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记
记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58H 页

夫最灵于万物者人也。物反有灵于最灵者。而最灵者辄倚而重之者。其神龟乎。然是岂常有者哉。湖南之升平。乃神龟巢窟。山得九龟而名。社又以大龟称。何其多耶。玉川赵君纯和筑室于其中。以为读书藏修之所。问名于余。余赠之以龟轩二字。据地之美扁其居。不亦韪乎。太史公尝曰龟可不敬欤。此正纯和之谓乎。盖三代以来。莫不称龟为重宝者。以其决吉凶倚伏也。然余独以龟有至德。非其至德也则奚其文之可象。其文非可象也则奚圣人则之欤。是以余知龟之德内备而灵达于外。卫平所谓安平静正。动不用力。寿蔽天地。莫知其极者。即其德之内备也。至若明于阴阳。审于刑德。先知亟见。百言百当者。即其灵达于外也。恶不伟哉。顾玆山之九龟。未知何代始现。然其令名。亦有以夫。九龟中钜灵者。乃纯和之所有也。鹿洞辟其西。凤岩对其南。山水之美。亦萃于此。而无猛兽毒螫之害。与江南之嘉林相埒。盖其优游之乐。启处之适。真得其所。此果非天之敷锡于纯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58L 页

养正书堂记
夫家有塾古制也。自三代洎于宋。未尝废焉。我 朝文治之隆。盖超轶汉唐。而娓娓乎唐虞。是以化行俗美。闾巷书塾。处处相望。稽山之治南十里许。萧洒一堂。即张氏家塾也。我伯氏尝过其塾。因其旧名之俚而改以养正。昔清阴金先生改贼室为石室。溪山草木。皆有光荣。今是塾亦不可谓不遇矣。主人致邦甫。徵余文以识之。余曰。美哉塾之得名也。易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乃为教之本也。先儒有曰养正于蒙。奚必童稚。终身由之。作圣之地。是又演其义也。宜塾师之教。不外乎此。故我伯氏所以命名而期勉之也。其意岂徒然哉。天地之生万物。莫不有养。而其养也莫贵乎人。盖自幼稚之时。滋养本源。不纳于邪。方为果行育德之君子。苟或不然。是自绝于圣功耳。甚者亦将有浸淫乎禽犊之域。可不戒哉。可不惧哉。凡入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59H 页

莲塘记
玉川赵性汝甫。其君子人乎。一日过余而语曰。卜筑于升平之间洞。得一石塘。种莲数千朵。寓吾平生游息玩赏之乐。因以莲塘扁吾居。子盍为吾记之。余复于性汝甫曰。自古畸人逸士。惟松竹梅菊是爱。类成花卉之谱。无极翁独以莲为花中君子。爱而颂之。无遗语矣。余就其说而求其指。不亦可乎。夫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夭者。君子之廉洁趣尚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者。君子之庄敬持养也。香远益清者。君子之蕴蓄德行也。亭亭净植者。君子之挺立气象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者。君子之为人畏服也。君子哉莲乎。若不遇无极翁。孰能形容其髣髴也哉。是以无极翁尝叹其同爱之无人。倘使性汝甫生乎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59L 页

杏亭重修记
昌郡山水之秀丽。甲于湖南。而郡之阳十里弱。磅礴特立。俨然若钜人之镇物者瓠峰也。自瓠而迤。又作一碨礧者木麦也。木麦之下。有亭翼然。爽垲宽敞者曰杏亭也。夫亭之以杏名。而年代既远。不忍其荒废者。岂无其义欤。光海昏朝。明谷吴公希道以太学生。浩然南归。杜门铲迹。专务养亲。惟我 仁祖大王毓德潜邸。采遁荒之髦。立正伦之策。访公于草庐而咨其事。公书进病母在堂义不可去八字。元相斗杓陪从而咏叹曰。南国少奇观。▣人见曾子。及 仁庙反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0H 页

