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序
序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6H 页
讱斋集序士尝患材不足需当世。而既有其材矣。患人主不我知。而既知我矣。如此而犹往往材志不克展。落拓以终身者。以其有轧之者也。盖孟子之言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余不遇哉。知有命焉耳。讱斋崔公。以颖敏博洽之识。辅以师友讲问之学。本原经术。而措之为尊主庇民之策者。凿凿中机务。可不谓材乎。当 仁庙改纪之初。精白淬砺。以孤诚感 天衷。而敷奏则屡蒙翕受。板荡则辄被任使。可不谓受知于人主乎。虽然。毕竟身蹈坎阱。几不免下石。而屏居田野十馀年以殁。使其先事虑患绸缪之石画。不得采施其一二。此固忠臣志士寄恨于当时者。而于此知公之贤于人远矣。昔苏子瞻。咎贾生不能优游绛,灌间以得志。遽为之痛哭流涕。非知言也。彼且改典章述礼乐。斟酌三古。以兴一王之制。则是道也。乌可与绛灌辈。苟同哉。同则非贾生也。方癸亥勋贵之自负其扶社靖难之重而擅一世也。一有牴牾。立致颠踬。愚夫之所知也。然其如公之事有可言。则耻不言。义有不合。则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6L 页
耻苟合。不知有利害。而知有 国家之贞忠直道。何哉。以故犯众怒阽危祸而不悔。虽其经济素志。蕲一展布于明时。而与其自屈以求用。宁守正而见摈斥。呜呼。非贤于人而能之哉。若公诚安义顺命之君子也哉。抑不佞读公之遗书。而窃为世道幸也。公之文章。赡而有质。不为浮曼棘晦。而所言。皆其平日积学之发。故亡论讲 筵封事勉戒 君德之辞。其他皆有关于政化兴替。论官制则欲其汰冗选能。而明黜陟之法也。论民产则欲其节用省敛。而得絜矩之道也。论戎政则欲其设险鍊兵。而合豫备之义也。以至象纬堪舆句股之学。靡不通晓。是岂拘儒曲士专一艺者之所企及哉。其言也一不试于丁卯以前。再不试于丙子以前。卒无救北胡之难。然敌国外患。无世不有。物情好恶。与时互变。安知见屈于当时者。不大施于来后。而卒为国家之利益哉。然则是书之不泯。实为世道之幸也。公之六世孙光璧氏。将锓梓广布。而属不佞一言。谨为之叙以俟。芙蓉稧会帖序
三代之盛。王朝闾巷。无非教也。设官立学。以迪其良性。纠其违行。而教成于上。会射宴饮。以习其礼让。寓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7H 页
其戒罚。而教成于下。上下相成。以纳民于轨物之中。而其民日迁善远恶而不知。后世先王之法废。上之所为教。有其文而已。而无恻怛浸渍之实。下无所观仿。而所谓会射宴饮之礼。变而为酒食荒乐。往往丧德仪。酗呶閧争。嗟夫。习俗污隆。非导之使然欤。 国朝崇礼教。 列圣制作。大抵皆三代法意。而瀜昌之化。衣被方内。其教之在下者。岭南尤美。盖儒贤辈出。风化之所首也。其设施之盛。塾有讲。乡有约。而荣川郡之司马会其一已。其会以乡士之中司马者。虽登大科。非尝中司马者。则弗与焉。非以古之秀士举于乡而试于司马。为一乡之选故欤。岁率一会于郡治西芙蓉台。讲信约。励风俗。恤灾丧。养童蒙。而又讽议郡政得失。其敦乡俗于宴好。寓教化于樽俎。实三代射饮之遗也。自 中宗己巳始。而中以 朝禁废。至 宣祖辛丑。重修为稧。今年孟夏丁巳。实维其会。不佞范祖适宰基城。获厕末席。衿绅序坐。献酬交错。衎衎如也。已而诸君子出视所为芙蓉稧帖。槩录立议条例及稧人氏名。凡南乡之长德先辈。靡不与焉。不佞奉览讫。仰而言曰。夫法。未始不美。而流则为弊。是会之有禁。非虑其有末流之弊。而其重修。非欲祛其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7L 页
