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论境智门¶ 第 883a 页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
慧日道场沙门胡吉藏撰
**** 三论境智门
智非孤生。必由境发。故境为智本。境非独立。
因智受名。故之智为境本。非境无以发智。
非智无以照境。非境无以发智。故境为能发。
智为所发。非智无以照境。故智为能照。境为
所照。以境为能发。为智所照。即境能为智所。
智为能照。为境所发。即智能为境所。境之所
照。能发于智。故境所为智能。智之所发。能照
于境。故智所为境能。不得言境前智后。亦非
智前境后。亦非一时。唯得名因缘境智也。
问。以何为境。而能发智。答。如来常依二谛说
法。故二谛名教。能生二智。故二谛名境。关
中昙影法师注中论。亲承什公音旨。什师
云。传吾业者。寄在道融昙影僧睿乎。影公序
二谛云。以真谛故无有。以俗谛故无无。真故
无有。虽无而有。俗故无无。虽有而无。虽无而
三论境智门¶ 第 883b 页 T38-0883.png

无。故断无见灭。不累于有。故常著冰消。寂此
诸边。故名为中。详此意者。真故无有。虽无而
有。即是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俗故无无。虽
有而无。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以不坏假
名而说实相。虽曰假名。宛然实相。不动真际。
建立诸法。虽曰真际。宛然诸法。以真际宛然
诸法。故不滞于无。诸法宛然实相。则不累于
有。不累于有故不常。不滞于无故非断。即中
道也。由斯二谛。发生二智。以了诸法实相故。
生沤和波若。以悟实相诸法故。生般若沤和。
沤和般若而宛然沤和。般若沤和而宛然般
若。以沤和宛然般若故。不著于有。般若宛然
沤和故。不滞于无。不累于有。故常著冰消。不
滞于无。故断无见灭。寂此诸边。故名中观。是
以二谛中道。还发生二智中观。观二智中观。
还照二谛中道。故境称于智。智称于境。境名
智境。故智名境智也。二境既正。则二智义明。
故须幻境以明智也。二乘不得二智。良由不
见此二谛。不得正观。亦由不见二谛即是中
道故也。
问。般若照诸法实相。沤和照实相诸法。则般
若不照诸法。沤和不照实相。将非限局圣心
失无碍妙用。答。般若为沤和之体。沤和是般
若之用。体鉴实相。用照诸法。故开此二门。智
无不圆。照无不尽。若同照实相。并鉴诸法。则
二境不分。两慧无别。问。旧说亦然。与今何
异。答。般若体非不能照诸法。但用既照。不烦
般若照耳。若用既照诸法。而体复照者。则一
三论境智门¶ 第 883c 页 T38-0883.png

但明般若照实相。沤和照诸法。旧义般若不
能照诸法。沤和不能知实相。虽复并观。智用
恒别。则是格局圣心。封执二见也。
问。前云般若不著有。方便不證空。何故。复云
沤和涉有不著。般若照空无滞。答。不著空者。
凡有二义。一者般若照实相。实相既无所依。
则般若亦无所著。此是般若之力。二者不證
空名为不著。此方便力也。不著有者。亦具二
义。一者般若入空故。言不著有。二者方便为
般若所道故。能涉有不著。是般若力。是故。经
中或言般若不著空。方便不著有。或言般若
不著有。方便不證空。各举一门。义无二也。
问。若般若照空。沤和鉴有。则二智俱照。云何
言般若无知。答。般若虽知而无所知。虽无所
知。而无所不知。问。般若知实相。故言无知。
亦则知般若。故言无知。答。既约二境。分于二
智。般若但知实相。故言无知。不得云知般若
故无知。若知般若。则是方便知。问。般若契
实相。则内外并[穴/俱]。缘观俱寂。方便照俗。何
能知此般若。答。般若无知而知。为方便所知。
知而无知。则方便不知。问。般若无知而知。知
而无知。方便亦得尔不。答。指实为权。指权为
实。权实不二。亦得尔也。不二而二。则无知而
知。名为方便。二而不二。则知而无知。名为般
若。问。般若照空。具知无知。方便鉴有。何故
不具知无知耶。答。二而不二。皆具二也。不二
而二。般若所知之境是空。能知之慧为有。故
具知无知。而亦便能知所知境。智皆有。故波
三论境智门¶ 第 884a 页 T38-0884.png