日新斋记
汾阳之东。峙焉叠翠者。问道山也。其下有一书舍。萧洒可喜者。卞氏家塾也。塾之刱旧矣。几十年之閒。自淡院而移于仙坪。自仙而重移于日村。其閒架制度。视旧稍增。聚徒肄业。庶无不能容之叹。卞君相谨过余而请名。乃以日新颜其楣。是岁秋。又以其大人之命来谓余曰。子既锡扁。盍演其义而识之。自顾衰慵。涩于毫楮。而讲磨相长之言。庸可已乎。夫人之所以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0L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1H 页

慕义堂记
永之耆藏。江村也。叠峦环拥。碧流弯回。境窈而洞辟。有岿然一堂。平临长堤。明洁可爱。是晦峰裴公藏修之所也。后之人颜其堂曰慕义。岂无以哉。公当丙子虏难。闻媾成。极叹布衣无阶㬥悃。乃作义士歌一篇。以寓忠愤之意。时年二十五。痛国耻未雪。遂废举业。筑室于耆之晦峰山下。因以自号。与其二弟。躬自渔猎以养父母。馀力劬经。日有程式。人或以名利说啖之。则辄曰士生斯世。不可以富贵累心。况今日岂是求进之时耶。盖其所存之实。所守之坚。于斯焉槩可见矣。而韬光铲迹。自靖以没世。亦非易所谓遁世无闷者耶。噫。公之殁已数百载之久矣。菟裘毡业。曾入郁攸。堂为丘墟。诸云仍瞿然兴叹。合谋肯构。至 纯庙丁丑。乃移建于江浒之上。距旧址几十武许。 宪庙辛丑。继加补葺。以新耳目。楣额及八景字。即我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1L 页

东莱郑氏孝烈闾记
余尝自鹫山。路于金堤之长华。林壑窈窱。井落幽静。有乌头赤脚。焕耀其中。式焉而叩之。东莱郑氏三世孝烈之闾也。余彷徨兴叹而归。一日郑君和燮袖其伯氏书。来徵其记。乃得详其一孝二烈之实迹。孝则曰 赠持平讳志亨号碧溪也。公禀性至孝。聪明超伦。自幼能尽事亲之道。爱敬承顺。未尝少有违。而犹恐违其命召。常视听于无形声之地。比就傅。先受孝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2H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2L 页

百千斋记
观世之千涂百辙。徒竞驰逐于声利之场。进取一有不及乎人。则辄眷恋悲愁。茫不知有它个逦迤向上之事。是皆自划也。岂不可哀哉。朴邮督正瑞以瑰伟之材。休官劬学。专用心于为己。可谓居今而慕古者欤。筑一斋于瀛洲之东。几奉孔孟朱三夫子真帧。庋藏大禹遗篆,晦翁手笔及圣学十图,五贤粹言诸板。庭列文杏。园莳大明梅。以助藏修之趣。每集贤俊。讲磨经旨。遂榜其斋曰百千。盖取思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义也。要余记之以侈其楣。余何能焉。而亦不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3H 页

守丘堂重建记
带方治西渔隐劝佳二洞。即上党韩氏丘墓族位之地也。是岁小春。韩君伯道来谓余曰。吾先祖有讳赟。尝贽谒沙溪先生之门。多质问疑礼。先生称以好礼。屡登道剡。白江李文贞判铨曹时。特举除斋郎。官至司导寺佥正。值丙子建虏之变。慨然咏诗曰。千秋尊统义。谁有鲁连风。仍举义多有捷获。闻媾成。痛哭罢兵。同李文学庆相。陪 昭显世子入沈阳。久处质馆之侧。备尝险衅。九死靡悔。习知虏人之技艺长短。将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3L 页

杜谷山堂重建记
咸州一域。环之以大山。文明而聚。幽夐而畅。盖山之镇于咸者。巴山也。巴山之支东迤而磅礴挺突者。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4H 页

大隐斋记
余闻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今芮翁武汝。隐于野者。奚以谓大隐。鳌山之大田。即其攸居也。韬光铲迹。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4L 页

