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55-A¶
1155-A¶ 第 411c 页

* No. 1155-A
净土简要录序

净土之教兴始于典午之世楼烦大士来庐山集群
贤以创莲社六时三昧清修净念其往生之迹如青
天白日终古不磨厥后仰而则之及其成功者代亦
多矣其赫赫然而名落宇宙者在后周则有南岳思
在陈则有天台顗在唐则有善导法照少康在宋则
有永明寿慈云式长芦赜昭庆常之辈是矣至于贤
士大夫如晋之刘程之雷次宗唐之柳宗元白居易
宋之杨杰王古马玗陈瓘江公望日休之流从之既
勤行之既验各有著述发挥净土之旨以勉其后进
故历朝以来净土之作论疏传记山储海积然通都
钜郡名山胜刹始能家藏而户蓄故学之者有师而
问焉有书而證焉庶不致骛于邪僻缪妄之涂矣今
夫穷乡绝岛善友良导之不过片言一字之不违纵
有学者无师可问无书可證其不骛于邪僻缪妄之
涂者盖几希矣故虽仁人君子念而恤之无能为也
今年夏余客穹隆山中海云精舍因𨵃净土诸书以
销长日遂将前贤所述赞颂之文策励之言以事显
1155-A¶ 第 412a 页 X61-0412.png
理之谈以真破妄之说圆妙明著者咸皆釆摭或全
其章或略其句仅若干篇萃为一卷名之曰净土简
要录录成用镂于板以广其传矣虽然大方之家上
达之士岂足收览焉若穷乡绝岛无师可问无书可
證者得此观之抑亦可谓少资云尔。

洪武十四年龙集辛酉夏五月莲华室主沙门道
衍序No. 1155
净土简要录
吴郡沙门 道衍 编

庐山远法师念佛三昧诗序略曰念佛三昧者何思
专想寂之谓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
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
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秦间宇而感物通灵御
心惟正动而入微此假脩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
若兹况夫尸居坐忘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而闇蹈大
方者哉(卢山集)

天台智者大师有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
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或又经
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
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
1155-A¶ 第 412b 页 X61-0412.png
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
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
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心
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
法不说断灭相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
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
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
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
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为此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
名中道义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因是故知无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
空而常脩净土教化诸群生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
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
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
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
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
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
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
外道也(十疑论)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
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
等性乘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
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
1155-A¶ 第 412c 页 X61-0412.png
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如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
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
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
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
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
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
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故华严
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
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
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
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
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影影无二故一佛即
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
即是念一切佛也(十疑论)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
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方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
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脩道实未得生净土
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
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
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𨷂经一劫二劫三劫
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
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
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
1155-A¶ 第 413a 页 X61-0413.png
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
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
脩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
感相应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娑论云于此世界脩
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五
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
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
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佗胜德三者颠到善果能坏梵
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惟有自力无他力
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
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
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
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
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
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
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
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
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
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
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
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十疑论)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
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
人及以诸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为对凡夫肉眼
1155-A¶ 第 413b 页 X61-0413.png
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
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
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
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
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
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瘖哑
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
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
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伹此处女人及盲聋瘖
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巳更不受女身而不受
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
心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
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
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
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
根缺者亦尔(十疑论)

有人谓求生净土念佛脩观皆是执著取相殊非超
越之法今谓佛言不著相者盖令不著我人众生寿
者不住所脩法相遣荡人法二执即达人法二空何
尝以系念进脩而为著相乎今谓若脩念佛三昧定
非著相以佛身无相有何可著夫般若真空元为脩
六度人令不住相六度不脩般若焉用真学道者达
脩无脩了念无念终日脩而未始脩终日念而未尝
1155-A¶ 第 413c 页 X61-0413.png
念故金刚经云无我人众生寿者脩一切善法则得
阿耨菩提故知了达之士则何尝不脩善耶(灵芝义疏入于
于此)。

慈恩窥基法师有问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
乐如何无众苦耶答其国众生莲华化生无生苦四
序不能迁无老苦非分段身无病苦寿命无尽无死
苦无父母亲疏无冤憎会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
颜貌端严无诸根缺陋苦四时一等无寒暑苦娑婆
世界有漏形躯四蛇迫身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
死侵有爱必离无怨不会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兹
众人永无此等故云无有众苦岂唯近亡粗苦兼亦
妙果非遥(弥陀通赞)

