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21b 页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二释止观名者。大途梗概已如上说。
复以何义立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
待。三会异。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
义。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息义者。诸恶觉
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净名曰。何谓攀缘。谓
缘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就
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
念现前停住不动。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
住。大品云。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此
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对不止以明止
者。语虽通上意则永殊。何者。上两止对生
死之流动。约涅槃论止息。心行理外约般
若论停止。此约智断通论相待。今别约谛
理论相待。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亦
卷三 第 21c 页 T46-0021.png

止非不止而唤法性为止。此待无明之不
止。唤法性而为止。如经法性非生非灭。
而言法性寂灭。法性非垢非净。而言法性
清净。是为对不止而明止也。观亦三义。贯
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贯穿义者。智慧利
用穿灭烦恼。大经云。利钁斲地磐石砂砾直
至金刚。法华云。穿凿高原犹见乾燥土。施
功不已遂渐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贯穿
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瑞应
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大论云。清净
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此就能观得名。故立
观达观也。对不观观者。语虽通上意则永
殊。上两观亦通对生死弥密而论贯穿。迷
惑昏盲而论观达。此通约智断相待明观。
今别约谛理。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
非观非不观。而唤无明为不观。法性亦非
观非不观。而唤法性为观。如经云。法性
非明非闇。而唤法性为明。第一义空非智
非愚。而唤第一义空为智。是为对不观
而明观也。是故止观各从三义得名。
○二
绝待明止观者。即破前三相待止观也。先
横破。次竖破。若止息止从所破得名者。照
境为正除惑为傍。既从所离得名。名从
傍立即堕他性。若停止止从能破得名。照
境为正除惑为傍。既言能照名从智生即
堕自性。若非妄想息故止。非住理故止。智
断因缘故止。名从合生即堕共性。若非所
破非能破而言止者。此堕无因性。故龙树
卷三 第 22a 页 T46-0022.png

是故说无生。无生止观岂从四句立名。四
句立名是因待生。可思可说。是结惑生可
破可坏。起灭流动之生。何谓停止。迷惑颠
倒之生。何谓观达耶。又竖破者。若从四句
生者。即是生生非止观也。若能止息见思
停住真谛。此乃待生生说生不生之止观
耳。若以空心入假。止息尘沙停住俗理。
此乃待生不生。说不生生之止观耳。若止
息无明停心中理。此是待生死涅槃二边不
止。而论止观耳。皆是待对可思议。生结惑
可破坏。尚未是止何况不止。犹自非观何
况不观。何以故。遣执不尽故。言语道不断
故。业果不绝故。今言绝待止观者。绝横竖
诸待。绝诸思议。绝诸烦恼诸业诸果。绝诸
教观證等。悉皆不生故名为止。止亦不可
得。观冥如境境既寂灭清净。尚无清净何
得有观。止观尚无。何得待不止观说于
止观。待于止观说不止观。待止不止说非
止非不止。故知止不止皆不可得。非止非
不止亦不可得。待对既绝即非有为。不可
以四句思。故非言说道非心识境。既无名
相。结惑不生则无生死。则不可破坏。灭绝
绝灭故名绝待止。颠倒想断故名绝待观。
亦是绝有为止观。乃至绝生死止观。绝待止
观则不可说。若有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
说。若有世界因缘则会异而说。若有为人
因缘则通三德而说。若有对治因缘则相
待而说。若有第一义因缘则绝待而说。说
卷三 第 22b 页 T46-0022.png

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不在横
四句竖四句中。故言是字不住。亦不在无
横无竖中。故言亦不不住。是字不可得故。
故名绝待止观。亦名不思议止观。亦名无
生止观。亦名一大事止观。故如此大事不
对小事。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
止观亦尔。不因愚乱名为止观。无可待
对独一法界。故名绝待止观也。世人约种
种语释绝待义。终不得绝。何以故。凡情驰
想种种推画。分别悟与不悟心与不心。凡
圣差别。绝则待于不绝。不思议待思议。轮
转相待绝无所寄。若得意亡言心行亦断。
随智妙悟无复分别。亦不言悟不悟圣不圣
心不心思议不思议等。种种妄想缘理分别。
皆名为待。真慧开发绝此诸待。绝即复绝。
如前火木名为绝待。故净名云。诸法不相
待。乃至一念不住故。即此意也。若尔。绝待
乃是圣境。初心无分。今以六即望之。初心
无所失圣境无所滥。三会异者。如此绝待
止观。亦名不可思议。亦名为大。大经云。大
名不可思议也。诸馀经论或名远离。或名
不住不著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弃除舍等。
如是一切皆是止之异名。止既绝大不可思
议。远离等皆绝大不可思议。馀处或名知见
明识眼觉智慧照了鉴达等。如是一切皆是
观之异名。观既绝大不可思议。知见等皆绝
大不可思议。所以者何。般若是一法佛说种
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亦如虚空无所有
卷三 第 22c 页 T46-0022.png

为之立异字。若闻绝待慎莫惊畏。若闻
会异慎莫疑惑而自毁伤也。又止观自相会
者。止亦名观亦名不止。观亦名止亦名不
观。即前释名意同也。
○四通三德者。若众经
异名皆是止观者。名则无量义亦无量。何故
但以三义释止观耶。为对三德作此释
耳。诸法无量。何故独对三德。大论云。菩萨
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大经云。佛及众
生皆悉安置秘密藏中。秘密即是涅槃。涅槃
即是三德。三德即是止观。自他初后皆得修
入。故用对之耳。若用两字共通三德者。止
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
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又止即
奢摩他。观即毗婆舍那。他那等故即忧毕叉。
通三德如前。问。止观是二法。岂得通不思
议三德耶。答。还以不思议止观故得通耳。
又大品明十八空释般若。百八三昧释禅。
虽前后两释。岂可禅无般若般若无禅。特
是不二而二二则不二。不二即法身。二即定
慧。如此三法未曾相离。是故大经云。佛性
有五种名。或名首楞严或名般若。今非止
非观。或名为止或名为观。即是不思议止
观。通于不思议三德。复次止观各通三德
者。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如止息止是止善
属定门摄。即通解脱。停止止是行善属观
门摄。即通般若。非止止属理摄。即通法身。
其义可见也。贯穿观是止善定门摄。即通解
脱。观达观是行善观门摄。即通般若。非观观
卷三 第 23a 页 T46-0023.png

三德者。止息止贯穿观。皆从所离得名。即
通解脱。停止止观达观皆从能缘之智得
名。即通般若。非止止非观观皆名法性。即
通法身。复次三德通于止观者。还以三
德共通两字。又应三德各通两字。三德共
通者。解脱通止。般若通观。法身通非止非
观。三德各通止观者。夫解脱者具足解脱。
具有三种。方便净解脱通止息止。圆净解脱
通停止止。性净解脱通非止止。夫般若者具
足般若。具有三种。道慧般若通贯穿观。道
种慧般若通观达观。一切种慧般若通非观
观。具足法身亦有三种。色身通一止一观。
法门身通一止一观。实相身通一止一观。其
义可见也。若信三德绝大不思议。通义既
明。须信止观绝大不思议。若信涅槃三法
具足名秘密藏。亦信三止具足名大寂定
名秘密藏。亦信三观具足名大智慧名秘
密藏。亦信非止非观三法具足名秘密藏。若
信三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三点三目
者。亦信三止三观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也。
而诸经赴缘偏举一法以示义端。如首楞
严偏举止边。止具一切法不减少。亦名秘
密藏。智度法华偏举观边。观具一切法不
减少。涅槃举三法具足。法亦不多。亦名秘
密藏。止观亦尔。若开若合。开亦不多合亦不
少。一一皆是法界摄一切法。悉名秘密藏。
偏举尚尔。况圆举耶。止观通三德既尔。通
诸异名远离知见等亦如是。又通诸三名。
卷三 第 23b 页 T46-0023.png

