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书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5H 页
答李玄秀(炰○丁巳)
不詹圭璧。凡几朔矣。意外尺书。深感不鄙之眷。因审起居佳胜。仰慰仰慰。正镇丑状转甚耳。示喻属意之重。不敢当。早从家庭閒及一二先友。闻知有此事可贵。而学之不力。疾病又从以痼之。不知不觉。成就一懒散人物。追惟平生。都在悔吝窠臼中。今又桑榆日迫。筋骸懈弛。其不能有所收拾填补。以自免于堕落坑堑。昭然矣。奚暇念到士趍之污隆耶。执事年龄。稍后于我。志气一到。百事可做。前头担负。何必不在于执事一队耶。勉旃勉旃。至于土风一事。吾不欲唯唯。其说颇长。待别时说。若问学之各有所偏。诚如盛喻。而以愚所闻。路脉之差不差。盖不至此而始决也。古之学者。以忠信为本而学以成之。故曰理曰事。得寸得尺。罔非切己之实事。后世之人。虽穷格践履。事事皆做。而其真切筑底处。乃成就此一个私意而已矣。此有志于向上者。所当最初猛省处。不审明者以为如何。
答李玄秀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5L 页
慈圣礼陟。缟素同情。闰月惠幅。极感不外。顾无见便。蹉跎未谢。愧事愧事。不审寒令。存省清胜。正镇依前伎俩。垂喻缕缕。其学问路径。盛论大槩明备。浅陋何辞仰赞。第念活法虽能如是。自家真切受病处。人人不同。须内省而救药之。方成学问耳。时文一款。使我先明内外本末之所在。则兼治固亦无害。圆滑何能及专治者。而终不以此易彼矣。苟或内无主张。为吾病者。岂独时文耶。土风之说。东方由来说话。岂可曰专无来历。而吾尝验之于人。则亦未深觉其然。寻常不欲立为话头。故曾有别时说之语耳。
答朴商用(海楫)
年来丑状转甚。笔札一事。尤所不堪。问疾唁丧。一字都阙。合受罪斥。乃蒙耑人俯存。开诲谆悉。有逾寻常。既感情眷。亦愧自身之顽钝也。寒事十分。启处万护。岂不仰贺。舜闻所持去文字。想不合用。馀悚在心。今承果尔慰纳。下情未敢深信。惟愿更加照察。勿遽为登稿如何。编摩之事。岂敢自外也。盖尝百尔思量。终是僬侥之举鼎。莫曰后世无人。姑巾衍而俟之如何。本帙随便还纳。悚仄悚仄。
答金贯一(永璹)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6H 页
承审近间安节。甚慰积年阻怀。所示谨悉。而此是无于礼之礼。鄙人固陋。亦何敢质言也。若以愚见言之。则位板墓埋。恐无意味。院后必是净洁地。何必他求耶。若欲避五患。则在于封筑之如何耳。告由文。但言院享滋久。今以朝令埋安。不可搀入他语。以伤事面。主告院任甚好。而其次本孙也。量宜行之如何。戚从栖泊。尚在山寺数日。以微恙不得宁息耳。
答金贯一
比岁佔毕气味。李生去来。能言其详。使人忘离索之苦。书到尤慰。近况之安。横渠不云乎。教小儿。亦可取益。惟自家心不忘道。无往而非进修之地。努力努力。戚人槁木形骸。寄一缕于独木桥上。可怜。
答宗人(权默)
即见胤宗。俊雅可爱。且能留心于晚学云。是知馀禄未艾。慰悦无比。兼承惠状。仰审履庸日茂。尤所奉贺。宗下枵落之候。比今春不啻隔先后天。况昨年乎。今二月。又移寓葛田村。距旧居十里而近。至今扰攘未定耳。他凭胤宗口悉。不备。
答郑景行(敏采○戊寅四月)
有书无答。常情所不贷。吾之失礼于座下。凡几度矣。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6L 页
犹夫有赫蹄之赐。座下真知我之老且病者。古语曰乐莫乐兮新相知。凡在真知。奚论知之新旧耶。经幌安贞。他不须问。病生自二月末。始能扶杖作户庭步。盖一周年初事。苦苦复寻生路。做得甚事。可厌可厌。惟冀益护。
答郑景行(己卯九月)
頫临属耳。又承德音。土木一块。何以得此于执事。感怍良深。仍审德履清裕。慰沃之极。病生仅保昨样。纸末之喻。仰钦好问之盛度。而贤兄腹既为五经笥。若欲书绅。何患无辞。岂至求一针于与鬼为邻者耶。吾意患不在他。患在不能近里著己。妄言可罪。惶恐而已。
明明德之注脚。在八条中格致诚正四个字是也。此果性耶心耶气耶。细思之。明气之学。于古未闻。
答金敏丽(璟源)
洞门迂僻。苟匪故旧情深。孰能耑使惠幅。存问生死。慰感交切。仍审晚暑益亢。兄候始蹇终泰。尤以献贺。弟今夏颇能进谷。四年初事。似是松叶食效。第内竭外悴。日以益甚。安能久为世閒人耶。白粲丙茶。皆是济窘当剂。感不容喻。
答金敏丽
凉生益切瞻咏。匪意耑伻惠牍。副以情贶诸种。慰感罔喻。第审比有癨气之苦。此虽暑后例證。非老人所可堪。奉虑不胜。玉儿充健。是可遥贺。弟家有运感。老室先经。子妇继痛。可闷。身亦腹部之疾。数日服药。而未见快效。柰何。奉际未易期。惟毖护益重。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7H 页
