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062-05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书义断法卷四
            元 陈悦道 撰
 周书
  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
作民父母
  合万物而并育者天地之至德统万民而首出者
卷四 第 1b 页 WYG0062-0541b.png
 圣人之至诚
 此理一分殊之说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万物之所以生成孰有外于天地者故以
 天地总言物固物也人亦物也圣人亦物也此以理
 之一言之也灵万物者人之所以异于物亶聪明者
 圣人所以异于人其位为元后亦不过为民父母不
 能遍及于物也此以分殊言之也天地无为故理一
 圣人有迹故分殊能循其聪明之实以几于天地之
卷四 第 2a 页 WYG0062-0542a.png
 仁其仁民爱物安知不与天地同功特本其初而论
 之则理一分殊之辨不可以不明而君天下者之仁
 不偏爱当以爱为先务耳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为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天相民圣人相天皆不过为民而已故君之于民不
 惟君以长之尤必师以教之不特政事之所加而深
 明教化之所及凡此者皆以爱民而措之久安长治
 之域耳盖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即绥而安之以厚其
卷四 第 2b 页 WYG0062-0542b.png
 生此经纶参赞之道非特民之所望于君而正天之
 所托于君也为人君者岂可谓不能而听斯民之自
 为之理者哉
  泰誓下
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
 日月之照则有光光之极者则为显文王之盛德与
 日月并明然光四方者明之普明显西土者明之遍
 及虞芮之质成江汉汝坟之被化中天而照四方者
卷四 第 3a 页 WYG0062-0542c.png
 也岐山丰镐之建都𤼵政施仁之先后肇国而在于
 西土者也显西土照者愈光光四方则愈远武王述
 文考之德以誓师可谓善言德行矣
  武成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
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圣人之兴不爱爵土官职以待天下之贤能修学五
 教三事以正天下之风俗然其于风俗益惇明乎信
卷四 第 3b 页 WYG0062-0542d.png
 义于贤才益崇报其德功教化愈深爵赏愈厚庶官
 有所激劝而方民无不从化此其所以垂拱无为而
 天下治人见其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垂衣拱手坐享
 成功而不知其纪纲之布置意气之感𤼵有自来史
 臣纪武王无为之治惟其致此者以终武成之书旨
 哉
  洪范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卷四 第 4a 页 WYG0062-0543a.png
 洛书之出也九畴之数而已而禹乃即洛书以明洪
 范即洪范以为九畴是虽不离乎数而理已行乎其
 中矣盖古今天下之大法即日用彝伦之大经禹因
 数以观理而大法以明箕子即数以明理而大经以
 正然后归美于禹而推本于天所以见理之果不违
 乎数故人伦天理之所由叙也攸叙者言彝伦之所
 以叙而彝伦之叙即九畴之叙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
卷四 第 4b 页 WYG0062-0543b.png
曰恊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
 天地自然之运孰有大于五行事物当然之理孰有
 加于皇极圣人明事物当然之理合天地自然之运
 一身之五事已参乎五行矣而尤厚于人之八政以
 因乎天合天之五纪以示乎人天人交感极参赞经
 纶之妙而皇极立矣故五行不言用以见二气之自
 然皇极必居中以见一理之当然此洪范九畴之本
 旨而微箕子不能明其初与其所以用也初一是本
卷四 第 5a 页 WYG0062-0543c.png
 文曰五行是叙下皆仿此其次序则先说五行是天
 运五事八政是人事五纪又是天道天人相间说
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数居中犹极之居中而四方上下望以取正焉者
 也正己以立皇极之本稽疑庶徵以行皇极天下之
