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a 页 WYG0745-038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内外伤辩惑论卷下
             元 李杲 撰
  辩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夫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琐末细事是以所当
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胃气者荣气也卫气也谷
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
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b 页 WYG0745-0385d.png
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饮食一
伤若消𨗳药的对其所伤之物则胃气愈旺五谷之精
华上出乃清气为天者也精气神气皆强盛七神卫护
生气不乏增益大旺气血周流则百病不能侵虽有大
风奇毒弗能害也此一药通用其利博哉易水张先生
尝戒不可用峻利食药食药下咽未至药丸施化其标
皮之力始开便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
时辰许药尽化开其峻利药必有情性病去之后脾胃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a 页 WYG0745-0386a.png
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当
时说下一药枳实一两麸炒黄色为度白术二两只此
二味荷叶裹烧饭为丸以白术苦丼温其丼温补脾胃
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故先补脾
胃之弱过于枳实尅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泄心下
痞闷消化胃中所伤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
消化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当是之
时未悟用荷叶烧饭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谓神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b 页 WYG0745-0386b.png
奇矣荷叶之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
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损蒂
也左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
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
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元气谷气甲
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止是胃气上升者也荷叶
之体生于水上其下出于秽污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
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3a 页 WYG0745-0386c.png
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为引用
可谓远识深虑合于道者也更以烧饭和药与白术恊
力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再不至内伤其利广矣大矣
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
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不问所伤即付之以集香
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
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
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3b 页 WYG0745-0386d.png
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
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
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骨肉血脉
无所依倚便为虚损之證论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
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止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
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尅伐泻也辛味下
咽先攻泻肺之五气气者真气元气也其牵牛之辛辣
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肠胃受邪当以苦味泻其肠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4a 页 WYG0745-0387a.png
胃可也肺与元气何罪之有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
一也况胃主血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
血病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尅化消𨗳
其食重泻上焦脉中已虚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当
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泻有形
是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针
经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误
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4b 页 WYG0745-0387b.png
肠胃而反泻五脏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阴气有馀故
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
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
消耗此乃暗里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叹故特
著此论并方庶令四海闻而行之不致夭横耳此老夫
之用心也胃气岂可不养复明养胃调理故经曰安谷
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榖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
无所依仲景云荣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5a 页 WYG0745-0387c.png
行故胃不可不养胃不可不温血温胃和荣卫将行常
有天命谷者身之大柄也书与周礼皆曰水火金木土
谷惟修以奉养五脏者也内伤饮食固非细事苟妄服
食药而轻生殒命其可乎哉黄帝针经有说胃恶热而
喜清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曰
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使寒无悽怆暑无出汗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凔凔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