石圃记
雪山一支。南迤而为七峰。嵯峨奇秀。沈寝郎祚卿。隐居其下。绝意荣涂。自号以石圃。徵记于心石居士。居士哂而问曰。石之可爱可品。子必自适其意。反求于余者。以余为知己而然欤。然则第言之。夫圃者田家所筑也。宜以土腴之。种桑麻列花药。缜润其亩。今子之圃。奚取于石。爱古人醉醒之名欤。抑效甲乙之品欤。祚卿曰。吾之所居。无他长物。只一泓清溪。抱七峰而流。有巨石盘踞其涯。游息之时。陡倚于此。胸次洒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5H 页

云谷精舍记
鹫城之西十里弱。群峦挺然而回。洞壑奥然而辟者。是曰山洞村。李氏世居焉。其小南涧谷窈窱。松杉茂密。自为一区。虽当晴昼。白云常坌入。最称洞中之幽阒。李君乃玉。惟是之爱。自山之北。移筑草堂。因为读书藏修之所。岁丙午冬。余作鹫山省扫之行。转造其居。乃玉谓余曰。伯子先生尝过此而命名曰云谷精舍。盖取朱先生攸芋之地而使之寓慕也。愿有一言以记之。余敬应曰。夫士患无志。学患无师。而今以朱先生之居而颜其堂。读朱先生之书而服其训。其志其师。可谓得矣。羹焉墙焉。我自刻励而已。奚以誇耀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5L 页

华心亭记
天岭之阳。熊坪一区。环之以四山。带之以长川。盖山之磅礴而来镇者曰华丈也。莲华奇拔而雄于北。菊岫挺立而卫于东。月峰映秀而屹于西。灆渭二水西北迤洄而合流于此。此其形胜之大势也。余曩岁南游。路于此。指点而望之。流峙之佳丽。足令畸人逸士。嚣嚣然可以栖息焉。适缘从者之佗傺。恨未能穷探而归。一日徐生丙昭来谓余曰。践华装点。即小子世居之址也。王父华轩公尝选泉石之最胜。拟构亭榭。以为晚年嘉遁之所。积久经营。竟焉未遂。吾大人昆季。乃继志始成。扁其亭曰华心。华是仍山之名。心是取中之义。小子以大人之命而来矣。愿得一言记实。以侈亭楣。余敛衽而告之曰。夫肯构肯堂。古亦难其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6H 页

双壶亭记
兴城治西二十里弱。山明水滢。窈窱作别区。中有壶岩耸然突立。一小构翼然迥临于其上者。是曰双壶亭。慎氏金氏同游而作也。盖名以双壶者。取物之象欤。寓酒之乐欤。若以物之象则一壶岩无对也。以酒之乐则虽百壶不多也。余未晓其实。既而思之。慎金同游之人。以醉壶醒壶为自号故云尔欤。然则壶是三也。胡谓之双。夫酒之为物。发豪气罢愁城者也。自古文章达士偏好之。遇山水佳处。辄携而共之。藏此物者壶也。醉则用之。醒则舍之。取醉者乃与岩为侣而作斯亭之名乎。人或以醒者有乡隅之叹。此则昧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6L 页

咏归亭重建记
晦翁尝以曾点之风咏。比诸千仞凤翔。这个气象。非识得圣贤大意者。不可尚也。如陶靖节赋归之志。固亚于此。而微其不愿乎外。无适而不自得者。亦难矣哉。松溪李公讳之蕃。以忠孝华胄。宰于遂安郡。见燕山之政乱。解组而归。筑亭于天岭之北。扁以咏归。自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7H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7L 页

