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x 页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启辞
[庚子春以都体察使将南下时启]
启曰。臣得病经年。久未差复。受此体察之命。又不能趁即发行。迟回之顷。春讯已迫。今始谢 恩。事事已缓。不胜惶恐。敢启。
答曰。卿今出仕。深用嘉悦。国事危急。愿卿更加尽心。且勿为惶恐。
启辞
[庚子春以都体察使将南下时启]
启曰。臣得病经年。久未差复。受此体察之命。又不能趁即发行。迟回之顷。春讯已迫。今始谢 恩。事事已缓。不胜惶恐。敢启。
答曰。卿今出仕。深用嘉悦。国事危急。愿卿更加尽心。且勿为惶恐。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0H 页

启曰。臣近当发行。而南方役重民饥。间或相聚为盗。而全罗尤甚云。海上若无紧急声息。则臣行欲先往全罗。稍待麦熟。往驻庆尚道。所带军官堂上武臣及实职朝官。并为带去。炮杀手并十馀人。亦量数带行。哨官一人。臣军官称号。并为带去。南方最急者。火药与弓箭。焰焇(一作硝)则物力荡竭。虽难卒办。至于弓箭之造。不至甚难。而所难者弓角。前日自 天朝贸来黑角。臣忝在兵曹时。分留义州。渐次输来军器寺者。其数极多。量留本寺。以为日次造弓之需。其馀优数赍去。分授列邑。刻期造弓。下三道战士。最患无马。三道诸牧场马。虽已竭乏。或百馀匹。或数百馀匹。随其多少。量数捉出。各阵战士。试艺赏给。且缓急万一。有不时行赏募人之事。则驰 启往复。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0L 页

[请副体察使柳永庆停行诸将朴名贤安卫金应瑞调用启]
启曰。南方形势。姑勿论贼之去来。民业漂浮。举为无根无着之徒。自前年岁末。啸聚之报。在在相闻。至于今春。则其势必将滋蔓。人多虞危。臣之所驻。宜召集猛士。多置手下。以之镇服。而物力已到十分地头。难以措手。若独坐荒墟。只与使唤若干人。或遇缓急。则号令策应。且不得趁即为之。思之至此。极无计策。故事。大将以文臣为之。则副将例以武将为之者。盖欲使副使领兵在前。大将在后节制之意也。前日。备边司以臣为体察使。又以柳永庆为副使者。盖虑臣之贱疾。春犹不差。则欲送永庆。及期策应之意也。今臣当发行。副将似当并往矣。南方形势。如上所陈。以何物力。开设两府。做平时模㨾乎。臣之愚意。副将徐观事势。定其行止为当。但念臣之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1H 页

答曰并依启
[舟师事宜启]
备忘记曰。我方致力于舟舰。集师于釜巨。至如陆地之据险。他路之要冲。皆不暇及此。盖有见乎壬辰戊戌水战之捷也。窃以为过矣。何则。兵无常势。变出意外。若引前事而为例。据誊录而应之。天下无难事矣。故古人兵书之读。犹且不屑。况其前例之足问乎。我国之人。素昧于酬应之地。寻常临事。必问其例。兵机万变。胜败无形。试与卿言之。凶贼之入寇釜山。直捣北上。舟师横海而不惮。湖南议后而不顾。果何前例乎。我国形势。沿海千馀里。此真所谓散地。而三面受敌之国也。贼之凶狡特甚。其用兵机谋。非我国所能及其十一也。贼若谍知我师之屯聚于釜山。自五岛。(五岛。在对马岛之西南许。平日鲍作干之被掳而逃还也。因而上京。累为亲问其地之形势风俗。予颇知之。盖与对马岛不远之处。而与我湖南。不过两三日程。贼倭之渊薮耳。)因风挂帆。一瞬千里。直捣湖南。绕出我师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1L 页

启曰。臣积伤成疾。疾久而痼。伏枕经年。筋骸骨节。疲惫委顿而不举者。今已九月。顷日谢 恩之后。再承 召命。扶曳诣阙。久废之馀。猝用气力。劳极热加。废食呻痛。备边司郎官。来传 圣教。臣病伏之中。奉读未终。益见 圣虑所及。出于廷臣千万筹猷所不到处。是足为边臣铭佩之至训矣。臣于庚寅年间。忝为备边司郎官。其时贼酋秀吉。要我信使。缚送我国叛民沙火同及五岛贼倭之屡寇我边者信三甫罗,紧时要罗,望古时罗等三倭。仍复刷还我民被掳男妇一百三十馀口。其中有金大玑,孔太元等二人。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2H 页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2L 页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3H 页

