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书
书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07H 页

心经释疑。西山读书记。○西山云云。今于注中无所考何也。(喜朝)○篁墩以前则心经注。或称西山读书记。而篁墩附注程朱说话时。删去读书记三字。只存西山耶。(世弼)
君辅说得之。
显微不二。○释疑曰象之显。理之微。而校本亦从之。愚意此与易传所用。恐有不同。盖理象云者。于希圣希天之功。若不相合。恐如莫显乎微之显微也。盖曰于显微如一云也。未知如何。(喜朝)
来说恐不然。
性学○性学有出处否。岂指言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耶。愚意恐指尊德性之学而言。盖以此书末张小注观之可见也。如何。(喜朝)○性命之学。性理之学。尊德性之学。名目虽似各异。细考其义。本非二致也。且末张小注虽有尊德性云云一段。程氏之意未知其必指此而言也。浅见似当以性命性理之学见之。而虽尊德性。亦不越乎此也。(世弼)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07L 页

寄命于耳目○校本曰。谓以耳目之欲。为性命之正。愚意此释恐未必是篁墩本意。似谓以性命之理。不能实体于心。而但寄之于耳目之闻见云耳。未知如何。○又按先生签纸。引区区此说曰此说似胜。(喜朝)
若如来示则与腾理于口舌中意思稠叠。签纸云云。不记。岂将以鄙说为胜。而临纸差互耶。
好乐忿懥○按标题以为人心即如声色臭味之欲。好乐忿懥。即七情。此赞合为一说。恐失其正义。区区因此妄窃思之。夫所谓好乐忿懥。即七情中之四者也。今以此四者为人心之目。复以仁义礼智。为道心之所根。然则人心独为情。而道心不得为情耶。好乐忿懥。亦非一段。如好贤之好。乐仁之乐。文王,武王之怒。亦可以人心归之耶。西山说恐欠精当。未知如何。(喜朝)
来说大槩得之。然七情有出于性命者。有出于形气者。西山只言其出于形气者耳。于上句可见。
惟理无形。是之谓微。○栗谷先生尝释道心惟微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08H 页

心统性情。若如来说。则是心中只有情而无性也。其可乎。
戒惧(止)是忧○今以戒惧以下一一分属。则窃意戒惧谨独。当分道心人心。为克治存养两目。而存诚上帝屋漏四端子谅。当属道心。闲邪惩窒四非意必。当属人心。此则可谓分明。而鸡犬以下至箪食万钟。有未晓然者。岂鸡犬箪食。当属人心。牛羊肩背。当属道心耶。抑如退溪说当泛谓之皆致精一于人心道心之事云耶。标题以鸡犬牛羊属道心。一指箪食属人心。推以句势。虽若平顺。然详究其语意。亦未知其必衬。且考林隐心学图。亦以求放心置之省察一边。其以鸡犬属道心者。尤觉未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08L 页

此赞中鸡犬一指等处。果未能一一齐整。而大纲则有两下分开意思。不必病之也。校本此下二字。正指戒惧以下也。君辅说觑破矣。
人心道心○按标题以退溪说为合于论七情。而不合于论人心道心。区区于此。窃有未能解者。夫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09H 页

来说得之。
中庸明善○按标题曰中庸。恐误。愚意语类既作又如。此固可从。然上文既以经中二字兼庸学言。而此又更说中庸与大学为对。亦恐不妨也。未知如何。(喜朝)○此则标题说恐当。经中二字。虽似兼庸学而言。其所谓择善固执。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皆是中庸语。而大学之语一不及焉。据此经中二字。似专指中庸也。既曰经中果指中庸。则于此复曰中庸。岂不为赘文乎。然则似当依语类作又如看也。(世弼)
君辅说得之。校本收入标题此条。
西山真氏曰仁义礼智之理。皆根于性。○区区窃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09L 页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0H 页

根于性云者。果有病。校本添入矣。栗谷以真氏说谓非正释人心者。正指欲之一字。标题所谓考之不详。未必然也。大抵此段。来论皆得之。若如君辅说则是理上有性。可乎。西山之意则分明以己为人心。不可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0L 页

