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48b 页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2a 页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
**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 释昙邃一
* 竺法纯二
* 释僧生三
* 释法宗四
* 释道[囗@(儿/口)]五
* 释慧庆六
* 释普明七
* 释法庄八
* 释慧果九
* 释慧进十
* 释弘明十一
* 释慧豫十二
* 释超辩十三
* 释法慧十四
* 释僧侯十五
* 释志湛十六
* 五侯僧十七
* 僧法常十八
* 并州舌十九
* 释慧超二十
* 释慧显二十一
* 释善慧二十二
* 释慧达二十三
* 释法诚二十四
* 释慧铨二十五
* 昙无竭二十六
* 释法绪二十七
* 释僧翼二十八
* 释智聪二十九
* 释智嶷三十
*** 晋阿阴白马寺释昙邃一
释昙邃。未详何许人。少出家止阿阴白马
寺。蔬食布衣。诵法华经。常一日一遍。又精达
经旨。亦为人解说。尝于夜中。忽闻扣户云。欲
请法师九旬说法。邃不许。固请。乃赴之。而犹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2b 页 T51-0062.png

子。自尔日日密往。馀无知者。后寺僧经祠前
过。见有两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讽诵
讲说声。又闻有奇香之气。于是道俗共传。咸
云神异。至夏竟。神施以白马一匹白羊五头
绢九十匹。咒愿毕于是各绝。邃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第十二云。诵正法华以同本故。灵异并同既勘其文焉)。
***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二(异名惠昂)
竺法纯。不详何许人。少出家。止山阴显义
寺苦行。有德善诵法华观音品古维摩经。晋
元兴中。为寺上兰渚买故屋。暮还于湖中。遇
暴风而船小。纯唯一心凭观世音。口诵普门
品不辍。俄见一大流船。乘之获免。至岸访船
无主。须臾不见。道俗咸叹神感。后不知所终
矣。
***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三
释僧生。姓袁蜀郡陴人也。少出家。以苦行致
称。成都宋丰等。请为三贤寺主。昼夜诵法
华经。兼习禅定。于山中诵法华经。有虎来蹲
其前。诵经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有
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微
疾。便语侍者云。天童子来迎云。汝依诵经
力。当生兜率。期既至吾将去矣。死后可为烧
身。若烧身处。生青色华以为验。弟子依遗命
为烧其人。实如所言。众人流泪。异之而已。
*** 宋剡法华台释法宗四
释法宗临海人。少好游猎。尝于剡遇射孕鹿
母堕胎。鹿母衔箭。犹就地舐子。宗乃悔悟。知
贪生爱子。是有识所同。于是摧弓折矢。出家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2c 页 T51-0062.png

先罪。诵法华维摩。常升台讽咏。响闻四远。
士庶禀其归戒者三千馀人。遂开拓所住。以
为精舍。因诵为目。号曰法华台也。中时有
异光明。暗夜如昼。人皆异之。宗后不测所
终。台寺现在。若有疾病者。止宿于中祈念即
愈矣。
***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囧五
释道[囗@(儿/口)]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
病。尝遣[囗@(儿/口)]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
穴数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囗@(儿/口)]
判无济理。[囗@(儿/口)]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
念观音。有顷见一光如萤火。追之不及。遂得
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频作数过普
贤斋。并有瑞应。或见梵僧入坐。或见骑马
人至。并未及暄凉。倏忽不见。后与同学四
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囗@(儿/口)]又归诚观音诵法华。
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自𢼨。复见赤光在前。乘
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常以船舟为业。尝
中夜诵经已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
上乘。[囗@(儿/口)]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后沈桥
间。见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数百人。见[囗@(儿/口)]惊
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谓左右曰。向上令
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
人送[囗@(儿/口)]。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并
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
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矣。
*** 宋庐山释慧庆六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3a 页 T51-0063.png

