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 第 150425c 页
卷四十六 第 1a 页 0476-130.png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四十八端五
    武林道士褚伯秀学
   刻意第一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
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脩而已矣此平
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
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
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
也就薮泽处间旷钓鱼间处无为而已矣此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0476-131.png
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间暇者之所好也吹呴
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
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
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
江海而间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
德也故曰夫恬澹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
平道德之质也
 郭象注此数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
 之其方亦所以为逍遥也然此皆各自得
卷四十六 第 2a 页 0476-132.png
 安能靡所不树哉若夫使万物各得其分
 而不自失者故当引之无所执为也忘故
 能有若有之则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
 有之而有忘而有之也若厉己以为之则
 不能无极而众恶生矣不为万物而万物
 自生者天地也不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
 圣人也非夫寂漠无为则危其平而丧其
 质矣
 吕惠卿注自刻意以为高至导引以为寿
 皆有待于物不能无不忘无不有也澹然
卷四十六 第 2b 页 0476-133.png
 无极则不为刻意仁义功名等所役众美
 从之则所谓高修治閒寿者不召而自来
 凡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如此而已则知所
 谓恬澹寂寞虚无无为乃天地之平道德
 之质也盖无不忘无不有则不累于有无
 所以为无为也
 林疑独注凡为亢者未必知脩为脩者未
 必知治为治者未必无为无为者未必能
 寿为寿者未必能死而不亡各有所蔽未
 若圣人之备也圣人者不刻意而高无仁
卷四十六 第 3a 页 0476-134.png
 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间不导引
 而寿无不忘常无是也无不有常有是也
 常无非实无常有非实有故澹然无极而
 众美之所归天地之德亦若是而已恬淡
 虚无皆出于道德别之则恬淡寂寞者天
 地之平虚无无为者道德之质也
 陈碧虚注高论许由善卷非世伯夷叔齐
 也枯槁鲍焦子推赴渊申徒狄卞随也游
 居学者仲尼洙泗子夏西河也致功伊尹
 吕望并兼管仲商鞅也薮泽巢父严光间
卷四十六 第 3b 页 0476-135.png
 旷公阅休牧马童子钓鱼任公子渔父也
 吹嘘呼吸胎息六气之法熊经鸟申泽神
 五禽之术也忘有得有忘得入极天地中
 空而万物生圣人无心而众美成寂寞为
 天地之平虚无为道德之质也
 林鬳斋口义云刻苦用意以行为尚高论
 怨诽愤世疾邪也枯槁寂寞投赴渊静即
 入山恐不深之意为脩好脩洁教诲为师
 于世也致功并兼庄子当时目击之事避
 世间隐超出是非之外与为亢非世者不
卷四十六 第 4a 页 0476-136.png
 同熊经鸟申即华佗五禽之戏无不忘无
 不有即无为无不为无极无定止众美从
 之备万善也圣人得天地自然之道故如
 此道之质言其本然者也
  褚氏管见云此篇首论古昔圣贤趣尚
  不同自枯槁赴渊至养形寿考其义可
