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常无常门¶ 第 890c 页
净名玄论卷第六(宗旨下)
**** 十常无常门
略明四句。一境智俱常。唯大乘有之。小乘无
也。以小乘凡圣之智皆无常故。但大乘境智
俱常。可有三义。一常智照实相境。如果法观
照般若照实相般若。二常智照虚空常境如
大经云。一切常中虚空第一。今常智照此常
十常无常门¶ 第 891a 页 T38-0891.png

论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实相。
今且据事辨。以虚空为常。此二句分境智二
义也。三者常智还自照智。即反照智义也。次
常照无常。凡有二义。一照众生无常。二照应
迹无常也。次无常照常。凡有三句。一照虚空
之常。二照实相境常。三照法身佛性常义。但
是照境。非照智常。以因中未有常智故也。次
无常照无常。有二句。一照无常境。二者无常
智自照无常智。问。无常智还照智。与常智知
常智何异。答。常智知常。唯有一义。无常智知
无常。有二义。一者后念智知前念智。二者一
念智即自然知。能得并观者。具有二义。未能
并者。但有前后相知也。常知于常。但有一念
自知。无前后知也。问。北地论师云。初地以上
即有常住法身。亦即有常智。是事云何。答。须
详此说。意为以證真如之智为法身耶。为取
所證真如佛性为法身耶。若以能證之智为
法身常者。是事不然。释论云。在菩萨心。名为
般若。在佛心变名萨般若。是常者。则无明
昧不应有改变也。又涅槃经云。此常法称要
是如来。长寿品。凡简三法常义。一者外道。二
者小乘。三者菩萨。并无常住。故知常义唯在
佛果。因中未有现显之常。若以所證真如佛
性为常者。则一切众生皆有此事。何止初
地以上耶。若言初地以上即见佛性。故以
佛性常为法身者。此犹是江南旧宗。非北
异说此。问。有讲摄大乘论师云。初地见真
如。与佛地不异。是事云何。答。若示论何得云
十常无常门¶ 第 891b 页 T38-0891.png

改变。则知有明昧不同。又论云。般若清净。变
名才便。则知六地般若未净。又本以见真故
断或。初地见真。与佛不异。则一切或断。若
不以见真断或。即便应是有智断或。故此说
不然。如此皆是无分别中善巧分别。不示者
浅识者。学失于眉眼。名无巧方便。今既欲释
二智。即广解方便。方便者无差别。差别智故。
前须善巧分别诸门。然后无方无碍之用。后
当广解得失。未可惊同旧宗。今寄此门。可有
四句。一者语同意异。语同者。如上来所释。乃
至常无常也。问。何故语同耶。答。语出经论。
经论共用。何得不同。而意异者。中论云。言语
虽同。其心则异。今明此是无分别中善巧分
别。不二二义。故开常无常境智二义耳。既云
不二二。即知虽二不二。如大经云。我无我无
有二相。常无常亦示。经云。愚者谓二。智者
了达。知其无二。复有愚者。但谓不二。智人了
知不二而二。何者。愚人不识常无常。不知境
智。故是无明。无明故名为愚。智人了知常无
常。名为智者。是故名为语同意异也。二者语
异意异。有所得人。不善分别。无所得人。善能
分别。故名语异。一是无所得心善分别。二者
有所得心不善分别。故名意异也。三者语同
意同者。语与诸佛菩萨方等经论则同。意与
诸佛菩萨无依正观亦同。故名语同意同。又
语与有所得人同。有所得人。复有小分得处
今意亦与彼同。故云语同意同。四者语异意
同。语异经论而意扶合者。亦得用之。又语异
十常无常门¶ 第 891c 页 T38-0891.png

