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3c 页
广弘明集诫功篇序第二十七卷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
之舟楫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
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
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
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
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
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
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
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
虚空。其德难量。惟佛知际。不杀既尔。馀业例
然。由斯戒德故能远大。所以上天下地幽显
圣贤。莫不凭祖此缘用为基趾。经不云乎。戒
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发。是曰生也。圣道
良资。是曰成也。法延六万。是曰住也。保任
三业。是曰持也。诸馀善法盖阙此功。有入此
门便称圣种。乖斯妄立是谓凡流。长没苦海
出济无日。自法移东夏千龄过半。在魏嘉平
方闻戒法。自尔迄今道俗流布。然大圣垂教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4a 页 T52-0304.png

律仪有小有大。所以五戒八戒随量制开对
境无非。戒科约分任其力用。是谓接俗之
化。不可定其时缘。出家据道异于俗流。备足
时缘无开阶级。虽复位分大小。两学就行齐
均上下。五众约过品类乃殊。结正同存一戒。
戒者警也。常御在心。清信所存闻诸视听。故
撮举数四。知奉法之有人焉。
* 梁代弘明集诫=戒【宋】【元】【宫】*诫功篇录诫功篇录
* 唐广弘明集诫功篇录〔二十七〕-【宋】【元】【宫】二十七诫功篇录(二十七)
* 晋沙门释慧远与刘遗民书
* 梁元帝与萧咨议等书
* 梁简文与湘东王书
* 陈律师昙瑗与朝士书
* 陈沙门释慧津与瑗律师书(并答)
* 隋炀帝与智者顗禅师书
* 隋炀帝受菩萨大戒文
* 隋智者师与炀帝书
* 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
**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晋庐山释慧远
彭城刘遗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县令值庐山灵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门〔释〕-【明】释慧远。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入山。遂有终焉之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闲=閒【明】闲处。安贫不营货利。是时闲退之士轻举而集者。若宗炳张野周续之雷次宗之徒。咸在会焉。遗民与群贤游处。研精玄理。以此永日。远乃遗其书释慧
远。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入山。遂有终焉之
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闲处。安贫
不营货利。是时闲退之士轻举而集者。若宗
炳张野周续之雷次宗之徒。咸在会焉。遗民
与群贤游处。研精玄理。以此永日。远乃遗其
书曰。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宛
也。及见老庄 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
今而观。则知沈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
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君诸人并为如来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4b 页 T52-0304.png

兴。而乏因籍之资。以此永年。岂所以励其宿
心哉。意谓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
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若染翰缀文。
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
一诣之感。因骥之喻。亦何必远寄古人。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励。遗民精勤偏=遍【元】偏至。具持禁戒宗张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宝池浴。出定已请僧读经。愿速舍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与众别已都无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有七。先=光【明】先作笃终诫曰。皇甫谧遗论佩孝经。示不忘孝道。盖似有意小儿之行事。今即土为墓。勿用棺椁。子雍从之。周续之等。筑室相次。各有芳绩。如别所云偏至。具
持禁戒宗张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
定中见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
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宝池浴。出定已请僧读
经。愿速舍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与众
别已都无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敛手气绝。年
五十有七。先作笃终诫曰。皇甫谧遗论佩孝
经。示不忘孝道。盖似有意小儿之行事。今即
土为墓。勿用棺椁。子雍从之。周续之等。筑室
相次。各有芳绩。如别所云。
** 与萧咨议等书梁元帝
盖闻。圆光七尺。上映真珠之云。面门五色。旁
临珊瑚之地。化为金案。夺丽水之珍。变同珂
雪。高玄霜之彩。岂不有机则感。感而遂通。有
神则智。智而必断。故碧玉之楼升堂未易。
紫绀之殿入室为难。必须五根之信以信为
首。六度之檀以檀为上。故能舍财从信去有
即空。率斯而谈。良可知矣。窃以瑞像放光倏
将旬日。蹈舞之深形于寤寐。抃跃之诚结于
兴寝。稍觉十字之蒸。嗤何曾之馔。五鼎之味
笑主偃之辞。鼋羹麟脯空闻其说。羊酪猩唇
曷足云也。困于酒食。未若过中不餐。螺蚳登
俎。岂及春蔬为净。欲吾子三日洁斋。自寅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4c 页 T52-0304.png

云梦之芹辽东之藻。十斤之梨千树之橘。青
笋紫姜固栗霜枣适口充肠无索不获。八功
德水并入法流。四王俱至偕让弘道。同志为
友。岂不盛欤。萧绎疏。
** 答湘东王书梁简文
十八日晚。于华林閤外省中。得弟九月一日
书。甚慰悬想。秋节凄清比如常也。州事多
外无足疲劳。濠梁之气不异恒日。差尽怡悦
时有乐事。游士文宾比得谈赏。终宴追随何
如近日。注汉功夫转有次第。思见此书有甚
饥惄。吾蒙受菩萨禁戒簉预大士。此十二日
便于东城私忏。十七日旦早入宝云。璧门照
日铜龙吐雾。红泉含影青莲吐芳。法侣成群
金山满座。身心快乐得未曾有。昨旦平等寺
法会。中后无碍受持。天仪临席[日*(〦/(坐-土+十))]容亲證拜
伏虽多疲劳顿遣。剃顶之时此心特至。心口
自谋并欲剪落。无疑马援遣虱之谈。不辞应
氏赤壶之讽。僧琎典议不异昔日。竟日问琎
殊均子路。探钩取名名曰因理。皇情印可今
便奉行。昨脯后方还所住。徐擒庾吾羌恒
日夕镜远在直时来。左右但不得倜傥殊异。
盘桓之时稍习节文。欲避酒泉之职。尹王相
去。既尔弥申款对。临汝侯比多属疾。来宫
小稀。其间信使差得不简晔。兼詹事暕为
洗马时申话言数语。论辨向之。侯东抚复成
离阔。衡山九嶷寻应引迈。临岐有叹望水兴
嗟。但吾自至都已来。意志忽恍。虽开口而
笑。不得真乐。不复饮酒垂二十旬。次公醒狂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5a 页 T52-0305.png

江夏路出西浮。日月易来已涉秋暮。而韦述
有长沮之弊。必笑之灾。术异葛仙形均荀序。
第复资其粮饩。特为经营。转祸为福事均北
叟。分别已来每增慨忆。叹因月积想逐时旋。
每有西卸事同抚䏶。相见之期未知何日。瞻
言玉岭静对金关。怀劳之深未常弭歇。善自
保惜。反此不多。纲疏。
** 与梁朝士书瑗律师
光宅寺昙瑗白。窃惟至人垂诲各赴机权。故
外设约事三千。内陈律仪八万。诚复楷训异
门无非惩恶。孔定刑辟以诘奸宄。释敷羯磨
用摈违法。二圣分教别有司存。顷见僧尼。有
事每越讼公府。且内外殊揆科例不同。或内
律为轻外制成重。或内法为重外网更轻。凡
情僶俛肆其阿便。若苟欲利己。则舍内重而
附外轻。若在陷他。则弃内轻。而依外重。非唯
秽黩时宰。便为顿乖理制。幸属明令公匡弼
社稷和燮阴阳。舟楫大乘柱石三宝。遐迩向
风白黑斯庆。贫道忝居僧例。颇曾采习毗
尼。累获僧曹送事访律。详决寻佛具切诫。
国有宪章。絓僧家诤执。未审依何折断。谨致
往牒伫奉还旨。庶成约法永用遵模。释昙瑗
呈。
** 与瑗律师书(并答)释慧津
慧津和南窃闻寻师万日以礼见知。而津伏
奉未淹。过蒙优接。昔邹阳上书。乃可引为上
容。宋玉陈赋则赐以良田。且复康会来吴。
才堪师表。摩腾入汉。行合律仪者哉。故知道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5b 页 T52-0305.png

虚佩宠灵坐安隆渥。便是名踰分外誉超身
表。但法轮初启。请业者如云。非直四海同风
天下慕义。遂令负笈之徒排肩自远。归仁之
士继踵来仪。华阴成市曾何足云。举袂如帷。
岂得独高前代。况乃阐禅定之初门。开智慧
之灯炬。信实倾河倒海宣说不穷。先进者陷
于金城。后生者摧其利齿。可号熏修戒善。能
令十地璎珞守持身行。则使八正庄严允穆
圣凡叶和幽显。加有怀铅握锥之好。聚萤流
麦之勤。或剖蚌求珠。开河出宝。而慧津一
分无取。内外靡闻。学谢悬钟言惭散粉。同
斯曲木空厕直兰。类此蒹葭谬参玉树。乃知
沧溟汪濊。不待豪滴之珠。华岳穹崇。宁俟
游尘之壤。譬兹秋凤如彼春林。坠独叶不预
百枝。落一毛何关六翮。正言身名仰委触途
凭累。区区寸诚喻如皎日。不意三边有务四
郊多垒。致使亏替讲筵请益成废及言悲鲠
宁可具披。所冀难静障除更敦咨受。不任恋
结。行遣祇承。慧津和南。
*** 瑗律师答
信来枉告良用怃然。余学惭技痒人非准
的。中虽曾讲授不异管内𨶳天。岂足作范后
昆踵武前哲。盖身疾弗瘳门人引去。一师盛
业废而莫传。五十之年忽焉将至。长夜永怀
惆怅何已。未有好事者日相请逼。遂以罢老
复成自励。如法师数子本出名家。洛下奇才
当今利齿。必欲探覈论部任持律藏。方为美
器日见绝尘。复有海表奇僧聚中开士。皆学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5c 页 T52-0305.png

不意胡兵犯跸虏马饮江。塔庙焚如义徒道
殣。即日京华故老倚席不谈乃复爰访幽痾。
令其训导久废无次。何以诲人。故乃荆棘生
乎口中。雌黄谬于舌杪矣。煎水求冰未足为
喻。伫能近顾方陈寸款。瑗白。
** 隋炀帝于天台山顗禅师所受菩萨戒文
弟子基承积善生长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
渐。福履攸臻妙机顿悟。耻崎岖于小径。希
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
立宫室先必基趾。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
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
能仁奉为和上。文殊冥作阇梨。而必藉人
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波崙罄髓
于无竭。善财亡身于法界。经有明文非徒臆
说。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清澄。因静发
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成风。名称远闻
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迎。每
虑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
云雾即销烦恼。以年月日。于扬州金诚设千
僧会。敬受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
智度归宗奉极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
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既受戒己。便
举法名。詺帝为总持菩萨也。帝顶受已白曰。
大师禅慧内融导之以法泽。可奉名为智者。
斯同梁高举约法师之徽号矣。
** 天台智者禅师与炀帝书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6a 页 T52-0306.png

