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x 页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疏劄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09H 页
斥佛疏
伏以国家世守东社。文物礼乐。有古遗风。不意寇患屡作。红巾陷京。 乘舆南狩。言之可谓痛心。今当丧乱之后。民不聊生。宜霈宽恩。以惠遗黎。且天数循环。周而复始。七百年为一小元。积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元。此皇帝王霸理乱兴衰之期。吾东方自檀君至今已三千六百年。乃为周元之会。宜遵尧舜六经之道。不行功利祸福之说。如是则上天纯祐。阴阳顺时。 国祚延长。愿念 睿庙置清燕,宝文阁故事。讲究天人道德之说。以明圣学。且乡曲皆正则国家可理。唐乡置大中正。 国初亦置事审。今宜大小州郡复置事审。纠察非违。新罗始崇佛法。民喜出家。乡驿之吏悉逃徭赋。士夫有一子。亦皆祝发。至于近年。其弊尤甚。媚君害民。惑世蠹财。而在朝之臣。无一直言。以非为是。以不肖为贤。天变屡警。人心动摇。此政恐惧修省之不暇。而不思消弭。反倡异教。 邦家之覆不难矣。自今官给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09L 页
度牒。始得出家。三丁不足者。并不听。(此下缺)
论选法劄子
为政之要。在于得人。知人之难。圣贤所重。孔子曰。举尔所知。书曰。无求备于一人。若指瑕掩善。则人无可用。随器授任。则士无可弃。莫若使在位达官。各举所知。则克协至公。野无遗贤矣。乞依司马光所议设十科以举士。其一科。行义纯固。可谓师表。二科。经术该博。可备顾问。三科。方正识大体。可为台谏。四科。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五科。狱讼法令。尽公得失。六科。廉义理财赋。公私俱便。七科。公正有风力。可寄方面。八科。爱民砺节。可作守令。九科。智勇才略。防御将帅。十科。行止合度。可为典礼。应职事官。自两府诸奉翊至从三品以上侍从官。自佥议监察提学外制六品以上。每岁须于十科内举堪当一科者一人。有堪举者。不必拘于一科。举非其人以致败。与举主俱免。典理,军簿。古之政府也。古者文武异路。世官不相交。文资则典理。武资则军簿。各任铨注宜矣。自 毅王以后。文武世通。官亦交授。故两司政官。于 大内别厅。一会议政。宜当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0H 页
文武官资一时注拟。此所谓政贵变通。酌古准今者也。近代选法大坏。不论资序功罪。随代番更。官类积薪。前职满国。故奔竞侥倖者。滔滔皆是。又先王制定衙门之外。别立诸色冗员。都目数多。不量勤慢。竞求冒进。宜当减并衙门。沙汰不急之任。合录都目。庶绝争名之路。不胜幸甚。取进止。
论时政劄子(恭悯王十一年)
  论铨注
自九品至一品。每品各给职牒。所以防奸。近世品职朝谢。初则佥署。终则一官署。故始难终易。吏缘为奸。今后六品以上。各自写牒投省。具署经印。七品以下。典理,军簿具署经印。每品同品转移者。只给谢牒。
  论农桑
江淮之民。为农而不忧水旱者。水车之力也。吾东方人治水田者。必引沟浍。不解水车之易注。故田下有渠。曾不足寻丈之深。下瞰而不敢激。是以污莱之田什常八九。宜 命界首官造水车。使效工取样。可传于民间。此备旱垦荒第一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0L 页
