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531-0110a.png

湖广通志卷三
沿革志
荆州列于禹贡居五州之后至周之职方扬为首
而荆次之岂不以幅𢄙之广辟欤
本朝统一寰宇全楚为川陆通涂历代纷纭建置今则
纲举目张规模画一矣
圣天子盛德大业光被四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苗人
卷三 第 1b 页 WYG0531-0110b.png

诏旨念其诚悃爰许设官置吏土宇版章增其式廓自
古武功之所仅得今诞敷文德自然率服拓地宁
人盛矣哉古未有也至于归州澧州之改直隶黄
陂孝感之改属汉阳施州卫之改为恩施县永定
九溪二卫改为安福县其改拨贵州者靖州之天
柱县及五开铜鼓二卫皆度地制宜之大者故备
著之
卷三 第 2a 页 WYG0531-0110c.png

禹贡荆州之域商称荆楚周文化行江汉为周南周
礼职方东南曰扬兼得楚与南越之交波溠为豫又
属汉东秦韩之分荆居正南山曰衡山薮曰云梦川
曰江汉浸曰颍湛春秋战国时楚都郢后迁寿春曰
郢楚兼有吴越曰越楚其地延袤六千里西黔中巫
郡东夏州海阳南洞庭苍梧北陉塞郇阳秦始郡县
天下为南郡长沙黔中属古荆州而扬则九江豫则
卷三 第 2b 页 WYG0531-0110d.png

为四项羽自王西楚而番君吴芮王衡山英布王九
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
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
为南楚是称三楚汉高殄秦并楚郡国杂治武帝置
十三州荆及扬豫各相系属更置牂牁五溪光武因
旧荆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六郡一
国其豫扬稍属焉三国蜀汉始领七郡旋属孙吴魏
卷三 第 3a 页 WYG0531-0111a.png

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乐都南郡巴丘夏口
武昌命为重镇寻得沔口邾城蜀汉以后荆州并建
魏以南阳名荆吴以江陵名荆西晋平吴分置州郡
十九于荆则江夏南郡襄阳南阳顺阳义阳新城魏
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
陵邵陵桂阳武昌安城于豫则弋阳更益西阳竟陵
东晋自元至成退屯榖城淮汉以北悉陷苻坚坚败
卷三 第 3b 页 WYG0531-0111b.png

屯戍不越襄汉而镇守之地止于上明江陵夏口武
昌义熙移宋荆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临湘雍理襄
阳司理义阳后魏南侵取其西境萧齐奄有沔北诸
郡梁大通间克寿春复汉中及侯景乱江北之地悉
陷于齐汉东之地吞于西魏太抵雍州下溠戍夏口
乃其重镇梁亡察立江陵南陈境限长江太建中尽
复淮南之地后没于周魏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
卷三 第 4a 页 WYG0531-0111c.png

汝迨陈师侵轶亡其南境宇文后平江陵西迄于江
东南尽于长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
郡唐开元设十五道采访使始以山南东道理襄阳
辖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领长沙等八郡黔中道领
潭阳等十三郡安陆分属淮南道连山分属岭南道
方镇以后各置为军朱温南有荆吴马殷称王于湘
高季兴节度荆南其后高氏仅保江陵马氏居湖南
卷三 第 4b 页 WYG0531-0111d.png

南北十州为楚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太平兴国分
为江南淮南咸平时分为荆湖南北路北治江陵南
治潭州而思黔施播诸州则隶蜀之夔路兴国军隶
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皆属金惟存襄均随枣阳光
化五郡而荆湖南北二路则仍宋版后岳飞复襄阳
迄元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
荆湖北道川南江北道湖南道及岭北湖南道明初
卷三 第 5a 页 WYG0531-0112a.png

三武昌黄州荆州常德永州宝庆辰州长沙衡州
襄阳岳州汉阳德安州四安陆沔阳郴靖置都指
挥使司领卫二十八守禦千户所五后割川湖云
南地为贵州布政司成化间析襄阳府四县建郧
阳府嘉靖七年又以安陆沔阳二州并荆州之荆
门当阳潜江为承天府共府十有五州二县一百
有九卫三十二所四十三宣慰二宣抚四安抚九
卷三 第 5b 页 WYG0531-0112b.png

皇清因之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十三年并上
津县入郧西康熙三年湖南北分设布政司北仍治
武昌辖八府南治长沙辖七府二州置都使司管理
各卫所雍正二年裁以卫所分隶南北布政司五年
析天柱县入贵州六年升归州为直隶州改施州卫
为恩施县七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改永顺司为永顺
府九溪永定二卫为安福县保靖司为保靖县桑植
卷三 第 6a 页 WYG0531-0112c.png

一百一十二拨清浪平溪五开铜鼓等卫归黔省现
在共卫十所一
武昌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夷王时地属楚东
周因之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时吴分江夏更
置武昌郡治武昌县徙都焉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
隶荆州东晋侨置汝南郡刘宋于江夏县置江夏郡
卷三 第 6b 页 WYG0531-0112d.png