***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
终南太一山释氏+(道宣)【宋】【元】【宫】氏氏
夫净住之来。其流尚矣。祖述法王开化道达
之方。统引群生履信成济之务也。是以正法
存没毕乘信毁之功。神用昏明终藉惰勤之
力。窃开轮王兴运肇于有劫之初。法主膺期
开于浊域之始。其故何耶。良有以也。谅由
淳薄结于夙心。故使机感隆于视听。自教流
震土六百馀年。道俗崇仰其踪可悉。至于知
机明略弘赞被时。垂清范于遗黎。导成规于
得信者。斯文在斯。可宗镜矣。昔南齐司徒竟
陵王文宣公萧子良者。崇仰释宗深达至教。
注释经论钞略词理。掩邪道而辟正津。弘
一乘而扬七众。世称笔海。时号智山。或通
梦于独尊。谥天王之嘉称。或冥授于经呗。传
神度之英。规其德难详辄从盖阙。以齐永明
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
净行法门。因其开衍。言净住者。即布萨之翻
名。布萨天言。净住人语。或云增进。亦称长养
通道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
住。故曰净住也。子者绍继为义。以三归七众
制御情尘善根增长绍续佛种。故曰净住子
也。言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所以化行于世。
了诸法门。故有性相差别。始于怀铅终于绝
笔。凡经七旬两帙都了。遂开筵广第盛集英
髦。躬处元座谈叙宗致。十众云合。若赴华阴
之墟。四部激扬。同谒灵山之会。咸曰。闻所未
闻。清心倾耳。故江表通德体道乘权。综而习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6b 页 T52-0306.png

备于藏部。后进学寡识昧。前修曾不披寻。
任情抑断号曰伪经。相从捐掷。斯徒众矣。可
为悲夫。余以暇景试括检之。文寔精华理存
信本矣。故知今所学教全是师心。心何可师
一至如此。是以智度论云。佛灭度后凡所制
述弘赞佛经者。并号阿毗达磨。即十二部经
之所摄也。圣教明诀理绝凡谋。但以初学或
昧未能瞻及。辄又隐括略成一卷。撮梗概之
贞明。摘扶疏之茂美。足以启初心之跬步。标
后锐之前纵。又图而赞之广于寺壁。庶使愚
智齐晓识信牢强。万载之道遐开。七众之基
成立。敬而信者是称净行之人。宗而行之不
亡净住之目。贻厥诸友知其意焉。
** 净住子净行法南齐文宣公
*** 皇觉辨德门第一
九十六种道而佛道为最上胜者。非无其义。
夫立名所以表德。非德无以显名。有名未必
具德。有德名非虚唱。是知名有真假。德有虚
实。岂可道俗混同窃名假实而不辨析者乎。
今睹殊教异轨分衢舛迹。未尝不有其名而
阙其德。不无其称而求其用。是知有名无德
者外道也。有德有名者佛道也。譬若济海托
舟践途寄足。故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
故。发行是道场。能辨事故。如是四弘六度
俱称道场。藉如此之胜因。获若斯之妙果。所
以解脱去其累般若穷其照。相好表其容法
身显其德。语其至仁则三念齐想。言其自在
则无畏独步。谈其累功则十力为用。仰其妙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6c 页 T52-0306.png

世了照万有。卓然明显英圣超群。故号如来
十号具足。既自觉于生死昏夜。又复起于未
觉悟者。斯可谓有其名德无不苞。具其美德
无不备。故知形端则影直。声雅则响和。未
见貌丑鉴镜有悦目之华。体矬照水发溢群
之观。书云。不登山无以知天之高。不测水无
以知地之厚也。凡如斯之异学。皆漏于佛之
大道矣。故经云。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
有常乐我净。世间者有名无义。出世者有名
有义。故六师结誓经。问佛名德。佛答云。
最正觉自得。不染一切法。一切智无畏。自然
无师保。至独无等伦。自获于正道。如来天人
尊。一切智力具。
今各既知至德有归邪正异趣。善恶分径凡
圣路隅。幸得信因果悟非常。顺智流入正道。
诸贤并能悼川上之不追。悟交臂之潜往。病
生灭之无穷。慕我净之恒乐。凡我咸已仰风
餐化割爱辞荣。岂得不懔然增到形命相竞
者乎。故当清和其性哀悯有形。等心存济以
法惠施。不犯不取有求不逆。常志大乘内外
相副。是名具足清净度门。
**** 辨德门颂南齐秘书丞王融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舛径扬鏕。分源竞枻。
丽景或幽。澄舒每缺。水激波生。烟深火灭。情
端徒总。理向空蔽。不有明心。谁驱圣辙。
*** 开物归信门第二
如来悯念众生爱同一子。何常不以善权方
便弘济益之津乎。所以垂形丈六表现灵仪。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7a 页 T52-0307.png

严。显发众生欣乐瞻睹。行则大千震动众魔
慑伏。住则洞达诸定外道归化。坐则演示方
等释梵咨仰。卧则开一实道三乘禀德。言则
三涂静苦。笑则四生受乐。闻声者證道。见
形者解脱。当此之时。岂不盛哉。今者虽禀精
灵昏惑障重。进不睹分卫国城。退不闻八音
辩说。将由罪业深厚烦恼牢固。非惟恐不见
前佛后佛来圣近贤。深忧恶道无由可绝。发
如此意。实有切情之悲。运如是想。不觉痛心
之苦。岂容顺默使流晏安苦海沈沦沸火而
不自拔者乎。当须慷慨懔厉挫情折意生增
上心。忏悔灭罪去诸尘累。乃可归信。自不坚
强其志亡身舍命捍劳忍苦衔悲恻怆者。将恐
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闇开了未期。譬
如牢狱重囚具婴众苦抱长枷穿大械。带金
钳负铁锁捶扑其躯。脓疮秽烂周遍形骸。臭
恶缠匝而欲以此状求见国主贵臣。虽复一
心无怠恳诚嘉到。恐升高殿践玉筵。亦无
由而果。假令悯念欲睹为难。何以故。以其具
诸罪恶不离苦具故。若去枷脱锁洗垢严服。
王不我碍自然而现。今欲归信亦复如斯。将
见如来相好光明者。先当净身口意洗除心
垢。六尘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馀。
业累既除表里俱净。方可运明想于迦维。标
清心于宝刹。去诸尘劳入归信门。必然仰睹
法身无碍。如囚脱枷锁自然见于王。我今除
烦恼亦必睹诸佛。若不如是虽复殷勤倍切。
直恐障碍难通。岂可不五体投地如太山崩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7b 页 T52-0307.png

圣灵龙神八部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方一
切三世诸佛。求哀忏悔。既悔已后。常行柔
软调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正心不
杂心无贪吝心胜心大心慈悲安乐心善欢
喜心度一切心守护众生心无我所心如来
心。发如是等广胜妙心。专求多闻修离欲定。
奉戒清净念报恩德。常怀悦豫不舍众生。
**** 归信门颂
生浮命舛。识网情违。业云结影。慧日潜晖。
逶迤修道。极夜无归。登山小鲁。汎海难沂。参
珉见璧。辩砾知玑。迷其未达。匪正何依。
*** 涤除三业门第三
身口意三祸患之首。故经云。有身则苦生。无
身则苦灭。既知其患苦则应挫而灭之。灭苦
之要莫过忏悔。忏悔之法。先当洁其心静其
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
耻外发。书云。礼无不敬。傲不可长。又曰。过
而能改是谓无过。经云。于一切众生敬之如
亲想。各自省其过。然后忏悔。众等从无始世
界以来至于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并缘
愚痴多违至教。遂乃憍慢懈怠形用不恭。眠
坐放逸行动轻傲。或入出僧坊登上堂殿。礼
拜旋绕形不卑恭。或于父母师长上中下座
善友知识前。服用不端动止乖法。非礼而观
用违体制。或盗三宝财及亲属物一切他有。
抄掠强夺。欺诳增减非分相凌。或淫妷恣
纵。非时非处。罔隔禽兽。不避亲族。或造五逆
水火焚浇。攻略坑陷加毒无罪。或黥劓刖刵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7c 页 T52-0307.png

炙烂瀹。诸如此罪。或为淫欲。或为财利。或
为悭贪。或为痴我。无惭贤愚不愧圣达。今思
此过若影随形。怖惧惭愧悲恻忏悔痛苦忏
悔已。有相加害者。从今已去为真善友。生生
相向以法示诲。愿十方佛特加摄念。悔身业
障永更不造。
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书曰。一
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又曰。言行君子
之枢机。枢机一发荣辱之主。经云。不得离间
恶口妄言绮语。谄曲华词构扇狡乱。故知有
言之患招报实重。广如自爱经彰斯业相。又
如经云。失命因缘尚不妄语。何况戏笑构扇
是非。常以直心忏悔口业。
次忏意业。意为身口之本。罪福之门。书云。检
七情务九思。思无邪动必正。七情者喜怒忧
惧憎爱恶欲者也。九思者视思明听思聪色
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利思义。此皆所以洗除胸怀去邪务正。经云。
不得贪欲瞋恚愚痴邪见。故知万恶川流事
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瞥缘心起。故口发恶
言。言由意显。便行重罪。今欲缄其言而正其
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
之一处无事不辨。既心会于道。身过不遏而
止。意顺于理。口失不防而灭。然身口业粗易
可抑绝。意造细微难可豁尽。广如诸经说其
相状。
**** 忏悔三业门颂
乐由生灭患以身全。业资意造。事假言筌。利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8a 页 T52-0308.png