策。又民得兼务于下种插秧。则亦可以备旱。不失谷种。
  论盐法
忠宣王时所定盐户。因散亡。元额日减。朔盐不足。然民间朔布则一依前例收纳。故盐没布在。吏缘为奸。民虽纳布而未受一升之税。今后以盐多寡。准布之数均给。以此为式。
  论借贷
贫民岁耕数亩。租税居半。故不能卒岁而乏食。至明年东作之时。称贷富户之粟。以备种食。今官吏不恤民患。以禁富民纵贷倍息。自后劝勉富民优其假贷。依例子毋停息。贷者延引岁月而妄诉债主者。当科其罪。
  论禄俸
三代之制。大国方百里。其次方七十里。大国之卿禄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可食七十人。士可食三十六人。下士与庶人可食九人。今吾东方千里者二。山林虽居其半。十倍于百里之国。而卿大夫之禄不足以食九人。况其馀乎。重禄之术。宜令所司五品以上更议申闻。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1H 页
论租税
国田之制。取法于汉之限田十分税一耳。庆尚之田。则税与他道虽一。而漕挽之费。亦倍其税。故田夫之所食十八其一。元定足丁则七结。半丁则三结加给。以克税价。
  论商贾
我国。农则履亩而税。工则劳于公室。商则既无力役。又无税钱。请自今其纱罗锦布。皆用官印。随其轻重长短。逐一收税。潜行卖买者。并坐违制。
  
论恤刑(恭悯王十二年五月。教曰。刑罚失中。民怨所萃。今后中外之囚。无得冤滞。刻日疏理。期致平允。)
春为喜神。秋为怒神。若喜神一忤。岁功不成。方春夏时。轻刑固宜放免。重刑亦宜减等量决速出。至三四月五六月停务。大辟则待冬节。谋危社稷。不在此限。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序
  
及庵集序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1L 页
余居尝(一作尚)一日。及庵之外孙金君伯訚。编及庵诗稿。携以示余。余读之。不觉吟咏之不足曰。所著何止是欤。金君曰。自翰苑至纶阁相府。歌诗之多累千百首。迨丧乱。既皆失之。唯晚年有诗。必命小子书。即藏诸笥箧。以及播越。不敢忘也。今退而编之。得五七言若干首。惜其手泽之不全也。敢求叙篇端。他日备续东人文集。俾不没其善焉可也。余曰。其然。余与及庵善。往往集杯杓。未尝不附以诗句之赠。而不为不多。皆茫然不可记矣。其可求之乱兵煨烬之馀乎。然尚嘉其孙能继述而存此篇。亦足以感发吾心。盖诗言志。可以兴可以观。迩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则皆本乎性情。方可谓之诗。彼以言辞而已者。以誇多斗靡。英华其词。不至于观感。不近于性情。则乃无用之赘言也。故世之人。有专务章句。悦人耳目。虽苦心觅好。不能胸次悠然而得。万一索句妍滑。其志局于此者。才读过数十篇。心已倦于再览矣。余于及庵之诗。读之不觉吟咏之不足。所谓可以兴可以观者皆得其义矣。惜乎。全章之不得传于世也。姑以所见。告夫类书者。为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2H 页
之序。
懒翁语录序
