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1a 页 WYG1198-0341c.png

鲁斋遗书卷五 元 许衡 撰
中庸直解
中庸这是一书的总名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程子是宋时大
儒名颐字正叔号伊川下一子字是男子之通称上
一子字是后学之尊称程子解中庸说这理具于人
心无所偏倚所以名之曰中行之日用不可改易所
卷五 第 1b 页 WYG1198-0341d.png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子又说中者
是天下共由的正道庸者是古今常行不变的定理
如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
信天下之人谁能不由这道理行从古至今谁能变
易得所以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华之于
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
卷五 第 2a 页 WYG1198-0342a.png

名伋孟子是子思弟子名轲恐是惧怕的意思程子
说中庸这一本书乃是孔门师弟子相传授心上的
妙法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当时只是口口
相传及到子思之时恐怕去圣愈远后面未免有差
失处乃把平日口授的言语写在书上传与他弟子
孟轲这一书始初说性命原于天只一个理到中间
却散为万事如达道达德九经三重之类无所不备
卷五 第 2b 页 WYG1198-0342b.png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放是推开的意思弥是充满上下四方叫做六合卷
是收敛的意思玩是玩味索是思索程子又说这个
中庸的道理推开去则充满于六合收敛来则退藏
于一心中间意味无有穷尽都是着实有用的学问
不比那虚无寂灭之教不可见于行事善读这书的
卷五 第 3a 页 WYG1198-0342c.png

身修以之治人而人治自少至老终身受用有不能
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 命是令性即是理天坐人物既与之气
以成形必赋之理以为性便是天命令他一般所以
说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率是循道是道路人物各循其性之自
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的道路所以
卷五 第 3b 页 WYG1198-0342d.png

修道之谓教 修是品节之也性道虽是一般而气禀
或异故不能不失其中圣人于是因其所当行者而
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日用事物
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
如何须臾离得他若其可离则是外物而非率性之
道矣所以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卷五 第 4a 页 WYG1198-0343a.png

是承上文说子思说君子因道不可离心里常存敬
畏于那目所不睹之处虽是须臾之顷亦戒慎而不
敢忽于那耳所不闻之处虽是须臾之间亦恐惧而
不敢慢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道于须臾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隐是幽暗微
是细事独是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就指那隐
微说子思又说幽暗之中细微之事人以为可忽考
卷五 第 4b 页 WYG1198-0343b.png

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更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所以君子之心既常戒惧而于此幽暗之中细微之
事虽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尤必极其谨慎而
不敢忽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
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是
喜悦怒是忿怒哀是悲哀乐是快乐子思说喜怒哀
卷五 第 5a 页 WYG1198-0343c.png

人之性这性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及其既
与物接这喜怒哀乐发将出来件件都中节无所乖
戾故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子思
又说这未发之中便是天命之性天下万事万物之
理皆从此出道之体也所以为天下之大本这发皆
中节之和便是率性之道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道
卷五 第 5b 页 WYG1198-0343d.png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是推极的意思位是
安其所育是遂其生子思又说人能自戒惧而约之
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则吾之心正天地之心
亦正故三光全寒暑平山岳奠河海清而天地各安
其所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
则吾之气顺天地之气亦顺故草木蕃盛鸟兽鱼鳖
咸若而万物各遂其生矣
卷五 第 6a 页 WYG1198-0344a.png

庸第一章书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是孔子的表字
君子是能体道的人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
常的道理小人是不能体道的人反是相背的意思
子思引他祖孔子之言说君子之人于中庸之道身
体而力行之日用常行无不是这道理故曰君子中
庸小人之人于中庸之道不能身体而力行之日用
卷五 第 6b 页 WYG1198-0344b.png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时中是随时处中无忌惮是无敬忌畏惮
的意思子思解上文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
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既有了君子之德而又能随
时以处中故曰君子而时中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
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故曰小人而无忌
惮也
卷五 第 7a 页 WYG1198-0344c.png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即是那不偏
不倚无过不及平常的道理子思引孔子说天下之
理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惟有这中庸的道理不失
之太过不失之不及所以为至只是百姓每少能尽
得这道理已非是一日了所以说民鲜能久矣
右第三章这是中庸书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卷五 第 7b 页 WYG1198-0344d.png

子说这中庸的道理不行于天下我知道这缘故只
为那明智的人知之太过以为道不足行那愚昧的
人知之不及又不知道之所以行所以这道理不行
于天下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贤
者是有德的人不肖者是不贤的人孔子说这中庸
之道不明于天下我知道这缘故只是贤者好行那
卷五 第 8a 页 WYG1198-0345a.png

者卑污苟贱既不能行这中道又不求所以知常不
及乎中了此道之所以不得明于天下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饮食是譬喻明与行说
味是譬喻中说孔子又说人于日用间谁不饮食只
是少有能知其滋味之正恰似这中庸的道理谁不
要明谁不要行只是明不到那中处行不到那中处
所以有太过不及之弊
卷五 第 8b 页 WYG1198-0345b.png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中庸之道因是不明于
世所以不行于世子思引来承接上文鲜能知味之
言以起下章大舜能知能行之意
右第五章这是中庸书第五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是虞帝
知是知之明问是访问察是审察迩言是浅近的言
卷五 第 9a 页 WYG1198-0345c.png

匿的意思善是好的言语执是执持两端如小大厚
薄之类中是中道子思引孔子之言说有虞帝舜他
是大知的圣人他凡遇事物之来好要访问虽闻浅
近的言语也好要审察若所言不好的便隐而不发
若言语好的便称扬于众不但如此于那好言语中
间又执持两端自家度量取其合着中道的用之这
是大舜不自用其知取众人之知以为知此知之所
卷五 第 9b 页 WYG1198-0345d.png

右第六章这是中庸书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知
是聪明的意思驱是逐罟是网擭是机槛陷阱是掘
的坑坎都是掩取禽兽者期月是满一月子思引孔
子之言说天下之人个个都说自巳明知然日用之
间祸机在前便当辟去今乃被人驱逐如禽兽落在
卷五 第 10a 页 WYG1198-0346a.png

岂得为知乎天下之人个个都说自己明知然处事
之时辨别众理择得个中庸便当谨守不失今乃不
能满一个月便已失去如此又岂得为知乎言知祸
而不知辟譬喻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这是中庸书第七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 回是孔子弟子颜回择是辨别的意思拳
卷五 第 10b 页 WYG1198-0346b.png

说颜回之为人于天下事物都辨别个中庸的道理
但得了一件善道便拳拳然奉持在心胸间守得坚
定不肯须臾失了这是颜回知得中庸道理明白故
择之精而守之固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
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这是中庸书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卷五 第 11a 页 WYG1198-0346c.png

治的然资禀之近于知者能均得爵禄是至难推却
的然资禀之近于仁者能辞得白刃是至难冒犯的
然资禀之近于勇者能蹈得三者虽若至难其实容
易至于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虽
若容易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
到得所以说中庸不可能也
右第九章这是中庸书第九章
卷五 第 11b 页 WYG1198-0346d.png

子路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抑是语辞而是
汝子路好勇故以强为问孔子答他说汝之所问者
乃是南方之所谓强与北方之所谓强与抑是汝之
所当强者与其说详见下文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宽是宽
容柔是柔巽无道是横逆不循道理孔子说如何是
南方之强人能宽容柔巽以教诲人之不及人或以
卷五 第 12a 页 WYG1198-0347a.png

