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67c 页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八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第二达多一品。引昔弘经。彼我兼益。以劝流通。先
释品目。次消经文。释品目。具注四释。初因缘者。生
时人天心热。因此立名。即因缘感应也。问。恶人出
世。何名感应。答。令无量人。不敢造恶。则世界益也。
因行逆而理顺。即圆顿教意也。本地清凉。迹示天
热。同众生病也。故大经云。达多必不破僧。报恩经
卷八 第 168a 页 X30-0168.png

经云。达多不可思议。所修行业。同于如来。并本迹
意也。宝唱经目云。法华凡四译。两存两没。昙摩罗
刹。此言法护。西晋长安译。名正法华。法护仍敷演。
安汰所承者是也。鸠摩罗什。此翻童寿。龟(音丘)兹国
人。以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
园。译大品竟。至八年夏。于草堂寺。译此妙法莲华。
命僧睿讲之。睿开为九辙。当时二十八品。长安宫
人。请此品淹留在内。江东所传。止得二十七品。梁
有满法师。讲经一百遍。于长沙郡烧身。仍以此品。
安持品之前。彼自私安。未闻天下。陈有南岳禅师。
次此品在宝塔之后。晚以正法华勘之。甚相应。今
四渎混和。见长安旧本。故知二师深得经意。嘉祥
三义。全不可依。委如记释。言提婆达多。亦名达兜。
此翻天热。其破僧。将五百比丘去。身子厌之眠熟。
目连擎众将还。眠起发誓。誓报此怨。捧三十肘石
广十五肘掷佛。山神手遮。小石迸伤佛足。血出。教
阇王放醉象蹋佛。拳华色比丘尼死。安毒十爪。欲
礼佛足。中伤于佛。是为五逆。生时人天心热。从是
得名。故言天热。此迹也。若作本解者。众生烦恼故。
菩萨示热。同其病行。而度脱之。此品来意。引古弘
经传益非谬。明今宣化事验不虚。举往劝今。使流
通也。文为二。一讫生佛前莲华化生。明昔日达多
通经。释迦成道。二从于时下方多宝所从菩萨下。
卷八 第 168b 页 X30-0168.png

益岂不大矣。故提婆达多受记。文殊可以意知。第
一有三。一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二结会古今。三
劝信。第一有长行偈颂。长行有四。一明求法时节。
二于多劫中下。正明求法。三时有仙人下。明求得
法师。四王闻下。明受法奉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
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初明求法时节。】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此上是第二正求法中。初明发愿也。】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
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第二修行中。初明欲满檀那。勤行布施也。】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
供给走使。」
【次明为满般若。推求妙法。】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
违我。当为宣说。」
【三明求法得师。】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
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
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卷八 第 168c 页 X30-0168.png

【第四受法奉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七行半。颂上长行。为五。】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
【初二句。颂上求法时节。】
「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推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第二一行半。颂上正求法。】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
【第三一行半。颂上求得说法师。】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
釆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第四二行半。颂上受法奉行。】
「亦不为巳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第五一行半。结正劝信。
△下去第二结会古今。复
二。】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
达多是。」
【初正结会古今。
△下去是第二明师弟功报俱满。
初明弟子。中复为三。】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
卷八 第 169a 页 X30-0169.png

【初明弟子因满也。言具六度者。度义甚多。委如大
论。故知诸家取舍。不任證据。不知何者是释迦所
行具足。今一家立教。则体相可识。迹示四相。本行
唯圆。初明三藏中略释。直明六相。舍依正名檀。防
止七支名戒。打骂不报名忍。为事始终名精进。四
禅八定名禅。分地息诤名般若。次约束十善为六
度者。不杀至不妄语是檀。不两舌是尸。不恶口是
忍。不绮语是进。不贪瞋是禅。不邪见是般若。又约
分别。初明对治。菩萨善戒第十云。六波罗蜜有三
种。一对治。谓悭。恶。瞋。怠。乱。痴。即所治。二谓相生。谓
舍家持戒。遇辱须忍。忍巳精进。进巳调根。根调知
法界。三谓果报。富。具。色。力。寿。安。辩。又馀经云。施报
富。戒报善道。忍报端正。进报神通。禅报生天。智报
破烦恼。如是等例。皆三藏小菩萨六度也。次约大
乘衍门。若施。受。财物。三事皆空名檀。不见持犯名
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动名精进。不乱
不味名禅。非智非愚名般若。如此流例。皆通教中
六度也。又约别教世外菩萨六相者。若言檀有十
利。伏悭烦恼。舍心相续。与众生同资产。生豪富家。
生生施心现前。四众爱乐。处众不怯畏。胜名遍布。
手足柔软。乃至诣道场。恒值善知识。此乃檀中十
利。次戒有十利者。满一切智。如佛所学。智者不毁。
誓愿不退。安住于行。弃舍生死。慕乐涅槃。得无缠
卷八 第 169b 页 X30-0169.png

