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成善巧品第三¶ 第 480b 页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5a 页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成善巧品第三
复次于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
巧。何等为七。颂曰。
「 于诸蕴界处
及众缘起法
处非处根谛
善巧事应知」
论曰。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
事。问何故唯立七种善巧。答世间愚夫多如
是计。颂曰。
「 身者自在等
无因身者住
流转作诸业
及增上二种」
论曰。于诸蕴中不善巧故。执诸蕴体为我身
者。于诸界中不善巧故。执自在等为身生因
或执无因身自然起。以不了达从自种因身
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等
名差别故。于诸处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依
身而住取外境界。于缘起中不善巧故。执有
身者流转生死。由不善知处非处故。执有身
者能造诸业。由不善知诸根诸谛。执有二种
增上身者。谓爱非爱业果增上者。及染污清
净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两谛。计有染污增
上者。由不善知灭道两谛。计有清净增上者。
颂曰。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5b 页 T31-0545.png

「 于身者等起
实我所住持
流转者作者
及诸增上义
染污若清净
起七种愚痴
对治此应知
摄七种善巧」
论曰。如前总说二种增上分别显示二种愚
痴。谓增上义愚痴及染污清净愚痴。谁依七
种身等愚转。颂曰。
「 妄计我身者
依止诸根住
于境界回转
受用爱非爱
言说所依住
作者有觉者
由于差别蕴
总见一身者」
论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蕴体故。计有一
我依止五根于境界转。由不了知受蕴体故。
计有受者受用一切爱非爱事。由不了知想
蕴体故。别计有我言说依住。不知想是言说
依故。如薄伽梵说。如其所想起于言说。由不
了知行蕴体故。计有作者。由不了知识蕴体
故。计有觉者。非唯有识以诸世间于识蕴体
起觉想故。如是愚夫。于诸差别蕴自相中。总
起一种身者。愚痴即计身者。以之为我。复次
等起愚者。颂曰。
「 迷惑初因故
计常因无因」
论曰。世间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
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
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
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颂曰。
「 我住持诸根
能触及能受」
论曰。计我住持诸根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
触。及能领受若乐若苦。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5c 页 T31-0545.png

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
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
「 从此死生处
计有流转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于修习邪行
计为染污者
于修习正行
妄计解脱者」
论曰。彼愚痴者。于彼彼死生处。计有实我生
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即
此实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
实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
行计为解脱者。颂曰。
「 佛未出于世
如是愚痴转
由佛现世间
说七种善巧」
论曰。此中显示依如是时。如其所应外道愚
痴众生还灭。由此七种善巧言说。不共一切
诸外道故。此中蕴善巧者。颂曰。
「 知世等别故
能除一合想
即离与解脱
众生不可得
多种及总略
共有差别转
增益损减智
蕴善巧应知」
论曰。世等别者。谓诸蕴去来等体性差别。如
薄伽梵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
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等。乃
至广说。由胜智慧如实知故。于诸蕴中舍一
合想。即是还灭。又于诸蕴中补特伽罗性不
可得。何以故。即于诸蕴众生不可得。离于诸
蕴众生亦不可得。解脱诸蕴众生亦不可得。
如薄伽梵告西尔迦。汝于色蕴见如来耶。乃
至汝于识蕴见如来耶。西尔迦答。不也乔答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6a 页 T31-0546.png

若别补特伽罗皆不可得。今于此中但略说。
总于五蕴是不可得。如是已说。了知色等相
差别故。及能远离彼所对治增益执故。于诸
蕴中自相共相皆得善巧。又复蕴者。是积聚
义。能善了知是积聚义。名蕴善巧。此积聚义
复有四种。谓多种义。总略义。共有转义。增益
损减义。此中显示诸蕴自体及彼障断胜利。
是名蕴善巧。云何界善巧。颂曰。
「 见三因生故
说名界善巧
从无始自种
多种种生起
由此及于此
取者不可得
依自智成故
能除下劣性」
论曰。由观根境识三法。从自因而生。名界善
巧。所以者何。由彼诸法无始流转从自种生
多生起及种种生起。当知多生起者。如经言。
非一界故。种种生起者。如经言。种种界故。复
次由依诸根于诸境界能取之我不可得故。
能知所作依自成立。不由大自在天等。是故
凡所欲为不生下劣自在修习。此中显示界
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界善巧。云何
处善巧颂曰。
「 知诸触诸受
由二种生门
依止于触故
当知处善巧
如法处天处
后后所依止
由世俗谛故
了知二种性」
论曰。由善了知触生门体建立二处。谓根及
境。如是由能生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修善
法所名为法处。又善了知诸受依触。是故建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6b 页 T31-0546.png

