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第 150321a 页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0472-124.png

武林道士褚伯秀学
马蹄第一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
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
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
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皀栈马之死者
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
有橛饰之患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
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0472-125.png

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
之曰伯乐善治马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
下者之过也
郭注驽骥各适性而足非辞鞍而恶乘但
无羡于荣华有意治之则不治也治之为
善斯不善已夫善御者将以尽其能也尽
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任驽骥之力适
迟疾之分虽足迹接乎八荒之表而众马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0472-126.png

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狂而
不返哉世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为不善
治能以规矩矫拂其性使死而后已乃谓
之善治不亦过乎
吕注马之龁草饮水而无羡义台路寝则
民耕织自给无羡于高明之譬也伯乐以
烧剔刻雒治马而死者十二三则强为仁
义而天下始疑之譬也饥渴驰骤而马之
死者过半则屈折礼乐而天下始分之譬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0472-127.png

善为方圆曲直皆失其常然者也为天下
而失其常然是乃不知在宥之道而治之
之过也
疑独注马之真性逍遥于原野之间而不
羡义台路寝及至伯乐烧剔刻雒而马之
死者十二三饥渴驰骤而马死巳过半此
皆尚人为之伪以阏其真性故也陶匠之
治木埴而中规矩钩绳岂木埴所欲哉圣
人以仁义礼乐治天下亦犹是也而世皆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0472-128.png

天下此皆大道巳散不见天地之全而唯
治人之为称庄子所以深诋之
详道注土有形而无生木有生而无知马
有知而无义三者虽殊而善治之者莫不
因其性而不违其自然循其理而不示其
或使故马尽其能而埴木尽其用然则善
治天下者岂异是哉
碧虚注夫马之知龁饮翘陆而已无用义
台路寝犹泽雉之不愿畜樊也及至伯乐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0472-129.png

半矣土有方圆而陶者就规矩木有曲直
而匠者施钩绳马有驽骥而伯乐用鞭筴
民有贤愚而圣人兴法度皆顺其情而为
之后世之御马而败者非伯乐之才也治
民而失者非圣人之道也而反归罪于伯
乐圣人是未知其所善漆园所以兴叹也
鬳斋云义台路寝王者之居一作羲台养
也居移气养移体之地烧剔刻削皆治之
也雒谓络其头絷谓绊其足连列也橛衔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0472-130.png

以死者愈多陶匠以土木为器无异马之
被烧剔刻雒也而人皆以伯乐陶匠为能
犹泰氏而下以治天下为能也
物有常性民有常德其德不离民性得
矣何在乎过求过养以损德伤性哉真
人为见世俗浇薄以人灭天不安本然
之分而求益分外之知凡上之御下下
之事上举不免以知术相笼知术穷而
不肖之心应虽严刑峻法有所不能禁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0472-131.png

其多知而又为知以救之不亦劳且多
事乎欲正本澄源痛革其弊故借马立
喻以明治之之失觊任治道之君子有
取焉耳自三代而下民性既离刑政赏
罚之所以立则是四者治天下之橛饰
鞭筴也而知术奸诈之萌实由于此后
篇所谓并圣知而窃之者是也然则今
之为治者将何如曰主以道德而四者
为之辅斯可矣舍道德而专刑政无异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0472-132.png

而马之受害者不少矣若其不任道德
又废四者则一家不能自齐如天下何
陶埴之喻不越前意其失在我善治之
一语矜己能而有心以为治何以复民
性而全常德哉故曰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
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
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
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0472-133.png

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
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
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
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
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
纯朴不残孰为牺樽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
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
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
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0472-134.png

郭注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夫民之德小
异而大同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
废者耕织此天下之所同而为本者也守
斯道者无为之至故放之而自一非党也
是曰天放填填颠颠自足而无求于外之
貌不求非望之利止于一家而足混芒同
得与一世澹漠焉岂国异而家殊哉足性
而止无吞夷之欲故与物全而无害德不
离而民性素朴无烦乎知欲也圣人者民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0472-135.png