夏郡唐复为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
州属江南西道元和初升武昌军节度五代梁后唐
时为吴杨氏鄂州地晋汉周时为南唐李氏鄂州地
宋以鄂州属荆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中
改武昌路明洪武初改武昌府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九
武昌府沿革表
卷三 第 7a 页 WYG0531-0113a.png

唐虞 荆
三代 荆
春秋 楚
秦 南郡 鄂
汉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下隽 下雉 鄂
钟武 鄳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鄳 沙羡 下雉 鄂
卷三 第 7b 页 WYG0531-0113b.png

晋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武昌 沙阳 鄂
江州 武昌郡 阳新 蒲圻 鄳 钟武
东晋 汝南郡 汝南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阳新 鄂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阳新 鄂
卷三 第 8a 页 WYG0531-0113c.png

北新州 江夏郡
上隽郡 蒲圻
隋 鄂 州 江夏 武昌 蒲圻 永兴
江夏郡 富川
唐 江南西道 鄂 州 江夏 永兴 武昌 蒲圻
江夏郡 唐年
五代南唐 鄂 州 嘉鱼 永安 唐年 大冶
卷三 第 8b 页 WYG0531-0113d.png

宋 荆湖北路 鄂 州 江夏 崇阳 武昌 蒲圻
咸宁 通城 嘉鱼 兴国军
永兴 大冶 通山
元 湖广行中书省 鄂州路 江夏 咸宁 嘉鱼 蒲圻
武昌路 崇阳 通城 武昌 兴国
永兴 大冶 通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
卷三 第 9a 页 WYG0531-0114a.png

大冶 通山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
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附考汉江夏郡明一统志旧通志武昌府志皆云
治沙羡今考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
所治也两汉书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
卷三 第 9b 页 WYG0531-0114b.png

江夏太守治安陆何居是晋制也观晋书江夏郡
首安陆可知矣汉阳府志又谓汉江夏郡首安陆
亦失考
西陵有二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汉属南郡汉江
夏郡治之西陵今云梦汉阳黄陂麻城黄冈等县
地是 夏口一曰沔口见水经注在江北夏口城
乃孙吴所筑水经注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31-0114c.png

武昌古为鄂渚一名夏口是谓夏口在江南矣不
可不辨 楚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在今武昌县
汉名鄂县吴改为武昌县武昌府志纪江夏县沿
革混入熊渠伪封事非是
武昌府属州县沿革
江夏县(附郭/)
汉(沙羡/县地)三国(吴属武昌/郡后省)晋(复置沙羡县属江/夏郡后改汝南县)南北朝
卷三 第 10b 页 WYG0531-0114d.png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二里(旧编户六十三里顺治三/年并下鹦二里归上鹦里)
武昌县
秦(鄂/县)汉(因/之)三国(吴武/昌县)晋(因之又别/立鄂县)南北朝(俱仍/旧)隋(省/鄂)
(县入/武昌)唐(因/之)宋(升寿/昌军)元(为武/昌县)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附考武昌县称鄂自熊渠封中子红始至隋唐宋
置鄂州辖诸县唐宋又有鄂岳观察制置等使鄂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31-0115a.png

泛辞也 鄂有二玉篇南阳有西鄂称西所以别
于东鄂也东鄂武昌也
嘉鱼县
汉(沙羡/县地)晋(分置沙/阳县)南北朝(梁置沙/州寻废)隋(并入蒲圻县/后置鲇渎镇)五
代(南唐改为场保/大中升嘉鱼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蒲圻县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31-0115b.png

(属上/隽郡)隋(属鄂/州)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咸宁县
隋(江夏/县地)唐(永安/镇)五代(扬吴改为场南/唐升永安县)宋(改咸/宁县)元 明
(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崇阳县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31-0115c.png

(南唐复/为唐年)宋(改崇/阳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通城县
汉(下隽/县地)唐(唐年县地属鄂州/元和中置通城镇)宋(升为/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兴国州
汉(鄂及下/雉地)三国(吴析置/阳新县)隋(改富川县又/改永兴县)唐(因/之)宋(永兴/军寻)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31-0115d.png

(隶武/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大冶县
隋(武昌/县地)唐(大冶寿/山场院)五代(南唐大/冶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通山县
隋(永兴/县地)唐(因/之)五代(吴置羊山镇南/唐始置通山镇)宋(升为/县)元 明(俱/仍)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31-0116a.png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汉阳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郧国地后属楚秦
属南郡汉为江夏郡安陆县地三国属魏后属吴皆
为重镇晋立沌阳县为江夏郡治后郡移治安陆宋
齐并属江夏郡梁分江夏郡地置梁安郡西魏改梁
安郡为魏安郡寻改汊川郡北周为复州地隋初仍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31-0116b.png

改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宝历初废沔州为鄂州
地属江南西道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熙
宁中废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至元中升为汉阳府
属湖广行省明初裁后复置
皇清因之旧领县二雍正七年拨黄州府之黄陂德安
府之孝感县来属领县四
汉阳府沿革表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31-0116c.png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陵 西陵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卷三 第 14b 页 WYG0531-0116d.png

