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x 页
记言别集卷之九
记
记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5H 页

老人 上即位之年甲寅。以大司宪召至京师。改天官亚卿。一年三迁至上卿。升拜右相。入京三年。徙宅三。自李典设家。徙明礼洞故宗室珍原君古宅。一年。又移仓洞儒生李震献空舍。生我 宣祖婿达城徐都尉之外孙也。家后园林树木。前对南山。北麓阴崖。石峰千层。满壑深松。为名家。里中父老相传。此中古治平世大司宪金希寿,直学士金鲁,典翰金弘度三世旧居。今重易主。为李氏宅。亦二世云。老人年八十馀。衰多病。尸位三公。常退守闭门。无人事。每日夕。悠然对南山。吟哦自畅。借居不得久。将移去。园中草木。亦不可无回顾之恋识之。前月。金典翰子孙来。乞典翰公冢铭。嗟乎。公能文章。好直谏。忤外戚相兀衡。窜甲山累千里。三十四殁。作铭一十九言。 上之三年孟冬初吉朝。
伊川学舍记
晋自古称多才德之士。其俗喜文学尚节行。见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5L 页

居昌白岩学舍记
穆尝读己卯记事。金公湜。既竭忠事君。显其行于世。卒为小人所制。冤结莫达。亡命流离穷缩。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6H 页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6L 页

丹阳山水记
穆久为四方客。于十一年春。涉洛水。上竹岭。下丹阳。历云岩水石。北至江上。此盖湖西山水之奥处。挟江皆山。水盘回屈直。其浅而遇岩者为濑。深而渟滀者为潭。渌波漫漫。浸湛岩壁间。有石梁沙渚。皆明丽可爱。沿流东北行十许里。有马津。至此。山益高。水益清且深。岩壁益崭然。穆且行且止。顾瞻乐之。因泛舟游于石壁下。弄笛长吟。使从者数人。齐讴并戏。相与娱乐。于是朝霞高捲。远岫幽汀。无不毕出。层岩峭壁。踯躅苍松。倒影于清波。而又澹滟之。鸟或翔而回。鱼或跃而游。不知鱼与鸟亦乐吾之乐欤。抑吾乐鱼与鸟之乐欤。不然。吾与鱼与鸟。俱相忘而各自乐其乐。则其乐之者。又谁也。
居昌三峰寺题名记
林真忍百甫。恩津人。卞昌后庆馀。尚州人。许穆眉叟。阳川人。林义甲宜伯。罗州人。赵宪世章。汉阳人。庆馀之子惟几。字显卿。郑岐胤锡卿。八溪人。仍纪之曰。穆南游归路。过白磊古迹。于是知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7H 页

高阳山水记(戊戌)
九年夏。承 召至高阳。辞疾退留高峰之竹院。五日至西山。与主人游笃才洞溪水间。上有小瀑。其下石绝水落处。又有二松树。间指某可居。某可耕。某可濯。某可游。明日。入重兴洞。有古城跨绝顶。尽石门水口。此丽之北汉城也。过石门盘石。水益清。石益白。洞壑皆高岩峭壁。到绝顶皆然。下有闵渍岩。闵渍者。丽之宰臣。好浮屠。游名山泽。吾尝登欢喜岭石台。有闵渍古迹。坐盘石上。观潭水。渡石梁。苔深石滑。昨夜山中大雨。岩下多积阴。山径皆湿。欲深入。岩壑间有暝色。乃出石门。宿于西山主人之舍。朝日。权永叔,郑文翁,韩仲澄,李子膺,子仁兄弟。闻吾来。自城中至。主人具莼鱼。酌白酒为欢。吾以病求医。从数君向城西。过重兴洞坐伽叶后岭到谷口。憩溪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7L 页