问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脩诸胜业答人生
寿夭难测或即病困昏迷或即非时奄逝既阙生前
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善缘恐防斯咎。

清凉国师云随心念佛诸佛现前既了境唯心了心
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何难见哉(华严疏)

释善财初参德云比丘所说二十一念佛门约能念
心不出五种一缘境念佛门念真念应若正若依设
但称名亦是境故二摄境唯心念佛门即总相唯心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虽随我心心业多种见佛优
劣故三心境俱泯念佛门即前远离念佛门及不可
见门之一分及如虚空门四心境无碍念佛门即如
初门双照事理存泯无碍故云普照五重重无尽念
1155-A¶ 第 414a 页 X61-0414.png
佛门即称前第十门而观察故如微细等门亦是此
中总意念佛之门诸教攸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故
略解释无厌繁说。

道绰禅师有问何因缘故一念佛力能断一切诸障
答如经云譬如有人用狮子筋为琴弦一奏一切馀
弦悉断若人于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一切诸烦恼
根皆悉断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
若将狮子乳一渧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若人于
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安乐
集)。

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
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
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
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念
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
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
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
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往生
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
事如脱臭敝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
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
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
说眼前杂间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
咒愿安乐之词此皆是虚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病
1155-A¶ 第 414b 页 X61-0414.png
重命将不久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发
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
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可
哀哭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
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
当信而行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心矣
其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能医命耶命
若垂尽药岂奈何问神祇祸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长
短生下巳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变更求邪
杀害众生祭祀神鬼但增罪业倍结冤雠变损寿矣
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之
当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食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令
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失问平生不曾念
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
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常时念佛礼拜
发愿往生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
直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
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一念蹉跎历
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见乐邦文类)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众
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
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
上念念想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
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
1155-A¶ 第 414c 页 X61-0414.png
顺佛语故若舍专念脩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
希得三四何以故乃为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
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
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
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脩杂
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巳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巳昼
夜莫癈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
念即生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径生
死岂不快哉。

释三种心身礼拜彼佛口称扬彼佛意观察彼佛三
业真实故名至诚心以真实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烦
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称名下至十声得生乃
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
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观经疏)

若人欲速得往生应起无间脩所谓恭敬礼拜称名
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馀业相间
故曰无间脩又若贪嗔痴来间者但随犯随忏不令
隔念隔日隔时常使清净亦名无间脩若能毕命誓
不中止决定往生(大藏集诸经礼忏仪)

永明智觉禅师有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
十念顿遣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
1155-A¶ 第 415a 页 X61-0415.png
间作恶至百岁临终特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
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
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
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
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
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
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
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知善恶无定因缘
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
爝火微光爇万仞之𧂐[草-屮](万善同归集)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答惟
心念佛以惟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惟心了心即佛
教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
欢喜觉巳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惟心所
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
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
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
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
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有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
事法亦复如是然则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
然习累俱殄理量双观。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
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
1155-A¶ 第 415b 页 X61-0415.png
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脩定习观上
品往生二专心伹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
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
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
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
救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
恩如斯至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
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
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
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
但预辨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
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
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
贪不实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
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證悟人
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
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
心垢即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
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净
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经云心垢故众
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华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
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
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伹行
1155-A¶ 第 415c 页 X61-0415.png
净因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又曰但发心者决定得生秪虑信不坚牢前后间断
(神栖安养〔贼住〕)

四明法智法师答杨文公请住世书略曰若求生安
养即于薄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闻慈利
益得不忻求乃用一心三观为舟航复以六时五悔
为橹棹求往惟心之净土愿见本性之弥陀然后运
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识顺佛权巧求生乐邦所
言傥存忻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
见者起过之相诚如所言立德之缘今当略说盖以
忻厌取舍善能起过成功故马鸣立为始觉之基智
者称为净土之渐维摩以见爱为侍者文殊以贪恚
为功能斯皆用之在人乘之有法且众生旷劫住此
娑婆贪于粗弊色声著于下劣依正既无厌离之念
伹增系缚之缘纵有熏脩鲜有事遂以此土法多障
致道行难成故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
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诸佛悯此众生以愿行功取清
净土令起忻慕作受生因以苦切言说垢秽相令其
厌恶成出离心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故非厌离舍此
无由不起忻求生彼无分(教行录)