总贯诸门。不应一向遍有去取。问。何故明
此四句。答。有二种人。一始学大乘。谓必须一
向与旧宗为异。则成谤法。所以然者。语出经
论。宜共用之。但得与无得。其心各别。不应以
意异故。今语亦异。二者学小乘人。云小与大
异。强谓义同。是亦谤法。所以然者。小乘语意
与大乘语意。其实不同。而强谓同。如学成实
论者。无相灭谛与方等理均。亦名谤法也。为
此大小学人。宜开同异四句。
**** 十一得失门
权实是至人之观心。真俗为众圣之妙境。上
已略明二慧。今须论真俗。真俗之本若成。权
实之末自正。故开十二门。详其得失。一性假
门。二有无门。三有本无本门。四显不显门。五
理教门。六说不说门。七浅深门。八理内外门。
九无定性门。十相待门。十一泯得失门。十二
体用门。
***** 第一性假门
问。学佛二谛。云何得失。请为陈之。答。定性
二谛为失。因缘假名二谛为得。所言定性二
谛者。若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有有可有。不
由无故有。有无可无。不由有故无。不由无故
有。有非无有。有非无有。不由有故无。无非有
无。有非无有。有是自性有。无非有无。无是自
性无。有是自性有。有成有见。无是自性无。无
成无见。有无二见若成。则六十二见便立。以
有无为诸见本。如法华若及若无等。依心
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既有其见。则便起爱以
十常无常门¶ 第 892a 页 T38-0892.png

烦恼具足。既有烦恼。则便有业。业或若成。不
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为失也。次对失
明得者。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由无
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是
无有。由有故无。无是有无。无则不自无。无有
则不自有。不自有故非有。不自无故非无。非
有非无。假名有无。
问。何故云非有非无假说有无。答。此欲明有
无义耳。既是因缘有无。因缘有无则有无宛
然。而非有无。非有无宛然而有无。故言有不
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假
有假无。可熟思此言。譬如幻人非人。幻人非
人故人。镜像非像。非像故像像如是。有无非
是定性。故不起见爱。不招苦果。故名为得
也。问。此言何所出耶。答。此开中旧义。如肇
公不真空论明。有非真有。故虽有而空。空非
真空。虽空而有。犹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
化人非真人。作论竟。以示罗什。罗什叹曰。秦
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光秦法师撰搜
玄论。十四宗二谛。用肇公为本。故是旧宗不
名新义。宜可信之。
次考性义。问谁义明有有可有。有无可无。故
成自性耶。答。今通明一切内外大小有所得
义。必有有可有得。有无可无得。无名有所得
故。堕自性也。
问。今且举成论明三假义不堕失门。何者。彼
明三假有为世谛。三假空为真谛。即三假而
常四忘。即四忘而常三假。即三假而常四忘
十常无常门¶ 第 892b 页 T38-0892.png

故非性义。答。三假为世谛。四忘为真谛者。世
谛之有。为待真空。为不待耶。即此一责。便堕
二负门。若言世谛待真谛者。则世谛为能待。
真谛为所待。二谛便是相待假。何得定三假
是世谛四忘为真谛耶。若言世谛之有不待
真空者。既不相待。便成自性。故不可答也。
问。世谛之有。不得待真谛之体。以真体绝故。
不可相待。答。今世谛之有待世谛。真若之
名故。有待于无。无上过也。
问。真谛之名。为是世谛摄。为真谛摄。为真谛摄邪。若是世谛摄者。则世谛如长还待长。
短还因短。若真谛之名为真谛摄无名者。真
谛无名。何得摄名。真遂摄名者。则真非绝名。
若言真理无名为真立名遂属真者。既生属
真。真则有名。若真不可名。亦不可属矣。故二
谛空有。无相待义。便是性矣。又真绝不可待。
俗是待不可绝。岂非性耶。次别问世谛。世谛
中长短相待者。待者为长短成竟。而待为相
待竟长短始成。二俱不可。若成竟而待者。凡
有二过。一者失待过。既生已成。何须复待。凡
论待者。本为令成。今既已成。不应更待。二者
若成竟而复待。则成一未待时已本成二相
待竟。复成唯一长拒。即何有二成。若有二
成。须有二长拒。
问。先有体成。后待竟复得长短名成。以先有
体成。未有名成。故须相待。免不待之过。以相
待但有名始成。而体不更成。无重成之咎。答。
若相待但有名成而体不成者。则相待一假。
十常无常门¶ 第 892c 页 T38-0892.png

