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78-A¶
378-A¶ 第 581a 页

* No. 378-A
盂兰盆经折中疏序

泥文字者拘步趋而或失深义纵灵辩者堕虚悬而
患不随经若夫深玄彪炳而复与修多罗合训诘精
详而适与指外月冥合二妙以雄长成一家而独步
昔之哲人其犹病诸予阅盂兰盆新旧二疏而叹夫
先贤之未得兼长也旧疏依经判释多约阿含事相
矩度井井而未揭言外义趣新疏妙辩纵横文义富
丽理观圆极而似不合现文且以单法为名则弃去
佛说二字孝慈为宗则多赘流通一慈三宝为体则
勉饰一体之谈而都忘圆三解脱三复斯文不忍佛
经之尚壅也辄不自揣檃括疏通扶旧疏以点明义
旨正新疏而挽归契经俾文不失义辩不违经庶几
折中仰弘圣化讵能合二妙以成一家实冀兼事理
而从容中道也夫学邯郸武而未得国能匐匍道上
宁免傍观之笑不如拘步趋乎无所惜之矣。

戊午九
月望日比丘灵耀书长水之智觉方丈
378-A¶ 第 581b 页 X21-0581.png
378-A¶ 第 581c 页 X21-0581.png
378-A¶ 第 582a 页 X21-0582.png
* No. 378-B
盂兰盆经折中疏科



* ○一总题(佛说)



* ○二别文(三)

* 一序(二)

* 一證信(闻如)
* 二缘起(二)

* 一道成救母(二)

* 一出救因缘(二)

* 一报恩须度(大目)
* 二堕苦须救(见其)
* 二正明往救(目连)
* 二定业难拔(母得)
* 二正宗(二)

* 一现在母子获益(三)

* 一陈苦乞救(目连)
* 二正示救法(二)

* 一拣不能救圣凡(二)

* 一一圣难救(佛言)
* 二众凡难救(汝虽)
* 二正示能救人法(三)

* 一双标(二)

* 一标人(当须)
* 二标法(吾今)
* 二双示(二)

* 一正出人法(二)

* 一出人(佛告)
* 二示法(当为)
* 二广叹德益(二)

* 一叹德(当此)
* 二示益(三)

* 一巳亡父母解脱(其有)
* 二现在父母增乐(若父)
* 三七世父母化生(若七)
* 三双结(二)

* 一结下愿人法(时佛)
* 二结上供人法(初受)
* 三法行苦脱(二)

* 一众喜法行(时目)
* 二母脱鬼苦(时目)
* 二像末道俗同遵(二)

* 一陈益请传(目连)
* 二因请广示(三)

* 一赞许(佛言)
* 二正示(三)

* 一广勖能遵道俗(善男)
* 二重示罢救人法(皆应)
* 三结愿获益父母(愿使)
* 三结意(是佛)
* 三流通○



* ○三流通(二)

