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九
  孟子论仁论
孟子之学纯于孔子尧舜之道汉唐宋以来儒者无
间言也今七篇之文具在试总而论之孟子于孔子
尧舜之道至极推尊反覆论说者仁也元于论语之
仁已著论矣由是再论孟子之论仁孟子论仁无二
道君治天下之仁士充本心之仁无异也治天下非
仁不可故述孔子之言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又
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又曰齐人
无以仁义与王言者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
卷九 第 1b 页
前盖孟子时各国皆争战不爱民专欲以利得天下
孟子反之一则曰仁者无敌再则曰国君好仁天下
无敌反覆于爱民行仁政不尚利以勉齐梁之君且
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此后
韩非李斯之徒专欲以不仁利其国而秦之亡不旋
踵矣孟子论仁至显明至诚实未尝有一豪流弊贻
误后人也一介之士仁具于心然具心者仁之端也
必扩而充之著于行事始可称仁孟子虽以恻隐为
仁然所谓恻隐之心乃仁之端非谓仁之实事也孟
子又曰仁之实事亲是也是充此心始足以事亲保
卷九 第 2a 页
四海也若齐王但以羊易牛而不推恩孝子但颡有
泚而不掩父母乍见孺子将入井而不拯救是皆失
其仁之本心不能充仁之实事不得谓之为仁也孟
子论良能良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实事也舍事实
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指也孟子论仁至显明至诚实
亦未尝举心性而空之迷惑后人也然而君治天下
之仁有韩非之徒乱之士充本心之仁有释氏之徒
乱之韩非之说其谬显释氏之说其迷深寻其源皆
出于老聃之说韩非托之而遽至于大坏释氏袭之
而昧其所从来是不可以不论爰综孟子各章以类
卷九 第 2b 页
相从以次相序仿台卿章指之意各加按语可见孟
子之仁与孔子尧舜之仁无少差异分之则习而不
察合之则章指并明圣贤大道朗然若日月之明浩
然若江河之行判别若水火而坚实如金石刻薄寡
恩之士灵明太过之人皆弃于孟子者也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至)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按此章专论仁为尧舜之道君臣当法尧舜孔
  子曰仁与不仁而已矣可见治民者必以仁暴
  民者必致亡为七篇之纲领下二章亦同此指
  此孟子传孔子尧舜之道之据也
卷九 第 3a 页
孟子见梁惠王(至)何必曰利
  按此章仁义即所谓尧舜之道陈于王前即所
  谓格君心之非
宋牼将之楚(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按此章言怀仁义必王怀利必亡利与仁义相
  反君臣父子兄弟非仁不行与前章指同又按
  利为周易四德之一故曰义之和然周易之利
  专言利物梁惠王时之言利者则专言利已故
  矢口曰利吾国而孟子所辟之利皆利已之利
  也
卷九 第 3b 页
孟子将朝王(至)以慢其二哉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至)所以不愿人之文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至)终亦必亡而已矣
  按以上三章言仁义为尧舜之道非此不陈于
  王前在国君当专以此行政士人亦以仁义为
  天爵不可贬道而要人爵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至)一正君而国定矣
  按此章言君仁莫不仁与非尧舜之道不陈相
  发明
卷九 第 4a 页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
有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至)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按以上二章决言不仁不得天下而秦旋以不
  仁得之然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又曰
  得其民者得其心也不得心不可云得民不得
  民不可云得天下是以二世即亡也故孟子曰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至)是犹恶醉而强酒
卷九 第 4b 页
  按此章言仁得天下不仁失天下自天子及士
  庶人皆以仁保之与孔子孝经相发明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至)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至)功必倍之惟此时为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至)若夫润泽
之则在君与子矣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至)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离娄之明(至)吾君不能谓之贼
卷九 第 5a 页
  按以上五章言为政者必以仁仁者三代先王
  之道正经界薄税敛不罔民久行而待时民之
  受虐政者必归之莫之能禦是以大国畏之与
  急功近利之术全相反盖大指全在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至)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至)亦终必亡而已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至)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至)故曰仁者无敌王请
勿疑
卷九 第 5b 页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至)各欲
正已也焉用战
  按以上五章皆言以仁伐不仁必无敌不可以
  善战为无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至)民惟恐王之不好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至)君请择于
斯二者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至)逝不以濯
  按以上三章皆言以小国事大国乃保国爱民
卷九 第 6a 页
  之道不可穷兵求胜以害民皆仁道也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至)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至)不能一
朝居也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至)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至)载胥及溺此
之谓也
邹与鲁鬨(至)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至)自作孽不可活
  按以上六章皆言不仁之君重赋敛好战阵糜
卷九 第 6b 页
   烂其民凶年不救民不得民心必致菑危忧辱
   陷于死亡六国亡秦皆不逃乎此言可见尧舜
   孔子三代之仁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又按司马迁以老子韩非同传诚有见其清静
   流为法术也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
   乱之首也韩非子解老篇解之曰失道而后失
   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
   礼礼为情貌者也礼繁者实心衰也今为礼者
   能无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