未易充广。故曰微。○按标题论微字。以为有三义。其正义则曰微妙而难见。其次曰杂乎人心而微。又其次曰未易充广。仍以蔡传。难明而易昧者。證其正义。愚意蔡传所论。正为杂乎人心而言。不可为微妙难见之證也。如何。且此微字。固有此三义。而亦非各自为一。盖当曰道心之体自微妙。而又亦兼微昧微小之义一并包含可也。今分上中下设为三格。则当只取其正义。而其次以下。不必存也。无乃未备也耶。(喜朝)○朱子说曰道心杂出于人心而微。此则以为道心为人心所杂。不能尽露其本然之体段而微昧。盖带病而言也。此说有所未解者。夫惟微之微。指其本然之体段精微者也。以序文微妙云者见之。可知矣。此说本来径庭于微妙之旨。无乃初年之笔耶。此则未可知也。西山说曰如火然泉达。未易充广者故微。此则只说道心初头发见处。而非道心全体之终始。举其半遗其半矣。岂不可疑耶。蔡氏说曰难明而易昧故微。此亦可疑(疑下脱夫道心固有难明而易昧之端矣十三字)。舜禹传授之本意。似非谓难明而易昧。故谓之微也。浅见惟微之旨。莫详于中庸序。而是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1H 页

大槩来说得之。标题及君辅所论。似涉支蔓。但以未易充广。为可备一说者。栗谷说甚当。
当知○释疑曰释在临下。校本又曰释在测者。妄意校本固胜。而犹或未尽。盖考朱子此说。其至止测者。即释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况可止敬乎。即释矧可射思。其上当知止不体不显止亦临。皆为言外之意而推说者也。然则当知二字。释在不体。为尤精当。未知如何。如欲释在测者。则恐非直释不可度思之正意也。或曰当知之义。当包在厌射不敬之下。然则拖引太过。恐亦未必然也。如何。(喜朝)
反复来谕。校本终胜。
须是将敬以直内○将字当释在直内之后耶。若释在敬下则似有以敬直内之病。如何如何。(喜朝)
将字当释于直内下。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1L 页

修其垣墙。是闲邪之事。寇不能入。而家产不被偷去。是诚自存。何以谓之径庭耶。
无射亦保○标题所引丰城朱氏所谓人之于我。虽无厌射云者。恐失其本意。不必录也。如何。(喜朝)
丰城说果失本意。退溪说亦然。
欿然而馁知其小也○馁即气不充体之谓然则此欿然而馁者。固指体不充。而知其小之小则又指气而言耶。不敬不正之正。亦指义否。抑对邪字泛言之否。且小注所谓二句。岂以必有事焉而勿正。为各作一句故耶。(喜朝)○气不充体。体不充。语意各不同。气不充体。主气之馁而言。体不充。主体之馁而言。欿然而馁。指气而言。而知其小。亦指气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2H 页

来说得之。不正之正。实对邪而言。君辅所谓欿然而馁指气而言者。此吕子约之说。而朱子之所深斥者也。
怠胜敬者灭○此灭字何义。西山所谓吉凶存亡之亡。岂与此灭字同义。而所谓存亡。亦以家国之存亡言耶。愚意灭字若作家国存亡之亡。则太似迂远。恐当以天理灭亡之意看也。未知如何。(喜朝)○当以天理亡灭之意看得甚善。但圣人言近而旨远。只如此看。恐落于一边也。家国灭亡之意。并包其中看之。未知如何。(世弼)
丹书。太公之告武王者也。灭字正指家国而言。
以理从事○从事。当释以事()从耶。抑当连二字释。如今从事学问等耶。(喜朝)○从事当释以事()从也。从事学问云者。亦当释以事()从也。似不当连二字释之。(世弼)
君辅说是。
彻上彻下。表里如一。○既曰直内。而又曰表里如一。里既是内。表不当言于此。而今并言之。毋乃侵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2L 页

