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x 页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17H 页

皇明孝宗敬皇帝弘治九年(燕山君二年)丙辰。先生生于礼安县温溪里第。(先生之先。本居真宝县。五代祖松安君移居安东府丰山县磨崖里。后又迁周村。至祖判书公。始卜居于温溪。考赞成公生六男。先生序居第四。)
十年丁巳(先生二岁)
十一年戊午(先生三岁)
十二年己未(先生四岁)
十三年庚申(先生五岁)
十四年辛酉(先生六岁○弟退溪先生生于是年。及长。与先生共学。华闻日著。世以金昆玉弟称之。)
十五年壬戌(先生七岁)六月。赞成公卒。(是时。先生伯兄忠顺卫公潜仅授室。馀皆幼稚。母夫人痛念诸子早孤。恐不克持门户。拔贫资给。令就学远迩。每加训戒。不惟文艺是事。尤以持身谨行为重。盖先生天资虽过人。而其得成就于大夫人者为多。)
十六年癸亥。(先生八岁)受学于叔父松斋先生堣。(先生既孤。松斋取而教之。力加训诲。以远大期之。)
十七年甲子(先生九岁)
十八年乙丑(先生十岁)
武宗毅皇帝正德元年( 中宗大王元年)丙寅(先生十一岁)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17L 页

三年戊辰(先生十三岁)
四年己巳(先生十四岁)
五年庚午(先生十五岁)
六年辛未(先生十六岁)
七年壬申(先生十七岁○时退溪先生同受业于松斋。松斋性严。于子弟。少有许可。而每称先生兄弟曰。亡兄有此两儿。为不亡矣。)
八年癸酉(先生十八岁)春。读书于清凉山。(与曹公孝洲,吴公彦毅同往。松斋作诗十一绝以送之。)聘夫人金氏。(假引仪复兴之女)
九年甲戌(先生十九岁)冬。读书于龙寿寺。(松斋寄诗一律云。碧岭围屏雪打楼。佛幢深处可焚油。三多足使三冬富。一理当从一贯求。经术莫言青紫具。藏修须作立扬谋。古来业白俱要早。槐市前头岁月遒。其期待之意如此。)
十年乙亥(先生二十岁)春。陪松斋先生游清凉山。
十一年丙子(先生二十一岁)
十二年丁丑。(先生二十二岁)慕斋金先生(安国)历见。(慕斋与赞成公兄弟。契分甚厚。至是。按节本道。过松斋。招见先生及退溪先生。不觉惊喜。字赞成公曰。某不死。某不死。厚给书粮。使之读书于清凉山。)十一月。哭松斋先生。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18H 页

十四年己卯(先生二十四岁)
十五年庚辰。(先生二十五岁)子宓生。
十六年辛巳(先生二十六岁)
世宗肃皇帝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二十七岁)
二年癸未(先生二十八岁)
三年甲申(先生二十九岁)七月望。玩月龙寿寺。(退溪先生及从弟寿苓,侄寅,闵公龟瑞,郑公孝宗,孙公藟,金公士文,闵公蓍元。从有联句七十三韵。)八月。中乡解。(先生文艺夙就。自弱冠时。已有重名。于场屋间。每发解。必居上游云。)
四年乙酉(先生三十岁)春。中进士会试三等。
五年丙戌。(先生三十一岁)游泮宫。(按退溪先生芝舍诗序曰。往在丙戌岁。家兄游泮宫。余侍亲在兄舍。尝于西斋。吟一律。高斋萧洒碧山傍云云。以寄兄。兄亦和之云。)
六年丁亥。(先生三十二岁)子宁生。
七年戊子(先生三十三岁)四月。及第。出身选补承文院权知正字。(先生少与退溪先生。讲劘圣贤之学。未尝汲汲于闻达。而屈意为养。勉应科程。遂成名。)
八年己丑(先生三十四岁)十二月。升副正字。
九年庚寅(先生三十五岁)三月。荐授艺文馆检阅兼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18L 页

