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书
书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0H 页

四有所。不言羞耻悲哀等事何也。要见之谓视。要闻之谓听。则是有心也。曰心不在何也。
四有所。非谓心不正之病。止于四者也。盖举四以见其馀也。然则羞耻悲哀之不得其正者。亦在其中矣。且羞耻悲哀。或是四端之发见。正欲其扩而充之。遽谓不得其正可乎。一边要视听。而心实歇后。故不见不闻也。
无事时收敛精神。少间精神眩汇。不能专一。
收敛精神。便无昏沈走作。则一跃而到不违仁之地位矣。宁有是理。但不远而复。不与之俱往。则间断者接续。久久可以打成一块。此所谓仁在乎熟之也。
答郑伯彦(庚午二月)
涯角相望。恋菀日积。即承便头惠状。辞意极其绸缪。其为慰豁。何减对讨也。仍审奉慈康宁。且吃苦耐辛。能不忘本分事。如此方是男儿事业。古人不云乎。隐几工夫大。挥戈事业卑。勉旃勉旃。务实如此吃紧固善。而更须以义理浸灌。使胸次开广。此便是轮翼两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0L 页

答郑伯彦(辛未二月)
殷春恰已半月。正是怀远人时。安君乍对。亦佳士。匪意袖书而至。仰审侍奉馀经履迪吉。多慰多慰。教小儿。亦可取益。横渠先生语也。夫岂无其理。而横渠言之。不快活处。做得快活。方是进步消息。勉之勉之。袜子虽微。在公非极力不得。今虽不能却。后此千万停之如何。书中甚有有蹊径说话。两相照悉可也。不欲唯诺太过。老物身状。姑无别恙为苦耳。
与郑伯彦(癸酉五月)
曩时一札。为便人所促。未答頫问。于心耿耿。未审省奉连安否。每念左右吃苦耐穷。差强人意。而又思天涯踽凉。未尝不闷然也。正镇仅抬形壳。末孙委禽于南原地。回期当在明日耳。此去纸。如举子对逐条。无甚发明。可笑。书置已久。而未知何时可关听耶。不宣。
亿则屡中。集注子贡不如颜子之安贫乐道。而程子之语鲜于侁也。曰使颜子乐道。则道与颜子为二。与集注之意不同。
不乐乎道。所乐何事。程子云云。怕以道为乐耳。非怕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1H 页

孔明叹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云云。
孔明要必有自知失著处。故其言如此。非后人臆料所及也。
人有不食嗟来之食而死。(止)奚翅食重。
奚翅食重。岂嗟来之谓乎。孟子固曰乞人不受。行道之人不屑。
韩魏公见刺客。就枕曰。汝携予首去。知其不害而如是耶。
不如是处之。处得如何。
九容莫非涵养紧切工夫。而目容端气容肃尤切。
既知紧切。急宜体行。
纲目。盗荆卿而义子房。
荆卿不过豢养之私。子房乃是君父之雠。
朱子答严时亨书曰。人与物性。因其气禀之不同。而所赋之理。固亦有异。所以孟子分别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有不同。而未尝言犬之气牛之气人之气不同也。答程允夫书曰。天命之性。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指气质之性而言。孟子所谓犬牛人性之殊者。亦指此而言也。答程正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1L 页

理本圆通。而才涉言语。则便滞一隅。盖随病下药。不得不然耳。善看则头头皆活。不善看则面面皆病。虽然善看与不善看。亦有来处。若非性字理字本面。瞭然于心目。则虽欲善看。其道末由。柰何柰何。
得新物则必荐。而所得至略。不得并荐于四位。则只以一器荐之。又涉未安。
一器之荐。恐亦未妨。
论语记季康子问。多以孔子对曰记之。
此是本文字之失照管处。
未发时气质性有无。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2H 页

曰动而生阳。则动在阳生之前。曰静而生阴。则静在阴生之先。
以动静推本于太极。故其语云然。
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字。理之本然。继之者善之善字。理之流行。成之者性之性字。理之成形。
如此分层看固得。其实则两一字已含继善意。阴阳字已含成性意。
答郑伯彦(癸酉十一月)
日前见李方书。如见季方焉。特以未见君为怅。此际一纸。喜敌百朋。第此事只在一念操舍。舍则无话可说。操时尽有商量。若外此而别求药石。则浅劣实不知所以仰对。柰何。此书出于九月末。而今始入眼。未知答字又当何间关听耶。书后动静。思之茫然。亦可郁也。苦眩止此。此有答季方小幅。初欲付去。更思之。或不如留此俟便。故姑置之。
答郑伯彦问目(甲戌)
伊川曰。侯师圣好隔壁听。何谓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2L 页

