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22c 页
卷十二 第 101c 页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译经大随)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大隋录者。我皇帝受命四天护持三宝。承符
五运宅此九州。故诞育之初神光耀室。君临
已后灵应竞臻。所以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
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
瞽视瘖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
纪之瑞。岂唯七宝独显金轮。宁止四时偏和
玉烛。是以金光明经正论品云。因集业故得
生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处在胎中诸天
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
德分与是王。以天护故称为天子。赤若之岁
黄屋驭时。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
卷十二 第 102a 页 T49-0102.png
运启年。号以开皇。可谓法炬灭而更明。否时
还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门智周等。赍西域梵
经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敕旨付司访人令
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译。季夏诏曰。殷之五迁
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士。制长短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
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因即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
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
善寺。三宝慈化自是大兴。万国仁风缘斯重
阐。伽蓝郁跱兼绮错于城隍。幡盖腾飞更
庄严于国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宫。震旦神州
还同净土。沙门济济。习六度以熏心。信士诜
诜。修十善以为行。四海以之静浪。九服所以
息尘。故地德既其显丕。天休自然畅朗。白
鹿已见麒麟将降不遥。苍乌既翔。凤凰来仪
非远。于是鼓腹黄齿。争买祇陀之园。击壤青
衿。竞聚育王之土。浮图于焉间发。宝刹閦尔
星罗。见即僧尼将二十万。支提寺宇向出四
千。凡诸译经婆罗门道俗并见缉缀。此方缁
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维旧本论传法戒
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结为皇隋大兴录
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轨光扬长存不朽。
冀将来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宝之神功。遍娑
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历贤劫而无穷。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 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经)
卷十二 第 102b 页 T49-0102.png

沙门释僧就 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经及录)

沙门释灵裕 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阶记)

沙门释法经 一部(七卷录目)

沙门释宝贵 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 一部(三十一卷杂记)

沙门释彦琮 六部(九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论)

广州司马郭谊 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传)

晋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冯 一部(一卷内数术)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众经法式)

大隋业报差别经一卷(开皇二年三月译是第二出。与罪业报应经大同小异)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罗门优婆塞瞿昙般
若流支长子达摩般若。隋言法智。门世已来
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
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作俗官。册授洋州。洋
川郡守大隋受禅。梵牒即来。显佛日之重兴。
彰国化之冥应。降敕召智还使译经。即于大
兴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
无劳传译。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智铉笔受。
文辞诠序义理。日严寺沙门赵郡释彦琮制
序。
卷十二 第 102c 页 T49-0102.png

象头精舍经一卷(开皇二年二月译。第二出。与伽耶山顶经体同名异)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开皇二年七月译)

右二部二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毗尼
多流支。隋言灭喜。既闻我皇兴复三宝。故能
不远五百由延。振锡巡方来观盛化至止。便
召入令翻经。即于大兴善寺译出。给事李道
宝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传译。大兴善寺
沙门长安释法纂笔受为隋言。并整比文义。
沙门彦琮并皆制序。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开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方讫。沙门智铉道邃
慧献奉朝请庾质学士费长房笔受文义出大集)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开皇五年十月出。费长房笔受)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开皇三年正月出沙门智铉笔受。与文殊师利神力经胜金色
光明德女经大净法门经体大译同名异)

德护长者经二卷(开皇三年六月出。沙门慧琨笔受。一名尸利崛多长者经与申
日兜本经月光童子经体大同译名异) 莲华面经二卷(开皇四年三月出)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开皇五年正月出。是大云经第一百品)

