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562a.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二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下之一目录
黄疸篇第十六
大黄硝石汤
茵蔯五苓散
茵蔯蒿汤
硝石矾石散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562b.png

猪膏发煎
呕吐哕下利篇第十七
猪苓散
小柴胡汤
四逆汤
茱萸汤
半夏泻心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a 页 WYG0780-0563a.png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大黄甘草汤
生姜半夏汤
文蛤汤
大半夏汤
茯苓泽泻汤
橘皮竹茹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b 页 WYG0780-0563b.png

通脉四逆汤
诃黎勒散
小承气汤
白头翁汤
桃花汤
桂枝汤
栀子豉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a 页 WYG0780-0563c.png

疮痈肠痈浸淫篇第十八
薏苡附子败酱散
大黄牡丹汤
王不留行散
黄连粉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篇第十九
藜芦甘草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b 页 WYG0780-0563d.png

蜘蛛散
甘草粉蜜汤
乌梅丸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二目录
卷二十二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564a.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二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下之一
黄疸病脉證并治第十六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
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𦂳而数数则为热热则
消谷𦂳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𦂳为
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榖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564b.png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
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
欲吐名曰酒疸
(注/)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前
已详言之矣今趺阳𦂳数而尺脉浮四肢苦烦身
面色黄乃疸病也黄土色也土病则见之土属脾
胃脾为阴土主湿胃为阳土主热故凡病疸皆为
卷二十二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564c.png

盖其人素有湿热外被风寒相搏内为女劳所伤
及食谷饮酒或与湿瘀或与热郁皆能为是病也
若胃脉数是热胜于湿则从胃阳热化热则消谷
故能食而谓之阳黄若胃脉𦂳是湿胜于热则从
脾阴寒化寒则不食故食即满而谓之阴黄也阳
黄则为热疸酒疸阴黄则为女劳疸谷疸也若尺
脉不沉而浮则为伤肾肾伤病疸亦为女劳疸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8b 页 WYG0780-0564d.png

谷疸则食谷即满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清气阻于
上行故头眩也浊气流于膀胱故小便不通也女
劳疸则额上黑肾病色也微汗出湿不瘀也五心
热薄暮发肾阴热也膀胱急小便利下焦虚也腹
满如水状脾肾两败故谓不治也若心中懊憹热
不能食时欲吐小腹满小便不利虽见目青面黑
必是酒疸病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565a.png

(注/)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
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缓𦂳数皆
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
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集/注)李彣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
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
卷二十二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565b.png

(注/)未成疸前小便不利而渴者是欲作疸病也已成
疸后而渴者是热深不已故难治也不渴者是热
浅将除故可治也疸发于阴者人必呕逆呕逆者
阴里为之也发于阳者人必振寒发热寒热者阳
表为之也此以渴不渴别疸之难治可治以呕逆
寒热辨黄之在表在里也
(集/注)程林曰黄家以湿热相搏有口燥鼻燥而未至于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565c.png

气未衰治之所以分难易也阴主里湿胜于里则
呕阳主表热胜于表则振寒发热也此条辨疸證
之渴与不渴有轻重表里之分也
尤怡曰疸而渴则热方炽而湿且日增故难治不
渴则热已减而湿亦自消故可治阴部者里之藏
腑关于气故呕阳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
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0b 页 WYG0780-0565d.png

(按/)舌痿黄之舌字当是身字必传写之讹
(注/)身痿而黄腹满而躁不得睡者属黄家之病在里
当下之也
(集/注)徐彬曰腹满里證也乃有腹满而加身痿黄躁不
得眠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
诸黄家病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
枝加黄耆汤主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566a.png

而渴者当清之湿盛小便不利者但当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则为在表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
汤于此推之可知脉沉在里当以下解之也
(集/注)高世栻曰利小便乃黄家一定之法故曰诸病黄
家但利小便然亦自有宜汗者故又曰假令脉浮
为在表当以汗解之汗解之法宜桂枝加黄菧汤
用桂枝汤以解肌肌解则汗自出加黄菧以助表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566b.png

桂枝加黄菧汤方(见水气病中/)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
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
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注/)此详申黄疸误用火汗之为病也病疸者湿热也
今湿淫于内则胸满烦喘热淫于内则发热口燥
若病发时复以火劫其汗则为两热相合盖黄家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566c.png