纲目。大书皇太后武氏崩。崩字有可疑。
春秋公即位。有如其意而书之者。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又曰养心。又曰养气。
大要存心养性括尽。而如何又说养心养气。须各各做题目思量。
答郑伯彦(乙亥)
阴阳理气等说话。不到念头。积有年所。山蹊之茅塞矣。来问若欲逐条辨答。则实有见识未及处。其中适与意会处。略加数字标题。其馀不能强也。
万物化生之始。阳先而阴后。既生之后。阴先而阳后。
阳言气。阴言形耶。若皆以气言之。则大抵阳倡而阴随矣。
养心养性养气。就知觉好恶边养之者曰养心。就不睹不闻戒惧者曰养性。就昏明刚柔边矫揉者曰养气。
此段于下学。最为紧要。而所论却似疏脱。吾意养心即扩充善端之谓。养性存其仁义良心之谓。养气在于内省不疚。就不睹不闻一句。最疏脱。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3H 页

好善恶恶。知愚皆有是心。此相近也。及其善有不取。恶有不避则远矣。
静观五行。则一行上各具五行。
此所以康节每见一物。必以四片看之。奚但五行。一花一叶皆然。
程子斥杨雄修性之言。而朱子谓性不容修云云。朱子之言。亦有有害人之心。便是仁不修。有穿窬之心。便是义不修云。仁义是性也。则何斥彼而言此耶。
体不可修。而用则可修。
太极图第一圈。无阴无阳。似悬空独立。此乃朱子所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之义耶。
朱子云云。果有此理。而图之第一圈子。非为此也。就万化中挑出耳。
阴阳游气。何以分看。
朱子曰。游气纷扰。如磨中出者。君以地上之空为空。无一物耶。其实则逼塞充满。无一线孔隙。皆游气也。
先儒云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礼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此非见其不是处耶。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3L 页

天命中庸之父母也。性是中庸之体质也。道是中庸之名号也。戒慎恐惧。中庸之血络命脉也。中和中庸之德行也。知仁勇中庸之元气也。费隐中庸之精神魂魄也。诚是中庸之筋骨脏腑也。
大槩近之。非用工。未易说得到此。
文王谓乾之四德曰元亨利贞。则虽见天理之有间架。而难见天理之统会。至孔子而始言太极。则可见四德之有统会也。子思言物之所受之理曰天命之性。则虽见此性之有浑然全体。而难见此性之有间架。至孟子而言仁义礼智。则可见此性之有条理也。然则太极之于元亨利贞也。犹性之于仁义礼智也。元亨利贞之外。无所谓太极也。仁义礼智之外。无所谓性也。观天之物物。则无非四德之流行也。观人之事事。则莫非五性之流行也。虽至南海之南北海之北。亦只是此理而已矣。虽此天地以前以后。亦只是此道而已矣。
果有此理。然而此等说话。只是全吞大枣。实于枣肉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4H 页

东儒之言。有曰五代祖礼当毁庙。神主当递奉于最长房。伊时生存祖先或考或妣。亦同移养于亲属最近之子孙。于情理似无所碍。及其天年终养之后。宗子众子。皆服齐衰三月云。以语类四世以上逮事者。亦当齐衰三月也。窃详逮事二字。则恐世人以五世无服。而五世之众孙。或将不服也。故特云亦当三月。礼有曾高之丧。无主丧则为曾玄孙者为之承重。然则五世之宗孙。为五世祖考妣。终丧三年。其于义理。有何害耶。生存祖妣。迁于长房之说。又有所疑。有事死如生之文。而事生如死之礼则未之见也。
所论。于大义正当。
前十卦后十卦。
三画变者凡二十卦。而其变有次第。故有前十卦。后十卦之说。详见于易学启蒙考变占三十二图。
历法
古者历法未密。得其纲领而已。期三百。集传所载是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4L 页

答郑伯彦(己卯七月)
每念足下辛勤经业。可谓味众人之所不味。行众人之所难行。吉祥阴凑。麒麟入手。传业承家。从此可期。知旧之心。岂胜柏悦。惟愿勿自陨穫。益励宿心。正镇以老且病为茶饭。每日皆是待尽治装日。何慎摄之云。君亦不知我之崦嵫压头耶。两雅远来。先生弟子。何啻开眼。而冢中枯骨。亦能温故知新耶。徒劳无益。谨以求师于黄卷之意奉告耳。
答申禹瑞(龟休)
年尽寒骄。草土支卫。愿言实协。正镇形神久离。罹此穷独。万念灰尽。惟有自讼愆殃而已。向时倩手一慰草草。不谓耑人頫答。副以过礼之礼。纸末所云。尤用意绸缪。自惟谫薄。忸怩滋多。今年又以九朔河鱼。非泄则痢。至今坐守虚壳。异事异事。未知馀日能几。复与知旧有一场颜面耶。废笔砚已久。感来意之勤。自手蚯蚓。
答申禹瑞
国哀普痛何喻。别后信息。幸因梁友。获承梗槩。此友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5H 页

