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50197c 页
卷二 第 1a 页 0468-004.png

武林道士褚伯秀学
齐物论第二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
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
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
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
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
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筳
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
卷二 第 1b 页 0468-005.png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
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
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
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
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
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
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
是之谓两行
陈碧虚云指马之喻自司马彪向秀郭象
卷二 第 2a 页 0468-006.png

喻遂使解者指归不同今阅公孙龙六论
内白马指物二论有白马非马而指非指
之说乃知漆园述作有自来也
郭象注自是而非彼天下之常情以我指
喻彼指则彼指于我指为非指覆以彼指
喻我指则我指于彼复为非指矣彼我同
于自是又同于相非此区区者各信其偏
见耳圣人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故浩然
大宁各当其分同于自得无复是非可于
卷二 第 2b 页 0468-007.png

不成物无不然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譬夫筳横楹纵厉施西施好所谓齐者岂
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恢恑谲怪道通为
一夫物或此以为毁而彼以为成我所谓
成彼谓之毁者皆生于自见而不见彼唯
达者无滞于一方寄当于自用因而不作
故也不知所以因而因谓之道道即一也
达者之于一岂劳神哉若劳神明于为一
与彼不一无异矣亦同众狙因所好而自
卷二 第 3a 页 0468-008.png

下之是非两行而已
吕惠卿注以指喻指之非指虽有名实小
大之辨不出于同体曷足为非指乎以马
喻马之非马虽有毛色驽良之辩不离于
同类曷足为非马乎唯能不由是非而照
之于天则出乎同体离乎同类然后足以
定天下之真是非故天地虽大无异一指
以其与我并生而同体也万物虽众无异
一马以其与我为一而同类也则物之可
卷二 第 3b 页 0468-009.png

也物谓之而然非本有而然也其所然所
可乃不然不可之所自起而求其为之者
不可得则知其本无有此物之所齐也胡
为趋舍于其间哉小大美恶固常相反今
以道通而一之则其分也乃所以成其成
也乃所以毁而万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故我则不用寄万物之
自用寄物则通通则无入而不自得适得
而近道未可以为道以其犹知其然也知
卷二 第 4a 页 0468-010.png

之道道所以通为一者以其小大美恶之
所自起有在于是若不知其然劳神明而
为之乃所以为不一也犹朝三暮四朝四
暮三不离乎七而皆怒皆悦此群狙所以
见畜于公而公所以笼群狙也亦因是而
已
林疑独注是非各执彼我异情以我指比
他指则以我指为是他指为非今欲息是
非之辩反以他指为主以比我指则他指
卷二 第 4b 页 0468-011.png

覆相喻则彼我既同于自是又同于相非
是非同归于道则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近取诸身则一指远取诸物则一马也夫
无可无不可无然无不然者天下之至理
也可道之道行之而成可物之物谓之而
然己以为然而然之己以为不然而不然
之皆不免于所系莫若任物之自然自可
纵横美恶复通为一则道无不成物无不
然也其分也成也言道散为物其成也毁
卷二 第 5a 页 0468-012.png

独见分木以为器器成而木毁固在造化
之间耳达者废独见而冥至理为是不用
而寓诸庸盖寄之常用则无往而不通无
入而不自得斯为近道矣道本无通无得
为物不通不得所以有通得之名因是而
复归于无则已矣既已而不知其然强名
之曰道也夫神明在身宜任其自然今劳
而求其为一失之远矣何异狙公赋芧朝
暮四三名实无亏喜怒为用世人不通至
卷二 第 5b 页 0468-013.png

是非而休乎自然听其两行而归乎一致
也
陈详道注近取诸身以明天地则天地一
指也远取诸物以明万物则万物一马也
盖天地虽大不离乎有体万物虽众不离
乎有用不离有体则于空中犹一指而已
不离有用则于天下犹一马而已若夫道
则无体而体以之成无用而用以之备无
在无不在无为无不为岂一指一马之谓
卷二 第 6a 页 0468-014.png

陈碧虚注指者指斥是非也凡人之情皆
以此为是指彼为非彼不知非又指此为
未是因执此指为是而谓彼指为非若天
下无有相指者则物自为物不为人强物
指自为指不矜此妄指物不为人强物则
忘物指不矜此妄指则非指矣且不指物
之指元无彼此是非为指物之指强生彼
此是为非指也马固有形色舍色命名盖
言马耳言马则天下之马一马也白墨不
卷二 第 6b 页 0468-015.png

