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777-018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岳全书卷十
            明 张介宾 撰
  诸风
   经义
九宫八风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
 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
 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
卷十 第 1b 页 WYG0777-0186b.png
 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
 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常如是
 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
 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风后之则
 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
 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
 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
 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
卷十 第 2a 页 WYG0777-0187a.png
 木扬砂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
 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
 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
 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
 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
 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太弱风其伤人也内
 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
 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生为弱○风
卷十 第 2b 页 WYG0777-0187b.png
 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
 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
 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
 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
 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
 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
 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支节○风从东方来名曰
 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
卷十 第 3a 页 WYG0777-0187c.png
 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
 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
 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抟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
 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
 枯矣
岁露论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
 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
卷十 第 3b 页 WYG0777-0187d.png
 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
 人乎少师荅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
 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
 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帝曰有寒温
 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曰虽平
 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人与天地相参
 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
 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郤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
卷十 第 4a 页 WYG0777-0188a.png
 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
 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
 腠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
 也卒暴○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曰
 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帝曰
 愿闻三虚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
 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
 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
卷十 第 4b 页 WYG0777-0188b.png
 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
 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候此者常以
 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
 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
 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
 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
 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
 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
卷十 第 5a 页 WYG0777-0188c.png
 两邪相抟经气结代者矣故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
 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
 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论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
 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
 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
 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
 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
卷十 第 5b 页 WYG0777-0188d.png
 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虚邪者八正之虚邪
 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
 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乾寒胜
 则浮湿胜则濡写○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
 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阳之汗以
 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邪风
卷十 第 6a 页 WYG0777-0189a.png
 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
 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
 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榖之寒热感
 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东方生
 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
 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