答吴瓒瑞(元圭)
先石门公遗集。华宗二少年奉来。敛衽奉读。珍谢无已。便头伏承尊缄。仰审体节珍重。尤何等慰沃。正镇形骸尚滞阳界。而魂爽之离散久矣。何足奉浼。不宣。
答赵仁瑞(德浩)
公之来也。吾既不能细叩所存。又不知公猥垂倾向。非一日之积。必作循例迎送。今承幅书若是勤挚。可愧其眼不识人。茫然为赧。况其所以称道鄙人者。大不称情。此公闻于传说之谬也。吾岂其人乎。不敢当不敢当。僻地少师友之益。此固难免。虽然窃尝闻之。人莫不有此心。心莫不具此理。从上圣贤教人为学。皆欲人推寻自家方寸原有底物。非从外贸贩也。故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5L 页

答赵仁瑞
衰昏甚矣。朝见一人焉。夕已忘其面貌。况隔岁乎。但名字犹在记念。见书慰喜。志不率气。众人通病。非独左右为然。然此正是下工夫处。到得此气渐听约束时。便是长进消息。不可以其为通病而任其倔强也。正镇岁月益迈。气力益微。神魂益离。盖非复昔时人矣。知旧在远地者。不知其如此。或问难珍重。而胸中迷暗。把笔茫然。不知所以措对。可怜可怜。令族人能有树立之意。甚不易得。而闻其居地遐僻。近家无胜友强辅。恐遂汩没。柰何。
董子西京真儒。使董子有遇。则三代之治。果能为之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6H 页

补亡章。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云云。古人为学。必须知行并进。则格致时。诚正已在其中否。
补亡章云云。朱子固曰不成是做一件。净尽无馀。方做一件。纸末所喻。已得之矣。
答赵平汝(秉宪)问目
大学经上下后字同异。
条目七后字。自上文知所先后之后字出来。
治国在齐其家。非独通结上文。或有起下文之意云云。
起下文之说。似或有理。而以故字言之。则结上文断无他意。其下咏叹者。以家国譬于身家。则太有难远故耳。
尧舜性之。君子所性。
性是从心而生。性无不同。而有之所字不同。如摇橹行舟。之字自内而出于外也。所字自外而及于内也。性之由体达用而言。所性由用推体而言。
答金仲浩(濡)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6L 页

答金仲浩
令季一冬再来。顾此衰朽无足有无于人。而猥受此过礼之礼。愧荷不胜。頫札辞意。亦甚勤挚。雅尚所存。溢于纸面。可敬可慰。仍审岁穷。省奉多祉。尤庸仰贺。别纸谨悉。所论大槩。皆前人说话。曾往涂辙。无甚差误。而才涉自家唇吻。便有病败。窃意元来读书。只从皮膜上过。不能深思精择致然。请一二言之。人心是上智不能无底。今云人欲。已失分数。元亨利贞。在人则仁义礼智是也。今以喜怒哀乐当之。不免认气为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7H 页

答金仲浩
经岁一闻安报。安得不倾倒。但年谷被灾。贫家菽水极可念。又不胜远望发叹也。正镇百体都成破物。作一字良艰。朋友有问。太半逋答。相知者不以为怪也。虽然所阙者寒暄耳。若疑难相质。未死前。敢不随所知而报答耶。此意亦相谅可也。经传虽多。本皆真实语。有谓有无谓无。是曰是非曰非而已。岂有不可晓之理。但形而上。比有形体之物。差轻清。故非澄心净虑。有如水投石之患。又自少时。掇拾字句。做举业之心路已熟。其于椟中之珠。猝难凑合。此非一朝可顿改。须自今日为始。经传一言一句。皆求其所言者何事。眼中的见而后已。自然心路渐开。方有商量处。试用一年半年之力如何。
答金仲浩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7L 页

朱子以前。讳名不讳字。又有明證。二程乃周茂叔之门人。而有人问于二程曰游于何所乎。曰游于周茂叔之门。
学夷惠者。不能学其清和。先学其隘不恭。君子不由四字。为学夷惠者言也。今乃引而上侵夷惠身上。可乎。
凡语势有主宾。诚字虽见于鬼神章。其实鬼神为主。到下面诚为主。
程子易传曰。天专言之则道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天命云者。专言之天而兼主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8H 页