释慧庆。广陵人也。少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
律。清洁有戒行。诵法华十地等。每夜吟讽。
常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曰。汝讽诵法华。
我等深生喜。决定成佛道。唯愿诵不止。尝于
小雷遇风波。船将覆没。庆唯诵法华经不
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
笃厉弥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异香
满室。微细音乐。闻于空中。人皆谓诵经福
力得净土迎而已。
*** 宋临淄释普明七
释普明。姓张。临淄人。少出家。禀性清纯。蔬
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讽
诵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
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
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卿人王
道真。妻病请明来咒。明入门妇便闷绝。俄
见一物如狸。身长数尺许。从狗窦出。因此而
愈。明尝行水傍祠。巫觋自云。神见之皆奔走。
八十有五卒。
***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八
释法庄。姓申淮南人也。十岁出家。为庐山慧
远弟子。少以苦节标名。晚游关中。从睿公禀
学。元嘉初。出都止道场寺性率素止一中而
已。诵大涅槃法华净名。每后夜讽诵法华。比
房常闻。庄户前有如兵杖羽卫之响。实天神
来听诵经。如斯感化非一。宋大明初卒。七十
有六。
*** 宋京师东瓦官寺释慧果九
释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业。宋初游京师。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3b 页 T51-0063.png

敬于果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
啖粪鬼中。法师德素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
以拔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
根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果得三
千。为造法华一部并设会。后梦见此鬼。云已
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讽诵力。得小通力。以
宋太始六年卒。七十有六。
***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十
释慧进。姓姚吴兴人也。少而雄勇。任性游侠。
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尔离俗。止京师高座
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
病。乃发愿。愿造法华百部以悔前障。始聚得
钱一千六百。时有贼劫来问进。有物不。
答云。唯有造经钱在佛处。群贼劫闻之。𧹞
然而去。于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经。满足百部。
经成之后。病亦小差。诵法华一部。得过情
愿。情愿既满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
养。未亡少时忽闻空中声。曰汝所愿已足。必
得生西方也。至齐永明三年。无疾而卒。八十
有五。
*** 齐永兴柏林寺释弘明十一
释弘明。本姓羸会稽山阴人。少出家贞苦
有戒节。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习禅定。精勤
礼忏。六时不辍。每旦则水瓶自满。实诸天童
子。以为给使也。明尝于云门。坐禅及诵经。
见一小儿来听明诵经。明曰。汝是何人。答
云。昔此寺沙弥。为盗饮食。今堕圊中。闻上人道业故。来听诵经。愿助方便。使免斯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3c 页 T51-0063.png

明室内。伏于床前。见明闻经。端然不动。久之
乃去。后于永兴石姥岩入定。又有山精来恼
明。明投得以腰绳系之。鬼逊谢求脱云。后
不敢复来及解放于是绝迹。以齐永明中卒。
***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十二
释慧豫。黄龙人。来游京师。止灵根寺。少而务
学。遍访众师。善谈论美风则。每闻臧否人
物。辄塞耳不听。或时以异言闻止。瓶衣率素
曰以一中自毕。精勤标节。以救苦为先。诵法
华涅槃等。又习禅业。精于五门。尝寝见有三
人来扣户。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豫问觅
谁。答云。法师应死。故来奉迎。豫曰。小事未
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尔。至明年满一周而
卒。齐永明七年。五十有七。
*** 齐上定林释超辩十三
释超辩。姓张燉煌人。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
沈。诵法华金刚般若。闻京师盛于佛法。乃越
自西河路。由巴楚达于建业。顷之东适吴越。
观瞩山水。停山阴城傍寺。少时后还都。止
定林上寺。闲居养素毕命。山门诵法华。日限
一遍。心敏口从。恒有馀力。礼千佛凡一百
五十馀万拜。足不出门三十馀载。以齐永明
十年。终于山寺。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门僧
祐。为造碑墓所东。苋刘协制文。
*** 齐山阴天柱寺释法慧十四
释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
冰严。以宋大明之末。东游禹穴。隐于天柱山
寺。诵法华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阁不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4a 页 T51-0064.png