二乐亭记
茂松尹士秀。平生好寥廓。乐山泽之游。卜居于蓝浦之熊溪。名其亭曰二乐亭。以我善言山水。请为之记。余曰。子之亭何如。曰亭西临大海。海霞岛雾。变态异状。或腾而为云。或聚而为雨。或散而为晴霞霁气。极目燕齐之涯。烟涛万里。玉马峨嵋。羊角星台。连嶂比峤。环列其傍。大川湾洄。西流入海。海峰西。又有菁渊龙湫。石壁几千寻。此皆可游而乐者也。余怅然曰。自古魁梧奇伟之士。或隐于海上。乐而忘世者此也。吾好游行于东南。观日月之出。南尽岭海之外。极于乌次耽津。其游可谓极矣。独不及泗沘之西。今老矣。虽欲一游。何可得也。次其言。作二乐亭记。夫所谓二乐之义。圣人已言之。子归而求之。自得之耳。己亥元月上弦夕。孔岩眉叟。记。
月岳奉仙庵记
九井之西。山石极巉岩。天将雨则云雾先集。其间有上下见性。又其下有山人雪绽。尝筑精舍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8H 页

石假山记
崇祯十三年九月。穆游南海上。过浪(一作朗)州。省叔舅闲闲翁于西湖之藏六窝。见庭中石峰数重。其高可仰。苍然㟮屼。磈礧相支。间植佳木异卉。其间常有积气浓阴。若霞雾駮郁。隐然若深山之中。神气变化以发生育。穆甚奇之。盖翁好奇。尝于山海间。多得奇怪异石。列之庭除层高累奇积之及仞而成之。从下而上。皆峭壁层岩。石气成润。其谷常阴。其植常茂。其亦得山之性也。虽泰山之崔崒。亦不过一拳石之多。则特其所积大小殊耳。其体一也。不必蹑层崚慕幽夐。而其乐在此。穆东南行数千里。殆遍游海上名山。至此窃发愧而叹也。吾闻仁者乐山。仁者静。静者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8L 页

裴工曹旌门记
考工卿裴公兴立。有至性高行。其先大夫亡。母金氏哀毁当丧。病。虱缘发。发不可理。公自油其发。承首引虱。衣不解带。苦心极行。以终母之身。见者皆涕泣。公兄弟二人。公长于弟十七岁。初。父母以一子甚爱。公尝立券。专给产业。及其弟生且长。母闷其生产无依。公请分与其弟。母以父亡故。不忍改之。母没。公取其券。纳诸母圹。以财产中分之。择其饶。私与其弟。其弟既饶。而公且贵。虽一饮一食。必兄弟共之。终身不衰。其至性孝友。君子贤之。公尝为将在边。临乱不避死。闲山之战。九战九克。功成而不伐。忠也。吾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其不信矣乎。 上之七年。命旌表其闾。
海山轩古篆记
考工郎金君家。在浪州之摩天台下。山自绝顶西麓。峛崺为小山。西临大海云。君居之。名其室曰海山轩。因求奇字古文为额。古文者。始皇时。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9H 页

乐天窝记。赠郑君。(昌基。)
天何为而可乐也。夭寿其可贰乎。富贵其可求乎。厄穷其可讳乎。吾闻小人戚戚。君子荡荡。夭寿穷达祸福。命也。命。乃天也。故知命者。不汲汲也。有悦于心。适于欲者。得之不义。不取也。拂于情。穷于厄者。遇之不义。不避也。然后乃不愠不怍。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之。亦嚣嚣。此非乐天者乎。士有修德强仁勉学者。企及勉之。既以告于君。书以识之。癸巳十月上浣丙子。眉叟。书于台岭寒巢。
养真轩记
昔。公子宁堤君。贤而好客。时之公子贵游才子士大夫日集其门。而四方游谈之士。亦莫不曰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79L 页

静修斋记
前东宫左侍直崔汉卿。性好恬静。无所事于外物者。不肯以名利自累。安居而守道。尝筑室于园林之奥。为室。冬取温。夏取凉。居其室。无他事。端坐日阅古人书。有得则乐而忘寝食。书其楣曰静修齐云。且谓余曰子知我矣。盍为一言教我也。余应之曰。诺。水至动而得静则鉴。心至用而得静则虚。虚则明。明则无不尽矣。静者。动之本也。若子可谓善学者也。然亦有说焉。偏静无用。无用。不备。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神(一作身)也。静时求观天地生物之本。乃尽也。因书之。以为静修斋记。
钟渊洗心斋记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0H 页

