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5H 页

华东合编,重庵集刊印事。吾辈数年来所共经纪。而忧叹其未遂者也。近日海史金公慨然于是事。特用心力。拟将印重翁集。因远近议论。为先事合编。此公此意。无乃有关于今天地阳复机括耶。然合编固是莫重莫大底事。而重翁集在吾门生辈情理。尤切尤急。则先后所在。恐宜更商量也。今锦恒两翁为此事。偕造海史宅计议。麟锡与海翁同门重谊。恨未曾奉款于两翁之行。切欲伴进。参听其议。而带病驱驰之馀。疲惫莫振。大欠事而情理。不胜悚叹。第念此事。有使海翁专任独贤之劳。在吾辈。实所慊然。非不欲共力。而顾无道理。幸望吾华南大兄。为我出债数万。以分其劳。则谨当与锦恒两翁及他众士友力图。有以弥缝矣。千万留念焉。
与朴养直(庚戌四月三日)
自闻兄之北也。无日不想注左右。无夜不梦到左右也。吾兄痛恨抑郁之心。以何辞奉慰乎。呜呼。诸义将义士事。何忍言何忍言。如云冈魁杰第一等人物。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5L 页

与朴养直(壬子三月十五日)
东西万里。思日三至。鼎甫历谒而至。恭悉旅体万重。慰仰万万。恒窝丧事。痛哭痛哭。夫复何言。弟年与病添。病与忧深。念言国事。只有痛哭而已。咸益恕为圣庙享事。煞用心力。居常称叹。闻兄继而周旋。聚资不少。并营盖瓦。此何等幸事。弟但草创而因漂泊。未能及焉。心常歉然悚然。兄乃并纾我情地。欲百拜以谢也。弟与兄岂可相分耶。彼地此地间。终图会合。不可已也。俯谅焉。中国变更。兄已详闻矣。玆欲有书激劝。未知于兄意如何。其详令鼎甫口达。再昨年有修书。知未达。玆誊草以呈也。病迷艰倩。馀祝随时保重。
答朴养直(甲寅七月二十三日)
在俄领。承读惠覆而极慰。意即来此。来此可即奉面。置之无谢。乃玆迁延度年矣。无时不憧憧我思。五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6H 页

答李承旨(载允○丙午六月二日)
当今世而为大夫之贤者。人皆称执事。而执事又在同渊源之地。所以仰风驰义。曷有其已。顾漂泊风霜。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6L 页

答李承旨(丁未二月二十七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7H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7L 页

与李承旨(己酉九月十一日)
呜呼痛矣。呜呼冤矣。国至今境。吾辈颠沛异域。落地来。岂梦想到耶。麟锡草野贱劣。如此痛冤迫切。有不欲生。而况执事为 王室至亲。而纯忠大义正见确执。为立朝第一人。非特立朝。为通国所无出右哉。今 王室至亲。岂独执事一人。而独执事一人如此。此无他。以师于友于华西若重庵省斋三先生。而为 国朝五百年第一名节忠义之崔勉庵先生为师。心其心道其道而义其义也。如劣如麟锡者。以粗奉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8H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8L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9H 页

与李承旨(庚戌四月三日)
伏闻杖屦移住沈阳。为因甚事。不审体节神扶万重。麟锡常卧于病矣。国事极上加极。彼贼方谋合邦。逆臣完用及会民辈又宣言力主之。自此而虚名大韩二字。将并无矣。冤矣冤矣。如何则好。吾辈相会握手发痛哭。扪心泄痛情可也。各散异域。各自吞泣。尤无谓也。以谋事言之。所谋虽异。相会以质。从长而定于一。成否间有可仗。零星散处。各行所谋。如斯而望有事。势所不得也。未知如何。闻执事欲往英国。见清国革命党首孙逸仙。而以为此与往日洪秀全一般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9L 页

与李声集(在成○丁丑十一月二十八日)
一月之久。未资警益。此怀不止为怅。此来侍体何似。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0H 页