[因吴都司言请依例入防西边启](庚子九月二十三日)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3L 页

传曰。允。其贼东方真主之说。极为凶惨。无乃欲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4H 页

[因吴都司言请依例入防西边启。再启]
启曰。伏见备忘记。 传教之辞。极为允当。臣等亦非敢轻视此贼。但此贼虽聚徒众。屯据山谷。而时无发动入寇之势。我国若欲先自聚兵。预为防守。则有先事耗粮之患。若临时调唤。则有违机不及之虞。故姑以本道守令。入防于要害处。又择形势之地。设为重镇。教鍊炮手。作为声势。待其合冰。且观贼之动静。欲以团聚武士及他道徵军。无遗分防。以为策应之计。今承 上教。预为定将。整齐部伍。果为宜当。但防御使。事体与他将不同。今当天兵撤回道内事多之时。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4L 页

传曰。允。贼巢距昌城仅一二日程云。此肘腋至急之贼也。若待动发。必无及矣。幸以所恃者。滔滔鸭水长江天堑。贼不能飞渡耳。玄冰一合。长驱直捣。顾何所惮。西方之民。困于迎送转输。民力竭矣。自变作以来。国家之所以资依而为恢复之根柢者。皆此方之民力也。其民有功于国家大矣。今玆 天兵尽撤。民之喘息始定。慰抚之政。不可不施。或蠲除小役。或举行某事。斟酌议处。定州牧使。姑以李庆浚除授。使之操鍊拣选。阴为之备。如或有事。即转为防御使。此一款。更议施行。凡干防备诸事。专责监兵使。若致偾事。必治不饶。预为申饬施行。昌城府使崔濂。似当遆。议 启。
[因吴都司言请依例入防西边启。三启]
启曰。此贼于我。幸而终不为害。则全然无事。不幸而害于我。则终为存亡之祸。故在我之道。不可以事在上国而不为措置也。第以本道。政当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5H 页

[陈时务画一启](庚子九月 日)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5L 页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6H 页

一。自癸巳以后。 天朝一次发兵。一次战胜。我国节次陈谢。至于寇退之后。专差韩应寅等。别谢 皇恩。其于感戴之意。再三殷渥。无有未尽矣。今经理以下数三大衙门及寇退后。善后久戍之军。已尽撤回。似当别遣陈谢。
一。大军久屯。军前供给。八道俱竭。民命可哀。丁酉以前。各色逋欠。该曹参商抄出。入 启荡涤。今天兵已撤。方域之内。虽有大段及时之务。久役之民。不忍长使劳苦。姑限数年。与民休息之意。并为枚举。别为教书。布告中外。慰谕人民。似为宜当。
一。经变以后。都城空虚。通衢大街。来来去去者。天兵太半。一朝尽撤。人心危惧。此非细虑。乱后馀民。虽系京籍。流离四散者尚多有之。今欲使之复业。非可以人人晓谕。惟是大家巨族。为士民之倡。因乱避地。且无官守。散在外方者甚多。此皆平日受恩于国家。思所以报效者。今宜下书外方。使之来寻旧业。卫护 王京。为士民之倡。则京居士大夫之散处者。必多闻而感激。节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6L 页

一。士夫之散处外方者。一闻 圣教。必不待驱迫而自当还京者(者衍字)。庶民之中。富商大贾。为之头首。而因乱散处。随时占利。以图富足而不图(一作思)旧居者。亦多有之。我 国之规。如遇缓急。凡所责办。专靠市民。市民于公家。所关如此。而市肆空虚。亦非细虑。此皆无知下人。非可以教谕而自来。今宜行移外方。京商之散处其地者。一一摘发。使还旧业。守令如有慢不举行者。令平市署籍名寻问。先治守令。且奸民之乱市而不系市籍者。亦令平市署。束定市役。则庶市民役均而市肆完实。
一。故事。八道各官。各有场市。以便贸迁。惟京畿不得滥开场市者。意非偶然。盖京城。为人民之都会。而且是不耕不耘之地。必待四方之委输。货物流通而有所相籍。京畿近京。故畿甸之民。各以土产。来京贸换。则庶京中畿甸。相依为赖也。近年以来。各以一时之见。续续开市。犹不至多。而经变以后。京畿设场。其数愈繁。而物货流通之路。益滞而不达。甚非事宜。令京畿监司除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7H 页

