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470a 页
No. 630
法华指掌疏悬示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元 较字
将释经义。总启十门(此十门者。本诸华严悬谈。但诸经各随宗旨。出没。开合。广略。不
得全同。今亦稍异)。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能被教义。四所被机宜。
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七部类品会。八疏序通经。
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初教起因缘。
第一教起因缘者。于中有总有别。总谓圣人设教。必
有由致。若须弥巨海。大因方为摇动。今摇如来融金
之德山。动深广之智海。非小缘矣。故下经云。诸佛世
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盖华严无机不畅
中间冥授未彰。今佛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
便。但说无上道。是知为了出世大事。故说此经。
若别明者。因缘各开十义。
因十义者。一法尔如是故。谓王道坦坦。千古同规。一
乘实相。诸佛齐證。故一切诸佛。法尔于十方世界。演
说如是微妙经典。如一光所现万八千土。同说此经。
一佛所集十方分身。共为斯典。又方便品云。一切十
方诸佛。法亦如是等。是知周遍之说。说遍尘刹。但随
法华指掌疏悬示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元 较字
将释经义。总启十门(此十门者。本诸华严悬谈。但诸经各随宗旨。出没。开合。广略。不
得全同。今亦稍异)。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能被教义。四所被机宜。
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七部类品会。八疏序通经。
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初教起因缘。
第一教起因缘者。于中有总有别。总谓圣人设教。必
有由致。若须弥巨海。大因方为摇动。今摇如来融金
之德山。动深广之智海。非小缘矣。故下经云。诸佛世
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盖华严无机不畅
中间冥授未彰。今佛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
便。但说无上道。是知为了出世大事。故说此经。
若别明者。因缘各开十义。
因十义者。一法尔如是故。谓王道坦坦。千古同规。一
乘实相。诸佛齐證。故一切诸佛。法尔于十方世界。演
说如是微妙经典。如一光所现万八千土。同说此经。
一佛所集十方分身。共为斯典。又方便品云。一切十
方诸佛。法亦如是等。是知周遍之说。说遍尘刹。但随
音释¶ 第 470b 页 X33-0470.png

于此。见无边法。如观牖隙。见无际之虚空。以此一处
即一切处。说亦随处而俱遍故。二随顺诸佛故。谓理
绝数量。道贵弘通。故三世诸佛。后后前前。转相随顺。
衍斯道于奕叶。觉兹生于化门。如日月灯之明明续
辉。威音王之声声接向。又方便品偈云。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等。是知常恒
之说。说周三际。但随机器。说有始终三会之别。诸慈
悲者。就此弘通。令寻于此。识无尽义。如见朝曦。知周
天之景耀。以此一时即一切时。法亦随时而相融故。
三酬昔愿行故。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愿行既深。教
起亦大。如方便品偈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
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嘱累品云。我于
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故知如来悲智双运。行
愿齐周。依彼广大因力。演斯最妙法门。
四显本因性
故。良以众生。包性德而为体。依智海以为源。但以相
变体殊。情生智隔。今令知心合体。达本情亡。或开示
俾其知有。或修行教以悟入。如方便品云。云何名诸
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
生开佛知见。乃至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等。是知宅
中宝藏。非智人而莫开。尘里经卷。必净眼乃能破。为
此说经。不其然乎。
五彰极果德故。良以不證宝玉。谁
肯轻许连城。欲策真修。特为彰显果德。果德虽众。智
音释¶ 第 470c 页 X33-0470.png

难解难入。又地涌品云。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
佛自在神通之力等。盖是举果劝乐。为两门之大宗。
激疑导信。作正说之因起。乃至经终所说。仍为此焉。
六统会诸教故。谓非海无以纳流。有水尽皆朝宗。虽
华严圆极。犹有失照之光。惟法华都会。乃无不润之
雨。如地涌品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
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
佛慧。况复但有闻法。无不成佛。一音经耳。终作胜缘。
是知不说法华。则诸教无归。此为统会。演兹妙门。
七
开权显实故。粤自智轮初现。高山蒙先照之光。穷子
复来。长者易珍绣之服。以权覆实。除粪甘心。执假障
真。怀珠驰走。不得斯经。无由通达实相。必资开显。乃
堪承受家珍。如法师品云。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
经。当知是人。去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
得近菩提。又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则斯经之
所以必说者。端为此矣。
八破迹彰本故。夫净法界身
本无出没。为度众生。迹示去来。权顺无常之见。以迹
覆本。终显寂常之体。拂化归真。如寿量品云。如来见
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
得阿耨菩提。我实成佛巳来。久远若斯。又偈云。我见
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
心恋慕。乃出为说法。神通力如是等。盖以无常之迹
不除。终滞权宗。寂常之本不显。究无实用。为是破显。
音释¶ 第 471a 页 X33-0471.png

九接引昔缘故。夫鱼子庵罗。二事因多果
少。菩萨发心。一般难进易退。故六心堕落。尘劫声闻。
大通结缘。小执覆种。如佛发身子迹云。我昔教汝志
愿佛道。汝今悉忘。又化城品云。我等为沙弥时。各各
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沙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菩
提。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是知不有宝所。终滞化城。指
示衣珠。端赖亲友。
十利益今后故。良以解行在躬。顿
圆嚝劫之果。见闻为种。渐陟一乘之阶。虽今后获益
不同。而远近成佛有分。如三周受记。二德分别。现在
之功勋。固巳不虚。法师普记。随喜转闻。当来之證悟。
岂复有妄。至若四行流通。三番嘱累。是又至极悲心。
遐资末叶。为益良多。故尔宣说。
略述因起。有此十种。
细推教兴。义实无尽。
缘十义者。一圆满胜身故。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
体。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穷源莫二。执迹多端。一
身多身。经论异说。今经乃非真非应。而应而真。非一
非多。而多而一。非真非应者。迹示生灭故。本无去来
故。而应而真者。净土见烧故。劫尽不毁故。非一非多
者。分身诸佛在十方故。此土法主惟释迦故。而多而
一者。常在此处即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如龙
女赞佛偈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又寿量品佛自述云。我常在此说法教
化。亦于馀处导利众生等。是知真应一多。各随机见。
是非是义。总属妄情。互夺则真应两亡。一多俱泯。交
音释¶ 第 471b 页 X33-0471.png

之中。此缘尤要。华严十身。避繁不会。
二成就胜智故
良以法无定相。机有多根。因根授教。非智刃而难辟
情关。指体投机。惟慧锋而可断疑网。但经论异说。开
合不同。今依圆融之教。略明有四。一权智。随他意故。
二实智。随自意故。三双即。随他意时常随自。随自意
时常随他故。四俱泯。随他意时便非自。随自意时便
非他故。此四无碍。举一全收。即同华严无障碍法界
之智。如方便品云。如来知见。广大深远等。实也。又云
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等。权也。不须复说等。俱
泯也。惟佛究尽等。双即也。尽思不知等。举一全收也。
是知不具此智。莫契圆宗。欲畅玄理。要知智缘。
三具
足胜辩故。盖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故妙智
充内。胜辩发外。准诸经略分四种。一法。二词。三义。四
乐说。义见序分辩才疏中。又华严九地。各开十种。共
为四十辩才。况如来真穷惑尽。證极情亡。皎性空之
满月。顿落百川。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像。自应口泻
悬河。舌流洪海。今以无尽之辩。略演无尽之宗。所谓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者。以此。四依胜三昧故。夫
动静唯物。圣岂然乎。示轨后徒。明将有说。必须静鉴
前理。从定起而发言。故诸经多明。入定。亦各有所表。
今经所依者。乃无量义处三昧。如发起序初。说无量
义经巳。即入无量义处三昧是也。盖以无量义者。从
一法生。不有一法。则多义无根。不有多义。则一法无
音释¶ 第 471c 页 X33-0471.png

五依大神变故。夫
法性寂寥。本无诸相。无相之相。不碍繁 。起教多端。
相非一种。或放光动地。或华雨香云。准诸经将说。多
先放光。通表智光以被物故。若别就本经。至文当知。
至若雨华动地。诸经多在说后。但是庆闻。今经虽为
庆前。亦兼启后。故为教缘。准后集分身。来妙音。亦皆
放光。盖是当品别缘。无关全经。
六发起有人故。谓法
不孤起。仗境方兴。若约慈悲弘深。亦有无问自说。今
示妙法尊极。要须待人发端。初心识昧。无能导源。故
今经前后两门。皆以弥勒发起。意显补处尚疑。令知
尊重。迹门以文殊答问者。表一乘实相。惟智可通。本
门以如来自答者。表佛地远本。非證莫知。是知不缘
斯举。正说无由。喜得及时应节。有人觑破。
七助化有
伴故。谓孤树无以成林。一音不能为乐。高低分列。要
在种类繁生。接拍成音。还他作家一会。故凡法主临
筵。必有贤圣匡助。今依斯经。化伴有二。一密。二显。密
中复三。一菩萨。二声闻。三杂众。菩萨密者。如文殊等
久成佛果。示居因门。声闻密者。如满慈等内秘实德。
外现权相。杂众密者。如八部等圣贤寄位。护法为心。
显中惟二。一果人。二因人。果人显者。如过去多宝。十
方分身。尚为法来。因人显者。如他方菩萨。地涌开士。
亦因经集。是虽龙蛇混杂。凡圣交参。真为玉振金声。
云龙风虎。盖以大教当兴。奇缘斯遇。
八受法有机故。
夫子期云丧。伯牙绝弦。若法无听者。岂当有说。况夫
音释¶ 第 472a 页 X33-0472.png