答林会中(置民○辛丑十一月十七日)
岁寒心事。怀友政多。庸庵先生惠我以书矣。谨审起居万相。慰慰。丌上朱书。课日大读而深味。四十冠童。执经左右。问难横竖。声气可乐。深羡深羡。麟锡士友为营新斋。强颜居之。为愧者多。愧虽多而士友厚意。有不可胜言。畿甸三南大侵。为国为同胞。诚不忍为心。非止为家人私念也。明年箕陵之会。当初发之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0L 页

答林会中(癸卯正月十四日)
山寺分袂后。因便间有慎节阅月沉绵。仰虑实深。而一未致书奉问。则自悚情谊道理之有缺阙也。新年奉惠书而审安候。喜百平常。德学之与岁高一格。而人不能知之妙。更愿闻之也。承得过分不当之称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1H 页

与林会中(癸卯六月十日)
阻候凡几月矣。安得无我思之憧憧也。即玆溽热。不审经体何似。伏惟百重究得义理。著为文章。可惊动人而日富月积者。愿得之而大读也。令从弟与诸少友一安而得长进否。麟锡春病几死。而当夏尚圉圉。时复念及世祸之罔极。自恨病何不死也。小豚三加六礼太早计。可愧也已。重翁集印出事。向告私情。既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1L 页

答林会中(甲辰九月)
一自抢攘。十倍瞻溯。千里函珍。百朋我锡。谨审经体万卫。仰慰之大。深以修攘有道。上下没筹。只天之恃为忧。忧孰此大。天固可恃。不有人谋而恃天。天亦如我何。沓泄形状。痛愦痛愤。天下有山。何处将遁。东海有水。可以蹈死。随遇以处。只愿善道。乞以深忧之馀。忧我导我也。麟锡惟忧用疾颓倒。如雪压松。安得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2H 页

与李启道(承熙○戊申八月二十三日)
三纲斋中多少讲说。今日天地。何等奇缘。兄姑不能使我为兄。我姑不能使兄为我。此系公理。必有烂熳同归之日也。两日别怀。已若隔年。然此曷故耶。谨询体度更何似。滞祟客中调理。恐难容易差。仰虑。致三端雅。完然在目也。弟天生水疾免不得。经宿尚圉圉。颓卧烟秋。明将往留中别。追后仰报形便矣。
答李启道(己酉正月)
前惠习稽谢。而又荐至。勤慢斯判。兄乃厚恕。承以鄙言孟氏枉尺诡遇之戒。武侯止大谨愤之心云云。为深许可。于此甚服兄矣。民会施设。知出深经纶。然做不如说。人不如我。一二移步。遂至幻形失旧。而事且难求可。功且难求成。别会英秀。自设规模。岂非好事。其使不如我人先据地排足而立。则将何以植脚舒步于其间。区区过虑有及于此。李参赞何时来到云耶。居人设会迎之。自是厚意。再昨秋在元山。闻其将还彼港。难免窘乏。为送些少物以表情。今迎有丰资。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2L 页

答李启道(壬子四月)
二月晦惠幅。承读感慰。嗣后体度连旺。示将驾还蜂山。不审已就彼抑未。乡山老友。无乃是俛宇抑他。后便示及。谓将握叙襞积。竟违而前期似难速。怅叹。理综跋文。果是有难者。人见不同。有或不相副者。言不副则非跋意。言副则枉己见。非谓己见。是事理盖然。乞赐深谅而勿厚罪。礼书在港时烦剧。未为奉览矣。金徐去何地而为无可质。仰叹。麟恒病艰倩。不尽所怀。万祈保重。
与黄仲业(嶪○己亥三月)
麟锡白。昔因尹子度。贲承声华。自贱踪入辽。友徒往来者。多蒙款原。世方疑惧。执事独然。实感德义。故前暂还国。期欲造门结交。到平壤外城。获谒尊伯氏。承诲多少而知执事不在本宅。未遂荆愿。区区怅叹。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3H 页