于是斋记(庚子○任侯名裕后)
元年冬。穆在陟州。前潭府都护任侯与书曰。仆筑小斋于广津。名之曰于是斋。要得记若斋额以自省。愿吾子教之也。穆先作三大篆。谢曰。请问于是之义。敢以卒业也。侯即复书曰。非有江山之处。植物之玩。田园之乐也。仆有先人丘墓在此。从丘墓之侧。构居息之所。为屋二间。覆以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0L 页

戒之哉。有是非。有非是。明者择之。处是非难。确于是为难。刚者得之。戒之哉。
恭川精舍记(庆君名最)
国子直讲庆君前年去永川太守。卜居绀岳北洞。治田园好树艺。渔钓自娱。其特室曰恭川精舍。前有川水曰恭川。溪山闲暇之乐。其可名者非一。而君谦约不争。得川之名。从以名其室而自勉。能不以外物为心者也。昔。鲁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俯。三命而滋益恭。书之于册。自古贤之。吾闻恭者。德之基。树德者必昌。庆氏始大于高丽。世有闻人达者。既族大而旧。今君名且显矣。必恪恭自守。一以满溢为戒。旧家馀教可知。而亦君之贤能树德不愆。不可以不识也。书之。以为恭川精舍记。
李桢山水图记
崇祯末。东方大乱。吾经乱后。因落南。山阴。有耆旧生金宗伟。知吾爱山水。持山水图八帖。赠我曰。此李桢之画。殆绝画。乱中得之云。桢古时名能画者李上佐之孙。吾尝得李上佐佛画。甚奇。又其子孙能传山水之妙如此。四时八景。湖山无限意思可见。其远势平沙烟树尤佳。书之。以为李桢山水记。 上之五年甲辰秋八月既望。孔岩眉叟。书于台岭草庐。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1H 页

南塘丈人尝谓余曰。吾既不见知于世。索居海皋。老无事。日阅书史。以自娱而终年。吾有儿五人。无他长。足以绍父业为儒。吾日教所阅书。其行事无愧于古人。吾愿也。吾于书勤力。至老困不达。吾后世。必有发者。筑书室。名曰豹变堂。亦尝有异于此。南塘之侧。有玄豹变为文虎。盖志异也。愿吾子教之也。余应之曰。诺。亦祥也。子累善而不食其报。其在子孙欤。易曰。君子豹变。亦祥也。今已二十年。其后。诸子兄弟升国子者三人。其一人继以明经得仕。今丈人没已十馀年。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1L 页

权使君墨竹屏记
石阳公子善画竹。名于 宣,仁间。公子之画。不画色。能画神。故雪竹寒。雨竹湿。风竹萧萧若鸣。其笔妙侔造化。非天机入神。不可几也。今渭川金生。公子之外孙也。能传其法。一时争得之。如公子焉。数年前。余得有之。诵东皋咏竹诗。用古文书之。时以娱玩焉。三年秋。余罢陟州归。过江陵。永嘉权使君出公子古画。并金生新墨竹。求吾古文书。其事与吾私藏诗与画。寓意颇相似。喜而识之。
安文成公遗像重摸记
古兴州之白云洞绍修书院。有旧藏安文成公遗像图本三。传自延祐年中。至今三百有馀年。安氏苗裔今五卫将应昌。以厚货求画工。更摹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2H 页

烟江钓舟记
余无事在涟上。熊渊主人邀我于江干。至则主人乘叶子相待。江岸皆茂林岩崖。江水绿净如染。挐舟上滩。山深沙白。水急水声磕磕渚涯无人。有白鸟窥鱼。舟行渐近。而不飞去也。于是主客相乐。或投竿而戏。或鼓枻而讴。或举觞相属。渡口逢急雨。天地黪黤。波浪争回。若蛟螭出没。虹霓间发。俄而雨霁。落照衔山。山影隐隐。烟渚迷茫。远闻浦溆渔歌互答。主人曰。乐哉。盍为我识之。余曰。诺。遂书其事。以为烟江钓舟记胜。强圉协洽孟秋。眉叟。记。
白云山水记(戊申)
龙洲公寄书涟上。为山水之约。仆无事得书。喜甚。至荪岭。从公游观于白云水石。自荪岭至社堂四十里。社堂山下佳村。有郊原川石之胜。谷口有卧龙岩。自社堂至白云寺三十里。川上多白砾深松。往往有嵁岩脩濑。行川上十五里。至石场。盘石甚广。有苍松五六株。离立石上。川流石下。深者为潭。浅者为湾。从石场东行。又十五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2L 页