答金敏丽
顷日经过贵闬。而行色斑驳。未免戛过。茹怅至今。朴友来访。详闻近候之安。何慰如之。第兄近日所遭。远望者亦为之不平。况当者乎。然而世上事本来如是。顺受理遣之外。更有何道理乎。兄亦非不知。不必拖长。勿为空自成病。以副朋友之望如何。弟仅支槁木。可怜。书所未悉者。朴友当言之。
答李德三(达铉)
腐生身为半冷尸。积有年所。不意尊抱过以古人之义。相从于寂寞。此已望外。乃又降屈尊缄。旨意郑重。汗颜实多。罔知攸谢。仍伏审穷腊。动止候晏重。慰沃不任。尊抱文字閒所见甚平正。由是而之焉。则所成就。岂可量耶。深为古家贺。正镇腕痿。废笔砚久矣。努力仰答。不成语不成字。
答朴大甫(钟浩)
翘企无时不勤。而不既觏止。孰知其翩然遐举。向半登山下清座耶。虽为高人健羡。而鄙吝孰开。倍兴索居之恋。俯书中说梦颇多。吾是痴人。安能为大人之占。大抵浮生真个一梦。惟常惺惺。为一片寤界如何。寒威斗酷。以拥炉为活计。热门想不知此味。还可笑也。何当逾岭过我门时。能不使我生憾否。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7L 页
答朴大甫
信息相续。手笔尤慰。空堂客况。辛酸极矣。而能推分委顺。视若乐地。朋友之望。何以逾此。办得生死。固是究竟处。然而若言处穷之难。则不在于死。而却在于未死前。销磨摧铄。此时不受磷缁。岂不难耶。书中语。足见用工切。而所欲血战者。只在于一死。则亦疏阔矣。童子废课而来可叹。然而此是一块木石。能记得其生朝亦一喜耶。
答柳君寔(是汉)
孟夏已挥汗。惠幅入手。斗觉凉意生襟。仍审德履珍重。仰慰仰慰。书中多自谦之辞。谦固美德。而或非朋友相悉之意。如何如何。正镇一味聋瞽。此则非谦也。谅之否。鲁窝韵。从当效嚬。今以仓卒。未暇入思耳。
答李圭生
佳幅伴春而至。寂寞中开眼事。第审北闱愆节。虑仰何已。惟冀复常在即耳。三馀或有所得耶。末由对讨。是可菀也。正经过今年夏。身干益以凋零。皮里事。尤可知矣。只有扫却待尽。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8H 页
答李圭生
贲枉才隔月。又承耑价之存。情念可掬。感荷曷胜。因审盛炎。侍奉允迪。实协愿闻。慰泻慰泻。正当暑胃證。已作四年。年例月间。或肆或退。未知究竟如何。疏帘之惠。甚宜时令。从今以往。几席閒清风。非故人之赐耶。
答李元昌
祀板当以次孙傍题。则次孙是主丧。然而此是奉馈奠之主丧。非与宾客为礼之主丧。是故次孙持重服。则有嫌不可。古者大功服。亦有主丧之礼。况以不杖期主丧。有何不可乎。来问中长兄嫂长侄妇见废之疑则误矣。古礼舅没则姑老。妇人丧夫。祭祀宾客。无自身主张之礼。岂以见废而然乎。更加博问而行之。
答朴益贞(契晚○壬申正月)
病人自冱寒来。添感冒。昼不离衾。夜则咳逆忒甚。吐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8L 页
痰满器。岁初殆不支。四五日来。稍得生意。未知下梢如何。故人书适至。知饯迓安稳。兼能日知月亡忘。相望慰悦。孰加于此。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少年。便是前头即事。当日有新趣。恨涯角稍远。不得时接话言耳。远近书疏。一并逋谢久矣。至于吾友。得书甚稀阔。不可但已。
敬者吾心之自作主宰也。岂可曰持敬由人乎。大错大错。朱子曰。敬字之旨。惟畏为近之。此一语最要切。见于中庸。则曰戒慎恐惧。古之人有行之者。曾子之战战兢兢。如临如履是也。此在吾一念之閒。鬼神所不能窥。曰由人可乎。
答朴益贞(己卯十月)
六十已杖乡。况七十乎。老兄之每年徒步茇涉。心极不安。故向也以以书代面之意。累累言托。此书不忘吾托而然耶。披豁不减于相对。又无不安。岂非两得。过时而读。以论语一部为家计。已往事非失著。而若晚蹊茅塞则前工可惜。须以此为戒。温故知新。勿以五车他书。扰我灵台如何。所谋忠者止于此耳。正三年泄痢。意谓以此物故。自八月閒。病有退步之势。但岁月已是崦嵫。气力日渐削弱。登溷行步。亦不能焉。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9H 页
此则世间公道。柰之何。黄君真是拔萃之才。不谓天涯。有此奇特。恨其气质未能完实。以治病保身之道。极力告之。而未知渠肯动念否。昏甚不宣。
莫见之隐。隐微之意。索隐之隐。隐僻之意。且病在索字。非隐之罪。
昭穆之语。本起于庙中祫享之位。南向故昭。北向故穆。子姓亦因以为号。故曰文之昭武之穆。
虚心而不得圣贤意。则实未尝虚心也。切己而圣贤之意不为吾有。实未尝切己也。
