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x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序]
[序]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3H 页

汉江胜致。去都城才十程。诸士大夫有台榭有家基有藏穫于此者。必豫修禊。取其胜致而然也。兵后禊帖失之。修禊事亦至废却者久矣。铁城李夏臣甫岁丁酉为契员。既胜事久寝。劳心致力。欲重修旧事。造一帖书稧宪。以正风俗。劝勤惩恶。为第一义。添书追入契员。名列座目。趁春秋修契。以续既废之事。不徒耽胜致为游宴而已。亦上下契中善者劝恶者惩。风俗以正。不啻诸公之相勉。抑亦导下之勤。而亦莫非夏臣甫之先为之功耳。昔者兰亭之修契也。觞咏丝竹而已。未闻以劝惩正风俗相勉导下也。今于是契。尤有兴感焉。安东金某为有司李夏臣甫。为契帖序。
主一斋序
主一斋者。谁之斋耶。吾知尹君(君之下有所处)之斋也。主一者奚。收敛本心之正而主其专一也。若不主一则人欲发而心如悍马之飞腾。不能御不能驯。虽以孟贲乌穫之力。无可奈何。然笃实君子。端庄容整思虑。收(一本收字下有敛于二字)厥心而主一。自然生敬。使心在腔子里不至于放逸。或不能制心。不之操存。不之省察。使心脱出腔子里。如马之难御难驯。则不以主一之功而何以制其心哉。是故古之圣人。知心之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3L 页

观鱼亭序
李秀才奠居尼城五柳洞积稔。近者相地势。疏凿方塘养群鱼。溏中积丑石筑土以为台。台上搆小亭。亭之左右前后。溏水环瀯。日照而玉镜朗。风湉而锦纹平。游鱼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4H 页

招隐亭序
余日者登中州剑岩之西崖招隐亭。其主柳处士某。九峰先生之阿囝。真古雅君子也。谓其主翁曰。兹亭结搆日俴矣。古者无亭欤。曰。于古先君外王父搆亭于此。揭名曰招隐。吾乃今又新搆兹亭而因其名。非自创之名。曰。然则其义有自来。奚翅酷爱山水之绝胜而然也。主翁劝玉彝霞甚苛。辞逊不可得。倾二三盏醉。着凭栏放目。其东则乔岳冲霄。绝壁削成。树木葱茏。澄江缭绕。可以招隐者隐之。其南则攒峰峻拔戟槊。廉利相排。其根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4L 页

赠惠正上人序
佛家有三生说。前生今生后生也。余以今生事言之。庚午岁。担书笈往萝刹。讽读至十馀祀。而尔日月炊饭以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5H 页

赠辉上人诗序
辉上人。乙亥九月终旬。自湖之西。访余于汉京终山之下。盖为其有旧情也。粤自癸丑甲寅之岁。上人得谒于先君。其时先君奠居清塘县鹧鸪(鹧鸪下有峡字)矣。先君喜其数数来访。赠之以诗。余虽幼少。尚能知出先君之待上人谆款。岁乙丑。先君按节岭之南。未几弃代于福州客舍。攀葬靷抵清塘县之栗峡。上人为(人为下盛无来字)来吊。其后不成合并十一年。乃今上人持先君所赠诗轴而视。因说旧时事。岂非情之笃乎。盥手开觌。墨沈宛然如昨。自不觉感涕之纵横。上人明日将之湖。为赋诗赠之。诗曰。京国相逢此胜缘。追怀往事廿年前。先君诗律今犹在。墨沈看来涕泗涟。
送淮阳李使君序
余闻或采日精延其生。乘云气御飞龙。游戏异境者有之。神仙也。或托身城市。不贪名利。意在泉石。作官仙界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5L 页

送暹上座游金刚山序
金子块处一堂。隐(隐一作枕)乌几而睡。忽有衲子来谒。乃银岳暹上座也。金子即问上座因甚事来。上座曰。金刚山在关东。今欲再游。故来此告辞尔。金子又应曰。上座曾已洞见金刚山全体。则又何必更登千里途而东。为其行役。不其劳欤。上座曰。天下万国。东国之山多殊胜。东国之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6H 页

东川集序
呜呼。吾素际李皞如。今已逝矣。孙必相以余托交。于其祖来访之。且以遗稿示之。披而目之。叹其靃霏。因追思三十年前。则皞如值余。语纚纚不竭。诵其稿。今乃得见。果符前言。诗则本鬯炳烺。有唐人风致。四六则文字雅驯。似馆阁手段。文则闳中肆外。本诸韩苏之体。而令人讽读。不觉口呿舌举。况其孙重之不为宝欤。使余欲选之兼序之。自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6L 页

赠李达孝序
余于十馀年前在汉京时也。与达孝游。或以酒同醉。或以诗同唱酬。不相离如鹣蟨。达孝以家本西原之菁川归。庚子秋。余以乡解羾清塘县而邂逅。叙壅阏之抱。其后癸卯春。达孝访余于槐峡之墅。同席吐款要。其夏。余访达孝于西原之菁川。半饷间。屹双峰抽双茧。其秋。达孝访余于槐峡之醉默堂。挽而宿。语纚纚不竭。情鬯神解。是何异倩仙爪爬痒处为快也。凡一合一离。莫非由数。则十馀年前汉京之合而离。槐峡墅之合而离。菁川之合而离。醉默堂之合而离。皆付之数。不必以合喜以离恨也。又安知明年不无离合之数耶。然则不喜于合。不恨于离也。达孝去矣。于其别。柏谷金子公序。
送闵使君序
昔之使君之来也。使君以我之遇有其兴。我以使君之遇有其兴。以其兴拭目而观。则江山动色。草木动色。云霞动色而助其啽呓焉。今之使君之去也。使君以我之别有其愁。我以使君之别有其愁。以其愁拭目而观。则江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7H 页

