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x 页
农岩别集卷之四
附录(三)
附录(三)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2H 页

请配享石室书院疏(代杨州儒生 门人鱼有凤)
伏以臣等。窃惟我国家文教之盛。度越前古。俎豆之祠。比邑相望。而其所表揭崇奉。尤莫先于真儒哲师。其阐扬儒化。风厉士林者。可谓至矣。其人有道德学问足以扶植斯文。表范后学。则虽在百代之远。莫不闻其风而想其烈。思所以崇报之。况生并一世。亲炙敬服。深知其德业懿美。无愧于古人。则妥侑之举。尤不容少缓。若近故礼曹判书臣金昌协。岂非其人哉。噫。昌协之发身立朝。实在我 殿下。壬戌之岁。出入经幄。密迩启沃。殆至六七年。昌言妙论。至今洋洋于四聪之听。则昌协之贤。固 圣明之所洞知。顾何待臣等一二谈哉。而若其进学造道之功。多在于中晚废退之后。则 殿下容有不能详悉者。臣等请以耳目所睹记。为 殿下诵之。盖昌协。天品甚高。聪明绝伦。自在童稚。擩染家庭。即以经术文章自奋发。及其长而出入师友之间。观感琢磨。求道之志益切。遂用力于经传笺注之说。洛建性理之论。无不深探力究。见得大意分明矣。自夫穷居以来。一以斯道为己任。则其沈潜玩索之功。密切存省之力。视前日尤专且笃。虚心逊志。益求所未至。优游涵泳。以俟其自得。反复积累。愤乐相循。要必真知实践而后已。由是所见日益精明。所存日益高远。而闇然日章之实。有不可掩者矣。抑又闻之。朱子之学。孔氏后一人。昌协于此。实窹寐服膺。一意尊信。自四子集注章句。以至大全语类之书。参互考订。咀嚼钻研。真见其亲切的确而不我欺也。先正臣宋时烈。曾撰大全劄疑。昌协在玉堂。时。承 命校正。别为问目。往复质难。多得其印可。卒受宋时烈遗嘱之眷眷。则抱书穷山。讲究不辍。发挥阐绎。以卒其业。使朱子之微辞奥旨。焕然大明。殆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2L 页

请从祀文庙疏(代京外儒生 吴熙常)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3H 页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3L 页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4H 页

鹿洞书院请额疏(节略○代灵岩儒生 宋相琦)
云云。若乃昌协。早袭庭训。躬服儒行。尝随寿恒。往来于玆邑。臣等亦尝景而服之有素矣。盖其仕于朝也。 经筵启沃。发挥心学。章奏勤恳。讲明治体者。莫非学问中流出。而及其屏处之后。尤以斯道为己任。嚣嚣畎亩。矻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4L 页

辨诬疏(鱼有凤)
伏以臣等。伏见京畿幼学金弘锡等疏本。托以为先正臣文简公成浑辨诬。诬辱先正臣文正公宋时烈。罔有纪极。而末又搀及臣师故判书臣金昌协。捃摭遗集中数条劄录。勒归之于诋毁成浑。而恣意丑诋。益复狼藉。至于并请追夺其官爵。 殿下不少加察。遽下该曹禀处之 命。臣等不胜惊骇痛迫之至。噫。时烈之以此事被人诋诬。其来已久。而其所百般妆撰。极口诟骂。未有如弘锡辈之甚者。此诚斯文之变怪。士林之所共愤。而今臣等之沥血陈吁。尤急于为师辨诬。请逐一剖破。以明其捏造欺罔之状。惟 圣明垂察焉。呜呼。吾道既东。群儒继出。有若五贤。倡明于前。及夫文成公臣李珥。文简公臣成浑。并世而生。的承渊源。德业言行。粹然为百世师表。凡我东土之士。孰不仰之如山斗。敬之如神明也哉。然而人之气禀。各自不齐。虽大贤君子。成德则同。而其气象规模。有不可以一概言者。此后之君子。不能无尚论于前贤者也。臣师居閒读书。随得劄记。间或论及本朝诸贤。反复参互。以求其德性资禀。工夫事业之如何。凡于称道表揭之际。比方较絜之间。其精思妙旨。有非臣等末学。所敢窥测。而若其尊慕先贤之心。本无彼此。夫岂有轻加轩轾之意哉。今弘锡辈。仇视善类。急于毒正。抉摘其语。搆诬至此。噫噫。岂不痛哉。渠以为臣师赞美文正公臣赵光祖。文纯公臣李滉及李珥三贤。而成浑则不数之。以示操纵之意。噫。前古圣贤。孰非可慕。而拈出赞扬。或详或否者。亦时有之。如孟子论治乱。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5H 页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5L 页