晋 荆州 江夏郡 沌阳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
梁 江夏郡
梁安郡
西魏 魏安郡 江州
汊川郡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31-0117a.png

隋 沔阳郡 汉阳 甑山
唐 江南西道 汉阳郡 汉阳 汊川
五代周 汉阳军
宋 荆湖北路 汉阳军 汉阳 汉川
元 湖广行中书省 汉阳府 汉阳 汉川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 黄陂 孝感
卷三 第 15b 页 WYG0531-0117b.png

古沌阳或以今府治在沌水之北古何以称沌阳
遂疑沌阳别一地不知古人称谓与今不同春秋
谷梁鲁僖二十八年传云水北为阳沌北为沌阳
与此传合然则古沌阳即今汉阳奚疑
汉阳府属县沿革
汉阳县
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汉(因/之)晋(初置沌阳县于临嶂山/属江夏郡寻废入安陆)南北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31-0117c.png

唐(汉阳县属沔州后/废州以县入鄂)五代(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废军为/县绍兴)
(中复/置军)元 明(俱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汉川县
晋(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置江州后周/置甑山县废江州)隋(属沔/州)唐(析汉阳/置汊川)
(县属/鄂州)五代(周属/安州)宋(初改义川县后改曰汉川属汉阳/军熙宁中并入汉阳县元祐初复)
(置/)元 明(俱仍/旧)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31-0117d.png

黄陂县
汉(西陵属/江夏郡)晋(西陵属/弋阳郡)南北朝(后齐黄陂县属南/司州后 州)隋(黄/陂)
(县/)唐(南司州武德中置/后改县属黄州)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四十里
孝感县
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刘宋改孝昌县西魏置岳/州岳山郡后周置澴岳郡)隋(属安/州)唐
(澴州并置澴阳/县后复为孝昌)五代(改为孝/感县)宋 元(俱仍/旧)明(洪武九/年改为)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31-0118a.png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二十九里
黄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黄弦国地后属
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汉曰西陵属江
夏郡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曰弋阳刘宋曰西阳
南齐曰齐安隋开皇间改为黄州又分蕲州为蕲春
郡大业间改永安郡唐复置黄州属淮南道宋初属
卷三 第 17b 页 WYG0531-0118b.png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曰黄州府添置黄安县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八雍正七年拨黄陂入汉阳府
领州一县七
黄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31-0118c.png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蕲春 邾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西阳
三国 (先属魏/后属吴) 蕲春
晋 豫 弋阳郡 西阳 蕲春 邾 西陵
新蔡郡 蕲阳 永兴
南北朝宋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
卷三 第 18b 页 WYG0531-0118d.png

齐安郡 齐安 蕲水 浠水 南安
隋 黄 州 黄冈 黄陂 木兰 麻城
蕲春郡 蕲春 浠水 蕲水 黄梅
永安郡 罗田 新蔡 黄陂
唐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
永安郡 黄梅 广济 蕲水 南□州
宋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31-0119a.png

元 河南江北行省 黄州路 黄冈 麻城 蕲春 蕲水
广济 黄梅 罗田 蕲州
黄陂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
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黄陂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31-0119b.png

附考楚宣王灭邾徙邾君于黄故黄州有邾城旧
通志封建条载鲁僖公十二年黄人不修楚贡楚
遂灭黄徙邾君按鲁僖与楚宣相去数百年灭黄
与徙邾自是两时两事旧志颇混 汉吴芮初封
邾称衡山王其后北齐北周置衡州于此盖袭其
号也今之衡州则以禹贡衡阳得名
黄州府属州县沿革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31-0119c.png

汉(西陵/地)东汉(西/阳)晋(因/之)南北朝(南齐南安/北齐巴州)隋(黄冈/木兰)唐(省/木)
(兰/)五代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二里
蕲水县
汉(蕲春地属/江夏郡)晋(蕲春地属/弋阳郡)南北朝(宋浠水梁/析置蕲水)隋(蕲春/又为)
(浠水/蕲水)唐(蕲春蕲水武德初改蕲/水为兰溪县天宝初复)宋 元(俱仍/旧)明(蕲水/县)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卷三 第 20b 页 WYG0531-0119d.png

汉(蕲春/地)三国(因/之)晋(属弋/阳郡)隋(罗田属/蕲春郡)唐(省入/蕲水)宋(复/置)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麻城县
汉(西/陵)晋(属弋/阳郡)南北朝(梁信安北齐西阳陈/定州北周改亭州)隋(麻城属/永安郡)
唐(亭州阳城后/复为麻阳)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四里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31-0120a.png

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乡置)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蕲州
汉(蕲春/地)东汉(蕲春/国)三国(吴改蕲/春郡)晋(蕲春县东/晋蕲阳)南北朝
(宋齐俱属西阳郡北齐/置齐昌郡后州改蕲州)隋(蕲春/郡)唐(蕲/州)宋(仍旧景定初/移治龙矶)
元(改蕲/州路)明(初改蕲州府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罗田/五县洪武十二年罢蕲春拨蕲水罗田属)
(黄州府仍以蕲州领/黄梅广济并隶焉)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31-0120b.png