问。云何字义纵横。云何字义不纵不横。答。
诸小乘师说。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
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一优二劣譬之横
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
后灭身智方具解脱。既有上下前后之义。
譬之纵三点水。若入灭定有身而无智。罗
汉在无色有智而无身。若入无馀但有孤
调解脱。此义各各不相关。并之则横。累之
则纵。分之则异。诸大乘师说。法身是正体。
有佛无佛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了因般若
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弥亘净秽。
此字义纵也。又言。三德无前后一体具足。
以体从义而有三异。盖乃体横而义纵耳。
又言。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
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众释如此宁与经
会。今明三德皆不可思议那忽纵。皆不可
思议那忽横。皆不可思议那忽一。皆不可
思议那忽异。此约理藏释。身常智圆断具。
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
冥同是一法界。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
故不横。能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
故不异。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
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
而一故不异。此约字用释也。真伊字义为
若此。问。三德四德其意云何。答。通论三德
一一皆常乐我净。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
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即法身。佛即般
若解脱。故作通解也。大经云。因灭是色
卷三 第 23c 页 T46-0023.png

乐我净。二德亦然。若依一种转色成法身。
法身常乐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
行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
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是
则通别各有二解。依圆是顿义。依别是渐
义(云云)。问。三障及三道皆障三德。三障开通
至极。三道四倒亦应开通至极。答。例。何者。
业有三种。谓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
感于三报。谓分段方便实报。报由三种烦
恼。谓取相尘沙无明也。又约三种报一一
开三道。约三种烦恼。一一开四倒。
○第三
释止观体相者。既知大意豁达如前。名字
旷远若向。须识体理渊玄。粗寄四意显体。
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夫理藉教
彰。教法既多故用相显。入理门不同故用
眼智显。谛有权实故用境界显。人有差
会故用得失显。法华疏用四一明实。今
以四科显体。可得相类。教相显者。夫止观
名教通于凡圣。不可寻通名求于别体。故
用相简之。若凡夫止善所治是止相。行善
所生是观相。又四禅四无量心是止相。六行
是观相。此等皆未免生死。即有漏为相。故
大论云。除摩黎山馀无出栴檀。除三乘智
慧馀无真智慧。故非今所论也。若二乘以
九想十想八背舍九次第定。多是事禅一往
止相。有作四谛慧是观相。此之止观虽出生
死而是拙度。灭色入空。此空亦得名止。亦
得名非止非不止。而不得名观。何以故。灰
卷三 第 24a 页 T46-0024.png

今所论也巧度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
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一体真止者。诸
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
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
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者。若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
烦恼入真。真则不异。但言烦恼与习有尽
不尽。若二乘体真不须方便止。菩萨入假
正应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
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经言动止
心常一亦得證此意也。三息二边分别止
者。生死流动涅槃保證。皆是偏行偏用不会
中道。今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
空边寂然。名息二边止。此三止名虽未见
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释论云。菩萨依
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若
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也。详此三止与
前释名名髣髴同。其相则异。同者。止息止
似体真。停止止似方便随缘。非止止似息
二边。其相则别所谓三谛相也。前三成次三。
后一具前三。何以故。如体真止时达因缘
假名空无主流动恶息。是名止息义。停心
在理正是达于因缘。是停止义。此理即真真
即本源。本源不当止与不止。是非止止。此
三义共成体真止相。若方便止时照假自在。
散乱无知息。是止息义。停心假理如净名
入三昧观比丘根性分别药病。是停止义。
假理不动是非止止。如是三义共成方便随
卷三 第 24b 页 T46-0024.png

是止息义。入理般若名为住缘心中道。是
停止义。此实相理非止不止。是不止止义。
如此三义共成息二边止相故与前永异
也。亦非今所用也。次明观相。观有三。从
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
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此
名出璎珞经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之
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观。又会
空之日非但见空亦复识假。如云除发障
上显下明。由真假显得是二谛观。今由假
会真何意非二谛观。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
若从所破应言俗谛观。若从所用应言
真谛观。破用合论故言二谛观。又分别有
三种。一约教有随情二谛观。约行有随情
智二谛观。约證有随智二谛观。初观之功虽
未契真。得有随教随行论二谛观。问
初观破用合受名。第二观亦破用。亦应言
二谛耶。答。前已受二谛名后虽破用。更从
胜者受平等名也。问。第三观亦破用何不
更从胜受名。答。前两观有滞故更破更用。
第三观无滞但从用受名。不得一例。问。前
二观俱观二谛亦应俱入二谛。答。初为破
病故观假。为用真故观真。是故俱观。一用
一不用故不俱入。问。真及中俱得称谛。界
内外俗俗则非理云何称谛。答。地持明二
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
故。即二谛之异名。既俱得称法性。何意不
卷三 第 24c 页 T46-0024.png

得宝乃至猕猴得酒。又非想定即世俗涅槃。
即其义也。问。若尔俱无漏耶。答论云。世间正
见出世正见。问。若尔俱无生耶。答。经云。异
相互无。问。从假入空必须破假而入空耶。
答。通途应有四句。不破入。破入。破不入。
不破不入。乃至三十六句如后说。从空入
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
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非真方
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而无差谬故
言入假。平等者望前称平等也。前观破假
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
为平等。后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既均
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也。今当譬之。如盲初
得眼开见空见色。虽见于色不能分别
种种卉木根茎枝叶药毒种类。从假入空随
智之时。亦见二谛而不能用假。若人眼开
后能见空见色。即识种类洞解因缘。粗细
药食皆识皆用利益于他。此譬从空入假亦
真真俗。正用于假为化众生。故名为入
假。复言平等。意如前说。中道第一义观者。
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槃。
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
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又初观用
空后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
能双照二谛。故经言。心若在定能知世间
生灭法相。前之两观为二种方便意在此
也。问。大经云。定多慧多俱不见佛性。此义
云何。答。次第三观二乘及通菩萨有初观分。
卷三 第 25a 页 T46-0025.png

二观分。此属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二观
为方便得入第三观。则见佛性。问。经言。十
住菩萨以慧眼故见不了了。非全不见。初
观是慧眼位。第二观是法眼位。云何而言
两眼全不见耶。答。彼次第眼偏定偏慧佛之
所呵。不可言其见也。所言慧眼见者。其
名乃同实是圆教十住之位。三观现前入三
谛理。名之为住。呼住为慧眼耳。故法华
云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如斯慧眼分
见未了。故言如夜见色空中鹅雁。非二乘
慧眼得如此名。故法华中譬如有人穿凿
高原唯见乾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
至泥后则得水。乾土譬初观。湿土譬第二
观。泥譬第三观。水譬圆顿观。又譬于教。三
藏教不诠中道如乾土通教如湿土。别教
如泥。圆教诠中道如水。二教之所不诠二
行之所不到。偏空慧眼宁得见性。若见性
者无有是处。此三观与前三观名一往
似同义相则异。同者。前是贯穿观诸虚妄
似从假入空也。前观达观达理理和达事事
和。似入假平等观也。前不观观似中道也。
其相异者。前是一谛相今是三谛相又前三
观通成后三。后三具前三。所以者何。如从
假入空破四住磐石。此岂非贯穿义。所入
之空空即是理。智能显理。即观达义。此之空
理即是非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入空观相
也。从空入假亦具三义。何以故。识假名法
破无知障。即是贯穿义。照假名理分别无
卷三 第 25b 页 T46-0025.png