为弊而存其美也哉。夫议郡政得失。其末弊易以犯。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之戒。则废之固当。若并与夫四者之美而弗举。则是会也不免有名而无实。岂先辈所以重修之意。而毋或骎骎为酒食荒乐之归乎。自今因其名而勉其实。于信约也。致其讲焉而毋至渎。于风习也。致其励焉而毋至激。于灾丧童蒙也。致其恤养焉而毋至费。使可继焉。而诸君子又各尽自修之道。事行言动。为乡子弟率。使三代道教。焕然复明。则岂徒为一乡之荣耀。四方人士。必有闻风向慕而取法焉者矣。其推诸身而及于物者。功用顾不大欤。请以是敬祝诸君子。遂次其说。为芙蓉稧会序。丹谷集序
不佞读丹谷郭公遗集。未尝不掩卷累唏也。夫显晦有时。通塞在命。则士君子读书修行。但尽在我之道而已。隐约何伤。然文学节义之在人。如宝玉之在山。光气之发扬于外者。自不可掩。彼英人伟士之往往身与名俱晦。何哉。丹谷公遗集凡七卷。始读。恍乎莫测其端倪。俄而定神魄谛观。则大河汪潏。不择地而泻。非必绳尺剪裁以为工。而难掩其厚积之发。文章有如此。比物连类。兴寄杂出。而大要归之道德伦理。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8H 页
学识有如此。身值昏朝。愤时嫉俗。草野抗爽。叫阍之疏。虽未登彻。而已褫权奸之魄。气节有如此。嗟夫。公始筮荫仕。度时义。谢归田里。则无怪其坎壈没齿。独其文学节义之卓荦如此。而年代寝远。声迹渐晦。虽南乡父老。未必尽详其平生。则举世孰知小白以南有丹谷公哉。此不佞所以累唏者也。虽然。公之遗集藏在巾衍。今其六世孙正彬。将锓之梓。属不佞为一言。窃观前人著述。草没灰沉者。皆其空言蔑实。不足为有亡。若其根据道理。可为世教补者。则虽或黯漠于一时。卒能焜耀百世之耳目。公之遗集。自今大行于世。可知。公之子吁夫公。有奇节。尝先公上疏击权奸。不中。逮系死狱中。有所著诗文若干。甚奇伟。宜附之公集。使举世知小白以南。有丹谷公父子哉。沈氏十世谱序
人道与禽兽异者。非以知本哉。人之本。父母是已。而由父母而上之。虽百世皆吾本也。周时小史。掌定系世辨昭穆。明本也。立大宗法。使旁支。皆知尊宗统。重本也。是故。章伦理。厚风教。推成周为盛。而后世莫及焉。及秦焚书籍。公侯子孙。失其本系。而汉兴。上武功。用人无贵贱。缙绅世嫡。与匹庶等。然司马迁父子犹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8L 页