风绪。爱境旌悬。不勤一至。何阶四禅。
*** 修理六根门第四
经云。罪无定相。随因缘造。既是因缘而生。今
亦随因缘而灭。前已忏其重恶。则三业俱明。
又欲庄严容体。则须六根清净。固知心之驱
役诸识。亦犹君之总策诸臣。故书云。君人者
懔乎如朽索之御六马。言其畏敬御物不及
于亡。验之此事晓然俱了。但以方境森然感
发内外。更相因倚构接心识。故经云。心王若
正则六臣不邪。须各惭愧制驭根识。如法句
经心意品说。昔有道人。河边学道。但念六尘
曾无宁息。龟从河出。水狗将啖龟。龟缩头尾
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便狗去还出。便得入
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龟。放恣六情。不知死
至。轮转五道皆由意根。故须总明六根罪业。
我从无始已来。眼根因缘随逐诸色。见胜美
之事。不能修学。见不善之业。随顺履行。获此
双眼其净甚少。惟见无惭无耻之色。不见贤
圣神通方便作用之色。虽有双目与盲不异。
是大可耻一也。我从无始已来。耳根因缘随
逐外声。闻说正善信忠劝美。不能修学。反
生愤结。闻邪恶事。欢然须行。缘此因故惟闻
一切不善音声。不闻清净正法之声。十方诸
佛常说妙法。我今不闻生聋不异。是大可耻
二也。
我从无始已来。鼻根因缘若闻正教戒德妙
香。初不乐闻。反生妨碍。闻诸恶欲邪媚之
香。深心耽著。由此业故。堕大地狱。生在边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8b 页 T52-0308.png

使我轮回常与善隔。是大可耻三也。
我从无始已来。舌根因缘造过特多。贪著厚
味不净说法。致此罪缘常沦生死。是大可耻
四也。
我从无始已来。身根因缘多造众罪。自重轻
他增长痴爱。由此业故。得下贱报。于佛胜缘
无由攀附。是大可耻五也。
我从无始已来意根因缘备造众恶。至人经
教拔苦出要。心不悕行更生违拒。乃学异论。
规图罪种致无正信。求名求利增长我见。乖
僻尤重。临死之时方悔虚过。此大可耻六也。
**** 清净六根门颂
倾都丽佳。绕梁之曲。肥马轻裘。蕙肴芳醁。晦
黑滋生。昏嚚竞欲。貌荡魂浮身甘意触。灵
蔡摄根。情葵卫足。虫草或虞。人何不勖。
*** 生老病死门第五
寻夫远劫已来。三业所缠六根所惑。染爱润
业沈没迄今。生老病死实为大苦。故经云。一
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数。尽天下草木斩
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所以达人兴厌
高升界系之表。愚夫贪生恒沦死生之狱。故
须识过可得长辞。如胞胎经云。众生受胎。冥
冥漠漠状若浮尘。在胎十月。四十二变识微
苦毒楚痛难忍。臭处迫迮剧于牢狱。饥渴寒
热过于饿鬼。母饱急塞母饥闷绝。食冷如冰
食热如火。饮多如漂大海。行急如堕险谷。坐
久如土镇迮。立久如悬厕屋。下熏上压无时
不苦。及将欲生倍复艰难。如赤身赴刃叫声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8c 页 T52-0308.png

十月。或在胞胎堕。落或出生母子丧命。当思
此生实是大苦。次思老苦。经云。年耆根熟
形变色衰。坐起苦极馀命无几。涅槃经云。譬
如灯炷惟赖膏油。膏油既尽光炷非久。人亦
如是。惟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
住。又如折轴无所复用。如遭霜花人不欲视。
又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
何乐。当思此老复为大苦。次思病苦。皆由风
寒冷热食饮不节。四时变改则水石乖扶。况
此假合之体危[目*危]之形。望免四大不亏百一
无恼。岂可得也。及至苦患切身心烦愁塞。求
生不差求死不绝。痛楚百端穷忧自结。屎尿
臭处。妻子为之改容。形骸不摄。傍人为之变
色。况单身寄病。谁肯提携。故经云。慈父孝
子至病死时不能相救。此至言也。实为大苦。
复思死苦。经云。死者尽也。气绝神逝形骸
萧索。人物一统无生不终。又经云。去处悬远
而无伴侣。无所破坏见者愁毒等。经又云。独
生独死身自当之。幽幽冥冥会见无期。是以
圣人以身为患。岂复以死更受生乎。往来五
道劳我精神。誓断贪源绝其生本。是故死苦
实由此身。如来出家立言此意。
**** 生老病死门颂
秾华易迁。繁蕉不实。星发鲐肌。怜光愒日。
二竖潜言。十巫空术。生之往矣。高松萧瑟。即
化翻灵。从缘坠质。噬脐有讥。嗟然何汩。
*** 剋责身心门第六
身为苦本。自所造集。于生死中复增恶业。不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9a 页 T52-0309.png

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
露。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
口不得言。又云。君子显其过。
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经云。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以经书交映。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意
殊名异。若使理乖义越者。则不容有此同致。
所以称内外者本非形分。但以心表为言也。
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闇惑。犹如良医随
疾授药。
书云。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若出家之人观空
无常。厌离生死行出世法。是则为内乖此为
外。在家之人归崇三宝。持戒修善奉行礼义。
是则为内。乖此为外。今内外道俗。共知内美
之称由心。外恶之名在行岂得不舍外恶勤
修内善。若欲修行先自剋责。当知求进是假
名。退检是实法。欲涉千里者。必里粮卫足而
致也。欲升彼岸者。必聚智粮具戒足而登
也。所以能果者。实由退检觉察校试轻重。故
能却断无明退截老死。愚闇灭则慧光发。四
相迁则戒德显。故知廉退者进之兆也。贪进
者退之萌也。夫求而获者虚则宝爱情深故
有倾危堕坠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获者
实则意无染恋。故得常安涅槃之乐。斯佛道
之法也。今者但应退检不及以自责躬。若志
求进必损我伤物。退察检失则彼我兼利。当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9b 页 T52-0309.png

之踪。是故如上善自剋责。则无善而不归也。
**** 剋责心行门颂
瞻彼进德。莫敢或遑。顾咨小智。徒以太康。
岂无通术。跋此榛荒。虽有重离。亦照萤光。
循情内负。抚事外伤。层罗一举。空念高翔。
*** 检覆三业门第七
剋责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检
心。校所修习。既知不及弥增悚恧。何谓检校。
检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
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剋一念一顷。
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
几心欲摧灭烦恼
几心欲降伏魔怨 几心念三宝四谛
几心念苦空无常 几心念报父母恩慈
几心愿代众生受苦 几心发念菩萨道业
几心欲布施持戒 几心欲忍辱精进
几心欲禅寂显慧 几心欲慈济五道
几心欲劝励行所难行
几心欲超求辨所难辨
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
几心欲作佛化度群生
上已检心。次复检口如上时刻。
从旦已来。已得演说几句深义
已得披读几卷经典
已得理诵几许文字
已得几过叹佛功德
已得几过称菩萨行
已得几过称赞随喜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09c 页 T52-0309.png

已得几过回向发愿
次复检身如上时刻
已得几过屈身礼佛几拜
已得几过屈身礼法礼僧
已得几过执劳扫塔涂地
已得几过烧香散华然灯
已得几过拂除尘垢正列供具
已得几过悬幡表刹合掌供养
已得几过绕佛恭敬几十百匝
如是检察。会理甚少违道极多。白净之业裁
不足言。烦恼重障森然满目。闇碍转积解脱
何由。如上检察自救无功。何有时闲议人善
恶。故须三业自相训责。知我所作几善几恶。
**** 检校行业门颂
浑风缅没。旅俗胶加。竞文内疚。谁腼心瑕。
再惟情反。三省身华。贵危穷滥。贫慑豪奢。邅
回六蔽纷纶七邪。不图厥始。逸马难罝。
*** 诃诘四大门第八(四大谓地水火风也)
上已检校所行。多诸废惰。由此四大招致懈
怠。是故诃诘令其觉悟。夫三界遐旷六导繁
滋。莫不依因四大相资成体。聚则为身散则
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
求适。求适非一。所以乖忤易动。故一大不调
四大俱疾。乍增乍损痾疹续生。风轻而地重。
水冷而火热。互相煎恼。无时得安。经喻四蛇。
信哉可患。又此四大无惭无耻无恩无义。我
今恐其不安。所以资给所须。然彼四大初无
愧感。何以知之。至如悲风霜殒严冬雪零。便
须绵纩衣裘卧褥温室。若季夏郁蒸歊赫炎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0a 页 T52-0310.png

清爽。复须轻软服御。乃至食则甘肥珍肴充
满。饮则瓜果温浆冷水随时资给。安苦求乐。
此皆四大所须。而我供赡未曾拒逆。而此四
大求索无惭。不知有无。有则充给不厌。无则
恐迫令得。如饥须食不可暂阙。脱致乖违内
愁外战增发火大。不知我艰辛。不恕我空乏。
惟欲贪求无有休息。是名无惭。云何无耻。汝
之所须无穷。我随给汝不少。雅然当受初无
愧容。我既役智尽谋以相资赡。而汝初无矜
念于我。于少日中不须衣食。云何无恩。今既
得我如此供给。未尝为我造作善事。获我衣
食饱暖怡怿。反更思念作一切恶。少时禅诵
礼拜即生懈怠。云何无义。此四大身。不可期
怀。不可委信。我今为汝种种供须。反复横
起种种爱著。驱逼于我行杀盗淫。我既愚痴
不能制革。还相随顺生诸疾病。或遭王法牢
狱鞭杖。为汝所招。我既婴苦。汝亦无利。犹
复不知。更求更索。后今日去。不复随汝流转
老病生死大海。汝当随我行道。作诸善业。方
可给汝随分衣食。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汝当
善自驱策。令我早得五分法身。常化游行自
在无碍。
**** 呵诘四大门颂
迅矣百龄。绵兹六入。出没昏疑。兴居爱习。矻
矻予求。营营尔给。匪德日归。惟殃斯集。贪人
败类。无厌自及。昭回不希。玄墟何泣。
*** 出家顺善门第九
上已检校所行。知乖道实远。剋责自咎则进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0b 页 T52-0310.png