(按。 英祖癸卯五月。京畿儒生金弘锡投疏。丑辱尤庵农岩两先生。杞园以前杨州牧使。倡疏论。与同门生二十二人。伏阙外拜疏。而杞园为首。其后凶徒。竟不敢追夺两先生云。)
陈情疏(节略○ 英祖庚戌)
曩在辛壬之际。奸凶秉国。屠灭士类。臣师故判书文简公臣金昌协。即故相臣金昌集之弟也。既骨之贤。何与世祸。而群孽耽耽。必欲甘心。有金弘锡为名者。承受凶嗾。投进一疏。捃摭臣师文集中数条语。恣意丑辱。无所不至。臣以三十年执业门下受恩罔极之人。安得不沥血叫阍。思所以辨明也哉。于是赵趾彬之启出。而诟骂臣身。不遗馀力。拖及臣师。语益绝悖。继以沈埈。投间迭发。终至撤享而后已。噫嘻痛矣。尚忍言哉。夫生三事一。天经地义。为师讼冤。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苟有人心。孰不知之。而此辈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6H 页

诸家撰述
朱子大全劄疑问目后序(鱼有凤)
朱夫子全书。行于天下久矣。未闻有注解而明之者。独吾东退溪李先生。始著节要书记疑。学者得之。不啻若迷途之指南。然亦恨其略而不备。简而未畅也。至若尤庵宋先生。则以命世之贤。任吾道之重。其言必曰朱子是孔子后一人也。尊信服行。九死靡悔。目见邪说肆行。世道坏败。益发愤忧叹。以为朱子之道不明。则洪水猛兽之害。将无所底止。乃于蓬山栫棘之中。取其书。从头注解。名曰朱子大全劄疑。盖视记疑。则该包既广。疏释益详。必欲精粗巨细。无一理之未明。其功可谓盛矣。惟我 肃庙因大臣筵白。亟命取进 睿览。将以印行。而令儒臣看详。时则我农岩金先生在玉堂。实任其责焉。于是专精考校。正其差谬。爬梳剔抉。毫釐必辨。录为问目。以取禀裁。老先生从其说而删改者。几十之八九。如是者堇若干卷。而己巳之祸作矣。其临命。属托益丁宁。而先生亦作为一生担负。虽在祸故逋窜穷阨疾苦之中。刻意覃思。未或须臾忘也。乃与遂庵权文纯公。商订可否。积数十年告讫。盖自二十四卷书牍始。而止于七十九卷疏启。凡于理数之幽赜。训义之微暧。条绪之错综。事證之繁委。无不的破刃解。曲畅而旁通之。详略浅深。各得其当。分合同异。互相推明。昭晰洞彻。精密的确。真可谓分金枰出。盛水不漏者矣。盖劄疑之作。固所以嘉惠百代。而微先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6L 页

(按。梅山答鱼命能书曰。劄疑问目。赖杞翁整顿得尽。庶几无憾。而农翁真见妙解之不能该括于见行劄疑。为斯文千古之恨。今为自成一书。嘉惠百世。吾党之士。可以相守而勿失也。命能即杞园曾孙也。)
五子粹言序
自夫孟氏没。而圣人之道不传。异端之说。充满天下。如庄周列御寇邹衍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著书骋辨。以极其荒唐诡怪狙诈之术。由是以降。百家交乱。骎骎至于西方之教出。则尤微妙宏阔。天下靡然归之矣。于斯时也。能知宗孔氏崇仁义。诵说先王之法。而卓然不为异言之所蔽惑者。于楚有荀卿。汉有董仲舒扬雄。隋有王通。唐有韩愈而已。虽然是五子者。于道有未纯。故其言不能无杂。韩愈氏有言。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斯盖不易之断案也。据其所已论。而概其所未及。则三子者。亦岂殊科哉。其读荀。又曰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余亦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呜呼。岂独荀哉。后贤之读五子书者。亦若是焉可也。肆惟我农岩金先生。取其全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7H 页

(按先生尝取五子书。拣其言之精粹。合于道者为此书。又欲取朱子书中论评五子之言。录于卷末而未及就。杞园为之考据采择。悉遵遗旨增补。以藏于家云。)
论语详说跋
论语一书。朱夫子训释备矣。有集注有精义或问。所以发明圣人之意。殆无馀蕴矣。然其平日与朋友门人。往复辨难。其说尤详。散出于大全书中者甚多。我农岩先生尝欲裒为一编。以便考览。而名之以论语详说。既手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7L 页

