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启辞
启辞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3H 页

书曰。天秩五礼。自我五礼。五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此言天之品秩。各有尊卑等级之不可易者。而必待君臣上下同其寅畏。协其恭敬。而后民彝物则。各得其正。典礼之出于天者无过不及。而罔有乖戾焉耳。由此而言。国家大礼。岂人主独见所可得以自断者乎。必须君臣熟讲。情理无违。然后方可为一定之礼。而通行于后世矣。今日之礼。有异于此。 圣上曰可行。群臣曰不可行。下之论执者非一二事。而上之坚拒者阅六七日。毕竟任情踰礼。无一不如意者。此岂君臣上下同寅协恭之义乎。孔子论一言而丧邦曰。惟予言而莫予违也。 殿下此举。其不近于是乎。人主自用之渐。一开于始。则国家难防之患。将作于后。况此慎终大礼。又关于宗统。事体其不可以一己之私见而有所主张也尤截然矣。历观自古此等之礼。虽有论议不齐。而赖一时正人君子必痛排异论。终归于正。今日之事。初无论议之贰。其间虽有如朴知诫者或为不经之说。而 圣鉴孔昭。必不以逊志为悦也。然则今之论议。可谓佥同。 殿下宜付之公议。不当以私意而有所参错也。礼官于议礼之初。请立支子主祀。 殿下既允其请。而顾乃以承祧之身。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3L 页

谏院[第二启](避嫌)
古者设诽谤之木。以求谤言。既许之谤则言不择美恶。有口者皆得以尽言矣。况身在论思之地。职有当言之责。宁不思尽言以救君父之过乎。臣顷忝玉堂。论成服及主丧踰制等事。其言曰。宗统之重。天地之经也。隆杀之分。大义截然。苟或过其常分而为所不当为。则是谓非礼之礼。得罪 宗庙。取讥后世。非细戚也。言不激则不足以动天。臣之愚昧。但欲尽忠于君耳。初不知其他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4H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4L 页

合司[第二启]
殿下于私亲。其恩虽罔极。其情虽无穷。而尊有所压。私不可获伸。隆杀之义大煞分明。不可以众说之魁横而有所疑惑也明矣。今见副提学崔鸣吉进劄。其言虽多。而其槩有三。曰。祭不以诸侯。则不及而非礼也。就无所压者而言。则其言固是。若文王为西伯而祭古公以诸侯。武王为天子而祭文王以天子之类。是也。今日之礼。与此不同。必欲牵强而附会之者。有何意见也。其曰。功同光武而属非远族。继同汉宣而亲则长孙者。取比尤无据。殿下既以支孙入承大统。则前所谓压于大宗者。其义犹自若也。何可以属之亲疏。功之有无。而有异同也。其曰。圣庶夺嫡云者。如文王不立伯邑考而立武王。是也。未知今日之事。果与此相同耶。事不同而强同之于礼经隆杀之分。则谓之不合。于自己偏见则强自主张。傅会杂说。以眩是非于群目。至称 殿下为长孙。欲与嫡孙之继体者都无区别。 圣学高明。衡鉴至公。何可以似是之说而敢为荧惑也哉。致隆所生。私恩也。尊祖敬宗。大义也。义之所在。恩有所屈。非薄于私亲而然也。天地之经。有不可夺也。圣人之礼。灿然明白。必欲剟去当然之说。欲别求亲孙为祖后者降其本服之语。为今日断案。而求其说而不得。则强取祭以诸侯之礼。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5H 页

合司启(丙寅五月十六日)
行大司宪朴东善,大司谏李敏求,执义尹衡彦, 司谏李埈,掌令郑世矩,闵应亨,持平闵应恢,洪命耇,献纳金堉,正言李景曾,金地粹启曰。 殿下于今日之礼。讲之既有素矣。而于大臣之启。亦答以该曹之见有据矣。何故于将祭之夕。遽变已定之礼。初虞之期已过。而尚靳一俞之降。岂当初勉抑至情。快从公论之义乎。李贵之言。浮杂甚矣。事 殿下则导之以非礼。轻朝廷则斥公论为私见。违天理悖人情。初不足以动摇 天听。而今乃依违于取舍之间。坚拒至此。 圣意所在。良所未喻也。此而不争。后日违礼之举。将自此而始。率情害事虽有大于此者。又谁得以防之也。祭不趁限。极知未安。而失礼之害。又有甚焉者。故苦口以争。不能自止。亟赐一俞。以副舆望。
谏院启
大司谏张维引嫌而退。风水之说。非儒者所急。欲识其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5L 页

