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1451-0074c.png

圣经论大人之学在于尽其道而巳矣盖道具于人巳
而各有当止之善也大人之学尽是而已圣经所以首
揭之以为学者立法欤自昔圣王建国君民兴学设校
所以为扶世导民之具非强天下之所不欲而其宏规
懿范之存皆率天下之所当然是故作于上者无异教
也由于下者无异学也其道可得而言矣巳之德所当
明也故学为明明德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昊天
卷一 第 1b 页 WYG1451-0074d.png

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人之所以有爽德也谓之明者明
此而巳懋吾时敏缉熙之功致其丕显克明之实洗心
濯德超然于事物之表而光昭天地之命盖吾之德固
天地之德也德本明而吾从而明之耳不然则道不尽
于巳非所以为学矣民之德所当新也故学为新民焉
吾与天下之人而俱生所谓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
家邦终于四海非吾分之事乎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
卷一 第 2a 页 WYG1451-0075a.png

猷之责致其裁成辅相之道通变宜民脱然于衰世之
习而比隆三代之治盖今之民固三代之民也民本当
新而吾从而新之耳不然则道不尽于人非所以为学
矣明德新民又皆有至善所当止也故学为止至善焉
惟皇建极惟民归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孰不有天理
之极致乎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此道之所以无穷尽也
谓之止者止此而巳有宪天之学而后可以言格天之
卷一 第 2b 页 WYG1451-0075b.png

德犹为未明之德也不与三代同其治犹为未新之民
也人已之间道犹有所未尽而非所以为学之至矣是
则明德以求尽乎为巳之道新民以求尽乎为人之道
止至善以求尽乎明德新民之道古人无道外之学也
如是
化治以前先辈多以经语诂题而精神之流通气象
之高远未有若兹篇者学者苦心探索可知作者根
卷一 第 3a 页 WYG1451-0075c.png

息汉魏乐府古诗六朝人用之即是六朝人音节观
守溪震川之用经语各肖其文之自巳出者可悟文
章有神
卷一 第 3b 页 WYG1451-0075d.png

卷一 第 4a 页 WYG1451-0076a.png

圣经推止至善之由不外于真知而得之也夫学知所
止天下之真知也而定静安虑因之此至善之所由得
与则亦求端于知而巳矣今夫明德止于至善然后为
天德之全新民止于至善然后为王道之备入大学而
求得乎此也其亦先明诸心矣乎诚能功深于研极之
久而德业之会归者有以洞晰而无遗理得于深造之
馀而人已之诣极者有以周知而不眩是天下之理本
卷一 第 4b 页 WYG1451-0076b.png

在志亦趋焉以精而择者将以一而守也而定固因于
知矣志之所至心与俱焉有主而虚者将无欲而静也
而静又因于定矣静则安从生焉私累忘而道心自裕
其万感俱寂者即其万境不迁者也安则虑从生焉泰
宇宁而天光自发其百遇皆顺者即其百物皆通者也
学至于此则始也造其理妙契乎体用之原终也履其
事通极于神化之域反之身心性情之微而明德之至
卷一 第 5a 页 WYG1451-0076c.png

于是乎得止也则知止之功其大人止至善之务乎使
不先于知止则疑似乱其中而私得以汩之感应拂于
外而事得以眩之安望止于至善也哉
一语不溢一字不浮法律仍先民之旧而气体略殊
每句义理相承处尤能简括融贯
卷一 第 5b 页 WYG1451-0076d.png

卷一 第 6a 页 WYG1451-0077a.png

归有光
学道之功相须而不可废者也夫体用合一而大学之
道备矣欲致其道而其功不容于或疏者此古之君子
所以能会其全也与且夫道之在天下原于一心之微
而散于庶物之赜出之吾身之近而达之天下之远然
或求之不得其方则其道漫而无统操之不以其要则
其功泛而不切是故大学之道有条目焉古之人有不
卷一 第 6b 页 WYG1451-0077b.png

而齐治均平之道不容以槩施焉天下而先之国也国
而先之家也家而先之身也势有远近随地而植其推
行之本事有彼此因分而澄其感化之源机固有相因
而不容巳者也身心意知君子所以修其德于巳者也
而格致诚正之功不容以泛及焉心而先之意也意而
先之知也知而先之物也智周万物而本然之体巳充
念虑既清而存主之天不失理固有相通而不容间者
卷一 第 7a 页 WYG1451-0077c.png