他这便是南方之强盖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
力胜人为强此则君子之道故曰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是席
金是刀鎗之类革是盔甲之类孔子又说如何是北
方之强那刀鎗盔甲是征伐时所用的凶器人所畏
怕的今乃视之如卧席一般虽至于死而无厌悔之
意这便是北方之强盖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
卷五 第 12b 页 WYG1198-0347b.png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马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君子
是成德之人和是和顺流是流荡强是强勇矫是强
貌强哉矫是赞叹之辞倚是偏着变是改变塞是未
达孔子说人若和顺易至于流荡君子虽与人和顺
而不至于流荡其强之矫矫者人若中立易至于偏
倚君子能卓然自立而不至于偏倚其强之矫矫者
卷五 第 13a 页 WYG1198-0347c.png

所守其强之矫矫者当国家无道之时虽至于死不
改变了平生之所守其强之矫矫者这四件是君子
之强乃学者之所当勉孔子以是告子路所以抑其
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这是中庸书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素字当作
索字是求也隐是隐僻怪是怪异述是称述孔子说
卷五 第 13b 页 WYG1198-0347d.png

异之行要行人之所不能行这等所为足以欺世而
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
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肯为
此事哉所以说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遵是依涂是
路废是弃已是止孔子说君子能择乎善遵依此道
而行然用力不足行到半涂中却废弃了此其知虽
卷五 第 14a 页 WYG1198-0348a.png

我却遵道而行行必到尽处自不肯半涂而废了非
勉焉而不敢废则至诚无息行必到那尽处自有所
不能止所以说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依
是循遁是隐遁悔是怨悔孔子又说君子不为素隐
行怪则依乎中庸之道而行又不肯半涂而废是以
隐遁于世人不见知亦无怨悔此中庸之成德正吾
卷五 第 14b 页 WYG1198-0348b.png

右第十一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道即是中庸之道惟君子为能体
之所以说君子之道费是用之广隐是体之微子思
说君子之道有体有用其用广大而无穷其体则微
妙而难见如下面说的便是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 子思说这君子之道就一事上说虽至愚的夫
卷五 第 15a 页 WYG1198-0348c.png

全体至极处虽生知的圣人也有知不尽处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
能焉 子思又说这君子之道就一事上看虽是个
不肖的夫妇他也有个自然之良能不待学而能者
若论到全体至极处虽安行的圣人也有行不尽处
这两段都是说君子之道费而隐的意思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憾是怨恨的意思子思说
卷五 第 15b 页 WYG1198-0348d.png

不能虽天地也有不能尽处如天能覆而不能载地
能载而不能覆或当寒不寒当热不热或水旱虫蝗
或风雷霜雹或为善的不降与他福为恶的不降与
他灾也未免吃人怨恨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子
思又说这君子之道若就那广大处说则极于至大
而无外举天下载不了就那微小处说则入于至小
卷五 第 16a 页 WYG1198-0349a.png

然者则隐而莫之见便是体之微处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诗是大雅
旱麓篇鸢是鸱鸟戾是至跃是跳渊是水深处其是
指此理而言察是昭著诗人说鸢之飞则至于天鱼
之跃则在于渊子思引而解之说鸢飞戾天是言此
道理昭著于上鱼跃于渊是言此道理昭著于下皆
由率性之自然这便是费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
卷五 第 16b 页 WYG1198-0349b.png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造端是
托始的意思子思又说君子之道自其近小处而言
托始于夫妇居室之间无非此道之流行及那至极
处昭著于天高地下之际无非此道之呈露子思言
此所以通结上文费隐之意
右第十一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十二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便
卷五 第 17a 页 WYG1198-0349c.png

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
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的人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
离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务为高远难行之事
则便不是道了所以说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诗是豳风伐柯之篇伐是
砍伐柯是斧柄则是法则豳风之诗说人手中执着
斧柄去砍那木来做斧柄那斧柄长短的法则不必
卷五 第 17b 页 WYG1198-0349d.png

亦是如此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睨是斜看孔子又
解诗说把手中所执的斧柄与那所伐的斧柄比来
虽是法则相似还有彼此之不同故伐木做斧柄的
看那手中斧柄的法则尚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以是用治人犹言责人改
是改过孔子又说执柯伐柯固有彼此之不同若是
卷五 第 18a 页 WYG1198-0350a.png

责人就用他身上原有的道理如事亲之孝事长之
弟这道理都是各人原有的若是不孝不弟便把那
孝弟的道理去责他他若肯改过为孝为弟就便止
了再不去责他这是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不是要
他远人以为道也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尽已之
心叫做忠推已及人叫做恕违是彼此相去的意思
卷五 第 18b 页 WYG1198-0350b.png

相去不远如人以横逆加于我我心里不欲他如此
则推己之心以度人知道他的心与我一般我也不
以此横逆加于人这便是忠恕之事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丘是孔子的名孔子自谦
说君子之道有四件我于这四件的道理一件也不
能尽得下文乃详言之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
卷五 第 19a 页 WYG1198-0350c.png

求是责孔子说所谓君子之道四而未能一者何
以见之且如为子之道在于孝我之所责乎子者欲
其孝于我反求乎我之所以事父却未能如我之所
以责子者为臣之道在于忠我之所责乎臣者欲其
忠于我反求乎我之所以事君却未能如我之所以
责臣者悌为事兄之道所责乎弟者欲其悌于我反
求乎我之所以事兄者却未能克尽其悌信为朋友
卷五 第 19b 页 WYG1198-0350d.png

交朋友者却未能先施之以信这四件君子之道孔
子都说未能其实是自谦之词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庸是平常庸德
是常行的德行庸言是常说的言语行是践其实谨
是择其可慥慥是笃实的模样赞美之辞也孔子说
人于那平常之德必要践其实而后行于那平常之
卷五 第 20a 页 WYG1198-0351a.png

不敢不勉力做去言常失于有馀若有馀处不敢尽
说出来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馀而讱则谨益
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言行相
顾如此岂不是慥慥然笃实之君子乎凡此皆不远
人以为道之事也
右第十三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是见在位是地位
卷五 第 20b 页 WYG1198-0351b.png

为其所当为无有慕外之心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富贵是有爵禄的贫贱是无爵
禄的夷狄是外国患难是困苦君子见在富责便行
那富贵所当为的事见在贫贱便行那贫贱所当为
的事见在夷狄便行那夷狄所当为的事见在患难
便行那患难所当为的事这是说素位而行的意思
卷五 第 21a 页 WYG1198-0351c.png

君子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间惟为其所当为随
其身之所寓坦然安舒无所入而不自得这是承上
文素其位而行说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陵是陵虐援是攀援怨是
怨愤子思又说君子居人上以临下则安于在上之
位不肯陵虐那下面的人居人下以事上则安于在
卷五 第 21b 页 WYG1198-0351d.png

于人自然无有个怨愤的心上面不敢怨愤于天下
面也不敢过尤于人这是承上文不愿乎其外说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易是平地俟
是等候命是天命险是不平稳的去处徼是求幸是
不当得而得的子思说君子素位而行随其所寓都
安居在平易的去处一听候着天命无有慕外的心
小人却常行着险阻不平稳的去处以求理所不当
卷五 第 22a 页 WYG1198-0352a.png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射是射
箭射弸里面画布叫做正栖皮叫做鹄子思又引孔
子之言说射箭的人与那君子人相似君子凡事正
已而不求人射箭的人若是不中那正鹄只责自家
射的不好不怨尤他人岂不有似君子乎这是通结
上文的意思
右第十四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十四章
卷五 第 22b 页 WYG1198-0352b.png

是中庸之道辟与譬喻的譬字同迩是近登是升卑
是下子思说君子之道固无所不在而进道的工夫
却自有个次序不可躐等辟如行路一般要到那远
处必须从近处起程方可到得未有不由近而能至
远者辟如登高一般要到那高处必须从下面上去
方可到得未有不由下而能升高者所以说君子之
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卷五 第 23a 页 WYG1198-0352c.png