重出家罪轻。但出家之人。行业阶差生熟难
辨。然阡陌而观。亦粗见其迹。今出家者未登
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良由大教胜
远。尊之者责重。法律精微。信之者望深。何
以知然。今欲见雅形妙相之体。当睹仪容端
丽之人。欲观仁义盛德之风。当寻有礼有义
之行。何常见众多之口竞。讥弃诸外道。正以
不足及言。所以息讥。在于众僧动为论端。
实由我法清胜嫉之者多。我法高远毁之者
众。书云。城高则冲生。道尊则魔盛。今乍闻诘
诮之言乃足惊怪。就理而寻非无义而发。试
为检其所修比其所习。福之深浅罪之厚薄。
可加意察之。夫父母是孝恋难遣。而能辞亲。
妻子是恩染难夺。而能割爱。
势位物情所竞。而能弃荣。
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
滋味是人所贪嗜。而甘蔬涩。
翘勤是人所厌怠。而能精苦。
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
钱帛是人所蓄聚。而能弃散。
奴僮是人所资待。而自给不使。
五色是人所欣睹。而弃之不顾。
八音是人所竞闻。而绝之不听。
饰玩细滑人所保著。而能精粗无碍。安身养
体人所共同。而能忘形舍命。眠卧是人所不
免。而昼夜不寝为业。恣口朋游人所恒习。而
处静自检。
白衣饮馔不知纪极。而进食如毒。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0c 页 T52-0310.png

白衣日夜无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
白衣则华屋媲偶而己冢间离著。
又行住坐卧如是法。礼拜围绕如是法。读诵
讲说如是法。食饮便利如是法。受供行施如
是法。修道习行如是法。略说如上无非有法
数则三千威仪。广则说不可尽。馀如出家功
德经说。
**** 出家生善门颂
澡身浴德。晦迹埋名。将安宝地。谁留化城。道
场旷谧。禅径闲清。风瓢弗响。震辙徒惊。啸
傲焉虑。脱落何营。长捐有结。永寘无生。
*** 在家从恶门第十
俗士每言谈之次。或问。白衣归向何法无不
答云。释氏纯信纵复实心错背。亦羞言其乖
咎。所以尔者。寔由大法精胜不欲与善相违
故也。既言其信。当事与言同。若言事相反者。
便是矫伪谀谄侧佞邪媚。天下所惊嗟。四海
所骇叹。若欲真实期于三世者。见沙门之过。
当知凡劣。形服虽异喜怒何殊。便思其理可
崇本不在人。何得以鄙吝之行。用废大道乎。
且其积习胜业已积。熙连沙喻可不深思。今
诸士女试自检察。实自多过。
「 瞋恚不避尊贵
恶骂无复高卑
贪求不计毁辱
悭吝不知礼节
淫欲不择禽兽
黜退不避亲族」
加以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诈现异
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
身见有见及以无见。未尝省退以礼自制。一
何苦哉。惟恐我不胜人。人莫及我。经说起慢。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1a 页 T52-0311.png

少后苦无边。如毒在身终为重患。诸俗人等
惟欲营生不知顾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
寻此危命非朝则。夕俄倾之间凶变。无常。
如佛为愚痴富老公说偈。
汲汲忧子财。非我何所有。愚人多预虑。莫知
当来变。
广文如彼何得不思。贪求积聚终必散失。身
死名灭惟业相随。又观女人所起患毒。倍于
男子。经云。
「 女人甚深恶
难与为因缘
恩爱一缚著
牵人入罪门
女人有何好
但是诸不净
何不审谛观
为此发狂乱」
郁伽长者经云。在家修道当观女人生厌离
想。非常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
恒啖人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知识妨净
行想。三恶道增忧苦不断。目面唇口惑人之
具。人为所惑。破家灭国杀亲害子。众祸之
本皆由女色。
**** 在家男女恶门颂
在磨则磷。玉生虽坚。维居必徙。岂曰能贤。
冰开春日。兰败秋年。教随类反。习乃情迁。命
符三漏。生偕十缠。兹焉遂往。忧畏方延。
*** 沈冥地狱门第十一
万法虽差功用不一。至于明昧相形。惟善恶
二途而已。语善则人天胜果差别于目验。述
恶则三途剧苦皎然而非虚。而愚惑之夫好
起疑异。多言人天是妄造地狱非实说。以不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1b 页 T52-0311.png

验果以寻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疑途乱
起明在何日。无论未来其事难了。但以即今
善恶是验冥漠非妄。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
响应。未见形存而影灭声续而响乖。故知善
恶相资亦复如是。幸各明信无厝疑心。何谓
地狱。经中广说。此洲地下八大地狱。最下
阿鼻。四万由旬。铁城四周表里火彻。铜狗黑
蛇哮吼嚼咋。甚可怖畏。诸小狱者散在铁围
山间海渚空野众处。备受寒热。难可具说。狱
各有主。牛头阿傍。其性残虐无一慈忍。见受
苦者。惟忧不苦。惟忧不毒。或问狱卒。众生受
苦甚可怜悯。而汝无慈常怀毒害。狱卒答曰。
诸受苦者。由是不孝父母。谤佛法僧。骂辱亲
疏。毁陷一切。破坏和合。瞋恚杀害贪淫欺诈。
邪命邪求及以邪见。憍慢懈怠放逸怨恨。迷
没声色耽著酒食。犯所受戒不知惭愧。具足
恶业。来此受苦。受苦既毕恒加谏喻。此是恶
处今已得脱。勿复重来。然此众生初无改悔。
今日得出俄顷复来。劳我形力加毒于彼。今
观此辈既不修善。往趣泥洹则是无知。不识
避苦。所以倍痛害之。何由得出慈忍。又经
云。有十恶业杀生偷盗。能令众生堕于地狱
畜生饿鬼。无量劫数乃得为人。还受短命贫
穷等报。又感外报棘刺沙砾水旱少味不如
意等。且身口意此三发业之始。自作教人见
作随喜。此三成业之由。现报生报后报。此三
感业之所。故论云。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生。
然前九位业通善恶。受三涂报惟在三毒。是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1c 页 T52-0311.png

**** 地狱门颂
冥津殊复晓。高听亦能卑。阴墙虽两密幽。
夜有四知。炎山翻烈火。冰涧匝寒澌。罗城振
云幕。锋树郁霜枝。茹荼非云苦。集木岂称危
求仁曾已得。长叹欲何为。
*** 出家怀道门第十二
自大圣已还性体未圆。三相所迁四山作固。
所以如来智周域外。尚假苦切之言。令诸有
生得入律行。今居在凡愚善恶杂糅。何能免
点累之愆爱染之失。若闻所说当深叹悼。何
时免离若斯之过。不得内怀惊疑增其忿憾
也。然则起忿之来。诚由著我。如经所说。执我
见者。生死大患第一破戒。且举一我无人不
患。自非正聚谁不弊之。出家本意为灭此惑。
故诸行者。常须遮制。积功不已渐得出有。迷
此不修还同无始。徒在僧伦更招苦业。今闻
出家之美。不得便言无恶。又闻俗人之恶。不
可便言无善。故通述之宜各警策。夫出家者
犹信。故入道也。当去爱著顺佛语。则出世之
行成也。若于行有亏。则非谓之信也。内既无
信。则剪落纳衣瓶钵等。于身无用。略引数条
不得自怠。
「 已去愦闹得空闲
已离俗爱无攀缘
已出驰动入寂定
已离染著得无碍
已舍苦境得无恼
已离妻子无缠缚
已弃饰好厌华侈
已绝声色灭贪求
已断荣辱去我见
已向八正趣道门
已披弘誓忍辱铠
已服解脱涅槃衣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2a 页 T52-0312.png

已登慈悲憙舍堂
已见回向之大利
已听多闻自觉音
佛见出家之大利」
如此。所以劝奖诫厉修学。故经云。盖闻沙
门之为道也。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
守戒无为。其清净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
之道者。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动。免离忧苦
存亡自在。块然独立舍五𡠩除两秽。二坚
缚二障法二种垢二雨雹二痈疮二烧法二种
病。四破戒者。一谓三业不净。二谓闻空怖畏。
三谓不为泥洹。四谓贪著我见。又如经说。菩
萨修行先除四失。谓舍欺诳。重报恩。决嫌疑。
灭谄心。如是备行诸度妙行。清净广大安住
寂静。
**** 出家怀恶门颂
韫石谅非真。饰瓶信为假。窃服皋门上。滥吹
缁轩下。凤祀徒惊心。驺文终好野。实相岂
或照。浮荣未能舍。迹殊冠冕客。事袭驱驰者。
已矣歇郑声。无然乱周雅。
*** 在家怀善门第十三
前已闻其恶深自鄙悼。今显其善悦以进道。
何以知之。自非贪欲情厚。染爱性深。富贵意
重。势利心浓者。则不容安处累缚黑闇所缠
故知在家者众患之本矣。故使室家妻子宗
亲眷属。周旋来往朋友游处奉上接下。皆须
将意。意不独往。其应筐篚。筐篚之用非求
不至。既驰求事广财念无穷。惟念多蓄不顾
无常。拥积腐坏靡知分散。是为欲不悭贪。便
不能得。既眷属缠绕百心不同。不加鞭罚则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2b 页 T52-0312.png

瞋起。是为欲不瞋恚。亦不能得。为此资生校
计驰求万方。以利萦心不知患害。水火盗贼
艰苦备经。或夭身命残杀无辜。宴集欢乐非
此不济。起贪痴心谓我加尔。饮啖之后畅快
莫思。是为欲不起痴。而不能得。当知白衣
与善相违。故曰。所作之事与地狱对门。又云。
居处如牢狱。妻子如枷锁。财物如重担。亲戚
如怨家。
而今在穷苦之地。系缚忧厄艰辛缠累。备诸
苦恼。不亲三宝不近正法。穷迷闇障剧苦之
内。而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六时行道兼修
六斋。年三长斋。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
戒八戒十戒。菜蔬节味检身口意。又率妻子
内外眷属。回向崇善建菩提因。或撤父母之
供妻子之分。财货衣服甘珍肴果。穷其所有
敬供精洁。合室营奉晨昏翘注。或为疾患危
急县官牢狱。或亲亲崩亡祈福魂路。或生善
灭罪始发信心。崇仰沙门在圣无别。由其随
顺佛正教故。所以顺佛语故出离生死。若违
佛语必堕恶道。是故常应坚发正愿。愿受化
生自在。飞行一切佛刹。随所感见应接群生。
学佛威仪。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巧
便大慧开悟解脱。于诸法中究竟无障。尽虚
空际大誓庄严。
**** 在家劝善门颂
处尘贵不染。被褐重怀珠。美玉耀幽石。曾兰
挺丛刍。四氏不为侣。三界岂能渝。谅兹亲爱
染。宁以财利拘。烦流舍智宝。榛路坦夷途。万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2c 页 T52-0312.png