先知正寝制度而后。两楹可知。言其大槩则正堂三间。其前面必有两楹。两楹之东。有东阶。主人之阶也。西有西阶。客之阶也。凡两楹间云者。欲宾主夹之也。古者用缌服葬。葬而除之。缌者服布粗细之名。非谓其必三月而除之。当从葬后计三月。
五服。服布粗细之名也。齐衰五月。亦齐衰也。非小功也。齐衰三月。亦齐衰也。非缌服也。
焚黄。古者官教。书之于麻。后世代以黄纸。书于黄纸而焚之。故曰焚黄。
中衣即今之中单。衣礼服。必有中衣以承之。
师之轻重浅深。最多般样。故不可制服。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9L 页
利犹养也。谓供养之礼已成也。古者祭有尸。事尸礼毕则告利成。虽告主人。而其实欲令尸闻而起也。
答朴益贞问目(癸酉二月)
心经末编附注吴临川一段说话。曾者著眼否。自年力方强者言之。不免有径约之病。而在衰迈之人。未尝非对證之剂。盖尝窃有意焉。而亦不能实下手也。因公之问。奉以为献。归而细思之如何。
重答朴益贞(乙亥三月)
学不博则陋。故圣门之教。以博文为先。然其至亲切至精约处。无多言也。在吾一念克罔之如何耳。吾尝验之于身。自年七十以后。神气凋零。失后忘前。虽或有思索。烟雾从以蔽之。若欲从事于博文。则呜呼晚矣。桑榆一计。惟于克罔之閒。倍致力焉。庶不失为本分中人。然未之能也。君年虽后于我一甲以上。衰谢无以大相远也。驰神于五车书中。恐其劳而无功。故昨年以心经附注草庐一段说奉告。非谓吴氏之说。为无病败也。以药治疾。非偏味不能也。虽然别后。自悔言之失当。圣门学者。笃实谁如曾子。曾子临终之言。见于论语者二章。吾辈之所当从事。蔑以加矣。昨君之去。何不以此告之。而必草庐云也。此吾所以悔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0H 页
也。君若不弃老夫之意。则归于此二章求之。
答郑国彦(在弼○乙亥五月)
顷月之别。依依犹望其回路历临。日前咸平金友经过。始知行驾言旋盖久矣。金友一蹴踏尽万二千峰。万里鲸海。千年王基。领略而归。壮哉壮哉。足下落留师门。与彼所得孰富。恨不能闻其一二也。正镇衰甚陋极。俄答友人书。有不寐常寐不醉长醉之语。此是吾著题语。自怜柰何。令胤乍见。头角崭然。为尊门贺。手耎不能搦管。略此不备。
答郑国彦(乙亥八月)
长夏已徂。德音莫凭。悬悬可言。令从氏此行。实出不图。闻其夏工在于小学书。令人起敬。无乃善门馀庆乎。因承惠幅。奉审做业不懈。尤慰尤慰。鄙生腐臭转甚。四体不举。谁言寿为五福之一。为学之要。非耄妄者所敢置对。然而乍看来书。多端二字。已是病痛。孤军遇敌。舍死向前。岂有多端。多端则败矣。吾意如此。试思之如何。
答郑国彦
知顷枉稳旋。为慰。寒暄都除之。出继子国恤内除服。吾非宿讲。顷奉时以臆见奉答。未必得当。而今此发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0L 页
难。亦未为爬著痒处。盖变凶即吉。后丧重服。葬前决无可行之理。未论国服。今有出继子本生丧未除服。而遭其所后丧。则岂可于葬前除服乎。兄弟同为国民。麻素之服一同。而其兄以因山前。未能变凶就吉。而其弟乃独先就吉可乎。期功皆有月数者。礼之常也。其或别有所遭而不得除服者变礼也。岂可比而同之哉。愚见如此。更为细思博考。若有十分道理。勿惜示及。如何。
 斥微生乞醯。设有友乞粮。我无而邻可贷。如之何。
紧在醯字。盖醯是人家恒有易求之物。吾虽不乞。人可自求。若是难求之物。惟吾力可求而他人不能。且关系不轻则岂可恝然。
 元亨利贞。以流行之序言。仁义礼智。以对待言。
元亨云云。似春夏秋冬。仁义云云。似东西南北。盖流行对待。本是一串事。
 人固禀五气。物亦禀五气。如虎狼蜂蚁得金木气稍秀。非谓无他四气。
此段所论甚好。盖木亦有水火金木土。水亦有水火金木土。无此则不成一物矣。
 人心道心图。以正与微分置。私与危倒置何欤。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1H 页
人心道心图。积年不能投眼。今不能强答。而大抵画作图子。本非好事。
 情不止七而言七情。
七情是礼记说。记礼者偶然拈出如此。遂成后世铁案。非若仁义礼智之来历消详。增减不得也。
 班祔不及缌亲。宗子死无子。则缌亲亦可主祭耶。宗妇主祭则不计世祧迁耶。
班祔不及缌亲。以自家祠堂经礼而言也。若宗家无主。权为主祭。则姑为仍旧以待主祀之立。或者一道乎。妇人之于高曾。亦未亡人。代既化者奠献也。恐无祧迁之义。
 要诀。忌日玉色团领。玉色浅青恐未安。
国色用青。故浅色为齐素之服。此等事。但以时王之制参酌之。
 父葬方近而遭母丧。亦先轻后重。
并有丧先后轻重之说。盖为差先差后。可以进退者言。若先后相悬。事势有碍。则恐难胶柱。
 北辰恐非全然不动。天既动。辰何不动。虽动而当天之中。故不见其动也。居其所不动。盖谓不移动。