(按先生以朱子论语集注精义或问等书。非为不详尽。而大全书中。与知旧门人。问答经义者。尤有可以参互发明。又非语类诸说。出于门人纪述之比。欲汇辑为一书。名以论语详说。以惠后学。手书目录一通。使门人金公时佐。缮写数篇。而已下世。杞园遵遗旨。踵以修成而跋焉。)
题二家诗选后
右白香山诗一百二十三首。子朱子诗一百四十七首。即农岩先生所抄也。先生晚年不作诗。亦不谈诗。而独手抄此编。以与同志者共之。朱夫子诗。君子固当讽玩而终身。于乐天乎。又何取焉。记得当时有一学子。言乐天诗不高。先生笑曰有至高者存焉。又尝曰乐天诗近道。读之使人悠然自得。世间悲愁忧恼都忘了。此先生所以有味乎其言。而得以配夫朱夫子者欤。呜呼。是岂可与不知者道哉。
笔画跋(族侄时敏)
先生何尝从事于此。天才甚高。其发于墨妙者。自尔如此。平旷之中。精深缜密。法度从容。铺舒宛转。有非俗功所可及。其襟怀气象。于此可以彷佛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8H 页

书帖后小跋(鱼有龟)
余在布褐时。拜农岩先生于石室。呈彩笺乞得手笔。先生乃书陶靖节四言诗二篇以与之。作屏敬玩。垂四十年矣。字画伤污。固已可惜。而况今世道变嬗。贤德凋丧。益觉只字之为可贵也。遂鸠板模刻。用寿其传。以本笔作帖珍藏之。聊记此。要我伯氏以写之。览者必知其志之不偶然也夫。
扇画赞(从玄孙迈淳)
老湖吴丈(熙常)宅藏农岩先生扇画。匣有谚识曰父亲所写秋景。即吴丈曾祖妣手迹。是惟先生所铭女子身儒士识者也。吴丈要有记述。谨为之赞曰。
丕哉三洲。道冕文佩。艺能之馀。旁及粉绘。薄言游戏。盖在初年。寓而不留。遂绝无传。优昙一朵。见此便面。云谁之贻。有齐哲媛。维此哲媛。秀出闺房。谢有神情。范不劳攘。江皋静散。文史在列。愉颜瑳笑。訚侍之悦。襟融机触。信手烟云。寒山秋树。净绝垢氛。巾函百年。有芬盈掬。孰云丹青。莫形心曲。绳绳凤苞。世我家性。藏同壁狮。慕视奁镜。典型之寄。精粗一贯。希以为贵。曷不肃盥。衡门带水。葭苇苍苍。境之宛矣。我怀之长。
诸家记述杂录
[肃宗实录]
史氏曰。 肃宗三十四年戊子。知敦宁府事金昌协卒。昌协字仲和。领议政寿恒第二子也。天资温粹洁清。无一点尘俗气。为文章典则浓郁。深得六一精髓。国朝以来。作者不过一二公。昌协可以鼎峙云。诗亦出入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8L 页

[芝村杂记(李喜朝)]
余尝戏谓农兄曰。公兄弟难当矣。农兄曰何谓也。余曰人以公文比溪谷。子益诗比挹翠。岂不难乎。农兄曰子益诗不及挹翠。吾文亦不及溪谷云。余问公文之不及何事。答谓熟处不及矣。(出李喜朝芝村杂记○下同)
农兄又谓文不可太易。劝余于作文时必料简。料简即锻鍊之意也。欧阳公亦尝如此云。盖观此兄。虽于晚年。病中作文。必极费心力。以此作之甚罕。且以为重难。既作又往往添痛。似亦料简太过之致也。
[杞园集(鱼有凤)]
易之古经。以伏羲之卦。文王文(一作周)公之辞为经。孔子所作十翼为传。各自为编。不相混并。是则孔氏遗书也。后至郑玄,王弼辈。始取彖传象传。分属于逐卦逐爻之下。要以取便一时考阅。而古易尊严之体隐矣。有宋晁说之,吕祖谦相继釐正。区分经传。以复孔氏之旧。朱子深有取焉。盖程子传。依王弼本。而朱子本义。一从古易。各为一书。以行于世。及 皇明儒臣承命纂定。乃以程传朱义。合以为一。即今公私通行本是也。不惟分章析句有碍。凡例彼此牴牾。不便看读。朱夫子尊尚古易之意。晦而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9H 页