* 一付嘱流通(若一)
* 二结益流通(时目)
378-A¶ 第 583a 页 X21-0583.png
佛说盂兰盆经折中疏
天台比丘 灵耀 撰

【△一总题。】

「佛说盂兰盆经」

【一家释经皆约五重此经以人法为名解脱为体
大孝救亲为宗拔苦生善为用方等生酥为教相。

△释名中先解别名佛说是人释迦教主四辩宣
流也盂兰盆是法乃所说经旨也盂兰翻倒悬盆
是华言仍翻救器梵音多倒顺读则曰救倒悬器
也今先约事理通别释倒悬二字贾大传治安策
云天下之势方倒悬盖以冠虽敝不以苴履履虽
鲜不以加冠若头顾在下足顾在上是为倒悬矣
此经目为倒悬盖以六凡众生迷倒不了报重罪
极者为倒悬如撞入刀山剑树锯解秤量之狱多
分倒悬身首以受罪报楞严六根交报中明罪人
神魂乘虚投入地狱如鱼投网头在网外身在网
中倒挂而入此地狱倒悬也统纪载周武宗一日
夜中受千头鱼报亦如鱼头倒挂网内鬼趣中罪
重者亦时时吊挂如人间捕人做索一般昔有人
至冥司见一鬼去头倒置路傍者皆鬼之倒悬也
畜生名为形傍行傍然至命终多分宰杀倒悬身
378-A¶ 第 583b 页 X21-0583.png
首秤量而卖如猪狗牛羊鸡鸭田鸡等槩可知矣
即人道中虽以伦常自立倘一为奸盗淫杀等罪
亦被捕人做索倒悬拷打则知倒悬凡反正罪重
皆有不独在饿鬼一类而巳也此约报事粗释独
在六凡须知约理深明通至等觉夫报由于业业
由于惑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于不颠倒中妄起
颠倒之心则有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由惑倒故
所作之业无非颠倒如人道中应当端良正谊孝
亲忠君者而反十恶五逆不忠不孝打骂父母欺
凌贤圣岂非如人之颠倒悬其身首者乎夫鹖且
之鸟欲反夜为昼人尚恶之目为倒悬何况身为
倒逆自然应受倒悬之报者也若推其元则一切
众生正因灵觉之性初无正倒远近之名名尚叵
存何有实事只缘一念不觉而有动即为生相无
明由是而有业转现三细执取计名六粗如江湖
之趣愈趣愈下直至尾闾而后巳乃成六凡业相
业系苦相之倒悬恶报也楞严精研七趣云于妙
圆中一念迷妄即成十二颠倒轮回颠倒有生颠
倒有灭若能返迷归正于妙圆中元无流转故云
如来按指海印发光名正遍知汝暂举心尘劳先
起号性颠倒也巳上释倒字竟悬者远也法华云
五百由旬险难恶道又云佛道尚远非汝二乘懈
怠者能到又云此人决知去水尚远盖一返正之
后愈行愈远枉入轮回不能相近也是人一念不
378-A¶ 第 583c 页 X21-0583.png
觉之处即倒即远不必直至六凡业苦现前而后
称倒悬矣况悬而不倒犹可为也倒而不悬犹可
近也今则又悬又倒势难挽回如罪人挂吊高梁
业巳去实际理地远矣若不倒身或可立下即是
其奈身首尚倒何若但倒不悬或可手足回旋反
倒为正其如高悬梁上何二苦并缠则无可如何
矣此如迷方之人欲至湖南误向塞北若不动足
犹不大远若一行走步远一步所谓凡夫之人举
足动步无非是罪安得步步从道场中来耶此且
略释六凡倒悬今更以四句遍简九界一者是倒
是悬句凡夫业苦也二者近而倒句二乘执真保
果也盖巳见真谛自谓同入法性从邑至邑从国
至国遂至其父所止之城巳过三百由旬则宝所
在近也而迷涅槃道路不远而言长自无希取心
不好乐故二乘之人名枯四倒阿难于楞严会上
以正为倒以倒为正如来说为可怜悯者是也三
者正而远句即圆人初心巳知如来秘密之藏不
惟显佛九亦同彰故得为正其如未曾发足犹居
名字故复名远经云譬如凿井犹见乾土其人决
知去水尚远四者亦正亦近句即地住四十一位
巳开藏性圆显三德经云施工不巳遂渐至泥此
人知水必近何况全开知见全證三德者耶四句
简之无遗矣若妙觉果成即非正倒远近之列以
生佛正因灵觉之性元离正倒等名故经云远离
378-A¶ 第 584a 页 X21-0584.png
颠倒梦想是也又复应知二乘判属倒近句此是
与而为言若以唯圆对之前三前三俱为倒悬如
涅槃经中迦叶菩萨云自此巳前我等皆名邪见
人也祖诰云圆人遍体无邪曲偏等倒菩萨犹名
荣四倒盖未开中寔应本巳前俱为颠倒也虽然
圆人四十一位其得为之正近乎而未也无明未
尽是惑倒漏无漏业是业倒变易生死是苦倒实
报土中胜妙五尘是同体爱第九地方修离见清
净禅等觉尚有一品生相无明即最初一念不觉
而有动之惑相也此惑即颠倒远于正因灵觉而
尚有一生得绳之系虽不高梁倒挂具缚五尸以
绳系颈岂即无罪正人哉故约事释倒悬但在六
凡约理释倒悬通至等觉方尽经义也。
○次释救
者解之别名贾太传曰倒悬如此莫之能解孟子
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君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
悬也大要以无为功德遍救事理通别倒悬之苦
为宗经云一切自恣圣贤皆證无为其德汪洋因
受食巳目连之母即得解脱一切饿鬼之苦乃至
生天华光盖凡夫倒悬实由有为心行搆造有为
恶业致招倒悬苦报今以无为圣德即能解有为
业苦况目连之母向以悭贪罪根感报今以喜舍
无漏即能敌破其障矣此论救六凡倒悬也经云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一切难
岂非直至等觉一生所系之得绳乎皆离忧苦岂
378-A¶ 第 584b 页 X21-0584.png
非顿灭界外缘因生坏之变易生死苦乎只皆离
一切四字足以见如来不独为除六凡倒悬说此
一经矣所谓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德法王
不为凡夫出世凡佛法肤浅处尚须以深义解释
何况灼有至极深言而可反作阿含事相消判耶
若谓此经深谈处少只作浅解天子一言岂非敕
耶问能救无为功德不过自恣比丘何以能救地
住理倒答须知无为法一而有浅深差别今以二
乘自恣无为救六凡事相倒悬以圆乘无为功德
救地住理倒悬如云大人权现在比丘中明言内
秘外现本高迹下何可测知或元是妙觉巳自破
生相有为颠倒圆满正因灵觉号正遍知者今来
会上即能遍破九界生相有为遍救等觉一生苦
系等倒矣故云众圣之道其德汪洋汪洋则巳究
竟萨婆若海能念念中普济九界迷倒也不作此
释则一切皆除成剩语大人权现无所用也。
○盆
即是器器即是盆华梵义一不必纷更如东土用
碗西域用钵或盆或盏但可盛食以供三宝者即
是耳如云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则自然不作晬
槃胪列会也。
○上是别名经是通号若以别例通
应有教行理经不同具如观经疏若作有翻无翻
一十五义具如妙玄今谓此经训法训常足尽其
义如来身为九界师言为天下法既为当时尊者
说救母倒悬之良法亦须津梁末代则又为千秋
378-A¶ 第 584c 页 X21-0584.png
以下孝子贤孙酬亲报本之不易常规矣经云年
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修盂兰盆供直至于今传
传不替岂非经常妙轨哉故名曰经新疏但以法
供为名则将佛说二字之人名割弃荒外矣岂七
种立题经常不易之判释乎若稽此经来由则自
西晋武帝时竺法护翻来护名昙摩罗刹故人呼
刹法师本月氏人来东土燉煌住长安青门行译
者即今佛说盂兰盆经是也若法炬所译灌腊经
或云报恩经后来者重译非今本也释名竟。