此论北辰动静甚精细。无可更评。大抵居其所之说。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1L 页
就人所见而言。进一层而论其里面。恐非本意。
 嘑尔之食。虽非礼。死生亦大。不幸当此。何以处之。
古人之重礼。于此可知。齐人蒙袂辑裘而不食嗟来之食。今人则平时已无礼节。乃于乞食危迫之时。欲行礼节难矣。
 二层本然。二层气质。南塘之论性难解。本然之心。气质之心。陶庵之论心有疑。
寻常所未解。今难开口。久久鍊磨。终当有归宿矣。
答郑国彦
礼必有明文而后。可以质言。否则谓之汰哉。今吾无所据之明文。安敢与公争也。大抵吾之臆见。轻服葬前。重服无不可除之理。同为重服。则葬前难于除服。盖除服则必有即吉之节次。葬前不可为也。所执不过如是。更详之如何。姑停国服之论。先论所后家未葬前生家服当除否。若曰当除无疑。则吾安能复有他说。若曰国服异于私丧。则吾亦末如之何。盖服有外已除而内未除者。各项心丧是也。若葬前未除服。是内已除而外有拘碍。未及举行其节也。服虽久何害。
答郑致三(钟台)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H 页
正镇丑差之躯。七分已落冥界。心知故人巨创终祀奄迫。而不修一字之问。頫疏之至。且感且恧。孝子心思。古云廓然。不知近节若何。旋切奉溯。正镇失父之孙。近经种痘。他无可云。令胤似有继声之望。可贺。不备谢疏。
答朴寿庆(永鲁)
令堂叔霎面未稳。迄庸为怅。即拜专人相讯。未及开缄。惊感先多。既承欲以近间贲顾。则何用重劳伻人。是为不安。重堂愆节。虽是老人例候。而贡虑亦深。所工曾传。自苦未究。以吾观之。只此未究二字。似便是好消息。盖吃尽不通透不快活。方有通透快活田地耳。馀可面悉。此难臆料为说矣。正憔悴如昔。其间又经室忧非轻。五六日前。闻姑母丧讣而不能奔哭。情理悲切。他何烦喻。
答朴寿庆
南至已过。岁色可谓遒尽矣。那禁停云之怅。即拜心画。副以佳贶。满幅辞意。定代良眄。慰幸曷喻。第审重省有失宁节。虽系卲龄恒證。而岂胜贡虑。人事忧挠。妨于读字。固所关念。然而圣人说则以学文。苟能于一个则字著力。则亦不患无学文之馀力矣。吾友勉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L 页
之如何。正旧痾秋来。转益沈湮。似非开春难医。只得牢坐以俟耳。
答朴寅叔(万东)
近日不见贵洞人。消息亦无由承闻矣。即承俯存。情眷出于寻常。感荷之馀。还以愧颜。本祟之更闯。此亦本祟内自有之證。俟其自进自退之外。恐难卒乍责效。贡闷而已。方困于美痾。可谓我躬不阅。而念及老朽之病。秫糖之治咳。曾所饱闻而未之试者。今可试矣。仰谢仰谢。堂记岂敢忘置。而魂魄离散。终不能成。盖此题目珍重。不比他琦花瑶草。下笔而不能作著题语。不如无作故耳。
答安舜华(重燮○丙辰十二月)
临访。每荷珍重之意。而未有以报谢。即又手缄。感浣固深。而愧悚亦多矣。仍审德履卫重。尤慰尤慰。病弟一味阘䢇耳。第别纸所询大诰一句。只看上文考翼二字。则在我可以自靖矣。圣人用语。何尝嫌逼于考翼耶。大抵止谤无辨四字。河汾悟得无上法门。今日左右所处。亦可以从事于此而绰然有馀矣。幸加意焉如何。不宣。
答安舜华(丙寅十一月)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H 页
逢别。恨有未尽之怀。承审缅事猝定。凡节关心。此事吾所曾行。比之新葬。忧虑万端。惟望诚信卒襄无憾。病人半年间。枉把世忧作已忧。且 天恩滥越涯分。自然心气不宁。澌败难振。柰何柰何。所示或人之说。皆误矣。既移天于所后。于本生岂有可伸之日。惟罢继归宗而后可伸矣。小期之后心丧而已。外著布笠布带可乎。杖期而后有禫。此则不杖期也。无禫也。若其哀戚之实。则岂以禫之有无而差殊也。内尽其哀戚于心可也。纸窄不备。
长房无傍题之说。本于何处。惟卑幼无傍题。长房之于先祖父之祀板。岂可若是乎。
亲尽而无子若孙曾行。则玄孙固为长房。苟有以上行。则岂可越次而以玄孙为长房乎。不待决于南相家而可知也。
答金子元(勋○庚午十一月)
问字忽坠。窗外积雪。此岂易得。良感情眷之出寻常。仍审佔毕启处多卫。尤慰。病人一味乾没。羞向少年说道。示喻缕缕。世间许多有志之士。为名利两个字所锢。枉过一生者。古今何限。公能不做耳上过风。若是费思惟。这便是长进消息。浅者曩时云云。或为一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L 页
时他山之石则可矣。而过此以往。只在自家一刀两段。岂傍人所可容喙耶。眩甚止此。惟俯谅。
答金子元(庚午十二月)
连承盛札。足认不遐之意。感戢罔喻。仍审岁穷。经履珍卫。何等慰沃。所喻谨悉。而居址之不惬。此非卒乍间可议到之事。土风固可见。而生涯亦不可不论。参量商审而后。可免后悔。若其在我之道处世之方。忠信笃敬之训。圣人岂欺我哉。苟或自修未尽。而遽以他人为不可与处。则其于躬厚薄责之义。何如哉。吾意如此。可谓老生常谈。想必挥斥。可愧。病人聋聩日甚。常事无足言。不宣。
