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记
记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1H 页

自南冥先生以敬义之学。倡于岭右。而数世之后。遗泽未斩。往往多以道义名节自励者。然类皆沉沦蕴伏。未有所试。至于委质立朝而尽臣节扶人纪。磊磊与天地俱传者。惟桐溪文简公为然。若故司宪府执义台溪先生河公者。其亦文简之俦亚。而为冥翁私淑之杰然者欤。盖先生少多从冥门诸先进学。屡被奖诩。及游上庠。声誉藉甚。而年近疆仕。乃登上第。然十年之间。浮湛庶僚。无所有异。及其进置言职则朝受命而夕上疏。极论纲纪之不立政事之不修。而直斥权奸之方宠用者。章虽留中不下。而上已谅其忠矣。其后八九年。或居忧或调病。在官无几。然一有言责则未尝可言而不言。其所言又皆端本出治之要。以至忠奸黜陟之宜。骨肉周全之道。凡人主之所厌闻者。辄昌言不讳。虽幸不蹈批鳞之祸。而直声已动朝端矣。先生以言多不用。而病难堪辞归。自是有除命。辄引疾不就。然有可言者则必恳恳言之。至老而不懈。盖其忠义之根于天性。欲已而不能自已者。凛乎其有文简之心。故文简之卒也。先生因疏屡言其大节之当褒。恤典之有阙。盖其气味之相近。有不得不然。其视当时之名为士类而逢迎主意。诋诬节义者。其回正何如也。惟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1L 页

三友亭记
墓之有斋舍常也。而名之曰三友亭者。不亦异哉。始参奉俞君悌浚有兄弟三人。而伯季俱早夭。君伤之。为营圹于所居县西十里山幕之原。穿穴为三。厝其伯于左。其季于右。而虚其中为己之所藏曰此吾兄弟之遗志而吾成之。有改者非吾子孙也。盖君之伯季皆无嗣。而君悉以其子后之。其曰兄弟之志者。即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2H 页

波山斋记
金君熙泽过余于峡中。作而言曰。吾先祖文敬先生四世有孙曰应贤。今其后之居蝶谷之里者仅数十家。以宗族宾客之无所于会接。诸父经度搆一屋于所居之傍。既成矣。丐子之名而记之。以惠我后人也。余尝爱先生诗处独居閒绝往还。只呼明月照孤寒。烦君莫问生涯事。数顷烟波数叠山之语。请以波山名之。或曰古之寓意于江湖林壑之趣者。水不厌其阔。山不厌其深。故必得万顷之波万叠之山。然后有以自壮其适也。今先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2L 页

世勤堂记(癸亥)
李君元熙新作堂于来济所居。旧有土室数间殊隘陋。至是华轩杰阁。突然出于其地。见者咸惊异。以为江乡中无甲是者。君愀然若不宁。则来告余曰。昔吾王父府君为蒙轩勤斋二公之世嫡。而自以所居不足以奉宾祭。种松千树而养之曰松可材。吾子孙当必成吾志。暨吾先君。亦惟厥志是循。不肖治生不能厚。至借贷以为衣食。而不敢断一木以规利。今幸得就此。以卒王父之志。然或者不知其然。而疑吾之约而为泰。则先人之志隐而不肖之过重矣。幸子为一言以解之。而且为之名。使是堂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3H 页

龙江书堂记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3L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4H 页

枕流亭记
晋州其川曰蘫江。江之源有二。一出于德裕之南。经咸阳山清至丹城为新安江。一出于智异之东。为德川。至五六十里。与新安江合。然后其流方大。迤逦行十馀里。以达于州治。掠矗石楼下而过焉。则南方之名胜也。自州治溯流而上。未十里而有山曰笃古。其下有村曰芝所。自芝所而上。又未十里。当两江相会之交。有村曰山岐。朴氏世为晋之望族。其先有湖隐公卜居芝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4L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5H 页