○若论经体即是三种解脱经云若能供此自恣
僧者父母六亲应时解脱若但脱六凡倒悬乃是
二乘孤调解脱不具身智若一切难皆除忧苦直
救地住倒悬即圆三解脱楞伽百句解脱大经大
般涅槃是也本经又谓之天华光者圆三解脱异
名也第一义天本具大光明藏之般若为光复有
万行因华共严果德为华华光不离义天义天必
具华光举一必三虽三而一离之为九合之本一
若以此圆脱类通染净则即三道三识三性三般
若三菩提三大乘三涅槃三宝三德无往而非一
体异名也故以此圆脱为体则合现文而通诸释
也新疏度去解脱而扭取三宝为体吾未之前闻
夫今经正救饿鬼结业倒悬之苦宜立解脱为体
一则对治结业为便二则去缚归脱为便故经云
供养自恣僧者父母六亲应时解脱明文灼然何
378-A¶ 第 585a 页 X21-0585.png
为不依若弃此体如盲者无相伥伥乎其何之且
立三宝为体经文何所出哉若金光明则有法性
金光明典之语普贤观则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之文楞严则有将咒救厄之言今经但云供自恣
僧并无佛舒神力往救饿鬼及读诵何经受持何
咒藉何显密灵章往救结业倒悬之法宝也现有
解脱正体而弃去之强取不全三宝以塞其白当
是疏主自说盂兰盆经故使有者无而无者有耶
若谓此经具有三宝之义者经经皆具三宝则经
经皆当以三宝为体耶如法华未尝不具三宝而
以所诠实相为体般若未尝不具三宝而以所诠
般若为体此经纵具三宝自当以所诠解脱为体
何得弃现诠解脱而立通汎三宝哉验知此疏立
体一违现文二失经旨文虽富辩不敢因仍良由
体乃一经之表的如君如日如海如月为四章之
所归趣为结缚之所向往四方于是乎观体故不
可以不深长思耳予岂好辩哉问既言经体当是
法身今言解脱岂非用乎答真性解脱可非体耶
一必具三随便举耳况以解脱名体弥彰果上所
显出缠灵觉非迷中寔相在缠真如矣。

○宗者独以大孝度亲为宗此孝即四种孝中令
證道果出世之大孝也经言尊者果成之后即欲
度亲具供自恣僧巳其母即脱一切鬼苦是乃一
经宗要又复果后起行乃体家之宗不同修中因
378-A¶ 第 585b 页 X21-0585.png
果但宗而巳新疏以孝慈为宗即当用一去一盖
此慈字乃流通结语非正宗所重正宗所重唯大
孝度亲故不必更用结语慈字以溷宗要也。

○用则灭恶生善今经救苦得乐入天华光文善
宛尔但此用有浅深若目连之母离一切饿鬼之
苦其他父母除苦生善是小乘用今云令一切难
皆离忧苦则直灭等觉一生所系之难地住因移
果易之苦即是大乘全体妙用此用广博能普救
九界倒悬之苦生佛界解脱之乐也。

○言教相者体宗用三既通四教浅深则判教者
自当以方等生酥为其相矣夫阿含事相固失佛
义即观心玄论似不随经随经点义折中如此菩
萨鹅王一凭择乳释总题竟。
△二别文为三一序
二正宗三流通序二一證信。】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此虽结集增安实出金言预嘱六种成就證信诸
经所谓阿含篇篇如是般若处处我闻故曰通序
然须善识通中有别今是通五时内方等时中闻
如是等五事也若约四释消文毋乃言之大烦深
教诸贤皆自明了兹不具列。
△二缘起诸经缘起
皆与正宗必稍相反以为弄引如法华开为合序
金刚事为理序等今经缘起胡为不然须知目连
尽巳神力救母不得然后求佛普说救得之法则
是以不能救之缘为能救之弄引以能救之法为
378-A¶ 第 585c 页 X21-0585.png
不能救之正宗恰与诸经缘起同条共贯也分二
一道成救母二定业难拔初又二一出救因缘又
二一报恩须度。】