答金子元(辛未四月)
专人投缄。甚慰。然而其辞意有非浅陋朽散所敢承当者。公既读多少书。几年出入师门。凡所以安身立命。必有一定规矩。今所俯问。皆于鄙见不契。且贫者不当以赠遗为礼。公食物之惠。不止一再。甚非事宜。参酌人情。今虽不能还纳。若继今有此。断当还纳。勿怪。以吾浅见。公于文理未通透。世间多般事理。多茫昧而游心于虚远。此非一丸一散可医之病。恐当取旧读圣贤书。濯去肠腑中猥琐。字绎其义。句寻其解。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H 页
如初入学样。费了十年不快活工夫。方可以少偿宿志。如吾崦嵫短景。安能见公之进就乎。不以吾言为全妄。慎勿作閒寻访。以妨废实业。亦所大望也。榆荚知是王春旧样。何等感涕。但老物无以久守此。不如付之少年。故玆还纳耳。不宣。
中正出于易。其来历已久。若礼智则孟子始言之。太极通书。皆本于易而为言。不可以不言礼智致疑也。为善也轻。非但劝善之意。如子路言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葬。若是则为善也必不轻易矣。
车轮鸟翼之说。为后学指路之语。其实尊德性而道问学。著一而字。便见德性为主。问学为辅。
知重行次四字恐未安。当曰知先。不当曰知重。当曰行后。不当曰行次。大抵知字中有分数。若是真知则自然安行。下此一等则知行互为短长。
答金子元(辛未八月)
顷日书。妄进苦口。意谓当见罪斥。今承颇示虚受。无乃平生学问之力。钦仰钦仰。时秋经履卫重。尤慰。病人未冷尸。何足道哉。所示恐非难处。子孙所在。即祖灵之所依。当于正寝造成。若求前日失火之墟及旧宅正寝则误矣。愚见如此。更为博询而处之如何。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L 页
答金子元(辛未十二月)
两书在架。久未报谢。虽皆有故焉。而愧负多矣。岁穷寒骄。仰惟涵养日相。服人形壳日以凋瘁。心思日以憭慄。固知非久于世者。而未间消遣无法。苦哉。好问岂不是善事。而亦有紧歇缓急。如顷书中三段语。勿论如何若何。只从俗。便自寡过。何至一书再书。不得不措耶。歇后处若是紧切。则紧切处或反有歇后。切为贤者虑也。若欲究言之。则其说甚长。今姑未及焉。未死前。或有一面。则当说道矣。
古者字以尊其名。后世弥文。别号以尊其字。非古义。虽然吾不能生今反古。则吾之所尊者。从俗号之为当。若心所不尊。既有名与字。何故回避而称别号也。虽然其间。亦有心所贱恶而故称其号者。如朱子称张子韶为无垢。称秦桧之为一德大臣是也。盖贬在称号之中。亦不必每称辄号也。吾之于号不号。可以知所择矣。
子是男子美称。本字内初无宗师先儒之意。及春秋之时。儒学蕃而师门多。若但称子游子夏。则无以别异其师于他人。故没其名与字。而以有子曾子称。至于孔夫子。则天下共师尊之。故并没其姓而以子称。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H 页
自此以后。子字非徒为男子美称。然其本意固自如也。故以后学称之。则为宗师之称。以当人自称。则不过为男子美称。庸何伤。
书札间自称。古者通上下皆自名。今之许多自称。不知其昉于何时。要之。皆末俗弊风也。若尊者自称生与病生。大抵分疏处用之。都不若依古称名。
答金子元,安圣赞(时德),安允克(最焕。○丙子)
正镇获戾于天。罹此穷独。佥尊所知。身兼丑病。形容语音。皆非昔时人。或未相悉。自春以后。不复以阳界自处。故远近知友书疏。一未奉答。笔砚放出门外。今来书中有免丧人不可无小答。为此佥状。切望谅其情而恕其礼。吾辈皆贫人。贫人逢饥岁而饿死。是亦天之所命。天命孰敢违越。惟望闭户塞窦以俟符到。不宣。
答金子元问目(己卯七月)
 父亡去发丧。尤庵谓百年太远。陶庵谓求三年不得。更求三年。丁丑大歉。亡去必无生存之理。过三年发丧恐当。而作主又何据。
百年太远之说恐当。陶庵说宛曲有情。而决于为子者之心可矣。苟有必不可求之心。而隐情含忍。以过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L 页
三年后三年。亦似非情。从通典说为可耶。丁丑亡去人。则事情又别。尊喻似可。火焚其神主者。亦改造作主。岂云无据。
 国恤中作诗。
诗是永言。非哀中所可作。而若是述哀之作则或可。吾之所闻如此而已。
 幼名题主。冠后改名。似当改题。只洗傍题如何。
此事种种有之而不能改题者。以只洗傍题为难故也。以生存人言之。白发皤然。而其父与祖尚呼幼名。不改题何妨耶。
 
父所行祢祭。当父丧。以何时遂已也。
