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2c 页
大唐内典录卷第九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
*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序曰。观夫大圣乘机敷说声教。离恼为本不
在曲繁。故半颂八字。号称开空法道。一四句
偈。喻以全如意珠。广读多诵。未免于生源。常
不说法。乃闻于具足。是以法行比丘。形于大
集之典。舍筏明况。备之般若至乘。斯道显
然由来不没。会西明寺真懿律师。博见识机
通鉴时俗。欲兴法藏岁别转持。然以重译广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3a 页 T55-0313.png

转读多陷广文。识钝情浮弥嫌观博。此并在
人勤惰。岂以卷部致怀。何以知耶。故心薄淡
者。望卷大而眉颦。意专精者。见帙多而意
勇。据斯以论。考性欲之康衢也。原夫五浊交
运四惑现行。圣贤晦迹是称遭命。不可约之
以一揆。固得引之以殊途。故知天挺英灵不
局言方。陶诱中流存学必假善说津梁。夫以
广略二教。无兴极圣之言。知几其神。已明
恒俗之训。今则去其泰甚随务行藏。举大部
而摄小经。撮本根而舍枝叶。文虽约而义广。
卷虽少而意多。能使转读之士。览轴日见其
功。行福清信。开藏岁增其业。此则卷卷常度。
无负施之讥诃。品品情欣。绝厌法之深咎。事
不获已观机而立。此篇抚应长慨摧折。一何
若此。岂不闻龙海藏录。竟夏寻而不周。铁围
结法。亿象负之莫尽。沮渠岩窟。恒镇十二宝
乘。那伽幽寺。常住亿千圣范。东流震旦万不
一来。而厚夜沈冥重于厌怠。无明障深。轻于
博观。自可悲哉。且生灭催切。命报泫露之光。
心相不留。兴言飞电之顷。随闻教旨即用循
身。略得时缘便依领观。何暇广寻闻海通览
法门。故论云。智者应修道剋获解脱果。然后
以多闻而作妙璎珞。然则凡小使性互有不
同。自慨不能静坐思微。则须披读经论开决
耳目。分解性灵道扬理义。识邪正之方隅。
陶化未闻。扬佛宗之位致。此则宅生推日不
负遣寄。兹篇成树同存有归云尔。
大乘经本七百九十卷一万三千七十九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3b 页 T55-0313.png

* 大乘律本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纸
* 大乘论本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 都合大乘经律论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五纸)。
** 大乘经正本
二百五十四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或五十卷一千八十七纸纸二十八行)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前后异译。一十四部。所谓度世渐备信力十住兴显罗伽住法本业兜沙佛藏等。并抄略本部。支品流行。文或出没义理无异。故非所录。
*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七百二十纸)
北凉沮渠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译
右一经五译。支条不具。未足通行。故举上经总摄馀部。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或三十卷六百一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西明阁译
右一经。前后十译。谓放光光赞道行小品。各有新旧。明度无极遗日抄品。重沓罕寻。举前以统大义斯尽。玉华后译大般若者。斯乃明佛一化十有六会。依会敷说六百许卷。可谓智度大道佛从来。智度大海无涯极。得在供养难用常行。故罗什译论千卷有馀。秦人所传十分略九。今则通贯彼此随时制宜。
* 大方等大集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一千一百五十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三十卷
北齐隋时耶舍译后三十卷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3c 页 T55-0313.png

*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百六十五纸)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于京师大兴善寺译
* 法炬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三百纸)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四百一十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弘福寺译
*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三百三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二百三十八纸)
后齐天保年耶舍于邺都译
* 佛名经(十二卷二百四十七纸)
后魏天平年菩提留支于邺下译
*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下译
* 贤劫经(十三卷一百九十五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 华手经(十三卷二百二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 十住断结经(十卷二百五十四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 大灌顶经(十二卷或九卷一百一十二纸)
东晋元帝年帛尸利蜜多于杨都译
* 观佛三昧经(十卷或八卷一百五十九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4a 页 T55-0314.png

* 悲华经(十卷一百九十四纸)
北凉玄始年昙无忏于凉都译
右一经。再译。称大悲分陀利经八卷。失翻人代。文义大同于前。
* 大方等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一百三十二纸)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右一经。前译称念佛三昧经六卷。宋大明年功德直杨都翻出。二本大同。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一百七十一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慈恩寺译
右一经前译。称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失翻人代。文义分明。二本大同。
* 妙法莲华经(七卷一百四十八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西晋竺。法护初译称正法。华经十卷。隋大业年。笈多后译。加药草品之五纸。诸咒并异。移嘱累品在后。随机所尚无减秦翻。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九十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后魏菩提留支晚译。称入楞伽经十卷。文相乃多。义理如旧。
*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一百一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京师兴善寺译
*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一百二十四纸)
失译人时代
* 大萨遮尼乾子经(七卷或八卷一百三十一纸)
后魏正光元年菩提留支于邺都译
右一经。前译云。菩萨行方便神化经三卷。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4b 页 T55-0314.png