大德之说。常变二字尽之。
自诚自明两自字。煞有分数。
答金仲浩
季氏还。以重服闻讣。悲挠未定。阙答字。想已俯烛矣。季氏在涂遇风雪。不审能不病抵达。而寒事卒酷。省节安宁否。不任远外驰仰。正镇一妹亦极老。两处相望。今又失去。此身真成天地间独夫。恸哭何喻。知读大学固善。而所论亦无违错。但此非略晓文义之为难。逐项实下工夫。使经传之文不为空言。是为难也。若讲说文义而已。则所谓书自书我自我。虽尽通诸经。不错一字。于自己分上。有何关系耶。窃觊所存。终始有此病。幸深思而亟反之如何。
答金振汝(懿铉)
匪意手字。仰审孝履支卫。何等慰慰。终祀迫头。霣穫之情可想。居诸信如雷矣。悲念如对。半冷之尸。当此歊蒸。一日经过。若登磨天之岭。示意谨悉。而皆是刱闻说话。未有宿讲。仓卒茫然。不知所以为答。可叹。既有宗子则当初诸位。当以宗子名题主。傍亲祔祭。宗子不王。谁可主者。且新死者。奉祀之名各异。似无可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8L 页

答金振汝(乙亥三月)
即承哀侍多卫。慰慰。示意谨悉。吾之于君。亦知面不知心者。故为三至之言所动。追思可愧。一见君面。前疑顿释。盖君之言。非临时掩迹。无證之饰辞。曩时老妄人数行语。犹嫌其碍逼于先世。至今不以示人。况可以自家唇舌。是己非人。自陷罪戾乎。只此一款。神明可质。君之处义可谓明白矣。用心可谓忠厚矣。若是而犹不免于人言。信乎三人成虎。而第五之挝妇翁。乃茶饭说话也。无辨乃止谤之药。古人已言之。吾欲张皇说话。则恐亦伤于左右无辨之意。故止此不宣。惟愿素守勿变。以俟天定如何。
与金士亮(浏)
正镇顿首。不意凶变。奄违慈天。冠山诸友所传。即讣书也。仰念至性。忉怛难胜。继又闻幽穸速天水。衰麻官庭。越海辛苦。未知究竟爻象何状。固知凡百审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9H 页

答金致容(汉燮)
雪虐风饕。曩时行色。俾也可忘。手牍意外。腐臭之物。犹在世间。每劳群彦问讯。一边可喜。而内视惭愧亦甚矣。但闻泰气方腾。承欢蔓庆。是为奉慰。古人云美质易得。此是元气未淆漓前说话。以今观之。难得者美质。如吾君既得之矣。其可不尽心乎。惟愿努力。以副期望。老生吸吸度日。与鬼为邻。只俟符到。他复何有。
仪礼丧服。曾祖父母亦齐衰三月。至唐开元礼。增为五月。而后世因之。此服丧服本经载于大功之上。不可以月数之同而直谓之小功缌也。但轻其月数。本注未尝不明言。盖重其服故轻其月数也。
出嫁女降其父母。移天故也。而祖父母则不嫌。故不降矣。古礼之降其父母。亦非嫌于舅姑而然也。
答金致容
不遐老丑。躬访书问。感怍深矣。险衅之状。何足形言。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9L 页

尊德性是全体工夫。道问学是其中细条理处。惟其如是。故大学必先格致。说格致时。尊德性已押在源头矣。
答张而直(锡愚)
意外得书。如获更对。第海报今日始闻其的。而所示同时适到。今日则未尝非义士投袂之时。而光乡若寥寥则失望大矣。
答郑道心(士源)
曩时之别。可胜依依。第以消息无凭为菀。即此耑人惠字。仍审哀中省侍保安。何减相面。三年固云通丧。而处地各有不同。有不言而事行者。有言而后行者。有兼奴仆牛马走而后行者。何可同也。况尊偏亲笃老。膝下无儿少。其执礼岂可径情乎。惟当于如事生如事存六字上。自尽其心可也。正镇仅能抬头坐。见之者必曰阳界中人。而自视内景则土木偶而已。自怜还自笑。
与郑道心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0H 页

答郑道心
云岭岂能阻人怀思。得书甚慰。老亲下喜惧。不言可知。安过长夏。岂非庆耶。令季父曩时历临。作别匆匆。此心如缺。久而不忘。烦为仰告此情如何。正镇有吃饭之能。而今夏则恶见食物。虽肠胃虚乏。勉强下匙。无乃冥府消息。柰何。今日始凉气撼树。试而洗面敛发。而毕竟无可往处。设有可往。脚不从心。只得蹲坐空轩矣。别纸所云。不知主意所在。而苟孝矣。不数其事何妨。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言之功。士之行。何以异此。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便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0L 页

