有增上慢过。所以然者,出家二
众专心道果,多获禅定,故得四禅时谓得四
果名增上慢。有人言:慢中之增、慢之上名增
上慢。今谓增上是增胜之法,未得增胜之法
谓得增胜之法,恃此自高名增上慢。
问:
与邪
慢何异?
答:
真谛三藏云:「都未得圣法而恃怙
邪法以起慢,名为邪慢;若得小许法如得四
禅等谓是究竟,名增上慢。」
问:
何故名为有怀?
答:
《注经》云「若无心而进德者然后会理耳,有
怀于增上之道,所以为慢也」。有怀者谓心有
所怀,则是有所得也。
「优婆塞我慢」者,其人
亦是未得谓得,但既是丈夫守志不移故言
我慢。《注经》云「虽知无我而以无我为我,亦慢
也」。此意谓我能解无我,故名我慢也。「优婆夷
不信」者,然四众通是不信大乘,就不信中更
方便品之二¶ 第 499b 页 T34-0499.png

既是丈夫,自谓雄干决断守志,我从来已信
道理罗汉究竟,今何容改志,故称我慢;次
既是女人,更无馀义直称不信。《注经》云「虽
信非有之言,而以非有为信,是曰不信」。肇
公云:「言其非有者,明其非是有,非谓是非
有」,但女子遂执非有,故名不信。「如是」下,明众
数也。「不自见其过」者,夫有过而能知过,此
谓智人也。今有封言之过而不自知,谓愚人
也。「于戒有缺漏」者,上明无小乘究竟解而谓
有解,今一句明无小乘究竟行而谓有究竟
行。又上未得小乘究竟果而谓已得究竟果,
又不受大,以不能防此二恶,故名于戒有缺
漏。以破此戒故名为缺,而信心漏出故称为
漏。又戒是堤塘,防遮烦恼之水,戒既缺漏,烦
恼便出也。「护惜其瑕疵」者,此为释疑故来。疑
云:既无行解又不自见其过,佛大慈心何不
示之而令其离席?是故释云:不自见过、护惜
瑕疵,不可化也。玉内之病为瑕,喻意地无解
谓有解;玉外病为疵,喻身口无行谓有行。又
过去罪根深重为瑕,现在有增上慢如疵也。
又内心执小不舍为瑕,外闻说大不受为疵。
覆短为护,吝非为惜也。「众中之糟糠」者,此
文释疑故来。此五千人入佛法中何所得耶?
是故释云:五千人失中道真味,但得断常之
糟耳。三乘之名如米外之糠,一乘之理如糠
内之米,但得三乘之名、不知三乘之义,故云
糠也。又净众堪用譬同酒米,罪人不堪用喻
如糟糠也。「佛威德故去」者,《注经》云「风起则
方便品之二¶ 第 499c 页 T34-0499.png

为遣也」。「斯人鲜福德」者,上长行明有罪根,
今颂显其无福也。前偈明其执小故去,今
辨其不堪受大乘。
「此众无枝叶」者,第二、颂
净众也。「舍利弗善听」下,第二、颂上正说。上有
四门:初、一乘真实门;次、三乘方便门;三、得
失门;四、劝信门。今偈颂转势说法亦有四门:
初、颂一乘真实门;二、颂三乘方便门;三、明赞
叹门;四、明劝信门。所以有此四门者:初、明
一乘真实,次、明三乘方便。此二明一化始终
故。第三、赞叹,以赞叹竟劝物信受。初一乘
真实门有三:一、释迦自说门;二、引證门;三、顺
同门。今颂此三则为三段也。上长行释迦
自说门有三:一、称叹门;二、不虚门;三、显教意
门。今偈转势颂之亦开三门:一、显教意门;二、
释疑门;三、劝信门。初、正明说教大意,明为
归一乘。二、明时众疑,若但为归一乘者,何
故不前说于一而前说三耶?为释此疑,明前
三后一所以,故次辨释疑门。教意既彰、前后
又显,故第三劝信。初门又二:一、明说昔教
意,则颂上长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二、明
今教意,颂上长行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世。就初门又二:第一、明昔说小乘教意;二、明
昔说大乘教意。初门有二:第一、明昔说小乘
教,即颂上长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次、颂昔
说教所表意,即颂上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初
门又二:第一、叙昔说人天教;第二、叙昔说
二乘教。初中有三门:第一偈,颂叹佛权智
有巧说之功。第二偈,颂叹佛智内照根性。
方便品之二¶ 第 500a 页 T34-0500.png

以昔教但有此三门者,初叹佛权智,谓良医
也;次知根性,谓识病也;后说教,授药也。初
偈云「诸佛所得法」,谓实智也。「无量方便力」,谓
权智也。次、内具此二,外能为物说法也。第
二偈,上三句知现在性欲,下一句明照过去
业因,以现欲由于往业,故次颂之。次四偈为
二:初一偈,总明赴缘说教、教称于缘;次三偈,
别明教门。前总、后别,为解义故。别明说教
中,初一行半,明九部经谓教法也;次一行半,
明涅槃果法也。小乘法中说九部之教,令得
涅槃之果,则是次第。又九部通于四乘,果
法但明二乘教也。昔说虽多,不出斯二。又九
部谓人天教,次说涅槃谓二乘教。然经论不
同凡有四句:一、大小俱广,大乘具足十二,
小乘随分十二。所以但明十二者,以十二是
一数之圆,又治众生十二缘病故也。二、大
小俱略,同明九部,所以但明九部者,亦是
一数之圆,又为九道众生故说九部。小乘
约法浅故除三:以小乘法浅狭故无方广;授
佛记非小乘之宗,又小乘人无补佛处义故
除授记;小乘法浅有人能问故除无问自说。
又大士能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故有无问自
说,小乘不能济物要待请方说故无无问自
说。大乘约人根利故除三:大乘人根利直说
则解,不须因缘及以譬喻,亦不假论义,故
略以此三部也。第三句、小广而大略,如《地持
论》说,菩萨藏名方广经,声闻藏谓十一部。此
意明大乘十二为明方广之理,从所诠之理
方便品之二¶ 第 500b 页 T34-0500.png

明方广之理,故存其十一部名,没方广之称
也。第四句、大广小略,显大乘是满字故具足
十二部;小乘是半字故唯有九部,则如今文
说,正是《法华》宗也。十二部通以言教为体,故
《涅槃经》明知法知义,知法者知十二部经法,
故知是教也。次开为二者,虽有十二部不出
长行与偈也。亦得开三:修多罗、祇夜、伽陀。
此三就教制名,则以教为此三部体,馀之九
部从别事受名,亦不离此三也。修多罗者,《成
论》及《智度论》明直说语言为修多罗,谓别相
修多罗也。《涅槃经》从如是至奉行,谓通相修
多罗也。三藏中修多罗竖长横狭,竖长故摄
于十二,横狭故但一藏也。十二部中修多罗
横阔竖短,不摄十一故竖短,摄三藏故为横
阔也。伽陀者第二部,谓不等偈也。
问:
诸经
论列十二部第二云祇夜,今何故乃明伽陀?
答:
欲明佛说法无定故改于常规,以昔说九
部为明小,今明九部乃为通大,欲显不定之
义故乱说也。又今合此九部为五双:初、长行
与偈一双。诸佛或为众生直说修多罗,或
命初则偈说故名伽陀,以经并标或字,则
知修多罗未必在前、伽陀不必在后。本事、本
生,此第二、自他一双。本事说他过去世事,如
〈药王本事品〉等,说自过去世事为本生。未曾
有、因缘,此明善恶事一双。未曾有谓善事,如
青牛行钵、白狗听经、大地震动、诸天身量;因
缘谓起罪本末事,而说名因缘经。譬喻、祇
夜,法喻一双。具足应云路伽祇夜、伽陀祇夜,
方便品之二¶ 第 500c 页 T34-0500.png