 至善而合乎时措之宜然后参之神天以验其从违
 示之以祸福以昭其惩劝而皇极之道无不行者矣
卷四 第 5b 页 WYG0062-0543d.png
  稽疑是决之鬼神庶徵是验之天象向是劝之五
 福威是惩之六极圣人之惩恶劝善与天福善祸淫
 相参圣人者天下标准虽已建极犹婉曲以行之使
 天下之人皆通乎上下幽明之故而凛然于福善祸
 淫之天此民之所以取正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用天地生成之数故论其性稼穑乃人力生成
 之功故论其德论其性则天地之生成本于自然论
卷四 第 6a 页 WYG0062-0544a.png
 其德则人力之生成出于使然自然者从微而至著
 使然者𤼵育而畅茂故水火金木惟以曰而于土榖
 以爰言于是而为稼穑也直言其稼穑而已非以名
 言
猊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
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恭从明聪睿者五事之德肃乂哲谋圣者五事之用
 盖人一身皆有当然之则能循其当然之则其于身
卷四 第 6b 页 WYG0062-0544b.png
 心动静云为之间自有不可胜用者矣然则析而言
 之者如合而言之则敬者德之聚未有居处恭执事
 敬而不周于用也此敬所以为学之始终也不思则
 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未有思睿作圣而不
 能全其德者也此土之所以寄于四时也此又明畴
 者立言先后之序也
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
汝极锡汝保极
卷四 第 7a 页 WYG0062-0544c.png
 皇极居九畴之中如屋极为极中立而四方之所以
 取正焉者也然君以极为极而锡民此固上予下之
 辞至于庶民于汝极而保极亦以锡言何哉盖极者
 天下之所共由非一人之所得私亦非势力之所能
 限量也以极之集福者言之则为上锡下以极之共
 由者言之则为下锡上上锡下则为皇极下锡上则
 为汝极盖皇极之君民相与者如此(保极者言其常/为天下之标准)
 (者/也)建极而以福与之上锡下也广矣(此谓敷/锡保极)而终身
卷四 第 7b 页 WYG0062-0544d.png
 行之则下之锡上岂不久远而无弊哉(上是为生民/立极下是为)
 (万世开/太平)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恊于极不罹于
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
斯其惟皇之极
 圣人之建立人极于成就人才见之盖天下之人品
 亦不齐矣圣人于有猷为守之人才念之而不忘于
 其不恊极不罹咎之中人受之而不拒至于有康和
卷四 第 8a 页 WYG0062-0545a.png
 之色为好德之辞亦皆锡之福禄而诱掖其进是以
 有才者得以自见中人者足以自容而色言之善者
 亦皆有所激劝其成就人才转移风俗之道无所不
 用其极斯世斯民所以悉为皇极之归矣夫极者四
 方之所望而取正者也贤者勉而进常人者亦可以
 企而及宇宙间无一民不视以为标准故曰惟皇之
 极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
卷四 第 8b 页 WYG0062-0545b.png
王之路
 以言皇极之教必以是为标准而取正于此也人之
 一心不中不平则必有作好作恶而失其好恶之正
 者矣义利界限之不明则必有猖狂妄行而失其所
 共由之道路矣盖处物为义在物为理道路者皆理
 之所共由者也好恶之偏不能遵而行之皆物欲蔽
 之不能行其所当然者耳故言遵义遵道遵路以见
 人之视此为标准言王之义王之道王之路以见皇
卷四 第 9a 页 WYG0062-0545c.png
 极之所以为标准其原皆生于人心之私而昧乎天
 理之正使非有建极之君何以使斯民之会极而有
 所取正哉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
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王道即皇极也本广大本平易本正道人人可行若
 大路然惟一念之私反覆蔽锢失其坦然之道无以
 造于当然之极故皇极之教欲其无偏于己欲其无
卷四 第 9b 页 WYG0062-0545d.png
 党于人无党于人复欲其无偏于己悉去其倾邪反
 侧之累而共由于公平广大之途然后天下之民无
 不会极而且归于极矣会者合而来归者来而至盖
 必至此而后为极故箕子反复其辞以明之而且以
 赞咏乎皇极之建天道之成也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
 曰者箕子更端之辞也敷言者敷衍为言不特上文
 所衍之言凡先圣后圣之所以垂世立教者皆言也