白云山水记(戊申)
白云。东寿春之史吞。寿春古貊国。山深多石。其民朴騃。或有逃世之士居之。史吞。寿春初境。多川。石锄,五芝,南华瀑。称山水佳处。景泰末。金时习逃世绝迹。隐于此。谓之五岁童子洞云。斯人者生五岁。通大学,中庸。号曰五岁童子。既早得大名。遭世故。一朝逃去。自绝于世。憾慨怨恨。终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3H 页

此游本为清平之约。而闻 上有温泉之幸。至白云而返。入山中四日。山中大雨。雨晴下山。自戊寅至癸未凡六日。列其从游诸君。
老相公胤子前正言威凤公。外孙李后平,李蕡葳兄弟。正言之子九辂,赵氏门属子承达。
雪中名山记(壬子)
十三年大蜡上旬。䎘与卢生。观天摩冰瀑。既还问其所游历曰。华藏。有高丽恭悯王古画。佩水,苍衣,㡤头,大赤带,仪状。不闇天竺梵文,贝叶经。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3L 页

老人少时与行庆僧法琳。游天摩。今六十年。依然如隔日事。感而识之。下旬乙卯。石户老人。书。
眉江泛舟记
十三年九月乙酉。老人与客泛舟游于眉江。江壁上下。皆深松江枫芦荻。水波渺漫。洲渚甚远。阳鸟翔集。于是各举觞相属饮醉而乐。日暮烟汀。暝色尤佳。夜宿阿弥佛宇。亦江上佳寺。高岸皆奇岩层石。会客。太守罗襻,陵署郎郑昌基,前任国子,直讲李台瑞,儒生南宫亿,郑泰岳,李鼎纪,许䎘,郑佾。其后日。上舍生郑东岳。游白鹭洲。追至江上。赋诗。下弦庚寅。八十老人。识。
观音寺记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4H 页

群山二友图记
西湖赵成父袖持其先人诗画来示余。题其面曰。群山二友图云。仍索余一言记之。余见之。喜谓曰。不亦善乎。吾为君敢不勉。子之先君子。有洁行高趣。乐饮醉自娱。又善于诗画。万历间。避乱湖南。与金凑(一作辏)公遇于客途。一见心相许。结为友。因与寄客静州之群山。漂泊经年。日相乐。忘其为穷困客。今此诗与画。盖摸写其乐。而又金凑公序之。皆在一帖。读之足以想见其相与之深也。嗟乎。子之先君子。不幸三十五早夭。余尝铭其葬。金凑公后以甲科。官止春官正郎。以年老谢去。七十三殁。岭南人故自号南翁。两家子弟相驩如骨肉焉。 四月上浣。孔岩眉叟。书。
书李员外耽罗日记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4L 页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5H 页

寒山六友堂记(宋进士锡祜)
寒山老翁寿考无疾。乐山泽之游。八十登陟不老。仆窃覵其居。好洁净无事而引年。尝举进士。多乱后。绝意干禄。从人老于寒山。寓物自娱。名其堂曰六友堂。六友者何也。曰松。曰菊。曰梅。曰竹。列植堂前。又有琴一张。鹤一只。草堂閒暇。抚琴而歌。鹤舞于堂下。或天晴景明。鹤闻过鹤则鸣。鸣则集。人与鹤相忘。不去云。
横山记
横山。涟川北江上佳村。有松林沙渚。上下㳽漫。南岸皆层石高岩。列岫茂林。前有古渡。江中多石。挐舟江石而过之。水急失势。则舟横石上。不可渡。西望长景石壁。东南为石渚峡口。岩壁上有僧舍。曰倒影庵。佛壁临江。僧袈裟缁巾数珠诵佛者。与持斧而樵者。抱瓮而汲者析者。洴䌟者。皆倒影于重渊。俯之如鉴。其下望诸滩。又其下将军滩。将军滩下熊渊。石崖观石文异书。江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5L 页