答金凤铉
正镇顿首。居地可谓密迩。而声闻不相接。左右斩焉在疚服之中。而不能修匍匐之礼。反使哀尊有先施之问。不知所以措辞仰答。新旧岁之交。本是孝子怆情之时。况闻大期迫近。仰认号霣。不禁忉怛。惟冀节慎自护。正镇素昧礼学。俯问虽勤。安能仰裨万一耶。第不敢全然喑默。下览后灭弃是望。令胤禀受温雅。德门有后。可贺。卒哭以后称孝。古礼则然。而三年内仍称孤哀。亦不害为礼从厚之意。我东先儒之说。从之恐当。古礼三年内废祭。而自经朱子定论。省减礼节。祭日行荐。今俗所行。未可谓无所本也。
答金德汝(文益)
岁改消息阙然。未尝不悬悬。人到得凭动静。为慰。而前和出地。新厝未完。此与新遭巨创无异。茕茕髧髫情境可念。顷岁在此。未免浪游。归后能勤读耶。吾一病恰满七朔。病既不退。则气败形槁。固其理也。近日户庭行步。亦难如意。自怜而已。腥咸诸种。可于病厨。而远地勤情。不安亦深矣。允中方在侍汤中。證势不轻。傍观可闷。
答金德汝
同堂丧威连仍。阙然未闻。今承示及。不胜惊怛。第审侍馀服履卫护。是则仰慰。正镇今春还栖旧基。湖上生涯。真浮萍也。日前第三孙儿娶妇。自家朽落。日甚一日。公道柰何。暑月当头。一奉似未易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1H 页

有意古道。最要朴实头做去。君有其姿。此吾所以别后不能忘也。即奉手缄。仰审喜惧馀经业日茂。深慰。老怀走作之病。禅家谓之流注想。此精进阇梨十年。不会断得者。如何。要一朝速化。夫仁在乎熟之而已。无曰频复之吝。存之又存。久之自见功效矣。如何如何。病人尚滞阳界。他无足言。所未言者。乃范或当言之。
答禹士永
幅书何来。孰云非海外奇音。病深。蚯蚓半行极艰。叠叠语都除之。庸学序文云云。劣见素与先儒说相反。大学一部。段段是复性说话。序文提起性字宜矣。中庸劈头一章。已是此心之全体大用。序之言心。不亦允乎。盖古人之说心性。与后世之说心性异。古人所说。皆是里面实事。虽不露出心性字。而此真心性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1L 页

答禹士永
士能耕读兼治。方为修其本分。地虽辽而人则迩。书到。不得不措之意。溢于言外。甚善。更愿不懈益勉。正镇昏劣榛莽。恭俟朝夕符到而已。頫询诸条。一二语录在下方。无所发明。可愧。
谋食。如曰谋甘美。用天因地以养父母。何可已也。
举业之外。必有事焉则可。但恐其无所用心耳。
思虑之起。当论正不正。不当论使不使。心之感。岂尽由使底。若曰使底是感则误矣。若其不正之念。或是见识不逮。认妄为真。或是旧习缠绕。熟处难忘。正宜痛下斤斧。绝其根株。
大分则形气之私四字。当属人欲边。细分则私字亦有浓淡。不可径以私字为人欲也。
人道心画为图子。吾意却似无事中生事。盖圣人当初分开说。必有曲折。学者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方不负圣人分开之意。今乃漫为一图。使性命离形气不得。此别是一般见解。非圣经本旨。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2H 页

万理浑具不杂乎气八字。吾不知其好。盖言心之全体可矣。何必深深觅来话头耶。
孝非求知。请名投状。非求知乎。曾元曾申。亦为曾子请名投状乎。此事吾所不知。且九十老者。加以多年身病。气息奄奄。宁有精神为人墓道计乎。君亦有此言。老吾及人之风。不可复见耶。
与李甥止洙
痛哭痛哭。忍复作何语耶。月初奉疏中语。固虑其有今日境界。而尚有悔祸之天可恃。以是为昼宵之望。乃复至于此耶。六十里不在天上。同气四年相阻。而竟作穷天之别耶。君之今年事。奄似我乙亥事。乙亥事故我罪逆所致。而君又何以得此凶毒耶。生死永诀。在于今日。天理人情。吾非不知。而既无代步。则致身末由。儿子又疟疠四月。形壳不支。甚于其父。天理灭矣。人情缺矣。如此之人。尚可谓生在人间耶。痛哭而已。既遭罔测之变。则诸般事无可问者。独君兄弟得保。则姊兄及先姊之目。可以瞑于地下。以是为望。顾不浅浅也。心神颤掉。只此不具。
答李甥根升(壬申正月)
病人喉间。尚有出入息。忍向汝作问丧语耶。前哀未阕。后疚叠臻。哀痛罔极。柰何柰何。慎终追远。保生居先。是之冀耳。人间七十。能到者几人。自九原边言之。谓之常理可也。而一缕尚延。坐在阳界。送尽同气。只身独留。此何薄命。骨肉俱惊。魂梦悲酸。客岁冬间。昼宵妄想。若入春幸无大故。则尚有扶舁一进之念。今焉已矣。八十残骸。朝夕不自保。安能作抚柩临圹行耶。逾月而葬。未为渴。未知以何日归土。悲乎悲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2L 页

