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5a 页
卷二 第 25a 页
大乘玄论卷第二
胡吉藏撰
八不义有六重。
第一辨大意 第二明三种中道 第三论
智慧中道 第四杂问 第五论单复诸句
第六明不有有
第一辨大意者。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
圣之行处也。故华严经云。文殊法常尔。一切
无畏人。一道出生死。更无异趣也。即是论初
八不。故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故经云。不一
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出。不生亦不
灭也。又经中明百非。非与不及无。三名亦得
通目一法。亦不无其异。不得一向一种。后别
卷二 第 25b 页 T45-0025.png

义。如食无食。则未曾有食。若言不食。则非
是无食。故知有异也。虽异而为洗诸法。即明
三字不异。还是一意。以八不洗除。尽净诸法。
故经中具有百非。即还是百不百无等。故多
有所关义。所以竖入群经之深奥。横通诸论
之广大也。明经之深处即是八不。不则不于
一切法也。以不而明义。故知。其深奥也。如成
论等释。虽言百非百不及与绝等。而有理存
焉。谓得还成失。即是小乘观行有所得。不离
断常心。非关经之深远也。今明。以不而为义。
义即该广也。言竖者谓之纵。纵只是深。即经
之深旨。如言非不无等。亦复不于无等。经之
深处也。横通诸论者。横只是广阔之称。亦为
对治药病。如有无相治等。悉是横论。如言有
即为横。不有为竖。亦如绝为横。不绝为竖。若
不绝为横。则非绝非不绝为竖。以不义据初。
如是深不亦于不。何所而不不。如言为横不
言为竖。横竖亦不定。随而望之。若有无断常
相治为横。病息药除故为竖。故以随处得论。
而言八不竖入经深者。深义经也。横通诸论
者。辨论破病用。经未始无横。如三修八倒断
常相破。论未始不明竖。如十二门论言。若使
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
谁岂非远竖义。故经明深竖不义。不义不有
有故。未始无横。论辨而明药病。药病无而明
不。未始无竖。不不一切。以不明义。岂不穷
深。深义亦不。即是菩萨观行。若谓有此深远。
即是声闻观也。然不义。非止入经深。亦广明
卷二 第 25c 页 T45-0025.png

不。不此深胜法。以不而为深义。深义亦不也。
但释八不名者故如。不生者。诸论师言。此法
不生。而不妨有种种释生相也。今明。此不不
于生。生本来不生。亘十方横。通三世竖。一切
佛法皆同无非不生也。如成实论师云。真理
名不生理境也。今大乘义。若有理如是生。无
有一法是有而不生也。若言有理存焉是不
生者。亦应有存焉非是有。如本有常住不生
等。如是破求之。今明。诸法不生。不生故名无
生。无生法忍既尔。不生何得有灭之对生。生
故方灭。既不生亦复不灭也。以有无三时等。
捡求灭相不可得。如论破乳。不于乳时灭。亦
不异时灭。具出彼论也。
第二明三种中道。成论师解八不不同。一云
八不并是真谛中道。亦是真谛也。二云不生
不灭是中道。即是真谛不有不无中道。馀六
不是俗谛中道也。今谓不然。彼不解大乘论
意。小乘义意判如此耳。今云。八不具三种中
道。即是二谛也。但成论师解三种中道。一世
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真俗合论中道也。世
谛中道者。世谛不出三假故。依三假明中道。
一因成假不一不异明中道也。何者一柱揽
四微为一。是不一而一。四尘同成一假。不异
而假实殊故异。故不一一故。不异异故。不一
不异。因成明中道也。二相续不常不断明中
道。但相续假不同。一云补处明续假也。二云
前玄与后一明续假。如识心之终想心之初
当中央为假。三龙光传开善云。明续假。后起
卷二 第 26a 页 T45-0026.png

说不同。而相与续故不断灭故不常。不断不
常明相续中道也。三相待假明中道。即是有
开避相待。如色心等法。名为通待。亦名定待
也。如长短君臣父子等法。短不自短。形长故
短。长不自长。形短故长。如此相夺待。乃至君
臣父子等。名为别待。亦名不定待也。通别虽
殊。悉是相待假明中道。假而非真。称当于理
故非虚。非真非虚。通明世谛中道也。真谛中
道。无名无相。寄名相待。真待真无故。无表非
无。亦复非有。非有非无名真谛中道也。真俗
合中道者。如俗谛言有。有非实有。真谛名无。
无非定无。非有非无名为两合中道也。梁武
帝。敕开善寺藏法师令作义疏。法师讲务无
闲。诸学士共议。出安城寺开公安乐寺远子。
令代法师作疏。此二人善能领语。精解外典。
听二遍成就十四卷。为一部上。简法师。法师
自手执疏读一遍。印可言之。亦得去送之。此
疏云。二谛中道云何谈物耶。以诸法起者未
契法性也。既未契故有有。则此有是妄有。以
其空故是俗也。虚体即无相。无相即真也。真
谛非有。非无而无也。以其非妄有故。俗虽非
有非无而有。以其假有故也。与物举体即真
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俗
一中道也。真谛无相故非有非无。真谛中道
也。俗谛是因假。即因非即果故非有。非不作
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龙光作
三种中道。与开善作三种中道。言方少异。绰
师有二体。藏师一体。而意趣是同。并是有所
卷二 第 26b 页 T45-0026.png