若具知无知。答般若知实相。是故名知。既契
实相。则内外并[穴/俱]。缘观俱寂。故名无知。虽缘
观俱寂。而境智宛然。故知无所知。无知而知。
问。此与开善至忌弥存义何异耶。答。彼弥存
之义。终非至忌。至忌之义。终非弥存。今以弥
存为至忌。至忌为弥存。是故为异。问。旧亦如
是。与今何异。答。彼至忌之义。知终不作境。
境终不成智。则是境智二见。何名至忌。若智
则是境。境既无智。无智亦无知。若境则是智。
智既无所不知。则境亦无所不知。而实不尔。
故终是二见。今对此一门。略叙大乘枢要观
行渊府。经云。贪欲则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
三法中。具无量诸佛道。贪欲则是道者。求贪
欲。四句内外毕竟无从。贪欲本来自性清净。
则是实相。如此了悟。便名般若。岂有实相之
境异般若观耶。故境智不二。虽四句内外求
贪不得。而则见于众生宛然有贪欲。便是方
便。伤众生无贪谓贪。而欲拔之。故则此方便。
复名大悲。欲令悟贪无贪。与无贪之乐。则此
大悲。复名大慈。无故一句观行。具足境智及
慈悲等万行。初信此法为十信。解此法为十
解。乃至證悟此法为十地。究竟了达为佛果。
岂非一贪中具无量诸佛道耶。故无不同。旧
宗别有真境。会之而生慈悲。起境智至忌
就。就一贪作既尔。历一切法例然。
问。大品明实相不生不灭能生般若。涅槃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非因非果。能发观
智。此二同明境智。有何异耶。答。开合不同。
三论境智门¶ 第 884b 页 T38-0884.png

智。三合因果开境智。四开因果合境智也。开
因果开境智者。则般若所明。因有道慧道种
慧。果则一切智一切种智。谓开因果也。实相
能生般若。则实智之境。世谛能生方便。为权
智之境。谓开境智也。次合因果合境智者。如
涅槃五性之义。一者因性。二者因因性。三者
果性。四者果果性。五者非因非果性。此之五
性。更无二体。十二因缘能生之义。则名为境。
所发之义。便名观智。观明了故称菩提。菩
提无累。即是果果。然十二因缘。本性清净。未
曾因果。亦非境智。故名非因非果。然此五性。
既无二体。但转境为智。变因为果。如此因果。
未曾因果。故五性一体。名合因果合境智也。
三合因果开境智者。亦如大品。以般若为因。
萨婆若为果。因果更无有二。般若之因。变名
萨婆若果。如什公云。萨婆若则老般若。此名
合因果也。开境智者。实相虽能生般若。而不
转实相之境为般若。世谛虽生方便。不转世
谛之境。为方便之智。故名开境智也。开因果
合境智者。亦如涅槃以转境为智。故言合境
智。而有因与因因。果与果果。故言开因果。
问。涅槃既转境为智。言合境智者。亦转因为
果。何故非合因果耶。答。文开因与因因果与
果果。故言开因果。而取境智。并作因因之名。
没境智之称。故言合境智也。问。涅槃般若何
故开合。答。涅槃就十二因缘。辨境智义。欲明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则是十二因缘。十
二因缘。能生则境。所生则智。更无二体。故明
三论境智门¶ 第 884c 页 T38-0884.png

萨观智。是有为般若。能生实相即无为般若。
故不转无为般若成有为般若。故开境智。故
般若明不二二。涅槃辨二不二。故二经同明
境智。境智不同。
**** 四同异门
问曰。凡有五时二智。一照事中之法为权。鉴
四谛之理为实。谓三藏教二智也。二照真空
为实。鉴俗有为权。大品教二智也。三知病识
药为实。应病授药为权。净名教二智也。四照
一无乘为实。鉴三乘为权。法华教二智也。
五照常住为实。鉴生死无常为权。涅槃教二
智也。如上所明者。乃是释大品教意。云何乃
以解净名经宗。答。五时之说。四宗之论。人师
自心乖文伤义。昔已具详。今当略说。寻一经
之内。具有五文。不待始终。方备诸智。如大品
明。广说三乘之教。则菩萨遍学诸道。即识照
四谛之理为实。鉴事中之法为权。故大品教
中。有三藏二智也。般若鉴空。沤和涉有。九十
章经。盛谈此法。则空有二智。释毕定品。引法
华之意。即三一二智也。法尚品说。诸佛色身
有去来。法身无去来。即常无常二智也。知病
识药。众经皆具。不待言之。故大品一经具五
二智。何得言但约空有权实。净名经中。具诸
智者。问疾品云。三空自调为慧。严土化人为
方便。则空有二智。弟子品明。佛身无为不堕
诸数。谓本常住。但为出五浊。方便示疾。即迹
无常。照此本迹。则常无常二智也。不二法门
明。声闻心菩萨心不二。则是一乘。明大小为
三论境智门¶ 第 885a 页 T38-0885.png