「大目揵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
眼观视世间。」

【目揵连翻釆菽氏鼻祖坚固草木以冀飞升之净
行种姓子孙不惟箕裘克绍抑且青出于蓝遂生
神通第一之儿良由此姓与刹利并贵故以姓彰
名亦示神通之有水木根源也始得六通者从马
胜再闻因缘生灭得初果闻佛口称善来得四果
故曰始得得有二一报得通二修得通鬼神诸天
皆报得通但五不六修得中又有神通道通如调
达之通神而非道亦五不六性俱缘念罗汉皆名
道通具足六也今云始得六通似神矣据下即以
道眼观视世间验知此六皆属道通也夫目连所
入八千三昧能动八千世间能知八千界事通居
第一不亦宜乎六通名相可知不必琐列欲度父
母是尊者一生大孝报乳哺之恩即是欲度之注
解也乳哺恩者父母恩重经云佛告大众人生在
世父母恩重父生母育十月怀身子饮母乳八斛
四斗心地观经云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
饮啖母血及出胎巳饮母之乳百八十斛母得上
味皆与其子中阴经佛问弥勒阎浮提儿从生堕
地乃至三岁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
378-A¶ 第 586a 页 X21-0586.png
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何况教方教数抚念唯唯
升头戴发洗掌求师自未能安先安其子一种天
性至情昊天难报者乎夫羔羊跪乳慈乌反哺可
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曰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
父母乎孝经曰孝乃天经地义至德要道诗云哀
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王褒之三
复流涕孙悟之送父持舆皆出于报恩无地而然
也则知世之尽孝图报者岂止二十四人而巳哉
尊者以为此皆世间圣人之教世间报恩之孝非
出世之大孝唯自巳道业有成能度父母出生死
證无为者子道方尽故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即此欲度父母四字迥不同于世间大舜曾参曾
元及出世供养诱善止恶之孝而巳矣实与净藏
净眼之度父母本师释迦之度净饭摩耶合志同
方也嗣后玄沙备公亦以悟道度父生天又与尊
者道成度亲为出世报恩之大孝同所谓德不孤
必有邻又复此段科为报恩须度者重在能度方
为能报非世间之汎汎报也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者所以觅二亲之下落方可施神通度脱耳。
○文
中始得欲度即以六个虚字眼乃经家化工点尊
者一生心行跃然于毫素之上盖始得则未久不
暇及他而即以道眼度亲则知未成道前未尝不
欲度亲力不足也故汲汲于修道今幸得道固当
汲汲皇皇以觅其亲而度之矣岂但修道时欲度
378-A¶ 第 586b 页 X21-0586.png
其亲哉亦由欲度其亲所以出家修道如地藏菩
萨欲度其母即发心以度法界以修圣道也问圣
贤修道俱为上求下化今尊者何独妮妮二亲将
毋同于爱见大悲乎答非也尊者未尝不欲广度
众生但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谓之悖德不敬其亲
而敬他人谓之悖礼故虽欲普度而必施由亲始
亲亲而后仁民于礼为顺于心易兴大小乘中七
周九周行慈与乐亦必先于上亲重恩运心则为
观易成也。
△二堕苦须救。】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旧疏谓生饿鬼是异熟果酬于引业皮骨连立是
等流果酬于满业盖受报皆有总别言饿鬼则是
总报有三种九类三十六类因殊果异不同故皮
骨连立则是别报独在无财炬口类中也尊者见
堕此类苦切倒悬事不容缓急须救拔。
△二正明
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若论尊者初心本欲度亲出火宅證无为故以道
眼遍观双觅父母不意父得清升母沈剧报事不
获巳先治其表且以钵饭暂止柺虚方可说法令
其解脱非谓尊者之孝第能以饭饷母而巳也。

二定业难拔。】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掌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
火炭遂不得食。」
378-A¶ 第 586c 页 X21-0586.png