陈时外国王子月婆首那于九江郡译
* 金光明经(六卷或八卷一百一十五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四卷陈真谛译后经
* 宝云经(七卷一百纸)
梁天监年曼陀罗于杨都译
* 法集经(六卷或七卷一百二十二纸)
后魏延昌四年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 菩萨处胎经(五卷一百一十三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 大悲经(五卷八十八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都译
* 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或六卷九十二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大兴善寺译
* 大云经(六卷九十二纸一名大方等无相经)
前秦竺佛念译。宝昌录云。昙无谶于凉都译
*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一百一十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六十二纸)
北凉释法众于高昌郡译
* 海龙王经(四卷七十三纸)
北凉昙无谶于凉都译
* 央掘摩罗经(四卷七十八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六十纸)
隋开皇年笈多等于兴善寺译
* 僧伽吒经(四卷五十一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4c 页 T55-0314.png

* 观察诸法经(四卷六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 七佛神咒经(四卷七十纸)
失译
* 大树紧那罗王问经(四卷六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后汉支谶前译。称屯真所问经。二卷。在文隐质于义大同。
* 持世经(四卷七十五纸一名法印经)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西晋竺法护初译。称持人所问经。四卷。二本大同。
*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五十三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右一经。竺法护初译。称阿耨达龙王经。三卷。同本异译。存于一经。
* 菩萨本行经(三卷五十二纸)
*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五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 菩萨藏经(三卷六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四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兴善寺译
* 须真天子经(三卷或四卷四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五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 般舟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七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5a 页 T55-0315.png

* 普超三昧经(三卷六十七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右一经。后汉支谶初译。称阿阇世王经。二卷。文义无爽。且存后译。
* 等集众德三昧经(二卷或三卷四十九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同本异译。
*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问经(四卷六十八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翻经馆译
右一经。三译。西晋竺法护译。称如幻三昧经。二卷。后魏留支译。称圣善住问经。三卷。文理大同。故存后出。
* 广博严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或六卷七十八纸)
宋元嘉年智严等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译。西晋竺法护译称阿惟越致遮经。三卷。又异译称不退转法轮经。并同本异出。
* 思益梵天问经(四卷八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
右一经。三译。西晋法护译。为持心梵天问经。四卷。或云等御诸法经等。后魏菩提留支译。称胜思惟天问经。六卷。文理大同。随时尚者。思益为重。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或三卷三十六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西晋安法钦译。为道神足变化经。四卷。同本异翻。
* 解深密经(五卷七十三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5b 页 T55-0315.png

右一经。四译。初宋时求那跋陀罗出名相续解脱经。陈时真谛出。名解节经。文略不具。与后魏留支所译深密解脱经同。故存后本为定。
*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六十一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逍遥园渭阴译
右一经。三译。吴时支谦所译。为毗摩罗鞊经。二卷。唐玄奘所译。为说无垢称经。六卷。繁略折衷难逮秦翻。终是周因殷礼损益可知云。
* 诸法无行经(二卷三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右一经。再译隋崛多所翻。为诸法本无经。三卷。词力未足同本故略。
*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三十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再译。异翻一本云宝如来三昧经。二卷。失译人代。文同故略。
* 方等泥洹经(二卷三十五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翻。异译为哀泣经。二卷。隋时崛多译。为四童子经。三卷。文无以异。故存晋本。
* 慧上菩萨问太善权经(二卷三十纸)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二本。西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称大乘方便经。三卷。既同前本。故略不出。
*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四十三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5c 页 T55-0315.png

右一经。又译云大方广宝箧经。三卷。不显人代。文同故略。
* 等目菩萨问三昧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纸)
西晋竺法护译
* 明度五十挍计经(二卷四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十八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 护国菩萨经(二卷四十二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四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译
* 月上女经(二卷二十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 中阴经(二卷二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译
* 须弥藏经(二卷四十八纸)
后齐耶舍于邺都译
*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境经(二卷二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 大法鼓经(二卷三十一纸)
宋求那跋摩于杨都译
* 诸佛要集经(二卷三十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三十四纸)
西晋永熙年竺法护于洛阳译
* 濡首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二十七纸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宋时翔公于南海郡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6a 页 T55-0316.png