慕濂台记
昔人以园囿之兴废。占洛阳之盛衰。余今以亭台之葺治。观海西之风美乎。海西嘉禾之泮亭。石潭先生遗躅之地也。先生尝题咏曰。残荷衰柳共深秋。十里黄云绕隐丘。于是乎山川草树。皆有精彩焉。不幸经燹以来。亭馆池塘。遽入荒茀。过者辄蹰躇兴嗟久矣。友松申上舍锡老甫。深致高山景行之思。乃重修其亭。疏凿其池。使前日之残荷。得以郁郁𧤏𧤏。出污泥而濯清涟者。宛然有湓江之趣。池傍筑石为台。名曰慕濂而刻之。伟哉其尊贤寓慕之诚。诚人人所不可及者也。然或有言以石潭先生遗躅之地。而寓慕于濂翁。顾非名义不相孚者乎。余曰否。濂翁实阐明千载不传之道。授之程朱。以至于石潭先生。继开之统。绳绳不坠。后学之溯渊源者。舍濂翁焉求哉。以其渊源所在则慕濂翁。所以尊石潭先生之道也。尊石潭先生。所以慕濂翁之志也。岂可贰其诚哉。余于申上舍之徵记也。不以芜拙辞。表其台之名。不独在池中物之可爱。亶求乎吾道渊源之所自云。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8H 页

夫人之自号。昉于何代。汉之甪里,水镜。晋之五柳。唐之四明特著焉。后来隐居求志之士多效之。至洛闽暨我东。闻道觌德于贤师之门者。或以师友之勉励。或以自家之警省。莫不有标准而称焉。无是者人皆耻之。此非学术之盛视汉唐。固与与者乎。瀛洲文雅金君燮甫。杜门铲迹。以守颜其轩。遣其胤宗洛。徵记于余。余无先获之守。讵舍己而耘人之田耶。然磨砻相长。朋友之道也。第以曾所闻于古训者诵之。夫子不云乎。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然则守岂易言哉。盖择而守之者。学问上精一之要也。不择则已。欲择而守之。必学颜渊之拳拳服膺而弗失。可庶几焉。未知守轩翁能知此而慥慥欤。夫然后始可谓能择能守。得免圣人所叹矣。翁其念哉。余不欲以琐琐他说夸耀于翁之轩。歆歆然叹尚其志。略为之记。使入斯轩者。知主翁之所守。不独在东冈之陂焉。
思义斋记
金君而远。南州之隐士也。扁其居室曰思义。受额字于我叔父立斋先生。徵余以小记。余虽昏騃。难其辞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8L 页

思厚斋记
湖南牟阳之嘉植洞。即平山申氏两世衣履所藏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9H 页

帽岩亭记
岭以南。山之巨灵曰伽倻。伽倻之下。水汇野辟。窈窱而敞豁者。午山村是已。孝子 赠持平顺天朴公始淳攸芋也。村之北水之湄。有岩石耸立。高几丈馀。上可坐数人。其状若冠帽。朴公每以烟蓑雨笠。陡倚其巅。垂竿钓鱼以奉其亲。他人欲钓则鱼不受钓。拨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69L 页

恭正斋记
安阴之三洞。雅称南土胜区。而花林洞尤窈而廓也。中有屹然挺立。宛如丈人高揖之像者曰黄石山。山之一麓蜿蟺扶舆。迤至凤坪而顿开清旷之境。全氏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0H 页

云巴亭记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0L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1H 页

承效斋记
历选古家先范。必以孝友著闻。又以文学垂训。积修德基。固培善根。以遗后昆。而后昆之能继能述。绵绵不坠者。叔季难觏。此曷故焉。凡为人子者。幼失教养。长习浮靡。滔滔焉蠢蠢焉。梏其性于利诱之场。陷其身于吊诡之薮。以至灭人纪而坏世教。可胜叹哉。咸平安君基杓隐居求志。筑一书斋于其先祖遗安之地。以为后进肄业之所。揭扁曰承效。盖承先慕效之义也。要余题额。又徵记实。谨稽安氏。世家于咸之罗山。文行奕叶不绝。至讳志松号贞斋。行义尤著。其子秀圣,秀贞。其孙净焕。皆以至孝懿行。蔚为乡里矜式。屡登章甫荐状。而未慕 朝家旌褒之典。人莫不咨嗟焉。记曰先祖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今安君痛其先懿之未显于世。乃以肯堂肯构为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1L 页