义共成假观相。中道之观亦具三义。空于
二边即贯穿义。正入中道即观达义。中道
法性即不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中道观相。
此依摩诃衍明三止三观之相。以义随相
条然各别。若论三观则有权实浅深。若论
三智则有优劣前后。若论三人则有诸位
大小。此则次第分张非今所用也。圆顿止观
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
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
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
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也。以
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
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
目而是一面。观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
即三不可思议。不权不实不优不劣不
前不后。不并不别不大不小。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如金刚般若
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眼独
见不应须日。若无色者虽有日眼亦无
所见。如是三法不异时不相离。眼喻于
止。日喻于观。色喻于境。如是三法不前不
后。一时论三三中论一。亦复如是。若见此
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三。
总前诸义皆在一心。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
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
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
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体一切诸
假悉皆是空。空即实相。名入空观。达此空
卷三 第 25c 页 T46-0025.png

见。名入假观。如此空慧即是中道无二无
别。名中道观体真之时五住磐石砂砾一念
休息。名止息义。心缘中道入实相慧。名
停止义。实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义。又此
一念能穿五住达于实相。实相非观亦非
不观。如此等义但在一念心中。不动真际
而有种种差别。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
第一义而不动。虽多名字盖乃般若之一
法。佛说种种名。众名皆圆诸义亦圆。相待绝
待对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无有障碍无
有障碍故具足无减。是圆顿教相显止观
体也。
○二明眼智者。体则非知非见非因
非果。说之己自难。何况以示人。虽叵知
见由于眼智则可知见。虽非因果由因
果显。止观为因智眼为果。因是显体之远
由。果是显体之近由。其体冥妙不可分别。
寄于眼智令体可解。今先明次第眼智
者。三止三观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三
止者。若体真止妄惑不生。因止发定定生
无漏。慧眼开故见第一义。真谛三昧成。故止
能成眼眼能见体。得真体也。若随缘止冥
真出假心安俗谛。因此止故得陀罗尼。陀
罗尼分别药病。法眼豁开破障通无知。常
在三昧不以二相见诸佛土。则俗谛三昧
成。是则止能发眼眼能得体。得俗体也。若
息二边止则生死涅槃空有双寂。因于此止
发中道定。佛眼豁开照无不遍。中道三昧
成。故止能得眼眼能得体。得中道体也。三
卷三 第 26a 页 T46-0026.png

成一切智。智能得体得真体也。若从空入
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破无知成道种
智。智能得体得俗体也。若双遮二边为入
中方便。能破无明成一切种智。智能得体
得中道体也。是则三止三观共成三眼三
智。各得三体。是故显体而谈眼智。即此意
也。问。眼见智知。知见异耶。答。此应四句
分别。知而非见见而非知。亦知亦见不知
不见。凡夫不證故不见。不闻故不知。二乘
人證故亦见。闻故亦知。支佛證故是见。不闻
故不知。方便道人闻故是知。未證故不见。
复次信行人因闻故有慧。因慧故发无漏
得一切智。此智因闻故称智知。法行人思
惟得定。因定发无漏成慧眼。此眼因禅
故称眼见。然知见同證真谛。从所因处
仍本受名。故言知见也。此就慧眼一切智
作此分别。馀二眼二智例尔。若一心眼智则
不如此。若明不次第止观眼智者。如前
所说。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无二无别得体
近由亦如是。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见
智故论知。知即是见见即是知。佛眼具五
眼。佛智具三智。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首楞严定摄一切定。大品云。欲得道慧
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当学般若。问。释论
云。三智在一心中。云何言欲得道慧等当
学般若。答。实尔。三智在一心中。为向人说
令易解故作如此说耳。金刚般若云。如来
有肉眼不。答云。有。乃至如来有佛眼不。答
卷三 第 26b 页 T46-0026.png

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者何。佛眼亦能照
粗色。如人所见亦过人所见。名肉眼。亦能
照细色如天所见亦过天所见。名天眼。
达粗细色空如二乘所见。名慧眼。达假
名不谬如菩萨所见。名法眼。于诸法中
皆见实相。名佛眼。当知佛眼圆照无遗。故
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与三界作父母。
而独称佛眼者。如众流入海失本名字。非
无四用也。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
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
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
三智一心中得。故知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见
不思议三谛。此见从止得故受眼名。一心三
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从观得故
受智名。境之与谛左右异耳。见之与知眼目殊称不应别说。今将境来显智。令三观
易明。用谛来目眼使三止可解。虽作三
说实是不可思议一法耳。用此一法眼智
得圆顿止观体也。如此解释本于观心。实
非读经安置次比。为避人嫌疑为增长
信。幸与修多罗合。故引为證耳。
○三明境
界者。若得能显眼智中意。无俟所显谛听
之说。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
闻。因此分别以会圆妙。法行宗深观缘此
思惟以见正境耳。就此为二。一明说境
意。二明诸境离合。经云。为诸众生开佛知
见。若无中境智无所知眼无所见。当知
应有佛眼境也。经云。世孰有真天眼者。
卷三 第 26c 页 T46-0026.png

见于佛土。经云。天眼开辟慧眼见真。故知
应有慧眼境也。此三谛理不可思议。无决
定性实不可说。若为缘说不出三意。一随
情说即随他意语。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
语。三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云何随情说三谛。
如盲不识乳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
言。色白如贝粖雪鹤等。虽闻此说亦不能
了乳之真色。是诸盲人各各作解。竞执贝
粖而起四诤。凡情愚翳亦复如是。不识三
谛大悲方便而为分别。或约有门明三谛
如盲闻贝。或约空门明三谛如盲闻粖。
或作空有门明三谛如盲闻雪。或作非空
非有门明三谛知盲闻鹤。虽闻此说未
即谛理。是诸凡夫终不能见常乐我净真实
之相。虽未得见各执空有互相是非。所以
常途解二谛者。二十三家。家家不同各各
异见。皆引经论莫知孰是。若言并是理
则无量。若言并非悉有所据。为此义故执
自非他。虽饮甘露伤命早夭。经称文殊弥
勒未悟之时。共诤二谛两堕地狱。今世凡
情偏执一文铿然固著。虽谓为能恐乖佛
旨。如是等人皆未识随情三谛。若识此意
闻种种说。即知如来俯逐根情。根情既多
说不一种。此即是随他意而说三谛也。随
情智说三谛者。就情说二就智说一。若尔
不得一所论三。此就凡情。凡情悉是方便。
虽即一而三但束为二。若就圣智圣智皆
是实得。虽即一而三但束为一。情智相望
卷三 第 27a 页 T46-0027.png

发真见于中道。虽观三谛约位往明。但破
四住及尘沙惑。既證方便道但束为二谛。
若入初住破无明见佛性。双照二谛方称
为智。亦具三谛但束为中道第一义谛。情
智合论即是随自他意语也。随智说三谛者。
从初住去非但说中绝于视听。真俗亦然。
三谛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闻
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
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百非洞遣四句皆
亡。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可以凡情图想。若一若三皆绝情望。尚
非二乘所测。何况凡夫。如乳真色眼开乃
见。徒费言语盲终不识。如是说者名为随
智说三谛相也。即是随自意语。今更引经
中所明二谛文。显成三谛之说。若言凡夫
人即能体达因缘生于观解。岂非随情说
俗。体因缘即空。岂非随情说真。若如此
者即是随情说二谛也。若言凡夫心所见
名为俗谛。圣人心所见名为真谛。如此说
者岂非随情智说二谛也。若言凡夫行世
间不知世间相。凡夫尚不知世间之俗。那
得知真。故知二谛皆非凡情所识。如此说
者岂非随智说二谛。二谛既有三番说。三
谛例此可解。疑者若言佛常依二谛说法。
故有三番二谛意。今亦例此。佛常好中道
降胎出生出家成道入灭皆在中夜。一色一
香无非中道。若说中道岂不三意赴缘耶。
又一一说各具四悉檀意。随情中四意者。夫
卷三 第 27b 页 T46-0027.png