相待。即一切皆待一切皆成也。问。先长短成
而后待有此过。先待而后成。有何咎耶。答。本
将长成待短耳。先未待短。既生无长。将何待
短耶。若将长待短者。还堕先成后待。亦非先
后成。今有长短即有待。有待即有长短。一时
故无上二过。问。若尔者。长物不待短时。为有
此物以不。若有此物。则是不待而有。同先成
之失。若不待时。无有此物。同先待之过。若言
虽有此物。未待短时。不可名其长短。若尔则
还同未待时有物体。体待得名。虽欲一时。不
免三失责山门。问。汝先云无有可有。由无故
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他有有可有。有无可
无。此是先成而后待。今无有可有。由无故有。
岂非先待而后成耶。答。今对上有有可有。故
明无有可耳。非是未待之时未成待竟方成。
亦非先有成竟然后待也。故是因缘相待。不
可以有无二门责其定性。问。虽有此言。未具
共相。请为述之。答。且据长短。短不自短。持
长故短。非是先成后待故。短既不自短。短
亦非他短。故非先待而后成。若有短体复因
长。即是自他共短。此短便有两过。若有短体。
则堕先成后待过。若由他短。则堕先待后成
过。是故非自他共短。短不自短。复不由他。则
非无因有短。今明短名长短。岂可无因。问。既
不得四句。亦不得相待。答。大经破自他共无
因四句竟。答迦叶云。唯得名为从因得成。今
亦尔。唯得名因缘待如幻化物。宁可定责其
所由耶。
十常无常门¶ 第 893a 页 T38-0893.png

***** 二有无门明得失
所言有无者。无前性义故。求性有不可得。性
无亦不可得。若有有无。可有亦有亦无。非无
非非无耳。竟无前二。何有后三。故五句皆不
可得也。则五眼不见。昔听讲之日。闻兴皇和
上述摄岭大师之言。五眼不见理外众生及
一切法。犹未则信解。久方悟之。如此有所得
人法。本无所有。五眼何所见耶。大品经每举
我人为喻。又十六知见毕竟无所有。故五眼
不见。今有所得性有人法。五眼不见。亦复如
是。问。考察此五句不可得为是真谛之无以
不。答。此无是二谛二部外无二谛不摄故。一
师有二种无。一者有所无故称无。二者无所
有故称无。有所无故称无。即是有所得。五句
皆毕竟空。是诸佛菩萨所离。故云无也。无所
有义。明无。此是二谛中实谛无。所以然者。二
谛宛然有而无故。名无所有。故称为无也。二
者对无明有。既无如此有得所义。即有诸佛
菩萨假名因缘无所得二谛。非有故有。不无
故无。如此有无。是佛菩萨有无智所行处。故
名为境。问。何故明此有无。答。前有无不成。
今有无如立。对彼不成。故辨成义。所以明此
有无。又是接断见故来。或者本执定性有无。
忽闻五句皆不可得。便生断见。谓无二谛因
果等法。为此人故。云乃是无汝所见有无耳。
非无因缘有无。如中论作者品云。是业从众
缘生。无有决定。如汝所说有。如汝所说无。因
缘有无也。又对数论等论。谓彼义有因果二
谛。闻三论破一切法。便是起断见。无有因果
十常无常门¶ 第 893b 页 T38-0893.png

始得有因果及二谛。所以然者。有所得作缘
无因果二谛不成。故成无因果义。今立因果
始成。故有因果义也。又先破定性有无。故破
其有见。今明因缘有无。故破无见。欲示中道。
明有无门。
***** 三有本无门明得失
以无本故失。有本故得。所言无本故失者。有
所得有无。无有根本。云何为本。谓不二正道。
是有无有之本。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
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故非有非无。
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非无。故云远离一切
趣。即此一切诸法之本。诸佛菩萨得正法根
本。故名圣人。以失正法根本故。流浪六道。正
法既非有无。而诸佛菩萨欲出处众生。于无
名相中。假名相说。故说有说无。如此有无。则
有根本。有根本故。在未得成。故有无义立。有
所得有无定住有无。言二谛有二理。既非非
有非无非非有无。故无根本。根本既无。则末
亦不立。故有无不成。所以为失也。
老宗。问。何故明此义。答。为成上得失义。诸
佛菩萨。所以有得有有无者。以有无有根本
故也。性有无既不成。以无根本故也。问。第二
有无门中云。五句求有所得诸法不可得。然
后辨今因缘有无。与今明由非有非无故起
有无何异。答。此是山门旧义。末学者不识之。
好相浑也。前明五句不可得。此是有所无义
耳。今明五句不可得者。此是无所有义。故不
相关也。问。同明五句不可得。云何一是有所
十常无常门¶ 第 893c 页 T38-0893.png