 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
 志为怒○风伤筋燥胜风风胜湿
卷十 第 6b 页 WYG0777-0189b.png
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
 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
 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
 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
 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
 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
 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
 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
卷十 第 7a 页 WYG0777-0189c.png
 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
 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
 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也○疠者有营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
 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
 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
 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巳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
 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卷十 第 7b 页 WYG0777-0189d.png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
 中皆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
 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
 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
 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
 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
 有风气也○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
 诊及其病态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
卷十 第 8a 页 WYG0777-0190a.png
 时欬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
 气之状多汗恶风焦色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
 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
 苍嗌乾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
 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
 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
 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
 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
卷十 第 8b 页 WYG0777-0190b.png
 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
 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
 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
 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
 口乾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
 口中乾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玉机真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
 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卷十 第 9a 页 WYG0777-0190c.png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
 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
 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
 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洛○弗
 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
 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
 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火可药弗治满十
卷十 第 9b 页 WYG0777-0190d.png
 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
 寒热病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金匮真言论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曰八
 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
 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
 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
 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
 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
卷十 第 10a 页 WYG0777-0191a.png
 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
 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
 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
 病痹厥○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
 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
 邪并容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
 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
卷十 第 10b 页 WYG0777-0191b.png
 肌肉坚𦂳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
 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故阳受风
 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
 先受之
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
 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因于露风
卷十 第 11a 页 WYG0777-0191c.png
 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
 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
 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百病始生篇帝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清湿喜怒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
 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
 不节则伤藏伤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
 于下风寒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泆不
卷十 第 11b 页 WYG0777-0191d.png
 可胜数○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
 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其中于虚邪也因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