二贤之争。只在表里二字。盖此表字。非指义以方外而言。只主直字而言。盖直之体段。私欲净尽。洞然通达。无有内外上下远近边际之间隔矣。同甫以表字为侵过方外之界分。固不可。而君辅亦以直内为贯动静之义。亦太支蔓。
贯于一○标题曰为学之敬义动静。与太极之阴阳动静相合。愚意为学二字。改以人心则似尤精切也。如何。(喜朝)
然。
敬以直内。必有事焉。○标题所引李录曰敬以直内。对义以方外。则敬静义动。单言则与必有事焉。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3H 页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3L 页

敬以直内。不成兼动静说。来示甚当。若必有事焉则孟子本意以集义。而此条亦云做件事著。虽专以义以方外看亦可。未见专主于静之意也。如此支蔓。最是朱子所戒也。
小注今摭如左○左恐当作右(喜朝)○愚意以上四条之上字。恐是下字。何者。以上言敬直内者非止四条而已也。以上之上字。以下字见之则程子曰主一之谓敬。程子曰整齐严肃。谢氏之惺惺法。尹氏之收敛其心。此即发明敬字之四条也。至于尹,谢两言。虽非程子之言。既受于程门。故程子教之云云者。恐无不可也。不然以上程子所言。何以不止于四条耶。然则左字非误也。(世弼)
朱子堂傍条。是兼言敬义者。自程子曰止尹和靖四条。是单言敬之四条也。今摭如左。是主一整齐严肃常惺惺其心收敛四条也。此十分明白。君辅주-D002谓上为下。同甫之谓左为右皆误。
整齐严肃○主事物主容止。互看亦得之说。标题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4H 页

略以朱子之意补入矣。敬无内外之别。末端说恐不然。
谢氏○校本字显道下。似当添程门人等字。标题无此一段可疑。(喜朝)
此等处。书亦可。不书亦可。
惺惺○按此等所释。当于始见处录之。上文心学图说中。有常惺惺之说。校本此释。恐宜移之彼也。如何。(喜朝)
不必移。
小注西山真氏曰持敬之道○按标题分朱子,真氏二说以为不同。朱子则谓或用主一之功。而兼整齐惺惺收敛之意。真氏则谓或用整齐外面之功。以养内里惺惺收敛之法。盖观朱子之意。即所谓若从一方入。三方入处皆在其中者。而真氏则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4L 页

来说好。朱子与真说不同。所谓四方皆入者也。
裒集程门论敬要语○此指朱子大学或问所集主一整齐惺惺收敛四条而言耶。此外则恐别无所辑录也。如何。(喜朝)○未知果指或问否也。(世弼)
此正指或问也。
昏乱○昏当属体。乱当属用。而但肃然炯然。未见其必分体用。又却先乱而后昏。岂泛然合而论之耶。(喜朝)○愚见亦如是矣。(世弼)
体用字。改以动静差胜耶。炯然肃然。诚如来说。先乱后昏。岂其偶然耶。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5H 页

两皆无妨。
殆庶几○校本从释疑以为近道。愚意恐指言颜子不远复殆庶几云也。未知如何。(喜朝)○此说恐当。愚见亦如此矣。(世弼)
系辞本义曰庶几近意。言近道也。可考见也。
如分桐叶○标题以此为用李泌事。校本则以为用成王封叔虞语。而非取其事云。愚意叶一分固不可续。而成王既以此封叔虞。则又不可复改。此皆一绝不复生之比也。然则其事亦不可谓不相类。且李泌事隐晦。不如此事之易知。未知如何。(喜朝)○若以成王之桐叶为言。其事终似不相类矣。如何。(世弼)
李泌事似胜。故已改矣。
思不与焉○校本以真氏说为可疑。按真氏亦非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5L 页

已就本段更加点化。可检看也。
象恭色庄○按退溪以史氏此言。为大失程子本旨。然以愚见言之。心广体胖以下。乃慎独之效。今以不能慎独而如此。谓之象恭色庄。所以甚言其非也。其与程子所言。未见相背也。如何。(喜朝)
此段来说是。但程子则只言慎独之效。而史氏则兼言不能慎独之弊。故退溪云然耶。
二者正与中庸相类○二者。即指出门使民与俨若思此两段耶。(喜朝)
是。
小注见知处。(止)先生合而论之。○校本以苏为苏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6H 页