中道。汝因成中道。假名不一一。实法不异异。
且问。不异异为是二名詺二法为詺一法。若
谓汝四尘是异异目四尘。四尘其实有异。何
得言不异异。不异之名。复可得安假上耶。汝
言。假名不二一。名詺假不得目实。实名不一。
只见两名詺二法。云何是中道。若二名名二
法而名为中道。总别二名名二法亦应中道。
色心二名名二法亦应是中道。若言色心异
故不辨中者。如三聚成假。宁得假实明中道
耶。若言相成故名中道者。色心相因故亦得
论中也。又汝言不一不异为中者。不一除四
尘。不异除假名。除假除实。以何为中。两除则
无物。不可名大虚为中。故安中无所。故虚妄
说也。破开善义。汝言有。即此有是妄有。既言
妄有有。个妄有法。那得是中道。妄有则颠倒
之别名。故非中道也。又言。即因非即果故非
有。非无作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
者。此是何物中道。可非似小儿戏耶。睹百草
之中。非关佛法之中。正是外道义也。百论云。
迦毗罗弟子。诵僧祛经云。泥团非即瓶故非
有。非不作瓶故非无。非有无为中道。若尔岂
非正是僧祛义耶。次破相续中道。续假虽有
三说。人所盛用。后起接前义也。问无常念念
不住。岂得转前作后后起续前令前不灭义。
彼答云。有为法有二义。一念念灭不论续。二
应灭而不灭论相续假也。今谓不然。若言应
灭而不灭者。亦应应有而不有。而诸法无非
有新新生灭。如居士经云。即生即老即死。宁
卷二 第 26c 页 T45-0026.png

举体灭者。复谁在不灭耶。而灭者刹那念念
恒灭。不曾不灭。不灭者恒不灭。只见断常两
片。何得中道。彼谓。一法有此灭不灭二义。故
得明中道也。今谓。不然。一法有灭有不灭义
者。灭义边无有一法不灭。举体消亡。何处有
不灭义。辨相续假耶。又汝为是一法为中。为
是二名为中。若二名为中。二名詺何物。为目
二法为目一法。若二名目二法。只见两名两
法。何得是中耶。若二名詺一法。只见一法上
有两名。如童子上眼目二名。宁得是中道耶。
汝言安何处一法有灭不灭义。安一法上。一
法是何物。是心是虚空。是心者。心是事有故
非中也。应灭不灭。两义复相违。故非中也。若
一名名中者。如色一名。名一色亦应是中道。
如向无与向有二义上两名目者。只见二名
詺二义。不见中道。若两除则无所。无所何为
中也。次破相侍假明中。彼云。因成假为体。相
续为用。相侍为法立名。若言假故不真不真
是虚称当于理不虚者。此假虚是当理。当理
故不虚。以何言耶。若言外道说为虚故不此
虚者。他假不当称理。汝假当理之假虚。不虚
不真安何处耶。又若约长短明中者。亦不然。
以五尺为短一丈为长。长自在长不在于短。
短自在短不在于长。只见长短两片。中名出
何处耶。若长自长长则不须短者。亦应只用
长成于中。若不尔者。二物共为一长。二物共
长。定是谁长耶。又言不短不长不彼不此名
为中者。此则成两除。则无所。无所何名为中。
卷二 第 27a 页 T45-0027.png

中。如燃可燃品中破也。次破真谛中道。彼云。
真不生不灭无相无名。所以寄名名真。无而
非无。有而非有。寄名名中道也。今云不然。若
言真无名寄名名真为中者。有能寄有所寄。
以不。若有所寄即有所名物。若无所寄非能
非所者。则无真理。则同邪见也。若言真是世
谛假名寄名真谛者。世谛虚假。何者为真。真
名为实。世谛浮虚。何得名实。又真谛绝名。何
劳须寄名。名若可寄。则不应绝。绝则不须寄
也。又行人寻真得真。得云何名中道。若寄名
名真。所寄之理不可寄者。只不可寄是名。何
谓是无名也。若寄名詺真。真理无名无相者。
亦不应言智会真。真不被会故。亦无人会真
断结。若言实理可会者。亦应实理有名。若言
世谛有中真理无中不中。此乃是世谛中道。
真理无中。云何言真谛中道。开善义。本言虚
体则无相无相是真谛者。虚是俗理。无相是
真理。既有二理。即是二物。云何是中道也。又真
理非有非无而无也。此而无之无。非无为无。
既言非无。那是无。若言对有之无。此无是偏
无。故非中也。次破合二谛辨中道。彼言。世谛
言非无真谛言非有。非有非无合明中道也。
今谓不然。既言两舍。何名中道。又非无则是
有世谛。非有只是真谛无。两名两处。两名两
处不同。何得名中道耶。开善义。本云。举体即
真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
俗一中道也。今云不然。既言举体即真。即是
无相。无名则失俗。复有何物而言相即。非有
卷二 第 27b 页 T45-0027.png

无当。故但有语言。非佛法中道也。次破地论
中道。彼云。阿梨耶识本来不生不灭。古今常
定。非始非终。但违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
识炽恼。随覆梨耶名为如来藏。后修十地之
解。分分断除妄想六识。六识既尽。妄想之解
亦除。显真成用名为法身。譬如风起云除风
息皎日独朗。法身既显。有诸应能。所以不生
现生。不灭现灭不因不果。因果等诸用非一。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
中月也。今谓不然。法身本有。为何因可得。若
为因得则非本有。无因则同外道义。若言本
有。何以名中道耶。又本来有此四句百非清
净法。自应遣颠倒。那急为烦恼所覆。后修得
十地之解。尚能遣烦恼。本来常定法身。不能
遣之。翻成未之修解却惑。本即不能未亦不
能也。今大乘无所得义。约八不明三种中道。
言方新旧不同。而意无异趣也。山中师对寂
正作之。语待不语不语待语。语不语并是相
待假名。故假语不名语。假不语不名不语。不
名不语不为无。不名语不为有。即是不有不
无世谛中道。但相待假故。可有说生可无说
灭。故以生灭合为世谛也。真谛亦然。假不语
不名不语。假非不语不名非不语。不名非不
语。不为非不无。不名不语。不为非不有。则是
非不有非不无真谛中道也。相待假故。可有
说不灭。可无说不生。即是不生不灭故合为
真谛也。二谛合明中道者。假语不名语。假不
语不名不语。非语非不语。即是非有非不有
卷二 第 27c 页 T45-0027.png