*** 三界内苦门第十四
夫三界牢狱四围轮转。在家出家未断我倒。
无得免者。既为生死所缠。身心劳累迁变无
穷。无非是苦。故经云。三界皆苦何可乐者而
众生常惑谓言。世间是常是乐。出世乐因无
常是苦。何其沈迷顿此颠倒。才验刺身即觉
苦受。何得云乐。略引数条證知惟苦。若谓饮
食为乐者。则应多所餐进身和心悦。何意小
乖分度便成疹患。
若谓衣服为乐者。则应春夏一服爱心无厌。
何意寒暑异服。明不甘乐所以苦本。
若谓室宇为乐者。何意不常一处。既致驰动。
明知避苦。
若 妻子眷属为乐者。则应长相歌笑。何意
俄尔无常悲号。哽噎当知眷属实是苦本。若
谓妙色以为乐者。则应长悦心目永慰形骸。
何意须臾颜貌变改发白面黑伤痛少年华美
之艳。故知此色本自是苦。不是外来。
若谓好声以为乐者。则应丝竹繁会观听无
厌。何意小时便致昏倦耳不乐闻。当知是
苦。若谓酣酒以为乐者。则应适意遣忧长无
恼患。何故神昏心闷骨节惨痛。或因此事鞭
杖锁系。丧身夭命破家亡国。受苦无量。
若谓朋游为乐者。则应终日游散不知厌极。
何意每一登临少时便倦。后更相携无复行
意。
若谓淫妷为乐者。则应血气刚强眼明神爽。
少而不老壮而不变。何意恣情逞欲辄有疲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3a 页 T52-0313.png

纵。口燥唇焦四支振掉。抽拔五藏由此夭
命。当知淫妷实是苦本。
若谓荣位为乐者。则应始终不变无耻无辱。
何意黜陟之间欢悴立至。以上诸条大举
而言。然此六尘五情游心之处。无非是苦。所
以大圣觉察三界牢狱知苦。不迷解脱生死。
**** 三界内苦门颂
心怨动纷纭。情怡辄迁互。欢爱一离远。伤
忧坐衰暮。连幌结清阴。高台起风露。腐毒缘
芳旨。夭伐寔修嫭网必亏生。繁罝或全
兔。眇眇夜何期。悠悠终肯悟。
*** 出三界外乐门第十五
佛世尊说。三界世间总是苦聚。非惟一苦而
已。又是无常无我不净。终归于空。出世之外。
则有常乐我净具八自在。而众生长迷妄谓
为乐。一何可悲。且说一苦随相有八。何谓八
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冤憎
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于一苦中更有诸
苦。故诸行人策厉行道。节身口意翘勤匪
懈。群小无知谓之为苦。大圣圆照三达洞了。
知此小苦大乐正因。虽有劳顿所期者大。非
谓为苦。故引诸行相用简有心。
若舍身命怜悯众生。得佛金色身光明洞彻
行住坐卧震动大千相。
若礼拜父母师长贤圣。得佛顶相高明。若不
诳众生赞扬其德。得佛眉间毫相。若行慈爱
仁救众生。得佛绀青螺发相。若以光灯供养
施人。得佛顶出日光相。若以慈意视众生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3b 页 T52-0313.png

若绝滋味十善化人。得佛四十齿齐密相。
若说慈善志意坚强。得佛四牙白净相。若绝
口四过。得佛方颊车广长舌相。若行施平等。
得佛果时七处合满相。若忍苦行决定无乱。
得佛师子臆相。若行正净医药救人。得佛身
方正相。若行慈仁不杖众生。得佛修臂指长
相。若视地行不践虫命。得佛行不蹈地相。若
手扶接有苦众生。得佛手内外握相。若行四
摄摄取众生。得佛手足网相。若以净心供养
善人。得佛手足轮千辐理相。
若施衣服隐过蔽恶。得佛马阴藏相。若说除
患死法得佛鹿膞肠相。
若善庄严不解众生支节。得佛钩锁骨相。
若柔和顺塔右绕从人。得佛右旋毛相。若平
治道去棘刺。得佛一孔一毛相。若不服华绮
沐浴于人。得佛皮肤细软相。
若扫塔除秽。得佛身不受尘相。
若修万行常愿具足。得佛胸万字相。若舍国
城妻子。得佛净土眷属贤圣相。若自节食上
味施人。得佛上味相。
若常读诵不恶口加人。得佛总持口香气相。
若说法引接众生。得佛面无饥渴满口光辩
才相。
若持戒无缺。得佛法身圆满相。
若在山间头陀苦行。得佛尘累都尽相。若舍
华堂幽林禅思。众生谓苦不能行之。菩萨志
意坚强所期者大。不以为苦。故得自然宫殿
七宝房舍早得成佛。众生犹自流转生死海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3c 页 T52-0313.png

进修行此行。便出三界。
**** 三界外乐门颂
端襟测烦海。矫步写埃氛。三受犹绝雨。八苦
若浮云。输心仰圆极。罄质委方坟。朝游净国
侣。暮集灵山群。灯祇开远照。香寓[鹿/豕]嘉薰。
俛首睇人俗。信矣静为君。
*** 断绝疑惑门第十六
夫因果惑应影响相生。必然之道理无差舛。
而众生业行不纯善恶迭用。以不纯故报有
精粗。或贵或贱或美或恶。其事迹匪一。不了
本行故致疑惑。何者。如精进奉戒。应得长生
子孙炽盛亲族荣显。而见身命夭促门族衰
殄。屠害之人应婴促寿眷属残灭。而反延年
寿考宗强援广。清廉之行应招富足。而见贫
苦贪盗之人应见困窘而睹丰饶。此乃缘其
福故现世轻受。如金刚般若云。由持经故为
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轻贱
故先世罪灭。所以致有此疑者。由其无明惑
故妄起颠倒。不能解了三世业相。今略出数
条。世人惑事用以惩诫。庶有识者识以除疑。
智人以生为苦。所以不忍愚夫贪生以生为
乐。是一惑也。
智人以不生则不死。故云涅槃寂灭之乐。而
愚夫恶死不知远死之方。是二惑也。
智人以居家为苦。譬之牢狱。书云割情在于
骄奢。而愚夫染著以为荣乐。是三惑也。
智人知妻子之累。故比之枷锁。书云。割情在
于所爱。而愚夫以恩爱为欢欣。是四惑也。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4a 页 T52-0314.png

智人以眷属是系缚之本。放之如雠。而愚夫
继恋以为胜适。是五惑也。
智人荣利是自灭之诠。书云。割情在于速
达。而愚夫不计谗害取贵。是六惑也。
智人以色声香味为苦本。书云。割情在于嗜
欲。而愚夫为之沈溺迷醉。且列如前不容致
惑。
是以智人当勤自勉。生老病死不离其身。勿
生疑惑一生空过。今更出之以显疑相。
见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悭吝。见持戒
人过中不食。致患怀疑自养。见忍辱人检心
摄形。致患怀恼劝令开意。见诵经人。旦夕缘
理致患劝息。
见菜蔬人。致患瘦弱劝啖肥美。
见坐禅者。致患劝卧。闻语引进便称本情。懈
怠自恣随顺流俗。曾不思量朝闻夕死如救
头然。何有情懒更习常俗。以死自誓。方曰
有志。
**** 断疑惑门颂
生涂非一理。识绪固饶津。徒骇东陵富。空嗟
北郭贫。国生曾已戾。颜氏信为仁。逢尤昭往
业。习善会兹身。勤忧永夷泰。晏安终苦辛。令
名且云重。岂若树良因。
*** 十种惭愧门第十七
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恶。又见出家僧尼瑕
累。又闻疑惑颠倒之门。退自思省实可惭愧。
经云。惭愧得具足能灭闇障。故又云。兽如铁
钩。能制人非法。若无惭愧。与诸禽兽无相异
也。涅槃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4b 页 T52-0314.png

耻。愧者发露向人。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
师长。怀惭愧故。罪则除灭。显相如此。各须
惭愧顺清白法。事乃无量。略举十条以为纲
要。
第一惭愧诸佛。如来往昔欲令我等离苦获
安。所以发心行菩提道。忍苦受辱今成法
身。常以正法为我解说。而我不能如说修行。
第二惭愧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长养教
诏常怀忧惕。既为人子不顺诲约。反学凶强
凌蔑贵贱。既乖诤子上失令名。深为可愧。
第三惭愧诸子。然彼实能晨昏定省。色养无
亏。而终贫煎无物赈给。故使诸子无由得立。
又阙教导使子愚昏。实为可愧。
第四惭愧师僧。然我父母生育训诲。不能使
我出生死海。今此师僧教我出家受增上戒。
怀罗汉胎得罗汉果。而我违犯。深为可愧。
第五惭愧弟子。既能晨夕依教策修。而反固
遮有违圣说。致使道业寸尺无功。一生空过
无法制奉。顾斯负累亦可深愧。
第六惭愧帝王。恒以十善化导天下。故国安
宁五谷丰熟。所以百姓安家复业。出家之人
泰然安乐任其禅诵。而今懈惰。深是可耻。
第七惭愧檀越。出家所怀解脱为本。形骸资
待衣食为先。所以诸俗为道兴福。供给资缘
故隆正业。而或不全失于敬重。亦可深愧。
第八惭愧良友。知识化导见佛因缘。令具梵
行大经昌示。而我闻谏反以为雠。背逆三归
礼向神俗。迷著善导故违正诲。深可为愧。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4c 页 T52-0314.png