恬庵记
恬庵居士既自以恬名其室。而意若有未释然者。则访余于山中而徵其记。且曰以素质之躁厉。欲因是以自绳也。余见居士容止安閒。辞气静详。已符其所自名。而不雠于其所自言者。意殊难于其应。然不敢虚长者之辱。则辄为之说曰古之圣贤。刚健以为德。忧勤惕厉以为功。无所谓恬也。后世名利之涂辟而奔竞之风长。于是持身者有所谓恬静之操焉。从仕者有所谓恬退之节焉。世遂以一善盖其人而名之。如孟公绰,钱淡成之伦是已。然抑不知圣贤者虽以强健忧惕为道。而实未尝不恬。故饭糗若终袗衣若固者。舜之所以为恬也。成允成功。不自满假者。禹之所以为恬也。赤舄几几。浮云富贵者。周公孔子之所以为恬也。夫圣人之所以为恬者如彼。而天下不以是名圣人者。以圣人之所可见者。在于刚健忧惕。而恬为其德之隐者耳。后之人惟无所谓刚健忧惕之实。而沾沾然以其静退者自喜。于是人始以相名。而恬于是乎为一善。是不亦可异者乎。居士修斋翁之胤子。而于定斋先生为诸孙。有六世文献之盛。其于圣贤之学。固有所讲闻矣。乃沾沾然求一善以为名。于余心亦有未释然者。故为此说以申之。盖欲其进于有为。而不止自安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5L 页

琢玉斋记
石于东方为稀姓。而在吾乡者数颇蕃衍。厥初盖亦羁寒尔。近世乃有以科宦文学知名者。其所居曰埋炭村。旧有丙舍数间在村南茔下。而不知其所自始。至 宪宗庚子。移建于村右。为读书之所曰琢玉斋。知县沈侯宜绚之所署也。迨今八十馀年。日就颓圮。则谋重新之。既成仍以旧名揭之而徵记于余。余之旧居无五里远。相熟久矣。则固不可以辞。然余于是不能无感焉。斋之名琢玉。意者其取料于姓石而寓义于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之语。然璞剖而玉。玉琢而器。其愈力而愈新。愈新而愈美也如此。今夫是斋。凡三易而加饰。自茨而瓦。自庳隘而轩敞。是亦其愈新而愈美也。独其家世。由羁寒而至科宦文学之兴。由其后而至今日。乃若不能愈美焉。是其一时之运之有盛替耶。将其人事之有未力欤。夫璞而不玉。玉而不器。未损其为宝也。居室之未至于全美。不害其为俭也。惟学之不至于成。其忧无大于是者。学苟成矣。而彼所谓科宦者。得亦可。不得亦可。由是论之。居室者。是斋之具也。琢玉者其名也。学者其实也。诸君其惟具焉是办已乎。将名焉是慕已乎。抑能慨然而从事于其实乎。器生于玉。玉生于璞。然则学之所始而所终。可知已。诸君勉之。使异日真见瑚琏圭璧之成焉。岂独无愧于是斋之名而已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6H 页

岁寒亭记(甲子)
余既因李君圣律之请。铭其伯父晴湖处士之藏。而圣律则又前请曰伯父晚年。有藏修之室曰岁寒亭。亭成而未有记。诸孤之意。并欲得子文以揭之。子必无拒。余于李氏。尝记其念修之斋而及处士公事矣。今又与之为铭则所可书者尽矣。无以加矣。以是辞而不获。则敬因其名亭之意而为之说曰。夫子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斯语也其取譬之义甚博。而范氏独以临利害遇事变为言者。诚以人之所以受变于物。无此二者大焉。今夫庸夫细人其在平时。或端言庄色。或饰节矜行。泯然自列于君子之林。人亦无以别之也。及至利害乘其前。事变迫于后。小则丰约荣悴。大则死生祸福。于是而其素所自持者。不仓皇而失之。则必积渐以消之。卒复于庸夫细人之旧而已。若夫不为利而趍。不为害而避。不以常而存。不以变而亡。万事交于前而一心亘于中。礼约荣悴死生祸福。不足以移之。是其人也名曰君子。其在物也。惟岁寒之松柏似之。然后知夫子之言为万世不可易之至喻。而士之省己而观人者。亦审于此而定焉已矣。然余观今之士。恒居所自云云者。何尝不以松柏之操。而至临事不自觉其为凡卉众木之望秋而彫者。则是不惟其志之不坚。殆皆由于识之不明。故欲求坚其志者。必资学以明其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6L 页