火。刀。毒。水。皆不能害。非人所护。身相庄严。闭恶道。
生梵天。昼夜常安身。不离喜乐。精进有十利者。他
不能折伏。佛所摄。非人所护。闻法不忘。未闻能闻。
增长辩才。得三昧性。少病恼。随食能销。如优钵华
增长。禅有十利。安住仪式。行慈境界。无悔热。守护
诸根。得无食喜。离爱欲。修禅不空。解脱魔罥。安住
佛境。解脱成熟。般若十利者。不取施相。不依戒。不
住忍力。不离身心精进。禅无所住。魔不能扰。他言
论不能动。达生死底。起增上慈。不乐二乘地。又四
事应修檀。一修道者破悭贪故。二庄严菩提故。三
自他利益。欲施。施时。施巳。皆欢喜名自利。饥渴者
得除。是名利他。四得后世大善果。后世获大尊贵
饶财。四事应持戒。自修善法灭恶戒。庄严菩提摄
众生。卧觉安不悔恨。于众生无害心。后受人天。得
涅槃等乐。四事应修忍。修忍除不忍。庄严菩提摄
众生。彼此离怖畏。后世无瞋。眷属不坏。不受苦恼。
得人天涅槃乐。四事应修精进。进破懈怠。庄严菩
提。摄众生。增长善法。是自利。不恼他是利他。后得
大力致菩提。四事应修禅定。定破乱心。庄严菩提。
摄众生。身心寂静。是自利。不恼众生是利他。后受
清净身。安隐得涅槃。四事应修般若。智慧破无明。
庄严菩提。摄众生。智慧自乐。是自利。能教众生。是
利他。能坏烦恼及智障等。是大果。如此流例。是别
卷八 第 169c 页 X30-0169.png

读诵。求菩提。是人为著世俗。尚不调巳烦恼。何能
调他。是人著嫉妒。名利。富贵。高心自是轻慢毁他。
尚不得欲界善根。况色无色善根。况二乘菩提。况
无上菩提。如星火不能乾海。口气不能动山。藕丝
不能称岳。何者。世俗心不能满菩提。何者是第一
义。谓造一切福事。若修身。修心。修慧。以第一义熏
修。则速满六波罗蜜。若行若坐。舍攀缘想。是檀。舍
攀缘不犯是尸。于境界不生疮疣是羼。不舍于离
是进。于事中不于逸是禅。于诸法体性无生是般
若。复次于阴舍是檀。不计念阴是尸。于阴无我想
是羼。于阴不起怨想是进。于阴不炽然是禅。于阴
毕竟弃是般若。于界舍是檀。于界不扰浊是尸。于
界舍因缘是羼。于界数数舍是进。于界不起发是
禅。于界如幻想是般若。如是等是名第一义谛。善
巧方便。甚深法要。能满六波罗蜜。以此法自为为
他。三世菩萨。悉修是法。成菩提。故非世俗也。此法
息众生烦恼道苦道。安置菩提道。华严七地。方明
念念具十波罗蜜。修习一切佛法。以求佛道。善根
与一切众生。是檀。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尸。于一切
众生无所伤是忍。求善无厌是进。修道心不散。常
向一切智是禅。忍诸法不生门是般若。能起无量
智门是方便。求转胜智是愿。魔邪不能阻是力。于
一切法相如实说。是智。是十波罗蜜具故。四摄道
卷八 第 170a 页 X30-0170.png