问。不二法门云何则一乘耶。答。不二之理。则
是一乘本。由体不二之理。故生不二之观。依
不二观能导引众行。出于生死。到彼萨云。故
十二门论云。大分深义。所谓定空也。以通
达是义。则通达大乘。具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问。不二之理。通为三乘之本。岂但一乘本耶。
答。理既无二。乘岂三哉。但唱此言。则知归
一。又尚明常住。岂未显一乘。故知净名经亦
具五二智。法华具五者。方便品云。我虽说涅
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昔
涅槃非真灭。今涅槃为真灭。则昔无涅槃非
真常。今涅槃为真常。天亲之论释寿量品。具
明三身。化身有始有终。报身有始无终。法身
无始无终。故知具有常无常义。又若一乘之
果。犹是无常。则果同灰断。云何得因异声闻。
故有常无常二智。安乐行品。明知一切法空
如实相。则是实慧。知因缘生。谓方便慧。亦具
空有二慧。叹声闻德。犹依小乘。故知亦有三
藏二智。涅槃具五。不复待言。
问。若一教之中。具含诸智。即但是一经。何有
诸部。答。诸大乘经。通为显道。道既无二。教
岂异哉。故亦得名为一部。所以诸大乘经。通
称方广。但显道多门。故有众经之异。又虽一
经之内具明五种。但一义有傍正。故诸部不
同。三藏教则但明事理权实。未辨馀门。故大
品以空有为正。馀义为傍。法华三一为端。馀
皆汎辨。涅槃以常无常为旨。馀悉并明。问。众
经何故有此傍正。答。有二种菩萨。一直往菩
三论境智门¶ 第 885b 页 T38-0885.png

便实慧。令不著三界。实慧方便。令不堕二乘。
有两健人。各扶一腋。直至佛道。不须明三乘
为方便。一乘为真实。故法华云。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我记如是人。来世得作佛。是等
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则般若时事也。而回小
入大之人。大品之时。根犹未熟。故不正明三
一之义。而毕定品。引法华经明退不退者。盖
是般若后分傍及之耳。三明无常之执。至大
品时。其根未倾。故不广说常住。但般若讴和
既是因行。复须识果法。是故。大品后分。略明
法身常住。迹有去来。又常啼本求般若。故
以二慧为正。中路疑佛去来。故傍明本迹。
问。大品明有为般若无为般若。岂不正辨常
无常耶。答。无为般若。凡有二种。一者以实相
境名无为般若。所生观智名有为般若。二者
以佛果法身名无为般若。菩萨因慧名有为
般若。大品中。正明境智。为无为义。傍明因
果。为无为义。是以论云。欲得有为般若。当学
无为。此明欲得观智。当观实相境。若言欲得
于因当学果者。于义不便也。又实相能生般
若。正是以境生智。若言以果生因。义非便也。
若以实相则是法身。以如为佛者。则此境智
便是因果。上五句中。已详此意。法华经。正为
回小入大之人。故明三乘为方便。令其舍小
乘。一乘为真实。劝其取大。故正明三一二慧
也。既舍小求大。则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复学
空有权实。不著三界。不堕二乘。直至佛道。但
大品既已广明。故法华但略说也。三根声闻。
三论境智门¶ 第 885c 页 T38-0885.png

乘之因。须辨法身之果。是故。后分略辨常与
无常。又说常住。成其一乘。若是无常。应同灰
断。既异昔三。则知常住。皆是傍明。非正宗
也。
问。大品明境智为无为。云何傍正。答。实相境
虽是般若本。而大品始终正明二慧。二慧则
所生。是有为般若。故以有为是正也。故不得
以境为宗。
问。大品若正明有为般若者。不住法。住般若。
具足六度万行。为是有为。为是无为。答。不住
法者。谓不住一切有所得法以不住一切法。
故住般若。此则实相般若。以下具足六度。六
波罗蜜中第六般若。则是有为般若。由不住
一切法故。住实相般若。故生观智。便具足有
为波若。由有为波若故。导成万行。故明三
法。一者实相般若。二观智般若。三导成因果
诸行。问。何以知此是实相般若。答。二义论
之。一者前六家解中。第五名无为。第六非有
为非无为。则是实相。又若言不住法住般若
非实相般若。下六度中。第六复是何般若耶。
以第六是观智有为般若。故知初是实相无
为波若。
问。大品何故以境智为无为是正。涅槃以因
果为无为是正耶。答。大品说菩萨行。实相生
于般若。般若故有区和。是故。以境智无正。
涅槃正明果得。故生死因位以来。皆是无常。
如来法身。始是常住。涅槃正辨果法。故以因
果为无为。是正宗也。涅槃教起。正为无常之
三论境智门¶ 第 886a 页 T38-0886.png