之。前明五句不可得。无有理外法。今明五句
不可得者。此目于正道。故先最有所无。今
是无所有无。是故异也。问。此二有次第不。
答。要先破洗理外诸法。明五句不可得。然后
始得辨因缘二谛。由二谛始得表不二正道。
约悟入者。有如此次第也。若就佛菩萨明。正
道本非有无。为众生故说有无。始得有二谛。
而此二谛。绝性有无五句。故次明无性有无。
此据出用次第故。须识山门。辨得失之精要。
亦是经论之心骨也。
***** 四者显道不显道门明得失
有所得有无定住有无。故有不须表于非有。
无定住无。故无不得表于非无。如此有无。
既不显非有非无不二正道。故名为失。因缘
假名有无。则有不住有。有表不有。无不住无
故。无表不无。如此有无。能表不二正道。故名
为得。
考宗。问。何故明表道耶。答。诸佛菩萨。既体
道本非有无。欲令物悟。是故知非有无。假说
有无。假说有无。还表非有无。前是从道起用。
今是以用开道。前是能化方便。今是令物悟
入。有所得有无。则无从道起用。以用开道。亦
无能化方。及别□物还原故。是失得之大宗
也。
***** 五者理教门分得失
有所得有无是理。无所得有无是教。旧云二
谛是二理。四绝为真谛理。三假为俗谛理。二
理则有佛无佛性相常然。迷之而成六道。悟
十常无常门¶ 第 894a 页 T38-0894.png

有无根深。事如尽石。因此决定有无。故起二
见。所以然者。既其道理。实有有无。而有无二
见。宁得不生耶。又设有二理生。一异则不成。
若二理是一。则俗假真亦假。真绝俗亦绝。若
有假有不假。有绝有不绝。则非二理为一也。
若二理不一。则色不是空。空亦不是色。相即
之言则坏。既立二理名。须受一异之问。又僧
祛谓。大有是常万法无常。常与无常一体。卫
世师谓。大有是常。万法无定。是故常无常
二体。论主直破常无常。一体而异体。而有与
万法自坏。命详此义。与二谛常无常。岂一
体二体。令同为失也。如开善云。真谛是常。万
法无常。常无常一体。龙光云。真谛常。万法无
常。常无常二体。令同二外道义。对失明得。二
谛是教。所言教者。以理本不二。而为物说二。
故名为教。
考宗。问。何故以二谛为教。答。以有无为教。
略有五义。一对理明二谛。是教。以至理无二
故。非有非无。今说有说无。故有无为教。二
者圣缘。圣人体道未曾有无。今说有无。此为
教物。故有无为教。三为技见。旧义执有无。
是理。由来既久。则二见其根深。难可倾拔。摄
岭大师。对缘斥病。欲拔二见之根。令舍有无
两执。故说有无能通不二理。非是究竟。不应
住有无中。故有无为教。四者以有无是诸见
根本。一切经论。盛可二见。斥于有无。如凡
夫著有。二乘著无。又爱多者著有。见多者著
无。又四见多者有。邪见多者执无。又佛法
十常无常门¶ 第 894b 页 T38-0894.png