悦。或闻真欢喜。或闻俗欢喜。或闻中欢喜。
此即是随情中用世界悉檀意也。夫众生便
宜不同。或闻说无戒慧增长。或闻说有戒
慧增长。或闻说中戒慧增长。此即随情中用
为人悉檀意也。夫行者破恶不同。或闻有
法能破睡眠觉观等。或闻无法能破睡散
等。或闻中法能破睡散等。此即随情中用
对治悉檀意也。夫众生入悟不同。或闻无
开解。或闻有超悟。或闻中发彻。乃至观心
亦尔或说有观恍如云影。或作无观泯失
身心。或作中观神智明白。如是等种种不
同。应在一不在二。应在二不在一。故云
佛说生法于无生法得度。佛说无生法
于生法得度。此即是用第一义悉檀意也。
故法华云。佛知众生种种欲种种行种种性
种种忆想。即此四意。何故尔。种种欲是随世
界。种种性是生善。种种行是对治。种种忆想
是第一义。何故性属生善。行属对治破恶
耶。若通论。性善有冥有显。行恶亦有冥
有显。今从义便。善是冥伏恶是彰露。如佛
未出时。三乘善根冥伏不现故言善性冥
也。若闻三谛此善发生。故知种种性应属
生善。可对为人悉檀也。又佛未出时。诸众
生恶行彰显。邪非僻倒过失现前。佛为破此
恶故说于三谛。故知种种行属破恶。即对
治悉檀也。种种忆想是第一义者。想是慧
数。僻故成心倒见倒等。若遇知识正此想
慧即成三不倒。佛欲正其此慧故说三谛。
卷三 第 27c 页 T46-0027.png

智随智说三谛例此可解。是则三四十二
种说三谛不同。岂可以凡情局圣。谓唯
一种执诤自毁耶。若知圣说无崖。终不是
此非彼起增上慢高举棱层。如有智盲人
莫诤乳色。勤行方便惭愧有羞。以三止
證三眼见三法获三智知三谛。见中分
明双照晓了。如云除发障上显下明。尔时乃
可谛审是非决定师子吼也。私谓。随情是
并与。随情智是半与半夺。随智是并夺何者。
如圣语凡云。汝今心想即是俗。能体达俗
虚即是真。岂非并与相。汝今所知百千推
画皆是俗。唯圣所知乃是真。岂非半与半夺
相。夫二谛者凡人并不识上圣独能知。此岂
非并夺。此释易解故录之。二明境智离合
者。先境次智。众经说谛。或四三二一离合
不同。今当通说。三藏是方便之教但明二
谛。菩萨初心中心缘真伏于四住。令烦恼
脂消。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
劫种相好获五神通。得法眼照俗谛。分
别根性。调熟众生而作佛事。后心坐道场
三十四心断见思惑尽。此三十四心。八忍八
智九无碍九解脱。合为三十四心也。又经
言。一念六百生灭。成论师云。一念六十刹那。
秖是一念从假入空得慧眼。照真谛而
得成佛。前已照俗次复照真。二谛双明与
弟子异菩萨但照俗不照真。二乘但照真
不照俗。佛能兼俱。更加中道第一义谛。三
藏二谛已是方便。于二谛上更加中道。方
卷三 第 28a 页 T46-0028.png

此谛故更加一切种智。离则有二合则有
三。是为三藏法中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
次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论谛离
合者。俗谛则同真谛则异。大论云。空有二
种。一但空。二不但空。大经云。二乘之人但
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非但见空能见不
空。不空即大涅槃。二乘但空智如萤火。菩萨
之人智慧如日。既空异智别则有两谛之殊。
而今合为一真谛。二乘体假入真。秖入但
空不能从但空入假。无化他之用。菩萨
体假入但真。能从但空入假。化度众生
净佛国土。上根菩萨体假入真。前入但空。
次入不但空。则破无明见佛性。与前真永
别。岂可同为一真谛耶。昔庄严家云。佛果
出二谛外。得此片意而作义不成。不知佛
智别照何境。别断何惑。若得今意出外义
则成。开善家云。佛果不出二谛外。不能动
异二乘。作义复不成。若得此意不出义亦
成。古来名此为风流二谛意在此。但空不
但空合时。秖是一真谛。离时成两真谛。与
三藏家异。彼三藏第三谛。但有中道名无
别体。眼无别见。智无别知。今则不尔。第三
谛亦名真谛。亦名中道第一义谛。有别体
别见别知。是为通教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
次别教明二谛与前求异。前之真俗合为
别家之俗。俗者是世界隔别。俗有真无。凡夫
为俗谛所摄。二乘为真谛所摄。既有无
之异故称为俗。胜鬘名二乘作空乱意众
卷三 第 28b 页 T46-0028.png

谓说真谛。若论二谛俗谛不开。若作三
谛。开有为俗开无为真。对不但空为第
一义谛。是为别教离合之相也。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
摩诃止观卷第三(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次圆教但明一实谛。大经云。实是一谛方
便说三。今亦例此。实是一谛方便说三。
法华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耳。是为
圆教二谛三谛一谛离合之相也。次明四谛
离合者。前三谛二谛一谛皆竖辩。四谛则横
论。则有四种四谛。谓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
等。生灭四谛即是横开三藏二谛也。无生
四谛即是横开通教二谛也。无量四谛即是
横开别教二谛也。无作四谛即是横开圆教
一实谛也。今将中观论。合此四番四谛。论
云因缘所生法者。即生灭四谛也。我说即是
空。即无生四谛也。亦为是假名。即无量四谛
也。亦名中道义。即无作四谛也。二明智离合
者。诸经。或说一智二三四乃至十一智等。若
说三智可用观三谛。如其增减当云何观。
一智者。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
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唯一佛智即一切种智。
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
卷三 第 28c 页 T46-0028.png

观于中道。若言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即
是双照二谛也。若二智者所谓权实。权即一
切智道种智。观于有无两谛也。实即一切种
智观于中道谛也。三智观三谛可解不说。
四智者。如大品明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
种智。释论解此有多种。或因中但有理体。
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一切智
一切种智。或言。因中权实故言道慧道种慧。
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权实
故言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
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总别
果上总别。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
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等种种释
四智。四智秖是照三谛也。若经中有明五
谛六七八九乃至无量者。但得此意释之
使入三谛也。十一智者。世智他心智两种
照俗谛。八智观真谛。如实智观中道。是名
智有离合而三谛不动。复次智谛俱开者。
随其多少自相摄。如三谛即有三智。二谛
即有二智。此义可解。又智谛俱不开者。且
据一谛一智不增不减。此亦可解。若智
虽开合终是实智能显实体也。次约谛智
合辩者。三藏真谛发一眼一智。俗谛发一眼
一智。两谛共发一眼一智。慧眼一切智缘真
谛。法眼道种智缘俗谛。佛眼一切种智共缘
真俗两谛。不得道双照秖得道前后共照
耳。通教真谛发二眼二智。俗谛发一眼一
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共缘真谛。道种智缘俗
卷三 第 29a 页 T46-0029.png