世间天像住所名为天处。又复触受二法生
时。依世俗故了知二性。谓触者受者由触能
触对受能领纳。此中显示就胜义谛。触者受
者皆不可得。就世俗谛二皆可得。是名处善
巧。云何缘起善巧。颂曰。
「 知未断无常
因能生诸果
自相续相似
名缘起善巧
众生不可得
而有舍续者
由了达甚深
四种缘起故」
论曰。能善了知从未永断无常之因能生诸
果。名缘起善巧。谓如经说。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如其次第。又能善知由从此因于
自相续生诸果法。谓如经说。非缘馀生而有
老死等。又善了知从相似因生诸果法。谓如
经说。身恶行者能感不憙不乐不爱不可意
异熟身。妙行者。能感与上相违可意等异熟。
如是等。复次即诸蕴相续名舍命者及续生
者补特伽罗性不可得。由善了知四种甚深
缘起故。谓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
无因生。此中显示缘起自体及彼障断胜利。
是名缘起善巧。云何处非处善巧。颂曰。
「 不作不趣得
二馀体不转
净见无馀业
非我自在二
如是智能知
处非处善巧
于自果定处
异此说非处」
论曰。若不见我于因果二处而得自在。名处
非处善巧。谓不作故。不趣故。不得故。二体不
转故。馀体不转故。净见无馀业故。云何不作。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6c 页 T31-0546.png

何不趣谓离妙行不往善趣故。如经言。无处
无容行身恶行。乃至得生天上。必无是处。乃
至广说。云何不得。谓离善方便无漏圣道。定
不能得道果所摄毕竟清净。如经言。无处无
容不永断五盖。乃至不修七遍觉支能正證
得苦尽边际必无是处。云何二体不转。谓无
处无容非前非后。有二如来出现于世。乃至
广说。云何馀体不转。谓离丈夫身外馀身必
无有作转轮王等。如经言。无处无容女人得
作转轮圣王。乃至广说。云何净见无馀业。谓
如经言。无处无容圣见具足补特伽罗故断
物命。乃至受第八有。必无是处。有是处者。
谓诸异生。
今于此中言不作者。谓所计我于因不得自
在。不得者通于因果。净见无馀业亦尔。馀唯
于果。又处非处者。于自果决定名之为处。当
知于馀名为非处。由无倒慧于此善巧是名
处非处善巧。此中显示处非处善巧自体及
彼障断胜利。云何根善巧。颂曰。
「 于能取生住
及染污清净
无理我观馀
于彼果增上
于如是方便
名为根善巧
谓于取生住
染净增上故」
论曰。若不见我于能取等是增上故名根善
巧。何以故。非所计我观馀因缘。于能取等增
上自在。即馀因缘于能取等是增上故。是故
计我。不应道理。所言诸根于能取等是增上
者。谓眼等六根于取六境是增上。男女二根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7a 页 T31-0547.png