答金▣▣(膺浩○辛丑六月十六日)
委令令允。奉至不而之书。存问安否。承前委访松林而适值鄙驾之西发。谓将待凉生。一枉相见。此其德义何可忘也。感悚感悚。谨审酷暵。尊体多福。仰贺之大。俯示倡义录。谨玆奉阅。深服为国赴难之忠。昔丙寅洋始作扰。国主战策。义士云集。得以破却。仆于是时目击而气涌。见今事至罔极。回想其气像。不胜慨然。今见此录。有以叹息也。麟锡颠沛馀生。无足可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3L 页

答郑启翁(得键○辛丑八月)
麟锡覆。有著声光。积慕以岁。无量厚德。薰陶多日。别更奉恋。盖无时而不勤也。玆承一书。如更一面。因知前有书而未到者。终必到而为加一面矣。慰藉之厚。未易名言。伏审秋凉。尊体与道有相。尤用喜幸。令孙盛热中送去。居常用虑。知善返安侍。心甚释然。其仁善之性不能忘也。承温思传之故。老境孳孳。必更有新一新者。甚欲闻之也。悔斋友昆季子侄皆平安。向念切矣。麟锡数月坐了隐求翁薰德中。有忘沉疴。辽来诸家奠接岂容易。惟赖诸友眷念。尚稳过。张生善运实谷柩。安葬于其故山来。已日久。伤痛之情。不能少弛。车复元自龟山归。遭其叔母丧。因哀瘁大发宿崇。近得少可而作比行矣。此中士友所经营非德州。乃此郡云谷山中也。为此无状用心。至于此极。可言其感心耶。有示接近愚陋之意。此又何等喜事。谨当布此意于诸士友也。馀在大如口达。不备谨谢。
答李圣玉(丰林○己亥三月二十八日)
柯亭枉见。迨今慰荷。万里书至。双眼更青。矧审棣体万重。宝眷百吉。何等仰喜。向见言论甚正。又因士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4H 页

与洪▣▣(承学○戊戌六月十四日)
死生危急。始终同心积苦。积苦而成疾。恸大义之未成。悲后图之无算。扶病而起。握手大声痛哭。此其当日千百人中。如兄者有谁。如何可忘于鄙之中情耶。似闻兄或受不当疑之疑。窃揣其故。必也当日弟劝兄往见张基濂。晓谕退兵。因此辗转生人之疑。咎实在我也。今此忠逆华夷人兽之大判。既举大义。非专有兽心者。不宜反覆。况以吾兄之贤能而有是乎。但兄性度浑厚有馀而方刚不足。亦所以人不察其中情。妄加然疑也。千万加意励志节而担义理。至于光明而磊落。则疑者自消而信服者至矣。弟实不敢以外面之友待兄。故有此忠告。庶蒙察纳也。伏惟夏天。尊体珍重。宝眷多福。玉泉丈近节何似。其尽心大义。有不敢忘也。弟既往事得失。已入崇闻。再到此后。重与同伴有约语。曰今日义谛。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4L 页

答张秀才(庆元○辛丑七十三日)
萍水邂逅。金兰契交。尽是天缘所使。抑仆于先生。别有所深加爱者。先生汉留候后孙也。是中华古族之贵者。宜所致意也。亦非特以族贵也。盖仆虽偏邦残生。而国本箕圣所治之小中华。至于敝朝。贤儒多出。礼义大备。士学非孔孟程朱之书不读。非孔孟程朱之道不行。足以有辞于天下矣。挽近外丑交侵。国既遭乱。亦莫保其小中华之足以有辞者。是以心怀痛迫。以为昔留侯若武侯至诚报韩汉之心。万古可悲。当用其报韩汉之心。为国与斯文致死。顾不能及。而所以想像致慕于二侯则深且切也。今见先生之为留侯后。而其乂有文德懿则。安得不深加爱也。去岁迫于拳扰而还而在国也。怅莫告别而有切驰想。谓外张君基正来便。获承千里惠书。敬玩无斁。恍若复奉清范而承高论。况满幅缕缕。实出于眷与之至意。不知先生之爱仆。又何若是深也。感悚之极。殆难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5H 页