发一眼一智。开真出中发一眼一智。智缘
谛亦如是。别教三谛一一谛各发一眼一
智。智缘谛亦如是。若别教作二谛者。俗中
空发一眼一智。俗中有发一眼一智。真谛
发一眼一智。智缘谛亦如是。圆教者一实
谛发三眼三智。智缘谛亦如是。问。云何以
别接通。答。初空假二观破真俗上惑尽。方
闻中道。仍须修观破无明。能八相作佛。此
佛是果仍前二观为因。故言以别接通耳。
不以此佛果接三阿僧祇百劫种相之因。
故不接三藏。不将此果接十地之因。故不
接别。不将此果接十住断无明。故不接
圆。唯得以别接通。其义如此。
○四明得
失者。失即思议。得即不思议也。若言智由
心生自然照境如炬照物。若照未照此物
本有。若观不观境自天然。谛智不相由藉。
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境不自境由智
故境。如长短相待。此是相由而有。若言境
不自境亦不由智故境。境智因缘故境。智
亦例然。此是共合得名。若言皆不如上三
种但自然而尔。即是无因境智。此四解皆有
过。所以者何。有四取则有依倚。依倚则是
非。是非则爱恚爱恚生一切烦恼。烦恼生故
戏论诤竞生。诤竞生故起身口意业。业生故
轮回苦海无解脱期。当知四取是生死本。
故龙树伐之。诸法不自生。那得自境智。无
他生。那得相由境智。无共生。那得因缘境
智。无无因生。那得自然境智。若执四见著。
卷三 第 29b 页 T46-0029.png

性。性破故无依倚乃至无业苦等。清净心
常一则能见般若。以是义故自境智苦集不
生。即是生生不可说。故身子默然。乃至无因
境智苦集不生。即是不生不生不可说。故净
名杜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虽不可说有
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或说自生境智。
乃至或说无因境智。虽作四说性执久破。
如前。但有名字。名字无性。无性之字是字
不住。亦不不住。是为不可思议。故金光明
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即此意也。
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实慧。若四悉檀赴缘
说四境智者。此名权慧。如是境智凡夫两
失。二乘一得一失。菩萨两得。何以故。凡夫
有四性自行为失。无四悉檀化他为失。二
乘破四性入第一义。自行为得。不度众
生化他为失。菩萨具足。是故两得。又凡夫
两失。是思议失。二乘一得一失。俱是思议。菩
萨两得。俱不思议。此约通教辩得失。若别
望通通教两得。俱是思议。别教两得。俱不思
议。若圆望别。别教教道两得。俱是思议。何
以故。教门方便。或言无明生一切法。或言
法性生一切法。或言缘修显真修。或言真
自显。执此还成性过堕可思议中也。若證
道者即不思议也。若圆教教證俱不思议。何
故尔。至理无说为缘四说。但有假名。假名
之名名即无生。故教證俱不可思议也。无思
无念故无依倚戏论结业。无业故无生死。
是名自行为得。得于实体能以不可说说
卷三 第 29c 页 T46-0029.png

俱得体也第四明摄法者。疑者谓止观
名略摄法不周。今则不然。止观总持遍收
诸法。何者。止能寂诸法。如炙病得穴众患
皆除。观能照理如得珠王众宝皆获。具足
一切佛法。大品有百二十条及一切法。皆言
当学般若。般若秖是观智。观智已摄一切
法。又止是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今更
广论摄法即为六意。一摄一切理。二摄一
切惑。三摄一切智。四摄一切行。五摄一切
位。六摄一切教。此六次第者。有佛无佛理性
常住。由迷理故起生死惑。顺理而观是故
论智。解故立行由行故證位。位满故教他。
事理解行因果自他等次第。皆止观摄尽也。
○一以三止三观摄一切理者。理是谛法
如上开合偏圆不同。权实之外更无别理。
除摩黎山馀无栴檀。若更有者即是妄语。
既以止观显体。即摄一切理也。
○二止观
摄一切惑者。以迷谛故起生死惑。迷即
无明。若迷权理则有界内相应独头等无
明。与见思诸使合者。名相应。不相应者
名独头。是事不知故起贪。不知者是无明。
起贪是行。贪者是识。识共四阴起是名色。
色动诸根是六入。六入所著是触。触随顺
尘是受。受所喜乐是爱。爱俱生缠是取。造
当来生业是有。未来阴起是生。阴熟是老。舍
阴是死。是十二轮更互为因果。烦恼通业。
业通苦。苦通烦恼。故名三道。成论云。前行
后三中。后行前七中。七是业复是道。能通后
卷三 第 30a 页 T46-0030.png

呼为十二牵连十二轮。束缚不穷故名为轮。
三世间隔故名分段。覆真谛理不得解脱。
此即是病说病即知药。药即从假入空止观。
观药即知病。故此惑为入空止观所摄也。
若迷实理则有界外相应独头等无明。所以
者何。界内虽断相应独头而习气犹在。小
乘中习非正使。大乘实说习即别惑。是界外
无明也。故宝性论云。二乘之人虽有无常苦
空无我等对治。于佛法身犹是颠倒。颠倒即
是无明独头。无漏智业为行三种意生身。亦
是五种意生身。意即是识。身即名色六入触
受。无明细惑戏论未究竟灭。即是爱取烦恼
染业染生染未究竟。即是有。三种意因移即
是生。其果变易即是老死。束此十二是无漏
界中四种障。谓缘相生坏。缘即烦恼道。相即
业道。生坏即苦道。故知界外有十二因缘。所
以者何。降佛已下皆有无明。无明润业业
既被润那得无苦。此十二轮虽不退界堕
下。不妨从无明轮至老死。从老死轮至
无明。障于实理良由此惑。此惑为入假入
中两观所治。更料简之。何以故。三种意生
身凡有多种。若析体二乘及通菩萨等。先断
界内惑尽。而未曾修习假中者。生于界外。
界外惑全未被伏其根则钝。若于彼习观
时。必须次第历劫修行学恒沙佛法。先破
尘沙。尘沙虽不润生。能障化道故须前
断。断此惑者。止是调心方便。伏界外惑。进
断三道相应独头枝本皆去。故知假观正摄
卷三 第 30b 页 T46-0030.png

别惑被伏。生彼界者神根即利。但修中观
治彼三道。从于初地乃至后地。地地中皆
有三道。地地无明分分灭。业灭苦灭。地地相
应去时独头亦去。地地虽有智智与无明
杂。杂故亦得呼为智障。障上分智故。唯佛
心中无无明则烦恼道尽。烦恼道尽故业尽。
业尽故苦尽。三道究竟唯在如来。是故中观
摄得界外惑也。
○三止观摄一切智者。诸
智离合如前所说。三观往收无不毕尽。世
智不照理十一智中已摄。若广明二十智
者。亦为三观所摄也。
○四止观摄一切行
者。前智是解。解而无行终无所至。行有两
种。所谓慧行行行。若三藏中慧行行行。乃至
圆中慧行行行。慧行是正行。行行是助行。毗
婆舍那能破烦恼。复须奢摩他力助正知
见。正助两行随智而转。如足随眼。若三藏
中无常析观是慧行。不净慈心等是行行。此
两行随析智入空也。若通中体法如幻化
是慧行。历一切法数息念处缘事止观是行
行。此两行随体法智入空也若为化众生
修道种智缘俗理属慧行。缘俗事者属
行行。此两行随道种智入假也。若中道缘
于实相。一道清净是慧行。历一切法门诸度
皆是摩诃衍。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念处即是
坐道场等是行行。此两行随中智入实相
也。复次根本四禅定慧等故两摄。欲界定少
慧多观摄。中间亦尔。四空定多慧少止摄。四
无量心前三心观摄。舍心止摄。九想八念十
卷三 第 30c 页 T46-0030.png