得摭旧谱。撰次世家。而其所自叙家谱。上下数千馀年不差。其后魏晋以降。迄南北朝隋唐。皆重门阀。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当时士大夫耻不识所逌来。虽通塞进涂。所习尚使然。盖亦彬彬三代遗教所渐渍。而抑睹夫天之生物一本之理较然哉。 国朝崇礼教。学士大夫尊祖敬宗之义。无愧古君子。而独于谱学甚疏。衣冠钜族。记得姓以来。远不过四五十世。近或止数十世。何也。岂三韩本荒陋。氏族之官不备。而私家之谱。随国兴废。无常徵故欤。戚兄青松沈公专精谱学。作十世谱。盖自吾而至吾六世祖。世各叙其内外八高祖。六世祖之高祖。于吾为十世也。夫详外。所以重内也。止吾十世何。已远则已隆。所以杀也。然为祖者。凡三千八百有奇。为氏者。凡一千二百有奇。是非亶沈氏谱而已。实为通国人之谱也。诚谱家之大方也。夫由内以及外。由近以及远。尊祖之至也。其为知本不亦明乎。使一千二百有奇之家观是谱。而莫不知重其本。则其为教不亦达乎。使是谱而广布而久传也。自今以往。东国士大夫绍明世统。庶几与成周并美。而后之人则必曰是道也。逌公十世谱而始。其为功不亦弘乎。公属余为叙。是不可以不叙也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9H 页
夫。葵亭集序
文章有以才调胜者。有以法度胜者。偏胜非其至者。然与其佻儇以为才。噭噪以为调。而丧其性情之真。曷若典硕醇质。不失古作者法度哉。抑法度诚胜。而未始不兼才调。譬如大厦之作。先拓其规模基址。而栋宇输奂之美。丹雘涂茨之巧。未始不包在其中矣。业文章者。要当有以知所本焉耳。外曾王考葵亭先生。天赋聪明。辅以深湛之学。既蚤擢大科。弃去功令之习。而专精古文词。博读彊记。富蓄而为吾有者。视当时文衡巨匠。岂少逊哉。而顾含章铲彩。耻以艺眩。故弗得发之为鸿文大册华国之用。而平生著述。达则止玉署演纶少日之作。燕蓟衔 命。岭海分忧。王事鞅掌之什。而穷则为荒逊田居牢骚之赋而已。此系运命亨否。曷足为文章之增损哉。范祖愚陋。固不敢蠡测涯涘。而窃尝伏读其全集。则绳尺开元,大历诸子。而浸淫乎皇明名家者。诗之格也。用力稍逊韵语。而弗驰骤捭阖为奇。而循蹈庐陵,南丰之遗则者。文之体也。盖源流有承而法度森然也。夫朴茂。故不知者。毋或谓少琢鍊之工。而曷不睹夫玉之璞而扬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9L 页
为宝彩乎。夫浑尨。故不知者。毋或谓少浏亮之韵。而曷不睹夫磬之石而铿为大音乎。夫淡雅。故不知者。毋或谓少华艳之色。而曷不睹夫质之素而绘为五章乎。嗟夫。运世下风气漓。轻俊后生。动以才调自诩。而无奈乎少给之辩。偏悟之识。兆衰剥之象矣。夫孰知先生之所以上法度崇古质。为舂容盛世之风者。乃所以包才调而有裕也乎。范祖若逮先生之无恙而进是说。则傥或有以颔可之矣。抑有说焉。后之读先生之集者。徒文章之观。而不识先生行己处世之大节。则是浅之为知先生也。当朝著骤变党祸钩连之日。荐绅大夫。鲜不罹文罔败僇身名。而先生之所处。又至臲𡰈也。然异趣者。终不能以哆侈之舌浼我。而晚年无妄之遘。事过而迹益明。如浮翳之过空。盖身历风波震撞之境。而名节无玷。始终若一。世之尚论者。靡不以元祐完人推先生。苟非炳几之智达变之义。弗激弗污。履虎尾而不咥者。乌能如此哉。文章特其绪馀。而不掩乎其有德之发为益可贵重也。先生之孙思奭公。谓范祖曰。吾欲待吾祖之集之梓而瞑。方竭力经纪而自出也。盍删定为卷叙而弁之。以相玆役。范祖不敢辞。谨卒业。而惟裁择去就之失当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0H 页
是惧。若逮先生无恙而禀质焉。则傥又有以颔可之否。噫。道谷遗集序