牢固女经一卷(开皇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经一卷(开皇二年十月出上四经六卷。并沙门寻献笔受)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
高齐昭玄统那连提耶舍。隋言尊称译。舍少
出家。五天游四。大小诸国经六十馀。但是释
迦胜迹处所无不必践。既穷南海还反北天。
复之茹茹。逢彼。国破。因入邺都。正值文宣。时
始四十。舍之骨梗颇异奇伦。缘是文宣偏所
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统焉。时亦出经。备齐
世录。齐被周灭仍憩漳滨。开皇元年新经至
卷十二 第 103a 页 T49-0103.png
止。敕便追召。二年七月传送到京。见劳慇勤。
即勒安处大兴善寺。给以上供为法重人。其
年季冬就手翻译。沙门僧璨明芬给事李道
宝学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京城大
德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沙门
灵藏等。二十馀德。监掌始末。至五年十月
勘校讫了。舍九十馀矣。至九年而卒。有别传。
所译之经并沙门彦琮制序。

新合大集经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门释僧就。开皇六
年新合。就少出家专宝坊学。依如梵本此大
集经凡十万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见今译
经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阗东南二千馀里。
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诸国名僧
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即遣不留。摩
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
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
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众
宝备具。兼悬诸杂花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
入礼拜。彼土又称。此国东南二十馀里。有山
甚崄。其内安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
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
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皆十万
偈。国法相传防护守视。兼云有三灭定罗汉。
在彼山窟寂禅冥卫。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
为罗汉净发。信哉神力固当实焉。须发剃还
生入灭定不动。难思议福地获此宝任持。所
冀今来明王睿主。种贤绍圣。弘法化君。写以
传流。所统之内闻善尚传。故因叙载。然去
卷十二 第 103b 页 T49-0103.png
圣将远凡识渐惛。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
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缘是前
哲支昙所翻及罗什出。或二十七。或复三十。
或三十一卷轴匪定。就既宣扬每恒嗟叹。及
睹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至今
开皇复属耶舍译日藏经一十五卷。既并大
集广本旧品。内诚欣跃。即依合之成六十轴。
就虽附入未善精。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
者。识度渊明。奉为皇后检校抄写。众经两藏
遂更正就。所合名题甚为整顿。又今见翻。
其间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讫应满百卷。于
本梵文三分将一。且夫土石末为细尘。无自
持之力。及其结为坤阜。有生载之功。况条离
林希盛荣。流舍源求广润。而可得乎。我
皇帝之挺生。应天时顺地理。九州离隔出三
百年。十万偈分将踰千祀。散经还聚。聚光
大集之文。别壤遂通。通显大兴之国。非夫
位握金轮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弘化阐法。其
孰并斯焉。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开皇七年七月起手。十二年二月讫功。沙门僧昙学士费长房
刘凭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三年四月起手。十六年六月讫沙门道邃等
笔受)

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六年十二月讫沙门僧琨等
笔受)

诸佛护念经十卷(开皇十四年十月起手。十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开皇十三年八月翻。十四年九月讫。沙门僧昙等笔
受)
卷十二 第 103c 页 T49-0103.png

贤护菩萨经六卷(开皇十四年十二月起首。至十五年二月讫。沙门朗芬等笔受)

贤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开皇十五年四月翻沙门道密等笔受)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开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翻。五月二十五日讫。学士费长
房笔受)

四童子经三卷(开皇十三年五月翻。七月讫。沙门僧琨笔受)

诸法本无经三卷(开皇十五年六月翻。七月讫。学士刘凭等笔受)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开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月上女经三卷(开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讫。学士刘凭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善思童子经二卷(开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移识经二卷(开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月讫。学士费长房笔受)

譬喻王经二卷(开皇十五年五月翻。六月讫。沙门道邃等笔受)

发觉净心经二卷(开皇十五年九月翻。十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开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
门彦琮制序)

大威灯仙人问疑经一卷(开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讫。沙门道邃笔受。沙门彦琮
制序)

文殊尸利行经一卷(开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八佛名号经一卷(开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讫。沙门道邃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开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善恭敬师经一卷(开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开皇七年正月翻。二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沙
门彦琮制序)

不空󱟱索观世音心咒一卷(开皇七年四月翻。五月讫。沙门僧昙等
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卷十二 第 104a 页 T49-0104.png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一卷(开皇七年五月翻。其月讫。沙
门僧琨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开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沙门彦琮
制序)

