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记
记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6H 页

始崔君宜见葬其先人于所居之西山。即其下筑一亭。名以白云。然其址斸崖磴为之。且处陡绝。风雨阴湿。不可以图永久。乃复相地于东山之麓先垄之下。易其材而新之。则思更其名而谋于余。余尝再游君所。见君之昆仲。颇儒雅可喜。而惓惓于其先人者尤足尚也。请以小宛名其亭。君曰可哉。则又请余为记。余曰奚记之足用。观于其六章之诗而备矣。其首章曰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寝。有怀二人。言丧乱之世。惟父母最可怀念也。既曰先人而又曰二人。意者诗人之父先亡而母尚存。如君之今日乎。其二章曰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言威仪之易失。莫过于酒。于此谨之则无所不谨。而天命可长保也。其三章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言为人之道。莫切于教子。子虽不肖。可教诲而使之肖也。其四章曰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兄弟之间。当交修互勉。无时忽怠。然后可以无贻父母之羞辱也。其五章曰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言世乱政急。民之丧性失所者。多求其善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6L 页

重修岳阳楼记
兢燮幼时已闻咸州有岳阳楼者。形胜特奇。及长则知其为故岳隐处士安公之别墅。而顾未之一观也。壬戌之秋七月。从诸士友自鼎江之虎滩。买舟乘流。将至合江亭约数十里。而舟过绝壁千仞之下。则楼之所在也。相与仰首点指嗟叹。其名不虚擅。顾以榜人之促棹。不能暂泊而登眺为可恨。然亦颇惜其楹瓦年久多朽坏。难于支持也。今年夏。公之玄孙廷镐。以楼之故实来曰楼今重修而一新矣。愿以范希文之事辱吾子。余蹙然不敢当。然心以为斯楼虽胜。终有逊于中州之巴陵者。则余虽不足望范公之尘。而泚笔亦若无大惭者。抑范公之记。固若宏丽雄肆。尽骚人之风致。而于楼之胜则但以数语了之。而曰前人之述备矣。其下数百言。虽极意铺叙。而其归则要形览物者悲喜之情。以引发己之所平生自诵先忧后乐之语。以告天下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7H 页

山泉斋记
新宁权寝郎重沔周卿。一日遣其弟重鍊。赍书币请记其新筑山泉斋者。盖君之先君聋哑翁。少尝读书山中。慨然有所省。及归则以馀粮若干升者。别蓄而长之。凡四十馀年。得土田若干。致谷四五十石。钱亦称是。盖将以为婚姻丧祭之需。学塾之饩义庄之资。临没为书遗三子。待有馀力。别置一斋以领之。其后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7L 页

亭亭泼泼轩记
郑寝郎致一作亭于香江之上。余名之曰漱香亭。其西偏曲而为楼。以临小池。池以种莲而畜鱼。余又以亭亭泼泼轩名之。致一请余为记。余姑舍亭而记其轩曰。香江之源。发自德裕。逶迤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8H 页

便老堂记
偶斋子自少有志于学。其才又甚宜于学。而中困于怔眩之證。不能大肆力以究其志与才。年踰五十则叹曰程子有言。不学便老而衰。甚矣吾之老衰也。因自名其所居曰便老堂。尝属余记之。然偶斋子久侨弥陁山中。堂故未备也。至是诸子孙为新一舍于济上旧居。颇轩敞可喜。则将以其名揭之而督余记。余少偶斋子数岁。而学不进而老将至。纵其有说。何异于舍己田而芸人之田乎。然偶斋子实未尝老。肤理尚泽。发须未变。在稠人中谈辩衮衮。竟夕不倦。独未知閒居燕处。观书之力如何尔。以偶斋子之未老而自以为便老。此其中必有独觉其然。而人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8L 页

日新堂重建记
日新堂先生李公。在山海夫子之门。颇为先进。又其家世以官阀相继。而独不求进取。隐居行义。其行尤以孝闻。当执徐之难。适丁母忧。年近六十。而犹抱木主负祭器。漂泊数千里。避兵北郡定平之地。窜伏深山。朝夕不废馈奠。祥祭得肉荐之。若有神相者。人咸异之。定平古沃沮夷陌之墟。其人雕悍不识礼义之教。而卒能观感慕化。俗为一变。乱平还乡里。置数间屋于山水间。以日新扁其堂。左右图书以终老焉。没后乡人立祠享之。中撤于邦令。堂亦仍毁。近岁后孙复其祠而并建其堂。属兢燮记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9H 页