余尝登汉上之春草亭。像想翼岘公子风流雅游之盛。因窃叹年代寝远。人事迭变。栋宇倾圮。无复昔日之宏丽。欲访问其子孙而不可得。今年秋。客有自洪峡来者。袖视其先祖道谷公遗集。属为叙。盖公翼岘公子之七世孙也。公少时。治举子业。藉甚场屋声。寻弃去。专心古圣人贤人之训。内蓄而为天彝人纪日用之则。发之言辞者。又衍雅纯质。本原道理。顾益敛晦不沽衒。真贤而隐者也。余于是。知春草亭之兴废。不足为李氏之有亡。而肯搆趾美。在公之文学也。虽然。自春秋之世。用人。先国族良大夫。如鲁之行父。晋之叔向。吴之季札。姑勿论。 国朝荐绅之显重当世者。多出璿系。独公子之后嗣。沉屈不振。以公之贤。终身幽约。与编户等。此非公之损益。其如用舍之不均何。其著述之藏巾衍者。又不得昭布耳目。补益世教。譬如宝玉在山。光气之发。止辉映草木而已。此尤余之掩卷累唏而不已也欤。
送朴承宣仲涵(师海)宰顺兴序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0L 页
朴承宣仲涵氏。宰顺兴。抵书求余言。请以余之治基城而有未能焉者言焉。余至基。谓是儒贤所釐。其习俗尚可循而化。故其为治。于士子则尝课文学简礼数。蕲其孚如也。而时不免有诪张之患于氓庶则尝疏科条。缓期曾。蕲其谧如也。而时不免有捍格之患。盖岭势峭厉。州当其龈。风气习俗。不类安礼之醇厚。治是土者。不宜纯用柔道。当宽猛并施。而顾余未能焉尔。夫顺基壤接。而又相兼管。则素谙乎风气习俗之莫上下也。仲涵氏政事。原道理。其于治顺也。当有所不待勉而能者。然若又以人之所未能者。取为吾戒。则其所能者。顾不愈能焉尔哉。大率宽猛之用。视俗醇驳而已。夫崇庠塾。尚气义。重本业。盖南俗之醇而顺有焉。宜进之使勤。设流而为弊。而勿苛防。夫矜武断。喜讥议。健词讼。盖南俗之驳而顺有焉。宜严绝痛革。而不可使蔓。非必待金木徽墨而后创之也。要使吾之不言之威。匪怒之教。先有以戢乎彼。而不敢犯吾法而已。若然则宽之非水懦。猛之非火烈。而宽猛得中矣。若然则今之治顺。非昔之治基。而余之所未能。优能之矣。又余有所未能者。蟠顺基而为小白者。特奇谺而为白云,锦溪,曦方之瀑。余固目寓焉。而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1H 页
突而为毗卢,迦叶,寥廓之观。则未暇能焉。山水若无当于吏事。然恢涤襟灵。导达政化。实有所默契。则愿仲涵氏之又能之也。崔惠吉枫岳诗序
余尝谓枫岳诗。宜多不宜少。太白天姥诗五十二句。退之南山诗二百二句。山愈大而诗愈多。理势使然。或者欲以寂寥数语。当高山钜岳。诚见其妄尔。枫岳盘礴九郡。奇变莫测。虽以命世才力。不能以一笔输写其全体。必须一峰一诗。一壑一诗。各穷其胜。瀜而会之。枫岳在其中矣。今年夏。余与崔君惠吉,张君士膺。入枫岳。归而检其诗。士膺十四篇。余三十一篇。谓是足矣。乃惠吉则至八十四篇之多。古未尝有也。彼毗卢,众香,九龙,万瀑,摩诃,灵源诸章显者。固吾三人之所同得。而至所谓小阳,风穴,七宝,佛门,玉焦。造化之馀蕴。前人之未发。仄伏幽约之区。则吾与士膺之所失。而惠吉独得之。又其笔力恢衍。牢笼万态。无毫发漏然。则吾与士膺之于枫岳。有三之二。而惠吉专有之矣。昔郑湖阴士龙游此山。诗止正阳寺一绝。夫湖阴 国朝钜匠也。惠吉文章。未必胜之。而独于枫岳以多胜之矣。然则枫岳之于惠吉。诚千载一遇。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1L 页