黑之马去矣是因求色而失其形求色失
形则白马非马也若乃时之尚白则以白
为是以马为非斯则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也夫怀是非之心而不能齐者指物有彼
此忘彼此则虽天地之殊犹一指也分种
类之多而不能一者形色有去取脱去取
则虽万物之繁犹一马也自其同者视之
可乎可也自其异者视之不可乎不可也
非道行之则败败则孰谓之然凡顺理则
卷二 第 7a 页 0468-016.png

无物然也若诣理全当则无不然无不可
而自然冥会也夫物状万态形类不同唯
道通而一之譬工之造器计其成器敦虑
其毁朴哉论成则无毁论毁则无成其于
道也复通为一故达者因道朴之不为世
用而寄诸自用是用之者假不用也知不
用之用则有得于己适得而尽矣犹有迹
存焉知道之深者心冥体会而已已而不
知其然无因是之迹也若劳神明以为一
卷二 第 7b 页 0468-017.png

怒为用亦因是也
王雱注举指马以喻非指非马据此已有
指有马矣故必至于未始有物而后为得
也天地异体万物异用有体故虽大而均
于有在有用故虽众而均于有穷若无不
该无不遍者岂一指一马之谓乎万物之
变固自有可不可然不然者但当冥夫至
理不系于心而已道无不成物无不然则
可不可然不然皆为至理合乎至理则物
卷二 第 8a 页 0468-018.png

则有始也成毁者物之妄见冥于理则无
成与毁道通为一也虽然固不废万物之
成毁但寄之常用而不自有耳故无往而
不通通则得得则近矣若劳神明而为一
岂知其同哉故继以狙公之喻朝暮虽异
而芧无增减事变虽殊而心无得失任世
情而不覈至理未有不同乎众狙者圣人
则和是非之有无而听其两行也
赵虚斋注知指之外别有运动之者则知
卷二 第 8b 页 0468-019.png

马之非马指马有形者也非指非马无形
者也以有形喻形之非形不若以无形喻
形之非形也则知天地之运万物之生皆
别有主宰之者求之于天地万物之外可
也可不可然不然纵横美恶恢恑谲怪是
非成毁复通为一则无是非虽是亦不用
也庸常也常者无用之用所以为通通则
得得则近于道矣因是已已则不特非者
息是者亦息是非皆息而犹不知其然是
卷二 第 9a 页 0468-020.png

而何神即明也明即神也朝三暮四即朝
四暮三惑于是非先后而不知其同也狙
公因众狙之喜而从之亦因是也鬳斋口
义云指手指也以我指为是指则以人指
为非指彼非指之人又以我指为非指物
我对立是非不可得而定也马博塞筹礼
记投壶篇下马有多寡博者之相是非亦
然缘有彼我故有是非若天职覆地职载
亦岂可以彼我分乎此言物论之不可不
卷二 第 9b 页 0468-021.png

皆自然也物谓而然说底便是亦何所然
何所不然言物物分上本来有所然有所
可既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横直者各当其
分美恶者各全其质皆通而一之归诸造
物也凡物无毁则无成无成则无毁如代
木以作室室成而木毁知此理则去其是
者不用而寓诸庸常以为用随用皆通通
则得得则尽矣人有劳苦神明自为一偏
之说而不知理本同者谓之朝三做此二
卷二 第 10a 页 0468-022.png

随之喻是非之名虽异而实理则同但能
因是则世自无争而任是非之两行也
褚氏管见云彼我异情是非互指东家
之西即西家之东天地之先亦太极之
后此亘古今而不齐者也而真人举非
指非马之喻可谓善齐物论矣以指喻
指之非指常人之见也以非指喻指之
非指至人之见也非马之义亦然世之
至见少而常见多则天地一指万物一
卷二 第 10b 页 0468-023.png

所异者天下之情所同者天下之理一
理可以通万情则非指亦是也万情不
能归一理则是马亦非也盖指马涉乎
形迹所以不免是非非指非马则超乎
形数言议之表故天地虽大而一指可
明以其与我并生也万物虽多而一马
可喻以其与我为一也凡得其情而通
其理则物虽万殊融会在我事隔千里
契之以心古之一群情有大物者得诸
卷二 第 11a 页 0468-024.png