杏村李岩。示余以懒翁之录曰。懒翁往游燕都。又入江南。得参指空平山。授以法衣尘尾。于佛法。既积力久。 帝优加褒奖。令注锡广济禅寺。赐以金栏佛子。大扬其法。而又平居。示人句偈多矣。及东还。晦迹山水间。 王闻其名。遣使永致。接见既敬。俾住神光寺。吾欲造谒而未遂。一日。其门人携其录。求序篇端。以属之不谷。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予业儒不识佛理。何能冠其辞乎。昔曾子固以文助佛。必至诋訾。而识者莫有拒之。今观师语。云佛是一茎草。草是丈六身。此足以报佛。予于师。亦曰。既觑得未发已前面目。一向上去。岂复有示人句偈耶。要得个一团和气。便是此句。无言可道。余以此为报。师以为何如。师既师指空平山。指空平山各有章句。邵庵虞公序之曰。天地一醇融。閒身尽日同。往来何所止。三十六春宫。盖理有象象有数。六六是天地之数。天地氤氲。万物和醇。皆不出于春风和气。所谓一本万殊。亦莫非此心可动可止。而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2L 页
不外乎懒翁一句形容。宜得专于指空平山不传之传。以为自家规范也。至正二十三年秋七月有日。忠谦赞化功臣,重大匡门下赞成事,进贤馆大提学,知春秋馆事。致仕。稷山君淡庵白文宝序。
判三司事一直孙公(洪亮)赐杖诗序
判三司事孙公。于至正十一年辛卯。退归其乡。乡是永嘉。号山水窟。故贤士杰人。往往生其间。如判三司公雄伟宽大。历仕 宣,肃二代惟谨。而遇 聪明两陵大拜。而其居室之安。子弟之盛。足以享其富贵矣。翻然去而之乡焉。适国多难。士大夫不能安其居者皆是。而公独怡然得山水之乐。况值红贼播越。 驾至永嘉。公谒于道。 上慰谕之。岁甲辰仲冬。公复如京谒 上。时公年七十八。而无伛偻气。 上嘉之 赐杖。其杖如天生龙头然。 上顾见其二子等曰。子能从我乎。公曰唯命。 上曰。子胜于杖。君且杖而去可也。其敬老若此焉。一日。慎亭权侯来谓余曰。如孙老之 赐杖。不可无诗。士大夫既皆唱之。子盍序焉。余曰。朝之卿士年八十者。皆可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3H 页
以 赐杖。而 上独及孙老者。以孙老之退有可嘉者。而又自远来。其忠勤。老而无已。宜吾 君之答其心。以与其杖。又以翼其子。劳其来而保其去。是可书也已。至正二十五年仲冬。稷山君淡庵白文宝序。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记
  
映湖楼金榜记
岁辛丑冬十一月。 上避乱行至福州。初自广忠而踰岭。官吏洎民。临乱苍皇。如惊麇伏兔。罔知措手足。虽令之不能齐。 上心忧之。及登岭下视之。苍苍焉茫茫焉若天地之横截者。庆之一境也。由岭以北。大小白雄峙。而盘纡乎其南者有十馀州。福为巨镇。山高而水清。俗古而民醇。旗纛交蔽。冠佩相望。清宫引驾。且安以肆。 上心喜之。于是焉驻 驾。 命将讨贼。既克复京都。遂升为大都护府。蠲免租税。一日。出 御州之映湖楼。畅叙赏心。既还京。遐想不已。暇日亲缔笔砚。作楼榜三大字。 赐揭其楼。楼临湖浸。楹桶䉚栋。影倒凌乱。而巫峡列其左。城山控其右。大江襟带。汇而为湖。凡水之源派。首艮而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3L 页
尾坤者。在天谓之河汉。故福之文士杰人。往往禀是气而生其间。盖日月之悬象。河汉之为章。天之文也。宜乎玆楼之控压河汉。得之天章。刻之金碧。焜耀乎来世。然耿光之临。千载慕瞻。事机有不幸。而反为楼之幸者。夫岂偶然哉。昔我 忠烈虽当泰世。尚有事乎东陬。巡省是方。行次州之迎恩亭。亦纡宝札。抑为亭之幸欤。前作后作。赫然模范。炳如日星。并而为一州之荣耀。于乎盛哉。是楼之作既旧矣。金榜字画。如擎天之柱。而楼未称其大。至正戊申。主倅申君子展为之改旧贯。而鸟革翚飞。直跨乎湖面。时方登楼。朝日升夕月辉。冠金榜而争光。直恐隮辉龙战。倏忽变化于湖心。而使人心悸魄慄。若无以陟降之为安也。信乎望之俨然。凛乎若不可犯。手泽尚尔。恍亲炙之者乎。奉翊判典校权君思。福州人也。既新其楼。揭其榜。请记其端。予虽无文。窃喜载名。独美不朽。粗叙岁月。以俟滕阁王生之词。未必不在后焉。虽老矣。它日出为江山之游。一再至。获观绝特之迹。复拜手而系以诗。亦可以尽心(二字缺)。偿仆素志焉。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4H 页