卷九 第 7a 页
   而乱之首乎按此乃老韩之原委也故韩非曰
   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
   卑主危国者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
   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国威民治
   而国安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
   所以师也又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又引成驩
   曰齐王太仁太不忍人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
   此亡国之本也按老子谓清静而天下自正究
   之天下必不能自正于清静故韩非等欲以法
   术治之韩非谓仁暴皆亡国而不知法术之即
卷九 第 7b 页
  暴也孔孟之后惟韩非全反仁义之说秦李斯
  杀韩非而用其说不旋踵而秦以暴亡矣然老
  子之流为五蠹人知之老子之流为莲社则人
  不知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至)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至)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按以上三章大指相同仁之篆体从人二训为
卷九 第 8a 页
  相人偶论语中已备论之矣孟子曰仁也者人
  也此孟子学于子思得中庸之传也中庸曰仁
  者人也郑康成氏以相人偶注之孟子此章人
  也人字亦当读如相人偶之人合而言之谓合
  人与仁言之即圣人之大道也孟子曰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以此一人不忍彼一人即二人相
  人偶之实据也今人见孺子尚不忍王见牛尚
  不忍况相并之二人哉前章谓恻隐之心仁之
  端有仁之端而自谓不能充谓其君不能充此
  两能字即后章折枝是不为非不能之能后章
卷九 第 8b 页
  推爱牛之恩即前章充见孺子之心苟能充之
  推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推之不足以事
  父母保妻子相合而观之更深切著明矣后儒
  谓孟子并重仁义不知孟子大指以仁为重义
  礼智但因四端而并言之即如此章言四端皆
  因不忍人之心而发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至)故好是懿德
  按此章言性善惟其性善所以仁为人心也仁
  之端于乍见孺子将入井时觇之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尽人所同而物所无也此孟子所举性
卷九 第 9a 页
  善最确实之据象纣幽厉纵习为恶但于乍见
  之时未必无此心是以孟子决其为善者全以
  乍字为冯仁非外铄求之则得况蒸民之诗足
  为先圣相传仁道之实證哉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至)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按此章言仁具于人心性犹五谷之种谷种须
  种之方熟仁须为之方成乍见即谷初生也谷
  乃美种可比人之性善荑稗则牛羊之比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至)达之天下

卷九 第 9b 页
  按良能良知良字与赵孟之所贵非良贵也良
  字同良实也(见汉/书注)无奥旨也此良知二字不过
  孟子偶然及之与良贵相同殊非七篇中最关
  紧要之言且即为要言亦应良能二字重于良
  知方是充仁推恩之道不解王文成何所取而
  以为圣贤传心之秘也阳明谓学不资于外求
  但当反观内省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
  知之体皦如明镜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
  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以
  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一
卷九 第 10a 页
   照皆真是生其心处妍者妍𡟎者𡟎一过而不
   留即无所住处阳明之言如此学者试举以求
   之孟子七篇中有此境否此境可以论孩提爱
   亲之仁否阳明直以为佛氏之言而不之讳且
   此儒佛相附亦不始于阳明本可不深辩但此
   命意造语之超妙尚非全是佛氏之言此乃晋
   宋间谈老庄者无可再谈之时亦雷次宗一流
   人讲礼厌繁之后(慧远次宗精/讲丧服诸礼)乃走老𥅆厌弃
   周礼(据曾子问博习周礼者莫如老子/据道德经厌弃周礼者莫如老子)而归于
   元妙之故辙复择取清言中自然神理最清远
卷九 第 10b 页
  超妙者与白莲社诸人合西僧之说相近相似
  者傅会之恣纵之译为释言而昧所从来由此
  传流南北遂成风尚再成禅学其风愈狂盖老
  庄之书具在止于此而巳不能以其本无者托
  之至于释氏梵书则非译不明慧业文人纵笔
  所之无所不可无从验證故晋会稽王道子传
  曰佛者清远无虚之神夫清远无虚非老庄清
  言而何阳明宗旨直是禅学尚非释学也
  又按佛经大指具见汉四十二章遗教等经不
  过如此无大𢆯妙自晋常山卫道安以弥天俊
卷九 第 11a 页
  辩之高才独坐静室十二年构精神悟始谓旧
  经为舛(道安乃第一次静坐/达磨为第二次静坐)此以晋人𢆯学入
  释学之始盖旧经本非舛然必以为舛方能以
  𢆯学羼入变易之也故莲社魏道生曰自经典
  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解通圆义若忘筌得
  鱼始可言道矣旧学僧徒以为背经据此可见
  晋宋人以老庄𢆯学改增佛说之实据旧学僧
  徒拙守本经者见其相背矣道安既与佛图澄
  合互相标榜符会如一复令𢆯宗流布分遣弟
  子四出道安与慧远入襄阳慧远又入庐山与
卷九 第 11b 页
  雷次宗周绩之宗炳等合雷次宗周绩之宗炳
  与贾慧远本皆通儒才士慧远少随舅令狐氏
  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从释道安受业
  周绩之少从范宁通经穷研老易预莲社宗炳
  富于学识尤精𢆯理入莲社雷次宗博学明诗
  礼入莲社(以上见宋书北魏书及莲社高贤传/此传朱以前名莲社十八贤行状)
  周绩之雷次宗又同受诗义于慧远法师(见陆/德明)
(毛诗/音义)谢灵运亦慧业文人故晋宋以后西僧如
  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多以神验见异于世至于
  翻经著论非藉名儒文人之笔不能踵事变本
卷九 第 12a 页
  引人喜入彼道如此此以𢆯学入释学而昧所
  从来之踪迹也至于梁达磨直指本心不立文
  字大兴禅宗则是西域人来中土不耐经卷不
  如全埽一切更为直捷此又远不及慧远翻经
  之时在彼教中又下一等矣达磨入中土言语
  难通亦慧能等傅会而成也故由儒而𢆯由𢆯
  而释其枢纽总在道安慧远之间由释而禅其
  枢纽又在达磨慧能之间后儒不溯而察之所
  以象山阳明白沙受莲社少林之绐而不悟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至)求其放心而已矣
卷九 第 12b 页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至)舍正路而不由哀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至)是皆穿窬之类也
  按以上三章皆本孔子之言为居仁由义之训
  不忍人不害人不杀一无罪仁之至也
万章曰牛山之木尝美矣(至)惟心之谓与
  按此章即上章求放心之道大指谓仁义为本
  心故曰仁人心也若失其本心害人忍人无耻
  无礼则不成为人与禽兽无异与仁人也之说
  不合矣所以言及于操心与存夜气者仍是责
卷九 第 13a 页
  之以仁非令其于空寂处观本来面目如释氏
  之明心见性也下章言贤者勿丧心在甚于生
  死之事失其本心在身死不受之事皆非事物
  未来处也凡此皆以仁义礼智求于心不使放
  失故离仁义礼智以明心于寂然不动之初孟