黄佥知庆寿宴序
黄佥知长督震龙氏与余同庚。岁丁巳。黄佥知携震龙氏翊洛中。为震龙观司马会科也。震龙氏善楷隶草圣。名动缙绅间。为冠冕一代。岁在癸丑。先君为岭南均田使。往善州见震龙氏草圣奇。扬厉其名。是以震龙氏之入洛也。不之他所。直到吾家仍留着。其时余齿虽同而笔不能成字样。文不解丁字。然震龙氏不以不才弃。乃与之交。以之情密。其后有便自岭南至。辄必寄书以讯。丙子。獭兵大猘。余避地善州(善州上当至字)。震龙氏已作泉下人。访黄佥知。则黄佥知见余叙旧时事。蔌蔌泣下。以余与震龙氏同庚交密故也。乃今圣后用其优老之典。黄佥知年既八帙。蒙通政之赐。此门阑大庆。季胤元龙氏荣其主恩。是年季冬。为设庆席。献以寿杯。旁近邑及乡党之长者小者咸集其家庆之。隆欢娱之极为如何哉。然黄佥知以长督之不在。怆怀不制矣。余闻此语。心语口曰。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7L 页

送元九赴丹丘序
余每观洪元九诗。辄私自语曰。元九之诗有奇气。其故何。元九西原之山东人也。山东之诸山峻拔。群水争流。禀山水至精之气而生。故其诗有奇气耳。湖西之称山水。必曰西原四郡。而西原之中。山东为最。四郡之中。丹邱为最。而以山东较丹邱。则丹邱十倍于山东。盖淑灵和清之气。粤自鸿濛肇判。盘礡郁积而为山水。群峰之欲飞者。若凤凰之争舞。复岭之太峻者。若鲛龙之踊跃。碧潭之浚者。若罗纹之熨帖。洪波之急者。若万马之驰突。奇哉。非山东之比也。意者丹邱山水之气。漫延钟精于西原之山东。挺出文章之人耶。今年冬。元九宰丹邱。元九之禀丹邱之气而挺出。益可知矣。其壮笔凌云。文词宏博。而顾抹摋于世。郁郁志不伸。是必丹邱之灵怜之。欲以元九之文章益奇之。使之往丹邱。倘佯于山之阿水之曲。以无憀不平之心。发之于啽哢。雄篇狂汁。衮衮不绝。则诗之飞腾处若峰之凤凰争舞之状。奇崛处若岭之鲛龙踊跃之状。雅丽处若潭之罗纹熨帖之状。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8H 页

小山集序
小山集。李伯式所著也。余读其文则衬(一作亲)切浑厚。读其诗则或杂瑕瑜。惜乎。天假以年。文益奇而诗亦雅驯矣。余与伯式。交谊虽晚。爱其奇才出众。每相逢则辄唱和而叹其靃霏。今乃见本草。益觉口呿舌举。盖伯式能知舍汉体遵宋体然后可以为文。故其文自成一家。此岂非明于为文之道也。盖伯式。西溪先生之孙也。西溪年几八十。读书不辍。伯式自燥发以来。目击之钦艳之而讽读之。其文安得不为浑厚。顾余四十年咿唔而方困于伏猎之讥。何敢以序。然与伯式不啻已交。且其弟某请序甚苛。不强辞逊。为此序弁卷首。伯式名万宪。癸丑暮春下浣。安东金某题。
晚香堂序
丁巳秋九月。余作行。适到竹州禹秀才所居之堂。堂之左莳以菊。名曰晚香。其义盖取晚节寒香也。秀才以晚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8L 页

送金季珍序
吾友季珍诗人也。以往银川告我。其意可知。欧冶子无铁不可以冶铸镈钐锄。斲玉工无玉不可以雕琢圭璋杯樽。必有铁有玉然后皆成器。诗人之雕绘诗句。亦有材然后刿目鉥心。啽呓而作句。京城之所可见者。南岳白岳鞍岳汉水。则曾已助季珍之诗而为材者久耳。弃京城去银川之意者。将以得诗材而去。彼碧澜津之波涛也。江西寺之楼台也。南大池之荷雨也。总入季珍之朝唫暮唶之句。为无限材料。意思汩汩。文章益富。其传大也如江汉。其炳烺也如日月。可以使吾口呿舌举。兹岂非季珍之弃京城去银川者耶。是故诗人无其材则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9H 页

棺椁稧序
今世之有亲之人。必寘棺椁以豫凶事。此人子似必不可为。然其本意虽遇遑遽之变。欲尽其丧具也。此乃孝子之至情也。岂可以豫凶事为非礼。有国君即位为裨之文。据此以揆。则君虽尊。不可无凶事之豫者。况闾巷士庶之徒乎。龙湖人士有其亲知其礼者。与金圣瑞相结稧。各出价易棺材。以防卒然之患。欲尽送终之道。礼也。况龙湖。商贾襁至辐凑处。买棺甚可易。作稧之意。良以此也。然稧之或长或短。在于或信或否。信则长否则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39L 页

养浩堂序
尹子三谓我曰。搆草堂名为养浩。子为我序乎。曰。必以养浩为堂名者。欲养浩然之气耶。余虽欲衍其义而言之。不知浩然气之所以然。何敢副其请。然而子三知浩然气之不可弗养。欲养浩然之气。其志岂不伟耶。余虽颛蒙。义不可孤。强以琐闻謏见胪之。之人也禀天地之正气而生。正气。浩然之气也。子三操存本然之心。欲养浩然之气。则固不可弗养者也。然则所谓浩然者。气充满于体。其曰道理之气。其曰义理之气。其曰至大至刚之气。皆气也。而有其气则有其体。有其体则气不可不充于体。体者气之器也。是以古之圣人。知其然也。正其心而不屈挠。成其意而能养气。以至于至大无外而弥六合。以至于至刚无形而退藏于密。则其气之至大至刚。莫非由在我之体。亦莫非由能养之功用。至矣圣人之养之也。尽矣圣人之浩然之气也。然养之亦难矣哉。子三能知圣人之养(养其下有气之二字)其道耶。子三读圣人书而学圣人者也。今乃欲静处一堂。涵养本心。研穷天理。养浩然之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0H 页

凤栖堂序
湖之西欢城地。有凤栖山。山之麓。友人希老居之。近者新作小堂。名曰凤栖。盖仿凤栖山之义也。凤者。非凡鸟之族。弗常有于天下。而山何得凤栖之名耶。意者凤栖于山。然后山得其名矣。圣人出凤乃至。圣人不出凤不至。此理甚昭昭。箕子圣人也。得无箕子都我国。治化大兴。圣德馨香。凤鸟览德辉而至其山耶。我朝我 王亦圣人也。其德化与箕子相埒。凤鸟亦至于其山。故山得凤栖之名耶。然则希老取此义揭堂名必以凤栖者。可谓堂矣。意者乃今我后亦圣人也。临御以来。致治一遵隆古。使一世亿兆咸沐于至德之泽而和气沕穆。奇祥异瑞。可以待矣。希老知其然也。望其凤之日至。不亦可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0L 页