慈云式法师往生略传序略曰念佛功德比馀善根
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三千
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圣人所得福德不如有
人一合掌一称南无佛陀如彼大千圣福假使百分
1155-A¶ 第 416a 页 X61-0416.png
千分百千亿分算数譬喻皆所不及一称佛名者功
德无量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佛者况复一
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弥陀佛者所得功德耶复次
应知念佛之人现世安稳众圣守护离诸灾厄且近
校量今时风俗竞祭鬼神求其福庆望得安稳信邪
杀命造罪结冤必无福庆而可利人虚招来生地狱
罪报易曰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杀生害命祖承祭
法非一朝一夕岂非积不善耶殃咎何疑也又鬼有
邪力事之既久物党方类死堕其中世其迷哉且三
界大师万德慈父归之者罪灭尚之者福生诸经具
说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
利一者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
护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
萨当随守护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
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
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一切火难
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
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
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
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
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欢喜现前得见阿弥陀佛
及诸圣众持金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
受胜妙乐诸有智人请观念佛所获现世福利功德
1155-A¶ 第 416b 页 X61-0416.png
岂同世人祠祀之法现无福利未来受苦耶(金园集)

晨朝十念法脩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巳后面西
正立念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
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
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
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
者显是籍气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
不废自要其心必生彼国作此念巳发愿回向。

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相好令观
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者闻悟入道
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
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今言
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
见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
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如怀感法师一向称阿
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佛故今普示称佛之
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
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若
百声若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
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
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
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感
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
见大佛论释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
1155-A¶ 第 416c 页 X61-0416.png
佛也斯则圣教有何惑哉明佛乘圆教此教诠旨圆
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过此以往不知所裁也经曰
十方谛求更无馀乘唯一佛乘斯之谓欤是则大乘
中大乘了义中了义十方净秽卷怀同在刹那一念
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
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
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
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
帝网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则方了
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巳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
际内其或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
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也哉(往生净土
决疑门)。

孤山智圆法师曰夫求生净土是假佗力弥陀愿摄
释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甚易
如度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便风必能速到
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之过欤(西资钞)
观世人为善心轻为恶心重何以得生净土请以现
事验之对佛像则不如接大宾之恭谨学经法则不
如求财利之勤劬毁他则气粗言滑赞彼则气缓语
涩或以我恶之则覆善扬恶我好之则掩短美长或
为积恶怒他私说或作微善恨人不知于恶事则阴
费千金亦能缄口施善人则方营一食便自矜功凡
此用心方沉恶趣欲以少善而求生净土者难乎哉
1155-A¶ 第 417a 页 X61-0417.png
弥陀经疏序略曰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一者也乃
假道于智托宿于悲将欲驱群迷使复其本于是乎
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延其寿净其土俾其忻促
其寿秽其土俾其厌既忻且厌则渐诱之策行矣是
故释迦现有量而取秽土非欲其厌耶弥陀现无量
而取净土非欲其忻乎此则遣之彼则摄之使其复
本而达性耳故净名曰随所谓伏众生而取佛土者
其是之谓虖乎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而非惑荡
色而能远唯心之境矣虽风树鸟声有入耳之娱而
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夫如是则复乎明
静之体者如转掌耳故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
致是也(闲居编)

寂照法师有问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念佛求生
耶答通昧它心圣凡安测除非遍知授记应难真脩
行人自当审察诸仁者汝观自巳见性悟道得入师
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大三昧能如南岳智者否宗
说俱通能如忠国师寿禅师否此等诸师皆明垂言
教深切劝往他岂误人乎况佛金口赞叹丁宁昔贤
恭禀佛诲定不谬也又当自度命终得去住自在否
无始恶业不现前否舍此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险
道中出没自由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托生无碍否
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幸如之其或未然窃勿贡高
不脩净土(见直指决疑集)