卷四 第 10a 页 WYG0062-0546a.png
 然圣贤之所以敷言是天下之常理是天下之大训
 非君之训而实天之训其所关系如此而可已于言
 哉此理此言斯民由之则为彝君师教之则为训而
 天道精微之蕴举不外此故其言之不可以不敷而
 以箕子之赞咏皇极复为更端之辞以深明之也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
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践君师之教而近道德之光君之所以不远于人也
卷四 第 10b 页 WYG0062-0546b.png
 推父母之恩而居君师之位民之所以不忘其君也
 父母之爱子甚矣如保赤子心诚求之盖惟恐其教
 之不孚行之不力而去道之远也今既闻其教行其
 道以近天子之光华则其于父母罔极之恩何日忘
 之岂徒以势而君临之哉故箕子明皇极之畴于其
 将终言民之所行如此而述民之所言如此也
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正直之用一刚柔之用而圣人治民岂不欲相安于
卷四 第 11a 页 WYG0062-0546c.png
 无为因其平康而一以正直待之哉以其时俗之不
 同气禀之不一不得不委曲以施其刚柔而使终归
 于无过不及之道也故强梗者以刚克柔和者以柔
 克此以刚克刚柔克柔酌其时俗之宜也沈潜潜退
 者以刚克高亢明爽者以柔克此以刚克刚以柔克
 柔矫其气禀之偏也三德之用阳舒阴敛此民之所
 以皆恊于中而会归于有极欤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榖用
卷四 第 11b 页 WYG0062-0546d.png
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为君臣者皆有关于天所当深省苟能各省其失得
 则五者之休咎以时此盖以位之尊卑验休咎之大
 小也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各当尽职如岁月日三
 者雨旸燠寒风不失其时则朝野之休徵皆见此以
 一理之感应占万事之太平也天有五行人备五事
 其责任之重则在王卿士师尹其泰和之运则著于
 地利人事贤才国家箕子于此盖极言休徵之可考
卷四 第 12a 页 WYG0062-0547a.png
 而休咎之有由为人上者可不深省而勉图之哉
 卿士以下不言省蒙上文也
  旅獒
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下之献者各随其方物上之受者不贵乎异物是可
 以见圣德之感人深矣盖其所慎者本人心天理之
 所同得故其所贡者惟物产日用之常行使其敬德
 不足以珍奇为尚遂于耳目之玩者无穷而本于性
卷四 第 12b 页 WYG0062-0547b.png
 分之真者愈怠又何以柔远人而治天下国家哉是
 以圣人必先慎乎德持守之深而嗜欲之浅非武王
 不能慎此德非太保不能为此言也
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
之国时庸展亲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明王在上四方远国毕献方物王者不自私而举以
 分赐诸侯是以昭示方物于异姓之诸侯使之无废
 其职分宝玉于同姓之诸侯使之益厚其亲如分陈
卷四 第 13a 页 WYG0062-0547c.png
 以肃慎之矢鲁以夏后氏之璜是已 上之所以柔
 远人者此德君之所以赐诸侯者此德诸侯不敢轻
 易其物而视之者亦惟此德虽其所赐有同姓异姓
 之殊方物宝玉之异然德寓于物人亦以德视物则
 一而已矣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
以道接
 不役耳目以为百度之正所以谨其外也不玩人物
卷四 第 13b 页 WYG0062-0547d.png
 以丧本心真所以谨其中也然至理所寓不越乎日
 用常行之道总言其要惟在于内外交养之功惟内
 之所养不至于妄𤼵外之所养不至于妄受则存养
 周遍表里如一又何至于丧德丧志而循耳目之欲
 哉西旅献獒乃役耳目之一事而太保总言内外交
 养之事无一不及亦犹太公丹书之戒于盘盂几杖
 无不铭之以示警也
  大诰
卷四 第 14a 页 WYG0062-0548a.png
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鸣
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宁王武王也卜天意之所寓也宁王遗宝龟而绍天
 明天之明畏己弼我丕丕基矣今日之有大事休朕
 卜并吉岂非天之明畏而弼我丕丕基者哉天将定
 天下之大业故上可以决天下之大疑天之所命所