谏院启
园所假家及支供等事旧例有无。问之大臣。则曰无。问之耆老。则曰无。臣等同僚中亦有曾会穆陵之葬。灼见其无是事者。 圣批犹以明有旧例为 教。未知何所据而知有旧例也。万目之所视众口之所言。付之公论。一依前例。此乃古之帝王兼听并观之意。而犹且坚持不可。久靳一俞。此臣等之所以闷郁于近日之事也。圻甸之民。膏血竭矣。比如人之宿疢未瘳。元气薾然。药饵以扶护之。犹恐其难救于死。况可木石以担之。鞭箠以驱之耶。古例所有。犹在裁减。创起新规。以益民弊。此非圣世之所宜有也。弊起于下。怨归于上。岂所以宽民力而慰人心者。请 王子及大臣外其馀人员假家支供。一切停罢。
谏院避嫌启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6H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6L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7H 页

合司[第二启]
天下之利源。不可专也。人主专之。犹不可。况私室而吞其利。以为妨公病民之本。则非先王与民共之之意矣。管仲榷盐筴之利。汉家纵诸藩牟利。此前代之所讥。后世之当戒也。况免税一事。有害于经制尤大。当此国计方诎。民力方竭之日。独许诸宫免赋。益私门之富。致公室之弱。甚非圣王均赋同仁之义。至于柴场之广占。寺田之蠲赋。此皆衰世之事。非 圣代之所宜有也。区区臣等之忠。欲尧舜其君。而 圣明之自处。反出于汉唐之下。已为可惜。况违咈台谏之言。至于半年之久。岂臣等之所望于 圣明者乎。公私义利之分。其卞甚明。 殿下之见未必独是。而臣等之言未必皆非。虚怀以察则是非所在。自当洞然。请勿留难。亟 赐一俞。
合司[第四启]
天立君为民主。畀以子民之责。盖使之掌天下之利。通融有无。以均惠于民也。苟或区别其亲疏。有彼此通滞之异。则共惟土民。而宁不兴怨于偏私乎。至于山林。非诸宫私物。而任其广占遍近。甸无闲地。一有樵儿荛竖之投迹于其间者。则便被呵禁。担载之具。无不被夺。岂知与民共利之地。终为阱于国中也。夫渔盐与柴木。切于民之日用。不可阙焉者也。而到处皆被私禁。使一国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7L 页

谏院启(避嫌)
应教金时让有新除。无谢 恩之失。大司谏郑蕴发言于台席。臣谓仓卒之际。无心失理。此未可深非。盖欲渠之自引而请递也。时让因此自明。实不料郑蕴激于物议。有后日之论启也。则其径先自列。固未为不可。而但其疏辞过于支烦。而无服过之意。至引不当引之语。混举郑蕴于逆臣之列。默寓侵侮之意。至于末段。又称乡生不知变例云。凡论事者。但当以义理而停当之耳。前例有无。不可拘。况当初不谢而出。无甚害理。而蕴之不快于时让者。谓其成服之后。有可言之会。而终不言。致坏朝章。此事得失分明。何可曰乡生不知也。大概当初未谢。此实微眚也。时让于台论。不与深较。而止于引咎解职而己。则于事妥当。亦不害于虚受之道。至乃动色而辨。盛气而争。未免有乘忿𢜀轻台论之失。而臣于昨日请递之启。未及并论。既为物议所非。且大司谏郑蕴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8H 页