附考隋书地理志云蕲春郡统县五又庐江郡襄
安县梁曰蕲又彭城郡有蕲县今考庐江郡之襄
安两汉晋宋无名蕲者惟梁以蕲名彭城郡蕲县
汉属沛郡陈涉起此蕲春郡在汉为蕲春侯国今
之蕲州也
广济县
汉(蕲春/地)晋(因/之)南北朝(周广/济)唐(因/之)宋 元 明(俱仍/旧)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31-0120c.png

黄梅县
汉(蕲春/地)晋(置新蔡郡/及永兴县)隋(开皇初改新蔡/县后改黄梅)唐(黄梅后改/南晋州)
宋(黄梅嘉熙间/ 中州)元(黄梅复旧治/)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安陆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战国属楚秦属
南郡两汉属江夏郡晋初因之元康问置竟陵郡宋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31-0120d.png

置温州北周分置石城郡兼置郢州隋废温州入安
陆郡废郢州入竟陵郡唐复置郢州治长寿置温州
治京山贞观初废郢州以长寿县隶鄀州寻复置郢
州以温鄀二州省入后改富水郡乾元初复为郢州
宋为郢州富水郡元为安陆府隶河南行省明洪武
中改为州直隶湖北布政使司嘉靖十年以潜藩升
承天府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31-0121a.png

安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夏 荆州域
商 荆州域
周 荆州域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31-0121b.png

战国 楚郢地 竟陵
秦 南郡地
汉 江夏郡 江陵 竟陵 安陆 云杜
东汉 江夏郡 江陵 当阳 竟陵 云杜
新市
三国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当阳
晋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长寿 当阳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31-0121c.png

南北朝宋 郢州 竟陵郡 长寿 竟陵 新市 霄城
南齐 郢州 竟陵郡 新阳 云杜
梁 北新州 梁宁郡 长寿
南司州
西魏 温 州 角陵 富水 盘陂 建兴
北周 石城郡
隋 安陆郡 长寿 京山 富水 沔阳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31-0121d.png

唐 郢 州 长富 京山 富水
富水郡
五代 竟陵
宋 京西南路 郢 州 长寿 京山 潜江 竟陵
富水郡 荆门军 长林 当阳
元 河南行省 安陆府 长寿 京山 潜江 竟陵
荆门州 长林 当阳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31-0122a.png

承天府 钟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
竟陵 荆门州 当阳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安陆府 钟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
天门(雍正/年改)荆门州 当阳
附考元志云郢城在安陆州乃古之郊郢按郊郢
即左传所谓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者是也亦谓
之郢中宋玉所谓客有歌于郢中者是也又三国
卷三 第 25b 页 WYG0531-0122b.png

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九月孙权
复叛复郢州为荆州按魏主疆理南土迄无成局
黄初郢州之名旧志不载今亦从略又按历代所
置郢州不同刘宋郢州治江夏辖郡者也唐宋郢
州在今府治郡所辖者也
安陆府属州县沿革
钟祥县(附/) (郭/)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31-0122c.png

南北朝(宋齐俱因之梁置梁/宁郡后周置石城郡)隋(废石城郡以长寿/县为竟陵郡治)唐
(隶郢/州)五代 宋(俱因/之)元(属安/陆府)明(初改安陆州省长寿/入嘉靖十年升承天)
(府置今县为府治所十八年割/荆门州马梁望乡等乡益焉)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一里
京山县
汉(云杜安陆地/属江夏郡)东汉(云杜新市/二县地)三国(因/之)晋(云杜/县地)南北
朝(南齐置新阳县梁置北新州西魏/改角陵富水二县又置盘陀县)隋(置京山县隶/安州安陆郡)
卷三 第 26b 页 WYG0531-0122d.png

(京山/县)明(属安陆州嘉靖/十年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一里
潜江县
汉(江陵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 晋 唐 五代(俱因/之)宋
(乾道初升白伏巡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三里
沔阳州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31-0123a.png

(梁置沔阳郡西/魏置建兴县)隋(开皇初为复州大业初改/为沔阳州又为沔阳县)唐(仍为/复州)
(沔阳/县)五代(晋改/竟陵)宋(初属竟陵郡后/并竟陵属复州)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
(属河南洪武九年降为州隶/湖广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六里
天门县
古(荆州地又/郧子国)战国(竟/陵)秦(因/之)汉(属江/夏郡)东汉 三国 晋
(俱因/之)南北朝(齐置建安郡西/魏置日光川)隋(为竟/陵县)唐(仍为竟陵/属复州)五
卷三 第 27b 页 WYG0531-0123b.png

皇清属安陆府雍正四年改为天门县编户二十四里
荆门州
古(荆州/地)汉(临沮当阳编鄀四/县地俱属南郡)三国(魏分临沮/属襄阳府)晋(仍编/鄀地)
南北朝(宋齐临沮编/地属南郡)隋(为长/林县)唐(武德中仍为长林县/贞元中析置荆门县)
宋(为荆门军长林当/阳自江陵来隶)元(为荆/门州)明(初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五十九里
当阳县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31-0123c.png