父既亡则何人祭祢耶。此则不当问。盖丧事告由时。祢位已知祢。事之不修矣。
 游气生人物。游气是乾父坤母之气耶。
游气云云。却恐杨时也。未释然。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肚外肚里。无非是水。却指乾父坤母之气曰游气纷扰。未知稳当也。
答金子元(己卯七月)
心画随安君而到。玉仪入眼。何慰如之。暑證系是时令。节换当如洗。贱疾所谓贞而不死者。世间公道。谁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H 页
能免者。未瞑前坐卧极难。苦哉苦哉。俯询。真变礼疑案。虽祖父母丧。父不能执丧。则冢孙有代父执丧之法。父未回前。或当权为丧主。而待父回改题耶。本领既差。无万事皆顺之理柰何。不宣。
答金子元(己卯十二月)
便书开眼。第闻閤患跨朔非轻。子元和吉满面。可保无他。且岁色将遒。迎泰饯忧此其时也。是冀是冀。病人沉涔如前日。下山之日。岂有光鲜气味。惟渊冰待尽而已。院享位次。曾未有闻。但以臆见推之。多位若一时并享。则以西为上。固通行之例。若是先有主壁坐位。难于迁动。则分享东西。亦事势之或不容已也。既以东西壁设位。则东西上下不须论也。此时岂有此事。仰见穷理之无所不到。只此不宣。
答安允克
圣人之道。责己不责人。故所操者至约。而所及者广。常人之情。责人不责己。劳而无功。
家贫亲老。竭力耕田。为学问中一件大事。若舍此。以寻行数墨。为学问之道尽于此。则吾不知其可也。
答李洗之(颍宪)
因山旬内。而望前行练。似犯虞祭前。或未安耶。更详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L 页
之如何。十月行祥无可疑。告利成时。祝与主人相揖未闻。
答郑景华(在荣)
寒暄除之。卑之一钱。非卑也畀也。与字之义。与之一钱。言其甚轻微也。必乱。言其操守丧失也。四大之说。是西域本语。如中国之言五行。其得其失。岂可卒卒辨诘也。
与金圣则(义铉)
正镇顿首。顷承凶闻。知座下抱穷独之戚。既不容阙然不问。操笔又不知所以措辞也。非常厉虐。大限所关。只恨鬼之不仁。其柰斯何。孙枝双茁。此化者之所以留孝于其亲。以此自宽。无至摧伤。故人之望也。正镇朝不保夕。面摅未可期。
答李君辅(渊臣)
贤胤屡次临门。其意甚珍重。而自顾荒陋。未有以报答万一。是愧是愧。即又袖致惠状。何以获此。尤觉感荷。侍事康护。甚副期仰。更祝崇深。正镇今岁来。益复澌顿。阳界自知难久。且所率忧故。宁静无日。苦哉。
与李乃成(渊弼)
正镇顿首言。再昨年巨创以后。固知执事茕然在疚。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7H 页
而以曾者无颜面相接。故未有慰书。而但与季氏哀有往复耳。今又季氏奄忽。德门祸故。何如是酷耶。惨怛罔喻。地迩便罕。凶报始闻于埋玉之后。抚棺一恸。从此已矣。如此岂弟人物。何处得来。士友之同嗟。岂徒尊门之惨也。伏惟凶服未阕。又缠鸰原之恸。情理悲切。何以堪胜。即因令再从侄之归。略此伸慰。
答柳可辉(景善)
逢仙乡人。辄问左右动静。已闻屋子整顿矣。第念饘粥萧然。未尝不起无益之闷叹。即接问字。仰审身事安卫。是慰。正镇丑状。与年俱深。始信天地閒一蠹。教意奉悉。鄙见录在下方。
石面之以内职书之者。重内轻外之意。来示恐未得当。公侯一例。而后代人述前代事。当称公。同时事则不妨称侯或称君。古文称侯者。韩罗池碑。可见前面书公。亦无所妨。改受文字。无事中生事。石面若双书之墓二字。则当随其穴道之左右书之。而今曰祔某方。则不得不先书考位。次书妣然后。文从理顺。不可以神道尚右之说插入也。
答柳可辉
国哀普恸曷喻。祇树夜话。至今入梦想。一书真百朋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7L 页
也。仍审启处晏卫。正镇病骨。日以澌削。临岁又闻寡妹讣。老怀悲割柰何。所询庭官二字。似是迁官之误。其义不难知。礼宜从厚而已。因山前私葬。岂有不行之理。葬后题主及三虞。亦不得不以次举行。而卒哭以下。似当在退行之科矣。盖五礼中。丧凶而祭吉。吉凶相避。所以有停祭之礼。非以出主为难而然也。布衣白衣。与斩衰服有等分。茶礼等似难尽废。但略设以示变焉。其或可也。
答李乃贤(渊休)
年历改换之际。孝子哀霣之情。不比他时。乃此手疏俯问。仰认情眷。无以为谢。眼翳手颤以来。把笔良艰。知旧哀庆问讯都废。今年又为丧威百故所摇。阙然不相问。乃此先施。又为愧颜。夏间重病馀根尚在。加意慎节为上。丧中读礼。固当随分为之。而经礼曲礼。皆有来历。今人皆从枝叶上用工。所以多窒碍也。虽然此亦无可柰何。只得铢累寸积耳。正镇仅能支吾。
答申士楫(济模)