后周天和年崛多共僧安于长安译
* 阿閦佛国经(二卷三十八纸一名佛刹菩萨学成经)
后汉建和年支谶于洛阳译
* 莲华面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 大乘譬喻王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 迦叶经(二卷二十九纸)
后魏月婆首那王子于洛阳译
*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三十二纸)
梁僧伽婆罗于杨都占云馆译
* 发觉净心经(二卷二十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 无上依经(二卷三十一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 移识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兴善寺译
* 未曾有经(二卷四十纸)
南齐昙景于杨都译
* 大方广如来性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纸)
*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纸)
* 大吉义咒经(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纸)
* 菩萨梦经(二卷三十四纸)
*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四十九纸)
*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二十八纸)
*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二十四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6b 页 T55-0316.png

* 大方广如来秘藏经(二卷三十四纸)
* 善臂菩萨所问经(二卷二十六纸)
* 大净法门经(一卷二十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隋耶舍又译。为大庄严法门经。二卷。文义大同。
* 顺权方便经(三卷或一卷二十七纸一名转女身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宋时法海又译。称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文同不录。
*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二十八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周崛多译。称大云请雨经。后隋崛多又译。加大方等字。意同故略。
* 如来庄严智光入佛境经(一卷三十四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右一经三译。梁时僧伽婆罗出者名度诸佛境智严经。又别译加智慧光严经。同本异译。
* 德护长者经(二卷二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长安译
右一经。三译。初晋竺法护翻出。名月光童子经。一卷。又别译云申日经。文同故略。
* 善思童子经(二卷二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三译。初名大方等顶王。亦名维摩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6c 页 T55-0316.png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汉安玄出。名法镜经。后魏僧铠出。名郁伽问经。文理大同。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六十纸)
魏时帛延译
右一经。三译。吴时支谦出者。名阿弥陀经。二卷。西晋竺法护出者。名无量寿经。二卷。文理无异。故略。
*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三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四译。后秦佛陀耶舍出者。名虚空藏神咒经。宋时昙摩蜜多出。名观空藏菩萨经。又别译为虚空藏经。广略殊文。义同一揆。
* 缘生经(二卷二十三纸)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右一经。再译。唐玄奘出。名分别缘起经。二卷。虽言巧妙寻者易回。
*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十三纸已下一百四=三【宋】四十八单经四十八单经)
隋开皇年崛多于大兴善寺译
* 诸法最上王经(二十二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 成具光明定意经(二十二纸)
后汉灵帝时支曜译
* 太子须大拿经(十六纸)
西秦乞伏国仁时法坚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7a 页 T55-0317.png

西晋竺法护译
* 须赖经(十九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 金色王经(八纸)
后魏般若留支于洛都译
* 独證自誓三昧经(八纸一名如来自誓三昧)
西晋竺法护译
* 摩诃摩耶经(二十五纸)
南齐昙景于杨都译
* 大方等如来藏经(九纸)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十九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 须摩提经(八纸一名须摩提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 希有挍量功德经(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 梵女首意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 差摩婆帝受记经(四纸)
后魏留支于洛都译
* 月明菩萨经(三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 灭十方冥经(六纸)
西晋元熙年竺法护译
* 出生菩提心经(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7b 页 T55-0317.png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 商王天子经(十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 心明经(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 月灯三昧经(十纸一名文殊师利十事行经一名建慧三昧经)
宋时先公译
* 不思光菩萨所说经(十二纸一名无思光孩童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二十纸一名问署经)
后汉灵帝时支谶译
* 德光太子经(十九纸一名须赖问德光太子经)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 施灯功德经(十四纸)
后齐耶舍于邺下译
* 菩萨呵色欲经(二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 人本欲生经(十四纸又竺法护出人所从来经失本)
后汉桓帝时安世高译
* 不增不减经(六纸)
后魏留支译(时以正光年于洛阳出)
* 佛语经(三纸)
后魏留支译
* 无字宝箧经(六纸)
后魏留支译
* 师子吼经(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共佛陀扇多译
* 十法经(二十纸)
梁普通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 不必定入印经(二十一纸)
后魏留支译
* 十二佛名神咒经(六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7c 页 T55-0317.png

* 魔逆经(十八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 济诸方等学经(十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 内藏百宝经(八纸)
后汉灵帝时支谶译
* 大方广总持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
* 弥勒问本愿经(八纸)
西晋竺法护译
* 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二纸)
梁天监年曼陀罗于杨都译
* 坚固女经(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 演道俗业经(九纸)
西秦法坚于河南译
* 菩萨生地经(三纸一名差摩竭经)
吴黄武年支谦译
* 私呵三昧经(十一纸一名菩萨道树一名道树三昧)
吴黄武年支谦译
* 宝网经(二十二纸一名宝网童子经)
西晋竺法护译
* 百佛名经(六纸)
随开皇年耶舍译
* 无量义经(十七纸)
南齐建元年昙无耶舍于广州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8a 页 T55-0318.png