皆念念具足。此地胜故。此借华严教道深位。以證
今经圆人初心。验知华严。存于教道。别义明矣。若
圆极说。岂至七地。方具十耶。故知地持中。念念具
十。六之与十。开合不同。若念念具十。何行何念。而
不具十。一行一切行。斯之谓也。经中以持般若校
量。过舍恒沙身。乃以实行。对事舍耳。若六皆法界。
此则不然。故不可以三事皆空。及以次第出生诸
行而比之。又此六度。上下诸文。非不略释。观其文
意。随事各别。若序中横见。但是现相。发弥勒疑。文
殊引古。种种之言。为引同耳。过去佛章。为开五乘。
菩萨之文。六度甚略。药草喻中。三菩萨位。不语行
相。意在辨于差与无差。分别功德。略举五度。为校
量本。亦非正意。故无行法。唯此中经。文虽略列。而
正明行因趣果之相。故释者委列。使一切行会入
一乘。方是此中释迦所行。圆教本迹六度之相也。】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
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
婆达多善知识故。」
【次明释迦为弟子果圆也。然三十二相。诸教所列。
修得不同。多在教道。若实道者。但是发得。不须各
修。如下龙女叹佛偈中。自非深达。安能具相。委如
止观第一见相中说。三十二相者。足下平如奁底。
足趺隆如龟背。两相共一修。坚固布施。千辐轮但
卷八 第 170b 页 X30-0170.png

一修。谓不杀戒。七处满。肩。颈。臂。脚。一修。恒作施主。
手足合缦。及柔软两相一修。谓四摄。足跟直。踝不
现。毛右旋。三相共一修。恒以善法。饶益众生。鹿腨
(市兖)肠相一修。以经书教人不吝。皮肤不受尘垢相
一修。如问而答。黄金色相一修。忍辱好衣施。阴马
藏相一修。和合诤讼。梵身圆等相。手摩膝相。共一
修。慈心等教导。肩圆。项光。师子臆。三相共一修。恒
令施得增长。万字相一修。不恼众生。绀眼。牛王睫。
二相共一修。不恙爱视众生。顶髻。青发。二相共一
修。诸功德。在众人前。一孔一毛。白毫。二相共一修。
不妄语。四十齿。白齐。二相共一修。不两舌。广长舌。
梵音声。二相共一修。不粗恶语。师子颊一修。不绮
语。四牙一修。离邪命。一切众生功德。等佛一毛。佛
诸毛功德。等一好。诸好等一相。诸相等白毫肉髻。
白毫肉髻百千万亿。乃成梵音声。三十二相。因虽
各各。论其真因。持戒精进。精进无戒。尚不得人天
身。况馀相耶。此则三藏教佛相本也。空无生。是通
教相本。道种智。是别教相本。实相。是圆教佛相本。
八十种好者。二十指。手足表里八处平满。踝。膝。䏶。
六处好妙。肩。肘。腕。六处满。两髂。奇中三处好。髋尻
二处。马藏一。两膊二。腰脐二。胁腋乳六。腹胸背项
四。上下牙。上下唇腭。两颊。两鬓。两目。两眉。两鼻孔。
额。两[叉*页]。两耳。头圆。是八十好也。若约四教。分别四
卷八 第 170c 页 X30-0170.png

△下第二明师妙果当成佛。
师中复三。】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
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初正果成。分陀利云。调达作佛。号提和罗耶。汉言
天王。国名提和越。汉言天地。】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
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
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住不退转。」
【第二明在世化度也。】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
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
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
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数
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第三明灭后利益也。】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
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墯地狱
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
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第三劝修如文。莲华化生者。胎经云。莲华生者。非
胎卵湿化之化也。非化而化耳。实不如四生中之
化生。如诸天化生。仍在父母膝等生。况同四趣中
卷八 第 171a 页 X30-0171.png