莲汀记
天岭之莲花峰下灆溪上。有隐居求志之士。郑友致吉是已。致吉以一蠹文献先生肖孙。傍先生俎豆之所而居之。硬守衣冠礼义之旧焉。一日过余而语曰。古之有号者。或因自家警省。或因人劝诫。又因居地而标榜者甚多。吾以是扁吾室曰莲汀。愿以一言记之。余未尝目莲灆之胜矣。奚能写得其真境。无已则有一焉。夫莲者花中之君子也。出淤泥而濯清涟。天然去饰。中通外直。香远闻而益清。人必君子而后。知其美而爱之也真。故濂翁始著说。比德于君子。然则莲遇濂翁。其美益彰矣。致吉乎。能知莲之所以为美而爱之。亦能如濂翁乎。不然则奚以自号为。窃想溪堂秋日。倚栏赏晴。悠然看山。则莲华秀容。髣髴乎玉井十丈藕。闇然清香。随凉飘而袭襟裳。于斯时也。子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2H 页

觉斋记
夫人之参三才而出万化者。以其有灵台也。灵台之得名。即由于虚灵知觉之不昧耳。虚灵寔为未发之本体而存乎中。及其发也。知觉之运用著乎外。此乃一身之主宰也。万化之枢要也。盖知觉者。灵台之妙随感而应者也。亦有性命形气之分。觉于性命之正而遏人欲之萌则为智为贤。役于形气之私而忘天理之公则为愚为不肖。然则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岂不关于觉乎。噫。见今世衰教弛。儒学不明。天下入于夷狄。人类化为禽兽。陷利欲而灭义理。皆梦梦焉罔觉。曷胜痛哉。曷胜叹哉。士君子不幸而丁此不辰。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苟日用云为之间。必加精察之工。使吾灵台常惺惺不昧焉。则外诱莫售而为蔽。内守何患其不固。由是知觉之用。亦不离乎正。无间于显微。夫然后立大本行达道。乃可得矣。人而不学则已。学则舍大本达道而何求哉。宜春权君景孝笃志劬学。惟日不足。请余以警省之方。余遂用觉字。榜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2L 页

芝山处士安公旌闾记
旌别淑慝。表厥宅里。昉于成周而为昭代盛典。吾东列圣朝声教之化。可轶成周。孝烈贞忠之绰楔。磊落相望。是岂非彰善之政。上行下效。捷于影响者欤。湖南诗山之瑞芝村。乌头赤脚。煌煌映耀者。故孝子芝山处士安在頀之闾也。诚孝根天。粤自童年。定省温凊。不学而自能。及受小学书。体认力践。以为事亲绳尺。人必称之曰此真小学中人。亲有疾。辄沐浴祷天。十岁出系其从叔父。而家甚贫寠。力服稼穑。奉养尽诚。本生母癠。断指注血。辄得回苏。此虽小学之所无。盖迫于情焦而然耳。及其两庭遭艰。擗踊毁瘠。居庐尽制。亲茔松楸。虫患连生。公泣祝三日。虫患自消。路人指其松曰孝子松。制阕犹每日省墓。虽风雨寒暑不止。晨夕必谒庙。事之如生。每当忌日。宿齐预戒。以尽诚敬。至老靡懈。可谓终身慕者也。构一堂于芝山之阳。谢绝公车。力求经学。贮屡百卷书。以教训子侄。导迪乡秀为己任。及其卒年。移藏其书于武城院。以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3H 页

孝子金公旌闾记
艮山之南茅村。有乌头赤脚。岿然炜煌。过者皆式之者。故孝子金公箕叙之闾也。其胤在烨。赍列邑儒状暨礼曹立旨。来示不佞而徵记。不佞以不文牢辞不获。谨按公光山人。簪缨世族。诗礼古家。自在龆龀。性质超凡。早失所怙。孝养其母。便身之物。供旨之节。能尽子职之所当为。而尤有人不可及者。其母年高多病。恒在床褥。乃昼宵洞属。衣不解带。迎医问药。必先尝之。奏效而后已。其母尝思川鱼。时当夏潦。川渎大涨。四无可求之道。与其弟箕朝垂钓前川。愿得嘉鱼。中心默祷。已而飙风忽起。所著纸笠。堕泛中流而一大鲇鱼。跃到笠上。乃钩引而供进。母病顿苏。邻里咸称神异曰此诚孝感所致也。其母以天年而终。敛殡馈奠。一遵礼制。颜色之瘠。哭泣之哀。见者莫不感动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3L 页