南北朝(后周置平州领/安远漳州二郡)隋(开皇中改王州又改为昭/丘人改曰荆台寻废为当)
(阳/)唐(初置平州又改玉州/寻为当阳属江陵府)五代(高氏置/荆门军)宋(为当阳县/属荆门军)
元(属荆/门州)明(初属荆州府改属荆门州洪武十年省入/荆门州十三年复置仍属川嘉靖十年改)
(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四里(原编户八里/新并四里)
德安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职方氏荆州泽薮
卷三 第 28b 页 WYG0531-0123d.png

汉晋俱属江夏郡刘宋置安陆郡梁兼置南司州寻
废西魏置安州北周改为涢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
废复为郡唐改安州寻为安陆郡乾元初复为安州
贞元中置安黄节度观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
军后唐改安远军宋因之隶京西路宣和初升为德
安府后徙治汉阳元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寻改
隶鄂州行省后隶黄州路至治中改属中兴路明洪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31-0124a.png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五雍正七年拨孝感县属汉阳
府领州一县四
德安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周 云梦荆州泽
卷三 第 29b 页 WYG0531-0124b.png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
晋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随
南北朝宋 郢州 安陆郡 安陆 应城 随 永阳
司州 平靖 云梦
卷三 第 30a 页 WYG0531-0124c.png

北周 涢 州 安陆 吉阳 应阳
隋 安陆郡 云梦 应山 随 孝昌
唐 淮南道 安 州 安陆 云梦 应城 孝昌
安陆郡 应山 礼山 吉阳 随州
随 澴州 澴阳
五代 安远军 应城 孝感
宋 荆湖北路 安远军 安陆 云梦 应城 应山
卷三 第 30b 页 WYG0531-0124d.png

元 荆湖北道 德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随 孝感 应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德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应山 孝感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德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应山
附考谨按宋神宗初署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宣
卷三 第 31a 页 WYG0531-0125a.png

道南楚纪云德安旧为郧子之国亦一都会也神
宗潜邸于此盖偶然耳然漆沮兴周芒砀启汉哲
王既往嘉名犹炫盖存乎其人耳
德安府属州县沿革
安陆县
汉(安陆县属/江夏郡)晋(江夏/郡治)南北朝(安陆/郡治)隋(安陆县省/吉阳入焉)唐(复/置)
(吉阳/县)宋(德安府治开宝/中吉阳县废)元(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府为州/县省八十三年复置)
卷三 第 31b 页 WYG0531-0125b.png

附考县志云周夷王时属越章王执疵史记云楚
熊渠封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渠擅封信矣其分
地则史记未有明文今亦不敢质言
云梦县
秦(南郡/地)汉(西陵安陆二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于云梦/古城置县)隋
唐(俱因/之)宋(云梦镇省入安陆/元祐初复置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卷三 第 32a 页 WYG0531-0125c.png

唐虞(蒲/骚)春秋(郧子/近邑)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南齐为应城县西/魏又置城阳郡)
隋(改应/阳县)唐(武德初复/为应城)五代 宋 元(俱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
(云梦十二/年仍复)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随州
虞夏(荆豫二/州境)春秋(厉/国)战国(随国/地)秦(属南/阳郡)汉(随县属/南阳郡)晋
(属义/阳郡)南北朝(齐随郡梁/置西陵郡)隋(汉东/郡)唐(改置随州天宝中/改汉东郡乾元初)
卷三 第 32b 页 WYG0531-0125d.png

(县十三年/复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应山县
汉(随县/地)晋(因/之)南北朝(梁置永阳县西/魏置平靖县)隋(为应山县省/平靖入焉属)
(安陆/郡)唐(武德初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后州废省礼山复为应山)宋(属德/安府)元(属随/州)
明(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并隶德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卷三 第 33a 页 WYG0531-0126a.png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时楚郢都秦拔
郢置南郡汉初改临江郡寻复三国初归蜀汉后属
吴晋改新郡寻复曰南郡为荆州刺史治所东晋为
重镇南北朝宋齐俱仍南郡梁元帝都此隋沿西魏
为江陵总管府又曰南郡唐初复为荆州天宝初改
江陵府上元初号南都宋为荆湖北路治所淳熙初
改荆南府寻复为江陵府元改江陵路天历初改中
卷三 第 33b 页 WYG0531-0126b.png

皇清因之旧领州二县十一雍正六年升归州为直隶
州以兴山巴东长阳隶焉今领州一县八
荆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卷三 第 34a 页 WYG0531-0126c.png

春秋 郢都
渚宫
秦 南郡 郢 夷陵
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临沮
临江国 夷道 华容 枝江
夷陵 高成
东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华容 临沮
卷三 第 34b 页 WYG0531-0126d.png