今依此经。众分四种。一发起。二影响。三当机。四结缘。
义于序分四众围绕处释。然发起影响。分属上二。唯
当机结缘二众。可当此缘。问。清凉以当机为因。今何
不尔。答。彼取因机感佛。此约缘机成说。各是一理。勿
强雷同。
九缘合有处故。夫智穷真际。能所两亡。假说
依真。而非国土。然真非事外。不坏所依。故一代所说。
各有其处。托事表法。亦自不同。今经城依王舍。表此
法为群生所依。山分五穴。表此经为五教所归。圣灵
所居。示非凡境。粗妙异见。实显难思。至若土田三变。
自他染净以互融。多千地涌。一多广狭而无碍。大火
所烧。隐显俱成。净土不毁。成坏何分。特假胜妙之区。
用开圆极之教。华严十处。亦可旁通。详在悬谈。避繁
不录。
十际会有时故。夫心冥至道。浑一古今。法界无
生。本亡时分。但以非生现生。非灭现灭。生灭既分始
终。中间宁无前后。虽有前后。亦复俱融。故教仪时分
有二。一别。二通。别中有三。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
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二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
三类众生。转从本起末法轮。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
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今经乃还照时说也。通中
有十。广如彼说。今依本经。略显无碍。如日月灯明说
法华经。满六十小劫。而诸大众谓如食顷。地涌菩萨
涌现礼赞。经五十小劫。而诸大众谓如半日。是知无
涯之说。念劫圆融。岂真久默斯要。临终方谈者哉。然
音释¶ 第 472b 页 X33-0472.png

理之深玄。时之为缘。亦大矣哉。
夫因既无尽。缘亦应
尔。略具此十。以显难思。教起因缘竟。
△二藏乘分摄。
第二藏乘分摄者。谓如来一代圣教。约总相含摄。有
三藏。有二藏。约修證权实。有三乘。有五乘。约品类详
分。有九分。有十二分。应知此经。于诸彼彼法中。各何
摄属。故次第明之。
言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
修多罗。亦名修姤路。亦名素呾缆。盖梵音楚夏不同。
此翻契经。或翻为线。按五印土呼线。席经。井索。圣教。
此曰修多罗。若尔应翻圣教。古德见此方圣教称经。
故分取席经代之。既顺此方。亦不失彼圣教之义。不
取席者。此方不贵故。别指彼物故。线索亦尔。但借义
助名。加以契字。谓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也。经有
多义。如杂心五义等。见华严悬谈。虽有多义。不出贯
摄。如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
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正诠定学。兼通戒慧。
毗奈耶。亦名毗尼。盖梵音详略不同。此翻调伏。谓调
练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惟明止恶。就
所诠之行彰名。又毗尼。或翻为灭。谓灭业非。灭烦恼。
得灭果故。此从功能彰名。亦名波罗提木叉。此翻别
解脱。拣异道共。及定共故。又三业七支。各别防非故。
此从因得名。亦可言果。以解脱即果故。亦翻随顺解
音释¶ 第 472c 页 X33-0472.png

言因。以随顺即因故。或名尸罗。具云翅怛罗。此云清
凉。谓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则是双从因果得名。正
诠戒学。亦兼定慧。
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亦梵音详略之异。此翻对法。
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二
法相法。通四圣谛。世出世异及因果异。故名为相。对
亦有二。一者对向。向前涅槃。二者对观。观前四谛。其
能对者。皆无漏净慧。及相应心所等。由对果对境。分
二对名。旧译为无比法。以无漏净慧最为胜故。此则
惟依能对立名。亦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谓问答辩
论。议邪正故。亦名磨怛哩迦。此云本母。谓以教与义
为本为母。生解行故。正诠慧学。兼亦摄二。
此三云何名藏。以含摄故。今经何所摄属。正属经藏。
以诸佛心法。非定莫契。定后方说。即其證也。若以此
摄彼。亦兼律论。以四安乐行。即同戒故。文殊智积等
有论议故。
言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即前三藏。诠示声闻
理行果故。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
不开辟支者。以辟支多不借教。出无佛世。佛在世时。
摄属声闻。以与声闻理果同故。若约教行别者。亦可
开三乘为三藏。但古多不开。今亦应尔。若明摄属者。
此经属菩萨藏摄。以经中虽存二乘之名。不取声闻
理行果故。如方便品云。诸佛语无异。惟一无二乘。又
音释¶ 第 473a 页 X33-0473.png

权实。惟菩萨藏实一分摄。权所不摄。如法师品云。菩
萨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去阿耨菩提尚远
是也。若此摄彼。亦可通收。以圆教包含无量乘故。
言三乘者。一声闻乘。依四谛法。慇勤精进。欲速出三
界。自求涅槃。如羊车。二辟支乘。依因缘法。慇勤精进。
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如鹿车。三大乘。
对上二小乘为言。亦名菩萨乘。依六度法。勤修精进。
求一切智等。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牛车。然有权有
实。若住相之行。因果历别。则名为权。若从性起修。因
果该彻。则名为实。若明摄属者。此经属菩萨乘摄。以
授记文中。俱有经劫行因之语故。又惟实一分摄。以
是悟后之修。修即无修故。不属馀二。其义可知。
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依戒善禅定之法。求下界五欲。
及上界净妙之乐。如最小之车(火宅喻云。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
盖指此也)。二三四。即上三乘。五佛乘。依万行因。华严一乘
道果。如大白牛车。若明摄属者。此经属佛乘摄。文云。
佛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
乘故。是则会权归实。舍因从果。尚不属于菩萨。况馀
乘乎。若此摄彼。虽人天不遗。以微因小善。皆当成佛
故。馀可思知。
言九分及十二分者。通论圣教有十二分。一修多罗。
此云契经(问。此与三藏中修多罗。有何差别。答。清凉云。若十二部中修多罗。则通十一部。及三
藏。若三藏中修多罗。惟通十二分。不通二藏。二藏之中。有契合者。自属十二分中修多罗耳。然此义极难分辩。
音释¶ 第 473b 页 X33-0473.png

藏慧诠一耶。类。总名阿毗达摩藏。故三藏中修多罗。惟通十二分。不通二藏。又以十一分及三藏中正文之外。
馀有前后相承。贯穿契合等义。别为修多罗分。故十二分中修多罗。通十一分及三藏。私释如是。俟高明者更
辩之)。二祇夜。此云重颂(重颂长行所说义故)。三和伽罗那。此云授
记(说授记成佛事故)。四伽陀。此云孤起颂(非长行义。孤然成颂故)。五优
陀那。此云自说(不因请间。自宣说故)。六尼陀那。此云因缘(因请缘事
方乃说故)。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法义幽微。比类发明故)。八伊帝目
多伽。此云本事(说佛及弟子。往昔所行故)。九阇陀伽。此云本生(说佛
及弟子。往昔受生故)。十毗佛略。此云方广(谈理方正。显义广博故)。十一阿
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法体异常。妙用希有故)。十二优波提舍。
此云论议(问答辩论。议正理故)。孤山颂曰。长行重颂并授记。孤
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准本经小乘惟九部。古德释云。小乘谈理狭隘。不言
成佛。请问方说。故无方广授记自说之三。据智论大
乘亦惟九部。古德释云。大乘多直显。故无因缘譬喻
论议之三。此约大旨局论。若以细义合会。亦可俱通。
馀经俱通。非急不论。若今经中。如身子三请之后。如
来诫听许说。乃至赞法劝信等一类之文。则是契经。
三周获益等。则是授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无量亿
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馀法。令诸子等。常得游
戏等。则是方广。放光现瑞。云集分身等。则是未有。出
定叹德。则是自说。身子三请。则是因缘。昔为不轻等
则是本事。喜见转生净德王家。则是本生。深达罪福
音释¶ 第 473c 页 X33-0473.png