之所止而非言之极议也欤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其次以为有
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
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
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
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
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
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
卷二 第 11b 页 0468-025.png

之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
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
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
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
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
庸此之谓以明
郭象注人而知夫未始有物则外不察乎
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旷然无累无所不
应其次有物而未有封虽未都忘犹能忘
卷二 第 12a 页 0468-026.png

此犹能忘彼此之是非无是非道乃全道
亏则情有所偏而爱有所成果且有无成
与亏乎哉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
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籥鸣弦者欲以
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
成而亏者昭文之鼓琴不成而无亏昭文
不鼓琴也夫三子者皆欲辩非己所明而
明之故知尽形劳枝策假寤据梧而瞑赖
其盛故能久不尔早困也三子自以殊于
卷二 第 12b 页 0468-027.png

道术终于昧然文之子又终文之绪亦卒
不成若三子而可谓成则我之不成亦成
也若是而不可谓成物与我无成也圣人
各冥其所能曲成而不遗今三子欲以己
之所好明彼不亦妄乎圣人无我者也滑
疑之耀则图而域之恢恑谲怪则通而一
之使群异各安所安众人不失所是则已
不用而万物之用用矣放荡之变倔奇之
异曲而从之用虽万殊历然自明也
卷二 第 13a 页 0468-028.png

道则道外无物此古之人所以为未始有
物能即物而为道者也知止于此则至矣
其次以为有物而未有封域未能即物为
道而能以道通物其次以为有封而未有
是非未能以道通物而能遗物以合道二
者所知虽未尽善于道犹未亏也至于是
非之彰道所以亏道亏而情生爱之所以
成也然自达者观之未始有物果且有无
成亏乎哉昭氏之鼓琴师旷之枝策惠子
卷二 第 13b 页 0468-029.png

可谓成则无成者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
成则物与我卒无成也奈何役心于有无
成亏之间而欲以为成哉凡光耀未尽以
滑吾心而疑于有无者犹图而去之复归
于明而后止况容有物乎所以为是不用
而寄诸万物之自功此之谓以明
林疑独注死生物之至大能无死生则馀
物不待无而自无故以为未始有物者至
矣其次有物而未有封未忘死生为有物
卷二 第 14a 页 0468-030.png

是非离俗学道已有封矣犹能知彼我异
情任其自是自非而无是非也夫道体浑
沦本无彼此是非既立各止一隅此道之
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有爱则有恶而彼是
具焉君子论道本以救亏而言有所彰更
成分别故庄子于此不定成亏之有无得
意忘言有在于是古之圣人极高明则寂
然不动此昭氏之不鼓琴也道中庸则感
而遂通此昭氏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惠
卷二 第 14b 页 0468-031.png

艺术之盛载之末年言终身不悟也不尽
性则滑不穷理则疑耀者光之散也圣人
之所图不在于觉而在于妄故寄之众人
之常用而能不昩也
陈详道注太易者未见气也而体之者以
为未始有物至矣尽矣太初者气之始而
体之者以生为丧以死为反太始者形之
始而体之者以无有为首以生乌体以死
为尻盖以生死为丧反者已犯于物而未
卷二 第 15a 页 0468-032.png

生死为首体尻者已囿于封未涉于事故
未有是非道未尝亏而亏于是非之彰爱
未尝成而成于道之所亏道朴也是非器
也器成则朴毁道江湖也爱濡沬也江湖
失则濡沬与此成亏之所以长相仍而庄
子亦不定言其有无在人以意求之夫不
资物而乐天乐也资物而后乐人乐也昭
文师旷惠子之乐皆不免于资物其好徒
异于众人身之所欲明者卒于似是而非
卷二 第 15b 页 0468-033.png

子之术则无不成此所以耀矣不光而天
下为之滑疑也
陈碧虚注未始有物即游于物之初谓隐
几者也其次有物而未有封嗒然丧偶之
谓也其次有封而未有是非吾丧我汝知
之乎是也是非彰而道亏道亏爱所以成
果且有无成亏乎哉昭文师旷惠子之技
性所长者而欲使性短者明之则知尽精
竭不能两得也大意在乎自明自治而已
卷二 第 16a 页 0468-034.png