 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
 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
 邪从毛发入入则扺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
 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
卷十 第 12a 页 WYG0777-0192a.png
 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
 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
 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
 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
 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向腹胀多寒则肠
 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
 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
 积○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
卷十 第 12b 页 WYG0777-0192b.png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馀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
 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
 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
 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
 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
 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
 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卷十 第 13a 页 WYG0777-0192c.png
刺节真邪论曰虚邪之中于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
 发腠理其入深内抟于骨则为骨痹抟于筋则为筋
 挛抟于脉中血闭不通则为痈抟于肉与卫气相抟
 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
 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
 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
 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卷十 第 13b 页 WYG0777-0192d.png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著寒胜
 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
 骨内伤骨为骨蚀
脉要精微论曰风成为寒热○久风为飧泄○脉风成
 为疠○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
 阳受气也
寿夭刚柔篇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
 阳俱病命曰风痹○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卷十 第 14a 页 WYG0777-0193a.png
通评虚实论曰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
 跛风寒湿之病也
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
 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刺志论曰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
 贲者死不治○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
 欠名曰风厥○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
卷十 第 14b 页 WYG0777-0193b.png
 举
五色篇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
 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评热病论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
 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
 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
 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
 奈何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卷十 第 15a 页 WYG0777-0193c.png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
 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
 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
 七日欬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
 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病能论帝曰有病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
 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
 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卷十 第 15b 页 WYG0777-0193d.png
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
 其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馀则泻○大风颈项
 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
 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四时气篇曰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
 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
 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馀乃可复也○
卷十 第 16a 页 WYG0777-0194a.png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
 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起于
 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风痉身反折
 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风气大来未之
 胜也上湿受邪脾病生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
卷十 第 16b 页 WYG0777-0194b.png
 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
 善怒眩胃巅疾
五常政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
 隆黄起水乃𤯝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
 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厥阴所
 至为风生终为肃○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
 大风乃起发屋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卷十 第 17a 页 WYG0777-0194c.png
 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
 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为浊色黄黑
 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
 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论古今中风之辨(共三/条)
夫风邪中人本皆表證考之内经所载诸风皆指外邪
 为言故并无神魂昏愦直视僵仆口眼歪斜牙关𦂳
 急语言蹇涩失音烦乱摇头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
卷十 第 17b 页 WYG0777-0194d.png
 遂瘫痪软弱筋脉拘挛抽搐瘛疭遗尿失禁等说可
 见此等證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夫风
 自外入者必由浅而深由渐而甚自有表證既有表
 證方可治以苏散而今之所谓中风者则不然但见
 有卒倒昏迷神魂失守之类无论其有无表邪有无
 寒热及有无筋骨疼痛等證便皆谓之中风误亦甚