熊渊石文记
熊渊。在长景下十五里涟西之地。吾自乱后南归。石文已出数年。往观之。石青字黑。怪怪奇奇。不可名状。权永叔曰。石文与石俱生。不可知。或气化成之。其言得矣。从而筮之曰。顺从而上下应也。非正凶其家。暗而自蔀。无人不觌。
观音寺雾雪记(癸卯)
四年十二月甲寅。过长景石壁。雪中至观音寺。明日山中大雾。深松古桧。雪后烟雾里。黛色依迷。隐然深趣如画。俄而。日高雪消雾霁。不知山林雾雪活画耶。幼画耶。抑妖孽耶。鬼神之戏剧耶。
郑生草堂题名记
四年春上元前日大雨。溪水始涨。尹希仲偕宋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6H 页

宋君梨浦别业记
有宋君作别业于梨浦。梨浦者。在乌江上壶口峡里。最称江上之胜。前临大堤平芜。其外长江。江上皆石壁。君居其间。乐其閒自云。日与鱼鸟为徒。陶然忘世。慕者有八景云。一曰石壁春辉。二曰摩嵯黛色。三曰浦口朝霞。四曰渔村暮烟。五曰峡门过雨。六曰远浦风帆。七曰蘋潭月影。八曰江郊霁雪。吾乐之。识其言。以列别业之娱。而勉令君求当世之名能诗者歌咏。辛卯暮春下浣。台岭老人。记。
偕诸丈老泛舟游记(丁未)
八年秋。寒山宋丈老偕尹希仲访余于石鹿。仍相与至大江之上。从江上主人。观熊渊石文神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6L 页

熊渊泛舟记
八月十四夜。泛舟熊渊赏月。江月正中。沙明水远。入夜江村。人语渐稀。浦口渔火明灭。于是乘流娱乐。仍与语渔樵閒暇。题名船上亦识乐也。完山李晋茂茂卿,东莱郑有邻德甫,茂卿二子鼎纪,玄纪,德甫从子观周。为五六人。仆老于二君。而三子者。皆最少年也。孔岩许穆文父。书。
避暑深源寺记
己酉夏。老人避暑深源寺。郑君仲镇,仲鲁兄弟及吾从子䎙。从我学子。李玄纪先我入山中。待我数日。明日雨新晴。游前溪水石。仍登圣住。四十年前浮屠学净。住此寺。净与物相忘。八十馀死。守寂无为。无弟子。死而无浮图。又明日渊上。李茂卿与其子鼎纪,楠溪李大来,潼梁金玄瑞来。鼎纪,玄纪最少年。而皆茂卿二子也。阅玄瑞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7H 页

长春窝记
金君玄瑞嗜古书。尤笃好彖象十翼之文。颇得古人之旨。君寓居东州之西境。乐峡俗少人事。既无求于世。而耕田而食。无事则乐植甘木。佳花芳草。花开叶茂。四时不改。居常閒暇自适。名其室曰长春之窝。春者。在天道为元。在人性为仁。易曰。元者。善之长也。其意善矣。所乐不但草木之玩而已。于心喜之。书其事以寓意。老人尝作石鹿草木志。仍示之。
咏归亭记(庚子)
元年三月。余以暇日出西湖。雨新晴。潮水正满。平芜始绿。沙上有持网者数人。相呼语。于是日已入。夕烟未敛。烟外多高柳。此时。风帆入浦者五六。高岸。皆名园百花。台榭相望。其一公子湖安君咏归亭云。吾忻然乐之。登临朗咏而归。招亭下人。语之曰。他日公子来游。以吾白公子。公子之乐。如吾乐耶。因以记之时谷雨三日。孔碞眉叟。书。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7L 页

逍遥山。杨州治北四十里。不及大滩津二十里。为王方西麓别山。谷口内外山下人相传。王宫遗墟二处。荒草中有石砌数重而已。此永乐间太上行宫云。去京城百里。丰壤宫又百里。谷口有废井石栏。入山中。山皆石。为石峦。为石洞。为石灯。为石梁。山木多松多枫多踯躅。宫墟南山。石极高峭。最上有白云台。少下有中白云。又少下东北下白云。在中台上。宫墟上有瀑布。高八九仞。其下从阴崖。上中台。最大刹。今皆墟矣。瀑布傍当石绝十馀仞。横木为梯。上元晓台。过元晓台有逍遥寺。逍遥壁记云。新罗僧元晓住此山。后三百年甲戌。丽僧觉圭奉 太上旨。筑精舍。二百年癸酉。精舍燬。明年甲戌。关东僧觉玲重作佛殿僧寮。牧庵记云。元晓当新罗太宗文武之世。历年纪自新罗太宗。至我 康献大王甲戌。七百六十七年。又至万历甲戌百八十年。记曰。三百年何也。东隅观瀑布。其上有大石。起立临壁五六丈。碞壁间石窦。石泉涓涓。元晓井也。李奎报诗曰。循山渡危桥。叠足行线路。上有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8H 页