十年辛卯(先生三十六岁)正月。升待教。○闰六月。升务功郎,奉教。○乞暇省亲。○子㝯生。
十一年壬辰(先生三十七岁)十二月。升宣务郎。
十二年癸巳(先生三十八岁)正月。升成均馆典籍兼南学教授。○二月。除 世子侍讲院司书。寻拜司谏院正言。(先生出入台阁二十年。风裁著称于当时。而祸变之馀。又经兵燹。家藏文籍。尽为散逸。启本疏藁。一无所传。可胜惜哉。)三月。升宣教郎。○四月。兼春秋馆记事官。○五月。还授成均馆典籍。复拜司谏院正言。兼如故。(先生立朝。常自守。不妄交游。雅尚恬静。虽早登宦籍。而绝意纷华。僦屋于木觅山下明礼坊。就山半阒寂处搆一堂。扁以翠微。因以自号。名其小斋曰云岩石室。松翠满庭。帘栊萧然。朝退之暇。常静居却埽。以经史自娱。所与接邻者。如赵松冈士秀,安竹囱珽,权松冈应挻,权默庵应昌。又皆朝夕游从。以道义相磨。名节相砥励。凡一切世间荣进势利。荩泊如也。○是年夏。退溪先生上京留泮。尝自泮早到。值先生衙仕。赋诗三首。置床上而去。先生归见其诗。各有所寓之意。即以其意次之。并见元集。)七月。递拜成均馆典籍。俄迁礼曹佐郎兼春秋馆记事官。○九月。荐除承训郎吏曹佐郎。兼如故。○冬。乞暇省亲。(先生聘家为金安老远族。故安老当国。累欲援引。而先生终不受其牢笼。因省觐还乡。累年在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19H 页

十三年甲午(先生三十九岁)闰二月。兼承文院校检。○四月。升奉训郎。○子寘生。
十四年乙未(先生四十岁)三月。升奉直郎。○十月。授显信校尉,虎贲卫司果。还授成均馆典籍。不赴。○十二月。手书松斋先生清凉十一绝县板。因作诗后小序。(其序曰。岁癸酉春。曹兄孝渊,吴兄彦毅暨瀣将游清凉。于时叔父病卧松斋。作此而送也。玆山。名山也。自古。高人韵士游赏者。不知几许。而惟金生与致远之迹。因庵名而传之。其挥洒之痕。咳唾之屑。泯没无传。岂不惜哉。此十绝。非但寄兴而已。玆山之古迹胜槩。靡不该载。真实录也。尤不可不传示来今也。乙未冬。瀣置散。閒居于温溪。偶与子弟语及于此。曹侄允慎。即斤正其板。请余书之。慎手自刊之。庶几归诸山人。俾钉于寺壁云。慎即曹兄之子也。○县板至今揭在寺壁。)
十五年丙申(先生四十一岁)正月。拜工曹正郎兼承文院校理。○二月。拜吏曹正郎。兼如故。○三月。兼 世子侍讲院文学。○五月初一日。承命廉关北。(北道踔远多险阻。又夏潦方盛。先生怀靡盬之念。昼夜驰驱。累阽危殆。两脚浮肿。犹不遑休息。穷深极遐。咨访疾苦。民老幼相扶欢呼。诉达滞瘼。)二十四日。复 命。(有行录一卷。)兼承文院校理,春秋馆记注官。○六月。荐拜议政府检详。兼如故。○七月。乞暇省亲。(与退溪先生同还。行到竹岭。有诗曰。枫林翠壁彩屏开。中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19L 页