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等是止摄。四念处是
慧性观摄。若作四意止说者。作心记录不
净等。此属止摄而终是观为主。四正勤为
成念处一往观摄。若两恶不生止摄。两善
为生观摄。四如意足从四因缘得定即果
为名止摄。五根信进慧三根观摄。念定止摄。
又信念两属。五力亦如是。七觉分择法喜进
等观摄。除舍定止摄。念通两处。八正正见正
思惟观摄。正业正语正命属戒即止摄。正念
正定正精进止摄。四谛三谛是有为行属观
门。灭谛是无为行属止门。十六行皆是观门。
四弘誓依四谛起如彼。十八不共法三业随
智慧行观摄。三无失止摄。知三世观摄。馀
可知。四无畏者。一切智无畏属观摄。漏尽
止摄。至处道观摄。障道止摄。三三昧门止
摄。三解脱门观摄。六度者。前三是功德止摄。
后三是智慧观摄。又五度功德止摄。般若观
摄。又六度皆是功德庄严止摄。乃至九种大
禅百八三昧皆属止摄。十八空十喻五百陀
罗尼皆观摄。如是等一切慧行行行。无不
为止观所摄。当知止观名略摄义则广。
○
五摄一切位者。若云一地即二地。二地即
三地。寂灭真如有何次位。此则无有次位。
又大乘经中处处皆说一切地位。良以无生
无灭正慧无所得。能治烦恼业苦。三道若
净于无为法中而有差别次位何嫌。若析
法入空有无二门所断三道。如毗昙所明七
贤七圣四沙门果。成论所明二十七贤圣等
卷三 第 31a 页 T46-0031.png

摄。若体法四门入空所断三道。如大品明
三乘共位。乾慧乃至八地悉同入空止观摄。
若从空入假修历别行。不得意者成三十
心伏惑之位。即用空假两观摄。若得意能
破三道成十地位。即第三观摄。或纯用假
观摄。乃至四门亦如是。若圆信解行即事
而真。从观行入相似。进破无明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凡四十二位。同乘宝乘直至
道场。涅槃说十五日月光用转显譬其智德。
十六日月光用渐减譬其断德。亦如十四般
若是因位。十五如妙觉是果位。皆用中观
摄。乃至四门亦如是。问。大乘不明地位止
观何所摄耶答。大乘经论皆明地位。汝畏
地位入无地位。不免无缚。文字性离即是
解脱。虽说地位即无地位。中论云。如外人
破世间因果则无今世后世。破出世因果
则无三宝四谛四沙门果。无何等三宝。见既
不灭则无三藏中三宝四谛四沙门果。尚不
得拙度道果。何处有后三番三宝四谛四沙
门果。此斥外道全无四番三宝等也。若斥
拙度者。但有三藏中三宝四谛四沙门果。
无后三番道果也。如我所破者。即有三宝
四谛四沙门果。何者。析破界内烦恼业苦。即
有三藏三宝四谛四沙门果。若体破者。即有
三番三宝四谛四沙门果。点此一语治内之
留滞破外以闲邪。去二边之邪小。正三宝
四谛则立。云何言无邪。但有位无位非證
不了。今但信教教有则阶位宛然。教无则豁
卷三 第 31b 页 T46-0031.png

不可得。不应生诤也。又约中论偈四句
亦得有地位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者。即破烦恼业苦。便有须陀洹若智若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六地齐二乘。七地为
方便。十地为如佛。此位自明。云何言无。偈
亦名为假名者。是渐次破界外三道。即有四
十二贤圣位。云何言无。偈亦名中道义。即是
圆破五住。便有六即之位。云何言无。秖用
四句摄一切位。一切位不出四句。四句不
出止观。故言摄位也。
○六摄一切教者。毗
婆沙云。心能为一切法作名字。若无心则
无一切名字。当知世出世名字。悉从心起。
若观心僻越顺无明流。则有一切诸恶教起。
所谓僧法卫世九十五种邪见教生。亦有诸
善教起。五行六甲。阴阳八卦。五经子史。世智
无道名教。皆从心起。云何出世名教皆从心
起。坚意宝性论云。有一大经卷如三千大
千世界大。记大千世界事。如中如小四天
下三界等大者。皆记其事在一微尘中。一
尘既然一切尘亦尔。一人出世以净天眼见
此大经卷。而作是念。云何大经在微尘内
而不饶益一切众生。即以方便破出此经
以益于他。如来无碍智慧经卷具在众生身
中。颠倒覆之不信不见。佛教众生修八圣
道。破一切虚妄见己智慧与如来等。此约
微尘附有为喻。又约空为喻者。发菩提心
论云。譬如有人见佛法灭。以如来十二部
经仰书虚空宛然具足。一切众生无有知者。
卷三 第 31c 页 T46-0031.png

云何众生不知不见。即便写取示导众生。
云何写经。谓令众生修八正道破虚妄等。
修有多种。若观心因缘生灭无常修八正
道者。即写三藏之经。若观心因缘即空修
八圣道。即写通教之经。若观心分别校计
有无量种。凡夫二乘所不能测。法眼菩萨
乃能见之。是修无量八正道。即写别教之
经。若观心即是佛性圆修八正道。即写中
道之经。明一切法悉出心中。心即大乘心即
佛性。自见己智慧与如来等。又观心即假
即中者。即摄华严之经。若观心因缘生法
生灭者。即摄三藏四阿含教如乳之经。若
观心即空者。即摄共般若如酪之经。若具
观心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者。即摄方等
生酥之经。若但用即空即假即中者。即摄
大品熟酥之经。若用即中观心者。即摄法
华开佛知见大事正直醍醐之经。若用四句
相即观心。即有涅槃同见佛性醍醐之经。
又若观因缘。又观因缘即是佛性。佛性即
是如来。是名乳中杀人。若观析空又观析
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来。是名酪中杀
人。若观即空。又观即空即是佛性。是名生
酥杀人。若观假名。又观假名即是佛性。是
为熟酥杀人。若观即中又观即中即是佛
性。是名醍醐杀人。今通言杀人者。即二死
已断三道清净。名为杀人。是为止观摄不
定教。略摄如上。广摄者。絓一切经教悉用
止观摄之。无不毕尽也。复次心摄诸教
卷三 第 32a 页 T46-0032.png

门。如来明审照其心法。按彼心说。无量教
法从心而出。二者如来往昔曾作渐顿观心
偏圆具足。依此心观为众生说。教化弟子
令学如来破尘出卷仰写空经。故有一切
经卷。悉为三止三观所摄也。
○上六意摄法
次第可解。今直以一法摄一切法者。一理
摄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
切教也。又一惑摄一切理智行位教也。又
一智摄一切理惑行位教也。又一行摄一切
理惑智位教也。又一位摄一切理惑智行教
也。又一教摄一切理惑智行位也。
○第五明
偏圆者。行人既知止观无法不收。收法既
多。须识大小共不共意。权实思议不思议
意故简偏圆。就此为五。一明大小。二明
半满。三明偏圆。四明渐顿。五明权实。夫至
理不大不小乃至非权非实。大小权实皆
不可说。若有因缘大小等皆可得说。以
小方便力为五比丘说小。以大方便力为
诸菩萨说大。大小虽俱方便须识所以。故
用五双料简使无混滥。小者小乘也。智慧
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色心。如释论
解檀波罗蜜。破外道邻虚云。此尘为有为
无。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无极微色。
则无十方分。若析极微色不尽。则成常见
有见。若析极微尽。则成断见无见。此外道
析色也。析心亦如是。若计有心无心皆堕
断常。此皆外道析色心也。论文仍明三藏
析法之观云。色若粗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
卷三 第 32b 页 T46-0032.png