 相所弼皆于卜而占之岂以昔之惟卜用可以验天
 意而今之惟卜用不足以绍天明哉此东征之师所
卷四 第 14b 页 WYG0062-0548b.png
 以质诸鬼神而无疑考之宁王而益信也呜呼一言
 成王之所感深矣
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肆予大化
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
图功攸终
 上天闭塞艰难之会因以立功而可成此为人上者
 不可不极卒宁王之图事也人君化诲诱劝之辞徵
 之天人而可信此人臣者不可不终宁王之图功也
卷四 第 15a 页 WYG0062-0548c.png
 宁王于武王所立之功则继其志者在我宁人于武
 王所用之人终其功者在友邦君不敢不极卒者成
 王之所以自任于己曷其不于者成王之所以相期
 于人也反复乎古今参验乎天人东征之师其可已
 乎
  微子之命
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脩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
国咸休永世无穷
卷四 第 15b 页 WYG0062-0548d.png
 以世德崇汤祀所以存一代典章之旧以客礼待微
 子所以垂万世久远之休既往之统有傅方来之休
 未已盖其尚古之心不惟可慕之先王而公平广大
 之心犹可以垂之万世也尊先王而文献足徵继绝
 世而与国同休稽之古而不悖傅之后而有永王者
 之盛心可见矣
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
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
卷四 第 16a 页 WYG0062-0549a.png
 先儒以整齐严肃为敬则齐之为敬决矣汤之学在
 于圣敬日跻敬以直内则圣无不通广无不包渊无
 不测此其敬德之积如此膺上天眷命除斯民邪虐
 之害此其仁功所加如此然成王之命微子推本汤
 德必自盛德全善推之于以见功之著在一时而德
 之垂者愈远而愈无穷是以尚论其德而推本于敬
 也 又按周之命微子必推其祖宗之德而商受之
 非无一语及之亦可谓厚之至矣
卷四 第 16b 页 WYG0062-0549b.png
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恊庸建尔于上
公尹兹东夏
 有大德者必得其禄故自极人臣职任之崇有大人
 者正己物正故能布中外文明之治盖人皆有德而
 微子独厚于德天歆享之民敬顺之盛德之不可忘
 故建尔于上公然令德显显宜民宜人东夏之尹治
 当必有可观者故成王诰命之辞称其已然而勉其
 将然国在东方地为中夏治愈明而德愈厚此成王
卷四 第 17a 页 WYG0062-0549c.png
 拳拳之望也建尔上公所以崇德尹兹东夏所以图
 治成王临遣微子之辞期予于治之意盖如此
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往敷乃训者成王遣微子就国之辞也钦哉者敷教
 之本也服命之不谨不可以训典常之不率非所以
 训率典礼之常以蕃卫之忠其训教之所由敷者乎
 钦哉一语其又敷教之本领者乎成王之命微子曰
 庸建尔于上公上公之服九章九命其衮衣诱裳近
卷四 第 17b 页 WYG0062-0549d.png
 于天子僣逼之愆常必由之能敬以敷训则必能慎
 以辅君敬与不敬之分于此可见
  康诰
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
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
 明德慎罚为康诰之纲明德又慎罚之纲文王之德
 见于恤穷用人敬贤至于威其所当威耳明德之用
 周而威之用寡康诰详言其德盖指其显于民者言
卷四 第 18a 页 WYG0062-0550a.png
 之也文王之德可以区夏而肇造之初惟听一二邦
 之渐修如虞芮之质成江汉之教行是已其尚德不
 尚刑之意昭然于天下故其以渐脩治之化悠久而
 不能已于人心者此盖惟文王能之而皆非有心于
 天下也
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
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
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卷四 第 18b 页 WYG0062-0550b.png
 此武王告康叔以明德之实也德无常师其于义理
 之无穷体用之周遍岂可以一言尽哉近守家法既
 欲其祗述文考之事绍其所闻而服其德言矣远师
 圣哲复欲其求之殷先王又远为商耇成人又别求
 闻古先哲王皆所以探索义理之本原而推广实德