义,则是能论,上八部四双名为所论,谓能
论所论一双也。
问:
大小俱称方广,有何异耶?
答:
大是具足方广,小是随分方广。又大乘理
正曰方,义富称广,文诠方广之理名为方广
经。小乘语正曰方,文多称广也。
「钝根乐小
法」下一行半,明小乘果法。又前明九部谓人
天教,今明二乘教。人天虽异不出九部,二
乘虽异同求涅槃,故人天教中前舒人天机、
次明九部教,今亦前叙二乘机、次明叙二乘
教。
问:
既云乐小法,何故复言贪著于生死?
答:
现在机缘乐于小法,过去久远贪著生死。又
约机乐于小法,据情则贪著生死也。又乐小
法则是贪于生死,以小涅槃则是大乘生死,
故为是说涅槃第二明小乘教也。「我设是方
便」下,上明昔二种教,今明二种教意。前逐
近明说小乘教意,明昔说涅槃法者意令得
入佛慧故也。「决定说大乘」者,昔日言说于小
意在于大,教不称意不名决定;今言意俱显
称为决定。又《大品》等经显教菩萨、密化二乘,
于菩萨是决定,于二乘未得决定;今显教菩
萨、显教二乘故名决定。又大乘是决定法,如
《涅槃经》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谓诸众生悉有
佛性;今亦决定说于众生悉有一乘也。以道
理无有馀、性唯有佛性故,说佛性名决定说,
一乘亦尔。
「我此九部法」下,第二、明说九部教
法意。上半明随宜说教法,下半明说教意。说
九部为令悟入大乘、与解大乘为本意,故言
入大乘为本。「有佛子心净」下,上明昔说小乘
方便品之二¶ 第 501a 页 T34-0501.png

之,上说四乘,今辨第五大乘教也。若作三教
次第者:一、人天为下教;次、二乘为中教;今、
大乘为上教,文正作此意,一一文中皆先明
机次辨教,观文即现也。有人言:上明昔
说小乘是方便,今明昔日三乘中大乘亦是
方便,将欲会三乘归一乘故,前明小乘今辨
大乘也。今谓不然,前明小乘,而文辨小乘
为方便,若昔大乘是方便者,亦应前列大乘
次明大乘为方便。而文不尔,直明昔日大乘,
不言是方便,故知昔小乘是方便,昔大非
方便也。又为偏行六度菩萨说大乘,可是方
便耳。而文云「佛子无量诸佛所行深妙道」,
非则是假名偏行之人,则知是真实大乘也。
又《中论》云「前为声闻说生灭十二因缘,次为
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妙法者说十二因缘不
生不灭」,若尔此大小应并是方便,而《中论》明
前说小是方便、后说大是真实,今文亦尔也。
问:
但应明昔小是方便,何故今文明昔大乘
耶?
答:
此文双序如来大小二藏,从《华严》已来
至灵山已前大小二乘一切诸教。所以双序
二教者,序小乘教意,明回小入大。菩萨钝
根,昔未得悟今方领解;序大乘教意,叹直往
菩萨从《华严》以来至灵山之前大机早就利
根早悟,此乃是数以叹菩萨之先达、嗟声闻
之后悟耳。非关昔大为方便也。
问:
何以知
然?
答:
以二文为證:一者〈涌出品〉云「是诸众
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得入如来之慧」,
此明直往菩萨早悟佛慧也。次云「除先修习
方便品之二¶ 第 501b 页 T34-0501.png

于佛慧」,此明回小入大菩萨晚方悟也。二者、
则此经文明声闻,晚习大乘、晚闻大乘、晚得授
记、晚生欢喜;既是真实教者,菩萨早习大乘、
早闻大乘、早得授记、早生欢喜,亦是真实教
也。若今文明菩萨早闻大乘、早得授记,是方
便者,《华严》等经悉是方便,则是谤法之甚也。
问:
若昔大乘明菩萨授记作佛,既是真实教
者,声闻藉《波若》等经调柔其心,然后始得悟
入《法华》,则知《波若》为《法华》方便,岂是真实教?
答:
《波若》显教菩萨、密化二乘,二乘之人藉菩
萨真实教调柔其心故得入于《法华》,斯乃是
假他先达而得后进,岂可言先达之教是方
便说耶?
问:
此大乘亦得是方便不?
答:
望道未
曾大小,赴大小缘故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
大小俱是方便,非但大小俱是方便,亦三一
俱是方便。但今大小相对,小乘是未了故
是方便,大乘已了称为真实也。
就此文为
二:第一、叹菩萨福德利根有七种早义,即显
声闻薄福钝根有七种晚义。第二、结昔说大
乘意。「有佛子心净」,第一叹菩萨现在早有堪
闻之德,则显声闻晚有堪闻之义。离凡夫二
乘有所得心故称净也。「柔软」者,有无所得信
心,顺从诸佛不违大乘,如湿牛皮易可屈折。
「利根」者,信为其始、慧为其终,略举五根之初
后。又是大乘法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故
举此二也。「无量诸佛所」下,第二、叹菩萨早
习大因,值佛既多修行亦积,则显声闻修大
乘因晚也。「为是诸佛子」下,第三、叹早为菩
方便品之二¶ 第 501c 页 T34-0501.png

是大乘经」者,是大乘经即《法华》也。昔为直往
菩萨早说《法华》竟。故〈涌出品〉云「是诸众生始
见我身闻我所说即入佛慧」,佛慧则《法华》
平等大慧,但昔作《华严》、《波若》之名耳。今为回
小入大之人作《法华》之说,故知大乘显道义
同,故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
力为之立异字」。《智度论》又云「《法华经》者是《波
若》异名」,则明證也。「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者,第四、叹早与菩萨授记,即显声闻晚得记
也。「以深心念佛」,第五、叹菩萨早修正解故早
得佛记,则显二乘之晚修正解故晚得佛记。
「以深心念佛」者,了悟如来无生灭身也。如《华
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
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大品》云「云何名念佛?
谓无忆故是为念佛」,此则内外并冥、缘观俱
寂,为真念佛也。「修持净戒故」者,第六、叹菩萨
早修正行故早得佛记,不持不犯离凡夫二
乘有所得戒故名净戒,然行解更无二体,
则一正观义分,离惑为解,离过为行。「此等
闻得佛」下,第七、叹菩萨早生欢喜,用斥声闻
后得记方喜。世间三禅之乐名遍身乐,犹是
小喜。今蒙佛记即得佛乐故名「大喜」,悟此身
心本性寂灭名为「遍身」。
「佛知彼心行」下,第二、
结昔说大教意。佛初成道知菩萨福德利根,
故早为说大乘也。
「声闻若菩萨」下,第二、显今
教意,则是颂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世。长行有三种意:一、明为大事故出世,二、
但为教菩萨,三、明十方佛土唯有一无二,释
方便品之二¶ 第 502a 页 T34-0502.png

明但为教一人,次、明道理有一无二,后、辨佛
出世大意。所以前明唯教一人者,为对昔二
教各赴二缘故;今明二缘同禀一教。昔声闻
大机未熟故为之说小,菩萨大机早熟故
为之说大,是以二教各赴二缘。今至灵山之
会声闻菩萨大机并熟,是故二缘同闻一教
并皆成佛,为此因缘故前明但教一人也。「无
疑」者,昔说三乘,即声闻无进道、菩萨有退路;
今明有一无三,则声闻有进道、菩萨无退路,
故云无疑也。「十方佛土中」,第二、明道理有
一无二也。良由道理唯有一乘无有二乘,是
故声闻菩萨闻《法华》一偈并皆成佛,即以今
文释成上意也。「除佛方便说」者,疑者云:既
有一无二,昔何故说有二乘?是故释云:上
据理故无二,唯除方便说有二耳。「但以假名
字」者,疑者既闻除方便说有二,或谓有二
乘微毫法体。是故释云:毕竟无有二乘法
体,但假名字说耳。「引导诸众生」者,疑者
云:既无法体,何用说此虚名?是故释云:为
欲导示众生引出火宅,因此空名获于实利
故名善巧。如经云「我初得成佛时空拳度
一切」也。「说佛智慧故」下,第三、明佛出世大意。
以道理有大无小,诸佛是体理之人,以道理
有大故唯为大事故出世,道理无小故不为
小故出世,是故接前道理后明出世大意也。
就文为二:第一、先明诸佛唯为大事故出世
不为小事,第二、引證释成。初文又二:前开两
章门,次释两章门。前一偈标唯为大事出世
方便品之二¶ 第 502b 页 T34-0502.png