三国 荆州 南 郡 江陵 公安 枝江 监利
西陵 夷道
晋 荆州 江陵 孱陵 江安 石首
枝江 监利 松滋 夷道
夷陵 高安
南北朝宋 荆州 南 郡 江陵 监利 松滋 枝江
南齐 宜州 拓州 硖州 夷陵
卷三 第 35a 页 WYG0531-0127a.png

西魏 江陵总督府
隋 南 郡 江陵 公安 监利 宜昌
枝江 松滋 安兴 夷陵
夷道 远安
唐 山南东道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枝江 石首
南 都 监利 松滋 长宁 峡州
夷陵 宜都 远安
卷三 第 35b 页 WYG0531-0127b.png

南平
宋 荆湖北路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监利 松滋
荆南府 石首 建宁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远安
元 荆湖北道 上路总管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中兴路 松滋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远安
卷三 第 36a 页 WYG0531-0127c.png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远安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远安
附考按宋书云荆州刺史汉治武陵汉寿齐书云
汉灵帝时荆州刺史王睿治江陵足正宋书之疏
卷三 第 36b 页 WYG0531-0127d.png

阳后治武昌王廙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进襄
阳复还夏口桓温治江陵桓冲治上明王忱还江
陵此后遂治江陵王忱以前不常厥治要之所部
皆荆疆域辽远不必南郡江陵也今荆州府太守
所理与古荆州异疆域因之矣 荆州缘荆山得
名或曰荆强也警也皆失之凿
荆州府属州县沿革
卷三 第 37a 页 WYG0531-0128a.png

春秋(楚郢/都)秦(郢县属/南郡)汉(江陵属/南郡)东汉 晋 南北朝
隋(俱仍/旧)唐(省安/兴入)宋(江/陵)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二十五里
附考按史记楚熊渠立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云
在今江陵又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
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至春秋时楚大城陈蔡不
羹踵熊渠而起也亦僣矣然左国载东迁后事句
卷三 第 37b 页 WYG0531-0128b.png

除可知矣史记又云熊渠畏厉王伐楚亦去其王
后为熊母康徐广云即渠之长子然则句亶非带
砺当与鄂越章并删
公安县
汉(孱陵属/武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属汉/公安)晋(孱陵江安/属南平郡)南北朝(宋/因)
(之陈置/荆州)隋(公安开皇初/省孱陵入)唐 五代(俱仍/旧)宋(公安军后/为公安县)
元 明(俱仍/旧)
卷三 第 38a 页 WYG0531-0128c.png

石首县
汉(华容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石首以/山为名)南北朝(因/之)唐
(石首县/属荆州)五代(因/之)宋(石首县熙宁中/又置建宁县)元(石/首)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监利县
汉(华容/地)东汉(因/之)三国(吴置监利县/又改华容县)晋(因/之)南北朝(宋监/利属)
(巴陵/郡)隋(属沔/州)唐(属复/州)五代(属江/陵府)宋(仍/旧)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卷三 第 38b 页 WYG0531-0128d.png

松滋县
唐虞(鸠兹/地)周(郧/地)汉(高城县/属南郡)晋(松滋/县)南北朝(宋因之齐/属河东郡)
隋(属南/郡)唐(属江/陵府)宋 元(俱仍/旧)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枝江县
周(楚迁罗国于此后/其地复为楚并)战国(秦破楚将屈丐/取丹阳于此)秦(南郡/地)汉
(始置县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故名)晋 隋(俱因之/属南郡)唐(长宁枝江后/省长宁入)
卷三 第 39a 页 WYG0531-0129a.png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夷陵州
春秋(楚/地)秦(伐楚烧夷/陵即此)汉(属南/郡)三国(魏置临江郡蜀改/宜都郡吴改西陵)
(县/)晋(太康改/夷陵县)南北朝(梁置宜州魏改拓/州后周改硖州)隋(夷陵/郡)唐(改/峡)
(州/)宋(因/之)元(改为/路)明(洪武初置峡州府/九年复改夷陵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新编五里
宜都县
卷三 第 39b 页 WYG0531-0129b.png

(县属/南郡)唐(宜都置江州又置东松州/贞观中州废改属峡州)宋 元(俱仍/旧)明(属/夷)
(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半
远安县
汉(临沮地/属南郡)晋(高安/县)南北朝(周改/远安)隋(属夷/陵郡)唐(属峡/州)五代
宋 元(俱仍/旧)明(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
卷三 第 40a 页 WYG0531-0129c.png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榖邓樊鄾
卢罗鄀之地春秋属楚秦为南郡南阳郡地汉因之
东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县三国魏始置
襄阳郡治宜城以地在襄水之阳故名晋亦为荆州
治所东晋于襄阳侨置雍州梁置南雍州西魏改曰
襄州隋初郡废州存立山南道行台并总管府炀帝
时州府并罢复置襄阳郡治襄阳县唐初复置襄州
卷三 第 40b 页 WYG0531-0129d.png

五代梁唐置忠义军宋改襄州宣和初复为襄阳府
元改为襄阳路明复为襄阳府成化中置郧阳府割
郧县竹山房县上津隶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六
襄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豫二州域
卷三 第 41a 页 WYG0531-0130a.png