合明。类此可寻也。今明。必须对他故起。他有
有可有。则有生可生。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
是定生。有灭可灭。灭是定灭。生是定生。生
在灭外。灭是定灭。灭在生外。生在灭外。生
不待灭。灭在生外。灭不待生。生不待灭。生
则独存。灭不待生。灭则孤立。如斯生灭。皆是
自性。非因缘义宗也。今则不尔。无有可有。以
空故有。无生可生。亦无灭可灭。但以世谛故。
假名说生灭。假生生非定生。假灭灭非定灭。
生非定生灭外无生。灭非定灭生外无灭。灭
外无生由灭故生。生外无灭由生故灭。由灭
故生。生不独存。由生故灭。灭不孤立。此之生
灭。皆是因缘假名。因缘生生而不起。所以不
生。因缘灭灭而不失。所以不灭。故不生不灭
名为世谛中道也。馀句例之可寻。不复具出
也。次明。对世谛有生灭故。名真谛不生不灭。
所以空有为世谛假生假灭。有空为真谛假
不生假不灭。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待
世谛假生灭。明真谛假不生灭。世谛假生灭
既非生灭。真谛假不生灭亦非不生灭。故非
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也。馀句不例之可
知也。次明二谛合中道者。有为世谛有生有
灭。空为真谛不生不灭。此不生灭。即是生灭
不生灭。此生灭。即是不生灭生灭。不生灭生
灭。是则非生灭。生灭不生灭。是即非不生灭。
故非生灭非不生灭。是二谛合明中道也。生
灭既尔。馀句应例可解也。又论释不常不断。
文言。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也。
卷二 第 28a 页 T45-0028.png

顾为断。以见断常故。所以不信不常不断。须
广破。如前说也。论言。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
信不常不断者。一云。不受不生不灭者。即是
悟不生不灭。而于不常不断等未悟故。言而
信不常不断。以见有断常故也。二云。长安影
法师云。非是不信不常不断。但自有人得悟
不同。解心未遍。虽知诸法不生不灭。而未悟
不常不断。如前说也。今谓。诸法究竟不生。理
自不灭。以不生故。何得有常。以无常故。何得
有断。若望论文后解为胜。文言。虽闻不生不
灭与不常不断。犹谓四门成诸法故也。若例
者。虽闻不生不灭。犹谓六门成诸法者未悟
也。故大品经相行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
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
亦不受也。又似如成论贤圣品云。知不作者
不信作等。是名上人也。不常不断者。若以有
为有则常是实常。断是实断也。今以空故有。
常不名常。断不名断。世谛假名说有常有断。
假常不可常。假断不可断。即是不断不常世
谛中道也。不一不异者。然不一或可对二乃
至百千等。而言对不异者。异一之外二三等
悉是异。谓有一异也。但成论师明假实。有一
异义。若以有故有。即是实一异。如前破也。亦
如论说。若言有一。不应为诸法成。以不一故。
如手足等诸分成身。何得言异相。异相亦不
可得。故论破云。若一者不应芽茎等别。若谓
谷有可芽叶等别异者。等是异相。何不名树
等芽叶耶。故知不异。亦复不一故。诸法本来
卷二 第 28b 页 T45-0028.png

异。假一不可为一。假异不可为异。既无一无
异。即是世谛中道也。不来不出者。既言不来。
则应对不去。而言不出者。义有所兼。非止此
八。则应有无量。不来则应对有不去。不出应
对有不入。是互举耳。凡有二义。一者示有所
兼非止有八事。二者虽异而内有所兼者。既
有不来则有不去。既有不出则有不入。不生
不灭不有不无等。一切诸法相摄门也。如成
论与外道师等所计。或言从冥初来。微尘世
性等来。亦如初流水反去出离等。今大乘明
义。由出故去。出即是去。由入故来。入即是
来。若有来去说作来去者。即实来实去。今明。
以空来去故不名来去。以世谛假说来去。虽
来不可来。虽去不可去。故来无所从。去无所
至。故金刚波若经云。若言如来有来有去者。
是人不解佛所说义。若言空故说来去。则来
无所从。去无所至。故言如来也。有净名经云。
对文殊言。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答
云。如居士言。来不更来。去不更去。若来有所
从。则来已更来。若去有所至。则去已更去。故
今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也。故论云。如蛇从穴
出鸟来栖树等。不见有如是等相。故知。无有
来出也。问八不中何故云不来不出是摄法
有所兼。而不生不灭等非耶。答不生不灭等
亦是摄法。如不生则摄一切有生等皆尽。不
灭则收一切灭无等。此二自足收摄悉尽。但
为得悟者不同。虽闻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
断。故须说不常不断。欲令观行周普故。今不
卷二 第 28c 页 T45-0028.png

出即对入。来出既不对故。以来摄去。出摄入。
生灭既对。对故不言摄。如不生外。如是不不
生。岂得不摄。须得此意释之。可寻也。但明对
有二义。一者对治。如不净观治贪欲慈悲治
瞋恚等。皆是相对治明对义。二者相对名味
敌对。如大经言。常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
乐乃至恒不恒。恒应对不暂不恒。而不无赊
切亦是摄法意也。苦乐对义则切。止明二法。
异外如是不摄。若言苦不苦异苦外如是不
苦。摄义则广远。如净不净。净对秽等。一切例
然。皆有赊切意。可寻。不须复历法辨也。作三
种中道相多种势。意终是同。但方言异耳。今
二种方法作。如前所说也。问何故世谛假生
假灭。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耶。答有二种势。一
者世谛破性明性空。即是假生假灭。真谛破
假明因缘空故。即是假不生假不灭也。问世
谛破性明性空。性空为世谛中道。应用性有
为世谛。既以假有为世谛。则用假空为中道
也。答今明。无别有性空。只詺假为性空。从功
用作名。谁能空此性。假能空此性。名假作性
空。性空边故即是中道。假故即名世谛也。二
者假生假灭。自是不生不灭中。假不生假不
灭。自是非不生非不灭中。即是表义。但横
两相望。自是因缘义。则遣二执也。又摄岭
师云。假前明中是体中。假后明中是用中。中
前明假是用假中。后明假是体假。故非有非
无而有而无是体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
无。故非有非无是用中。非有非无而有而无
卷二 第 29a 页 T45-0029.png