致邪僻也(详说见于/本经条下)是必有因用岂可用俱寒俱热之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5b 页 WYG0745-0387d.png
食药致损者与内经云内伤者其气口脉反大于人迎
一倍二倍三倍分经用药又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
人当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纳恶心欲吐者不问一倍
二倍不当止与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
所伤之物去不尽者更诊其脉问其所伤以食药去之
以应塞因塞用又谓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应太阴
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升塞因塞用因
曲而为之直何为曲内伤胃气是也因治其饮食之内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6a 页 WYG0745-0388a.png
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为之直也若
依分经用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
一难立定法只随所伤之物不同各立治法临时加减
用之其用药又须问病人从来禀气盛衰所伤寒物热
物是喜食而食之邪不可服破气药若乘饥困而食之
耶当益胃气或为人所勉劝强食之宜损血而益气也
诊其脉候伤在何脏方可与对病之药岂可妄损大真
生气以轻丧身宝乎且如先食热物则不伤继之以寒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6b 页 WYG0745-0388b.png
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伤者当问热食寒食孰
多孰少斟酌与药无不当矣喻如伤热物二分寒物一
分则当用寒药二分热药一分和合而与之则荣卫之
气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饮酒而后伤寒冷之食及伤热
食冷水与冰如此不等皆当验其节次所伤之物约量
寒热之剂分数各各对證而与之无不取验自忖所定
方药未敢便为能尽药性之理姑用指迷辩惑耳随證
立方备陈于后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7a 页 WYG0745-0388c.png
张先生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
 右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五十丸白汤下无时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
 久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橘皮枳术丸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7b 页 WYG0745-0388d.png
  橘皮   枳实(麸炒去穰已/上各一两)白术(二两/)
 右件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
 丸熟水送下食远
 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
 厚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也此药
 久久益胃气令人不复致伤也
曲蘖枳术丸
 治为食所勉劝强食之致心腹满闷不快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8a 页 WYG0745-0389a.png
  枳实(麸炒/去穰) 大麦蘖(麸炒/)神曲(炒已上/各一两)白术(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用温水下食远
木香枳术丸
 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木香   枳实(麸炒去穰已/上各一两)白术(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温水送下食远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8b 页 WYG0745-0389b.png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
 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半夏(一两/) 草豆蔻仁 丼草(炙已上/各五钱)柴胡(四钱/)
  木香   橘皮(已上各/三钱)枳实(麸炒/去穰) 当归梢(已/上)
  (各二/钱)   红花(五分/)
 右件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生姜五片煎
 至一盏去柤稍热服食远忌酒湿面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9a 页 WYG0745-0389c.png
半夏枳术丸
 治因冷食内伤
  半夏(汤洗七/次焙乾)枳实(麸炒已上/各一两)白术(二两/)
 右同为极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
 丸温水送下添服不妨热汤浸蒸饼为丸亦可
 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送下
 更作一方加泽泻(一两/)为丸有小便淋者
丁香烂饭丸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9b 页 WYG0745-0389d.png
 治饭食所伤
  丁香   京三棱  广茂(炮/)  木香(已上各/一钱)
  丼草(炙/)  丼松(去上/) 缩砂仁  丁香皮
  益智仁(已上各/三钱)香附子(五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白
 汤送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候
 治卒心胃痛甚效
草豆蔻丸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0a 页 WYG0745-0390a.png
 治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
 通
  草豆蔻(麸裹煨去/皮取仁)枳实(麸炒/黄色) 白术(已上各/二两) 大
  麦蘖(麸炒/黄色) 半夏(汤洗七/次日乾) 黄芩(刮去/皮生) 神曲(炒/黄)
  (色已上/各五钱)  乾生姜  橘皮 青皮(已上各/二钱)
  炒盐(五分/)
 右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
 白汤下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0b 页 WYG0745-0390b.png
 如冬月用别作一药不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
 加以温剂是其治也然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
 之宜不可不知也
三黄枳术丸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黄芩(二两/) 黄连(酒洗/) 大黄(湿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术(已上各/一两)枳实(麸炒/五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一倍每服五十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1a 页 WYG0745-0390c.png
 丸白汤送下量所伤服之
除湿益气丸
 治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沈重
  枳实(麸炒/黄色) 神曲(炒黄/色) 黄芩(生用/) 白术(已上各/一两)