穷子等。则是譬喻。重颂在文可知。
若正明摄属者。此经属方广。授记。重颂。未有。四分所
摄(以显理处多是方广。获益处多是授记。说偈处多是重颂。现相处多是未有故)。馀但少分。
不得名摄(问。契经居多。何非彼摄。答。藏中契经。巳全摄故。分中契经。此但少分)。藏乘分
摄竟。
△三能被教义。
第三能被教义者。谓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
妙辩莫穷。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运无变之变。应
变熊之机。机差教殊。类分多种。亦有不分。得少失多。
今将有分。略开三章。一约宗分教。二约论辩义。三会
通浅深。
言约宗分教者。谓西域东夏。弘阐之流。于一代圣言。
或合为一教。或开为二三。再开之而至四五。人兼缁
素。凡有一十八家。甲顺乙违。难尽他宗。事精理备。无
越贤首。因依贤宗诸祖。略述五教。
一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随
他语故。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其拣邪正。辩圣凡。明
因果。分欣厌。然其所说法数。惟七十五。但说人空。不
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惟依六识三毒。建立染
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
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有不成佛。故名
为分。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说有
音释¶ 第 474a 页 X33-0474.png

三终教。亦名实教。谓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
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
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
相。亦会归性。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四一乘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
而说。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
地。楞伽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既不
同前渐次修行。又不同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总不
说法相。惟辩真性。一切所有。惟是妄想。一切法界。惟
是绝言。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缘起妄想。成)皆空。八识二
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等。别为一
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存。三种著相人故。
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
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故名为圆。所
说惟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
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
各摄法界。
巳上略出名义。令知大端。若广辩所诠。及断證分齐。
具如华严悬谈。并贤首教仪等书。
言约论辩义者。佛教本乎一心。心有差别。则教有支
异。故如来说经。说此心也。诸祖判教。判此心也。今即
以起信论中一心差别。以明五重教义。准起信论。初
音释¶ 第 474b 页 X33-0474.png

教分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
顿教分齐。始教空宗。亦密示此门。以彼不知如来遣
相。即为显性。故非彼分。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即终教分齐。分教相宗。
亦密示此门。以彼不知佛说赖耶。通如来藏。故非彼
分。三依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
是如来平等法身)。即始教空宗分齐。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
一故)。四依此义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
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即
分教相宗分齐。五依现相生六粗。一智相(谓依境分别。即法执
俱生)。二相续相(谓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别)。三执取相(谓妄生执取。即我执俱生)。
四计名字相(谓妄计名字。即我执分别)。即小教分齐(以断我执。證我空。是小教
义故)。五起业相(谓循名造业)。六业系苦相(谓随业受报)。即人天分
齐。又以六道业报。为苦空观之方便。亦小教分齐。
言会通浅深者。此经为三时极唱。应属圆教。诸教入
此。咸属于圆。不得复称馀教。所显平等大慧。即齐一
心本源。诸心入此。咸同一心。不得复称馀心。亦如众
流入海。咸属于海。不得复称本名。是则此经。非馀教
所属。非馀心分齐。所冀学贤首者。当体心会教。借教
通经。则经可通而教可会矣。能被教义竟。
△四所被机宜。
第四所被机宜者。夫教因机设。机以教成。上说义理。
巳知能被弘深。今示机宜。略彰所被广大。复分两门。
音释¶ 第 474c 页 X33-0474.png

言遵古所判者。依古德开为二门。一料简二普收。若
料简非机。则有五种。一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二
谓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三谓情尚于空。触言宾无
者。四谓自恃天真。轻厌进修者。五谓固执先闻。担麻
弃金者。如是皆名非机。反是皆机。若普收者。则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但得闻之。无不获益。宿机深者悟入。
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得结缘成种。如华严食金
刚喻。可为譬矣。
言依经所明者。准本经火宅喻后。佛嘱身子。略明五
种非机。一憍慢(即未得谓得之流)。二懈怠(即得少为足之流)。三计我
(即执我我所之流)。四浅识(即根钝智劣之流)。五著欲(即不求出世之流)。又略
明十种是机。一谓利根智慧。志求佛道者。二谓曾植
善本。深心坚固者。三谓精进修慈。不惜身命者。四谓
专心求道。离世独处者。五谓舍恶知识。亲近善友者。
六谓持戒清洁。如净明珠者。七谓质直柔软。悯众敬
佛者。八谓以清净心说法无碍者。九谓但受大乘。不
受馀经者。十谓志心求经。不念外书者。此上十是五
非。乃经中佛自料简。故超略录之。欲尽深义。更究全
文。若以本经普收。则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如三
周说法。普收三根矣。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千二
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普收三乘矣。完大通未了之案。
结当来诸佛之缘。普收三世矣。广记悬记。普收今后
矣。释迦资之成道。龙女藉以證果。普收渐顿矣。不轻
音释¶ 第 475a 页 X33-0475.png

助显第一义。普收天人群生类矣。是则含情抱识。皆
为机宜。历耳熏心。尽成所被。幸勿自暴自弃。以类快
见后身可也。所被机宜竟。
△五体性浅深。
第五体性浅深者。夫圣言无定。大小通关。真教难评。
浅深异体。今依圆妙法门。通收古今所说。略为三章。
一开为十种。二合为四门。三总与会通。
言开为十种者。准清凉有十门。一音声语言体。二名
句文身体。三通取四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
义体。六摄境惟心体。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碍体。
九事事无碍体。十海印炳现体。十中前五惟体。后五
亦体亦性。又前四通小。后六惟大。前七通三乘。后三
惟一乘。前八约同教。后二惟别教。前浅后深。事尽理
圆。总摄诸教。义难俱悉。略此料简。详如彼疏。
言合为四门者。即前十种。圭峰束之为四。一随相门
复有二种。一声名句文体(准大小乘教。或以声为教体。摄假从实故。或以名等
为教体。以体从用故。今通取之)。以假实体用交资故(又由前二说。皆有理教为定量
故)。二通摄所诠体。以声名句文。但属能诠。若无所诠
之义。不成教体故。
二唯识门。以上能诠所诠。皆唯识现故。唯识云。唯遮
外境。识表内心。离识之外。更无别法。释论亦云。十地
经者。乃至云。谓彼圣者金刚藏。识所变影像为增上
缘。闻者识上。影现似彼法门。展转传来。说名为教。古
音释¶ 第 475b 页 X33-0475.png

义。遂引彼释此。细详清凉。本影相对四句。第一句。唯
本无影。仍前随相(谓小乘执心外实有名句文等不知佛教。惟是识所现影)。第二
句。亦本亦影。正是唯识。如上释论所说。第三句。唯影
无本。第四句。非本非影。即是归性。至若说听全收。两
重四句。义当无碍。盖以唯心义宽(通于一心本源)。故清凉广
释。今四门约前浅后深为序。则唯识义狭。故不具引。
恐遗彼义。略变其势。收归下之二门。细玩自知。
三归性门。以上识心无体。惟是真如故。然有二义。一
约生灭门。一切诸法。惟心所现。当体即真。如起信立
义分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
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华严梵行品云。知
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清凉于惟心
门中。立惟影无本。即同此义。二约真如门。一切诸法。
性本自离。举体全真。如起信解释分云。一切诸法。唯
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
故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维摩经。文殊叹维摩诘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
入不二法门。清凉于唯心门中。立非本非影。即同此
义。
四无碍门。亦有二义。一理事无碍。二事事无碍。理事
无碍中。复有二义。一前后交彻。二说听全收。前后交
彻者。以上三门中。前二属生灭门。是事法界。后一属
音释¶ 第 475c 页 X33-0475.png

既依于一心。则真如即是生灭生灭即是真如。故统
收前三。理事无碍。而为教体。说听全收者。有四句。一
佛全摄生。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则唯说无听。二生
全摄佛。谓众生真心外。无有别佛。故唯听无说。三生
佛互摄。谓佛真心摄众生时。不碍众生真心摄佛。众
生真心摄佛时。不碍佛真心摄众生。则说听双存。二
教齐立。四生佛俱泯。谓佛真心摄众生时。生即同佛。
故非生。众生真心摄佛时。佛即同生。故非佛。则说听
互夺。二教齐泯。泯之绝迹。是真教体。事事无碍中。亦
有二义。一重重互摄。二说听全收。重重互摄者。谓由
上三门。理与事无碍故。能令声名句文等。一一事法。
皆悉称理无碍。如后意根清净文云。以是清净意根。
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今识能称性
亦然。又云。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
月。乃至一岁。今声名等称性亦然。说听全收者。亦有
四句。一由佛果称性。摄法无遗。众生尚在佛中。况所
闻教。故佛果一一身分。一一毛端等。皆为所闻。二谓
众生称性。摄法无遗。佛尚在众生中。况所说教。故众
生一一身分。一一毛端。皆成所说。三由生佛互在。各
不坏相。则随一声教。互说互闻。故众生身中佛。为佛
身中众生说法。佛身中众生。听众生身中佛说法。四
由生全在佛。则同佛非生。佛全在生。则同生非佛。两
相形夺。二位齐融。则随一声教。说听互无。故佛身中
音释¶ 第 476a 页 X33-0476.png