初丧禊序
子思子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善夫斯言。虽细琐(琐字下有之字)事。不豫则不立。况至于送终之事。莫大之礼。不可不豫也。是故李世舆与有老亲者六七党结稧。盖为亲豫凶事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1H 页

关东别曲序
关东别曲。郑松江之所作也。吾家有女隶能唱别曲。余儿时每听之。不知为奇。及束发听之。稍以为奇之。丁丑兵后。客游关东之悉直。有少妓能唱关东别曲。常常招邀竹楼而听。不啻清兴如涛。亦且如有藻思之浩浩。真奇曲。白岐峰关西别曲。武人许腆雇工歌。赵玄谷流民叹歌。皆亚也。昔者。读书于西湖之地藏刹。阅三个月。旅怀殊不乐。欲慰溯。召诸衲子请唱歌。一衲子应曰。吾善歌关东别曲。励声而唱。听之若有凌云之气而怀事妥帖。其后累过西原县。遇歌妓请歌关东别曲而听。盖其声之纤丽。非悉直妓之匹也。顷年。访友于馆洞。丌上有小册子。取之手披。即关东别曲也。或以谚字书。或以文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1L 页

文会稧序
余观今之颠冥之徒。或以博塞会。或以饮醵会。或以渔猎会。以文会之者。不可得见。余尝恨之。乃者许某甫金某甫皆成癖于文者。与三四个人。日日相会。或讽读古文。或啽哢品物。而其雄篇狂汁。衮衮不竭。可以期雷硠声名。其比诸刿目钵心棘刺造猴者则如卞鹄虫。金某甫曰。吾侪以文会友。久而不怠。不可知。名此会曰文会稧。则局于稧。不至怠。于诸君意何如。诸君曰唯唯。必以稧名之者。盖久而不怠之意。金公之勉戒。可揣古人曰礼称独学陋。使无孤陋之弊也。以故许金两公知其然。必与韵人学子结稧。无孤陋之弊。此近者罕见盛事也。然不以书籍。难可博识。书籍者。文会之本也。各出书籍债。与时逐而息。其息有裕。则多质书籍。以备文会时披阅。欲为博识之资。其志至矣。况稧之诸公。皆以信义相孚。稧之有始而有终。不必道也。金某甫使余不分伏猎者为序。辞逊不可已。于此题识以赞。赪颜如甲。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2H 页

博陵太守郑侯某氏视篆越明年。搆堂官馆之东。疏凿方塘于堂前。种莲塘中。莲萼灼烁盛开。清香郁郁乱入人鼻。当白日之照。香益清。当凉飙之气。香益清。是故揭堂号以益清。盖取濂溪爱莲说之香远益清之义耳。然登是堂。徒嗅益清之香。不务恤民之政。恶在(在字下有其字)为民父母哉。苟能恤民若赤子。观饥饿之色。如自饥饿。闻呻吟之声。如自呻吟。饥饿者呻吟者。或以粜赈。或以药救。使之各得善保。则侯之恤民之香名。播诸旁近邑。至于远列郡。亦可以闻于一道。亦可以闻于一国。亦可以闻于九重。得母侯之取益清之意。欲名之远播。如香之远益清者乎。然则香之益清也。名之远播也。孰优孰劣。吾以为名之远播。优于香之益清也。且后之人登是堂。闻香之清而想郑侯曰。名之远播优于香之益清。不亦美哉。不亦美哉。他日倘使余登是堂而闻其香想其人。则可知其人之名之香益优于益清之香。堂号之不负厥义。亦可揣矣。作序者谁。福州金某也。
三益堂序
三益堂在任实县。坠地望清绝。眼界敞豁。可以登眺情鬯。而其主人翁。南阳洪某甫也。盖湖南俗。以靡衣媮食歌姬美酒。穷游衍斗豪华。不务经学。亦不尚操觚之业矣。若指可屈则往者奇高峰一人之学问。林石川,高霁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2L 页

五可堂序
崔可晦。二十年前友也。素奠居中原。搆草堂小涧之曲。揭堂号曰五可。其意之所不可已者五也。不可已者何限。而只以五可取之。何其略乎。大凡人之所可业者。不止五可。则盖事父母也。友爱也。育妻子也。信朋友也。祀事也。接宾客也。志学也。为文也。为八可之事。而只以种稻饮酒。打鱼采菜。四时长卧为五可。此得无少壮也尽其八可事。至其老洫。择不可已之五者而欲显于堂号乎。意者稻不种则不免乎饥。酒不饮则不和乎气。鱼不打菜不采则无馔乎饭。卧于堂不偃息则不安乎身。择五可而养老者非耶。且以择五可之事推之。曾已能尽八可者。盖可揣矣。然则取其五可。不亦至乎。余闻可晦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3H 页

凤栖台序
日者。余过梧根村。望台之高。登其台而谒主人翁。见其堂之壁上扁额。揭以凤栖。怪而谓主人翁曰。凤者异鸟也。在于丹山醴水。而或翱翔乎九千仞之上。世人无得以见之。乃今主人翁必以凤栖名台者曷故。固未知其所以也。主人翁曰。然。子之语也。吾营草堂于此台之初也。逍遥乎台上。倚石头支颐而睡。梦有老人谓我曰。此台以凤栖为名可也。故觉后心焉异之。毕竟树屋于台上。名其台曰凤栖。其梦中老翁之名台之意。吾亦未知也。余谓主人翁曰。我知之矣。凤者羽族之最灵。而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故天下至治则至人之见之无矣。主人翁种学砥行。以蓄其有。韬光晦迹。不求其名。其志既已确也。其才足以扬也。则主人翁真可谓人中之凤矣。其所谓梦中老翁者神人也。无乃神人以主人翁为人中之凤。以主人翁之栖于台。谓凤之栖于台而为之名之耶。然则凤非凤也。主人翁乃凤也。其所栖之台为凤栖。若出而扬于庭。则是为凤仪之朝也。神人梦告之意。其以是夫。意者方今我圣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3L 页

