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x 页
记言卷之三十七
陟州记事
陟州记事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3H 页

州。山海之隅。东界穷处。无文献。古事无徵。舆志所载。亦多阙遗。国初。以 穆祖皇妣外乡。以郡升府。又有 赐带藏之府司。今三百年。 皇考皇妣坟墓所在及 穆祖旧居遗址。古老相传。亦且三百有馀年。中间。为希冀妖妄言所欺。坟墓旧远。颓圮不修。礼节不举。今亦八十馀年。良为慨恨。以府中古事言之。一岁留防卒。五领海上。烟台候望各五所。今罢留防七十一年。当时军吏士皆老死。今无一人知者。况数百年以上者哉。余于元年十月。来守是府每以公事之暇。日访父老传说。又得老吏金允直,金荣鸾等私藏杂记。参以舆览地志。如建置沿革。古事古迹。山川道里。人物谣俗风气之变。土地五谷之宜。陂池灌溉。珍木芳草。盐铁海错。坟墓群祠礼式。台榭游观与官府之治。学校之养。孝子烈女。闾里寿考。以至佛宇淫祠。妖孽变故。各因详略。著为州志。共一百二十六事。皆不失典常。各有条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3L 页

芦洞,东山二墓记。
舆览曰。 穆祖皇考墓。在府西四十五里芦池洞。 皇妣墓。在府西三十里东山。地理志亦云。又古吏金允直私藏古事。有曰。正统间我 世宗时。监司李审承 教问坟墓所在。古老人高凤生,曹兴保,崔山凤,欣万妻山德等所告。亦曰。皇考墓。在芦洞。 皇妣墓。在东山。弘治初我 成宗时。宗簿寺承传移本道。令亲审两墓颓圮形止以启。明年庚戌。礼曹承传。令本道封筑茔域。俄有命毋封筑。守护而已。嘉靖中我 明宗时。因监司尹仁恕状启。令每年奉审。置良民四户。守护坟墓。万历初。监司郑澈图上坟墓。请修墓。时三公议一依 成宗时古事。申明施行。时有正兵林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4H 页

修社稷坛记
上之二年辛丑。有 教令修列邑诸祀坛场。以肃祀事。府使钦奉 上旨。卜日乃举坛成。坛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坛脚二丈九尺。一级杀一尺。坛三级。级尺。四出陛。各置石砌。作漫道。四门同一壝。门阔一丈。壝二十五步。瘗坎于坛。北南出陛。方深足以容物。置石主于坛上南陛之上。崇二尺五寸。方尺。剡其上。倍(一作培)其下半。礼也。呜呼。二气之良能。流行不息。生育万物。其德甚盛。封其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4L 页

北坪堤堰记(壬寅年)
朝廷以为农者。生业之大本。驱民稼穑。令尽力沟洫。为政之先务。今无岁不旱。八路大无。救旱之方。莫切于潴泽开渠。广兴水利。版籍所载堤堰之处。多毁缺。为有力者冒占为田。当一一修筑如旧。其犯禁者摘发科罪事。行关到府。即考阅府籍。堤堰六。龙场,东池无缺。釜前无水。其他颓圮处三。即告谕父老。备知朝廷忧恤百姓之意。发民丁户一人。不足则计日开市。以役民修治废堰。池内四百八十五尺。池上二百三十四尺东五里百七十尺。役事既完。适大雨水满。当暮春之月。沟柳新青。蒲叶出水寸许。水鸟翔集。池下沟塍千顷。北坪自三花新兴以东。又开渠大小五。其二前年始开。其三皆旧渠。灌溉之利如此。北坪自古称沃野足食。盖以此云。
陟州大风记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5H 页

头陁山记
六月。入头陁山。三花寺者。头陁古伽蓝。今废不知年代。丛棘中。唯有古塔,铁佛败坏。入山中。川上皆深松巨石。石临脩濑。相对为层台。谓之虎岩云。从台上西行。登石崖曰狮子项。川上小岭石崖下。水清石白。其盘石曰石场。岩洞开豁。水流石上。清浅可涉。日夕松影毵毵。石场。或曰山人弃匏岩云。北崖石台曰伴鹤台。过此则山皆石。危石如削。前有弥勒峰。尤奇。过石场。西北上中台。前年山火烧尽。山僧移作二花寺。三花最下。中台在山中川石之衢。最佳寺。其前溪曰武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5L 页