正互非时即互在故。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强以
无碍而目教体。
言总与会通者。圭峰初门。即摄清凉前五。二分摄六。
(以彼唯心义宽。此不俱摄)三分摄六。全摄彼七(清凉第六。通于圆教。圭峰第三。止齐
终顿。故惟分摄。若彼第七。会生灭之缘。入真如之实。似当顿教。故此全摄。问。前云清凉十门。前浅后深。释中何
以前中寓深。乃令后义成浅耶。答。以彼具有行布圆融二义。故前浅后深。约行布义说。前中寓深。约圆融义说。
华严一经。义多类此。清凉准之。故不相妨)四摄后三。若以本经会通者。此
经既属圆教。应无机不收。若以机论。则各据所见以
为教体。若以教论。则惟以无碍为教体也。体性浅深
竟。
△六宗趣通别。
第六宗趣通别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于
中有通有别。
通谓通论一代佛教。诸部异计。各各不同。以义相从。
更复合之。略为六宗。
一随相法执宗。谓于一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即小
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等。于
中复有六宗。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法上。贤胄。正量。
密林山部等。以立我故。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
佛法外道。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上座。多闻部等。
彼说诸法。皆悉实有。但不立我。异外道计。又立正因
缘。以破外道邪因。及无因等。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
说转。鸡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饮光部等。惟说现在
音释¶ 第 476b 页 X33-0476.png

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有为法中。说五蕴
为实。界处为假。其成实论末经部师。亦是此摄。五俗
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是假。以虚妄故。出
世反上。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等。谓一切我法。但
有假名。无实体故。六中初唯执有。后唯执无。中则兼
执。故总为一随相法执宗也。详如教仪。及华严悬谈。
二唯识法相宗。谓一切诸法。皆唯识现故。即无著。天
亲。依方广。深密等经。造瑜伽。唯识论等。
三真空无相宗。谓一切诸法。皆空无相故。即提婆。清
辩。依妙智。般若等经。造中。百。门。掌珍论等。
四藏心缘起宗。谓一切诸法。惟是真如随缘。具恒沙
德故。即坚慧。马鸣。依胜鬘。涅槃等经。造宝性。起信论
等。
五真性寂灭宗。谓想相俱绝。直显性体故。即马鸣。龙
树。依楞伽。般若等经。造真如三昧。智度论等。
六法界圆融宗。谓无尽法界。如因陀罗网。主伴重重。
圆融无碍故。即龙树。天亲。依华严等经。造不思议十
地论等。
此之六宗。前浅后深。总摄诸教。各为一类之机。启扬
悟门。资修行业。其趣亦随宗可思。
若别就当经以明宗趣。于中复有通别。通则此经。惟
以一乘因果为宗。令诸众生闻法解悟。以至究竟极
果为趣。若就前通中。正当第六。五四亦可旁通。如经
音释¶ 第 476c 页 X33-0476.png

缘起。是故说一乘。即通第四。别则略明十义五对。一
教理一对。谓主伴合会。为演一乘。故以教为宗。教不
徒设。借言显理。故以理为趣。二境观一对。谓理致玄
微。对心方了。故以境为宗。境不徒立。借境成观。故以
观为趣。三智行一对。谓观成思绝。真智方现。故以智
为宗。智非偏枯。用以导行。故以行为趣。四因果一对。
谓行起称性。即是佛因。故以因为宗。因无虚植。资以
严果。故以果为趣。五体用一对。谓果成住持。全体具
足。故以体为宗。体非永寂。寂必现用。故以用为趣。此
则从前起后。依次相生。共为一经宗趣。宗趣通别竟。
△七部类品会。
第七部类品会者。先明部类。后出品会。
言部类者。部谓本属一经。而部帙不同。所谓虽同而
异也。类谓虽非一经。而名义相似。所谓虽异而同也。
虽同而异者。此经共有三部。一正法华。二今经。三添
品法华。翻译时年。能译依正。及卷品开合。俱于向后
八门中辨。然三部虽本属一经。未免各有得失。宜参
互看之。则理无剩矣。虽异而同者。如法华三昧经。不
惟义符本经。而名亦相似。若伹取其义理相似者。则
其类实繁。如华严。梵网。圆觉。涅槃等经。皆此经之流
类。学者果能远具矌大之识。遍探一乘之奥。却览此
经益发玄微。
言品会者。此经共有二十八品。三会所说。自经初至
音释¶ 第 477a 页 X33-0477.png

品终。在宝塔。第二会说。自药王品。至经终。复下灵山。
第三会说。然碎玉零金。无非是宝。析檀破沉。毕竟有
香。其或智识有限。不能遍究全文。即但受持一部中
一会。一会中一品。毕竟成佛。无空过者。其犹抹众香
而为丸。然一粒则众香具足也。部类品会竟。
△八疏序通经(大师一序。摄尽全经。虽曰因经立序。实乃借序通经。故今疏解序文。
即为通经捷径。若准古德所立义门。此当传译感通。愚谓传译时年。备在序中。若感通者。大师序成之时。
以法华尊尚。未易冠言。焚香拜祝。禀咨十方诸佛。佛悉忍可。护法称善报告。慈照之颂。至今传闻。从来感
通灵迹。无有踰于此者。故以疏序通经易之。虽似有异于古。而实不遗于古也)三。一释序
题。二释序主。三释序文。初。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序属于经。故依经彰序。经题详后。若略释者。以此
经一言一句。皆为胜因。一事一行。咸资妙果。如析
栴檀片片皆香。碎珊瑚枝枝是宝。故总以妙法称
之。取喻莲华者。以彼方华即果。独异馀华。喻此圆
顿法门。特别众典。以历耳为因。便成道种。初发心
时。摄位證觉。与彼方华即果。无以异也。经则通收
声名句文为体。总诠教理行果为相。备起信解修
證为用。故谓千圣通轨。群生达道。序题弘传二字。
似非序主自命。或是后之解者。本诸序主之意添
置(旧解疑为祥迈老人所加。及观迈注。并无此说再俟参考)。若释其义者。推广
圣教曰弘。贻留后世曰传。悬叙大义曰序。盖以序
主既契此经。复怀兼济。意欲推广圣教。贻留后世。
音释¶ 第 477b 页 X33-0477.png

句可见。
△二释序主。】
「终南山释道宣述」
【终南山名。距长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境。
东连太华。西接太白。以形始于北。势终于南。故名
终南。据关中记。亦名中南。以在天之中。居都之南
故。山宣也。产也。谓宣气能产生万物也。大成云。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多产百嘉。远离嚣尘。藏
修养静。遗世观心者。无不隐居求志于此。大师作
序时。栖心此山。故首标之。释。佛之姓也。具云释迦。
此翻能仁。师亦称此者。依阿含四姓出家。皆依佛
为姓故。又道安师云。凡出家者。咸称释氏。故为缁
伦通称。道宣。乃序主别讳。释有二义。一者道德宣
著。为世所仰。二者以道敷宣。开觉群生。二义具足。
方合大师自利利他之德。大成云。师。浙江湖洲长
城人。远为上古彭祖之后。近是隋朝吏部尚书篯
申之子。生于开皇之代。母梦日轮贯怀而孕。又梦
梵僧曰。所孕者。梁之僧祐律师也。既生。天性卓特。
九岁遍览群书。十二善文墨。十五师日严頵公。十
六诵法华。两句而彻。十七落发。二十依律宗八祖。
弘福智首律师学律。三衣惟布。常坐一食。唐高祖
武德七年。徙居终南。常修般舟三昧于清宫精舍。
屡感天人供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夜临砌
足蹶且仆。有年少介冑卫护。师问为谁。答曰。弟子
音释¶ 第 477c 页 X33-0477.png

以佛牙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又授饵药修合
之方(即今天王补心丹也)师问世尊在世。及灭后事。琼一一
为说。录为感天侍卫传一卷。曾随奘师译经。推为
上座。坐夏有功。庭生芝草。安居之地。水涌白泉。外
通百氏。内洞三学。操觚续传。则鸿儒服膺。筑土封
坛。而梵僧称赞。所著有高僧传。弘明集。内典录等。
百馀卷在藏。曾撰法华义苑。惜岁久失传。喜此序
尚在。师于高宗乾封二年。十月初三日。入灭于长
安西明寺。时众同闻。天人请师归弥勒院。后穆宗
赞其真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
侍。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
归依。肇律宗主。洎懿宗。追谥澄照大师。乃净极光
通之号。此上系序主实行。本诸大成录出。虽略为
增减。不踰其义。故无妨标名。述者。立言遗世之称。
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贤。大师谦退。不敢以作者
自居。故但云述。亦孔子述而不作意也。
△三释序
文三。一序经缘起。二叙经宗旨。二祈愿述意。初三。
一总标大意。二历叙缘起。三预防伏难。初。】
「妙法莲华经者。
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首句。牒经。妙法。即诸佛之心宗。莲华。喻心宗之玄
微。诠此玄微。目之为经。牒此诠体。字之以者。以下
欲标意。故先牒之。文势自尔也。
次句标。意。统总也
音释¶ 第 478a 页 X33-0478.png