问。般若等经。为直往菩萨。法华之教。为回小
入大之人。则摄缘已周。涅槃教兴。复何取
为哉。答。设教多意。不可一途。大品十九因
缘。涅槃所为非一。依法华意释此同者。诸
子有二。一者失心。则钝根之人。二不失心。谓
利根人也。虽有直往之与回小。闻般若法华。
并皆领悟。谓不失心子。利根人也。馀失心钝
根。犹未服药。故入双林唱灭。为说涅槃。方乃
取信。若然者。始莲华藏。终跋提河。但有利钝
二种缘也。又般若法华之座。皆已得道。今闻
涅槃更复进悟。故云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
说是经也。又有二缘。一历教已得悟缘。二直
闻涅槃则便受道。故波若法华。虽为二人。更
说涅槃二智也。别论二经。
问。大品二智与净名二智何异。答。凡有三说。
辨五时义。如上所明。大品鉴空有为二慧。净
名知病识药。应病授药。无为权实。用四时。义
云大品净名。同为第二教。但大品通说浅深。
净名遍明八地以上然同辨照空为实鉴有
为权也。此二南土人释也。有人言。维摩是圆
教。非染非净。染净双游。此北土论师释也。今
谓不然。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
师。无不由是生。岂得局在波若。不通净名。又
鉴空照有。故名般若沤和。此多明菩萨自行。
知病识药。应病授药。盖明大士化他之法。夫
为菩萨。皆具斯二。何得以化他而呈净名。自
行以局大品。故前释为非也。释论列法华等
十种大经。而般若最大。岂言大品通说浅深。
三论境智门¶ 第 886b 页 T38-0886.png

故法深者。如来为究竟果地。于般若应为宗
妙。又身子善吉小人说之。便非大法。若云净
名辨不思议。巨细容入。复为深者。般若明指
障风力。毛举大千。岂不明耶。又般若讴和。不
思议之本也。借座请饭。不思议之迹也。大品
盛明二慧。则辨不思议本。净名现通。乃显不
思议迹。何得本通浅深。而迹谓为妙。若三乘
通学般若。故复般若通浅深。净名释于智度
菩萨母。则是般若。岂不通。又云。是圆顿教
者。是亦不然。般若等亦广叹菩萨权道方便。
何故独以净名为圆顿教耶。今明。大品净名
明二惠有同异。所言同者。智度菩萨母。方便
以为父。则知二经。皆照空为实。涉有为权也。
所言异者。大品先明实慧。后明方便。九十章
经。开为二道。六十六品。明般若道。馀二十四
品。辨方便道。所以先明实慧。后辨方便者。实
相为本。诸法为末。般若照实相。故波若为本。
方便照诸法。故方便为末。此示二本二末。从
本至末。从体起用。故先明实慧。后辨方便也。
又一切诸见。凡有二种。一者有见。二者无见。
般若破其有见。方便破其无见。则显中道。远
离二边。故先明实慧。后明方便。则破见次第
也。又菩萨退有二事。一贪三界。二取小乘。方
便实慧故不著三界。实慧方便故不堕二乘。
故入菩萨位。得至佛道。要须先离三界。后离
二乘。故先明实慧。后辨方便。此如法华五百
由旬崄难恶道。三界为三百。二乘为二百。先
离三百。后离二百。故先明实慧。后辨权慧。故
三论境智门¶ 第 886c 页 T38-0886.png

异。与法华大同。如彼广说。又睿公释论序云。
正觉知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鉴滞有
之由惑故。般若为之内照。若然者。波若则
明破小乘之有。故先明实慧。虽破著有。复恐
證空。故方便破空。此约教之先后。为次第也。
次就位明者。前明般若道。谓六地以还法门。
次明方便。则七地以上无生忍。此皆大判为
言。龙树云。般若中非无方便。方便中非无般
若。但前多明般若。后多明方便。次净名经辨
二慧者。先明方便。后辨于实。所以然者。此教
所兴。正起于疾。故云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
有疾故。便有方丈二集庵园两会。故前明方
便。后辨实也。又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此是菩
萨方便之用。故佛国一品。明净佛国土。方便
以去。辨成就众生。是以此经多明方便也。又
大品多明自行二慧。净名多辨外化权实。何
以知然。大品明。般若不著有。沤和不證空。此
多是菩萨自行二慧。净名经。内静鉴根药。外
则广现神通。故多明化他二慧。又大品多明
实慧方便慧。净名经多明权实二慧。
问权与方便。有何异耶。答。通则无别。皆是善
巧之义也。别而为言之。方便则长。权义则短。
今总明三意。一者明实相为实。鉴万法为权。
二静鉴万法为实。外变动为权。三就动用。以
不疾之身为实。托疾方丈为权。初照实相名
为实慧。自馀三门。皆属方便。故方便长也。权
义短者。但取静鉴根药为实。外示变动以去。
皆属于权。故权智是方便中之别用。所以言
三论境智门¶ 第 887a 页 T38-0887.png