答王原初(性淳○己亥六月十二日)
麟锡谨覆阳溪王公执事。麟锡素以愚贱无似。加之近事狼狈。不敢望并世有正见君子之不有弃外。乃蒙执事▣▣▣▣▣▣而之书。而寄意郑重。执事明是有正见君子也而乃如是。麟锡于是愧感之有深。▣若加之过奖。则麟锡大有惶缩。而还惜其君子之有失言也。承以 宗社斯文之功。拟议于无实。而且夫许王家阎典史之死节。无死者可以愧死。乃以无功称功而埒焉。方召山甫之伐猃狁。管仲之伐戎责楚。功烈虽有正诈而皆是卓卓。狼狈者可以失气。乃以势之难易。事之义否相对议焉。是何失言之过。出于有正见者耶。窃复念之。执事特谓天下之道。其大莫尊攘若也。区区近事。固有成败得失之甚无谓者。而其名号则曰尊攘之义。世则昧是义。而至以匪徒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5L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6H 页

与许参赞(蔿○戊申正月二十一日)
自乙未有事。景仰高义雅矣。乙巳。执事主斥义。被拘彼贼而完节。声名动天下。倾慕益深。至今番举大义。更不可言。复国权扶华脉活生命。惟在台执诸公义旗善指挥之中。万祝努力完结局而已。麟锡情事。有迷于呈通国义所书。病若少可。愿执从事役于麾下也。玆送家儿与金生洛源。仰请起居及所定计策。妄设所见。具在夹纸。可备采择否耶。
答李判书(范晋○戊申七月)
国事痛心痛哭。尚忍言哉。台执事十稔异域。一心故国。孤忠炳义。孰不钦仰。珍重古道之书。谓外远辱。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6L 页

与中华国袁总统(世凯)
壬子二月日。东国鲰生柳麟锡谨致书于中华国大总统阁下。窃惟阁下受清隆恩。位极将相。并握政兵之权。忽革命有事。清主退位。而阁下为大总统。不审阁下自视如何。处事将如何。窃以为事之可好可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7H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7L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8H 页

与李▣▣(鹤在○己亥二月十八日)
麟锡等因华宗玄三。获承声华。其恸时变而举措壮直。不胜耸动敬服。以为北方正气。都输注在尊座一身也。麟锡等庸碌无似。举义变初。复雠保华。未成其志。囚而出疆。为区区准保华夏典型之计。将与同胞同志死不为兽者共之。其情亦戚矣。区区于是有恸我国道学极纯。纲常尽备。为宇内独存礼义邦之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8L 页

与李▣▣(己酉十月十六日)
景仰德义深矣。亦靡年而靡岁矣。麟锡昔在辽东。修一书付转便。以致区区向慕之情。兼请有以扶植世道之事。未知彻未崇鉴。而自时厥后。仰恃以不面之知旧。时变层急。山川辽绝。益切瞻恋应求之想也。呜呼痛矣。今日之祸。万古有国所无之大祸。今日之恸。万古有人所无之大恸。万古有国有人所无之大祸大恸。何必以吾辈之有生而当之也。呜呼痛矣。若之何哉。今当无国无人无道之地。人有只以国恸者。只以身恸者。吾辈身国之外。又不得不为道恸而加一层恸矣。伏惟执事身负人望。心切国事。而责在扶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9H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9L 页