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与相接。时有慕德希
礼。或因颙介意时一见者。以齐建武二年
卒。八十有五。
*** 齐京师后岗释僧侯十五
释僧侯。姓龚西凉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礼
忏。及具戒之后。游方劝化。宋孝建初。来至京
师。诵法华维摩等。常二日一遍。如此六十馀
年。萧慧开入蜀。请共同游。后慧开协同义嘉
负罪归阙。侯乃还都。于后岗创立石室。以为
安禅之所。自息慈以来。至于舍命。鱼肉荤辛。
未尝近齿。脚影小蹉。辄虚齐而过。齐永明元
二年。微觉不悆。至中不能食。乃索水漱口。合
掌而卒。八十有九(已上十四缘梁高僧传第十二。并内典录第十等)。
*** 魏泰岳人头山[卫-韦+含]草寺释志湛十六
释志湛。齐州山荏人也。是朗公曾孙之弟子
也。立行纯厚省事少言。仁济为务。每游诸
禽兽。而群不为乱。住人头山邃谷中[卫-韦+含]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读诵法华用为
常业。将终之日。沙门宝志奏梁武曰。北方山
荏县人。住今[卫-韦+含]草寺。须陀洹果圣僧者。今
日入涅槃。扬都道俗。闻志此告。皆遥礼拜。故
湛之亡也。寂无馀恼。端然气绝。两手各舒一
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两指。验湛
初果也。还收葬于人头山。筑塔安之。石灰泥
涂。鸟兽不敢陵污。今犹在焉(续高僧传第二十八)。
*** 范阳五侯寺僧十七
五侯寺僧失其名。不知何处人。精苦节常诵
法华为业。更无馀志。渐及衰迈。卒于其寺。初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4b 页 T51-0064.png

枯。惟舌不坏。人皆谓之诵法华舌不坏也。
*** 雍州僧法常十八
僧法常。一心诵法华。不乐人间。常游山林。遂
隐于白鹿山。昼夜常诵。感一童子常来供给
饼饭等。自然而有。临终之时。紫云耸山。异香
满山。以死骸置岩下。经历多年。馀骸枯朽。惟
舌如故。见者随喜。
*** 齐并州诵经舌十九
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见一处
土。其色黄白。与傍有异。寻见一物状。如人两
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奉帝问诸
道人。无能知者。沙门大统法上奏曰。此持
法华者。六根不坏报耳。诵满千遍徵验乎。
及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
看之。必有灵异。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珍
奉敕至彼。集诸持法华沙门。执炉洁斋。绕
旋而咒曰。菩萨涅槃年代已远。像法流行奉
无谬者。请现感应。才始发声。此之唇舌一
时鼓动。虽无响及而相似读诵。诸同见者。
莫不毛竖。珍以状闻。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山
室云。
*** 唐终南山蓝谷悟真寺释慧超二十
释慧超。姓汎氏。丹阳建元人。禀怀温裕立性
怀仁。[苟*苟]龄厌俗自出家。后诵法华经。闻光州
大苏山慧思禅师。独悟一乘善明三观。与天
台智者仙城命公。笃志幽寻。积年请业。行优
智远。德冠时贤。思对众命曰。超之神府得
忍人也。及游衡岭。复与同途。留诵经停函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4c 页 T51-0064.png

言终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总会帝城。以超
业行不群。特留供养。而恭慎凝摄。不顾世
华。及勇废免。一无所涉。晚移定水。高振德
音。道俗归宗。仰其戒范。会净业法师。卜居蓝
田谷之悟真寺。钦超有道。躬事邀迎。共隐
八年。倍勤之三慧及大乘。承运禅定初基。
爰发诏书。延入行道屡辞砭。疾后许还山。
德感物情。颇存汲引四川。贵望一县官民。莫
不委质。投诚请传香德。并为经始伽蓝。继综
羞粒。大唐伊始。荣重于前。京邑名僧慧因
保恭等。情慕隐沦。咸就栖止。荫松偃石。论详
道义。皆曰。斯诚出要乐也。后外疾。少时弟
子跪问。答曰。吾之常也。长生不欣。夕死不
戚。乃面西正坐云。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言如
入定奄。遂长往。春秋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
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馀日。颜色不
变。天策上将闻称希有。遣人就视。端拱如生。
自超九岁入道。即诵法华五十馀年。万有馀
遍。感灵获瑞不可胜言。弟子法成等。为建白
塔于寺之北峰焉。
*** 百济国达拿山寺释慧显二十一
释慧显。百济国人也。少出家。苦心精专。以诵
法华为业。祈福请愿。所遂者多。闻讲三论。便
从听受。法一染神弥增其绪。初住本国北部
修德寺。有众则讲。无便清诵。四远闻风。造山
諠接。便往南方达拿山。山极深险重隒岩
固。纵有往展。登陟艰危。显静坐其中。专业如
故。遂终于彼。同学舆尸。置石窟中。虎啖身骨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5a 页 T51-0065.png