问六祖坛经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东方
1155-A¶ 第 417b 页 X61-0417.png
愿西悟底人在处一种志公云智者知是自性愚人
爱往西方若此道果是真正何故二大士排遣答佛
说法有隐显教有权实人根有利钝宗师有抑扬譬
如受病不同处方亦异今有病暍发黄方大狂乱医
者必以寒药治之岂可却赞乳石桂附有除寒起废
之功耶有偏见人闻寒药有治热之功遂云乳石桂
附永不可用岂不谬哉达磨单传心印志公方赞大
乘当时人尚未信岂可又却教念佛求生净土圆机
达士固自无疑求法初心定生犹豫俱绝意忘言融
通了解自无矛盾也。

净觉岳法师曰所言极乐为权权必对实也请试陈
之为以小乘是权大乘是实耶为以有法是权无法
是实耶若谓小乘是权者且声闻经中曾无一言劝
赞往生十方净土故迦叶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
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若谓
有法是权者何但极乐是权至于泥洹皆是权耳故
须菩提云若有法胜于涅槃我亦说为如幻如梦由
是言之忻泥洹而厌极乐亦犹逃岸赴壑但不免于
害也又若谓吾不取极乐亦不著泥洹旷然无朕不
可疑议若尔则灭后无生何殊外道断灭之见复有
说云吾灭度后十方世界皆是我身何必定生西方
极乐若尔则便同圣人普现色像尚未證谓證大妄
语罪其谁当之(义学编)

又曰佛言末世法灭之后特留无量寿经百年住世
1155-A¶ 第 417c 页 X61-0417.png
接引众生以此證之如何芥视往生之人蓁塞极乐
之路所损至大可不谨乎复引大珠和尚云舍垢取
净是生死之业庞居士云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
方有佛土以此句偈轻蔑净土者固未可也且不垢
不净之言即心即佛之义凡禀释教者孰不知之安
以真如平等之谈便废因缘脩證之法六住大士尚
存分段之生四果真人亦有变易之死云何俎落永
谓泥洹须知菩萨未住妙觉巳还常以空心遍脩万
行终日观佛无佛可观历劫度生无生可度暂趣于
空华净土权依于幻化弥陀破昨梦之尘劳入乾城
之地位乃至成佛虽自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
以明鉴之身现之以随类之像世人弗询大义惟欣
顿悟直入无生而不思永嘉一宿觉云若实无生无
不生既豁达而不取空恐莽荡而招祸此类虖越中
习射不踰数步之间陇西学游翻没洄波之内如斯
知识未可参寻。

楂庵严法师曰净土非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
尺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净土脩因或对)

或问曰多见人发愿愿命终时待佛接引超生净土
若佛接引岂不是魔余谓世人发狂愿耳对曰魔非
无也若谓发愿求生净土承佛接引必是魔者则佛
误人生魔宫矣普贤教人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
面见彼佛阿弥陀龙树菩萨历代圣贤著述岂俱令
人发狂愿生魔宫耶子作此说断佛种子非魔是何
1155-A¶ 第 418a 页 X61-0418.png
(净土魔佛或对)

灵芝照律师曰阿弥陀经念佛示期限一日七日随
人要约理必依承大本观经则无日限下至十念皆
得往生故脩净业者先须敛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
遥想彼佛现坐道场依正庄严光明相好自慨此身
久沉苦海漂流生死孤露无依譬如婴儿堕在坑阱
叫呼父母急救危亡一志依投恳求脱免声声相续
念念不移虽后理事行殊定散心异皆成净业尽得
往生不然则无记妄缘定成虚福耳(弥陀疏)

问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何须念他
佛耶答秪由心本是佛故今专念彼佛梵网戒云常
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佛汝心佛者
未成佛也弥陀佛者巳成佛也未成之佛久沉欲海
具足烦恼杳无出期巳成之佛久證菩提具足威神
能为物护是故诸经劝令念佛即是巳未成佛求他
巳成佛而为救护耳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
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薄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忽闻净土
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国诸佛护念直趣菩提
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誓从今日终尽未来在处
赞扬多方劝诱所感身土所化机缘与阿弥陀佛等
无有异此心罔极惟佛證知。