中和堂记
宜宁治东二十里。有庄曰中桥者。李氏多居之。为地背山面野。前临大路。外带长江。车船之所道。鱼稻之所产。幽人韵客之所栖息游憩。殷然为江右之一名区。李氏之先。有和轩公讳宗郁。当穆陵光海间。进而举义歼贼之劳。纪名勋券。退与林下数贤。有过从讲磨之乐。至今江渚之间。隐隐有遗迹焉。于是诸为后孙者。搆一屋于所居以追思之。而问名与记于余。余为取其地名而配以公之所自号曰中和堂。而记之曰惟中和之义者。于中庸先儒言之详矣。而大本达道位育之说。深眇广远。未可骤语而渎告。至和轩公之所以为称。则固平日之所尝自律。而后人之所当取范者。然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有子以为不可行。故吾夫子有和而不流之戒焉。有和而不同之训焉。夫不流不同者。是乃所以节之而所谓中也。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此与中庸之义。微似不合。而卒亦无不合也。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7H 页

永则斋记
昔余从江右诸士友谒许后山先生于德村之庐。而诸公导余先之处士和宣氏。余窃怪其定舍馆而后求见长者。则诸公曰非然也。见处士乃所以见先生也。余然而从之。入定见处士。礼颜伟干。善气洋溢言谈。举止酬酢之际。油油然使人心醉。既归数十年。不能再有迹焉。然遇有从西来者。必问处士休咎以为忧喜。去岁秋有一生名容烨者。访余峡寓。自述其世。知其为处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7L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8H 页

嘉树之名地曰龟坪。故训鍊副正尹公讳铎实生于此。当万历壬辰之难。倡义纠勇。为郭忠翼领将。战辄有获。明年六月。以其兵赴晋阳。并力守御。及城陷。与金千镒,崔庆会诸公死之。朝廷嘉其忠义。追爵兵曹参判。录宣武原从勋一等。公之死也。诸子葬衣履于故山。其后享公于晋之旌忠坛。及坛毁而祠则又阙而不举。后孙无以寓其思。于是作堂于所居之侧。以示不忘。而名之曰东山书堂。柄祜忠铉二君来徵余记。余惟公之所立。在于折冲御侮。临危授命。而书堂者讲学肄业之所。以此之名。寓彼之思。宜若不相坐者。况公之困于晋也。腥风血雨。戈枕矛浙。不敢图半席之安。卒之举一城而为猿鹤沙虫。神飘骨流于江涛之中。至今荒涯断岸。尚带宿愤而含馀悽也。而今之为是堂。则凉轩煖室起居之适。无不具也。经朋韵俦过从之流。无不宜也。谈文说理。飞觞弄弦。燕游之胜。无不足也。夫处其所可乐而思其所可哀。亦岂情之所可强哉。抑古之君子。居宠而思辱。居安而思危。盖思其辱者。所以长居宠也。思其危者。所以长居安也。若忌其所危辱。而惟安宠之是耽。则未有能长其居老也。乐之与哀。何独异是。且夫士之所为读书讲学。宁欲自守其无事而已。为子死孝。为臣死忠。固学者之所必先讲也。则异时有能奋发树立。赫赫动人。如公之为者。安知不自于东山书堂之中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8L 页