读南堂序
昔韩昌黎穷年嗜读。而未闻以所嗜书揭堂之名。近世任疏庵嗜南华经读之。而亦未有揭名其堂矣。而今者吾党李季全嗜南华经。孜孜不怠。乐在其中。读而益读。不知日之将暝。穷而益穷。不觉夜之将艾。犹以为不足。扁堂名曰读南堂。其读之嗜也。尤于古人之嗜而不能已耶。抑不及古人之嗜而务胜耶。且艳疏庵之嗜而不能已耶。读诸子百家。无所不嗜。而独于南华经。尤酷嗜之。如盛暑之饮醍醐汤。揭堂名必以读南。其义固不可究而解也。得无季全嗜南华经而淫乎淑诡之说而然欤。岂其然哉。南华经于儒道。外道也。季全向心学崇儒道者久矣。夫岂以嗜南华易其崇儒道之心而惑于虚诞之外道哉。意者虽志于儒道。其素所业则大肆力于文章也。不业文则已。如业之则不读南华而知文之法乎。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4H 页

息波亭序
李君浊世佳君子也。其性素嗜山水之胜。其心且息名利之竞。欲拟相居于佳境以毕身世者。平生之志也。某年某月之日。李君至斗建村。徐而察周而视。重冈复岭。耸出岝𡿃。环拥四塞。其中则平野广衍。大川渊泫而素沙平铺。苍崖列屏。李君异之曰。美哉斯境。曾未知如此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4L 页

听籁堂序
小池上苍松之侧搆小堂。余为读书而搆也。堂之号则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5H 页

檀龙枕序
日者。余往访洪元九于上党之东山中。元九忻然而笑迎入于堂。相对而语。见其堂中有数三尺枯木。枝干卷曲。如虎豹之腾。若虬龙之战。且镌刻其干之端。以成龙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5L 页

慎独堂序
岁在壬辰。吾子访余于上党之桃汀峡。谓曰。吾流掩于锦城搆草堂。扁其名曰慎独。以此意为序可乎。余诺其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6H 页

真静斋序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6L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7H 页

野云堂序
乙未九月二十二日夕。投宿野云堂。诘朝起而视之。野云若烟非烟。蒙蔽于前檐后檐。篱落庭除。密密不开。堂前千顷田粳稻。遍满叆叇之气。俄而旭日上峰头而尚未开霁。厌其飞洒颜面闭前窗。问之主人曰。是堂无其名耶主。人曰。四时每月野云郁郁纷纷。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来。不风而飘。如绵如峰。或笼于田畴。或笼于涧谷。或笼乎岳麓者从其处。起族而凝入于是堂。拥掩晦暝。沾湿户牖枕席衣裳书帙。是以为堂名曰野云。于子之意何如耶。应之曰。云者龙嘘气成云。以云腾于野而致雨泽。其䆉稏而成其岁则云之。充满于是堂。不徒濛濛漠漠而已。盖大为人之穑事之本。以此义名之。主人未之思耶。主人曰。子言然。且语主人听之。余年年常过此地也。马上望见野云堂。密云苍茫笼于堂。堂外村落。尽入于蔼蔼之中。每异之。今乃闻主人所言四时每月云无不笼之日。意者神龙必潜乎此涧水中。兴云作雨。使主人得其岁熟。享其素封之乐。又以其云护于是堂。龙之所为。必有以乎。以龙之兴云作雨揣摩之。龙之为主人佑之。不特此也。何则。主人有二子。其才可惜。然若不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7L 页

寿春闻韶阁序
寿春有凤仪山。何故山得凤仪之名乎。凤仪山有闻韶阁。何故阁得闻韶之名乎。此必昔有凤仪于兹山。故其名曰凤仪山。今欲待凤于兹阁。故其名曰闻韶阁。凤者灵鸟也。非偶尔仪也。非容易待也。山名虽曰凤仪。君非圣人不仪。阁名虽曰闻韶。德非圣人不闻。必虞舜在位然后闻其韶。必君如虞舜然后仪于山。其故我知之矣。我朝树国。列圣御极。至德馨香。至治雍熙。太和之气充满于二仪者。不让于虞舜之世。凤之览德辉而仪于兹山。则其时之谓凤仪山者宜矣。其后圣王以德致治者。不谓不多。而世既季矣。俗既椎矣。况兵火爚乱。人神杂糅。上而悖日月之光。下而烁山川之精。喘耎之虫。肖翘之物。总失其性。则凤之仪于兹山。不可复睹矣。乃者我后圣如虞舜。新临玉扆。以德化人。淆漓之俗。反为熙熙皞皞。二气调而万物育。五纬正而风雷顺。景贶潜周。殊徵肸蚃。凤之必仪于兹山。可期矣。然山何处不无而凤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8H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8L 页

余尝造玄默子洪于海门。叩其编得一编。旬五志也。始讶书古而未之见也。开卷而阅之。乃于海之所撰也。于海少也酷好道家之方。坐开于西湖修养之暇。杂取我东国乘所漏艺园谈丛及儒仙释词曲家。以至闻人别号闾巷方言。靡不博综而该录。要不出扶世教关人纪之外。间有一二清稽之说。以资览者解颐。是亦迁,固记优旃,方朔之遗意也。吁。于海之是志也。不可有二。不可无一矣。夫以飘洒神姿。拓落襟怀。驱逸思于方外。骋高情于天下。脩然有蜉蝣蝉蜕之想。而至于荟丛记述之间。亦能褒善贬恶。动存鉴戒。深得古人著书之体。自非好古博雅工于文而明于谊者。乌得以与于此。名编以旬五者。盖以撰录之间得日一十有五。取义于列子旬五而返也。噫。是编也虽集耳目之所闻见。而所志者实迹。他日太史氏抽兰台蓬观之藏。其将无取于是也乎。余感兹书之可传也。识以赠之。黄羊仲夏下浣。柏谷老人书。
晚定窝序
余与韩子为石交者七八年所。而其交道也优于旧交友。其故何。余平生与人交。而其人所为事不经。辄裹足不往。余之交者不多矣。曾见子挺于众人中。多其人物。每每往访之。子挺亦常来访。观其持身之谨。知其施为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9H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49L 页