四年癸卯孟冬戊戌。穆与完山李晋茂,上党韩均,吾外甥李絿,李茂卿三子远纪,鼎纪,玄纪。宿逍遥寺。明日。同游义相台下。仍题名。孔岩许穆。书。
元晓台下瀑布傍石窦。又题名夕宿茂卿青草别业。明日。渡大滩津十里。至九折滩。李甥溪庄古花岩旧业。山水最佳。眉叟。识。
七柳庄记
国子进士韩君天授。有别业于高阳之竹院。其地有茂林郊原。前望二陵。其下大川平沙。君治园林植花卉。门外有清池翠荷。池上有高柳七株。谓之七柳庄。草堂无事。架上有百家书。君独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8L 页

靖孝公子丘墓图记
辛亥春。公子朗善君访老人于石鹿山居。示先公子丘墓图。仍谓之曰。先人衣冠之藏。在永平之梁文。虽有丽牲之石。记先人事备矣。然岁久之后。人事绝远。子孙或不知坟墓者有之。吾惟是之惧焉。为之作此图。求能言者一言。以遗后世子孙。死不恨矣。愿吾子识之。老人为之叹息之。重为之起敬而言曰。善乎言也。亦孝子之心也。乐道人之善。君子勉焉。某虽甚耄。敢不诺。谨识之曰。锦柱北十里。有风穴山。山有石窦。风气之所出。故名风穴。西五里梁文驿。驿北小山曰梁文山。周千有九百五十有九步。山在广野中。东西北皆原野。其南馆驿小北和德之原。丰碑大葬。公子墓也。 孝宗二年。公子卒。当时国家被兵之馀。诸封君贵臣葬礼多杀节。 上尊礼王室贵戚。特赐成礼以葬者也。今已二十年。墓木大拱。苍苍松桧万树。原头三十四步。有石塔五层。古远不知年代。石塔南。有井泉。深数丈。极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9H 页

良酝洞古迹记
舆志开京古迹。姜太师邯赞,安中赞裕,李侍中穑,韩上党脩古宅。皆在良酝洞。今太平馆西古国子监下云。(胜览只云。在良酝洞。而谚传。太平馆西。即良酝洞。)余尝按古事。从父老传说。略记其事。有韦布士韩德亮。持牧隐柳巷诗(牧隐。李侍中号。柳巷。韩上党号。)来示余。余幸得此。考其事颇详于牧隐,柳巷宴集诗。尤可见。李侍中东山西北。故朴万户园中小丘。最胜地。从小丘直南小下。权吉昌园林。其西。故柳宰相古宅。又其南。洪阳坡彦博古宅。权吉昌林亭傍。韩上党楼居。牧隐作柳巷楼上与廉东亭小酌诗。其东李侍中宅。而柳巷诗。有牧老买宅比邻之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89L 页

游云溪记
十月。寒山宋丈老与希仲。期相会于云溪。希仲亦为书邀我。我与景久约往会之。景久有疾不果往。吾与希仲酌话。留寒山一日。其明日。云溪路逢重城宰宋汝受。大司马召列邑兵。大阅于南汉云。夕至云溪。雪后岩崖石径。瀑布多奇。吾四月观三釜瀑布。九月入深源。作山水记。二山皆不如云溪水石。其石洞曰青鹤洞。其最上层石上曰舞鹤台。上读云溪碑。宿云溪寺。明日希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0H 页

卦岩题名记
上之九年夏。郑君道泂与我言。卦岩题名。古迹其旧远。如今三百年上下。有牧隐,陶隐,林西河旧业。江上老人相传。皆可观。余闻之喜甚。从郑君往而观之。又与金夏圭,高应文两生相从江上。金丈老辈闻吾来。来相待者。又老少十馀人。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0L 页