  子七篇中无此说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至)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至)由仁义行非
行仁义也
卷九 第 13b 页
  按孟子言仁上承尧舜其渊源在此三章虞书
  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
  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此即全是仁
  道孟子所言亲亲仁民爱物急先务明庶物察
  人伦是皆推已及物由近及远圣贤言仁既非
  杨氏之为我亦非墨氏之兼爱亦非释氏之慈
  悲
  又按夏商以前无仁字(虞书德字惠字/即包仁字在内)虞书克
  明峻德即与孟子仁字无异故仁字不见于尚
  书虞夏商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太甲/怀于有仁皆古文尚书)诗雅颂
卷九 第 14a 页
  易卦爻辞之中此字明是周人始因相人偶之
  恒言而造为仁字孔子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
  以长人论语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著于经矣
  然非始于孔子也元者善之长也一节春秋左
  传以为穆姜之言论语周亲仁人亦书之逸文
(今在古/文泰誓)惟周礼大司徒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为
  仁字初见最古者然则仁字之行其在成康以
  后乎而其原则分于虞书之德字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至)手之舞之
  按此章言仁事亲而加以实字实者对端字为
卷九 第 14b 页
  言盖恻隐为仁之端充此端以行仁则孝孝弟
  为仁之本君子务本为急自天子至庶人莫不
  以事亲为首务舜之事亲孔子言孝为仁本皆
  是道也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
  已矣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贯者行之于实
  事非通悟也通悟则良知之说缘之而起矣故
  此实字最显最重而历代儒者忽之惟汉赵岐
  见之最显故于孟子言无实不祥特注之曰孝
  子之实养亲是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至)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卷九 第 15a 页
  按此章赵岐注最为详明质实汉以前直至三
  代所谓性命者不过如此若谓性命之道过于
  精微是舍质实而蹈虚𢆯也论语夫子言性与
  天道不可得而闻即孟子所谓圣人之于天道
  也此言王者受命等事故不可得闻(赵注曰口/之甘美味)
(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臭香也/易曰其臭如兰四体谓之四肢四肢解倦则思)
(安佚不劳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乐者/有命禄人不能如其愿也凡人则触情从欲而)
(求可乐君子之道则以仁义为先礼节为制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谓性也仁者得)
(以恩爱施于父子义者得以义理施于君臣好/礼者得以礼敬施于宾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贤)
(达善圣人得以天道王于天下此皆命禄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不得施行然亦才性有)
卷九 第 15b 页
(之故可用也凡人则归之命禄任天而已不复/治性以君子之道则修仁行义修礼学知庶几)
(圣人亹亹不倦不但坐而/听命故曰君子不谓命也)又孟子直谓形色为
  天性夭寿为天命更明白矣如舍此以别求精
  微则入于老释之趣矣
  又按仁于父子为命者如瞽瞍使舜完廪浚井
  此舜之命也然而舜不谓之命以自诿必尽心
  知性以尽事亲之道必至底豫而后已所以谓
  之有性也言性命者守定孟子此章及蒸民之
  诗左传刘康公之说则质实可据不必索奥妙
  于不可诘之乡也
卷九 第 16a 页
告子曰性犹𣏌柳也(至)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
子之言夫
  按此章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于仁带说孟子辟
  之之后知仁为内矣犹执义外之说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至)然则耆炙亦有
外与
  按孟子各章离之不察互校便明今以此章次
  于上二章之后可见矣仁之实为事亲仁必内
  矣义之实为从兄义亦必内也味色声臭安佚
  五者孟子明明断之曰性也既曰性则明是内
卷九 第 16b 页
  也安得以为外(君子不谓性也不过勉/人安命非真谓非性)此章告
  子首曰食色性也此四字原不错其错在义外
  也非内也六字故孟子但力辟义之非外使与
  仁之实为事亲义之实为从兄较若画一告子
  食色性也之说亦与孟子味色声臭安佚性也
  之说较若画一未之辟也孟子以味色声臭安
  佚为性者乃圣贤之常道人世之恒情圣贤之
  甘淡泊者乃是知命后儒皆以告子食色为性
  之说为非而攻之其如与孟子前章相刺谬何
  若必以告子之言无一是则仁内也非外也六
卷九 第 17a 页
  字亦非耶况此章章末孟子诘之曰然则耆炙
  亦有外与是明明以口之于味为内即执告子
  食色性也四字之矛以刺义外也非内也六字
  之盾曷尝谓甘食悦色为非性哉赵岐注本未
  错也又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形与色尚直谓之
  性何况味色声臭安佚也孟子曰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
  天下何耆易牙之于味也此一节更为明显与
  告子食色性也四字无异也
孟子曰广土众民(至)四体不言而喻
卷九 第 17b 页
  按此章可见仁之根于心孟子即以为性即所
  谓有性焉不谓命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至)自求多福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至)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至)强恕而行求仁莫近

  按上三章言仁为人之心术加一礼字为反求
  诸已不怨人之说实论语克已复礼为仁之正
  传也
墨者夷之(至)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卷九 第 18a 页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至)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至)恶能治国家
  按以上三章皆孟子辟异端之说充塞仁道也
  即农家者流如许行者尚必置辩此时韩非老
  庄之说尚未兴释氏之言更未起若孟子亲见
  其说之害仁其辟之更当何如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至)未有盛于孔子也
  按此章所言杀一不辜即不仁也
  又按古人论上等之人又分三等曰圣人仁人
  智人论语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又曰未智焉
卷九 第 18b 页
  得仁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阳货曰可谓
  仁乎可谓智乎合之孟子此章仁且智夫子既
  圣矣则圣仁智三等分明之至矣又孟子曰孔
  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
  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章但
  言始智终圣中间尚有仁之一等孟子虽未言
  及而实包举在内盖有仁而未圣者矣未有未
  仁而圣者也此章定是始智中仁终圣也孝经
