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x 页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论事[一]
论事[一]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5H 页

七月五日。 上遣承旨 宣谕。入侍。疏决既罢。进曰。 上为百姓闷旱祷雨。殆无所不用其极。哀怜冤枉。 亲临疏决。非止一二。至此盖无以加矣。 上心至诚感天而已也。自古有一念之愆。一事之失。或召灾招咎。亦有一事之美。一言之善。或消灾息妖。天人一理。诚意相感。捷于影响。此理不可诬也。君臣上下。皆以获戾自饬。天道可冀也。
因灾异请宽赦骨肉对
旱既太甚。田禾大无。民命迫矣。 殿下凡祷祀天地山川百神。牲币之礼毕举。哀闷冤枉。亲决囚徒。所以为百姓者。殆无所不用其极。而天道之应漠然。又询问群臣。令各言其所欲言者。 圣德至矣。无以加矣。今当下询当尽言无隐。世龙之妻罪虽犯逆。 孝庙宽之。贷以不死。禁不通私亲近三十年。今失其性。不知人理云。许令任便居住。得终其天年。圣德事也。桢,㮒其犯罪。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5L 页

论朴瀗劄
伏以朴瀗事。臣既略陈于疏决之日矣。即见朝报。因禁府启目。有严问之 教。臣不觉骇然而惊。瀗本草茅卑贱。敢以闾里之语。上溷 天听。语犯 慈圣。瀗罪固罔赦。二三公子出入浸润之说。政令或由于宦寺之说。虽瀗慌怯不择而发。实非瀗做出之言。以此罪瀗。瀗亦冤矣。瀗以言事得罪。其言之愚妄。固不足言。 殿下临御以来。无此事。臣窃惜之。臣虽老悖。岂有一毫右瀗而负 殿下哉。取 进止。(前日疏决时。领中枢郑知和首发此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6H 页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论事[二]
论政弊劄
伏以臣闻。祸伏于无形。变生于不戒。智者。察于几微。明者。见于未萌。故圣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守要害。选勇猛。修器械。务畜积。此固谋臣智士所宜竭力劳心。以备不虞之计。而亦圣王所以不遑暇食。以为亿万无穷之计者也。然臣以为今日之务。保民为急。饥馑荐臻。百姓流离。大命迫矣。朝廷忧恤百姓。殆无所不用其极。而内则政令不一。民不信法。外则官吏慢法。泽不下究。又中外多事。都案五家纸牌。筑城诸要害。一时并作。民不堪命。四方骚然。虽良法美政。民散则可忧。况弊先于法。怨咨盈路。行不慎始。成事不谏。惟筑城犹可姑缓。宽民慰民。惠泽不细。 殿下初即位。虽深山穷谷愚夫愚妇。亦莫不忻然悦之。以为太平可待。而即今人心散乱。朝不保夕。视国法如怨雠。以如此之人心。如此之国势。妄意天下之功。不顾国家之大患。将杀人亡国而有不戒者。臣未知大计必如此也。太白昼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6L 页

论配享臣劄
伏以臣前上劄言郑太和事。 上教严重。臣恐惧蹜。伏以待罪。吏曹判书臣熙上疏。朝报中见上疏大槩而已。及见其疏本。其语意实诋斥臣言。臣言才毕。遽有此疏。臣罪益大。其疏曰。时烈发四种期年之说。太和一言挥之。使时烈不敢以此为言。又曰。体而不正之说。已不得行。此言恐不然。太和一则恐忤于时烈。一则恐得罪于公议。引大明律,九族图,长子众子期年之说。假名国制以弥缝之。从时烈降杀之制。邦君三年之制。遂不举。今熙以为赖太和一言挥之。体而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7H 页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7L 页

希仲常大言鲁山事。尹舜举尝作鲁陵志。希仲乃言于玉堂。精写以进。亦请于 上特祭鲁陵。欲复位张本也。又致书于我。欲上劄言之。我以为不可。复书以不从之意。
世道大变。上下无纪。天理晦塞。人心散乱。兵气太盛。妖祥物怪。听闻寒心。在朝者当尽言之时。所示文字。愚意则不然。顷年。作成三问庙于湖西。仆闻之。私自语以为。当时六臣事。固是非之所不到。而立庙则不可。况此事何事也。此言何言也。直欲掩耳而不愿闻也。昔。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孔子曰。知礼。言君之过与谏君之过。不同。以此推之。此义可明。更思之甚善。亦有一言。复贞陵事。与此事体一也。 先王之教。置 太宗于何地者此也。虽善为辞说。以有过之言。引无过之君。未知其善也。不宣。己未正月既望。
希仲又以书责我。我不答。作上议以待(下询)。
此臣子所不敢言者也。鑴尝以此事贻书于臣。亦劝臣上劄。臣答以大不可之意曰。直欲掩耳而不愿闻也。万一事得施行。上告 太庙。颁教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8H 页