怡怡堂记
吾宗南冈子之始过余也。为余说宗人秉钦君有志行可尚。君亦自有书。与余致殷勤。其后南冈子或有书或见过。每为道君且详。其与兄同居共货财。极相友悌事。而嘱余记其所谓怡怡堂者而余未之为也。今岁之夏。南冈子遣其胤子秉泰学于余。因及君之事。知其哭兄有年。而犹同居共货财。事寡嫂抚孤侄有加。以得老母意。则又劝以卒成堂记者。余不忍终辞。然当君之兄弟之无故也。所谓怡怡者。吾虽不能见。而犹可说其然也。今君之居是堂也。则其茕茕戚戚之情形。正与其所以名者相反。余虽不欲言。而亦可想其然也。则何记之有焉。虽然人之情。有悲思和悦之不同。而究其致则一。悲其所必悲。思其所必思。是亦未尝无和悦之道焉。昔膝文公独行三年之丧。而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夫哀戚而哀戚之固也。而何为其大悦也。哀其所当哀。戚其所当戚。得乎其情之正。是乃所以为悦也。方君兄弟之同处于斯堂也。兄悦乎弟弟悦乎兄。固其所谓怡怡也。今也惟其所以悦乎兄者而及于其孤寡。又推而及于来者之无穷。无所不得其悦。则是亦所以为怡怡也。夫何独傧尔笾豆。共其枕被之乐然后为和悦之道也哉。余有兄而不能事。至将老白首而无由共一堂之欢。则于君盖多愧恧。而为此记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9H 页

玉山斋记
仰津之西数百武。有新筑于山之阴者曰玉山斋。卞翁奎炯氏为其曾大父坟茔而作也。作之明年。遣其从子屺亨。求记于余。卞氏家大江之滨。田园门第秩然成行。近岁有二亭俯江而起者。曰三沿曰无远。悉循其先志而作者。余皆为之记矣。今是斋亦是物也。而其请无已。则其应之未可以已耶。而况墓斋之文。事辞概同。余所不为之者已有年耶。抑又思之。凡所谓同者。以其全族之力。图其累世之功。人家之所恒见也。诚有不足书。若翁则自其曾大父以下。惟一家三昆季尔。翁又以不丰之资。寤思寝梦。节衣缩食。卒能完此功绪。其事之难。非人人之所可办。则安得而无书耶。然自余少时。往来江上。见卞氏长老刓衣垢冠。谈经诵古于茅斋土室之中。犹使人肃然有敬心。今则家有盖藏。人思华美。如是斋之作。亦其一也。而经声古意。或未必如其旧。徒使人欣然有适意也。则翁于是岂当自以为事事。而不原念其本哉。此又余言之所不能已也。
野叟堂记
咸安自昔为声明之乡。而近世流风犹盛。老宿新进之蓄学骋才。务以文事相尚者。可举踵望也。而新音里乃有故处士安公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39L 页

喜惧堂记
裴君孝必新作堂于佳渊之所居。于是二亲皆耋矣。乃取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之义。题之曰喜惧堂。来请余以记。君吾门之自出也。情有所不可辞。则为之说曰。人之情有七。而其发也有可并者有不可并者。可并者情之相近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0H 页

海山堂记
余自少客密州。所从游士大夫多矣。而独于琴川李侯。闻其名而未之见。自余遁穷峡干世谤。而昔之游从相好者。或浸以相远。及余有天伦之至戚。则益与人少相闻。一日侯忽致书见慰。词极隐恻。如平生旧。而介人以海山堂记为请。海山者。州之老宿朴翁晚松之为侯命者。盖因所居琴川之名而取成连悟伯牙之意也。夫伯牙之琴。悟于海山。而海山非所以悟琴者。方成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0L 页

听滩亭记(丙寅)
吾宗之显者。多在于忠贞公兄弟之世。而仲氏县监公之后。独最不振。日有河阳宗人秉见来见余山中。自述其世。知其为县监公后。以其新亭记为嘱而并请其名。盖亭在所居沙滩之傍云。乃以听滩名之。而又为之记曰。凡水有触则声。滩者水之有声者也。故或石或矶者。所以为滩也。水遇沙则无声。无声非所以为滩也。而况于其听乎。虽然滩之声于矶石者。有听之听也。若有人焉。能以无听听之。则沙之为滩。未尝无其声也。今君之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1H 页