  见若夫不刻意而高至不导引而寿可
  忘可有澹然莫量此天地之全美圣人
  之至德非若前条各滞偏见自以为得
  之比譬夫夷清惠和而夫子独称圣之
卷四十六 第 4b 页 0476-137.png
  时是为集大成者也唯其无不忘斯能
  无不有若执而有之何由造乎忘哉吁
  一陶能作万器无有一器能作陶者以
  其非形然后能形形以其非物然后能
  物物天地圣人之德亦若是而巳矣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
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
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
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
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
卷四十六 第 5a 页 0476-138.png
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
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
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
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魄不罢虚无恬惔
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
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
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
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郭注休乎恬惔寂寞息乎虚无无为则虽
 历乎险阻之变常平夷而无难患难生于
卷四十六 第 5b 页 0476-139.png
 有为有为生于患难故平易恬惔交相成
 而泯然与正理俱往不平不惔者岂唯伤
 其形神德并丧于内也天行则任自然而
 运动物化者脱然无系动静无心而付之
 阴阳无所唱也会至乃动任理而起天理
 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故灾生于违天累
 生于逆物与人同者众必是之同于自得
 故无责生浮死休汎然无所惜也付之天
 理理至而应用天下之自光非吾耀也用
 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一无所欲故魂不
卷四十六 第 6a 页 0476-140.png
 疲乃与天地合其恬惔之德至德常适情
 无所槩静而一者不可变也其豁然确尽
 乃无纤芥之违夫物自来耳至惔者无交
 物之情若杂乎浊欲则有所不顺矣
 吕注圣人休休焉不役心于取舍之间平
 则不陂易则不艰恬然无知惔不交物所
 谓寂寞无为者亦若是而巳夫忧患邪气
 所以得入而袭之者以知知物物交而隙
 生其间故也生也天行则未尝生故出不
 忻死也物化则未尝死故入不拒静与阴
卷四十六 第 6b 页 0476-141.png
 同德不知其为静也动与阳同波不知其
 为动也不为福先则福亦不至不为祸始
 则祸亦不来盖为福先祸始非感而应非
 迫而动非不得已而起则是用知与故人
 之所为也循天理之自然天不能灾物不
 能累则无人非鬼责也宜矣故生浮死休
 无感而寂物至而应发乎天光而非皦其
 中有信而非约不梦无忧寤寐同也纯粹
 者不杂不疲无所为天德者圣人所以君
 天下也悲乐之情难去故为德之邪喜怒
卷四十六 第 7a 页 0476-142.png
 倏起灭故乌道之过四者皆起于好恶好
 恶则悲乐喜怒之未形于外者也夫人之
 心终日万鬳而未尝止则恶能顷刻而静
 哉德人不忧不乐至于一而不变是为静
 之至也无所于忤若虚船之触物而不怒
 是为虚之至不与物交则无味是为惔之
 至若然则虽入水蹈火无往而非我庸有
 逆乎是为粹之至也
 疑独注天行者时圣人生则安其时物化
 者顺圣人死则处其顺阴阳虽异利物则
卷四十六 第 7b 页 0476-143.png
 同静故以德言动故以波言福者是之报
 祸者非之召是非不自我祸福何由萌言
 是非皆化于道然感则必应迫则必动不
 得已而后起也夫为福先祸始者知也不
 感而应不迫而动者故也去知与故则循
 乎自然无天灾然后无物累无人非然后
 无鬼责生浮死休则不知悦恶不思虑者
 以其无患不豫谋者无事可虞不耀非滑
 疑所生不期则大信不约寝不梦觉无忧