晚休堂记(庚午)
故左副承旨顺天朴公。尝自署其龟城之寓舍曰晚休堂。晚岁返于星州之洙泗洞以没。既没数十年。嗣孙淇东以乡省人士之力。就所居刱一杰构。因以其名颜之而来请余记。盖公以 洪陵丙子释褐。时年已五十馀。壬午以玉堂入直。适值兵变。宰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49L 页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0H 页

往在乙未年间。永川宗老上舍公手书其新筑苍来亭故实。介族祖春庵翁徵兢燮以记。盖是时公自苍水移寓五吉有年。以苍来自号。因亦以此名亭。然余时年甚少。学文犹未就。而公之见属。于分有不敢当者。且谓待年与学俱少进。一往拜公。徐应命为未晚。既又闻公不适厥居。尽室入城。又未几而返于苍水。则苍来亭事似若不复理。而余亦贫病拘絷。无由远役。稍稍忘之。及余以戊辰夏因东游过公故里。则公之没已八年。而亭已前徙于苍水下流。改名以西湖矣。明年冬。又以事过之。公之诸子邀余登亭以宿留。且索其记。余惟新构位虽变于前。而今之亭即昔之亭也。请记虽有先后。而诸子之命。即公之命也。则其何说以敢辞。然西湖之称。但据公之所居以为名。亦苍来之类尔。而或者疑其过引杭州钱塘以侈之。未免于东人浮慕大国之风。而虽公所自记。亦用苏长公事以上下其论。则刺史一时之风流。又有与幽人卒岁之经营不相称者。且夫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固为天下之绝胜。而建炎溺焉则秪以成偏安。金亮慕之则足以丧其躯。亦无用乎愿也。惟是和靖处士梅鹤高风。诚有令千载之下之人。溯仰而想像者。然今世惟无和靖其人也。诚有之则夫梅与鹤何所而独不可置也。而必以其地之名也哉。上舍公早事文艺。晚成一名。而革政之后。不求闻达。閒居三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0L 页

居然亭记
数山南吾族之故家。莫先于永川之宗洞。盖自芝山文简先生以来。如耻斋公之学行。节度公之威迹。固已赫然于乡邦。而至今古松脩竹之间。雄搆杰然者。即其遗第也。节度公之玄孙寝郎公。吾犹见其为人。敦大而慎敏。凡于先世未遑之事。率励身为之。一无所憾。而独于所游息而燕居者则未及也。尝胥地于渔隐之洞为将亭焉。而奄然不少须。其胤上舍君嗣而成之。为制颇宏丽。然未几而亦不幸夭逝。嗣子圭容谨守遗业不懈。去年余尝一造则圭容邀余至其亭。时霜风始降。落叶覆蹊。宾客满堂室。而君上下庭阶。周旋省视。煖气盈于炕。珍供溢于案。指楣间大书居然亭三字曰此尚未有文。以俟夫子也。余诺之而归。忽忽又周岁而心未尝一日忘也。然亭之名居然。盖取于朱先生武夷之首咏。而先生则虽自谓四十年作山中客。而茅栋既成之后。犹得优游岁月。以偿素志也。是亭则寝郎之有志而未就。上舍之甫成而遽弃。俱有无穷之缺恨。然武夷之去先生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1H 页