洛南楼记(丁卯)
洛江逶迤六七百里。至灵山漆原之交则潮海相通。浩汗㳽漫。遥与鸭绿,豆满。争雄于国之南北。而江山云物清空悲壮之观。又颇同于中州之吴楚。故骚人游客之往来东南者至此则必有登临之思。以寓其旷远之怀。而江上下亭馆虽多。类皆孤悬偪隘。未有可以畅徘徊眺望之适者。若夫晋阳之矗石。密州之岭南。固为国中之名楼杰然之雄构。而菁凝二川之于大江。不过为齐鲁之邾莒。则又有与楼不相称者。是亦造物者之寡全功欤。咸安成君台永藉有先世之资。知名士友间。一朝忽用其衣食之剩。刱一楼于漆原之北德南之浦大江之阴。既成名之曰洛南。其制度之宏丽。虽若有逊于晋密之二楼者。而要非洛上下亭馆之所能及。至于擅大江之胜。极烟云之变。使人谓此搆之称此水。则虽二楼不能无愧色焉。然彼二楼者。介于名城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1L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2H 页

丰山金侯石邻既卜居于漆谷之上枝。又直郡北金盘台之地。规一睪如者以安厝其夫人而虚其右。以为异日自藏之计。傍搆一丙舍而扁之曰笑笑轩。属兢燮记之。记昔侯之过余也。以耆老之年。策一驴涉重岭。留连顾眄之际。油油乎其见属之殷也。今年夏偶一至城中。闻侯卧病邸舍。历省之。侯色益和语益温。不知在呻吟床褥间也。退而充然自慰。以为如侯之乐善爱人。虽百岁人不厌也。而今乃遽为此待尽之举。于余心殊未慊焉。而况暇为之记乎。然详侯之意。盖以自少尝有志于学而未克从事。既而发迹名涂。出入中外。历扬华要。未几而值鼎革之变。忽忽若无所归。念不如溘然之为安也。而规规然自营身后之图。为可笑云尔。然则侯之所为笑者。虽若出于无聊。而弥见其和乐也。渊明之自挽。表圣之营生圹。其非此物也欤。抑屈子之骚有长生度世之愿。盖其不堪于世之罔极也。故欲且久视而观其终。朱文公尝举其言以为大笑。文公之笑。非屈子之自笑也。而其言则足为笑之柄。若侯之为则非所以招笑也。而其事则不免为自笑之资。夫愿其生者笑于人。图其死者自为笑。士不幸而处于衰乱之世。无适而非可笑哉。若夫齐死生混物我而同归于一噱。如庄周氏旷达之说。则吾未尝学。亦非所以为侯道也。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2L 页

故南平县光村之碧苔洞。有光州李氏三世之葬曰。博士公讳公仁,副学公讳仲虎,生员公讳溭。后孙就墓傍建一舍。为斋宿之所。名之曰远厚。而承恢,济镐二氏辱来求记于兢燮。惟光州氏为南方著族。自荜门先生以下四五世。名德之盛。甲于一国。副学公有四子而仲子东岩,南溪二公。以重名罹奇祸。全家陷大戮。自是以来。李氏遂替。然五贤之堂。至今嵬然闻于国中。而子孙犹以衣缨旧阀。见推于士大夫之林。则所谓石压而笋出。松柏厄于牛羊而终贯四时者。可以见人心之公天道之定。岂不信然也欤。所可惜者。惨祸之馀。典籍荡然。凡诸贤之风猷文采。无所寻逐。而副学公标称履历。尤在然疑䵝昧之际。独其森然玉立之度。彷佛想见于诸家记录中。闻近岁历朝实录颇经采阅。倘能有人发兰台之秘笈。使公入长论思出任藩宣之谟绩。昭揭而众睹之耶。然后为后承者。或溯其风节。或师其行谊。令光州氏之名德。赫然复著于一国。是为继述之大者。岂惟五架之宫三鼎之荐。殖殖然烝烝然。为报本之能事哉。至于追远归厚之义。则固圣贤之所言。而今之人无不用以华诸墙楣。其说有不必敷陈者。善观者惟因其名而体其实可也。
见南亭记(戊辰)
加祚为伽倻西南之名胜。其奇峰峻岭。四面环抱。周遭三四十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3H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3L 页