无遗恨矣。忠贤录序
壬辰倭夷之变。鏖贼之功。称閒山杏州之战。死事之义。推莱府晋阳之役。夫李统制,权元帅忠勇智略。固有过人者。然犹是受阃任握兵权。而声力气势。有以制敌。宋府使,崔节度诸人。誓义殉国。固足耸异。然犹是土守有责。戎务是掌。而义不可苟免。至若十七义士永川之捷。庆州之死。则视数公者。讵不谓尤难哉。日金斯文鼎受。袖忠贤录一卷来。属不佞为一言。盖庆之役。死义诸公凡十七人。而录中所载十二人。尤较著。不佞阅未半。为之掩卷太息。流涕而言曰。呜呼烈哉。夫诸公。白面书生耳。非有靲韬机略。素为乡子弟所信服。非有家蓄兵丁可籍以起事。而奋袂一呼。从者焱集。受约束。听管辖。驱而赴之豺虎之吻而趍恐或后。义之使也。非有封疆之守。羽檄之徵。而进退在我耳。敛避凶焰。徐为后图。其谁曰不可。而以人主不识状之身。而争冒锋镝。断肚抉腹。同日歼而不悔。忠之激也。夫忠与义。同得秉彝之天。故殉君父死纲常。若是其烈哉。窃怪夫当时立殣之士。固不可指计。而若其萃聚一方。骈首殉节。岭南为最何哉。说者谓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2H 页
儒贤过存之化所浸渍感发之效者非耶。不佞恨不得插剑酹酒于十二公之墓。而仰视精灵之发。烨然为星斗虹蜺也。今泚笔为文。附名忠贤录之后。其亦幸已。鼎受甫。即录中 赠正郎公之六世孙也。玉溪子诗卷序
郑氏之于诗。性也。其先辈不敢论齿。与余略上下而咳唾成珠者。盖五六人。彼或夭㧻青年。或坎壈白身。鲜有能发扬精秀。摛为国华。余尝谓郑氏诸君之穷。诗使然也。玉溪子幼临糠秕之试。擅誉场屋。精微为诗。道涵而肆外。声自东峡来者。日噪。恨不得寓目巾衍为快。乃蒙委辱。哲胤袖视近作二卷。讽而知为滚滚大笔也。倒峡之水。不择地而沟浍皆盈。邓林荟蔚。无害其有一二枯枝。要之山东巨匠也。噫。幼临弟畜余其老可知。犹是落度上舍生。其亦坐诗而穷者哉。虽然。山川郡国。霸墟王迹。出日之澨。穷发之裔。皆被其品题。备一部东史。傥观风谣者。采而上闻。孰如其达。姑袭藏以俟。
湖叟实记序
忠诚奋发。忘躯命。捍邦难。以殉君父之急。何间于廊庙草野哉。 国家龙蛇之难。帷幄赞画。疆场效力。以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2L 页
佐成中恢之烈。大抵岭南诸君子是赖。搢绅则柳西厓,金鹤峰二先生。发挥经术。弘济时艰。韦布则郭忘忧再祐,金沔,郭䞭诸公。抗慨击贼。羽翼天讨。而其首倡义声。鼓动英豪。则湖叟先生郑公及其子柏岩公是已。公见 六龙西狩。三京俱陷。父子同愤。相视雪涕。投袂而起。号召义旅。薄之永而永贼歼。躏之庆而庆贼遁。不幸元戎失律。柏岩公与十六义士。同日被害。然贼势大挫。岭左五郡之间。逆祲销廓。而西向之贼。逡巡而不敢进。论其声绩。讵出张睢阳遮遏江淮之下哉。 国朝升平二百年。猝被大寇。文武食禄之臣。视利去就。有择分朝向背者。有拥貔貅坐视者。有弃民社雉兔窜者。若公父子。永川之白身也。穹林邃壑。无非萉难之善地。而义不欲草间求活。提乌合赴虎吻。视死地如归。苟非见义理。不见利害。知 君父。不知一身。以扶天彝植人纪为己任。乌能若是哉。观其推让军功。退卧乡庐。有超出埃壒之意。是岂为爵赏劝哉。又观其平居。从游名硕。丽泽讲劘。而柏岩公服袭庭训。习诗书。研覃性理。盖其资之学问。而发之为忠义。可知也。公之六世孙一钻甫。裒集公父子事行,若干遗诗文。并附 朝家褒赠士林崇奉之迹。杂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3H 页