标为大事故出世,下半举真伪释成。以唯一
事实馀二则非真,是故诸佛但为一事故出
世。
问:
上言无二无三,今何故乃云二非真耶?
答:
前明无二谓无缘觉,无三明无声闻,则是
今文二非真实,但上明其俱无,今明方便说
有但非真实有耳。
「终不以小乘」下,此半行标
不为小事出世章门,亦得唯此一事实,释上
为大事故出世章门,馀二则非真,释成不为
小事出世章门,以馀二非真故,终不以小
乘度物也。「佛自住大乘」下,第二、释两章门也。
初一行释佛为大事出世章门,以佛自住大
乘,还以佛所得法度物也。
问:
定慧则是大
乘,云何言庄严大乘?
答:
一寂一照以别严总,
亦是以法严人。而云力者,以能度物故称力。
又但明定慧者,累无不寂为定,德无不圆
为慧。又累无不寂为定则涅槃果果,境无
不照为菩提果,此二总摄果乘故明之也。
「自
證无上道」下,第二、释上不为小事故出世章
门。若自住大乘平等之法,以小度物,便有二
过:一、乖大乘平等,二、则堕悭贪之失。自贪
于大不与物故名悭贪,一不可平等之理,二
不可诸佛之心,故云「此事为不可」。「若人信归
佛」下,第二、證成上为大不为小故。出世凡有
三證:一、引他證,二、引自證,三、引昔證。引他
證者,谓信心归依佛之人知如来言不欺诳,
自住真法以伪乘与物故名为欺。用此诱他
称之为诳。佛自住真乘还以与物故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者,所以外言欺诳,良由内心贪
方便品之二¶ 第 502c 页 T34-0502.png

佛无贪嫉故不欺诳也。「断诸法中恶」者,非但
无有贪嫉,悉断一切诸法中恶,以内有恶触
处生畏,以佛无诸恶故于十方独无所畏。「我
以相严身」下,第二、引自为證。凡有四句:一、以
我有此相好之身,则知内无贪嫉外无欺诳。
二、我尚以身光照世间,则知身益物,故内
无贪嫉外不欺诳。三、明为无量众所尊仰,故
非贪嫉欺诳之人。四、明为人说于实相印定
诸法,则知自住大乘亦令他住大乘也。又
前偈明佛无恶,此偈辨佛有善,并释成佛自
住大乘、与物大乘。「舍利弗当知」下,第三、引
昔誓愿證。初偈引佛昔愿,第二偈明昔愿满。
明初发心时尚愿令一切人悉皆成佛,况今
得佛而自住于大、与物小耶?
问:
如来初发心
时愿一切成佛,今并未成佛,云何称愿已满
耶?
答:
灵山一会回小入大菩萨同入一乘,自
尔已前令直往菩萨授记作佛,一期出世唯此
二人普令作佛,则是一期愿满,如上引〈涌
出品〉文證之。正意者,法华之前但得为菩萨一人说佛乘,则佛愿未满;今并为五乘六
道众生并令成佛,故佛愿满。又为人说一乘
即是畅佛意,亦名为满也。
「若我遇众生」下,
第二、释疑门。此文来意有近有远:所言远者,
上来一章皆明所说诸教为表一乘并令众生
普成佛,若尔如来何不为一切人皆说一耶?
二者近,从上本誓愿生,昔既发愿令一切成
佛,今满本愿,初出世时何故说三不即说一,
今方说一耶?为释此意故有此章来也。就文
方便品之二¶ 第 503a 页 T34-0503.png

不得说一所以;三、明既不得说一故方便说
三;四、明虽复说三终为显一。「若我遇众生尽
教以佛道」者,此上半牒难情,假设遇众生
便说于一也。下半明有损无益,凡有三过:一
者、机小教大有错乱之失;二者、钝根迷教惑
理之过;三者、不信有诽谤之咎。「我知此众生」
下,第二、释不得说一所以。不得说一凡有二
义:一、知众生无有善本;二、知众生有诸恶根。
则用二义释无智错乱等三失。「无善本」者,
未曾修行无所得善为菩提本,故此众生不
信解一。「坚著于五欲」下,第二、明众生有于恶根。
就文为二:初、明有爱恶;次、明有见恶。所以偏
明有爱见者,此二总摄一切诸烦恼故。又在
家人多起爱,出家外道多起诸见。又众魔乐
生死故起爱,外道著诸见故起见。又爱是旧
行烦恼,见是新起之惑。一切众生虽并成就
三界爱见,而爱多现行,若值邪师方乃起见。
又爱烦恼名为一失,诸外道等以有爱惑而
于其中更复起见,是为失中更复起失,为此
因缘明爱见也。就明爱内开为二章:一、辨爱
因;二、明爱果。「坚著于五欲」者,起爱之处,出
所爱事也。「痴爱故生恼」者,所以爱五欲者,由
痴故起爱也。如《涅槃》云「诳故生贪」,如《净名》云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恼者,明从爱因生于现
恼,所谓以爱因缘令身心恼,或自恼恼他故
也。故痴是爱因,恼为爱果。「以诸欲因缘」下,
上明生恼谓现报也,从此以下明生后二报
也。
就文为二:初、辨通报;次、明别报。初半行
方便品之二¶ 第 503b 页 T34-0503.png

报相续也。「受胎之微形」下,第二、别明受报,谓
人报也。所以偏明人报者,佛生人中多化人
故也。人报具于八苦,上半略明生苦,以生苦为八苦之初;下半总明众苦也。「世世常增
长」者,细论胎内时分不同,为世世增长。又
大期为一世,生生常如此,即从今生生后世
是增长义也。
问:
众生托胎,何故有男女不同?
答:
父精多母精少则成男,母精多父精少则
成女,父母等精者则成黄门二根也。
「入邪见
稠林」下,第二、明起见。就文亦二:初、明见因;次、
明见果。「入邪见稠林」者,此中有一见二见乃
至六十二见。言一见者,总名外道诸见为一
邪见,邪见众多譬如密林,故云稠林也。「若有
若无等」者,此明二见也。《智度论》云「爱多者著
有故起有见,见多者著无故起无见」。又云
「四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著无也」。「依止此诸
见具足六十二」者,明六十二见。《大品》「譬如
我见摄六十二见」,则我见为六十二见本。《大
品》又云「一异为本」,此经以有无为本,此三不
相违也。由计有我故生诸见,则我为其本,
以有我故计我与阴一、我与阴异,故以一异
为本。我与阴一则阴灭我灭,便起断见。我
与阴异则阴灭我存,故起于常见。断常则是
有无,故以有无为本。有无谓边见,为六十
二见本,我为边见之本也。「六十二见」者,《大
品.佛母品》开十四难为六十二。十四难者:神
及世间常无常等四,神及世间边无边等四,
死后如去不如去等四,合为十二,及身与神
方便品之二¶ 第 503c 页 T34-0503.png

