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300c.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坏病篇目录
阳旦汤(补/)
甘草乾姜汤
芍药甘草汤
麻黄升麻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卷十一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300d.png

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目录
卷十一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301a.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坏病脉證并治篇
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
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
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
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
卷十一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301b.png

胸痞鞕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
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讝语循衣摸
床之类是也其论散见诸篇今合为一集以便后
学其中或有挂漏是在能三反者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
(注/)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
卷十一目录 第 4a 页 WYG0780-0301c.png

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證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
脉證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證治之不可以成法
拘也
(集/注)方有执曰既不可定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
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一以贯之斯言尽
之矣
程知曰病在太阳治之不当即成坏病故初治不
卷十一目录 第 4b 页 WYG0780-0301d.png

在则不谓之坏病矣
程应旄曰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讝语下后虚烦
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
类纷纭错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得执
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證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
不中与也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盖欲反
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
卷十一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302a.png

吴人驹曰不得拘三日为表病而与桂枝当依现
在之变坏者而为救治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乾呕不能食往
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
汗温针讝语柴胡汤證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
之
(按/)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
卷十一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302b.png

柴胡汤
(注/)本太阳病不解而见胁下鞕满乾呕不能食往来
寒热等證脉沉弦是邪转入少阳也若未经吐下
者当与小柴胡汤解其半表半里之邪可也其已
经吐下发汗温针者则表里俱虚更加讝语柴胡
證罢此为坏病即小柴胡汤亦不中与也当审其
所犯何逆随證以法治之可也
卷十一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302c.png

针不惟犯少阳三禁更加温针以迫劫之损耗津
液胃中乾燥必发讝语柴胡證罢者谓无胁下鞕
满乾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證也此为坏病
沈明宗曰太阳不解而传少阳当与小柴胡和解
乃为定法反以吐下发汗温针以犯少阳之戒而
邪热陷入阳明故发讝语已为坏證要知讝语乃
阳明受病即当知犯阳明之逆而治之若无讝语
卷十一目录 第 6b 页 WYG0780-0302d.png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
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
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
微喘口乾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手足躁
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太阳病中风不以桂枝汤汗之而以火劫发汗故
致生诸逆也风属阳邪被火益热故血气流溢失
卷十一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303a.png

达于肌表故其身发黄也血为热迫故上逆欲衄
阴虚液竭故小便难阴阳虚竭故身体枯燥阳热
熏灼阴液上越故头汗出剂颈而还也热传太阴
故腹满口燥热传少阴故口乾咽烂热壅于胸故
肺燥微喘热结于胃故不大便愈久则热益深故
哕逆讝语神明昏乱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之證见
矣凡此诸坏證推求其源皆由邪火逆乱真阴立
卷十一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303b.png

可治也可不慎之于始哉
(集/注)成无己曰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
者热气内郁也经云火气内发上为口乾咽烂者
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则大便不鞕若热气
下入胃中消耗津液则大便鞕故云或不大便久
则胃中燥热必发讝语经云病深者其声哕火气
太甚正气逆乱故哕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
卷十一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303c.png

未竭犹可治也
喻昌曰此證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
二条亡阳證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诸
句则知此證宜急驱其阳以存一线之阴不得泥
阴阳俱虚竭一语而补其阳劫其阴也且头汗为
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
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
卷十一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303d.png

体枯燥而不得汗设有汗便不圊血矣读古人书
全要会意岂有得汗仍衄血圊血之理哉又曰仲
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
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绝可知也肾
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未绝
可知也
程应旄曰已上诸證莫非邪火逆乱真阴立亡之
卷十一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304a.png

邪风被火热之害可胜言哉此际欲治风而火势
沸腾欲治火而风邪壅遏何从治之惟利小便一
法如猪苓汤类可以导热滋乾使小便得利则太
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尚可治也倘利之而不
利火无从出危矣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
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
卷十一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304b.png

(注/)太阳表病医过发汗已虚其表因复下之又虚其
里虽有未尽之表邪陷里成痞但表里俱虚阴阳
并竭已成坏證矣况无阳则阴不生阴独则阳不
化而复加烧针火气内攻阴阳皆病故胸满而烦
面色青黄肌肤瞤动也见證如此错杂故为难治
若面色微黄不青手足不厥而温则为阴阳之气
未竭故曰易治也
卷十一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304c.png