一。宿卫之士。一向孤单。都监三手之兵。仅能成形。而我国之所重者。专恃武士。故兵曹别聚外方之闲散武士。名曰武勇。分为七番。其规甚善。此辈赍粮往来。道途甚远。其苦万状。所当拔其尤者。量宜除职。以为兴起之路。而一番元数。不满数百。姑限京畿完实间。令该曹合其番数。其当番不来者。一一重治。使宿卫之数。比前倍多。而且令户曹。俟 天兵尽撤。计其馀储。量给番料。其参下人员。则令本厅造册计仕。岁末移本院。通用当番之仕。以开迁转之路。似为宜当。
一。军士上番。自有定规。不可紊乱。而顷因大军在京。大小衙门。督责帮子。则兵曹计无奈何。诸色(一作邑)各军。并皆合番。一年之内。四度上番。一番役价。多至六七匹。卖衣卖牛而不足。则终至于尽卖其田而流移。前后相望。此法不革。则其弊将至于国无正军而事不可为矣。今之在京大衙门。只有提督。提督不日西下。则诸处所定帮子。亦随而减。急令兵曹。速罢合番之规。一依旧番。似为宜当。
一。中外各衙门印信。经变以后。从其散失。一不脩造。或用木印。印迹易剜。体制亦简。殊非所以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7L 页

一。百官章服。所以为文章而辨贵贱也。其于国家声容。所关甚重。一有紊乱。所亏非鲜。故自祖宗朝。著为定制。各有等级。其意有在。顷日。该曹启复冠带。非无禀定节目。且有自 上丁宁别教。初非窒碍难行之事。而随意制造。务相华美。不复知有上下等级法制 传教之意。此事犹然。他尚何说。人心士风。至此而寒心。 国法。惟堂上以上。乃得衣丝。堂下则各服土产。盖不欲使满朝多官。皆取辨于上国稀贵之物。以耗一国之力。而其辨别尊卑。崇俭抑奢之意。亦在于其中。所当刻期痛革。而第今物力单薄。若使一切急革。则求以抑奢而反益伤财。宜令礼官。预定期限。自明年 国丧小祥后变服时。凡堂下官。绝不如前衣丝。各服土产䌷苧绵布等衣。以复旧制。
一。八道贡案。自平时已有不均之议。而事系重大。未易釐正。经变以后。该曹参商创定。以为一时之规。而旋因多事。未及结末。多寡不等。有无相错。若不及今修正以为变通。则八道正供。将自此紊乱。而生民之苦。亦系于是。宜令户曹专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8H 页

一。田制一乱。贡赋不均。而国家税入。因而减缩。该曹急于目前。常税之外。别立色目。民有加赋之苦。国无徵租之实。为国家者。必先论用财。然后治兵缮器。凿池筑城。乃可以次第举行矣。今国无一时之畜。其何以为国而有所施为乎。必须先正经界。使财用有储。然后乃可议兵事矣。古人问兵数赋以对者。良以此也。既富既庶。虽不敢望。而使 国稍有朝夕之供。然后百事可做。今民不定居。满野荒芜。量田之事。虽不可轻举。宜令该曹量为事目。责令监司。亲董守令各官。从其时起之数。各自打量。每年随起随量。移报监司。使之转 启。灾伤敬差官发遣时。该曹抽栍一邑。无遗打量。如有违错。重罚其官。逐年如是。则经界渐次归正。而税入自然有裕矣。
一。我国定制。各官皆有常平之谷。以赈贫民。且有衙料。以供其官。经变以后。所有谷物。荡然无存。凶年饥岁。民无所取食。为官守者。亦不能不食而治事。随时轻重无端。出赋于民。以为衙供。列邑滔滔。民不为恃。甚者取之无节。兀(一作元)无定限。今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8L 页