之,一阴具常无常四句,故成二十;边无边
亦约五阴,故成二十;如去不如去亦成二
十,合为六十,一异为本合为六十二。又释,
即色是我,离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
一阴有四,五阴二十,约三世为六十,断常
为本合六十二。十六为即阴,四十六为离阴。
又释,一阴上计有无二种,五阴便成十见,三
世为三十,凡夫五阴有三十见,圣人五阴亦
三十,合有六十,涅槃非三世摄,但计涅槃有
无二,合成六十二见也。
问:
五见摄六十二见
不?
答:
我见为六十二见本,邪见拨无,而六
十二计有,故不摄邪见。见取以六十二见为
第一,戒取谓六十二见为道,则四见非六
十二摄,而六十二见属边见也。
「深著虚妄法」
者,前明从爱起见,今从见更生于爱。虚妄
法者谓诸见也。深著此见故名爱也。又佛初
出世不能顿拔此见,则说一乘故名深著。
又既以此见为好,则为是于见上更生见,
谓见取见也。「我慢自矜高」者,恃此诸见举我
自高也。即显诸外道佛初出世不受一乘之
道故也。「谄曲心不实」者,上来从正使生正使,
今从正使生于缠垢,谄即六垢之一也。《杂心》
云「从见生谄垢」,以起见必是利根人,方能谄
曲,钝人不能也。上明我慢不受佛化,今明
谄曲化彼门徒。「于千万亿劫」,第二、明见所得
果。以爱为受生之本故下招六趣,见乖于正
理故上隔三尊,是以二文明爱见果异也。「如
是人难度」者,总此爱见众生难可以一乘法
方便品之二¶ 第 504a 页 T34-0504.png

问:
此叙何处爱见众生?
答:
佛初出世有
此爱见众生,故不得说一乘也。
「是故舍利弗」
下,第三、明不得说一故方便说三也。「说诸尽
苦道」谓道谛也。「示之以涅槃」即灭谛,略举
出世因果。
问:
上云起邪见众生千万劫不闻
佛名字亦不闻正法,今云何得为说涅槃耶?
答:
住此邪见则不得闻,但此邪见众生过去
曾习小乘有小根性,中途起于邪见,以小机
将发、邪见正倾,故得为说小教。
「我虽说涅槃」
下,第四、明虽复说三终为显一也。初句开
方便门,故云非真灭也。「诸法从本来」下,有
人言:涅槃有三种,初教以灰断无为为寂灭,
般若教以四谛平等为寂灭,此经明宝所俗
外涅槃为寂灭也。今是辨因之时,未得明言
说宝所之灭,且用《大品经》灭以斥彼事断无
为。有人言:万善之法本来寂灭、无三乘之相
故云寂灭。今明此二都非释也。今文正简大
小二涅槃也。小乘之灭非是真灭,大涅槃灭
方是真灭。所以然者,小乘前有因果二患,故
灭之以得无为,则是断常二见。故《大品》云
「若法前有今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今对小
乘非真灭,故明因果两患本来寂灭,则是大
涅槃灭也。
问:
今明一乘,何故乃辨大小二涅
槃异耶?
答:
良由今果异昔果,故得今因异昔
因耳。又昔小灭非真灭,今大灭是真灭,方
得劝舍小灭以求大灭,盖正是一乘之大宗
也。
问:
大小二涅槃有几种异?
答:
此经始末凡
有三异:一、小乘灭狭,但灭四住及分段生死,
大乘具灭五住及二死,此经现〈譬喻品〉末,故
方便品之二¶ 第 504b 页 T34-0504.png

脱」。二者、小乘前有烦恼及以身智然后灭之,
故非本来寂灭。大乘明烦恼及以身智本性
寂灭,不复更灭。故《大品》云「若法前有后无,诸
佛则有过罪」,二乘前有今无,则是过罪之
人,故《涅槃》云「若以声闻言无布施,是则名
为破戒邪见」,则其證也。三者、二乘但见于
空、不见不空,即但见于灭、不见不灭。大乘明
见空及与不空,则是具见于灭及与不灭。
故〈譬喻品〉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则
是灭义。又云「悉与诸佛禅定智慧」,谓不灭义
也。故《法华论》云「正以大涅槃为一乘」也。
问:
《大
品》等经已明本来寂灭,何故声闻不得悟耶?
答:
《大品》虽明本来寂灭,未开小灭非真灭,是
故声闻不得悟也。今明小灭非直灭,则开
方便门;本来寂灭相,谓显真实义,是故声闻
方得悟也。
「我有方便力」下,第三、劝信门。初偈
重牒所信之法,第二偈正明劝信也。初偈上
半寄释迦以明权,下半就诸佛以显一。第二
偈上半诫令除疑,下半劝信佛语。
「过去无数
劫」下,第二、颂引證门。颂三世佛则为三段。上
长行一一佛皆有三门:一、化主;二、教门;三、徒
众。今还颂此三也。上半乃举多劫多佛者,良
以一劫一佛未足为證,故举多劫多佛生众
生信心。下半明诸佛化仪不同而同说一乘
之道也。「如是诸世尊」下,第二、颂上教门。上长
行略,但有一周明教门;今偈颂广,开为二周:
第一、就法说门明教意,第二、就神通门明教
意。二门各三。初门三者:一行明说教,半行明
方便品之二¶ 第 504c 页 T34-0504.png

行半,就神通门明教意也。亦开三别:一行辨
知机,一句现通,一句明现通意。「更以异方
便」者,有人言:上明三乘方便,今明人天乘
异上三乘故名异方便。有人言:上明小乘
方便,今明大乘异上之小故云异方便。今谓
不尔,前文明说法为方便,今文不云说法乃
是神通,神通异上说法名异方便。以说法现
通略摄过去诸佛教门事尽,直明若说法、若
现通皆为显一乘也。
问:
云何现通?
答:
如昔灭
火、伏龙令外道心醉,今放光、现瑞使内侍发
请,则其事也。故序品云「今相如本瑞,是诸
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即此文之
意也。
问:
前明说法方便,与神通方便何异?
答:
今文现通开发正说之由渐故名方便,前明
说法门以无三说三故名方便。
「第一义」者,一实
之道,理极莫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
「若有众生类」下,第三、颂长行禀教之众。就文
为三:第一、明于过去世佛现在时修行得益;
第二、明于过去佛灭后修行得益;第三、双明
二世修行得益也。教门不出说法、现通二种,
修行不出三时不同,此意欲摄过去能化所
化事尽也。上长行初明闻法终得种智,今此
偈颂前明修行终皆成佛。初则是六度行也。
以六度是成佛之本,故初说之也。「种种修福
德」者,四乘之行也。
「诸佛灭度已」下,第二、明佛
灭度后修行成佛。就文为五:第一、明见佛涅
槃起恋慕心故得成佛;二、明供养舍利;三、明
起塔;四、明造像;五、明三业供养故得成佛。
方便品之二¶ 第 505a 页 T34-0505.png

槃已后为供养舍利,供养已后次明起塔,欲
表代尊像故须造像,造像竟次辨三业供养
也。言「若人善软心」者,谓恋慕心也。又则是
信心随顺诸佛、不违教门,故名善软也。「诸佛
灭度已」下,第二、明供养舍利。「起万亿种塔」下,
第三、明起塔。外国名塔婆,或名偷婆,或名数
斗婆,此云方坟亦名冢也。《增一阿含》云「有
四事得梵福:一、无塔处立塔,二、和合圣众,
三、修治破寺,四、佛初成道请转法轮。」梵福者,
四天下众生至六欲天,不及一梵天福也。庙
者貌也。寺塔供养对之如神在,有状貌也。木
樒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气,长安亲见之。「若
人为佛故」下,第四、明造像。《优婆塞经》不许用
胶,有释云:不许用皮胶,得用木胶。有释云:
开遮有异意也。「若人于塔庙」下,第五、明三业
供养。
「于诸过去佛」下,第三、合明二世修行成
佛。「闻是法」者,则是闻上来所说法皆得成佛
也。
问:
低头举手善云何成佛?
答:
昔竺道生著
《善不受报论》,明一毫之善并皆成佛、不受生
死之报,今见《璎珞经》亦有此意。成论师云:一
念善有习、报两因,报因则感于人天,习因
牵性相生作佛。今明此义并成难解。经云「有
所得善不动不出」,凡夫习因之善既有所得,
云何得成佛耶?则以此言还责生法师也。今
明善因有受报、不受报义,有所得善受有所
得报,无所得善受无所得报,谓受报义也。有
所得善不受无所得报,无所得善不受有所
得报,谓不受报义。故《大品》云「有所得善
方便品之二¶ 第 505b 页 T34-0505.png