略加点化。可检看也。
按慎独云云○按温公事当属慎独。朱然事当属戒惧。而篁墩以慎独起头而并论二者。论欠明白。如何。(喜朝)○温公事当属慎独。而朱然事当属戒惧矣。然所谓钦钦之义。即敬字之意。固当属戒惧矣。亦不可属于慎独乎。况篁墩之意。似是大纲说。岂欲如同甫之如此细分乎。如何。(世弼)
君辅说。大槩得之。
此大可验○校本从释疑。以为此字指交战处。盖上交战之验则恐指若有两人之验。此大可验。即持志使气不乱之验。两此字两验字。意各有在。按标题引考误说。其说亦然。第乞更商量。(喜朝)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6L 页

人心之发见○校本曰此必初年问答。标题以为赵氏即朱子晚年门人。此有未详。恐当更考。(喜朝)○赵问若是晚年。则似无是之之理。无乃此问则在于初年。而为门人在于晚年耶。(世弼)
问答不必系于为门人前后。此等处不须切切计较也。
林用中○主一铭。恐亦林用中所作。略入此意。未知如何。(喜朝)○主一铭虽林作。于此不必添入也。(世弼)
不必添。
降伏得○此三字。诸书皆无所释。何也。此所谓心专以易舍而言。故谓之如此耶。(喜朝)○降伏得。似持操存也。盖心易舍亡故耳。(世弼)
不必释。
才学(止)圣人○此段主意。专在立志。所谓便做圣人。亦谓其才学便欲做圣人之意耶。(喜朝)
添入于释疑中。可考看也。
元凯○窃谓元凯之学。比之于相如之文。固有优劣。然癖亦是病也。所谓方成癖者。非许之之辞。乃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7H 页

来说是。
舍达○此段既为问之之辞则达去如斯之吐。似当曰阿也。如何。且愚意朱子固以舍生达理为释。然安知其非以用行舍藏之义问之。以为其舍也既如此行其所无事。其达也亦将如此云云耶。曾以此仰禀。蒙教以可备一说。不知果如何否。(喜朝)
不记前日答问如何。然朱子既有舍达一事之训。则何敢有异意。且来谕以舍生达理为朱子说。此见于何书。愿闻之。
富贵荣达不须学○窃意此语。非真谓富贵荣达不可学。即亦同上文以为不须学处富贵荣达云也。盖处患难贫贱。易于得力。而处富贵荣达则反易失其所守故云云耳。如何。(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论语集注。处贫难。处富易。盖难故必须学。易故不须学。程子说只是此意。来说求之太深。而反失其本意。君辅反以为恐当。未知其意。
且慢○慢即缓字之意。所谓缓者。谓于此学缓歇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7L 页

君辅说是。
莫枉了五通○校本以枉字谓为抑勒。然妄意释疑本说五通神枉被虚言。故谓之莫枉云者。恐得本意。何故改以抑字之意耶。(喜朝)
枉被虚言云云。似太深。
断章○按此乃论语末篇末章。所谓断章。即以其后更无佗章。而谓之断章也耶。(喜朝)○断章之断。即决断之意。首章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末章更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以断首章之意耳。若以更无佗章为断章。则经传中末篇末章。皆可谓断章也。(世弼)
断章。即篇末之章。然如此无紧要处。不必费力。
致礼致乐○致字郑氏以为深审。礼记本注亦曰研穷其理。妄意此皆未衬。所谓致者。即推致到极之意。似当曰乐()닐위여。礼()닐위여。皆就其治心治躬而言。恐非审与穷之意也。如何。○又按下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8H 页