指十方三世。如法说章所引是也。降者对升而言。
因行巳圆。上穷极果曰升。悲心未了。下度群生曰
降。灵即一真之性。灵明不变之体也。体虽不变。用
能随缘。因有能感之机。便随赴应之缘。故适时降
灵。本犹根。致犹意也。言诸佛降灵。如优昙之偶现。
岂漫而无故。必有根本意致为之主耳。经云。诸佛
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又云。十方佛
土中。惟有一乘法。又云。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
是则惟此一事。为诸佛降灵之本致。而此经正直
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能总统之也。
△二历叙缘
起二。一两土处时。二三朝翻译。初。】
「蕴结大夏。
出彼千龄。东传震旦。
三百馀载。」
【首句。明在西之处。蕴聚也。结集也。谓此经自如来
灭后。诸大弟子。蕴聚一类之义。结集成帙也。大夏。
中国之称。故书曰。蛮夷猾夏。今经在西。而云大夏
者。以佛生之处。居大千之中故。若此土之称中国
者。局于震旦言之。非通论也。大成云。大夏称西域。
以彼多闻解脱。凡圣丛集。如九夏生物荣盛故(九夏。
即夏九十日也)。次句。明在西之时。出者流行之意。彼字。仍
指大夏。言此经最初结集。未及颂布。先巳流行于
大夏故。龄年也。按此经自周穆王时。如来灭后结
集。穆王而下。讫于周。凡七百有一年。更历秦汉两
朝。凡五百七十九年。共计一千二百八十年。至西
音释¶ 第 478b 页 X33-0478.png

千龄者。举大数也。
东传句。明来东之处。东对西言。
传谓转布。谓此经至西晋惠帝时。法护尊者。自西
而东。展转传布也。震旦。东土总名。震乃东方之卦。
旦者日出之始。以此方地居震位。正当日出之始。
故云震旦。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初日
出。矅于东隅故。
末句。明来东之时。载亦年也。按此
经自西晋惠帝时。创传此方。永康年中译出。由永
康而下。讫于晋。凡一百一十九年。更历宋齐梁陈。
凡一百六十一年。洎隋至唐。凡三十八年。共计三
百一十八年。大师作序。应在唐高祖武德七年。徙
居终南之后。故云三百馀载。
△二三朝翻译三。一
晋朝翻译。二秦朝翻译。三隋朝翻译。初三。一翻译
时年。二能译依正。三结所译名。初。】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
【西晋。乃司马氏有天下之号。始于武帝。终于悯帝。
武帝讳炎。字安世。受禅于魏。改元泰始。始都洛阳。
次迁长安。国号大晋。对下元帝江东建都。故云西
晋。惠帝名衷。字正度。武帝次子。为西晋第二主也。
永康。即惠帝年号。惠帝庚戌四月即位。立元永熙
二年。改元元康。至十一年庚申。改元永康。十二年
改永宁。十三年改泰安。十五年甲子。改永兴。十七
年改光熙。此经初译。乃在惠帝即位。第十一年。故
云永康年中。
△二能译依正。】
音释¶ 第 478c 页 X33-0478.png

「长安青门。
燉煌菩萨。
竺法护者。」
【首句。译主地名。长安。即关中都邑。周秦汉唐以来。
历代建都此地。古称咸阳。汉高祖改为长安。意取
子孙千秋百世。长久安乐故。青门。即长安东坝城
门。按五方之中。东方属青。故以青名焉。又因此地
极目来青。蔚然可望故。即昔邵平种瓜处也。然译
主于此门外。立寺行道。而此门却属长安之境。故
并序之。
次句。译主德号。科注云。燉煌。即今甘肃沙
州路。古流沙地。禹贡雍州之域也。汉为燉煌郡。阳
关。玉门关。洼水在焉。然译主未到长安时。先居燉
煌。世号燉煌菩萨。以师译经弘道。有上求下化之
德故。
末句。译主法讳。竺即天竺。乃西国通称。然译
主本月氏国人。因未来燉煌时。原居天竺。故冠于
法讳之上。或云。师八岁出家。依外国竺高座为师。
连师为名。名称法护者。意取以法自护。不令退失
菩提。以法护生。不令断灭佛种。亦自利利他义也
(按古疏。大师善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语。日记万言。博达古今。世务毁誉未。曾怀抱于武帝泰始二年
自天竺达玉门关。徙居燉煌后至长安在青门行道。故序主一一叙之)。
△三结所译名。】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创始曰初。翻犹易也。谓易梵成华也。此经自结集
之后。流通西域。千有馀年。尊者初来。方布此方。易
梵成华。尊者为始。故云初翻此经。正犹直也。对曲
而言。以如来四十年前。曲顺机宜。分乘随语。非正
直说。不名正法。今则直称本怀。统会一乘。是正直
音释¶ 第 479a 页 X33-0479.png

證此意。华即莲华。亦法喻为名。文成十卷。二十八
品。诸陀罗尼。皆作晋言。嘱累在末。与此经大同小
异。晋朝翻译竟。
△二秦朝翻译三。一翻译时年。二
能译依正。三结所译名。初。】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
后秦弘始。」
【前二句。先序东晋(译经虽在秦境。正统却属东晋。故先序之)。东晋始于
元帝。终于恭帝。凡十一主。盖自五胡乱华之时。西
晋怀悯二帝。被刘氏所弑。元帝渡江。建都江东。对
上西晋。故以东晋别之。安帝。讳德宗。乃孝武皇帝
之子。东晋第十主也。丙申继孝武摄政。丁酉即位。
立元隆安。至第六年壬寅。改元元兴。十年丙午。改
元义熙。什师入关。当安帝即位之五年。故云隆安
年中。
后秦句。正序西秦(译经弘道。全赖秦主。故云正序)后秦。对前
秦而言。前秦符坚。字永固。有雄师十万。自称秦王。
后僭帝位。建都长安。后秦姚苌。字景茂。初仕符坚。
为兖州剌史。后擢龙骧将军。因讨慕容泓等。兵败
惧奔。时有渭北马牧等。紏扇羌众。率其户口。归苌
者五万馀家。共推苌为盟主。苌自陜西入长安。弑
符坚。僭帝位。亦号秦王。为别前秦。故置后言。苌卒。
子兴立。改元皇初。至第六年。复改弘始。什师译经。
当姚兴即位之八年。故云后秦弘始(或云。姚兴八年。什师于草
堂寺译出今经。当东晋义熙二年。序言隆安年中者乃是什师至长安之年。非译此经之年也故今解上
约八关言之。科云翻译时年者惟就后秦说故)。
△二能译依正。】
音释¶ 第 479b 页 X33-0479.png

「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龟兹。国名。东印土境。什师之梓里也。沙门者。释子
通称。具云沙揭门曩。此翻勤息。义取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故。总论沙门有四。一圣道。谓佛菩萨
等。二说道。谓说正法者。三活道。谓修善品者。四污
道。谓行邪行者。然什师入廛垂手。实證难思。且是
七佛以来。译经一人。正属前二。亦兼第三。鸠摩罗
什。译主别名。具云鸠摩罗什婆。此翻童寿。以童年
有耆德故。祖居印土。其父以聪敏见称。游学龟兹。
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师。师处胎时。母增慧
辩。既生。母即出家。聪拔尼众。得第三果。师七岁时。
随母入寺。见铁钵举之。俄念钵重。即不能胜。因悟
万法惟心。亦随出家。母携师访道至北印土。值一
罗汉谓曰。此子非常。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不毁
戒。度人不减掬多。师于五明四围等典。阴阳星算。
皆穷其妙。后转习大乘。破外道。近远诸国。无不惊
服。母临灭谶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
有不利。师曰。菩萨之行。利物忘躯。大化得行。炉镬
无避。此土前秦建元九年。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
史奏曰。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
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遂遣骁骑将
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迎师至西凉。光闻符坚
为姚苌所弑。自据西凉。即三河王位。师亦止之。苌
即位。亦闻师名。屡请。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
音释¶ 第 479c 页 X33-0479.png