用中假皆属能表之教。无假无中乃是所表
之理也。
第三明智慧中道。所言二智中道者。二智是
方便慧及以实慧。亦具三中道也。实方便。岂
可言方便。岂可言非方便。方便实。岂可言实。
岂可言不实。则是二慧各明中道。实方便则
非方便。方便实则非实。非实非方便名为二
慧合明中道也。然非实非方便名为一正观。
非真非俗名为一正中。亦得是正境故。金光
明经云。游于无量甚深法性也。但是境智。是
则非智。既是智境。是则非境。非智非境。眇然
无际。前虽开境智。竟无所开。今虽泯智境。未
曾是合也。若能如此演说。即能灭诸戏论故。
亦有能说是因缘。是故龙树致敬也。问何故
不例二谛三种中道。假方便智非方便智。假
实智非实智。非方便非实明中道。假非方便
智非不方便智。假非实智非不实智。非不方
便非不实智合明中道等耶。答亦得。但欲示
多种势耳。又明二智中道。然谛智非前非后。
亦非一时故。非谛非智。谛智因缘。假名不二
而二。故如来内智明审潜谋密照。外彰口吐
名谛也。然谛非二。亦复不一谛。此二缘故言
二也。如二谛中说。而由智能谛所寻。此智何
因而得。亦由悟谛故生。故谛能智所。能所因
缘不一不二。乃至应波若此能所则通也。若
佛自然人。则佛智是能谛是所。若弟子望此
者。佛谛能论主智所。然此能所复何定。智生
于境托谛则境也。论主智能照。境是所照。但
卷二 第 29b 页 T45-0029.png

为果。波若非因非果。而假名为因。故假名所
设差别不同。或名生忍法忍顺忍违忍无生
忍等。十地亦名十忍。三十心亦名三十忍。即
是一无量。无量一等也。然二谛明中道。谛智
因缘不一不二。亦非前非后。而为前缘开因
缘前后方便之教。若无内智明审外照根缘。
何能吐此谛。故智能谛所。但佛智不空。而已
必由谛故。发谛能智所。是论主。只悟谛能
为智所智所见谛能。能所不一不异。二谛既
论中道。在智亦名中道。触事悉得也。但波若
非因非果。非佛非菩萨。故假名佛菩萨。佛菩
萨所行名为因。名为波若。菩萨佛所行名为
果。名为萨波若。故无差别差别。说因为十地。
始则欢喜。终乎法云。五忍三十心非是竖论
也。至论波若。非言可名。非能非所。第一义中
行为无学所行。诸佛能行。行亦不受。不行亦
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能说是因缘。正明二智中道。能说
是佛智。能说于因缘八不正教也。又言。是论
主禀佛正经生智。智所谛能。论主得悟生智。
智能论所。能造论申经故。佛与论主。师弟相
成。其道无异。即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座也。论
主归敬。佛能说因缘正经。禀学得解。解由于
佛。今申经造论。归敬三宝。殊于外道。因缘之
经。经常无所从出也。诸说中第一者。如来虽
复种种说法及常合道。说小乘教未是了义之
言。乃是大乘之由渐也。八不显了究竟之说
故。八不收束皆尽。诸佛同此一致故言第一。
卷二 第 29c 页 T45-0029.png

第一。今佛说因缘教故云第一也。二智中道。
由谛故智。二谛中道。由智故谛。所以谛智智
谛。非谛非智。假名中道。佛意权实是因缘。如
前说。亦有人言。论主能说生下论。今亦不乖
此言。但今谓叹佛智明审鉴达根缘。能吐此
二谛之八不正教。明诸法因缘一道清净故。
戏论门尽。故言为论其意可明。故显佛圆智
能说诚谛之言故是智是谛。故龙树学佛所
为。智之未足故。没其智谛之名也。若未应波
若。以来应有所为莫非戏论。若解教体理。能
灭于戏论。凡夫二乘心所行。无非戏论。理外
行心。无非戏论。应须消灭损之。凡有三种相
对。或时四种。一者善恶相对。恶是堕坠。乖理
无出功故。十恶为戏论。善是清升。扶理有出
之义故。十善非戏论。成实论亦云。一等四执
为戏论。又言。三性中善恶非戏论。无记是戏
论。何者善恶二性有果可记。故非戏论。无记
汎淡。无得果之功故。名为戏论也。今依华严
经云。唯善非戏论。恶无记并是戏论。明恶亦
得苦果。但非是趣向归理得佛义故。名为戏
论唯善法能得佛果。故大经云。虽复叠华千
斤。不如真金一两也。二者有相无相相对明
之。亦言有漏无漏相对也。有相是分别故为
戏论。无相无分别故非戏论。有相善还属戏
论。故大品经云。相善不动不出不为乘也。故
佛藏经云。为人说有相法。是众生恶知识。为
众生说无相法。是众生善知识。有相乖理。故
经云。宁起五逆。一念不起有相心。经所以作
卷二 第 30a 页 T45-0030.png