北凉沮渠安阳侯京声译
* 观无量寿经(十六纸)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于杨都译
* 观普贤行法经(十六纸)
宋元嘉年昙无蜜多于杨都译
*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十九纸)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译
* 请观世音消灾经(十一纸)
宋时外国舶主竺难提译
* 观世音授记经(十四纸)
宋时昙无竭于杨都译
* 鹿母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 鹿子经(三纸)
吴建兴年支谦译
* 除恐灾患经(十五纸)
魏时帛延译
* 温室洗浴众僧经(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 四不可得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 福田经(六纸一名诸德福田经)
西晋法炬共法立译
* 出家功德经(五纸)
吴时支谦译
* 入法界体性经(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 弥勒成佛经(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三译。后秦罗什译。为弥勒下生。文乃流便事义阙略。又人别译为弥勒来时经。三纸许。词理不具。故存前本。
* 不空羂索神咒经(十二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8b 页 T55-0318.png

右一经。与前隋崛多出为不空羂索经同本。
* 无量寿佛经(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右一经。三译。与宋时求那跋陀罗所出。小无量寿。及唐玄奘所出。称赞净土摄受经。同本。故不两出。
* 药师琉璃光经(十三纸未广寻者多以为疑经)
宋鹿野寺沙门译出
右一经。三译。与隋笈多出药师本愿经同。又与唐玄奘所出者不异。
* 老母经(二纸亦名老女人经)
吴时支谦译
右一经。与人别译老母六英经同。不可双行。随存一本。馀经例然。
* 文殊尸利行经(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后魏留支译文殊巡行经同本。
* 金刚场陀罗尼经(十四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后魏扇多所出金刚上味经同。
* 善恭敬经(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扇多所出正恭敬经同。
* 得无垢女经(二十五纸)
后魏瞿昙留支于邺都译
右一经。三译。与离垢施女经无垢施菩萨应辩经同。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8c 页 T55-0318.png

后魏元象年佛陀扇多译
右一经。与西晋法护出阿阇世王阿术菩萨经同。
* 尊胜入诸门陀罗尼经(十七纸)
后齐居士万天懿邺都译
右一经。与法坚所出无涯持法门经同。
* 大威灯光仙问疑经(十四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后魏留支译第一义法胜经同。
* 八佛名号经(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宋求那跋陀所出八吉祥经同。
* 龙施菩萨本起经(四纸)
右一经与西晋法护所出龙施女经同。
* 睒子经(五纸)
西秦法坚译
右一经。与别译菩萨睒经同。
* 稻芉经(六纸)
右一经。与支谦所出了本生死经同。
* 庄严菩提心经(七纸)
后秦罗什译
右一经。与竺法护所出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同。
* 无所悕望经(十九纸一名象步经)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别译象腋经同。
*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二纸)
后魏留支译
右一经与别译转有经同。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9a 页 T55-0319.png

后魏留支译
右一经。与别译大乘方等要慧经同。
* 慧印三昧经(二十纸)
吴时支谦译
右一经。与别译如来智印经同。
* 一切法高王经(二十纸)
后魏兴和年留支译
右一经。与别译诸法勇王经同。
* 决定总持经(八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留支出谤佛经同。
* 乳光佛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别译犊子经同。
* 大宝积经(二十一纸)
别译失人代
右一经。三译。与支谶佛遗日宝及摩诃衍宝严经同。
* 金刚般若经(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四译。后魏留支出者与论符同。然受持者多尚秦本。故诸馀三本少被于时。
* 长者子制经(六纸一名制经)
别译
右一经。三本。与法护所出逝童子及菩萨逝二种经同。故随出一本。
* 象头精舍经(九纸)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
右一经。三译。与文殊问菩提经及伽耶山顶经同。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9b 页 T55-0319.png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译
右一经。三出。与西晋法护所译贝多树下思惟因缘经。及汉安世高所出闻成十二因缘经同。
* 转女身经(十九纸)
右一经。四出与腹中女听经胎藏经无垢贤女经并同。
* 一向出生菩萨经(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右一经。六译。与无量门微密经。出无量门持经。阿难目祛经。无量门破魔经。舍利弗陀罗尼经同。
* 十一面观世音经(十纸)
后周崛多译
右一经。与皇朝玄奘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同。
* 前世三转经(六纸)
右一经。与别译银色女经同。
* 太子刷护经(四纸)
右一经。与别译太子和休经同。
* 菩萨方便陀罗尼经(六纸)
右一经。与别译金刚秘密陀罗尼经同。
* 阿阇世王受决经(四纸)
右一经。与采花违王上佛受决经同。
* 华聚陀罗尼经(三纸)
右一经。三译。与师子奋迅问经花积陀罗尼经同。
* 放钵经(六纸是普超经别品殊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19c 页 T55-0319.png

