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40860a 页
卷十 第 1a 页 0458-168.png
冲虚至德真经解卷之十念九
    宋杭州州学内舍生(臣)江遹进
   汤问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
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
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
革曰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
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
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
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卷十 第 1b 页 0458-169.png
 解曰唯圣人能通其道者非圣人乐通物也
 其道无不通尔非圣人之所通者非圣人不
 能通也其道自然无所事通尔然而必有非
 圣人之所通者而后有圣人之所能通者尔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
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
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
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
 解曰北朔方也万物之所藏也真一之所
 舍也至神之所寓也滨北海之北其国谓
卷十 第 2a 页 0458-170.png
 之终北则精之又精神之又神者也不拘
 于方故无际畔之齐限不役于气故无阴
 阳之化不假于物故不生动植之类四方
 悉平其道甚夷也周以乔陟其外无郤也
 若是则非神禹安能之其国哉虽神禹也
 非迷而失涂亦莫之能至以非足力舟车
 之所及故也
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担甀顶有口
状若圆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
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卷十 第 2b 页 0458-171.png
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
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
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
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
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
衰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
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
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解曰居中在上中虚不窒其循无端其出
 无穷能常滋泽万物者滋穴之神瀵也臭
卷十 第 3a 页 0458-172.png
 过兰椒味过醪醴则其道发闻惟馨悦可
 人心如此也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则其道
 无不为而无不在也物亡札厉至和不散
 也人性婉而从纯气内守也柔心则神凝
 也弱骨则形释也长幼侪居男女杂游人
 不婚宦也不耕不稼不织不衣人不衣食
 也百年而死处常得终也其民孳阜生生
 不穷也相携而迭谣则各得其真乐也其
 所以能若是者以夫饮神瀵以易其中沐
 浴神瀵以染于外尔
卷十 第 3b 页 0458-173.png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
其国𢠳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
乃复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
剋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
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
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撝则诸
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杜稷从戎
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
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
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
卷十 第 4a 页 0458-174.png
隰朋之言奚顾
 解曰周穆王尝与化人俱为神游故其后
 肆意远游尝过其国也三年忘归神者受
 之也既归数月而复进酒肉召嫔御且又
 为不神者求耶夫自神禹至穆王之时治
 变有忠质文之异尚而穆王之游与夫神
 禹之至其国见闻曾不少异岂非神之所
 为独存而常仝欤若桓公之霸与夫隰朋
 之贤安足以知此故区区睹齐国之近而
 以为莫之或加乃更以仲父为耄是犹埳
卷十 第 4b 页 0458-175.png
 井之蛙跨跱埳井之乐而不知东海之大
 乐也
南国之人被发而祼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
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佃
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然而得之性而
成之越之东有辄休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
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
曰鬼妻不可与同居处楚之南有炎人之国
其亲戚死㱙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
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
卷十 第 5a 页 0458-176.png
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
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解曰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
 者为中国故其人冠冕而裳农商佃渔冬
 裘夏葛水舟陆车其所云为无非中道也
 地偏于阴阳则其习俗亦偏矣故南国多
 暑则被发而祼北国多寒则鞨巾而裘其
 偏于四海四荒四极之远者则又有若辄
 沐炎人仪渠之国其习俗乃有非耳目之
 所见闻而人理之所甚骇者上以为政下
卷十 第 5b 页 0458-177.png
 以为俗居之而不疑是皆阴阳为之寇习
 俗足以乱人如此也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
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
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
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曰日丽于天而随旋者也上下八方无
卷十 第 6a 页 0458-178.png
 极无尽难终难穷安可以俄而测其远近
 哉元命苞曰天不足于西北阳极于九故
 天周九九八十一万里历记言数起于一
 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
 九万里二家之学其有所授之也如信其
 说不亦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至于验之车
 盖盘盂之说则不合矣故方其出于扶桑
 而为朝明则沧沧凉凉可拟以车盖及其
 对于昆吾而为正中则犹之探汤而可拟
 以盘盂宜大而小宜凉而温宜近宜远大
卷十 第 6b 页 0458-179.png
 小温凉近远虽小儿之智亦知惑之究其
 所以然虽孔子之智有不能辩者盖日犹
 道也以为远则或能悟之于一息以为近
 则人常迷之于终身言其大则用之弥于
 太虚言其小则废之莫知其所故视日于
 大小不知日者也求道于精粗不知道者
 也尝试以夫燧求火于日则不旋踵而至
 矣又焉有初中远近之间哉然则大小远
 近终不可期是乃日之所以为妙而其运
 行终古不息也孔子之不能决岂真不能
卷十 第 7a 页 0458-180.png
 决哉存之而不论尔小儿遽谓孔子为非
 多知者孔子常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孔
 子而多知又奚以为孔子区区较日之大
 小远迩真小儿之辩斗尔
均天下之至理也
 解曰均齐万物无有高下则物我同而合
 乎一合乎一则同乎道是为天下之至理
 庄子所以有齐物论
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
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
卷十 第 7b 页 0458-181.png
其然者也
 解曰连于形物者寡不能以胜多弱不足
 以制彊也审矣苟得至理之所谓均而用
 之则一发之微足以引千钧之重而不绝
 以为不然者累于物也知其然者达于理
 也连于形物亦末矣苟得其均微可以制
 大若此矧夫得至理之所谓大均恶乎往
 而不可哉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筱为竿剖
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
卷十 第 8a 页 0458-182.png
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