龙冈精舍记
得山水拱抱明媚之地。生焉而杖屦。没焉而俎豆。昔时贤辈之所同也。而亦未尝无幸不幸之数存焉。子孙之有无与有之而不能无贤否盛衰一也。虽有子孙而且贤而盛。而或为时运事势所移夺则有不能极其分之所至二也。然诚其子孙之贤也。则亦能随时处宜。随势致力。终有以尽其得至之分焉。是非其地之幸也耶。陜川南龙门之下西湖之上。有曰堂洞者佳地也。山幽水丽。宜为硕人之所盘桓。故赠主簿德滩先生金公当 穆陵时。隐居讲学。行义于其中。而尤以孝闻。年未五十而没。既藏衣履于是间。及蒙 恩建旌闾。实在于墓之东。而其后某年士林为立龙冈祠。则又在其闾之西。复有梅鹤之亭。在于闾与祠之间。要皆不离于是洞。然墓者固终古而不毁。闾又百世而无替。独祠与亭迫于时势而不免于撤废。夫亭为杖履之所。祠为俎豆之地。而至于不保则先生之影响。将无所寻逐矣。何不幸如之。岁乙卯春。金氏诸长老慨然发谋。使族中能干者曰永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1L 页

管下斋记
道州东馆下之洞。有故同知中枢李公衣履之藏焉。旧有斋。圮毁已久。岁丙寅。李氏重建之。宗老永善氏过余而属以名若记。余辞不获。则因其地之谐声而请名之曰管下斋。管下者。下管也。下管者何。仪礼燕礼曰下管新宫。新宫或以斯干诗当之。斯干者。筑室既成而颂祷之辞也。今亦以此而寓颂祷之义云。斯干诗为燕寝而作。是斋则聚宗族奉祭祀之所也。何寓乎颂祷之义。其诗不云乎。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宗族非兄弟之远者乎。似续妣祖。筑室百堵。祭祀非似续之大者乎。其取诸燕礼何。古者祭毕而燕于寝。是斋亦寝之类也。祭于墓而燕于此。固其宜也。管者乐也。墟墓之间。子孙之所兴哀也。而今取诸乐何。传曰升歌清庙。愀然如复见文王。是因乐而动哀也。孔子得祥肉。弹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2H 页

晚槐亭记
缓州李君京镐。遣其子承业。问学于余。而属其族人承福德受偕来留十馀旬。一日德受致君意。请记其晚槐亭者。余虽未见君。而得君之用心。能不以时好易古道。且读君之所自记为。知君之能追先迹成父志。皆可书者。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书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不肯堂。矧肯构。若君之为则可谓能恭敬而肯堂构矣。然诗书之所称。乃皆设谕之辞。而其主义则固在其言外也。今夫桑梓以先人之所树而恭敬之。况身体之为先人之遗何如。而不之敬乎。考之作室而子不敢不肯构。况先世之道义风烈传在后人者。可不知所以肯之乎。今君藉父祖之势。挟盖藏之资。处功名之世而能不渝其常守。教子必以义方。可谓知所敬而不辱其先人之遗矣。君之世。自荜门先生以来。道义风节。累世相传。为全湖之冠。虽其间为谗网所抗。至今未弭。而要其先世之遗风馀烈。犹有可象者。然则君之所当肯构者。岂不有尤大者存焉乎。抑诗有之。曰树之榛栗椅桐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2L 页

清閟堂记(辛未)
来济之南村。山回而溪抱。有竹十数亩。其下有五楹之筑。吾友无闻子李重可之别业。而其诸子之所为亲而作。以娱晚境者也。既成重可自为文以叙其事。而长子元斌请余以名若记。竹为天下卉木之最。而古今之名言。不可胜取。然余独爱韩子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之句。因命其名曰清閟堂。其外轩之敞者曰醒梦。取朱夫子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之语也。其右室之深者曰归春。取吕成公卷藏万古春归此一窗竹之语也。天下之物。能清而又能閟者鲜矣。今夫大湖之莲。亭亭净植。不受一点之垢。而探香采芳者。日相寻逐。以至红摧绿委。不堪把玩。是为清而不閟。深山之松。郁郁相持。可期千岁之寿。而粗皮附焉枯藤络焉脂膏流焉。茯苓琥珀利窦藏焉。是谓閟而不清。清足以引风籁而爽心目。閟足以远俗尘而生隐趣。非竹将恶乎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3H 页