今因火劫误汗而发黄虽有表热则不当汗也但
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以去其热也
(集/注)程林曰湿淫于内则烦喘胸满热淫于内则发热
口燥复以火迫劫其汗反致两热相搏殊不知黄
家之病必得之湿热瘀于脾土故一身尽发热而
黄正以明火劫之误也若肚有热则热在腹可下
之以去其湿热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566d.png

之宜大黄硝石汤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證以明其治也腹满小便不利
而赤是热在里其人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也宜
大黄硝石汤下之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蘖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567a.png

升顿服
(集/解)李彣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
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
中焦湿热黄蘖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
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
热悉消散矣
黄疸病茵蔯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蔯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567b.png

散方有着落必传写之遗
(注/)黄疸病脉沉腹满在里者以大黄消石汤下之脉
浮无汗在表者以桂枝加黄菧汤汗之小便不利
者不在表里故以茵蔯五苓散主之
茵蔯五苓散方
茵蔯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567c.png

苓利湿瘀也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
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黄疸病小便当赤今不赤而白且欲自利虽腹满
而喘是湿盛无热阴黄證也切不可除热若除热
以凉药下之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主之以小半
夏汤以止哕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4b 页 WYG0780-0567d.png

喘脾气虚而肺气不利耳用苦寒药攻里除热则
胃寒而虚气上逆故哕宜小半夏汤散逆止哕
高世栻曰小便色不变非赤也欲自利非下利也
若腹满而喘虽似里实不可投寒剂以除热如大
黄消石汤不可用也若投寒剂而除热则必哕哕
呃逆也半夏生姜辛温散寒故哕者当以小半夏
汤主之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568a.png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
难治
(注/)疸病属脾脾主土土无定位寄旺于四季之末各
十八日期之十八日者土旺之日也故治十日以
上当瘥而不踰十八日之外也若踰十八日不瘥
而反剧者则土衰矣故曰难治
(集/注)高世栻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568b.png

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
日以上不瘥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
败不可治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为谷疸茵蔯蒿汤主之
(注/)此详申谷疸之为病也未成谷疸之时其人多病
寒热寒热作时则不能食寒热止时则或能食虽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568c.png

郁而内蒸将作谷疸之徵也久久身面必发黄为
谷疸矣宜茵蔯蒿汤利下使从大小二便而出之
茵蔯蒿汤方
茵蔯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蔯减六升内二味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6b 页 WYG0780-0568d.png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
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藏寒也寒不化谷
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中填塞健
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
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徵其證原从太阴
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569a.png

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集/注)程林曰脉迟为寒寒不杀谷故食难用饱饱则谷
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蕴蓄则发烦熏蒸则作眩
也小便难者以脉迟则无阳以施化浊气但留于
胃而不宣是以欲作谷疸若下之徒虚其胃而腹
满如故也所以然者以脉迟为寒之故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569b.png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
矾石散主之
(注/)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疸日晡所发热乃阳明
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此或
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證虽膀胱急少腹满
而小便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
下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569c.png

也时溏黑色者亦藏病及血之徵也血病者颜必
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
治以其脾肾两败也以消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
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讹姑
辨其理也
(集/注)尤怡曰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今发热而反恶寒
者此为女劳得之疸也热在胃浅而肾深故热深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569d.png

肾热之徵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气不
行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證兼腹满则脾肾并
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
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恐伤
胃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570a.png

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注/)妇人产后经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疸
也今男子黄而小便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
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
斯时汗下渗利之法俱不可施惟当与虚劳失血
同治故以小建中汤调养荣卫黄自愈矣
卷二十二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570b.png

阳气虚也黄者土之色阳气虚而土色外呈中无
湿热故小便自利此为虚也故当以小建中汤和
其阴阳调其血气也本论血痹虚劳篇有小建中
汤主治虚劳故曰虚劳小建中意谓此男子黄而
小便自利亦为虚劳之證云尔
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酒黄疸者或无热谵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570c.png

(注/)此详申酒疸之为病也酒体湿而性热过饮之人
必生湿热为疸病也无热无外热也谵语鼻燥有
内热也小腹满湿热畜于膀胱也欲吐湿热酿于
胃中也其脉浮者酒热在经先吐之以解外也沉
弦者酒饮在里先下之以解内也
(集/注)李彣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故鼻燥
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570d.png