进君德箴劄子(此专言时事政弊。以及妖孽小人之灾。)
伏以方今治道不张。百姓怨咨。灾异孔棘。积怨生灾。积灾成祸。人心之悦豫怨咨。天道之吉祥妖孽。一气而相感不同耳。天道人事之相感。如影响相从。气同则会。声比则应。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自然之理也。君子之与吉祥。类也。小人之与妖孽。类也。君子进而国治。小人用而国乱。故国将兴。美祥先见。国将亡。妖孽先见。近来人心世变妖孽。 上之所知也。此君子之应耶。小人之应耶。周以委靡亡。秦以富强亡。为恶不同。而亡国则一也。此亦人君所当戒者也。礼坏法亡而东周不振。强暴无道而秦以灭亡。亡国之故。皆本于君德之不戒。恬于宴私。悦于安佚。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8L 页

天无常亲。克敬惟亲。民无常怀。怀于克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执德惟健。临下克明。德惟治。否德亡。德之积。来百祥。否德之积。来百殃。敬天之戒。毋作戏豫。敬天之渝。毋好佚游。日严祗惧。警戒勿惰。毋私宠以受侮。毋匿过以泽非。以德求德。以彰有常。谗谀多类。邪巧多方。不畏不戒。其害必大。去谗远佞。以正官治。以遗子孙万世。
论执政劄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9H 页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49L 页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50H 页

劄既上。 严批下。朝廷震动。更上劄请罪。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50L 页

沮毁用事。古人所戒。臣固知一言出口。祸必随之。而日见朝廷溃裂。已阽危亡。今当辞诀。冒陈不隐。 圣批严重。惶恐陨越。不知所出。臣之此言。国人所共言。虽当诛灭。推委他人以求自免。臣死不为此。伏乞下臣司败。以治臣罪。席藁请命。不知所云。
即出国门。未及郊外。右相熙白 上。窜朝士四人。权大载光州。权瑎清道。李凤徵灵光。李沃定州。沃前年窜龙川。今赦还才数日。得罪者。皆不知得罪事何事。后以冬月雷震赦之。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治道[一]
春秋之义勉学子
春秋之书。首言大一统。以明仁义之道。尊君卑臣。行王道。正人纪。褒善纠邪。使乱臣贼子。禁其奸而不得肆。春秋之教也。为人臣不忠不严。朋党比周。悖道蔑法。以遂其私。春秋之禁也。弑君亡国。皆出于此。于是有天讨天诛。御世正治。莫善于春秋。知春秋之义。然后严君仁亲之理得。天道人事。各有顺正。寒暑序。风雨时。妖孽不作。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51H 页

进君德之戒劄
伏以臣以不才。叨荷 大恩。光宠逾分。感激 殊眷。益勉竭忠报德。年寿已穷。精力耄亡。徒一心眷眷。不知所为也。每经筵进讲。 天威不违颜咫尺。钦仰圣学日就。退而与诸臣私相语。中心喜悦。夜而不寐。谨著君德之戒二篇数百馀言以进。言虽鄙拙。亦或有补于修德之万一云。
君德之戒上篇。百有十七言。
德莫善于克一。治莫善于保民。政莫善于戡乱。业莫善于立极。圣人勉之。
德衰于逸欲。治衰于谗佞。政衰于私昵。业衰于怠荒。圣人戒之。
德衰则礼坏。治衰则民散。政衰则国弊。业衰则国亡。圣人惧之。
圣人为之父子君臣。以立纪纲。以定天下。有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纪纲乃亡。邦国乃乱。圣人忧之。
君德之戒下篇。百有九言。
记言卷之五十一○续集 第 351L 页

总揽权纲。重势在上。令人知畏法。以禁绝其邪心。思不坠先王之大业。
斥浮妄。勉忠信。严戚属。戒逸豫。有言逊于所好。必察于私枉。有言逆于所欲。必察于公正。以承亿万无疆之休。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别纸戒诲之辞。无非忧爱之衷悃。予虽不敏。可不置诸左右而服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