过去丧惨。令人怛然。久而不瘳。南北稍左。吉凶不相闻知。亦可叹也。手迹可敌一面。且近状支安。甚慰。山地事固当尽心。而非择地之难。择人之难。且其间亦有中道。过不及最害事。极难极难。柰何柰何。岁后若有驾言则幸矣。然而自量气息之危浅。朝夕亦未可保。数朔事何以豫论也。
答李根升(丁丑七月)
向闻村沴犯室。虽知完福可保。岂无一边系念。周急之使又来。一年之内。至再至三。老物之不能自为身谋。在老物为愧。而君之高义。可谓迥出今世。仍闻沴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3H 页

与朴甥晛东,绘东。
尚何言尚何言。老则死常也。吾老于汝之慈十年以上而不死。先后倒错。祸及汝慈氏。此殆吾之恶业未尽。使吾阅尽荼蓼而然也。尚何言尚何言。入棺前相面。亦人情之所不容已。而筋骨弛而不张久矣。末由自振。瞻望血泪而已。入土时日。须相通知。使为永诀如何。养生非大。送死为大。为人之子。自保其身然后。可以行送死之节。且老祖母在堂。须十分自护。勿之有伤。是望是望。
答金永植
盍簪依依如梦场。章汝云云。最唤醒人。道里不全迩。又雪色甚骄。专人枉问。实非意料所到。心画足验平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3L 页

戒宾主人自行。则用上节之辞。若代其族人行之。则当用下节。每节上某字。戒者名也。子下某字。将冠者之名也。祠堂告辞亦然。祫虞成三字。见士虞礼。郑注虞与成字无别释。盖不必释也。惟祫字之义难知。故释曰主合于先祖为安也。盖魂气飘扬。急于合先祖为安。故初虞曰祫事。
答李圣宪(宗浩)问目
诚意章诚于中。饶氏曰兼善恶说。
诚实也。故实于恶。亦谓之诚。如凶德亦谓之德也。
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云云。
动有万变。静则一而已。一非万之祖乎。
先圣先师啜享俎豆用生物。
生物近于天。故至敬处用之。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4H 页

居丧不吊。而其或义同一家。则亦不可一例断之。古之墨衰。即今之直领衣。古人不得已而出丧次则服之。
夫子当伊尹之地。则亦放太甲于桐宫耶。
放非实放。使之不狎于不顺而已。后人谓之放耳。圣人处变大用。要难臆度为言。而未可谓必同于伊尹。
夫子当三仁之地。则可行三仁之事耶。
此则虽夫子当之。恐无别般处措。
子贡独居三年。三年倚庐后。复三年庐墓乎。或云三年之外。言当为三年者之外皆归。而子贡独居三年。此说何如。
子贡独居三年。众说不一。未可质言。大抵服则尽于三年。而欲于此地下工。故复居三年。后说非是。
答金龟渊
顷别尚挹馀芬。一幅尤可青眼。仍审堂上慎节未快。岂胜贡虑。病人自移居后。感冒无宁日。澌败可知。颜氏心斋之说。出于南华与叔引用耳。大抵心斋云者。近于寂然不动之意。其详考南华则可知矣。
答李元瑞(泰铉),叔瑞(廷铉。○丙子四月)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4L 页

答李元瑞,叔瑞,弼瑞(直铉)。
今人开口。喜分析理气。此是从上圣人所未有之法门。今人从何得来。盖天下。只有一个是一个非。更无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5H 页