顷于令堂侄左访。承悉安否。继奉章汝出袖中惠幅及令郎书。自念朽物。何以得此。感浣无比。正镇以孙儿病證乖常。魂魄震惊。恰过三朔。尚未快得平涂。身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8H 页
厄身厄。三朔内远近书问。一并逋谢。而令郎书托意甚重。不容无一语。大抵令郎书。为文字机轴则有馀。为为己真切事业则不定。盖真切事业。不在高远。只是须得本分。当场便可下手。何用如是比拟较量也。过庭之日。恐当费炉锤也。服制一款。高见似误。服制从何出。出于仪礼丧服。妇于舅姑。本是期服。降一等则为大功。侄于叔母。本是期服。则岂有再降而为小功之理也。昏迷不能多及。亦不能别幅于令郎。下布如何。
答郑士国(在鹤)
远旅寄书。一倍情感。鄙人获戾于苍苍。尚谁告诉。自恨老而不归而已。书后岁翻。旅体珍重。第頫询奉先之礼。既合情理。不妨义起。况经有傍照之文。先贤有已行之事乎。勿虑行之如何。愚意如是耳。
答郑士国
岭南返后。似当有佳语。此心未尝不往来仙庄也。岁已遒矣。跫音如扫。不意三郎袖传惠字。兼有伴简。其礼过厚。令人恧缩不安。仍审履事清裕。诸郎皆无恙善课。光山福家。非公而谁。仰艳仰艳。正镇一味摧颓。所幸率下无显故耳。令堂侄服制事。似当行承重服。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8L 页
而祖母葬前。不可行亡父小祥。葬后卜日行之可也。葬前常持祖母服。葬后则服父服。入祖母灵位。则当服齐衰。愚意如是而已。
答朴元式(哲炫○戊辰)
省礼言。即承远缄。令姊氏奄终天年。公之同气情境。别于恒人。曾所闻知。伏惟哀痛摧割。何以胜堪。脩短有数。惟愿宽仰。示喻缕缕。皆是切己痛痒语。非不病而强效呻吟。老物平生得此于人盖寡。且况其机在我四字。其于向上一著。可谓打破源头。但当敛衽心服。敢赘他辞。但子孙昌盛一语。不记相对时本语云何。君子立心行己。欲自拔其身于坑堑而已。岂有所希觊于身后哉。须知孟子之答滕文公。不得已而如此说可也。正镇形骸虽存。灵神日谢。未知馀日几多。
 大学章句不能实用其力。申钟求以不能实作上句。用其力作下句。哲炫作一句读。
实用其力。当一句读。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之谓。分为上下句。意思则巧而恐非文理。
 有所之有。一有之一。
有字通未来既过。如鉴衡上有物在。一有字朱子恒用之。当轻轻看。我东先辈或作少有看。亦非本意。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9H 页
所藏乎身不恕之恕。只以学者之事为训何也。
恕本学者事。岂可拖来圣人忠恕。作枝蔓耶。
 道本无形。而曰形而上。敢问形字之义。
道虽无形。亦未尝离形独立。故外形而求道。则茫然没摸捉。此所以大传此二句。程子曰须著如此说。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大学治平。是性分内事。而曰不存何欤。
博爱之谓仁。德爱曰仁。不甚相远。而一是一非。味此二说。则可知所性不存之义。
 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以舜言之。遭人伦之变。是其拂乱。克谐底豫。是其增益。
增益其所不能。恐是大贤以下之事。且孟子之言。要人不为忧戚所动。何必把作本子。每每求合耶。
 禹之德似汤武。文王之德似尧舜。以姿禀言。以造诣言。似字是毫釐不差义欤。
性之身之。其气象意味。自有相似。姿禀造诣四字于德字。恐隔一重膜。毫釐不差之云。又非文义。
 上古不封不树。封坟始于何时。
不封不树。上世之质。人文渐开。则墓而坟矣。孔子坟防墓。似若始于孔子。而亦尝见若堂若斧。则春秋以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9L 页
前。盖有之。
答朴元式
别怀不须言。书来真百朋也。况辞旨所归。委曲恳到。可谓一字一涕。但不懈此心久之。自然有所到。最不可计近功望速化。以生病败也。如吾少而不能自强。老而无闻。朝夕间符到即发。抚念悲叹。安有馀力可及于朋友耶。柏友近作何状。烦为致意。贱疾加减。非一二次。山上因为送岁。数日间。欲为还巢耳。
 常人之情。于孺子入井之时。必有怵惕恻隐。而不能尽推于他事。由气拘欲蔽而然欤。
危迫易明。燕安易昏。事势之必然。推之一字。乃工夫名目。施之性情自然之机。盖误矣。
 小注多有的字。属上句读。属下句读。
的字是汉人语。如我国之辞吐。辞吐必悬在每句之下。岂有倒在句上之理耶。
 文山不死。
不屈为节。何尝必以速死为节。况天意不可知。安知必无祚宋之日乎。
 不日进者日退。以心言。以学言。
不进必退。每事如此。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0H 页