家乐尔妻孥 诗是小雅篇合是和合鼓是弹琴瑟
都是乐器翕也是和合耽是久孥是子孙诗经里说
人能和于妻子意气和悦有如弹琴瑟一般宜于兄
弟心志和乐乐而且久为室家的则相谐和无乖戾
的意思为妻孥的则相欢乐无怨怒的意思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顺是安乐孔子因读这诗叹息
说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上面为父母的
卷五 第 23b 页 WYG1198-0352d.png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这前而是中庸书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鬼是阴气之灵神是阳
气之灵气之伸处便是神气之归处便是鬼这是天
地之功用造化之迹这德字不是德行只是说性情
功效性情是鬼神之体功效是鬼神之用这便是德
子思引孔子之言说鬼神在天地间无所不在无所
卷五 第 24a 页 WYG1198-0353a.png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体物是为
物之体子思又引孔子之言说鬼神无有形象目视
之而不可见无有声音耳听之而不可闻其体虽至
隐而其用则至显凡物之生都是阴阳之气合凡物
之死都是阴阳之气散是鬼神为物之体凡物都遗
他不得此鬼神之德所以为盛也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卷五 第 24b 页 WYG1198-0353b.png

服洋洋是流动充满的意思左右是两旁子思又引
孔子之言说鬼神之灵能使天下的人齐明以齐其
内盛服以饰其外畏敬奉承以供祭祀当此之时但
见那鬼神之灵洋洋乎流动充满仰瞻于上便恰似
在上面一般顾瞻于旁便恰似在左右一般这便是
体物而不可遗之验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诗是大雅抑之
卷五 第 25a 页 WYG1198-0353c.png

字都是语辞孔子论鬼神为德之盛于此引大雅抑
之诗说鬼神之来格视不见听不闻不可得而测度
况可厌怠而不敬乎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诚是真实无妄之谓
孔子又说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虽若微妙难知
然体物不遗洋洋如在却又甚是显著夫鬼神之德
微之所以显者何哉盖鬼神不过是个阴阳合散而
卷五 第 25b 页 WYG1198-0353d.png

之不可掩如此这又是总结上文的意思
右第十六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十六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去处
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古之圣君帝舜其可谓之大孝
也与何以见之以言其德则德之盛至于为圣人以
言其位则位之尊至于为天子以言其富则兼四海
卷五 第 26a 页 WYG1198-0354a.png

其祭祀下而有似续之传则子孙保守其胤祚帝舜
德位福禄件件都到那至极处此其所以为孝之大
也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位
禄名寿是大德的徵验子思又引孔子之言说人君
有盛大之德必然得天下至尊之位必然得天下至
厚之禄必然得美好的声名必然得长远的寿数盖
卷五 第 26b 页 WYG1198-0354b.png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材是材质笃是厚培是培养覆是覆败孔子又说上
天生物必因他材质而加厚他凡物之栽植的有生
长之理便降雨露以滋养他物之倾仆的有覆败之
理便降霜雪以覆败他所以明舜之有德必得位禄
名寿乃是天道自然如此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
卷五 第 27a 页 WYG1198-0354c.png

宪字本是显字令德是美德宜是合民指百姓说人
指百官说保佑是眷顾的意思申是重孔子引诗说
可嘉可乐的君子有显显之美德在外合乎百姓的
心在内合乎百官的心故能受天之禄而为天下之
主天既从而眷顾之又从而申重之即是天因其材
而笃之的意思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是受天命为天子孔子又总
卷五 第 27b 页 WYG1198-0354d.png

天子如舜有大德而得禄位名寿便是
右第十七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十七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
作之子述之 忧是忧虑文王是周文王王季是文
王的父武王是文王的子作是创始述是继述孔子
说从古帝王心无忧虑的只有文王如何见得盖文
王上有王季之贤而为之父下有武王之圣而为之
卷五 第 28a 页 WYG1198-0355a.png

海其功业又继述于后此文王之心所以无忧也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
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
孙保之 武王是周武王缵是承继大王是武王的
曾祖王季是武王的祖父文王是武王的父绪是统
绪戎衣是盔甲之类孔子又说武王缵继他祖宗大
王王季文王的统绪一着戎衣以伐商纣遂有了天
卷五 第 28b 页 WYG1198-0355b.png

的名声以言其尊则至于为天子以言其富则兼四
海之内而皆有之上而祖考则安飨宗庙之祭祀下
而子孙则世世保守帝王之基业此武王所以为达
孝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 末是老大王是王季的父王季是
文王的父先公谓组绀以上至后稷又是大王王季
卷五 第 29a 页 WYG1198-0355c.png

子故制作的事不曾为得到周公相成王乃推文王
武王的意思及乎王迹之所由起故大王王季生时
未尝称王今特追尊以王者的称号组绀以上未尝
为天子又推大王王季的意思把天子的礼来祭之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斯字解做此字达
是通庶人是百姓上文那尊亲的礼不独行于朝廷
又推之以制为礼法通行于天下使凡天下为诸侯
卷五 第 29b 页 WYG1198-0355d.png

周公的达孝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
葬以士祭以大夫 葬是葬埋祭是祭祀孔子说周
公制礼法以通行于天下若为父的曾做大夫为子
的却做士父没了时安葬便用大夫之礼祭祀便用
士之礼若为父的只做士为子的却做大夫父没了
时安葬便用士之礼祭祀便用大夫之礼盖葬用死
卷五 第 30a 页 WYG1198-0356a.png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
贱一也 期是一年丧是丧服达是通达的意思子
思又引孔子之言说周公制礼以通行天下大凡伯
叔兄弟一年的丧服自庶人以上通于大夫皆行之
天子与诸侯都不行了若是父母三年之丧则下自
庶人以上至于天子皆通行之盖人皆由父母而生
恩义深重无有分别所以说无贵贱一也
卷五 第 30b 页 WYG1198-0356b.png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达是通达达孝是通天
下之人皆谓之孝子思引孔子之言说武王周公能
孝其亲通天下的人无一个不称他做孝所以谓之
达孝下面说的便是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善是能继是
继续志是心志述是传述事是事功人是指前人说
孔子又说武王周公所以谓之达孝者无他只是他
卷五 第 31a 页 WYG1198-0356c.png

便能继续之使有成就前人有已成的事功而可法
他便能传迷之使不废坠了所以通天下的人无不
称他做孝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修是
整饬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去处陈是陈设宗器是先
世所藏的重器裳衣是先世所遗的衣服荐是供荐
时食是四时该荐的品物孔子又说武王周公制为
卷五 第 31b 页 WYG1198-0356d.png

先世所藏的重器设那先世所遗的衣服供荐那四
时该用的品物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是次第昭穆是宗庙的
位次左边向南为昭取昭明之义右边向北为穆取
深远之义武王周公制祭祀宗庙之礼祖宗神位左
边为昭右边为穆各有个次序其子孙助祭的也各
因祖宗的昭穆以为次序故曰所以序昭穆也
卷五 第 32a 页 WYG1198-0357a.png

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爵是公侯卿大夫事
是宗祝有司之职事旅是众酬是导饮毛是毛发齿
是年数宗庙中祭祀必以公侯卿大夫的爵位为次
序所以辨别贵贱之等宗祝有司的职事必择礼仪
纯熟者为之所以辨别贤能之人到那祭祀将毕行
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

酬这是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到那祭祀己
卷五 第 32b 页 WYG1198-0357b.png

论其年数之长幼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是践履位是祭祀的
位礼是祭祀的礼奏是作乐是祭祀的乐敬是恭敬
所尊是先王的祖考爱是慈爱所亲是先王的子孙
臣庶事是事奉孔子又说武王周公善继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其所制祭祀之礼当祭之时践履着先王
卷五 第 33a 页 WYG1198-0357c.png