  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始终之
卷九 第 19a 页
  閒原有中之一层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至)众人固不识也
  按此节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仁孟子又许
  伯夷伊尹为圣是古者皆以仁为圣之次也
公孙丑曰高子曰小弁(至)五十而慕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至)可谓亲爱之乎
燕人畔(至)又从而为之辞
  按以上三章皆言善处仁道之变而不失为仁
  道
卷九 第 19b 页
卷九 第 1a 页
研经室续集卷九 文选楼诗存第十六
 已丑
  雪夜晓行拟杨诚斋
夜雪迷路晓勿驰具茨不见歧中歧驿卒独捉老马
骑为我觅路行逶迤皓然大块白玉版我以轮蹄雕
琢之又忽匝地成巨纸细行草稿来题诗题诗直到
黄河岸横阻浑流望洋叹河南河北白茫茫一道金
绳分两半
  溯沅水源入黔
一夜漫山雨三篙上水船巳交寒食节不是冶春天
卷九 第 1b 页
历历几千里匆匆将半年江南好烟景想到杏花前
  黔大定以西古罗施鬼国也谷雨过此牡丹处
  处盛开
魏紫鞓红洛下姿东风吹放满罗施邮亭院落留双
盎茅屋人家也数枝滇水未能赏春色黔山颇不负
花期小瓶旁插肩舆里一日看他四五时
  由七星关入乌撒
七星岩外七星关几辈诗人到此间难得知名似寒
士少经题句是边山三春霜雪行冬气(山高气寒谷/雨后到威宁)
(城见霜见/霰乃常事)百丈峰峦抗冷颜留此一诗破荒寂羌无
卷九 第 2a 页
故实问乌蛮
  东园夏日
春花未及看及看夏初花(四月东园昙花/榴葵皆盛开)树结蘋婆
果田生哈密瓜(出京带哈密瓜种/种之十日即生)抽丝成茧邑(时养/橡蚕)
(为第二年/又成茧)割蜜散蜂衙(蜂脾历八月未割夏初割/之蜜老绿色芳香尤浓)
向此园卧便如归我家
  大理石小屏方尺许宛然设色山水巧合天际
  乌云二句诗意
天际乌云含雨重欲画此情笔谁弄楼前红日照山
明此景兼图更难共何期大理点苍山石画天生出
卷九 第 2b 页
蛮洞黑云日影分五层雨意相含补其空云中斜罅
漏日脚一片红光向山送奇景能传玉局书幻诗早
入君谟梦巧匠裁石妙使纵若使横裁便无用蒙段
何知蔡与苏造物天然远相中嵩阳万里有古情青
眼相看是清供此诗此石谁后先会向苍岩较唐宋
  伊中丞过东园蔬饭见示一律即和原韵
园如谷口有山桥客似濠梁同见招风里笋稍抽笔
直雨馀荷盖泻珠摇回廊隐隐茶烟飏行灶青青菜
把饶共此筹边多少事苦心却不是诗瓢
  滇南风景
卷九 第 3a 页
万里西南地人间别有天三春不归雁(秋深有雁率/向西南飞去)
(春不见归或由澜沧土番北/筛或入缅甸则未必能归矣)六月未鸣蝉(天凉蝉极/少六七月)
(满城绿树/不闻一蝉)便面凉停扇深衣夏亦绵(冬暖不用炉炭/五六七月无一)
(日离/绵夜)却嗟唐宋客诗句少相传
  登西台
每是登台必解颜平畴远接碧鸡关鹅黄鸭绿新秧
地眉翠鬟青过雨山趁市船来渔舍外近华楼在浦
云间耕耘已毕农归卧喜得民閒官亦閒
  大暑节桂花初开
终朝凉雨不闻雷北户何曾肯暂开今日节时交大
卷九 第 3b 页
暑开窗为放桂香来
  秋祭东园斋居诗四十韵
   余正月廿日生辰与白乐天同日余四十岁
   时曾和香山四十白发诗韵今勿勿廿六年
   矣香山有六十六岁诗又是年落二齿有落
   齿辞似老年一关键也清夜剪镫作诗自忖
我昔年四十曾和白傅诗白年六十六有诗言其衰
七十欠四岁(白乐/天句)我亦如其时我昔知命年目力先
差池今复十馀载晶镜屡改移(今眼镜用七/十岁老光)发白虽
少半大半白其髭今年耳所听亦觉收声迟我嫌人
卷九 第 4a 页
语低聩聩将在兹白公于是岁二齿落有辞我幸卅
馀齿全在无所隳居粤八九载湿气注四肢诗云微
且肿脚气殊难医入滇气凉爽左足去其疵右足尚
有病夏来加药治近亦可半愈兼以息身疲园中有
山台藜杖閒可支厩中有紫骝游山偶一骑仲秋多
祭祀斋宿今其期东园好亭馆杂树交秋枝钟鸣鹤
声静清夜因自思我无白公才我比白公羸今亦六
十六官重非分司(白公每乞/分司閒官)年齿与禄位不图至于
斯老妻携季子归守墓与祠服官有二子效力居京
师滇南宦最远今惟仲子随仲子文笔拙经义微能
卷九 第 4b 页
窥疏经成十卷(时福儿孝经/义疏补初成)阅之颇解颐赀郎任子
间所执或不卑聚者固相慰远者叹相离健亦勿侈
乐衰亦毋心悲君门隔万里昔人常嗟咨我
君令(臣)(去冬/赐御笔/出门见喜春帖子)喜气盈须眉春明门外
路岂是天之涯惟念老态具精力将难支安可龙钟
叟颓然筹边陲然不筹边陲偷安又何为为此斋居
夕自省复自疑尚其式古训亦且力威仪大事在于
祀惟福养以之(左传养以之福俗/本讹为养之以福)
  中秋塔镫
月中塔影又悬镫丈六支提九节青一夜忽看造阿
卷九 第 5a 页
育二分无赖照栖灵花明滇上昆华馆秋满江南福
寿庭万里清辉共回首天边风露度疏星
  以八月十六日为中秋
雨馀昨夜无明月三五佳时室上楼忽计今宵月才
望正该十六作中秋(凡中秋十五无月而望在十/六者正宜以十六为中秋)
  秋园
秋园策杖绕山行更比春园气候清到处閒花皆有
色许多幽鸟不知名白梨红杮攀枝摘甜菜香茶共
灶烹案牍判完还把卷夕阳澹似老人情
  暮登东台
卷九 第 5b 页
西台遥对碧鸡关更看东台金马山秋日有情此城
郭夕阳无限好峰峦未能酒饮须茶饮纵不朝閒可
暮閒石上席狨清坐久朱霞照我得酡颜
  题伊莘农中丞不倚图
古人曾有言地上即是天惟天为足倚此外何取焉
有莘特立人不倚更不偏宛然中规矩折方周亦圆
所佩有缓急在韦亦在𢏛赋性得骨力可与立与权
如此无所倚已五十馀年开图识生面但坐草芊芊
除彼室与户去其车与船不著屏与几勿傍林与泉
是曰强哉矫岂非贤者坚道光七八载暨我居清滇
卷九 第 6a 页
閒心共觅句苦意同筹边我少本无倚况复今华颠
即此恃天处窃欲相比肩题诗即言志晚节皆勉旃
  以园中柿芥饷莘农中丞见谢长篇因亦以诗
  相酬
既不能为田舍翁毛锥长剑谁雌雄不如治事有清
暇可以老圃兼老农东园古杮高五丈二三千颗垂
秋红凌霜摘落去其涩甘脆与梨争异同秋来北地
寄菜种入土即绿成晚菘蔓菁香芥泼生辣咬根得
味亦禦冬东邻西邻井薄瀹倾筐送去田家风幕掾
分尝牙将笑两家气味皆冬烘果然牙齿嚼清慧已
卷九 第 6b 页
有长句来诗筒君迁入赋亚平仲元修有菜吟苏公
君不见吾家閒地尚数亩新栽小麦青茸茸好侍明
年作饼饵只鸡斗酒相过从试将野叟茅屋趣纳入
戟辕园圃中
  晓坐后院石坛
侵晓石坛上居然农圃间晨光销落月霜气肃边山
野趣暂相借閒愁难尽删不知南去雁何处北飞还
  东台待月
东岭生明月悠悠照远村天光澄碧落山影接黄昏
颇不负今夕祇因游此园归来行竹径相送似柴门
卷九 第 7a 页
  霜降日暮登台看西山
霜气初严雨气衰碧鸡峰色碧参差况当落日馀霞
后正是涂金刷翠时堆起佛头见华顶磨开铜镜照
昆池子安山紫潭清句付此方成绝妙辞
  大理石屏四时山水歌
   己丑冬又见大理四石纵横皆一尺外巧如
   画幅第一横幅春山睡绿湘烟叠㬪其痕宛
   然有欲销之意用子厚句题之曰烟销日出
   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此湘烟春霁也第
   二方幅横岭连峰沉阴黝绿色下有云起上
卷九 第 7b 页
   有雨来用许浑诗意题之曰溪云初起山雨
   欲来此夏山欲雨也其三立幅特立方峰右
   连绿岭天飘雨脚云落峰腰亦用丁卯诗意
   题之曰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此华岳秋
   晴也其四横幅石纹如坡公雪浪石青白相
   纠酷肖风雪江流寒矶激浪之势即用坡公
   句题之曰画师争摹雪浪势此寒江雪浪也
南云石幅天生奇奇乃造物为画师烟云雨雪各有
态高山流水分四时造物笔墨何手持何年穴山为
画师岂独胜于画师画更得巧合诗人诗子厚渔翁
卷九 第 8a 页
卷九 第 9a 页
  过开化天生桥题名刻石
大道何平平到此已万里谁知坦途下横贯巨川水
溪深岸愈高绝壁水面起惟此两壁巅相接复相抵
此桥真天生百步平若砥桥边勿驻足亦勿俯而视
临深知其危奔流浩无底问水何所归百里即交阯
谕蜀马相如题名难到此
  戏荅家人
非但养心兼养目高年远宦少看书家人劝我言如
此我荅家人意可如岂有刘伶听戒酒袛应轮扁老
攻车此中也有长生法不用三仙饱蠹鱼
卷九 第 9b 页
  坐月坛坐月
坐月坛边夜色迟梅花香动影交枝直从茅屋黄昏
后坐到参旗挂月时(坛旁结茅/屋一间)
  新造抬炮演成速战阵和伊莘农中丞韵
圣武征西速战平杨家演得阵图成(杨宫保遇春练/抬炮速战阵收)
(平回部此力居多今余在滇仿造此炮教成此阵炮/不逾五十斤肩负而放五炮成一连环能捷而及远)
传来雷霆千声炮抵过弓刀一万兵目准手灵燃火
急步齐肩负转环轻治兵颇可终朝毕还共敦诗入
诏城
  报春花
卷九 第 10a 页
   滇中报春花弱草也叶类江南之虎耳草而
   无白纹其穗高不逾尺花五瓣小如珠翠之
   盘色在浅紫红翠之间不畏霜雪冬初即开
   凡抽穗至三即交春矣近时翡翠玉中有一