故粗细皆假。假故无常无性即得入空。又介
尔心起必藉根尘。无有一法不从缘生。从
缘生者悉皆无常。或言。一念心六十刹那。或
言。三百亿刹那。刹那不住念念无常。无常无
主烦恼本坏。无业无苦生死灭故。名为涅
槃。是名析色心观意也。析名本于外道。
对破邪析而明正析。何但外邪应须正析。
若佛弟子执佛教门而生见著亦须正析。
所谓三藏四门生四见著。乃至圆教四门生
四见著。戏论诤竞自是非他。皆服甘露伤
命早夭。金锁自系流转生死。宜须正析。故
大论云。破涅槃者不破圣人所得涅槃。但
为学者未得涅槃执成戏论。故言破涅槃。
若尔。皆用析法方便破之。凡有四门。于一
一门具足十法。识正因缘乃至不起法爱。
能于诸门见第一义。故知三藏四门析法止
观。断奠是小乘也。次明大者大乘也。智慧深
利修不生不灭体法止观。大人所行故名大
乘。中论明即空者。申摩诃衍。摩诃衍即大
也。衍中云。欲得声闻当学般若者。元此
是菩萨法。大能兼小傍挟声闻。譬如朱雀
门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妨群小由之出
入。虽通小人终是天门。今摩诃衍亦如是。
正为菩萨体法入空。虽有小乘终名为大。
例如三藏析法。虽有佛菩萨终是小乘。所
言大乘体法观者异于三藏。三藏名假而法
实。析实使空。譬如破柱令空。今大乘体意
名实皆假。自相是空本来虚寂。譬如镜柱本
卷三 第 32c 页 T46-0032.png

不灭不同实柱。又大论明摩诃衍人体法
观者。引佛在一方木上告诸比丘。譬如比
丘得禅定时。变土为金变金为土。实非
金土变化所为。色心亦如是。非生非灭无
明变耳。本自不生今那得灭。又引观一端
氎即具十八空。是名体法观。复次三藏所
析名为随情观色心。析有之观亦是事观。
所入之真。真非佛性。不会实理。但随情为
真耳。大乘体法名随理观色心。如寻幻得
幻师。寻幻师得幻法。亦如寻梦得眠寻
眠得心。寻幻色心得无明寻无明得佛
性。体法通理故名随理观。体法止观凡有
四门。于一一门皆具十法成观。此观非但
体外道果报色心。絓预一切执计三藏四
门。乃至圆四门未得入者。执门成见皆体
如幻。断奠名大乘止观也。若得今之用观
意。大乘诸门生执尚须空破。终不同彼世
间法师禅师。称老子道德庄氏逍遥与佛法
齐。是义不然。圆门生著尚为三藏初门所
破。犹不入小乘况复凡鄙见心。萤日悬殊
山毫相绝。自言道真慢瞿昙者宁不破耶。
○
二明半满。半者明九部法也。满者明十二
部法也。世传。涅槃常住始复是满。馀者悉
半。菩提流支云。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满。今明
半满之语直是扶成大小。前已析体判大小。
今亦以体析判半满。如前云云。
○三明偏
圆者。偏名偏僻圆名圆满。通途一往唤小
为偏。于何不得。别义分别。意则不可。半小
卷三 第 33a 页 T46-0033.png

之大。譬如半月齐上下弦。渐月不尔。始自
弓娥终十四夜皆称为渐。唯十五夜乃称圆
满月。小半亦尔。齐于析法半字小乘不得
名大。偏意则远。从初三藏析法止观已上。
别教止观去边入中已还。皆名为偏。故大
经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唯此
圆教止观一心三谛随自意语。独当圆称也。
○四明渐顿者。渐名次第藉浅由深。顿
名顿足顿极。此亦无别意还扶成偏圆。三
教止观悉皆是渐。圆教止观名之为顿。此是
按名解释其义已显。今更广料简使无遗
滞。若前二教止观是渐而非顿。力不及远
但契偏真。圆教止观是顿而非渐。行大直
道即边而中。别教止观亦渐亦顿。何以故。
初心知中故名亦顿。涉方便入故名亦渐。
复次前两观观教行證皆名为渐。别教教观
行皆名为渐。證道是顿。圆教教观行證皆名
为顿。何故尔。前二观是方便说。草庵曲径故
教观四种俱渐。别观带方便说。若依方便行
先破通惑。故三种皆渐。后破无明见于佛
性。故證道是顿也。圆观正直舍方便但说
无上道。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说最实
事是名教实。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衣座等。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是名行实。所见中道
即一究竟。同于如来所得法身无异无别。
是名證实。前两观因中有教行證人。果上但
有其教无行證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
入寂沈空尽灭。不得成于果头之佛。直是
卷三 第 33b 页 T46-0033.png

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无行證
人。何以故。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
初住位。非复别家初地位也。初地尚尔。何
况后地后果。故知因人不到于果。故云果
头无人。圆教因中教行證人悉从因以至果。
俱是真实。故言实有人也。复次前三止观教
行證人未被会时。尚不知圆何况入圆。佛
若会宗开渐显顿悉皆通入。虽非即顿而
是渐顿。故法华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各
乘宝车适子本愿。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
王。开通渐法悉令得入以别理接之。故
涅槃中得二乘道果不隔圆常。因是修学
皆当作佛。即是从渐入圆亦名开渐显顿
意也。复次四种止观入圆不必并待行成
入圆。不必并待开渐显顿入圆。入则不定。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心性正因譬之于乳。闻
了因法名为置毒。正因不断如乳四微五
味虽变四微恒在。是故毒随四微味味杀
人。众生心性亦复如是。正因不坏了因之
毒随正奢促处处得发。或理发或教发。或行
发成證发。如辟支佛利智善根熟。出无佛
世自然得悟。理发亦尔。久植善根今生虽
不闻圆教。了因之毒任运自发。此是理发
也。若闻华严日照高山即得悟者。此是教
发也闻已思惟。思惟即悟。是为观行发也。
若是六根净位进破无明。是相似證发。若更
增道损生亦是證发也。此约圆家论入不
定也。若前三教行人。各在凡地发者。即是
卷三 第 33c 页 T46-0033.png

观行发。若于贤圣位中发。即是證发。此约
三家入则不定也。复有不定而非杀人。如
修无漏时有漏不求自发全不杀二死。若
修中道发得无漏。长别三界苦轮海。乃是
一死而非二死。亦名不定。复次四种止观
当分圆渐。三藏中有从初心方便来入真
位。此名为渐。三十四心断结成果。岂不名
圆。通别中初心乃至后心。岂无渐圆。圆中
当体理极称圆。亦有初心乃至四十一地。岂
不是渐。妙觉究竟岂不是圆。圆圆非渐圆
圆渐非渐渐。故知当分皆具二义也。法华
疏中应广说。然渐渐非圆渐可得成圆渐。
渐圆非圆圆。不可得成圆圆。何者。法华
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渐渐成圆渐。渐
圆权设三教之果。不可更成妙觉之佛。例
小小非大小可得成大小。小大非大大不
可得成大大。权权非实权可得成实权。
权实非实实不可得成实实。何者。三教果
头有教无人。故权实不可成实实。半满渐
顿例应如此分别。不复烦文也。观心往推
法相应尔。而人多不信。今用涅槃五譬释
成此意。第六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
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辟支
佛佛如醍醐。大论云。声闻经中称阿罗汉
名为佛地。故三人同是醍醐。此譬岂非释
三藏中五味渐圆意。类此得成。三十二云。
众生如杂血乳。须陀洹斯陀含如净乳。阿那
含如酪。阿罗汉如生酥。辟支佛菩萨如熟
卷三 第 34a 页 T46-0034.png