诚意笃至恭敬先王的祖考恩谊周遍慈爱先王的
子孙臣庶先王虽死事奉他如生的一般先王虽亡
事奉他如存的一般这祭祀中间都是继志迷事的
意思所以谓之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
是祭天社是祭地先是指祖宗说禘天子宗庙之大
卷五 第 33b 页 WYG1198-0357d.png

秋祭之名四时皆有祭此特举其一件示与视看的
视字同掌是手掌示诸掌言易见也孔子又说郊社
所行之礼所以祭祀上帝与后土宗庙中所行之礼
所以祭祀祖宗这礼中间都有个义理人能明得祭
祀天地之礼祭祀祖宗之义则仁孝诚敬无所不至
推之以治天下便似看那手掌一般这等容易所以
说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卷五 第 34a 页 WYG1198-0358a.png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哀公是鲁国的君文武是周文
王武王布是陈列方是木版策是竹简古时未有纸
劄用木版竹简写书息是灭鲁哀公问孔子说为政
的道理是如何孔子对说文王武王虽已没了当时
所行的政事都陈列在木版竹简中如今若有那时
这等的君臣则文王武王的政事便都兴举了若无
卷五 第 34b 页 WYG1198-0358b.png

了所以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敏是快速的
意思树是种蒲卢是蒲苇孔子又告哀公说以人立
政易于兴举譬如以地种树易于发生甚是快速那
蒲苇在地尤是易生之物但种上便发生出来所以
立政正如种蒲苇一般何难之有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人是贤
卷五 第 35a 页 WYG1198-0358c.png

德孔子又说人道敏政所以人君为政在乎得贤臣
以为辅佐要取用贤人又须修自家身以为法则要
修自家的身必须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当然
的道理要修这道又须全尽本心之德不可有一些
亏欠德全于身则有是君有是臣而政无不举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 人指人身而言上一个亲字是
卷五 第 35b 页 WYG1198-0358d.png

各有个当然处尊是敬贤是有德的人杀是降杀等
是等级礼是天理之节文孔子又说仁是人所得以
有生之理具这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而爱
莫大于爱亲故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有仁便有义
义是分别事理使之各得其宜而所宜者莫先于尊
贤故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然亲亲中间自父子兄
弟以至于宗族姻党自然有个降杀尊贤中间大贤
卷五 第 36a 页 WYG1198-0359a.png

亲之杀尊贤之等那天理之节文又从此而出故曰
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即是理
孔子又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若自家身有不修便
无以为取人的法则所以君子在上的不可不先修
其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若不能尽亲亲之仁便无
卷五 第 36b 页 WYG1198-0359b.png

欲尽事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若不能知人则所亲
或非其人所由或非其道不免辱身危亲所以思事
亲又不可以不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是天理
之自然若不能知天则自家心里不明于人之智愚
贤否皆不能辨别所以思知人又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达道
卷五 第 37a 页 WYG1198-0359c.png

三件昆弟即是兄弟孔子告哀公说天下古今人所
通行的道理有五件所以行这道理却在于知仁勇
三者之德那五件是天下的达道相临而为君臣君
臣有个义的道理相生而为父子父子有个亲的道
理相配而为夫妇夫妇有个别的道理同气而为兄
弟兄弟有个序的道理同道而为朋友朋友交接有
个信的道理这五件是人人之所固有人人之所通
卷五 第 37b 页 WYG1198-0359d.png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是
承上文说达道虽人所共由然必知以知此道仁以
体此道勇以强此道这知仁勇三件乃天下古今所
同得之理所以说天下之达德然要行这三达德又
只在一件是那一件不过是诚而已诚是真实无妄
这三达德之中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
矣故曰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五 第 38a 页 WYG1198-0360a.png

这三个知之都是说知那达道人性虽无不善而气
禀则有不同故于那达道或有生而自能知之的或
有学而后能知之的或有困心衡虑发愤强求而后
能知之的这三等人其闻道虽有蚤晚然到那知之
之地只是一般所以说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
也 这三个行之都是说行那达道孔子又说人于
卷五 第 38b 页 WYG1198-0360b.png

如贪利而行之的又有黾勉强力而行之的这三等
人其行道虽有难易然到那成功的去处也只是一
般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这子曰
两个字是书中多写了的字学是学那达道近是相
去不远的意思力是用力耻是耻羞孔子又说人有
未及乎达德而求入德的若能嗜好学问讲明义理
卷五 第 39a 页 WYG1198-0360c.png

能自强不息勉力于行虽未便尽仁之德而可以忘
其私欲是亦近乎仁矣能以不如人为可羞耻务要
求及乎人虽未便尽勇之德而可以起其懦弱是亦
近乎勇矣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斯字解做
此字三者指上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
卷五 第 39b 页 WYG1198-0360d.png

又说人君若能知得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件便能入
三达德行五达道修身的道理不过如此故知斯三
者则知所以修身在我的道理即是在人的道理只
从此推将去便可以治人故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
治人一个人的道理即是千万人的道理若推将去
则天下的人一国的人一家的人无有不可治的故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卷五 第 40a 页 WYG1198-0361a.png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
侯也 经是常体是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的意
思子如父母爱其子一般百工是各色技艺柔是宽
恤的意思远人是远方来的如商贾宾旅皆是怀是
怀服孔子说大凡人君治天下国家有九件经常的
道理第一件当先修治自家的身子第二件当尊礼
有德的贤人第三件当亲爱同姓的亲族第四件当
卷五 第 40b 页 WYG1198-0361b.png

的群臣第六件当子爱天下的百姓第七件当招来
那技艺百工第八件当宽恤那远来的商贾宾旅第
九件当怀服天下诸侯之国这便是九经的条目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道即是达道诸
父是伯父叔父昆弟是兄弟孔子又说治天下国家
常行的道理有九件每件各有个效验人君若能修
卷五 第 41a 页 WYG1198-0361c.png

仪故曰修身则道立人君若能尊礼贤人将道理都
讲明了自然无所疑惑故曰尊贤则不惑人君若能
亲爱同姓的宗族与他同享富贵自然无有怨恨故
曰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人君若能敬重辅弼大臣
则信任专一小臣不得离间临事自然无有迷眩故
曰敬大臣则不眩人君若能把自已的心体群臣的
心知他心里所欲则群臣必感恩图报都尽心尽力
卷五 第 41b 页 WYG1198-0361d.png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
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劝是悦从的意思归是向
畏是畏服孔子又说人君于国中百姓能爱惜保养
如父母爱子一般则百姓每蒙其恩泽自然悦从故
曰子庶民则百姓劝人君于百工技艺能招来安辑
他则百工每将他工作互相换易以生货财国家用
度自然充足故曰来百工则财用足人君于那四方
卷五 第 42a 页 WYG1198-0362a.png

归故曰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人君于那天下诸侯能
以恩而怀之则凡为天下之诸侯的自然感恩畏服
故曰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齐明是齐其心之
思虑使之明洁的意思盛服是美盛的衣服动是就
行事说这以下是九经之事孔子又说人君于那未
接物时齐明以齐其心思盛服以肃其容仪到那接
卷五 第 42b 页 WYG1198-0362b.png

养动静不违而身无不修矣故曰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谗是谗言谮人
的色是女色货是财货德是有德之士人君于那谗
谮的小人斥逐他不使之在左右于那美好的女色
疏远他不使之在目前于那宝货财物轻贱他不汲
汲去求取又一意贵重那有德的贤士大夫则天下
贤才皆有所劝勉而乐为我用矣故曰所以劝贤也
卷五 第 43a 页 WYG1198-0362c.png

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位是爵位禄
是俸禄盛是众盛忠是尽已之谓信是以实之谓人
君于宗族之亲尊其爵位以贵之重其俸禄以富之
兄弟婚姻不使相远好恶之事必与之同则有恩有
义亲族都各遂其情故曰所以劝亲亲也人君于辅
弼大臣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不使他亲理细务则大
臣得从容于上以道佐人主故曰所以劝大臣也人
卷五 第 43b 页 WYG1198-0362d.png