来说是。
曹操遗令事○校本以诈为谦约之事。为其遗令之本意。然按标题引温公语。以天下遗子孙而身享汉臣之名云云。窃意操之遗令之微意。必在于此。若只欲覆其僭侈之罪而已。则恐不待温公之识见。而亦可觑破也。未知如何。(喜朝)
诈为谦约一条。改之已久。退溪说恐亦有所考。并存之。
虚荡○虚荡。即亦指操遗令以为虚荡耶。(喜朝)
然。
见似人者不忽。于人可知。○此间本有吐曰见似人者()不忽于人(𣼩)可知矣()。愚意此吐非是。当曰见似人者(𥳄)不忽(𣼩)于人(𣼩)可知矣()。盖以下文推之可见。未知如何。(喜朝)
来说是。
中以一榜(止)中处之○两牖各书天道仁义。而就天道牖中书无不敬。仁义牖中书思无邪耶。所谓中处之中。即指两牖之中耶。(喜朝)○中以一榜中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8L 页

君辅说是。但中处者。于室之中。其身处之也。
愤○校本从释疑曰与忿字不同。性之发也。妄意此愤字。即心求通而未能之谓。固与忿怒之忿不同。然忿亦不可不谓之性之发也。盖大学忿懥。乃七情之一也。安得不谓之性之发耶。(喜朝)
若以大学言之则固如来说。而以论语所谓一朝之忿。礼记所谓忿思难。易所谓惩忿之忿观之则自别。
打坐○校本释曰안안기를。然其下又曰打叠也。叠字又当何释耶。妄意打字以为字释之似尤衬。未知如何。(喜朝)
叠。平也。打坐平坐。道家所谓跏趺是也。
污泥(止)水矣○污泥。即鄙诈易慢之比。水即心之比也。然所谓挠而浊之者。即谓泥本非水。而挠而浊之于水。则可谓之水云耶。(喜朝)○鄙诈易慢。虽非本心。亦不可不谓之心也。至于污泥则虽挠而浊之。亦岂可谓之水耶。但有鄙诈则失其本心。挠污泥则失其本清。只此一款同矣。贵说云云。恐似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9H 页

来说得之。
比拟善类○此善类二字。当如陈氏说就事之善恶言耶。抑指言善人之类耶。(喜朝)○并包善事善人之类而言耶。(世弼)
善恶各以类分。不必言人与事也。易曰方以类聚。
出辞气(止)可知○上言何者为巧言。何者为令色。而下只言出辞气一段。恐不能包得令色也。如何。(喜朝)○巧言令色。分轻重则巧言尤重。故于此取其尤重者。只以出辞气。可远鄙倍一段。戒之耶。抑辞气之气字。并包令色耶。不然。果可疑矣。(世弼)
辞属言。气属色。
四端○校本引朱子恻隐羞恶。有中节不中节之语。以退,栗纯善之言。为未得为定论。区区窃惑焉。夫所谓纯善者。盖本孟子所言而云尔。夫孟子说此时。以见赤子入井为言。则是专说其善一边矣。曷尝有兼不当恻隐处而言耶。此退,栗所以谓纯善者也。今若曰文纯公,文成公皆以四端为纯善。而然考朱子说则如此如此。据此孟子所言。虽专就善一边。而若泛论此四者。则又亦自有善恶云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19L 页

已加改正。可更检看也。
兰溪范氏曰云云○触情之触何义。且范氏以为虽百虑纷扰。而所谓至静者固自若。然则心虽动时。亦别有不动者存矣。盖念人只有一个心。动静又不同时。夫岂有二心。一动一不动之理耶。或谓此与下文胡文定所谓一日之间。百起百灭。而心固自若者同。愚意不然。文定所谓自若之心。即兼体用而言。盖所谓存者。本非只谓未发。只随物随应。则虽终日运用。其心之体用。只当自若。如事物既应而无所偏倚者。体之所以自若也。事物方应而无所乖戾者。用之所以自若也。此则固然矣。至若范氏所论则有不同者。既曰心虽未尝不动。而有所谓至静。又曰百虑烦挠。而至静者自若。夫百虑虽甚烦挠。既过之后则至静者固当自若矣。安有一边烦挠。而一边自若之理耶。此区区所以为疑者也。且朱子所谓非百起百灭之中。别有一物不起不灭云者。岂不大煞分明耶。又按退溪论此。以为非无此理。但自若二字可疑。其诗亦曰兰溪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0H 页