问:
人天善根既是有所得,云何此经明皆成佛
耶?
答
人天善根盖是得佛之远缘,故云成佛
耳。《大品》明其近、不取其远,故无所得善能动
能出,有所得善不动不出。此经近远通说,故
并云成佛。
问:
人天善根云何远成佛耶?
答:
人
天善根有二种:一者习因,二者报因。报因则
感人天身,以有习因值佛菩萨,闻说大乘
生一念无所得信,此无所得信是佛道种子,
藉前有所得生后无所得。故《智度论》云「有
所得者是无所得初门」,故云是远缘。
问:
此习、
报二因与成论师解何异?
答:
彼明一念善具
二因,今明有所得善,前后相生义自是习因,
感报之义是报因,此之习报并是不成佛。
故《法华论》释「童子聚沙为佛塔皆已成佛」
者,要是发菩提心方得成佛,非谓凡夫善根
及决定声闻善根得成佛也。《中论》云「虽复勤
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前非佛性终不得成佛」
也。
问:
既是有所得善根,云何能生无所得耶?
答:
有所得若决定性者不能生无所得,良由
诸法无决定性故,值佛菩萨悟此有所得本
无所有便生无所得也。
问:
无所得亦有习、
报二因不?
答:
亦有二因。习无所得生无所得
亦是习因,行无所得因感无所得报称为报
因。故《大品》云「报得无生法忍,报得六波罗
蜜」。
问:
何故云皆已成佛道耶?
答:
佛照过去
众生修行善根,已得成佛也。
问:
今明过去佛
教意,与前偈明释迦自开宗辨,教意何异?
答:
上正明二乘众生并皆成佛,今通明五乘众
方便品之二¶ 第 505c 页 T34-0505.png

乘之果,是故今明因无异感、果无别詶,故并
皆成佛。所以前明二乘成佛、后明五乘成佛
者,凡有二义:一者、此教之兴正为二乘,傍及
人天,故前明也。二者、举人天乘破二乘保执
义,佛言我以佛眼见过去,人天一念善根尚
并已成佛竟,故知无有灰身灭智同于大虚
毕竟永住二乘不成佛也。
「未来世诸佛」下,第
二、颂上未来世诸佛。就文凡有二周:第一、略
颂上三事,第二、广释未来诸佛教意。二门各
三。初门三者:半行颂化主,一行半颂教意,
半行颂禀教得益也。「诸佛本誓愿」下,第二、广
颂未来教意,亦开三门:初一行,辨本愿愿
为明一;次一行,辨说法为明一;次两行,就
诸佛所證为明一。初二偈,如文也。「诸佛两
足尊」者,第三、举所證明一。上过去佛门通说
有得无得一切诸善并皆趣成佛,今文但示
根本无所得善方乃成佛,则释成上义也。两
足尊者,或以戒定为二足,或以权实为二足,
或以福慧为二足,或以解行为二足,此皆内
德之二足也。外形以天人为二足,佛是天人
二足之尊也。「知法常无性」者,知一切法无自
性也。而言常者,非是破性故言无性,性本
常无故云常无性也。「佛种从缘起」者,种子有
三:一、以一乘教为种子,故〈譬喻品〉云「断佛种
故」,则是破教也。二、以菩提心为种子,故《华
严》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牙」。三、以如
来藏佛性为种子。今初偈正以菩提心为种
子。上明无性,今辨因缘。佛种者,则是无所
方便品之二¶ 第 506a 页 T34-0506.png

起则发也。「是故说一乘」者,以菩提心假缘而
起,故佛为说一乘令发菩提心,一乘教则是
发菩提心缘也。又明唯有一乘无有二乘,则
菩提心唯有进无有退路也。「是法住法位」
者,上明菩提心为种子,今明本有佛性以为
佛种。若无佛性,虽说一乘教及发菩提心,终
不得成佛,是故须明佛性也。凡有三句:初半
偈正叙佛性,谓法住法位,法住法位是佛性
异名,亦是一乘别称也。「世间相常住」者,世间
众生本有佛性,故佛性常住。故〈寿量品〉云「如
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乃至非实
非虚」,则是如来藏法身常住也。「于道场知已」
者,第二句,明知佛性。谓坐道场时始见佛性
也。「导师方便说」者,第三句,明说佛性。然佛性
绝四句超百非实不可说,但无名相中为众
生故假名相说,故云方便。此异上三乘方便,
亦异神通方便,故此经有多种方便也。
「天人
所供养」下,第三、颂现在佛门。凡有二周。一行
半略颂上三事:一行颂化主,一句颂所化,一
句颂教门。「知第一寂灭」下,第二三偈广颂
上三事:初一行明三种法轮,「知第一寂灭」谓
根本法轮,「以方便力故」谓枝末法轮,则从本
起末,「其实为佛乘」谓摄末归本法轮。「知众生
诸行」者,第二两偈,广明枝末法轮。「今我亦如
是」下,第三两行偈,明释迦顺同门。两偈为二:
初偈、顺同诸佛明摄末归本法轮,第二偈、顺
同诸佛明从本起末法轮。摄末归本谓摄用
归体,从本起末谓从体起用,此二虽略,摄教
方便品之二¶ 第 506b 页 T34-0506.png

宅;二乘著空,未免五百由旬恶道,悉非安稳。
故《中论》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等」,是则
不能见灭见安稳法。今说中道一乘,令离凡
夫、二乘有无二见,故名安稳。「以种种法门」,出
安稳之方,令入于佛道,置安稳之处也。第二
偈中上半知机,第三句说教,第四句得益。
「舍利弗当知」下,自上已来颂一乘真实门竟。
今是大段第二,颂三乘方便门。上长行文,略
总辨诸佛出五浊世方便说三;今文广释之,
明释迦出五浊世,一期所化凡有四门:第一、
居法身之地,见五浊众生有苦无乐,故起大悲
心。第二、悲心内充以本垂迹,初成道时欲说
一乘拔物极苦与其极乐,但圣虽能授物物
不能受,是故息一化。第三、既不堪受一化
故,于一佛乘方便说三调柔其心。第四、明会
三归一。此之四门皆起五浊,故是释上五浊
章门。初见五浊故起大悲心,以有五浊不堪
受一化,由有五浊故方便说三,五浊障消故
后为说一,是故四章皆起五浊也。
问:
何因缘
故但明四章耶?
答:
释迦出五浊世,一期始终
唯有此四门,譬如父母见子病苦,初深生悯
恻;二者则欲以妙药授之令子病顿差,但
子病重不堪服药也;三者既不堪授妙药权
以粗药治子重病;四者重病既除还堪授妙
药病便除差。父除子身病唯此四门不得增
减,佛治众生心病亦唯此四不得增减,是
故一期出世但明四门也。非但释迦一期出
世备此四门,一切诸佛亦不出此四门。然此=即?即四门
方便品之二¶ 第 506c 页 T34-0506.png

三门生后三车救子得譬;第四门生后等赐
大车譬。然前后法譬其文相主,唯有此四不
应更复生于异释。若言有十譬本、六譬本,并
不与文相应。末世既不见佛意,唯依佛为
师,不应生穿凿也。
问:
后譬既有六,今云何但
有四耶?
答:
前长行明五浊但有一章,今偈转
势说法遂有四门;此品法说有四,后品譬说
明六,亦是转势说法。若言后说还同前者,
三周之经是一周意,盖是讲经师大失也。
至〈譬喻品〉当广说之,
问:
此之四门具几种身?
答:
具三身也。初、明居法身之地见物有苦无
乐起大悲心。次、初成道时为诸菩萨说华严
教,则卢舍那身。第三门、为诸声闻说三乘
教,谓释迦身也。初谓佛所见身,次是菩萨所
见身,后是二乘所见身。又初是法身,次是应
身,后是化身。第四门闻一乘了悟始终教意,
具有三身,故《法华论》释〈寿量品〉具明于三身。
问:
此之四门具几种教?
答:
此之四门具足三
教。如来居法身之地,照五浊众生一期始终
根性应具堪闻三种教门,次以本垂迹为众
生故说三种教:初成道时为诸菩萨说根本
法轮;第二门、不堪受根本法轮故从本起末
明枝末法轮;第三门、会三归一故明摄末归
本法轮。
问:
既有三种法轮,亦得明三身不?
答:
亦得尔也。初、为诸菩萨现卢舍那身则根本
身;次、明二乘不堪见此身,故隐本垂迹起枝
末身,故〈信解品〉云「脱珍御服著弊垢衣」;第三、
方便品之二¶ 第 507a 页 T34-0507.png