佛侵习小胜声闻。故与菩萨同为熟酥。
佛正习尽名为醍醐。借此类通教当分渐
圆义显。第九云。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
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
如醍醐。此譬岂不是别教五味意。十住初中
能断通见思尽名乳。总拟声闻。十住后心
小深故拟支佛如酪。十行十向如生熟
酥。十地之初已名为佛故如醍醐。借此显
成别观当分渐圆意。二十七云。雪山有草
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即成醍醐。草喻正道。
若能修正道即见佛性。此譬岂不是圆意。
不历四味即成醍醐。借此类成渐圆等之
位。第八云。置毒乳中遍于五味皆能杀
人。此譬岂不譬于不定。即成四种理教行
證而得入圆。今约渐顿作如此料简。前
三科后一科。亦应如是。但小大半满齐分
剋定不得同耳。
○五明权实者。权是权谋暂
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立权略为三
意。一为实施权。二开权显实。三废权显
实。如法华中莲华三譬。诸佛即一大事出
世。元为圆顿一实止观。而施三权止观也。
权非本意。意亦不在权外。祇开三权止观
而显圆顿一实止观也。为实施权实今已
立。开权显实权即是实无权可论。是故废
权显实权废实存。暂用释名其义为允。问。
何意用此权实。答。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
四悉檀而成熟之。若人欲闻正因缘。为说
三藏。欲闻因缘即空为说通观。欲闻历
卷三 第 34b 页 T46-0034.png

名随世界悉檀亦名随乐欲。为实施权说
权实止观也。为生扶真之事善说三藏
观。为生扶真之理善为说通观。为生扶
中之事善为说别观。为生扶中之理善为
说圆观。是名随为人悉檀。亦名随便宜而
说权实止观也。为破邪因缘无因缘说三
藏观。为破拙度故说通观。为破共法故
说别观。为破带方便故说圆观。是为对治
悉檀说权实止观也。为思议钝根拙度令
入真谛说三藏观。为思议利根巧度令入
真谛故说通观。为不思议钝根拙度令入
见中故说别观。为不思议利根巧度令入
见中故说圆观。是名为一实而施三权。权
实相对则有四种止观。为实施权意齐此
也。权实既兴良由悉檀。权实可废亦由悉
檀。何者。众生烦恼结使厚。利智善根薄。故
兴初观生其事善。事善若生烦恼伏薄。即
废三藏观。为生理善兴于通观。理善已生
即废通观。为生界外事善即兴别观。界外
事善已生即废别观。为生界外理善即兴
圆观。是为兴废因缘故说于权实止观也。
馀三悉檀兴废可解。若约五味教论兴废
者。华严为大行人。废两权兴一权一实。三
藏废两权一实但兴一权。方等四种俱兴。
般若废一权兴两权一实。法华废三权兴
一实。涅槃还兴四种皆入佛性无所可
隔。是故如来巧用悉檀。兴废适时顺机而
作。皆益众生。是故如来不空说法。为度人
卷三 第 34c 页 T46-0034.png

已如前说。今更料简四种止观皆实不虚。
所以者何。若不开决则无入理。今决了声
闻法是诸经之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一
一止观皆得入圆。如快马见鞭影即得正
路。故四种皆实也。又四种皆权。何以故。四理
皆不可说。权不可说故非权。实不可说
故非实。非权而强说为权。非实而强说为
实。等是强说。何意不名权为实耶。以有
说故。故皆是权。又此权实悉是非权非实。何
以故。皆不可说故。此非权非实。不得异于
向实。向以见理为实。实秖是非权非实。此义不异。若异者应有别慧。应照别理。理惑
既同不可使异。对权故说实。废教故说
理。故言非权非实。即教而理。权实即非权
非实。无二无别不合不散。非权非实理性
常寂名之为止。寂而常照亦权亦实。名之
为观观故称智称般若。止故称眼称首楞
严。如是等名不二不别不合不散。即不可
思议之止观也。此非但开实是非权非实。开
权亦是非权非实。犹属开权显实意耳。问。
为一实施三权。唯有四种止观。若以别接
通止观者。为权为实。复何意不预四数。何
意但言接通。何位被接。接入何位。答。接得
入教此则属权。接得入證此则属实也。四
教论其始终接但终而无始。故不入四数。
诸教皆接亦应有之。此义不用者。二教明
界内理。二教明界外理。两处交际须安一
接。故但以别接通。若齐通为言不论破
卷三 第 35a 页 T46-0035.png

九地伏无明。十地破无明。即名为佛。但一
品破。那得是极。故知接入别也。若望别教
是入初地位行也。若就谛论接者。通教真
谛空中合论。从初已来但观真中之空。破
见思惑尽到第八地。方为说真内之中。故
云智者见空及与不空。被接方闻。闻已见
理。即是入别位也。三藏菩萨明位不尔。故
不论接。别圆发心已知中道更将何接。故
知接但在通也。问。三权皆得知实不。答。别
教初知。通教后知。三藏初后俱不知。问。若
知何意名权。若不知二经相违。答。别虽初
知带方便闻。教犹是权。通虽后知可接者
知。教终是权。其意可见。若言三藏不知违
二经者。大经云。阿罗汉不知三宝常住不
变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不能得声闻之
道。此义今当通。任罗汉自力不应知见常
住。譬如天眼未开不见障外。不闻他说
亦不能知。罗汉。佛眼未开又不闻佛说。
那得自知常住。故法华云。于自所得功德
生灭度想。若遇馀佛便得决了。又云。声闻
缘觉不退菩萨亦不能知。当知不闻则不
知也经称知者齐知己理真谛无为。亦是
于常一相无变。若人分别真谛二相迁动
者。不能发真。要须观空方入无漏。如须
菩提观空。憍陈如證无生智。又律仪不具
足者。若能观空得道共戒。此是具足戒也。
故华严云。诸法实性相常住不变异。二乘亦
皆得而不名为佛。故知常住语通得作此
卷三 第 35b 页 T46-0035.png

那得具声闻道具禁戒耶。若作此释。道共
戒无失弥益其美。又举例释者。如大品云。
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为生梵天须断
欲。欲得菩提断二边欲。欲名虽同其意
则异。此义亦尔。欲入真谛。须知无为常不
变易。欲入实相亦知常住一相不变。知常
语同大小则异。故三藏止观不知圆实不违
经。胜鬘云。若不知常住。所有三归皆不成
就。此云何通。远寻根本三乘初业不愚于
法。若取四念处闻慧为初者。此初知真谛
常住。不起六十二见。以无倚著心贤圣成
就。此释同前意也。若古昔为初业者。先发
菩提心早知常住。畏怖生死退大取小。法
才王子及涅槃中退转菩萨。从初已来归依
一体三宝熏修戒善。有受法无舍法。心无
尽故戒亦无尽。一切戒善为此所熏。譬如
大地冥益树木。树木萌芽悉得成就小乘归
戒不离菩萨戒。菩萨戒力能成就之。即此
义也。若不作初业知常。三藏归戒羯磨悉
不成就。若作此释。于大小两经义无相
违。
摩诃止观卷第三(下)
卷三 第 35c 页 T46-0035.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