增上。五受根于染污是增上。信等八根于清
净是增上。此中显示根善巧自体及彼障断
胜利。是名根善巧。云何谛善巧。颂曰。
「 二自性苦故
合故不应理
由无因有因
及五种譬喻
如是随觉故
应知谛善巧
随觉未曾见
未受义因缘」
论曰。由能善观我于染净二法非顺道理名
谛善巧。何等为二。谓自性苦故。与苦合故。云
何自性苦故。谓若我自性是苦者。为无因为
有因。若无因者。常应染污。若有因者。应先清
净后方染污。故不顺理。云何与苦合故。谓引
五喻皆不顺理。何以故。若言苦与我合者。不
应如两木共合。有不摄出离性过故。亦非如
有情与木共合。有出离过故。亦非如火与薪
共合。有性坏过故。亦非如衣与染色共合。于
我体上如白净色少分亦不可得故。亦非如
心心法合。何以故。心是能取与此同缘一境
等可名相应。于我无此义故。不顺道理。又由
观见未曾见义及彼因缘。又复观见未曾受
义及彼因缘。名谛善巧。谓从昔来未曾了见
苦集二谛及彼因缘。从昔已来未曾了见。未
曾经受灭道两谛及彼因缘。此中显示出世
智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谛善巧。颂曰。
「 当知诸善巧
差别二十三
异摄论为先
后最极清净」
论曰。应知蕴等善巧差别复有二十三种。谓
异摄论善巧。闻所生智善巧。思所生智善巧。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7b 页 T31-0547.png

巧。修道智善巧。究竟道智善巧。练根智善巧
发神通智善巧。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善清
净世俗智善巧。胜义智善巧。不善清净相有
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
净相无分别智善巧。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
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声闻智善巧。
独觉智善巧。菩萨智善巧。最极清净智善巧。
此中异摄论善巧复有二种。一种种摄善巧。
二种种论善巧。
种种摄善巧者有十一种。所谓界摄乃至更
互摄。界摄者。谓诸蕴等自种子所摄。相摄者。
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种类摄者。谓诸蕴
等遍自种类所摄。分位摄者。谓诸蕴等顺乐
受等分位所摄。不相离摄者。谓诸蕴等由一
法摄一切蕴等。以彼眷属不相离故。时摄者。
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别相摄。方摄者。
谓诸蕴等依方而转。若依此方所生即此方
所摄。全摄者。谓诸蕴等具足五十八十二等
所摄。一分摄者。谓诸蕴等各别少分所摄。胜
义摄者。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更互摄者。谓
诸蕴等更互相摄。
种种论善巧者。谓于蕴等种种问答方便善
巧。如以一行为。问应以顺前句顺后句四句
无事句。答如有。问言若有界摄即有相摄耶。
设有相摄复有界摄耶。且应依眼以四句。答
或有界摄无相摄。谓生有色界不得眼。设得
已失。若诸异生生无色界。或有相摄无界
摄。谓阿罗汉最后眼。或有界摄亦有相摄。谓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7c 页 T31-0547.png

谓阿罗汉眼坏失者。生无色界。已见谛者。及
已入无馀般涅槃界。如于眼如是分别。于馀
一切随其所应当广分别。如以界摄对相摄。
如是以界摄对馀摄。展转一行应广分别。如
是以馀摄对馀摄除前前对后后。皆应以一
行道理如其所应当广分别。复次若法蕴所
摄此法界所摄耶。设法界所摄此法蕴所摄
耶。此应以顺前句答。若法蕴所摄此法亦界
所摄。或法界所摄非蕴所摄。谓无为法。如以
蕴对界如是以蕴乃至对谛应依一行道理广
辩相摄。如蕴对馀如是以界对处等乃至以
根对谛应广分别。
此中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顺决择
分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出世
后得世间智善巧。胜义智善巧者。即是见道
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不善清净相有分别
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
无分别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成所作前行
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又
前三种差别者。未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
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是烦恼
对治差别故。中三种差别者。即此三种由有
分别无分别世俗胜义智性差别故。后三种
差别者。谓即此三种显示断前行智性正断
道智性彼后时智性差别故。如是九智依相
续。补特伽罗差别复建立四种应知。
* 《显扬圣教论》成无常品第四
复次如先所说。若欲正修行遍知等功德者。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8a 页 T31-0548.png