邵尧夫曰。君实之言优游。伯淳之言条畅。彦国之言铺陈。晦叔之言简当。有宋元丰之间。大为一时之壮。余幸游金氏父子兄弟间。窃尝妄为之说曰。谷云之言优游。农岩之言条畅。三渊之言铺陈。圃阴之言简当。虽谓之一时之壮可也。(出杞园集)
[松岩集(李载亨)]
鄙乡士子。议建院祠泉谷,清阴,桐溪,屯村四贤。而久稽未就。今始营立于府南六十里许华谷中。已奉安于去月二十二日。而以农岩先生并享矣。四贤之于是邦。曾任字牧。而施泽于民固久矣。先生则以幕佐过此。曾不多时。而人之起慕。乃至于此。信乎德之入人速也。(出门人李载亨松岩集)
[陶谷漫录(李宜显)]
农岩为古文。典雅称停。深得欧曾体制。古诗选体。诸家无可传。近来农岩兄弟刻意追古。亦多述作。(出门人李宜显陶谷漫录○下同)
为学之要。在于读书致精。若不甚究赜。草草读过。虽读至千遍。有何效益。朱子语类论读书法甚详。可考而见也。少时见农岩读书。引声留音。反复咏叹。以是读一遍甚久。可见其读书之精。如是而后。可责其得力矣。
国朝典文衡者。几且百人。而知有古文者。尹月汀,李白沙,申象村,张豁(一作溪)谷,金清阴,李泽堂,金息庵,李西河,金农岩若干人而已。其馀诸公。非尽才不及也。科举累之也。
[朴华锡录]
先生读竹川集遇溪记。校正数处误字。仍书于篇末曰。好文章好文章。其辞真实华丽。能使一溪清致。照耀百代人目。自非道学中流出。那得文质之若是炳焕哉。(出门人朴华锡录○按竹川名光前。退陶门人。谥文康。华锡其后孙也。)
[陶庵三官记(李縡)]
农岩早擢魁科。声望甚盛。及升通政。母夫人见其初具堂上冠服。不怡曰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79L 页

农岩少时梦作诗。有文章寂寞囊中草。身世浮沈水上萍之句。疑其不祥。后果验。
[贞庵集(闵遇洙)]
宋公尧和遗事曰。公少时往拜农岩先生。农岩时已沈疾。而犹终日危坐。问何不自便。以养病体。而必危坐也。答以吾为学所得。只是危坐一节。今并此弃之。则将何以藉手归死耶云矣。鄙人年来病甚。全然放废。及见此。瞿然惊愧矣。(出闵遇洙贞庵集)
[金陵集(南公辙)]
简易之文。以雄深瑰奇之思。鼓铸辞令。如五石之弓。当贲获之力。而人鲜克举之。溪谷之文。即之如浅。复而弥远。纡馀萦洄。如江河千里一碧。而鱼龙舳舻之容与也。泽堂之文。高山深谷。石之气结为钟乳。林木翳密。而鸟兽之声不闻。农岩之文。幅巾道服。徜徉周旋乎山林经礼之间。雍容揖让。言言中理。真儒者之气象也。(出南公辙金陵集○下同)
正庙筵教曰。谭文者动称生壶谷死农岩。后就其文集而观之尽然。
正庙尝下教于臣等曰。唐宋有八家十家之目。明亦有十家十三家之选。若欲以东人文字。选入家数。则谁当居先。臣等对曰乖崖佔毕之豪俊奇伟。简易溪谷之古雅赡博。农渊兄弟之典重苍茂。俱可入选。
[老洲杂识(吴熙常)]
农岩四端七情说。精深微密。发明真蕴。多造退栗所未臻之理。可谓无穷者义理。而前贤之所留蕴。后贤发之也。曾闻印集之时。遂庵以其有参差于栗谷。力主删去之。论见漏于原集。其后年谱之追刊也。渼湖虽撮其要而附见。终不如全文之完备。殊可恨也。(出吴熙常老洲杂识○下同)
农岩尝谓大学致知之知。非难解也。而章句特训云犹识也。恐以别于仁智之知也。窃尝思之。明德既主心而言。则此知字若不以知识特训。人将误以知觉之知看了。夫知识虽出于灵觉。而未始不相贯。然若其下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80H 页