此处当以退溪诗为主。触字君辅说得之。
小注程子,周子之说○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周子曰。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又曰。寡欲以至于无。所谓合于程,周云云。恐指此也。但程子学者觉也一段。未记其出处。乞蒙教示。(喜朝)
学者觉也。兰溪说。何以曰程子说也。来说大槩是。
依前无状○校本曰。谓梦中所见。解散无有形状云。此意未详。妄意如无状之人。终日所为。无非罪恶。只睡未觉时。为稍寡过。而及其觉后。又依前无状。盖以睡时为夜气之比也。无状。如无状小人之无状。岂别有深义如校本耶。(喜朝)
来说恐太深。已有所改。可更检看也。
被佗(止)九分○被佗之佗。恐指朝昼之所为。佗长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0L 页

然。
自上著状○自字当何释耶。形象。校本录三或说。然妄意其以不思量为形象者恐是。如何如何。(喜朝)○朱子说。亦如贵说矣。(世弼)
自字不必深看。此段又有所改。参看宜矣。
皆非自然○校本所录。别以一心执持此心云者。即所谓须强把这心来制缚也。然只此一段则皆字无所当。愚意恐兼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而言。故曰皆非自然也。如何。(喜朝)
此是旧本。而校时放过。故依示改正。
却不如(止)愈也○校本이。恐임之误。且一串数珠之数珠当何释。岂当曰임数珠를耶。(喜朝)
이已改。数珠之释。当如来说。
小注按此言○按。乃篁墩之按也。此言即单指君实近年病渐放下一段耶。(喜朝)
然。
致志○按此致志二字。先生方听钟声。是意专在此。而其声未绝。心已走作矣。非指言未发境界之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1H 页

心在听钟。是已发也。何以言未发也。听一声未了。此心走作。则是志不专于听钟。故因以自警。君辅所谓事云者。亦似不著。
看得来○校本曰디내여보니。又曰得来语辞。妄意若如此说则看字释在下。恐似未安。且本文又无디내之意。似当曰보아오니。然则来字又不可归之于语辞也。如何如何。(喜朝)
此有自验意。若但云看来则恐非先生本意。
真个是不同○所谓不同。是日中与夜里自别耶。(喜朝)○日中与夜里同不同。不必举论。贵说似未得当真个不同云者。其意盖曰依李先生言做工夫。真是自别云耳。盖见其工效之自别而赞之之辞也。(世弼)
君辅说是。
当知天下(止)恶也○校本以当知二字。释于不可恶之下。然妄意若释在合少得者下。而以不可恶结之则尤似胜也。如何。(喜朝)
校本释似胜。不必改也。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1L 页

略加点化。
这理○理岂泛言道理。抑亦指求放心言否。(喜朝)○似指求放心也。朱子所论。实主求放心而言。故知其非泛指道理也。(世弼)
语类论求放心曰。常使此心。顿放在义理上。又曰。须是穷理而后求得放心。与此意一般。
昭旷之源○昭旷二字。本出庄子天地篇。解之者以为虚明洞焕。后马史邹阳传亦曰独观于昭旷之道云云。其出处似如此。不审是否。(喜朝)
然。
朱子曰不知类○按孟子本注曰。不知轻重之等比。此尤精的。如何。(喜朝)
然。
流为一物○流为一物者。岂谓心为一身之主。得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2H 页

同甫说大槩得之。此物字。盖出于孟子物交物之物。
憧憧○校本춍。恐误。(喜朝)
此音据韵会。恐不误。
小注初上一书(止)又上一书○二书恐皆书札之书。初则上之于在要路之某人。后则又上之于朱子。此盖一人而前后所为如此也。不审是否。上州。即大州之谓耶。(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然但上书。即上书于天子也。
今之所以(止)无穷也○按南轩此语。固以中庸首章言。然其所谓不已不偏无穷三者。恐皆各有出处。夫不已。即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也。不偏。即不偏之谓中也。无穷。即教思无穷也。然不偏云者。于性字不甚衬。岂中即状性之体段故云尔耶。(喜朝)
然。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2L 页