无常苦空无我。今随次第应广成立。此中成
无常者。谓应显示无常体性及无常差别。云
何无常。何等差别。颂曰。
「 无常谓有为
三相相应故
无常义如应
六八种应知」
论曰。无常性者。谓有为法与三有为相共相
应故。一生相。二灭相。三住异相。又无常义
差别者。如其所应或六或八应知。何等六
八。颂曰。
「 无性坏转异
别离得当有
刹那续病等
心器受用故」
论曰。六种无常者。一无性无常。二失坏无常。
三转异无常。四别离无常。五得无常。六当有
无常。八种无常者。一刹那门。二相续门。三病
门。四老门。五死门。六心门。七器门。八受用
门。此中刹那相续二种无常遍一切处。病等
三无常在于内色。心无常唯在于名。器受用
二无常在于外色。此中无性无常者。谓性常
无故。名曰无常。馀变异无常有十五种颂曰。
「 变异应当知
十五种差别
所谓分位等
八缘所逼故
下界具一切
中界离三门
具三种变异
上界复除器」
论曰。十五种变异者。谓分位变异。乃至一切
种不现尽变异。分位变异者。谓从婴儿位乃
至老时前后不相似各别变异。显变异者。谓
从妙色鲜肌润泽肤体乃至变为恶色粗肌枯
悴肤体。形变异者。谓肥瘦等变异。兴盛变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8b 页 T31-0548.png

名衰退变。异支节变异者。谓先具诸支节后
变为不具。寒热变异者。谓于寒时蜷跼战慄。
热则舒适流汗希求冷煖等变异。他所损害
变异者。谓手足蹴搏蚊虻触等。身体变异。疲
倦变异者。谓因走跳腾踯等。身劳变异。威仪
变异者。谓四威仪前后易脱。损益变异。触对
变异者。谓由顺苦乐等触变异故苦乐等受
变异。染污变异者。谓心所有贪瞋等大小两
惑娆乱变异。病等变异者。谓先无病苦后为
重疾所逼身体变异。死变异者。谓先有寿命
后空无识前后变异。青瘀等变异者。谓命终
后身色青瘀胀烂乃至骨锁等变异。一切种
不现尽变异者。谓骨锁位烧坏离散彼一切
种都无所见变异。
又此十五种变异由与八缘相应。八缘者。一
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减。四时
节推谢。五火所烧。六水所坏。七风所燥。八异
缘合。积时贮畜者。谓经时久故。有色之法不
离本处自然朽败。他所损害者。谓由他种种
逼恼因缘前后变异。受用亏减者。谓于种种
所受用物为各别主宰之所食用损减变异。
时节推谢者。谓冬时寒雪夏日暑雨。丛林药
草或盛或衰。火所烧者。谓大火纵逸国城聚
落悉为灰烬。水所坏者。谓大水漂漫闬里邑
居并随沦没。风所燥者。谓大风飘鼓润衣湿
地速令乾㬤。异缘合者。谓多贪者与瞋缘合
时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多瞋多痴者与
馀烦恼缘合应知亦尔。如是诸识异境现前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8c 页 T31-0548.png

色界中除病老受用三门无常。又有触染死
三种变异。如色界所说诸无常义。当知无色
界亦尔。唯除器门。颂曰。
「 无性义无常
遍计之所执
所馀无常义
依他起应知」
论曰。无性义所摄无常义。当知遍计所执相
摄。馀无常义依他起相摄。圆成实相中无无
常义。如是已显无常义差别及三相所摄。又
如世尊说。诸无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颂
曰。
「 诸无常皆苦
众苦所杂故
迷法性愚夫
得为害不觉」
论曰。由粗重苦所杂无常。此无常性是行苦
故苦。及由变坏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谛非
苦。以非苦相所杂无常义故。于此法性迷惑
愚夫。不能了达常无常义。又为已得现前无
常之所恼害。前说刹那无常遍行一切。此无
常义非世间现證故应成立颂曰。
「 由彼心果故
生已自然灭
后变异可得
念念灭应知」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
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
皆刹那灭。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
「 心熏习增上
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
及三种圣教」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證知诸行是心果性。道
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心习气增上
力故诸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9a 页 T31-0549.png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
像而生。是名道理。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
中说。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
自在皆随转。又说。是故苾刍。应善专精如正
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又说。苾刍当知。言
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问彼
诸行自然灭坏道理。云何应知。答由四种因
缘。颂曰。
「 生因相违故
无住灭两因
自然住常过
当知任运灭」
论曰。非彼生因能灭诸行。生灭两种互相违
故。又无住因令诸行住。若必有者应成常住。
行既不住何用灭因。又馀灭因性不可得。若
行生已自然住者。彼应常则住成大过。如是
有住灭因及自然住并有过故。当知诸行任
运坏灭。颂曰。
「 非水火风灭
以俱起灭故
彼相应灭已
馀变异生因」
论曰。若水火风是灭因者。不应道理。由俱生
灭故。若彼水等是灭因者。烂烧燥物不应前
相续灭已复变异相续生。何以故。即无体因
为有体因。不应理故。然水火风与烂等物相
应灭时。能为彼物后变生因。除此功能。水等
于彼更无馀力。复次若执灭相为灭因者。此
能灭相与所灭法为俱时有为不俱耶。若尔
何过。颂曰。
「 相违相续断
二相成无相
违世间现见
无法及馀因」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9b 页 T31-0549.png