栽松记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6H 页

笾豆说
二年冬。余既上任。召父老群吏。问谣俗古事。明日。谒五圣庙。与诸生视祭器。簠簋,樽俎皆不中式。笾豆尤无制。不成器。慢褺不称礼式。退而考三礼图。先作笾豆。豆口圆径尺有二寸。腰四寸。高尺有二寸。漆赤。中受四升。笾如之。竹缘篚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盛币或盛勺。或盛苴茅。或代肵俎。既成。藏之乡校。又别藏粢盛之库。以供群祠祀享之器。穆。记。
立春祭先穑文
摄提司辰。盛德在木。虔用粢盛。祈尔百谷。
坛在府东五里。初农山祀事既毕。播五谷。击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6L 页

社稷衅礼祝文
坛壝既成。衈用血牲。于社于稷。交尔神明。
其礼。先剔牲耳傍毛。以荐神。祭牲头。衅用犬牲。
祝立阶北南面。宰夫坛中刲牲流血。事毕乃退。
里社祝文
元日之戊。殷月之序。修礼大神。后土田祖。粢盛既洁。锡用百福。人无疾疫。五谷穰熟。神明是庇。报以阴事。
穿六合文
疾疫为殃。或以溷秽未泄。或以死气郁发。或以官吏枉抑。怨讟召沴。沴气成温。鬼疠为祟。深省反己。感通神理。疏穿六合。以泄以压。
祭五孝子文
彝伦之则。惟孝为大。呜呼至性笃行。为教后世。百代之劝。举此偏祭。
祭四节妇文
夫为妻纲。是惟经常。呜呼至行节妇。可表百代。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7H 页

祭松萝烈女文
伊昔蛮夷猖獗。荡扰我疆理。驱掠我士女。为大夫之耻。而女子之皎皎。杀身不辱。成烈女行。呜呼百代之表。
社稷祈雨文
旱魃为虐。焚如燎如。水泉涸。土山焦。赤地煿煿。秧苗煏煏。四方嗷嗷。民命已迫。后土先穑。司我百谷。旱乾水溢。百谷不成。惟尔神之羞。雨旸时若。百谷穰穰。惟尔神之休。虔用粢盛。以祈以禜。
东海神祈雨文
海之为物。其大无穷。朝宗百川。吞吐嘘吸。与天盈虚。功用广博。故报祀之重。尊礼之严。号为大神。呜呼。妖火既旺。炽炽焰焰。烧绝生育。疾疫夭札。田苗枯旱。民命大穷。妖旺灭经。为灾为殃。至今三年。可谓天地之极灾矣。虽水德胜火。川泽涧溪之灵。不足以弭灭天之灾。今以克灾利物之德。斋祷海灵。实万民之望。非一人之私也。恭惟大神。歆我馨香。格我洁诚。能兴云致雨。泽弥区域。使枯者滋。焦者润。抑绝妖旺。惠赖我民。
太白山祈雨文
山川之神。能御水旱之灾。其嵩高广深。能出云气。为风雨以滋养润泽。此山川之德也。今枯旱三年。如焚如燎。禾苗大无。喁喁嗷嗷。民命已迫。府使实主四境之内。山川属我。其神能与我相感。府使躬执牲币。巫恒号舞而祈雨。已积日矣。冀以诚心感其气。府使有诚。山川有神。歆我洁诚。惠我甘雨。滋我百谷。下民是依。永有馨香之报。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7L 页

三年春大饥。东界陟府南数郡为尤甚。而南方饥民至者且六百。有童子自庆州来者。憔悴寒乞。持父祖族图。自言非佣隶云。吾怜之。抚而留之食。赈济月馀死。问之。舌下生小舌。不能言而死云。怜哉怜哉。其饥可赈。而其死不可救。亦命也。为之具棺。埋之南山侧官道傍。立标其上。收其所持书与族图。授官直奴胜择。有求其标而问之者至与之。因为食。以慰其魂魄。嗟呼嗟呼。鬼无所归曰厉。府厉在北津海上。每清明中元冬上朔。用小祀以享。无祀者鬼。永有饮食。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8H 页