广执无。不信因果。又九十六种外道所执。不
出有无。诸佛出世。复云有无。是二理者。便增
诸见心。何由可秡。故今明有无是教门能。能
通不二之理。不应住有无中。以欲息诸见故。
经论明有无。是教门也。五者禀教之徒。闻有
无是教之能。能通正道。虚心不染有无教癈
发意即起乎凡圣。故有无为教生意得矣。
问。以何文證二谛是教。答。文处甚多。且各举
一经一论。论云。诸佛依二谛说法。故二谛
为教。大品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
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故知二谛是教。
论举佛说经明菩萨说。故经论佛菩萨皆明
二谛是教也。问。若以五义二文證二谛为教
者。今亦以五难二文。明二谛非教。一者若闻
说二谛是教者佛说教门。则有二谛。不说则
应无二谛。若尔本以二谛生于二智。佛不说
二谛。则无二谛。既无二谛。佛何所照有耶。二
者若二谛是教。六度等行。皆是世谛。佛不说
世谛。则无世谛。便无六度等行。若尔但有诠
教法实。便无善业法宝。三者二谛为境。发
生二智。二谛名境界法宝。二谛是教。但有诠
教法宝。亦无境界法宝。若言教生智故转名
境者。佛不说教。则无教可转。便无有境也。四
者若二谛是教。色等万法皆是世谛。世谛既
是教者。色等万法。亦应是教。若尔佛不说世
谛。即无色等万法。五者世谛是教者。世谛唯
有教火。应无实火用。若火唯是教。口中说火。
则应烧口。次引二文。證二谛非教。若言真谛
十常无常门¶ 第 894c 页 T38-0894.png

佛方有。无佛则无。何得常住。经云。十二因缘
有佛无常自有之。故知世谛非教。答。谛有
二种。一于谛。二教谛。于谛者。色未曾有无。
而于凡是有。名俗谛。于圣是空。名真谛。以于
凡是有名俗谛故。万法不失。于圣是空名
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教谛者。诸佛菩
萨之色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说有无为二
谛。欲令因此有无悟不有无。是教。而旧义明
二谛是理者。此是二于谛耳。于谛望教谛。非
但失不二理。亦失能表之教耳。
问。于凡是有既失者。于圣是无亦是失不。答。
一对凡夫。明圣为得。若望教谛。皆是失也。以
色未曾有无。而作有无作解。岂非失也。问。
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亦
是失。答。一往对凡之有为失。叹圣之空为得。
若望教谛者。于谛非但不得表不二理。亦不
得能表之教。但是谓情所见耳。然如来了色
实未曾空有也。若识两种二谛。则五难自[方*立]。
问。难有此通。犹未可见。今说色有无是教谛
者。不说色有无教谛。答。以说为教者。佛不说
则无教谛也。问。若尔者。唯恒有二于谛。则无
因缘有无。答。一切法常是二于有无。亦恒是
因缘有无。若于二缘即是二于谛有无。诸佛
菩萨了此色即是因缘有无。然于与教。未曾
二。于二缘则教成。于了悟即于成教。问。若于
二缘即是二于有无。望佛菩萨即是因缘有
无。此因缘有无。此因缘即是因缘境。云何言
是教。答。因缘有无。未曾有无。故虽是有无。
十常无常门¶ 第 895a 页 T38-0895.png

问。佛若不说恒有因缘有无。因缘有无岂是
教耶。答。非但取说义为教。经中明六尘皆
是教。问。若尔境教何异。答。此因缘有无。可
两望论之。发智即境。能开不有不无不二理。
即是教也。此据佛不说自有境教也。就说义
明境教者。佛照有无。有无名境。佛说有无。有
无是教。问。他亦云照有无有无是境。说有无
有无亦是教。与今何异。答。他但得二于定性
有无。此有无不得开不有不无。故非教也。又
因缘有无是境耳。定性有无非境也。何者。有
不自有。由无故有。无不自无。由有故无。由有
故无。无是有无。由无故有。有是无有。了此
因缘有无。能生二慧。识有是无有。生实方便
慧。了无是有无。生方便实慧。既是定性有无。
则生断常二见。故不得名境也。
***** 六说不说门明得失
他但明世谛说。真谛不说。世谛是三假。三假
故可说。真谛是四忘。四忘不可说。众师同此
一解。更无异判。今问。世谛唯可说。不可令不
可说。真谛不可说。不可令说。岂非定性义耶。
彼云。世谛虽可说。即是真不可说。真不可说
即俗可说。故非是定性。问。俗即是真故不可
说。此为是俗不可说。为是真不可说。答。还是
真不可说耳。问。若尔。俗终二无不可说义。岂
非定性耶。对失明得者。令总观真俗。具有四
句。一世谛说真不说。二真说世不说。三但说。
四但不说。此四句有多门。今具叙之。一者世
谛说生灭。真谛不说生灭。故云世谛说真谛
十常无常门¶ 第 895b 页 T38-0895.png