也
(注/)此详酒疸之病湿热生也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
热胃府热也足下热胃经热也是其酒疸之證也
(集/注)程林曰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湿留于胃胃
脉贯膈下足胕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
足下热也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571a.png

胃中烦乱懊憹欲吐非吐之不能愈也
(集/注)程林曰后證热深则懊憹欲吐今微热则心中热
亦欲吐病属上焦故吐之可愈也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注/)此详申酒疸宜下之治也酒黄疸谓因饮酒过度
而成黄疸也心中懊憹欲吐或自吐之而愈或服
栀子豉汤吐之而愈皆可也若心中懊憹不欲吐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1b 页 WYG0780-0571b.png

之愈也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集/解)魏荔彤曰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甚而痛栀子大
黄汤主之盖为实热之邪立法也酒家积郁成热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571c.png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
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酒疸心中懊憹或心中热痛脉沉实者当下之若
心中热欲吐脉浮弱者当吐之而反下之则为逆
也若其人素有劳倦下之则热入于脾顷时腹满
如故则成谷疸也若其人素有女劳下之则热入
于肾虽黄微黑久久必变为黑疸也目青者精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571d.png

黑色血伤也皮肤不仁血痹也此等證皆因酒疸
脉浮弱者应吐而反下之之误使然也
(集/注)赵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盖女劳之黑
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也因酒之湿热
伤脾胃脾胃不和阳气不化阴气不运若更下之
久久则运化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
越出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啖蒜齑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572a.png

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诸黄谓一切黄也皆主猪膏发煎恐未必尽然医
者审之此必有脱简也
(集/注)程林曰扁鹊有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皆后
人所未见唯圣济总录载三十六黄方论详明治
法始备今猪膏发煎能治诸黄当是黄之轻者可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572b.png

煎所能治乎医者审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
出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注/)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鞕始宜大柴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572c.png

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
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汤
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
柴胡汤方(见寒疝呕吐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證并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572d.png

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
尽自愈
(集/注)赵良曰经云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脘
属阳明经阳明气逆则呕故脓不自欬出从呕而
出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
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故不必治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573a.png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
饮家
(注/)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欲解也因渴而
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之呕非呕
病也
(集/注)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故
渴耳虽渴终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先渴却呕者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573b.png

程林曰先呕却渴者为呕后而胃无津液得水和
之即愈先渴却呕者本渴而饮水水停胃中作呕
也故属水饮
尤怡曰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
去而胃气将复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
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
致故曰此为饮家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573c.png

(注/)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
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饮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栻曰支饮者水气循经屈曲支行其形如肿
是也支饮而呕故曰此属支饮饮欬篇云呕家本
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
汤主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573d.png

(注/)此详诸呕吐之病以明其治也呕者有声有物之
谓也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凡诸呕吐饮食不得
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汤降逆安胃也
(集/注)赵良曰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
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则非寒非热由
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沈明宗曰此痰饮多而致呕之方也外邪内入而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574a.png

之间气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
痰饮而止呕逆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
主之
(注/)此详申上条饮呕以明其治也呕吐病后则伤膈
上津液若思水者急与饮之不复呕吐者是病去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574b.png

除而有水饮也主之猪苓散者利水以止呕吐也
(集/注)程林曰上章言先呕却渴此为欲解今呕吐而病
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与上證不殊故急与之以
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贪饮则胃中热少
不能消水更与人作病故思水者用猪苓散以散
水饮
魏荔彤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徵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574c.png

之呕吐后伤津液水入而津液可复也若夫未曾
呕吐即思水者即论中所言先渴却呕之證也是
为水停心下应治其支饮而渴方愈也主以猪苓
散利水补土以治湿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
呕吐也
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8b 页 WYG0780-0574d.png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呕而腹满是有里也主之大柴胡汤攻里以止呕
也今呕而发热是有表也主之小柴胡汤和表以
止呕也
(集/注)程林曰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證具夫呕家未
有发热者以发热属半表半里故与小柴胡汤以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575a.png

李彣曰伤寒发热者为表證然邪欲侵里里气拒
而不纳则逆而作呕此半表半里證也小柴胡为
治半表半里和解之剂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575b.png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
之
(注/)呕而心烦心中懊憹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
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热而复见厥
曰难治者此为寒盛格热于外非呕而发热者比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575c.png