之(问。此经陀罗尼品。诸圣说咒。拥护持经之人。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今什师情存妙法。志益此方。理
合到处皆吉。何故未至秦邦。符坚被弑。反将什师钝置西凉。而吕隆为匿什师。又被姚兴加兵凌辱。无乃
求吉反凶耶。答。符坚被弑须知天数巳定。什师钝置。须知法运未通。至姚兴伐凉。正大教将兴。化行有地
观什母之一谶。而诸疑自释矣)。
△三结所译名。】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次者。对上晋译而言。良以法护尊者。的对梵本翻
经。语多生涩。义多隐晦。虽契佛旨。难逗时机。所以
晋本虽成。未能广布。什师去生就利。发隐启明。俾
一经义旨流畅。读者无不一唱而三叹焉。但以译
在晋本之后。故云次翻此经。名者。义之表也。重译
斯经。更易名题者。正欲人顾名思义耳。妙法莲华。
标自金口。不惟标自金口。即灯明威音等。最后所
说。皆同斯名。什师仍之。理为得矣。文成七卷。二十
八品。目今举世流通。在处阐扬者是。秦朝翻译竟。
△三隋朝翻译三。一翻译时年。二能译依正。三结
所译名。初。】
「隋氏仁寿。」
【隋氏。即杨氏建国之号。始于文帝。终于炀帝。凡三
主。共三十七年。文帝姓杨。名坚。弘农华阴县人。其
父杨忠。仕北周有功。封隋国公。忠卒。坚袭爵。后于
辛丑受周禅。建都长安。国号大隋。故称隋氏。仁寿
即文帝年号。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凡二号。初受周
禅。立元开皇。至二十一年。改元仁寿。此经三译。乃
音释¶ 第 480a 页 X33-0480.png

△二能译依正。】
「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大兴善寺。即译主所依译经处也。文帝敕修。赐题
兴善。意取弘扬圣典。大兴善法之义。天竺。旧云身
笃。或云贤豆。亦云印土。此翻月邦。以此地圣贤继
化。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又此地南控大海。北抵
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故。周围九万馀里。分画
五区。总名五天。译主乃北天竺沙门也。阇那笈多。
具云阇那崛多。达摩笈多。二译主名也。阇那崛多。
此云志德。北天竺人。达摩笈多。此云法密。南天竺
人。或因行化北天。故上句并称。二师情存妙法。志
益此方。蹑霜雪以前踪。冒烟霞而进影。遂际明时。
得面圣君。颁衣赐食。频示优宠。竖刹悬幡。光扬像
教。阇那师为主译。笈多师为辅佐。所译隋本。现今
在藏。匹之秦晋二经。犹若鼎足之不可阙者。故并
序之。
△三结所译名。】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译梵成华。此本在末。故云后所翻者。按此经望秦
晋二本。略有五处不同。一于普门品后。添重颂长
行之偈(此与秦晋二本俱不同。今秦本有者。乃后人准隋本补入)。二于药草品
后。补日光一喻之文(此与秦本不同)。三合天授品于宝塔
品内(此又与二本俱不同)。四回陀罗尼品于药王品前(此亦与二
本俱不同)。五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此又与秦本不同)。馀文全
同秦本。而名亦不异。故曰同名妙法(问。秦称妙法。隋加添品。何
音释¶ 第 480b 页 X33-0480.png

亦不过如盛筵广馔中。略添少品耳。岂能出二师之右哉。由是观之。虽加添品。不碍同名。序主岂孟浪立
言哉)。文成八卷。二十七品。夫译主所以三译斯经者。
以贯华之线。不可少断。摄义之经。宁得略遗。故虽
护什二译。分灯秦晋两朝。不妨增炷添膏。共光一
乘玄化。则译主谁谓非如来所遣。行如来事者也。
历叙缘起竟。
△三预防伏难(大师独宗秦本。撰法华义苑。恐生彼此得
失遗漏之难。故于序中防之。四)一防独宗一本难。二防不宗馀本
难。三防馀本有异难。四防有异当述难。初(难云。此经既有
三朝翻译。今著义苑何故独宗一本防云)。】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
【三经。即上三朝所译。事经两番曰重。三番曰沓。此
事论似有差别。文谓能诠之教。旨谓所诠之理。互
陈者。互相陈述。此理论实无二致。既无二致。宗一
本而三译俱收矣。
△二防不宗馀本难(难云。既文旨互陈。三
译大同今著义苑。何故不宗馀本。防云)。】
「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时。指当代而言。宗尚。即尊崇之义。皆弘。谓举世弘
通。秦本。即什师所译。良以什师。乃七佛以来。译经
一人。且是约义翻经。深合时机。故为时所宗尚。举
世弘通。义苑为顺时机。故亦不宗馀本(昔南山律师。问天人
陆玄畅云。什师一代所译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也。答云。其人聪慧。善解大乘。乃至云。其所译经。以
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又云。师从毗婆尸佛以来译经。又云。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三防
馀本有异难(难云。既顺时机。独宗秦本。安知馀二经中。全无差别。防云)。】
音释¶ 第 480c 页 X33-0480.png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
【自馀者。以秦本对二本而言。谓自此秦本之外。馀
二经中也。支品者。以二本望此。品数有多有少(如隋
本二十七品。今多一品)。品次有前有后(如嘱累品。晋隋俱在最后。今经独在药王
品前。陀罗尼品。今经在于妙严品前。隋本在于神力品后)。支异不同故。别偈者。
以二本望此。偈义有广有略(如晋本不轻后偈。有五百清信士。五百清
信女。今经不分。止言清信士女)。偈文有有有无(如隋本普门品偈。今经原无)。差
别非一故。流类也。不无者。反显之词。谓自此秦本
之外。馀二经中。支异之品。差别之偈。不谓全无此
等之类。虽不谓全无。而微细挂漏。无关要义。
△四
防有异当述难(难云。二经既有支别。理合俱述。方尽佛意。何槩置之不论。防云)。】
「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具犹同也。向下借喻言之。故云同如。序。岁序也。历
历法也。言一岁之中。有二十四序。有天下者。为历
法以载之。敬天道以授人时。名曰序历。今取此为
喻者。以二经品目支异。偈颂差别。不过法随人变。
要皆明佛道以度众生。亦如序历。虽节令早晚。气
候延促。不过数依时迁。要皆敬天道以授人时。非
有彼此得失也。故者。承上起下之词。非犹不也。以
二经之中。虽有品偈支别。较之此经。实无彼此得
失。同如序历。因时制宜一般。故所以不述也。叙经
缘起巳竟。
△二叙经宗旨三。一悬叙说经之缘。二
正叙一经宗旨。三结赞教胜机深。初三。一反显。二
正明。三防问。初二。一反显教到。二反显机熟。初。】
音释¶ 第 481a 页 X33-0481.png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夫以者。起文之词。因向下转变其文。故重起之。如
未雨先云。未火先烟。为前相故。故五峰师云。油云
知雨沛。金电觉雷奔。理势然也。灵岳。即是灵山。降
临也。灵者英灵。超群拔萃之称。谓旃檀林内。不生
散木。狮子窟中。不参异兽。若昔年之焦芽败种。跛
鳖瘸驴者。岂能预兹高会。故所降皆灵也。大圣。即
指今佛。以权实双行。超诸圣而独尊。故称为大。开
对凡夫。谓开其无明封闭。化对小乘。谓化其权宗
固执。非及无由。皆反显意。言昔日灵山所降。英灵
之辈。皆大圣四十年来。多方陶汰。始能开其封闭。
化其执情。以至于此。如非大圣。何以能尔。故曰无
由开化。
△二反显机熟。】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适当也。化指今经。及被也。昔缘。指智胜威音。结缘
成种之机。导即如来之善诱。心即众生之情执。合
明即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也。非及无以。亦皆
反显。言当此大化所被之机。皆是往昔结缘成种。
乃可乘机革毙。引导其心。以至于此。如非昔缘。何
由致兹。故曰无以导心。反显竟。
△二正明二。一正
明机熟。二正明教到。初(反显乃先教后机。正明则先机后教。固文势之相因。
亦序主之妙辩)。】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
【所以二字。承上起下之词。义通下科。言上文虽明
音释¶ 第 481b 页 X33-0481.png

仙苑。地名。古仙人修道之处。亦名鹿苑。以上古国
王。曾养鹿于此。即如来于三七日后。为五比丘等。
转四谛法轮处也。凡事究竟曰告成。今取仙苑一
会。说听究竟时言。机即众生机性。分谓如来分析。
言如来于华严会上。直称本怀。虽机有差别。亦所
不分。至于仙苑告成时。因五人闻法得度。乃思机
有差别。教不躐等。遂以权智分析。小者引之以小
道。大者导之以大法。各以其类。故云小大之别。序
主举此者。正显昔缘有浅深。所以机性有小大。虽
有小大。究竟由彼昔缘。乃可引导其心。所谓非昔
缘无以导心者。信矣。
△二正明教到。】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金河。河名。梵语阿利罗跋提。此云有金。以河内有
金故。在拘尸那城属境。河畔有娑罗双树。即如来
入灭处也。顾谓回视。命谓命令。昔成王临终誓诰。
称为顾命。犹将去回视命令也。而如来于法华之
后。转双林。说涅槃。扶律谈常。乃最后遗嘱。故亦云
顾命。道犹理也。指一代教理。殊犹分也。谓如来分
判。半满二字。文出涅槃。经云。譬如长者。惟有一子。
惧不速成。昼夜慇勤教以半字。而不教以毗伽罗
论(此翻字本。为世间文字之本。即满字)以其幼稚力未堪故。此即如
来于金河顾命时。将一代教理。以半满二字而分
判之。意者以小乘九部。不尽法义。同如半字。大乘
音释¶ 第 481c 页 X33-0481.png