圆相庵序
粤自世之众生之生也。灵灵一物。昭昭于血囊之中。血囊者。身是已。一物者。心是已。一物或曰本心王。本心王或曰活物。活物或曰实相。实相或曰圆相。人之一身之内。心为主宰。故称其本心王活物。言之则死。不言则活。故禅家所以讳。实相者。无名无象。而以虚为实。故谓之实相。圆相者。图其一物。必以为圆。故谓之圆相。盖合而言之。皆是灵灵一物也。是以离世异俗入山砥行之徒。以圆相之明。为禅门之第一义。则欲明其圆相者。不以公案而何以乎哉。佛之为佛。由于圆相之明而见其相之本色也。祖师之为祖师。亦由于圆相之明而见其相之本色也。然明其圆相也。常常念于一千七百公案上。加鞭于疑去疑来。终至于吃其狗子。一朝顿悟然后实相圆明。贯识八万四千法门而往生莲胎。乃者诸上座刱绀殿于溪上。以为参禅之所。自今以往。业白于禅道。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0H 页

谷杖小序
人以青藜踯躅木为杖矣。而余乃索于贞客。贞客不可应。卒以谷作㹥杖赠之。盖急索之故也。明日当下山。雪厓冰路。诘曲槎牙。骑马不能托足。下马徒步也。以此杖而拄之。必不颠踬于雪厓冰路。其所以扶持之力。曷可少哉。此杖不特用之于雪厓冰路。吾方垂老。虽平陆之路。亦可拄而行。不必强求青藜踯躅杖矣。且此杖。其色黄。其性直。黄者正色。直者不曲。色可爱也。直可取也。余行己当以此杖之直直之。诗所谓其则不远之义也。然则贞客之赠之者。不特在于雪厓冰路之拄而行也。其意盖使我持此杖之直。欲其行己之直也欤。况青藜其形轮囷。踯躅其状拥肿不直。非君子所取之杖也。吾爱此杖。以谢贞客。
乐以堂序
南舜卿搆堂宇揭乐以。求序于我。辞逊曰。我文素有齐气。且不工于缀缉。何以副其请乎。曰。与我最故故请。子毋辞。曰。必欲强求我文。不敢辞矣。堂号必称乐以者奚。窃观世之为乐者。或以极博载籍为乐。或以啽哢品物为乐。或以渔猎为乐。或以樗博为乐。或以吃酒为乐。不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0L 页

与友人序
足下以俊逸之才。抹摋于世戚戚焉。岂可无一言之慰乎。以剑与璧譬喻于足下曰。剑埋而气冲七星。璧埋而光照万壑。信乎剑与璧。天下之至宝也。宝者不能久埋而终不可秘。人之才之不秘。亦无异剑与璧矣。足下殖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1H 页

赠真一上人诗序
岁之庚午。余读书萝刹。与一上人相善。遂托方外交。丙子之讧。乖离漂转。信息阻阂。未知上人之存没。用其郁火。余丁丑岁之春。乘獭兵散去。自峤南至木州柏谷墅。上人当大冬从关东来访。仍留之于银石刹。资其糇粮。阅数个月。辞我归京山。京山旧所居也。其后余至京师。上人辄访。壬午春。以司马会试往京师。上人持一鸱酒馈。其年秋九月。为庭试科抵京师。以归期倥偬。不得相邀。嗟咄切切。是岁癸未秋八月。寻余于西原之桃汀峡。桃汀峡乃新卜居也。夜阑捭阖。联枕而宿。岂非浮世之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1L 页

赠龟谷诗序
木之千枝。皆由于干而理无不在。岂伊一枝之非理。人之百骸。皆系于身而理无不在。岂伊一骸之非理。不特此也。诗亦然。凡句句之中。理必相通。无一字之不出于理。然后方可谓之诗。是何异木之千枝。人之百骸之有理乎。徒以响为诗者。不悟诗。崔白李专以响为务。不知其理。吾以为不悟诗也。石洲之诗。有理有响。真吾所谓诗也。芝川之诗。有理无响。世或绌之。然有理无响。大胜于有响无理。彼颠冥之徒。何以知大家之不为响。龟老之诗。有理有响。是吾所谓理响也。莫是悟于道德经而然耶。昔闻治道德经。昨年往见。案有其经。必悟理于道德经无疑。近来操觚者咸曰诗必主于响。余不胜捧腹。象村晴窗软谈序。诗非无理也。其言至矣。专为响则无理。专为理则无响。二者兼备谓之诗矣。龟老绌吾所论否。
读泽堂文集小序
近者操觚者称溪谷文章家数过于泽堂。然其变化互胜负。而以馆阁之制较。泽堂过之。粤自 仁祖反正以后。高文大策。皆出泽堂手。盖前后秉文衡者咸推而让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2H 页

郭钦仲寿宴诗序
大凡孝有本有末。本者养志也。末者养口也。盖养志难养口易。既养其志则又何难养其口哉。吾党郭钦仲。养慈母之志者也。知其所欲为而顺之。察其不欲为而顺之。使其慈母不乖其志。况钦仲生涯泊如。举室长颔顑。然必能办甘毳以供之。某月某日。为慈母设宴。盖生朝也。钦仲奉卮酒为寿。自歌自舞。又使歌姬琴娥。或歌或琴。以乐慈母。其孝之本末。不亦至乎。寿宴翌日。招众客大会之。余亦预于席上中酒矣。钦仲请寿宴序甚苛。不获已是为序。
赏莲斋序
尹生而华搆小斋。求序于余。余曰。为序而不知斋名可乎。而华曰。赏莲其名也。虽未窥而华之所居。佳山秀美水洁。异石立芳树列。何必以赏莲揭斋名耶。而华曰。子言是矣。然吾自幼至壮。见其山其水其石其树则厌于日久矣。以未常见之物欲赏之。凿池种莲。不特专赏莲。且爱嗅香。不特专嗅香。且爱莲叶上雨脚散而如珠之圆。故吾以名吾斋。谓而华曰。名斋之义。我知之矣。虽然。而华既厌佳山美水异石芳树。又种莲以为赏。其赏久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2L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3H 页

小华诗评序
余尝耳食于古人之所论。知诗之难。甚于为诗之难。其言岂不信哉。余之所善洪于海万宗。博观古人载籍。于古人诗集。尤极博矣。杜门一室。沈潜反覆。凡诸耄倪妍丑。无不镜于灵台。于是采摭我东方名章杰句。辑成一册。名之曰小华诗评。其多几乎万矣。余昨年适于海。于海出是编。使余讽诵之。其诗或艳冶或苍卤。或雄浑或简雅。或佶屈或沈郁。其所评骘。各尽其妙。比如冢发骊山。珍贝尽献。犀燃牛渚。光怪难逃。一见可知其深于诗学矣。以余观之。徐四佳之诗。话精而不博。梁霁湖之诗。话稳而欠少。今于海之所著。精而稳。博而该。虽谓之度越两公。非僭也。若余诗者。亦与此评之末。则诚续貂为愧。而窃恐众人之捧腹也。盖于海自髫龁。学于东溟郑君平。君平尝谓余曰。于海格律清峻。颇有唐韵。又曰。得见高明。善于评点。此足为一世定衡矣。今兹评诗之作。其不泯而传于后也无疑。此于海之必使余为序于卷首。而余之终不能辞逊者也。昭阳赤奋若仲秋上院。柏谷老人金得臣序。
洪于海小华诗评曰。金柏谷得臣才禀甚鲁。多读筑址。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3L 页