赤。柔软胜常。过后方变紫鞭如石。道俗怪
而敬焉。俱缄闭于石塔。时年五十有八。即贞
观之初年也。
*** 唐骊山津梁寺释善慧二十二
释善慧。姓苟氏河内温人。博通群籍。统括文
义。逮于九章。律历七曜盈虚皆吞。若胸中
抵掌符会乃深。惟世务终坠泥涂。遂解褐抽
簪。创归僧伍。初在徐州之彭城寺。诵法华
经。听收摄论。时遭寇荡。兵食交侵。而慧抱饥
自励。奉法无殆。洗秽护净弥隆。恒日但以边
邑寮学文字纰谬。至于音诂。众议纷然。虽复
俗语时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访明悟。还同昔
疑。乃以大业末龄负锡西入。屡逢群盗。衣
裳略尽。但有蔽布自遮。犹执破瓶。常充净用。
既达关口。素阙繻文。遂即正念直前。从门
而度。于时中表列刃。曾无遮止。孟冬十月初
达京师。值沙门吉藏正讲法华。深副本图。
即依听受。形服鄙恶。众不纳之。乃扫雪藉地。
单裾衬坐都讲财唱。倾耳词句。拟定经文。藏
既阐扬。勇心承旨。望理通义。由情存两得。
不暇忍寒。欢笑熙如贾获宝。竟冬常尔。众方
美之。问以词旨。斥无遗忘。乃以闻法。同属禅
定寺沙门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智观
无滥。慧又师喜。两振芳规。武德初年。随住蓝
田之津梁寺。俗本骊戎互相梗戾率奖陶化
十室而九然。而性爱英贤。乐相延致。自西自
东百有馀里。名林胜地。皆建禅坊。所以逃
逸之俦。赖其安堵。以贞观九年正月。终于骊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5b 页 T51-0065.png

俗典莅此。玄摸言不重涉。专心道业。省言节
食。佩律怀仁。迎顿容旅。雅重经教。于中诵法
华不改志。其有未曾觌者。要必亲观。若值行
要。累日诵持。以为熏习之基也。
*** 晋大原沙门释慧达二十三
释慧达者大原人。诵法华经五千馀遍。行坐
威仪。其声不辍。偏存物命。直视低目。地有虫
豸。必回身而避。不敢跨越。有问答曰。斯之
与吾。生死不定。将不先成正觉。安可妄轻之
耶。以贞观八年四月。结跏趺坐。诵法华而终。
人谓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长逝。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 唐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二十四
释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人。童小出家。止蓝
田王效寺。事沙门僧和。和亦卿族所推。奉
之比圣。尝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见门内。猛火
腾焰升怅。遂即退悔。性饮清泉。洁清故也。
人或弄之。密以羊骨沈水。和素不知。饮便呕
吐。其冥感潜识。为若此矣。诚奉佩训勖。诵
法华经。以为恒任。又谒禅林寺相禅师。询于
定行。而德茂时宗学优。众仰晚住云华。纲
理僧镇隋文钦德。请遵戒范。乃陈表固辞。薄
言抗礼。遂负笈长驱。历游名岳。追踪胜友。咸
承志道。因见超公。隐居幽静。乃结心期。栖迟
蓝谷。处既局狡。才止一床。旋转经行。恐颠
深壑。便刬迹开林披云。附景茅茨。葺宇瓮
牖疏檐情事相依。欣然符合。今所谓悟真寺
也。法华三昧。翘心奉行。澡沐中表。温恭朝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5c 页 T51-0065.png

诸佛智慧。所谓般若。又手写法华。正当露
地。因事他行。未营收举属。洪雨滂注沟涧波
飞走。往看之。而合案并乾。馀便流潦。尝却
偃横松。遂落悬溜。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
岸。无损一毛。至贞观十四年夏末。日忽感
馀疾自知。即世愿生兜率。索水浴讫。又索终
舆。旁自捡挍。不许荣厚。恰至月末。明相将
现。无故语曰。欲来但入。未假弦歌。顾侍人
曰。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九品往生。此言
验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吾今去世。尔
等佛有正戒。无得有亏。后致悔也。言已口出
光明。照于楹内。又闻异香。苾芬而至。但见
端坐俨思不觉。其神已逝。时年七十有八。
然诚之诵习也。一夏法华科五百遍。馀日读
诵。兼而行之。犹获两遍。纵有人容。要须与
语者。非经部度中不他言。略计十年之勤万
有馀遍。
***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慧铨二十五(附智證宋公事)
释慧铨。姓萧氏。今特进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为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简。
志用冲粹。姑即隋炀之后也。自幼及长。恒
在宫阙。慕乐超世。无因自达。年既冠成。帝乃
尚以秦孝王女为妻。非其愿也。事不获已。
时行侁俪及妻终后方遂夙心。以郑氏东
都。预兹剃落。及武德初岁。方还京辇。住庄
严寺。广听众部。而以法华摄论为心。颇怀篇
什。尤能草隶。随笔所被。用为摸揩。故经题寺
额。咸推仰之。又弟智證出家同住。诵通法华。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6a 页 T51-0066.png