【掌钵悭习罪根深也搏食贪习罪根结也悭贪恶
习业果巳深即在地狱宿习发现故掌钵以恶馀
鬼之侵揣食以图一巳之饱岂知此心方起恶报
更剧虽孝子顺孙无可如何正生天记中叉声乍
响众习俱彰金婴由此以生天庸医闻声而卖药
绿林豪客借响施威如业镜当台莫能遁影又如
狱人受苦将更望见玉女身乘金车竟忘因欲受
苦即复见境起心云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而身首
俱裂为可悲也是虽恶习陡兴实由定业难拔圣
子不能力救乃为请救之缘缘起序竟。
△二正宗
分二一现在母子获益二像末道俗同遵文但目
连之母解脱鬼苦而云母子获益者目连成道端
为度亲亲既得度孝行斯圆岂非获益经云目连
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也初又三一陈苦乞救。】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具陈巳力不能救之如此即所以求如来能救之
方也。
△二正示救法又二一拣不能救凡圣二正
示能救人法初又二一一圣难救。】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先出不能救之之由目连意谓吾圣道既成神通
第一尚须普度苍生何有一母而不能救耶佛谓
非汝道力无效其奈道力不胜业力汝母定业巳
成势难回挽如杯水之不救车薪一圣难回重罪
夫罪而无根犹可忏也今有根矣根而不深犹可
378-A¶ 第 587a 页 X21-0587.png
拔也今又深矣深而不结犹可除也今又结矣稽
其由来则五百生前定光佛时母名青提子名罗
卜子欲供舍母即悭贪此根日滋日茂以至今生
自尔深结掌钵搏食即根深发现之相然以圣子
而生恶母胎中有二意焉一母子缘深二是圣贤
摄化若恶类中无圣贤降生开导则此辈永劫沈
沦无解脱时矣故圣贤发愿往往遍入邪苦如净
藏净眼之救父地藏菩萨之救母初果圣人生魁
脍家普门大士为渔捕妇于世法中大舜之孝化
瞽瞍季子之让迈诸君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
而文公兴于剧恶流离之时若无大圣贤间生其
中为狂澜砥柱默挽颓风则世道佛法皆悉灭矣
又复经言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则向下拣显二意
该在其中非汝奈何则知圣贤尚难奈何况天地
神鬼之众凡乎此拣也非汝一力奈何则显须十
方众圣之力方得救拔也。
△二众凡难救。】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地神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
王神亦不能奈何。」

【目连三昧罗汉不知人天罔测则今目连不能救
者又岂凡庸所能措手哉。
△二正示能救人法三
双标双示双结初又二一标人。】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脱。」

【当须二字非重叠之言乃希须之须谓必须众圣
威神庶可救治非此则不能使之解脱矣十方众
378-A¶ 第 587b 页 X21-0587.png
僧若反释于上则十方显非一圣众僧显非凡夫
所以威力到处倒悬可解既标能救之人不知何
法可以感动众圣斯得救济故下即出能救之法
云。
△二标法。】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前云当须今云当说此二当字明是标人标法非
正释能救人法也一切难即倒悬罪以此倒悬不
但在饿鬼一类直至一生所系故云一切如人天
苦乐相间不免刀兵未臻无漏必致堕落倒悬难
也二乘饮无明酒堕寂灭坑倒悬难也菩萨纷纭
二谛失中道本堕二边之倒悬也地住等觉生相
未亡因移果易倒悬难也此九界难中一一皆有
忧苦二事如新疏云意受名忧身受名苦惧于后
果名忧婴于现报名苦济拔无术名忧痛苦切肤
名苦则知倒悬之难是总名而忧苦二端又别相
矣如来法门一唱则不但救尊者之母并救九界
含哺不但拔饿鬼之难并拔二死忧苦故云令一
切难皆离忧苦。
△二双示又二一正出人法二广
叹德益初又二一出人。】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此正出能救之人又必时缘皆洽庶几胜事方成
自恣时者每四月十六日佛制比丘结夏安居精
励道业至七月十四五六三日九十日期满解夏
自恣若𨳝月百二十日为一夏若𨳝四月前四月
378-A¶ 第 587c 页 X21-0587.png
十六日结夏若𨳝七月亦前七月解夏此一夏内
或得四禅四果三昧神通不可枚举脱有未得果
證不无三业瑕疵自既当局者迷要藉傍观举过
故自巳所作之过皆恣众僧举说方可忏悔清净
自恣梵语名般剌婆剌拿自恣之辞曰大德众僧
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
长老哀悯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各各次
第如此三说受自恣巳名安居事竟则此时日乃
大僧和合勉励圣道之嘉会故当求之以救父母。

△二示法。】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
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
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以此普供圣贤即能拔法界倒悬之苦其中虽有
所救父母能救圣贤而正意在于法供故名示法
具饭百味等是别开供物尽世甘美是总结供法
五果一核果桃李等二肤果瓜梨等三壳果胡桃
石榴等四糩果苏荏等五角果菱豆等也尽世甘
美尽字作两意释甚通所谓富则罗天下之奇珍
贫乃竭一巳之力量须知供圣乞救本皆贵于尽
诚而三尊受供亦只应于克诚初不论夫物之丰
俭也书云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至治馨香感于神
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鬼神尚尔况三宝乎又云
享多仪享不及物为其不成享也则虽兢侈靡广
378-A¶ 第 588a 页 X21-0588.png
陈镂雕缯䌽神且吐之矣况圣贤乎哉运心理供
责在僧伦致诚事供宜乎俗众此乃能救法供固
当事理俱精方为合式也以著盆中者东西两土
器用不同或物或碗金银磁木但可盛物以供圣
贤者不拘千百皆得用之即所谓盂兰盆供也下
云一心同受钵和罗饭者亦正指此大德梵语檀
陀乃律中比丘之尊称上云当须十方僧众今云
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言大德则显非初行浅学言
大德则必具威神之力言大德则能救倒悬之苦
言大德方能与解脱之乐者矣一字宝王海墨书
之不尽况含此等数意耶。
△二广叹德益上既委
示能救人法但不知此等圣贤有何威力胜于目
连故供之者能救倒悬之苦与解脱之乐而受益
者又不知一生耶多生耶故即继之以叹德示之
以获益一以起道俗信乐踊跃之心精诚感叩一
以显众圣久具与拔之本感而遂通为二一叹德。】