与洪万宗晓行时鸡声来野店。鬼火渡溪桥之诗。逼写情景云。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记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4H 页

公姓金。讳致。字士精。号南峰。十三世祖高丽上洛公方庆。以功食采于安东。新罗敬顺王后也。传十一世。讳忠甲。司宪府持平赠议政府左赞成。公之大考也。初娶翰林金神童女。生讳时晦。丁卯登第。秉史笔而名位不大。公之考也。再娶内禁卫李成春女。生讳时觉,时敏,时慎,时进。时敏娶学生徐应文女。无子。以晋州判官。值海寇与战大剋之。升拜兵马节度使。又大战。贼三败北。亲自巡城。竟中流丸而卒。以丰功茂著。赠领议政。封上洛君。公之养考也。考配尚衣院直长杨彦溉女。以万历丁丑七月初七日生公。公生而魁杰。记性甚聪敏。丁酉。捷谒圣科。为承文正字。己亥。以春坊说书。升司书。转拜兵曹佑郎,弘文馆修撰司宪府持平。出宰海美兴德。恩威并施。吏戢而民怀。戊申。复入玉堂薇垣。转为吏曹佐郎。兼赐暇湖堂。己酉。除济州判官。廉直持身。廓革苛政。疲氓乃苏。历成均司艺,宗簿,司仆正。癸丑。为岭南均田使正田役。入为兵曹参知司谏院大司谏吏曹参议。乙卯。丁养大夫人丧。戊午。除兵刑工参议,承旨。皆不就。当是时。光海政乱伦斁。废大妃之论起。公愤惋大言曰。此何等时乎。遂居龙湖。足不到城市者六年。诗酒自娱。逮仁祖反正。以东莱(莱下或有为字)接倭重地。拜公府使。不但为才局。且以弗于废妃故也。公视民如伤。删其众弊。民铸铜碑立。待倭宴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4L 页

百花轩记
李君谓余曰。莳百花。以百花为轩号。子能为我记乎。即诺之。未副其请。丙申春。往栗峙。历抵李君所谓百花轩。编白萄作藩篱。缭绕于轩前。莳奇花成行。罗列于篱内。其红者紫者黄者白者黑者有已发之色。有半发之色。有欲落之色。有迎风之色。有浥露之色。有枝重半亚之色。有出篱曜日之色。可以赏可以嗅。可以销愁。可以发兴。可以对酌。可以对咏。今观此花之良久而弗知眼月之倦。心神之劳。况李君爱花之酷乎。以百花揭轩兮不其协当耶。必以百者。大率称其多。不必百也。余谓李君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5H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5L 页

伏龟亭者。载于地志。刱之古矣。以伏龟名之者奚。亭之畔有穹石而厥状如伏龟。故有是名。未知古之何者名之也。亦未知创之也孰主张也。欲考其命名者与刱亭者。而久而无徵。其安得考而知之。或曰正德丙子之岁刱之。然吾不信之。何则。故进士尹菑重创记。有未知信然之语。吾亦从之。盖是亭也。觕朴湫隘。里中居人。以不容稠人广众病之。毁撤而重新之矣。其后岁月相禅。年代既久。栋楹梁桷。或倾或腐。嘉靖甲午夏。为风雨所拔。破瓦沈水。古础唯存。是以里中居人金峻,朴汤霖等。主管其重创。同声相应。并力经营。增其规模而重刱。较其未坏之古制。恢恢然敞豁。亭之势岿然于路左矣。自木之镇。自镇之天。皆由是亭之畔。自木之清。自清之天。亦由是亭之畔。多少行人。往来冠盖。莫不憩是亭而览溪山之胜。是亭之名于国内者。以其当于路左之故也。至崇祯十一年丙子有兵乱。是亭煤烬于烈火。而胜区便成遗墟。草树芜没。风烟萧瑟。此地经过之客。岂知当时之有伏龟亭耶。太守李公喜年下车已阅两载。甲午之春。欲探胜致。与二三客。往观亭之旧墟。顾谓左右曰。媄哉溪山之胜也。召乡老语之曰。吾闻有伏龟亭者素矣。而乃今到此。不见亭势之翼然。年代久而以至崩颓耶。乡老应之曰。顷于丙子。为火之焚。今已十九年。虽欲重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6H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6L 页

李白川碑阴记
公姓李氏。讳应荚。字圣瑞。 世宗庄宪大王第四子临瀛大君。公之七代祖也。梦祥为军资判官,赠吏曹判书。公之祖也。廷臣为京畿观察使。公之父也。东莱郑氏封贞夫人。公之母也。左赞成大年之子砺山郡守休复之女。赠领议政洪訚之外孙也。万历戊子十一月十八日。公生之月日年也。娶弘文馆直提学(提学下当有安东) 金大来之女。以聘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7H 页

安兴镇伏波亭[记]
安兴镇。泰安之地而地边渤澥水路要害处也。国制寘佥使以为防患。今者圣上以安兴镇重于他镇。命庙堂择人器之可称。庙堂以丰川府使李伫荐之。以掌其任。李公莅其所。舍旧镇欲移设。相闲旷地。得设镇之地。地势纡馀。海亦逼侧。较诸旧基之狭隘则大胜焉。此可以防边之尤得地利。刱搆官舍。改设新镇。别起一亭。乃命名曰伏波亭(亭字下有其字)。得无效汉伏波征(征字上或有之字)南夷立铜柱之义耶。吾以为不徒慕马伏波也。盖伏波者。取波伏不兴之义而然也。亭之下。沧海周遭。海之畔。十二峰苍翠罗列。朝暮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7L 页

观澜亭记
李生畸人也。常来访余客之耳。其志疏宕不俗。必欲傍佳山美水居焉。顷年迁次瓮岩。刱小堂于山之庢水之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8H 页