论曰。彼能灭相与所灭法。若言俱有者不应
道理。有相违过故。若言不俱亦不应理。有彼
相续断过失故。又此灭因能灭法者。为体是
灭为体非灭。若体是灭即应一法有二灭相。
若体非灭应无灭相。有如是过故不应理。又
违世间现见相故。不应执灭是灭坏因。何以
故。世间共见馀有体法是灭坏因。不见灭法
是灭因故。又若灭法是灭因者。为唯有灭
即能灭法为更待馀事耶。此两种因俱有过
失。若唯有灭即能灭法者。若时有灭。尔时法
体毕竟应无。若更待馀事者。应即馀事为灭
坏因。不应计灭为灭坏因。复次云何应知。后
变异可得故诸法刹那灭。颂曰。
「 非身乳林等
先无有变异
亦非初不坏
最后时方灭」
论曰。一切世间身乳林等内外诸法。于最后
时变异可得。是故先时体无变易。不应道理。
又非先时无有灭坏。最后方灭无异因故。如
是先不变异后不变故。先无灭坏后不灭故。
当知诸行念念变灭。是故彼法刹那义成。如
是成立无常性已。一切外道邪分别所计我
自在自性极微觉等常住之法皆不成立。云
何我常不得成立。颂曰。
「 位思烦恼分
非常变异故
此若无变异
受作脱非理」
论曰。由所计我有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瞋
等烦恼时分差别。是故无常。所以者何。此所
计我由乐等故。有少变异者不应是常。若都
不变不应计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彼法有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49c 页 T31-0549.png

世间。何以故。颂曰。
「 功能无有故
摄不摄相违
有用及无用
为因成过失」
论曰。所计自在无有功能出生世间。所以者
何若此自在生世功能无有因缘自然有者。
汝何不许一切世间无因自有。若此功能业
为因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业为因。若此
功能以求方便为因生者。何不信受一切世
间以自功力为因得生。
又若自在世间所摄堕在世间而言能生一
切世间。是则道理相违。若此自在非世间摄。
是则解脱解脱之法能生世间。不应道理。又
若自在须有用故诸生世间离生世间用不成
者。是则自在。于此须用无有自在自成过失。
若此自在虽生世间无所须者。不应化生一
切世间。或此自在有如颠狂愚夫之过。又此
自在生世间者。为唯自在为因生诸世间。为
亦更待其馀因耶。若唯自在体为因者。如自
在体本来常有世间亦尔。不应更生。若亦少
待其馀因者。此所待因若无有因。一切世间
亦应如是。若有馀因世间亦尔。从馀因生何
须自在。故立自在有多过失。复次执有自性
常住为因。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 自性变异相
有无不应理
无差别无常
有差别五失
无相亦无因
非自性恒变
先无有变异
我应常解脱」
论曰。若计自性是常则应非变异因。所以者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50a 页 T31-0550.png