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阴独谓痞也青黄脾
受尅贼之色微黄土见回生之色手足温阳气回
于四末也言既经反覆之误又见尅贼之色肌肤
瞤动而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为难治也今则土
见回生之色四末得温胃家之阳复故为易愈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
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燥吐逆者
卷十一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304d.png

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
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證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
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禦也脚挛急者
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
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
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乾者阴因汗竭也烦燥
卷十一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305a.png

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
复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
则脚即伸也若胃不和而讝语知为邪已转属阳
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微溏胃和自可愈
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
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證具则
又非甘草乾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
卷十一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305b.png

(集/注)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證而头项不痛知
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
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證里阴攻及
表阳差讹祗在烦字上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
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證不必真直中也治之
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问曰證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乾两胫拘
卷十一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305c.png

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
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
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乾烦躁阳明内结
讝语烦乱更饮甘草乾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
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
则止其讝语故知病可愈
(注/)此设问答申明上条之义也桂枝證当用桂枝值
卷十一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305d.png

芩也值时令寒冷或其人有寒用阴旦汤即桂枝
汤加乾姜也證象阳旦谓心烦似乎有热也按法
治之谓按法用阳旦汤也盖心烦小便数咽中乾
似乎阳旦而不审脚挛急微恶寒之證是阴寒也
即以阳旦汤攻其表误也所以增剧厥逆咽中乾
两胫拘急讝语等坏證作也师言夜半手足当温
两脚当伸如其言者何也答曰诊脉浮大则为风
卷十一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306a.png

附子温经即有阳明内结讝语烦乱等證浑不为
意且更与甘草乾姜汤至夜半阳回足热胫尚微
拘急即与芍药甘草汤以和其阴尔乃胫伸继以
承气治其阳明内结故微溏而讝语止其病可愈
矣是皆由于救之得法耳
阳旦汤方(补/)
桂枝(三钱/) 芍药(二钱/酒焙)
卷十一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306b.png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擘)
右水煎去滓温服无时日二三服本方加乾姜名
阴旦汤
甘草乾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乾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卷十一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306c.png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
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愓者久而成痿
(按/)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
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
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證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
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
卷十一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306d.png

(注/)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
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气虚故脉微阳气微
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愓也
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力乏筋软
而成痿矣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
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卷十一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307a.png

(注/)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
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之坏證中寒故寸
脉沉迟手足厥逆下竭故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
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
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咽
喉不利唾脓血也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證
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
卷十一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307b.png

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
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
温下随證治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凡伤寒热
炽者其阴必虚六七日虽当传里之时设表證仍
在而大下之则阴伤而阳亦陷寸脉沉迟手足厥
冷下利不止伤其阳而气内陷也下部脉不至咽
卷十一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307c.png

伤其阳复伤其阴故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升阳
调下清热滋阴盖传经热邪从外入于内者仍当
从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昌曰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
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
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
阳邪搏阴上逆之徵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
卷十一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307d.png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裹/碎绵) 白术(六铢/)
乾姜六(铢/) 芍药(六铢/)
天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
卷十一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308a.png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
顷令尽汗出愈
(方/解)下寒上热若无表證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證
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證消息之治也升麻萎蕤黄
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
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乾姜当归白芍白术
卷十一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308b.png

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
不伤彻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證
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
咽喉痛唾脓血之證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
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
邪去而正自安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
卷十一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308c.png

(注/)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
邪乘虚内陷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
热入于胸气壅塞也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
烦惊讝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在下者轻则小
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者热客下焦水
道阻也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
肌体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也以柴胡加龙骨牡
卷十一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308d.png

(按/)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若以为津亡血涩阳气
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身重则误矣寒湿身重用
真武汤桂枝附子汤以不渴里无热也热湿身重
用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讝烦胃有热也
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
用苓半大黄为佐也
(集/注)方有执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搏
卷十一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309a.png

所以不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
痛亡津液而血涩不利故变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入腹也下
而胸满烦惊治以龙牡为邪入心也因火劫而致
烦惊治以桂枝龙牡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下而致
烦惊治以柴胡龙骨牡蛎解心阳之内塞也大小
陷胸以高下缓急别之诸泻心汤以寒热虚实辨
卷十一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309b.png