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法华。同族尊卑。咸
所成诵。故萧氏法华皂素称富特进撰疏。总
集十有馀家。采掇菁华。揉以胸臆。勒成卷数。常自敷弘。时召京辇名僧。指摘瑕累。或集
亲属僧尼数将二十。给慧以时。四事无怠
故。封禄所及惟存通济太府。情好读诵为
先故。生至终诵盈万遍。雇人抄写总有千部。
每日朝参。必使傧者执经在前。至于公事微
隙。便就转读。朝伍仰属。以为绝伦。自释化东
传流味弥远。承受读诵世罕。伊人萧氏一
门。可为天下摸楷矣(已上十缘续高僧传第二十八)。
*** 宋黄龙沙弥昙无竭二十六
宋永初中。有黄龙沙弥昙无竭者。诵观世音
经。净修苦行。与诸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
国。备经荒险。贞志弥坚。既达天竺舍卫。路逢
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师子从
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
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
牛便惊散。遂得剋免。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
皆此类也(于此一缘。嘉祥等师。引为观音品应验。今案僧传。观世音经者。非观音品。是观世音
授记经也。为欲令知同异。且此中编录之)。
*** 晋蜀石室山释法绪二十七
释法绪。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
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哭不伤。诵法
华维摩金光明等。常处石室中。且禅且诵。
盛夏于室中舍命。七日不臭。尸左侧有香。经
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彻数里。村人即于尸
上。为起冢塔焉。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6b 页 T51-0066.png

***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二十八
释僧翼。本吴兴馀抗人。少而信悟。早有绝尘
之操。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蔬素苦
节。见重门人。晚适关中。复师罗什。经律数
论。并皆参涉又诵法华一部。以晋义熙十
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访山水
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乃结
草成庵。称曰法华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陈载。
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翼蔬食涧饮三十馀
年。诵法华功莫大。深夜有光明。乃是普贤。现
其人前。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
碑山寺。旌其遗德。
*** 唐润州摄山栖霞寺释智聪二十九
释智聪。未详何许人。昔住杨都白马寺。后
住止观寺。陈平后度江。住扬州安乐寺。大业
既崩。思归无计。隐江萩中。诵法华经。七日不
饥。恒有四虎。绕之而已不食。已来经今十
日。聪曰。吾命须臾。卿须可食。虎曰。造立天
地。无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腋下挟船
曰。师欲度江至栖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
一时目中泪出。聪曰。救危扶难正在今日。可
迎四虎。于是利涉往达南岸。船及老人。不知
所在。聪领四虎。同往栖霞。舍利塔西经行坐
禅。誓不寝卧。众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
事。一虎入寺。大声告众。由此惊悟。每以常
式。聪以山林出远。粮粒艰岨。乃合卒扬州三
百清信。以为米祐。人别一石。年别送之。由此
山粮供继。道俗乃至。禽兽通皆济给。至贞观
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讫往止观寺。礼大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第 66c 页 T51-0066.png

归本房。安坐而卒。异香充溢。丹阳一郭受戒
道俗三千馀人。奔走山服。哀恸林野。时年九
十九矣。
*** 隋京师静法寺释智嶷三十
释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国难东归魏。封
于襄阳。因累居之十馀世矣。七岁初学。寻一
乘文。究竟无师。自悟敬重佛宗。虽书权俗
缘。令依学侣。而夜私诵法华。竟文纯熟。二亲
初不知也。十三拜辞。即蒙剃落。更咨大部情
因弥著二十有四。方受具足。嶷住寺多年。
专心讽诵法华。常思定慧。非大要事。不出户
庭。故往参候。罕睹其面。讽诵入晓更。化人现
前。安慰其人。诵及千部。千佛共守护。若及万
部。必生净国。闻是语已。欢喜弥励其志。即世
七十有馀矣。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