「当此之日一切众圣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
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
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
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一切圣众句是总标皆同一心下是结叹中是开
释山间禅定至自在教化是出修證之法声闻缘
觉下是明能證之人禅即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
喜妙乐舍念清净之四禅定即空无边识无边无
378-A¶ 第 588b 页 X21-0588.png
所有非非想之四定此即世出世间根本禅定四
道果即界外小乘声闻所證树下经行则通于圣
凡大小或六通自在教化须指大乘四十二位六
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也众生只
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遂使耳不超声眼不逾色
一一壅碍皆不自在三乘贤圣一解六亡六入殊
胜一一融通无非解脱故云六通自在则知此六
融通其性本具即使果成亦还故有何者暗中勤
读朗然不昧分别一起即无所见天眼性也床下
蚁行谓是车斗天耳性也母知子意他心性也能
忆去日宿命性也射石没羽投冶作金神足性也
不饮髑髅之泉厌见索债之鬼漏尽性也一切凡
夫元具六通之性故一破得绳六皆自在所谓六
自在王性清净故是以果成之后皆能化化无穷
神力难思广作佛事教化一切也如华严中或于
一根入正受或于诸根起出说或于诸根入正受
或于一根起出说或于耳根入正受或于眼根起
出说或于眼根入正受或于舌根起出说或于男
子身中入正受或于女人身中起出说岂非十地
大人四十二位上圣所修所行之法门乎若昧此
释则文中六通自在教化之句恐难通也声闻缘
觉二乘也十地菩萨大乘也但举十地则该别圆
二家分断根本四十二位矣权现比丘在大众中
如弥勒观音现坐比丘数内或是等妙二觉内秘
378-A¶ 第 588c 页 X21-0588.png
外现本高迹下影响受食故能圆拔九界三乘倒
悬之苦普与佛界三德解脱之乐何况分段倒悬
之苦入天华光之乐而巳哉遂总结之曰皆同一
心受钵和罗饭须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有贤圣
大小之异然而受食之心无乎不同也况同一无
为之法同一清净本觉识得一则万事毕一外无
法实相心显苦不足拔乐不足与矣一心虽无二
相不妨运同体大悲普拔法界苦与法界乐此是
拔倒悬之根本故当委示具清净戒众圣之道其
德汪洋三句是总叹之句不妨约戒定慧分疏大
经有觉清净戒具足无上道戒此戒即第一义光
光非青黄赤白非色非心非因果法乃究竟实相
戒也众圣之道圣者正也凡夫心游尘境皆名为
邪若入三昧名正心行处亦名正定聚道之为言
路也所谓由是而之焉谓之道则三乘圣人莫不
由定以发乎慧以正道目定以至德目慧于文宛
尔其德汪洋者德者得也所谓足乎巳无待于外
之谓德四教四圣谛慧修之皆能證穷真中二理
究竟泥洹彼岸是巳到家而无待更修别法也汪
洋乃水之浩渺无边势也生灭四谛德成谓之空
有双亦双非四沟港得道在小乘自谓与佛同入
法性其犹秋水神乎未得谓之汪洋也无生四谛
仅如河无量四谛乃如江比前似乎浩渺方后尚
存见少非汪洋也独四十二位权现大人修无作
378-A¶ 第 589a 页 X21-0589.png
四圣谛慧圆破无明圆显秘藏任运流入萨婆若
海究竟泥洹彼岸始得名之曰其德汪洋耳此姑
释其自行若论化他与拔则生善谓之德圣人自
既證穷智海复转巳心所行法门以利益人则如
汪洋之水能普救九界枯焦二死倒悬不啻火宅
稍苏地上清凉而巳也又以此水生九界众生妙
觉法身四十一位一切智果则不啻枯苗再茂涸
辙重流而巳也夫菩萨既圆如是妙證供而拔苦
宜矣。
△二示益三一巳亡父母解脱。】

「其有供养此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
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