天心亭记
中桥村旧名重月。亦称中月。其曰中桥者。声之转也。村为李氏所居。李君钟泽德一与余善。而其先祖同枢讳宗蕡则吾家之所自出也。君与诸族之为公后者。筑一室于所居之右而来请其名。余谓中月者天心也。邵子诗有月到天心处之语。请名之曰天心亭。德一曰可。则又请余记。余尝以为天无心。北极者天之心也。月之绕天而行。去极远至百馀度。则其曰到天心者。据人而言尔。然月之东出而未及乎中及过中而向西也。则其光彩容有未融。而物之受其明者。或为之蔽亏。必其到天心然后光明四达。万象呈露。此邵子之所以有会于其象。而不觉其感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3L 页

陟望台记
固城崔虞侯甲秀氏。以耆年远来过余。示其先人处士公遗稿。且曰先人有孝思。自吾王父佥正府君王母金淑人。皆不克寿以没。先人以是痛恨于心。既皆葬得其地。则就所居塘阜上拓扫为台。朝夕瞻望二垄。以终其身。不肖又即其地。刻陟望台三字以表之。请子以一言记之。俾后之人无惑焉。余惟诗人之谓陟彼岵屺。瞻望父母。固孝子之至情。然当时之行役者。其父母犹存也。父母存而望之。犹有归养之一日也。若夫睾如之封宰如之阡。一往终古。形声不可以复接。则虽朝夕陟而望之。何所幸于人子之情哉。抑记曰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夫于既没之后。虽无可寓之象。而犹且思之而有果不果之决焉。况彼睪如宰如者。朝夕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4H 页

悠然亭记
余与李源敩明汝甫有雅。及余至良洞。访明汝之室。则见有悠然亭三字榜于轩楣。笔意殊古劲。问知为其王考公所自命而手书者。明汝因请其记而出示公状行之文。且曰良之为里。数百户错于乱谷间。无适而不见所谓南山者。然无如吾居之最得其正。此王考所以独会心于陶公悠然见南山之诗而名其斋者云。余谓山不难于见。而难于有悠然之趣。悠然者无意而自得之谓也。方晋宋之间。名士之见山者多矣。先陶而见者。有王子猷为人参军谋而不理事。但以拄笏看西山爽气为高致。并陶而见者。有谢康乐仕于篡夺之朝而以游山为务。至令人疑其为贼。夫康乐之见。见矣而无悠然之趣。子猷之见。外若悠然而中实有不悠然者。何则以其为名利所绊而不能自脱也。若陶公则不然。以折腰于五斗。为耻而归。甘其箪瓢。其于山也无意于见而见之。是乃真所谓悠然者。而非当时诸人之所可俦也。余读李公之行。固多可纪者。而至其末年得一官衔。大戚如污物之及己。遗令勿书于木主。呜乎。公之不屑于名利。诚有近于彭泽。而如王谢二子。盖有不足道者。则悠然见山之趣。非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4L 页

洛峰亭记
余友安复初以其所述洛峰亭重建事实求余记。盖君之先处士嵋东公尝于所居之左两麓间。爱其颇有林涧之趣。营移书屋。且从朴上舍文会求洛峰亭题额。以遗诸子而没。今者诸子孙始成其志。至屋制之止三间。亦遵遗令而不越其谋建也。族里之人咸助金役力。不数月而告功。则公之德义之在人心。久而不渝可尚也。余未知洛峰之名取义云何。然亭之距洛不里。而为山所蔽。所见者惟峰而已。洛之水迤逦四百馀里。至此而益广以深。其浩渺之势。在于意想之中。而亭之西南则弥陁阇崛诸峰。缥缈秀发。环列而停峙。譬则如正人君子其度量之宏深肆大者。藏于中而不可见。所见者惟毅然特立之气像。著于其表而已。嵋东公少有文学。而尤笃于孝友。其日用所施措。多有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而至于辞受行止之间。介然不苟。足为后人之楷范。则其于深沈其中而峭拔其外者。可谓类而象之。名之得无取是然哉。余虽不及见公。而久从复初游。深服其渊然之量。要得公之髣髴。第未知公之诸子孙。其能肖峻拔挺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5H 页