诸法最上王经一卷(开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四月讫。沙门明芬等笔受)

入法界经一卷(开皇十五年七月翻。八月讫。沙门道密等笔受)

商主天子问经一卷(开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出生菩萨经一卷(开皇十五年九月翻。其月讫。学士刘凭笔受)

金光明经嘱累品银主品合一卷(凉世昙无谶翻四卷。梁世真
谛翻六卷。并无周世嘱多翻五卷并无。此两品今有故后出也)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揵达
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隋言至德译。又云佛
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学耶舍崛多。随
厥师主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赍经
入国。师徒同学悉习方言。二十馀年。崛多最
善。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随处并皆宣译新
经。或接先阙。文义咸允。时遭魔难世迫王威。
建德三年逢毁二教。夏之七众俱俗一衣。崛
多师徒亦被诱逼。既无结契捐命游方。弗惮
苦辛弘化为务。值法陵灭遂爽本心。辞是梵
人不从华服。秉固志节乞求反邦。国家依听
以礼放遣。我脂那者实是阎浮之陆海也。为
诸遐裔殊服异形咸所奔凑。其非乐土。宁感
致斯。慕化而来来者容纳。思乡欲去去者弗
违。还向北天路径突厥。遇值中面他钵可
汗。慇重请留因往复。曰周有成坏劳师去还。
此无废兴幸安意住。资给供养当使称心。遂
卷十二 第 104b 页 T49-0104.png
尔并停十有馀载。师及同学悉彼先殂。唯
多独在时属相州沙门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有一
人以)齐武平六年相继西游。往还七载。凡得梵
经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
法。退则不可进无所归。迁延彼间遂逢志
德。如渴值饮若暗遇明。仍共寻阅所得新经。
请翻名题勘旧录目。颇觉巧便有殊前人。暹
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得不虚行。同誓
焚香共契宣译。大隋受禅佛法即兴。暹等
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

敕旨付司访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国。处
之兴善将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
罗门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
和仁又婆罗门毗舍达等道俗六人。令于内
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等。于时广济寺
唯独耶舍一人译经。至七年别敕崛多使兼
翻经。两头来往。到十二年。翻书讫了合得二
百馀卷。进毕。尔时耶舍先已殁亡。仍敕崛
多专主翻译。移法席就大兴善寺。更召婆罗
门沙门达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翻。又僧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
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始
末诠定旨归。其十四部本行集经七十六卷。
并是馀处。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门彦琮制
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经等八十九卷。十二
年来在大兴善寺禅堂内出。沙门笈多高天
奴兄弟等助。沙门明穆沙门彦琮。重对梵本。
再更覆勘。整理文义。其外尚有九十馀部。见
在续翻讫随附录。仰惟如来金口一唱异类
卷十二 第 104c 页 T49-0104.png
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叶阿难亲承梵
音结集布乎皮牒。犹如炬烛朗夜。后汉迄今
国俗殊别。宣译著在文言。状似荧灯照室。
所冀石火之继太阳以影传光。津液法流沾
润含识。庶无断绝。考论真伪本末。岂得同
年而比校哉。

增壹数四十卷(略诸经论所有数法。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乃至千万有似敷林)