第九惭愧所化诸人。由我无德久不种缘。致
使开悟莫能津济。故令听者徒枉功夫。纵闻
杂善不获纯净内心自疚。深可惭愧。
第十惭愧天龙神鬼护法冥祇。我本发心誓
度一切。故诸天龙拥护无恼。而我愆缺情志
不恒。惟知负恩但增惭愧。
**** 惭愧门颂
神膏施惟重。玄酒恩未隆。明玑隋水上。润
玉蓝田中。禀天性所极。资敬道攸崇。羽毛共
以势。轮轨相为通。报德怆前雅。酬言爱馀风。
遵途每多舛。顾省能无忡。
*** 极大惭愧门第十八
惭愧之义以不及为本。若于正行悉能遵奉。
则无假惭愧。书云。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又
曰。心苟无瑕。何恤无家。今既理妙难精触向
乖背。一念之间造过无量。过无量故惭愧亦
应无量。前已略举大致。其中支派不可缕
悉。更立此门。使寻文求旨知理无不摄也。夫
众生以我见故不能推美于物。引恶在己。而
于万善不能修习。见人胜行意欲凌之。无惭
之甚何得不见。今列位显之。庶可敛迹。
若见直心行惭愧人。我不能行愿彼不作。
见行布施持戒人开解脱门。愿其早止。见行
忍辱精进人自不能行。愿早退没。见多闻修
定者。自不能行不欲使作。见行慈悲喜舍者。
不能赞勉欲其不行。见菜蔬一食者。自不行
故劝令退败。见行伏心人应惭愧法。乃劝不
行乖八正道。
见学问诵经人。自无此行不使彼作。见围绕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5a 页 T52-0315.png

者。自不及彼愿不为之。
见经行头陀者。既不能行反谤毁灭。今据叔
世。说法开化以此为高。
义当生信灭罪祈福弘道。而今登无畏座。开
广笑谑之端。饰词自丽之美。高言兴色诽诮
往还。仪容傲很初无谦逊。永不退省我解未
深。惟诘咨者寻经有谬。故经云。若为利养名
誉我心爱党而说法者。是名非法说。若利于
彼。增信心故。灭烦恼故。起净业故。知惭知愧
开八正路。是名善说。如过去世。有苦岸比丘。
说有众生我人寿命。违于佛语。命终入阿鼻
地狱。仰卧伏卧左右胁卧。各九百万亿岁。尔
后更历诸馀地狱。自外徒党受苦难言。故知
不依佛教毁谤正法。其罪实重。当知法师实
亦为难。其善则致福无量。其恶则获罪亦重。
是故法师应须极大惭愧。然居在世间。养生
之急在于衣食。由此衣食劳乱极深。所须缯
纩皮革。无不损生残命著他皮肉。还养肉身。
乃至食啖一粒之食。非用功夫无由入口。推
度前功商量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于
其中。选择精肥。进纳软滑。贪嗜美味。无羞
无耻。须臾变改臭不可近。将行将坐如厕不
殊。何有智者。于食生贪。若生贪者大须惭愧。
与彼畜兽复何取别。
**** 极大惭愧门颂
冬狐理丰毳。春蚕绪轻丝。形骸翻为阻。心识
还自欺。手容羁草日。平生少年时。驱车追
侠客。酌酒弄妖姬。但念目前好。安知身后悲。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5b 页 T52-0315.png

*** 善友劝奖门第十九
夫能了除疑惑。内发惭愧劝奖之功。善知识
也。今欲修习万行。非善知识无由进道。经云。
如栴檀叶在伊罗林。其叶则臭。伊罗臭叶在
栴檀林。其叶则香。书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
之室。久而偕芳。与恶人居。如在鲍鱼之肆。与
之俱臭。又云。近墨必缁。近朱必赤。故知善
友能作佛事。是大因缘是全梵行。善知识者
今能将我得升净土。恶知识者今能陷我坠
于地狱。当知善恩不可酬报。夫善恶之理皎
然明白。但以任情适道则进趣之理迟。善友
劝奖便勇猛之心疾。经有奖课之文。书有劝
学之说。当知要行实由劝成。故经云。菩萨自
身布施。亦劝他人令行布施。自行持戒忍辱
精进一心智慧。亦劝他人令行此事。然则胜
美之事欣乐羡仰。物之恒情。今若徒有愿乐
之心。不行愿乐之事。未见其果。犹若绝粮思
味。其于饥渴终无济益。故略引数条盛行要
事。以相警诫。今有财富室温家给人足不劳
营觅自然而至。复有贫苦饥弊形骸劳悴。终
日愿于富饶。而富饶未尝暂有。以此苦故劝
其布施力厉修福。
若有衣裘服玩鲜华充备。又有尺布不全垢
腻臭杂。是以劝奖令施衣服及以室宇。若见
甘味珍羞连几重案。又有藜藿不充困于水
菜。所以劝奖令施饮食。
若见荣位通显。乘肥衣轻适意自在。复有卑
陋猥贱人不齿录。涂炭沟渠坐卧粪秽。此苦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5c 页 T52-0315.png

人常贵我常在贱。
若见形貌端正吐言广利。又有面状矬陋所
言险暴。此苦可舍。劝令忍辱。
若见意力强干少病登劳行道无碍。有人多
患不安所行莫济。见有此苦劝施医药。令其
进趣。故法句经云。四时行道得度众苦。一者
少年有力势时。二者有财物时。三者遇三宝
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必离散时。常行此四。
必得道迹。应自督课。不待他劝。
**** 善友劝奖门颂
兰室改蓬心。栴崖变伊草。丹青有必渝。丝
砾岂常皓。曲辕且绳直。诡木遂彫藻。一篑
或成山。百里倦中道。隆汉乃王臣。大楚信
无保。勉矣德不孤。至言匪虚造。
*** 戒法摄生门第二十
前已劝奖于他。我今自加课励。凡论课励
要。必托境行因。若心志浮荡。则进趣无寄。然
托境行因。戒为其始。可谓入圣之初门。出俗
之正路。如乖此训。永处三涂人天长绝。是以
经云。譬如大地长生万物。戒亦如是。能生
众生人天华果。故经云。若无此戒。诸善功德
皆不得生。良以三涂苦报罪障所缠。人天胜
果堪为道器。欲感胜果非戒不生。是以圣人
先明此教。然三归五品戒法两科。七众小学
要以三归为宗。一乘大教必崇三聚为本。并
如经律具显。规猷卓尔宪章行业。明逾鉴镜。
今粗举其大致。用光恒俗。所以发戒之原须
依三宝者。盖由佛法僧宝天人所尊。归依生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6a 页 T52-0316.png

归佛清信士。不归诸天神。故须先定邪正方
识逆顺。经云。信为道元功德之母。智是解脱
出有之因。诚至言也。若无此信。心志浮虚归
戒不得。是以发足立信为先。何谓三归。谓佛
法僧。此三可重故名为宝。何谓为佛。自觉觉
彼无师大智五分法身也。何谓为法。能轨能
正灭谛涅槃清净无相也。何谓为僧。能和和
众无学功德自他灭处也。何谓为归。可凭可
向也。何谓为宝。能招利乐正心依仗。近获人
天远登无学。此则三宝区别之门。若论极教。
理惟一统。照无不周。照周等觉。谓之佛宝体
无非法。谓之法宝。至德常和。谓之僧宝。此乃
体一义三同性三宝。众生解悟信知佛性。离
此生死招兴利乐。是故一切无不归凭。
第一翻邪三归 第二五戒三归
第三八戒三归 第四十戒
第五具戒 第六十善戒
第七大菩萨戒
此之七戒所防过境。近约大千世界之内一
切六根六大。并是戒境。广如常说。
**** 戒门颂
金山严宝仞。琼畹烈瑶荑。墙狐议不窟。檐
燕岂能栖。净花庄思序。慧沼盥身倪。六群傥
未一。七众固恒齐。端仪有直影。正道无倾
蹊。维宫超以悟。襄野竟何迷。
*** 自庆毕故止新门第二十一
从前发心以来。知至德可归。检校剋责灭诸
恶门。疑惑既遣惭愧续修。劝奖兼行戒德又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6b 页 T52-0316.png

不踊跃欢喜嗟抃自庆者乎。
经云。八难难度。一地狱难。二饿鬼难。三畜生
难。四边地难。五长寿天难。六虽得人身盲聋
喑哑不能听受难。七虽得人身六情完具。而
世智辩聪信邪倒见。不信三宝肆意轻侮。此
身死已便在三途。随业沈没久乃得出。时在
人道还不正信家生。第八前后佛间不睹正
法。徒生一世增长邪见。具造众罪寻尔徒死。
是故经云。徒生徒死甚可怜悯。奉法行人先
崇此意。生死大事不可自宽。今略出自庆数
条系在心首。
佛言。地狱难免。而今同得免离此苦。一自庆
也。
佛言。饿鬼难脱。而今同得远于此苦。二自庆
也。
佛言。畜生难舍。而今同得不树此因。三自庆
也。
佛言。生在边地不知仁义。今在中国修习礼
智。四自庆也。
佛言。生长寿天不知植福。福尽命终还堕
恶道。而今不以世乐自娱回以供养。五自庆
也。
佛言。人身难得。一失不返。有过盲龟浮木之
譬。今得人身。六自庆也。
佛言。六根难具。今无缺损。七自庆也。
佛言。丈夫男身难得。我已得也。
佛言。女人身者须知佛性则是丈夫。我已知
也。佛言。邪辩难舍。我今归正法也。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6c 页 T52-0316.png

佛言。佛前佛后是为大难。我今相与慷慨立
志。既见色像又闻正法。则同鹿野灭惑不殊
也。
佛言。见佛为难。我今顶礼佛所说像。功用
等伦也。佛言。闻法为难。我今备得闻也。
佛言。出家为难。我今且随众也。
佛言。出家专信倍复为难。我今一心无敢二
见。敬法爱法以法为师。经中偈言。
惟念过去世。供养为轻微蒙报历遐劫。馀福
值天师。净慧断生死。痴爱销无遗。佛恩流无
穷。是故重自归。
**** 自庆毕故不造新颂
春非我春秋非秋。一经长夜每悠悠。陶形练
气任元造。启蒙夷阻出重幽。荣公三乐非
为旷。箕生五福岂能求。灵姿妙境往难集。微
言至道此云修。年逢生幸曾以庆。盈愆贰过
傥知忧。毕故断新别苦海。希贤庶善凭智流。
*** 大忍恶对门第二十二
夫道从苦生。不由乐果。德凭功建。非情所集。
故经云。忍辱第一道。于诸众生心无碍。故以
其在苦则多碍多恼起不善业。今所以得无
碍者。良由在碍而修无碍。故碍而不为碍。既
于碍而无所碍。岂非忍力之所致乎。经云。娑
婆世界五浊之刹。五痛五烧具诸恶报。是故
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
为要行。此土一日修善。胜于他方净国百千
万劫。所以尔者。良由极苦之地心不及善。而
能于剧苦之中。卓然发意忍苦受辱。岂不奇
哉。所谓火中生莲华。此实为希有。他方净土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7a 页 T52-0317.png