由危而至于恶。由微而至于善。范氏之说甚精。
程子曰人于云云○按此下皆以天理人欲对说。岂孟子所谓欲虽说人所不可无之欲。然亦易至于不善。且以分类则不得不归于人欲边故耶。(喜朝)
以人心及寡欲之欲。属之耳目口鼻者。盖自朱先生始。虽濂溪亦不免以寡欲之欲。为人欲矣。
所自成○自非自己之自。似是所自而成之意也。如何。(喜朝)
自如由字意也。
上面○上面似指根。即所谓要用处也。如何。(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上面。谓外间事物上也。
凡事须有根○校本曰。如要富贵时。亦寻其堂高侍妾等云云。岂以寻讨要用云者。谓寻堂高侍妾等耶。妄意要佗做甚之甚。即是要用处。即是根也。所谓寻者。亦谓其寻此也。夫所谓要用处。即如人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3H 页

来说与校本元无同异。然已点化数字矣。
都不去佗○去佗。当何释耶。(喜朝)○佗字或是辞否。(世弼)
佗即眼前事事也。
不是僻○校本曰不是偏僻于禁切作字作文也。愚意恐非指此。盖谓不要人学写字学诗文者。非欲隐僻而然也。道理本当如此故云耳。如何。(喜朝)○校本亦似有理矣。(世弼)
来说恐不然。
纵不得。亦不至失。○不得则便失。不失则便得。岂有不得不失之时耶。此语疑或有脱误。(喜朝)○如此处。固当活看大意。盖与虽不中不远云者。相似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3L 页

君辅说得之。
人有秉彝○开眼便错。既为谚所云。岂人有秉彝云云。亦古语。而程子用之耶。不然则何以与上文相对说下耶。(喜朝)○以文势见之。人有秉彝。似是古语。而有未详矣。(世弼)
人有秉彝。似本于民之秉彝。虽非古语。亦何害于与上文对说乎。
知诱物化○校本曰知诱이고。一云知物애诱이여。又按标题引圣学辑要栗谷说。心为物所诱而化者。然则似当以校本所谓一云者为正也。如何。(喜朝)
两存无妨。
小注当以是○是固指视。然毋乃视字之误耶。(喜朝)○前见论语注。是字古人亦疑之。未能记得。考之如何。(世弼)
是字亦无妨。
只是(止)这意思○自家之家。语类虽作实。而然家字亦自好。其释亦恐当以自家释之也。且此间本有吐曰下工夫라야。实见是如何리라。看这意思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4H 页

如来示亦好。然不须有取舍。
堪舆○此固谓天地。然其出处未详。(喜朝)
说文曰堪天道。舆地道。
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此亦恐是初年说。(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萌字以苗脉看。则与中庸序无异。
若相似者(止)不同○所谓其言之若相似者。即观心之说与操存精一也。不同。即圣人释氏云云也。下文无感于斯。恐亦指所谓若相似之言也。如何如何。(喜朝)
然
后面○问者之意。以此箴何句以上为前面。以下为后面耶。岂以表里交正以上为前面。须臾有间以下为后面耶。然所谓少些从容不迫云者。乃以做工夫处言之。然则自第一句至表里交正皆是。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4L 页

从事于斯以下是后面。
从粗说入精(止)入深○浅下恐脱说字。盖文体当然也。且所谓精粗浅深。如正衣冠尊瞻视。足容重手容恭。为粗与浅。而出门承事。守口防意。乃精深也耶。(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外面是粗。内面是精。说字有则固好。而无亦无所缺。
寻行数墨(止)见处○按朱子诗曰读书不见行间墨。即所谓有见处也。如何。(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此盖谓读书多则义理自有见处。与诗语不相干。
一以穷之○一即一切之意耶。(喜朝)
一即一一之义。
行辈○行辈。即与侪辈同意否。(喜朝)○此说恐当。(世弼)
行。行列也。
退溪后论六板。罗整庵之论。○整庵所论。见于答阳明书中。略录其大旨似好。如何。(喜朝)
整庵亦陷于异端。其言不必收录。且此无罗集。奈何。
宋子大全卷九十七 第 325H 页

以时世先后为序。而间亦有义理轻重为先后者。然亦非大义所关。不必切切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