答卞仲刚(镕○乙巳正月)
麟锡谨覆。不面而书古道也。执事施之于愚陋无似者三度。初度裁谢未付。二度并未遑裁谢。无谢则宜休矣。不休而至再。又不休而至三。不止书。又命送贤允。面问于千山万水之外。此又古未有之盛德大度也。麟锡之无似。何以蒙此盛大。惶悚感激。诚不知所云。至于称愚陋。不啻过当者。窃怪君子之有失言。而其若忧时卫道。壁立万仞底意。固可仰见所养之至强且大。有足以障滔滔之横流。鼓隐隐之微阳。麟锡于是恃之深而庶无恐也。且闻大兴书社。广延士友。讲道仡仡。以巩抑阴邪之基本。此又今天下大务。远近孰不钦耸也。鱼升汝吾党大望。为贺执事有友。贤允得师也。麟锡久作贴席物矣。神耗气短。胸中储蓄。万不输一。宁不愧怩于下情乎。病有止矣。世故得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0H 页

与赵广益(奎运○丙午六月十五日)
向历山斗时。以彼此病故而不得握叙归。隔千里云山。怅不能裁抑。谨询炎天。体度卫重。令允令侄侍读安胜。麟锡归乡病伏。日痛世变。惟锓史役得就绪为奇幸。七圣庙欲从近营建。而用竭士友心力。虽事系不可已。而不能无悚仄也。固知座下事烦。而望一赐临指挥方略。且令子侄偕来共学。念昔命送辽上。至今未能忘。此比辽上为便近。且工夫出外。必胜于在家。势实然也。如何如何。秋风起。驾可理榻可扫。留万以待。只祝未前千万加爱。
答朴进士(永学○戊戌六月十一日)
麟锡南望顿首言。麟锡犯忠孝大罪。为国不雪耻。为亲不守丧。自分为士友弃。何意哀兄万里慰问。兼有不敢当之语。疏出三月而九月承读。至今感愧难言。不意凶变。先夫人奄违色养。惊怛不能已已。承以数月离违旅食。不得临终。悔痛罔极。至于伤目不视物。千万大愕。无用定情。世笃孝诚。至哀根天。虽不能自已。而何不深思古人伤孝之戒耶。兄犹守馈奠尽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0L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1H 页

答姜敬甫(翼秀○丙午七月)
令季氏令允郎先后远访。兼承先后惠书。感荷没量。谨悉尊体万重。重以慰仰。麟锡躄聋恶状。殊自可笑。世祸痛哭何言。何早不死。竟目斯境。惟一正字在。为吾辈立命地耶。顾欲去依曲阜夫子庙 洪武皇帝陵计。既不遂此。建七圣影室。得迩嘉陵 皇坛。同志士友。聊以江汉焉风泉焉。为作死前事已矣。愿与左右共之也。长潭营建紫阳书社。奉晦尤华三夫子影像。追成省翁志而承其遗规。因配以省翁。乡中大家众士林一辞而共力。贵门中用心与力特优。此日为此事。岂非阳春苗脉耶。非止有感激心也。尊先曾王考幽铭。宜谒世之有位望大手笔。其及人文地俱极下者何哉。不敢当。然重违勤教。徐将强颜下手。季氏归便奉付矣。允君病馀。冒晚热晚潦。辛艰行返。为甚闷虑。怅犹馀事。病倩不备谢礼。
答金▣▣(洪钟○己亥六月十一日)
麟锡覆。麟锡已闻座下有名于为为己之学。而无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1L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2H 页

答申▣▣(▣▣○乙未闰五月○用宽叔父)
前在远地。已深倾仰。今得近止。较切矫望。令侄大雅见访新寓。兼领惠讯。极有眷与之意。感慰不可量。令侄报返。兼有宾朋扰。未及修谢附纳。为甚悚也。伏惟比日。省愉棣湛体度万相。宝眷均福。区区更极慕祝。麟锡数百里。奉老挈眷。得利来借屋。姑安处。且以团会大小家。亲近大处士友。为有事。然夷兽之祸将剥肤。岂复有生况耶。来教谓今日处义。惟侍下人事舍生为难。以探鄙人之或有讲定。此诚迫切。不可易言。生则为兽。死则伤亲。俱是大事。鄙生亦此情址。每念此痛心。然有一事可据。为国守城者贼逼。不可以亲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2L 页