灭。故真谛说世谛不说也。三者世谛说生灭。
真谛说不生灭。故二谛但说也。四者世谛不
说无生灭。真谛不说生灭。故云二谛但不说
也。问。此四句出何处。答。释论初卷云。人等。
世谛故有。第一义故有。世谛故无。即是斯义
也。二者明生灭此是世谛说。不生灭是世谛
不说。不生不灭是真谛说。非不生非不灭是
真谛不说。此是二谛但说。但不说也。三者世
谛说真谛不说。明说生灭说不生灭。皆是世
谛故说。真谛不说生灭。亦不说不生不灭。故
云世谛说真谛不说也。四者真谛说世谛不
说者。世谛虽说生灭不生不灭。实无所说。真
谛虽无所说。而无所不说。问。世谛虽说而无
所说。无所说即入真谛。真谛虽无所说。而无
所不说。还是世谛。何处有世谛不说真谛说
耶。答。有所得定性义如此耳。世谛自是说。若
无所说。则属真谛。真谛自无所说。若有说还
属世谛。如此真俗。皆是障碍法门。今明诸佛
菩萨无所得空有因缘无碍故。空是有空。有
是空有。是空是有空。虽空而有。有是空有。
虽有而空。说是不说说。是说不说。说是不说
说故。虽说而不说。不说是说不说故。虽不说
而常说。故得世谛不说而真谛说也。
次明二谛但说但不说者。以空有为世谛。有
空为真谛。世谛说有。真说谛则说空。故二
谛但说。以空有为世谛。空有即是假有。假有
不可说有。假有不可说无。假有不可说亦有
亦无。假有不可说非有非无。故世谛假有绝
十常无常门¶ 第 895c 页 T38-0895.png

真谛不可说。不可说而说。世谛名假有。真谛
名假无。故二谛但说。一说一不说有。世谛
假有。假有故有说。真谛是假无。假无则无说。
故世谛说真谛不说。假有虽有而无。假无虽
无而有。故俗不说而真说。次二谛但说但不
说者。二谛俱无生。故但不说。问。但无生何有
二谛。答。世谛无实生。故但不生。真谛无假
生。故云不生。问。此犹是旧义耳。世谛中无性
实生。真谛无有假生也。如世谛中无实我。真
谛中无假我。答。今言世谛无实者。有所得一
切假实皆是性实故。因缘世谛。绝此实也。无
所得方是假。乃为真谛所绝也。二谛但不绝。
即二谛但说世谛不绝假生灭。真谛不绝假
不生灭。故二谛但不绝。即但说世谛绝真谛
不绝者。还如上世谛虽不绝。不绝而恒绝。真
谛虽绝而不绝次就单复。论绝不绝义。一注
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则世谛不绝真谛
绝。次空有皆是世谛。非空有为真谛。即绝不
绝皆世谛。非绝不绝方是真谛。次空有二。非
空有不二。二不二皆俗。非二不二为真。则绝
不绝为二。非绝不绝为不二。二不二皆不绝。
非二非不二方是绝。又此三重皆是二谛。二
谛皆是教。皆是不绝。则以不二为理。理名为
绝。问。何故明此四重绝不绝义。答。欲简异旧
绝。旧绝但有初重绝。无后三绝。故明之也。问
绝与如不如何异。答。此有多门。若世谛绝实
生灭名为世谛不如。真谛绝假生灭为如。不
绝假不生灭为不如。问。云何绝实生灭为如
十常无常门¶ 第 896a 页 T38-0896.png