长芦赜禅师曰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
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
1155-A¶ 第 418b 页 X61-0418.png
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
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
者尽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
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
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
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
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
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
睡眠常居太平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释
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
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
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
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无
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
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惠或与少善相应便
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
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
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苇江集)
父母信知念佛莲华种植时也一心念佛莲华出水
时也孝子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善聚为
一疏时时读之令生欢喜又请父母坐卧向西不忘
净土设弥陀像然香鸣磬念佛不绝舍报之时更须
用意无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净土受诸快乐
1155-A¶ 第 418c 页 X61-0418.png
岂不嘉哉平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顺孙无忘
此事。

念佛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法虽二门理同一致
上智之人凡所运为不著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边
故不和合多起纷争故参禅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参
禅皆因执实谤权执权谤实二皆道果未成地狱先
辨须知根器深浅各得所宜譬如营田人岂能开库
开库人安可营田若教营田人开库如跛足者登山
若教开库人营田似压良人为贱终无所合也不若
营田者且自营田开库者且自开库各随所好皆得
如心是故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
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

惠觉玉法师曰或言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
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
对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
皆愿生净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劝父王净饭并六
万释种亦愿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此等圣贤应皆
不逮今人之利根胜器乎况若以此为权指何为实
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别咨尔
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见乐邦文类)

死心新禅师曰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
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如受荫宦不愁
落第爵禄现成有一等人说道我心好便是不用念
佛我且问你好心在何处赞汝则喜骂汝则嗔此等
1155-A¶ 第 419a 页 X61-0419.png
邪见惑乱世人奉劝诸人十二时中不间公私干辨
近宾接客忙中取静闹里偷闲记取念阿弥陀佛或
百声千声万声以为日课毕世受持即生彼国不信
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若不猛省波波
役成得甚摩边事(劝修净土文)

文法师曰凡脩净土行者须善发心若为自巳厌五
浊忻九品则违菩提心是声闻行不应发也若为众
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国希速成就道力神通遍历十
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道者则顺菩提心是菩萨行
应当发也(净行法门)

忏悔如勤磨古镜旋消历代之昏尘念佛如私遇明
君顿获他时之徵拔春夏秋冬之内行住坐卧之间
勤思净土庄严常忆阿弥陀佛如是则念佛三昧现
前。

草堂飞锡禅师曰浴大海者巳用于百川之水念佛
名者必成就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
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
双亡心佛既亡则万缘万境无非三昧矣(宝王论)

世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吾则
以出入息为数珠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
惧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
令昏𥧌含佛而𥨊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
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巳三昧成焉面睹玉毫
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1155-A¶ 第 419b 页 X61-0419.png

真歇了禅师曰洞下一派皆务密脩其故何哉良以
念佛法门径路脩行正按大藏接上根器旁引中下
之机经曰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
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若是上根之士
向这里一提提起一觑觑破阿弥陀佛是何面自彼
何境界岂不一超直入如来地中下之根全凭信愿
系念即生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
事一心若事一心乃是第一义谛人皆可以行之即
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
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机之义也即一忆念如龙得水
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佛四字
做固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不
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不以亦
有亦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顿超佛
地所以行海 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专
脩净土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脩净业同归一
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净土说)

问既是人人本具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何不直下承
当反求十万亿国之外乎对曰若会得唯心净土本
性弥陀何惮十万亿国之程河沙国土亦未为远岂
不闻普贤菩萨于一毛孔中举一步巳过不可说世
界毛孔不狭世界不广李长者云无边刹海自他不
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弥陀世尊
直示心中之一佛耳若指心之全体不值唯心净土
1155-A¶ 第 419c 页 X61-0419.png
唯心地狱唯心六道所由生也楞严经云十方虚空
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大清里又云空生大觉中如
海一沤发大哉心乎何法不具然心佛及众生是三
无差别祖师悟处不落思量宁容拟议如上分别大
似刻舟求剑剑去久矣。

问既是圆融法界如何空指西方对曰只为法界圆
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极乐遍在一切处乃举一全
收也如帝释殿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
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彼珠不
可为此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所在弥
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千万佛国一佛国土各千珠之
一至若三乘人天下至地狱饿鬼一一无非千珠之
一圣人善巧方便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
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法界众生微尘刹海十
世古今一印顿圆无馀法矣。