西皋精舍记(壬申)
苏老泉有言。匹夫而化乡人者。邑有长吏而争讼者诉其门。乡塾有师而学道者赴其家。子弟为不善。父兄相与恐曰吾夫子无乃闻之。余尝持是说而求之于所见闻。学道者之所趍。世未尝不多有之。若夫争讼而求直。为不善而恐其闻之者。未之或觏焉。既而得咸安赵处士西皋翁。始处士之以先集事辱枉余。余时尚少。于亲侧见处士。动容持论。井井有伦。虑洒然心敬之。每为南乡士友致蕲慕意。后十四年。余因南游过谒处士。处士邀余于里塾曰文昌斋者。极垂款遇。而学徒十数。皆持古貌。进趍如律度。余又知处士固有以立人也。未几闻处士病盲不能视物。甚伤之。居数年以处士没闻。余往吊而哭以诗。处士从子镛彦以西皋精舍记为请。余问精舍何在。则乃前所谓文昌斋者也。盖处士没而斋将毁。诸子及所尝受学者。以柢价得之。且闻斋之始设也。实出于处士之经画。则今举而归诸处士。于理亦宜之。余归未几而镛彦又来督记。且以处士事行若干。资其发挥。盖皆余素所心得于处士者。因举苏氏之语而申之曰天下莫难于有道。而世之学道者与夫待学者之众何也。以道者无形气之可徵。故自以为有道。人亦道归之。甚至以风声气习。相蒙为道而不自知也。惟争讼者之求直。为不善者之恐其知。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5L 页

赠贞夫人金氏旌闾重修记
故固城县有赠左尹裴公妻金氏。以孝烈旌闾。其孝曰事姑甚谨。姑患痢甚殆。金氏沐浴祷北辰。愿以身代。屡宵不懈。姑绝而复苏。以天年终。其烈曰夫婴疠疾方殊。金氏血指灌之以少延。忽又殒绝。金氏刲髀肉煮汁灌之。病遂愈。夫妇偕至老。其蒙旌在 洪陵辛卯。晚醒朴公致馥实记其闾。至是闾颇圮方新之。裴氏有孙曰源灿。来请记者再。余观晚醒之文。约而尽。无庸赘为。独念人之为纲者三。而其道则一。故即其所在。有忠孝烈之异名。而要皆以孝为本。孝于父母者。必忠于其君。孝于舅姑者。必烈于其夫。以此知世之忘君而轻夫者。皆不孝于其亲者也。今以金氏事观之。其刲股愈夫一节。皎皎觥觥。足以惊四方而动 九重矣。至于祷辰请代之事。幽而隐约。不可必其有无者。乃亦章章然揭以美名。而并书于绰楔之颜。不亦已侈乎。为是说者。其不达根枝之理乎。譬之于木。孝者其根也。烈者其枝叶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6H 页

川上斋记
西川先生赵公既没之十二年。其子弟之尝受学者。就所居搆一屋。以识其讲学之处。而名之曰川上斋。盖公平日每自署以川上翁。故遵之云。公之从子镛惇来请余记。余尝蒙公再屈弊庐。受知爱颇厚。不敢辞。窃谓圣人之发叹于川上者。盖取不息之义。然川之为物。有时而汎滥。有时而安流。二者不能无殊观。而其为常动不静则一也。常动而不静。是乃所以为不息之体。而异乎沛泽潢池者也。方公之少也。负气好游。如古任侠之流。若不可以受絷机。时则一泛滥也。及乎束书入山。坚坐不起。如是有年。出而尝世则贤者以为可友。愚者以为可师。优游缝掖数十年。秉拂之望。朝夕归矣。时则一安流也。既而世变罔极。民生日瘁。西方美人。若可庶几遇之。则释卷而兴。轻舟大袖。再聘于燕鲁之郊。而不知志大心劳之可恤。则又一泛滥也。卒之事不谐心。萧然归卧。复理尘箱旧物。以至于终。则于是乎复即于安流矣。迹公一生之履历。虽其动静屡迁。不可典要。而乃其中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6L 页

