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a 页 WYG0780-0713a.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八
删补名医方论卷三目录
续命汤
三生饮
稀涎千缗汤
秦艽升麻汤
防风黄耆汤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b 页 WYG0780-0713b.png

黄耆五物汤
羌活愈风汤
清热化痰汤
防风通圣散
九味羌活汤
活人败毒散
柴葛解肌汤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a 页 WYG0780-0714a.png

参苏饮
藿香正气散
神术汤
麻黄加术汤
桂枝附子汤
栝蒌桂枝汤
水解散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b 页 WYG0780-0714b.png

天水散
香薷饮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八目录
卷二十八目录 第 5a 页 WYG0780-0714c.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八
删补名医方论卷三
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
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石膏 乾姜
卷二十八目录 第 5b 页 WYG0780-0714d.png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
覆脊凭几坐汗出自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脉伏不得卧欬逆上气面目浮肿
(集/注)赵良曰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
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證有虚有实虚者自
卷二十八目录 第 6a 页 WYG0780-0715a.png

瘖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
以实治治之则愈散其气血今此方明言中风痱
是属荣卫之实邪也故用续命续命乃麻黄汤之
变者加乾姜以开血受寒邪石膏以解肌受风邪
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欬
逆上气面浮者亦以为风寒所致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7a 页 WYG0780-0715c.png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南星(一两/生用) 川乌(五钱去/皮生用)
附子(五钱去/皮生用) 木香(二钱/)
右每服五钱姜水煎加人参一两
(集/注)柯琴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
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逐邪寒重
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
卷二十八目录 第 7b 页 WYG0780-0715d.png

锐之气而用之非专以治风兼以治寒也然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
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
薛已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
也若在庸手必谓补住邪气而不敢用此谨熟阴
阳毋与众谋岐伯所以叮咛致告耳观其每服五
钱必四服而邪始出今之畏事者用乌附分数必
卷二十八目录 第 8a 页 WYG0780-0716a.png

之危證哉古今人不相及信然本方去乌附即星
香散治痰厥气厥足矣
卷二十八目录 第 9a 页 WYG0780-0716c.png

治风痰不下㗋中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
半夏(十四枚/大者) 猪牙皂角(一挺/炙)
甘草(一钱/) 白矾(二钱/)
右四味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一盏调
末一钱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集/注)柯琴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于吐剂立栀子
豉瓜蒂二方所以导热邪之上出逐寒邪而外散
卷二十八目录 第 9b 页 WYG0780-0716d.png

痰一旦乘虚上塞咽㗋气不得通忽然昏仆目反
直视㗋中声如牵锯此为痰厥先辈所云怪證多
属于痰者此也非用峻药以攻之顽痰不能遽退
故用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涌之白
矾之涩以敛之牙皂之勇以开之此斩关夺门之
势惟禀气素实而暂虚者可用壅塞稍疏续进他
药不可多用以伤元气如平素虚弱者又当攻补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0a 页 WYG0780-0717a.png

矣若误作中风治之去生便远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1a 页 WYG0780-0717c.png

治风寒客胃口眼喎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
紧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
甘草 人参
芍药 葱白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1b 页 WYG0780-0717d.png

(集/注)李中梓曰至哉坤元为五藏之主木胜风淫则仓
廪之官受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为土之外候
眼为木之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阳明本药
故用为直入之兵桂枝芍药和其荣卫防风秦艽
驱散风邪葱根佐风药发汗则无微不达又藉人
参甘草补而和之则大气周流而邪气有不散者
乎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2a 页 WYG0780-0718a.png

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防风 黄耆(等分/)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
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故用黄耆以鼓舞正气黄耆得防风其
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唐柳太后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2b 页 WYG0780-0718b.png

蒸之身在气中居次日便能语是以外气通内气
令气行而愈也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耳
目修明声音能彰制此方者其知此义矣夫熏蒸
之力尚能去病况服之乎今人治风惟以发散为
足法而禁用参耆岂知目盲不能视口噤不能言
皆元气不足使然耳谁知补气可以禦风正胜而
邪却之理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3a 页 WYG0780-0718c.png

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风 黄耆
白术(等分/)
右为细末酒调服
(集/注)柯琴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
驱之而患无以禦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
来何则发散太过元府不闭故也昧者不知托里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3b 页 WYG0780-0718d.png

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
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
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
阖惟黄耆能补三焦而实卫为元府禦风之关键
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
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藏风是补剂中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4a 页 WYG0780-0719a.png

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
风得黄耆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
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依
如屏珍如玉也其自汗不止者亦以微邪在表皮
毛肌肉之不固耳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5a 页 WYG0780-0719c.png