梅香亭记
余戊寅春。流掩于关东之悉直。得新交姓金名某字而启也。而启谓我曰。家有梅一树香木二株。立于庭畔。名其亭曰梅香。子能为我记乎。曰诺。而启曰。梅与香木。吾先君之手植而阅六十祀。香木为大风所摇。当严冬而拔者至于再。以此望其为记。余循其言而为记以赠之。其岁之抄。去关东旋归洛社。而启因科事戾洛访余曰。曩者子之所作记。差有关漏事。更加未尽之意。以完其篇则至矣。子毋用辞。余以副愿为诺而尚不更属之。癸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8L 页

我国地图记
我国之地。皆山水也。金玄瑞持地图示之求记。余目视之心思之。以手指点之。白头山。岿然杰特。独为宗于胡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9H 页

蜜岩洞记
庚辰肇秋初九日。到西原大田里。峡也居人皆亲属。谓余曰。是地有最形胜处。君其往观否。余本泉石膏肓。烟霞疾痼。何敢辞之。与(与下当有诸字)属人并马飞辔而往。前路通大江之浒而去蜜岩洞才二三里也。抵洞之口。涩路窄狭。骑不得成列。人皆卸马入洞。长沙平铺。可设千军之阵。百尺苍松拥肿不中绳墨者连延江之左右。重冈复岭。腾突撑拒。十二层台。屹立于江之东。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江之流。直走于台之下而急若飞箭。吼若狞雷。石形如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59L 页

金化县西轩记
乙巳八月。余自金刚向洛师也。历金化县。县宰李秀而谓余曰。昨年之十月到是县。是轩背地而觕朴下窄。弗便于坐卧。况容众人乎。意甚悯之。欲毁撤而新之。恐害民力以为忧。明年夏四月。相轩之偪侧处。刱八间轩。完役于五月。而弗毳民力。弗费财用。只以董役官奴。县民则使之务地力。弗劳搆是轩之役。子记其颠末。以贲是轩可乎。盖余昨日登临是轩而敞豁。太守之可以所常处。较前者轩之湫溢(一作隘)则虽谓广厦可也。且眼界虽不通望。前有众峰崱屴。翠柏千章森列。青荷满地。足可观也何必取眼界之广。既重秀而之请。又耽其所观。又佳其有吏隐之趣。又艳其乐民之义。不可不为秀而记。其于未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0H 页

后云亭记
上党之东黔丹山之下。有断麓。其名曰孤云台。长川自剑峰直下。抱台而流。台之左右冈峦岝。山额罗列。前郊平阔。亦胜致也。昔崔孤云爱山水。游于是台。而台得孤云之名。当其时孤云自名之耶。后人慕孤云名之耶。吾友洪元九与世抹摋。遍观山水者多。而必搆小亭于是台之上也。吾以为元九之四六若诗。与孤云相埒。盖慕孤云而然耶。其失志于时而放浪山水者。与孤云亦相侔。而艳孤云称后云者。不徒艳孤云而已。且云者。于东于西于南于北。无处不至者。与云同也则乃自况于云为亭。名必以云耶。日者余寄客西原也。适值元九之至。遂被牵入黔丹山。登后云亭。日将匿也。元九谓我曰。彼水边突兀者。唤仙台。彼台之侧倚半空者。落月峰。彼尖帘者。伽倻峰。彼翠石盘陀者。唤鹤坛。彼穹窿者。横琴峰。孤云曾所游而无不可观可爱。故吾作亭于此。欲送馀年。应曰其计得矣。余登是亭而留三日。观诸峰之云朝暮变态。欲雨则诸峰之云族而雨。欲霁则诸峰之云散而不雨。留是亭三日。无日不雨矣。云不能自雨。龙嘘气成云。以云致雨。意者神龙伏其台下之水。嘘气成云而致雨。则其将验于元九异日之泽民耶。元九方屈。其迹穷益穷矣。当此时。修其道德则道德成矣。然后出而仕。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0L 页

破画器记
李生好古器者。破古器。以青墨写大明成化二十年。李生见而异之。考皇明纪略。则成化即宪宗纯皇帝年号。二十年即甲辰年。总之一百六十四年。余谓李生曰。破古器。从何涂得之。李生曰。司宰监佥正李某治家基而得。洗涤之光辉炯炯泼眼。其画之物象。分明盛酒饮之。客至则以其器馈(馈下有酒)宝而惜之者。几乎二十祀。行酒㜎不能谨。以致破缺。当是时。我适往佥正公所见之。摩挲惜之。为之嗟叹弗已。佥正公知其欲为辄与之。三面完一面破。以白粉生漆涂之补其破。李生之爱而贵之者。不特为器之古也。且为大明宪宗纯皇帝时刱造也。我朝事皇明二百馀年。皇明为清所亡。我朝人孰不悲。李生见其器之有皇明年号字。甚悲之。记其器之颠末事实。以著尊皇明之意。意者不徒爱其器而已。且佥正公之惜之者。亦感怆皇明之亡而然也。佥正公名某(佥正名守约)。梧里李政堂某之孙也。余且感佥正公暨李生爱惜之意以为记。己亥闰三月十四日。柏谷金某题。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1H 页

汉京之墨寺洞居李子搆草堂。堂之左层崖之上。古松四株罗立。封植几百年。屈干蟠枝老根。礧磈然蹙缩然。轮囷然蜿蜒然。或似赤龙扬鬐飞腾之状。或似文螭斗角起伏之状。苍髯披拂焉。赤甲折裂焉。皆可以观矣。然圆不能中规。方不能中矩。素非栋梁之材。不宜支厦。而其坚贞之节。不为造物者之移夺。贯四时阅千祀之风霜而莫之变。故李子逍遥于其下。每观不厌而苦心爱惜焉。艳慕贞坚之节。吁其至矣。然则所观徒徒为松之赤龙飞腾之状。文螭起伏之状。苍髯之披拂。赤甲之折裂。为其有坚贞之节而耽观也。松之于人。大不相关。而古人以松之坚贞之节。取以比之于人。以此推之。李子之爱是松之坚贞之节者。相符于自己之坚贞之节而然耶。吾以为李子有坚贞之节。故恐不如是松之坚贞之节。益爱之益贵之耶。李子忠谨质朴人也。才可以需时。然时命不谐。处困阨不自振。偃卧一堂。悲歌慷慨。以不变坚贞之心为己任。自拟于松之坚贞之节。对之怡悦。物与人之相遇者非耶。吾语李子听莹否。松之若赤龙之飞腾者。可知其喻于伸也。若文螭之起伏者。可知其喻于伸且屈也。观于此。可知有物之屈伸之状。则人之有屈伸之理。亦可知。此岂非李子因观松而觉有屈伸者耶。坚贞之节。当严冬而不能变。此岂非李子因观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1L 页