(集/注)高世栻曰呕者水去寒犹在上小便当少今复利
者寒亦在下也脉弱者气衰于内身微热者格阳
于外呕證如是则上下寒而内外虚若见手足逆
冷而厥者则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为难治
四逆汤主之生附子壮火回阳以治厥乾姜温脾
煖胃以治呕甘草安中调上下以治内外也
四逆汤方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575d.png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姜三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
也若胸中气虚客寒邪气得以留连故胸满也主
之吴茱萸汤补正气降邪气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576a.png

之则不呕呕亦胸中无恙也乃呕而胸满是胸虚
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虚邪属阴故以吴茱萸之苦
辛温善驱浊阴者为君人参补虚为佐而以姜枣
宣发上焦之正气也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576b.png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
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虚胃实之病也故主之半
夏泻心汤用参草大枣以补正虚半夏以降客逆
乾姜以胜中寒芩连以泻结热也
(集/注)程林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邪热乘虚而客于
心下故用芩连泄热除痞乾姜半夏散逆止呕内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576c.png

人参大枣甘草用以补中而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乾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2b 页 WYG0780-0576d.png

乾呕吐逆吐涎沬半夏乾姜散主之
(注/)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即乾呕也今
有声无物而吐涎沫故曰乾呕吐逆吐涎沫也乾
呕吐酸苦胃中热也乾呕吐涎沫胃中寒也主之
半夏乾姜散温中止呕也
半夏乾姜散方
半夏 乾姜(等分/)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577a.png

顿服之
乾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注/)乾呕吐涎沫者以半夏乾姜散温中止呕也若更
头痛此属寒气盛而逆之甚也故用吴茱萸汤温
寒下气大折冲逆之势也
(集/注)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阳
在上故主头痛用吴茱萸温补以驱浊阴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577b.png

无头痛證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乾呕
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
用桂附用吴茱萸者以其入厥阴经故耳馀皆温
补散寒之药
乾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乾呕者胃气逆也若下利清澈乃肠中寒也今下
利浊粘是肠中热也故用黄芩汤以治其利合半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577c.png

(集/注)程林曰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
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止呕甘草大枣入
中焦而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则正
气安而邪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矣
魏荔彤曰此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4b 页 WYG0780-0577d.png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夜一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注/)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即
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故以大黄甘草汤
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578a.png

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
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
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程林曰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已即吐是胃
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呕水饮不同故用
是汤以平胃热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578b.png

热攻冲之吐逆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病人欲吐上越之势方盛故不可下之若病人吐
后其势衰矣因其衰而济之故已吐有可下之法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578c.png

(集/注)徐彬曰治病之法贵因势利导故内经曰在上者
越之在下者竭之今病欲上吐不可强之使下凡
病皆然故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义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
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申欲吐之状以明其治也喘者呼吸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6b 页 WYG0780-0578d.png

之气急也呕者吐物而有声也似呕不呕谓似作
呕之状而不似呕之有物也哕者乾呕也似哕不
哕谓似乎哕之有声而不似哕之声连连也胸彻
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总形容似喘不喘似呕不呕
似哕不哕心中愦乱无奈懊憹欲吐之情状也故
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诚不是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579a.png

然无奈即泛泛恶心之义也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
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集/解)李彣曰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
气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579b.png

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此方
与前半夏乾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乾姜此
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
猛峻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
内结难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𦂳
头痛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579c.png

写之讹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注/)吐后而渴当少少与饮之胃和吐自止也若恣意
贪饮则新饮复停而吐必不已也当从饮吐治之
若兼感微风脉必𦂳头必痛主之文蛤汤者是治
渴兼治风水也故以越婢汤方中加文蛤越婢散
风水也文蛤治渴不已也
(集/注)程林曰贪饮者饮水必多多则淫溢上焦必有溢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579d.png

药故亦主微风脉𦂳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580a.png

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散水饮于外经云开鬼
门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
表药故兼主微风脉𦂳头痛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
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
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馀朝食暮吐
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卷二十二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580b.png

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
属
(注/)弦饮脉也非虚脉也病吐者若见之则为胃气无
馀也胃气无馀肝邪乘之而见弦脉故名曰虚也
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为寒在上医反下之使胃
气尽而无馀则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
食朝吐变为中寒胃反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580c.png