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
久服之自见其功
黄耆(六钱/蜜炙) 白芍药(三钱/酒炒)
桂枝(三钱嫩/枝连皮) 生姜(三钱/外皮)
大枣(四枚/去核)
水煎服
(注/)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5b 页 WYG0780-0719d.png

偏痛此谓虚邪贼风之中人也荣卫虚则其入深
久留发为偏枯半身不遂也荣卫实则其入浅即
作经脉偏痛风痹病也八风五痹之病荣卫实者
则以续命汤换骨丹发其荣卫之邪风痱偏枯之
病是荣卫虚则当以此汤补其荣卫之虚也故君
黄耆以补卫臣桂芍以补荣佐姜枣补而兼通以
和荣卫也此方乃小建中汤之变制加黄耆减甘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6a 页 WYG0780-0720a.png

身不遂则加当归以补血右半身不遂则倍黄耆
以补气手软倍桂枝足软加牛膝筋软加木瓜骨
软加虎骨元气虚加人参阳气虚加附子在临證
者消息之久久服之无不应也如外风邪盛则又
当从事乎羌活愈风汤补而散之可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7a 页 WYG0780-0720c.png

治年近四旬荣卫不足肝肾虚弱风中经络精神恍
惚语言不清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筋骨无力或手足
枯瘦浮肿或手足筋挛不收一切风病稍愈之后调
理俱宜此方及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用手足少力
或肌肉微掣口眼跳动若不预防调治三年之内风
病必生亦宜服之
羌活 甘草(炙/)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7b 页 WYG0780-0720d.png

蔓荆子 地骨皮
川芎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 知母
甘菊花 薄荷
枸杞 当归
独活 白芷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8a 页 WYG0780-0721a.png

柴胡 半夏(制/)
厚朴(姜制/) 熟地黄
防己(巳上各/二两) 芍药
黄芩 白茯苓(各三/两)
石膏 生地
苍术(各四/两) 官桂(一两/)
前胡(二两/)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8b 页 WYG0780-0721b.png

天阴加生姜三片临卧再煎滓俱要食远空心服
清热化痰汤
治中风痰热神气不清舌强难言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橘红 半夏
麦冬 石菖蒲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9a 页 WYG0780-0721c.png

竹茹 黄芩
黄连 南星
水煎加竹沥姜汁服
(注/)中风有内生外中二因内生则因胃浊生痰志极
动火外中则因形气不固感召风邪所以内生者
病必痰迷不语火发神昏外中者病必筋骨不用
口眼歪斜单发者易治同发者难愈然此病之来
卷二十八目录 第 19b 页 WYG0780-0721d.png

肌肉微掣此荣卫受邪外中之先兆也如上盛下
虚头眩脚软神短忽忽言语失常此痰火将发内
生之先兆也医方中预防外中内生之剂甚多皆
不若羌活愈风清热化痰二方均以补正为主除
邪次之故羌活愈风以十全大补汤为君剂清热
化痰以六君子汤为君剂也羌活愈风汤用人参
苓草以补气归地芍药以补血黄耆桂枝以扶卫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0a 页 WYG0780-0722a.png

己以除之风盛则筋骨拘劲故佐枸杜地黄以滋
之病久气必滞故佐枳壳厚朴以行之风多从燥
化故佐知膏黄芩以清之更佐诸羌独辈发散之
品以驱六经之风是风非汗不除也久病风邪之
人若一旬无汗须加麻黄微汗以和其表若数日
大便不利更加大黄微利以和其里春倍柴胡半
夏夏倍知膏黄芩季夏倍防己术苓秋倍厚朴加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0b 页 WYG0780-0722b.png

一气一候亦然假如今日风气大来是风淫也则
倍防风热气大来是火淫也则倍黄芩湿气大来
是湿淫也则倍苍术清气大来是燥淫也则倍桂
枝皮寒气大来是寒淫也则加炮附子此又随气
候加药法也清热化痰汤用参苓术草以补气木
香枳实以利气橘半南星以化痰黄芩黄连以泻
热菖蒲通心麦竹清心姜汁竹沥通神明去胃浊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1a 页 WYG0780-0722c.png

热也气虚减木香枳实者恐伤气也痰热甚盛大
便秘实者此方攻病力缓又当与礞石滚痰丸相
兼服之大便利止再服恐过则伤正也若利后数
日仍秘实者仍服之是又恐痰热盛而助邪也其
变通加减施治总在临證者消息之难以尽述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2a 页 WYG0780-0723a.png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2b 页 WYG0780-0723b.pn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集/注)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
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颠顶
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消通利药也风热之在
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3a 页 WYG0780-0723c.png