【现世父母指今生生身之本业巳报尽身亡者对
于下边若父母现在者句验知此是巳归冥者矣
以供圣故得出三途应时解脱应时即时也人方
设供于生前亲即超升于地府正是观音不来我
亦不往水在盆中月在天上感应道交不思议力
也然若供二乘圣贤得出三途得时解脱不时解
脱之孤调解脱若供权现大人必断二死三惑生
相无明得真性解脱此脱唯圆必具身智举一即
三言三即一亦可即道识等十种之三法为此经
所诠正体体指解脱弥显果成出缠灵觉非迷中
实相素法身而巳若无此体邪倒无印便成魔说
下云入天华光一体异名也新疏指三宝为体不
自然矣衣食自然者禅定为衣智为食以此庄严
378-A¶ 第 589b 页 X21-0589.png
正法身方便缘修有功用道皆不自然地住巳上
智德日增断德日灭任运流入无功用位方名自
然。
△二现在父母增乐。】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

【△三七世父母化生。】

「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诸天皆化生而有以华为宫殿者昔有采华供佛
身死生天宫殿皆华具如法苑珠林诸天皆有身
光以之自乐故云入天华光此约事释若论所供
圣贤皆大人权现则今得益不翅人天天即大涅
槃天天中天第一义天华即解脱万行缘因通名
为华庄严果德大集经云三昧为须解脱敷敷即
华也光即般若所谓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而大
光明藏普能照烛当知此即圆妙三脱大秘密藏
是此经所说正体种种万行共归趣之无量功德
共庄严之言说论辩而诠显之故名为入然而入
无所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以不住法住般若
波罗密中今以无所入入三德秘藏中也如此释
者方尽圣贤大人威神之力方名令一切难皆离
忧苦夫浅经深解功尚不赀深法浅谈恐违佛意。

△三双结上巳广明能救人法并圣贤功德此下
但结前未尽之法而示所供之人而两章中一一
皆具人法二种故曰双结为二一结下愿人法。】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咒愿愿七世父母行
378-A¶ 第 589c 页 X21-0589.png
禅定意然后受食。」

【愿七世父母句断或愿生天脱苦成道往生一凭
斋主之愿而咒愿之若施主自无别愿则佛法自
有咒愿之法此属出声念诵者行禅定意即食存
五观等法不关出声者也可知。
△二结上供人法。】

「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
自受食。」

【十方贤圣虽皆威力自在能拔倒悬福田胜妙能
与解脱尚是分證位人解脱未究竟则与拔或恐
不深今令供佛则是究竟法王苦无不尽乐无不
满真能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也。
○此双结文乃上
求佛道下化众生同体慈悲四弘誓愿虽为一时
僧众受供而说实为十方菩萨成佛良规故广说
能救人法巳竟复结其要义以委示之也如此胜
人胜法鼓勇汇征焉有不拔苦与乐哉。
△三法行
苦脱二一众喜法行二母脱鬼苦今初。】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
释然除灭。」

【凡有父母皆思报恩第苦报之无法每怀靡及尝
抱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之戚今既得良法则
罔极可酬木风无恨矣皆大欢喜不亦宜乎至于
目连事属当机休戚尤深观其始则悲哀忽而号
泣今也释然得益之想瞭然面貌之间予科为母
子获益盖得意于经家传神妙笔中非无本之谈
378-A¶ 第 590a 页 X21-0590.png
可与智者道也。
△二母脱鬼苦。】

「智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曰闻斯行之贤
者好善尚尔勇为岂有目连救母切巳之忧而肯
因循岁月淹迟时日而后乞救哉故承如来法音
演处即便鼓勇营为说法方周供圣巳具三宝钟
集而倒悬巳解故云即于是日得脱鬼苦此即字
乃不二不三不前不后之词方目连设供之辰即
慈母除殃之日如地藏大士于觉华定自在王佛
前发心救母之时狱中之母即于是时得出地狱
韦提夫人才闻妙观即證无生同一感应道交法
门疾捷也言得脱一切饿鬼之苦者一切二字六
经无出史记云一切皆高帝功臣汉书惠帝纪云
一切满秩如真注云如刀切物音妾苟取外面整
齐不稽内之长短巨细也佛经用此二字义意同
之如今饿鬼而称一切者以九界皆在饿鬼类中
如刀一切外面皆齐也而饿鬼中复有圣凡大小
参差不同即内之长短巨细矣言九界皆饿鬼者
饿鬼一种内即有三种九品正法念经则列三十
六类因殊果异饿鬼地狱长劫受罪何闻饮食畜
生之至大如龙食后一口青泥况其眇小者耶修
罗翻无酒且食讫一口虾蟆饥虚可知矣人道中
饥馑屡见枵馁而死者比比人皆目击也天中虽
云衣食自然若夙不供僧修福天食即分四色经
378-A¶ 第 590b 页 X21-0590.png
中有穷天至长者园中盗酸枣食所谓饥羸慞惶
处处求食火宅六凡谁非饿鬼哉二乘沉空滞寂
无大乘功德法财以资法身慧命故云形色憔悴
权位菩萨不得中道理味饥虚可知地住菩萨虽
依法喜禅悦而未究竟寂灭忍衣觉法乐食岂即
饱满正道之人哉是以九界皆饿鬼类也今目连
既供大乘圣贤则其母不但脱三恶之倒悬并脱
九界枵虚之倒悬矣故云脱一切饿鬼之苦也若
云但脱鬼界一种则一切之语徒施大人权现无
益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为虚话矣如此吃紧处两
疏不释何哉正为现在母子获益竟。
△二象末道
俗同遵二一陈益请传前之陈苦乞救为巳母也
今之陈益请传为天下也亲亲而后仁民即此意
耳。】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
僧威神之力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
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自觉巳圆能觉他者法王应世自未能度先度人
者菩萨发心尊者最初发心修道元为上求下化
普度群迷但以施由亲始故急先度母母既度巳
即当爱亲及人以请广传象末通拔苦沦若非方
等巳发大心岂有如此普度之请哉夫曾参至行
以启孝经目连当机以启兰盆同一圣贤心肠帝
王度量菩萨为人靡不尔耳。
△二因请广示三一
378-A¶ 第 590c 页 X21-0590.png
叹许。】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钟藉叩鸣鼓凭击响师正欲说资恰申问感应道
交具二庄严宁不快善矧目连大权内秘有所动
止自尔妙契圣心为智所赞也。
△二正示三一广
勖能遵道俗。】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
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