一。其人之弊。前后言者非一。终无善策。不得归正。今难更议矣。其大段痛弊。则每一名虽有八匹之规。各其防纳者。亲往督徵。故徵之无节。弊渐滋蔓。至于辛卯年。别定受 教。令其道监司。亲自督纳。每季朔。别定差使员。领纳于工曹。工曹照数。分下该司。计名散给。故弊渐小减。变后仍循旧弊。将至滥觞。今宜申饬各司及各道。一依辛卯年受 教施行。则虽不能大段更张。而其于救弊。亦不无小补。
一。京江舟师之设。初因事急。略设官司。以为一时句管之地。而日久弊生。终至于抑勒居民束伍使唤。使三江之民。怨苦日甚。战用大舰。留泊京江。舟大江狭。虽有缓急。决无御敌之路。徒有其名。实无其用。而民怨如此。今宜革罢舟师。营其板屋大舡则送于京畿水营。以为待变之用。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9H 页

一。官家屯田。或将官领兵屯守。就于其地。且耕且守。或守令择地抛荒。随便耕种。以补官谷。故利博而费省矣。杨经理在京时。责令我国及时屯田。以供军储。我国因一时之督责。分定于外方。以为塞责之计。因此本司别有屯田厅。军兴之际。不无所利。而亦不无小民之弊。今已罢兵。并罢屯田。似为宜当。
传曰。允。章服等制。自有法典。而近来奢僣不忌。至于下人亦然。予常以为骇。此事则自有禁典。而责在宪府。时习之如此者。宪府不职之致也。朝官则论(一作驳)。庶人则推讯乎。守令衙供等事。自有法典。但当治其法外泛滥滑手之人而已。若许别为屯田。恐有大弊。舟师之设。不无其意。如有弊端。去其弊而已。若至革罢。则未知如何。更议回 启。
[处置舟师及州县衙禄启]
启曰。舟师之设。臣等亦知其微意。而只以目前民怨启 达矣。今承 下教。姑为仍存。令大将略就其弊端而减去之为当。守令衙禄。法典内。自有其田而已。自平时废而不举。朝夕之供。只靠常平耗谷。今无元谷。出处无由。欲收法典之田。则已自平时废而不举者。今于经变之后。责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39L 页

传曰。允。今次守令屯田。若在法应行之事。则可为。若法外之事。则不可施行。
[论天朝逃兵启]
启曰。逃兵之弊。识者忧之已久。盖虑 天将尽撤。有难防之患也。今 天将满城。而撤去者。只是大衙门矣。三门之外。已鸣角戒严。日后之患。其兆已现。若不及今处置。为患非细。 天将虽令我国一一捕缚。第其所患者。既捕之后。逃兵诡言。因事夜行。误为所捕。则 天将旋即解放。终得无事。因言鲜人捕我时并夺我所佩银子云尔。则 天将追徵其银子。捕盗军官等。谁肯尽力捕之。近闻南方已有散涣作耗之弊。此亦大段可虑。若天将尽撤。则应留者。只有东关王庙监造官韩赟及叶靖国两人。而两人标下之人。俱不满十馀人。及今陶通判在京时。可具此由。使通判善为区处。分明开录此两官标下之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0H 页

传曰。允。
[论叶靖国启](庚子十月十一日)
前日 备忘记。以为叶靖国妙达堪舆之术。欲问都城 宫阙之制及他事矣。其后接待都监。以海平府院君尹根寿意。 启曰。若作咨文。请留靖国。鍊我 国之兵云云。则似可得留云云。故因移咨经理。得靖国中道而回。当初请留本意。专为欲问都城宫阙之制。托以鍊兵措辞。登于咨文。已没本意。而只有鍊兵之语。靖国既来之后。一意教鍊。无复他意。而 天朝逃兵落后及本(本衍字)棍徒无赖之人。纷然向意。闻风愿托者。不一其类。万一若以此而靖国多聚逃兵。成一衙门。则非唯弊端可虑。亦非 天将应留之兵。我国虽请留兵。岂欲请留此等军兵也。初欲相地。一转而为鍊兵之事。若又不幸。再转而为聚集天朝逃兵。则辗转之间。我 国本意。都已没尽。而无故做出别件事端。不可不谨之于始。以为后日之虑。此事始终曲折。海平府院君尹根寿。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0L 页