而极其厚则为士者无仰事俯育之累而乐于趋事
赴功矣故曰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
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时谓农务闲暇之时敛是收取税粮省是看视试是
考较既禀是工食嘉是褒美矜是怜悯孔子又说人
君于那百姓须在农闲时役使他不妨误了他的农
卷五 第 44a 页 WYG1198-0363a.png

安逸富足乐于生业故曰所以劝百姓也人君于那
百工逐日看视每月考较均给与他禀食必与他工
作之高下相称则惰者知勉而能者知劝故曰所以
劝百工也人君于那远方宾旅往则为之授节以送
之来则丰其供给以迎之因能授任以褒美其善不
强其所不欲以矜悯其不能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
出于其涂故曰所以柔远人也
卷五 第 44b 页 WYG1198-0363b.png

怀诸侯也 绝世是说诸侯子孙已绝了的废国是
说诸侯国祚已灭了的朝是诸侯见于天子聘是诸
侯使卿大夫来献孔子又说人君于那天下诸侯子
孙已绝的寻他旁支来继续他国祚已灭的举他子
孙来与他封爵整治其坏乱教他国中上下相安扶
持其危殆教他国中大小相恤定其朝聘之时每年
使大夫一小聘三年使卿一大聘五年则诸侯自来
卷五 第 45a 页 WYG1198-0363c.png

燕赐之礼常从厚贡献来时方物之数常从薄这是
惟恐匮其财则天下诸侯都竭忠效力以藩卫王室
都无有倍畔的心故曰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又结上
文说人君治天下国家有九件经常之道然所以行
之者只是一件那一件也不过是诚而已盖为治之
事件件要着实一有不诚则这九件皆为虚文了故
卷五 第 45b 页 WYG1198-0363d.png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凡事是指达道达德九经之
属说豫是素定废是废弛孔子说凡达道达德九经
等事都要先立乎诚方行得去若不先立乎诚这凡
事便都废弛了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
则不穷 跲是踬碍难行的意思困是窘困疚是病
穷是尽孔子又说凡言语先立乎诚句句着实自然
卷五 第 46a 页 WYG1198-0364a.png

会过自然临时做得彻不至于窘困凡所行先立乎
诚则心有主张不至枉道从人自然无有疚病凡道
理先立乎诚则千变万化都有个妙用出来自然无
有穷尽这四句又是推说上文凡事豫则立的意思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字解做得字
获乎上是得上人的心孔子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
定之意说在下位的人必须得上人的心然后可以
卷五 第 46b 页 WYG1198-0364b.png

之志也行不得故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
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孔子又说要
得上人的心自有个道理不在于谀悦取容惟取信
于朋友而已若不能取信于朋友则志行不孚名誉
不闻在上的人何由知得故曰不信乎朋友不获乎
上矣
卷五 第 47a 页 WYG1198-0364c.png

亲是指父母说人要取信乎朋友自有个道理只在
承顺自家的父母若不顺乎亲那厚处先薄了朋友
如何肯信故曰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反是反求诚
是真实无妄人要顺乎亲自有个道理只在诚实自
家身上若反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有不诚实那事亲
的礼节都是虚文父母如何得悦故曰反求诸身不
卷五 第 47b 页 WYG1198-0364d.png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明是知之真的意
思人要诚其身自有个道理只在乎明善若不能察
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则好善不
如好好色恶恶不如恶恶臭如何能诚其身故曰不
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真实无妄之
谓天赋与人的道理本来真实无妄无一些人为这
卷五 第 48a 页 WYG1198-0365a.png

真实无妄的地步人事当得如此这便是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 勉是勉强思是思索从容是自
然的意思择是拣择执是执守诚者安而行之不待
勉强自然中道生而知之不假思索自然合理此乃
浑然天理的圣人则亦是天之道也诚之者未能不
思而得则必辨别众理以明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
卷五 第 48b 页 WYG1198-0365b.png

的则所谓人之道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
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博是广博审
是详审慎是谨慎明是分明笃是笃实措是舍置的
意思孔子又告哀公说人君欲诚其身有五件条目
第一要博学如达道达德与凡天下事物之理都须
学以能之既学了又要审问之于人以订其所疑既
卷五 第 49a 页 WYG1198-0365c.png

明辨析以尽公私义利之真学问思辨既有所得必
皆着实见于践履而躬行之这五件便是诚之之目
然为学之道不学则已学则必须到那能处不至于
能决不肯舍了不问则已问则必须到那知处不至
于知也决不肯舍了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
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
卷五 第 49b 页 WYG1198-0365d.png

到那自得处不至于得决不肯舍了不辨则己辨则
必须到那明白处不至于明决不肯舍了不行则已
行则必须到那笃实处不至于允蹈实践也决不肯
舍了他人只用一倍工夫便能知能行我则加以百
倍工夫必要到那去处他人只用十倍工夫便能知
能行我则加以千倍工夫必要到那去处这一段是
说困知勉行的事
卷五 第 50a 页 WYG1198-0366a.png

工夫说愚是昏昧明是明白柔是懦弱强是刚强孔
子又说人于那学问思辨笃行五件事上果然能用
百倍工夫气质虽是昏愚必能变化做个明白的人
气质虽是懦弱必能变化做个刚强的人
右第二十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子思说自其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这是圣人之德
卷五 第 50b 页 WYG1198-0366b.png

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这是贤人之学由教而入的
所以叫做教那德无不实的自然无有不明先明乎
善的也可到那诚的地步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至字解做极字天下至
诚是说圣人之德真实无妄举天下人莫能过他的
卷五 第 51a 页 WYG1198-0366c.png

思说唯天下至诚的圣人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
于那天命的道理无一毫发不尽处故曰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人之性与我的性只是一般圣人既
能尽其性便能使天下之人一个个都复其本然的
道理这便是能尽人之性物之性与人的性也只是
一般圣人既能尽人之性便能使天下之物一个个
都遂其自然的道理这便是能尽物之性
卷五 第 51b 页 WYG1198-0366d.png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赞是助化育是造化生育
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而为三子思又说人物之
性固皆天之所赋然天能与人物以性不能使他皆
尽其性圣人既能尽物之性则凡天地造化生育之
功有不到处一件件都能赞助他这便是赞天地之
化育圣人既能赞助天地之化育则天位乎上地位
乎下圣人成位乎其中以一人之身与那天地并立
卷五 第 52a 页 WYG1198-0367a.png

右第二十二章这是中庸书第二十二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是说大贤
以下凡诚有未至的人致能推致曲是一偏形是形
见著是显著明是光明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
变化是泯于无迹的意思子思前章说至诚尽性于
此又说其次的人必须从那善端发见的一偏处推
卷五 第 52b 页 WYG1198-0367b.png

故曰曲能有诚德既实了自然充积于中而发见于
外故曰诚则形既发于外便显著而不可掩蔽故曰
形则著既显著了便又有光辉发越之盛故曰著则
明既光明了自然能感动得人故曰明则动既动得
人了自然能使人改变不善以从于善故曰动则变
既能使人变自然能使人化泯然不见改变之迹了
故曰变则化这化的地步不容易到独有天下至诚
卷五 第 53a 页 WYG1198-0367c.png

诚之妙也与圣人一般了所以又说唯天下至诚为
能化
右第二十三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有妖孽 兴是兴起祯祥是福之兆如麒麟凤凰景
星庆云凡好的事都是亡是丧亡妖孽是祸之萌如
山崩川竭地震星变凡不好的事都是子思说天下
卷五 第 53b 页 WYG1198-0367d.png