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
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
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长于治
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
全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
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
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荣卫皆和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3b 页 WYG0780-0723d.png

妙耳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4a 页 WYG0780-0724a.png

四时发散之通剂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苍术
黄芩 甘草
生地
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4b 页 WYG0780-0724b.png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痛目眩四肢痛
憎寒壮热项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5a 页 WYG0780-0724c.png

温服或沸汤点服
烦热口乾加黄芩
(集/注)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
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寒气客于外
未有外感而内不伤者也仲景医门之圣立法高
出千古其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
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以失于固密而然可见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5b 页 WYG0780-0724d.png

言伤寒为汗病则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发也其
出自阳其源自阴故阳气虚则荣卫不和而汗不
能作阴气弱则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
不顾其内可乎表汗无如败毒散羌活汤其药如
二活二胡芎苍辛芷群队辛温非不发散若无人
参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则形气素虚者必至
亡阳血虚挟热者必至亡阴而成痼疾矣是败毒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6a 页 WYG0780-0725a.png

知其托里之法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
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施之于东南地卑气煖
之乡最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义然形气俱实或
内热炽盛则更当以河间法为是也
胡天锡曰非其时而有其气惟气血两虚之人受
之寒客荣而风客卫不可用峻剂故稍从其轻者
此羌活汤败毒散所由立也九味汤主寒邪伤荣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6b 页 WYG0780-0725b.png

姜为引使通体汗出庶三阳血分之邪直达而无
所滞矣败毒散主风邪伤卫故于发表中加参苓
枳桔引而达卫固托以宣通用生姜为使使留连
肺部则上焦气分之邪不能干矣是方亦可用黄
芩者以诸药气味辛温恐其僭亢一以润之一以
清之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7a 页 WYG0780-0725c.png

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嗌乾耳聋恶寒无
汗三阳證同见者
石膏 柴胡
羌活 白芷
黄芩 芍药
桔梗 甘草
葛根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7b 页 WYG0780-0725d.png

(注/)陶华制此以代葛根汤不知葛根汤祗是太阳阳
明药而此方君柴胡则是又治少阳也用之于太
阳阳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阳合病表里
邪轻者无不效也仲景于三阳合病用白虎汤主
之者因热甚也曰汗之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汗
厥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轻于汗下也
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8a 页 WYG0780-0726a.png

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
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通调表
里施于病在三阳以意增减未有不愈者也若渴
引饮者倍石膏加括蒌根以清热而生津也若恶
寒甚无汗减石膏黄芩加麻黄春夏重加之以发
太阳之寒若有汗者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无不
可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9a 页 WYG0780-0726c.png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
右四味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
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擅其长也夫身
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之本證仲景未
卷二十八目录 第 29b 页 WYG0780-0726d.png

用桂枝汤及无汗而恶寒者则用葛根汤證同太
阳而称阳明者是阳明之表病自太阳传来故治
仍同太阳也此方治阳明自病不用麻桂者恐汗
太过而亡津液反致胃燥也用升麻葛根发胃脘
之阳以散肌肉之表热芍药甘草泻脾经之火以
解胃府之里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功同桂枝而
已远于姜桂且不须歠稀粥以助阳也胃实为阳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0a 页 WYG0780-0727a.png

移热于脾而下利者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
热也下利正是胃热之兆故太阳阳明合病必自
下利仲景用葛根汤以发两阳之表热即所以治
里热也此方即仿其义去姜桂之辛热以升麻代
麻黄便是阳明表剂而非太阳表剂矣葛根禀性
甘凉可以散表实协升麻以上升则使清阳达上
而浊阴下降可知芍药收敛脾阴甘草缓急和里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0b 页 WYG0780-0727b.png

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达表出于少阴而发于
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若无汗
加麻黄有汗加桂枝渴热加石膏咽痛加桔梗头
痛合芎芷散头面肿合消毒饮有少阳證加柴芩
火盛加芩连凡邪在三阳以此出入无不利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1a 页 WYG0780-0727c.png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𠻳涕唾稠黏胸膈满
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乾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
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1b 页 WYG0780-0727d.png

大枣(一枚/)
右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
方发荣卫之汗也若感太阴则不传经以太阴主
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故君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
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2a 页 WYG0780-0728a.png