尽重。而起五逆者。五逆但损恼身。而不妨心
用。得近理义。有相心伤理故。无得近理义故
求相善。比丘则远离于佛。所以相心现前。定
无波若义也。五逆事虽起。而不妨用心见理
义也。有漏即有相。无漏则是无相。有漏之善。
唯得三有果报。未能出离生死。正是不动不
出。故名戏论。无漏之法。破裂生死。故不名
戏论也。又地摄成数等师。恐落求相善比丘
宗彼闻之惊怖。而听大乘无所得宗。人见此
意耳。彼师徒无有觉此意也。三者一异相对。
虽言有相是戏论无相非戏论。若是有相异
无相。便是戏论。见相无相不异。乃名非戏论。
乃至善恶生死涅槃解惑等。并类然。故大经
云。明与无明。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也。故大品经三慧品云。诸有二者名有所得。
无有二者名无所得也。又大经云。有所得者。
无道无果。无所得者。有道有果也。若以异为
非。不二为是。此则不识不二。还成戏论。复须
遣之。无一无二故。有时就四法辨行四句。是
戏论。不行四句。则非戏论也。故反折论云。若
言诸法有。是增益谤。若言诸法无。损减谤。若
言诸法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言诸法非有
非无。是戏论谤。若言诸法非非有非非无。是
无惭愧谤也。故思益经云。一切法邪。一切法
正也。又大品经云。菩萨无方便。行色无常苦
等。并是戏论。故凡厥有所得行心。于波若纷
然乖则戏论师也。故因缘门中一不可得。二
亦不可得。亦一亦二非一非二非不一非不
卷二 第 30b 页 T45-0030.png

大之用也。故四对此三。无出无离。何者诸有
所得。别有住处论其出。今谓。本自不住。今亦
无出无住。无出故非戏论。若言有戏论可灭
是无戏论。亦是戏论。亦是戏论故今明。八不
不戏论。非止灭戏论。不戏论亦灭。灭者非是
小乘断德之灭。此是大乘摩诃衍净悟。诸法
本来不生。今亦不灭。毕竟净名灭故言善也。
故戏论无戏论论。因缘具足。方便假名不一
不二一道平等。戏论之善。是善巧权行故名
善。善者能也。问戏论不戏论等皆灭。即前来
所明记无记乃至二不二善恶等。望道悉非
者。戏论既非。不戏论亦是戏论也。答须识之。
只八不不二善是非戏论。若是不二还成戏
论。非谓不二不戏论。自非八不不者。则戏论
不灭也。何异绝绝绝不绝。即无绝无不绝。岂
可以言言绝不绝耶。
第四杂问难问。八不明中假二谛。自心所作
有出处耶。答有文有理。文则八不。处处经论
散出。但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二谛义者。
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
亦不灭也。又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云。十二
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不二不来不
去非因非果。与中论次第小异。而意同也。理
则二谛是教。故假生假灭等是世谛。假不生
假不灭是真谛。故具明中假义也。问八不是
不生不灭等。教不生不灭。为理不生不灭之
不生不灭等耶。答具含两不生不灭等。但理
为正教则傍也。问何以知之。答彼经中烈八
卷二 第 30c 页 T45-0030.png

母也。大经云。涅槃之体非有无。非亦有亦无
也。大品经相行品。身子白佛。诸法实相云何
有。佛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无所有。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中论序大意云。闻不
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也。又四谛品云。诸
法虽无生而有二谛也。故知。具含中假。而中
为正宗。二谛为傍。具如二谛中说也。问八不
是佛说者。龙树造中论时。即引经中八不安
论初为非。答不可定判。或宾伽引经中安处。
或可。龙树引经中八不序无畏论初。故注论
者。安中论序意初也。而应非是释论中八不
牵安处。大论中。至难处即指中论。为正观论。
如正观论中说。故知。释论中论后造也。又亦
可。青目于千年中出世注中论。或可。引释论
中八不。安处中论序意也。问释论中指正观
论者。何必是中论耶。答中论观法品云。正观
论之称。故知。中论是正观论也。故相传云。中
论是释论之骨髓也。问八不八非八无是一
是异。答亦可一亦可异。是一眼目异名也。异
者八不中为正。故八不无对。非等有对故异
也。问八不中不生不灭得云两不为不得耶
答既云不生不灭。那非两不也。问不生复不
灭两过道所不。所以言两不者。不生复不灭
两过道不。故得论两不。不灭不生故应是两
中也。答双除生灭始是正中也。问若双除生
灭方是正中者。亦应生灭双除。唯是一不不。
答不生复不灭。双不于生灭。所以一中也。问
若双除故一正中者。亦应双除二谛故一正
卷二 第 31a 页 T45-0031.png

故辨三种中。亦除执故。两不二中并得义也。
问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为世谛
中。假不生非不生假不灭非不灭。非不生非
不灭名为真谛中道者。世谛不生不灭中。与
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若为异耶。答安假简异
中不生等故则殊也。问假不假宁异耶。答对
假生假灭。明假不生假不灭。此假不生等。皆
是不二中道之用。除假生假灭与假不生假不
灭等。不生非不生不灭非不灭。方是正中也。
故假不生假不灭。如假生假灭。悉是假。亦
是用。亦是末也。不生不灭中。如非不生非不
灭中。皆是中。亦是体。亦是本也。虽体用与中
假等开。而无踪迹。非体非用非中非假。强名
体用中假等也。问中论四谛品云。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无。亦是假名亦是中道。则是三
义云何耶。答明此偈多种势。今一种意释之。
此一偈有三句。即胜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
句。言因缘所生者。是因缘所生之生灭法。此
所生之生灭。既从因缘而生。故无可为生。无
可为灭。只是空生空灭。所生既空。能生此生
灭之因缘亦空。能生所生既并无故。言我说
即是无也。故中论观法品云。生时空生灭时
空灭也。涅槃论云。王宫生生而不起。双林灭
灭而不无也。亦是假名者。即是第三句。以假
故有能生之因缘。以假故有所生之生灭。假
生不名生。假灭不名灭也。以假生灭不名生
灭。故即是第三句不生不灭中道。故云亦是
中道义也。大乘论明义有二种法门。一云义
卷二 第 31b 页 T45-0031.png