* 孔雀王咒经(八纸)
东晋咸康年帛尸利蜜译
*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福经(六纸)
失译馀经例知
* 菩萨修行经(七纸一名威势长者观身经)
*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七纸)
* 一切施王行檀波罗蜜经(四纸)
*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五纸)
* 萨罗国王经(四纸)
* 大意经(五纸)
* 天王太子辟罗经(三纸)
* 长者音悦经(五纸)
* 长者法志妻经(三纸)
* 一切智光仙人慈心不食肉经(五纸)
*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四纸)
* 师子月佛本生经(七纸)
* 阿弥陀鼓音声陀罗尼经(四纸)
* 法华三昧经(十一纸)
* 金刚三昧本性不坏灭经(八纸一云金刚清净经)
* 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六纸)
* 千佛因缘经(十八纸)
* 八部佛名经(二纸)
* 八吉祥神咒经(十纸)
* 八阳神咒经(三纸)
* 十吉祥经(二纸)
* 贤首经(三纸一名贤者夫人经)
* 甚深大回向经(五纸)
* 贤者五福经(二纸)
* 幻士仁贤经(十八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0a 页 T55-0320.png

* 后出阿弥陀佛经(一纸)
* 甚希有经(五纸已后十六经并唐玄奘于京师译)
* 最无比经(二纸)
* 诸佛心陀罗尼经(二纸)
* 受持七佛名号经(五纸)
*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五纸)
* 佛地经(十纸)
* 称赞大乘功德经(五纸)
* 显无边佛土经(二纸)
*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三纸)
* 济苦陀罗尼经(二纸)
* 八音普密陀罗尼经(二纸)
* 持世陀罗尼经(七纸)
* 缘起圣道经(五纸)
* 六门陀罗尼经(二纸)
* 般若多心经(一纸)
* 天请问经(三纸)
** 大乘律
合二十部三十一卷(四百二十纸)
* 优婆塞戒经(六卷或七卷八十二纸是在家菩萨戒)
北凉昙无谶于凉都闲豫宫译
* 佛藏经(四卷六十九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 方广三戒经(三卷四十四纸)
* 宝梁经(二卷三十纸)
北凉道龚译
* 梵网经(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 菩萨藏经(九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0b 页 T55-0320.png

群录皆云于燉煌译竟不显人代名目
* 文殊师利悔过经(二十一纸一名文殊五体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
* 舍利弗悔过经(五纸一名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
* 寂调音所问经(十八纸)
宋时法诲译
右一律与西晋所出清净毗尼方广经及文殊净律经同。故存一本而已。
* 大乘三聚忏悔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 菩萨戒本经(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于翠微宫内译
* 菩萨羯磨(六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玄奘于翠微宫内译
* 法律三昧经(七纸)
* 菩萨内戒经(十七纸)
*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六纸)
* 菩萨受斋经(二纸)
* 净业障经(十四纸)
* 菩萨善戒经(十五纸)
* 菩萨五法忏悔经(二纸)
** 大乘论
合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 大智度论(一百卷二千四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西明寺阁上译
*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二百二十六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0c 页 T55-0320.png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
* 般若灯论(十五卷二百四十二纸)
唐贞观三年波颇蜜多于胜光寺译
* 大庄严论(十五卷二百一十纸或十卷马鸣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
*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二百七十纸龙树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
* 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二百纸)
唐贞观四年波颇于胜光寺译
* 十地经论(十二卷二百四十五纸)
后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于洛都少林寺译
* 摄大乘释论(十卷一百八十纸世亲菩萨解)
唐永徽年玄奘于北阙及慈恩寺译
右一论。四出。与梁真谛所出二本。及隋时笈多出者同。义无以异。
* 摄大乘论(十卷二百二十纸无性菩萨造)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 菩萨地持论(十卷或八卷一百八十一纸)
北凉昙无谶于姑臧译
右一论。与善戒经大同。
* 广百论(十卷二百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一百八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 佛地经论(七卷一百一十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 菩提资粮论(六卷六十七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1a 页 T55-0321.png

后魏留支译
* 宝积经论(四卷八十四纸)
后魏留支译
* 胜思惟经论(四卷五十纸)
后魏留支译
* 佛性论(四卷八十二纸)
陈真谛译
* 中论(四卷九十七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 宝性论(四卷八十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 金刚般若论(三卷三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秦太上文宣公第译
* 摄大乘本论(三卷六十一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于玉华宫玄奘译
右一论。三出。与陈真谛及魏扇多二本大同。
* 文殊问菩提经论(二卷二十八纸一名伽耶山顶经)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 大丈夫论(二卷三十四纸提婆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
* 中边分别论(二卷三十八纸)
陈真谛译
* 佛阿毗昙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 顺中论(三卷三十三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百论(上下二卷三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
* 金刚般若论(二卷二十八纸僧祛菩萨造)
隋大业九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 三无性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1b 页 T55-0321.png