清照亨律师因胡宣义病谤之曰吾平生与宣义相
善未曾语及末后一著大事岂可不知安身立命之
处乎宣义曰心净则土净也师曰宣义十二时中曾
有杂念染污否曰既处世间宁免杂念师曰若如此
又安能心净土净耶(胡宣义传)

天衣怀禅师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忻彼则
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
脩净土者当如何脩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
不去(见讷师惟心净土文)
1155-A¶ 第 420a 页 X61-0420.png

桐江瑛法师有辨横竖二出曰竖出者声闻脩四谛
缘觉脩十二因缘菩萨脩六度万行此涉他位譬如
及第须自有才学又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
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由祖父它力不闻学业
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于横
出中有定散二善故善导和尚立专杂二脩文见于
前依此而行无不验者(见乐邦文类)

山堂伦法师曰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一定
二散定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
我心空故如来本空我心假故如来宛尔我心中故
如来绝待或想莲华开合我居其中合表即空开表
即假四微体同即表中道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
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
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乃
如来亲示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生佛依正
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佛性外
无土观之不巳證无生忍二者散善用纯实心信有
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
无间经云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事想彼国但无三
观名散善耳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吾祖
智者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脩馀善
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此经明观故
得往生是知若定若散或钝或利皆净土因咸趣无
1155-A¶ 第 420b 页 X61-0420.png
生永无退转矣(念佛脩心术)

思梵讲主有问般舟经中令念念想阿弥陀佛此则
心有想也而经后乃云心有想则痴无想即涅槃前
后相违何耶答曰彼经初明观想弥陀不可无念后
约三昧功成见十方佛住立空中此时当了我心佛
心同一真性不可思议故云有想则痴无想即涅槃
非谓从初不得观想也又复无念无生之智佛地方
成今人未入未入观行之门便说无生无念岂知马
鸣所教从念至于无念从说至于无说文殊般若经
云如人学射久习乃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若人欲
入一行三昧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十方
佛是知以念止念以言遣言皆佛祖脩行之正辙也
(会宗集)

海惠禅师一日有学人问曰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
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
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在国王
家决定绍王基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
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也(传灯
录)。

圆辨法师曰唯心净土一而巳矣良由弥陀悟我心
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离一念虽
近而远过十万亿刹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众水水不
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者也(宝珠集)

寂室曰游心禅定悟性宗人示以净土必曰净土唯
1155-A¶ 第 420c 页 X61-0420.png
心我心既净则国土净何用别求生处今复问之且
净名经中如来以足指按地见娑婆悉皆严净而众
会不见唯螺髻梵王得知今之脩禅者能如梵王所
见清净土否况汝所居卑室陋屋必羡之以大厦高
堂脱粟藜羹必羡之以珍羞甘美弊袍短褐必羡之
以纬罗轻縠若云心净则不消如上分别也况当老
病死苦世间远情之时颜色与未悟者同则是口唱
心净土净之言身被秽土苦恼之缚其自欺之甚也
不然应须信教仰理于净土一门择善从而脩之(见乐
邦文类)。

世人脩行净业勿得言我今忙迫且得待闲暇我今
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巳分定常忙分
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脩习忽尔丧亡虽
悔何及是故奉劝诸人宜于即今安健之日努力脩
之。

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营求资给而不思舍此身
巳神识不灭若无善因则沦坠苦涂何为生时爱惜
此身死后其心亦是汝者而不思救度何也又世人
专为妻子男女奴婢眷属广营衣食无有少怠而不
思命终之时妻子男女等虽爱彻骨髓不能相救唯
当独往今劝世人不当以养生故而忘畏死不当以
为他故而忘自为。

杨次公天台十疑论序略曰爱不重不生婆娑念不
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
1155-A¶ 第 421a 页 X61-0421.png
量彼土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
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證无生法忍
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
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乃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无为集)

又曰夫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
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
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
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
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
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
恶巳作业报巳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
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
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
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
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岳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直指净土决疑集序略曰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
无来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
往彼而其圣凡会遇而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
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趣水
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
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解脱
长者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
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
1155-A¶ 第 421b 页 X61-0421.png
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
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