云及至其迹圣迹既彰则仁义不真礼乐
离性徒得形表而已有圣人则有斯弊将
若之何残朴为器毁玉为璋以至色为采
声应律皆变朴为华弃本崇末其于天素
有残废矣世虽贵之而非其贵工匠则有
规矩之制圣人则有可尚之迹也
吕注民复常性而不离其真则所谓圣者
不可得而见故无欲而素朴未始有疑也
同德而不离未始有分也及离乎其真有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0472-136.png

礼为乐不由乎至正而天下始疑始分矣
残朴为樽以况毁道德为仁义毁玉为璋
以况离情性为礼乐皆多骈旁枝之道也
绝巧而反乎朴则工匠之罪除弃仁义而
任道德则圣人之过免矣
疑独注古之神人在宥天下则无意于治
顺民之常性会于正命之极而已织而衣
耕而食同德相亲而不偏党天放者出乎
自然而非人为也填者实充乎内颠者真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0472-137.png

视而不入邪禽兽草木皆得遂性命之理
而无夭阙之患兽可系巢可窥以明人无
机心则物无所惮同居族并人民自乐又
恶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非无良知也
同乎无欲非无可欲也始于其德不离终
于是谓素朴民之常性得矣蹩躠踶跂皆
用力貌乌仁义而不顺性命之理天下始
疑矣澶漫乐之散摘擗礼之偏由仁义而
有礼乐有礼乐而性情离此天下所以分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0472-138.png

世质民淳仁义与道德为一礼乐与性情
不离后世废道德以言仁义离性情而议
礼乐是以有曾史之仁义非尧舜之仁义
有世俗之礼乐非三代之礼乐老子所以
槌提绝灭之在庄子亦所不取也残朴为
器工匠固不能无罪因救弊之迹圣人亦
不能无过也
详道注夫至德之世养生不夺于嗜欲而
其行填填其视颠颠所求不出于分外而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0472-139.png

己如物物我兼忘内外无间所以入兽不
乱群入鸟不乱行也又恶知君子小人哉
心有知而择复无知而容志有欲而动骨
无欲而立圣人之治天下虚其有知者实
其无知者故能使民同乎无知弱其有欲
者强其无欲者故能使民同乎无欲无知
所以德不离无欲所以民素朴素者性之
质言纯白而不染于物也朴者性之全言
混成而不散于器也老子云见素抱朴少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0472-140.png

于民性得故也
碧虚注民有常性织衣耕食一而不党游
于自然贸易未兴不相往来俗俭约而物
繁滋中无机而外无忌素朴而民性得矣
不善为治者用力行仁矜持尚义离道以
善怀疑弗信矣屈折为礼纵逸为乐险德
以行冲和分裂矣牺樽六律皆治世之法
过则为乱此云工匠之罪圣人之过者见
其末败而推责其古今之常情也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0472-141.png

所谓常然也纯一而无偏党肆乐于自然
之中填填满足颠颠直视皆形容其拙朴
无心之状山无蹊隧路未通也泽无舟梁
津未通也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杂居
物无害者草木遂长未有斧斤之祸也羁
兽而游攀巢而窥人与物相忘也如是则
安有君子小人之分哉无知无欲纯乎天
理及至圣人强行仁义流荡礼乐然后心
迹始分不纯一也道德自然也庄子以仁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0472-142.png

有也庄子以礼乐为强世故曰性情不离
安用礼乐文采乱五色六律乱五声皆是
用人力非自然之喻工匠之罪圣人之过
所以结上文也
前论治道之弊欲有以革去之故此谓
善治者不然上陈至德之世民性真淳
而无所企慕衣食足用而无求羡馀山
无蹊隧泽无舟梁即民不往来舟车无
所乘之谓也群生连属草木遂长言其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0472-143.png

而与物化也由是知凤巢于阁麟游于
囿至和感召理诚有之如是则上无欲
而下无知德不离而民素朴又恶有君
子小人之分哉及至后世圣人以有为
治天下致力于仁义勉强为礼乐于是
民始疑而天下始分矣故南华以残朴
毁玉为工匠之罪废道用仁为圣人之
过然而朴玉不毁何以为器仁义不立
何以衡道曰天下之朴散久矣无患乎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0472-144.png

义再变而为礼乐三变而仁义礼乐徒
存其名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二十六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0473-004.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