哉圣人以精奇卓异之事为爚乱非常故
规画限域处物之分内而寄诸自用则三
子之技各有所明矣
赵虚斋注列子曰生物者则不得谓之无
无极而太极也有太极则有阴阳是谓有
封阴阳分而刚柔有体善恶生焉喜怒哀
乐未发则未始有物谓之中则未始无物
喜怒哀乐封也中节不中节是非之彰也
中既发则性动而情矣爱者情之根本有
卷二 第 16b 页 0468-035.png

其音惠子之辩非庄子不知其旨三子各
造于妙而不鼓之鼓不听之听不辩之辩
盖未之知也故庄子后之庄子自谓所以
异惠子者我之所明异于彼彼于不足明
而明之虽肆坚白同异之辩终于昏昩不
明若昭文之子不知无弦之玄终于无成
而已如此而谓之成亦可谓之不成亦可
皆不系乎其真是故滑乱疑惑之中而明
出焉圣人之所尚也
卷二 第 17a 页 0468-036.png

来然会此理者眼前便是且如一念未起
是未始有物此念既起便是有物因此念
而有物有我便是有封因物我而有好恶
喜怒便有是非未能回思一念未起之时
但见胸次胶扰便是道亏而爱成及此念
一过依然无事便见得何尝有成亏若能
如此体认皆是切身受用先说成亏之理
却以鼓琴喻之继以师旷惠子三子之技
皆有盛名于世以终其身三子之好自以
卷二 第 17b 页 0468-037.png

晓故终身无成坚白公孙龙之事庄子却
以为惠子但借其分辩坚白之名耳滑乱
而可疑似明不明也言圣人之心所主未
尝著迹故所见若有若无图字训欲圣人
之所欲者正若此所以去其是不用而寓
诸寻常之中此之谓以明
古之人贵真知而遣妄知去滞有而存
妙有所以保性命之真全自然之道也
人心浇漓世道愈降有物以窒其虚明
卷二 第 18a 页 0468-038.png

非彰而道亏爱成也果且有无成亏乎
哉又重提唱以警省人心俾悟夫齐物
之本旨也夫成亏者物之粗迹信能复
乎无物何成亏之有昭文鼓琴之至精
者以其未超乎形声度数故不逃成亏
枝策谓以杖击乐据梧者隐几谈论此
师旷惠子之所长各以其能自是至老
好之不衰非唯巳好之又将以明彼不
度彼之所宜徒强聒以求合以至昩然
卷二 第 18b 页 0468-039.png

身无成明前三子成于技而亏于道固
自以为成文之子既亏于技又亏于道
亦自以为是言彼是之各偏成亏之无
定也滑疑之耀谓三子之技滑乱于世
而疑眩耳目故圣人之所图为此不可
用而寓之于常道求以渐复其初是谓
善用其光而不耀者也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
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卷二 第 19a 页 0468-040.png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
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
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
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
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
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
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
卷二 第 19b 页 0468-041.png

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己
郭象注今言无是非不知其与言有者类
乎不类乎谓之类则我以无为是彼以无
为非斯不类矣此虽是非不同亦未免于
有是非则与彼类矣故类与不类相与为
类与彼无异也将大不类莫若无心既遣
其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是非去矣虽然
试尝言之有始也者言必有终有未始有
始也者无终始而一死生有未始有夫未
卷二 第 20a 页 0468-042.png

斯又忘其一也有有也者有有则美恶是
非具焉有无也者有无则未知无无是非
好恶犹未离怀有未始有无也者知无无
矣而犹未能无知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
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
孰无也此都忘其知俄然始了无耳了无
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又不
知吾所谓之果有果无尔乃荡然无纤芥
于胸中也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于秋毫
卷二 第 20b 页 0468-043.png

形小不为不足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
其小太山不独大其大若以性足为大则
天下之大未有过于秋毫若其性足非大
则虽太山亦可称小矣太山为小则天下
无大秋毫为大则天下无小足于天然安
其性分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
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为一也万物万形
自得则一已自一矣理无所言物或不能
自明其一故谓一以正之既谓之一即是
卷二 第 21a 页 0468-044.png

一有二得不谓之三乎以言言一犹乃成
三凡物殊称何可胜纪故一之者与彼未
殊而忘一者无言而自一也
吕惠卿注夫人所以不能遣彼我忘是非
以至于未始有物者以不知彼我是非之
心所自始也欲达此理必于其始观之故
曰有始也者始本无自有此始则有自矣
又曰未始有始也者所以遣其所自也遣
之而所遣者不去亦不免乌有所自而已
卷二 第 21b 页 0468-045.png