来吉凶祸福他都预先晓得如国家将欲兴起必先
有那等祯祥的好事出来这便是福之兆如国家将
欲丧亡必先有那等妖孽的不好事出来这便是祸
之萌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
知之故至诚如神 蓍是蓍草龟是灵龟都是占卜
吉凶的物四体是人的手足指动作威仪说善是好
卷五 第 54a 页 WYG1198-0368a.png

必先有个几兆或见于蓍龟之占卜或见于四体之
运动若国家有兴隆之福将到便是好处圣人必预
先知道若国家有败亡之祸将到便是不好处圣人
也预先知道这至诚的圣人能前知国家兴亡之几
如此便与鬼神之明一般所以说故至诚如神
右第二十四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是实理自成是自然成
卷五 第 54b 页 WYG1198-0368b.png

说天地以实理生成万物如草木自然便有枝叶如
人自然便有手足不待安排故曰诚者自成也若人
伦之道却是人去自行如为子的须是自家行那孝
亲之道为弟的须是自家行那敬兄之道故曰而道
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子思
又说天下之物彻头彻尾都是实理所为如草木春
卷五 第 55a 页 WYG1198-0368c.png

者物之终始若就人心说为子不诚实孝亲便无父
子之伦为弟不诚实敬兄便无兄弟之伦故曰不诚
无物此君子之所贵者惟在诚实此心而已故曰君
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巳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仁是
心德乃体之存知是知识乃用之发子思说人能尽
卷五 第 55b 页 WYG1198-0368d.png

兴起也都尽得这个实理是即所以成物以成已言
之心德纯全私欲净尽这便是仁以成物言之知识
高明周于万物这便是知仁与知虽若不同皆是天
命与我的道理何尝有内外之分如今既得于己则
见于外者随所设施各得其当而合乎时中之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 至诚是圣人之德极
卷五 第 56a 页 WYG1198-0369a.png

中徵是验于外子思承上章说圣人之德既是极其
真实无有一些虚假便自然无有间断既无间断自
然常久于中既常久于中自然著见于外有不可掩
者矣
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悠是宽缓不迫
的意思远是长远博厚是广博深厚高明是高大光
明子思又说圣人之德存于中者既是久了则其功
卷五 第 56b 页 WYG1198-0369b.png

之至广博而深厚惟其博厚故发越之盛高大而光
明所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者是也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载是承载覆是盖覆悠久即是悠远的意思子思又
说圣人至诚之德广博而深厚所以承载得许多事
物与那地之承载万物一般高大而光明所以盖覆
得许多事物与那天之盖覆万物一般博厚高明又
卷五 第 57a 页 WYG1198-0369c.png

物一般这可见圣人与天地同用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配是配合疆是界限
子思又说地之体最是博厚圣人之德广博深厚便
可配合于地天之体最是高明圣人之德高大光明
便可配合于天地之博厚天之高明最是悠远久长
圣人之德博厚高明便与天地一般悠久无有界限
这可见圣人与天地同体
卷五 第 57b 页 WYG1198-0369d.png

上文圣人至诚之功用见字解做示字动是动作为
是施为子思说圣人至诚之功用其博厚配地者不
待示见于人自然章著与地之品物流行一般其高
明配天者不待动作自然变化与天之云行雨施一
般其博厚高明而悠久无疆者也不待有所施为自
然成就与天地成物各正性命一般至诚功用之妙
盖如此
卷五 第 58a 页 WYG1198-0370a.png

不贰即是诚测是测度子思说天地之道虽是至大
然可以一言包括得尽盖天地之为物只是个诚一
不贰所以能常久不息四时运行发育万物有不可
得而测度者这以下是子思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
功用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子思说天
地之道因其诚一不贰故博则极其广博厚则极其
卷五 第 58b 页 WYG1198-0370b.png

其悠远长久天地之道各极其盛如此所以有生物
之功下文所说的便是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
覆焉 昭昭是小小明处击是系属覆是覆盖子思
又说天之为天指其一处言之不过昭昭然小明而
巳若举其全体而言则高大光明更何有穷尽那日
月星辰皆系属于上万物之众皆覆盖于下天之气
卷五 第 59a 页 WYG1198-0370c.png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
而不泄万物载焉 撮是以手指取物载是承载华
岳是西岳华山乃山之最大者振是收河是大河海
是四海泄是漏泄子思又说以地言之指其一处不
过一撮土之多而已及举其全体而言则广博深厚
不可测度那华岳这等大的也承载得起不见其为
重那河海这等深的也振收得住不见其漏泄至于
卷五 第 59b 页 WYG1198-0370d.png

一些遗失这一节是说地之生物其功用如此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
藏兴焉 卷字解做区字卷石是一卷之石最小的
模样广是广阔大是高大宝藏是人所宝重藏蓄的
物件如金银铜铁之类皆是子思说以山言之指其
一处不过一卷石之多而已及举其全体而言则广
阔而且高大百草万木种类虽多都于此发生飞禽
卷五 第 60a 页 WYG1198-0371a.png

世间宝藏的好物件也都产生出来这一节是说山
之生物其功用如此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
殖焉 勺是饮器名可容一升测是测度鼋似鳖而
大鼍似鱼有足蛟似龙无角龙是鳞虫之长鳖是介
虫货财是金玉珠宝之类殖是滋长子思又说水之
为物指其一处而言不过一勺之多而已及举其全
卷五 第 60b 页 WYG1198-0371b.png

鼋鼍蛟龙鱼鳖这许多物都生长里面又如金玉珠
宝这许多货财也都滋长在里面这一节是说水之
生物其功用如此通上文而言天地山川因他不贰
不息所以致生物之盛圣人因他至诚无息所以成
功业之大可见圣人与天地一般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诗
是周颂维天之命篇天命即是天道于是叹辞穆是
卷五 第 61a 页 WYG1198-0371c.png

之道穆穆然深远而四时昼夜流行不息子思从而
解之以为这浑穆不巳正是说天之所以为天者本来
如此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
亦不已 不显便如说岂不显一般纯是纯一不杂
周颂之诗又叹息说文王之德岂不显然昭著而纯
一无杂子思又从而解之以为这之德之纯正是说
卷五 第 61b 页 WYG1198-0371d.png

无止息夫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可见天
与圣人同一至诚无息之道也
右第二十六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六章
大哉圣人之道 大哉是赞叹之辞圣人之道即是率
性之道道虽人所共行非圣人不能尽得故独举而
归之圣人子思赞叹说大矣哉圣人之道这一句是
包下文雨节说
卷五 第 62a 页 WYG1198-0372a.png

思发育是发生长育峻是高大子思说圣人之道洋
洋乎流动充满万物虽多都是这道发生长育无所
不有天虽至高这道却能充塞于天无所不至这一
节是说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处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优优是充足有馀的
意思礼仪是经礼如冠婚丧祭之类皆是威仪是曲
礼如升降揖逊之类皆是子思又赞叹说圣人之道
卷五 第 62b 页 WYG1198-0372b.png

之多都是这道所在以威仪言之有三千条之多也
都是这道所在这一节是说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
处
待其人而后行 其人是圣人子思说道有大小必待
圣人然后行得所谓道不虚行这一句是总结上两
节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德是指圣人说至道
卷五 第 63a 页 WYG1198-0372c.png

若无有这等至德的圣人必不能凝聚这等至道故
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尊是恭敬奉持的意思德
性是人所受于天的正理道是由问学是询问讲学
子思承上文说君子若要修德凝道必须于那所受
于天的正理恭敬奉持不可有一毫放失又须于那
古今事物之理询问讲学不可有一些忽略尊德性
卷五 第 63b 页 WYG1198-0372d.png