周 (榖邓樊鄾/卢罗鄀地)
春秋 楚
秦 南郡
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临沮
南阳郡 中庐 筑阳 武当 舂陵
蔡阳 阴 酂
东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中庐
卷三 第 41b 页 WYG0531-0130b.png

酂 章陵 筑阳 武当
三国魏 荆州 襄阳郡 襄阳 樊城 宜城 临沮
中庐 邔 山都 筑阳
武当
晋 荆州 襄阳郡 宜城 中庐 临沮 邔
襄阳 山都 邓城 鄾
筑阳 武当
卷三 第 42a 页 WYG0531-0130c.png

鄀 上黄
西魏 襄州 率道 义清 南漳 阴城
安养 重阳 沮州 思安
昌州 南荆州
隋 襄阳郡 襄阳 安阳 率道 榖城
义清 南漳 枣阳 光化
唐 山南东道 襄州襄阳郡 襄阳 临汉 邓城 率道
卷三 第 42b 页 WYG0531-0130d.png

光化 枣阳 武当 均州
五代 山南东道 忠义军
宋 京西南路 襄阳府 襄阳 邓城 宜城 南漳
中庐 榖城 枣阳 均州
武当 光化 乾德
元 京湖北道 襄阳路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 均州 武当
卷三 第 43a 页 WYG0531-0131a.png

榖城 光化 均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 均州
襄阳府属州县沿革
襄阳县(附郭/)
周(樊城鄾/邓地)春秋(属/楚)汉(襄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襄/阳郡)晋
(为襄阳邓/城二县)南北朝(宋齐俱为襄阳县西魏改安养县/置河南郡后周废樊城山都二县)
卷三 第 43b 页 WYG0531-0131b.png

宋(为襄阳邓/城二县地)元(襄阳/县)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宜城县
古(豫/地)周(鄀国又/为鄢国)春秋(属/楚)秦(邔县属/南郡)汉(惠帝三年/更名宜城)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宜城县又/为邔县)南北朝(宋侨立略阳县/梁改率道县)唐
(率道天宝/中改宜城)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卷三 第 44a 页 WYG0531-0131c.png

患徙此命曰郢然史记六国表载楚顷襄二十年
秦拔鄢二十年秦拔郢王亡走陈鄢仍旧名楚是
时已弗都鄢也郢破走陈以国都破故走陈也意
昭王时暂徙鄢而后复归郢欤罗泌路史亦云然
徵诸史记益信
南漳县
春秋(卢/戎)秦(南郡/地)汉(临沮中庐二/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
卷三 第 44b 页 WYG0531-0131d.png

(改思/安县)隋(为南漳义/清二县地)唐 五代(俱因/之)宋(为南漳中庐二/县绍兴中省中)
(卢入/焉)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都
枣阳县
古(豫/地)春秋(谢国/地)汉(为棘阳蔡阳舂陵/三县地属南阳郡)东汉(分立襄乡/县光武改)
(舂陵为/章陵)晋(改安/昌县)南北朝(后魏置南荆州齐改建安郡/西魏改昌州北周置广昌)
隋(改枣阳县/属舂陵郡)唐(开元中析置唐城/县属隋州汉东郡)宋(为枣/阳军)元(改属襄/阳路)
卷三 第 45a 页 WYG0531-0132a.png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半
榖城县
春秋(榖国/地)汉(筑阳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筑阳/县属顺)
(阳/郡)南北朝(梁改义城郡西/魏改为酂城郡)隋(开皇中改/榖城县)唐(榖城县置/酂州后州)
(废又省阴/城入焉)五代(因/之)宋(榖城/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光化县
卷三 第 45b 页 WYG0531-0132b.png

朝(西魏置/阴城县)隋(为光化县/属汉东郡)唐(属隋州/汉东郡)五代(因/之)宋(改光化/军置乾)
(德县后复为光/化寻复为乾德)元(为光化县/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均州
古(豫雍/地)春秋(麇国/地)秦(为武当县/属南阳郡)汉 东汉 三国(俱/因)
(之/)晋(武当县属/顺阳郡)南北朝(后魏置武当郡南齐属始平/郡又改齐兴郡复改兴州北)
(周改/礼州)隋(为均阳属/淅阳郡)唐(改均州又为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宋(改武/当军)元
卷三 第 46a 页 WYG0531-0132c.png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郧阳府
禹贡雍梁荆三州之域天文参翼轸分野古麇庸地
春秋曰钖穴战国属楚秦置汉中郡汉始置钖县隶
焉东汉置房陵上庸庸县属益州刺史部三国魏置
魏兴新城上庸三郡晋又置北上洛郡南北朝宋无
上洛馀悉因之齐更置齐兴郡西魏置光迁国北周
卷三 第 46b 页 WYG0531-0132d.png

二军元属襄阳路明初仍旧成化十二年分置为府
隶湖广布政使司领县七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并上津入郧西领县六
郧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雍州地
虞 雍州地
卷三 第 47a 页 WYG0531-0133a.png