与秋▣▣(性求○甲辰九月)
昨秋柯喜。获遂平日奉交之愿。但礼场人稠。行驾相遽。不得吐尽胸肝。至今茹怅也。吴士元至。谨探尊体万重。仰慰十分。麟锡病劣无足言。国亡人兽大祸当头。吾辈落落未合。不得讲质处变道理。为之奈何。盖吾辈圣人之徒也。那忍腼然为兽。不坐而殉义则去以守义可也。痛华脉之永绝。断以去守为定。更寻辽路。而要共一国同志。指先屈于座下。盖座下均是秉义之中。意量风力。卓出众表。真可办大事也。切欲鞭马疾往。携手以归而势末由也。只望座下不我为弃。而决然起身。连茹阳类。用符汇征之吉象也。抑前此李景学送示讲修褉录。一列书尊姓数十。知皆座下群从兄弟也。麟锡见而叹之以为天下事不待他而可了也。又况座下华族也。保守华脉。非与座下而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3H 页

答秋▣▣(丙午闰四月十日)
惠书委及于千里旅次。知又有先寄柯亭。感荷没量。谨审尊体万相。仰慰。承谓栗谷先生胚胎之乡。未遑俎豆。为极欠事。营建书斋。为将崇奉。而仍以华重省三先生配之。那中移寓士友。多云庵朴公渊源。并配之。当此世祸罔极。举国遑遑。魂不附身。所谓众邪会堂。日制学校。弥满遍布之中。抖擞精神。竭尽艰力。办此盛事。为依仰凭仗。强此艰彼之计。不亦壮乎。阳春苗脉。似不于他处求。虽此残颓。闻之气增也。但事体栗翁以胚胎之乡而为奉。则三先师云庵非杖屦经历而配之。已无义。三先师云庵。为各亲师渊源。用伸私情。则配之于栗翁亦无谓。单奉栗翁。或只奉华翁师生似当。而此于士友所各用诚。必甚缺然。无已则闻栗翁受胎当地判官垈。虚而不用。特建栗翁祠于其地。今所营祠屋。奉华翁以下遗像。粗合事宜。然一里两祠。终是未稳。不如单奉栗翁而止也。若今所定。非但于区区料量。为无义无谓。栗翁嗣孙李学士所不许。岂可违其意耶。千万念之。且并配云庵。而考据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3L 页

答崔▣▣(锡麟○甲寅三月)
令族雅奉古道之函。越远海至。有感不鄙。且谓世变罔极。人各以义自靖。而称不似于蹈东之列。愧惶实多。若尊座坐在澒洞。有切乎伤时慕义之念。则见出寻常万万也。为之钦𨓏。尊先祖贲阡文字。重违勤教。谨此有副。但人微文拙。不足以阐扬。为是悚也。伏惟即辰。尊体康福。麟锡风霜异域。病与恸深。不备谢仪。
答金彝叟(善默○乙巳五月)
昨夏历存山斗斋。开怀数日。欣感无比。东驾于返。承许再临而莫睹。固知御者从他路。而未谙利行与否。怅甚且郁。冬间。谷山池禹甫见访言驾历渠家。多日留连。路中气貌康旺。闻不胜喜幸。二月。金圣猷远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4H 页

答金▣▣(永植○己亥五月晦日)
颠沛中造宿承诲。因成涯角。岁月瞻想。忽承崇翰昨年至月出者。擎玩数四。如奉颜范而交集感慰也。谨审其时尊体多福。更请伊后起居连旺。承得亲炙毅堂丈门下。以素蓄积。益受绪论。高明正大。必致其域。区区钦仰尊师门。道体何如。同义周旋之厚意。至今不敢忘。哭祭敬庵之灵。念其情厚。感其义壮。必下大泪矣。屏山饮礼。此日行此。足为保阳之术。异域坐闻。不觉神思飞动。家儿承有顾存。甚感厚念。麟锡往事狼狈。多蒙过奖。愧甚。再辽后义谛。准保华夏典型。固知僭踰。而苦血则有之。国得复旧。归对士友。难以时期。怆悒可言。万绪在心。尺楮莫既。更祝千万保重。用副远衷。
与权清汝(一善○丙午十二月一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4L 页