 矣虽热病篇有偏枯一證曰身偏不用而痛此以痛
 痹为言非今之所谓中风也阴阳别论有曰三阴三
卷十 第 18a 页 WYG0777-0195a.png
 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此以经病为言亦非
 所谓风也继自越人仲景亦皆以外感言风初未尝
 以非风言风也迨至汉末华元化所言五藏之风则
 稍与内经不同而始有吐沫身直口噤筋急舌强不
 能言手足不遂等说然犹不甚相远再自隋唐以来
 则巢氏病源孙氏千金等方以至宋元诸家所列风
 證日多日详而是风非风始混乱莫辨而愈失其真
 矣故余悉采其要列證如前凡内经所不言者皆不
卷十 第 18b 页 WYG0777-0195b.png
 得谓之风證即或稍有相涉亦必以四诊相参必其
 真有外感实邪方可以风论治否则误人不小也
一难经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其所苦各不同
 详此难经之云中风者本五种伤寒之一又仲景曰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由此观之
 可见内经之凡言中风者本以外感寒邪为言也岂
 后世以内伤属风等證悉认之为外感中风耶
卷十 第 19a 页 WYG0777-0195c.png
一仲景要略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𦂳𦂳则
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
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观仲景之论中风者如此其所云半身不遂者此为
 痹乃指痛风之属为言谓其由于风寒也再如邪在
卷十 第 19b 页 WYG0777-0195d.png
 皮肤及在络在经入府入藏者此谓由浅而深亦皆
 以外邪传变为言也惟喎僻吐涎二證在内经诸风
 并无言及而仲景刱言之故自唐宋以来则渐有中
 经中血脉中府中藏之说而凡以内伤偏枯气脱卒
 倒厥逆等證悉认为中风而忘却真风面目矣
   论中风属风
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凡风寒之中于外者乃为风
 邪如九宫八风篇之风占病候岁露论之虚风实风
卷十 第 20a 页 WYG0777-0196a.png
 金匮真言论之四时风證风论之藏府中风玉机真
 藏论之风痹风痹痹论贼风篇之风邪为痹疟论岁
 露论之疟生于风评热病论之风厥劳风骨空论之
 大风热病篇之风痉病能论之酒风欬论之感寒欬
 嗽是皆外感风邪之病也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名为
 风者如病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
 属于肝之类是皆属风而实非外中之风也何以见
 之盖有所中者谓之中无所中者谓之属夫既无所
卷十 第 20b 页 WYG0777-0196b.png
 中何谓之属此以五运之气各有所主如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皆以所属为言而
 风之属于肝者即此谓也盖肝为东方之藏其藏血
 其主风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强直
 之类无所不至而属风之證百出此所谓皆属于肝
 亦皆属于风也夫中于风者即真风也属于风者即
 木邪也真风者外感之表證也属风者内伤之里證
 也即厥逆内夺之属也夫曰中曰属此在内经固以
卷十 第 21a 页 WYG0777-0196c.png
 显然各有所谓即如年辰之属鼠属牛岂即为牛为
 鼠乎而后世不能明辨遂致方论混传表里误治千
 古之弊莫此为甚第在内经则原无真中类中之分
 而王安道始有此论予甚善之第惜其辨有未尽故
 复述之以详其说凡欲明此义者但当于中风属风
 表證里證四者之间默而思之当自见其真矣
   论河间中风说
河间原病式曰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
卷十 第 21b 页 WYG0777-0196d.png
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
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
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
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
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
者皆为热甚故也若病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
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宜
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
卷十 第 22a 页 WYG0777-0197a.png
 据河间此论谓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之风由乎将
 息失宜此独得之见诚然善矣然皆谓为热甚则不
 然也凡将息失宜五志过极本属劳伤證也而劳伤
 血气者岂皆火證又岂无阳虚病乎经曰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夫伤阴者水亏也伤
 阳者火虚也以虚作火鲜不危矣
又河间曰其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脉浮而恶寒拘
急不仁皆曰中府也其治多易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
卷十 第 22b 页 WYG0777-0197b.png
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闭结皆曰
中藏也其治多难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中藏者多滞
九窍若风中府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證发其表若忽
中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證已
定别无他證故以大药和治之
 据此云脉浮恶寒拘急不仁等證本皆伤寒之类也
 何又名为中府唇不收舌不转失音耳聋等證本皆
 厥夺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藏自中藏中府之说并列
卷十 第 23a 页 WYG0777-0197c.png
 为言而内伤外感之證斯无辨而混乱矣且续命汤
 三化汤之属但可以散风寒攻实热若所云将息失
 宜者岂尚堪治之以此
   论东垣中风说
东垣发明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
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
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
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治法当和
卷十 第 23b 页 WYG0777-0197d.png
藏府通经络便是治风也
 据东垣年逾四旬气衰之说其发明病机切中病情
 诚出诸贤之表者余深服之然忧喜忿怒伤气者固
 有此疾而酒色劳倦伤阴者尤多此疾何以言之盖
 气生于阳形成于阴余尝曰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
 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夫阳衰则气去故神志昏乱
 阴亏则形坏故肢体废弛此衰坏之谓也所以此病
 多在四旬之外正以其渐伤渐败而至此始见其非
卷十 第 24a 页 WYG0777-0198a.png
 外感而总由内伤可知也今以气脱形坏之病顾可
 谓之风热而散之攻之也否乎
又东垣曰中血脉则口眼歪中府则肢节废中藏则性
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脉者外有六经之形證则从小
续命汤加减中府者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等通
利之外无六经之形證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
大秦芄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据东垣河间之说若有同者若有异者如云中府中
卷十 第 24b 页 WYG0777-0198b.png
 藏本皆同也而东垣又云中血脉则稍异矣又如续
 命汤在河间则以治府病东垣则以治血脉三化汤
 在河间用以治中藏而东垣用以治中府则又异矣
 此或因證施治各有所宜姑无论也再如河间曰此
 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于风东垣亦曰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夫皆曰非风而又皆曰中府中藏不
 知所中者为何物则分明又指为风矣夫既曰将息
 失宜又曰气衰所致本皆言其虚也而治法皆用汗
卷十 第 25a 页 WYG0777-0198c.png
 下则分明又作实邪矣此等名目混乱泾渭不分若
 曰是若曰非而含糊于可否之间因致后学茫然莫
 知所宗正以议论日多不得其要反滋千古疑窦深
 可慨也至若续命三化等汤恐亦非神衰形坏之人
 所能堪者故凡读书稽古之士宜加精䆒勿谓古人
 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
   论丹溪中风说
丹溪曰按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
卷十 第 25b 页 WYG0777-0198d.png
不可一途而论惟刘河间作将息失宜水不制火者极
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耳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耳
 据丹溪引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之说不知内经
 之凡言风者皆以外感为言原非后世之所谓中风
 也观难经五种伤寒之意可知矣而丹溪之言岂得
 内经之本意乎至若东南之人只是湿痰生热热生
 风此仍述河间热甚之说而非风等證岂皆热病即