不应理。若此自性与馀变异相无差别者。应
是无常。若有差别成五种过。一无相过。离变
异相馀自性相少分亦不可得故。二非因过。
世间不见常住之法是生因体故。三非自性
过。世间不见非彼种类为彼自性故。四常住
自性于一切时起变异过。以不待馀因故。五
此自性未生变异之前我解脱过。若如是者
后时不应起诸变异。复次计极微常不应道
理。何以故。颂曰。
「 常造不应理
由二三因故
财有情增上
极微非常住」
论曰。所计极微常性造作俱不应理。云何常
性不应道理。由二因故。汝极微性为由细故
性是常住。为由异类性是常耶。若由细者。细
羸劣故不应常住。若由异类者此相不可得。
从非地等造地等物。不应道理云何造作不
应道理。由三因故。一由方所。二由因缘。三由
自体云何由方所故造作不应道理。谓从极微
造作粗物。为过彼量为不过耶。若不过者。粗
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又复世间不见
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不应理。若过彼
量者。过量之处粗质碍物非极微成应是常
住。若复计有馀极微生。是则极微应非常住。
云何由因缘故。谓若汝计由和合性为因缘
故建立馀物令和合者。此和合性为生已能
作因缘为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
已后无有少异和合性可得故。不应理。若未
生者。则无体性无体为因。不应道理。云何由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50b 页 T31-0550.png

如种极微应灭坏故。不应如乳极微应变异
故。不应如陶师极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
作不应道理。虽无常住极微而有劫初器世
间等受用物生诸有情业增上力故不由极微。
是故极微常住不应道理。复次执有常觉不
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 无常为彼依
次第差别转
诸受等异故
当知觉无常」
论曰。眼识等觉依止无常眼等起故。于色等
义次第转故。众多相貌差别转故。乐等诸受
贪等诸惑施等善思位分异故。于一常觉如
是转异。不应道理。何因缘故世间有情无常
性有而不取执常住性无而种种执耶。颂曰。
「 于无常无智
四颠倒根本
当知世上进
愚痴力转增」
论曰。以于无常无智起故。实有无常而不取
执。实无常性种种执生。非唯常倒无智为因
然。四颠倒皆以无智为其根本。何以故。以于
无常不如实知故。于无常法起常颠倒。于苦
起乐颠倒。于不净起净颠倒。于无我起我颠
倒。由有如是次第义故。薄伽梵说。若法无常
彼必是苦。若法是苦彼必无我。当知由世间
道得上进时。不断无智渐进上地。于无常性
愚痴之力转更增上。何以故。如欲界中破坏
变易及别离等诸无常相现可了知。上地无
有。复次何因缘故。于无常性无智起耶。颂
曰。
「 由放逸懈怠
见昧乏资粮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50c 页 T31-0550.png

当知无智因」
论曰。无常无智有七种因。一放逸。二懈怠。
三倒见。四愚昧。五未多积集菩提资粮。六由
恶友。七闻非正法。以于境界乐及静虑乐起。
放逸故于无常性不如实知。设不放逸而复
懈怠。设不懈怠而复倒见。设无倒见而复愚
昧。设不愚昧而未积集菩提资粮。设已修习
菩提资粮而随恶友。又复从彼闻非正法故。
于无常不如实知。复有何因不了无常妄执
常转。颂曰。
「 不如理作意
忆念前际等
相似相续转
于无常计常」
论曰。由二种因起于常执。一由不如理作意。
二由忆念前际等事。由前际等事相似相续
转故。于馀世间亦计常住。复次如前所说。三
有为相非唯刹那。何以故。颂曰。
「 生初后中间
取三有为相」
论曰。三有为相由众同分一生所摄。谓初生
时取为生相。最后死时取为灭相。于二中间
相续住时取为住异。如是建立三有为相应
知。颂曰。
「 无常调伏智
当知由二因」
论曰。于无常性如实智入由二种因。一由念
住。二由缘起。由念住故于诸境界系心令住。
由缘起故达彼法性。如经中说。见集起法于
身念住。乃至广说。颂曰。
「 彼见有六种
及缘起四种」
论曰。无常性见当知六种。一世俗智。谓乃至
顺决择分位。二胜义智。谓乃至出世道位。三
成善巧品第三¶ 第 551a 页 T31-0551.png

切无常义。五不善清净。谓彼二学智。六善清
净谓彼二无学智。又缘起法当知有四种道
理。何等为四。颂曰。
「 自种故非他
待缘故非自
无作故非共
用故非无因」
论曰。由四道理入无常性。谓诸行法不从他
生。自种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缘故。亦非俱
生。俱无作故。亦非无因。彼二于生有功用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