北凉道泰译
* 发菩提心论(二卷二十八纸)
失译人代
* 唯识论(十九纸唯识无境者)
后魏瞿昙流支译
右一论与陈真谛出者大同。
* 思尘论(三纸)
陈真谛译
右一论。与别译观所缘缘论同。
* 大乘成业论(十七纸)
唐贞观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后魏瞿昙流支所出业成论大同。
* 大涅槃经论(十一纸)
陈达摩菩提译
* 涅槃本有今无论(六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 三具足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法华经论(二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下译
* 转法轮论(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宝结菩萨四法经论(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无量寿经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回诤论(十二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
* 起信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1c 页 T55-0321.png

陈真谛译
* 十二门论(二十三纸)
后秦罗什译
* 十八空论(十九纸)
* 方便心论(十七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与昙曜译
* 解拳论(二纸)
陈真谛译
* 缘生论(十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 十二因缘论(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一输卢迦论(四纸龙树菩萨造)
后魏瞿昙留支译
* 百字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掌珍论(二卷三十二纸已下八论并玄奘译)
* 因明正理门论(十二纸)
* 因明入正理门论(六纸)
* 大乘五蕴论(八纸)
* 王法正理论(十七纸)
* 百法明门论(二纸)
* 显扬论颂本(十一纸)
* 广百论本(十二纸)
* 小乘经律论翻本单重译人有无录
* 经有四百一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纸)
* 律有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 论有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都合小乘经律论一百八十二部合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纸
** 小乘经
合一百一十八部
*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一千二百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2a 页 T55-0322.png

* 中阿含经(六十卷一千一百四十七纸)
东晋僧伽提婆译
右一经前后别译二十六部。在文出没于义全同。故录本经。馀经盖阙。
*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七百九十五纸)
东晋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于长安译
右一经。前后别译一十七部。文义无爽。故略不出。
* 杂阿含经(五十卷一千三十纸)
宋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前后别译一十五部。大同广本。故不重列(又有别译杂阿含二十卷约准文义以类可知)。
* 长阿含经(二十卷四百二十六纸)
东晋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右一经。前后异译一十一部。既同本经。故不重出。
* 贤愚经(十三卷或十六卷三百七十五纸)
宋时惠觉共威德于高昌郡译
* 起世经(十卷一百六十五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 杂宝藏经(八卷或十卷一百五十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 普曜经(八卷或十卷一百四十七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 本事经(七卷九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译
* 修行道地经(六卷一百三十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2b 页 T55-0322.png

* 生经(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与别译坐禅三昧经大同。
* 摩登伽经(三卷或二卷三十二纸)
右一经。与西晋竺法护所译舍头谏经同(或名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太子经)。
*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九十六纸)
宋时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汉昙果出者名修行本起。及吴时瑞应经义同。
* 本相倚致经(三纸)
后汉安世高译
右一经。与别译缘本致经同。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四纸)
西秦乞伏仁时法坚译
右一经。与别译阿难分别经同。
* 业报差别经(十五纸)
隋开皇年昙法智译
右一经。与别译罪福报应经同。
*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八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右一经。与别译谏王经同。
* 五母子经(二纸)
右一经。与别译沙弥罗经同。
* 玉耶经(四纸一名说子妇无敬经一名七妇经)
右一经。与别译阿欶达经同。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2c 页 T55-0322.png

右一经。三本。与灌腊经报恩奉盆经净土盂兰盆经同。
* 摩登女解形六事经(三纸)
右一经。与别译摩邓女经同。又二名虽别本实一经。
* 阴持入经(二卷三十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 中本起经(三卷四十七纸)
后汉建安年康孟详共竺大力译
* 兴起行经(二卷二十八纸)
后汉康孟详译
* 达磨多罗禅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佛陀跋陀罗译
* 义足经(二卷四十一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 毗耶娑问经(二卷三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 优婆夷净行经(二卷三十纸)
* 那先比丘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 大安般经(二卷或一卷二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 般泥洹经(一卷二十二纸已下一百二卷并单)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 当来变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 过去佛分卫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3a 页 T55-0323.png

西晋竺法护译
* 净饭王泥洹经(六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 八师经(三纸)
吴时支谦译
* 大迦叶本经(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 四愿经(二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 妇人遇辜经(二纸一名妇遇对经)
西秦法坚译
* 辩意长者子问经(九纸一名长者问意经)
后魏法场译
* 胞胎经(十五纸一名胞胎受身经)
西晋太安年法护译
* 四自侵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 五百弟子说本缘经(二十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 七女经(六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 阿难四事经(三纸)
吴支谦译
* 所欲致患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 法受尘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 禅行法想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 四天王经(二纸)
宋元嘉年智严宝云等杨都译
* 佛临涅槃略诫经(六纸一名遗教经)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 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
西晋竺法护译
* 难提释经(四纸已下并失译经)
* 无垢优婆夷问经(三纸)
* 造立形像福报经(二纸)
* 法常住经(二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3b 页 T55-0323.png