台久者为胎生。实非胎也。例莲华生。亦称湿卵。而
非湿卵。今此乃是忽然而有。如净德王家忽然化
生。但以莲华在湿未剖。如湿如卵。含在华内。义之
如胎。大宝积云。菩萨成就八法。于诸佛前。莲华化
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过。二者化人令归三宝。
三者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者梵行不染。五者造
佛安华座上。六者能除众生忧恼。七者于贡高人。
常自谦下。八者不恼他人。宝积虽尔。以诸经论随
宜说耳。假使一切经论所列。生莲华缘。并为今文
闻品功德之所超过。故华生虽同。本缘各别。
△下
于时去。第二明今日文殊通经利益。复二。初明文
殊通经。二从文殊言我于海中下。明利益。第一复
五。】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启多宝佛。
当还本土。」
【初明通经五中。第一智积请退。分陀利经云。下方
佛所从菩萨。名般若拘罗。汉言智积也。】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
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第二释迦止之。令待通经利益之證。智积谓。多宝
为證经故出。劝物流通既讫。是故请还。释迦止者。
虽迹门事讫。本门未彰。故托在文殊。以留多宝。佛
之密意。非菩萨所知。密意之言。诸师不知也。】
卷八 第 171b 页 X30-0171.png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
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
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
足。修敬巳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第三文殊寻来。有人问。序中在座。今云何海来者。
今为答之。岂以凡情。而度圣境。不起此会。于海化
物。义亦何辜。亦可在序一期益讫。去时岂要白知。
来时大利方生。与众自海而至。若例地涌菩萨赞
辞。此经甚略。或当彼有广文。具有出会之语。而传
至此者略耳。问。三千大千之外。各辰四百万亿国
土清净琉璃。无后大海。文殊何故仍云海来。答。事
释未爽。况不思议。今三义通之。一者既移人天。及
变大海。从所移处来。应无远弊。二者众海纵移。龙
宫不动。龙谓不动。而所居巳变。从变而不变处来。
有何不可。三者无缘者被移。有缘者今来。此不思
议山海。宛然令众不见。但是变见。非谓改体。文殊
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秽而净。故净名云。移置他
土。都不使人有往来想。此中乃使有往来想。而本
不移。故知应有机者。则土变。众移而尚来。其无缘
者。土复众来而不至。所以理虽无动。化事成规。故
使所见不同。往来时异。菩萨化仪尚尔。岂佛设变
同凡。问。不起而往。何故云来。答。示彼此众。知经功
力。识禀教益。故须云来。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皆为
利物。何须此难。故知他土。未必见来。彼不见来。此
卷八 第 171c 页 X30-0171.png

是时大众。自见坐宝莲华。而土秽如故。此并记文。
荆溪料简显义。】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
何。」
【智积发问。
△第五文殊答。非口所宣。第五复为七。】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
测。且待须臾。自当有證。」
【第一文殊答利益甚众也。】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
住在虚空。」
【第二蒙益者皆集證。】
「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
论说六波罗蜜。」
【三明文殊所化。】
「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
【第四先禀权教。住二乘道。分陀利经云。莲华从池
出者。本发菩萨心。其华在空中。说摩诃衍事。本发
声闻心者。华在空中。但说断生死事。】
「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第五明今闻实教。悉住大乘法。】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此。」
【第六文殊师利结益。】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卷八 第 172a 页 X30-0172.png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巳见。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群生。令速成菩提。」
【第七智积偈叹。
△从文殊去。第二明利益。文为九。】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第一文殊自叙。】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
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第二智积发问。】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
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
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
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
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第三文殊正答。】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
功累德。求菩萨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
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
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第四智积执别教而为疑。
△第五龙女明圆释疑。
初长行。次偈。自为三。】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
【初是经家叙忽现申敬也。】
「以偈赞曰。」
【偈复为三。】
卷八 第 172b 页 X30-0172.png

「深达罪福相。遍昭于十方。」
【初半偈。明持经得解也。罪福者。约七方便传作。今
偈深达无罪无福。入一实相。名为深达。十方即十
法界。同以实慧朗之。故言遍照。】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
【次二偈。明成就二身。具三十二相者。深得法身之
理。即备相好。如大品明。欲得一切法。当学般若。如
得如意珠。二乘但得空。空无相好也。】
「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證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第三引佛为證。
△第六身子狭小三藏权难。为二。】
「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
信。」
【初身子复难。先总明难信。】
「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
佛道悬旷。径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
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
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
成佛。」
【此是第二身子释有五碍。】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第七龙女以实除疑。现成明證中。初献珠。表得圆
解。圆珠表其修得圆因。奉佛是将因尅果。佛受疾
卷八 第 172c 页 X30-0172.png

此。】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
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
速于此。」
【次正示因圆果满。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
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不说
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
證如反掌。问。此龙女为不舍分段。即成佛否。若不
即身成佛。此文及胎经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从
同体权说。以證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
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
说。若实得者。从六根净。得无生忍。当知龙女应物
所好。容起神变。现身成佛。及證圆经。既證无生。岂
不能知本无舍受。何妨舍此往彼。馀教凡位。至此
会中。进断无明。亦复如是。凡如此例。必须权实不
二。以释疑妨。】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
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是第八中。初时众见闻。住南方者。由被缘熟。宜
以八相成道。此土缘薄。秪以龙女教化。此是权巧
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现色身三昧也。况权巧者。
不必一向唯作权释。秪云龙女巳得无生。则约体
卷八 第 173a 页 X30-0173.png