出他录之可徵信者及碑,志,祭,诔之词。为二卷。遣其族弟一鏆。跋涉千里。属不佞以弁卷之文。不佞谨为叙而告之曰。异日有板荡效节慷慨殉国者。起自岭南。则是必闻公风而兴者。愿广布是集。为世教补。午山诗史序
世称杜甫诗。为得史体。然当甫时。唐室多故。授受失正。贤邪易置。讳亲戒祸。其辞不得不微婉而弗章。回护而弗肆。故后之览者。求之言语之外。而仅得其一二。视后世史家。据前代是非。奋笔直书。如三尺按法。犹少逊其严白。理势然尔。午山卢公。苏斋先生之闻孙也。富文识。不售于时。感慨伊郁。壹发之诗而不肯为雪月虫鸟役。著成一部历代史。中夏则自殷周至皇明。东方则自赫居世。迄高丽。帝王哲愚。臣子忠逆。道学诐正。华夷盛衰。历历如指掌。盖事任往昔。义无讳忌。故其旨明。其言直。人兽天渊。任其勘断。权衡衮钺。出自胸臆。往往又能钩潜摘微。发前人之未发。诚诗中之史鱼也。自古文章。号称巨擘。而苟不托以事实。则鲜克传世。况于韵语之小者乎。顾公诗所载。乃宇宙间万世法戒。其不湮晦也无疑。公虽穷约没齿。可以无恨已。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3L 页
一閒斋集序士大夫处昏明之际为甚难。愤嫉宵小污濊朝廷。义不欲金紫其身。匿伏蓬蒿。诚皎厉之一日。际遇昌辰。才俊焱兴。则奋蠖屈之志。乘鳞攀之会。往往履盛忘返。蹈危机而莫悟者有之。故能斟酌时义。进退俱不失正。此自古君子之所难。而以余所闻。近世一閒斋赵公其人也。当 仁庙靖乱。廓阴霏而揭朱阳。伦彝复叙。政化鼎新。曩时鸟举鱼沉。迈往之士。咸彯缨结绶。愿立 圣人之朝。譬如水动摇而万物作也。始公见废王政乱。弃举业。杜门读书已有年。至是用大人命。一再随计吏。及伯氏文简公登第。遂不复应举。洎乎名登荐牍。旌招屡降。则又黾俛肃 命。寻谢病归。其翌年卒。盖迹其始终。则在昏朝。如玉雪处子。六亲不识其面。值明时。如仙鹤下袭人间。而旋复冥翔。世清浊异而介石之操弗随而变。固非浅俗所能测知。而乃公则有微意也。亡何。 国家外受戎难。内搆党患。当涂显用诸名胜。鲜不被其訾议。公虽弗及见。其先事远览。遐举尘垢之外者。讵不高当世士哉。公西崖柳先生之宅相莲峰李公之婿也。既天质近道。笃志向学。又大被诸君子奖进。其沉潜经训。反求身心。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4H 页
而著为论说。可验其识解之超诣。惜乎。天不与年。志业未究。然能权衡出处。洁身完名。盖其学力之推也。文章赡雅。诗尤得之山水啸咏之间者。皆冲旷可诵。顾佚兵燹略存。公之玄孙时贞氏。收录为二卷。属不佞一言。不敢辞。桐巢遗稿序