溢。不假布施摄贫穷也。净国律仪圆净。不假
持戒摄毁禁也。净国则无辱无忍。秽土无事
非辱。在辱能忍。胜他方也。净国精进如救头
然。不假翘勤摄懈怠也。净国之人。入法流水。
念念修顺无出入观。不假寂定摄乱意也。净
国智慧明满。不假辩才巧说摄愚痴也。又净
国之人。非无弘誓。但弘誓之功不及秽土。
四摄四等例同无用。净国乐故。则救苦之心
薄。恶土苦故。则进善之心猛。故经云。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也。夫欲发广大心行菩萨行。自
非履危涉险备受艰难。蹈炽火历冰霜。婴苦
切甘楚毒。于万苦中而能忍受者。则道场可
践。若无此恼忍何从生藉此烦恼起我诸善。
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当知忍者。有力大
人功德之本。所谓忍痛痒忍思想。忍疾病忍
饥苦。忍疲劳忍寒暑。忍忧悲忍热恼。忍恶骂
无耻辱。忍挝打无恚碍。忍贪欲无爱著。忍憍
慢无背道。忍所难忍。忍所难行。忍所难作。忍
所难办。能行此者。真可谓大忍辱矣。
**** 大忍门颂
昆山之下玉抵禽。汉水之阳璧千金。清业神
居德非重。洁己愚俗道已深。爱憎喜怒生而
习。容华芳旨世所钦。鸿才巨力万夫敌。谁
肯制此方寸心。逸骥狂兕旷不御。繁羁密
匣傥能禁。遣情遗事复何想。寂然无待恣
幽寻。
*** 缘境无碍门第二十三
经云。在俗则谓之为缚。在道则谓之为解。解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7b 页 T52-0317.png

无待则有待更烦。无待于无待。则有待自遣。
有待既遣则无碍之门可入。若志在于资养。
便睹缚缠更重。但众生凡类触向多阻。不资
于物则自济无方。资于物者累之重也。生累
缠绕解脱何由。今既深知其累。累实为苦。何
以知之。
今欲陆行。非车舆人马不动。一累碍也。今欲
水游。非舟航不移。二累碍也。
今欲养身。非衣裘屋宅则无所凭托。三累碍
也。
今欲养命。非粳粮黍粟五味柔软则无所资
待。四累碍也。
今欲修集一慧。髣像无向。五累碍也。
今欲求见一佛及一净土发奇特心。冥漠不
见。六累碍也。
今欲彻视十方。障碍满目。七累碍也。
今欲求佛圣智以除障惑。近是众生心行而
我不睹。八累碍也。
今欲披文寻义。虽课心力。近在浅言不达意
旨。九累碍也。
今欲诵习经典。受已忘漏。十累碍也。
凡此累碍。其事无量。圣人所以无碍。自在
者。由何而致。实由远诸尘劳自策为本。是所
资待莫不勤役。自办不假于他。而他为我用。
所谓让而得者。则其理通。求而获者。则其理
滞。菩萨不求自利。但欲利益众生。是以其利
在己而得无碍。众生常利我忘彼。所以恒缚
而无解。圣是可求而得。非是永隔无津。今若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7c 页 T52-0317.png

然津济要趣惟一解脱耳。故经云。若自无缚
欲解彼缚。斯有是处。今欲学菩萨道。必须弃
凡夫缚。凡夫缚者惟愿得五欲纵意自在。实
大缚也。菩萨行人弃之不顾。
经云。不得畜养奴婢畜生。当自翘勤出离生
死。若假于他。他还缚我。无解脱期。今云无奴
不立无婢不办。此乃气力强梁之时。一旦卧
床百事同弃。自救不暇何忧及人。宜自勉励
则解脱之门易可登耳。
**** 无碍门颂
恍象忽物终不名。龙举鸾集竟谁辨。绝智
亡身孰为碍。韬名戢曜故能显。匪日匪月
灼以悬。安飞安翔虚而践。壁石无间恣出没。
水火有性任舒卷。敷教应俗骛泉流。现迹依
方迅风转。大哉超世莫与群。希辕慕舜宜自
勉。
*** 一志努力门第二十四
从初辨德极于无碍。善恶二途凡圣苦乐。明
了审谛。斯言备矣。惟应努力勤而行之。经
云。感伤世间贪意长流没于爱欲之海。吾独
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
以为劳。经云。我与阿难。空王佛所共发菩提
心。我常勤精进。所以速成正觉。又云。得正法
智已。以无疲厌心为众生说。斯可谓努力矣。
夫众生流转三有触苦相缠。所以情识闇弱虑
浅多迷。每一修善怯退皇扰。念念之间百变
乖舛。自非劝之以努力奖之以刚干。则勇锐
骁果之心不发。经云。众生与无明怨贼斗战。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8a 页 T52-0318.png

其气。鼓钟击其忿。郁怫增其怒。决烈成其
力。不资此发勇不假此振威。何能摧鸣条之
战。拉牧野之师乎。今与烦恼共战。当集无
漏之智。命无畏之师。控道品之众。御六度之
侣。建道场之幡。击甘露之鼓。著弘誓铠冑。被
忍辱袍甲。握智慧弓刀。执坚固箭楯。精进
督怠惰。翘勤课不及。发行登欢喜。税驾顿法
云。种智断其勇。方便运其略。于是无明老死
之贼。协附四魔之军。影响波旬。困倚天女。
凭带鬼神。亿千万众。担山吐火雷电四绕。
欲以闇惑之旅。退金刚之师。由乎菩萨忍调
无想积德久善魔怨稽伏。一念努力豁然大
明。非法王坏正法王胜。此并经中之盛事。若
不努力何由辨也。如人营家晨起夜寐劬劳
督课。便自室内盈实饥寒不切。但能努力无
所不济。出世妙行事不殊俗。若小努力微复
加意。三明六通不足为难。更运方便重课心
形。信顺之忍渐染自至。岂得空舍一生虚
过。三涂切己力无所施。方复生悔何嗟及矣。
所以努力一门贯通后者。位心极行惟此而
已。愿幽明圣鉴照览穷途。故敢发言托文现
意。
**** 努力门颂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州亦可为。精诚
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有子刺掌修
名立。王生擢发美誉垂。自来勤心少骞坠。何
不努力出忧危。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
纷以驰。有常无我俨既列。无明有缚孰能窥。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8b 页 T52-0318.png

*** 礼舍利宝塔门第二十五
大圣诠化随机感益。譬若一音说法各得其
解。是故应以现生蒙利者。所以降神母胎诞
圣王宫。
应以出家蒙利者。所以舍金轮位剃除须发。
应以相好蒙利者。所以现成正觉坐菩提树。
应以实相蒙利者。所以三转法轮十二部经。
应以灭度蒙利者。所以双树潜辉现于涅槃。
良由众生障业烦多。是故圣化随应不一。然
则现于涅槃者。复是增发悲恋之心。以悲慕
故善心浓到。凡礼拜像塔皆宜感发悲心潸
然思慕。惨切其情追想正法。我不餐仰泣想。
如来不亲音旨。如入祖祢之庙睹灵。若在欷歔无颜。如来慇勤令我等具诸苦行。而我违
背自堕恶道。在于像末未蒙解脱。以苦报故
忆如来恩。是以今各归心于此像塔。呜咽
涕零惭颜哽恸。至心奉为至尊皇后皇太子
七庙圣灵。今日信施龙神八部。广及一切剧
苦众生。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刹土中所有
如来形像灵庙。
敬礼释迦如来一切现在灵骨舍利。敬礼如
来现在顶骨舍利。
敬礼如来现在髅盖舍利。
敬礼如来现在眼精舍利。
敬礼如来现在一切绀发红爪舍利。
敬礼如来现在一切指骨舍利。
敬礼如来现在一切牙齿舍利。
敬礼如来现在衣钵水瓶锡杖众具。敬礼过
去四佛生地并行坐遗迹。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8c 页 T52-0318.png

敬礼如来得道树宝塔。
敬礼如来转法轮处宝塔。
敬礼如来般涅槃。处宝塔。
敬礼如来灭后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
敬礼阿育王所造无量诸佛像。
敬礼天上人间海中龙宫一切像塔。
敬礼此国诸州诸瑞圣像。
敬礼此国诸寺诸山无量灵像。
敬礼天上人间海中无量形像。
愿一切众生不在佛前佛后。常见佛生。常见
佛出家常见佛得道。常见佛涅槃。能建立是
无量像塔。尽于来际佛事不绝。
**** 礼舍利像塔门颂
越人铸金诚有思。魏后庄木亦云悲。中贤小
节犹可恋。去圣弥远情弥滋。祇树萧条多宿
楚。王宫寂漠斯遗基。设像居室若有望。开
仪驻景暧如之。连卿共日独先后。道悠命舛
将无时。倾怀结想恻以慕。垂灵写照拂尘疑。
*** 敬重正法门第二十六
诸法本空寂灭无说。以因缘故现有文字。当
知文字经典本在破病灭惑为先。惑既八万
四千。故使教门亦有八万四千法藏。至于病
销惑遣。药亦随亡。如筏喻者。可以情悉。然
群生沈网随言封滞。由此见故教药常陈。所
以金简盈于宝殿。玉轴焕于神宫。辩析空有
于假实。表发权智于无方。故如来一代四十
九年。随缘示教种种说法。及于涅槃但有声
教计。随言说必致沦亡。然以义理谈玄。正宗
无昧。言虽得丧全旨难乖。故立法依用永刊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9a 页 T52-0319.png