 其神全也纯粹不疲亦由于此虚无足以
卷四十六 第 8a 页 0476-144.png
 见无为恬惔足以见寂寞以是而合乎天
 德则悲乐喜怒好恶者所以为道德之邪
 失也以天道观则无悲乐喜怒好恶以人
 道观则六者有所不免故以不忧乐为德
 之至以明非乐之为邪不变为静之至以
 明喜怒之为过无忤为虚之至以明好恶
 之为失不与物交又明无所于忤之意无
 所于逆又明不与物交之意故为粹之至
 也
 碧虚注忧患入于不平易交气袭于不恬
卷四十六 第 8b 页 0476-145.png
 惔神德全完者诸垢讵能染哉生之暂来
 天行也死之暂去物化也无损益乎其真
 得阴阳之体不为天下先本无应也感而
 后应本无动也迫而后动本不起也不得
 已而起循天理而不欺忘物累而不骄人
 非既无鬼责何有生浮死休任理直性含
 光藏辉大信不约觉梦自得神魂不疲虚
 无恬惔乃合天德修德者忘悲乐履道者
 忘喜怒丧己者在好恶也故至德者希夷
 泊乎内至静者生化莫能移至虚者无忤
卷四十六 第 9a 页 0476-146.png
 至惔者远俗至粹者莫逆也
 鬳斋云平易恬惔即是无为神不亏即是
 德全天行顺天理而行物化视身犹蜕也
 随感而应我无容心迫而后动不得已而
 后起皆无心应物之意去其私智离其事
 迹则循乎自然若浮若休汎然无著何思
 谋之有光而自晦不必于物神全故纯粹
 魂静故不劳凡有悲喜好恶则非自然忧
 乐不系于心方为至德主一无适而顺自
 然虽与物接不为物所累也曰静虚曰忺
卷四十六 第 9b 页 0476-147.png
 粹即是自然之德但如此发挥耳
  休休和乐貌故平易恬惔忧邪莫干以
  其德全而神不亏故也天行言一气之
  运物化言一气之散即同德同波之谓
  福先犹不可为况于祸始乎感而应迫
  而动言不得已而应物其应出于无心
  虽为而一无为也去知与故则无知无
  事循天之理则顺乎自然天灾既无物
  累自免人非不及鬼责何来故能生浮
  死休思断谋绝若美玉之含德天时之
卷四十六 第 10a 页 0476-148.png
  有经也寝不梦则觉无忧神纯粹则魂
  何劳是谓虚无恬惔乃合自然之德心
  譬则鹄也情譬则矢也众矢趋一鹄鹄
能无中乎今人立乎彀中而不思为避
镝计欲其德全而神不亏也难矣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
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
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
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
卷四十六 第 10b 页 0476-149.png
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
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
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
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
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
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郭注物皆有当而不可失象天德者无心
 而皆会无非至当也常在当上住与会俱
 而已若夫逐物而动是人行也爱剑者犹
卷四十六 第 11a 页 0476-150.png
 柙藏况敢轻用其神乎夫体天地之极应
 万物之数以为精神者固若是而有落天
 地之功者任天行而非轻用也所育无方
 同天帝之不为常以纯素守乎至寂而不
 荡于外则冥矣精者物之真也与神为一
 非守神也不远其精非贵精也然其迹则
 贵守之迹耳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
 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
 虽龙章凤姿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
 保其自然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鞟庸
卷四十六 第 11b 页 0476-151.png
 得谓之纯素哉
 吕注观圣人之心虚无恬惔如向所言则
 虽终日从事而精神不劳古之人所谓废
 心而用形视听不以耳目者以此今也属
 耳目乎声色而役心乎取舍形劳而不休
 精用而不已以至于弊且竭宜矣水性清