而后天下之是非不能眩发无不实而后吾心之体得
其平此致由于格诚由于致正由于诚功固有不得不
然者非务其外而遗其内也天下之势不以远近而或
异必皇极之既建而后推行之本以立刑于之既成而
后感化之道以神此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
机固有不容自禦者非泥于近而戾于远也夫其格物
致知诚意而心无不正焉则天之所以命于我者有以
卷一 第 7b 页 WYG1451-0077d.png

之同于我者皆不遗于德教之中夫是而德无不明矣
民无不新矣此大学之全功也古人为学之次第盖如
此
即以纲领为条目之界划四比如题反覆清透简亮
有一气挥洒之乐
卷一 第 8a 页 WYG1451-0078a.png

薛应旂
观先王垂裕之大可见其新民之极也夫君子小人各
得其所先王之所以裕后者大矣此固可以见其新民
之极功而亦岂非盛德至善之所致哉传者释圣经止
至善之义而有及于此意岂不曰有天下之盛德必有
天下之大业我周文武之所以人不能忘者亦惟其德
业之在人耳何者创制立法以为世则先王之所谓贤
卷一 第 8b 页 WYG1451-0078b.png

固在也是故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而得于文谟
武烈者皆仰先哲以为归诵彝训而胥效矣是贤其贤
者盖不止于周召之属也天子则宜王诸侯则宜君而
凡为文昭武穆者皆履洪图而思绍率旧章而不越矣
是亲其亲者盖不止于成康之世也其德业之在于君
子有如此者体国经野以为民极先王之所谓乐与利
者凡以为小人谋也今先王往矣而其乐与利则固存
卷一 第 9a 页 WYG1451-0078c.png

皆安于皇极之中囿于平康之域矣是乐其乐者不特
见于求宁之日也寒者为之衣饥者为之食而凡今天
下之黎庶皆遂其作息之休尽其鼓舞之利矣是利其
利者不特见于彰信之时也其德业之在于小人有如
此者由是观之则先王之泽盖有以被于天下后世之
人而没世不忘固其所也其新民之止于至善何如哉
不及宣德乙卯程之浑然元气而用经确切词语醇
卷一 第 9b 页 WYG1451-0078d.png

卷一 第 10a 页 WYG1451-0079a.png

唐顺之
传者指言平天下之要道详其得失之异而决其机也
盖治平之道莫要于推心而道之所以有得失者亦顾
其存心何如耳君子可不求治于心乎且夫论治者贵
识体为治者贵知要甚矣王道本于诚意也夫使今之
为治者能达于上下四旁之人而通之以公好公恶之
道是缘情以立爱而不阻于分之殊顺事以恕施而各
卷一 第 10b 页 WYG1451-0079b.png

君子而以民之父母归之为好恶之能絜矩而与民同
也赫赫师尹而以民具尔瞻戒之为好恶之不能絜矩
而为民僇也此可见抚我则后而诗言得众得国者可
鉴矣虐我则雠而诗言失众失国者可鉴矣然好恶之
道又岂出于理财用人之外哉彼自夫先谨乎德也而
自然之利致焉外本内末也而争夺之患兴焉此其民
心之聚散系财货之出入而康诰所谓惟命不于常者
卷一 第 11a 页 WYG1451-0079c.png

财货之能絜矩与不能者不既徵于此乎再观秦誓之
词用休休之臣也而兴邦家之利焉用媢嫉之臣也而
贻邦家之戚焉此其人品不同好恶攸系而得好恶之
正者仁人也知好恶而未尽其道者其次也不知好恶
而拂人之性者其下也用人之能絜矩与不能者不亦
徵于此乎是故治天下有大道絜矩是巳得大道有要
机存心是巳君子能以忠信存心则诚明有以通天下
卷一 第 11b 页 WYG1451-0079d.png

焉而泰焉道岂有不失者哉吁大道得而所以得国得
天命者胥此也大道失而所以失国失天命者胥此也
治平君子可不诚以存心而恕以推心哉
法由义起气以神行有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之乐
归唐皆欲以古文名世者其视古作者未便遽为断
语而于时文则用此峣然而出其类矣 推心存心
贯通章旨首尾天然绾合缘熟于古文法度循题腠
卷一 第 12a 页 WYG1451-0080a.png