答杨圣允(相一)
 见礼知政。闻乐知德。
施诸事者政。故见其礼则知其政。得乎已者德。故闻其乐则知其德。礼者见于外。乐者和乎中。
 无是馁。是体馁。是气馁。
体馁也。气者体之充。则气何尝馁。
 四书注引用二程说。只书程子。
二程说义理相似。故不复识别。
 四书有序无序。
庸学序。序章句也。庸学旧在戴记中。程子拔出之。至朱子定著章句而序之。论孟自有篇章。集诸家注而释之。所以无序。
 庸学首段。三谓三在。
就天理自然处说。故曰谓。此重在上句。就工夫修为处说。故曰在。此重在下句。
 中庸章下注。连续不连续。
子思子立言大头脑处连书之。其馀间断书之。以尽前章之馀意。
 孟子于梁惠王言仁义。于齐王语王道。
戒其好利。勉以仁义。斥其营霸。劝以王道。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0L 页
答李敬教(载镐)
欲通文义。何书不可。而言其最近者。则恐无过于论语孟子。然细读精思而后。可责功效。盖字内有字义。句中有句义。合句成章。则又有一章之大义。方求字义时。不知其有句也。方求句义时。不知其有章也。及其合而成章。如十二贯珠合成一冕。又如一木中有千条万叶。若非细心思量。如全吞一枚枣。其皮里甘酸。矇然不知。虽尽读诸书。何文理之可得。既不能为科举声利之学。宜家庭之无近喜。但积己诚力。则其效远而大。父母岂不顺矣乎。朱子曰。著衣时。心在著衣。吃饭时。心在吃饭。食时行时。何患乎无所主乎。若睡著时。乃别是一事。此是心神归宿。向此中别作思惟则妄。但醒时操守坚定。则梦寐亦不放倒矣。
答文掌令(东瑝)
昨枉今书。勤意良感。而蹙然亦深矣。凭审旅履平腴。是慰是慰。正治装将发矣。有一士友留。欲作数日之款。故姑停之耳。盘缠略已措备。所赆本不必过劳盛虑若是。而乡土之情。溢于物表。不得不受之耳。在洛未可更奉。惟冀昼绣之行。利税于长涂耳。
答林佥使(始得)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1H 页
便头赫蹄得安信。何减对讨。今年欲雨而雨。欲阳而阳。所慰者非但三农之望而已。顾此不生不灭。无益于世。犹获见民不饥寒之上瑞。足为残年一好事耶。
答林佥使
病人杜门待尽。况所居是僻地。笠岩将官谁氏。何由闻之。不意山隶负果带书而来。乃知故人来在华盖荣亲。 天恩罔极。岂胜柏悦。抑异时重轻笠岩。安知不在于君。官样之秖残。不问可知。专人问讯。不已劳乎。还庸不安。此状姑未皋呼。馀不足云。
答忠孝里金氏
谱议之持贰。无乃以间代立后。终碍面目故耶。正镇也謏闻寡见。固难质言。而第以臆见言之。越昭穆而立后。乃是 圣朝闷忠继绝。旷荡之恩典。不可以立后之常格论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岂有以奉祀则许之。以谱牒则不许之理乎。忠壮公祀孙。直以后孙载录于忠壮公之下然后。名正言顺。更为广询而处之如何。
答裴启益,裴锡绅。(丙辰十月)
正镇谨白。生并一世。为几叠湖山所隔。至老死不通咫尺之书者何限。华问之及。不觉惊荣交集也。且审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1L 页
纸面。厝辞遣意。典重尔雅。足以想像高门风韵之万一。尤以为慰。但于鄙人拟议非伦。又将以先世幽堂之志托焉。则恐是佥执事一言之不知。正镇早以沈痼。荒废文墨。自料望实非可污人金石者。故此等文字。自誓不敢为。五六年来。已成铁限。今不容猝然破例。孤负勤教。惭灼深深。千万谅察。
答裴孟裕,裴启贤。(丁巳十一月)
亦既觏止。消我鄙吝。所恨居地涯角。良晤靡续。匪意华宗远临。德音随至。因伏审穷阴。启居候佳胜。慰谢不容喻。修谱事宗议既完。认是诚念所孚。仰贺仰贺。正镇筋骸纵弛。振刷无策。柰何。近日又以门内丧葬。作数日悲挠。馀无可闻。伴简之赠。荷意仆仆。
答裴士贤(正学)
东朝礼陟。普痛何喻。昨年贲临。虽奉别匆忙。而所存所立。窥其端绪矣。别后涯角。每恨声响莫接。此书之来。何啻锡我百朋。仍审经履珍腴。尤慰尤慰。俯询之及。深谢不鄙。而圣贤垂训。本自明白。道若大路。我欲斯至。岂虚语哉。惟在自家加之意而已。先系奉玩。而檀箕世远。文献苍茫。尸祝尊阁。恐不如从先祖之为得也。详量处之如何。序文别求他处用之。有何不可。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2H 页
而劳华族之远行耶。正镇病冗如前。不宣。
答金性必(仁寿○丁巳五月)
枉馀一幅。欣浣多矣。况贤胤袖传。尤觉珍重。仍审旱热。启处增重。正镇倒傝转甚。辞职事。十五日始得准许耳。谱序盛托难孤。故笔路艰涩。芜语数行。幸别求他文以用。则实合事宜。馀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