还著珍御服也。故教既有三,身亦如是。
就此
四门各有三段,合成十二章经也。初门三者:
第一、明能见;二、明所见;三、起悲心。「我以佛眼
观」者,明能见也。五眼有二门:一、就应身论五
眼。佛托父母身故有肉眼,次在道树下得于
四眼:以有远见故有天眼,照三乘根性故有
法眼,照于实相故有慧眼,照佛境界故有佛
眼。次、就法身论五眼者,照五种境界故有五
眼:照障内境名为肉眼,照障外境名为天眼,
馀三如上。
问:
若约五境论五眼者,今照六道
应是天眼,何故名为佛眼耶?
答:
五眼有二
门:一者、因中名四眼,果地名佛眼。谓人有肉
眼,天有天眼,声闻慧眼,菩萨法眼,佛有佛
眼,故四眼入佛眼中悉名佛眼。今是因果相
对,故言佛眼见众生,不名天眼也。佛眼中约
境论其五用,故有五眼者见六道众生则属
天眼也。又佛眼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亦见六
道众生也。
问:
五眼得名凡有几种?
答:
肉、慧两
眼就体得名,以肉为眼故名肉眼,以慧为眼
故名慧眼也。法眼则从境立名,以其见法
名为法眼、天眼、佛眼得名不定,所以然者,天
眼得名凡有三种:一、从人立称,又从义得
目。诸佛菩萨名为净天,生在人中报得眼根
彻见大千世界,从彼净天以立其名故名天
眼。二者、就趣得名。始从四王上至非想通是
天趣,生彼天中报得眼根,能远照瞩,故名天
眼。三者、从因受名。如《地持》说,一切禅定于
三住中名为天住,依此天住修得净眼,从因
方便品之二¶ 第 507b 页 T34-0507.png

得名,佛是人名,人有此眼故名佛眼;二、佛名
觉,则此觉能照故名为佛眼。
问:
五眼以何
为体?
答:
若据法身,以智为体,智有五用故名
五眼。若就应身,天、肉既是报名,则以色法
为体;馀三以智为体。若言天眼通,依毗昙义
亦以智为体。
问:
五眼与《华严》十眼云何相摄
耶?
答:
言十眼者,一是肉眼,见一切色;二是天
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三是慧眼,见诸众生
根性差别;四法眼,见诸法真实之相,谓见诸
法第一义相;五是佛眼,见佛十力;六是智眼,
分别了知一切种法;七是明眼,谓见一切诸
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见涅槃法;九是无碍眼,
见一切法无有障碍;十是普眼,谓见法界平
等法门。初一是前肉眼亦兼天眼,见粗细远
近是天眼故;第二天眼是前天眼;第三慧眼、
第五佛眼、第六智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
眼、第九无碍眼,此之六种是前法眼;第四法
眼是前慧眼,见真谛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
普见平等真法界故也。
「见六道众生」者,第二、
明所见。就所见内为二:初、总明见六道;次、别
明见有无也。
问:
《大品》云「五眼不见众生」,今云
何言见?
答:
《净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悉
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不以二相者,见宛然而
无所见,虽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故见不见不
二。《大品》明见无所见,此经明不见而见,故不
相违。
问:
既见六道,与六道见何异?
答:
佛见不
六而六,知六无所六,六道作六六而见,故〈寿
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华严》云「随顺众
方便品之二¶ 第 507c 页 T34-0507.png

也。又众生有二:一、颠倒性众生,二、因缘假名
众生。《大品》明不见者,道理之中毕竟无性实
众生故不见,此经明因缘众生故佛眼见,故
前文具二义:「人天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即是
不见性义,「佛种从缘起」谓见因缘义也。又《中
论》云「诸法无决定性,佛有无量方便,或说一
切实不实等四句」,亦应云法无决定性,随众
生故或说见不见等四句。故《论》云「诸佛或说
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无我」,亦
应云诸佛或说见或说于不见,诸法实相中非
见非不见。
「贫穷无福慧」下,第二、别明见有无。
初明见无谓无福无慧也。然虽行有所得福
慧,望道言之,终是无福慧耳。故《大品》云「有所
得者无道无果」。「入生死崄道」下,此明见有也。
上见无福无慧有二种无,今见苦果苦因二
种有也。初、明见苦果,亦乘上文以无福慧资
粮故入生死崄道,致令众生苦果相续也。「深
著于五欲」者,此明见苦因也。又前入生死崄
道行苦因得苦果,今于苦果上更造苦因。苦
因有二:初爱、次见。深著于五欲者,正是爱
也。三界烦恼通名为欲,以染著性,故《成论》
云「罗汉断三界欲」也。言深著者,以有所得见
五欲决定有实,然后著之,所以为深也。「如
犛牛爱尾」者,犛牛以痴故爱尾,众生以痴
故起爱。又由爱尾故为人所得而遂害之,故
爱尾是害身之具。众生爱五欲故备受众苦,
故《龙树传》云「欲为祸本,众恶之原,败德危身
皆由此起;吾若得脱,誓当出家」也。「以贪爱自
方便品之二¶ 第 508a 页 T34-0508.png

力:一、感生死苦;二、迷境障智。前明入生死崄
道,谓感生死苦,今明迷境障智,以爱覆心所
以障慧。「盲瞑无所见」,谓迷境也。「不求大势佛」
者,深著五欲谓病人也。大势佛者,佛有大势
力能断众生爱病,谓良医也。「断苦法」者谓平
等大慧,则良药也。众生以爱覆心盲无所见,
不知贪爱是病,又不识佛为良医、法为妙药
也。
「深入诸邪见」下,第二、明见因。「以苦欲舍苦」
者,如诸外道计三界苦为涅槃;檀提婆罗门
指腹为涅槃,则计欲界苦为涅槃;阿罗罗外
道计无想为涅槃,即计色界苦以为舍苦;郁
头监弗计非想为涅槃,则以无色苦而欲舍
生死苦也。即是释上邪见义也。此是通邪见,
于五见内非乐净见乐净,是独头见取也。
问:
计生死为涅槃,为迷生死为迷涅槃耶?
答:
正
迷生死为涅槃,如迷机为人。
「为是众生故」
下,第三、明起悲也。远悲者,悯其无福慧二善、
有苦因果两恶;近悲者,悲诸外道计非道为
道、道为非道也。
「我始坐道场」下,第二、以众生
有五浊,故初成道时一乘化不得也。上既大
悲内充,今明方便外救。但圣人虽能救,物不
能受。就文亦三:第一、明不得说一乘;第二、诸
天劝请;第三、违请。初文又三:半行,明思惟
处;次半行,明思惟时;后一行半,正明思惟事
也。「我始坐道场」者,摩竭提界寂灭道场初成
正觉也。「观树亦经行」者,有人言:因名以表意,
树者欲树立众生于大乘善根也,行者欲表
如来必行树立之事也。有人言:如来在此树
方便品之二¶ 第 508b 页 T34-0508.png