答。方便之实。此实则长。以方便既无所不为。
实慧亦无所不为。照无尔为。而实无所为。
是故长也。权智但是有智中外变动用。则实
智但是有智中静鉴之功。故权实俱短也问。
外示变动为权则迹。动无所动为实。但立此
二。成权实义不。答。外示变动为权。此是应病
授药。必须内静鉴根药为实。方成二慧。空慧
不知根药知故。不成二慧也。
**** 五短长门
总摄众经。具有四句。一实智长权智短。二权
智长实智短。三者俱长。四者俱短。实智长权
智短者。此约动静分二智。静鉴空有为实。实
则通照空有。所以为长。外变动之用为权。权
但是有用。所以为短。问。内静鉴空有实智既
长。外变动用双说空有。如说二谛。又双现空
有。如文殊为世王现虚空之身。是为现空。示
丈六千尺。是为示有。若尔动用亦通空有。则
二智俱应是长。答。外虽说空有及示空有。但
从鉴有智起。以内鉴知病识药故。外示空有。
所以为短。所言权长实短者。此约鉴空为实。
照有为权。分于二智。照空为实。实智唯是静
鉴而非变动。故名为短。照有为权。权备动静。
先照根药为静。外应病授药为动。权通动静。
所以长也。此二句。皆取动静。分其长短。三者
二智俱长者。但就空有为判。实智照空。权智
鉴有。鉴有之中。明动静二有。实智照空。明动
静皆空。是则二智无有短长也。第四句二智
俱短者。俱就有智中分二智故。二智俱短。如
三论境智门¶ 第 887b 页 T38-0887.png

有门所摄。是故俱短。要净名不病之身为实。
示病之义为权也。问。但约有智开权实。明其
俱短。亦就空智具于权实。有短长耶。答。实智
明二不二义。又当其体。故不开权实。权智是
不二二义。又为其用。是故所开。若欲开之。义
亦为类。照生空之浅为权。照法空之深为实。
又照二乘之空名之为权。所以然者。实无二
乘所见之空。昭此权空。故名为权。照菩萨
之空。名之为实。以菩萨所智之空是实空。以
照实空故。名为实也。
**** 六六智门
兴皇和上讲此经。明六种二智为三双。谓方
便实权实。实方便权方便。方便权实权。故有
两实两权两方便。方便实者。对方便以辨于
实。以明知诸法实相。故名为实也。权实者。凡
有二义。一就菩萨辨之。如照有为权。就此权
中。更复明实。如内静鉴根药为实。外变动为
权。故名权实。又如不病之身。为权中之实。亦
名权实也。二约声闻明权实者。二乘照事之
智为权。照苦空之理为实。今以大望小。明一
乘之实者。盖是权名实耳。非究竟实也。次双
云。实方便权方便者。实方便。谓照实相诸法
之智故云名实方便。权方便权方便者。则
对上二乘之实。明二乘方便。此是权方便耳。
三双云。实权方便权。实权者。从实起权。故名
实权。则照空照有。此皆是实。但取外用。名之
为权。又实权者。二乘之权是虚。权菩萨权是
实权也。方便权者。此以照空为实。照有为方
三论境智门¶ 第 887c 页 T38-0887.png

及外现净名长者之身。皆名方便。于此方便
中。更起权用。如示病等。此六门成上长短之
义。
**** 七开合门
二智具有开合四句。一者开于二慧。如前所
明。照诸法实相。故名般若。照实相诸法。称为
讴和。如来内照此二。故有二慧。佛从此二生。
故有父有母。外为众生直说此二。如释论云。
初说波若道。次明方便道。初明佛母。次明佛
父。经所以般若为十方三世诸佛父母尊经。
信之而得大福。毁之而招大罪。问。既以二慧
为父母。何者为祖父母耶。答。约境智分之。初
实相及诸法二境。能发生二慧则祖父母义。
是故尔炎名为智母。若据众行为论。由大悲
故。方有般若。则大悲为波若母。亦由大悲故
有方便。是方便之母。则是父义。但合说之耳。
此则是开二慧也。问。若以般若为母。方便为
父。何故云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又云般
若为母五度为父。答。般若舟翻为现前。现
前者现前见佛。此是有行。故属方便。名之为
父。五度有行。亦属方便也。次第二句合二慧
者。明般若与讴和皆是般若。所以然者。波若
为体。讴和为用。体则般若之体。用是般若之
用。故皆名般若。故如来虽说大品九十章。开
于二道。皆称摩诃般若经。不以复为方便经
故知二慧皆名般若。又如论云。以金为种种
物而物则是金。更无别体。又如云六度中合
方便与实慧皆名般若。问。何以知然。答。馀五
三论境智门¶ 第 888a 页 T38-0888.png