义。经力俱成。他人释此。或云龙女七地十地等者。
不能显经力用故也。】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
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
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
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
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此是第八中。次人天欢喜。彼此蒙益。】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第九智积身子等。默然信伏。此是文殊通经。龙女
作佛竟。此达多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明今宣化
事验不虚。以劝流通。文毕。】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此品。是迹门五品单流通中。第三八万大土。此土
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通也。有本云劝持者。义须
两存。随题皆得。不及从初。故题持品。二万菩萨奉
命弘经。故名持品。重劝八十万亿那由他弘经。故
名劝持品。问。何故尔。答。二万是法师品初。别命之
数。故奉旨受持。八十万亿那由他等。前无别命。止
通觅。今佛眼视。令其发誓。此土通经。證验深重。佛
意殷勤。是故蒙劝而弘。故有二意也。就文为二。先
明受持。后明劝持。初文复为三。】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
卷八 第 173b 页 X30-0173.png

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
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
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
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初二万菩萨奉命。此土持经也。】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
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
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
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
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次五百八千声闻发誓。他国流通也。】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
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
舍。」
【此诸尼请记有三。初波阇波提请记也。姨母者。本
行经云。释种有长者。名善觉。生八女。时净饭王与
三弟。四人各纳二女。净饭王妃。即是摩耶。此云天
后。生太子巳。七日命终。生忉利天中。次妃即第八
女。名摩诃波阇波提。亦云大爱道。即是其姨。故云
姨母也。问。此诸声闻。巳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弘
经耶。答。为引初心始行菩萨。未能恶世苦行通经。
复欲开于始行安乐行品也。】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
卷八 第 173c 页 X30-0173.png

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巳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
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
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
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
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如来与记也。憍昙弥此云最胜。即是波阇波提。
亦云瞿昙弥。姓也。总与波阇及六千授记竟。】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
记中。独不说我名。」
【二耶输请记。耶输此云名闻也。】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
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
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
劫。」
【次明与记。】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
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此是诸尼领解欢喜。】
「诸比丘尼。说是偈巳。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
卷八 第 174a 页 X30-0174.png

【此是诸尼发誓弘经。
△第二劝持。有长行偈颂。长
行有五。】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
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初佛眼视。即是默劝。而不告者。上来虽不别命。而
举持经功德深厚。引證分明。多宝分身。远来劝发。
此之殷勤。事巳义足。有欲应命。宜即发誓。无复繁
言。又将护声闻他方之愿。是故世尊不侯称扬也。】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
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第二菩萨请告。】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
【三明今佛默然。】
「我当云何。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
佛前。作师子吼。」
【第四菩萨知意。】
「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
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
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
守护。」
【第五发誓通经。
△下去偈文。是孤起偈。诸菩萨等。
请护弘经。即是自述弘经方轨故也。何者。以由佛
于法师品中。说方轨竟。宝塔慕觅用方轨人。达多
卷八 第 174b 页 X30-0174.png

地等。具如后品。若不尔者。则弘经无轨。无轨弘经。
斯无是处。如赤身入阵。自损不虚。被铠之言。应不
徒设。偈有二十行。请护持经。前十七行。被忍衣弘
经。次第二一行。入室弘经。次第三一行。坐座弘经。
次第四一行。总结请知。】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下初忍衣中。细科为三。】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初总明时节也。
△次所忍境又三。】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应忍。」
【初一行。通明俗众。是所忍邪见人也。】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次一行。明出家增上慢者。此又过前。】
「或有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
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义。
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说是经。
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
及馀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
【此上七行偈。是第三僭圣增上慢者。此过前最甚。
以后后者。转难识故。中阿含第六云。阿兰若。此翻
无事。即无诤也。有事必诤。头陀此翻抖擞。宝云经
卷八 第 174c 页 X30-0174.png