谕乡约文
周礼教典保息六。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施教十二。以敬则不苟。以让则不争。以亲则不怨。以和则不乖。以辨等则不越。以土俗则不偷。以刑中则不暴。以恤则不怠。以节则知足。以能则乐事。以贤则慎德。以庸则兴功。笃之以孝友睦姻任恤之行。纠之以不孝不友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乱民之刑。正岁悬象读法。徇以木铎。以率其不服教者。故谣俗之美。称三代之盛。今吕氏乡约。朱子增损凡四十七事。殆古之遗教。朝廷忧闷百姓。播告中外。颁行乡约之法。以补成治教。甚盛举也。府使恭奉 明旨。恐其怠惰废弛。谨条列乡约要领。表出国制禁典。共百有三事。又添入陶山约条。申告父老,约正。父老,约正等。皆思勉饬以率乡党子弟。令谣俗不乱。亦父老,约正之责也。
置里社谕父老文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8L 页

志怪
氓俗相传。白头翁。谓之太白之灵。太白祠。远近祷祀以为吉凶立应。前有太守死者数人。皆曰。白头翁为祟。人心尤畏忌。或曰。梦见白头翁者。皆死。无此理。设有之。人心正则鬼神服。风俗事淫祠。多用血肉之祀。兴妖作怪。此借血肉生气为妖也。古人曰。人心聚则有神。人心正则其神亦正。妖孽不在神。在人。盖风俗信鬼神。
退牛
远近争事太白之神。凡祈祷灾厄者。必献牛于祠下。祝言毕。即起不顾而走。顾则以为爱牛。鬼神不享。牛畜满祠下。山下人杀食无灾。谓之退牛。官府闻之。定监考。日纳于官。邑人厌牛。今有山僧冲学焚其祠。妖祠乃亡。因无献牛之事。监考亦废。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9H 页

乌金簪旧远。盖不知其始。而每年五月五日。聚群巫。大祀三日。户长主之。必先祭大禁戒。行旅不宿。死者不哭。定掌祀者数人。争倾财以为受福。不敬则殃咎立至。莫不畏事之。官府莫禁。府使丁彦璜禁其祠。因闭簪于石室。
志寿
乡老朴艽,朴苓兄弟皆百岁。而苓百有五岁。友爱兄弟。同财而不分。苓有三子。皆至眉寿。三勿吞。有百岁妪。彦之百有四岁。今 上二年。问九十以上者。赐䌷一匹,米二石,鱼腊十束。龙化海上。老媪年百有三岁。能行步无杖。问之。性好慈仁。与人不争云。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19L 页

北坪孝子金谦母。得恶疾。烧指以进。母病遂愈。父丧。庐于冢下。每上冢悲号。戾虫为之哀鸣不去。乡里皆称孝子之感。
百姓金光润。年七十。其母九十有二。常有柔色。以悦其母。出遇甘旨。则怀而供母。若孺子之恋慈母也。
交柯驿吏金德龄者。年老无子。饥寒无所托。其奴石卜日为佣。取其直。供其衣食。至诚不怠。乡里义之。
乡吏金彭龄一族。争讼。有金重镒以诸父不争。问之。谢曰。羞耻多于所争。不为也。善乎。一言而喻人如此哉。
志古迹
孟防有埋香岸。其志曰。天元至正二年高丽忠宣二年。埋香二百五十株。三陟县尉赵臣柱云。我庄宪时。海西出秬黍。命详定律度量衡。正统十二年十二月。铸铜尺。府有颁赐尺藏之。今布帛尺三分弱。
志候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0H 页

东海。东南北无际。常多大风。波浪拍岸十丈。惟西风海静。然厉风则海动。或无风波浪。俱谓之海恶。
志异
太白,头陁东。产异桑。宜弓材。不宜养蚕。叶大如掌。其实三寸。道家言东海三寸椹。此也。
太白绝顶。产异卉。叶如嘉草。根如葱大。而紫色。食之。令人不饥。
西楼岩石间。产韭。尔雅曰。藿也。或曰。草钟乳。益人。
五月食翠鸟。号曰。山鸠。五月下每。
真珠观西轩岩上。见秦椒。似椒而大。黄黑色。味有椒气。令人耐老通神。
三勿吞。出玛瑙。冰洞。出琉石,滑石。
太白山。产紫檀,蔓生柏,藭芎。
苏瀚源石窦深入。得石钟乳。
志产
太白蔘,蜜。北津八梢。阳野海上。皆石岸。藿鳆鱼,广鱼,鲂鱼,黄鱼,赤鱼,紫蟹,红蛤。产阳野者佳。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0L 页