   种红翠色者女衣绫布中亦有比其色者皆
   名曰报春花色
翠应淡于羽紫亦浅于薇远比西夷玉新宜少妇衣
石边自荏苒雪里长芳菲报春何足论耐得送寒归
  大理雪浪石屏用苏公雪浪石诗韵
   大理石片如方立幅之画一波翻白𥤮起似
卷九 第 10b 页
   有矶激于其中波上迸起浪花浪花外水纹
   又成黝绿青白色数层皆具飞涛走雪之势
   昔坡公云余得黑石白脉如蜀孙知微所画
   石间奔流尽水之变画鉴云孙知微水石图
   一石高数尺湍流澈注飞涛走雪今此石颇
   似之应亦名之曰雪浪石置香雪斋中
太行石画如云屯人巧不到天工尊花石纲残汴河
冻雪浪斋破寒云昏苏公久别此石去尚留铭字埋
荒村黑水梁州玉斧划别有大理开国门孙知微死
八百载点苍山里招其魂画家粉本入石骨诗人魄
卷九 第 11a 页
力通天根飞涛向天学云白古雪窖地变玉痕片片
幻出洱海浪定州一卷非所论况此翻澜激矶石屏
立不用苏斋盆斋前梅花亦香雪目击雪子吾道存
  冬至后连得大雪
风暖滇池冬不寒同云难见彩云间忽飞冰雪铺千
里直洒来牟饱百蛮火热石垆怜蔀屋(滇人少棉衣/寒则于屋内)
(石坑燃/薪为暖)时平铁甲解边关(欧阳永叔雪宴诗云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馀万屯)
(边/兵)登台更向园林去放眼遥天万玉山
百树松杉冻压枝竹稍垂叶钓清池即今玉圃携筇
日去岁黄河渡雪时路有鸿泥已陈迹家如琴鹤半
卷九 第 11b 页
轻随况当香雪花初拆合请皤翁坐咏诗
  山海棠
   滇山中有大树名山海棠冬至前开花交春
   方谢其花叶皆似海棠蒂亦垂丝而浓密过
   之霜雪满山红林独盛偶买连枝插瓶弥月
   此花富民县多昆明县少余使花奴移买稚
   者植之署中
何来冬岭树道是海棠技万卉彫零日此花秾艳时
凌云垂鄂不傲雪湿燕支桃李春风耳岁寒谁与诗
  腊八日园梅有开者
卷九 第 12a 页
雪后云阴意冷清閒随双鹤绕园行梅花有性真天
放得到开时便纵情
  园梅半开
霜雪风寒理亦齐几枝曲直任高低林中香性谁知
得我道梅花似马蹄(诗中不妨戏用玄学说明是玄/便不妨总不可外儒而内玄)
  月夜游园
   己丑腊月十四日霜雪之后南风减寒向晦
   月出清景朗澈遂乘倚舆出香雪斋池上林
   梅初开仙馆墙东临池小憩杂树叶脱月光
   在粉壁池水之间明洁如昼复由茶隐亭过
卷九 第 12b 页
   宜亭而南止于射圃闲田远敞得月更多绿
   杉影直双鹤静立老梅南枝向月耀白城钟
   已动坐赏良久复回仙馆登北山石台东望
   城中万屋鳞次城外金马诸山罗列楚楚山
   外流云横亘似霞非霞天宇空碧肃而不寒
   坐待参昴既高与月同转始由山后而返何
   地无月何人不得月若不记之则此景付之
   太虚矣
夜园月境幽登台境更辟梅月守静虚云山廊清白
我见王辋川近腊爱月夕我见苏东坡月影玩竹柏
卷九 第 13a 页
我无裴与张但与月主客后之视今者或如今视昔
  东园残腊
几曾孤负好年华如此园林听放衙三径有苔皆步
鹤一年无日不看花筹边心力营巢鹊送腊时光赴
壑蛇除却雷塘庵外雪末应春雨更思家
 庚寅
  正月八日游西山花红洞法界寺
邀游古岩穴更在西山西遨头策骢马山足指碧鸡
松柏郁远翠榆柳含新荑壑底响泉筑岭边怵云梯
石门谢康乐林间孔稚圭转折见厓洞指点寻招提
卷九 第 13b 页
旃檀严梵像蕙櫋拜
御题(寺殿有/圣祖/御笔万里传经四字)参天玉兰立拂殿红茶齐
归途视每俯平野望弗迷太华列屏障滇池明玻璃
偶然共遥集聊复遵故蹊出山已蹉午落日春风低
  正月二十日偕刘王二叟竹林茶隐
三人二百五十岁隐入竹林同所憩举瓯啜茗作寿
朋少破从前独游例桐城寿者百四龄谈笑游行啮
甘脆自言弱冠入滇池眼见乾隆平缅裔浪穹老年
七十九手披经解讲六艺(时学海堂经解初刻成寄/到滇共一千四百卷与王)
(叟讲/其概)此乃门中古桃李却并尚书红杏丽(雨春轩前/古杏盛开)
卷九 第 14a 页
(轩扁乃乾隆癸未年书/杏在扁前亦百年树矣)南中地暖才立春已似山阴
欲修褉时花香叶青春深(时梅巳残/桃李初开)绿筱新篁夕阳
霁儿辈烧松烹洱茶竹亭炉烟风细细(园东竹中/有茶隐亭)
求三径寂无声惟有林间鹤清唳香山七老今得三
疑我年者使之计(左传曰疑/年使之年)
滇中有百四岁刘寿叟者名廷植桐城人步履目
 光齿力皆健须发未全白如六十许人语音高而
 善笑叟于壮年在迤西见大何首乌重百馀斤购
 得之剖吸白浆目光顿明精神增健由此得长寿
 无他异术家大人曾仿唐人何首乌传作刘寿叟
卷九 第 14b 页
 传又有家大人已未门生王乐山大令者名崧榜
 名藩浪穹人年七十九学问淹博为滇中老宿总
 纂滇省通志精神步履亦强健福乃于庚寅正月
 二十日邀刘王二叟在宜园陪家大人游坐福侍
 茶为寿三寿共二百五十岁唐白香山初为七老
 会其中尚无百馀岁者家大人生辰与白公同日
 七老九老再俟诸他日福谨记
  立幅雪浪石屏(高一尺六寸/宽一尺三寸)再用坡公雪浪石
  七律韵并镌字曰琅嬛馆仿苏公雪浪斋孙知
  微画法
卷九 第 15a 页
画仿眉州复定州宛然溅雪激奔流摹成水法有蓝
本捲出浪花皆白头石脉千年磨不灭江波半幅剪
来收谁能挽得狂澜住诗力苏斋抵万牛
  西宅后有紫薇二株葺其后屋题曰紫薇花院
西堂后屋似閒衙收拾荒园可住家山顶平横青玉
(正西玉/案山)檐牙齐列紫薇花千枝琼树看成碧一片
卿云半是霞须与民间共疴痒莫将官样负清华(群/芳)
(谱紫薇名怕痒花梅尧臣诗薄肤痒/不胜轻爪陆游诗称紫薇为官样花)
  紫薇花院后圃坐月坛
卅丈花垣一丈坛石栏啜茗晚盘桓风知少女微时
卷九 第 15b 页
好月向上𢏛圆后看(园东有古柏二株/望后见月便迟)竹柏两人影
閒暇星河万里指阑干且休久恋金波色清露之中
边气寒
  澹泉
   紫薇花院后最西北有井如眢发其覆石汲
   之湿二丈之绠其脉由𨹁山来由五华山出
   水甚清白无咸苦之味然亦不甘盖甚澹矣
   名之曰澹泉
汲得无波井其深如古潭由来上池北穴出五华南
澹欲生虚白清何计苦甘曾陪隐之酌似此又焉贪
卷九 第 16a 页
  署西木台将朽遂拆之迁于澹泉西南七丈许
  用七千土墼㬪为方台名之曰碧鸡台
草草荒园起一台不劳民力不伤财两层白纸糊虚
牖四壁黄坭叠大坯寒重压檐飞雨雪春深绕屋走
云雷纵横方丈寻诗地那值文人苦费才
排闼谁何到此台碧鸡山特送青来两三峰向研池
立四十里将屏画开疏雨晴时霞暂罨夕阳沉后翠
成堆登临更比东台近阮眼相看日几回
水照青天似镜台不因城市染尘埃汪汪千顷涵清
浊采采中央咏溯洄金马山前多佛树黑龙潭上有
卷九 第 16b 页
唐梅何如细读王袖传缥碧光中节使来(缥碧鸡见/西京杂记)
(王褒/文)
半是公馀可上台坐看耕种到星回(滇俗以六月廿/四日为星回节)
(以松炬祀田祖登/台望之明若繁星)不言不动知风自生魄生明记月
哉柔远惟思郑纯法筹边休用赞皇才袛今一片滇
池水唐宋何人得见来
  食家园新麦面
后圃閒地多偶种数亩麦春来抽穗芒有浪深二尺
园丁携月镰刈之付磨石霏屑出重罗无以比其白
今年饼饵香旧腊雪霜汁快此麦秋风黄云满梁益
卷九 第 17a 页
  东园夏日
园池长夏树扶疏侍到閒时意自如为试轻鞋去寻
鹤但抛香饵不钩鱼老年可得惟加饭结习难除尚
著书俗客何来诗客少使君家似野人居(末用杜/牧之句)
  蜀葵花
蜀葵春早是滇池夹路当阶复满篱五色各争高一
丈万花分与占千枝牡丹极艳何曾久秋菊能黄又
惜迟惟此向阳开不断芳菲接到雪梅时(滇葵春半/已开直到)
(冬末一穗初残数穗复起计花之久而繁无过此者/余栽之甚多花有红紫黑白绀五色其红色又分大)
(红桃红粉红三色惟/无黄色让与秋葵耳)
卷九 第 17b 页
  红藜杖
   青藜杖数枝三年矣丹漆之名曰红藜欲象
   唐之赤藤
老龙拔须电搜壁南诏蛮藤如血赤昌黎唫罢香山
(韩昌黎有南诏赤藤杖诗白/香山亦有南诏红藤杖诗)万里云天隔梁益我
持节住六诏南欲觅此藤无处觅园中自有老藜根
斫取数枝握青碧三年未免色模糊半染苔痕半手
泽忽加丹漆华而坚楖枥横担五六尺太乙吹火红
照人不许珊瑚斗玉石皤翁携此东园来一笠圆棕
双蜡屐劲茎疏节轻于藤皓鹤惊红避长策而今那
卷九 第 18a 页
有异牟寻颇可扶藜傲韩白
  夏登碧鸡台
六月滇池上登台引兴长郊原酣雨气水木泛云光
尚觉棉衣薄全将羽扇忘昔年泰山顶似此得清凉
  野鹤群
   六月廿六日有野鹤为群盘飞于宜园林杪
   与园鹤相和而鸣久之向南飞去数之恰十
   双也园丁云此鹤与园鹤朱顶省无异滇中
   多有之久晴将雨则入泽久雨将晴则入山
   秋田既熟群飞损稼农人逐之捕之云南旧
卷九 第 18b 页
   志惟有灰鹤无白鹤盖习见野鹤耳野鹤毛
   色不甚鲜白宜园鹤初来亦不甚白养之逾
   岁始全皓洁滇鹤与余乡淮海之鹤无异惟
   自嗉以下一尺颈全黑不似淮海鹤乃黑白
   二色相纠转也
忽惊林杪白纷纷廿鹤盘飞自结群湿羽昆池嫌滞
雨振翎华麓快晴云高吭引和清相应众翅抟风飒
可闻能舞终怜园内鹤褊肯向鲍参军
  题碧鸡台
不难终日住楼台难得台从古迹开山在益州鸡缥
卷九 第 19a 页
碧节持汉使羽毰毸二千年上神光在五色云中翠
影推若是倚楼横塞雁王褒还擪洞箫来
  大理石屏正面立看合疏影横斜水清浅背面