乎道体之细这两件是修德凝道的大纲领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致是推致广大
高明是说心之本体精微是说理之精细微妙道字
解做由字中庸是说事之行得恰好处子思说人心
本自广大君子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以推致吾心之
广大而于析理又必到那精微处不使有毫釐之差
人心本自高明君子不以一毫私欲自累以推极吾
卷五 第 64a 页 WYG1198-0373a.png

不及之谬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温是温习故是已知的敦
是敦笃厚是已能的崇是谨的意思子思又说君子
于所已知的必温习涵泳之而于理义能日知其所
未知于所已能的必敦笃持守之而于节文能日谨
其所未谨这以上四句是君子存心致知所以修德
凝道的工夫
卷五 第 64b 页 WYG1198-0373b.png

承前面说君子既能修德凝道于那道之大小无有
不尽所以居在人上必能谨守其身而无矜肆之心
处在人下必能忠爱其上而无背叛之念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兴是兴起
在位默是不言语子思说君子能修德凝道当国家
有道之时可以出仕其言语发将出来足以裨益政
治而兴起在位当国家无道之时可以隐去其默而
卷五 第 65a 页 WYG1198-0373c.png

验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诗是大雅烝
民之篇明是明于理哲是察于事保是保全子思又
引诗经中言语说人能既明得天下之理又察得天
下之事则日用之间凡事皆顺理而行自然灾害不
及所以能保全其身于世诗经之言如此前面说修
德凝道之君子不骄不倍有道足以兴无道足以容
卷五 第 65b 页 WYG1198-0373d.png

右第二十七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七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愚是无德的人贱是无位
的人反是复灾是灾祸子思引孔子之言说愚的人
不可自用却好用一已之见而妄作如后面说有位
无德而作礼乐者便是贱的人不可自专却好专以
一己之智而僣为如后面说有德无位而作礼乐者
卷五 第 66a 页 WYG1198-0374a.png

的古道似这等人必然有祸患及身不能自保故曰
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此以下是子思之言
议是议论礼是亲疏贵贱相接的礼体制是制作度
是服饰器用的等级考是考正文是字书的点画形
象都有个名子思又说制作礼乐必须是圣人在天
子之位若非天子如何敢议论那亲疏贵贱的礼体
卷五 第 66b 页 WYG1198-0374b.png

字书的差错这一节是说愚贱者不可自用自专的
意思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今是子思自指当时
说轨是车辙之迹文是文字伦是伦序子思说如今
天下一统地方虽多其车行的辙迹广狭都一般所
写的文字点画也都一般以至君臣父子尊卑贵贱
的等级也无一件差别这一节是说居今之世不可
卷五 第 67a 页 WYG1198-0374c.png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
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位是天子之位德是圣人之
德礼乐都是为治之具子思又说虽居着天子之位
若无圣人之德则是无制作之本焉敢轻易作那礼
乐若徒有圣人之德而无天子之位则是无制作之
权也不敢擅自作那礼乐然则制礼作乐必是圣人
在天子之位然后可也
卷五 第 67b 页 WYG1198-0374d.png

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夏是大禹有天下之号礼即
上文议礼制度考文之事杞是国名乃夏的子孙徵
是證殷是成汤有天下之号宋也是国名乃殷的子
孙周是武王有天下之号子思引孔子之言说自我
周而前若夏时之礼我也能说其意但他的子孙杞
国之在于今者文献不备不足以考證吾言若殷时
之礼我也曾学习其事虽他的子孙宋国之在于今
卷五 第 68a 页 WYG1198-0375a.png

我所学习今日天下臣民尽皆遵用乃是时王之制
与夏商不同则我之所从正在此周礼而已盖孔子
虽有圣人之德然不得天子之位则亦不敢居今反
古这便是时中之道子思引此所以明为下不倍的
意思
右第二十八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八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王是兴王三重是三
卷五 第 68b 页 WYG1198-0375b.png

是过失子思说王天下之道有议礼制度考文三件
重事这三件重事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天下的诸侯
皆知奉法而国不异政天下的百姓皆知从化而家
不殊俗人人为善自然少有过失故曰其寡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上焉者是
说时王以前如夏商二代便是徵是證子思又说上
焉者如夏商之礼虽善但年代已久不可考證既不
卷五 第 69a 页 WYG1198-0375c.png

肯服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谓
圣人在下如孔子便是尊是尊位子思又说下焉者
如孔子之圣虽善于制礼但不得尊居天子之位既
不在尊位也不足取信于人既不足取信于人百姓
也不肯从他可见三重之道必是有圣人之德居天
子之位然后可行也
卷五 第 69b 页 WYG1198-0375d.png

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
惑 君子指王天下的说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
徵验庶民是百姓考也是验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
武缪是差缪建是立天地只是个道悖是违背质是
质證鬼神是造化之迹俟是等待子思承上文说王
天下的君子行那议礼制度考文的事必本于自家
身上先有其德验于天下百姓无不信从我所行的
卷五 第 70a 页 WYG1198-0376a.png

地自然的道无一些违背幽而质證于鬼神也与鬼
神之理相合而无疑远而百世之下等待那后来的
圣人也与后圣之心相契而无惑这一节是说君子
欲行三重之道必先有这六事然六事之中本诸身
一句尤为切要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
也 子思说鬼神是天理之至王天下之君子将那
卷五 第 70b 页 WYG1198-0376b.png

而无所疑是能于天之理无不知矣圣人是人道之
至百世而下等待圣人与后圣之心相契而无所惑
是能于人之理无不知矣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
为天下则 是故两字是承上文说动字是兼下面
行与言说道字是兼下面法与则说法是法度则是
准则子思又说王天下之君子议礼制度考文既本
卷五 第 71a 页 WYG1198-0376c.png

作不但一世为天下之道而已而世世为天下之道
动而见于行事则世世为天下之法度人都守之而
不敢有所违动而见于言语则世世为天下之准则
人都信之而不敢有所背其为天下道如此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望是仰慕厌是厌恶子思
说王天下之君子言行可为天下后世之法则那远
处的百姓喜其德之广被都有仰慕之心近处的百
卷五 第 71b 页 WYG1198-0376d.png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诗是
周颂振鹭之篇恶是怨恶射是厌斁庶几是近的意
思夙是早永是长久誉是声名子思引诗说微子在
他国都无人怨恶他来此周京也无人厌斁他庶几
自早而夜得以长保这声名于终身今王天下之君
子能得远近的人心与诗所言的意思一般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此指前面
卷五 第 72a 页 WYG1198-0377a.png

之道未有不尽得那六事之善而能先有这声名于
天下者也
右第二十九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二十九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仲尼
是孔子的表字祖述是远宗其道尧舜是唐尧虞舜
宪章是近守其法文武是周文王武王律字解做法
字天时是天之四时袭字解做因字水土是四方水
卷五 第 72b 页 WYG1198-0377b.png

宗其道帝王之法惟文武为备孔子则近守其法天
运有四时之不同孔子则法其自然之运水土有四
方之所宜孔子则因其一定之理这一节是说圣人
能体中庸之道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 辟是比喻持载是维持乘载覆帱是
遮覆蒙帱四时是春夏秋冬错是交错代是更代子
卷五 第 73a 页 WYG1198-0377c.png

一物不持载于上也无有一物不覆帱于下孔子之
德悠久盛大辟如那四时之气交错运行无有差忒
辟如那日月之明昼夜更代无有穷已这一节是说
圣人之德与天地同其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
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育是生育害是侵害
道即是天地之道悖是相反的意思小德是指节目
卷五 第 73b 页 WYG1198-0377d.png

川流是如川水之流敦化是化育之功敦厚纯一子
思说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大化流行万物并皆生育
于其间大者大小者小各有生意而不相侵害四时
错行日月代明同运并行于天地间一寒一暑一昼
一夜似乎相反而实不相违悖就其不害不悖处说
是全体之分如川水之流脉络分明而相继不息就
其并育并行处说是化育之功敦厚纯一根本盛大
卷五 第 74a 页 WYG1198-0378a.png