答金▣▣(云洛),郑▣▣(会奎。○丁未)
首阳奉交。陋室承枉。盖此一生之光荣。但前以扰后以病。未得倾尽衷底。此为大恨。申君袖椷而至。奉读以还。如复奉面。真个感慰。伏悉西东劳驾。体度尚各万重。仰喜之大。损生一直病床。难述苦状。就所营之迟速天也。亦复奈何。只望天感二兄诚意而有快事也。力疾艰倩。不备谢礼。
慰郑校理(▣▣)昆季别告(戊戌)
礼书之外。夫复何言。先丈与愚生同庚。而气力倍强。谓享遐龄。使愚生永有相望。孰知遽有今日。猥托晚交。既同衣冠之会于乱逆毁服之日。及有举义。送子一人。始终同事。又躬自出入。周旋责勉。及见败。人皆怀怯要路。引入本宅。待厚情款。京中皆称匪徒逆党。畏莫敢言义。大叱言者于众中。极言其为义。及成万里之远。又寄三叠诗。以道眷恋之情。此其可忘而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5H 页

与金公梅(思鼎○己亥)
万里之外。一周年之间。信息莫凭。积怀不啻如山矣。即玆暮春。谨惟堂上气候万安。省下体宇百重。秉义弥坚。信道弥笃。忧时怀恸。想当如何。损末再辽以后。有定义谛。以为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待来复。虽加一日。愈于已云尔矣。然回思我国之为小中华礼义正邦者。作他貌㨾。恸之又恸。为此通告八路事。既莫扶国保华。惟此一事。诚不可无。左右怀恸之中。必乐闻而欲其成也。有望谋于意中士友。东道事期亟就绪。盖以诚意风力可及故也。又于洪川权姓丈人有告。必有以相谋矣。此外无可奉布。更冀千万自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5L 页

柳麟锡谨复李鹤山道幌执事。麟锡昔在本乡。已仰执事之名检。今来此地。益闻执事之德义。执事嗣守松岩先生之门庭。循蹈松岩先生之规矩。以家世则北道义理之主家。以人望则北道义理之主人。虽在平时平世。为之声应气求。当如嗜欲之切于己。况于此日此地。思有以疾走促膝握手。泄积痛之在心。讨处事之当义。其情愿所及。为如何哉。惟时跛躄之欲跳。羽翰之欲借而不可得也。呜呼。赫赫之 圣神宗社。今见其急覆矣。奕奕之文明疆域。今见其全失矣。绵绵之华夏绪馀。今见其坠绝矣。优优之礼义人类。今见其尽灭矣。哀哀吾侪之有生。不自先不自后。而乃丁今辰之罔极矣。痛矣痛矣。奈何奈何。执事承家的源。通 国名籍。义仗于身。仁视同胞。其于今祸。哀痛愤冤。必在人先。靡不用极。万急地头。何以纡谋。百艰时势。何以措宜。向风侧耳。仰斗引领。麟锡孱劣人物。衰颓乘之。无可云言。顾有彝性。自忘分量。略有用心。狼狈到此。恨无蚤死。然不容已。犹谋有事。有尔思之。莫如人同心而事同的。爰设一约。曰贯一约。爱国爱道爱身爱人。立定其目。心乎四爱。贯以一之。众万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6H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6L 页