五十川。发源于虞甫山。东流入海。盘回为五十濑。至东山峡口。有双石剑。高各千寻。其下漆岩赤壁。皆山水奇处。虎溪北崖。山石峭绝。临深濑脩潭。其上曰。凤凰台。东临大海。西俯邑居。层城雉堞间观楼台。又有高柳长堤。三月。烟花满城。(楼观见州志)
虞甫西黄池穿川。为洛东源。
德蕃召公台。有黄翼成公功业碑。海晴。望郁陵岛晴峰,白沙。风便一日可到云。
凌波台。在楸岩东海祠场南。海岸皆奇岩白石嵯峨。石上有车辙牛迹。万顷台。在楸岩北沙岸。十里青松。前有大川入海。其西远村郊墟。又其西。望头陁列岫。
府厉移坛状
府厉旧坛。在府北海上无人之地十馀里外。地势褊迫。坛壝不成。燎瘗无所。凡登降奠献之节。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1H 页

乞山田免租状
本府。在穷海之隅。本无诸衙门屯田。处山谷岩险。流民入作之田。通一境盖亦不多。当查正未毕。适有出站事。道路闻见。勿论土民,流民。其山田所起。一一计日上册云。然则此事一行。令民失望。怨苦滋起。本府土地瘠薄。虽丰岁。犹不免木实草叶之食。而连值大无。今年旱灾。又甚于前年。稻田全不移秧者半。移秧后不穗者又半。节晚计穷之后。入山耕种。以资生利。山下之民。又不耕山则无田。虽深山之地。岁易之田。地势平易处。皆属见田。崖谷间。往往加耕。入作处不满元田千百之一。而八月霜降之后。黍稷,荞麦,菽向熟者。在穗皆枯。民间失望。实为遑遑。本府旧例。凡山田不见于田案者。税入大同。以补元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1L 页

凿舟漕粟不便状
东海风涛险恶。舟楫之制。与西南海不同。凿连抱之木。刳其半。合为成舟。不用危樯大楫。乘波出入。以为渔采。东海常多大风。或无风波浪。俱谓之海恶。海恶则渔采不通。东海东南北无际。常风浪拍岸十丈。惟西风海静。然海动则西风亦厉。而北风尤可怕。往往渔采者卒然遇之。舟漂没不知所之者有之。若使西南舟舰当之。舟非不完且大矣。而其摧折破碎。舟愈大而倾败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2H 页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2L 页

两仓稷穄变通便宜状
询问父老传说。万历中。大乱饥馑之馀。大小板荡。得数年大熟。收敛民间。乱后始有仓库蓄储。而山田所出十之八九。其中穄最为无用之谷。而稷尤无实。本府山海穷处。高地瘠确傅海。皆沙石不食之地。不宜于稷。岭西深山之处。霜陨常早。五谷半熟。穄最甚。岭西无穄而稷。通岭东西播种绝少。谓之无稷之乡。亦可也。水田稻苗之间。有野稷杂生。则芸不锄除。一顷之田。稷五之一。或六之二。九月稻未刈。稷壳坼则自落。不得刈穫。又其实甚微。留壳一斗。舂凿一升。此实稊稗之类。非稷也。然滨海之俗。迨其未落。穗穗而收之。盈石则偿籴。稷贵可知。本府元数在会计者。穄三百四十八石零数。稷五百四十八石零数。此外常平仓。穄一百三十三石零数。稷二百二十一石零数。常平之谷本耗之外。元谷三分之耗。并八岁增赢馀。将倍多于元谷之数。其无实而为民病者。莫此之甚。虽丰岁。变通最急。而方值大无。自二月分赈之后。土民,流民食者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3H 页

穄稷事申请粘移状
山海多石之处。耕地实少。五谷之生。苟非土宜。播种不饶。而穄稷尤为馀外之谷。通一境其种十不二三。况大岭之间。霜降常早。植谷半熟。穄稷尤甚不成。东海沙海海岸皆沙。无沮洳卑湿之气。土地不宜于稷。种亦不茂。水田稻苗之间。有野稷杂生。则耘不锄除。九月。稻未刈。穗穗而收之。盈石则偿籴。稷贵可知。昔者。大乱初定。拮据收聚。至今为仓库积储。其中穄稷。初不过些少之数。积六七十年。岁增嬴馀。今本府元会计外。常平穄,稷合至三百三十石馀。今虽连岁大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3L 页

记言卷之三十七 第 224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