此寒在上者法当温中始愈反下之则愈虚寒而
愈吐矣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
血不足则胸中冷
(按/)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
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𦂳而涩其病难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580d.png

(按/)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讹
(注/)前条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弦此条不因误下而
病胃反则脉浮而涩也趺阳脉见浮而涩浮以候
胃涩以候脾浮而无力为胃虚涩而无力为伤脾
胃虚脾伤则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
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脉𦂳
涩则为邪盛正衰故其病难治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581a.png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之呕吐也主之大半夏汤者补脾胃止
呕吐也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浣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1b 页 WYG0780-0581b.png

药取一升半温服一升馀分再服
千金方云大半夏汤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方云大半夏汤治呕心下痞鞕者
(集/解)高世栻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
吐不呕然吐不离乎呕故曰胃反呕吐者用半夏
助燥气以消谷人参补元气以安胃白蜜入水扬
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缓蜜得水而淡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581c.png

李升玺曰呕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
胃反自属脾虚经所谓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是也
况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呕佐以人参温气而补中
胃反自立止矣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注/)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饮水者饮也故以茯
苓泽泻汤补阳利水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581d.png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
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方云茯苓泽泻汤治消渴胃反脉绝
(集/解)李彣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虚燥也饮水则水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582a.png

苓散原方之义也然胃反因脾气虚逆故加生姜
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
此胃反无表热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药
也乃彻上彻下达表里为通行津液和阳散水之
剂也
尤怡曰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
吐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茯苓泽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3b 页 WYG0780-0582b.png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注/)哕即乾呕也因其有哕哕之声而无他物故不曰
乾呕而曰哕逆属气上逆为病也上逆之气得出
上窍皆能作声故肺虚气上逆则作欬气从喉出
而有欬逆之声若为邪所阻则为喘满故无声也
胃虚气上逆则作哕气从咽出而有哕逆之声若
与物凝结则为痞痛故无声也是知气病也明矣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582c.png

邪气人参甘草大枣以补正气则上逆之气自可
顺矣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582d.png

中虚热气逆所致故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虚橘皮
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气而清胃热因以为君
尤怡曰胃虚而热乘之则作哕逆橘皮生姜和胃
散逆竹茹除热止呕哕人参甘草大枣益虚安中
也
乾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注/)乾呕哕犹言乾呕即哕也东垣以乾呕为轻哕为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583a.png

吴茱萸汤證也若初病形气俱实虽手足厥非阳
虚阴盛者比乃气闭不达于四肢也故单以橘皮
通气生姜止哕也
(集/注)程林曰乾呕哕则气逆于胸膈间而不行于四末
故手足为之厥橘皮能降逆气生姜呕家圣药小
剂以和之也然乾呕非反胃厥非无阳故下咽气
行即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583b.png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则愈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哕虚邪也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兼有热者以
橘皮竹茹汤主之兼有寒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哕
而腹满者为邪气实当视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
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6a 页 WYG0780-0583c.png

赵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
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止
魏荔彤曰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
审大小便调不调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
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
大便而哕愈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6b 页 WYG0780-0583d.png

(注/)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六府之气阳也阳气
虚不温于外则手足寒缩阳虚则阴盛上逆故呕
吐哕也五藏之气阴也阴气虚不固于中则下利
不禁利甚则中脱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此发明呕
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主之以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7a 页 WYG0780-0584a.png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
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7b 页 WYG0780-0584b.png

复释
(注/)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
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
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
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
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8a 页 WYG0780-0584c.png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下利气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
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
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肠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
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8b 页 WYG0780-0584d.png

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
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
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集/解)李彣曰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诃黎勒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9a 页 WYG0780-0585a.png

服者药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
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若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𦂳为未解
(注/)下利脉数内热利也微热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
愈设脉𦂳者是表未衰故为未解也
(集/注)程林曰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
卷二十二目录 第 49b 页 WYG0780-0585b.png

在是为未解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下利大热而渴则为邪盛脉弱则为正虚不能愈
也今微热而渴脉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程林曰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
于阴皆不能愈以微热而渴知阴阳和脉弱知邪
气故即自愈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0a 页 WYG0780-0585c.png

也
(注/)此承上条邪正俱衰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设
不差者则必表和热退而数渴仍然是里热未除
也故圊脓血
(集/注)魏荔彤曰下利固以阳气有馀为吉又不可太盛
成热邪伤阴致阳复有偏胜之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0b 页 WYG0780-0585d.png