  横看合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暗香交水月若教作画颇难工谁知和靖诗心
在透入苍山石骨中清浅倒垂枝掩映黄昏斜倚气
朦胧妙从不甚分明处两面纵横觅句同
  九日登西台
九日登台近更宜丰年佳气满昆池直从绿雨铺成
后看到黄云捲尽时拙政无如观穫乐新炊端可望
卷九 第 19b 页
烟知白粳一石银才两谷贱伤农是谬词
  翡翠玉效乐天乐府
古有骠国乐今有骠国玉(翡翠玉来缅甸/缅甸即唐骠国)
朝廷不宝之此玉入流俗色不尚白青所贵惟在绿
炫以翡翠名利欲共争逐佳者比黄金价更倍五六
滇关驼玉来粗皮皆碌碌贪绿在皮中若可见其腹
或以千金享或判卞和足及剖乃异色(今多淡红色/青莲色即报)
(春花/色)几于抱玉哭或见绿一斑丧斧少偿赎若得绿
一拳即能润其屋缅夷赖为利断之彼穷辱此货走
东南徇之意殊恧贵贱有何常好尚谁反覆所宝若
卷九 第 20a 页
青红绿璞成贱璞
  西行阅兵憩云南县青华洞
青华古洞最清华水木分明又一涯湖墅群飞朱顶
(是日有鹤数十只飞旋水上滇/人不名曰鹤但呼之曰朱顶红)邮亭浓发白崖花
纵来游客难寻穴(洞有/水阻)可有诗人此住家但使琴堂
非俗吏必耽元狩旧云霞(云南立县始汉元狩至于/彩云见于白崖之说不见)
(于古/书)
  点苍山书所见
睡醒榆川夜雨残晓来积雪满苍峦早霞西掩青为
盖初日东升金作盘雪岭不知何处去火云忽变作
卷九 第 20b 页
奇观赤城红烧烟消散玉嶂依然白气寒
  过苍山第十五峰下登杨升庵写韵楼又至大
  云堂外观龙女花
十五峰前洱水涯旧楼还是野僧家楚雄垂柳不堪
折折得一枝龙女花(升庵过楚雄作垂柳篇龙女花/惟此地有之高数丈花以单瓣)
(白茶花稍大而韵胜之皮色亦相似/惟叶长而不脆或山茶之别种欤)
  重修承华圃教场阅武
   省城内五华山西有校场即前明沐氏之柳
   营今名承华圃其堂有康熙辛卯年旧扁曰
   景武堂庚寅冬重新之周筑土墙三百六十
卷九 第 21a 页
   丈留取土之坎以为荷池堂后存古柏四大
   株馀树皆朽今栽新柳数百株加以杂花此
   地阅小队官兵演连镮抬炮最便
柳营旧是沐家场今日重修景武堂坐榻颇宜依大
树射屏还与种垂杨池边共遂为鹅愿阶下还凝画
戟香旗偃梅花军士散吟鞭归去又斜阳
  腊月十四夜游宜园
残腊月将满月下宜有梅古梅三十树冲寒香半开
梅边宜有鹤双鹤立老苔与梅夜相守不觉清钟催
宜亭竹柏影参差接东台试问此园境岂不宜我来
卷九 第 21b 页
扶藜复行乐(去年此夜/游园有诗)独往无人陪斯时思所宜宜
于漉新醅雅欲学古人对月引一杯白堕不我醉白
鹤不我清梅花再百腊我亦古人哉
  大理石拟元人四时山水小幅
   仿名家四时山水小景四幅石质皆坚滑如
   玉其一高五寸五分宽一尺上方绿色横山
   起伏有情下有烟霞青红二色势亦起伏题
   曰春谷烟霞仿赵鸥波设色也其二高八寸
   三分宽七寸五分中横赭色山似有暑意山
   上乌云横流郁然含雨题曰夏岭蒸云拟高
卷九 第 22a 页
   房山染法也其三高八寸三分宽七寸五分
   下有坡树中隔溪水水外山村色杂黄驳具
   霜林之趣题曰秋山黄叶摹黄子久笔也其
   四高九寸八分宽五寸五分主峰中立皴染
   无多而积雪甚厚峰外雪气满天题曰寒峰
   晓雪用倪云林简笔也
点苍山里石画绘皆天生乃不曰天生翻云人画成
子昂与子久二难何可并房山力淳厚倪迂多逸情
既谢缣楮质岂许丹青争春谷霞彩暖夏岭乌云横
秋村有黄叶冬雪晓未晴设色尚非异神韵入妙精
卷九 第 22b 页
笔迹不可求浑脱疑且惊我纵各题品未足扬其名
此物自不朽造化诗无声
卷九 第 23a 页
卷九 第 24a 页
卷九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九 文选楼诗存
 庚午
  与诸表兄弟共建 外祖荣禄公林氏祠堂
  于扬州陈家集 天后宫侧记事一首
西山大田外荣禄启专祠旧德传为政清芬合诵
诗祭分唐世系象表古威仪老屋梅花树新墙杨
柳枝书函留宅相(元幼时玉珂诸舅氏与/元函皆呼元曰宅相)经术记
门楣见说何无忌来题齑臼碑
  已末借寓京师衍圣公邸曾栽竹三丛藤花
  两本庚午再寓添栽槐柳桃海棠栾枝丁香
卷九 第 1b 页
  并旧有古槐榆椿枣榖共三十馀株记以一
  律授之馆人
三公庭下例栽槐更取时花处处栽淇竹低随青
柳密海棠高共紫藤开还添阙里坛中杏但少杨
州江上梅待得十年深雨露绿阴红树满春台
  门生屠琴坞以翰林改宰仪徵翁覃溪先生
  倡咏饯送遂亦以诗赠行
展我泰华碑磨我八砖研苏斋倡吟篇旧友共相
(苏斋诗云仍磨八/砖研饯尔赢诗囊)屠君正壮年出宰我乡县乡
县尚不陋长江绕芳甸近者集盐艘民风少为变
卷九 第 2a 页
枭徒颍泗来小斗竟如战我昔谋增兵请者议未
善为此多隐忧保障匪易见我早识屠君洸洸吴
越彦清名满湖海高文冠翰院百里非庞才
帝欲使之练孰意赤紧州巧得颜谢选学者所设
施岂与俗最殿循吏宋汝阴亦入儒林传苏斋敦
勉之古谊深眷眷我岂无赠言力行在无倦履之
而后艰折狱言难片我于浙士民拊循讵能遍惟
不负乃心或不报于面今日春明门花前竞吟宴
海棠思召伯鸣琴慕子贱行矣春江潮勿为瀛洲

卷九 第 2b 页
  绿树
长安原是惯风尘无奈风尘送尽春一夜碧云催
密雨满城绿树接芳邻开窗活翠能惊目埽径新
阴欲罩人如此槐厅最清暇门前遮莫响车轮
  题内子绿静轩图
卉木无躁意穆然含清阴况有幽閒人情赏相与
深小轩远尘壒竹树密成林皋禽傍蕉石香草被
苔岑雨馀见曦影众绿何沈沈碧云澹无迹半染
诗人襟窗楹閟窈窕坐此生道心乃知山水间太
古诚希音昼长万籁静一声惟素琴
卷九 第 3a 页
  题陈受笙(均)十三镜斋诗稿后
岳色河声太仓莽吴山越水剧清柔合将画笔兼
诗笔直写杭州入华州百二秦关收爽气十三古
镜照高秋奇才旧见吴南野却让陈生陇塞游(嘉/兴)
(吴澹川诗/入关更胜)
  题陈迦陵先生填词图卷
   卷中自康熙以来诸名家佳作如林各体
   皆备惟无七言长律赋此避之
闻道元龙气最豪平原绣像喜相遭乌丝细压襕
边字火色频添颊上毫阳羡书生钩党在维摩天
卷九 第 3b 页
女借禅逃江山一曲周郎顾丝竹中年谢傅陶名
士竞题黄绢妇清班不藉郁轮袍歌喉井水新争
柳扇面烟花旧恨桃酹酒墓田依壮悔吹箫园馆
记如皋词人那识东林意湖海楼原百尺高
  题女萝亭香影移梅词意图卷
五年香影太匆匆不是忙中即病中待得閒来披
画卷才从静里见春风旧时月色还如此今日诗
心更许同闻道家园梅树好女萝亭外玉玲珑
  昌运宫白皮松歌
昌运宫在香山乡古松七株百尺长入门瞥眼惊
卷九 第 4a 页
相望白龙乱窜千条光鳞鬣欲动冷忽僵森然结
夏堆雪霜阴羽鹤鹤飞来凉仙人垩以琼瑶浆十
步之外闻古香手扪其肤腻若肪俯视桧柏翻老
苍相怜皆是沧海桑有明正德多权珰永也差比
彬瑾强所知尚有几希良依松造墓深埋藏松涛
暮起思茫茫阳明古洞应斜阳
  觉生寺观永乐大铜钟
永乐洪钟阅古今虹梁鳌柱屋沈沈销兵秦政成
馀习忏佛萧梁本疚心一棒难超无量劫万钧岂
跃不祥金华严轮转
卷九 第 4b 页
熙朝后始听蒲牢自在音
  雨后游万柳堂
   京师崇文门外东南隅万柳堂相传为元
   廉希宪野云右丞别业即 国初冯益都
   亦园也一时鸿博名流皆有题咏后归仓
   场侍郎石公文桂改为拈花寺今池馆虽
   废寺尚在
雨后凉云重驱车趁晓行寻沙无辙迹访寺得钟
声屋外青林合楼前绿野平不来荒僻地那见古
人情
卷九 第 5a 页
妙绘见鸥波疏斋共听歌草堂围万柳骤雨打新
(廉野云宴赵松雪卢疏斋于万柳堂命家姬歌/骤雨打新荷曲松雪设色画堂中宾主三人淡)
(红衣女子手持荷花置酒杯于花中堂外门闭仆/马待焉绕堂前皆荷堂后皆高柳有雨后迷濛之)
(趣松雪自题七/律于上方之左)剩水长芦占孤亭老树多若非诗
卷在此事半消磨
最好佳山集遥收松雪图荷连清露(堂/名)折柳得野
云扶池馆留名迹门廧列众儒沧洲思早卧此地
已江湖
火城阑不住(见佳山/堂诗)付与佛拈花今日伽蓝地当
年宰相家风流虽歇绝水木总清华陈迹且休论
卷九 第 5b 页
但催僧煮茶
  京师扬州会馆第三层院中种竹百馀竿题
  其轩曰小竹西
繁华庸何伤惟趣不可俗歌吹沸天时但须一路
竹维扬置行馆近在韦杜曲已围桃李园(余于第/四层院)
(中杂莳海棠桃杏诸花用唐人春/风得意诗意题其扁曰看花馆)更筑筼筜谷为
竹作主人何止恋三宿人苟无世情谁住春明屋
所赖有此君潇洒慰幽独九陌多风尘适馆方有
毂入门拂缁衣一笑对青目宛然禅智西亭外千
竿绿
卷九 第 6a 页
  新秋月夜
烦襟己厌暑迎秋殊愿凉徘徊起中夜复此明月
光閒情閟重闼朗抱开虚堂风槐动疏影露卉含
清香蛩新乍吟砌萤暗时度墙散发理象栉瀹茗
移藤床所欣在真境岂辨何有乡但觉群动息亦
复筌言忘
  过瀛台见秋荷盛开
妙莲花界净浮沤翠盖仙茎露未收八部香严会
龙海万真飞舞下麟洲光明涌现云霞色清浅折
成珠玉流百丈虹梁平跨去人间天上共新秋
卷九 第 6b 页
 辛未
  唐花歌
燕京窖花出丰台臈月已见群花开海棠牡丹斗
红艳更好淡绿江南梅我饰书室小且暖地炉窗
日微相煨瓷盆瓦缶满几案拂拭何异尊与罍众
芳列坐若佳客千卷书作贤主陪转移春风入户
牖外酿瑞雪中收雷浑然元气在何许扶持枝叶
滋根荄前花未落后花放次第不觉三春催开门