范祖猥撰先辈名硕墓文及遗集序。颇窥测其所存。尝窃叹以为其行谊文术。非不卓绝可纪。而沉屈草野。不得章施于世者为多。盖自百馀年来已然。而至近时尤甚。观人当先论其所遇之时。然后其人贤否。可知也。桐巢南公。自其少时。已负士友重望。厚伦理。崇礼法。教成于家。而及于宗党。益慎交游。修静若处子。读书著文以见志。其说明于君子小人之辨。究极天地变化。归之人事。其得之心而发诸议论者。皆合道理如此。嗟夫。公生世显之家。尝治举业。有志当世。而顾持修重于进取。时俗嫭恶。与己异趣。而不可屈志以苟循。故遂谢绝科宦。自靖于田野之间。莳花药艺稼穑以寓其乐。终身无怨悔。其外至穷达。曷足为损益。而操一世用舍之权者。果何如也。文章赡博。有轨度。诗尤典雅冲远。不以藻采声调胜。而往往有濂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4L 页
洛理致。惜其不得鸣国家之盛。而徒吟哢虫鸟雪月。以泄其壹郁也。公之胤子坴以公遗集。属范祖为一言。谨叙之而告。后之君子。庶知公之坎壈没齿。时世使然。非德艺有未周也。画帖序
词章笔札。亦学者事。而君子犹戒以玩物丧志。况于画艺乎。然视世之嗜贷利耽声色。以蛊其心术者。差有间焉。故奇人韵士。往往捐橐赀购蓄名画。为宝玩。虽无当于道德。犹属雅致尔。赵君久叔。妆画一帖。写飞潜动植流峙之状。种种物类。各极其妙。寄视余。君尝入枫岳。倩同游善画者。崒而为毗卢众香。汇而为九龙万瀑。云霞之晻映。仙佛之恢诡。输写毫端。淋漓数十纸。满橐而归。其于画富蓄而餍观之矣。而犹宝重此帖。置诸几案。为常目资。非至笃好。乌能如此。是其襟灵性癖。在货利声色之外。而有澹雅之致。可知。余为逐画有诗。附评其下。仍叙其事以赠。
止岩遗稿序
岭南诸先辈显重当世者。鲜不以行谊学问。而不徒事乎文词末艺。岂非儒贤所教薰袭浸渍之化使然欤。止岩都公厚伦理。尽事亲事君之道。观于在襁褓。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5H 页
知母夫人之有疾。而仰而啼。及长。庐墓三年。以终大人之丧。可知。观于当官尽职。恤穷民则出之仁心。训后进则本之儒术。以导宣王化。可知。盖其忠孝之性得之天者如此。然苟论其私淑之地。则诱掖之所资。愤悱之所发。抑有大焉者。公自髫龀时。受业寒岗先生之门。闻为学大方。知内外轻重之辨。贱功利。尊德性。被函丈之激赏。故其推之为彝伦日用者。咸尽其道。后之君子。观公践履之实。则可知其师承所自也。惜乎。公之道如山下之泽。不能仰施。积于躬而需于世者。止州郡外施而已。岂非命欤。公之五世孙必元。录公所著诗文若干。属不佞为叙。公之可传而信。固不待乎诗文。而况待不佞言而重。虽然。谨叙其事行之大者如此。李氏传家宝帖序
石溪李公有子七人皆贤。文学行义。为当时朝野所推重。其子孙又能世其美。人皆谓石溪公之贤。实以身教也。今年秋公之五世孙宇标。访余于汉京旅舍。出视家藏二帖曰。此吾五世祖母张夫人之诗也。一帖。幼时所作四言三章。而夫人自写。一帖。五言绝二七言绝一。石溪公写之纱面。而其仲子妇朴氏环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5L 页
绣为八龙。盖时人有以公父子之盛。譬荀氏八龙。故象之也。夫人壸行甚高。不屑为词章末艺。故所著诗止此。幸惠一言为叙。范祖谨受而读之。则言情叙事婉而笃。引物寓兴幽而澹。其尚志圣哲。俛仰千古。则有高山景行之思。其德性之懿。真女中君子也。始知子孙之贤。非独石溪公之教训。夫人实佐而成之也。昔夫子序诗三百。采妇人之作各一二篇。秖取性情之正而已。乌在多乎。夫人之诗凡四篇。而皆有补世教民彝。如有采之者。当与女曰鸡鸣。燕燕于飞诸什并美。乌在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