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数也但尺中自
涩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
(集/注)徐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
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
脓血
程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馀尺脉自涩为血不足
以热有馀则挟热而便脓血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1a 页 WYG0780-0586a.png

(注/)下利之人心下鞕者诸泻心汤證也若寸关尺三
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利宜攻坚也
(集/注)李彣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
犹未可下今三部脉皆平则里气不虚可知自宜
急下之此凭脉又凭證之法也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1b 页 WYG0780-0586b.png

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也浮迟则外和
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
宜大承气汤
(集/注)尤怡曰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
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迟行夫利因实而致者
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2a 页 WYG0780-0586c.png

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
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赵良曰下利虚證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證
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程林曰经云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止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
之宜大承气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2b 页 WYG0780-0586d.png

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
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其利也宜大承气汤
(集/注)沈明宗曰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差后至其年
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肠间今值
藏府司令之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隐僻之根未
除终不能愈故用大承气迅除之耳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3a 页 WYG0780-0587a.png

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粘知有积热也
然必脉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
承气汤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鞕不鞕也
(集/注)李彣曰经云实则谵语故知有燥屎宜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3b 页 WYG0780-0587b.png

得利则止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注下利脾病也弦肝脉也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曰脉
反弦也下利里病也发热表證也若发热身汗则
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
自止虽发热不死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4a 页 WYG0780-0587c.png

急后重也滞下之證发热脉大则邪盛为未已也
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
可知脉大身热者死也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
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
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4b 页 WYG0780-0587d.png

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加一热字别已上之寒
利
尤怡曰此證湿热下注故用白头翁汤苦以除湿
寒以胜热也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 黄连
黄蘖 秦皮(各三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5a 页 WYG0780-0588a.png

更服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
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
养肠固脱可也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筛末) 乾姜(一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5b 页 WYG0780-0588b.png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
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馀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
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
故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6a 页 WYG0780-0588c.png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
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6b 页 WYG0780-0588d.png

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
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
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
之
(注/)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不复释
栀子豉汤方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7a 页 WYG0780-0589a.png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
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按/)此文脱简不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7b 页 WYG0780-0589b.png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證并治第十八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
痈
(注/)诸浮数脉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脉主表数
脉主热若是表邪则当发热而洒淅恶寒也今非
表邪应当发热不当恶寒若有痛处乃当发痈之
證非表邪之證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8a 页 WYG0780-0589c.png

浮数兼见为阳中之阳是其热必尽显于外矣而
反洒淅恶寒證不相应何哉必其气血凝滞荣卫
不和如经所谓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阳
气有馀荣气不行乃发为痈是也况其身已有痛
处乎夫脉之见者阳也其将发而痛者亦属阳故
曰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8b 页 WYG0780-0589d.png

(注/)诸痈肿者谓诸阴阳痈肿也不论阴阳凡诸痈肿
欲知有脓无脓当以手掩之肿上热则能腐化成
脓故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也
(集/注)周扬俊曰师之所以教人知痈已成欲其溃未成
托之起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
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9a 页 WYG0780-0590a.png

(注/)痈生于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荣肌肤故枯
皱如甲错也腹皮急似肿胀但按之软询之腹无
积聚审之身无表热诊之脉数非有外證也此为
肠内有痈脓也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流通肠胃
消痈肿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卷二十二目录 第 59b 页 WYG0780-0590b.png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小便当下
(集/解)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热兼下气胜湿利肠胃破毒
肿败酱善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故以为臣附子
导热行结故为反佐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
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𦂳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0a 页 WYG0780-0590c.png

(注/)此承上条详发其證以明其治也肠痈者其證则
少腹肿硬按之即痛可知痈在内也溺时如淋尿
色自调可知肿碍之也时时发热汗出恶寒似有
表病而实非表病也其脉迟𦂳则阴盛血未化其
脓未成可下之大便当有血也若其脉洪数则阳
盛血已腐其脓已成不可下也下之以大黄牡丹
汤消瘀泻热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0b 页 WYG0780-0590d.png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芒硝(三合/)
瓜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集/解)李彣曰大黄芒硝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
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溃脓血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1a 页 WYG0780-0591a.png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注/)脉微气夺也脉涩血夺也故曰法当亡血汗出也
设无亡血汗出等病则必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
血故也
(集/注)李彣曰汗出亡阳则脉微亡血伤阴则脉涩微与
涩皆阴脉也设不汗而疮疡金疮虽不亡阳而亡
血故亦见微涩之脉也总是荣卫虚衰之故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1b 页 WYG0780-0591b.png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金疮谓刀斧所伤之疮也
亡血过多经络血虚风寒易得干之故用王不留
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小疮粉之即外
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2a 页 WYG0780-0591c.png