佛性论二卷 众经录一卷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国寺沙门释
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范人威
能肃物。故魏齐世历为统都。所部僧尼咸二
百万。而上网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弘
释典。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黑白咸
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景行既彰逸响遐
被。致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信崇
重大乘。欲以释风被之海曲。然莫测法教始
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故从彼国件录
事条。遣僧义渊乘帆向邺启发未闻。事条略
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在天竺
经历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
齐陈国佛法谁先。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请乞
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
谁述作。著论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谨录
咨审请垂释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
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
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
即西入至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已来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
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
卷十二 第 105a 页 T49-0105.png
来。魏晋相传至今。孙权赤乌年。康僧会适吴
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祛比丘从弥勒菩萨
受得。其本至晋安帝隆安年。昙摩谶于姑臧
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是龙树菩
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波至长安为姚兴译。
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祛弟婆薮槃豆
造。至后魏宣武帝时。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始
翻。上答指订由缘甚广。今略举要以示异同。
而上所服素纳袈裟一钵三衣外更无积聚。
诸受请供感世利财。起一山寺名为合水。山
之极顶造兜率堂。常愿往生觐睹弥勒。四事
供养百五十僧。齐破法湮山寺弗毁。上私隐
俗习业如常。常愿残年见三宝复。更一顶礼
慈氏如来。业行既专精诚感彻。心如注水。遂
属开皇至尊龙飞佛日还照。上果情愿病服
袈裟。弟子杠舆升山寺顶。合掌三礼弥勒世
尊。右绕三周讫还山下。奄然而卒。九十馀
矣。

安民论一十二卷 陶神论一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一卷 经法东流记一卷

十德记一卷 僧尼制一卷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
撰。裕即道凭法师之弟子也。轨师德量善守
律仪。慧解钩深见闻弘博。兼内外学为道俗
师。性爱传灯情好著述。可谓笃识高行沙
门。观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在宣通无上法
宝。而法大宝重光显实难。末代住持由乎释
种。像运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骥尾之蝇能驰
卷十二 第 105b 页 T49-0105.png
千里。修松之葛遂竦万寻。附托胜缘方申
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大众所聚故
曰京师。况今九壤会同六合齐统。主上方欲
垂拱岩廊。无为而治。既为天下之用。还须
天下之才。故召释弘僧徵儒化俗。委政于士
求巧于工。女织男耕各专其务。四民之业
也。有司具存无所复厝。其戒律禅思讲说经
论。转读法事五众之匠焉。典章未备故复广
搜。开皇十年降敕所部。追裕入京至见阙
庭。劳问慇重。方应攀龙鳞以布法云。使苍生
蒙润。附凤翼以扬慧吹。令黔首获凉。到未几
何。频辞请退。乃云。不习水土屡觉病增。十一
年春放还归邺。房曰。夫能忘我乃能济时。今
顾恋身形忘大利益。六亲聚落尚未能捐。
三界处居理难出也。

对根起行杂录三十二卷。

三阶位别集录三卷。

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
行魏州人。少而落采博综群经。蕴独见之
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令
声闻兼菩萨行。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
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乞食。日止
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
华常不轻行。夫涅槃一理趣有万途。譬若帝
京八方奔凑。涅槃亦尔。十方皆归。但路有
艰夷。或迂或直。意迷其径解翻成惑。心醒
其途惑即为解。所以经言。众生未成佛。以菩
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以烦恼为菩提。信行
此途。亦是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
卷十二 第 105c 页 T49-0105.png
是时复致讥。此录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
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于
事少潜。来哲傥详幸知有据(开皇二十年敕断不听流行。想同箴勖)

众经录目七卷

右一部七卷。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
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扬化寺沙门明穆。
区域条分指踪纮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覼缕
缉维考校同异。故表略云。总计众经合有二
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为七轴。
别录六卷。总录一卷。但法经等既未尽见。三
国经本校验同异。今唯且据十馀家录。删简
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分品类。有四十
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
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
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
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
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
经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
焉。

新合金光明经八卷

右一部八卷。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开皇十
七年合。贵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阅群典见昔
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百五家首
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两竺三
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今沙门僧就又
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
六十卷。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先哲遗踪。
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
昙无谶译四卷。其次崛多译为五卷。又真谛
卷十二 第 106a 页 T49-0106.png
译复为七卷。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
明经。篇品阙漏。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徵。而
雠校无指永怀寤寐。梁武皇帝悯三趣之轮
回。悼四生之漂没。汎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
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记等送扶南献
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经等。彼
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
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法师游历
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
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见殿内。
武皇躬申顶礼于宝云供养。欲翻经论寇羯
凭陵。大法斯舛国难夷谧。沙门僧隐始得咨
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
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
卷。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
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
彦琮重覆校勘。故贵今分为八卷。品部究
足始自乎斯。文号经王义称深妙。愿言幽显
顶戴护持。