【△二重示能救人法。】

「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世父母于七月十五
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
十方自恣僧。」

【勖众遵法中先勖出家二众者有二意一以出家
人通知佛法宜行孝慈不同俗人如牛羊眼不解
方隅故当先嘱僧尼二者父母乃生身之本俗众
皆能甘旨奉养菽水承欢亲既养其小子仍养其
老盂兰盆法或可缓也至于僧尼割爱辞亲父母
不礼殊失养儿防老之靠矣既不能尽药饵牲鼎
之奉自当急盂兰救度之诚此而不为非佛弟子
矣向下连云是佛弟子应念父母一切佛弟子应
当奉持正春秋责备贤者意耳嗣后西竺行者不
一而足东土如唐圭峰大师有疏遵行广演大师
有钞遵行此二道众也俗众则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一自皆以孝行为本觉王一勖户诵家传风行
378-A¶ 第 591a 页 X21-0591.png
草偃莫不遵为不刊之典楞严云属诸比丘休夏
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尔时波斯匿王为其父
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兼复亲延诸大
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
敕文殊分应斋主此西域九等自恣供僧荐度父
母也且俗众同遵而先国王者祖宗开国成家东
征西伐不知积多少杀业而子孙方得坐享河山
垂拱太平则为继体守成之君自当凛遵法供以
资冥福况国君以仁孝治天下一人行之于上兆
民承之于下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为
风化之首尤当郑重于斯者也东土南齐高帝常
于七月十五日送盂兰盆往诸寺中供自恣僧唐
代宗大历元年七月作盂兰盆于禁中设高祖太
宗以下七圣位祇荐冥福岁以为常宋真宗嗣位
之初诏两街僧录问盂兰盆仪式依法修设复听
讲此经至仁宗嗣没之初亦诏僧三七于延庆殿
开建道场七日夜昼讲此经馀时礼念七月十五
日复于长春殿设盂兰盆斋资父王之仙驾酬昊
天之鸿恩此皆国王行法之最盛者也太子大臣
宰相三公百官总一臣位北齐侍郎颜之推著颜
氏家训其中有曰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齐望汝
等依行不绝此卿相之遵行者也万民庶人则谁
无父母理合同遵要之如来久修实语言不虚发
故能令盂兰盆供千秋不替直至于今民受其赐。
378-A¶ 第 591b 页 X21-0591.png

△三结愿获益父母。】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
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此即前佛敕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
母之意但前佛令众僧为施主咒愿今是令孝子
自巳作愿当知孝子自有此等别愿众僧方可依
之代为咒愿也。
△三结意。】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
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慈孝忆所生父母作为
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前既诫勖道俗同遵盂兰盆法供僧度亲今则结
出须供须报之意以感动众生令欢喜急行也是
佛弟子应忆父母则知不忆父母者非佛弟子矣
此义逼令行也佛弟子三字通结巳前道俗修孝
顺者则又拣去虽名佛子而顽冥不灵忤逆不道
者不在数中凡是佛子又修孝顺者应当念念常
忆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修救倒悬之法以报慈爱
之恩应当二字乃叮咛至嘱之词言应当则报恩
乃各人分内最切巳事非如来勉强汝行者稍加
懈怠非佛子非孝顺矣何者父母既以慈爱长养
汝身汝今当以慈孝报答亲恩跪乳反哺畜尚现
恩人而不为禽兽不如矣何谓孝顺佛子哉此乃
点人天性至情以感动下凡令急于修供酬恩而
不暇须臾缓也故科为结意乃结出须报之意也。
378-A¶ 第 591c 页 X21-0591.png

△三流通二一付嘱流通。】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二结益流通。】

「时目连比丘四众弟子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经折中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