  萝卜子(炒热去秽/气五钱)   红花(三分各一/钱分十也)
 右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
 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上二黄丸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1b 页 WYG0745-0390d.png
 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去须酒/浸一两) 升麻  柴胡(已/上)
  (各二/钱)   丼草(二钱/)
一方加
  枳实(麸炒去/穰五钱)
 右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十
 丸白汤送下量所伤服之
枳实𨗳滞丸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2a 页 WYG0745-0391a.png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去穰) 神曲(炒已上/各五钱)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已上各/三钱)泽泻(二钱/)
 右件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
 丸至七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
枳实栀子大黄汤
 治大病差后伤食劳复
  枳实(一两麸/炒去穰) 栀子(三枚半/肥者)豆豉(一两二钱/五分绵裹)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2b 页 WYG0745-0391b.png
 右以清浆水二盏空煮退八分内枳实栀子煮取八
 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柤温服覆令汗出
 若有宿食内太黄如薄棋子五六枚同煎
 食膏粱之物过多烦热闷乱者亦宜服之
白术丸
 治湿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枳实(麸炒黄一/两一钱)白术   半夏(汤浸/) 神曲(炒/黄)
  (已上各/一两)  橘皮(去穰/七钱) 黄芩(五钱/) 白矾(枯三/分)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3a 页 WYG0745-0391c.png
 右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一倍大每服五
 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加减服素食多用乾姜故加
 黄芩以泻之
木香见睍丸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
  神曲(炒黄/色) 京三棱(煨已上/各一两)石三棱(去皮/煨)草豆蔻
  (面裹煨/熟取)  香附子(炒香已上/各五钱)升麻  柴胡(已/上)
  (各三/分)   木香(二钱/) 巴豆霜(五分/)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3b 页 WYG0745-0391d.png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一倍大每服三十
 丸温白汤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京三棱(炮/) 广茂(炒/)  炒曲(已上各/七钱)青橘皮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茴香(炒/) 陈橘皮(已上各/五钱)丁皮
  益智(已上各/三钱)
 右件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4a 页 WYG0745-0392a.png
 加至二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如更
 衣止后服之
备急大黄丸
 疗心腹诸卒暴百病
  大黄   巴豆(去皮/) 乾姜(已上各/一两)
 右须要精新好药捣罗蜜和更捣一千杵丸如小豆
 大每服三丸老少量之
 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刀锥刺痛气急口噤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4b 页 WYG0745-0392b.png
 停尸卒死者以煖水苦酒服之或不下捧头起令下
 咽须臾差轻更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即吐下便愈若
 口已噤亦须折齿灌之令入尤妙忌芦笋猪肉冷水
 肥腻之物易水张先生又名独行丸乃急剂也
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肠鸣水谷不
 化
  黄蜡(二两/)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5a 页 WYG0745-0392c.png
  乾姜(已上各/五钱) 丁香  木香
 右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柤秽将巴豆杏仁同炒黑
 烟尽研如泥将黄蜡再上火入小油半两溶开入在
 杏仁巴豆泥子内同搅旋下丁香木香等药末研匀
 搓作挺子油纸裹了旋丸用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
 送下食前日进三服
 如脉缓体重自利乃湿气胜也以五苓散平胃散加
 炒曲相合而服之名之曰对金饮子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5b 页 WYG0745-0392d.png
益胃散
 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
  陈皮   黄耆(已上各/七钱)益智仁(六钱/)白豆蔻仁
  泽泻   乾生姜  姜黄(已上各/三钱)缩砂仁
  丼草   厚朴   人参(已上各/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前
 如脉弦恶寒腹痛乃中气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汤加
 黄耆钱氏异攻散加芍药选而用之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6a 页 WYG0745-0393a.png
 如渴甚者以白术散加葛根倍之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
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乃伤此
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又经云因而大饮则气
逆因而饱食筋脉横解则肠澼为痔饮者无形之气伤
之则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汤五苓散
之类主之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若
消𨗳丁香烂饭丸枳术丸之类主之稍重则攻化三棱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6b 页 WYG0745-0393b.png
消积丸木香见睍丸之类主之以平为期盖脾已伤叉
以药伤使营运之气减削食愈难消故五常政论云大
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九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圣人垂此严戒是为万世
福也如能慎言语节饮食所谓治未病也
  论酒客病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7a 页 WYG0745-0393c.png
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
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
酒症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