属般若。知有义亦属般若。故知二慧皆名波
若。则是合权实。皆名实义也。第三合权实皆
名权者。照有巧用既名为方便。照空之巧亦
是方便故。二照同巧。则两皆方便。又如七地
中名方便波罗蜜者。释论云。是时般若清净。
变名方便。以至于六地时般若用犹未妙。故
不名方便。至七地则波若用妙。故名方便。如
七地文。从方便慧起十妙行。始知三界空。而
庄严三界等。故知二慧皆名方便。对此义。亦
得六地有方便与波若。皆名波若。又如胜鬘
经云一乘大方便。一乘之中。若照空照有。说
空说有。皆名方便。以悉是诸佛大善巧故。亦
是合二慧为方便也。四者二智不开不合。则
泯上三句。明诸佛正观未曾有实。亦未曾是
权。亦未曾开。亦未曾合。故云是法不可示。言
辞相寂灭。佛不能行。佛不能倒。而今有开合
实权者。皆是无名相中。为出处众生。明开合
不同。
**** 八断伏门
问。二智云何断烦恼耶。答。此经云。佛为增上
慢人。说断烦恼。实不断也。问。大小经论。皆
明断惑。云何不断。答。若言断者。今请问之。
为有惑可断。为无惑可断耶。如其实有。则不
可断。又经云。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
过罪。云何言断。如其无惑。云何所断。又有惑
则是有见。无惑名为无见。亦有亦无。非有非
无。并是烦恼。云何烦恼断烦恼耶。又纵有烦
恼为所断。慧为能断。为见惑故断。不见惑断
三论境智门¶ 第 888b 页 T38-0888.png

见。复何所断。经若言解或相违而悬断者。
则天竺燃灯破振旦暗。一品之解除一切或。
又慧独能断。借伴共断。若独能断者。菩萨何
故修八圣道独慧不断。虽复假伴。亦不能断。
如一盲不见众盲亦然。又为一念断。相续断
经。若一念者。或亦一念则相与俱。与俱谢何
能断经。若相续断者。为灭故续尔灭续经。
灭则取无所续。不灭无复能续。云何续经。以
是权之则无所断。是故不应言智断惑。问。若
尔则应无断。何故经云一念相应慧断烦恼
经。答。如上推之。则毕竟无断。如此了悟。则
是断也。所以然者。于一切处。求解或从。则
知心无所依。心无所依。则众累清净。故名为
断。与尔断义无相违。
问。以所依名为断者。为般若断。为方便断。
答。旧云般若是空慧故断。方便照有义不断。
今明有得出有二慧俱不能断。无所得空有
俱能断也。但不二而二。开二慧不同。方便实
慧。则不断而断。实慧方便。断而不断。问。何
故尔经。答。有所依著。是诸烦恼根。实法实相
是无著之本。由实相无所依。故生般若。般若
则无所著。故众或清净。故名断也。
问。若会境生智。然后断或。与旧何异。答。不言
或外别有实相。但了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
灭。则是实相。故名会实相断。问。为但般若
断。萨婆若亦断。答。此义旧有二师。或言金刚
心断。则是般若也。断或言佛智所断。则萨
婆若断。今明。大品云。菩萨无碍道中行。佛在
三论境智门¶ 第 888c 页 T38-0888.png

脱。俱有断不断义。若一念正观。惑不现前。则
无碍正断。解脱出居累外。故解脱不断。故云
佛在解脱道中行。无一切暗谷也。若言解脱
续于无碍。镇前无惑之处。遮未来或。令不得
续生。则有遮断。故名断。无碍正断。故得言金
刚或尽。未有解脱。遮未来或。得言不尽。故尽
与不尽。二说不违。
问。般若为无碍。萨婆若为解脱者。得言地前
为无碍。初地为解脱不。答。有人言。亦得如
此。小乘则苦忍之前。习行未久。但伏非断。大
乘地前明行积时。是故能断也。今谓不然。大
小乘义。乃优劣悬殊。如来制立。大格相似。小
乘则七方便伏。苦忍断之。大乘三十心伏。初
地断也。初地中。自开无碍正断解脱遮断。如
上释。问。为封无碍为解脱。为无碍谢解脱生
经。答。毗昙则谢。成论则转斥此二说。馀处已
明。今略陈之。金刚若谢有佛果。云何般若变
名萨云若。转金刚而成佛者。云何转无常之
法而作常经。今所明者。具有转谢不转谢。了
悟金刚本不生灭。故金刚是佛。故不转不谢。
是故。经云一切众生本来寂灭。不复更灭也。
于妄谓之心。息生灭之见。故名为谢。约了悟
之者。前谓生灭。今悟无生灭。是故名转三文
一会义无所违。
问。若地前伏。初地断者。何故。释论云。初地
时未舍结。七地方断。答。众师不同。生公用大
顿悟义。唯佛断或。尔前未断。故佛名为觉。尔
前未觉。瑶师用小顿悟义。七地方断。引向文
三论境智门¶ 第 889a 页 T38-0889.png