故坐,今得道竟是故经行,即欲行善利物报
树恩也。解云此解出经。有人言:此是随从
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
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
此二。《注经》云「树以静为体,行以动为相,欲发
思惟之兆,决语默之机也」。「于三七日中」者,第
二、明思惟时也。《弥沙塞律》云「三昧七日」,此与
《十地论》同。彼论问云「本为利物成道,何故
七日思惟不说?」答云「显示自受大法乐故。显
已法乐,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
复舍如是妙乐,悲悯众生为说法故,此则初
七日不说、第二七日方始说法。」此经明过三
七日方说;律中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
日方说;《十二由经》成道竟第二年方度五人,
则一年不说。《智度论》云「五十七日不说法」,或
可则是五十七日,或是五十个七日,计
近一年,与《十二由经》相应,适缘见闻,不须会
也。《萨婆多论》云「何故六七四十二日不说?一
者梵天未来请故,又陈如等善根未熟故,又
前自安身然后始说故,又令众生生尊重故」。
今明如来久知应说不说,但为示法深妙、众
生钝根,随从世法故,示三思而后说耳。七是
一数之穷,三思是俗之常法,故有三七之言
也。
问:
七日云何是一数之穷?
答:
内外之法七
日改异,胎内七日则变,揣食之身七日不
食便死故也。
「思惟如是事」下,第三、明思惟事。
有人言:初七日思惟佛智微妙,二七日思惟
众生钝根,三七日思惟不可以妙慧授钝
方便品之二¶ 第 508c 页 T34-0508.png

二七日思惟欲譬说一乘无机即止,三七日
欲宿世因缘说一乘无机即止,以觅下中上
三机悟一乘不得,故三七日也。又云,初七日
以劝门说大乘不得,二七日诫门说大乘不
得,三七日诫劝合说不得也。今明如上辨,随
从世法故有三七之言。「我所得智慧」者,今文
直出所思惟之三事:一、佛慧微妙,二、众生钝
根,三、不可以妙慧授钝根。佛慧微妙者,非
愚非智、绝观绝缘,故称微妙也。「众生诸根钝」
者,明慧根钝也。「著乐痴所盲」者,非直钝根,复
有二失:一者、著乐,所谓爱也;二、愚痴,谓无明
也。《毗婆沙》云「譬如人,缚其手足、以物覆眼,安
蕀林中不能得出;众生为爱所缚、无明所覆,
故不能出生死稠林。」「如斯之等类」下,第三、不
可以妙慧授钝根也。
「尔时诸梵王」下,第二、诸
天请说。就文亦三:初一行半,明能请之人;次
一句,明请之仪则;后一句,正明请。《智度论》云
「诸天仪法不同,净居天劝令出家,四天王奉
钵,梵王请转法轮」。
问:
佛为众生故出世,自应
说法,何事待请耶?
答:
《论》云「佛虽不须请,而令
请者获福」。七卷《金光明》云「请佛转法轮,能灭
谤十二部经罪」。又先请后说,诸佛法尔。又不
请而说则外道讥呵。又外道多事梵天,梵天
既请则外道心伏,又若不请而说则应答
十四难,以待请方说故不答也。
问:
何故诸天
请,不明人请耶?
答:
天胜人故明天请。又人不
能请,天有智慧知佛成道故明天请。又佛山
林独处成道,此中无人故人不请也。
问:
大通
方便品之二¶ 第 509a 页 T34-0509.png

何故但明天请不明王子请耶?
答:
《注法华》云
「前佛出好世,绍父业浓;今释迦佛出恶世,子
绍义薄也。
「我即自思惟」下,第三、明违请息化。
就文亦三:第一、明假设欲说一乘;第二、明无
益有损;三、明息化。
问:
上思惟与今思惟何异?
答:
上明不可以妙慧授钝根,今思惟假设受
梵王请强说一乘者,则有损无益也。「众生
没在苦」下,第二、明无益有损。「我宁不说法」下,
第三、明违请息化。初以本垂迹说于一乘为
欲利物,今说一乘则无益有损,故舍应归
真名入涅槃则无所损也。
「寻念过去佛」下,大
段第三,明初成道时众生既不堪受一乘故于
一佛乘分别说三。
问:
佛为自说三乘、待请说
耶?
答:
依《智度论》云「梵王初请说法,如来云佛
法甚深众生钝根,违请不说。次梵王陈众生
有上中下根重请说法,佛受其重请故说三
乘」。就文亦三:第一、明照众生根性;二、正说三
乘教;三、禀教得益。则生后三车化子得譬
也。
初文有三:第一、明顺同过去诸佛故说三
乘;第二、受现在十方诸佛劝故说三乘;第三、
受劝即随顺五浊众生故说三乘。前二上同
诸佛,后一下顺众生,即是三因缘故说三乘
也。若取詶梵王请则有四缘也。初偈为二:
上半思惟古佛,下半明释迦顺同古佛道法,
一乘化众生不得,故于一乘说三。释迦信而
好古,宜顺同之。
「作是思惟时」下,第二、十方诸
佛劝说三乘也。就文为二:第一称叹,第二奖
劝。初文为三:半行明十方诸佛现身。所以现
方便品之二¶ 第 509b 页 T34-0509.png

佛应现身。次半行安慰赞叹。安慰者,隐其实
德以贫所乐法度众生,此是忍苦之事。今随
从世法故须安慰。次称叹者,设三乘方便合
理称机,斯可叹也。次一行正出叹辞,事如
文也。「我等亦皆得」下,第二、明诸佛自叙,则是
奖劝。就文为三:第一、明现在诸佛上同过去
佛方便说三;第二偈,明现在诸佛下顺根性
是故说三;第三半行,明说三之意。
「舍利弗当
知」下,第三、明释迦欢喜受劝。就文为二:初一
偈,明欢喜詶上诸佛称叹;次偈,明受劝詶上
诸佛奖劝也。「南无」者,归命也,救我也。归命者
以命归投十方诸佛也。诸佛奖劝说于三乘,
则延众生慧命,便是延释迦命,是故释迦以
命归投诸佛;诸佛劝说三乘,既是救济众生,
即是救济释迦,故称救我也。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下,第三、顺五浊众生故说三也。「我即自思惟」者,二章经始末有四思惟:不说一乘
有二思惟,如前释之:说于三乘亦二思惟,所
以有二思惟者,随顺世法再思方决也。又
初思惟同古佛行,次思惟顺今佛。又初思惟
上同诸佛,后思惟下顺根性。而言「浊恶世」者,
虽有十方佛劝,若出好世亦不说三,今自省
释迦出于恶世,故宜受劝说三也。
「思惟是事
已」下,第二、正说小乘,文有七句。前明欲说三
乘时,谓再思已决宜应说三。「即趣波罗捺」,第
二、明说三乘处。波罗捺此云鹿林,昔在王以
林施鹿故云鹿林。《毗婆沙》云「仙人园」,昔有仙
人在此处住,因以为名。又翻为绕河城,城有水绕
方便品之二¶ 第 509c 页 T34-0509.png

方也。波罗捺在迦毗罗之西相去九百六十
里,佛转法轮处在波罗捺之北相去二十里,
树名香净。
问:
何故住此处初说法耶?
答:
众生
待时待处以得悟故圣人化之耳,处无定也。
今明有二因缘故住彼处:一者、《毗婆沙》云「有
五处定,谓生处、出家处、成道处、说法处、灭
度处」,三世诸佛常于此处说法故云处定。
问:
何以知处定?
答:
佛未出世有转轮王,将兵众
欲从此道过,而兵众即住不行,空中云「此是
古佛说法处,王须避之」,故知处定。
二者、五人
退不还国,畏净饭王诛之,进不给侍太子,谓
佛无道,故顿止鹿林。《毗婆沙》云「三人计苦行
得道,二人计受乐得道,二人见佛苦行,便谓
佛无道,故往鹿园。三人二年供养佛,后见佛
食乳麋,复谓佛受乐故无道,亦舍佛往鹿园。
佛受请竟,则自念云:甘露门开,谁应先闻?自
念阿罗罗、郁头蓝弗聪明利根应前得道。诸
天报云:一仙命终已七日,一仙昨夜命终。
佛复念云谁应得闻?则知前五人应次受
道,故往彼化之也。
「诸法寂灭相」下,第三句,将
辨三乘之权,故前明方便之本。方便之本即
是佛所得法,故非观非缘、不三不一,名不可
以言宣也。「以方便力故」下,第四句,明从实起
权,非三非一权说三也。「为五比丘说」者,第五
句,明所为人也。言五人者,一陈如,二十力迦
叶,三頞鞞,四跋提,五摩男拘利。言「比丘」者,说
法竟方有比丘,五人据其初,比丘语其后。
问:
方便品之二¶ 第 510a 页 T34-0510.png