谏院启
为国之道。至诚而已。存乎内者非诚。则发于外者皆伪如人饮酒。先见于面。以此待四夷。犹不可。况于待 上国之道乎。今此华使之来。必欲访问边上实情。而乃作揄扬之语。以颂罔功之人。设令无害于事。有益于国。堂堂盛朝。犹不可忍为。况其人所为。无非瞒 上国搆雁蕃之事。肝肺尽露。视听齐愤。既自我为辨诬之奏。而又为颂功之语。非徒于理无据。于事无益。或恐以不直。见疑于 诏使。则其为羞辱。不可胜言。若谓惹怒于此人。必当被谗于 上国。制变之道。须得欢心云。则壬辰以后本国之被谗于 上国者非一再。而诚信所动。终不见疑。今何可逆料其未然。而先为欺蔽之言。自陷诡故之罪也。侧闻耆老军民等呈文。自承文院已撰送西路云。请急速追还。勿为进呈。
谏院[第三启]
立国之体。守正而已。不但为一时之虑。而必欲垂训于后世。不但为因循苟且之谋。而必欲广大其规模。为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8L 页

谏院避嫌启
臣等论户曹妄费杂物之际。固有论事不察之失矣。然自兵曹所费六千匹之多而言。则臣等之言。亦未太过。 殿下既令该曹考启其数。而知其妄费之多。则于臣等之言。宜有以恕之。而今乃不然。于该曹妄费则谓为当然。于臣等之言则前后峻斥。至曰搆出一张虚说。使远近之人有憾于朝廷。臣等恐愚民之致憾于朝廷者。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9H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59L 页

宪府避嫌启
号牌之法。本有扰民之患。而朝廷为军国事重。不得不行。行之一年。头绪稍成。今但依 启下变通事目。颁布各道。使亲民之官。各率当初有司。开谕小民。从容举行。如有难行之事。则只须申禀监司。熟讲而审行之。使民心不扰而军政就绪可也。别遣京官。民所惊畏。而 御史之称。威棱尤重。必且远近惶惑。以诛斩为惧。不无骇散之患。诛之则邦本先蹶。不诛则法不可行。事到此地。岂不大段难处也。朝廷方以外寇为虑。而不思民心之摇惨。于敌国之变。计无失于此者矣。设令民不骚扰。而一道之内。有监司, 御史两衙门。施置异宜。紧慢不同。彼此相碍。事多掣肘。求其专令而反以贰之。求其速成而适以迟之。此亦非得计也。当此赋役烦重。民生困苦之馀。又值旱蝗相仍。艰虞溢目。安静以镇之。优容以养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0H 页

政院启
亢阳为虐。岁事方愆。 圣心忧惧。至于劳动 玉趾。露祷于南郊。天地神祇。岂不有以谅其至诚也。第念我国郊祭非古。五礼仪有风云雷雨之祀。今此 亲祭。似当以此意 启下。而且念 大驾一动。调发甚殷。古之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0L 页

政院启
谨按古之行刑。必于肃杀之时。而不以长养之节者。所以顺天时而行令也。此事载在月令。历代用刑。必以秋冬。而大明之律。亦必以立秋而后立春以前者。无不本于此意也。况今旱灾甚酷。乖气伤和。尤当依周官荒政缓刑之目。凡干刑戮。须待肃杀之时。庶不违于修省之道。今此逃兵林布达允守所犯。虽未知轻重如何。要是杂犯死罪。有异于逆贼登时必讨之罪。姑为牢囚。以待用刑之月。一以法古者因旱缓刑之义。一以寓当今遇灾恤刑之意。且今后有罪当死者。非谋逆及临战。并一依此例。待时行刑事。捧承传如何。臣待罪近密。偶有所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1H 页