终次第也。根缘者。有疾即除。有缘即说。不必
须前后相生也。明因缘义则总。若识因缘者
名为佛法。不识因缘则非佛法。故中论四谛
品云。若见因缘则见佛与法也。今破外因缘
则总破众病。申佛因缘则总申佛教也。故因
缘在论初也。问二谛亦总收众教。此中论既
言二谛为宗者。若学教之流正迷二谛。何不
题破二谛品耶。答亦得不得。得者。外人闻不
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欲申二谛故造论。
又迷佛二谛故生诤论。为此造论。亦得二谛
在论初也。不得者。二谛语局。因缘则通。以二
谛但是二非不二。但是教而非理。若是教之
与理二与不二。并是因缘。义则总也。问因缘
既总。何故不以因缘为宗。答二谛为宗。岂离
因缘。但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今正与外人共
诤佛二谛。故以二谛为宗也。又青目序品意
云。因缘即是八不。八不即是因缘。八不既贯
论初。因缘亦标论首也。问何以知八不即是
因缘耶。答偈及长行并有文證。偈言能说是
因缘。即能说八不因缘。长行云说因缘相。所
谓不生不灭等也。问八不是因缘。若破因缘
即破八不。若申八不即应申因缘耶。答若体
因缘即是八不。无假须破。但外人不识因缘
即是八不。八不自是真谛。因缘自是世谛。彼
解因缘僻故。所以破因缘品也。问龙树为称
佛教申为不称教申。若称教申者。佛前说小
后说大。今何故前明大后说小。若不称教申。
即是颠倒也。答有四义。一龙树称佛本意申
卷二 第 31c 页 T45-0031.png

故。谓一乘道。但为浅钝之缘。曲为小教。今申
佛本意故。前申大也。二欲明中百两论互相
开避。百论前浅后深。中论前深后浅也。三佛
自前说小后明大。中论自说大乘实不欲说
小。但为外人不堪学大乘观行故。论主更为
说小乘也。四欲示小乘从大乘出。是故前大
后小也。问因缘语通。故生与不生皆是因缘。
八不但是不生。云何言因缘即是八不也。答
八不不生。此是因缘不生。故不生即得生也。
故中论云。如经中说。若见因缘即名见法。见
法即见佛也。若不见因缘。即不见法。不见法
即不见佛也。此是借因缘破不因缘也。故大
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佛性
不尔。不从因生故。是借不因缘破因缘也。问
佛性既非因缘。是无因以不。答亦得。故云涅
槃无因而体是果。然佛性非因亦非果也。故
中论具有二义。如破无因等外道计故。说十
二因缘。此是借因破无因。又文中破四缘生。
故是借非因缘破因缘。至论正法。未曾是因
缘及不因缘也。问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与
因缘所生法二处因缘。是因缘是同是异。答
既云两处。宁得是同。复是假名因缘。那得异。
而意同也。今大乘明因缘义。因者如依因习
因生因等。并是说缘为因。若如四缘等。皆是
说因为缘。若缘缘于因。因即是缘。缘义为因。
若因因于缘。缘义亦因。故因缘义通。而言八
不不生不灭等为因缘。但因缘义。无差别差
别开为三义。一者当体得因缘名。只八不是
卷二 第 32a 页 T45-0032.png

八不是因缘。只八不不生等。是言说故无非
因缘故。云当相是因缘。名八不为因缘佛八
不不一切故也。二者八不是因缘本故名因
缘。则因缘空坏因缘故。八不非因缘。既八不
不一切不生不灭等亦不因缘与不不因缘。
岂得当体是因缘。是故因缘本也。三者破因
缘已得名。如毗昙辨六因等明诸法等也。今
明。八不不一切。辨无因缘法。破外道因缘义。
故名因缘。然备有此三义。遂得悟不同。抑没
不无浅深之异。而具有三义。名观因缘品也。
问能说因缘者。唯障邪说是戏论。邪观亦是
戏论。答有通有不通。何者二而不二通。不二
而二别。问若通者邪观亦是邪说不。答既未
邪言。云何是邪说。问若未邪言未是邪说者。
亦未戏言未是戏论也。答戏论是借譬之名。
故名邪观。于道无所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
问未邪说已是戏论者。未正说已是正说经
也。答亦如前。无差别差别即不得。差别无差
别亦有明之。故大经云。迦叶佛时非无此经。
但不说耳。问以不戏论止戏论。亦以戏论止
戏论不。答亦通得也。问若以戏论止戏论令
不戏论。亦应以不戏论止不戏论令成戏论
反决也。答两途既皆言止故。相与令息。故戏
论止戏论尚令不戏论。岂况不戏论止不戏
论。而令成戏论耶。问既以戏论止戏论。即以
言止言。答得。自有以不声遮声。自有以声遮
声也。问若以言止言。亦应㨝出㨝。以病治病。
即应以长待长也。答相待论相成。就相显发
卷二 第 32b 页 T45-0032.png

例也。问上云。常无常等四句并戏论者。四句
悉戏论不。答有所得四句并是戏论。无所得
方便说四句。悉非戏论。亦是正说。问无所得
四句非戏论者。亦应无所得颠倒非戏论也。
答无所得假名说四句则便。假安颠倒则不
便。何故尔。以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故。若任
而论之。正善具成就。演说四颠倒即倒也。问
若有所得四句皆是戏论。无所得四句并非
戏论耶。答一往相对论。常是戏论。无常非戏
论。又无常是戏论。常非戏论。复常无常俱是
戏论。非常非无常非戏论。总括始终明之。凡
论相心四句。成有所得并是戏论。就后方便
皆非戏论也。故反折论云谤也。
第五辨单复中假义有三意。第一明单义论单
复。第二明复义论单复。第三辨二谛单复义。
就初有两。第一正明单复。第二论互得相入
也。今先正论单复中假义。若偏说假有不说
无。是单假也。偏说假无不说有。亦是单假。偏
说一非有。是单中。偏说一非无。亦是单中。双
说假有假无。是复假。双说非有非无。是复。中
也。问何意明单复句耶。答凡有二义。一者一往
为利根人说单假。为钝根人说复假。利根人
者。闻一修行十。若闻说假有则悟解假无。乃
至闻说非有则解非无。所以不劳具明有二
义也为钝根人随言得解。若不具说。不能悬
悟故。所以双明二义也。二者为钝根人说单
假。为利根人说复假。以钝根人不堪圆教。所
以说单义破其病执。若利根人堪闻圆旨。所
卷二 第 32c 页 T45-0032.png