判。则平满各有等类也。序主举此者。正显大圣作
料。四十年来。半满熏陶。方能开凡夫之封闭。化权
小之执情。同为英灵。皆来鹫岭。所谓非大圣无由
开化者。审矣。正明竟。
△三防问二。一防教犹未到
问。二防机犹未熟问。初(问云。既是大圣出世。又用半满熏陶。似乎教及可乘
之时何故二智才扬。三止转切岂教犹未及可乘时耶。防云)。】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岂非者。反显词。犹云正是也。教即从前训诲。被犹
及也。乘时谓可乘之时。言从前既经半满开化。正
是训诲巳及可乘之时。故经云。今正是其时也。无
足。犹云不堪。覈者考覈。谓考窍虚伪。令入真实也。
高会。即指法华。以法华搜索真实。迥超诸会。非虚
伪者所堪入故。此句意指上慢。言从前训诲。既及
可乘之时。即当时为如实说之。第虑座中犹有增
上慢流。不堪覈其虚伪。令入法华真实高会。此如
来所以三止而不说也。
△二防机犹未熟问(间云既是
昔缘。又历大小。似乎机巳熟矣。何故方便品初。有五千退席之众。而五百弟子。至三周始得受记。岂机犹
有未熟耶。防云)。】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受记。俱崇密化
之迹。」
【是知者。承上机熟义来。谓以是机熟义故。乃知五
千退席非真。五百受记俱密也。五千退席者。以方
便品中。身子三请之后。如来许以分别解说。时四
音释¶ 第 482a 页 X33-0482.png

进实行增慢。俾相随而退也。增慢者。徒有增上之
志以慢人。实无增上之行以修已。经中所谓未得
谓得。未證谓證者。是也。俦。类也。谓既有此等之人。
必有一类相从之众故。经云。斯人鲜福德。不堪受
是法。故五千人引之而去。一则以免谤法招𠎝。一
则以免碍他进闻。似违实顺。显损冥益。岂真上慢
也哉。五百者。即下恨受记中五百弟子。所谓憍陈
如。三迦叶。乃至周陀莎伽陀等是也。受记者。谓领
受如来之记。经云。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又云。
我等闻无上。安隐受记声。正如来授之。而五百受
之之意。祟敬行也。密化者。密示下根。化彼同类也。
迹谓事迹。言五百弟子。虽在下根受记。非真下根。
俱是敬行密化之事迹耳。据此。则五千五百。俱未
可以言貌观也(问。下根受记文中。前有富那。及千二百人。后有阿难。及二千人。今特
言五百。何也。答。富那得记文中。明言内秘菩萨。外现声闻。自是机熟可知。即阿难位居有学。如来明言等
于空王佛所发心。亦是机熟可知。其馀二千人者。既属有学。虽在下根受记。亦无可疑。至于千二百人。其
馀不在此会者。更无可疑。惟此五百弟子。既属无学。又在现会。法说喻说。俱未得记。必同下根待说因缘。
始得受记。恐人疑其机犹未熟。故特举以防之)。悬叙说经之缘竟。
△二正
叙一经宗旨(言宗旨者。乃扣关击节之处。非一经前后俱序。亦非节节相承次第而序。
惟以蜻蛉点水之文。俾学者得提纲挈领之义。故今解未敢蛇足。而讲演者。切不可谓为遗漏。亦更不必
强与会通该摄也)。分五。一序分宗旨。二法说宗旨。三喻说
宗旨。四因缘宗旨。五显益宗旨。初。】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音释¶ 第 482b 页 X33-0482.png

【所以二字。承上教到机熟而言。正以教到机熟。当
发请之际。所以放光以开其教源也。放者。自内而
外。自狭而广。自近而远之义。光。即眉间白毫。相光。
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
世界等是也。现瑞。指光中所现之相。经云。尽见彼
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
经法等是也。然此光相称瑞者。为开演今经之兆
故。开启也。发请者。兴问之义。即经中弥勒睹光中
瑞相。请问文殊是也。教者。前导义。以如来放光于
前。弥勒发请于后。则放光正开启发请之前导。源
者。端由义。以如来逗机现瑞。弥勒动念发请。则现
瑞又开启发请之端由。若彼时佛不放光现瑞。弥
勒无由兴问发请。纵使大智文殊。也祇好闭口钳
舌。则二语所叙。诚序分之宗旨。
△二法说宗旨。】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出定者。对序分入定而言。序分因大机不动。不得
不入定以动之。今此因大机将发。不得不出定以
发之。出入皆为机施设。在佛本无出无入。经云尔
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即出定文也。扬谓赞叹
称扬。德即权实二智。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
智慧门。难解难入等。即扬德文也。不言智而言德
者。智为别体。德乃总称。举总该别之意。又理备于
巳曰德。以权实二智。皆如来所證之理故。畅有二
义。一宣畅。以权实二智。众生等有。迷而不知。今出
音释¶ 第 482c 页 X33-0482.png

年来。抑之在怀。今出定扬德。正舒畅其怀也。佛慧
者。即经中佛知佛见。一切种智等。名别而义同耳。
宏略。大刚也。言向后虽有佛知佛见等。种种名目。
显示佛慧。约不出品初权实二智之义。是则出定
扬德。巳宣舒佛慧之大纲矣。设世尊不出定扬德。
会众无由腾疑。身子无由三请。如来无由分别解
说。纵使上根在座。也祇好𦢊腮龙门。则二语所叙。
岂非法说宗旨。
△三喻说宗旨。】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朽宅二字。通指一喻全文。朽者败坏不安之相。宅
者依止投托之处。义喻三界无安。众生依止其中
故。经云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等。即朽宅之喻也。
亦名火宅。大火所烧故。今言朽者。宅久顿弊故。通
谓疏通。有所滞碍。疏之使通也。入大者。仍指法说
章中。会小入大之义。文轨出中庸。文者书之点画。
轨者车之辙迹。彼谓车同轨。书同文。意言文武之
制。至今天下无敢异也。今取此者。以法说章中。会
小入大。乃诸佛不易之定式。亦如书车之文轨相
似。第以法说幽微。独被上根。反显文轨有滞。不通
中下。故说朽宅一喻。以三车一车之浅。况三乘一
道之深。俾闻者因喻知法。正疏通前章。幽微滞碍
之义。然如来若不疏通。而中根四人。尚不识大小
浅深之次第。又焉能尽闻一音圆融。而获记莂之
音释¶ 第 483a 页 X33-0483.png

△四因缘宗旨。】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化城二字。通指一品全文。无而忽有曰化。防非禦
敌曰城。义喻小乘权设。能防见思之非。禦分段之
敌故。经云。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等。即化城
一品文也。引谓接引。昔缘指大通佛时。覆讲结缘
之机坠犹失也。言前二周中。上中二根。巳皆领解
得记。惟馀下根。虽具昔缘。未能开悟。如来若不接
引。则昔缘失矣。因此复说化城一品。令彼各识宿
因。并知自所住地。近于佛慧。正昔引往昔结缘之
众。不令坠失耳。系珠二字。通指一喻全文。系。结束。
珠。如意也。谓富亲怜念贫友。以如意珠。系彼衣里。
喻如来往昔结缘。以一切种智。纳于众生藏识焉。
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
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等。即系珠一喻文
也。明者述成之义。理性即一切种智。常在犹云不
失也。言二乘人等。于往昔受化之时。既发一切智
愿。则种智巳纳识田。但以中间退大向小。自谓绝
分。义似有失。今闻因缘。顿悟宿因。亲蒙授记。大喜
过望。同说系珠一喻。意者以衣珠之故在。述成识
纳之理性。至今常在。从本不失耳。然如来若不接
引。下根无由得记。五百若不述成。如来授之成妄。
故将接拍成令之势。约义叙出。则序主可谓深得
音释¶ 第 483b 页 X33-0483.png