所遣也既无所自又无所遣则我心之所
自起豁然得之知今之所有者举出于无
也唯能知此则存亡在我我欲无之不起
而已故曰有无也者然有此无亦未免为
有曰未始有无也者所以遣其无也曰未
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遣其所遣也夫求
其所始者不可得又求其所无者亦不可
得则其悟在俛仰之间吻然自合故曰俄
而有无矣未知有无之果敦有敦无也使
卷二 第 22a 页 0468-046.png

未始有物也则有谓无谓吾安得而知之
又使学者知夫言之未尝有言也夫唯知
吾心之所自起则毫末太山殇子彭祖以
至天地万物莫不起于此也则小大久近
岂有常体哉无名天地之始苟知此则我
亦始于无名也有我则有天地故天地与
我并生有名万物之母苟知此则我亦生
于有名也无我则无万物故万物与我为
一也
卷二 第 22b 页 0468-047.png

今且有言者欲遣其有而言出更自为有
遣有归无以求不类而遣之则更与为类
故类与不类复同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然不言则无以悟天下之迷故试言之有
始也者有形而可见见物不见道也有未
始有始也者见道未忘道也有未始有夫
未始有始也者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
浑沦此道之极致有有也者非妙有也有
无也者非真无也未知有无之果敦有敦
卷二 第 23a 页 0468-048.png

然而未能忘言不得已而有谓其果有谓
乎果无谓乎世人所谓小大者言其形吾
所谓小大者言其道世人所谓寿夭者言
其生吾所谓寿夭者言其无也秋毫近于
无形以太山言之足以为大对无成亏而
言太山又为小矣殇子近于无生以彭祖
言之足以为寿对无死生而言彭祖又为
夭矣近于无生故能与天地并生近于无
形故能与万物为一也
卷二 第 23b 页 0468-049.png

非无及散而寓于物则终始相循有无相
生故自徼观之则有始也者有有也者自
妙观之极于未始有夫未始有始未始有
夫未始有无斯为至矣老子曰无名天地
之始无者体始者用也今先以有始而继
以有无即用以原其体而已夫道之为物
无而非虚有而非实无在无不在无为无
不为故古之言道者常处以疑似而不胶
于有无所以遣为言之累也
卷二 第 24a 页 0468-050.png

太无未始有夫未始有始视听不及虚之
虚者也此三者叙道未始有气有有谓物
形独化块然自有有无谓物形未兆怕然
虚寂未始有无谓形兆之先沈默空同至
无者也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谓冥寂虚廓
搏之不得无之无也此四者叙道未始有
形俄而有无矣谓道无不在生化无时万
物卓然而疑独翩然而往复天地密移畴
觉其有无哉有谓无谓未免其迹欲超二
卷二 第 24b 页 0468-051.png

赵虚斋注有始有有皆有也等而上之至
于无始无有既以为无而有我者存则不
得谓之无然则所谓有无何从而知之乎
天地与我并生无寿夭也万物与我为一
无巨细也才说一即涉有言有言即有数
自无适有不可胜穷唯无所适则所谓因
是者亦无之矣况于非乎
鬳斋口义云有始未始有始未始有夫未
始有始即列子所谓太质太素太初之意
卷二 第 25a 页 0468-052.png

太山亦可谓之小彭祖至寿比之天地又
为夭矣天地与我并生于太虚之间万物
与我并生于天地之间虽草木昆虫亦与
我混然为一矣
凡天下之论大莫过乎太山寿莫过乎
彭祖此以形论不能无限若以虚空性
体观之太山直细物彭祖直婴孩耳秋
毫虽细而有形之初同具此理何尝无
至大者存殇子虽幼而有生之初同禀
卷二 第 25b 页 0468-053.png

万物特形之众原其所自来盖未尝不
一也故翻覆互言以破世人执着之见
以开物理造极之机由是而进黍珠容
黎土芥子纳须弥之义可类通矣学者
信能得其环中之空休乎天均之分则
大秋毫而小太山寿殇子而夭彭祖之
论非徒矫流俗之弊救贪生之失究理
之极有诚然者奈何世眼徒见万物之
迹扰扰不齐而方寸澄明之区与之俱
卷二 第 26a 页 0468-054.png