生灭所空以为如。真谛亦尔。二者就前说不
说。明如不如。世谛说生灭为不生不灭为谛
世不说名世谛不说。此明假生灭。是有故名
不如。不生不灭此是绝假生灭亦是空义。所
以为如。前如则浅。后如则深。前如空性。后如
空假。真谛亦具此二如二不如也。
次如前明世谛假有绝四句即是如。真谛假
空绝四句亦是如。此明二谛同绝实四句。假
有为世谛绝实有四句。假空为真谛绝实空
四句。以名之为如。如假有无。即是不绝。故名
不如也。问二谛绝。绝二谛。云何异。答。二谛
绝者。如前所明也。绝二谛者。明真俗俗真。真
非真。俗非俗。故名绝二谛也。又虽绝而常二
谛。故云绝二谛。虽二谛而常绝。故云二谛绝
也。问。释论明如不如。与今明。如何异。答。释
论明三如。地坚等为下如。地无常生灭为中
如。地不生不灭为上如。前二如即是今世谛
如。上如即真谛如也。又此三如。皆是世谛如。
何以知之。前云生灭是世谛不如。不生不灭
为世谛如。故上如是世谛如也。若非不生非
不灭。为真谛如。问。释论既明三如。何者为三
不如。答。异此三如。即三不如也。又释论就得
失深浅。明如不如。地坚为如。不知地坚。谓地
不坚。名为不如。上中亦尔。又深浅明者。不生
灭为上如。生灭为不如。无常生灭为中如。事
中地坚为不如。地坚为如。若外道及世间。不
识地坚。谓为常有。名为不如。问。前云生灭是
世谛说。不生灭是世谛说。不生灭是世谛不
十常无常门¶ 第 896b 页 T38-0896.png

世谛不谛说何异。答。若渐舍二而论。则不异
也。若世谛说假生灭。不说实生灭。与真谛不
生灭则异。世谛不实生灭。真谛不假生灭。故
异也。问。既有三重二谛。亦有三重如不如不。
答。得以空有皆世谛非空有为真谛。则如不
如。皆不如非不如。名为如也。
***** 七浅深门明得失
他但以空为真。有为俗。更无异说也。今有三
转。一以空有为俗。以有空为真。二以空有皆
俗。非空有为真。三以空有为二。不空有为不
二。二不二并俗。非二非不二为真。如此三转
二谛。皆是教门耳。至道竟不曾三。故云是法
不可示。立此三重。凡有五义。法华玄中已
说。
七说不说门考宗。问。子乃欲抑旧拔新。终不
能超乎城外。请问。三转之教名为可说。不
二之理不可说以不。答。一往如此。问。他重
明世谛可说真谛不可说。则世谛摄前三门。
真谛即是一理。即理教犹是二谛义耳。答。子
不领前意也。今明三转者。所三假之俗为有。
四绝之理为无。以此有无。为初节意也。第二
第三非子意所知。假令真谛一切绝。世辨绝
是三段。今明如是三假即是有。一切绝即是
无。如斯有无。为初节义也。又师作三节意者。
为欲拔由来有无二谛之心。必能改之。则不
住非二非不二。则二谛之见不生。正观之怀
便发。问。他意本立真谛一切皆绝。与今非二
非不二。复何异耶。答。他言真谛一切皆绝。而
十常无常门¶ 第 896c 页 T38-0896.png