下后大法备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
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其患已及于神明于
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璐曰此系少阳之里證诸家注作心经病误也
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九日过经下之尚
且邪气内犯胃土受伤胆木失荣痰聚膈上有如
卷十一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309c.png

骨牡蛎以镇肝胆之惊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龙骨(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卷十一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309d.png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
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是證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
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
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
蛎铅丹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
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310a.png

(按/)禹馀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證不合与禹馀粮丸
五字衍文也
(注/)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
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
故小便已阴茎疼也
(集/注)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
卷十一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310b.png

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
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养神恍惚而
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
而小肠之水亦竭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𦂳急目直视不能眴
不得眠
卷十一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310c.png

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
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𦂳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
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
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
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證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
耶
(集/注)喻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
卷十一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310d.png

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
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
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以
重虚其虚故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注/)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
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血之后热随血去
卷十一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311a.png

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慄振振耸动所必然
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衄血之
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
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慄
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慄
而振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311b.png

脱故寒慄而振是为阴阳两竭凡遇当汗證便当
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
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发汗
(注/)咽喉乾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
戒人虽有可汗之證亦不可发汗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311c.png

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證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
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
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注/)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
卷十一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311d.png

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程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
小便血矣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注/)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
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證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荣卫
愈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
卷十一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312a.png

(集/注)喻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證本当发汗疮疡之
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风袭虚内
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
病也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
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
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卷十一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312b.png

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之后必生惊病
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
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
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被寒
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
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
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
卷十一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312c.png

者内伐肾邪也
桂枝加桂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馀依桂枝汤法
(集/解)徐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
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藏而作奔豚故
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
气兼驱外邪也
卷十一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312d.png

名为火邪
(注/)火熏古劫汗法也即今火炕温覆取汗之法太阳
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内热躁甚阴液愈伤
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
中伤其阴络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命名火邪示
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集/注)方有执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
卷十一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313a.png

热既不得汗则血必横溢所以必圊血也
程应旄曰太阳病以火熏之取汗竟不得汗其液
之素少可知盖阳不得阴则无从化汗也阴虚被
火热无从出故其人躁扰不宁也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
而吐血
(注/)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
卷十一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313b.png

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
行故令圊血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集/注)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
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
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
卷十一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313c.png

(注/)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證断不可灸若误灸之
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为阳扰也逆者追虚
逐实也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
实而加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然血已耗散脉中
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伤筋血
难复也
(集/注)喻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徵也此而灸之则
卷十一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313d.png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
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其所濡则火之所
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
经脉者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荣血既已虚微若误加烧
针则荣血涸留而无所行也岂止焦骨伤筋而已
卷十一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314a.png

(集/注)程知曰言荣微忌烧针也阴虚则内热若加烧针
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
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
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璐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
主
卷十一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314b.png

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注/)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
汗反令表邪无所从出以致邪因火盛外不焦骨
伤筋内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人
素有湿邪在下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
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非风寒湿之痹乃因火逆不
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314c.png

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
著下体而重痹也
程应旄曰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
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即不焦骨伤筋而火
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荣血所治荣气竭而不
运必重着而为痹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
治其火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314d.png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
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
(注/)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
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證也沉
数热在里阳明證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
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故必讝语脉数之病虽皆
卷十一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315a.png

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
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證
惟发热而渴讝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
毒汤清之可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
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注/)伤寒脉浮医不用麻桂之药而以火劫取汗汗过
卷十一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315b.png

气从心且大脱津液神明失倚也然不用附子四
逆辈者以其为火劫亡阳也宜以桂枝汤去芍药
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去芍药者恐其阴
性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外反失救急之旨
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酸收也蜀漆
气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火邪错逆在所必
需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315c.png

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救之此以火迫劫
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
乱故惊狂起卧不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
挽矣故以此汤救之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
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
于阳位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最急又加龙骨
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返其宅也
卷十一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315d.png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脚/洗去)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卷十一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316a.png

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虽因下减而烦
躁一證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
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
而烦躁自愈也
(集/注)喻昌曰此證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
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
卷十一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316b.png

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
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日三服
卷十一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316c.png

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则生烦躁虽
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
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音切
灼(音酌/)摸(末各/切)痿(乌魁/切)唾(汤卧/切)炊(音吹/)劫(音讦/)眴(与/旬)
(同/)
卷十一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316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