△五显益宗旨。】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凿井二字。亦指一喻全文。凿井。谓施功凿地。成井
求水。义喻菩萨修行断惑。悟真空而求菩提也。经
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即凿
井一喻文也。显谓彰显。欲令人知故。示悟多方。指
此经功能而言。示谓指示。悟谓开悟。经云。一切菩
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正显此经开悟多方。又云。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正显此经指示多方。是
则凿井一喻。总为彰显此经。指示处。开悟处。多有
方便。俾人人知而受持。个个服膺不忘也。然从前
三周法竟。三根记圆。而又广记现在。悬记未来。正
是所应度者。皆巳度讫。其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
从此凿井喻后。共有十八品半经文。一络索不了。
复牵一络索。无非广显此经胜益。以冀其传。要知
种种胜益。总不出示悟多方。则凿井一喻。允为显
益宗旨。正叙一经宗旨竟。
△三结赞教胜机深二。
一结经赞教。二结持赞机初二。一结经惟远。二赞
教缘胜。初。】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词谓能诠文词。义谓所诠义理。宛然者。历历分明
之义。言上来略叙大纲。俾识宗旨。其馀若词若义。
俱历历宛然。在经中可见也。喻谓晓喻。陈谓敷陈。
言经中所以词义宛然者。无非晓喻敷陈。令知微
音释¶ 第 483c 页 X33-0483.png

而已所独知之地。今经惟佛究尽。馀皆不知。故亦
以独称。远者不可企及之义。言虽词义宛然。而其
中晓喻敷陈者。实唯远而莫可知及。是固显斯经
之言约义丰。抑以见如来之晓喻敷陈者。非小缘
矣。
△二赞教缘胜。】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
失性。」
【自独也。独非者。反显义。言此经词义如是宛然。喻
陈如是唯远。是皆出自如来大哀旷济。一极悲心
救拔滞溺。拯接昏迷之至意。但序主不欲直言。故
以独非等而反显之。大哀旷济者。赞佛慈心。哀即
慈义。无遮之慈。遍覆一切。故云大哀。旷者远义。无
限之慈。远济多生。故云旷济。拔者挽救义。滞溺沉
流。指二乘言。以二乘滞于权宗。溺于小道。如抱石
沉渊之流。经中说三周法。授三根记。正为挽救如
是之人。一极悲心者。赞佛悲念。同体之悲。等一无
二。故名为一。无缘之悲。至极无方。故名为极。拯者
接引义。昏迷失性。指凡外言。以凡外昏于无明。迷
于邪见。如怖头失性之人。经中广记现在。悬记未
来。正为接引如斯之辈。据此。则一言一句。哀切慈
衷。一偈一行。痛含悲泪。幸见闻者。亦仰体圣心可
尔。结经赞教竟。
△二结持赞机二。一结持隆盛。二
赞机因深。初。】
音释¶ 第 484a 页 X33-0484.png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总历群籍。四千馀轴。受持盛者。
无出此经。」
【自从也。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始入中国。故云自
汉。大师作序。虽未考其年月。应在唐初之时。故云
至唐。中历东西两晋。南北二朝。并经隋氏。约有六
百馀载。总统言也。历传也。群籍犹云众典。以下四
千馀轴。乃统言唐汉中间。所传众典之数也。轴与
卷同。今字画多以轴为卷。古经书亦然。故序主仍
之。正量论云。唐汉中间。译经华梵道俗。共二百馀
人。所出三藏众典。共一千四百八十部。八千四百
七十六卷。自魏周焚毁。亡失者多。现入藏者。有八
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故云四千馀轴。
受持二字。有通有别。通论。则读诵解说。书写供养。
皆各受持。别论。则受谓领受其义。持谓诵持其文。
盛隆也。出过也。言自汉至唐。六百馀载之中。统言
所传众典。共四千馀轴。若其间受持隆盛者。无过
此经。是固显斯经之功力殊胜。抑以见众生之能
受能持者。有由来矣。
△二赞机因深。】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
馀绩。」
【将非。与上自非义同。言此经受持隆盛。超出六百
载之众典者。是皆由于机教相扣。闻而深敬。同是
智胜遗尘。皆属威王馀绩。故亦以将非等而反显
之。机指受持之人。教即今经。扣击也。言斯人一遇
音释¶ 第 484b 页 X33-0484.png

大通结缘之机。遗馀也。尘迹也。言大通结缘之机。
中间熟去脱去者。不知几许。若今之机教相扣者。
同是智胜结缘。特中间未脱之馀迹。如非有缘。何
能机教才逢。便相扣于心不能忘乎。闻而深敬者。
一历耳根。身心归命。不忍舍置之义。威王馀绩。指
威音结缘之机。馀与遗同。绩功也。言威音结缘之
机。中间获益收功者。不知几许。若今之闻而深敬
者。俱是威音结缘。特中间未收之遗功。如非有缘。
何能一历耳根。便身心归命不忍置乎。据此。则无
因难遇。有由方亲。幸见闻者。勿自负昔缘可尔。叙
经宗旨竟。
△三祈愿述意二。一明序祈愿。二叹经
述意。初。】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首二句。明序。辄谓忽然。经首。即经前也。序谓叙述
大纲。综谓总提要义。序主意谓。巳知受持斯经。俱
属普胜威音之机。故某虽不敏。不敢自弃。忽然发
起胜心。遂于斯经之前。叙述大纲。而总提要义焉。
又辄者。轻遽义。意者。以法华尊尚。未易冠言。兴心
作序。诚不自揣。故云辄于等。亦大师谦逊语也。
后
四句。祈愿。庶得犹云或可。盖不敢自决之义。意谓。
某之所以辄作是序者。只为六根固结。嘉会难逢。
四德有亏。玄猷莫趣。或可以借此微因。得以早净
音释¶ 第 484c 页 X33-0484.png

德品云。善男子。善女人。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八百眼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
严六根。皆令清净。序主本此。故祈早净六根。仰瞻
也。望也。慈尊指世尊言。以世尊等三界以同仁。如
母之慈。视四生如一子。若父之尊故。嘉会。即指灵
山。以灵山济济多士。为一代嘉美之会故。分别功
德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佛说寿命长远。深
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序主本此。故祈
灵山嘉会。寿量品云。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
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又云。众生既信服。质直意
柔软。乃至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据此。则灵山
一会。至今俨然未散。第以众生六根固结。虽近不
见耳。所以序主先祈净根。则瞻望慈尊嘉会有由
矣。速成者。应念成就。不劳长时也。四德者。古谓常
等四德。今依大成。即指劝发品中。诸佛护念。植众
德本。入正定聚。发救生心。为四德故。劝发品云。善
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必得是经。序主本此。故祈
速成四德。趣往也。求也。乐土指西方言。以彼伹受
诸乐。无众苦故。玄猷犹云妙道。指弥陀所演法华。
药王品云。若女人闻是经。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
生安乐世界。大师赫赫龙象。岂逊女流。依于此义。
故祈乐土玄猷。弥陀经云。彼土有佛。号阿弥陀(此云
无量寿)。今现在说法。据此。则乐土玄猷。至令犹可面
音释¶ 第 485a 页 X33-0485.png

祈成德。则往求乐土玄猷有自矣。
△二叹经述意。】
「弘赞莫穷。
永贻诸后云尔。」
【上句叹经。弘广也。赞叹也。莫穷者。不能究尽之义。
序主意谓。巳知此经一言一句。皆从如来大哀旷
济。一极悲心流出。伹愧某智非文殊。辩逊天女。广
赞此经。虽罄竹亦难尽也。
下句。述意。永远也。贻留
也。诸语词。后谓自今而后。以至尽未来际也。云尔
者。结尾词。犹言是斯意耳。序主意谓。某之所以弘
赞此经者。明知莫穷。盖不过资扁舟之一叶。凌波
涛之万顷。俾学者因序知经。由已及人。令此法灯
灯相续。𦦨𦦨相联。永远贻留。以至尽未来际。所冀
者如此而巳。疏序通经竟。】
法华指掌疏悬示(终)
** 音释
香岩
(寺名下疑咸切音岩)。
夤
(夷真切音寅因贿干进也)。
潦
(鲁皓切音老路上流水也)。
诩
(火羽切许上声大言也)。
寱
(研计切音艺梦语也)。
柔兆摄提格
(岁名丙寅年也)。
仲
吕
(四月律名)。
夥
(胡果切音祸盛多也)。
掇
(都括切音剟拾取也)。
典型
(法则模范也下奚荆
切音刑)。
曦
(虚宜切音𦏁日色也)。
粤
(王月切音越审思也)。
觑
(七虑切蛆去声伺视也)。
摩
诃衍
(此云大乘)。
頵
(居筠切音麇人名)。
般舟三昧
(般舟此云佛立十方诸佛在前
立故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入此定时不受一切法故)。
蹶
(居月切音厥失脚也)。
仆
(芳故切音
赴偃仆也)。
博叉
(具云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西方天王名也)。
猾
(户八切音滑乱也)。
舜禅
音释¶ 第 485b 页 X33-0485.png

(下时战切音善禅让与也)。
蔚
(于胃切音尉草木美盛貌)。
洼
(于佳切音娃水名)。
月氏
(西域国名下音移切音支)。
擢
(直角切音浊拔也抽出也)。
骁骑
(勇健也上坚尧切音浇)。
孟
浪
(不精要貌上模朗切音莽)。
跛
(补火切音簸足偏废也)。
瘸
(衢靴切掘平声脚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