 平固自然也直不杂莫动之而已知其如
 此而以郁闭不流为莫动则不能清所谓
 天德者其象亦犹是也故纯粹不杂水清
 之象静一不变水平之象动而以天行水
卷四十六 第 12a 页 0476-152.png
 之不以郁闭不流为莫动之象也而天下
 之方术有制于虚静而不知观复于并作
 之间归根于芸芸之际者不知此养神之
 道故也而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又
 不足以与此剑之柙藏以其用之利也精
 神际天蟠地其用之利岂止干越之剑哉
 其名为同帝则其贵岂直剑之可宝哉乃
 不知砺之以纯粹柙之以静一藏之以无
 为将之以天行是不明乎贵贱之分也惟
 神是守守之以纯素而已方其守也则有
卷四十六 第 12b 页 0476-153.png
 所谓守之者守而勿失则守之与所守者
 合而为一矣伦即理也人而合乎天理则
 亦天而已矣此圣人所以贵精也素者无
 杂纯者不亏唯真人能之
 疑独注形不可太劳精不可太用形役于
 精精入于神至于神则变化在己可以不
 死不生岂形之劳精之用哉夫清可濯平
 可法其流不舍昼夜者水之性也体自然
 之德而不流于使然之伪故能不杂不变
 动而以天行也纯粹不杂所以穷理静一
卷四十六 第 13a 页 0476-154.png
 不变所以尽性惔而无为所以立本动而
 天行所以趋时养形之道尽矣夫名剑出
 于干越莫不以为神柙藏而不敢用至于
 身则不知所以宝岂爱身不若剑哉亦弗
 思耳剑者器之宝精神者身之宝器宝用
 之不过敌一人身宝藏之可以流无极化
 育万物易所谓曲成而不遣不可为象所
 谓神无方是已其名为同帝亦强名耳守
 其神者将以至于神至于神则与神为一
 纯素不足以名之一之精通则合乎自然
卷四十六 第 13b 页 0476-155.png
 之理矣又举野逸之言以證之圣人贵精
 精则入于神所体者纯素而其用则精神
 而已是之谓真人
 碧虚注形劳精用越分而伤性故也水性
 不杂则清莫动则平身中真水亦如之若
 纯粹静一动合天理虽不鍊形而神已王
 矣利剑外物尚知珍贵精神摇荡而不收
 得不谓之倒置乎善摄御者可侔造化善
 养素者守保神气故能混合冥一通乎天
 理矣野语四事贵精为上谓虚其灵府塞
卷四十六 第 14a 页 0476-156.png
 其六凿也质不为尘染则素神不为事挠
 则纯体备纯素非真而何
 鬳斋云以水喻养生郁闭不能清则非全
 然如枯木死灰矣不杂莫动此无为也不
 流不能清无为中有为也天行一日一周
 非无为中有为乎养神即是养生提起神
 字便亲切爱剑者犹柙藏况精神乎化育
 万物亦此神然无迹可见故其功与天帝
 同为纯素之学者始则唯神是守久则与
 神为一大而化之之谓也未化则与道为
卷四十六 第 14b 页 0476-157.png
 二矣一而至于精通则与天理合圣而不
 可知之谓也贵精即神也纯粹即乾之纯
 粹精真人至人圣人非有优劣也刻意言
 养神而有天行物化之论缮性言存身而
 有时命行谬之说以养神存身分作两篇
 此则学问工夫处学者当细参之
  养神之道贵在无为故喻水之清平寂
  而常照及其动也法天之行健而蟠际
  乎两间实本于不杂不变无为而已此
  照而常寂也精用则劳竭所以贵乎静
卷四十六 第 15a 页 0476-158.png
  郁闭不能清所以贵乎动然于非静非
  动不即不离之间而妙道存焉其为贵
  也岂但干越之可宝而已哉同帝则与
  天为一天即神也故其精通合乎天理
  至此又不可以天道人道分矣卒引野
  语为證归于贵精而结以能体纯素体
  之则俱化矣非真人孰能与于此
 是篇以刻意命题谓刻砺其意违世矫俗
 苦节独任为天下所不能为而觊人之从
 己无异乎穿牛络马失其自然知长德消
卷四十六 第 15b 页 0476-159.png
 民始难治矣故南华历叙古人立志各异
 若夷齐之为亢孔孟之为脩伊傅之为治
 巢许之为间老彭之为寿以迹观之似亦
 不能无偏然而不失为圣为贤者以其有
 为而不累于有无为而不溺于无因时之
 可否为身之利用而已是以贵夫虚无无
 为平易恬惔天行物化同德同波知故不
 留动合天理则灾累非责何从而至死生
 谋虑何由而滑哉夫如是故静虚惔粹与
 物无忤卒归于养神之功而申以柙藏干
卷四十六 第 16a 页 0476-160.png
 越之喻剑之于身轻重为何如其去取灼
 然可见而世人犹昏迷若此故其立论始
 于非刻意尚行之习而终于能体纯素谓
 之真人则知刻尚者之为假也明矣盖养
 生以纯素为本纯素以守神为先至于与
 神为一则道之大本既立又何必区区于
 其末而以刻意尚行为哉南华所以言此
 者盖欲矫当时学者之伪习俾安其性命
 之自然复乎道德之纯素而已矣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四十八
卷四十六 第 16b 页 0477-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