何故前为五人说法耶?
答:
经出不同。一云迦
叶佛时有同学九人,四人利根前得道,五人
钝根,自誓释迦出世要先得道。又经云,释迦
过去于饥馑世作大鱼,身自誓云:前食我肉
者当先度之。五人前来食之,故前度也。又经
云,过去世有六人,五人取稻华供养佛,一人
云待之稻熟供养,故五人前悟、须跋后悟也。
「是名转法轮」下,第六句,结说教名字。若据自
他而言,佛初成道自转法轮谓初自转也。今
为他说法则他转之初也。「便有涅槃音」下,第
七句,结教旨归也。虽转四谛宗归一灭,故大
乘有四谛与一谛,小乘亦明四谛一谛。说三
乘法要,具上来七章也。
「及以阿罗汉」下,第三、
明禀教得益。就文为二:初、明得益;次、释疑。前
明转四谛法轮,今辨三宝现世。「阿罗汉」者,佛
宝也。《律》云,佛为五人说法,五人唤佛为罗汉
也。
问:
陈如初得道,馀四人住在何位?
答:
《婆沙》
云「四人住燸等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
问:
八
万天得道,是何天耶?
答:
《正法念经》云是炎摩
天子。
问:
《智度论》云「八万天子得无生法忍」,馀
经云得法眼净,此事云何?
答:
小乘法眼净即
是小乘无生法忍也。从「始坐道场」至此文,皆
是引《转法轮经》事来也。「从久远劫来」下,第二、
释疑密开寿量,明释迦久解于一说三,非受
诸佛劝始能说涅槃。又明从久远以来有此
方便利物非今新制,汝勿疑之,欲以劝信故
作是说。从上来明方便事竟,故豫制物疑
也。
「舍利弗当知」下,第四、明说一乘教。就文为
三:初、见大乘机发;二、正为说一乘;三、闻一乘
方便品之二¶ 第 510b 页 T34-0510.png

等赐大车譬,第一机发生后索车譬,第二
为说一乘生后等赐大车譬,第三闻教悟解
生后得车欢喜譬。初章又有四:第一两偈,明
见大机发;第二一偈,念欲兴教;第三一偈,举
无机之失显有机之得;第四一句,见有机发
故欢喜也。「我见佛子等」者,大机既发,有绍继
之能,为佛子义也。机发者非一,故云千万亿
也。「咸以恭敬心」者,据事而论,既到佛所听法,
必尊人而重法也。就根缘而言,必有舍小崇
大之理,故云恭敬心。「皆来至佛所」者,即事而
言,灵山之会也。理中机发扣圣名来也。「曾
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序过去曾禀方便
之教也。昔不知是方便,今教起始名之为方
便。所以辨昔方便者,良以昔闻三乘柔伏其
心,为入大乘之方便也。「我则作是念」,第二、既
照大乘机发念欲兴教也。「舍利弗当知」下,第
三、明无机之失也。凡有四失:一者、以不知因
三悟一故名钝根,如守指忘月。二者、乐二乘
法称为小智,则但得人无我故也。三、封执小
教名为著相。四、保小究竟不信一乘名为憍
慢。如此之人已离法席,汝等住者内有实德
不同彼人。「今我喜无畏」下,第四、见有机故欢
喜无畏。说一乘法畅于佛心故名为喜,如《涅
槃经》云「心喜说真谛」,故知众生必能信受,无
谤法之畏。
「于诸菩萨中」下,第二、正明说一乘
也,指三乘人名为菩萨。「正直舍方便」者,废权
教,显露废权名为正直。昔在鹿园之会正立
于权,未得明舍,亦是意舍言不舍;至付财之
方便品之二¶ 第 510c 页 T34-0510.png

实为邪,今遂舍之为正;三乘望佛道迂回称
曲,今废三乘则直至佛道故云直也。「但说无
上道」者,明立实也。昔废实立权,今废权立实
也。
「菩萨闻是法」下,第三、闻一乘悟解也。菩萨
称疑除、罗汉云作佛者,互现文。又昔不明罗
汉作佛,故今明罗汉作佛;昔已说菩萨作佛,
故今不明作佛。但菩萨昔谓有三,今闻无三
所以生疑,今知昔说三是方便,今说一是真
实,故二说不相违,故疑除。又菩萨昔有旧疑,
未知为进成佛道、为退作二乘?今知有一无
二,故但进不退,故旧疑除也。「如三世诸佛」下,
第三大段次明赞叹法。初段颂一乘真实门,
次颂三乘方便门。于三乘方便门内广序释迦一期出世始终之事既已显然,显实开权
皆《法华》经内之说。叹法,令物信受故须称叹,
凡有六叹:初一行,作合诸佛仪式,叹诸佛皆
先三后,一释迦亦尔。又诸佛皆有根本、枝末、
收末归本,释迦亦尔。故名「如诸佛仪式」也。次
半行,叹佛难值。俗圣易逢故云千年一圣,诸
佛难值故劫数遥永。所以然者,众生福少罪
多故不见佛,设有馀功德多,无见佛善根,故
佛于其人为难值也。下半明佛则易值,叹《法
华《难说。所以然者,有人值佛四十馀年而不
闻说一乘,则知一乘难闻、佛易值。所以然
者,众生多有凡夫二乘善根,少修中道正观
种子,故不感佛说一乘也。次半行,明汝等无
量劫来闻之则难,如从大通智胜佛所至今
方能得闻。次半行,明闻之则易,专心听受生
方便品之二¶ 第 511a 页 T34-0511.png

喜此则为难。「闻解欢喜」者,以闻法悟解,内心
欢喜、外发言称叹,三世诸佛同行此道,今欢
喜称叹,称合圣心,即是法供养三世佛,如此
之人过优昙华也。轮王出世有优昙华,而闻
《法华》作法轮王,故云过也。长行举此华叹法,
今举此华叹人也。
「汝等勿有疑」下,第四大段,
明劝信也。称叹既竟,故劝除疑信受也。「汝等
舍利弗」下,大段第二示上根人弘经方法,上
一周说竟。今劝传示未闻。又身子得悟则成
菩萨,故应弘道利人。又上明说法则是燃
灯,今明弘经令传灯也。又法说一周亦得别
开三段:初、简众,谓缘起;次、明正说;今是流
通。就文为二:初四行,通示弘经方法;次三行,
示得失。就初又二:前一行,叹所弘之经;次三
行,正明弘经方法。昔不说故称之为秘,所言
「秘」者盖是称叹之辞,如世秘方千金不传,今
亦尔也。所言「要」者,宗归一也。又正明作佛也。
次三行,弘经方法,为三:初二行,诫令非器莫
传;次一行,劝令是器宜授。初二偈中,前偈
诫令勿为起爱人说,次偈诫令勿为起见人
说也。初是凡夫,见小乐而忘大乐人,次是保
执小乘人,必逆拒大法。「有惭愧清净」者,第二、
劝是器应授。亦有二人:惭愧是始行人,起于
爱见及凡夫二乘心即改悔惭愧也。清净者,
久行人也,久习大乘无所得正观,无复爱见
及凡夫二乘之垢,故云清净。如上云「有佛子
心净」是矣。「舍利弗当知」下,第二、示得失。初一
行半,举不习学之失;次一行半,叹身子习学
方便品之二¶ 第 511b 页 T34-0511.png

之摸轨。次半行,明不学此经则不知之。「诸佛
世之师」者,身子初闻略说谓佛是魔,闻后广
说方知是世大师,此半行明识人之邪正。次
一句,叹领法之权实。下句,无疑总结,决了人
法也。次半行,明二疑既除欣成一极。
法华义疏卷第四
永仁甲午仲吕初三,为造板毕功,先妣得果
也。爰沙弥道尊水叔孝未终十三忌景将满,
风树悲几许,千万愁绪在谁。乌呼!担劫石不
磷之恩,遇浮木未朽之幸,仍刊《义疏》第四,盛
流行无穷乃至有顶,阿鼻济度无边而已。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