鸣玉亭重建记(己巳)
余之识李寝郎天老在癸亥夏。其冬即遂婚媾。明年秋送女至其第。则士友多会。天老觞客于鸣玉之亭。问其谁所名则河子晦峰之记在焉。而取陆士衡诗飞泉漱鸣玉之义云。问其何以无泉而得若名乎。则曰此地旧名云谷。或称玉山。而朱子云谷记尝引士衡之语。欲名其亭。故取以名之。且将引泉以鸣之也。余因不深覈其虚实。而第爱其名之雅。其后一再至。未尝不登其亭。且劝其亟为泉以实之。去年夏复一至。则亭新而益侈矣。客仍满坐。觞咏屡回。甚可乐而但恨其泉之未就。天老曰虽然子姑记其所以重建者。归一年未得其所以言。既而思之。泉之有无。亦非斯亭之所急者。盖由朱子言之则泉其实而亭为寓。故名先于亭。而虽无亭犹有亭也。自天老言之则亭其实而泉为寓。故名先于泉。而虽无泉犹有泉也。无论其孰有孰无。或因实而求名。或因名而思实。要于得其理则一也。然天老之为亭。既有慕于云谷之名。且以朱子之所未暇者。而既作之而又重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4H 页

一经斋记
密之南有里曰西田者。全氏之所庄也。近世有耕隐翁。就所居辟一斋。为燕养之所。岁久且圮。曾孙景秀氏与堂弟愚秀从侄锡圭,锡镇。出谋宣力以重新之。斋故未有定名。全生启浩来请其名若记。余惟里名以田而翁之号以耕。虽未必出于谋食之意。而设辞则近于褊。且夫是斋之所有事者。聚宗族待宾客供祭祀教子弟皆是。而教为其恒事则乃取杨子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经之语。名之曰一经斋。人莫大于食。故古者人无不耕。莫重于教。故古者人无不学。然其所以学者。必主乎经何哉。经者圣人之迹而大道之具也。不通乎经。无以穷事物之理尽彝伦之道。而所谓耕且养者。皆苟焉而已。五经之书多矣。不可以遽通。故必其三年而通其一。人生十五而入大学。则可以事乎经矣。五其三年而至于三十则可以尽通五经矣。古者三十而始理男事。其所事者。皆经中之所有也。以之笃彝伦而应事物。岂不优优乎有馀力哉。后世人鲜有学。而所谓通经者。不过彊记诵工文辞。以博一时之名。则于伦理或遗矣。至近日则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4L 页

白鹿书堂重复记
达城南五十里。有曰白鹿洞书堂者。故处士悔溪许公庋书之庄也。始许公业公车有名。既不得志于有司。则无所售其利器。于是就是洞而规一丘焉。洞在深峡中。有水石林木之胜。距所居且一舍。居人十数家。风俗颇淳厖。公以其地名。与庐阜朱文公所表章者相符。尤爱之。乃营立数楹之舍而购书数千卷以充之。仍安文公真像于其中。每冬夏聚诸生而肄业。来者读其书无禁。又置土田若干以附之。使为修屋补书之资。于是士争归向而白鹿书堂之名。闻于国中矣。公既没而诸子孙与乡人士遵守保护。无改者七十馀年。自世途一变。此堂不幸为他人所占。书册土田并随而荡然。公之曾孙𣳑汉二氏。䀌然伤之。乃节缩衣食。倡联缝章。竭数年心力。乃克恢复。其未复者。方将规画以填之。传曰不失旧物。其施为必有大过人者。若二氏者其许门之少康,光武乎。抑悔溪公之为堂规曰子孙中无论支宗。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45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