尹氏坟庙记
栗亭尹公。吾同年也。其孙绍宗来告余曰。王考退居锦州。于母之坟侧作斋庐。设时祀。一日。归其庐。与子孙诀。因寝疾而殁。葬其母墓之南。今 上所赐亲写公真在其庐。因使人守之。时祀从其母可乎。余曰。庐墓。古有之。昔赐林攒母墓之庐。时人谓之阙下林家。盖上坟非古也。然孝理所在。世莫得为非。是以近代大夫士。皆从坟祀久矣。况先人之堂。其可不肯构乎。古者藏尸于地。迎精而返。庙位用木。后世有影堂。程子曰。天下人类多矣。一须一发之不如吾亲。则便是他人。然汉唐而下皆尚真。况 上笔绝伦。精在阿堵中。忽然瞻之。神彩如存。何暇计一须发乎。祭义曰。见于羹。见于墙。矧其犹肖而为君赐也。礼。士二世。大夫三世。皆立庙。夫礼。合于古者。必泥于今。而置庙于坟。写真于庙。虽不合古。墓庐先命。不可以废。写真 君赐。不可不重。岂若以庐为庙。以真为主。俾来者知无改父之道。侈 君之赐乎。岂非礼法人情。酌古准今者耶。况东人拘于异教。庙享俱废。宁孰为坟庙。可以守经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4L 页
而行权。可以立懦而激俗者欤。公之德爵。行状俱载。史官特书。玆不繁叙。然公有大度。幼年志学。常诵范文正之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为大丈夫不为则已。苟志于世。胡不尔也。自是入黉堂。与诸生处。倜傥不群。丁巳。中监试第四。庚申。益斋为知贡举。中第第六。调京山府掌书记。董耕葺学。令州人上坟。俗重孝理。后除校勘入翰苑。壬申。 毅陵在燕都。公往从之。 上曰。吾儿不类其兄。(兄即永陵)烦君教导。 赐卮酒。公拜谢曰。臣愚贱。年几半百。 元子长而臣当耄矣。 上曰。傅道德义。无若老成人。时公年四十有四。癸酉。 上东辕。从至平壤。因 命以检阅兼参军。 上常见公曰。贤哉某也。会 诏使至。 命公读诏。 赐以应教紫袍之服。俄升为判官。戊寅。拜代言预政。己卯。掌监试。取安元龙等九十九人。 上谓公曰。卿勿忘致力吾儿。公对曰。犬马之力。已尽于 殿下。焉能及后。厥后 明陵无嗣。 忠定幼。民望归今 上。公唱请立。及 忠定即位。贬公光阳。时耆老十一人上书。望 元子贤。宜莅 王位。辛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5H 页
卯。 上果膺是命。由是重公。拜密直提学。壬辰。上疏陈时政。不获 允。公固辞位。年已六十四。授开城尹。致仕。乃筑亭于城南阅马坡之御恩池。扁曰逍遥。倘佯自颐。仍加三资。以重大匡赞成事终。公虽致笏家居。 上欲源源见之。故每近耿光。献言不已。斥图谶。息兵役。乞进讲衍义。并崔令上书曰。愿 上尽诚宗庙。尽孝 慈闱。延访耆老。动率旧章。公以 先王(毅陵)顾托。知无不言。不欲以忌讳。 上虽不能用。率皆优容。常称叟不名。一日。语 上曰。仁柔不断。则是非因循。必害于政。救之莫及。 上色渝。俄执卮 赐之酒。洪侍中彦博侍出叹曰。不知尹公戆直至此。吾辈不及也。 上亲写公真。又书栗亭二大字其上 赐之。益斋诸先生皆有诗赞。公之王考讳谐。仕 庆陵。历官刑献。出按杨,庆,淮三道。察访全罗。仁明断狱。入为中丞。至大司成。仍令致仕。清白至窭。有子曰守平。早殁。娶进礼郡夫人金氏。生公。讳泽。九岁。诵诗书。中书舍人崔斯立见之曰神童。作神驹行与之。司成公泣谓公曰。汝在。守平不死矣。兴吾门者汝也。果然有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5L 页