导使之反究本初混融物我同胞同体
无间吾仁皞皞熙熙共乐清静则羲黄
帝代今日是也圣贤密传此心是也复
何寿夭彼此大小古今之辩哉并生为
一大槩与前一指一马之喻相类虽语
若乖宜而理实精到所谓正言若反可
与知者道也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
卷二 第 26b 页 0468-055.png

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
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
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
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
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
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
道若有能知此谓之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
卷二 第 27a 页 0468-056.png

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
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
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
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郭象注道未始有封冥然无不在言未始
有常是非无定也道无封故万物得恣其
分域左右异便物物有理群分类别逐竞
辩争略而判之有此八德六合之外谓物
性分之表虽有理存焉未尝以感圣人故
卷二 第 27b 页 0468-057.png

顺其成迹凝乎至当故物物自分事事自
别若由己以分别之不见彼之自别也圣
人以不辩为怀众人则辩己所知以示之
故有不见也大道无称付之自称大辩不
言而自别大仁无爱而自存大廉无所容
其嗛盈大勇无所往而不顺以道明彼彼
此俱失以言分彼不及自分物常爱必不
周廉激然则非清忮逆之勇天下疾之此
五者皆以有为伤当不能止平本性而外
卷二 第 28a 页 0468-058.png

知皆性分之外不求强知止于不知之内
而至矣不言不道此谓天府浩然都任之
也至人之心应而不藏理存无迹任其自
明而光不蔽也昔尧欲伐三国而问于舜
舜谓物之所安无陋也则蓬艾乃三子之
妙处若不释然何哉十日并出无不光被
德进乎日则又无所不照今欲夺蓬艾之
愿而伐使从己于道未弘故不释然神解
若物畅其性各安所安则彼无不当我无
卷二 第 28b 页 0468-059.png

吕惠卿注道无往而不存未始有封也言
恶存而不可未始有常也由其自无适有
于是有畛域矣夫惟有畛故有左右以至
于有竞争言其不能不德遂至于此是以
或存而不论或论而不议或议而不辩观
六经之言则圣人之所以论不论议不议
辩不辩者可知矣盖理极则分有不分辩
有不辩若欲事事物物分而辩之卒至于
有竞有争圣人知理不可辩怀之而已众
卷二 第 29a 页 0468-060.png

勇五者皆圆而剉其锐则趋于道矣心之
出为锐圆而剉其锐则不以生其心岂容
有知于其间哉此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
天府者有万不同而至富故注不满酌不
竭而不知所由来此光而不耀者也尧欲
代宗脍胥敖而不释然三子犹存乎蓬艾
之间是未代之也未伐而不释然非应物
而不藏物采而后出者也德进于日其有
不释然者乎言智日之所未照故犹有是
卷二 第 29b 页 0468-061.png

林疑独注道有分者物物自分有不分者
我未尝分辩也者事事自辩有不辩者我
未尝辩物自分故分而不分事自辩故辩
而不辩圣人藏而不言众人辩以示之故
有不见也夫道无不在不可名称不言之
辩斯真辩也万物各正性命吾何所施其
仁哉大廉无隅故无所容其嗛大勇不忮
神武而不杀者也凡物滞则有圭角通则
无方隅五者皆患在于滞道滞于昭言滞
卷二 第 30a 页 0468-062.png

剉其圭角以同乎大全则几于道之方矣
天府者自然之藏万物所归故注焉不满
酌焉不竭比性命之情不增不减求其所
自来而不可得此之谓葆光其光在内蔽
而不发也夫圣心冥寂各安所安无远近
幽深付之自得此天府之所自藏葆光之
所自出也
陈详道注道未始有封稊稗瓦砾无乎不
在也言未始有常存而不论议而不辩也
卷二 第 30b 页 0468-063.png

理则有伦义以言则有分辩以事则有竞
争何望乎物之齐哉道昭而不道公孙休
之徒是也言辩而不及公孙龙之徒是也
仁常而不成墨翟之徒是也廉清而不信
于陵仲子之徒是也勇忮而不成北宫黝
之徒是也此五者皆锐其圭角能剉而圆
之则近于道矣推而上之极于不可知之
神所谓真知无知是也无乎不藏天府也
不危其真葆光也此性之无丧无得者也
卷二 第 31a 页 0468-064.png