政院启
盐之为利。大矣。管仲之治齐而取用于盐筴者以此。而其在民生。切于日用。有不可阙者也。况今旱灾。自初夏涉秋。历五月而不雨。此盖振古之所无。而公私盖藏一空。无计赈济。中外流离之人。鬼面蓬头。颠仆沟壑。见之可闷而闻之可伤。未知朝廷将何谷物以救之耶。惟有一事或可以少裨于资活者。若于沿海各邑。多数煮盐搬运于内地。或给富民贸谷。或给饥民。和草食为命。其为功用。大矣。而但无句管之人。事归泛常。必委诸有干局者专管此事。然后可为凶年资用之地。惶恐敢启。
政院启
今回答使之往胡中也。朝廷所送之物。其数浩穰。臣请略言其过当者。当今民力既瘁矣。 圣明之所以屈志就和。而不耻于事小者。全为休养民力。且缓其兵祸也。今若岁馈此数。搬辇相继则只此一事。足以自弊。其大患一也。夷性贫惏。自古而然。利心一启。需索无穷。既误于始。不可追改。今岁添若干物。明年添若干物。蹊壑之欲。将何以塞之。其大患二也。彼虽无识。狡诈有馀。见我馈遗之物过于分量。必谓我为弱为怯。发难从之请。无以应副。则执此为言。必至动兵。其大患三也。凡我之所以厚遗于彼者。本欲怀其心也。而其流之弊适足以致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1L 页

政院启
臣窃见昨日备边司启辞。欲依汗言。刷遣逃还之人。臣试言其不可者。朝廷之欲曲徇其请于虏者。实欲固结和议也。当初和议之讲。本为民也。今欲和议之固。而先失吾民之心。不惟今之被驱而去者含痛次骨。至于前后被掳留在胡中者。亦将无望于南归而事贼之心。从此益坚。有韩润一贼。而我之西顾之患犹未已。况添却若个之多乎。此贼之欺我无谋久矣。今又试之以此事。欲觇我应敌如何。我若失此一着。贼之吞吐益纵横矣。设令此后难从之请有甚于此。亦将俯首听命。而无所撕挨乎。与其不得已而靳固于后。岂若参酌事势而力争于始也。唐因固和而缚送悉怛谋。宋欲固信而拒山遇之来。当时失计。无愚智皆言之。况夺怀中赤子而投之虎口。使之快其忿乎。举朝公议。皆言其不祥。违公议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2H 页

政院启
法典内大比生员试之数。通京外凡六百有十。而汉城取二百人。岭南取一百人。两湖各取九十人。进士初试分定之数亦如是。盖三南士子颇盛于他道。故比京中才减其半。 祖宗朝设科之制。公而均如此。故在平时。文科六百馆试派定各道数。岭南九十人。三南士大夫孰不知之哉。庚子乙丑别试时文案。散失无可据。该曹不曾取裁。大比之数。又不询访于士大夫。莫重解额。率意酌定。汉城试取三百人。岭南取六十人。两湖各取五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2L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呈文
岭南屯田措置节目。呈杨经理文。
窃以御敌以兵而强兵以食。是故。虽以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则不能守。古之兴师。仓积于豳。粮峙于申。十里有食。三十里有委。然后方能动有成功而前无强敌焉。况属魏戍方殷。孙灶未减。支费枵然。邦计既屈。则虽孔明之耕渭。应詹之治淮。料发军需。势所不已。恭惟老爷经制小邦。虞调度之未继。思急务之在此。将募集流人。屯田聚粟。为久住之计。境土以恢。军储以牣。寇冲以遏。一举而获三利。凡我东人得保其父母妻子。衣食于此土者。皆老爷恩造是赖。则孰不欲竭其箸膂。奉体至意。图济军实于万一乎。第于施置之际。事之便否。民之利病。有不可不察者。何者。设耕取利。其制不一。部兵以耕。谓之屯田。募民以耕。谓之营田。汉之屯田以兵。唐之营田以民。临羌,许下,陈蔡之屯。以兵也。江西,振武,灵武之屯。以民也。今之设局募耕。乃古营田遗意。而以岭南事势言之。则自大贼践蹂以来。人民死故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3H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3L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4H 页