 之功用其绍闻以行文王之言宅心以加教诲之道
 皆所以修己也用保乂民用康保民皆所以治人也
 此四语者互言修己治人之事经纬以成文非谓师
卷四 第 19a 页 WYG0062-0550c.png
 文王尊商耇止为修己求殷先哲与古先哲止为治
 人合而观之则可以语明德之学矣
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
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无遗商耇以端治本而明化源稽我古人之德以安
 万民而保一国然后此身之理能究其所从出此身
 之德能充其有馀可以不坠吾君分土分民之命矣
 然止能不废在王命才可免过而已非以为己是也
卷四 第 19b 页 WYG0062-0550d.png
 则康叔之尊贤而稽古弘道蓄德者岂可有一息之
 不勉而不思王命之重哉
乃服为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殷民之关系甚重康叔之责任非轻盖弘王化以和
 保殷民者此民也助王室以安宅天命者亦此民也
 深思夫承宣夹辅之寄而反复乎人心天命之由其
 必思所以作兴鼓舞其民而去其旧染之污矣以殷
 民之旧俗而康叔能作新之则夫乃服之事无大于
卷四 第 20a 页 WYG0062-0551a.png
 此者此大学克明德亦引康诰作新民之语以明之
 也
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
赤子惟民其康乂
 明罚以服人心之公戒敕以勉人心之和和则安矣
 未有安而不治者也人惟心服是以心和是以去疾
 之心去恶以保赤子之心保善久安长治之计常必
 由此此犹足以见明德慎罚之效人心感通之速不
卷四 第 20b 页 WYG0062-0551b.png
 可以商俗之污而谓其不可以安且治也 明服如
 四罪咸服敕懋和如戒之用休劝之以九歌去疾如
 沉疴之去体保赤子如心诚求之不中不远皆人心
 自然之感应也
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
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
 敬典者一国之常法敬以持之固可以裕民矣敬忌
 者一代之家法敬而有戒慎则庶几可及乎文王之
卷四 第 21a 页 WYG0062-0551c.png
 裕民也而敬敷五教在宽之意皆所以宽容养其善
 心而终免于刑罚能如文王之𤼵政施仁美化行乎
 江汉彼裕我民岂不绰绰乎有馀裕以此治殷民此
 则武王建国治民初意庶几其可以少慰怿也此武
 王康诰之书所以终慎罚之义如此而拳拳有望于
 康叔云
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
 爽明也惟思也迪导也求等也明思治民之道而导
卷四 第 21b 页 WYG0062-0551d.png
 之于吉康之地固治民者之责然武王之心未尝不
 求诸己未尝不明其德深思久安长治之本原而殷
 先哲王为等匹躬行践履实己足为标准于天下而
 非一告之康叔也康诰之书大要言明德以慎罚故
 始责康叔以迪民而终身自任以康乂亦可谓深知
 治本矣民何幸欤
  酒诰
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尔祖考之猷
卷四 第 22a 页 WYG0062-0552a.png
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此言文王之民其风俗之厚如此故其德业之成如
 此也然斯民之相诰诏每于小子之时导之以恒产
 恒心是以能承祖训而聪听之于德之谨告之以德
 无小大是以能视大德而惟一教民每于小子之时
 而成德由于小德之积盖教民者不至于后时进德
 者能成其大德所谓迪小子犹三代所谓小学之教
 也所谓小大德犹商书所谓尔惟德罔小也若以谨
卷四 第 22b 页 WYG0062-0552b.png
 德为小德而不思其为大德之积岂文王之民所以
 教小子者哉
兹乃允为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

 事以人事言德以天德言臣之于君有一职则必有
 一事而正者所以治之也至于元德之盛大与天同
 功则为天德而王家永不忘矣盖正事者人能为之
 元德则天亦顺之其永不忘于王家者乃世臣德与
卷四 第 23a 页 WYG0062-0552c.png
 国家同休者非特各治其事而已也妹土之臣能不
 荒于酒德以各正其事可谓尽臣道矣而武王所期
 之远不至于与天合德与国家同休不止盖君子爱
 人以德而期于成就德业如此
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至于
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