遨头出城去水边林下花初胎那知屋里夺气候
已经百日看花来今年冬半再封窖一岁春花香
卷九 第 7a 页
两回
  秦小岘少司寇
予告归田饯之于万柳堂即题其城西草堂图叠
  司寇和余万柳堂四律韵
草堂欲归去把酒送君行雅望推文学
恩纶奖政声病怜长孺卧法念释之平
君德优臣礼迟迟无限情
宫谕论文处佳山昔咏歌(万柳堂为冯益都相国/别业小岘本生高祖苍)
(岘宫谕为益都鸿博科门生/堂中旧多游迹见文集中)重来折残柳归去制
新荷旧侣江湖少遗编淮海多元丰诗帖在贞石
卷九 第 7b 页
待镌磨(司寇时奉其先世淮海/先生竹诗墨迹卷共览)
城西连惠麓画出草堂图(图为屠/琴坞画)山看微云抹园
添一杖扶林泉容老辈书史便衰儒踪迹更何许
扁舟淩太湖
春雨江南足轩前有杏花(秦氏有/杏花轩)遂庵新几榻吟
社旧人家(小岘家有遂庵又沈周碧山/吟社图亦小岘先人诗事也)把卷清魂
梦临风揽鬓华缄诗如寄阮好待侑僧茶(苍岘先/生缄诗)
(寄渔洋山人/题日寄阮集)
  二月十八日雪后独游万柳堂题壁间元人
  雪景画中
卷九 第 8a 页
佛龛拾得元人画装成重向东廧挂遗留想是佳
山堂一百馀年僧不卖画中白雪粉痕多冰泉值
擘青山界两客策骑同折梅绢色虽渝犹不坏欲
题未题待雪来直到中春雪始快疋马披裘独出
城要看图中斗光怪诗成晴雪满松篁云破阳春
扑廧晒
  寒食日偕朱野云游万柳堂夜宿寺中清明
  日复看花柳
东风吹夜雨洗出长安春城闉已清淑况此远水
滨丘壑共明瑟桃柳相鲜新夕阳绚红影閒照亭
卷九 第 8b 页
中人烟霞亦何物乃尔怡吾神
薄暝月渐明碧云复微合暗影抱青城遥情识孤
塔徘徊松树閒花阴更丛杂归来话西窗高眠接
禅杨清梦夫如何绕林定三匝
心清梦易醒闻鸟已知曙出门复看花滃然迷白
雾雾气泫花垂似雨亦似露幽石净可凭春沙软
胜步试问六街尘岂得此时趣
  上巳日万柳堂同人小集看野云处士栽柳
  和翁覃溪先生
藉田上巳待
卷九 第 9a 页
躬耕(是日侍/耕藉田/上)回向林塘曙影横夜雨泼开
春水色暖风吹散晓禽声客来南郭心皆远屋对
西山眼更明记取道人栽柳意送行怀古不胜情
(坐中秦小岘少/司寇将归田)
  野云处士种柳万柳堂自作图卷属题
丰台何处有廉家偶指城南忆竹垞(廉右丞号野/云其万柳堂)
(别墅或以为在南西门外丰台相近然令杳不得/其遗址而朱竹垞日下旧闻则以南城内东南隅)
(地当之故不列于郊坰而列于南城即冯益都亦/园也亦园归石氏后改为拈花禅寺朱野云处士)
(自喜其号巧与廉合邀诗友来/游且为种柳栽花若有夙缘者)处士夙缘还种柳
诗人微笑共拈花商量水外千行密点染图中一
卷九 第 9b 页
道斜知是野云深意在城东欲学李西涯
  与法梧门前辈(式善)同游西山先过八里庄
  慈寿寺
城里看西山遥青未可攀峰峦邀客梦车马趁春
閒学士还清健书生本劣孱一筇偕一笠(法学士/携筇元)
(戴/笠)好与叩松关
浮屠出荒寺试读旧碑铭莲月开双相(观明李太/后及神宗)
(象)松风语百铃早收花外劫岂有梦中经啜茗渡
河去春深万柳青
  渡桑乾河入西山登罗㬋岭
卷九 第 10a 页
待渡桑乾河沙飞风力劲所游设若斯毋乃尽清
兴呼舟达西厓林密野风定车马犹逶迤岚翠已
相迎村遥柳色新山静花光靓红杏千万株梨云
与之竞远树蔽回峰近枝碍幽径名山匪易探先
受一岭横篮舆扶峭岩竹枝拨危磴兴逸忘此劳
山深悦吾性烦襟涤使閒浊虑澄已净何必访孙
登始闻人啸咏
  游潭柘山宿岫云寺倚松阁
中峰何隆然九峰外环绕展转入寺门三幡风袅
袅香殿据层岩孤亭出林表柘溪飞冷泉引派分
卷九 第 10b 页
渠沼穿屋洒清流曲折斗工巧虚室何精严阶下
乱风筱窗明文杏花砌衬碧莎草高松与塔齐倚
阁争夭矫纳客入此间直若猿与鸟再宿恋已深
流连玩昏晓缅昔魏翩翩刱始志释考文人侈浮
辞遂尔悦禅藻深山泉石间原使精神澡若欲治
身心终当守吾道
  游戒台寺
戒坛高处护天龙盘磴回栏四五重石殿烟霞东
面暖香台金碧上方浓(殿台皆/东向)碑闻松漠依双塔
(碑塔皆辽/金时物)河走桑乾拥一峰何事游人留不住出
卷九 第 11a 页
山相警是清钟
  戒台寺古松
戒坛古松枝叶繁问年上溯辽金元或如舞凤来
轩轩或如云上苍龙蹲奇节老干何足论勿论其
末论其根走根久已入九原穿山破石深无垠养
以蒙泉包厚坤千脉万络纷攀援云欲出山为所
扪先与松根相吐吞夏含凉凊冬含温房山元气
来浑浑诗人誉树徒烦言试与至道探填源
  途中小雨
春来何处不风沙小雨才能醒麦芽出见野田憔
卷九 第 11b 页
悴色愧教庭院日浇花
  独游万柳堂
芦芽蕺蕺柳毵毵一水潆洄染蔚蓝但是鹭丝飞
到处管教风景似江南
  辛未初秋移寓阜成门(即平/泽门)内上冈新居有
  小园树石之趣题壁四首
莫遣乡心忆选楼城西僦屋似䢴沟老槐引入三
桥路杂树围成一院秋小有峰峦同石屋无多窗
槛拟瀛舟此间风月真清暇竟日能来几度游
春来未及海棠颠接引繁花可半年松菊雅逢秋
卷九 第 12a 页
士健枣梨低待小儿悬遮廧薜荔披风密压架藤
萝漏月圆更与梧桐添绿影芭蕉潇洒竹便娟
小园赋漫比壶公乳鹊藏狸处处同桑翳双亭清
夏气椒香一阁散秋风浇花井水朝分研埽叶琴
床暮拓弓虽是赁居非庑下未因椎髻愧梁鸿
二百卷排新著书高斋插架见经郛读碑结习成
迂论(时著南北/书派论)修史深情向旧儒(时修儒/林传)老圃客
来秋径外西山青到石台隅墨庄子弟如相问写
与诗篇抵画图
  中秋小园镫月
卷九 第 12b 页
秋宵凉气满花台几度閒园剪烛来杂树阴中镫
影乱流云鈌处月华开衣深应有三更露研净原
无一点埃共把清吟酬此夕不催弦管不衔杯
  同野云山人小园坐雨
风雨秋园竹树摇黄昏时候更潇潇却如江岸荒
庵里早掩柴门避晚潮
  昌运宫为古道院白松七株亏蔽霜雪松下
  青苔平铺竟地雨后来游阒无人迹
满地湿苔衣松身白十围松凝秋雪艳苔养绿云
肥古殿绝行迹颓墙空夕晖祗应明月夜元鹤独
卷九 第 13a 页
来飞
  研背坡公笠屐像
苏公片石携袖中有东海研背勒眉山英灵动真
宰我昔到蓬莱天东望渤澥一笠翻海光知有坡
公在纵横一万里上下七百载此意远茫茫碧环
若为解(袖中有东海东海/如碧环皆坡公句)
  听福祜孔厚诸儿夜读
秋斋展卷一镫青儿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
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
  王楷堂比部(廷绍)斋中七尺端溪大石砚歌
卷九 第 13b 页
王郎抑塞磊落才埽叶延我来秋斋篱脚黄菊立
碧苔秋阴堂下多强楷斋中一砚真奇材端溪七
尺横安排以几为匣髹发胎紫云绿雨摩幽崖平
方正直谁量裁羲之宅里一片阶任人十手执笔
来尽可一研容其侪锲墨无声墨顿摧如蜡涂釜
腻莫揩曰非端州何石哉器大反与恒情乖楷堂
宝此休轻开神寒骨重勿受猜急须刻字铭研隈
淄尘百斛无能埋
  种菜
秋果坠西风秋花湿疏雨小山苔草深时有凉蛩
卷九 第 14a 页
语呼童荷锄来斸破半畦土种菜能几朝已见青
茎吐夕阳閒灌园香味在老圃桑阴石几间妻孥
共鸡黍自起剪秋蔬付与行煁煮
  题吴荷屋(荣光)登岱小照
岩岩东岳上俯视万峰横试问来游者何人敢自
轻当前争树立此意足生平风度真相似松泉如
有声
  题图(鞳布)(学闵)二公戒坛祠图
西山有古坛岧峣出尘界谁是登坛人先当受孔
戒二老共遗荣山僻性逾爱松石寄精神栗主一
卷九 第 14b 页
祠对我曾入山游高风想先辈读记念我师更下
祠中拜(祠中碑记乃/朱文正师撰)山南二老庄我师墓亦在归
途谒墓门梁木悲兹坏(文正师墓在卢沟桥西/十里二老庄北之吕村)
  题书之静春居图卷子
选楼宋墨庄清江刘氏出朱子撰六诗静春居其
一贤母教儿孙曾见安定(胡/氏)笔我家居选楼 先
祠式安吉他年成一房望祜以经术揽此静春图
藏书思石室
一卷藏书图吾 母著慈教卅载系哀思五鼎岂
云孝兹图何足论其貌亦颇肖爱此膝下儿光景
卷九 第 15a 页
似吾少文学固所期心术尤至要一片折葼心待
尔春晖报
春花虽灼灼惟静乃吾庐何因致凝静赖此万卷
书慕昔宋刘氏累代守经畬报
国敦孝悌兄弟怡怡如浮华吾所恶勤俭保令誉
勉哉尔母子勿负君子居
 壬申
  小园初春
残雪栖园林半在小山北初阳丽南轩温然漏春
色榆枝拆嫩苞东风已有力一夜结轻冰又觉馀
卷九 第 15b 页
寒勒向午感微和此焉见消息
  三月二十日
驾幸南苑大阅恭纪
羽林齐驻晾鹰台
圣主戎衣策马来万乘
躬劳千纛肃九天春霁八门开
座临山岳人如海阵走风云地有雷端为太平
亲诘武箫铙归唱
帝之回
  三月廿一日夜宿万柳堂赠觉性开士和翁
卷九 第 16a 页
  覃溪先生韵
但有鸿儒无白丁亦园原不在郊坰绿波深涨桥
头板清吹閒鸣殿角铃旧剩楼台犹楚楚补栽杨
柳故青青春风禅榻茶烟歇共看三更月满庭
  小园杂诗
清明才过见新荑谷雨催花已放齐一样风光判
桃柳十分春色占棠梨登台众绿浮身起绕径繁
红炫眼迷半向不知花影换月轮东上日沈西
好花宜趁晓来看起向花前拥盥盘霞色忽惊随
水动露华犹觉著衣寒折枝邀蝶真成画嚼蕊听
卷九 第 16b 页
蜂每忘餐记否空林春未到回风飞雪扑阑干
才是春明三月中纷纷已飏落花风恰当半谢新
生绿翻似初开少放红一例分笺酬令节几番秉
烛入芳丛与人究竟曾何补惭愧家庭乐自同
古藤几架紫垂廧小刺荼蘼盖曲廊上番笋抽新
竹密午时阴幂老槐凉黄扉退直鸣珂静青简修