性。十地以还。皆称闻见。则唯佛断惑。尔前不
断也。初地以来。但断粗累。未除细惑。故言不
断。七地除细。故言断耳。故各有得义。不应
遍执也。
问。为中伏假断。为假中断。答。适缘取悟。无
有定也。自有中伏假断。如求性有无不可得。
故名非有非无。目之为中。此但伏性有无。犹
未断也。次明假有假无。则性有无始断。所以
然者。既识假有假无。则知毕竟无有定性有
无故。定性有无故。名假名断也。次言假伏中
断者。对性有无。说假有无。以伏性有无。故言
假伏。次明悟假有不有。假无不无。非有非无。
名为中道。前性有无始得永断。故云假伏中
断也。问。亦得假伏假断中伏中断次不。答。亦
有此义。如识假有无。则性有无永断。名为假
断也。自有识假有无。但伏性有无。犹未断也。
自有悟非有无。伏但性于。自有悟非有无性
惑永断。不须说假也。
问。云何名假名惑实法惑经。答。成论师云。缘
假迷假。称假名惑。则迷假人法等。缘实迷实。
名实法惑。如迷五尘等。今明此是三藏一部
之义耳。大乘假实或者。则向所明之假名为
假或。则前之实名为实或。所以者。诸法未曾
假实。今既有此假实。宁非或经。问。大乘亦有
假名实法义不。答。二谛是假名。不二为中道。
则是实相。故名实法。迷因缘假名二谛。称为
假或。迷不二实相。目为实或也。问。云何迷
经。答。不二二。名为二谛。二不为中道。谓二
三论境智门¶ 第 889b 页 T38-0889.png

二不二。法名为假。非二不二。方名为实。迷
此假实名或也。
**** 九摄智门
问。权实二智。摄智尽不。答。摄智皆尽。经有
一智二智三智五智乃至七十七智。皆二智
摄。言一智者。则如实智。如实则是佛眼。佛眼
无法不见。名权智。而无所见。名为实智。问。
如实智但是照实相智。唯应是实智。云何有
权智能。答。此明佛眼如实而知。名如实。故是
二智也。
次摄二智者。则一切智一切种智。但此二智。
凡有六门。一以空有分二。一切智为空智。一
切种智为有智。此则权实摄也。次总别分二。
总相知为一切智。别相知为一切种智。但总
别有三门。一以苦无常为总相。阴界入为别
相。二以无生灭为总相。知诸法差别为别相。
三以菩谛为总相。分别苦有无量相为别相。
三义中。初义第二义。犹是空有。第三义属后
广略也。三者略说为一切智。广说为一切种
智。犹是向苦谛总别义耳。四者因为一切智。
果为一切种智。问。二智俱是果门。云何分因
果经。答。例如菩提涅槃为果及果果。涅槃既
是果果。则菩提亦得为因。此义论因果。今亦
然矣。五者小乘名一切智。大乘名一切种智。
此明小乘总相智十二入苦空无常。名一切
智。大乘别智一切法。名一切种智。六者一
切种智为空智。一切智为有智。以种种性则
实相理为诸法根本相名为一切智。知一切
三论境智门¶ 第 889c 页 T38-0889.png

中也。
次摄三智门者。三智义门。涅槃云。一者般若。
一切众生之慧。所谓下智也。二毗婆舍那。谓
二乘智。则中智也。三阇那。佛菩萨智。谓上智
也。又云。般若别相智。别知诸法。毗婆舍那总
相智。总知诸法。阇那为破相。破明者。般若
知有。毗婆舍那照空。阇那舍于空有。则中道
智也。又如般若三慧品说。二乘为一切智。菩
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二乘名为一切智者。
十二入摄一切法。二乘知十二苦空无常。名
一切智。论云。此但有一切智名。而无一切智
用。犹如尽灯。但有灯名。而无灯用。问。云何
无。答。佛具知一切法别相。然后能知一切总
相。二乘但总相知。不能二别相知。如涅槃云。
二乘但知于苦。不能分别是苦有无量相。我
于彼经竟不说之。故二乘不能别知。故但有
一切智名。而无一切智用也。菩萨名道种慧
者。菩萨知四种道。人天乘为福乐道。及三乘
道。知佛道。自度度他。馀三但度他也。佛名一
切种智者。此一切种智。异前一切种智。前一
切种智。但知有法。今合空有。名一切种智。经
云。知一切相故一切种智。又云。知一切法行
类相自。名一切种智也。此三智中。二皆具
照空有。皆有权实二智也。次地持论有三智。
一清净智。断五住惑尽。故云清净。则第一义
空智也。二一切智。则有智也。三无碍智。无功
用智。知一切法无复功用。故名无碍。初是实
智。后二为权智。次摄大乘论有三智。一加行
三论境智门¶ 第 890a 页 T38-0890.png