便于乞食。有树阴多华果。足净水。无难事。不险阻。
易登陟。独无侣。诵所闻。兰若比丘。见王王子婆罗
门及一切人来。比丘唱善来善来。可就此坐。彼即
共坐。彼不坐。比丘亦不得坐。应种种说法。安慰令
喜。佛灭后末。恶世不应戒。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
而于戒法不乐行。历五分法身。馀一切道法。亦如
是说。如齆鼻人。说栴檀。既自无香。亦不自闻。天人
龙神。鸠槃荼。终不供养无戒人。馀四分亦如是。无
有能将妙法来。必由净戒之所起。馀定慧解脱亦
如是。若遇垂死最重病。痛恼逼迫极无憀。念佛三
昧常不舍。一切苦切夺其心。彼人自解是法故。则
知一切诸法空。若不尔者。非兰若行。凡居兰若。为
调烦恼。自举蔑他。非无诤行。未知端拱意在何之。
轻倨师友。傲慢王臣。况令无识者谓圣。使有眼者
寒心。罗云之行永乖。空生之德安在。但由内心不
实。专以身营外虚。笃论其道。诸无所云。审如宾头
卢知王七年矣国。及稠禅师进否为王。故起居适
时。安得一向。十住婆沙明。兰若比丘。乃至具五十
法。方堪止住。乃至十二头陀。各具十法。不然则且
寻师进道。何遽守愚。出家离世。割爱慕道。应以五
分而为正则。尚违小乘之式。而反轻于大教者。尤
害之甚。若以此名。而均于大。则大乘三学二脱。可
以自规。方应出家兰若之式。若著所说。不勤行之。
卷八 第 175a 页 X30-0175.png

许三学。而欲轻于通经者。故令弘者。当著忍衣。专
弘正法。有戒之人。具增三学。方名增戒。守一不行。
信知戒减。戒尚不行。安行定慧。故须历五分勘之。】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
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
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此第三明著衣意。忍辱铠者。应须四教释忍。初三
藏小乘中。阿含第五云。黑齿比丘。诉佛云。舍利弗
骂我说我。佛疾唤舍利弗。实骂说不。舍利弗言。心
不定者。或说骂。我心巳定。云何说骂。如折角牛不
触娆人。如残童子耻不恼彼。我心如地水火风。净
与不净。大小便利㖒唾。受而不骂心如扫帚。净不
净俱扫。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恒漏。自观
九孔。常漏不净。云何骂说于他。又如死蛇狗等。系
净童子颈。惭耻自愧。不骂说他。佛问。如是恶人。汝
云何观。答。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但念其善。不
念不善。如衲衣比丘。见粪聚弊帛。左捉右舒。截弃
不净。而取于净。念用其身净。以规我身。弃其口意。
以诫我口意。又口行净。身意不净。亦念其口。弃其
卷八 第 175b 页 X30-0175.png

意净。身口不净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如行路热
渴。唯牛迹少水。我若用掬若手。水则浑浊。应两膝
跪。两手凭。口就吸之。以除热渴。又三业皆不净者。
虽无可用。当痛念之。如路见病人。安置使稳。念此
不净。使得值善知识。治其三业。勿令堕落三途。又
三种皆净。常念是人。以自训况。念齐愿齐。如清凉
池。多诸华草。热渴入中。以自苏息。常念境界。以去
我恶。此是三藏教中。用苦无常不净无我真空。为
忍辱铠也。毗婆沙第八云。念骂是一语。馀皆唤声。
终日唤声。于我何为。又此方是卑陋语。他方是称
赞语。我若念此卑语。无处得乐。又观此字。骂若颠
倒。此字即成赞。又骂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阴
少分。骂少不骂多。又谁成就骂。骂者成就。成就自
彼。于我何为。又骂是一字。一字不成骂。二字成骂。
无有一时称二字者。若称后字。前字巳灭。又能骂
所骂一时。同一刹那俱灭。于我何为。如是等观空
如幻如化。用通空为铠。委如止观入空无生观中
具说。又婆沙第十七云。凡圣俱有三受。亦云五受。
即忧喜苦乐舍。凡圣三受。云何差别。凡夫于苦受
有二。一身受苦。二心受忧悲。如三毒箭。失乐则瞋。
得乐则喜。不苦不乐则痴。圣人但有身受。而无心
受。于苦不瞋。于乐不爱。于不苦不乐不痴。三使不
能使。于使得解脱。故有凡圣之异。如此等有无差
卷八 第 175c 页 X30-0175.png

今经明铠者。以念佛为忍辱铠。是圆念法身佛。即
第一义佛。即是法故。文云念佛告敕。即法也。佛即
是僧。僧即事理俱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如此之
铠。一铠一切铠。即圆教铠也。由能观别。得诸教名。
所观五受。其相不别。故持者应观三受。故云能忍
诸恶行等。巳上从偈初至此。是初明忍衣毕。】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
【第二明入如来室弘经法。】
「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
【第三明坐如来座弘法。】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第四总结请知。此持品八万大士奉命此土弘经
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