无不免二见。又无所往。终是真内可得定出
真外耶。今则不尔。非真非不真。非二非不二。
问。他明真谛亦非真非不真。非二非不二。答。
子及明真谛之理。非真非不真。而非真非不
真。终归真谛。今明诸法非不真。不云真谛非
真非不真。一不同也。又非真非不真。子乃终
归非真非不真。不能归真谛。二不同也。
***** 八理内外门明得失
兴皇大师云。今自有二辙义。一者理外义。二
理内义。若心行理外。故云理外。心行理内。复
云理内。理内具真俗等一切法。理外亦具真
俗等一切法。
考宗。问。同具一切法。云何有由外异。答。理
内一切法。皆是因缘义。理外一切法。非假名
义。是故为异。问。若理内外具一切法者。理内
既有因缘假名。理外亦应有因缘假名。何得
将因缘假名简理内外耶。答。如所问也。理外
亦有假。但假是假故段。有假可得。名有所
得假。理内假不自假。名为不假假。而假无所
假故。无假可得。名理内假。问。理内外既具一
切法。亦应理内外自有无所得。何以故将得
无得分内外。答。亦如所问。理外无所得者。如
真谛洞遣。四句不及。百非皆忘。此是无所得
故无所有。屯无所得故。故是有所得之无
所得。理内六不得无所得。故名无所得。问。理
外既具一切法。亦应有不得无所得。答。理外
不能以得为无得。无得不得。说为无说。无说
为说故有定隔碍。今总判欲断此问。更来者
十常无常门¶ 第 897a 页 T38-0897.png

理内一切法。理内亦尔。但具理内一切法耳。
不具理外一切法也。又理外虽具生死涅槃
一切法。若生死若涅槃。皆是生死。若得无得。
皆是有得也。问。若尔。理外真俗皆俗耶。答。
亦得如屯故。理外真俗皆是凡情。所谓世俗
法耳。理内因缘二谛是圣人境界。故二皆名
真谛。问。经论中。何处云理内外二具一切法
耶。答。中论云。外人具。二立一切法。论主明
因缘故有一切法。即其事也。问。开二辙义。欲
何所明耶。答。欲显得失。明由来立义。堕理外
义中。属今理外二谛所摄。
***** 九约有无定性门明得失
涅槃经云。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有定相。是
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以无定相。故名
为得。有定相。所以为夫。问。云何无定相耶。
答。如一色未曾是性。亦非是假。于性缘成性。
于假缘成假。若必定性义。为非假义。为是还
成假见假执耳。理内外得亦尔。色何曾是得
是无得耶。又如一色未曾真俗。于凡为俗。于
圣为真耳。又即就俗中。亦无定性。贪人见色
净。不净观人。见色不净。无适漠人非净。又不
净之物。于人为不净。畜见为净。净物于人为
净。于馀为不净。如蝇谓香为不净。故不耐闻
之。又一色亦不定。于无神通人则质碍。于得
神通人则非质碍。于人见为白色而为水。于
鬼赤色为火。又溺水不矇毛而矇铁。如金对
破馀一切物为羊角所坏。故知一切法。无定
性也。
十常无常门¶ 第 897b 页 T38-0897.png

***** 十约相待门明得失
本对性故明无空性耳。若不作定性解。复执
无定性。舍理外而存理内义者。皆是取舍行
心故。并名为失。既知不性亦复不假故。论云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知非假非性。毕竟
清净。始名为得。问。此对何所为耶。答。凡有
二义。一为学摄大乘及唯识论人。不取三性
为三无性理。三无性理。即是阿摩罗识。亦
是二无我理。三性。谓依他性。分别性。真实
性。分别性者。即是六尘以为识所分别。名分
别性。依他性者。心识依六尘及梨耶本识为
起依他性。真实性者。即是涅槃。故为名三性
三无性。得失必言进舍。上来若得若失皆不
可得。迥悟[宋-木+到][穴/但]绝句之门为得。去此大径𨓍。
不近人情。今明从初以来一切得失。即皆是
道。即是正观。如肇公云。道远乎哉。解事而
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如有无分别二谛。亦
有无分二智。如二谛有本无本二智二。次中
观为本。如二谛违不二。二智归中观。如三节
明二谛。即三节明二智。如二谛但说但不说。
二智亦尔。但能说但不能说。但照空但照有。
但动但动俱断或如理内外二谛。则二智亦
尔。身色无定性明二智。是心上无定性。乃至
第十二愚即是智。何处分色智耶。屯十二门。
遍通诸诊。总贯众经。语乃不文。而义家有本。
问。何故不重散说之。而开屯阶级。答。有二种
人。一者学无所得观意乃虚玄方言不足。二
者但分别法相失显道正宗。今欲令文义两
明玄事。但得故关屯阶级也。
十常无常门¶ 第 897c 页 T38-0897.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