此即道以尽性之效也弘于道者一视而
同仁笃近而举远若以物我为心是非为
辩而欲攻人于蓬艾之间至南面而不释
然则所希者小所损者大非所谓知葆光
也
陈碧虚注无有入无间有封孰所碍至言
无不当有常孰为定然可道可言岂得无
规法左右伦义属封分辩竞争属言其封
其言理有实际故谓之德六合之外圣人
卷二 第 31b 页 0468-065.png

事当则言忘也历代帝王治乱圣人详议
褒贬垂戒将来非矜其博辩也故分于内
者不分于外辩于此者不辩于彼圣人怀
之知者不言众人辩之言者不知也大道
不称谓无所不宜辩仁廉勇五者备矣则
于道无为于理自齐若乃一事伤当如以
圆向方必与物迕矣故不越分求知以戕
自然之性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皆藏于人
心岂非天府哉有形则注必满有源则酌
卷二 第 32a 页 0468-066.png

形形之大深大莫睹故曰葆光三子犹存
蓬艾之间犹鹪鹩安于一枝十日比尧之
德言其无幽不烛也道德经云大国不过
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
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赵虚斋注道未始有封无往不存也言未
始有常无存不可也为欲明其是然后有
封畛左右至竞争八者是也六合之外无
形者也六合之内有形者也有形生于无
卷二 第 32b 页 0468-067.png

论而不议有言也事至于议辩论纷起矣
春秋圣人笔削之书寓是非于褒贬盖出
于不得已而诸传又未必得圣人之心故
曰有不见也庄子借此以自明其著书之
意大道不称至大勇不忮五者圆而几向
方也圆乃破觚为圜之义几向方近于道
也道昭至勇忮五者皆道一名立则道裂
矣知止乎其所不知则无能名焉道之至
也不言之言有言言者不道之道有道道
卷二 第 33a 页 0468-068.png

之所自出也至于注不满酌不竭则是无
所底止不知其所由来并与知去之矣葆
光言自晦其明也宗脍胥敖不见于经史
下章言正处正味正色谓口之于味目之
于色四肢之于安佚有性存焉尧欲克而
去之虽处至尊不以为乐舜告尧以帝有
真见则是三者安其所当安何必去之哉
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以是观之则宗脍
胥敖似是寓言
卷二 第 33b 页 0468-069.png

至道至言本无彼此因人心之私有个是
字生出许多畛域八德只是物我对立之
意才彼此对立说理说事便各有所主分
辩无已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释氏所谓
四维上下不可思量六合之内有许多道
理圣人何尝不说但不详议以强天下之
知见于史册者皆先王经世之意圣人岂
容不议然亦何尝争竞是非凡天下之理
忘言为至才到分辩则是胸中无见故有
卷二 第 34a 页 0468-070.png

辩不言乃至言也大仁不仁无仁之迹猴
藏食处曰嗛满也以廉为廉则意自满不
得为大廉矣不忮者不见其用勇之迹圆
圆也已上五者皆是圆物本自混成若稍
有迹则近于方物有圭角也真知无知便
可以见天理之所会矣故欲益不能欲损
不可而不知其所由来藏其光而不露是
曰葆光宗脍胥敖事无经见亦寓言耳蓬
艾之间喻物欲障蔽谓彼三子物欲自蔽
卷二 第 34b 页 0468-071.png

矣日于万物无所不照况德进于日而不
能容此三子乎物我是非圣人所以真之
不辩者照之于天也十日之说即莫若以
明之喻
尧欲伐宗脍胥敖一节似与上文不贯
然句首加故昔者则是因上文而引證
无疑第此事不见他经无所考订三国
之名义亦难分诸解缺而不论独音义
载崔氏云宗一脍二胥敖三也陈碧虚
卷二 第 35a 页 0468-072.png

国人间世篇亦有尧攻丛支胥敖之语
然观者又当究其立言之意不可以事
迹拘也偶得管见附于编后以俟博识
窃详经旨自上文有封有常有畛而来
意三国者借喻前六合内外先王之志
曰论曰议曰辩三条皆欲攻而去之所
以离言辩之是非复道德之玄默而尧
犹未能自胜以问于舜舜答以三子者
犹存蓬艾之间谓皆已存而不论莫若
卷二 第 35b 页 0468-073.png

怀在彼无所碍累何不释然之有复證
云昔者十日并出群阴皆退有目有趾
待是成功况今帝德又过乎日则彼三
者不待攻而自去理固然也盖以寓言
夫论议辩不生则是非自息此齐物之
大旨也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