呈查官文
曲察事情。转闻于朝。速降封典。以安属藩事。弊邦不幸。我先 昭敬王无嫡嗣。以庶子光海袭封为王。嗣位之后。荡覆礼义。无复人理。政府大臣。式遵 昭敬王妃金氏教旨。奉 嗣王权署国事。已具此事。 奏闻于朝。岂意一种风言。转播于朝。至有臣子所不忍闻者。职等请白其不然。窃以君臣母子之伦。首乎三纲。扶持宇宙者以此。奠安生民者以此。人而无此则为禽犊。国而无此则为夷狄。废主之为君也。臣焉而违弃 帝命。子焉而谋害国 母。奴贼大邦之雠。而释怨以事之。金氏 昭敬之妃。而信谗欲废之。皮币于虏庭。锢闭于别宫。其绝灭伦理如是。他尚何说。戕杀骨肉之无遗。贼虐忠良之殆尽。桎梏用贿赂而免。簪笏皆商贾之徒。怠荒无度而惟妇言是听。徵敛无艺而使民怨日兴。国步岌岌。人情懔懔。幸而以母废子。应天顺人。韨肆不易。 宗社再安。岂知往来行言转成哆侈。指回廊失火。谓之列矩焚宫。指百官会朝。谓之称兵犯阙。言之不近。事之无稽。不待辨明。而想老爷之疑已释然矣。 嗣王以 昭敬之孙。仁孝夙著。聪明绝伦。迫于推戴。权署国事。内修德政。外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4L 页

呈上国文
朝鲜国平安道平壤府耆老军民等谨呈。为备述塞上事情。乞赐 天朝裁处事。蠢尔小丑。雠我 大邦。兵连祸结。己阅累稔。薪积而待燃。川壅而将溃。必然之势。愚智同虑。幸而督府毛老爷来镇一方。折冲千里。牵掣虏势。使不敢隳突。其练达兵谋。通晓夷情。实与李牧之守雁门。前后同符。非惟功在 天朝。抑亦德及小邦。小邦之思所以尽力于转输。给馈于 天兵者。何尝食息之暂忘。发肤之敢爱哉。第念青丘一域。实是弹丸小区。山川凌阻而生财之地甚迮。辰巳伤夷而刳兵之民未蕃。是致蒿莱满目。人烟萧瑟。孑遗之人。生理荒落。其土地所生不敷。而军兴之费甚钜。驱催八方之民。督运千里之粮。列灶云屯。供费日剧。小邦本无钱布之资用。唯以米粟而为生。督府虽散与银帛。量宜取直。而若其资钱而变谷。以无而为有。则非小邦之所尝惯。其用乂雠敛。不得不别作方便。于是而常赋之外有别收。别收之外有折估。折估不足而加以白夺。征敛之既无其艺。储蓄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5H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5L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书
上西厓先生(己亥)
伏承宠答。庄诵反覆。辞意泰然。曾不𠫤情于行止使泥之际。如丝匏之音易以感人。闻来自有以消其拂郁愤恨之心。虽浅浅如尹氏。终发诚小人之叹。益以见大贤所养之深。非常情所可度也。别纸所录。虽出于漆室忧懑之极。而旋为利害之私所挠。于是始知南昌县一尉真落落霄汉上人矣。近闻自 上德音明快。群状毕露。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6H 页

上西厓先生(己亥)
穷冬冱寒。伏问动静如何。企慕之情。少选不弛。埈。官事颠委。非病拙所可堪。得释笼缚。退步田亩。方可两得于公私。而亦不能自由。悯默度日耳。即日因事之尚。路出云岩。冰溪雪壑。妆成卷外别界。真奇玩也。泉石如此。而无缘得陪杖屦于其间。以继雪中登南岳故事。徒有怅溯也。
上西厓先生(己亥)
杜门燕居。日月已多。伏想忧世乐道之心。并行而不悖。未审容相丰羸。较旧如何。仰慕仰慕。埈坐此剧。路忧苦日积。每当天兵持杖大叫。辄厥气震怖。不能自止。然犹安时顺理。用遣岁月者。自度命数。亦其宜然。且念时事稍定则丹丘灵胜。未必为自家久有之物。见汰之后。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6L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7H 页