联棣阁记
于乎。此宜春之佳岘。北轩,默轩二田公遗墟也。其裔孙乃竖碑以表之。可与贾氏兄弟棠棣碑匹美矣。碑北数弓许。又建一阁。要识于余。余虽老废。谊不敢辞。按田氏潭阳古家。丽季有昆弟以隐为号者三。今二公。耕隐翁之后也。公之兄弟生长于斯。长公讳时雨。宣庙癸未。登文科。壬辰乱。以兵铨郎扈 大驾。 仁庙改玉时。参原从勋。癸亥知灵山县。有遗爱。次公讳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4H 页

山云斋记
重峰赵先生之门。以文学德业。厚被先生之奖许。辈行之推重者。实孤山全公也。公自见先生殉节。痛恨不置。因杜门屏迹。惟讲服先生之道。终身俛焉。盖于辨陆学顿悟末流之弊。叹明儒不践实域之害。可槩见其趋向矣。公之子姓。世家管城之南。而有好读书者。夏瑞是矣。筑书室于老山山中。问名于余。余写山云二字以应之。复于夏瑞曰。山是孤山之山。云是仍云之云尔。夫天地之间。无无本底物。水之醴泉。卉之灵芝。皆有其本。况人乎。人之本。即祖先也。或忘其本。则身何以立哉。盖读书欲立其身也。立身欲无忝所生也。无忝乃不忘其本也。夏瑞乎。善继孤山之志。善述孤山之业。学问思辨。一遵其道而趾其美。则孤山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4L 页

观澜亭记
夫天下之亭观台榭。指不胜搂。而无江湖之胜。则景与情不相称焉。不遇主人之美。则名与实亦不侔焉。今灵州之斯亭。何为而作。星山之修道一麓。东驰而为仪凤。屡崛屡平。至灵东之洛涯而止。鹤皋居士金锡熙。以南州雅望。薖轴于此。诱进乡秀。信从者众。达城士人金福洪来谓余曰。从鹤皋游者设学契。合力拮据。爰构斯亭。为肄业讲磨之所。而无揭扁与记实。愿以一杠笔一转语。贲于亭楣。余素疏临池之工。且乏抉汉之量则何能焉。然而第念洛江一带。出源于太白。作峤南眉目。莹然如杭州之西湖。盍以观澜颜其亭乎。曰诺。余遂信手写之。俾为其扁。复曰邹圣不云乎。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盖澜。激濑急湍之谓也。非湍濑则奚以知水之有本。譬之人之志于学而不达。则便是不成章。今契中诸君。受学于鹤皋。风咏于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5H 页

茅溪精舍记
凤城山郡也。距方丈不远。郡之北十里弱。有蓝田村。故处士狎鸥轩朴公光夔遁世讲学遗址也。公与吾先祖尤翁高弟逊斋公。为四世同爨之亲。而自湖南之光州。移寓于此。以孝学笃行著称。载在郡志。迄今照人耳目。后承仍世家于是郡。其玄孙泰铉构一精舍于蓝田小北茅溪之上。遣其弟春甫。徵记于余。余于昔年游览方丈也。历目蓝茅之形胜。溪壑松篁。宜为畸人逸士藏修之所也。然余今老且病。甲管久矣。奚能写来其真境。第有一可谂者。春甫乎。白眉之新构。密迩于尊先祖讲学旧基。则羹墙寓慕之心。自不能已。而奚独以此心为。苟于昕夕。净扫室堂。整齐方册。昆弟同案连业。讲习孜孜。克袭祖先遗范。不舍吾儒正路焉。则寔为狎鸥轩之贤嗣矣。凡为人后者。述先垂裕。是第一等嘉猷。盍亦勉旃哉。春甫乎。归而告诸白眉。相与绳厥祖武。则德门之益昌以大。可卜于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5L 页