答卢锡慎,吴启烈,卢敬寿。
纡垂问字。仰审佥履佔毕有相。驰慰岂胜。生崦嵫景色而已。诸贤同志相聚。年来所得。想日富。书中一味谦抑。不相吐露。殊非所望。或以吾为非其人而不之告耶。自愧自愧。金雅酝藉平实。以此知诸公所造。是以为慰耳。
答申翼汝(曦模)
令弟海澨穷经。固可敬服。而尤所怀仰者。其元方风味也。小札虽寂寥。得之珍诵。正镇七十之年。忽焉已到。魂魄已逝。形骸尚留。何足比数于恒人。蒙托意之厚。不敢当不敢当。昏翳止此。伏惟照亮。
答柳可浩(钟源○丙子四月)
正镇顿首白。垂问于声息素不接之地。匪感伊惧。因以窥所存之百一。曷胜起敬。正镇受命凉薄。平生一身扶持。仅如泡花风烛。不知不觉。鬓上岁月。已八十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5L 页

答崔士玉(锵翰)
曾往。过蒙尊丈不鄙至再。钦服心藏。非寻常逢迎而止。今承惠幅。乃知杜家元有宗文。慰不可量。幅中辞旨郑重。才气之俊迈。规矩之森密。约绰可测认。厚允又言足下居家。躬亲百役。小暇辄佔毕。此真正当儒业。所祝但当以此为甘蔗白蜜。勿以一分厌苦之意。累我虚明之地。则异日所就。岂易量哉。更有一言贡愚。知者过之。以常情观之。其贤于愚者不及。岂不远哉。然而圣人一笔句断。不等差于其间。此才高者最可畏处。愿足下以谨拙二字。为毕生生涯。则庶几免夫。根窟之云及别录数条。实有望洋之叹。不敢以昏翳之见。上下其论。勿嗔。鄙生形壳尚留。精神消散久矣。悬知难于此世接面。怅怅。惟千万自爱。
答曹士弘(毅坤○庚申)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6H 页

答曹士弘
雪泞封山。惠存之至。感倍他时。第闻间经肿祟而旋又平复。既虑兼慰。对册便萌欲速之心。此课程未立。废阙常多之致。宛然吾所曾经。追思可愧。勿忘勿助四字。是此病之当剂。惟在加之意而已。正镇丑躯仅支。眼前则无忧冗。非面莫究。
答曹士弘
悬头承问。足亚一晤。况省奉安稳。东冈卜居。地胜情远。古云吾心亦凉。不其然乎。正镇仅免委席。其实未冷尸。何足云。生民覆字反切甚当。谚解之音不可晓。叶音乃古韵。今音不用。泰伯之不言于逸民。泰伯君于句吴。不可谓逸民。不言大连未详。小大先后。或有俗说。而不见的据。宣陵指先帝陵。似是桓帝。长房不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6L 页

答曹士弘
凉生怀人。即见手迹。新寓萧散澹泊气味。如在眼前。可谓吾心亦凉。令人有入山卜居之想。还可笑也。东坡诗云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看今熙来穰往世界。能知有咬菜根意味者几人哉。惟有益自提掇。无负初心而已。病人胃气不平。不进食已数朔矣。其间又有感冒泄泻等證。长在衽席。苦哉。
答曹士弘
在山时依然昨年观佛庵气味。而所少者吾士弘耳。即接惠字。奉悉诸节。何减相对。饥荒满目。贫士经过之艰。不问可知。此事当之者极难。自朋友言之。则未尝不是好消息。盖世间焉有安分守拙而不贫者。焉有贫而仰事俯育如意者。极辛苦处。盖有真滋味。愿吾友勿自陨穫而已。所愧者方在同浴。一臂无力耳。初四日下山。仅免委顿。无可言。
答曹士弘
一首诗偕书而至。无非警策人处。君到四十。愧悔如此。况吾又将再四十乎。基本于三十二十云者亦名言。此汉则四五十时。又是今日基本。悼叹柰何。如君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7H 页

答曹士弘
书到。省事益安。贺贺。服人仅免颓倒耳。纸末所喻谨悉。此事既不可无心。亦不可欲速。故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若能依此节度。则何至辄生烦郁耶。试取孟子此文。反覆之如何。
答曹士弘
省礼。襄事日迫。遑遑靡厝之情。傍无老宿至亲可问议处。极可念。周尺以丧礼图准之。恰是短周尺。不知所示长尺。出于何处。第以愚见言之。此非考定钟律。则长短不必深计。但以庙中前代神主为准。使无长短不齐之患。则可矣。陷中贯乡。俗礼之无妨者也。第几其族中行第。今俗所无。不必论。翣之高广。无甚紧关。从俗何害。礼祭时必出主。非独祔祭为然也。今俗不行出主之礼。故持难于此耶。孤哀子哀子。礼书之式也。罪人罪生。恒茶饭常用之例也。岂有尊卑之别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7L 页