布。非夫简册无由献功。尊大迦叶法门英俊。
击钟声告。召集无学千僧。一夏撰结遗言。十
二义求三藏文摄。多罗叶典其量莫思。蕴积
西夏将及千载。时运渐染东翻汉朝。沿彼至
今年垂六百。杂录正经七千馀卷。词义明敏
谈味无遗。近则安国利人。远则超凡證圣。备
如卷部。智者寻之。至心奉为。
至尊 皇后 皇太子。
七庙圣灵天龙八部乃至十方一切剧苦众
生。
敬礼一切真如正法藏。
敬礼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法藏。
敬礼贤劫初佛拘楼孙如来天龙宫法藏。
敬礼拘那含牟尼佛天龙宫中法藏。
敬礼迦叶佛天龙宫中一切法藏。
敬礼释迦如来天龙宫一切法藏。
敬礼西印度黑蜂山寺一切法藏。
敬礼沮渠国大乘十二部法藏。
敬礼北印度石壁八字舍身法藏。
敬礼神州大国一切众藏经典。
敬礼易州石经朔州恒安石窟经像。
敬礼一切受持三藏诸法师等。
敬礼一切禅师律师读诵经典诸行人等。愿
一切含灵入如是法门。常能总持。广说教化。
通达无碍。
**** 法门颂
出不自户将何由。行不以法欲焉修。之燕入
楚待骏足。陵河越海寄轻舟。仁言为利壮已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9b 页 T52-0319.png

广润湛渊流。翼善开贤敷教义。昭蒙启惑涤
烦忧。功成弗有名弗居。淡然无执与化游。
*** 奉养僧田门第二十七
僧称福田。群道宗尚。斯何故耶。良由发蒙俗
之幽心。启正道之遐趣。拯沈沦而将济于三
有。御法纲而弘护于万龄。由是道被天下德
光四俗。能生善种。号曰福田。德响揵槌。又
称应供。心乖理义行越法科。则显乖剃落之
容。幽受空树之报。乃与施主为雠隙。与骨
肉为疮疣。热血之相可寻。石女之伦不远。僧
护佛藏明言不迷。智论大经清范攸属。固当
日须三省事必九思。念念策心无时宁舍。方
可入三乘之一位。预三宝之一员。盛德可观
六道归衣。而出有高行难拟。七众相从为福
田。岂非形寄域中情超域外者也。流俗缠糺
封付昏迷。处处生著何能远出。是以树立僧
宝为俗良田。令兴福力得出生死。不徒设也。
然佛超累表作范区中。为物受供而实不受。
法在除惑清净非情。供养感果自随生业。僧
含凡圣形系往因。纵成无学犹婴苦报。身谢
无馀方出诸有。今以形累有缘多须资待。故
凡施者教多在僧。然供养于僧备有三宝。故
佛有言。随顺我语供养佛也。为解脱故供养
法也。众僧受用供养僧也。有斯理义故。名众
僧良福田矣。奉为。
至尊 皇后 皇太子。
七庙圣灵天龙八部乃至十方一切剧苦众
生。敬礼十方一切僧宝。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19c 页 T52-0319.png

敬礼当来下生佛兜率天弥勒菩萨僧。
敬礼游方大士文殊师利菩萨僧。
敬礼救苦大士观世音菩萨僧。
敬礼护法大士普贤菩萨僧。
敬礼灭罪大士虚空藏菩萨僧。
敬礼十方一切行大道心菩萨僧。
敬礼十方一切行缘觉心辟支佛僧。
敬礼十方一切行下乘者诸声闻僧。
敬礼宾头卢阇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佛子罗侯罗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剡州山海九亿万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三千界内现在一切诸凡圣僧。
愿一切含灵常与贤圣同乘正道。开智生福
不坠恶趣。生生遭遇为善知识。伏除烦恼得
出诸有。
**** 僧门颂
五玉已润谈而信。八桂虽芳风乃操。妙理至
言惟圣宝。不自伊人孰弘道。照空观法识迁
流。抚俗瞻凡厌生老。绝灭情嗜断欢怡。纵
落豪荣弃彫藻。亲爱倏忽信风烟。财利悠悠
若尘草。测以龙云岂曰高。濯足江汉更惭皓。
*** 劝请僧进门第二十八
劝请者。慇勤之至意也。由发慇勤之意。则愿
善之情深矣。是故于一切纤微之善。咸须慇
勤劝请。增进令生慧行。不容中废。然劝请有
二。劝请众生修行戒善具诸德本。劝请诸佛
救护众生说法久住。
十方四恶趣。我今悉劝请修持诸戒行。获得
于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悉劝请。令修十善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20a 页 T52-0320.png

立正定聚。得离于恶道。十方诸学人。我今悉
劝请。觉察诸烦恼。速證无学地。十方阿罗汉。
我今悉劝请。知非究竟位。惟有一佛乘。十方
辟支佛。我今悉劝请。成就大悲智。教化诸众
生。人天二乘众。我今悉劝请。体觉如来藏。修
习菩萨行。一切诸菩萨。我今悉劝请。修行十
度行。速登于十地。兜率天菩萨。我今悉劝
请。常转不退轮。速下度群生。菩萨智未明。我
今悉劝请。金刚灭尘累。显发真实相。十方一
切佛。初成正觉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
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归命请。愿久
住于世。如是佛菩萨。我今皆劝请。发此慇勤
心。是故稽首礼。
**** 劝请门颂
俟河之清逢圣朝。灵智俯接一其遥。白日驰
光不流照。葵藿微志徒倾翘。遍盈空有尽三
界。绵塞宇宙罄八辽。德光业遂升至觉。寂寞
常住独能超。煎灼欲火思云露。沈汨使水望
舟桥。弘慈广度昔有誓。法轮道御且徐鏕。
*** 随喜万善门第二十九
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妒增上之心。是以见
人行善则兴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
前人未必损行。而此嫉者妄增恼热。增长惑
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调心制意。行此随喜。
亦复劝诸众生。如说奉行。
十方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
谦恭德。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
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在家人。奉修如来戒。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20b 页 T52-0320.png

名声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施
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穷塞者。
疾病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
悉随喜。旷路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
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
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燃灯发
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为人说。
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
诸塔庙。堂殿及宝刹。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
等。传写诸相好。显示于法身。如是诸功德。我
今悉随喜。若有造僧坊。床帐及卧具。令彼息
心者。安意于禅林。出入苦空门。次第寂灭观。
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大慈悲。善说
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今我等修学。随喜诸
声闻。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
随喜十方佛。无畏天人尊。能于三界狱。引出
诸众生。愿令众生类。悉得于佛道。是故我随
喜。稽首礼诸佛。
**** 随喜门颂
闻善若己烛良书。见贤思齐美通诰。感幽动
地孝有诚。殒首流肠忠为操。振礼摛文弘宪
则。机谋飙勇静奸暴。明白入素志冲闲。高论
穷微契神奥。捐躯济物不邀名。轻财贵义岂
期报。百行万善纷涂轨。求诚罄想毕欢蹈。
*** 回向佛道门第三十
言回向者。以不著为义。原一切众生备修万
行。舍身命财。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缘耽
著果报不能舍离。若能不执其心。修行摄度。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20c 页 T52-0320.png

不复生著。便于生死萧然解脱。故经云。如所
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业。皆
应回向。兼劝众生不著果报。何者。即此身形
果报之本。终日养饲庄严彫饰。要必当死徒
为保著。自非愚闇所以贪爱此身。少有慧
明。何得无时不厌。以是智者抚臆论心。不容
贪著回流生死。
十方诸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
柔和等。忠正修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
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外道。种种勤苦行。五
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灰等。无量诸
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信士。
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
善说法。开化众妙福。回以施群生。共成无
上道。一切弟子众。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
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观。苦空非常想。亦回
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辟支。自然成缘
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众生。独
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
菩萨。读诵于经法。入禅出禅者。劝物行众
善。如是等三善。一切众德本。亦回施群生。
归向无上道。一切诸善等。乃至贤圣果。解空
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与一切。同入真妙
境。若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菩萨。
我今劝回向。发此无著心。是故稽首礼。
**** 回向门颂
悠悠九土各异形。扰扰四俗非一情。驱车秣
马徇世业。市交鬻义衒虚名。三墨纷纭殊不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21a 页 T52-0321.png

离合实纵横。朝日夕月竟何取。投岩赴火空
捐生。咄嗟失道尔回驾。沔彼流水趣东瀛。
*** 发愿庄严门第三十一
原众恶所趣。皆缘意地贪瞋痴也。自害害他
勿过于此。故经号为根本三毒。能烦能恼劳
扰身心。于缘起恶三三九种。然此九种义通
善恶。三善根生名善业道。三不善根生名恶
业道。是故行人常一其心不令动乱。微尘起
相见即觉察。守护六根不令尘染。常发弘愿
以自庄严。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
眼常不看贪淫邪艳惑人之色。不看瞋恚丑
状屠裂愚痴闇钝倨慢邪众之色。愿见一切
十方常住法身之色。菩萨下生八相之色。如
来相好圣众和会善集之色。愿一切众生耳
常不闻悲啼愁叹声地狱苦楚声。饿鬼畜生
受苦声。八苦交对声。四百四病起发声。八万
四千尘劳声。愿耳常闻诸佛说法八音声。八
万四千波罗蜜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如是
等声。
愿一切众生鼻常不闻杀生滋味饮食之气。
三十六物革囊之气。发欲罗绮脂泽之气。五
辛能薰九相尸气。愿鼻常闻十方世界诸树
草木之香。五戒八戒十善六念诸功德香。学
无学人十地五分十力八万四千诸度无漏之
香。十方诸佛说法之香。
愿一切众生舌恒不尝众生有命身肉杂味。能
生烦恼滋味。愿舌恒尝甘露不死之味。天自
然食在其舌根变成上味。诸佛所食之味。法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第 321b 页 T52-0321.png

愿一切众生身常不觉邪淫细滑生欲乐触。
不觉镬汤寒冰之触。饿鬼畜生诸苦恼触。四
百四病寒热风霜蚊虻蚤虱饥渴困苦等触。
愿身常觉清凉强健心悟安隐證道飞行八自
在触。
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意常觉知
九十八使。八万四千尘劳之法。十恶五逆。九
十六种邪师之法。三涂可厌生死大苦。愿意
常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为医王。法为良
药。僧为看病者。为诸众生治生死患。令得解
脱。心常无碍。空有不染。
**** 发愿门颂
心所期兮彼之岸。何事浮俗久淹逭照慧日
兮驾法云。腾危城兮出尘馆。芳珠烨兮闻岁
时。宝树飖兮警昏旦。清露搏甘永以挹。喜
园流采常为玩。无待殷鼎方丈羞。安用秦筝
纤指弹。勤诚款愿长不渝。习苦座劳从此捍。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七