也
卷一 第 12b 页 WYG1451-0080b.png

卷一 第 13a 页 WYG1451-0080c.png

善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
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
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是以君子之
生财也有道焉固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
以裕于国也其于道也又甚大焉固不必损上以益下
而公私两利亦有以裕于民也然则何如盖天地本有
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
卷一 第 13b 页 WYG1451-0080d.png

其生之也既无遗利矣又且汰冗员裁冗费不使有浮
食焉尽三时之勤以服乎耕其为之也既无遗力矣又
且量所入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斯则勤以务本而财
之入也无穷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以无穷之财
供有限之用是以下常给而上常馀虽国有大事而内
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百姓足而君亦足虽
年或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以无恐矣谓之
卷一 第 14a 页 WYG1451-0081a.png

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哉
质实简严有笼盖一世之气
卷一 第 14b 页 WYG1451-0081b.png

卷一 第 15a 页 WYG1451-0081c.png

传者论裕国之道不外乎经制之得宜而巳盖善裕国
者不取诸民也崇本节用而不失经制之宜国何忧贫
乎且所贵乎平天下者谓其能不事于财也不事于财
者非能尽去乎财也何者财之所生在天财之所出在
地作而成之者人之功制而驭之者君之职因天分地
而巳不劳以君养人而智不凿斯固自有大道矣是必
立为经常之制率天下之人以生天下之财自三农生
卷一 第 15b 页 WYG1451-0081d.png

为浮民不可得也至于朝廷之论官则又以功诏禄以
能诏事以久奠食而滥设之弊去矣滥设之弊去而供
亿之繁省矣生天下之财而勤天下之力自七月流火
以至于十月纳禾稼莫非震动恪恭之时而欲为惰游
不可得也至于公帑之支调则又以贡致用以赋敛财
以式均财而无艺之费去矣无艺之费去而耗竭之患
亡矣夫曰生之为之凡以生财而使之有者则欲其众
卷一 第 16a 页 WYG1451-0082a.png

舒由是而财之大源有所浚而日见其有馀财之末流
有所幅而不至乎坐耗吾见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六府
孔修万世永赖言乎其财则天下之财而非一家之财
一国之财也言乎其计则万世之计而非一时之计不
终日之计也谓之曰大道者盖如此是何尝损下益上
敛一世而为丰殖之谋也哉
浑浑灏灏约诗礼之旨以为言低手效之填凑三礼
卷一 第 16b 页 WYG1451-0082b.png

义则镕经液史文则跻宋攀唐下视辛未诸墨皆
部娄矣
卷一 第 17a 页 WYG1451-0082c.png

观人君之所必得于民者而知财之可以发身也夫民
之所以终君之事守君之财者皆好义之心为之也而
君子好仁实先之则盍慎其所以感之者哉尝谓君民
之势至悬也而其心则一也故其感其应至神也吾尝
以此推之而知夫以财发身之效焉诚以天下之民未
尝不思得仁者而君之而忠臣义士亦上之所欲得于
其下者也顾上不好仁以先之则其民亦惟利是视而始
卷一 第 17b 页 WYG1451-0082d.png

厚泽日以举其民而沦浃之矣顾乃下之所好者不在
于义而徇私灭公敢于缓其君而不顾者也夫人情未
始无欲逸之心而惟义足以胜之也亦未始无欲私之
心而惟义足以夺之下而有好义之民乎则凡君之事
皆激于义之所当趋而力有所不爱是故相率而为之
又相率而终之虽人君之为天下爱力者固不忍贻之
以劳而彼固忘其劳也若曰好义而事不终者未之有
卷一 第 18a 页 WYG1451-0083a.png

相率以辅之又相率以守之虽人君之为天下爱财者
固不忍私乎其有而彼固忘其有也若曰好义而府库
之财非其财者未之有也盖上而好仁则其事也为佚
道之使其财也为惟正之供而君之心既足以信于民
民而好义则事终也固以为人君之事守财也亦以为
人君之财而下之心自益以结于上当其时仁人以其
身役天下之众又以其身享天下之奉而天命归民心
卷一 第 18b 页 WYG1451-0083b.png

潆洄淡宕以曲笔写直势古在气骨不在字句(原评)
理得气充故能称其心之所欲言而人亦易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