上西厓先生(庚子)
顷因金主簿大贤。伏闻先生已膺叙用之 命。告身还给。朝野欢抃。不啻如司马公复相之日。群情之郁望如是。不可不为苍生而一起。以弘济时艰也。然以孟氏答陈臻之说。而参之以今日之事。则先生之义。其在必就。而不可止者。非小子之所敢知也。但此外又有大段难处者。山陵会葬。以义则身不必苟就。以礼则势有所难止。权轻重于二者。而无一毫之差。惟在先生审处之如何耳。且因金主簿。闻退陶文集已刊。宜有以序而发挥之。故赵月川琴勉进诸丈。托之先生。而先生辞以慎重。先生之意固有在也。有谓先生方在废斥之中。集序重事。宜不敢以自任也。吁。此岂足以知先生之心哉。历见古之贤人君子。著书立言以发先圣之蕴者。无非出于一时遭谗被黜之馀。则先生之退托不居。未必以是也。尝因是而究之。李门弟子虽众。而若其智足以知盛德。文足以赞大业。宜无若我先生。则其搜辑遗稿。考订讹谬。以寿诸梓。以传诸后者。是固先生之责也。是以。往在癸未岁。先生尝与金鹤峰会于屏山。勘正文集。其自任以撰述之责者。概可见矣。况所谓序者。实一集之先驱也。阐发作者之旨。羽翼一集之书。其所系甚重。古之人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7L 页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8H 页

上西厓先生(癸卯)
埈于前月初。承差入洛。伏闻先生奔赴裕陵会葬之班。缘役事丛委。殆不得片刻自由。至阙伏谒路左。忡怅曷喻。即玆三始之辰。伏想五福毕至。谨东向再拜以贺。埈又添客舍一霜。自笑归计之晼晚也。 国有大恤。葬前呈病。时议谓不安。悯默失图。苦待春初解龟。近闻 朝廷又将重究弃任之人。此间去就。节节转艰。局促如辕下驹。驱使由人。穷途何事。可得随意自适。伏想春回河曲。梅意将阑。吏职有拘。无缘得陪杖屦。徘徊于疏影之畔。恨叹而巳。在洛时闻顷在十一月间。都下误传先生得膺叙 命。巷涂莫不相贺。及城东哭临之际。卫士加额。所在聚观。不啻如司马公赴阙之日。则可见君子德之入人深。而好是懿德之心之不泯于今日也。人心如此。岂不贤于梦卜。而不俟终日。浩然而归。反予之音。久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8L 页

答西厓先生(丙午)
屏伏穷庐。行又岁暮。恋德一心。愈觉日苦。乃蒙三郎寄示教帖。且致盛意。拜受踧踖。若无所容。埈。大病虽复。而形神凋丧。昏劣无庸。益甚于前。欲近书册开扩心胸。而看到数版。精力已损。或于文义未透处。略加思索。则心气跳动。辄欲生疾。瞑目调息。移时而定。读书省愆。以保将来。政属今日自己事。而所患如许。终无以自彊。流光如水。悔吝日积。却恐从此溘然。遂作无闻之鬼也。退陶文集雠校。玆事体大。决难承当。惟愚谷力量似可逮。然代斲有喻。亦恐不肯唐突也。大概立言垂后。本不在多且富。而昨年编辑之际。至取退陶所已删者。收入于外集之中。非所以体先师存时之心也。该而不约。观者疑之。而外间之言。且或失实。有谓是集之纂。出于先生之手。岂非怪事。然斯文不坠则釐正是集。世自有其人。后学之所望于宗工者。为如何哉。国事不幸。濮议复作。而贼使回答。亦已差人。伏想先生畎亩之忧。何间于廊庙乎。日睹山仰。愚谷子亦病其措语不妥。而未得其改下之语。今承下喻。真的对也。圃隐集将刊云。甚盛举。但此本。未广布而遭兵火。恐求得未易。无从面承镌诲。执笔长怀。只祝冬寒。为道加卫。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9H 页