[论叶靖国启。再启]
启曰。 传曰启辞诚然矣。但既以鍊兵咨请。不可欺人。靖国颇知八阵之法云。抄出训鍊都监军人。传习何妨。若不教鍊。只为看山而送。则恐为未稳。更议施行。 传教矣。都监军抄出鍊习事。时方举行。此则当为之事。且闻靖国颇知阵法。趁此机会。传习固当矣。至于大作巨阵。如靖国所言。则势所难行。而又有逃兵坌集之患。必有难处之虞。司(一作臣)意所在。政以逃兵为虑也。敢 启。
[山陵审定启(七)]
启曰。臣等昨日往交河。直到李文通所点猪岘山尺量。则除右正穴外左旁。今番当用之。穴中心补土。高三尺五寸。石阑干前面补土。高十尺。三阶砌补。高十六尺。总之前面补土处。纵长可八十尺。补处甚高。客土过多。强作双穴。似为未安。且文通之法。不循科臼。不用凡例。其所称道者。皆非常人凡眼所能测知。而我 国自来遵用之法。亦有定式。今以我 国之规观之。则穴道不正。只是坡陀偏侧。山支滚下之地而已。全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1H 页

答曰。予意是非间。欲用此处。外议则欲用何处乎。再 启曰。臣等自外议之。若有十分合当之处。则当终始 启达。而终未得合当之处。下情一向闷郁。而至于猪岘。则我 国人所见。唯朴尚义外。皆以为决难用之。今只凭唐人之说而遽请仍用。似为未安。不敢不达耳。今以 传教之意。反覆商确。则朴尚义以为可用。宋崙之意。县后山可用。金德元,金汝坚等。欲用新坪。术官之意。别录以 启。成泳,郑逑。则自为 启达。
答曰。新坪有凶。不可用。予意已谕之。此外更无他意。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1L 页

启曰。伏承更来以处之 命。臣等今更来会。反覆商议。则臣等以文通所点之穴。烦渎累 启者。盖以与 先朝因山形势不同也。大槩交河邑内形势。大江回抱。山势尽头。山支奇秀之地甚多。故前日以 国用一等置簿者。其意有在。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2H 页

答曰。朴尚义何以知之。他人书 启。有则并入之。此乃县后山一局内乎。回 启。
启曰。今此新得之穴。在县后山白虎之支。堂局则稍异。大槩不相甚远。
答曰。今见诸术官之论。交河仓后山。皆以为不吉。且闻正穴逼于白虎。偏颇狭隘。非但不合于国用。见李文通之所书。其处长房败绝。王者所居。岂如此冷落乎云云。此处同是一局之内。如此之地。决不可用。大槩新坪。则非但朴子羽,朴尚义言其凶。叶靖国乃是审定皇陵之人。似是术高者。而以新坪为死鳗釖脊之状。右长穴。仅有子孙云。则孙以后可失矣。李文通则以右长穴为凶。虽请看。不顾而去。加次里则正穴平低。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2L 页

启曰。伏承 下教。李好闵墓山财乏民贫之说。果非吉地。而至于花发早凋之论为未安。只做一穴。亦无长远之计。 圣心不知所处。而不得已为此姑用之 教。臣等聚首惶闷。亦不知所以为处。相与反覆可否。思所以处置之道而有一说焉。交河猪岘。臣等所论者。只将我 国凡眼所能及到。第未通术业精粗如何也。今叶靖国既已入来。是亦地理之术著名者。令靖国往审猪岘。其所论议。若与文通相符。则决知其文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3H 页

启曰。叶靖国看审于猪岘事。既承 命下。靖国之于尹根寿。可谓相熟。不可不以尹根寿往见请看。但一品大臣。自下直送未安。请即 命招言送。且该官一员并送。
答曰。依启。
[论叶靖国启]
以政院叶靖国接待 启辞回 启曰。顷日。本司已有此虑。略陈后虞。而欲令随事接待。备陈当初请留本意主客通知情意云者。政为此事也。我 国请留之意。元为欲问都城宫阙之制。而请留咨文。则因渠所言。专以鍊兵措辞。今之事势。我 国欲鍊兵而请留。故经理为鍊兵而送之。渠既以鍊兵来。故锐意操鍊。客之自处。固当如是。而唯是主家不以主意所在。详言于客。客主不能通知情意而相待。故彼此情意乖违。一转而为鍊兵之事矣。今见政院启辞。果如本司 启辞之意。再转而为私聚迍(一作逃)兵。而无故做出别件事端。若不谨之于始。后日之忧。恐不止于今日也。且闻都监官之言。靖国所知者。非鍊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3L 页