卷十 第 26a 页 WYG0777-0199a.png
 云为痰又岂无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热热即生风也
 且非风则已是风则南北俱有若云东南寒少未必
 杀人则可而云风少则不可也非痰则已是痰亦南
 北俱有若水土之外湿东南虽多而乳酪之内湿则
 西北尤多也虽痰之为物本为湿动然脾健则无脾
 弱则有而脾败则甚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
 所以生病也凡治失其本而欲望病愈者未之有也
又丹溪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与无血宜
卷十 第 26b 页 WYG0777-0199b.png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在右属痰属气虚宜二
陈汤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据丹溪此说若乎近理故人多信之而不知其有不
 然也夫人身血气本不相离焉得以左为血病右为
 痰气耶盖丹溪之意以为肝属木而位左肝主血也
 肺属金而位右肺主气也脾属土而寄位西南故亦
 在右而脾主湿与痰也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言其
 理耳岂曰西无木东无金乎且名经皆有左右五藏
卷十 第 27a 页 WYG0777-0199c.png
 皆有血气即如胃之大络乃出于左乳之下则脾胃
 之气亦出于左又岂左非脾右非肝左必血病右必
 痰气乎然则何以辨之此惟内经以阴阳分血气以
 左右言轻重则至当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又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女子右为逆左
 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夫阳病者即气病也气本
 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阴病者即血病也血本乎
 阴而阳邪胜之则病也从者病轻男病宜右女病宜
卷十 第 27b 页 WYG0777-0199d.png
 左也逆者病重男病畏左女病畏右也以此辨之而
 再参以脉色察其病因则在气在血或重或轻斯得
 其真矣若谓左必血病右必痰气则未免非痰治痰
 非血治血而诛伐无过鲜不误矣
   论真中风
观刘宗厚玉机微义云余尝居凉州其地高阜四时多
 风少雨天气常寒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
 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
卷十 第 28a 页 WYG0777-0200a.png
 甘州城外路死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
 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有所本也吁医
 之不明运气地理造化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
 者难矣哉据此一说是诚风之杀人也然风气兼温
 虽烈未必杀人惟𢃄寒威则杀人耳矧以西北地寒
 而塞风起于八月则寒随风至寒必彻骨凡暴露之
 人虽曰中风而不知实中阴寒之毒也此在强者固
 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以所遇之异故特纪若
卷十 第 28b 页 WYG0777-0200b.png
 此方是真中风邪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而
 此證之不多见者从可知矣此外如贼风虚邪之伤
 人则岁岁有之处处有之是无非外感之病未闻有
 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谓中风者
 或于寂然无风之时或于食饮严密之处素无外感
 而忽然运仆忽然偏废此其是风非风又可知矣而
 尽以风治其能堪哉
   论续命等汤
卷十 第 29a 页 WYG0777-0200c.png
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
 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
 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
 以来则孙氏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
 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
 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以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
 佳方也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等汤则复加黄
 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
卷十 第 29b 页 WYG0777-0200d.png
 神妙终非余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
 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于
 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曰无汗恶
 寒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桂枝续命汤有汗身
 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
 汤无汗身凉附子续命汤若此诸法但用治外感则
 可用治内伤则不可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皆此数
 方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再如大秦芄等汤在机
卷十 第 30a 页 WYG0777-0201a.png
 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證内无便溺之
 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
 芄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夫秦芄汤虽有补血之药而
 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
 也既无阻隔之火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
 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秦芄汤且不可愈风汤则尤
 其不可者也吾不知用此法者果出何意
   论治中风(共三/条)
卷十 第 30b 页 WYG0777-0201b.png
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藏之辨盖中经
 者邪在三阳其病犹浅中藏者邪入三阴其病则甚
 若在浅不治则渐入于深在经不治则渐入于藏此
 浅深之谓也又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
 邪者则必先顾其本此虚实之谓也倘不知此则未
 有不致败者
一大风大寒直中三阴致危者必用金匮续命汤去石
 膏治之○若风寒在经而头疼恶寒拘急身痛者宜
卷十 第 31a 页 WYG0777-0201c.png
 麻黄汤麻桂饮随證加减主之甚者亦宜续命汤○
 若头疼有汗恶风者宜桂枝汤或五积散○若风邪
 在经热多寒少而为偏枯疼痛发热者宜大秦芄汤
 主之甚者愈风汤亦可
一风寒诸病无非外感證也如轻浅在肺者则为伤风
 稍深在表里之间者则为疟疾留连经络者则为寒
 热往来遍傅六经彻内彻外者则为伤寒瘟疫久留
 筋骨者则为风痹痛风或为偏风风热上壅者则为
卷十 第 31b 页 WYG0777-0201d.png
 大头时毒风湿相抟者则为大风疠风浮在肌肤者
 则为斑疹疮毒感在岭南者则为瘴气凡此者皆外
 感风寒之病俱有门类方论具载各条舍此之外但
 无表證者均不得指为风也
   述古治权变
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脉沉欲脱云服汤药无及矣
 即以黄菧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薰薄之是夕果
 语更药之而愈
卷十 第 32a 页 WYG0777-0202a.png
王克明治卢州王守道风噤不能语以炽炭烧地热洒
 以药汤置病者于上须臾小苏○若此二者以病至
 垂危药不能及亦治风之权变也
   诸风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麻桂饮(新散/七)     愈风汤(散五/六)
排风汤(散百/五)     五积散(散三/九)
续命汤(散五/一)     小续命汤(散五/二)
卷十 第 32b 页 WYG0777-0202b.png
大续命汤(散五/三)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论外备用方
二丹丸(补一五八/养阴血)   黄菧丸(补一五/七虚风)
八风散(和二百四十/风邪上盛)  省风汤(和二三/九风痰)
清心散(和二四/九风痰)    琥珀寿星丸(和百十/三风痰)
涤痰汤(和二四/八风痰)    四白丹(和二五四/清气消风)
顺风匀气散(和二四二/行气疏风) 薏苡仁汤(和二四七/中风流注)
虎骨散(和二百五十/半身不遂)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风/热便结)
卷十 第 33a 页 WYG0777-0202c.png
三化汤(攻二九邪/实中焦)   胃风汤(散五七虚/风面肿)
秦艽升麻汤(散五五阳/明中风) 地黄散(散五八阴/虚中风)
续命煮散(散五四补/虚散风)  十味剉散(热四九血/弱身痛)
养正丹(热一八九/痰涎上壅)   养血当归地黄汤(和二四六/血少拘挛)
 
 
 
 
卷十 第 33b 页 WYG0777-0202d.png
 
 
 
 
 
 
 
 景岳全书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