性命理气之说。我 朝儒先。惟栗谷农岩为最善。皆可以发明道妙。羽翼经传。然栗谷之说。深造独得。玲珑透彻。而天资极明睿。得之不困。发之容易。故讲论之际。或有不尽人言处。农岩天分虽不及栗谷。思索切至。故善解人意。凡于论辨。委曲周匝。两端俱竭。使人不厌也。
栗谷之言明快。农岩之言条畅。
农岩之四七说。三渊之未发说。后来儒者。鲜有臻斯理者。庶可谓发前人未发也乎。
国朝诸贤。有实见于性命之原者。栗谷以后。农岩当为最。而三渊亦无愧为其伯仲。今以见诸论著者蠡测之。农岩之精深微密。命辞无差。三渊之通达奇伟。不袭前言。虽置诸中国。亦鲜其俦也。
良知二字。本是孟子语。象山拈出作话头。至阳明始捏合于大学致知。建立门户。张大辞说。思欲以此。一扫程朱格致之训而易天下。其所为言。谲诡笼罩。以文其浅陋。而实不成事理也。盖孟子此语。只是将不虑而知者。明本然之善之根于心已矣。本然之善。虽是天理。就其不虑之知。而看其能所。则有不容无别。农岩于此。有一段语极明快曰。爱亲敬长者。乃天理之当然。知爱知敬者。乃人心之灵觉也。(农岩说止此)今曰良知即天理者。实欲阴借天理二字。引入灵觉上去也。与象山倡心即理之说。阴祖明心之学。可谓相传三昧也。要之皆不能的见天命实体。自私用智以致此耳。
农岩先生洞见道原。深造独诣。实栗谷后一人也。三渊所谓朱子之忠臣。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80L 页

曩年读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虽主农岩通贯动静之说。然窃意其曰未发。曰不睹不闻。虽有主心主地之异。其为至静境界则一也。近日看得不曰戒慎乎其不睹。恐惧乎其不闻。而下一所字于其间者。盖接上文可离非道一句来。所指稍阔。(所不睹不闻。与直指不睹不闻。语意有别。)子思之意。不是欲以睹闻与不睹闻。劈作发未发界分。只以未与物接时言也。始知农岩所谓不睹不闻。只是事物未接时。非此心至静境界者。信乎其不可易也。
农岩所谓理之名。因事物而立者。可谓深有所发。而可以救后来诸儒悬空摸象之病也。
鹿门曰农岩杂识中有二段。前则似以人物之性为同。后则似以人物之性为不同。其论大学衍义人之异于禽兽一章。极明白通透。而在前说之后。后说之前。盖其晚年改初见说也。窃详孟子本章集注。其云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者。从一原而言也。其云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能有以三字当着眼)全其性为少异者。从分殊而言也。盖人物之生。既同得此理。又同得此气。将无往而不同。特以形气偏正。性有全不全之异。所争只些儿耳。如使赋与之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81H 页

农岩仁义礼智之心。禽兽之生。合下不得全具云者。骤看虽似可疑。思之亦无可疑。真西山不分动静。谓人物均有一心者。却甚鹘囵。故农岩之言。乃如此耳。试看经传。凡言心字。固多贴已发说。此云仁义礼智之心。亦分明以发用者言。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之心是也。禽兽之生。虽均赋五常。发用处其何能全具此个心耶。此即所谓体全用不达也。若又以此为疑。则愚已辨于前矣。
农岩杂识曰。夫既曰无形无眹。则是却都无物耳。何以有理之名。若曰有物则又安得无形无眹。此处最要精思。又曰理虽非一个物事。立于气外。亦不可直以气为理。于此思之又思。庶免世儒承袭之见乎。此数段立言。精约微密。含蓄意思。而不毕其说。使人有理会之地。苟能潜心精思于所已言。而默会其所未言者。则其所谓无形有为。即气非气之妙。庶乎其有得欤。
[台山集(金迈淳)]
圃隐以间世英豪。当 有明作兴之会。朱子编著诸书。又适次第东来。遂得以探讨服行。杰然为从周用夏之祖。而 熙朝继之。渊源统绪。始烂焉可述。寒暄笃于持守。静庵奋于经济。皆未及立言垂后。惟退溪功深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81L 页