 古今言敬惟畏字最切盖其始也一念之敬畏迪行
 于天民人己之间所以交致其敬也其终也一堂之
卷四 第 23b 页 WYG0062-0552d.png
 敬畏贯乎君臣辅弼之间所以交致其敬也商先哲
 王所以自治者如此而君臣交修纯一恭敬贤圣之
 君六七作莫不皆然盖始犹以一身持循之常法其
 终则为一代相傅家法矣奚至于纵酒败德哉 经
 德者修己也秉哲者用人也
  梓材
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大家所谓系属人心
卷四 第 24a 页 WYG0062-0553a.png
 者固不可不以民之情达之大家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君能制命是以臣皆承命尤不可不以臣民之
 情达之王也 国之政有臣有民其始已达之大家
 矣总而言之何往非臣其情可不达之王乎诸侯承
 王命以牧民中立于君臣之间不以臣民达大家无
 以示一国之仪刑不以臣民达王者无以正一人之
 体统斟酌于人情之宜而归尊于王朝之重武王封
 康叔之初拳拳及此亦可谓深远之虑矣 巨家所
卷四 第 24b 页 WYG0062-0553b.png
 谓故国世臣孔子所谓卿大夫邦家也
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自古王若兹
监罔攸辟
 引养引恬者武王责效于邦君御事之新命也罔攸
 辟者自古王者建牧立监之初意也引掖斯民于安
 养生全之地惟在于仁邦君与皆有责焉开置监国
 于畿内所封之地不在于法此牧监之所当谨也武
 王封康叔于卫三篇之书皆以保民而主慎罚然民
卷四 第 25a 页 WYG0062-0553c.png
 庶者诸侯群臣之所共理而刑罚者监牧之所得专
 故于三篇将终之时言其总命诸臣之意如彼而究
 其立监之意如此何至轻用其法而有乖于仁哉
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
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

 稽治敷菑广去草也疆畔畎渠也涂塈泥饰也梓良
 材可为器也雘采色也武王之封康叔于三篇告戒
卷四 第 25b 页 WYG0062-0553d.png
 之终而喻以三者农工之事若分而言之则敷菑以
 喻除恶垣墉以喻立国朴斲以喻制度武王之所已
 为也疆畎塈茨丹雘则望康叔以成终云耳若合而
 言之则封国之初先欲除恶之广诸恶既除在于立
 国之坚然后正其制度纪纲加以修饰润色而治国
 之道终矣此又一节深于一节而是书之所以长于
 譬喻也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
卷四 第 26a 页 WYG0062-0554a.png
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此以下群臣进戒之辞如召诰洛诰所云错简在此
 亦不知其为何人作然其为进戒成王之辞无疑也
 今王之所言惟当效先王文武之所为先王勤用明
 德以怀诸侯皆夹辅王室以享上复如兄弟之亲方
 方而来视效吾君之明德盖明德之极功也今之为
 后者亦式旧典而已矣旧典者何也明德而已矣明
 德无君臣之间故上作而下应明德无古今之间故
卷四 第 26b 页 WYG0062-0554b.png
 前作而后述昔也庶邦享而今也庶邦丕享盖亦德
 之所传愈远而所感愈深耳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
 孚其是之谓乎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
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以今日之广土言之则天固悉付以中国民矣于中
 国之中而犹有迷民今王可不务德而思有以和怿
 先后之哉和之使不乖怿之使不怨先后之以左右
卷四 第 27a 页 WYG0062-0554c.png
 民是非今王之民乃先王所以受命于天之民也盖
 商俗迷惑染恶之民自今日而归于德化则克受天
 命之先王庶几其可以少慰而天之所以付中国民
 者始可无负也
己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己者辞之终也若兹监者意之所未终也人臣之进
 戒于君所以祈天永命者言有尽而意无穷今往何
 监非欲其万年惟王而且与子孙常保其民乎盖万
卷四 第 27b 页 WYG0062-0554d.png
 年者一身之寿可以君临天下子孙者一代之传常
 永保其民所欲之深所期之远故其所言之益切而
 所监之不违也所谓若兹监者亦于上文明德祈天
 之事而言耳
 
 
 
 书义断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