赠郑君山水指路记
乌江过壶口峡。其上松隅石壁深松。有古城。称绝景。又其上大滩。为青松谷口。谷中多山水可游。大滩东二十里。苍玉屏。有朴政丞祠堂。水中观石峰。石刻大字。又东数里馀。金水亭在牛头渊上。渊上又刻蓬莱诗。其字体亦奇玩。其上二十里曰白鹭洲。在七里滩下。水西流。与白云溪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1H 页

钟潭水石记
钟潭。漳州川下流杨州北境穷处。川水发源于陆昌安。流六七十里。过熊渊为漳州川。川上皆石壁嵁岩。水中多石为石濑。至钟潭。为石潭。潭水绿净。上有鱼梁。有怪石当流。若宇若封。水至此为上下脩潭。水中又有大石。上平可坐。西岸峭绝为三石莑皆奇。其最南者最高。下流水口。有茂林高壁。日夕见暝色深阴。东岸白沙。沙上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1L 页

熊渊泛舟图记(壬子)
十三年四月。权公山与权著作权措大两人。访老人于石鹿碞居。寂中得良晤数日。叙心开畅。仍相从观于熊渊。郑克家踵至。金玄瑞亦与之相期。前夕已至矣。适雨新晴。洲渚霁色。可喜。主人公为之设酒食为礼。甚欢。明日。出渊上观石文神书。书怪怪奇奇。或竖或衡或合或散。变动可骇。盖气化成之鬼神之迹也。仍泛舟前江。挟江皆茂林峭岸。往往有芳草。长洲溯流。上将军滩。南岸晴峰最秀。曰芙蓉峰。(权公山命名。)其上望诸山深水远。渡口无人。水鸟翔集。回船下流。至鸬鹚碞。客各散归。相与掺手为别。后公山出忠州。追作熊渊泛舟图。属老人记之。
前十月。玄瑞客死临湍。今其名在纸。其人已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2H 页

熊渊泛舟题名(癸丑)
孟夏之月。辰在实沈鸣札。囿有见杏。穆从诸君泛舟熊渊。仍题名序齿。穆今年七十九。年最老。渊上主人李晋茂,茂卿。少于我十三年。为六十六。国子上舍郑昌基克家。少茂卿三年。为六十三。权公山大载仲车。又少克家九年。为五十四。皆耆艾之年。金夏圭玄瑞四十七。权著作瑍仲章三十八。权守经季正三十三。许穆文父。题。
石文记
石文。类龙蛇草木形。变化怪诡。不可名状。石青字黑。苔苏不没。前有一邑宰剥斲之。剥得数字而去。石剥深二寸。石文二寸。此鬼神之文也。最古不可知。古渡林樾岸。有文在石。人之居且百年。然后其文始出。文本与石俱生耶。抑气化之感。鬼神成之耶。石鹿老人。记。
衡山碑记(戊午)
四年夏。公子朗善君奉使如燕。得衡山神禹碑七十七文。其文类龙蛇鸟兽草木形。炳耀神怪。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2L 页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3H 页

赐几杖记
穆从东海归居涟上。十三年矣。 上新即位。召拜大司宪。不一年五迁。至吏曹判书。寻擢拜右相。穆行年八十一。以老乞休。 上不许。赐之几杖。承旨李同揆,注书沈橃。承 命来宣。礼仪郎南宫垕,考工郎赵嗣迪。各以掌事至。其礼节春官仪注曰。匠作监设卓于正堂北壁下南向。注书以 教书载龙亭。考工郎以几杖载架子至。执事引主人祗迎于中门外道左。执事奉 教书置北壁下卓上。以几杖置 教书东。执事引承旨及注书。立于卓东西向。执事引主人诣卓前近南北向立。执事唱四拜。主人四拜。注书奉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3L 页

附东里古事(丙辰)
汉阳东里。自古称多闻人达者。高丽末世。有李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4H 页

三月山水小记
永嘉权相国前年。奉使如燕。今使还。行至近郊。余与洪参赞,闵学士,李中丞。出相见于弘济院。余于归路。从山径过石观音。爱水清石白。徐行溪石上。登临荡春台。日当午。无限暖草游丝。入
记言别集卷之九 第 94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