* 优填王经(五纸一名优田王作佛像经)
* 阿难七梦经(二纸或云八梦者误)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哀恋经
* 迦叶赴佛涅槃经(二纸)
* 佛灭度后葬送法经(三纸一名比丘师经)
* 摩诃刹头经(四纸一名灌洗佛经)
* 罗云忍辱经(三纸一名忍辱经)
* 出家缘经(二纸)
* 三品弟子经(三纸一名弟子学三辈经)
* 四辈经(三纸)
* 见正经(七纸一名生死变识经)
* 呵雕阿那经(二纸一名荷雕那含经)
* 五无返复经(三纸一名有返复)
* 阿那含正行经(四纸一名正意经)
* 五恐怖经(二纸)
* 大鱼事经(二纸)
* 頞多和多耆经(二纸)
* 梵和难国王经(二纸)
*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四纸)
* 中心经(五纸)
* 龙王兄弟经(三纸一名降龙经)
* 沙曷比丘功德经(二纸)
* 树提伽长者经(五纸)
* 卢至长者缘经(九纸)
* 须摩提长者经(八纸)
* 五王经(四纸)
* 十二品生死经(二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3c 页 T55-0323.png

* 末罗王经(二纸)
* 灯指因缘经(八纸)
* 普达王经(三纸)
* 揵陀国王经(二纸)
* 坚意经(二纸)
* 佛大僧大经(六纸)
* 祇耶经(二纸)
* 十二头陀经(五纸一名沙门头陀经)
* 护净经(二纸)
* 木槵子经(一纸)
* 时非时经(二纸)
* 得道梯蹬经(二纸)
* 栴檀树经(三纸)
* 新岁经(五纸一名婆和罗经)
* 贫穷老公经(三纸一名贫老经)
*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四纸)
* 佛说越难经(二纸)
* 栴檀越国王经(三纸)
* 自爱经(四纸一名不自爱经)
* 佛说处处经(十纸)
* 无上处经(一纸)
* 转轮五道罪福经(四纸)
* 未生怨经(三纸)
* 十八泥犁经(五纸)
* 泥犁经(十二纸一名勤苦泥犁)
*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六纸)
* 僧护经(二十纸)
* 未曾有经(三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4a 页 T55-0324.png

* 佛为少比丘说正事经(三纸)
* 四品学法经(一纸)
** 小乘律
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 昙无德四分律(六十卷一千二百一十纸)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 萨婆多十诵律(六十卷一千三百九十一纸)
后秦弘始年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初二分又共摩诃流支续译又卑摩罗叉出后分都了。
*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九百七十三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 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卷五百九十七纸)
宋景平年佛陀什共道生智胜杨都译
* 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三百六十八纸)
南齐永明年僧伽跋陀罗于广州译
* 鼻奈耶(十卷一百五十五纸)
前秦竺佛念共道安等于长安译。
* 萨婆多摩得勒伽(十卷一百九十五纸)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于杨都译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一百八十二纸)
失译人代
* 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三十二纸)
* 毗尼母(八卷一百五十三纸)
* 大爱道尼经(二卷四十一纸)
* 四分律比丘戒本(二十三纸)
后秦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二十一纸)
* 十诵律比丘戒本(二十纸)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4b 页 T55-0324.png

* 僧祇律比丘戒本(二十纸)
前魏昙摩迦罗于许昌译。
* 僧祇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四纸)
* 弥沙塞五分戒本(十九纸)
宋景平年佛陀什于杨都译
* 解脱戒本(二十一纸出迦叶毗律)
后魏瞿昙流支译
* 昙无德羯磨(四十一纸)
前魏正元元年昙谛于洛阳译。
* 四分尼羯磨(十五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 十诵羯磨(二十三纸)
* 大沙门百一羯磨(二十二纸)
* 沙弥十戒并威仪(二十一纸)
* 沙弥尼十戒(四纸)
* 沙弥离戒(四纸)
* 沙弥威仪(九纸)
* 优婆塞五戒相(十五纸)
宋求那跋摩译
* 舍利弗问经(十一纸)
* 真伪沙门经(三纸一名摩诃比丘经)
* 戒消灾经(四纸)
* 迦叶禁戒经(三纸)
* 犯戒罪报轻重经(二纸一名犯罪经)
* 优婆塞五戒威仪(二十三纸)
* 优波离问律(二十三纸)
* 明了论(二十四纸一名律二十二明了论)
陈真谛于临川郡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4c 页 T55-0324.png