三笑庄记
三笑庄在固城南碧芳山东。先是乡老三人居同里。生同年学亦同方。既皆登耆艾。一日携一壶酒。入山采药。信步任所之。并失所在。日将昳。各带所获寻壶处。三老同时而至。相与一笑。酌酒啖药。赋诗以归。后人名其地曰三笑场。多为诗文以赓之。铁城志亦载其事。后三十年。三家子孙将立碑以识其处。而裴君源灿来徵余文。余谓场者以为笑则可。而以为识则非所宜。请易之以庄何如。君曰可哉。则余又以为即如是。又焉用文为。古之称三笑者。前有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后有陶渊明陆修静慧远师。桑孟之言曰孰能登天游雾。相忘以生。如是者其笑无地。固不得以识之。陶陆则地矣。然后世之所传者其笑而已。又何尝有人文之耶。且夫人之发于情而形于貌者。惟笑为难测。有乐而笑者。有怒而笑者。有鄙而笑者。有无聊而笑者。彼数子者之笑。更千百载而无人得其故。况今三老山泽之臞。渔樵之流。无求无忮。与造物者游戏。偶然一笑。其何足留于世耶。而欲大书深刻以章之。得无以无意之三笑。博有事之众笑乎。裴君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7H 页

守轩记
前年秋。余至咸州。谒谢诸知旧。因访赵君立夫于东村之新居。君适不在。而堂楣间揭守轩二字心识之。既而君追余于中途。与之盘礴数日。余见君鹄峙众中。才溢于眉目。善蕴于辞气。不觉为之倾眄。盖君之先君一轩翁。以德义闻于南州。而君又玉立称其嗣。翁尝辱唁余庐次。以其遽也。不能从颂奉绪言。心常怦怦。而君之过余。又在数十年前。茫然不可记有。则君父子之于我厚可知。而余之荒疏昏瞀为可愧也。临别请记其所谓守轩者。余谩应之而不究其所以名之义。归未几而君又以书督不置。余观今之世。有守与化二涂。为守之说者曰则古昔称先王礼之经也。不经不人。为化之说者曰穷则变变则通。易之权也。不权不时。二者相持。天下之日坏。多坐于此。然化者日以繁则守者日以殆。即以君言之。有先人有后生。先者欲守而后者欲化。君处其中而乃为此称。意若多在于从先。然其势后者日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7L 页

三愿堂记
月城之李。雄于国中。而杞溪为县。雄于东都。故李氏之居杞溪者。亦以著族闻。去杞溪数里。有玉洞者。山水颇奇而李氏之先墓在焉。故处士公讳挺善。即其地构一精舍。名之曰三愿堂。三愿者曰谨守墓田。勿替香火。曰子姓会食。讲信修睦。曰购藏经籍。以资学习。处士公当明社之屋。不求闻达。惟以此三者自愿。而又愿其后人如王右军之墓前自誓。当时士大夫多贤之。堂久而圮于火百馀年。后孙思所以新之。乃议曰玉洞地僻而难守。前日之圮多由于此。曷若就公之故居而成之。第勿失遗意之为得也。乃就杞溪西占一区。背山面野。傍泉依林。刱新制而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8H 页

秋色亭记
达城西梅谷之里负坎之原。有封焉。曰故礼曹判书月坡李公之墓。后孙相德与舜炯,枝炯等。谋诸族人。即其傍筑斋舍若干楹。既成请名与记于余。而以许性斋李晚求诸公所撰状碑为之徵。盖公之先。自父祖已上累世为名卿。逮公之仕。当世文两朝时。出入经幄。颇有启沃之益。及 端庙逊位。以宗伯称疾。退居于大丘。混迹农圃以终。尝有诗曰日暮秋色远。何处望夫君。盖怀故主之作。而有无限感慨之意。余用其语名之曰秋色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8L 页

鹤皋亭记
往年余至杞溪。访问先好。李君英雨泰润邀余至其家。因谒其大人上舍公。余见君豁豁有器识。而门户崇大。子弟持旧辙。不愧为东州一名家。出其鹤皋亭事实。徵余文为记。盖君之先墓在鹤山之阳。兼泉林之胜。旧有鹤巢庵而燬已久矣。上舍公即其墟筑亭三间。以鹤▣(一作皋)名之。既自叙其事。而君又遍求士友诗文至成卷。夫九皋者深远之地也。鹤鸣于是而其声闻于野。以至于天。则其高亮可知。然远终不离于深远之地。而声自闻于彼。非有所求待也。今君之为之也。则不几于有所待而求之乎。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59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