十种大乘论一卷

右一部一卷。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粲俗
姓孙氏。陈留人。少出家尚游学。江河南北靡
所不经。关陇西东触处皆履。涉历三国备齐
陈周。诸有法筵无不必践。工难问善博寻。今
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著斯论光赞
大乘。十种者一无障碍。二者平等。三逆四顺。
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并引经
论成文。證据甚有轨辙。亦初学者巧方便门
也。
卷十二 第 106b 页 T49-0106.png

论场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合三十一卷。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
僧琨集。琨即周世释忘名之弟子。俗缘郑氏。
性沈审善音声。今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
搜括群经卷部连比。准诸杂论篇轴参差。引
经说云。欲知智者意广读诸异论。缘是采摭
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譬
世园场则五果百谷。戏场则歌舞音声。战场
则矛甲兵仗。道场则幡华宝盖种种庄严。今
此论场。譬同于彼无事不有。披袟一阅览睹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也。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一卷

辩教论一卷 通学论一卷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

新译经序合一卷

右六部合九卷。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琮俗
缘李氏。赵郡柏仁人也。世号衣冠门称甲族。
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识洞幽微情同水镜。遇
物便晓事无再详。其论传辞并皆精洽通极
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
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此明释典。宣
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
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
内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超
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识
若善财焉。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

伤学论一卷 存废论一卷

厌修论一卷
卷十二 第 106c 页 T49-0106.png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
影俗缘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论师释道安
义解之神趾。传灯注水继踵法轮。述而不作
(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潜形寺宇汎志慧流。迹罕
人间情多物外。文锋出口理窟入神。观夫论
兴厥意可睹。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
为防奸求之意厌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

占察经二卷

右一部二卷。检群录无目。而经首题云。菩提
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妄注。今诸藏内并写
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
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
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
女合杂。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
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其是妖。官司推
问。其人引證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
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
谊来京向岐州具状奏闻。敕不信占察经道
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
诸大德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
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云。诸如
此者不须流行。

后有婆罗门来云。天竺见有经出六根聚曰(出六根聚曰)

精异传十卷

右一部十卷。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敕
撰。

通命论两卷

右一部二卷。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同卿以
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
卷十二 第 107a 页 T49-0107.png
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
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
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斯盖博
识能洞此玄云。

外内傍通比校数法一卷

右一部一卷。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凭内外
学数术偏工。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校术法
颇有不同。故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
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
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华夏
数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陈何无异端之
例。然先译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
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合。窃疑翻传之
日彼此异音。指麾之际于斯取失。故录众经
算数之法。与华夏相参。十十变之傍通对衍。
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经语故此录
云。