与康道贤(柱国○辛丑十一月四日)
不奉面不甚久。恋仰之诚。不啻如渴。且薰德销落之鄙吝。还复萌发。未知如何则可耶。日间尊体何似。棣湛眷安。有百好况。山静斋朗。玩心高明。味经沉深。可以乐而忘忧。可以推而及人。绕岸松声。落渚雁影。有发诗情。时复吟咏出来耶。常目在之。更愿闻之也。麟锡一向昏昏过了。贱眷来到。虑病与盗得皆免矣。前行泰川。奉寻云诚遗躅。有感动心。温堂海山。遇雨冰释。不为小幸也。新斋书册未备。自废念阅。亦阻间对。可是闷然。高插邻藏。烦乞惠借。转借录在幅尾。可蒙诺否。企企。烛下呼倩。不成次第。伏惟垂在。
答康道贤(乙巳六月三日)
二月书至。知又有前冬书不至者。千里之远。书不一出。眷我之为至也。谨审伊时体度连安旺。深以为慰矣。玩古蛊之上九。准则古人。非不佳矣。蛊之时义。固可得以翱翔。今之时非止蛊矣。其可得以翱翔乎。愚曾为之死心同守义云者。切愿高明之有取也。麟锡到斋困颓。而瞻仰高风。近更切于在远。盖不薰春风和气一周馀。胸中鄙吝不禁萌矣。愿更亟薰而锁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7H 页

与姜公恕(铨○乙巳十月十四日)
令胤访我关西。路遇而同归林寓矣。谨承伊时安候。日且久。不审哀体更万支。仰溯。麟锡脚湿太甚。待人扶曳。仅行户庭。必是衰症。似非药力所及。可苦亦可笑。华东史刊印。天下大事。万世大计。贵邻吴友与他处数友出心力办得。幸孰大于此者。书手非无。写字官自士友中择之为美。昔雅言登梓。重翁亦亲自书之矣。执事于册书精且速。众议咸属望。恐不得辞其责。大期知在腊月。免丧后扫除百务。即临柯亭川所。千万幸甚。此系今天地莫重莫急事。则想不待苦恳而乐与也。所寓泉石殊胜。适有一士友方自中国还。奉得孔子以下诸圣贤遗像。正欲就此建数间屋奉揭。为依仰守义计。此亦不啻为莫大莫盛事。未知终竟如何也。令胤别去。馀当尽以道达。惟视来寒。益加支重。
答玄玉汝(殷祚○丁未)
千里瞻想。无时不憧憧。熙哲远访。补致崇札。披豁多少。谨审尊体多福。重以慰仰。治田理书。执两不废。在古云然。居今更宜。但须田不溺躬。书要养趣。计应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7L 页

答闵文汝(章镐○甲辰五月二日)
昨秋清圣庙之会。命驾赐一日之款。继又寄书远问安否。不敢忘爱与之盛意。未即修谢。以临便适病。兼值兵扰。恒用悚仄也。伏惟夏天。尊体万相。令抱侍课安胜。区区溸祝。康上舍丧变。惊怛之极。未曾一面而犹然。可知德之孚人也。盖惯闻孝友谨俭。累世如一。为一道模范。殆以此生失交为恨也。麟锡前月旬间。来泊山斗。尚惫颓不振矣。梁强窝扰中逢别。拨忙呼倩托袖。未尽所欲言。更乞来暑加重。
答许梦瑞(骏○壬子二月)
麟锡谨覆荏谷座下。呜呼。 宗社人类华脉圣绪。一切见亡。万古天下。岂有此祸此恸。不忍形言。不忍长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8H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8L 页

于文奉崇函至。敬读而慰矣。居然岁暮。恭请静养体候百宁。究经自力。勖率子侄。有以绍阐先伯氏丈遗业。深以为仰。约下老病日甚。莫可支吾。此是势耳。金君权翁惨逝矣。其人器学识之绝等。尊所熟悉。此天地。岂可得见。运耶命耶。气塞心痛而已。尊亦大段作恶矣。示谓将此身心。贯之以诚。期准约事。而毕竟成与否。为不暇计。寔钦持见正大。区区为心。亦欲如是也。顾世劫层深。人物萧然。能磊落不动世邪者。平日读书士流。不可多求也。尊伯氏丈道义志节。常在寤寐。而凡事营为。更切莫起之叹矣。尊座气韵有馀。大出人表。益加守饬而张旺焉。则即此功于斯文也故不浅鲜。而区区愿终有赖也。如何如何。倩谢不备。更祝百般夷险。自爱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