埈。顿首再拜言。时序向热。伏问孝履若何。顷者进慰之日。仰见苍颜白发。柴毁难保。悯然而退。自非神明扶护之。恐未可以支持也。圣人之礼。贵乎得中。礼曰。五十不成丧。岂不以五十以后则人之血气既耗。送终之情。虽未少衰。而服丧之际。筋力有所不至也。五十犹然。况六十有馀乎。以衰麻在身之年。而饮食居处。一以少壮无病者自处。一朝羸惫成疾。孝或未终。则岂大贤所以立经而范世者乎。伏乞俯从圣人制礼本意。抑情节哀。得全至孝何如。数日前。闻茅舍失火。得无惊动哀候耶。仰虑仰虑。前达家牒。疏误实多。伏乞逐处删改。垂批见还何如。先世事迹。笔力不逮。无以叙述。念惟传诸一家。以图不朽。只在先生一语以润色之耳。
与郑寒冈
拜违光霁。几阅寒暑。江湖之忧虽切。而道义之乐亦无穷。想颐养之中。襟灵冲适。仰喜仰喜。埈。病踪如蛰。闭缩度日。未立门外之雪。已叹鬓边之霜。南望倻山。但有倾企且悚。心经附注及家礼。多有未解。窃闻先生折衷群说。注释详备。倘蒙宠惠。以解饥渴耶。顷有相知寄送深衣材。制度亦未详。想必有定论。并赐寄示。受惠多矣。
与郑寒冈
久旷起居。每庄诵往岁辱复书。宛然拜玉立之标也。流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69L 页

与李完平(元翼)
辞退以来。英躔九万。可望而不可亲。即日。伏问台候起居若何。埈。仅还旧林。如得甘寝。无复山外想。但念职名在身。笼缚未释。将无以为淑后计。未知如何出场也。相国致仕之请。想未断章耶。留正伤足。固不可趋朝。而温公乞骸。有难于准请。 圣批喻之以卧阁论道者。忱意惓惓。恐不可不体也。
答李完平
伏承手帖。台驾已出次于外。指故园为归宿之地。虽以千乘之力。挽不得勇退之志。此是世道安危之会。漆室之忧。不以草野而少间。况自此而英躔益迥然。无纳拜之便。瞻望汉西。只自嘘噫。继之以潸然也。埈。病攻其内。又有虎食之忧。好尽言于当默之日。祸败之来。有所自取。奈何。前因风便。附上一札。玆不覼缕。
与李完平
前于发行之日。意谓少住城南。薄晚候之。则台驾已远矣。从前行止之际。果决如此。其缥焉高逝之节。岂吾辈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70H 页

答李完平
下示之意。礼岂远于人情哉。金固重于羽。而或有一舆羽反重于一钩金者。情之所重。礼有时而变焉。况堂上九耋之亲。愿为之有室。恐不可以平常期服之制。而可论于情事切迫之际也。
别纸
赵直学汝直之家。以直学行迹。求铭于埈。观其资禀之美。践履之笃。出处之正。行己本末。焯然可考。用不究才。年未克寿。至今为清议所惜。尚幸有子而肖。其名曰㠍。文学足以饬身承家。置之周行。罔试不可。而十年深闭。一命未阶。固守本分。渠心无恨。而困于穷乏。奉养有缺。或蒙奖拔。济其饥馁。则不惟褒名父之裔。亦以劝善士于世。但念相国方在呈告中。恐不便于荐士耳。
答李白沙(恒福)别纸
衰乱之朝。自贤其臣。本汉帝答京房语。旅次不以书册自随。暗记昔见。意谓专用其语。而今取本传證之。将一个朝字换君字。一个自字换各字。不无牴牾。然其本旨。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370L 页

用力之方。无妄不息与夫不欺云者。本真西山语。今无本传可考。尚记其措语大概如是。常念无妄不欺似非两件事。而犹且云云。时或潜思默会。尚未得其归趣。今蒙指教。是迂愚之见透未得一重者。但就其中不欺而言之。其义与毋自欺近。朱子曰。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自欺。所谓用力禁止云者。非用功之谓欤。以此观之。所谓不欺者。恐非但形容诚之一字也。且先儒云。先圣赞易于乾曰。君子以。自强不息。谓其体天之刚健也。然则诚之体固不息。而君子之所以求至于诚之不息者。必用自强不息之功。然后可以至于诚也。然则不息之义有二。恐有以天体之刚健而言者。有以君子之用功而言者。出于妄见。非敢自是。惟缕缕是惧。伏乞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