有八句。第一从单假入单中。或言假有不名
有。从有入非有。无亦然也。第二明从单中出
单假。或言非有假说有。非无假说无也。第三
明从复假入复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
则是有无入非有非无。无亦然也。第四明从
复中出复假。明非有非无说有无非无非有
说无有也。第五明从单假入复中。或言。有入
非有非无。无入非无非有也。第六明从复中
出单假。或言。非有非无假说有。非无非有假
说无也。第七明从复假入单中。有无则非有。
无有则非无也。第八明从单中出复假。非有
假说有不有。非无假说无不无也。次释所以
然者有二义。一者破众生执实之病。随计遣
所以遂成多句也。二者明大士观行融通自
在无有滞碍。故地持云。从有无方便入非有
非无也。华严经云。或东方入正受三昧等。不
复具出。又大品经云。或散心中起入灭尽定。
灭尽定起入散心中。则是回转总持入出无
碍方便也。第二就复义论单复。复有二。初正
明单复。后明出入义。初正明单复中假。假有
是世谛。假无是真谛。此是单假。非有非无是
中道也。此是单中。假有假无为二。是俗谛复
假。非有非无不二是俗谛。复中二不二是真
谛。是复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复中。正
言非二非不二。尽有无非有非无。所以正中
也。次明其所以有二义。一往为言。单中单假
明义则浅。复中复假明义则深也。所以然
者。单义之二谛。至复义时。还俗谛。单家之中
卷二 第 33a 页 T45-0033.png

未能尽不二。复家之中道尽二复尽不二也。
二者单明义则胜。复明义翻劣。所以然者。复
假之有无。犹是单假之有义。复假之非有非
无。犹是前单假之无义也。又复中之非二非
不二。犹是前单中之非有非无义也。但前直言
有。便摄得有无。止言无便摄得非有非无。止
言非有非无。便摄得非二非不二。言略意广。所
以为胜复家中假言广意略。所以为劣也。后
明互得相出入有八句也。第一从单假入单
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入非有非无中
道也。第二从单中出单假。非有假说有为俗。
非无假说无为真也。第三从复假入复中。假二
不名二。假不二不名不二。入非二非不二中道
也。第四从复中出复假。非二假说二为俗。非
不二假说不二为真也。第五从单假入复中。假
有不名二。假无不名不二。从假有无入非二非
不二中道也。第六从复中出单假。非二假说
有为俗。非不二假说无为真也。第七从复假
入单中假二不名有。假不二不名无。从二不二
入非有非无也。第八从单中出复假。非有假
说二为俗。非无假说不二为真也。第三就二
谛论单复。复有二。一正明单复义。二论出入
义。正明复有两。一者俗单复。二者真单复也。
假有是俗单。假无是真单也。复假者。假有假
不有是俗谛复。假无假不无是真谛复。非有
为中道。是俗谛单中。非无为中道。是真谛单
中。非有非不有。是俗谛复中。非无非不无。是
真谛复中也。第二明互出入有三。一明俗二
卷二 第 33b 页 T45-0033.png

俗谛单假入俗谛单中。假有不名有。即从有
入非有也。第二从俗谛单中出俗单假。假非
有说为有也。第三从俗复假入俗复中。假有
假不有。非有非不有也。第四从俗谛复中出
俗谛复假。云非有非不有假说有非有也。第
五从俗谛单假入复中。假有非有。假有非
不有也。第六从俗谛复中出单假。非有非不
有说为一假有也。第七从俗谛复假入单中。
假有不有入于非有也。第八从俗谛单中出复
假。非有假说有不有也。第二就真谛辨亦有
八句。第一从真谛单假入单中。假无不名无
也。第二从真谛单中出单假。非无假说无也。
第三从真谛复假入复中。云假无假不无。非
无非不无也。第四从真谛复中出复假。云非
无非不无。假说无不无也。第五从真谛单假
入复中。假无非无。假无非不无也。第六从真
谛复中出单假。云非无非不无假说为无也。
第七从真谛复假入单中。云假无假不无入一
非无也。第八从真谛单中出复假。云非无假
说无不无也。第三约二谛交络。明出入有十
二句。第一从俗谛单假入真谛单中。云假有
不名无。坏有入非无也。第二从真谛单中出
俗谛单假。云非无不乖有。非无假说有也。第
三从真谛单假入俗谛单中。云假无不名有。
坏无入非有也。第四从俗谛单中出真谛单
假。云非有不乖无。非有假说无也。第五从俗
谛复假入真谛复中。云假有不有入非无非不
无也。第六从真谛复中出俗谛复假。云非无
卷二 第 33c 页 T45-0033.png