战国 楚地
秦 属汉中郡
汉 益州地 汉中郡 房陵 上庸 钖 西城
东汉 益州地 汉中郡 钖 上庸 房陵
三国魏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钖
卷三 第 47b 页 WYG0531-0133b.png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南北朝宋 梁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齐 南新城郡 房陵
齐兴郡 上庸 房陵 安城
卷三 第 48a 页 WYG0531-0133c.png

西魏 光迁国
北周 迁 州
隋 房陵郡 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
唐 山南东道 房 州 房陵 竹山 上庸 郧县
宋 京西南路 保康军 郧乡 房陵 竹山
元 房州 竹山 房陵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上津
卷三 第 48b 页 WYG0531-0133d.png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竹溪
郧西 保康
郧阳府属各县沿革
郧县(附郭/)
古(麇国/地)春秋(钖/穴)汉(锡/县)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
(刘宋郧县/又锡县)隋(郧乡属/淅阳郡)唐(因之属/均州)宋(仍/旧)元(属襄/阳路)明(初隶/襄阳)
(府后分置郧阳府/以郧县为附邑)
卷三 第 49a 页 WYG0531-0134a.png

房县
古(麇庸二/国地)春秋(房子/国)战国(楚/地)秦(房陵县属/汉中郡)汉 东汉
(俱仍/旧)三国(属新/城郡)晋 南北朝(俱因/之)隋(光迁属/房陵郡)唐(属房/州)
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房县初属襄阳/府后改属郧阳)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附考明一统志云舜封尧子丹朱于房即此地此
误也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唐武后徙庐陵王于房
卷三 第 49b 页 WYG0531-0134b.png

考南阳府内乡县有丹水有丹朱冢汉志云尧处
子朱于丹渊为诸侯此为近理房县之为古房国
爵姓无考不得以虞宾实之
竹山县
古(庸国/地)战国(楚/地)秦(上庸/地)汉 东汉(俱因/之)三国(魏上庸/郡地)
晋(因/之)南北朝(梁安城县/魏置罗州)隋(竹/山)唐(仍旧武德初析置/武陵县后省入)宋
(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初属襄阳/后来属)
卷三 第 50a 页 WYG0531-0134c.png

竹溪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竹山尹店社置)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郧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郧之/武阳上津之津阳置)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附考谨按西魏置上津县明成化十二年置郧西
卷三 第 50b 页 WYG0531-0134d.png

晋是谓晋阴前汉地理志弘农郡商县注云秦相
卫鞅邑后汉州郡志京兆商县注引帝王世纪云
契所封也并是此地然南宋绍兴间金人求商州
乃割其半与之而上津仍在则旧上津特商之一
隅今商州自在陜西西安府
保康县
明(弘治十一年割房县/之修文宜阳二里置)
卷三 第 51a 页 WYG0531-0135a.png

直隶归州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夔子国地战国
属楚秦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建平郡晋刘宋俱因之
南齐属巴州北周置秭归郡治长宁县隋初郡废改
县属巴东郡唐置归州天宝初改巴东郡乾元初复
为归州宋属荆湖北路建炎中属夔州路元至元中
升归州路寻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州为秭归县属
卷三 第 51b 页 WYG0531-0135b.png

皇清因之雍正六年升为直隶州领县四
直隶归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
卷三 第 52a 页 WYG0531-0135c.png

战国 楚
秦 南郡 巫
汉 南 郡 秭归 很山 巫
东汉 南 郡 秭归 很山 巫
三国 建平郡 秭归 巫 沙渠
晋 建平郡 秭归 很山 兴山 巫
夜郎
卷三 第 52b 页 WYG0531-0135d.png

北周 秭归郡 归乡 乐乡清江
隋 秭归 长阳 睦州 巴东
施州
唐 山南东道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宋 荆湖北路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卷三 第 53a 页 WYG0531-0136a.png

施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归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归 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恩施
归州属县沿革
长阳县
汉(很山县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晋(属宜/都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隋(长/阳)
卷三 第 53b 页 WYG0531-0136b.png

(废隶峡州天宝/初省巴山入焉)宋 元(俱因/之)明(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改属归州编户六里
兴山县
汉(秭归/地)晋(兴山县属/建平郡)唐(武德三年析秭归复置/兴山县属归州巴东郡)五代
宋(俱因/之)元(属归/州路)明(正统七年并入归州弘/治二年复置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巴东县
卷三 第 54a 页 WYG0531-0136c.png

(之梁置信陵郡又为/归乡乐乡二县地)隋(巴东县属/巴东郡)唐(为归州/巴东郡)宋 元
(俱因/之)明(巴东县洪武九年属/夷陵州后仍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恩施县
春秋(巴/国)战国(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南郡/地)三国(吴为沙渠县/属建平郡)
晋(夜郎属/建平郡)南北朝(周置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庸州冶清江县)
(寻改清江郡州/宁初改为施)唐(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宝/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
卷三 第 54b 页 WYG0531-0136d.png

(所属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改置守备雍正六年改恩施县编户三里
湖广通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