** 小乘论
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二百卷三千一百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奉 诏译
右一论。与北凉道埏所出阿毗昙八犍度毗婆沙六十卷同。但今以广为异。
* 顺正理论(八十卷一千四百二十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 显宗论(四十卷六百四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 发智论(二十卷三百六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旧迦延八犍度三十卷同。
* 俱舍论(三十卷四百七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真谛所出二十二卷同。
* 舍利弗阿毗昙(二十二卷五百九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昙摩崛多于常安译
* 出曜论(二十卷四百八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 成实论(四卷四百纸二十卷或十)
后秦罗什译
* 识身足论(十六卷二百七十一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 鞞婆沙阿毗昙论(十四卷三百四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
* 法蕴足论(十二卷一百九十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 解脱道论(十二卷一百九十八纸)
梁僧伽婆罗于杨都占云馆译
*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二百九纸)
*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二百八十纸)
宋元嘉年伊叶波罗共求那跋摩译
*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百七十三纸)
陈真谛于始兴郡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5a 页 T55-0325.png

前秦建元年僧伽跋澄共佛念译
* 法胜阿毗昙(六卷一百三纸)
后秦天统年耶舍共法智译
* 四谛论(四卷七十四纸)
陈真谛于南康郡译
* 阿毗昙心论(四卷六十七纸)
东晋太元年提婆共慧远于庐山译
* 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五卷七十三纸)
失译人代
* 三弥底论(三卷三十五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 阿毗达磨(二卷二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 阿毗昙甘露味(二卷三十五纸)
*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二十纸)
* 三法度论(三卷四十三纸)
东晋太元年僧伽提婆于庐山译
* 俱舍论颂本(二卷三十四纸)
唐玄奘译
* 十八部论(七纸)
陈真谛译
* 部异执论(九纸)
陈真谛译
* 随相论(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 贤圣集录
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七百九十七纸)
* 佛本行集(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纸)
隋开皇中崛多于京师奉 敕译
* 撰集百缘经(十卷一百四十五纸)
吴时支谦于建业译
* 陀罗尼集(十卷一百八十七纸一名杂咒集九卷)
* 六度集(八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时康僧会于武昌译
* 佛本行经(七卷一百一十四纸)
宋元嘉年宝云于杨都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5b 页 T55-0325.png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 付法藏传(六卷或五卷七十五纸)
后魏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 佛所行赞传(五卷九十纸马鸣菩萨撰)
东晋宝云于杨都译
* 禅秘要(五卷或三卷七十一纸一名禅法要)
宋元嘉年昙摩蜜多于江南译
* 百喻集(四卷四十四纸僧伽斯那撰)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
* 法句喻集(四卷九十二纸一名法句本)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 菩萨本缘(三卷五十三纸僧伽斯那撰)
吴时支谦译
* 僧伽罗刹集(三卷八十四纸)
前秦昙摩难提译
* 法句经(二卷四十四纸)
吴时支谦译
* 禅秘要法(三卷七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 禅法要解(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 旧杂譬喻(二卷三十七纸)
吴康僧会译
* 杂譬喻(二卷二十六纸一名菩萨度人经)
* 孛经钞集(十八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 思惟要略(九纸一名思惟经)
后汉安世高译
* 佛医经钞(四纸)
吴世竺律头炎共支谦译
* 分别业报略集(七纸大勇菩萨撰)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 为禅陀王说偈(七纸龙树撰一名劝发诸王偈)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5c 页 T55-0325.png

* 杂譬喻经(十纸)
后秦罗什译
* 无明罗刹集(二十三纸)
* 四十二章(六纸)
后汉永平年竺法兰于东京译
* 治禅病秘要(二十八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 请宾头卢法(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七纸)
后汉安世高译
* 阿毗昙五法行(十一纸)
后汉安世高译
* 宾头卢为王说法(七纸)
* 宾头虑为优陀延王说法(八纸)
* 十二游经(五纸)
* 迦叶结经(九纸一名迦叶结经传)
西晋竺法护译
* 育王子坏目因缘经(二十六纸)
前秦建元年昙摩难陀共佛念译
* 马鸣菩萨传(二纸)
后秦罗什译
* 龙树菩萨传(四纸)
后秦罗什译
* 提婆菩萨传(三纸)
后秦罗什译
* 婆薮盘豆传(十四纸)
陈真谛译
*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八纸)
* 四阿含暮钞(三十二纸或二卷)
前秦鸠摩罗佛提译
* 大阿罗汉难陀蜜多法住记(七纸)
唐龙朔二年玄奘于坊州玉华宫寺译
* 大唐众经录(十卷二百八十纸)
唐龙朔二年。终南山释氏。于京师西明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第 326a 页 T55-0326.png

都合大小乘经律论并贤圣集合四万六千八百五十纸。
大唐众经录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