永慕堂记
肆惟我夫子。天地也日月也。若无夫子。天地闭而日月晦。万古长夜。吾道亡矣。见今天翻地覆。凡我冠儒服儒者。不学夫子之道。不慕夫子之化。则其为夷狄为禽兽也必矣。湖南鳌城之北泗山之阳。地有炳灵。人亦挺秀。夫子之裔孙。多居其下。而彦镇甫筑数间屋子。奉藏圣迹图暨影本。以寓羹墙之慕。揭其扁曰永慕。其胤东旭请余文以记之。曰吾大人尽心效诚。在此经纪。屋既成矣。愿以一言飏挥。余虽人微学謏。爱慕夫子之心。奚异于泗上之人哉。遂谂之曰。奂焉此堂。可与文庙相表里矣。吾林之尊慕依归。当何如哉。苟毋以堂构为能事之毕。以夫子之书。弦诵于斯。以夫子之道。讲服于斯。庶几无诳吓后进之叹。君必归告于尊大人。以是为终条理之盛仪。则岂不大有光于斯文。人必称善继善述矣。夫然后斯堂之名。必并美于鲁城之阙里。昏衢睇烛。斯可卜矣。且有诗礼峰。照应于堂之南北。尤美者也。念哉勖哉。
春洞丙舍记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6H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6L 页

慕鲁亭重修记
亭在晋阳之东山。而名以慕鲁何也。夫鲁之东山。孔圣所登临处也。后学之愿学圣人。固是常也。因地名而尊慕圣人。不亦宜乎。晋阳贤士朴君泰亨允常。尝从游我伯氏渊斋先生脚下。亦与余有讲磨相长之益。一日语余曰。泰亨先人曾构一书塾于月牙山下东山之洞。非直为山水可爱。欲以劝后生之肄业也。揭扁曰慕鲁。即尊慕圣人之义也。使村秀乡俊。相聚群居。昕夕讲习。不绝弦诵。其育英化俗之风。庶几有作新之美。亭久而圮矣。乃于丙午冬。泰亨之三从弟泰秀。与权翼道源等。合谋设役而重葺之。以新耳目。愿贲一言以识之。我未尝登眺斯亭。而顾其名义。歆歆然不以文拙辞。作而应曰。际玆圣远教弛。霄壤易位。冠屦倒置。华而夷人而兽之世。重建斯亭也。其意奚啻以水不忍废地不忍荒者耶。必使衣冠之徒。入斯亭而讲明圣人之学。慥慥不已焉。则异端诡说。不得以衅之。吾道光明。庶几可复矣。愿允常归以此言谂于诸君。变晋为鲁。亦非吾东表之盛事耶。其勉之哉。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7H 页

朴孝子文镇。密阳人。天性至孝。自在髫龄。已知事亲之道。稍长受读小学书。立心制行。莫不服膺于斯。平居养亲。志物备至。贫而负米躬爨。病而尝粪斫指。诚靡不极。其父忽遘难医之疾。四年阽席。一日医人来言虎骨膏最为良剂。乃入山中设陷阱。日夜沐浴。号泣祝天。果获作膏以进。厥疾乃瘳。乡党亲戚咸称曰。孝哉文镇。若非至诚。焉有是异哉。遭内外艰。哀毁踰制。庐墓啜粥。不脱衰绖以终三年。凡居家处事。无非孝之推也。生于 正庙癸卯。殁于 宪宗己酉。乡评久而未泯。屡呈营邑。又呼龥 阊门跸路。今 上癸巳。特蒙 旌褒之典。呜呼盛哉。存而尽性分之所当然。则没而不朽于 恩褒之下。顾无馀憾矣。孰不钦颂哉。眄彼带田。有侐佳城。即其寿藏也。寿藏之前。煌煌绰楔。巍然相对。尤可荣耀之无穷。路于是者。必为之式焉而有所劝励。则亦岂不为风教之一助也哉。其胤进士洛龟。以其事迹颠末。请记于不佞。不佞虽无文。窃乐道人之善。略识之如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