十六年丁酉(先生四十二岁)四月。授朝奉大夫。升舍人兼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校勘, 世子侍讲院文学。○七月。承 命宣慰日本使臣。○九月。拜弘文馆应教兼 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校勘。○十月。丁母夫人朴氏忧。(先生累为政格所沮。未得遂便养之愿。至是。自京奔丧。遂为终身之恨。)十二月。葬朴夫人于树谷赞成公墓后。
十七年戊戌(先生四十三岁)
十八年己亥(先生四十四岁)十二月。服阕。○授朝散大夫。拜议政府舍人兼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校勘。不赴。
十九年庚子(先生四十五岁)二月。授奉列大夫。拜弘文馆典翰,知制 教兼 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参校。被 召还朝。○授奉正大夫。○六月。拜司谏院司谏兼承文院参校。迁济用监正。兼如故。○七月。移拜司仆寺正。兼如故。○十一月。授中训大夫。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0H 页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四十七岁)正月。差赈恤 御史。往庆尚道。(时下三道大饥。 上简帷幄名臣往赈之。先生受庆尚之 命。)发行到乐生驿。与金河西(麟厚)同舍而宿。(时河西为弘文正字。)三月。在安东府一直县。祇受承政院有旨书状。(先生受 命以来。为之计度区画。夙夜靡遑。宣布德惠。州郡不扰。而全活甚众。至是。 上赐书劳之曰。闻尔出入村闾。殚诚赈救。一方赒活。责实在尔。尔其体予恻痛恳迫之怀。崎岖跋涉。如己之饿。凡可以赈饥之方。无不周计审料。尽力措置。勿令有一民之饿死。用副予委遣之意云云。先生益加震惕。简去驺从。躬亲检哺。幽巷僻村。无远不到。所过名山胜景。虽平日愿赏者。亦不暇探。历州县。或邀请。辄谢以赈事在身。目击饿莩。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0L 页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四十八岁)升都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内医院提调。○七月。递授折冲将军,忠武卫上护军兼五卫将。○子寭生。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四十九岁)正月。升嘉善大夫。拜司宪府大司宪。○二月。递拜佥知中枢府事。寻升同知中枢府事。○四月。移授忠武卫大护军。○五月。还授同知中枢府事。○六月。拜司谏院大司谏。○十月。递授忠武卫上护军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1H 页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五十岁)正月。 启劾右相李芑。罢之。(时 仁庙初服。四方想望异政。而尹元衡与尹任。形势相轧。朝象危疑。李芑即元衡腹心也。交结郑顺朋,林百龄等。相为表里。素有构祸士流之心。而特以包藏阴秘。形迹未著。先生独先觑其奸状。与献纳李致合 启。累度抗争。竟递其职。元衡方仇视善类。而芑之怨又次骨。此在乙巳士祸未形之前。而实为后来祸变之根本也。)闰正月。递拜同知中枢府事。 三月。移授忠武卫上护军。○五月。以 圣节上使赴京。(退溪先生有送别长篇诗。一时名辈如圭庵宋公麟寿,企斋申公光汉,竹囱安公珽,持平李公天启,司谏黄公孝恭。亦以诗赠别。并见附录。)七月。 仁宗升遐。( 仁庙在东宫。先生累经僚属。昵侍胄筵。新政之初。亟加宠擢。明良际遇。可谓千载一时。而未踰年。遽降大割。时事遂变。呜呼。岂独先生之不幸哉。)八月初十日。行 圣节贺礼。(是月二十一日。忠顺堂士祸起。盖是时。李芑再入相。与元衡等诬杀三大臣。凡前日忤己之人。乘机网打。一时正类。窜逐殆尽。先生最其所怨憾者。而方奉使未还。故芑无以捃摭焉。)九月。归到通州。子宓卒。(宓有才华。名誉甚重。陪先生赴燕。登黄鹤楼作诗曰。白鸥波万里。黄鹤月千秋。憔悴三韩客。登临泪不收。中华诸文士见之。甚赏焉。因叹曰。必不生还矣。归路。中湿猝剧而卒。先生与退溪先生书略曰。宓之事。夫复何言。一路来时及北京淹留。皆得无恙。临还。腹下及两脚。稍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1L 页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一岁)三月。复拜忠武卫上护军。移拜掌隶院判决事。(有与人书。大略曰。下乡之计。定之久矣。若此荏苒。竟未遂焉。未知明年复有何事。前日同朝陪侍以为依仰者。尽数在外。滉也亦不还。瀣之孤危踽踽。无所聊赖之怀。何可云耶。万里之路。遭患而来。齿发亦且种种。人事可惜。念之尤不能为怀也云云。时先生自燕新还。权奸方得志用事。朝著一变。先生决意退归。而危疑之际。不欲存形迹。累因省埽呈由。芑以首相。从中沮之。先生僶勉从仕。益忽忽不乐。有时叹曰。仕宦而至二品。余无乐乎是。子女婚嫁。如有以宰相家来言者。辄辞不许曰。方此危乱之时。结于权贵之门。恐他日祸及于我也。衙仕之外。少有徵逐。门庭寂然。人不知为达官家也。)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五十二岁)四月。特拜黄海道观察使。(时海西大饥。加以疾疫。一道几空。自 上特简。有是 命。周慎斋世鹏赠行诗。有须知惟简在 王心。随处摩民白日临之语。盖记实也。)五月。 陛辞赴任。(前此。先生图外补。求庆尚不得。而适有是除。故退溪先生作诗奉寄曰。辰韩杖节且不论。乞暇南来那易得云云。以道其意。诸贤赠遗篇什甚多。并见附录。○先生为治。务尚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2H 页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五十三岁)六月。递拜同知中枢府事兼同知春秋馆事。○七月。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九月。拜汉城府右尹兼同知春秋馆事。乞暇还乡省墓。(时退溪先生为丹阳郡守。亦追到。将还。与宗族叙别于孝子庵。)十月。拜忠清道观察使。○十一月。陛辞赴任。(乙巳以后。先生不安于朝。连受外寄。赵松冈制南乡子,西江月二词以赠之。有曰。暮岳崚层雪路逶。含悲不觉樽前暗泪垂。别酒欲冰心欲绝。知音海内何人肯我寻云云。其所寄托深矣。湖阴郑公士龙,忍斋洪公暹,骆村朴公忠元。皆有诗赠别。并见附录。)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五十四岁)五月。忠州狱事起。(李樽岩若冰。忠州人也。死丁未祸。其子洪男坐配宁越。与其弟洪胤不相得。诬告洪胤与进士康惟善等谋戴毛山守。横起大狱。无辜屠戮。亦多有名士横罹者。阖境几空。 朝廷降州为维新县。以洪男大义灭亲。特为叙用。洪男持丧服就公庭。推洪胤籍没馀财。先生闻之曰。洪男推其物。于何用之。对众嗤之。洪男闻而大憾。)六月。往浴于椒井。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2L 页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3H 页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五十五岁)春。寓西小门内。(时明礼坊本家。有疠。先生出避于此。逐日衙仕之路。从李无彊家前。无彊即冲南从侄也。叔侄皆奸回凶险。冲南与芑为娅婿。尝构陷权松冈兄弟。几死。无彊又曾与陈复昌同恶者也。为芑鹰犬。一时善类无不攘臂挤陷。又疏弃正妻。与所嬖居市路之傍。先生鄙其为人。一不历见。尝遇于 阙内。无彊曰。令公日过我门而不入。何也。幸须惠然。盖欲内交于先生也。先生终不肯入见。由是深衔之。)四月。兼同知春秋馆事。○六月。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复拜汉城府右尹。(谨按。是月十七日。退溪先生上先生书曰。汉城劳烦。然非宪司之比。免彼得此。宁非为幸云云。观此则是时。先生似复自宪长移入汉城。而 教旨不在。或于祸变时遗失耶。)七月十六日。两司以维新事合启请罪。(两司宋世珩,元继俭,李无彊。皆芑之党也。芑自乙巳以来。表里群奸。稔凶滋祸。善类无得免者。常欲陷害先生。诇察动静。而未有以发也。至是。洪男叙用得志。以前言憾先生。其妻兄元虎变。即继俭之侄。而无彊死交也。遂因虎变构先生于无彊。无彊亦有宿憾于先生者。欲中先生以悦芑。兼快己愤。于是。群憾互煽。捏合锻鍊。以达于芑。芑大喜。使无彊唱两司会城上所。谓先生按湖西时。私漏还维新人籍没田民。以推考治罪入 启。○先是。芑因天变。追论具寿聃事。先生叹曰。自乙巳变乱以来。 主少国疑。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为大臣者。当以补养君德。镇定人心为务。而芑也贪权固宠。荧惑君听。以重士林之祸。时事可知也。其疏夫岂徒言而已哉云云。盖具公曾欲劾去芑。反被诬论死。芑之追论不已。实欲因此更有所蔓延也。故先生先几隐忧。未几。维新事果发。掌令李喜孙来见先生曰。令公事累出完席。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3L 页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4H 页