众经法式十卷

右一部十卷。开皇十五年敕有司撰。斯盖帝
王无方俯降。开导郡品匪隔释儒。隋梵通其
一文。华夷会其殊俗。虽曰沙门服非夏服。人
是华人。而大圣慈悲逆观遐代。垂教禁止助
国防民。民不自治天授神主。主思政化拯济
苍生。远离金言深怀顾托。所以大集经日藏
分护法品。佛告频婆娑罗王。大王。汝等诸王
于今现在及未来世乃至法住。于是时中一
切佛法嘱付汝等。一切诸王应好拥护。若拥
护者即是三世一切诸佛之大檀越。能持三
世诸佛正法。是人命终生于他方净佛国土。
卷十二 第 107b 页 T49-0107.png
若拥护者能令三宝久住不灭。若不拥护我
法即灭。若法在世能令人天充满恶道减少。
所以世界成坏要因诸佛。圣法兴毁必在帝
王。故释论云。众生果报由菩萨有。胜天王经
云。若佛如来不出世。一切众生受大苦。无复
善道唯恶趣。但闻三涂苦恼声。将知世间值
好国王。恒闻佛法是不思议。又德护长者经
如来记云。月光童子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
阎浮提脂那国内作大国王名为大行。彼王
能令脂那国内一切众生住于佛法种诸善
根。震旦脂那。盖梵楚夏耳。此称末者。正法
既灭去佛渐遥。通言末法。计佛灭来至今已
已始一千一百九十五年。依佛本行。正法五
百像法千年。今当像末。依善见律。正像住
世各一千年。今则当像初。既俱经律延促逐
缘乃可承初。岂应据末。昔魏太武毁废之辰。
止及数州弗湮经像。近遭建德周武灭时。融
佛焚经驱僧破塔圣教灵迹削地靡遗。宝刹
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凡经十
年不识三宝。当此毁时即是法末。所以人鬼
哀伤天神悲惨。慧日既隐苍生昼昏。天启我
皇乘时来驭。君临亿兆化被万邦。庶政咸新
典章斯革。轻刑薄赋减役省徭。二十进丁两
床输匹。含齿戴发俱喜泰平。既清廓两仪。
即兴复三宝。开皇元年二月。京及诸州城居
聚落。并皆创讫。至闰三月。诏曰。门下法无内
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
化念好清静其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
所。至七月。又诏曰。门下风树弗静隙影如
卷十二 第 107c 页 T49-0107.png
流。空切欲报之心。徒有终身之慕。伏惟太祖
武元皇帝。穷神尽性。感穹昊之灵。膺箓合图。
开炎德之纪。魏氏将谢躬事经纶。周室勃兴
同心匡赞。间开二代造我帝基积德累功
福流后嗣。俾朕虚薄君临区有。追仰神猷事
冥真寂。降生下土权变不常。用轮王之兵。
申至仁之意。百战百胜为行十善。故以干戈
之器。已类香华。玄黄之野。久同净国。思欲崇
树宝刹经始伽蓝。增长福因微副幽旨。昔夏
因治水尚且铭山。周曰巡游有因勒石。帝王
纪事由来尚矣。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
立寺一所建碑颂德。庶使庄严宝坊。比虚空
而不坏。导扬茂实。同天地而长久。所以每
年至国忌日。废务设斋造像行道。八关忏悔
奉资神灵。至八月。又诏曰。门下昔岁周道既
衰群凶鼎沸。邺城之地寔为祸始。或驱逼良
善。或同恶相济。兴言震悼日久逾深。永念
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怀至道兴度脱之业。物
卷十二 第 108a 页 T49-0108.png
我同观愚智俱悯。思建福田神功祐助。庶望
死事之臣。菩提增长。悖逆之侣。从暗入明。并
究苦空咸拔生死。鲸鲵之观。化为微妙之台。
龙蛇之野。永作颇梨之镜。无边有性尽入法
门。可于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立碑纪事。又
民犯法处尽之人率为营斋。房曰。夫有国有
征肇自上古。未见战场之所起立僧坊。死事
之臣追为建福。决一人罪十奏乃行。其非大
士应生金轮托降。祐含识于死伤之际。安庶
类于扰攘之间。孰能若是。所以为善相继天
下普颁。犹恐黎民惩恶未改将渐风化。开皇
三年降敕旨云。好生恶杀王政之本。佛道垂
教善业可凭。禀气含灵唯命为重。宜劝励天
下同心救护。其京城及诸州官立寺之所。每
年正月五月九月。恒起八日至十五日。当寺
行道。其行道之日远近民庶。凡是有生之类。
悉不得杀。至四年又敕旨。周武之时悉灭
佛法。凡诸形像悉遣除之。号令一行多皆毁