俗谛复中。云假无假不无。非有非不有也。第
八从俗谛复中出真谛复假。云非有非不有
假说无不无。第九从真谛单假入俗谛复中。
云假无不名有。亦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
有也。第十从俗谛复中出真谛单假。云非有
非不有假说为无也。第十一从俗谛单假入
真谛复中。云假有不名无。亦不名不无。则是
非无非不无也。第十二从真谛复中出俗谛
单假。云非无非不无假说为有也。
第六料简不有有也。若了单复诸句。则解不
有有义。若不了单复。不有有亦难解。故须广
辨也。此意望两大经宗明之。一经无所有为
宗。故经云。正法宝城善有。一经有所无为宗。
故大品第三卷相行品云。身子白佛云。诸法
实相云何。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
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不有有若相对
而解释。有十六意也。第一不有有者。明其道
非有非无。而结为有故言不有有也。然只结
正道为有。不论其用。体无二相故。若结为有。
不得结为无。结为无不得结为有。此是结独
义。只道非有复非无。非是有而结为有故。言
不有有也。约不无无类然也。第二不有有。就
假上明之。三假有是不有有也。他假有是有
故有。今假有是不有有也。第三不有有者。道
非有非无。而侧出有一用故言不有有。然道
非有非无。而起用应双起。而但起一用故言
侧出也。不无无亦然也。第四不有有者。明用
假有非是有。故言不有。结用归体。体是有故。
卷二 第 34a 页 T45-0034.png

异第三体不有是有而起一有用。此但以不
特名用。用不是有而体是有故。言不有有也。
不无无类之。第五不有有者。为破有执故。执
者谓有是有。不知不有为有故。今破者。明有
非有故有乃是不有有。此是以有破有。但能
破是不有有。所破是有有也。约不无无类也。
第六不有有者。为破无执执法是无。今以不
有有破之。若以有有破无。此乃是敌义。故执
不去。今以不有有破无。无而得去。故言不有
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七不有有者。破一切
有。若有有若不有有。皆以不特不之。故言不
有。而起一切有用。若有有若不有有为用故。
合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类也。以不特不一
切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无为用故。合不无
无也。第八不有有者。重进明义。明不有则不
一切有一切无。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
一切无为用故。合言不有有。不无无亦尔也。
不无以不于一切有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
有无故言不无无。然起一切有无用。此用应
是有。何得言是无。然今望本为言。此有无起
不有无故此有无。故是无也。又从他所起皆
无体故是无也。第九不有有者。横门明义。不
有自有。以无为有故言不有有。然以无为有
故。是以不有为有。故言不有有。不无无亦类
也。以有为无故言不无无也。第十不有有者。
只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异前合
用不有有破有有。亦异前以不特一切有合
无。以起一切有无故言不有有。今但单用一
卷二 第 34b 页 T45-0034.png

有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
明具八意。何者为八意。一不有有属非有。一
不有有属非无。一不有有属非亦有亦无。一
不有有属非非有非非无。一不有有属有。一
不有有属无。一不有有属亦有亦无。一不有
有属非有非无。何者初言不有有。岂可是有。
非是有故属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无故
属非无。第三不有有既不是有无故。不属亦
有亦无。故言属非亦有亦无。第四不有有不
属非有无。故言属非非有非非无。然不有有
乃当属有无二句。岂是非有无。故言非非有
非非无也。第五不有有属有者。以不有为有。
岂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属无者。只以不有
为有。此望本故是无也。第七不有有属亦有
亦无者。既双明不有有。岂不是亦有亦无耶。
第八不有有属非有非无者。不有有不名有。
不有有不名无。故名非有非无。故此一章门
中合明八意。正为八意相次第故。不烦离明。
而前十章不可合说。故离辨也。不无无亦如
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离
断过。何者。若不有不复有可是断。而今不有
有故离断过。亦离常过者。若以有为有可是
常过。而今只不有为有。故离常过。如是一异
有无是非即离等过皆勉也。不无无亦尔也。
第十三不有有若摄诸法者。不有有摄得因
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然
也。第十四不有有类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
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摄等。不因因不果果。如
卷二 第 34c 页 T45-0034.png

谓。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如是展转生
非实智者。即无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
意者。如经试问。答言诸法不有有即为得。即
具五义。一得不二义。二得不自假名义。三得
相待义。四得无所得空义。五得中道义也。若
答者言诸法是有为有者。即失五义故。不有
有判道非道义也。不无无亦类也。第十六不
有有离门明义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时复
须单言不有。有时应须单言有也。今此中单
言不有者。此为欲明有义。何者。我以不不此
有。不以不此无故。不有得是有也。若以不不
于无。可令是无。而今以不不有故。只不有是
有。事如小乘明义。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
也。故得不有是有义。得此义故。闻破不畏。得
诃不瞋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义。何者。我
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恶而言恶。此恶
之言。岂不令除此恶。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
故言有。岂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说有因缘
故。是破有义。单言无亦然。次单言有则是中
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
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复非
非有。岂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
言有不言其是。复不言非。故此有即离是非。
故是中道。若有虽离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
道者。汝中道虽离有无而有此中故得是中
道者。何妨我有离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
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无此有故言是
中道。单无亦然。次单明有具足一切诸法。何
卷二 第 35a 页 T45-0035.png

今是无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单言无
亦然。但是无所得故言无。此无岂不具足一
切法耶。次释性空意者。然有无所以得有诸
法。意无碍者正由有性空故尔。今须释性空。
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
遇缘故有。有止还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
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
者本性常空。无有不空时故言性空也。四者
明只因缘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
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无性法。此法
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无所有法
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无法性空故。
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异相。而大意无异。但
是一性空。如是诸法性空随义便用。用一即
度之须得意。如空中织罗纹也。性空既尔。毕
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义也。失
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为得。得即
待失。何者正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
待得。得者得于失。故得待失。此分际义也。第
一须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绝假故不待假。
假不绝故假待中也。次辨敛开意。然得失由
敛开故须释也。但敛开自有横竖。判自有二
望取也。横开为能。竖即敛。菩萨习行诸行。
望道即是自行是敛。若望众生。即是化他亦
是能。但不化他时。是化他。只自行即是化他。
如是不有有。有病药相治去留成坏理内外
有得无得反顺等种种用。不可具列也。大意
如此也。问既有不有有多种势者。有不有亦
卷二 第 35b 页 T45-0035.png

有不有表理结体也。馀例可寻也。
大乘玄论卷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