又曰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
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
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
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脩
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
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
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
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拆理明辨
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
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于张馗十念而
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證妙因世人
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自欺自慢
自弃巳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陈翁与明智法师论台宗三千法其间示唯心净土
之义曰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
性相一时灭念外无一毫法可得法外无一毫念可
得此方本性不迁之法中理圆明之体以如理为命
其寿无量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本无名字而不拒
诸名名其土曰极乐名其身曰阿弥陀身土交参融
乎一妙所能说法之音不离彼土而广长舌相具足
周遍其具如是是体具乎是佛具乎是众生具虚乎
若有能知彼具之乐者其有不愿往生者乎向实际
1155-A¶ 第 421c 页 X61-0421.png
之中要在不往而往于方便之内何妨去巳还来机
熟感深足须成办。

了斋集曰晁说之答赵子和书略有生有死而凡圣
殊有凡有圣而身土异有身则有土有土则有身孰
秽孰净可不辨之耶我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悯
此众生乃同一愿力于无量无边法门之外建立此
一法门释迦宾之也弥陀主之也释迦生之也弥陀
家之也释迦于病药之也弥陀使之终身不病也释
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闾也自西竺以望
安乐国与吾震旦之望安乐国一也(见乐邦文类)

江公望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
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
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可暂停念
如或未免荤茹睡卧未至昏瞑乃至营办家事种种
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
圣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萠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
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
观方便(念佛方便文)

黄钺曰古人以惧心怵迫发矢入石怒气激烈剌山
飞泉诚一由中无情能感况于裂除疑网凝结信根
念佛三昧精进不变净土虽远决定得生(刻十疑论跋)

王日休曰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
此者恐少若脩西方则直截轮回万不漏一故今劝
1155-A¶ 第 422a 页 X61-0422.png
参禅之人每日留顷刻之暇脩于西方若果大悟得
超轮回去佛地尚远更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
何不可若未得大彻悟者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
佛闻法何患不大悟也若不脩西方则未免随业受
异报也(龙舒净土文)

参禅取大悟不肯脩西方如人有一品官而不受必
欲脩学为大魁其志甚美然大魁不可必得不如且
受一官然后一面脩学如得大魁则锦上添花若不
得则不失其为官人脩西方者且受一官之谓也一
面脩学兼参禅之谓也不得大魁者参禅未悟之谓
也不失其为官人者直说轮回之谓也既生西方为
有不大悟者哉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
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脩
净土之谓也抵昏暮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
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
先须备雨具骤雨忽来则无淋漓之患先备雨具者
脩净土之谓也骤雨忽来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
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苦之谓也且先觅安下
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远行是脩净
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脩乎。

供佛斋僧造塔建寺念诵礼忏孝养父母兄友弟恭
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恩礼相与事君则赤
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
勤以事上或指教愚迷或扶助一孤弱或救人急难
1155-A¶ 第 422b 页 X61-0422.png
或惠施贫穷或造桥砌井或施食散药或减巳奉眷
以利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或教人为善或护善止
恶但随所作世出世间一切善事不拘小大多少止
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水止渴至于毫芒之善并须起
念云愿此善缘回向西方念心不断必生上品也。

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
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
极矣善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
去心欲念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也亦有念欲去
而身被牵系者至人死时唯一念而巳是以一念在
净土莲华中则必定托生况佛菩萨以大誓愿招引
乎哉。

王仲回问杨次曰如何得念不间断次曰一信之后
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仲回然其言于净业转加
精进(王司士传)

净土简要录(终)
* No. 1155-B

心外无法故曰唯心即心之法彊名净土心法叵得
心法宛然互泯互存绝思绝议古之通人达士妙得
乎此向无佛无念处炽然常脩念佛三昧法尔皆生
极乐净邦其来尚矣后之学者执情生著起偏空之
1155-A¶ 第 422c 页 X61-0422.png
见堕无为之坑于无佛无念处执为死语不得妙用
不信佛言不求解脱甘于五浊长劫轮回如来说为
可怜悯者斯道禅师发轸于台衡究心于直指博综
内典旁通百家当壮年行道之日而专心致志于此
道其有得于此乎又叹以此道利益多人净土简要
录于是乎作也是书之行十方各有恒沙诸佛舒广
长舌说诚实言同音赞叹岂特虚空点首万象赏音
而巳哉。

洪武辛酉夏法空道人 大佑 敬书于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