则孔子之德可知矣
右第三十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唯是独天
下至圣是圣人德极其至举天下莫能加聪是无所
不闻明是无所不见睿是无所不通知是无所不知
临是居上临下子思说唯是那天下的至圣他有聪
明睿知之德高过于一世之人足以尊居上位而临
卷五 第 74b 页 WYG1198-0378b.png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宽是广大裕是优裕温是温
和柔是顺从容是涵容这天下至圣其仁之德宽裕
温柔凡事足以涵容而不局于浅狭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发是奋发强是强健刚是不
屈毅是坚忍执是操守其义之德凡事足以操守而
不夺于外物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齐是心之恭庄是貌之严中
卷五 第 75a 页 WYG1198-0378c.png

已行事皆足以有敬其礼之德如此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文是文章理是条理密是详
细察是明辨别是分别他又文理密察于那是非邪
正皆足以分别其知之德又如此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是周遍博是广阔渊泉是静
深而有本的意思出是发见子思说圣人聪明睿知
仁义礼知之德充积于中周遍而广阔静深而有本
卷五 第 75b 页 WYG1198-0378d.png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
而民莫不说 渊是水之深处见是著见说是喜悦
子思又说圣人之德充积于中者周遍广阔不可限
量与那天之周遍广阔一般静深有本不可测度与
那渊之静深有本一般由是发见于外者不见则已
见则下民都恭敬他不敢怠慢不言则已言则下民
都尊信他无有疑惑不行则已行则下民都喜悦他
卷五 第 76a 页 WYG1198-0379a.png

其可也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
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声名是圣德的名声洋溢
是充满施是传播蛮貊是外夷舟行水路车行陆路
至是到通是通达队是落凡有血气者是指人类说
配是配合子思说圣人之德充积既极其盛发见又
卷五 第 76b 页 WYG1198-0379b.png

之传播于蛮貊蛮貊的人也知之舟车可到之处人
力可通之地尽天之所覆盖极地之所持载日月之
所照临霜露之所队落的去处凡有血气而为人类
者一一尊之为君王无有不敬的此可见圣人之德
所及广大与天一般故曰配天
右第三十一章这前面是中庸书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
卷五 第 77a 页 WYG1198-0379c.png

理其绪而分之纶是比其类而合之大经是父子君
臣夫妇长幼朋友五品之人伦大本是所性之全体
化育是造化生育万物倚是靠着的模样子思说独
有天下极诚无妄的圣人于那五品之人伦如治丝
一般分别其等比合其类各尽其当然之则而皆可
以为天下后世法故曰经纶天下之大经于所性之
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千变万
卷五 第 77b 页 WYG1198-0379d.png

阳屈伸形色变化皆默契于心浑融而无间故曰知
天地之化育这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三件事都
从圣人心上发出来乃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不须
倚靠他物而后能故曰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肫肫是恳至貌渊渊
是静深貌浩浩是广大貌子思说圣人经纶天下之
大经恳切详至浑然都是仁厚之意在里面故曰肫
卷五 第 78a 页 WYG1198-0380a.png

渊水之不竭一般故曰渊渊其渊圣人知天地之化
育其功用广大就是那天之无穷一般故曰浩浩其
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固是着实
的意思聪明圣知是圣人生知之质达是通天德即
是天道孰字解做谁字知之是知至诚之功用子思
又总结上文说至诚之功用极其神妙如此若不是
卷五 第 78b 页 WYG1198-0380b.png

知得这功用之妙可见惟圣人然后能知圣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这前而是中庸书第三十二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阍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诗是诗经硕人之篇锦
是五色之丝所织华美的衣服尚是加絅是襌衣著
是著见闇然是黑暗不明的意思的然是端的著见
的意思子思因前面说圣人之德极其盛于此复自
卷五 第 79a 页 WYG1198-0380c.png

之衣而加襌衣于上者为何盖恶那锦之文采著见
在外也君子之学为已有善惟恐人知其立心正是
如此故虽外面闇然无有文采可观然美在于中自
然日渐章著于外而不可掩小人有一善惟恐人不
知故虽外面的然著见然中无其实不能继续自然
日渐至于消亡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淡是淡薄厌是
卷五 第 79b 页 WYG1198-0380d.png

说君子所行的道理虽是淡薄其中意味深长而人
自不能厌斁他虽是简略不烦而其中自有文采可
观虽是温厚浑沦而其中自有条理不乱这淡简温
即是絅之袭于外不厌而文且理即是锦之美在中
也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德是圣
人之德子思又说君子之人他知道远而在彼之是
卷五 第 80a 页 WYG1198-0381a.png

道外而一身之得失由于内而一心之邪正则必自
这心上致谨他又知道有诸中者甚微而见于外者
甚显则必自这微处致谨君子既有为已之心又能
知此三者而致其谨便可与他进入那圣人之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是小
雅正月之篇潜是幽暗的去处伏是隐伏孔是甚昭
卷五 第 80b 页 WYG1198-0381b.png

便如说无愧于心子思引诗说凡事在幽暗处虽是
隐伏难见然其善恶之几甚是昭然明白所以君子
于自巳独知之地内自省察无有不善的疚病方能
无愧于心这君子众人所以不能及者无他只是于
人所不见的去处能自致其谨而巳这一节是说君
子谨独之事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
卷五 第 81a 页 WYG1198-0381c.png

深密之处子思又引诗说视尔独居于室之时于屋
漏深密之处常加戒谨恐惧的工夫庶几于心无有
愧怍所以君子之人不待动而应事接物之时方才
敬谨于那未动时其心已敬谨了不待发言时方才
诚信于那未言时其心已诚信了这一节是说君子
戒谨恐惧之事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
卷五 第 81b 页 WYG1198-0381d.png

感格靡字解做无字鈇是剉斫刀钺是斧子思引诗
经说君子之人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不
待言说而人自化之无有与他争的子思又自家说
这等为已谨独的君子诚敬之德足以感人不用赏
赐人而人自然相劝为善亦不用嗔怒人而人自然
畏惧不敢为恶如怕那鈇钺一般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卷五 第 82a 页 WYG1198-0382a.png

思百辟是列国的诸侯刑是法笃是厚笃恭是不显
其敬子思引诗经说天子有幽深玄远之德则天下
的诸侯皆来取法子思又自家说这等有德的君子
笃厚其恭敬隐微深密不可得而形容天下的人观
感盛德自然平治矣此乃圣人至德渊微的效验乃
中庸之极功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
卷五 第 82b 页 WYG1198-0382b.png

眷念明德是指文王之德说声是声音色是颜色末
是末务子思承上文不显惟德之言至此欲形容其
妙乃引皇矣之诗说上帝眷念文王之明德而其德
隐微不大著于声色之间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音
颜色之于化民也是末务今但说不大之而已则犹
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诗是大雅烝民之篇輶是
卷五 第 83a 页 WYG1198-0382c.png

毛一般此言似可以形容矣然谓之曰毛则尚有比
伦亦未尽其不显之妙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载是事臭是气这两句是
文王之诗子思又引这诗说上天之事无声音之可
听无气臭之可闻这才是不显之极至盖声臭有气
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又说无故惟此可以形容不
显之妙这三引诗都是赞叹之意非此德之外又别
卷五 第 83b 页 WYG1198-0382d.png

右第三十三章前面是中庸书第三十三章子思于前
章已说到极致处却反求其本而推之以致其极又
赞其妙至于如此盖中庸一书所言圣学始终之要
尽在这一章里面读者当身体而力行之勿徒视为
空言可也
鲁斋遗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