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𠻳涕唾稠黏胸膈
满闷之證除矣加木香以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
诸表气斯则表里之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
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
者头痛甚亦加之喘𠻳者加杏仁以降气桑皮以
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及新产
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𠻳最相宜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3a 页 WYG0780-0728c.png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
吐泄或作疟疾
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厚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3b 页 WYG0780-0728d.png

(集/注)吴琨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
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正里
苏芷陈腹朴梗皆气胜者也故能正不正之气茯
半甘草则甘平之品所以培养中气者也若病在
太阳与此汤全无干涉伤寒脉沉发热与元气本
虚之人并夹阴发热者宜戒又金不换正气散即
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岚瘴气及出远方不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4a 页 WYG0780-0729a.png

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
正气谓能正不正之气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5a 页 WYG0780-0729c.png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泠而发热及脾泻肠风
白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右三味无汗用苍术加葱白生姜有汗用白术生
姜
(集/注)柯琴曰此王好古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
义而制为轻剂也然此是太阴之剂可以理脾胃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5b 页 WYG0780-0729d.png

之表證与少阳之半表里也内经所谓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肠澼者宜之若冬
伤于寒至春而温病者又非所宜也今人不知仲
景立方之旨祗恐麻黄桂枝之伤人也得此平和
之剂恃为稳当不知荣卫不和非调和脾胃者所
可代胃家之实者非补虚之品所能投肝胆之相
火往来少阴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剂该摄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6a 页 WYG0780-0730a.png

执方若病在太阳先发阳明之汗是引贼破家张
洁古岂独为葛根道哉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7a 页 WYG0780-0730c.png

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
白术(四两/炒)
右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
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集/注)程知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7b 页 WYG0780-0730d.png

过散此治湿之正法也发散方中加白术又为张
洁古王好古二人开法门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8a 页 WYG0780-0731a.png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
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集/注)程知曰湿与风相搏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8b 页 WYG0780-0731b.png

者散以桂甘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
姜枣辛甘行荣卫通津液以和表盖阳虚则湿不
行温经助阳散湿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9a 页 WYG0780-0731c.png

治太阳證备身体强𠘧𠘧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
主之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
不出食顷须歠热粥发之
卷二十八目录 第 39b 页 WYG0780-0731d.png

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表而此之太阳證罔不
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
其在表之邪为津液内竭所召不当从风寒之表
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表解肌改用栝蒌根之
味苦入阴擅生津液之长者为君加之桂枝和荣
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然既君
以栝蒌根当增之桂枝为臣当减之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0a 页 WYG0780-0732a.png

治天行时气初起头痛壮热等疫
大黄(四两/) 白芍(二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心 麻黄(各三/两)
右为粗末每撮一两水煎服汗下不再服
二圣救苦丹
川大黄(生一/觔) 皂角(四两猪牙者/去皮弦微炒)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0b 页 WYG0780-0732b.png

减服
(注/)天行时气即四时不正之气感而为病者初不名
疫也因病气互相传染老幼相似沿门阖境而共
病之故曰天行时气也然此疫气从鼻而入一受
其邪藏府皆病若不急逐病出则多速死急逐之
法非汗即下故古人治疫之方以下为主以汗次
之是为病寻出路也此二方一以治冬疫一以治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1a 页 WYG0780-0732c.png

用麻桂芍草发荣卫之汗大黄黄芩泻疫毒之邪
多热者宜救苦丹方中用皂角开窍而发表大黄
泻火而攻里使毒亦从汗下而出也二方审而用
之治疫之大法可类推矣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2a 页 WYG0780-0733a.png

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
饮肠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蓄里急后重
暴注下迫者宜之
桂府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辰砂(三钱/)
右为细末新汲水一碗调服三钱
(集/注)柯琴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2b 页 WYG0780-0733b.png

邪愈甚用芩连以清热则气更伤惟善攻热者不
使败人元气善补虚者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
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西方
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
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异于石膏之凝滞能
上清水原下通水道荡涤六府之邪热从小便而
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3a 页 WYG0780-0733c.png

为五藏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
则神气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
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至于热利初起里急后
重者宜之以滑可去著也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
證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而不助邪逐
邪而不伤气不负益元之名宜与白虎生脉三方
鼎足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4a 页 WYG0780-0734a.png

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
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
香薷 厚朴(姜汁/炒)
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集/注)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
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4b 页 WYG0780-0734b.png

法心下有水气者发汗腹中有水气者利小便然
与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选其能汗能利者用
之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
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厚朴以除湿扁
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
留内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
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参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5a 页 WYG0780-0734c.png

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人参白虎若
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其内热矣香薷乃夏
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
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以代茶是开门揖盗也
卷二十八目录 第 45b 页 WYG0780-0734d.png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