智也。三后得智。则寂而动。谓权智也。此三智
则为次第。前有进求之智。次正得实观。后从
实起用。
四智摄入二智者。摄大乘论云。一切智。一切
种智。无相智。无功用智。前二空有。次一不从
师得。后一无功用。则法华经佛智一切智自
然智无师智也。前二别分空有。后二通空有
也。次四无碍智。此有多门。今略举一义。知世
谛为知法。知第一义为知义。此则二智。乐说
及辞。皆世谛智也。次明四知。我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释此不同。婆娑
云。我生已尽者。断集智。集因能生未来苦果。
名之为生。无学断竟。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是段道智。梵名为净。无漏圣道。能除恬染。
离障清净。名为梵。无学圣人。道行成满。名为
已立。所作已办。是證灭智。断惑證灭。名为所
作。无学證果功成。名为已办。不受后有。则断
苦智。后世在报。名以后有。无学道。于此后
有。不复更受。名不受后有。问。经说四谛。先
明苦集。后明灭道。今何故前断集修道。后證
灭断苦。答。四谛示欣厌门。先苦集。后灭道。
于[丘*页]厌门。逆观次第。故先果后因。四智是顺
观门。故先因后果。故先集道。后明灭苦。又要
除障。然后善成。故先断集后明道。后果中先
灭现过。然后不受未来苦报。故先灭后苦。胜
鬘涅槃释四智又异。今不述之。四智皆入大
乘权智。是小乘之实智。
次五智摄入二智者。一法住智。二泥洹智。
三论境智门¶ 第 890b 页 T38-0890.png

住智者。知苦集相生诸法存立。名法住智。知
道及灭。名泥洹智。又云。知苦集道。名法住
智。知于灭谛。名泥洹智。令物不起诤。名为无
诤智。愿智未来一切事则便得知。名为愿
智。边际智者。报身最后名边际。圣人纵得自
在智。故于报身延促自在。名边际智。小乘。前
二智通利能罗汉皆有。后三但利根罗汉有
之。又前二通一切定皆能起。后三但第四禅
起。前二通漏无漏。后三但有漏。前二三界身
得起。后三但欲界三天下身起。前二以三界
法为所缘境。无诤智。但以欲界体心为境。
大乘五智。一切处一切方五十二位皆得起。
通漏无漏也。小乘五智。皆为大乘权智摄。大
乘五智。泥洹则实相正法。属实智。馀四属权
智也。
十一智摄入二智者。十智照四谛。是差别智。
属权智摄。如实智照一实谛。则是实相。谓无
差别智故。属实智也。又论云。十智在四眼。如
实智为佛眼。若尔四眼中具二智。佛眼中亦
具二智。问。菩提与萨婆若。十智何智摄。答
云。并是十智。则是有智。萨婆若为如实智。谓
空智也。三十四智者。约十二因缘作之。如老
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具四谛观。七
十七智者。生缘老死不离生缘老死。初是正
观智。次审法智。又正观智简无因。审法智简
邪因。三世各二为六。此六是法住智。次一智
是泥洹智。法住为明生死因果故。多泥洹灭
之故。三世合一。此皆小乘之义。皆属大乘权
三论境智门¶ 第 890c 页 T38-0890.png

此皆是无分别中。善巧分别。虽分别。不动无
分别。不同数论有所得报。此是名教不得不
知。问。四十四及七十七。同从老死起。有何异
耶。答。四十四观果由因。其观易成。故为钝根
人。观果由因者。初观老死是果。次明老死集
者。观果由因也。七十七智。则观因生果。如云
生缘老死。生是因。为老死之缘。不离生缘老
死亦尔。观因生果者。事既难知。为利根人。四
十四。成论文云。在方便中。七十七。文不判
位。众师云。在四现忍中也。问。何故不从无明
起耶。答。寻未至本。此观易成。又四十四。但
得从果起。以具四谛故。若从无明起。无因缘。
复因云何得具四谛耶。七十七。应得从无明
起。但从老死起。观易成故。不从无明起也。
问。菩萨观十二。何阿智耶。答。菩萨无方妙
用。不可定判。释论云。菩萨为示众生故。从果
观十二因缘。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