正庙尝谕近臣曰。文谷无忝厥祖。而梦窝之忠节。农渊之经术文章。老圃泽之联芳趾美。古今罕有。诸家不及。
[襟溪集(李凤秀)]
农翁说曰心为理之器。理为心之道。非理则心无所准则。非心则理不能运用。不容相杂。而亦不容相混矣。鹿门每为性外无心。心外无性之论。则终恐近于心性相混之科。异乎农翁此论。(出李凤秀襟溪集○下同)
农翁说又曰。朱子论心与理为一者。亦有以为二者。以为一者。释氏每以理为障。欲去理明心。则是判作二物。不知其不离之妙。故以其一者正之。陆氏以心即理理即心。但存此心。理无不得。是直为一物。而不察其不混之实。故以其二者正之云云。窃观鹿门所论气直为之理者。则此与认灵觉为天性者何异。
[梅山集(洪直弼)]
农岩,三渊,圃阴。棣萼联芳。埙篪迭和。如河南之并出。农岩之精深微密。命辞无差。三渊之通透奇伟。不袭前言。虽置诸中国。亦鲜其匹。圃阴专精研经。妙知绝解。往往发二兄之所未发。农岩之孙渼湖。门路克正。规矱不偏。见理又极明鬯。不直以渊源所渐也。(出洪直弼梅山集○下同)
三洲墓志。于朱子亦不苟为应诺云者。是农渊两贤。大眼目大力量也。尤翁之世。正学衰微。而鑴穆辈倡邪说于其间。鼓其众而从之。尤翁以为程朱以还。义理大明。更无未发之蕴。但当尊信服习。不可别生异见。舍性命而辟之。即随时制宜之道也。笃信是说者。往往泥守印板。不复讲研。致端拱无为之叹。两贤所谓易瞎人眼目。而痛恨于世儒之陋者。亦出于承弊易变。真至论也。渊翁诗。亦尝有程书朱训在。甲是乙非争。安在程朱后。无劳格致精。又云群圣微言朱子解。朱子注脚付诸谁。懒从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82H 页

从古贤杰。蒙世祸而罹横逆者。举多动忍增益。以成其德业。故曰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也也。农渊两先生。黄巴之后。烦冤痛迫。如不欲生。而犹能及时进修。慥慥向上。蔚然为一世宗师。文谷自树立固卓尔。而名显扬而不朽者。赖二子之贤也。
金退渔,尹临斋诸公。几不识君面。而若其清风峻节。扶植世教。此所谓不报为报也。然数子者。亦武而未韶。须如农岩,寒泉退藏研经。倡明正学。卓然为今与后之标准。方可谓第一流也。(金退渔名镇商,尹临斋名心衡,寒泉陶庵一号。)
农岩于讲辨之际。无一点争心胜气。公听并观。曲尽人言。虽使其人对辨。不敢容一喙于其间。秪应言下点头而已。如思辩录辨及知智说之类是已。
胡云峰,沈番阳无见乎道器之别。故认知觉为智。不免于以理妙理。以理涵理。农岩论辨。精深微密。毫发不差。而后来群儒。疑信相半。非直闵彦晖之听莹已矣。三渊又作智字说。阐扬农岩馀意。其言通达奇伟。不袭前言。愚于两先生立论。所尝笃信。无容赞一辞于其间也。
湖右群贤。为物不具五常之论者。动以农岩上尤翁问目为口实。而此是说难。非定论也。问目体段。本自如此。而且其所谓人物差别。亦以气有通塞。而理随而偏全者言。即气质之性也。何尝云本然之禀不同乎。此曷足为物不禀五常之證乎。渊翁之以混载为欠。而欲判舍之者。亦有激于湖说而云尔也。
石室院儒发农岩从享文庙之论。斯论也无一毫挟杂。纯然出于公心。孰有携贰于其间哉。窃尝以为斯翁天分明睿。亚于石潭。而文理密察。反复过之。发挥道妙。舆卫六经。其功莫与为京。渊翁所谓以一字明训。博
农岩别集卷之四 第 582L 页

四七说。精粹微密。无少馀欠。不直为斯翁文字中第一。朱子后宋明及吾东群儒言理者。不翅十百家。而未能或之先焉。与栗翁参差者。只是七情之兼言气与主气一句而已。农岩所云七情虽兼理气。其善者气之能循理者也。其不善者气之不循理者也。初不害为主气者。道得退溪之未能道得。发挥栗谷之未尽发挥。九京(一作原)可作。两贤亦应莞尔而笑也。疑贰于栗谷而劝删于原集者。窃滋惑于黄江诸贤也。今阐扬先生微言。而刊落此论。则是赞孟子而不以养气性善。述周子而不以太极通书。其可乎。虽险涂难尽。滔滔是瞿塘滟滪。其于日光玉洁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