始有终。子孙寔繁。余曾有栗亭说曰。栗之生。栽甚难长。而长则易壮。花甚晚开。而开则易盛。实甚后结。而结则易收。盖其为物。有亏盈谦益之理。公之荣达则栗之生长。而栗之收藏则公之养静。言其始终也。公尝谓子孙曰。先祖兴寒门。以清白传家。吾且幼孤。不蒙义方。匪德匪村。误被 上恩。未有毫报。汝等勤俭清忠。可保门户。公平生布被弊裘。饔飧或缺。晏如也。每春秋佳辰。力俱酒食。率门生暨同年。迎致益斋及愚谷,及庵耆老诸相。觞咏尽欢。晚年乞骸归锦宫临川。既七年。庚戌九月丁酉卒。讣闻。 赐谥文贞。因以墓庐为庙。绍宗来京师。求庙记于余。余知公最久。坟有庙。不可不议。故冠之篇首。于乎。益斋虽早年掌试。及年八十二下世。门生存者才二三。公及龟谷在外。余独执绋拜哭。后三年公殁。亦八十二。余今年六旬有八。临纸操笔。诵公功德。惘然不知措手耳。公凡四娶。曰文氏曰李氏曰奇氏。先殁。又娶奇氏。皆有男女。曰龟生。文出。曰凤生。先殁。有男女四。女适起居郎许湜。殁。有子一。皆李出。曰东明。奇出。登丁酉科。官吏部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6H 页
散郎。女适郎将朴龟龄。后奇女适进士李存中殁。有女二。总孙九人。绍宗其一也。为乙巳科壮元。官礼部散郎。女孙四。外孙二。曾孙四。庶出二。余曰。往哉敬哉。集享于庙。庶不忘于玆记。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说
  
栗亭说
尹相君初卜宅于坤冈之阳。宅东西栗林稠密。因构屋曰栗亭。今又少西而新购宅。栗林愈蕃焉。城居罕植栗。尹公购宅则惟栗是取。尝谓余曰。春则枝疏。相映于花卉。夏则叶密。可憩乎其阴。秋则实美。足克乎吾口。冬则房坠。通烧乎吾突。吾是用取栗焉。余曰。火就燥水流湿。同气相求。理固必然。盖其所尚。则物我之无间。有不得不然者。何也。天地之间。草木之生。均是一气。然其根苗花实。有难易先后之不一。独是栗最后于万物之生。栽甚难长。而长则易壮。叶甚迟发。而发则易荫。花甚晚开。而开则易盛。实甚后结。而结则易收。盖其为物。有亏盈谦益之理矣。尹公与余同年登科。年已三十有馀。而踰四十始沾一命。人皆以为晚。而公就仕尤谨。及知遇于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6L 页
先君之大用。一日九迁。登显仕作司命。不待矫揉而蔚乎其达矣。其所立者先难。而其所就者后易。盖有同于是栗之花实。余请以理喻。夫草木之句土。其萌深而其坼迟。柝则芽。芽而枝。必成乎干矣。水泉之盈科。其出渐而其流止。止则汇。汇而渊。必达乎海矣。故其迟必将以速也。其止必将以达也。则亏可以盈。谦可以益者。亦何异哉。可格其一物而质焉。亦足以观人之所尚。则火燥水湿。物我之无间者。不得不然矣。然则公之荣达则栗之生长。而栗之收藏则公之卷舒。其长也。有辅世之道焉。其藏也。有养生之用焉。余于是亭。故表其理而为之说。
惕若斋说
成均直讲金君伯訚。取易乾九三爻惕若二字。扁其斋。而属余说。何足发易之微意。合乎君之名斋者也。凡居斋。或以游息。或以嗜乐。以至乎物色之尚。皆是也。君独以惕若为戒者。岂无谓欤。予尝居乎世也。见人之忧。如己之忧。闻人之惧。如己之惧。忧惧之戒。心焉未安。此念才发。吾之气便慊然馁矣。吾欲举而忘此。平其心易其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7H 页