温溪先生逸稿年谱 第 324L 页

穆宗庄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六月。 宣庙即位。命复官爵。 (明庙末年。剪去奸秽。国是稍定。宣庙嗣服。克追先志。 特命伸理乙巳以来士大夫冤死者。大臣重臣同辞启曰。芑,元衡等怀宿昔之憾。乘 先王幼冲。凡睚眦纤芥。必于此焉发之。一时端人正士。举加反逆之名。言之可谓于邑。请并赦宥。同时雪冤者三十五人。而先生与焉。 传旨曰。李瀣前为大司宪时。驳李芑。芑因此愤。教人诬告。吏曹其还给职牒。)埋志石。立墓碣。(志文碣文。皆退溪先生所撰。)
崇祯后甲午。( 孝宗大王元年)奉安位版于三峰书院。(院在荣川郡治东十里许末岩之上新川之下。先生少日赘寓旧里也。)
丁未。( 显宗大王八年)奉安位版于清溪书院。(院在县治北十五里。即温溪旧里也。)
辛未。( 肃宗大王十七年)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子左宾客,五卫都总府都总管。(大臣 启。故大司宪李瀣。先正臣滉之兄。而 中仁二朝名臣也。与献纳李致论李芑不合为相。为芑所诬。死己酉祸。先正臣述其墓志。备言其事。今李致已蒙褒赠。瀣不宜独后。 教曰。允。△焚黄家庙。改题位版于三峰及清溪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