乾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
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
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
物皆阴乾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疮方也盖王不留行性苦平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2b 页 WYG0780-0591d.png

气血尤善开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
肺气东南根向阳生气尤全以复肌肉之主气故
以此三物甚多为君甘草解毒和荣尤多为臣椒
姜以养其胸中之阳厚朴以疏其内结之气芩芍
以清其阴分之热为佐若有风寒此属经络客邪
桑皮止利肺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3a 页 WYG0780-0592a.png

(注/)浸淫疮者浸谓浸浸淫谓不已谓此疮浸淫留连
不已也从口流向四肢者轻以从内走外也故曰
可治从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从外走内也故曰
不可治浸淫者犹今之癞疠之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按/)此承上条以明其治黄连粉方脱简
(集/解)尤怡曰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3b 页 WYG0780-0592b.png

也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證并治第十
九
师曰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
经伤也
(按/)證刺俱未详必有缺文不释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4a 页 WYG0780-0592c.png

(按/)證未详方亦缺不释
藜芦甘草汤方(缺/)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
鸡屎白散主之
(注/)臂同背古通用臂脚直谓足背强直不能屈伸是
转筋之證也脉上下行谓迢迢长直微弦不和是
转筋之脉也中寒之人外寒盛则手足拘急转筋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4b 页 WYG0780-0592d.png

之鸡屎白散以治风寒痹气之在筋也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右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注/)偏有大小谓睾丸左右有大小也时时上下谓睾
丸入腹时出时入也疝厥阴之病也以与狐情状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5a 页 WYG0780-0593a.png

而痛也
(集/注)赵良曰睾丸上下有若狐之出入无时也故曰狐
疝
李彣曰偏有大小以睾丸言时时上下以睾丸入
小腹出囊中言
尤怡曰阴狐疝气者寒湿袭阴而睾丸受病或
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没无时故名狐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5b 页 WYG0780-0593b.png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煎) 桂枝(半两/)
右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
可
(集/解)尤怡曰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温入
阴而逐其寒湿之气也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6a 页 WYG0780-0593c.png

(按/)腹痛有虫以洪大脉别之未详必有缺文不释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
粉蜜汤主之
(注/)蛔虫即今之人所名食虫也蛔虫之为病发作有
时发则令人吐涎心痛欲死即服攻下毒药非积
之痛乃虫之痛故不能止也主之甘草粉蜜汤者
以虫得甘蜜而上得铅粉而杀从治之法也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6b 页 WYG0780-0593d.png

而痛者异矣毒药不止则必治气治血攻寒逐积
之药俱不应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杀虫甘
草与蜜既以和胃又以诱蛔也
李彣曰灵枢云蛔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
下令人吐涎也蛔上入膈心在膈上故心痛须臾
下膈则痛止故发作有时也廉泉任脉穴名在颔
下骨尖中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7a 页 WYG0780-0594a.png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
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集/解)李彣曰蛔得甘则动其性喜故也胡粉有毒能杀
虫置粉于甘草蜜汤中诱蛔食之也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7b 页 WYG0780-0594b.png

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按/)此为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藏厥
与辨蛔厥之义不属
(注/)蛔厥者谓蛔痛手足厥冷也若藏寒痛厥则不吐
蛔此蛔厥藏寒之所由分也静而时烦乃蛔上入
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又吐又烦是蛔闻食臭
出故也主之乌梅丸者以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8a 页 WYG0780-0594c.png

也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乾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8b 页 WYG0780-0594d.png

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集/解)李彣曰乌梅味酸黄连黄蘖味苦桂枝蜀椒乾姜
细辛味辛以蛔得酸则止得苦则安得甘则动于
上得辛则伏于下也然胃气虚寒人参附子以温
补之吐亡津液当归以辛润之则蛔厥可愈矣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9a 页 WYG0780-0595a.png

卷二十二目录 第 69b 页 WYG0780-0595b.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