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
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
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
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长命不然则虚
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则为黑疸慎不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7b 页 WYG0745-0393d.png
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
  白豆蔻仁 缩砂仁  葛花(已上各/五钱)乾生姜
  神曲(炒黄/) 泽泻   白术(已上各/二钱)橘皮(去白/)
  猪苓(去皮/) 人参(去芦/) 白茯苓(已上各一/钱五分)木香
  (五/分)    莲花   青皮(去穰/三分)
 右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七白汤调下但得微
 汗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8a 页 WYG0745-0394a.png
 酒此药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
 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除湿散
 治伤马乱并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神曲(炒黄/一两)  茯苓(七钱/) 车前子(炒香/)泽泻(已上各/五钱)
  半夏(汤洗/)  乾生姜(已上各/三钱)丼草(炙/) 红花(已上各/二钱)
 右同为极细末每服三钱七白汤调下食前
五苓散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8b 页 WYG0745-0394b.png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乾烦渴
 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
 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之證
  泽泻(二两/五钱)  猪苓  茯苓  白术(已上各一/两五钱)
  桂(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计时候服讫多饮
 热汤有汗出即愈
 又治瘀热在里身热黄疸浓煎茵蔯蒿汤调下食前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9a 页 WYG0745-0394c.png
 服之
 如疸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临病制方
至真要论云湿淫所胜治以苦温佐以丼辛以汗为度
而止以淡泄之得其法者分轻重而制方金匮要略云
腰已上肿者发汗乃愈腰已下肿者当利小便由是大
病差后腰已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又云治湿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制五苓散以利之孙真人疗肤革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19b 页 WYG0745-0394d.png
肿以五皮散乃比类象形之故也水热穴论云上为喘
呼下为肿满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制神袐汤以去之活
人书云均是水气乾呕微痢发热而咳为表有水小青
龙汤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證罢咳两胁下痛为里有
水十枣汤主之亦是仲景方也易水张先生云仲景药为
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
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
  随时用药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0a 页 WYG0745-0395a.png
 治伤冷饮者以五苓散每服三钱或四钱匕加生姜
 煎服之
 治伤食兼伤冷饮者煎五苓散送下半夏枳术丸服
 之
 治伤冷饮不恶寒者服中亦不觉寒惟觉夯闷身重
 饮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煎去桂五苓散依前斟酌
 服之
 假令所伤前后不同以三分为率热物二分伤生冷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0b 页 WYG0745-0395b.png
 硬物一分用寒药三黄丸二停用热药木香见睍丸
 一停合而服之又如伤生冷物二分伤热物一分用
 热木香见睍丸二停用寒药二黄丸一停合而服之
 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
 睍丸治之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
 以顺时令若伤热物只用三黄丸可谓此三黄丸时
 药也
 假令冬天大寒之时伤羊肉湿面等热物当用三黄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1a 页 WYG0745-0395c.png
 丸治之须加热药少许草豆蔻丸之类是也为引用
 又为时药经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之谓也馀皆
 仿此
  吐法宜用辩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何谓也下部
无脉此所谓木郁也饱食过饱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阴
之分野经云气口反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故曰木
郁则达之吐者是也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1b 页 WYG0745-0395d.png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右二味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七温浆水调下取吐为
 度若不两手尸脉绝无不宜便用此药恐损元气令
 人胃气不复若止是胸中窒塞闷乱不通以指探去
 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则已如食不去用
 此药去之
解云盛食填塞于胸中为之窒塞两手寸脉当主事两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2a 页 WYG0745-0396a.png
尺脉不见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也
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阴之号也胸中者肺也为物所填
肺者手太阴金也金主杀伐也与坤土俱在于上而旺
于天金能尅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
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食塞于
上脉绝于下若不明天地之道无由达此至理水火者
阴阳之徵兆天地之别名也故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
天之用在于地下则万物生长矣地之用在于天上则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2b 页 WYG0745-0396b.png
万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
道也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故曰
水出高源故人五脏主有形之物物者阴也阴者水也
右三部脉主之遍见于寸口食塞其上是绝五脏之源