四友堂记
李善吾近年以来。避世不出。不与人友。今年秋。过桃汀洞草堂。谓余曰。镇川县地。得潇散别界搆小堂。目为四友。子本秉觚墨者。能记之乎。曰。四友何义。曰。风月山水也。吾以为友故以四友揭堂号矣。曰。人可为友而不以人为友。必以风月山水为友者。亦何义。愿毕其说解其惑可乎。曰。吾自少壮至老洫。与人为友甚多。而或有当面输心背面笑者。或有搆虚隉诬落陷阱者。或有愤恨容易生嫉若仇雠者。或有出肺肝相示。一朝争利。至于反目者。忠信笃实之人则不可得交。此风俗偷薄。人心不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2H 页

新定县山水可游者记
伏龟亭之下。澄潭渟滀。光如磨镜。游鱼作队出没。沙鸟相逐往来。翠壁缭绕于潭之右。金堤平阔于潭之左。矮松拥肿。不中绝墨者。倒垂于枉渚。古槐扶疏。露出盘根者。罗立乎岩畔。画栋飞甍。岿然于平野之中。自古韵士学子孰弗倘佯吟咏而畅其怀。与地志所载伏龟亭者此也。
柏村之去龟亭五里许矣。龟亭下之水。至柏村汇为大川。其流平铺。抱水左山而作潭。其潭环于鸺岩。柏村农氓。自古筑堤堰于潭之下。蔚山滩。古之名其蔚山者溺死。滩得是名。滩之下。缁徒斲层厓搆佛舍。眼界敞豁。凭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2L 页

葛田有五松亭。五株松旁罗。故仍号五松亭。涧水自梅堂村前潺潺而流。至五松亭下渟滀为潭。居人爱之。以石筑阶于潭之上。松之下。取沙土铺之。常为游玩之所。人皆曰胜致冠于是县矣。昔李芳谷诗翁也。与友朋每花朝月宵。携酒相聚于松下。尽其山水之乐。村人至今传之颇详。余当溽暑。过五松亭。观五松苍翠。卸马憩于松下。对前山而啸咏。日暮旋归。所谓胜致者果符其名。
醉默堂记
昔辛丑岁。先君入槐州方下岘。留四年为丘墓矣。其后几五十年。余欲踵先君居。局于未释褐。弗得副素愿。壬寅春。释褐志已摅矣。秋八月。自木州之柏谷庄。羾槐州之方下岘。观广滩(滩名)之上。小山麓。偃蹇大松若小松罗立。突怒大石若小石相累。命苍童铲刈小松。存其大松。拔去小石。凿其大石。辟朽壤燔秽草。则异势奇状迭出。人皆曰是宜搆堂宇。请清塘太守得都料。匠斫梓树若干章。搆二间堂。由其中周览。成佛山之崱屴。南郊东郊之延袤。梨滩广滩之急流。汀树之立。渔屋之列。云之起鸟之飞。鱼之游人之行。莫不咸现于眼界。则素愿已成。弗趐快若倩麻姑爪爬痒处也。然则不可阙者堂号也。揭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3H 页

画屏记
昔曾王父以 王命入中国。见此画知其神妙。以债易二件而徕。朝暮耽看。一件赠王父。一件赠从祖。王父弃代之后。抎于兵燹。从祖则重其先君之赠。欲为镇世之宝。壬丁之讧。躬自护之。至于丙子又善保。今七十馀祀。追慕之诚。若不甚笃。能如是而久传乎。从祖之第四胤某氏。继其先君之追慕之志。且思王父之赠先君之意。传于永久。盖此画厥数六张纸。常欲作屏。不得工人恨之。今年值妙工作六叠屏。以寘书室。戒子侄勿涴。谓余曰。此画之久存奇事。君其作记乎。曰唯唯。就而观之。花瓣有或红或白者。鸳鸯有或立或睡者。疏枝并坐者。或有黄鹂之群浅渚相顾者。或有白鹭之立。老树之上。或三色葩。有芦荻之丛或一䨥凫。有或叶绿者竹。或花白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3L 页

沧邱堂重修记
朱崖县西原之穷僻处。去大江不遐也。江之中有断山屹然。其名曰沧邱。其上广衍。其下绝崖崩壁。虬松拥肿而倒垂。碧石平铺于波底。真可赏之胜致也。冲庵先生爱此胜致。每于沧邱之上。或倘佯焉。或啸咏焉。或酣酌焉。而且欲卜居沧邱之傍渤邑洞。以终其年。己卯之祸。为小人搆捏。士林之至今痛惜。岂有既乎。外舅氏追悼冲庵先祖之罹祸之酷。又想未就结搆之志。岁在丁巳。树堂于渤邑洞。而渤邑洞与沧邱最近。为其先祖之喜游沧邱而然也。岁辛酉。外舅氏之仲子病病喘喘然将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4H 页

柏谷先祖文集册五 第 164L 页

古文三十六首读数记
读获麟解,师说,送高闲上人序,蓝田县丞厅壁记,送穷文,燕喜亭记,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区册序,张君墓碣铭,马说,朽者王承福传。一万三千番。读鳄鱼文一万四千番。读郑尚书序,送董邵南序一万三千番。读十九日复上书一万三千番。读上兵部李侍郎书,送廖道士序一万三千番。读龙说二万番。读伯夷传一亿一万一千番。读老子传二万番。读分王二万番。读霹雳琴二万番。读齐策一万六千番。读凌虚台记二万五百番。读鬼神章一万八千番。读衣锦章二万番。读补亡章二万番。读木假山记二万番。读祭欧阳文一万八千番。读薛存义送元秀才,周策一万五千番。中庸序二万番。百里奚章一万五千番。自甲戌至庚戌而其间庄子,马史,班史,学庸。非不多读。不至于万则不载读数记尔。若后之子孙。观余读数记。则知余之不惰窳于读。庚戌季夏。柏谷老叟。题槐州醉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