[两南水营移置便否启]
备边司郎厅。以领相意 启曰。上年冬间。岭南边臣。欲移左右水营。其时臣适以都体察使。不日南下。故备边司令臣亲往审察而处之。臣未入岭南。承 召还朝。其事遂寝矣。前在湖南。有意于此。询诸边帅之老于南边者。论议不一。其言当移者曰。左水营前洋。诸岛广阔。且多浅屿。不得庄(一作藏)舡。脱有缓急。主将与舡格相远。难以图猝。右水营。迫左(一作在)巨济一隅。与马岛盈盈一水之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4H 页

传曰。依允。
[因朴东亮疏待罪启]
启曰。因山未定。外议日出。总护之臣。亦不知所以为计。都监庶事。虽自擅决。而至于定山。则一与臣等。终始相议。臣等实亦与任其事。伏见朴东亮疏辞。有云国母之丧。斯可谓无所不用其至。而心得而安乎。读未终篇。魂不附体。人臣于此。万有忽焉而安于其心。则虽万被诛戮。有所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4L 页

答曰。勿待罪。
山陵审定启(二)
启曰。外议如此。则何必用此山。日期亦远。独墙。子坐午向。则今年当用云。其山用之如何事 传教矣。自夏徂冬。历遍诸山。皆弃不用。而近来所馀者。只是猪岘与独墙。而独墙则为文通所贬。兼有今年大岁之忌。不得已而定用猪岘。今承 上教如此。当定以独墙为用矣。但今日术官与该官。俱未齐会。夜且已深。不得催来。大岁之说。必须商礭归一。然后乃可定用。我 国丧葬行用之规。则本不忌大岁云。而今番李文通云。当忌大岁。今若以一二术官之言。容易断定。意外人言。亦不可不虑。明日更会。详尽商礭。定夺施行。
答曰。依启。
启曰。独墙山大忌之说。初出于李文通。而我 国术官中。唯日官南应年。举选择要略之语书呈。其馀术官等。皆以为只忌于修造家宅而已。至于新卜坟山。例不拘忌云。宋崙,金汝坚等。又举选择要略之语。以破应年之说。以此观之。我国行用之规。则似不当忌。各人小纸及选择要略。并付标以 启矣。且此山若过冬至。则变运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5H 页

答曰。年剋大岁。俱不计。独墙山定役事。速为之。
[因赵庭芝疏乞斥退启]
启曰。 国有大事。人心疑惑。意外群言叠现。间出一人陈疏。辄改一山。过时愆期。以至于此。伏见赵庭芝疏。至以护党背君不忠之罪斥之。疏中所陈。臣等不必与之一一辨释。而大槩缘臣等懵于风水。不能裁定。屡被人斥。不胜惶恐陨越之至。斥退臣等改卜时望。快定 圣断。以镇人心。不胜幸甚。
答曰。勿辞。
[山陵审定启(二)]
再 启曰。因山未定。计不得已畿内私家墓山。令术官各以闻见书 启看审。而尹斗寿家墓山。则初不在术官书 启。故不为看审。今见赵庭芝疏。以为此山。人皆曰可用。今更看审。以定取舍。以镇人言。何如。
白沙先生别集卷之一 第 345L 页

启曰。臣等伏见该官等书 启图形及术官等山论。则琅城君墓山。不足再议矣。该官等及术官等所见。皆以健元陵第五岗酉坐卯向之原。为第一。又以第二岗为次。此外陵内可用之原。又非一二云。我国因山。昌敬禧孝恭顺等诸陵。皆有一山内用之规。近依古例。取用于 健元陵内。则允合情礼。所当为先看审矣。其馀 光陵。亦有两处可用之原。而比之于 健元陵内新得之原。则似为不及。如赵士秀家墓山。形势格局。又下于 光陵新占之原。又有众冢。一原多至十七云。穿破山脉。似无合举。西道尹斗寿家墓山。则该官与术官等。以为元非大局。又非力量长远之地。此等三处。似不必覆审。今当先审 健元陵陵内新卜之原。万一有欠。则更审于此等三处。似为得宜。臣等之意如此。敢 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