书刻箭长忽有微风生夏气疏帘初试枣花香
终日辚辚九陌车久晴容易起风沙洗春一夜廉
纤雨破夏千枝芍药花研北铜瓶开茧栗墙东玉
轴展鸦叉此间门巷清如水绿树阴中是我家
卷九 第 17a 页
小园休赋庾兰成但向幽轩较雨晴入户风圆飞
絮转铺池水定落花平偶思昼寝安横榻更为斋
居结小棚多少案头书史在商量可似古人情
  首夏奉
使山西办蒙古阿拉善盐池事内子饯于小园率
  赋
好将蔬笋饯馀春举案居然我是宾肉食到前迟
下箸自思可是远谋人
  过井陉关
汉将论兵处轺车竟往还背分绵蔓水心壮井陉
卷九 第 17b 页
关柏柴斜阳淡榆门古意閒何边曾赤帜四顾叹
青山
  太原晋祠(晋虞叔也始/见于魏收书)
晋水初生处虞祠阅魏隋桐圭青剪叶参宿白开
旗群木森瑶壅双泉竞玉池晚来凉月下肃穆有
灵祗
  晋水(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水经晋北篇郦注尝爱诵何幸兹来游缘山入悬
瓮沈沈女郎祠灵堂抗高栋下有百斛泉濆涌出
空洞沙净水逾明石触波始动夏暑翻若冰冬温
卷九 第 18a 页
不知冻蔽日荫繁林终年漾青葑石塔双派分水
磨一亭砻东流绕晋阳岁作霖雨用连陂粳稻香
满泽芙蕖种灌城反灭瑶平晋当讥宋娱集寻飞
梁宦子昔迎送清川澹不收山月暮将弄风泉一
夜声洗我空林梦
  悬瓮山
海内读山经晋水一源发悬瓮连蒙龙闾麋玉为
窟重甗朝已升夜游更超越竟登柏翳山还见禹
时月上有避暑宫(高/齐)下有苍龙阙(北汉见/遗山诗)山川太
古心万载未销歇
卷九 第 18b 页
  台骀庙
汾脽驱自循蜚初元冥世业大夏墟台骀手障晋
阳泽沈姒实出汾沮洳金天大卤袭白壤宣通下
湿生蒲鱼昌凝庙象按剑坐(唐封神为/昌凝公)弟兄原未
相离居阏伯实沈日寻战允格台骀本相善太平
兴国火晋阳干戈误读邱明传果怜灼艾托官家
何愧参商不相见
  圣母祠(晋源之神旧名女郎祠宋熙宁中加/圣母号居正殿别立女郎小祠于泉)
(上阎百诗曾据断/碑知为邑姜也)
漫说丛祠住女郎乱臣原是古周姜云冠松盖山
卷九 第 19a 页
楼静翠叶银花水镜凉开母有姨居少室夫人辞
帝降清湘后妃治法分明在底事河东见武杨
  古柏
古柏生何代应生杨李间南临双派水西夹一梯
山卧干青铜柱高枝碧玉鬘寄言后来者省识好
相攀
  贞观晋祠铭
旧拓唐铭一丈碑碑阴今是刻名时六朝隶楷翻
贞观(隋以前碑与帖分以羲/之帖法书碑自唐初始)十道山河起晋祠雅
爱羲之亲作传感恩虞叔独题辞(高君雅等祷/雨之谋不成)
卷九 第 19b 页
洲学士谁能此使我摩挲叹色丝
  凉堂
曾闻水上结飞梁目送清流下晋阳欲借郦君经
注笔绿阴深处补凉堂(水经晋水注云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
(树交荫希见曦景元壬申夏日来游池馆颇多独/无凉堂之名因属门生太原尹魏来田补书此扁)
(以存/古迹)
  晓凉
晋阳暑雨夜初收晓起凉深似暮秋不是雁门风
色紧未知身在古并州
  磁州滏泉道中
卷九 第 20a 页
百里邯郸道尘歊生暑风今朝新雨里一路乱泉
中鹭向稻田白荷依柳陌红江南好光景此日忆
相同
  正定喜雨
呼渡滹沱日卓午禾黍与人同畏暑常山雷起卧
龙飞勒转风云射凉雨雨停湿气蒸夜林晓程起
望犹浓阴大凡一片墨云下总有万家欢喜心
  小园
长亭三百转轺车暑退凉生始到家得少閒时才
觉倦坐看园叟种秋花
卷九 第 20b 页
  寄题焦里堂姊夫半九书塾八咏并示琥甥
   雕菰楼
君子乐瑕邱贞白不下楼我亦有丙舍近在龙冈
头他年好魂梦相约来往游
   柘篱
楼北树已嘉树外篱更好春芳蔓青条秋花隔香
草若喜柘枝颠毋能采菊老
   红薇翠竹之亭
红薇驻夏日翠竹延清风虚亭凝一笠杂树翳成
丛中有著书者乐过仲长公
卷九 第 21a 页
   蜜梅花馆
众卉已惊寒黄梅独相耐况是先人遗书馆勿剪
拜一片冰雪心留在湖波外
   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
密室括图书先生独注易妙悟契天元数如正负
积孟费勿分家秦李合共席
   木兰冢
昔年玉浮图今留一坏土花身虽不存其名足今
古标以玲石峰将为刻铭语
   仲轩
卷九 第 21b 页
公理论乐志有志未能乐何如黄珏湖深远似岩
壑况是乐孔颜于焉写著作
   花深少态簃
君子守岁寒所贵非有态李固岂弄姿魏徵岂妩
媚毋为撷春华还思玩晚翠
  中秋小园镫月
小园镫影花影彻夜草香露香遥忆二分明月平
开一半秋光
  出古北口四百里至木兰围口
策马塞山下泉石生清音延缘入寒麓霜色绚丹
卷九 第 22a 页
林席狨在幽草晚风吹我襟夕阳下西山朔气何
萧森牵驼饮回涧牧羊散高岑时有猎骑来连鞯
带皋禽兹行洵孤立徘徊独讽吟有怀古卓歇澹
然多远心
  木兰山口
羽林初散木兰围北幕诸藩拜宴归刚近重阳试
风雨四山黄叶带云飞
  初用眼镜临清舟中作
高宗寿八旬目无叆叇照(臣)赋眼镜诗
褒许得
卷九 第 22b 页
优诏尔时颇自恃焉知惜壮少无何中年来泪泣
屡哀吊
鼎湖与雷波心肝伤两窍况在经籍中千卷自雠
挍今年邺下归麻茶非意料秋来加镜看忽使镜
呈效
帝恩命司空出转七省漕六百万石粟案牍待披
报竟欲仗此君心折不能傲古人知非年来岁五
十到岂今一岁前尚争后先觉亟须荡吾胸无为
不正眊
  题张渌卿(诩)露华榭稿
卷九 第 23a 页
   渌卿昔在余幕既乃客游山左作婿东莱
   词采惊人年华感旧今廿年矣露华词句
   雅近玉田吴谷人祭酒以词题其集有云
   付香弦一声一咽寻常歌吹全洗渌卿故
   不名诩余昔有汉铜印文曰张诩之印以
   赠渌卿渌卿即自名为诩此皆本事也
廿载才人说渌卿江湖小集刻初成七条弦咽真
情味一寸铜香古姓名齐客例应为赘婿吴蒙还
是作书生富春山色扬州月并作秋怀寄历城
  拜汶上分水庙
卷九 第 23b 页
尚书(宋/礼)画策本虚怀白叟(白/英)奇谋抵决排泰岳馀
根归鲁卫汶流分派入漳淮五千帆楫能逾岭二
百泉源尽到阶心折古人甘下拜神鸦飞舞过松

  仿铸汉建初铜尺歌和翁覃溪先生
苏斋寄我汉尺篇三尺分弆诗应联(叶东卿志诜/仿铸汉建初)
(铜尺三枚以二尺分赠/苏斋暨予而自留其一)摩挲蠖屈屡叹息此尺与
我尤多缘江都闵氏旧宝此鉴藏尚在吾生前(此/尺)
(本在江都为吾卿/之物此一缘也)家乡汉石竟手获吉金岂不增
惜怜(予手获西汉厉王胥/冢石字于甘泉山)一从法物归阙里较量
卷九 第 24a 页
礼器相后先忆昔再试四氏学量才借尺曾两年
(予两至曲阜试士皆借此尺于衍/圣公府彻棘后还之此二缘也)自兹一别十七
载壬申复由鲁至燕(壬申年予从阙里借汉尺至/京师铸毕还之阙里此三缘)
(也)苏斋重见喜作考叶氏仿古铸且镌翁叶阮各
得其一日本铜质镕精坚(叶氏用日本铜仿铸三/尺予得其一此四缘也)
我曾获燬越南印模铸汉尺分豪悬叶氏铸用原
尺较一丝不爽符货泉(予于庚申年剿获安南四/总兵铜印于台州销为一)
(剑一尺其尺仅以汉尺拓本仿铸今以原尺/较之弱一分有奇不及叶氏此铸分豪不爽)世间
尚有晋前尺周汉尺赖拓本传晋尺亦为我所得
复斋宋册相骈连(世间除此汉尺外惟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册内有晋前尺拓本)
卷九 第 24b 页
(其尺铭载与周尺刘歆尺相同即沈冠云据以/著周官禄田考者此册今藏予斋中此五缘也)
古斋中列观八商角周罍及汉砖(予以商铜角周/齐侯罍汉晋八)
(砖唐贞观涂金铜碑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宋尤延/之板文选旧拓未剪本华山庙汉碑及仿铸汉鼎)
(尺铜贮积古斋/中列为八观)末列一观汉鼎尺定陶仿铸量与
权惟度量衡共二器周汉制度今兼全(予得汉定/陶恭王铜)
(鼎置之焦山仿铸一鼎存之斋中汉人凿所重斤/两所容升斗于鼎盖器上再合此尺可得古度量)
(衡之全此/六缘也)古今度数无二理适于世用斯为便测
量粟米刱捷法一尺算遍船五千(漕运总督盘粮/之法旧用尺量)
(船三乘四因始得米数予以今米一石积为六面/立方形即命此一面为一尺创为新尺秪用再乘)
(即得/米数)寒冬垆火小阁暖淮阴官舍如琅嬛诗成握
卷九 第 25a 页
尺天欲雪茶瓯香杂沈坛烟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云台山东海营次
  日阅兵
云台山下结军辕弓矢锄犁共一屯田已为桑原
是海营惟种柳半成村潮头沙影犹清浅月底峦
光更浑沦认作家山安稳住(山名与/余字合)今宵有梦到
三元(峰顶为/三元宫)
石台高处起朝暾残雪平分岭脊痕阵合呼枪连
谷响射回卷旆带烟翻休因鲸戮成京观遂遣鹰
游弛海门为语胊东诸部曲水仙容易有孙恩(昔/年)
卷九 第 25b 页
(蔡逆窥上海此地/鹰游门曾戒严)
决河曾向郁州奔碧海浑波共吐吞东去淮沂频
夺路西来蒙羽尚连根谁分贾让三条策得溯张
骞万里源若与黄流较源委此山远欲抵昆崙
  过海州板浦吊淩次仲教授
山海应如旧斯人世已无因文明礼乐本孝砺廉
隅耐久真成友成名定作儒那堪三十载到此式
君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