手病向差。足又告病。四百四病。有生通患。柰何。然而足则勿药之病。岂至过虑耶。第山地之说。若问于老昏。此真妄发。此事目与足俱到。千回思量。犹患难明。况坐在屋里。左右于人子为亲大事。岂是事理。人各有方寸。谓之灵台。内决于自家方寸。如曰终无以内决。则问之卜筮。是或一道耶。今人不信卜筮。而宓羲氏以来。圣人皆用之。今人有何别般知觉而然。此外无他好策。试深思之如何。
对父族而言。则凡异姓皆外也。而异姓又自有内外。外从内从。俗称果相反。
练者变服之祭。而非除服之名。
心丧者凡三年。服有所压屈而不得伸三年者之称。禫前亦不可称心丧。况禫后乎。
遭妻丧而子幼。凡丧父在父为主。何论子之幼不幼也。
三十六宫之说有数般。而其不易反易之说最明白。盖六十四卦。不易者乾坤坎离颐中孚大小过八卦。其外五十六卦。乃二十八卦之反易也。合不易八。为三十六。六十四卦。其实三十六宫而已。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8H 页

答柳德邻(汉新)
嘉其志忧其病。驰怀何时不切。而懒散成习。不能随便形诸纸墨。况对讨可易期乎。临岁草草一答。转便付上。登照果未果何居。今此俯书中亦不言。可菀也。所慎固非朝夕可完。但自此挨去。不懈益敬。则随身贞疾。或反为战兢临履之一助耶。如正者志气不刚。每每为病所乘。而时于疾病侵凌中。得些少意味。不病者不知此味也。所发论语中疑义。乍看已洁净净地。大非前日之比。古人刮目相对。此之谓耶。来纸上逐条付签以上。而顾此荒废。曷足以有所资助于万一耶。可愧也已。如有失当处。幸更往复如何。正近粗支吾。而以迷儿远行未返为挠。
所示论语说。大槩近之。然凡文义。皆有正义有傍义。正义如主人。傍义如主人之邻人。邻人虽亦去主人不远。然不可遂以邻人为主人也。今以首章悦字言之。则学未时习。必生疏枯燥捍格。岂能悦也。时习之则必滋润浃洽软熟。岂无喜意之生也。此是正义。岂不平坦明白乎。贤者不于此处玩味。必欲寻求一个可悦底话头。傍證而曲成之。此乃私意造作之悦。非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8L 页

论孟之精微。精微指事之细微而言欤。
论孟之道。不外乎修己治人。精微其妙处也。由浅入深。故言精微。若曰细微则却閒漫。
明德以章句看。是包心性情也。若以明德二字分心性。则明属心。德属性欤。其曰明德。其义以为德本明底。如明月之言也。
明德是本心。既言本心。则便包性情在里面。章句之意。脉络可寻。若曰包心性情。则语归笼罩而非其真面也。二字分心性。不成说。德本明底却好。
全体大用。非已贯上句表里精粗说来欤。全体主里精。大用主表粗看如何。饶氏以忠孝分上。显然易见者谓之表。以其间节文。又分表里如何。精粗似与表里无异。饶氏又以养口体养志。分精粗如何。
表里精粗在物。全体大用在心。然心无体用。以物为体用。此处下不得贯字。体主里精。用主表粗非是。饶氏说大槩似然。精粗虽若与表里无异。然表中也有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9H 页

性发为情。则性情一理。而性欲其养。情欲其约。
天下岂有性外之物。然性是不犯人工底。情字亦然。故有性发为情之说。养其性约其情。自是人工。试于此处看得烂熟。则诸般所疑。皆有著落矣。
五行气行于天。以天地始判时言耶。得秀为人。与形既生。有前后耶。约其情与正心。用工不远耶。
气行于天。故以其气言之而曰五行。在今日便可见。必言天地始判何也。得秀为人。本造化说。形既生矣。就人身说。约其情是逐段工夫。正心是统体说。
七情与四端互发耶。或以四端为主。七情为客。此说何如。
七情之外。本无四端。互字不好。主客之说皆非也。德之有四。出于天而来历分明。情之有七。感于物而面貌各别。若欲段段分属。则未知其可也。
太虚专指理欤。无极太极。既曰无。又曰太何欤。
太虚者。无形之异名。而但曰无形则不见其广大之意。屋极北极之类。有而极。是理之极。无而极。
答柳德邻
曩时遄归。非初意所图。别时怅惘之怀可知。厥后数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9L 页

答郑得志(在绶○辛未元月)
老矣无闻。每劳后生少年虚来虚归。愧颜处也。贤郎虽禀气清弱。仁厚慈详则有馀。足见善门家风。心乎爱之。久而不能忘也。即承不鄙。宠牍又出望外。仍审履事清谧。是慰是慰。正镇素来孱质。鬓上又积樗栎之年。嘘吸喘喘。与鬼为邻。何足烦云。惟冀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