坏。其金铜等或时为官物。如有见存。并可付
随近寺观安置。不得转有损伤。于时木石之
像。皆将别用。有司亦存意知则移安。公寺私
家遣迎供养。所以兴心厝意皆崇福基。布令
吐言必怀善诱。至十一年。又诏曰。门下如来
设教义存平等。菩萨用心本无差别。故能津
梁庶品济渡群生。朕位在人王绍隆三宝。永
言至理弘阐大乘。诸法豁然体无彼我。况于
福业乃有公私。自今已后凡是营建功德。普
天之内混同施造。随其意愿勿生分别。庶一切
法门同归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而日就
卷十二 第 108b 页 T49-0108.png
月将营新稍广。但忆先惟往修旧未周。复代
含识重忏悔云。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
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十方尽虚空遍法界
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诸大贤圣僧。仰惟如
来慈悲弘道垂教。救拔尘境济渡含生。断邪
恶之源。开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凭。属
周代乱常侮蔑圣迹。塔宇毁废经像沦亡。无
隔华夷扫地悉尽。致使愚者无以导惛迷。智
者无以寻灵圣。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千
年昌运。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显尊容再崇
神化。颓基毁迹更事庄严。废像遗经悉令雕
撰。虽诚心恳到犹恐未周。故重勤求令得显
出。而沈顿积年污毁非处。如此之事事由弟
子。今于三宝前至心发露忏悔。周室除灭之
时。自上及下。或因公禁或起私情。毁像残经
慢僧破寺。如此之人罪实深重。今于三宝前
悉为发露忏悔。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
万匹。皇后又敬施绢十二万匹。王公已下爰
至黔黎。又人敬施钱百万。愿一切诸佛一
切诸法一切诸大贤圣僧。为作證明。受弟子
忏悔。于时台宫主将省府官僚诸寺僧尼县
州佐史并京城宿老等并相劝率。再日设斋
奉庆经像。日十万人。寺别敕使。香汤浴像。
至十五年。以诸僧尼时有过失。内律佛制不
许俗看。遂敕有司依大小乘众经正文诸有
禁约沙门语处。悉令录出。并各事别。题本经
名。为此十卷奖导出家。斯实大行菩萨国王。
降意慇勤受佛遗嘱。怜悯黎庶恐溺三涂。慈
普既弘化流无外致。今年五月群鹿来驯仁
卷十二 第 108c 页 T49-0108.png
寿宫门。既奉明诏跃还山薮。百官表贺。至
六月诏曰。朕比临朝听政。乃有群鹿来游。驯
扰宫门前后非一。逼近人众安然不惊。但往
经罹乱年世久远。圣人之法败绝不行。习俗
生常专事杀害。朕自受灵命抚临天下。遵行
圣教务存爱育。由王公等用心助朕宣扬圣
法。所以山野之鹿今遂来驯。官人等但以至
诚化导民俗自可。编户之人皆为君子。宜存
心仁善副此休祥。房曰。夫宫门守卫兵仗肃
严。行人远观犹怀畏惧。而山鹿野兽近狎弗
惊者。良有以也。何但化沾行苇泽及昆虫而
已哉。夫獐鹿生虫见树影动尚竖耳惊。况视
槊仗乃入不怖。故膺圣化将欲表明。先致
野虫心安隐耳。大智论云。人无杀心众生依
附。涅槃经云。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
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慄。至如来影身心安
隐恐怖即除。此则仁寿宫门。譬同佛影。大品
经云。佛说般若。盲者得视。聋者能听。哑者能
言。此则巡历太山。譬同般若。胜天王经云。
转轮圣王出世则七宝常见。蓝田之山旧称
产玉。近代旷绝书史弗闻。开皇已来出玉非
一。又太府寺是国宝渊。碇二十馀自变为玉。
仁寿山所国之神灵。其山涧石复变为玉。
地不爱宝。此则同于轮王相也。而晏子云。橘
生江北化为枳。今大兴长安率栽橘树。况由
来无华草药木。人难名记今并自形。诸此灵
休章表备有。具左右史言事备刊。谨略要祥
以明福应。庶奉法式释种。感君王慈育化
焉。
卷十二 第 109a 页 T49-0109.png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