气。然后吾之气浩然无是馁矣。孟子之所以养而无害者。不动心也。今观惕若之意。又不既动心焉乎。夫人心之偏。常不得其正。之其所畏敬傲惰而僻焉。吾知夫君之心无是也。吾何动焉。君既官直讲国学。而诸生必就正于有道。欲有道者。业必修德必进。修之未至。必惕若。进之未至。必惕若。终日乾乾以至夕。夕惕若以至厉。此与恐惧乎心而不得其正者异矣。思之向者动吾心者。反不动矣。夫惕者。从心从易。盖心常忽于常。居常而心必易。戒谨敬畏之事也。戒谨敬畏者如何。犹恐业之不修德之不进。以至乎修之必广进之必崇。崇则可大。广则可久。始焉惕若。知至而至于久大。终焉无咎。知终而处之泰然。以此措之天下国家。则无难矣。以乾之九三为重刚。贤德己著而人归之。此处之未安。进退动息。必以其道。日以惕厉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忠信。所以进德也。忠信主于心而无一念之不实。所以居业也。此未始不为惕若者有终也。有始有终。其惟君子乎。予于惕若斋。为说如此。君其勉旃。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行状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7L 页
文宪公彝斋先生行状
先生讳颐正。字若轩。号彝斋。姓白氏。世居蓝浦。始祖讳宇经。官新罗大司徒。有讳仲鹤。官左谏议。 国朝有讳昌稷。侍中。生讳卓。兵部侍郎。于公为六代祖。曾祖讳汝舟。翰林学士。祖讳景瑄。左仆射。考讳文节。 高宗朝历官吏部侍郎,国子祭酒,大司成,宝文阁学士。号澹岩。寔为三朝名臣。谥文简。配星州李氏。参奉世柱女。淳祐七年九月日生公。天资纯厚。有公辅器。早与权文正溥,禹文僖倬。游晦轩安先生门。讲磨训诲。自任以性理之学。时 国家伐叛问罪二十年矣。士皆衽金革操弓矢。读书者十不一二。六籍之传。不绝如缕。晦轩公葺圣庙。宗孔氏。于是门行诸贤。独以通经博古为事。以洗葱岭之陋。 忠烈王甲申。权㫜掌试取士。与权汉功,金元祥,崔诚之,蔡洪哲登第。戊戌。元遣使册世子为王。即忠宣王也。八月。徵 王入朝。 王如元。公以宿卫从之。留都下十年。多取程朱全书而归。与同门四五人。日相讲授。以经籍为渊海。笺疏为梯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8H 页
航。东方学者始知有性理之学。甲寅。累官至佥议评理商议都监事。封上党君。癸亥十二月卒。享年七十七。 忠肃朝赐谥文宪。夫人安东金氏。判三司事文英公恂女。忠烈公方庆孙。合窆于蓝浦东乐洞负甲之原。先祖平章公兆下也。生一男二女。男世廉。郡守。女适提学李达尊,枢密奇仁杰。郡守生二子。咸正。舍人。咸明。平章事。舍人二男。璘。亦官舍人。玿。评议。平章一男琯。政堂文学。以下不尽录。公晚年屏居田庐。尝赋诗一绝曰。矮屋萧条十肘馀。焚香静读圣人书。自从人爵生天爵。情欲秋林日渐疏。诗意清真。真有道者言。其安分穷理之学。湛虚纯一之象。于此足以想见矣。(以下缺)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碑铭
  
南阳侯阳坡洪文正公神道碑铭(并序)
公讳彦博。字仲容。阳坡其号也。洪氏著自高句丽。其先即八学士东来者之一也。始居南阳。遂以为贯。公十三世祖殷悦。有功于三韩。官至太师。自是以来。世胄光大。皆登辅相。(缺)以及匡定公讳奎。功德冠世。家政益修。庄简淳谨。克承维
淡庵先生逸集卷之二 第 318L 页
持。封南阳府院君。(以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