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
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
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钩五年
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亲虑唯鱼
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
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
制彊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
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解曰以弱制彊则弱必绝以轻致重则轻
卷十 第 8b 页 0458-183.png
 必压何则势不等也我诚弱矣因彼之彊
 而制之则彊不与我敌而为我用是彊反
 在于我而弱在于彼也我则轻矣因彼之
 重而致之则重不与我争而为我使是重
 反在于我而轻在于彼也则弱之于彊轻
 之于重夫孰曰不足以制而致之哉此詹
 何以丝纶针钩引盈车之鱼于千仞之渊
 蒲且子以弱弓纤缴连双鸧于青云之际
 之道也噫钓弋异事矣治国者抑又不同
 焉詹何之钓乃学于蒲且子之弋又以教
卷十 第 9a 页 0458-184.png
 楚王之治国者盖得所谓至理之均则物
 虽万变鸟能逃吾之至理哉此庄子所谓
 通于一而万事毕是乃圣人以眇然之身
 土苴以治天下而运之于一握者也奚啻
 楚国乎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
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
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
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
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彊而气弱故
卷十 第 9b 页 0458-185.png
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彊故少于
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
逐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
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解曰谋虑存乎志果断属乎气志者气之
 帅也志足以帅气则其发无不中节矣志
 不足以帅气则役于气而反动其心矣故
 气彊则伤于专气弱则寡于断也尝谓志
 在于我初不属化由其认有于我贵生爱
 身有爱于身斯役于身矣此公扈齐婴其
卷十 第 10a 页 0458-186.png
 志虑所以与气体而为彊弱也夫以我之
 志虑而役于气体诚可悲矣扁鹊乃能治
 二人之疾而移造化之功又何妙欤扈犹
 跋扈也故公扈志彊而足于谋婴犹婴儿
 也故齐婴志弱而少于虑
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
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
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辩于扁鹊扁
鹊辩其所由讼乃已
 解曰昔者孔子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
卷十 第 10b 页 0458-187.png
 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
 已焉尔不得类焉尔是故苟非其类豚子
 真见其母弃之而走矣苟得其类虽公扈
 齐婴归异其室而不疑也尝原公扈齐婴
 既为扁鹊易置其心唯使形者之是役各
 反其室而不自知其形之非也为二室者
 惑于形变而不知二人之为类也故弗识
 焉然则二室之于二人者果索之于形骸
 之内耶亦索之于形骸之外耶如在于形
 骸之外则何以遽信扁鹊之辩哉如在于
卷十 第 11a 页 0458-188.png
 形骸之内则方其反于室也安得而不识
 奚必求辩于扁鹊哉噫人自生至终大化
 屡迁自老耄而视婴孩之时貌色智态奚
 啻公扈齐婴之易形哉然大化之迁流也
 密移人常由之而罔觉扁鹊之易置其心
 也以遽故莫不骇其变焉且以公扈齐婴
 志气一易则其人与其室俱不能相知又
 况造化之于万物已化而生又化而死更
 死更生莫知其端彼人也又鸟知其所以
 然哉昔杨朱之出也素衣其反也缁衣其
卷十 第 11b 页 0458-189.png
 狗之不知迎而吠之杨朱所以止杨布无
 扑其狗也
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
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
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钧
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
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
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无几何复见师
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
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
卷十 第 12a 页 0458-190.png
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
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
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
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
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师襄乃抚心
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
后尔
 解曰夫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不可见故不可受可传斯可得善教者止
卷十 第 12b 页 0458-191.png
 于可传善学者斯能有得师文之学将违
 其器而觉其道师襄之教将由其器以传
 其声是以师襄既命之归师文方且求小
 假之也逮其既有得矣则力回造化幡校
 四时翔景风浮庆云降甘露出澧泉曾不
 离于发乎动弦之间是阴阳之运不出吾
 之把握也岂不妙哉师襄于此亦抚心高
 蹈而叹其微尔向俾师文循师襄可传之
 术而为师襄之所知则终必不能得师襄
 之叹也是以务学者虽曰不如务求师而
卷十 第 13a 页 0458-192.png
 君子则欲其自得之也噫一技之妙其致
 若此则有得于道者以之治天下而致安
 平泰之俗信无难矣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
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
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曰学道者固有若郑师文之于师襄莫
 知其所存所志而命之归其后乃叹其微
 者亦有若薛谭之于秦青自谓穷青之技
 而去之卒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者
卷十 第 13b 页 0458-193.png
 此学者之不可不辩也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
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左右以其人弗云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
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
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长
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
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
 解曰真悲无声而哀真亲未笑而和谓哀
 乐之不可伪以为也以鬻歌假食则其歌
卷十 第 14a 页 0458-194.png
 或不出于心之诚喜因人之辱而哀哭亦
 未足以言真悲也特以其技之妙遂能俾
 一里之老幼未尝有忧徒以闻其哭悲愁
 垂涕相对而不食未尝有乐徒以闻其歌
 喜跃抃蹈而不能自禁夫歌哭之伪乃真
 能动人况彼我皆真哉虽然其术能施于
 雍门之里而已使至齐而歌之必有辩其
 不然者故效其遗声止传于雍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
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
卷十 第 14b 页 0458-195.png
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
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
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
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解曰有声者有声声者声之所声者闻矣
 既已有闻则大不过宫细不过羽番其宫
 羽之清浊而稽诸人事将安所逃声哉则
 子期之善听未足异也且伯牙之琴得子
卷十 第 15a 页 0458-196.png
 期而名益彰而子期之听非伯牙亦无所
 施其巧列子称之者贵知音尔若季札之
 观乐进此道矣

冲虚至德真经解卷之十





卷十 第 15b 页 0459-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