源绝则水不下流两足竭绝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
或曰食盛填塞于胸中为之窒塞也令吐以去其所伤
之物物去则安胸中者大阴肺之分野木郁者遏于厥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3a 页 WYG0745-0396c.png
阴肝木于下故以吐伸之以舒阳和风木之气也此吐
乃泻出太阴之塞何谓木郁请闻其说荅曰此大神灵
之问非演说大道不能及于此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惟
水与火耳火者阳也升浮之象也在天为体在地为用
水者阴土也降沈之象也在地为体在天为殒杀收藏之
用也其气上下交则以成八卦矣以医书言之则是升
浮降沈温凉寒热四时也以应八卦若天火在上地水
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也是万物之道大易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3b 页 WYG0745-0396d.png
之理绝减矣故经言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地阴阳何
交会矣故曰阳本根于阴阴本根于阳若不明根源是
不明道故六阳之气生于地则曰阳本根于阴以人身
言之是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土之中也既阳气鼓
舞万象有形质之物于人为浮散者也阴极必反阳极
变阴既六阳升浮之力在天其力尽是阳道终矣所以
鼓舞六阴有形之阴水在天在外也上六无位必归于
下此老阳变阴之象也是五脏之源在于天者也天者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4a 页 WYG0745-0397a.png
人之肺以应之故曰阴本源于阳水出高源者是也人
之五脏其源在于肺者背也背在天也故足太阳膀胱
寒生长其源在申故阴寒自此而降以成秋收气寒之
渐也降至于地下以成冬藏伏诸六阳在九泉之下者
也故五脏之气生于天以人身是五脏之气收降藏沈
之源出于肺气之上其流下行沈坠万化有形质之物
皆收藏于地为降沈者也物极必反阴极变阳既六阴
降沈之力在地其力既尽是阴道终矣是老阴变阳反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4b 页 WYG0745-0397b.png
初九无位是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为上下者也莫
知其纪如环无端且大阴者肺金收降之气当居下体
今反在于上抑遏厥阴风木反居于下是不得上升也
故曰木郁故令其吐出窒塞有形土化之物使太阴秋
肺收于下体复其本以衰之始上升手足厥阴之木元
气以伸其舒畅上升之志得其所矣又况金能尅木以
吐伐之则金衰矣金者其道当降是塞因塞用归其本
矣居于上则遏其木故以吐伸之使泻金以助木也遍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5a 页 WYG0745-0397c.png
考内经中所说木郁则达之之义止是食伤太阴有形
之物窒塞于胸中尅制厥阴木气伏潜于下不得舒伸
于上止此耳别无异说以六淫有馀运气中论之仲景
伤寒论云懊憹烦躁不得眠不经汗下谓之实烦瓜蒂
散主之曾经妄汗妄吐妄下谓之虚烦者栀子豉汤主

  老夫欲令医者治阴阳之證补泻不至错误病家
  虽不知医明晓所得之病当补当泻之法将黄帝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5b 页 WYG0745-0397d.png
  针经第一卷第五篇说形气有馀不足当补当泻
  之理录之于前予自注者附之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柰何岐伯荅曰形气不足病气有
馀是邪胜也急当泻之形气有馀病气不足急当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
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皆枯筋骨
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馀病气有馀此谓
阴阳俱有馀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馀者泻之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6a 页 WYG0745-0398a.png
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经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传满
者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廓肝肺内填阴阳相错虚
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㒤辟皮肤薄著毛
腠夭樵子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
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
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
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肤之柔粗而
后取之也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6b 页 WYG0745-0398b.png
 圣人垂慈之心已详矣不合立言老夫诚恐市井庄
 农山野间人不知文理故以俚语开解之云但病来
 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馀乃邪气
 胜也急泻之以寒凉酸苦之剂若病来潮作之时神
 气困弱者为病气不足乃真气不足也急补之以辛
 丼温热之剂不问形气有馀并形气不足只取病气
 有馀不足也不足者补之有馀者泻之假令病气有
 馀者当急泻之以寒凉之剂为邪气胜也病气不足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7a 页 WYG0745-0398c.png
 者当急补之以辛丼温热之剂此真气充足也夫形
 气者气谓口鼻出气息也形谓皮肉筋骨血脉也形
 胜者为有馀消瘦者为不足其气者审口鼻中气劳
 役如故为气有馀也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
 者为不足也故曰形气也乃人之身形中气血也当
 补当泻全不在于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病气有馀
 者是邪气胜也急当泻之如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
 言无力及潮语者是真气不足也急当补之若病人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7b 页 WYG0745-0398d.png
 形气不足病来潮作之时病气亦不足是乃阴阳俱
 不足也禁用针宜补之以其药不可以尽剂不炙弗
 已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是也凡用药若不本四时
 以顺为逆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沈乃天地之
 升浮化降沈(化者脾土/中造化也)是为四时之宜也但言补之
 以辛丼温热之剂及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
 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泻秋收冬藏之药也在人之
 身乃肝心也但言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并淡味渗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8a 页 WYG0745-0399a.png
 泄之药此助秋冬之降沈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肾也
 用药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
 
 
 
 
 
 
内外伤寒辩惑论 卷下 第 28b 页 WYG0745-0399b.png
 
 
 
 
 
 
 
 内外伤辩惑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